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互聯網金融公司焦慮報告:TOP100平均淨利潤僅547萬

微貸網淨利潤3.25億元最高,紅嶺創投虧損1.83億元排名墊底;宜信惠民和小牛在線總資產超過100億元;交易額和交易筆數最多的分別是紅嶺創投和玖富普惠。2018年6月將成為整個行業整改的最終大限日,屆時未能過關者將遭取締

微貸網淨利潤3.25億元最高,紅嶺創投虧損1.83億元排名墊底;宜信惠民和小牛在線總資產超過100億元;交易額和交易筆數最多的分別是紅嶺創投和玖富普惠。2018年6月將成為整個行業整改的最終大限日,屆時未能過關者將遭取締

2017互聯網金融公司焦慮報告:TOP100平均淨利潤僅547萬

文 | 《投資時報》記者 劉佳昕

一個原本充滿生氣的年輕後生,卻不得不提前考慮油膩中年男人面臨的種種危機,這就是2017年焦慮中的中國互聯網金融行業的真實處境。

自世紀第二個十年之初發軔,互聯網金融公司曾扛起普惠金融的旗幟,一方面為中小微經濟體打造便捷的借款渠道,另一方面又為普羅大眾提供低門檻的理財服務。以技術開道,擺脫傳統大象級同行頭痛不已偏偏又尾大不掉的重資產和重人工包袱,氣象一度為之一新。然而,任何一家公司都會直面行業競爭和企業生存難題,尤其當“金融”這個前綴如此奪人眼球,來自監管層的高度關注自然不期而至。

2017年6月5日,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登記披露平臺正式上線,陸金服、有利網、玖富普惠、積木盒子、微貸網、搜易貸、宜信惠民、首金網、網信普惠、開鑫貸等10家網貸平臺作為首批試點單位,對47個事項進行了披露—其中包括強制性披露32項,鼓勵性披露15項。隨後,100多家互聯網金融公司陸陸續續加入了信披行列。

這些公司究竟呈現怎樣的經營狀態?那些名頭響亮的新貴果真如其宣傳的那般光鮮?坊間傳聞中的“暴利”又是否真的存在?在“撥亂反正”的強監管時代,他們的未來是成為IPO市場的嬌客抑或淪為陽光下只有頃刻美麗時間的肥皂泡?所有結論必須以事實為準繩。

標點財經研究院聯袂《投資時報》此次推出《2017互聯網金融公司焦慮報告》,通過梳理100家互聯網金融公司(P2P)2016年年報及2017年上半年交易數據,研究者們力求揭開這一行業的神祕面紗。

總體來看,中國互金協會信披系統已接入的100家互聯網金融平臺,共涉及7個省市,近半數公司逾期率為0,有80家平臺成立年限超過3年。

2016年,上述100家公司平均淨利潤為546.57萬元,平均營業收入為1.99億元,平均營業成本為0.82億元,平均總資產達3.93億元。另外,其行業平均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和投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分別為4378.6萬元和-145.86萬元。

而截至2017年上半年,互聯網金融行業平均交易總額達276.4億元,平均交易筆數為99.03萬筆,平均投資筆數為634.23萬筆,平均融資人數為49.15萬,平均投資人數達36.32萬。

在最受關注的資產質量上,項目逾期率為零的公司有45家,金額逾期率為零的平臺有46家,佔比分別為45%和46%。

具體而言,在近半數公司逾期為零的情況下,百家互聯網金融公司平均逾期金額為6800.06萬元,平均項目逾期率為0.77%,平均金額逾期率為0.67%。

從地域分佈來看,北京披露相關數據的互聯網金融公司最多,為39家。此外,廣東有20家、上海15家、浙江11家、江蘇6家、陝西3家、安徽省3家、山東2家、江西1家。

在激烈的行業競爭及嚴格的監管體系之下,互聯網金融行業處於優勝劣汰的“尖峰時刻”,同時也交織著各種複雜的焦慮情緒。事實上,焦慮的不僅是公司,監管層也未能倖免,如何既避免發生惡性事件,又能規範併發揮互聯網金融獨有的創造性,這是一個頗為棘手的難題。投資者同樣忐忑不安,e租寶等事件之後,如何挑選平臺、保障自身資金安全並提高收益,這仍是一個堪比高考試卷的出題。

