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金行業資金荒:資金成本上升幾個點,現金貸融資成本高達18%

P2P理財 投資 公募 股票 清流消費金融 2017-05-21

消金行業資金荒:資金成本上升幾個點,現金貸融資成本高達18%

自從清流消費金融開設“資金資產對接”欄目後,每週接到的發佈需求中,有八成是資產找資金,同樣,在清流的“資金資產對接”社群中,最為活躍的也是尋找資金的資產方。

市場普遍反應,低成本的資金越來越難找了。

消費金融行業融資成本抬升,資金缺口或繼續擴大

據瞭解,目前對接消費金融資產的資金方,主要有銀行、消費金融公司、P2P、小貸公司、互金公司等幾種類型。

其中,銀行的資金成本最低,一般年化利率為5%-10%左右,但接入銀行資金的準人門檻較高,同時,銀行往往還會要求資產方做資金存管;而其他資金來源的成本普遍高於10%。

在目前的強監管環境下,與有場景的消費分期類資產相比,現金貸資產的融資之路更難。

清流消費金融調查發現,消費分期類資產對接資金的成本一般為年化利率6%-16%,而現金貸資產對接資金的成本普遍偏高,一般年化利率在13%-18%。也有不少資金方明確表示,暫時不對接現金貸資產。

“最近的資金成本升高了,去年還能接到年化利率為幾個點的資金,今年基本都是在10%以上了。”有資產端企業向清流消費金融反映,消費金融行業的融資成本正在升高。

近日,兩大持牌機構中銀、捷信相繼發行公募ABS,融資規模分別高達25億元、23億元。與此同時,買單俠、佰仟、唯品會、51信用卡、拉卡拉等一些非持牌企業也在通過發行ABS進行融資,消費金融行業如此高度集中的融資現象,或表明消費金融行業的資金缺口將有擴大趨勢。

資金選資產:看重底層資產質量和規模

事實上,對於資金方而言,優質的資產同樣稀缺。

銀行對風險的敏感度非常高,對其合作方的資產質量要求十分嚴格。有銀行業人士向清流消費金融透露,“優質的消費金融資產並不多見,多數銀行對於外部的消費金融類資產持謹慎態度,認為其風險較高,通常不願意對接此類資產,即便有一些銀行如新網銀行、華瑞銀行等對接消費金融類資產,其合作規模也不大。”

“我們目前比較喜歡有場景的消費金融資產,如果是現金貸,借款期限最好要一個月以上的。業務做了有一年以上,目前單月放款量在5千萬以上,而且最好沒有理財平臺,”一位P2P類資金方人士表示,“按照具體的消費金融場景來說,我們沒有特定偏好,主要是從風險控制、底層資產質量、業務規模等方面去考察並判斷是否適合。”

事實上,大多數資金方在對接資產時,首先都會判斷對方資產類型是否符合自身需求,然後再對其風控措施、資產質量、項目方資質、資產相關市場行業情況等進行全面調查。

資產對接資金的三種主流模式

合作模式方面,消費金融類資產與資金方合作的主要方式為直投模式。一般情況下,由消費金融平臺將借款人數據提供給資金方,再由資金方通過自有風控系統或黑名單對用戶再次審核後放款,同時,部分資金方還會定期要求資產方提供財務報表、逾期情況等相關數據配合其進行貸後檢查。

為更貼近合規性發展,避免遭到“設立資金池”的詬病,一般資金方與消費金融類資產方合作時,雙方更傾向於將貸款直接打給現金貸借款人或消費分期平臺的合作商戶,回款環節則由借款人直接還入資金方賬戶,不經過消費金融平臺。

雖然,大部分有放款資質的資金方都傾向於走直投模式,但部分平臺並沒有直接放款的資質,再加上直投模式的成本較高,很多資金方也會嘗試多元化的融資方式,通過信託、交易所等通道模式與消費金融資產方合作。

有消費金融類資產方認為,交易所通道的融資成本低,特別是當存量資產過多,需要通過多個資金方進行融資時,資產方傾向於將資產打包,在交易所掛牌後由資金方進行認購。

“企業利用自有資金投資時可能受到種種限制,一般會走通道模式轉一下,使投資行為合法化。”業內人士表示。

“比如私人銀行類資金往往來源於其高淨值客戶,這類資金不能做到點對點穿透,直接放出,而是通過信託公司將資金放出。另外,一些不具備放款資質的資金方,則將資金投入信託公司後,再由信託公司對接消費金融資產。”

第三種是直接的債權轉讓模式。即消費金融平臺對借款人放款之後,將這部分未來會產生收益的消費信貸資產債權轉讓給其他資金方,以此獲得資金。

此前曾有P2P平臺以債權轉讓的模式與消費金融資產端對接,但是在去年“824文件”後,部分平臺逐漸轉向直投模式。

而在資金資產對接的合作過程中,清流消費金融還了解到,多數資金方會要求消費金融平臺向其繳納一定的保證金,並做“兜底”保證。

當借款人出現逾期情況時,資產方則需要先行墊付逾期費用,如果資產方將債權轉讓給資金方,當其中部分資產出現某種程度的逾期(一般是M3以上)或資金方認為某部分資產有風險時,則會要求資產方對該部分資產進行債權回購。

由此可見,對於消費金融企業來說,需要在把握好風控和擴張放貸規模中找到平衡,才更容易接入低成本資金,而成本的下降能有效拓寬盈利空間,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良性循環。需要注意的是,在壓低資金成本的同時,也要考慮融資方式存在的政策風險。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