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有家庭建設參與感,培養責任感,孩子會非常受益!不能去讓孩子只成為會學習的孩子,生活能力也得跟上

TED 遊戲機 早期教育 親子成長 東西兒童教育 東西兒童教育 2017-08-04

讓孩子有家庭建設參與感,培養責任感,孩子會非常受益!不能去讓孩子只成為會學習的孩子,生活能力也得跟上

我們從國內回來快一週了,逃逃的時差還是沒完全倒過來,每天天沒亮就醒來在床上翻來覆去睡不著。我們過兩週又得去另一個旅行,所以也沒給他在外面報Summer Camp之類的暑期活動班。昨天他吃過早飯感覺實在無聊,就跑鄰居家想找朋友玩,可朋友說他的家務活兒還沒忙完,得下午才有時間。看到朋友家貼在冰箱上長長的暑期安排和每天需要做的家務活兒,逃逃似乎受到了觸動,跑回來也拉著我商量要做一張他自己的日程清單。

我們先在網上查了查,很多老美都喜歡做計劃,把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條,也就是他們所說的Organized的習慣,所以搜索老美孩子的暑假安排,網上齊刷刷地冒出各種各樣的計劃表和模版,非常豐富。仔細一看,發現這些計劃表有個共同特點,不管孩子的暑假安排是側重於哪方面,放養的、重視學習的還是強調運動的,其中肯定都有這麼一項——Chores做家務

讓孩子有家庭建設參與感,培養責任感,孩子會非常受益!不能去讓孩子只成為會學習的孩子,生活能力也得跟上

這跟我一開始的設想有出入,逃逃主動提出做暑期計劃表,我腦海裡馬上浮出的是這麼一堆安排:籃球、游泳、鋼琴、黑管、下棋、閱讀、中文……壓根兒就沒有想到需要他幫忙做家務。而這卻是很多老美父母非常重視並且想方設法要幫孩子安排好的任務,還常常在社交網絡上分享經驗和成果。

YouTube上有個點擊率很高的分享,就是一位媽媽講她怎麼給家裡4歲、8歲、10歲的三個孩子安排暑期家務活兒。她把每類家務活兒需要具體幹什麼做了個列表清單,比如打掃洗手間,需要衝洗淋浴龍頭、沖刷馬桶、收拾毛巾衣物、擦鏡子、擦洗洗漱臺、擦洗馬桶、拖地:

讓孩子有家庭建設參與感,培養責任感,孩子會非常受益!不能去讓孩子只成為會學習的孩子,生活能力也得跟上

而對於“掃灰”這項家務,則需要先選定一個房間,把雜亂物撿好,比較高的地方用撣子拂塵,把桌子上的東西挪開,擦洗桌面,再把東西放回原位,把枕頭/靠枕撫平:

讓孩子有家庭建設參與感,培養責任感,孩子會非常受益!不能去讓孩子只成為會學習的孩子,生活能力也得跟上

為了方便孩子們幹活,這位媽媽還把每樣家務活兒所需要的工具分類放在不同的籃子裡,貼上標籤:

讓孩子有家庭建設參與感,培養責任感,孩子會非常受益!不能去讓孩子只成為會學習的孩子,生活能力也得跟上

一切準備就緒之後,就可以把這些任務分配給幾位孩子了。比如4歲的弟弟適合負責在客廳幫忙掃塵:

讓孩子有家庭建設參與感,培養責任感,孩子會非常受益!不能去讓孩子只成為會學習的孩子,生活能力也得跟上

8歲的姐姐可以幹些更復雜的活兒,比如清掃洗手間:

讓孩子有家庭建設參與感,培養責任感,孩子會非常受益!不能去讓孩子只成為會學習的孩子,生活能力也得跟上

當然孩子們不可能每天都乖乖地幫忙幹活,所以這位媽媽還有個特別的應對措施——屏幕清單。幾乎所有的孩子都喜歡玩電子屏幕遊戲,無論是在電視遊戲機、IPad或者手機上,不過這位媽媽規定了,只有把清單上所有的事情都做完了,才能去碰屏幕。其中就包括了至少20分鐘的家務活兒。