現在,就來看看這個真實的世界吧,畢竟焦慮只是比成長到得更早一些。

42家公司虧損

中國互聯網金融行業的良莠不齊,在淨利潤上體現得尤為突出。統計顯示,42家互聯網金融公司在2016年淨利潤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虧損,佔比接近半數。

具體來看,100家公司中有兩家公司虧損超過1億元,其中虧損最嚴重的是大名鼎鼎的紅嶺創投,2016年其淨利潤虧損1.83億元;另一家虧損額超過1億元的公司是點榮金融,2016年虧損1.39億元。

今年7月,紅嶺創投創始人周世平發文稱,紅嶺創投將於2020年12月31日前將現有產品悉數清盤退出,自此不再從事網貸業務,此間過渡期約3年。作為在深圳P2P行業舉足輕重的一家公司,這個爆炸性消息令業界一時譁然。而截至2017年7月,紅嶺創投的累計投資金額超過2700億元。

虧損顯然是紅嶺創投退出的重要原因。為什麼要清盤?周世平稱:“網貸有規模,有不良資產,卻沒有利潤,一堆人操心老周什麼時間跑路,不想他們太累!”

周氏還表示:“網貸不是我們擅長的,也不是我們看好的,這塊業務最終會被清理出去,只是時間而已。”

另一家虧損過億的公司也曾名聲大噪。點榮金融即點融網成立於2012年,主要專注於兩大業務:互聯網借貸平臺和銀行解決方案。創立之初,該公司因Lending Club的聯合創始人蘇海德而聲名鵲起,此後則由於多輪風投均為國際知名投資基金被業內所熟知。

截至2016年底,點融網實現營業收入5.62億元,營業成本7.42億元,淨利潤虧損1.39億元,應收賬款991.33萬元,經營活動和投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分別為3.07億元和-0.23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逾期在一定程度上拖累了該公司業績。截至2017年上半年,其項目逾期率和金額逾期率分別為2.89%和4.87%,逾期金額為6.43億元。

互聯網金融公司虧損者還大有人在,民貸天下、搜易貸、有融網緊隨紅嶺創投之後,分別錄得8556.73萬元、5683.25萬元和5538.68萬元的淨虧損。

不過,盈利者也賺得盆滿缽滿。這100家公司中,有54家公司宣稱自己實現2016年盈利,其中,微貸網淨利潤最高,達到3.25億元,這也是唯一一家淨利潤超過2億元的公司。

還有三家公司淨利潤超過1億元,分別是宜信惠民、團貸網、愛錢進,對應數據為1.3億元、1.24億元、1.06億元。淘淘金位列其後,實現0.78億元年度淨利潤。

需要指出的是,宜信惠民和宜人貸均是宜信旗下P2P平臺。此前宜信惠民由宜信惠民投資管理(北京)有限公司運營,宜人貸由恆誠科技發展(北京)有限公司運營,兩個公司的法定代表人都是唐寧。

事實上,宜信惠民成立更早於宜人貸,並且註冊資本也高於後者—宜信惠民成立日期為2002年12月9日,註冊資本1億元;宜人貸成立日期為2014年9月15日,註冊資本3000萬元。早期宜信集團大部分的線上線下理財業務均交由宜信惠民公司承擔,它既是宜信新業務形式的摸索者,也是後期宜信其他線上平臺的先驅。

不過,在宜人貸上市前,宜信高管團隊將原先宜信惠民的業務進行了剝離和重組,將主要的職能部門和管理骨幹歸併進新成立的普信恆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負責集團管理和創新產品的研發,宜信惠民的股權也質押給了普信恆業。

龍生九子尚各有所好,有人賺錢自然有人虧錢,也有人支出相抵。2016年“白忙活”的公司是愛投金融,其2016年淨利潤:0。

體量相差懸殊

在總資產上,中國互聯網金融行業再次體現出了兩極分化特點。

統計顯示,100家公司中,僅有宜信惠民和小牛在線兩家公司的總資產超過100億元,而不足萬元者卻大有人在,其中易君財富總資產最低,僅為0.16萬元。

截至2016年,宜信惠民以137.38億元總資產排名第一,遠遠高於3.93億元的行業平均總資產值。小牛在線以136.4億元總資產緊隨其後。還有四家公司總資產超過10億元,不過,與前兩者相差甚遠,聚寶匯、微貸網、東方金科、翼勳總資產分別為37.58億元、19.93億元、16.33億元、10.55億元。

