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足齋•測評丨Air Jordan 33 SE:有進步,但依舊尷尬

Air Jordan 耐克 設計 吾言足的言足齋 2019-05-17

經歷了兩週的實戰之後,其實阿足我對Air Jordan 33SE的評價依舊不高。

對不起讓大家失望了。

言足齋•測評丨Air Jordan 33 SE:有進步,但依舊尷尬

雖然這雙鞋的顏值不算低(尤其是郭艾倫配色吧,雖然那個“心之所向,身之所往”我覺得算是個敗筆),但是依舊評分不高。說實話,33SE只是“相比Air Jordan 33更加優秀”而已,相比起同樣是“設計回溯”的前兩代而言依舊會有一些質上的退步,讓人覺得這雙鞋只是為了更給大家體驗Fastfit而生。

言足齋•測評丨Air Jordan 33 SE:有進步,但依舊尷尬

不過畢竟是Air Jordan的正代(大概算吧),拋開性價比這雙鞋應該依舊可以“有點說頭”。那麼,這次的Air Jordan 33 SE究竟有什麼值得一說的地方呢?

言足齋•測評丨Air Jordan 33 SE:有進步,但依舊尷尬

前掌緩震的“循序漸進”

Air Jordan 32的前掌緩震和33SE一樣都是會在前期有一定“凸起感”的,但是33 SE更甚。磨合前期,你會有一種橡皮塊墊在大底下面的感覺。初期前掌Zoom適應力較差,進而會影響防側翻和整體穩定。具體感受大概如下。

言足齋•測評丨Air Jordan 33 SE:有進步,但依舊尷尬

隨著時間推移,前掌緩震會變得越發舒適。加上FliightSpeed的前掌氣墊會讓緩震的協調性更好,但是會影響緩震的效果(32的前掌緩震就是很好的例子),這次的33SE讓鞋款的氣墊離雙腳和大底都更加接近,緩震腳感也就更加明顯。總體而言在緩震感受上33SE相比32還是有些許進步的,值得一誇。

言足齋•測評丨Air Jordan 33 SE:有進步,但依舊尷尬

“終於有用”的Fastfit

之前的《開箱》中,我也說過當時不買32的原因之一是“Fastfit對我而言根本沒用”。而到了這雙33SE上,聯動到後跟的Fastfit起到了很好的後跟包裹加強作用,“強行”讓後跟填充貼近跟腱。

言足齋•測評丨Air Jordan 33 SE:有進步,但依舊尷尬

這樣的設計使得鞋幫高度微微降低的Air Jordan 33 SE能夠避免掉跟的尷尬,同時也讓後跟“小枕頭”的貼合感更加優秀。雖然不是高幫,但是這樣的後跟穩定的確讓這雙鞋不負“Air Jordan”之名。

言足齋•測評丨Air Jordan 33 SE:有進步,但依舊尷尬

整體包裹更加友善

雖然依舊是一個偏瘦長的楦形,但是相比33,33SE在初次嘗試時對寬腳朋友就足夠友善,不會產生十分過分的擠腳感。後期雖然偏長這是解決不了,但是磨合期後球鞋會有一定的寬度適應,不再會給人十分過分的兩側擠壓感。

言足齋•測評丨Air Jordan 33 SE:有進步,但依舊尷尬

言足齋•測評丨Air Jordan 33 SE:有進步,但依舊尷尬

後掌緩震的“退步”

當我在前期預習球鞋配置的時候,看到33以及SE的後掌氣墊改為六邊形Hex Zoom的時候,內心是困惑的。心想著“這可是你Air Jordan要賣小半年的最高配置你在想啥呢”然後一直有事沒事後跟踩踩。

言足齋•測評丨Air Jordan 33 SE:有進步,但依舊尷尬

然而這個後跟緩震還是很一般。因為中底材料硬(防止Fastfit意外損壞)再加上zoom面積過小,後跟緩震實在是過於普通,說難聽點就像是“升級版Kyrie 5”——前掌澎湃,後掌微微有點感覺。

言足齋•測評丨Air Jordan 33 SE:有進步,但依舊尷尬

抓地與耐磨的雙重困惑

一般來說如果讓人誇球鞋的大底吧,“抓地”和“耐磨”會成為最佳考量點。但是首先,33SE的抓地並不優秀,動圖中的場地是相對比較抓地的塑膠場所以表現尚可,但是到了較滑的室內木地板以及較滑的外場場地,表現就完全不同了……總而言之,抓地一般,和32不相上下。

言足齋•測評丨Air Jordan 33 SE:有進步,但依舊尷尬

但是,33的耐磨也的確不行。僅僅兩週的實戰+壓馬路就已經奪走了前掌氣墊凸起部分近1/4的紋路厚度。這耐磨,你是讓大家試著享受貴族生活麼?

言足齋•測評丨Air Jordan 33 SE:有進步,但依舊尷尬

鞋面支撐不算合格

經歷了31以及32的豪華配置之後,好看但看起來並不高端的33 SE工程網面+側邊皮面並不能讓人足夠滿意。至於為什麼我要把鞋面支撐放到缺陷上……看動圖吧。

言足齋•測評丨Air Jordan 33 SE:有進步,但依舊尷尬

言足齋•測評丨Air Jordan 33 SE:有進步,但依舊尷尬

一雙“正代”最怕的,就是被評價為“大不如前”。Air Jordan在經歷了“年份命名”的時代之後,從29到32都有著可圈可點的表現,但是穩抓穩打的實戰表現才是這個Nike副牌在實戰線上的“立身之本”。33就像Nike其他產品線的高端產品一樣,因為新科技的加成配置而忽略了“實戰體驗”這一根本,說實話令人惋惜。

言足齋•測評丨Air Jordan 33 SE:有進步,但依舊尷尬

如果你沒有機會嘗試Air Jordan 32的話(漲價得有點離譜了),購買相比起買33正代,選擇33SE似乎會是個更好的選擇。我們將這雙Air Jordan 33 SE推薦給一些對鞋款中底穩定性要求較高的大體重投手以及部分習慣穿著低幫的內線球員,相信厚實的中底安全感以及磨合後的緩震依舊能給你帶來最高端的實戰體驗。

言足齋•測評丨Air Jordan 33 SE:有進步,但依舊尷尬

言足齋•測評丨Air Jordan 33 SE:有進步,但依舊尷尬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