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必須會背的80首古詩,每一首都是文學瑰寶,世界獨一無二

51課外課 51課外課 2017-09-20

長歌行

——漢樂府

qīng

qīng

yuán

zhōng

kuí


zhāo

dài


yáng

chūn


wàn

shēng

guāng

huī


cháng

kǒng

qiū

jié

zhì


kūn

huáng

huā

shuāi


bǎi

chuān

dōng

dào

hǎi


shí

guī


西

shào

zhuàng


lǎo

shāng

bēi


中國人必須會背的80首古詩,每一首都是文學瑰寶,世界獨一無二

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

  題 解

  此詩選自漢樂府。樂府是自秦代以來設立的朝廷音樂機構,漢武帝時得到大規模地擴建,從民間蒐集了大量的詩歌作品,後人通稱之為“漢樂府”。之後,樂府也便成了一種體裁,內容豐富,題材廣泛。本詩是其中一首。

 注詞釋義

  長歌行:漢樂府曲調名。

  晞:晒乾。

  陽春:生長茂盛。

  布:散佈,灑滿。

  德澤:恩澤。

  焜黃:枯黃。顏色衰老的樣子。

  華:同“花”。

  衰:為了押韻,這裡可以按古音讀作cuī。

  徒:白白地。

 古詩今譯

  園中有碧綠的葵菜,晶瑩的朝露在陽光下晒乾。春天把幸福的希望灑滿了大地,所有生物都呈現出一派繁榮生機。只擔心瑟瑟的秋天來到,樹葉兒枯黃而漂落百草凋零衰亡。千萬條大河奔騰著東流入大海,什麼時候才能重西流?少年時不努力,到老來只能是空空悔恨了。

 名句賞析——“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本詩借物言理,以園中青青的葵菜作比喻。其實在整個春天的陽光雨露之下,萬物都在爭相努力地生長。因為它們都怕秋天很快地到來,深知秋風的厲害。大自然的生命節奏如此,人生又何嘗不是這樣?一個人少年時如果不趁著大好時光努力學習奮鬥,讓青春白白地浪費,等到年老之時後悔也來不及了。這首詩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勵青年人要珍惜時光,努力向上,牢記“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的警訓,催人奮進。

寒 食

——韓 翃(lí)

chūn

chéng

chù

fēi

huā


hán

shí

dōng

fēng

liǔ

xié


hàn

gōng

chuán

zhú


qīng

yān

sàn

hóu

jiā



中國人必須會背的80首古詩,每一首都是文學瑰寶,世界獨一無二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作者背景

  韓翃(生卒年不詳),字君平,唐代詩人。南陽(今河南南陽)人。一直在軍隊裡做文書工作,擅長寫送別題材的詩歌,與錢起等詩人齊名,時稱“大曆十才子”。後來皇帝選拔他擔任起草詔令的中書舍人,當時有兩個韓翃,大臣問選誰,皇帝說要寫“春城無處不飛花”的那個韓翃,可見這首詩在當時是多麼有名。

注詞釋義

  春城:暮春時的長安城。

  寒食:古代在清明節前兩天的節日,焚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稱寒食。

  御柳:皇城中的柳樹。

  斜:為了押韻,此處可以按古音讀作xi。

  漢宮:這裡指唐朝皇官。

  傳:賜給。

  五侯:漢成帝時封王皇后的五個兄弟王譚、王商、王立、王極、王逢時五人為侯,受到特別的恩寵。這裡泛指天子近幸之臣。

古詩今譯

  暮春的長安城裡漫天舞著楊花,寒食節東風吹斜了官中的柳樹。黃昏開始宮裡頌賜新蠟燭,輕煙先升起在皇帝貴戚家。

名句賞析——“春城無處不飛花。”

  這是一首寓意非常委婉的諷刺詩。在唐代以前,漢朝最為強大,所以唐人做詩都喜歡借漢來比唐,這裡也是借漢代的故事來諷刺本朝。寒食三天焚火,本應第四天才可用火。但皇宮裡在第三天的黃昏就將傳火種的蠟燭賜給了皇帝貴戚。這件小事說明皇帝對貴戚近臣的特別恩寵,但詩人寫得很委婉,而且用春城飛花的奇麗景緻開頭,用東風拂柳的描寫自然引出皇官,好像是在稱頌皇上的恩典,所以連皇帝都很喜歡。像這樣不用一字指斥,就達到諷刺效果的寫法,就叫含蓄。我們仔細一琢磨,就能品味到裡面暗含的諷刺意味。

七步詩

——曹 植

zhǔ

dòu

rán

dòu


chǐ

wéi

zhī


zài

xià

rán


dòu

zài

zhōng


běn

shì

tóng

gēn

shēng


xiāng

jiān

tài


中國人必須會背的80首古詩,每一首都是文學瑰寶,世界獨一無二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作者背景

  曹植(192-232),字子建,曹操第四子,沛國譙(今安徽亳縣)人,著名詩人。少年時就很有才華,得到曹操的喜愛,因此受到他的哥哥曹丕的猜忌,後來鬱郁而死。他的詩語言精練,詞采優美,是建安時期的代表詩人。

注詞釋義

  釜:古代的炊具,相當於現在的鍋。

  萁:豆稈。

  漉:過濾。

  豉:豆豉。用煮熟的大豆發酵後製成,有鹹、淡兩種,供調味用。

古詩今譯

  煮豆子燃燒的是豆稈,過濾豆豉做成了豆漿。豆稈在灶下焚燒,豆子在鍋裡哭泣。本是生在同一根上,煎熬我何必這麼著急!

名句賞析——“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丕和曹植本是親兄弟,曹植少年時就很聰明,能出口成章,下筆千言。曹丕當了皇帝以後,怕曹植威脅自己的地位,想迫害曹植,有一次讓曹植在七步之內做成一首詩,否則就把他處死。曹植應聲而起,沒走到七步就做好了這首詩。曹植把自己比喻成鍋裡的豆子,把曹丕比喻成鍋下面的豆稈。豆子和豆稈本來是生長在同一根上,現在豆稈卻在鍋下面燃燒,煎熬鍋裡的豆子,而鍋裡的豆子無力反抗。曹植用這個比喻,暗指曹丕我與你是親生兄弟,應該是骨肉情深,真誠相至,但現在卻是骨肉相殘,表達了內心的悲憤。相傳曹丕聽了面有慚色。這首詩比喻貼切,用語巧妙,通俗易懂而又含義深長。

滁州西澗

——韋應物

lián

yōu

cǎo

jiàn

biān

shēng


shàng

yǎu

huáng

shēn

shù

míng


chūn

cháo

dài

wǎn

lái


rén

zhōu

héng


中國人必須會背的80首古詩,每一首都是文學瑰寶,世界獨一無二

野渡無人舟自橫

作者背景

  韋應物(737-792),唐代詩人。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貴族出身,曾為唐玄宗侍衛,後來發奮讀書,成為有名的詩人。其詩多寫田園風物,以古風和五律最受人推崇,風格古淡雋永,後人將他與柳宗元並稱為“韋柳”。

注詞釋義

  滁州:今安徽滁縣,詩人曾任州刺史。

  西澗:滁州城西郊的一條小溪,有人稱上馬河。

  獨憐:最愛,只愛。

  春潮:春雨。

  野渡:荒郊野外無人管理的渡口。

  橫:指隨意飄浮。

古詩今譯

  澗邊叢生的幽草特別讓人喜愛,密林中還有黃鸝鳥在婉轉啼鳴。帶雨的春潮在傍晚來勢更湍急,荒郊野渡寂無人影只有船空橫。

名句賞析——“野渡無人舟自橫。”

詩人在滁州做官時,最喜愛西澗清幽的景色,經常一個人到澗邊散步。岸邊的綠草、樹叢中的黃鸝,所聞所見都賞心悅目,讓人流連忘返。一場突如其來的急雨,使春天原來就高漲的澗水更加湍急,渡口的艄公已去避雨,小船被水流衝得橫在岸邊。一船來說,船渡往對岸的方向是縱,水流的方向是橫。船是被拴住的,水流一衝就橫在水中了。詩人所用的字句都很平常,但因捕捉到一個特殊的情景,描繪出小船橫在水流中的畫面。所以格外生動。從前兩句的描寫來看,詩人的心情很悠閒,但後兩句的風景又有點寂寥的感覺。

敕勒歌

——北朝民歌

chì

chuān


yīn

shān

xià






tiān

qióng


lǒng

gài


tiān

cāng

cāng


máng

máng






fēng

chuī

cǎo

xiàn

niú

yáng






中國人必須會背的80首古詩,每一首都是文學瑰寶,世界獨一無二

風吹草低見牛羊

作者背景

  相傳這是北齊人斛律金所唱的敕勒民歌。這首歌原為卑語,後被翻譯成漢語。敕勒是南北朝時期北方的一個少數民族。居住在今山西北部和內蒙古南部一帶。

注詞釋義

  川:指平原。敕勒川,大概因敕勒族居住此地而得名。

  陰山:陰山山脈,起於河套西北。橫貫於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偏西一帶。

  穹廬:遊牧民族所住的圓頂帳篷。即今蒙古包。

  野:為了押韻,此處也可以按古音讀作yǎ

  見:同“現”, 這裡不讀jiàn。。

古詩今譯

  遼闊的敕勒川在陰山腳下。天空像一座巨大的帳篷,籠蓋了整個原野。蒼天遼遠空曠,草原一望無際,微風吹倒了牧草,露出了藏在草中的牛羊。

名句賞析——“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這是一首北齊所唱的民唱,它唱出了草原的遼闊和牛羊的繁盛,唱出了大草原的壯美景色。前兩句,寫敕勒川的位置。把天比作穹廬,非常貼切,同時又讓我們想起遊牧民族的圓頂帳篷和他們的生活;後兩句,用“天蒼蒼”和“野茫茫”形容草原上的所見,給人以無限遼闊的感受。而“風吹草低”一句,寫出了草原上水草的茂盛和牛羊的肥壯,又把整個畫面變成了一幅天人和諧的人文圖景,生動異常。語言簡練質樸,音調雄壯,風格明朗豪放,雄渾天成,是描寫草原風光的千古絕唱。

塞下曲

——盧 綸

jín

àn

cǎo

jīng

fēng


jiāng

jūn

yǐn

gōng


píng

míng

xún

bái


zài

shí

léng

zhōng


作者背景

  盧綸(748-800),唐代詩人。字允言,河中蒲州(今山西永濟)人。“大曆十才子”之一,他的送別詩、寫景詩很有特色。

注詞釋義

  引弓:拉弓,開弓。

  平明:清早。

  白羽:本指箭稈上的羽毛,這裡借指箭。

  沒:陷入。指箭射入很深。

古詩今譯

  黑暗的林中風吹草動,將軍深夜拉動了強弓。黎明時尋找射出的箭,發現它深陷在巨石中。

名句賞析——“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

  這是盧綸反映軍士生活最有名一首詩。塑造了一位將軍的勇猛形象,篇幅極為簡短,卻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前兩句寫黑暗的夜晚,林深草密,驚風陣陣。詩中通過這樣的環境描寫,為將軍拉弓射箭的壯舉作了鋪墊。傳說漢代名將李廣出獵時,遠遠看到草叢中的一塊大石,以為是一隻猛虎,急忙拉弓射去,箭頭居然穩穩地扎入石頭之中。這裡借用李廣的故事,來形容將軍的勇猛和神力,的確是非常恰當的。全詩語言精練準確,描寫生動傳神。

