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產品就是談戀愛,需要選擇和某個人成為長期的合夥人

JessX 物理 職場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2018-12-02

身為產品人,如果把產品和談戀愛聯繫到一起,你會想到什麼?

做產品就是談戀愛,需要選擇和某個人成為長期的合夥人

合夥人的概念:由合夥組織結合在一起的。

在給予這個標題之前,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如何系統地去觀察和判斷一個人和產品

把談戀愛和做產品關聯到一起,是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

一年有多少個情人節?一年可以做多少個產品?

做產品就是談戀愛,需要選擇和某個人成為長期的合夥人

圖1:做產品要學會說No

老實說,我們是很難根據自我的主觀意識去做出判斷的,某些時候甚至於反而會有些畏懼感。

無論是遇到的任何一個人,還是接觸的任何一個產品,大家也都會有自己的感受。

談戀愛也一樣,做產品也一樣。

在沒有嘗試過一段愛情之前,在沒有經歷過一段專業的訓練之前,我們感受是來源於某種混雜的情感、或者也可以稱之為是混沌的情感。

我在上一篇幅中反覆提到產品思維就是產品的底層驅動價值,這句話本身是很有價值的。你自我的任何情緒,都一定會被你最有感覺的某個點一點一滴的牽制住,這種強烈的認知感會讓你在某個不經意的瞬間存在情感認知偏差和情緒偏差。

戀愛的本身是認同、存在,產品的本身是依賴、信任。而要能建立好這種純粹的感覺,倒是需要好事多磨、再接再厲。這種存在的某種觀察點和判斷點,也開始讓我們學會了在乎太多,然後又要求太多。

甚至於,在還沒有充分感受到具體的前進點時,我們就發現未來的方向還存在著大面積程度的認知盲區和思維遮蔽。在一些程度上來說,這些方面不是說接觸的多、或是有經歷、有經驗就能解決的,它不是萬能的,它並給予不了我們過多的感受和接觸。

而如何規避這一切,我認為有一個詞可以表徵這一切,那個詞是“框架”。做一件事有框架,談戀愛有框架,做產品有框架。或許,有人也願意說是模板,是看別人怎麼做,自己再怎麼做。或許,也有人願意說沒必要,走一步看一步,愛情沒有模板,走著走著就是了。

在Jesse的《用戶體驗要素》這本書中提到,用戶體驗的要素,來自於五個層次的選擇和設計,我也願意將這個思路做以下層次劃分:

第一是,感知層

對於人而言,是使用五官和皮膚、通過視覺、味覺、嗅覺和聽覺感知外部世界,感知層解決的是人類世界和物理世界的數據獲取問題。說白了,也就是我們在識別外部世界和採集信息的過程。談戀愛需要感知,做產品也需要感知,只有帶著這種感知,才會讓我們去慢慢的觀察和了解,然後去熟悉它,做出最有效的解決方案。

新認識一個朋友,朋友外觀如何、穿著如何、口音如何,新接觸一個產品,產品體驗好不好、設計好不好、服務好不好,都是我們最外在的本質感知。

這一段,簡單總結一下,你看什麼,能看什麼?

第二是,角色層

任何事物的起點,無在於其結果,只在於角色。它跟感知存在的同樣的道理,它們之間是一種簡單的淺層的表面體關係

在我們日常的生活中,跟人的接觸大多數都是這種淺層關係,以為大家都是在基於角色做彼此的交流。上班也好,認識一個新朋友也好,你與他(她)只是角色對接關係,服務關係,也就是因為這種對接關係,讓人與人在情感直接的對接產生更大的模糊性,是沒有辦法讓人達到彼此倆的深入瞭解和深層關係的。

在談戀愛的這個階段,如果我們僅僅只是基於一個人的感知層、角色層做交流,或者基於表面數據的價值點(包括掙錢能力、家庭情況、社會價值等)去判斷,那麼這是很難相互和別人簡歷深度關係的。你在做的,無外乎就是在和別人進行角色扮演,然後牢牢的綁定在已捆綁的角色位置裡。

當然,如果僅僅是想談一場戀愛,只需要看到一個人的感知層和角色層,有些時候就夠了。

在做產品的時候,絕大多數的人也都會出現誤區,認為眼前的角色認知就是商業模式,就是市場價值,但不然,並非是這樣的,大家都在接受角色的服務,不是在接受服務的角色。

這一段,簡單總結一下,你是什麼,能是什麼?

