央視關注,公共WiFi越挫越勇,出行類WiFi成流量大入口

Wi-Fi 民用航空 CCTV 中國國際航空 猛科技 2017-04-04

編者按:到2017年,我國公共WiFi建設進入全新階段,就技術、商業模式等領域話題,中央電視臺財經頻道於2017年3月31日下午2點播出了對雄歌的採訪,如下是文字全錄!

央視關注,公共WiFi越挫越勇,出行類WiFi成流量大入口

在過去的五年,國內公共WiFi發展異常迅猛,特別是在公共出行領域,例如公交、高鐵、地鐵和飛機上的無線覆蓋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也因為這個領域的用戶巨大,活躍度高,商業價值高,成為創業者和投資人最為青睞的WiFi場景。

從技術上看,相比商場、酒店、店鋪這類的固定WiFi,出行類的移動WiFi難度更高,以地鐵WiFi為例,目前主要採用定向天線這種經濟型技術路線,但缺點是無線頻譜資源的稀缺性,導致無法擴容,無法從本質上提升用戶體驗。實際上全球已經有最安全、體驗最好的地鐵WiFi技術,例如漏洩波導管天線,但造價過高,還無法大規模商用。另一個原因是不同城市的地鐵環境不一樣,對設備和安裝提出新的要求,無疑增加成本,降低鋪設的速度。

在鐵路WiFi方面,由於線路過長,中國地理環境複雜,要實現價廉物美的WiFi覆蓋,技術難度更大,目前很多普快採用的是局域網WiFi,如北京中傳的籮筐WiFi和航美的火車WiFi已經非常成熟。

在航空WiFi技術,已經從幾年前的局域網WiFi實現天地互連,目前國航、海航、東方航空和南航都已經部分航班上線,但技術方面各有優劣,例如國航、東航採用的通過衛星和地面主站通信模式,全球覆蓋但速度慢;另一種模式是機載設備通地面基站直接連接,速度快,但改造成本高和擴容難。目前要實現天地互聯,每架飛機改裝WiFi的費用約為450萬人民幣,再加上數據傳輸的費用更是高得驚人。

所以總體來看,技術原理是已經成熟,但從用戶體驗、安裝便捷度等角度來講,技術層面還需要不斷的探索。

除此之外,如果是第三方公司要佈局地鐵WiFi,高鐵WiFi和航空WiFi遇到相同的難題,第一個是寬帶成本高,16WiFi和南方銀谷都表示,目前所有的上網流量需要向電信運營商購買,達到運營成本30%左右;第二個是盈利模式還在探索中。目前商業模式主要是前向收費與後向收費兩種“賺錢”方式。前向收費即面向信息使用者或瀏覽者的收費,航空公司會以不同的形式向旅客收取;後向收費即通過對企業單位或信息提供者收取費用,包括入場費、廣告發布、收入分成等。目前還沒有非常好的案例。第三個是進場費,也就是業主對WiFi運營公司收取場地經營權,這也是非常大的一筆開支,例如公交車在400到3000元每輛,火車和高鐵更高。

在過去的三年裡,國內商業WiFi領域融資事件不窮,大大小小達到幾百件,不少優秀者還成功登陸新三板進入創新層,當然也不乏航美這樣本來就是主板、創業板上市公司涉足WiFi。

這從資本的角度來說,看好WiFi的商業價值,看好WiFi在新流量和新物聯方面的巨大空間。我們相信,隨著資本的不斷湧入,技術的不斷完善,商業模式日益成熟,WiFi生態將迎來真正的爆發。(猛科技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