詠 鵝

——駱賓王

é


é


é


xiàng

xiàng

tiān


bái

máo

shuǐ


hōng

zhǎng

qīng


作者背景

   駱賓王(約640-684),唐代詩人,婺州義烏(今浙江義烏)人。人小受過良好的教育,少年時就有詩名,擅長七言歌行和五言律詩,是“初唐四傑”之一。

注詞釋義

  詠鵝:用詩詞來讚美鵝。

  項:頸的後部。這裡代指脖子。

  撥:劃。

古詩今譯

  鵝,高昂著頭頸朝著天,唱著歌。白色的羽毛悠悠浮動在綠水上,紅色的鵝掌划動著清清的水波。

名句賞析

  據說這首小詩是駱賓王七歲時所作。頭一句三個鵝字,寫出了孩子們初見鵝時的驚喜。接下來的三句話,寫活了鵝的神態。那一群白鵝悠閒地游來,正昂著頸高叫著,像是在談天,像是在以唱,更像是在向天歌唱。它們在水中游來游去,潔白的身體浮在綠水中,紅紅的鵝掌向後輕輕撥動著清清的河水,蕩起一片漣漪。這是一幅多麼輕鬆、快樂、自由,多麼純真美麗的畫面啊!這是孩子們眼中的世界,是他們認識生活的開始,尤如小鳥衝向大自然,多麼歡暢。它讓我們體會到了童心的童趣,純潔了我們的心靈。

遊子吟

——孟 郊

shǒu

zhōng

xiàn


yóu

shēn

shàng


lín

xíng

féng


kǒng

chí

chí

quī


shuí

yán

cùn

cǎo

xīn


bào

sān

chūn

huī


作者背景

  孟郊(751-814),唐代詩人。字東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少年時居蒿山,與韓愈是好朋友。一生窮困,近50歲時才中進士。孟郊寫詩以寒苦之音著稱,追求奇特的構思和瘦硬的語言風格,多表現下層民眾和自己的貧寒生活及遭遇,與賈島齊名,有“郊寒島瘦”之稱。

注詞釋義

  遊子:離家遠遊的人。

  意恐:擔心。

  寸草:小草。寸草心:此處指遊子的心。

  三春暉:春天的陽光。這裡比喻母愛。三春,初春、仲春、暮春,泛指整個春天。暉,陽光。

古詩今譯

  慈愛的母親手中的針線,離家遠行人身上的衣服。要遠行時密密地縫呵縫,心中擔憂兒子遲遲才回。誰說幼小的青草的心意,能報答得了春天的光輝?

名句賞析——“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孟郊50歲才中進士,當上溧陽縣尉,這樣一個小官,結束了長年的漂泊流離生活,便將母親接來住。這首詩就寫於此時。詩以一個極為平常而又十分典型的生活細節揭示了母愛的偉大:老母牽針引線為臨行的兒子縫補衣裳,由於擔心兒子長時間不回來,就把針腳縫得非常細密,希望它能結實一點,更結實一點。慈母對兒子的篤愛之情,就這樣一針一線地縫進衣服中,隨著兒子千里萬里。這一平常而充滿了骨肉親情的生活場景,是我們每一個人都經歷過的,所以能引起每一個讀者的共鳴,引起我們對母親的種種回憶和依戀。母愛是不期望報答,也是兒女所報答不完的,因為它像三春的陽光對小草的哺育,是無窮無盡的。詩歌畫面簡潔,語言樸素,而內涵深厚,動人心絃,所以能膾炙人口,千古流傳。

回鄉偶書

——賀知章

shào

xiǎo

jiā

lǎo

huí


xiāng

yīn

gǎi

bìn

máo

shuāi


ér

tóng

xiāng

jiàn

xiāng

shí


xiào

wèn

cóng

chù

lái


作者背景

  賀知章(659-744),唐代詩人。字季真,越州永興(今浙江蕭山)人。年青時就因為詩文寫得好而聞名。為人狂歡,與李白、張旭等合稱“飲中八仙”。他的詩清新疏朗而富有機趣,以《回鄉偶書》、《詠柳》等傳誦最廣。

注詞釋義

  偶書:偶然寫出來的。

  鬢:耳邊的頭髮。

  衰:古音讀作cuī。指鬢髮稀疏、斑白。

古詩今譯

  小時候我離開了家鄉,到老年才回來,家鄉的口音沒有改變而鬢髮卻已斑白。孩子們看見我卻沒有人認識我,笑著詢問我是從哪裡來的。

名句賞析——“鄉音無改鬢毛衰”

  這首詩看似平淡,卻內蘊豐富。前兩句寫遊子重回故鄉,淡淡的敘述中含有不可言說的興奮和激動,詩人置身於故鄉熟悉而又陌生的環境之中,一路走來,心情頗不平靜:當年離家,風化正茂;今日返歸,鬢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三四句從充滿感慨的一幅自畫像,轉而為富於戲劇性的兒童笑問的場面。“笑問客從何處來”。在兒童,這只是淡淡的一問,言盡而意讓;在詩人,卻成了重重的一擊,引出了他的無窮感慨,自己的年邁衰頹與反主為賓的悲哀,盡都包含在這看似平淡的一問中了。全詩就在這有問答處悄然作結,而弦外之音卻如空谷傳響,哀婉備至,久久不絕。以如此簡短的語言寫出了所有遊子的共同感受,這就是本詩千百年引起人們心靈震顫的重要原因。

詠 柳

——賀知章

zhuāng

chéng

shù

gāo


wàn

tiáo

chuí

xià

tāo


zhī

shuí

cái

chū


èr

yuè

chūn

fēng

jiǎn

dāo


作者背景

  見《回鄉偶書》的作者背景。

注詞釋義

  詠:歌唱,讚美。

  碧玉:既指綠色的玉石,又指古代年輕貌美的少女。

  妝:打扮。

  絛:絲帶。。

古詩今譯

  像碧玉一樣打扮成的高高柳樹,千條萬縷的柳枝都垂下了綠色的絲條。不知道這細細的柳葉是誰裁剪出來的,乍暖還寒的二月春風恰似剪刀。

名句賞析——“二月春風似剪刀。”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深深地抓著了垂柳的特徵,在詩人的眼中,它似美女的化身。高高的樹幹,就像她亭亭玉立的風姿,下垂的柳條,就像她裙襬上的絲帶。在這裡,柳就是人,人就是柳,兩者之間彷彿沒有什麼截然的分別。而且“碧玉”也有雙關的意義。既在字面上與柳樹的翠色相合,又指年輕貌美的少女,與下面的“二月春風”恰相呼應——這是早春的垂柳,還未到夏秋之際亭亭如蓋、樹蔭清圓的時候。然而,更妙的以下兩句:“不知細葉誰載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在賀知章之前,有誰想過春風像剪刀?把乍暖還寒的二月春風由無形化為有形,它顯示了春風的神奇靈巧,並使《詠柳》成為詠物詩的典範之作。

涼州詞

——王之渙

huáng

yuǎn

shàng

bái

yún

jiān


piàn

chéng

wàn

rèn

shān


qiāng

yuàn

yáng

liǚ


chūn

fēng

mén

guān


作者背景

  王之渙(668-742),唐代詩人。字季陵,晉陽(今山西太原)人。豪放不羈,常擊劍悲歌。他的詩以描寫邊疆風光著稱,並多被當時樂工傳唱。代表作有《涼州詞》、《登鸛鵲樓》等。

注詞釋義

  涼州詞:又名《涼州歌》,唐代傳唱於涼州的樂曲名。涼州,在今甘肅武威。

  仞:長度單位。古時七尺或八尺為一仞。萬仞,形容極高。

  羌笛:古時西北少數民族所吹的一種管樂器。

  楊柳:指《折楊柳》曲調。

  何須:何必。

  度:經過。

  玉門關:在今甘肅敦煌西,是唐時通往西域的要路關口。

古詩今譯

  奔騰的黃河就來自雲端,一座孤城外是萬仞高山。吹羌笛的就不要怨楊柳不綠,春風從來未到過玉門關。

名句賞析——“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這首詩,描寫了壯闊蒼涼的邊塞景物,抒發了守衛邊疆的將士們悽怨而又悲壯的情感。詩的首句寫自下而上對黃河的遠眺,次句寫邊塞環境的險惡,兩句合在一起,用大筆寫意的手法,渲染刻畫了邊塞風光的雄奇蒼涼和邊防戰士們生活環境的艱苦惡劣。後兩句筆鋒一轉,引入羌笛之聲。折楊柳送別本是唐人風習,羌笛吹奏的《折楊柳》曲詞更能引起思鄉的離愁。可如今在這玉門關外,春風不度,想要折一枝楊柳聊寄別情也不可能,這怎能不讓人更感悲傷。全詩表現了盛唐詩人悲涼慷慨的精神風貌。

登鸛雀樓

——王之渙

bái

shān

jìn


huáng

hǎi

liú


qióng

qiān


gèng

shàng

céng

lóu


作者背景

  見《涼州詞》作者背景。

注詞釋義

  鸛雀樓:舊址在山西浦州(今山西永濟)西南的黃河邊上。

  盡:落下。

  欲:想。

  窮:盡。

  更:再。

古詩今譯

  太陽依傍山巒漸漸下落,黃河向著大海滔滔東流。如果要想遍覽千里風景,請再登上一層高樓。

名句賞析——“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那是一個日落的傍晚,詩人登上鸛雀樓,映入眼簾的首先是一輪落日,在連綿起伏的群山中漸漸西沉;而黃河自遠方奔騰而來,又滾滾地向大海奔去。詩的前兩句一寫天空,一寫河流,有靜有動,從大處寫起,筆筆入神,真是景象壯闊,氣勢不凡。詩寫到這裡,雖只兩句,似乎筆力已盡。誰想作者卻又翻空出奇,把讀者帶入更高的境界。“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詩人並不滿足於對眼前景物的流連,還想探究更遠的景色,從這裡可以看出詩人不斷進取的精神。

竹枝詞

——劉禹錫

yáng

liǔ

qīng

qīng

jiāng

shuǐ

píng


wén

láng

jiāng

shàng

chàng

shēng


dōng

biān

chū

biān


西

dào

shì

qíng

què

yǎu

qíng


作者背景

  劉禹錫(772-842),唐代詩人,字夢得,洛陽(今河南洛陽)人。是柳宗元的好友,人稱劉柳,因參加永貞革新而被流放,性格豪邁,決不向惡勢力低頭。他的詩也寫得很有豪氣,白居易因而稱他“詩豪”。他的七律和七絕都有許多名篇,而用民歌體裁來寫七絕更是他引人注目的特點,為唐詩中別開生面之作。

注詞釋義

  竹枝詞:古代四川的民歌。

  唱:亦作“踏”,“踏歌”,唱歌以腳踏地為節拍。

  晴:與“情”同音,諧音雙關。這一句語意雙關,既寫江上晴雨天氣,又寫出了好的心情。

古詩今譯

  岸上楊柳青青江水平平,聽到情郎在江上的歌聲。東邊出太陽西邊下著雨,以為它沒晴原來卻有晴。

名句賞析——“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這首是採用民歌體裁寫作的絕句,運用了民歌中常見的修辭手法——諧音雙關。夏天的午後常有一邊出太陽一邊下雨的奇妙天氣,俗稱“太陽雨”。正是一場太陽雨後,楊柳被沐浴得更加翠綠,江水高漲,平如鏡面。突然從江上傳來一陣歌聲,岸邊的姑娘聽出是自己喜歡的小夥子所唱。好久沒有他的音訊,以為他已忘記了自己,聽到歌聲,才知道他就像夏日晴雨不定的天氣,以為沒情,原來卻是有情的。這裡的“晴”是“情”的雙關語,由上面的“東邊日出西邊雨”引出,寫出姑娘的心理活動。詩人只用七個字就把姑娘微妙的心理變化寫出了出來,讓我們彷彿看到她怦然心動由怨轉喜的表情,顯示出了高超的藝術功力。