第三是,資源層

每個人有不同的生活方式,每個人也會有不同的社會價值。在本身自我的思量中,這部分不僅是在說一個人的財富資源、人脈資源,還包括各種內外在的精神結構、精神資源等。舉個簡單的例子,我們能跟某些人有很好的共同話題,有時候聊幾天幾夜似乎都不為過,相互有著很豐厚的內在興趣點。如果要談論如何建立這種關係時,我只能說,是深層的、更是長期的積累和沉澱。

我們曾是不懂事的孩童,曾是學校的莘莘學子,曾是初出茅廬的職場人。但不同場次的資源點會推動著我們去往到達不同的高度。我們或許會短暫的處在某個高度,但我們也會進入不同的高度裡。現實是,在這個時間內,我們已經不會觀察,不會判斷了。

這一段,簡單總結一下,你有什麼,能有什麼?

第四是,能力層

蘇哥拉底最推崇的一句話是,“認識你自己”。

不要簡單的接受一些人和關於一件事、一個人的傳統看法,要努力分析研究出自己的獨立看法。

舉個例子,如果我要找一個人談戀愛,那我會讓自己處於一個這樣的情景中,去了解和熟悉我所要談戀愛的人,然後去判斷為談戀愛需要做什麼,需要注意什麼東西,是否真正適合,有沒有潛在機會,是否又是最好的選擇,能否容納對方的所有。就是要弄清楚,為什麼會要談戀愛,還是衝動的說我們在一起吧(自有觀點,不足或不對勿評)。

我會認為,也許你搞清楚了這種能力圈的範圍,你會發現你可能比她還知道你更適合他。

當然,有個很現實的問題就是,我們沒有時間去糾結於這些細節,我們會更認為所有的事都應該直接了當,我們就是要結果。沒有會去在乎,沒有人會關心,但如何你把談戀愛比作做產品,就得好好思量了。

這一段,簡單點總結一下,你做什麼,能做什麼?

第五是,存在層

存在即合理,一個人的內核,也就是對自己存在感的定義。人為什麼會動容的情感,是因為人們懂得剋制,懂得剋制,所以就有動容的情感。

這一點,如果你看懂了,可以好好思考一下。做產品、談戀愛就是一樣,定位要搞清楚,才能繼續走下去。對存在感的尋求,以及不滿足的安全感,也是會驅動著我們作為人在思前想後,在廢寢忘食、在人前人後各一套、在找樂趣找情感找價值、在糾結來糾結去,想辦法滿足自己,去確定自己的存在感。所以,我會認為一個人如果在不斷強調自己的存在感是多麼的強時,那麼在左衝右突也會擴充自己的能力圈,因為這種對自我的認同是外乎的合理存在的。

當然,人與人之間又是不一樣的,如果一個人的存在感滿足了,其實他的能力層可能就不會在擴充了。就好像說,一個產品做好了就這樣了,一場戀愛談了就這樣了。繼而,男人成功滿足不奮鬥了,女人結婚滿足不化妝了,其實就是一樣的道理,存在感的差異。做產品就是這樣,更明顯,有時候合理的存在,恰到好處,冒失的不然即可。這個過程,有時候也是極為痛苦的。

這一段,簡單總結一下,你要什麼,能要什麼?

以上是我想要表達和區分作為人和產品的五個層次點,也是值得去完整的看待的。談戀愛也好,做產品也罷,“長期的存在”才是更為關鍵的點。

如果你只是單純的想體驗某個產品,想單純的談個戀愛,基礎的感知層就應該能滿足你了。但如果你想往更深的方向發展的話,就的考慮層級的變化和遞增了。沒有人任何一個人是完美適配兼容另外一個人,我們需要看到的是,一個人能持續的讓自己變化的內在的存在的合理動力點。

然後在漫長的沒有不確定的未來裡,明確你和我之間是不是能夠一起擁抱不確定、擁抱變化,在變化中變得更成熟,然後做到彼此適配、兼容。這才是更關鍵的東西。

如果你追求的是這種深度關係和長期關係,就得好好想明白這種關聯才是更關鍵的東西。

至於如果你想結婚的那個人,你想成為做好產品的那個人,要對自己的存在感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自我設定和感知,要對自己的能力層如何有效的經營和建設,以及要對自己的資源層的建設和管理,這才是最為重要的。

本文由 @Carl 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