在交易總額上,紅嶺創投最高,截至2017年上半年,紅嶺創投交易總額為2621.09億元,排名第一。交易額超過千億的公司共有5家,為宜信惠民、網信普惠、鑫合匯、微貸網、玖富普惠,分別為1965.79億元、1442.22億元、1192.98億元、1143.27億元、1089.58億元,排名第二至六位。

不過,交易額並不與交易筆數成正比,上述公司交易筆數分別為733萬筆、323萬筆、203萬筆、10萬筆、164萬筆、1226萬筆。

交易額最少者為微金客。截至2017年上半年,其交易總額為1.69億元,不足10億元的還有中普金服、派派豬理財、易君財富、樂金所、閒錢寶、固金所、e興金融,分別為3.89億元、6.35億元、7.07億元、8.89億元、9.4億元、9.62億元、9.73億元。

另外,交易筆數最多的前五位為玖富普惠、積木盒子、紅嶺創投、挖財金融、杭州義牛,交易筆數分別為1226萬筆、1119萬筆、733萬筆、707萬筆、670萬筆。

那麼,哪家平臺才是融資人最青睞的地方?數據同樣給出答案。

數據顯示,挖財金融的融資人數最多,達到513萬,排名第一。玖富普惠、PPmoney、宜信惠民、杭州義牛位列其後,分別為445萬、415萬、277萬、263萬。

微金客無論是交易總額、交易筆數均為最少,融資人數同樣墊底,僅為86人,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另外,融資人不足300的還有旺財谷、海金倉、派派豬理財、小油菜,分別為137人、149人、224人、224人。

投資人數最多的則是杭州義牛、網信普惠、上海樂賺、玖富普惠、宜信惠民,截至2017年上半年,分別為460萬人、312萬人、237萬人、156萬人、139萬人。投資人數不足5000人的公司有易君財富、閒錢寶、海金倉,分別為535人、1754人、3745人。

誰是互金投資王?

在《投資時報》整理的100家互聯網金融公司2016年年報數據中,33家公司披露了投資收益,其中不乏表現突出者。

數據顯示,2016年,上海樂賺投資收益為1.35億元,排名第一;投資收益超過千萬者有三,抱財網、聚寶匯、微貸網分別實現5311.91萬元、1437.79萬元、1292.28萬元。

上海樂賺互聯網金融信息服務有限公司是海爾集團在上海成立的全資控股企業,旗下品牌主要包括快捷通支付平臺和海融易財富管理平臺。

因大股東助力,該公司升級動作頻繁。2017年7月11日,樂賺金服品牌升級,作為海爾旗下金融科技板塊,樂賺獲得青島融海金融控股有限公司2億元人民幣A輪融資。

樂賺金服起步於2014年成立的互聯網理財平臺“海融易”,是由海爾金控發起設立以普惠金融、財富管理、互聯網金融科技等為主營業務的金融科技集團,融資完成後,又將“海融易”納入其中,並致力在供應鏈金融、消費金融、財富管理、大數據風控、投貸聯動等領域進行探索與創新。根據海融易官網顯示,截至7月12日,海融易累計成交額375億元,平臺用戶240萬人。

各項數字均排名較靠前的微貸網最近在股權上有所變動,上市公司漢鼎宇佑旗下全資子公司浙江漢鼎宇佑金融服務有限公司分別以1.7億元、1.275億元的對價,向兩家機構轉讓其持有的微貸(杭州)金融信息服務有限公司2%和1.5%股權。雙方已簽署相關協議,預計這兩項股權交易本年度可為漢鼎宇佑獲利1.07億元。

微貸網於2011年7月8日上線運營,是融合“互聯網+金融+汽車”的一家互聯網金融車貸平臺。微貸網為微貸金服旗下獨立品牌,漢鼎宇佑的全資子公司漢鼎金服為微貸金服第二大股東,持股19.04%。

不過,投資虧損者也大有人在。名聲在外的宜信惠民在投資上虧損最多,達到1.03億元;安心貸、信用寶、鑫合匯則分別虧損了116.41萬元、49.99萬元、2.68萬元。