烏衣巷

——劉禹錫

zhū

què

qiáo

biān

cǎo

huā


xiàng

kǒu

yáng

xié


jiù

shí

wáng

xiè

táng

qián

yàn


fēi

xún

cháng

bǎi

xìng

jiā


作者背景

  見《竹枝詞》的作者背景。

注詞釋義

  烏衣巷:在今江蘇南京市秦淮河南岸。六朝時為貴族聚居的地方。

  朱雀橋:在南京城秦淮河上。

  花:作動詞用,即開花的意思。

  斜:為了押韻,這裡可以按古音讀作xiá。

  王謝:東晉時聲望、權勢最顯赫的王導、謝安兩大貴族世家。

  尋常:普通。

古詩今譯

  朱雀橋邊一些野草開花,烏衣巷口惟有夕陽斜掛。當年豪門簷下的燕子啊,如今已飛進尋常百姓家裡。

名句賞析——“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平常百姓家。”

  這是詩人感慨藏而不露,寄物詠懷的名篇。是組詩《金陵五題》中的一篇。詩人當時還沒到過金陵,始終對這個六朝古都懷著憧憬,正好有友人將自己寫的五首詠金陵古蹟詩給他看,他便乘興和了五首。金陵是東吳、東晉、宋、齊、樑、陳六個朝代的都城,演出了無數歷史故事,唐代詩人遊覽金陵,最易引發盛衰興亡的感慨。烏衣巷原是六朝貴族居住的地方,最為繁華,如今有名的朱雀橋邊竟長滿野草,烏衣巷口也不見車馬出入,只有夕陽斜照在昔日的深牆上。過去棲息在王、謝豪門雕樑畫棟上的燕子,現在都飛到普通百姓的房子裡去了。詩人沒有直接描寫烏衣巷一帶的蕭條景象,只寫野草、夕陽、燕子,喚起了讀者的想象,從側面暗示了烏衣巷的衰落,而歷史興亡之感也就在烏衣巷的今昔對比中表達出來,筆調含蓄蘊藉,使人讀起來餘味無窮。

望洞庭

——劉禹錫

guāng

qiū

yuè

liǎng

xiāng


tán

miàn

fēng

jìng

wèi


yáo

wàng

dòng

tíng

shān

shuǐ

cuì


bái

yín

pán

qīng

luó


作者背景

  見《竹枝詞》的作者背景。

注詞釋義

  和:協調,這裡指水天一色。

  潭:指洞庭湖。

  磨:磨拭。

  翠:綠色。

古詩今譯

  洞庭湖的水光與秋月交相融和,水面波平浪靜就好像銅鏡未磨。遠遠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綠,恰似白銀盤子託著青青的田螺。

名句賞析——“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裡一青螺。”

  這是一首山水小詩,詩人遙望洞庭湖而寫,明白如話而意味雋永。第一句從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寫起,表現湖面的開闊寥遠,這應該是日暮時分的景象,天還沒黑但月亮已經出來,如果天黑就看不出兩者色彩的融合了。第二句用鏡子的比喻表現夜晚湖面的平靜,因為太陽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鏡子沒磨時光澤暗淡的樣子。第三句詩人的視線從廣闊的湖面集中到君山一點,這裡的“山水”實際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此時山更翠,山更清。第四句再用一個比喻,將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擱在白銀盤子裡的青螺。全詩純然寫景,既有描寫的細緻,又有比喻的生動,足見詩人的浪漫色彩。

浪淘沙

——劉禹錫

jiǔ

huáng

wàn

shā


làng

táo

fēng

tiān


jīn

zhí

shàng

yín


tóng

dào

qiān

niú

zhī

jiā


作者背景

  見《竹枝詞》的作者背景。

注詞釋義

  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創自劉禹錫、白居易,其形式為七言絕句。後又用為詞牌名。

  九曲:自古相傳黃河有九道彎。形容彎彎曲曲的地方很多。

  浪淘:波浪淘洗。

  簸:掀翻。

  牽牛織女:銀河系的兩個星座名。自古相傳,織女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間,和牛郎結為夫婦。後西王母召回織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罰他們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相會一次。

古詩今譯

  萬里黃河彎彎曲曲挾帶著泥沙,波濤滾滾如巨風掀簸來自天涯。現在可以沿著黃河直上銀河去,我們一起去尋訪牛郎織女的家。

名句賞析——“如今直上銀河去,同到牽牛織女家。”

  這首絕句用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們以美好生活的嚮往。同是在河邊生活,牛郎織女生活的天河恬靜而優美,黃河邊的淘金者卻整天在風浪泥沙中奔波。直上銀河,同去牛郎織家,寄託了他們心底對寧靜的田園牧歌生活的憧憬。這種浪漫的理想,以豪邁的口語傾吐出來,是一種樸實無華直白的美。

春 曉

——孟浩然

chūn

mián

jué

xiǎo


chù

chù

wén

niǎo


lái

fēng

shēng


huā

luò

zhī

duō

shǎo


作者背景

  孟浩然(689-740),唐代詩人。襄州襄陽(今湖北襄樊)人。他的詩淡雅清新,多寫田園隱逸生活。和王維齊名,同為盛唐山水田園詩的代表作家。主要作品有《春曉》、《宿建德江》等。

注詞釋義

  眠:睡覺。

  聞:聽見。

  啼鳥:鳥鳴。

  夜來:昨夜。

古詩今譯

名句賞析——“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春天是美麗的,有醉人的花香,有迷人的風景。但更能打動詩人的卻是那喧鬧的春聲。當詩人在春睡中醒來,首先聽到的就是鳥的啼叫。這“處處”都可聽到的清新婉轉、此起彼落、遠近應和的鳥鳴聲聲,是春天帶給詩人的歡樂。同時,更令作者痴迷的昨夜裡的一場春雨。在那靜謐的春夜裡,紛紛灑灑的春雨會給人多少如煙似夢般的想象,而那落紅片片、綠意濃濃的雨後的春日清晨又該是多麼的清新美麗,生動活潑。詩人就這樣用最為平易淺顯的語言,為我們描寫了一個自然天成的美的世界,又如同一股清泉流入我們心田,沁人心脾,使人陶醉。

宿建德江

——孟浩然

zhōu

yān

zhǔ


chóu

xīn


kuàng

tiān

shù


jiāng

qīng

yuè

jìn

rén


作者背景

  見《春曉》的作者背景。

注詞釋義

  建德江:新安江流經建德(今屬浙江)的一段江水。

  渚:水中間的小塊陸地。

  曠:空曠。

  江清:江水清澈。

古詩今譯

  行船停靠在煙霧迷茫的江中沙洲,日落黃昏時旅途的愁思愈來愈深。茫茫曠野裡低垂的天幕比樹還低,江水清清一輪明月離人很近。

名句賞析——“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此詩寫旅途愁懷,構思巧妙。起句“移舟泊煙渚”點題,寫小船停靠在建德江中的小沙洲邊準備住宿。第二句“日暮客愁新”寫詩人此時此刻的心情。一個“新”字,讓人覺得原來詩人本有無盡的舊愁,今日在此停泊,又生出更濃的新愁。這就奠定了全詩的抒情基調。但新愁何在,作者沒有明說,卻給我們描寫了一幅生動的江邊日暮風景:茫茫曠野,天幕低垂,似要籠罩一切;清清的江水中,只有一輪明月,在舟邊盪漾。在這茫茫四野、悠悠江水中,惟有明月來陪伴孤獨的遊字。明月讓他獲得了慰藉,也使他平添了更多的新愁。“愁”是詩眼,全詩圍繞“愁”字顯示著作者高超的藝術構思。

賦得古原草送別

——白居易

yuán

shàng

cǎo


suì

róng


huǒ

shāo

jìn


chūn

fēng

chuī

yòu

shēng


yuǎn

fāng

qīn

dào


qíng

cuì

jiē

huāng

chéng


yòu

sòng

wáng

sūn


mǎn

bié

qíng


滿

作者背景

  白居易(772-846),唐代詩人。字樂天,號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出生在新鄭(今河南新鄭)。他的詩風格平易清新,質樸自然,常以揭發當時政治上的黑暗現象和人民的痛苦生活題材,如《新樂府》、《秦中吟》等均為反映社會疾苦的優秀之作。其他如《長恨歌》、《琵琶行》等長篇歌行,傳誦尤廣。

注詞釋義

  賦得:凡是指定、限定的詩題,按慣例要在題目上加“賦得”二字。

  古原:古原野。

  離離:青草茂盛的樣子。

  枯:枯萎。

  榮:茂盛。

  遠芳:草香遠播。

  晴翠:陽光下翠綠的野草。

  王孫:本指貴族後代,這裡指離定遠遊的友人。

  萋萋:青草長得茂盛的樣子。

古詩今譯

  茂盛的野草長在古原上的野草多麼茂盛,每年枯萎又每年新生。熊熊野火不能將它燒盡,春風吹過它又重新獲生命。草香無邊瀰漫古老道路,一片綠色連接遠處荒城。又要送別朋友去遠遊,春草茂盛好像滿含深情。

名句賞析——“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這是白居易十六歲的作品,也是傳誦千古的名篇。他歷來反對“嘲風雪,弄花草”而無所寄託的作品,在這詩中詩人將春草和送別有機地結合起來,表達了送別友人時的依依不捨之情。首句緊扣題目,寫出眼前景色,同時又交待出送別時的特定環境:古原上青草茂盛,正是一派春日景象。第二句進一步寫出原上野草的的生長規律,暗寓深長的感嘆。三、四兩句由上句生髮開來,歌頌了春草頑強的生命力。野火雖燒而“不盡”,春風吹過則“又生”,野火之貌似強大,春風之溫潤強勁,春草之頑強堅韌,作者僅用十個字就精煉地表現了出來,從而使這兩句詩成為寓意深刻、極富哲理的名句。五、六兩句進一步描寫春草的勃勃生機:生機的野草的芳香播散在古老的道路上,陽光下的綠色一望無際,遠遠連接著荒涼的古城。“侵”、“接”二字用得生動形象,十分精當。最後兩句補足“送別”之意,感情深沉而並不悲傷,是意味深長的絕好結尾。

憶江南

——白居易

jiāng

nán

hǎo


fēng

jǐng

jiù

céng

ān


chū

jiāng

huā

hóng

shèng

huǒ






chūn

lái

jiāng

shuǐ

lán






néng

jiāng

nán










作者背景

  見《賦得古原草送別》的作者背景。

注詞釋義

  憶江南:詞牌名。

  諳:熟悉。

  江花:江邊的花朵。一說指江中的浪花。

  藍:藍草,葉子青綠色的可以用來製作染料。

  憶:懷念。

古詩今譯

  江南是個好地方,那裡的風景我熟悉。日出時,江邊紅花比火還紅豔,春天裡,一江綠水彷彿被藍草浸染。怎能讓人不常常思念美好的江南?