讓孩子有家庭建設參與感,培養責任感,孩子會非常受益!不能去讓孩子只成為會學習的孩子,生活能力也得跟上

讓孩子從小就開始幫忙做家務活兒是大多數老美家庭習以為常的事,大多數家長也不會因為孩子的“幫倒忙”而嫌煩或者索性自己代勞,而會鼓勵和幫助他。就像上週六逃逃和爸爸分享的故事音頻《Bye-bye, Mom and Dad》裡,其中就講到小怪物和爺爺奶奶在一起的時候,幫忙幹了很多家務活兒,吸塵、拖地、刷油漆、準備午飯、洗碗等等,儘管他把很多事都搞得一團糟,但還是受到了爺爺奶奶的表揚和鼓勵。

這種傳統是怎麼來的呢?

我想首先是因為老美家庭的確有很多活兒需要自己動手做,大多數家庭的房子都比較大,門前屋後有很多需要打理的地方,而且人工又很貴,所以做家務算是一項生活基本技能,就像我們不會因為孩子洗不好臉刷不好牙就一直代勞一樣,他們只是把這些技能的範圍放寬了一些,比如像教孩子繫鞋帶一樣教他打掃房間,而一旦學會,就像繫鞋帶一樣是孩子自己的事了。其實我覺得這對所有的孩子都有意義,多掌握些生活自理技能,在哪兒都用得上。

另外還有很重要的一點,也是美國教育界所認可的,孩子能從家務活兒學到很多知識,並且還和將來的成就和幸福也有很大關係。

哈佛大學有一項追蹤研究Harvard Grant Study,是號稱史上持續時間最長的研究,它用75年的時間跟蹤了幾百名美國人的生活,結果發現,成功的人生居然跟“從小做家務”有關係。斯坦福大學前新生教導主任朱莉(Julie Lythcott-Haims)在她著名的TED演講“正確教育方式-避免過度呵護”中這樣詮釋到,

讓孩子有家庭建設參與感,培養責任感,孩子會非常受益!不能去讓孩子只成為會學習的孩子,生活能力也得跟上

因為做家務會帶給孩子一種挽起袖子開始乾的習慣。而習慣背後蘊含著的思維是:可能有些大家都不想做的工作,但總要有人去完成它,這個人可能就是我。我會盡力去改善整件事情。 這種思維方式會讓人在面對工作時更有幹勁和衝勁,不必等到指令到來才開始行動,而是關注周圍,提前發現自己應該幹什麼,從而更容易獲得先機。 ”

讓孩子有家庭建設參與感,培養責任感,孩子會非常受益!不能去讓孩子只成為會學習的孩子,生活能力也得跟上

哇塞,大牛們掰得這麼有道理,大家是不是感覺得馬上捲起袖子給孩子派活兒了?不過講真,道理明白是一回事,能否做得到又是另一回事了。我們在美國待了好幾年,耳濡目染肯定是有的,無論是來自學校的作業,還是逃逃參加的童子軍活動,都有過要填寫一兩週Chore Chart家務表的任務安排,但好幾次逃逃基本上還是把它當成一個小項目來做,完成也就完成了,始終沒有養成長期幫我們做家務的習慣。

現在想想,性價比這麼高的一件事,既能減輕我的負擔又對孩子有好處,何樂而不為呢?趁著逃逃最近受鄰居小夥伴的影響,這麼好的機會可不要錯過了,家務清單整起~~~

讓孩子有家庭建設參與感,培養責任感,孩子會非常受益!不能去讓孩子只成為會學習的孩子,生活能力也得跟上

也歡迎各位拿去激勵下家裡的寶貝,不謝^_^

讓孩子有家庭建設參與感,培養責任感,孩子會非常受益!不能去讓孩子只成為會學習的孩子,生活能力也得跟上

歡迎關注東西兒童教育,我們是一群行走在中美兩地的家長,分享地道的美式教育理念實踐,和靠譜的中國育兒實戰攻略!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