投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一項中,排名前五位的則是聚寶匯、東方金科、上海樂賺、翼勳、宜貸網,分別為9.03億元、1.42億元、1.1億元、0.51億元、0.45億元。

逾期“水分”多

令人驚訝的是,截至2017年6月30日,在100家公司的報告中,有45家公司自稱逾期金額和逾期率均為零。可以看出,相比於銀行和持牌消費金融公司的不良率,P2P這樣的逾期率實在過於“優秀”。有市場人士認為,這麼多公司的零披露可能有“摻水”成分,從統計口徑到數據真實性,其可參考價值並不高。

金額逾期率最高的是德眾金融,截至今年上半年末,該公司金額逾期率為9.95%,項目預期率為6.22%。信用寶緊隨其後,金額逾期率為7.2%,項目預期率為7.44%。此外,金額逾期超過2%的公司有6家,點榮金融、小牛在線、新新貸、愛投金融、挖財金融、錢牛牛分別為4.87%、4.17%、3.84%、3.15%、2.89%、2.61%。

截至2017年9月30日,德眾金融的金額逾期率升至16.82%。資料顯示,德眾金融成立於2014年4月14日,同年6月平臺上線運營。德眾金融為安徽省供銷社下屬的安徽新力投資集團發起成立的安徽省國資背景網絡借貸平臺,經重組收購,現變更為安徽省供銷社旗下、上市公司新力金融控股兼具國資金融集團及上市公司雙重背景的互聯網金融平臺,納入安徽新力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統一管理。

此外,如紅嶺創投這樣壞賬達到8億元且宣稱將金盆洗手的公司,其披露的金額逾期率僅為0.0019%,在金額逾期率不為零的公司中最低,而紅嶺創投項目逾期率也僅為0.0121%,逾期金額為3350.97萬元。

統計顯示,金額逾期率不到0.1%的公司有7家,人人貸、中普金服、閒錢寶、團貸網、宜人貸、廣州e貸、宜信惠民分別為0.01%、0.01%、0.0132%、0.021%、0.04%、0.05%、0.05%。

根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發布的《互聯網金融信息披露個體網絡借貸》標準,逾期是指借款人在借款合同約定的期限內(含合同約定的寬限期或展期後到期)未足額歸還本金或利息,逾期金額、項目逾期率、金額逾期率均屬於P2P網貸平臺強制性披露內容,逾期項目數、項目級逾期率、金額逾期率等7個指標屬於平臺可披露內容。

至於壞賬,則暫無官方統計口徑。所謂壞賬一般指項目逾期,通過各種手段如催收、抵押物拍賣等,最終無法追索成功的貸款。目前,壞賬不在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規定的強制性披露內容之列。

監管“緊箍咒”

2017年,互聯網金融監管繼續加強,行業雖然發展速度減緩,但長期而言有助於實現金融穩定和促進金融更好地服務於實體經濟。

近年來,P2P行業出現了詐騙、跑路、經營不善等現象,給投資人造成了巨大的損失。以e租寶為例,其待收餘額超過500億元,全國超過90萬名投資人面臨本金無法收回的損失。

自2013年互聯網金融爆發以來,監管要求和規範不斷更新調整。2013年至2016年頒佈的相關監管政策分別為1、5、9和15條,互聯網金融監管持續加碼,互聯網金融公司之間的競爭也愈發激烈。2016年8月24日,銀監會正式發佈四部委聯合起草的《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至此,互聯網金融的行業監管基本定調。

然而,逐漸加強的監管和審查還未結束,只因為監管層自身同樣未有定數。

2016年10月,國務院辦公廳公佈了《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實施方案》,明確提出要在全國範圍內開展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專項整治工作自2016年4月就已展開,原計劃於2017年3月底前完成。

不過,這個原定於3月完成的專項整治工作,由於互聯網金融業態繁多、新情況頻發、現場檢查、工作量大等原因,再次被延期一年。在今年6月底各地金融局或金融辦完成分類處置後,還留有12個月供整改類平臺繼續向合規轉型,2018年6月將作為最後的期限接受監管驗收。

也就是說,2018年6月是最終的大限,屆時若有平臺還沒整改完畢就將被取締。

這似乎讓一些機構鬆了一口氣,但監管的最終目的是實現優勝劣汰,在合規的基礎之上,如何實現盈利,這才是中國互聯網金融公司面臨的更大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