名句賞析——“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這是一幅五彩的畫,畫出了江南好。白居易雖出生在北方,但擔任杭州刺史、蘇州刺史後,蘇、杭的秀麗風景給他留下了美好的記憶,回到北方以後他寫了不少懷念舊遊的作品,《憶江南》便是其中的代表作。這首詩開篇就感嘆“江南好”,江南好,好在何處,當然是一言難盡,而一首詞的篇幅很小,容不得詳細敘述,白居易在這裡選擇了江花和春水,襯以日出和春天的背景,顯得十分鮮豔奇麗,生動地描繪出江南春意盎然的大好景象。“日出”二句對仗工整,色彩明麗,是一句廣為後人傳誦的名聯。在作者筆下,江花與火對照,花的紅豔令人讚歎;描繪江水,綠、藍並舉,水色的碧綠深濃似在眼前。短短兩句十四個字,寫盡了江南春日勝景。如此美麗的景色,怎能不使作者魂牽夢繞?因此,末句“能不憶江南”便自然流出,而作者對江南的憶念之情,對江南讚美之情也在不言中洋溢出來。

涼州詞

——王 翰

táo

měi

jiǔ

guāng

běi


yǐn

shàng

cuī


zuì

shā

chǎng

jūn

xiào


lái

zhēng

zhàn

rén

huí


作者背景

  王翰(生卒不詳),唐代詩人。字子羽,幷州晉陽(今山西太原)人。性格豪放,能文善詩。與後來的大詩人杜甫很有交情。他的詩流麗暢達,七絕《涼州詞》是流傳很廣的名篇。

注詞釋義

  涼州:今甘肅河西走廊一帶,是戍邊的要地。

  葡萄美酒:指西域盛產葡萄,可釀製美酒。

  夜光杯:傳說中用白玉做成、夜間能發光的酒杯。這裡泛指珍貴精美的酒杯。

  催:催促。

  沙場:曠沙平野。後多用來指戰場。

古詩今譯

  甘醇的葡萄酒裝滿了夜光杯,剛準備喝時馬上傳來琵琶的促催聲。我醉倒在沙場上你不要見笑,自古以來出征打仗的有幾個人還能回來?

名句賞析——“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這首詩沒有直接描寫戰爭場面的險惡,也沒有具體敘述邊疆生活的艱苦,而是從出生之前的飲酒寫起。開篇第一句就充分寫出了地方特色。甘醇的美酒,精緻的酒杯,表明了美好的生活象徵著生命的珍貴。但是,這次痛飲之後,就要奔赴戰場,立即面臨生死的考驗。而從古到今,真正能從殘酷的戰爭中活著回來的又有多少人呢?難怪他們要一醉方休。詩中以生活的美好與戰爭的殘酷做對比,抒發了人生感嘆,儘管這首詩的格調是悲壯蒼涼的,但不悲觀絕望;詩人對生活充滿熱愛,對死亡並不畏縮,“醉臥沙場”一語尤其顯示出豪邁的氣概。

憫 農

——李 紳

chūn

zhòng


qiū

shōu

wàn


hǎi

xián

tián


nóng

yóu

è


作者背景

  李紳(772-846),唐代詩人。字公垂,無錫(今江蘇無錫)人。他是新樂府運動的積極參加者,而且是寫新樂府詩,最早的實踐者,和白居易、元稹的關係很密切。

注詞釋義

  粟:穀子,去皮後就小米。這裡指糧食作物的種子。

  子:穀子。

  四海:全國之內。

  閒田:空閒的、沒有利用的土地。

  猶:還是。

古詩今譯

  春天種下一料粟種,秋天收穫萬顆糧食。四海之內沒有荒田,還有農民活活餓死。

名句賞析

  詩人形象地用“種”和“收”,“一料粟”就變成了“萬顆子”描繪出農民的勞動;而且全國的土地盡被開墾,毫無荒廢,我們由此能夠想象出一個遍地穀穗金黃、糧食堆積如山的豐收景象。而“四海無閒田”則顯示了農民的勤勞和辛勞,詩歌最後一句筆鋒陡轉,揭示出一個殘酷的實現:創造豐收的農民卻被活活餓死。這一巨大的反差形成極大的震憾力量,它迫使我們深思,是誰造成了農民的悲慘命運?詩人用通俗明白的語言聲討了那些不勞而獲的剝削者,也使我們認識了當時社會制度的極度不公正。

憫 農

——李 紳

chú

dāng


hàn

xià


shuí

zhī

pán

zhōng

cān


jiē

xīn


作者背景

  見《憫農》的作者背景。

注詞釋義

  禾:禾苗。

  盤中餐:碗裡的飯食。

古詩今譯

  農民辛勤鋤禾正當中午,汗水滴滴落入禾下泥土。誰知道盤中的顆顆飯食,每一粒都是農民的辛苦。

名句賞析——“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詩的開頭就與了烈日當空的正午農民種田的辛苦,提醒人們珍惜農民的勞動成果,詩中表達了對農民深深的同情和敬重。詩人用非常粗疏的筆調,勾勒出一幅田間勞動的場景:農民們不避烈日,正揮汗如雨地鋤著莊稼地,它提醒人們每一顆糧食都來之不易。這一場景在詩歌中非常突出,它也能使我們聯想到,還有多少人正在陰涼處避暑消熱,並且心安理得地享受著農民的勞動成果呢?那些富貴人家豐盛的“盤中餐”,正是農民風雨之中、烈日之下辛勤勞作流下的汗水換來的呵!這一鮮明的對比,又使我們看到了詩人對農民的同情,對不平等的現實的不滿。

出 塞

——王昌齡

qín

shí

míng

yuè

hàn

shí

guān


wàn

cháng

zhēng

rén

wèi

huán


dàn

shǐ

lóng

chéng

fēi

jiàng

zài


使

jiào

yīn

shān


作者背景

  王昌齡(698-757),唐代詩人。字少伯,亦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他的詩激昂慷慨,深摯凝練,表現軍隊生活的邊塞詩尤其感人。他特別擅長寫七言絕句,《出塞》、《從軍行》是著名的代表作。。

注詞釋義

  龍城飛將:龍城,即盧龍城,是李廣駐軍的地方,在今河北省盧龍縣。漢代名將李廣,勇敢善戰,被匈奴人稱為“漢之飛將軍”。這裡指揚威北方邊地的名將。

  胡馬:這裡指匈奴的軍隊。

  但使:只要。

  陰山:陰山山脈。西起河套,綿亙於內蒙古自治區。漢時匈奴常由此入侵中原。

古詩今譯

  還是秦時的明月和邊關,萬里出生的將士們仍未歸還。只要漢代的飛將軍李廣還在,決不能讓敵人軍隊越過陰山。

名句賞析——“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與很多邊塞詩盡力描寫戰爭生活的艱苦險惡所不同,這首詩著重表現的是對敵人的蔑視;是對國家的忠誠,是一種勇往超前、無所畏懼的英雄主義氣概。前兩句寫皎潔的明月和雄偉的城關,既引起了人們對歷史上無數次侵略戰爭的回憶,又是今天將士們馳騁萬里、浴血奮戰的歷史見證。後兩句用漢代的名將李廣比喻唐代出徵守邊的英勇將士,歌頌他們決心奮勇殺敵、不惜為國捐軀的戰鬥精神。這首詩由古到今,有深沉的歷史感,場面遼闊,有宏大的空間感。字裡行間,充滿了強烈的愛國精神和豪邁的英雄氣概。

從軍行

——王昌齡

qīng

hǎi

cháng

yún

àn

xuě

shān


chéng

yáo

wàng

mén

guān


huáng

shā

bǎi

zhàn

chuān

jīn

jiǎ


穿

lǒu

lán

zhōng

huán


作者背景

  見《出塞》的作者背景。

注詞釋義

  青海:地名,在今青海湖。

  雪山:指祁連山,常年積雪。

  玉門關:在今甘肅玉門,是唐代的邊疆重鎮。

  破:擊敗。

  樓蘭:漢代西域的鄯善國,在今新疆鄯善東南一帶。西漢時樓蘭國王勾結匈奴,多次殺害漢朝使臣。這裡借指侵擾唐朝西北地區的敵人。

古詩今譯

  青海上空的陰雲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遙望著遠方的玉門關。塞外身經百戰磨穿了盔和甲,不打敗西部的敵人誓不回還。

名句賞析——“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前兩句描寫了青海的陰雲滾滾,遮天蔽日,連綿千里的雪山也因此而暗淡無光了。這裡用了一個“暗”字十分準確地表現了雲塊的廣大、雲層的厚重,從而隱喻著邊疆生活的艱苦和戰場拼殺的凶險。守衛邊疆的將士挺立在孤城上,警惕地遙望著四周。一個“孤”字襯托出形勢的嚴峻和將士的英勇。後兩句具體地寫出戰士們的險惡處境,僅僅戰場的風沙已經足以穿透將士的鎧甲,而無數次戰鬥中,敵人刀劍不是更嚴重地威脅著他們的生命嗎?但是,為了國寶,他們早已奮不顧身,實踐著不破頑敵、決不回師的誓言。詩中從西部邊疆的自然風光寫起,以守邊將士的豪邁氣概結尾,情景交融,並且巧妙地運用比喻和襯托的手法,達到了十分動人的藝術境界。

芙蓉樓送辛漸

——王昌齡

hán

lián

jiāng


píng

míng

sòng

chǔ

shān


luò

yáng

qīn

yǒu

xiāng

wèn


piàn

bīng

xīn

zài


作者背景

  見《出塞》的作者背景。

注詞釋義

  芙蓉樓:故址在今江蘇鎮江。

  辛漸:詩人的朋友。

  吳:古國名。這裡指鎮江。

  平明:清晨天亮時。

  楚:古國名。吳、楚,泛指潤州一帶。因潤州春秋時屬吳,戰國時屬楚。

  冰心在玉壺:形容心地純潔,表裡如一。冰心,像冰一樣澄明的心。玉壺,玉做的晶瑩的壺。

古詩今譯

  滿江寒雨綿綿連夜來到鎮江,黎明送客時楚山也形單影孤。遠在洛陽的親友如果問起我,就說是心地純潔如冰心玉壺。

名句賞析——“一片冰心在玉壺。”

  詩人的朋友辛漸即將取道揚州,北上洛陽。正江寧(今江蘇南京)任職的詩人,親自送行到了潤州,在西北城樓(即“芙蓉樓”)為他餞行,並寫下這首詩。前兩句寒冷的夜雨,滔滔的江流,連朦朧的遠山也顯得孤單,這種景象襯托出詩人對朋友的依依惜別之情。但詩的重點卻在後兩句。朋友此番遠行的目的地是洛陽,那裡有詩人眾多的親人和朋友。詩人深深思念洛陽的親友,並想象他們也同樣思念著自己。他囑託辛漸,當親友們問起來,就說我的內心依然純潔無瑕,就像冰那樣晶瑩,像玉那樣透亮。詩中用一個巧妙的互相映襯的比喻,來形容一種純潔完美的品格,顯示出很高的語言技巧,給人留下了難忘的印象。

鹿 柴

——王 維

kōng

shān

jiàn

rén


dàn

wén

rén

xiǎng


fǎn

yǐng

shēn

lín


zhào

qīng

tái

shàng


作者背景

  王維(701-760),唐代詩人。字摩詰,蒲州(今山西永濟)人。他有多方面的藝術成就,人們稱讚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注詞釋義

  鹿柴:地名,在今陝西藍田縣西南的終南山下。王維在這裡有別墅。柴,讀作zhài,同“寨”、“砦”。用於防守的柵欄、籬笆等。

  但:只。

  返景:夕陽的迴光返照。景,讀作yǐng,同“影”,這裡指日光。

  復:又。

  青苔:深綠色的苔蘚植物,生長在潮溼的地面上。

古詩今譯

  空曠的山中看不見人,只是能聽見說話的聲音。夕陽的光線射入深林,重新照映在青苔之上。

名句賞析

  這首詩是王維的名作之一,寫出了作者在山間別墅所觀察到的山空林深、夕陽返照的黃昏景緻。前兩句寫接近傍晚的時候,空曠的山間已經看不見人的蹤影,只是從樹林深處,還隱約能聽到一些斷續的話語聲。這裡的“響”,不是喧鬧的意思,而是聲音的意思。用一個“響”字襯托,更顯出空山深林的幽靜。後兩句寫夕陽的餘輝,橫斜地透過濃密的樹林,重新照射在貼近地面的青苔上。由於林深樹密,綠蔭如蓋,白天的陽光無法穿透。一個“復”字透出只有早晚橫射的光線才能進入林中。這樣一形容,更增添了一種寂靜幽深的感覺。這首小詩,通過描寫山林景緻的“靜”,來表達詩人心境的“靜”,情景交融,意味深長。

竹裡館

——王 維

zuò

yōu

huáng


tán

qín

cháng

xiào


shēn

lín

rén

zhī


míng

yuè

lái

xiāng

zhào


作者背景

  見《鹿柴》的作者背景。

注詞釋義

  幽:幽靜。

  篁:竹林。

  復:又,再。

  長嘯:撮口出聲對嘯。嘯聲清越而舒長,所以叫長嘯。

古詩今譯

  獨自坐在幽深的竹林裡,一邊彈著琴一邊又長嘯。深深的山林中無人知曉,皎潔的月亮從空中映照。

名句賞析——“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這首詩前兩句寫詩人獨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邊彈著琴絃,一邊又發出長長的嘯聲。其實,不論“彈琴”還是“長嘯”,都體現出詩人高雅閒談、超凡脫俗的氣質,而這卻是不容易引起別人共鳴的。所以後兩句表明自己雖僻居深林之中,也並不為此感到孤獨,因為那一輪皎潔的月亮還在時時照耀著自己。這裡使用了擬人化的手法,把傾灑著銀輝的一輪明月當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顯示出詩人新穎而獨到的想象力。全詩的格調幽靜閒遠,彷彿詩人的心境與自然的景緻全部融為一體了。

送元二使安西

——王 維

wèi

chéng

zhāo

qīng

chén


shè

qīng

qīng

liǔ

xīn


quàn

jūn

gēng

jìn

bēi

jiǔ


chū

yáng

guān

rén


西

作者背景

  見《鹿柴》的作者背景。

注詞釋義

  元二:作者的朋友。二,表示在兄弟中排行第二。

  使:奉命出使。

  安西:當時是安西都護府的治所,在今新疆庫車附近。

  渭城:地名,在今西安西北,唐代從長安往西去的,多在此送別。

  浥:溼潤。

  客舍:旅店。

  柳色:既是指初春嫩柳的顏色,又因為“柳”與“留”諧音,也暗示對朋友的留戀不捨。

  更:再。

  陽關:關名,在今甘肅敦煌西南。因位於玉門關之南而名陽關。

古詩今譯

  早晨的細雨潤溼了渭城浮塵,旅館中看到嫩柳的青翠清新。我勸您再多飲一杯離別的酒,出陽關西行就再遇不到老朋友了。

名句賞析——“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這是唐代非常著名的一首差別詩,當時被譜曲傳唱,稱為“陽關三疊”。前兩句,點明瞭送客的時間和地點。初春的早晨,一場細雨使塵埃落定,空氣變得溼潤清涼;從渭城的客舍放眼看去,到處是青青的柳色,一片生機盎然。詩中用“浥”字形容雨溼塵埃,用“新”字形容柳色翠嫩,準確生動地抓住了事物的特點;而柳色的“柳”與留戀的“留”諧音,更表達出詩人對好友元二的依依惜別之情。後兩句寫在送別的酒席上,詩人勸他多飲幾杯,因為從渭城西行出了陽關,再不會遇到熟悉的朋友了,何況此行的目的地,是比陽關更遙遠的安西呢?這兩句,字面上似乎只是勸酒,實際上卻是衷心地祝願著好友,在那遙遠而陌生的地方一切平安。詩中把深沉的情感融入平淡的話語中,更增添了感人的力量,成為千古傳誦的名句。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王 維

zài

xiāng

wéi


měi

féng

jiā

jié

bèi

qīn


yáo

zhī

xiōng

dēng

gāo

chù


biàn

chā

zhū

shāo

rén


作者背景

  見《鹿柴》的作者背景。

注詞釋義

  九月九日:即重陽節。古時在這一天,有佩插茱萸、登高飲菊花酒來避災的習俗。

  山東:指華山以東(今山西),王維的家鄉就在這一帶。

  異鄉:他鄉。

  倍:加倍,更加。

  遙知:遠遠推想。

  茱萸:又名越椒,是一種有濃烈香氣的植物,據說可以祛邪、避災。

古詩今譯

  獨居他鄉是外來的客,每逢佳節更加懷念家鄉和親人。遙想弟兄們在登高的地方,都插上茱萸只少了我一個人。

名句賞析——“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這是王維的一篇思鄉懷親的名作。前兩句寫自己獨自漂泊在遙遠的他鄉,日夜思念著故鄉和親人,每逢佳節來臨,孤獨的感覺更加深刻,思鄉懷親之情也會倍加銘心刻骨。這裡所說的“佳節”,雖然泛指一般的美好節日,但更是為本詩所寫的“九月九日”(即“重陽節”)作鋪墊。後兩句寫重陽節是親人們團聚的日子,古來就有登高飲酒、佩插茱萸的風俗。而今,詩人想象著兄弟們成群結伴、登高飲酒的情景,同時他也設想因為自己無法親臨盛會,共享歡樂,兄弟們也會感到一種無法團聚的缺憾。這首詩從對方著筆,展開想象,更加顯得情深意厚,並給人以無限的回味和遐想。

山 行

——杜 牧

yuǎn

shàng

hán

shān

shí

jìng

xié


bái

yún

shēng

chù

yǒu

rén

jiā


tíng

chē

zuò

ài

fēng

lín

wǎn


shuāng

hóng

èr

yuè

huā


作者背景

  杜牧(803-852),唐代詩人。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詩文都寫得很好,詩以七絕最為出色,與李商隱齊名,世稱“小李杜”。

注詞釋義

  寒山:深秋天涼,山帶寒意。

  石徑:石頭砌成的小路。

  斜:為了押韻,這裡可以按古音讀作xiá。

  白雲生處:山向遠處伸展。

  坐:因為。

  紅於:比……還要紅。

古詩今譯

  石路蜿蜒遠遠地伸向山崖,白雲升騰處依稀有些人家。停車只因喜愛傍晚的楓林,經霜楓葉竟紅過二月的鮮花。

名句賞析——“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遠上寒山石徑斜”,寫山,寫山路。一條彎彎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頭。“遠”字寫出了山路的綿長,“斜”字與“上”字呼應,寫出了高而緩的山勢。

“白雲生處有人家”,寫雲,寫人家。詩人的目光順著這條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雲飄浮的地方,有幾處石徹成的石屋石牆。讓這片片白雲遮住讀者的視線,卻給留下了想象的餘地:在那白雲之上,雲外有山,定會有另一種景色吧。

那山路、白雲、人家都沒有使詩人動心,這楓林晚景卻使得他驚喜之情難以抑制。為了要停下來領略這山林風光,竟然顧不得驅車趕路。前兩句所寫的景物質已經很美,但詩人愛的卻是楓林。通過前後映襯,已經為描寫楓林鋪平墊穩,蓄勢已足,於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說明喜愛楓林的原因。

“霜葉紅於二月花”,把第三句補足,一片深秋楓林美景具體展現在我們面前了。詩人驚喜地發現在夕暉晚照下,楓葉流丹,層林如染,真是滿山雲錦,如爍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還要火紅,難能可貴的是,詩人通過這一片紅色,看到了秋天有春天一樣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現一種熱烈的、生機勃勃的景象。

清 明

——杜 牧

qīng

míng

shí

jié

fēn

fēn


shàng

xíng

rén

duàn

hún


jiè

wèn

jiǔ

jiā

chù

yǒu


tóng

yáo

zhǐ

xìng

huā

cūn


作者背景

  見《山行》的作者背景。

注詞釋義

  清明: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在陽曆四月五日前後,歷代有踏青掃墓垢風俗。

  斷魂:神情悽迷,煩悶不樂。

  借問:請問。

古詩今譯

  清明時候偏趕上細雨濛濛,路上的行人心情更加愁悶。問一聲牧童哪裡才有酒家,他指了指遠處的杏花小村。

名句賞析——“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這一天正是清明佳節,柳綠花紅、春光明媚。但這日卻細雨紛紛,這“紛紛”在此自然無疑問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它實際上還在形容著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清明節是個色彩情調都很濃郁的節日,本該是家人團聚,或遊玩觀賞,或上墳掃墓;而今行人孤身趕路,觸景傷懷,心頭的滋味是複雜的。再加上身在雨絲風片之中,紛紛灑灑,冒雨趲行,那心鏡更是加倍的悽迷紛亂了。天氣如此,心情如此,找家酒店避雨休息,借酒澆愁,當然是很自然的事。詩人捕捉到這一情景,而且描寫得格外生動。“借問酒家何處有”,是問誰?從下一句得知是問牧童,“牧童遙指杏花村”,告訴人們什麼?從上句得知是指酒家。這種兩句互相補充,互相發明的寫法叫作“互文見意”。它節省了字句,增加了詩歌的跳躍性。一問一答,情景十分生動。

  這首小詩,一個難字也沒有,一個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語言,寫得自如之極,毫無經營造作之痕。音節十分和諧圓滿,景象非常清新、生動,而又境界優美、興味隱躍。第一句交代情景、環境、氣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寫出了人物,顯示了人物的悽迷紛亂的心境;第三句是——“轉”,然而也就提出瞭如何擺脫這種心境的辦法;而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在藝術上這是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頂點放在最後的手法。所謂高潮頂點,卻又不是一覽無餘,索然興盡,而是餘韻邈然,耐人尋味。

江南春

——杜 牧

qiān

yīng

yìng

hóng


shuǐ

cūn

shān

guō

jiǔ

fēng


nán

cháo

bǎi

shí


duō

shǎo

lóu

tái

yān

zhōng


作者背景

  見《山行》的作者背景。

注詞釋義

  山郭:修建在山麓的城池。

  酒旗:酒店門口的幌子。

  南朝:東晉以後隋代以前的宋、齊、樑、陳四個朝代都建都於建康(今江蘇南京),史稱南朝。

  四百八十寺:形容佛寺很多。南朝佛教非常盛行。

  樓臺:指佛寺中的建築。

  煙雨:如煙般的濛濛細雨。

古詩今譯

  江南大地鳥啼聲聲綠草紅花相映,水邊村寨山麓城郭處處酒旗飄動。南朝遺留下的四百八十多座古寺,無數的樓臺全籠罩在風煙雲雨中。

名句賞析——“多少樓臺煙雨中。”

  這首絕句寫春日即目所見的江南景色。詩中沒有細緻刻畫景物,而是從大處著眼,抓住花鳥、酒旗、寺廟幾個江南最常見的景物,淡淡幾筆點撥,就描繪出了江南的春天,煙雨的江南。樑朝丘遲《與陳伯之書》寫道:“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這是描寫江南春景最膾炙人口的名句,杜牧將它的意思融化在詩裡,讓人在讀詩時聯想到丘遲信中的話,可以生髮無窮的遐想,無形中拓展了詩歌的景色,後兩句筆鋒一轉,寫起雨中的江南景色來。如煙似霧的濛濛細雨,白茫茫一片,被細雨籠罩的景物變得飄飄渺渺,朦朦朧朧,這是江南獨有的美景。南朝留下的寺廟最多,被煙雨包圍著,越發顯得幽深和神祕,使人產生不盡的歷史聯想。

秋 夕

——杜 牧

yín

zhú

qiū

guāng

lěng

huà

píng


qīng

luó

xiǎo

shàn

liú

yíng


tiān

jiē

liáng

shuǐ


zuò

kàn

qiān

niú

zhī

xīng


作者背景

  見《山行》的作者背景。

注詞釋義

  秋夕:指七夕,農曆七月七日。

  銀燭:白色的蠟燭。

  畫屏:飾有彩繪的屏風。

  輕羅小扇:用一種很薄的絲織品做成的小扇子。

  流螢:螢火蟲。

  天階:皇宮中的石階。

古詩今譯

  燭光月色冷淡地映照畫屏,輕舉羅扇追趕飛舞的流螢。夜色如水透著逼人的涼寒,獨自坐看牽牛和織女雙星。

名句賞析——“輕羅小扇撲流螢。”

  這詩寫一個失意宮女的孤獨生活和淒涼心情。

前兩句已經描繪出一幅深宮生活的圖景。在一個秋天的晚上,白色的蠟燭發出微弱的光,給屏風上的圖畫添了幾分暗淡而幽冷的色調。這時,一個孤單的宮女正用小扇撲打著飛來飛去的螢火蟲。“輕羅小扇撲流螢”,這一句十分含蓄。第三句,“天階夜色涼如水”。“天階”指皇宮中的石階。“夜色涼如水”暗示夜已深沉,寒意襲人,該進屋去睡了。可是宮女獨自坐在石階上眺望牛郎織女星。牛郎織女雖然遠隔天河,但畢竟還能遙遙相望,畢竟還有一年一夕的相會,而自己呢?主人公坐看雙星的動作暗示了她哀怨與期望交織的心理活動。

樂遊原

——李商隱

xiàng

wǎn

shì


chē

dēng

yuán


yáng

xiàn

hǎo


zhǐ

shì

jìn

huāng

hūn


作者背景

  李商隱(812-858),唐代詩人。字義山,號玉(奚+谷)生,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人。一生都寄人籬下,懷才不遇。他擅長寫駢體文和詩歌,詩以七律最出名。與杜牧齊名,後世稱“小李杜”,又與溫庭筠並稱“溫李”。

注詞釋義

  樂遊原:長安樂南方的遊覽勝地。地勢高而宏敞,西漢曾在這裡建有宮苑。

  向晚:將近傍晚。

  不適:不愉快。

古詩今譯

  黃昏時分心緒煩悶,駕車登上郊外古原。夕陽燦爛無限美好,只可惜已接近黃昏。

名句賞析——“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自古詩人詞客,善愁多思,而每當登高望遠,送目臨風,更易引動無窮的思緒:家國之悲,身世之感,古今之情,人天之思,往往錯綜交織,所悵萬千,殆難名狀。可是,這次他驅車登古原,卻不是為了去尋求感慨,而是為了排遣他此時的“向晚意不適”的情懷。古原蒼茫的氣勢,開闊的視野,讓他心情豁然開朗。在夕陽的映照下,西天的絢爛的晚霞發出奪目的光彩,這壯麗的景色給他異常的感動,使他不由得發出“夕陽無限好”的讚歎。然而這讚歎所引起的更多的是惋惜和遺憾,因為他想到自己的年齡和身世,想到大唐帝國正走向衰落的命運,他痛感人生和時代雖是如此美好,但它們終究已很有限,正無可挽回地在漸漸消逝。這無可奈何的命運使他對眼前美好的景色充滿留戀,又十分哀傷。詩的後兩句表達了人類一種普遍的情感,引起後人廣泛的共鳴,成為傳誦人口的警句。

商山早行

——溫庭筠

chén

dòng

zhēng

duó


xíng

bēi

xiāng


shēng

máo

diàn

yuè


rén

bǎn

qiáo

shuāng


luò

shān


zhǐ

huā

míng

qiáng


yīn

líng

mèng


yàn

mǎn

huí

táng


滿

作者背景

  溫庭筠(812-870),唐代詩人。本名岐,字飛卿,太原祁(今山西祁縣)人,出生在京兆鄠(hù)縣(今陝西戶縣)。才思敏捷,參加考試,八叉手即寫成八韻,人稱“溫八叉”。詩與李商隱齊名,時號“溫李”。又擅長填詞,是最早大量寫詞的作家。

注詞釋義

  商山:又名楚山,在今陝西商州市東南。

  徵鐸:車馬旅行時用的響鈴。

  槲:一種落葉喬木。葉子在冬天雖枯而不落,春天樹枝發芽時才落。

  枳:一種落葉灌木或小喬木。春天開白花,果實似橘而略小,酸不可吃,可用作中藥。

  驛:古代道路沿途專供遞政府文書的公務人員休息、住宿的地方。

  杜陵:地名,在今陝西西安東南,作者曾在此寓居。

  鳧雁:鳧,野鴨;雁,一種候鳥,春來往北飛,秋天往南飛。

古詩今譯

  徵鐸鳴響催促旅人起程,剛上路就傷悲離開故鄉。雞鳴聲伴有屋頂的殘月,足跡已踏亂橋上的新霜。槲樹的葉子落滿了山路,枳樹的白花只點綴驛牆。回想夜來甜蜜的故鄉夢,滿眼是鳧雁散佈在池塘。

名句賞析——“人跡板橋相。”

    這是一幅早行圖。它通過鮮明的藝術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會裡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

  首句表現“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強。清晨起床,旅店裡外已經叮叮噹噹,響起了車馬的鈴鐸聲,旅客們套馬、駕車之類的許多活動已暗含其中。第二句固然是作者講自己,但也適用於一般旅客。“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時難”。在封建社會裡,一般人由於交通困難、人情淡薄等許多原因,往往安土重遷,怯於遠行。“客行悲故鄉”這句詩,很能夠引起讀者情感上的共鳴。

  三、四兩句,歷來膾炙人口。這兩句詩可分解為代表十種景物的十個名詞: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雞”和“聲”結合在一起,不是可以喚起引頸長鳴的視覺形象嗎?“茅店”、“人跡”、“板橋”,也與此相類似。

  這兩句純用名詞組成的詩句,使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確實稱得上“意象具足”的佳句。緊接著詩人將鏡頭轉向兩種植物,一方面暗示出季節,同時也點明商山的風物特徵。面對眼前獨特的山景,詩人不禁想起夜裡夢到故鄉的情景,那兒沒有這些綠葉白花的樹木,卻是野鴨、鴻雁棲滿了堤岸曲折的池塘。這段對夢境的回味,不僅貼合商山早行的具體情境,也照應了開頭的“客行悲故鄉”,將詩人的羈愁旅思和對故鄉的思念表達得淋漓盡致。

別董大

——高 適

qiān

huáng

yún

bái

xūn


běi

fēng

chuī

yàn

xuě

fēn

fēn


chóu

qián

zhī


tiān

xià

shuí

rén

shí

jūn


作者背景

  高適(702-765),唐代詩人。字達夫,渤海蓨(tiáo)(今河北景縣)人。性格落拓,不拘小節。他半生漂泊,熟悉邊疆生活,邊塞詩寫得慷慨蒼涼,真實而有氣魄。

注詞釋義

  董大:唐玄宗時代著名的藝人,善彈琴。大,表示在兄弟中排行第一。

  曛:昏黃。太陽落山時的餘光。

  知己:知心朋友。

  識:賞識。

  君:您。這裡指董大。

古詩今譯

  千里塵雲籠罩著昏暗的天地,北風吹雁南飛大雪紛紛。不要愁前邊沒有知心的朋友,天下沒有不賞識您的人。

名句賞析——“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這是一首別具一格的送別詩,詩人在即將分手之際,全然不寫千絲萬縷的離愁別緒,而是滿懷激情地鼓勵友人踏上征途,迎接未來。前兩句寫漫無邊際的層層陰雲,已經籠罩住整個天空,連太陽也顯得暗淡昏黃,失去了光芒,只有一隊隊雁陣,在北風勁吹、大雪紛飛的秋冬之際匆匆南遷。如此荒涼的時候各奔一方,自然容易傷感,但此詩的情調卻明朗健康。後兩句勸董大不必擔心今後再遇不到知己,天下之人誰會示賞識像你這樣優秀的人物呢?這兩句,既表達了彼此這間深厚情誼,也是對友人的品格和才能的高度讚美,是對他的未來前程的衷心祝願。送別詩能夠寫得如此豪邁向上,實在難得。

靜夜思

——李 白

chuáng

qián

míng

yuè

guāng


shì

shàng

shuāng


tóu

wàng

míng

yuè


tóu

xiāng


作者背景

  李白(701-762),唐代詩人。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附近)。作品極富浪漫色彩,感情強烈,善用比興、誇張的表現手法,形成了豪放縱逸的藝術風格,被稱為“詩仙”。

注詞釋義

  靜夜思:寧靜的夜晚所引起的鄉思。

  疑:好像。以為。

  舉:抬,仰。

古詩今譯

  床前有明亮的月光,好像地上寒冷的清霜。抬頭望著天上的明月,低頭思念著自己的家鄉。

名句賞析——“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本詩是首千古傳誦的名篇。平實樸素的語言,生動地表現出遊子的思鄉之情,全詩僅20個字,已從時間、環境、氣氛及對人物的細微動作的描繪,寫出了遊子對故鄉的深切思念。語言明白,音韻流利自然,似信手拈來,毫不費力,但卻含蓄深沉,引人深思。

古朗月行

——李 白

xiǎo

shí

shí

yuè


zuò

bái

pán


yòu

yáo

tái

jìng


fēi

zài

qīng

yún

duān


作者背景

  見《靜夜思》的作者背景。

注詞釋義

  朗月行:為樂府古題。

  呼:稱呼。

  疑:懷疑。

  瑤臺:傳說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古詩今譯

  小時候不認識月亮,把它叫作白玉盤。又懷疑是瑤臺仙鏡,飛在夜空雲彩中間。

名句賞析

  樂府古題《古朗月行》,這裡只節選了詩的前四句。詩人用浪漫主義手法,藉助豐富的想象和神話傳說,表現出兒童時期對月亮的幼稚而美好的認識。以“白玉盤”和“瑤臺鏡”作比,不僅描繪出月亮的形狀,更寫出了月光的皎潔可愛,在新穎中透出一股令人感嘆的稚氣。第二句的“呼”字和第三句的“疑”了,把兒童的天真生動地表現了出來。這四句詩,恰似一首完美的絕句,語言質樸,比喻有趣,耐人回味。

望廬山瀑布

——李 白

 rì

zhào

xiāng

shēng

yān


yáo

kàn

guà

qián

chuān


fēi

liú

zhí

xià

sān

qiān

chǐ


shì

yín

luò

jiǔ

tiān


作者背景

  見《靜夜思》的作者背景。

注詞釋義

  廬山:在今江西九江市南,我國名山之一。

  香爐:指廬山的香爐峰。

  紫煙:指日光照射的雲霧水氣呈現出紫色。

  銀河:又稱天河。古人指銀河系構成的帶狀星群。

  九天:九重天,形容極高的天空。

古詩今譯

  太陽照射的香爐峰生起紫色煙霧,遠遠看去瀑布像匹白練掛在山前。水流從三千尺的高處直瀉而下,好像是璀璨的銀河水落自九天。

名句賞析——“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廬山風景秀麗,香爐峰的瀑布尤為壯觀,詩人以十分興奮的心情,提筆寫下了這首絕句。前兩句概括地描繪了香爐峰瀑布的奇偉景象。首句從香爐峰寫起,在燦爛的陽光照射下,輕輕的水氣變成了紫色的薄霧,給人一種朦朧的美感。第二句描寫瀑布,一個“掛”字,生動逼真地寫出了瀑布奔騰飛瀉的氣勢。兩句用誇張的比喻和浪漫的想象,集中筆墨進一步描繪瀑布的形象。“飛流”是寫山高水急,“直下”是描繪瀑流直瀉,“三千尺”是誇張瀑布的壯觀,可以說字字珠磯,無一虛設。最後一句把瀑布比作璀璨的銀河,既生動又貼切,而其中一個“疑”字率直道破是詩人的想象,令人感到意味深長。。

贈汪倫

——李 白

bái

chéng

zhōu

jiāng

xíng


wém

àn

shàng

shēng


táo

huā

tán

shuǐ

shēn

qiān

chǐ


wāng

lún

sòng

qíng


作者背景

  見《靜夜思》的作者背景。

注詞釋義

  汪倫:安徽涇縣桃花潭附近的一位村民。

  踏歌:古代民間的一種歌唱形式,歌唱時以腳踏地為節拍。

  桃花潭:在今安徽涇縣西南。

  不及:比不上。

古詩今譯

  李白坐船正準備出行,忽然聽到岸上的以腳踏為節拍的唱歌聲。桃花潭的水深達千尺,比不上汪倫送我的深情。

名句賞析——“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此詩作於詩人在安徽涇縣一帶的漫遊途中。在涇縣桃花潭有一位村民叫汪倫,他常常預備美酒招待李白,李白很感激他,在離開桃花潭時寫下了這首贈別之作。前兩句敘事,詩人正要乘船出發,忽然聽見岸上傳來歌唱聲,原來是老朋友汪倫特意趕來送他;後兩句用比興手法,表達了對汪倫深情相送的感激。用“深千尺”的潭水比喻送別之深情,生動而形象,而又加“不及”二字,更增強了詩句的動人力量。這首有明顯的民歌風味的詩詞自然質樸,清新流暢。詩人用眼前普通的景物作比喻,寫出了與友人的真摯情意。

獨坐敬亭山

——李 白

zhòng

niǎo

gāo

fēi

jìn


yún

xián


xiāng

kàn

liǎng

yàn


zhǐ

yǒu

jìng

tíng

shān


作者背景

  見《靜夜思》的作者背景。

注詞釋義

  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縣北,山上舊有敬亭。

  閒:悠閒。

  兩不厭:詩人把山擬人化了,覺得自己與敬亭山互相看不夠。厭,滿足,厭倦。

古詩今譯

  成群的鳥兒高飛無蹤影,一片雲兒獨自飄去悠然。和我終日相對卻看不夠的,只有閒靜的朋友敬亭山。

名句賞析

  首小詩是李白在政壇上遭到打擊以後,第二次漫遊安徽宣城時所作。前兩句寫眼前景,借“高飛”的“眾鳥”和“獨去”的“孤雲”,創造出一個孤寂清幽的意境,寄託了詩人超脫現實、追求心靈平靜的願望。後兩句將山人格化,說只有敬亭山才是自己真正的知己,詩人對現實社會中世態炎涼的厭惡之情,在這兩句看似平淡的詩句裡得到了含蓄的表達。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李 白

rén

huáng

lóu


西

yān

huā

sān

yuè

xià

yáng

zhōu


fān

yuǎn

yǐng

kōng

jìn


wéi

jiàn

cháng

jiāng

tiān

liú


作者背景

  見《靜夜思》的作者背景。

注詞釋義

  黃鶴樓:舊址在今湖北武昌黃鵠磯,背靠蛇山,俯臨長江。

  之:往,去。

  廣陵:揚州的舊名。

  西辭:黃鶴樓在廣陵的西面,在黃鶴樓辭別去廣陵,所以說“西辭”。

  煙花:指柳如煙、花似錦的明媚春光。

  下:沿江順流而下。

  惟:只。

  天際:天邊。。

古詩今譯

  老朋友離開西邊黃鶴樓,在明媚的春天裡去往揚州。孤帆遠去在水天盡頭,只見長江向天邊奔流。

名句賞析——“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這首詩前兩句敘述友人順江東下揚州的情形,“煙花”兩字點染出柳如煙、花似錦的一派春光,詩人送別朋友時的惆悵情緒淡淡寺流露了出來。後兩句著意描寫友人“西辭”,一片孤帆,伴著詩人的朋友漂向水天相連的遠方,直至帆影消失在碧空盡頭,詩人卻仍佇立樓頭,凝眸遠望,不願離去。詩中沒一個說到離愁別思,但字裡行間卻分明流露出朋友遠去的惆悵與留戀。在詩人筆下,深厚的感情寓於動人的景物描繪之中,情與景達到了高度完美的融合。

早發白帝城

——李 白

zhāo

bái

cǎi

yún

jiān


qiān

jiāng

líng

huán


liǎng

àn

yuán

shēng

zhù


qīng

zhōu

guò

wàn

chóng

shān


作者背景

  見《靜夜思》的作者背景。

注詞釋義

  白帝城:故址在今四川奉節東白帝山上,為東漢公孫述所築。

  朝:早晨。

  辭:告別。

  江陵:今湖北江陵。

  還:返回。

  啼:叫。

  住:停息。

  萬重山:層層疊疊的山。

古詩今譯

  早晨告別彩雲間的白帝城,到江陵的千里路一日即可回返。兩岸的猿聲還在耳邊不停地迴響,一葉小舟已駛過萬重山巒。

名句賞析——“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公元759年,李白被流放夜郎(今貴州桐梓),經過十五個月的長途跋涉到達白帝城時。突然傳來大赦的消息,李白滿懷對生活的憧憬乘船順流而還,寫下這首詩,抒發了重獲自由的歡愉和喜悅之情。起句寫得熱情奔放,“彩雲間”三字不僅寫白帝城地勢高峻,也賦予全詩一種爽朗明麗的色彩,而一個“辭”字更寫得傳神,表達了詩人一旦獲得自由後的驚喜情態。第二句實寫順流東下的情景,後兩句為補敘之筆,描寫行程的經過,特別通過經常使人感到哀婉悲涼的猿鳴反襯出自己遇赦後的愉快心情,“輕舟”的“輕”字,用得巧妙,是寫實,又體現了詩人的主觀感受,真正做到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渾然一體。

秋浦歌

——李 白

bái

sān

qiān

zhàng


yuán

chóu

cháng


zhī

míng

jìng


chù

qiū

shuāng


作者背景

  見《靜夜思》的作者背景。

注詞釋義

  秋浦:在今安徽貴池西南,那裡有秋浦河。

  緣:因為。

  個:這樣的意思。

  秋霜:形容頭髮像秋霜一樣的。

古詩今譯

  白頭髮已經長到了三千丈長,因為憂愁才有這樣長。不知鏡子中的我啊,從哪裡來的滿頭秋霜。

名句賞析——“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詩人用極其誇張的手法,寫出自己內心深長的愁緒。前兩句出語天真,白髮竟然有“三千丈”那麼長,在生活中是根本不可能的,但如此誇張的描寫,卻把作者內心的愁苦生動而形象地表現了出來。後兩句水到渠成,用“不知”兩字寫出一種驚奇和嘆惜,年華逝去的感慨得到深刻的抒發。“秋霜”兩字用語自然,但卻發人深思。如果不是仙才,根本作不出這樣的詩!

望天門山

——李 白

tiān

mén

zhōng

duàn

chǔ

jiāng

kāi


shuǐ

dōng

liú

zhì

huí


liǎng

àn

qīng

shān

xiāng

duì

chū


fān

piàn

biān

lái


作者背景

  見《靜夜思》的作者背景。

注詞釋義

  天門山:在今安徽當塗西南長江兩岸,東名博望山,西名梁山。兩山夾江而立,形似天門,故得名。

  楚江:流經湖北宜昌縣至安徽蕪湖一帶的長江。因該地古時屬於楚國,所以詩人把流經這裡的長江叫做楚江。

  回:轉變方向。

  兩岸青山:指博望山和梁山。

  日邊來:指孤舟從天水相接處的遠方駛來,好像來自天邊。

古詩今譯

  楚江東來衝開天門奔騰澎湃,一路奔流的長江到此突然迴旋徘徊。天門山東西默然相對,一片白帆從旭日東昇的遠處駛來。

名句賞析——“孤帆一片日邊來。”

  這首詩前兩句用鋪敘的方法,描寫天門山的雄奇壯觀和江水浩蕩奔流的氣勢。詩人不寫博望、梁山兩山隔江對峙,卻說山勢“中斷”,從而形象地寫出兩山峭拔相對的險峻:“楚江開”,不令點明瞭山與水的關係,而且描繪出山勢中斷、江水至此浩蕩而出的氣勢。“碧”字明寫江水之色,暗寫江水之深;“回”字描述江水奔騰迴旋,更寫出了天門山一帶的山勢走向。後兩句描繪出從兩岸青山夾縫中望過去的遠景,“相對”二字用得巧妙,使兩岸青山具有了生命和感情。結尾一句更是神來之筆,一輪紅日,映在碧水、青山、白帆之上,使整個畫面明麗光豔,層次分明,從而祖國山川的雄偉壯麗畫卷展現出來。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杜 甫

jiàn

wài

chuán

shōu

běi


chū

wén

lèi

mǎn

shāng


滿

què

kàn

chóu

zài


màn

juǎn

shī

shū

kuáng


bái

fàng

zòng

jiǔ


qīng

chūn

zuò

bàn

hǎo

huán

xiāng


cóng

xiá

chuán

xiá


穿

biàn

xià

xiāng

yáng

xiàng

luò

yáng


便

作者背景

  杜甫(712-770),唐代詩人。字子美,河南府鞏縣(今河南鞏義市)人。杜甫生逢開元盛世及安史之亂,一生顛沛流離,歷盡磨難,他的詩廣泛地記載了這一時期的現實生活,被人稱為“詩史”。杜甫擅長各種詩體,詩風沉鬱頓挫,對後世有很大的影響。

注詞釋義

  官軍:唐王朝軍隊。

  收:收復。

  河南河北:泛指黃河以南以北地區,相當於今河南、河北、山東一帶。

  劍外:劍門關之外,即今四川劍南一帶。

  薊北:今河北省北部。當時為安、史叛軍根據地。

  初聞:乍聽到。

  涕淚:眼淚。

  卻看:回頭看。

  漫卷:胡亂地捲起。

  縱酒:縱情飲酒。

  青春:春天。指春光明媚。

  巴峽:在今重慶市東的嘉陵江上。

  巫峽:在今四川省巫山縣東。

  襄陽:在今湖北襄樊。

古詩今譯

  在劍門關外忽然聽說官軍收復了薊北,乍聽到止不住的淚水灑滿了衣裳。回頭看妻兒沒有了愁容,胡亂收拾著詩書不禁得欣喜若狂。白日裡引吭高歌且縱情飲酒,明媚的春光伴我返回那久別的故鄉。立即動身走巴峽穿巫峽,然後經襄陽而轉向那舊都洛陽。

名句賞析——“青春作伴好還鄉。”

  這是杜甫52歲流落到梓州時被稱為生平第一首快詩的佳作。因安史之亂而漂泊到劍門之外已是第五個年頭,杜甫無時不期望著能夠平息叛亂,葉落歸根。突然聽說官軍收復了薊北,喜極而泣,不能自抑。作者用了“忽傳”、“初聞”、“卻看”、“漫卷”、四個連續動作,把驚喜心情表達得淋漓盡致。而在“即從”、“穿”、“便下”、“向”這四個富有動感節奏的描述中,作者想象著自己彷彿已經穿過巴峽、巫峽,路過襄陽、洛陽,回到了夢寐以求的家鄉。後人說:此詩句句有喜悅意,一氣流注,而曲折盡情,絕無妝點,愈樸愈真,如此等,都是非常精當的評語。

絕 句

——杜 甫

liǎng

huáng

míng

cuì

liǔ


háng

bái

shàng

qīng

tiān


chuāng

hán

lǐng

qiān

qiū

xuě


西

mén

dōng

wàn

chuán


作者背景

  見《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的作者背景。

注詞釋義

  絕句:古詩體裁中的一種。每首四句,每句一般為五個字或七個字。

  鳴:叫,啼叫。

  含:包含,指從窗內可以看見的範圍。

  西嶺:指岷山,岷山在成都西,嶺背積雪常年不化。

  千秋雪:千年不化的積雪。千秋,形容時間很長。

  泊:停船靠岸。

  東吳:今江蘇、浙江兩省東部地區,古代屬於吳國。

古詩今譯

  兩隻黃鸝啼鳴在翠綠柳枝間,一行白鷺飛上了湛藍的青天。窗口遠望見西嶺千年的積雪,門前停泊著萬里赴吳的航船。

名句賞析——“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這是杜甫在成都草堂時一首如畫的詩作。全詩一句一景,由四幅獨立的景色描寫構成。前兩句以黃鸝和白鷺對舉,描述初春景象。在翠柳和藍天的襯托下,黃鸝婉轉的鳴聲和白鷺輕盈的身影,顯得如此和諧而優美;句中“黃”、“翠”、“白”、“青”四種鮮明的色彩,和著鳥兒的聲音、身影一起,形成了一種活潑、輕快的節奏和韻律,充滿了動感。它透露出詩人內心的喜悅和歡快。後兩句寫積雪不化的遠山和乘風待發的江船,仍然是初春的景色,但“千秋”、“萬里”賦予這些景色以宏大的氣勢,它顯示了身居斗室的詩人壯闊的胸懷,也顯示了詩人對自己前途的信心,因為那順江而下、穿三峽、過襄陽的萬里東吳之途,也正是詩人日夜嚮往的回鄉之路。

贈花卿

——杜 甫

jǐn

chéng

guǎn

fēn

fēn


bàn

jiāng

fēng

bàn

yún


zhǐ

yīng

tiān

shàng

yǒu


rén

jiān

néng

huí

wén


作者背景

  見《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的作者背景。

注詞釋義

  花卿:即花敬定,成都府尹崔光遠的部將,曾因平叛立功。卿是對男子的美稱。

  錦城:指成都。成都旁有錦江,所以稱成都為錦城。

  絲管:絃樂和管樂,此處泛指音樂。

  紛紛:多而亂的樣子。這裡指看不見、摸不著的樂曲。

  聞:聽到。

古詩今譯

  錦成裡日日飄蕩著美妙樂聲,一半江風吹散一半嫋嫋入雲。這悠揚曲調莫非是神仙演奏,在凡俗的人間能夠幾回聽聞。

名句賞析——“半入江風半入雲。”

  這首絕句是為贈送花敬定而作,內容是讚美花家所演奏的音樂。其中“半入江風半入雲”是點睛之句,它不但寫出了音樂從城中向空中、向郊外的瀰漫,寫出了花家音樂的繁盛,更以具體可感的形象描摹了抽象的音樂之美。那流淌不息的江水,江上柔媚的清風,以及嫋嫋婷婷的行雲,給人一種流暢、輕柔、悠揚的感覺,使人聯想起“行雲流水”、“響遏行雲”這樣的詞語,這些都加深了人們對所描寫的音樂的感受。後兩句感嘆這樣的音樂只應天上才有,人間難得一聽,直接給音樂以無可比擬的讚譽。整首詩圍繞音樂,或作具體形象的描述,或記述自己的遐想,有虛有實,巧妙地寫出了音樂的美妙動聽。

江南逢李龜年

——杜 甫

wáng

zhái

xún

cháng

jiàn


cuī

jiǔ

táng

qián

wén


zhèng

shì

jiāng

nán

hǎo

fēng

jǐng


luò

huā

shí

jié

yòu

féng

jūn


作者背景

  見《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的作者背景。

注詞釋義

  李龜年:唐代著名歌唱家,安史之亂後流落到江南。

  岐王:名李範,唐睿宗的第四個兒子,受封岐王,喜歡結交各樣朋友,接待各種人士。

  尋常:經常。

  崔九:名崔滌,任殿中監、祕書監等官職,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寵臣。也喜歡結交待友。九,在兄弟中排行的順序。

  江南:這裡指今湖南省一帶。

  落花時節:暮春,通常指陰曆三月。

  君:您。這裡指李龜年。

古詩今譯

  在岐王宅裡經常看見您,在崔九堂前數次聽到你的歌聲。而今江南已是風景如畫,在這落花時節又碰見您。

名句賞析——“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李龜年是一個受到皇帝特別優待的著名歌唱家,但在安史之亂後,卻流落江南,只是在酒席上為人演唱。當時杜甫自己也經歷了落第失子的磨難,晚景淒涼。這一相會不能不使杜甫感慨萬千。“岐王宅裡”、“崔九堂前”不但有開元盛世的繁榮,也有年輕杜甫的充滿了浪漫情調的生活和理想,而這一切隨著歲月的流逝,都已成為過去而蕩然無存。“尋常見”、“幾度聞”,流露出了詩人對開元盛世的眷戀之情,也流露出了希望破滅後的哀怨。夢一樣的回憶,改變不了了眼前的現實,所以,即使是在景色秀麗的江南,而詩人所看到的只是花瓣的飄零,它象徵著這個美麗的春天已經永遠地消失。這首短小的絕句包含國勢哀變、人世滄桑,而看起來自然流暢,毫無痕跡,顯示了極為高超的藝術功力。這是杜甫絕句中最富有時代生活的二十八字。因此,本詩被推舉為杜甫七絕的壓卷之作。

春夜喜雨

——杜 甫

hǎo

zhī

shí

jié


dāng

chūn

nǎi

shēng


suí

fēng

qián


rùn

shēng


jìng

yún

hēi


jiāng

chuán

huǒ

míng


xiǎo

kàn

hóng

shī

chù


huā

zhòng

jǐn

guān

chéng


作者背景

  見《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的作者背景。

注詞釋義

  當:正當。

  發生:這裡指萬物生長。

  潛:悄悄地。

  潤物:打溼東西。

  野徑:野外的小路。

  紅溼:被雨打溼的紅花。

  花重:花由於帶著雨水而顯得沉重。

  錦官城:指成都。

古詩今譯

  及時雨是知道時節的,在春天它應運催生。隨著春風潛入夜色,滋潤萬物悄然無聲。鄉間路與雲一樣黑,江船漁燈孤影獨明。早晨看見被雨打溼的紅花,花枝擁簇錦官城中。

名句賞析——“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春天是萬物復甦的季節,而春雨正是在萬物最需要它的時候適時地出現。更重要的是,春雨的到來是在夜色中“細無聲”地“隨風潛入”,這既描寫了春雨的狀態,又活畫出了春雨的靈魂。下一聯寫野徑和漆黑的天空,整個春夜在一兩盞漁火的映襯下,顯得更加的寂靜、安寧,只有春雨在默默地滋潤著這個睡著了世界,悄悄地孕育了一個花團錦簇的黎明。最後一聯是詩人的想象:明天的早晨,雨後的春花應當更為嬌豔,整個錦官城中,應當滿是溼漉漉、沉甸甸的花簇了。一個“重”字,傳達出了一個充滿生機的春意盎然的世界,也使我們感受到詩人春一般的喜悅心情。

絕 句

——杜 甫

chí

jiāng

shān


chūn

fēng

huā

cǎo

xiāng


róng

fēi

yàn


shā

nuǎn

shuì

yuān

yāng


作者背景

  見《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的作者背景。

注詞釋義

  遲日:春天的太陽。《詩經》裡有“春日遲遲”的詩句,所以後人以“遲日”指春天的太陽。

  融:暖和。泥融:泥巴融化又軟又溼。

古詩今譯

  春天的太陽映照得江山如此秀麗,隨風吹來了各種花草的芳香。溼軟的泥土引來只只飛燕,溫暖的沙灘上睡著對對鴛鴦。

名句賞析——“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這首短小的絕句極其生動地描繪了春天美麗如畫的景色。前兩句對大好的春光作概括的描寫,短短的十個字囊括了陽光、江山、春風、花草及其香味,調動了讀者的多種感官去體會、感受春天的美好。後兩句則集中筆墨寫燕子和鴛鴦。燕子圍著暖融融的春泥高低飛翔,銜泥築巢,給人一種生機勃勃的印象;而鴛鴦卻相互依偎著,在兩幅生動的小景,一動一靜,相映成趣,極其恰當地渲染出春意盎然、自然和諧的歡樂融和氣氛,表達出詩人的興奮快樂之情。

江畔獨步尋花

——杜 甫

huáng

niáng

jiā

huā

mǎn


滿

qiān

duǒ

wàn

duǎ

zhī


liú

lián

dié

shí

shí


zài

jiāo

yīng

qià

qià


作者背景

  見《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的作者背景。

注詞釋義

  獨步:獨自散步。

  黃四娘:“娘”或“娘子”是唐代慣用的對婦女的美稱。

  蹊:小路。

  留連:因喜歡而不願離去。

  自在:自由自在。

  恰恰:唐代人的口語,正好。

古詩今譯

  黃四孃家的小路上開滿了鮮花,千朵萬朵壓垂了枝條。嬉戲流連的彩蝶不停寺飛舞,自在嬌媚的黃鶯啼鳴恰恰。

名句賞析——“黃四孃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

  這是一首別具情趣的寫景小詩。小路上花團錦簇,花下的枝條被壓得垂下來,花瓣之上是流連忘返的彩蝶,它們圍繞著花枝翩翩起舞。從這裡,我們嗅到了濃郁的花香。花旁的小路上,有清脆啼鳴的黃鶯,它們活潑自在的神態,能給人一種輕鬆愉悅的感覺。詩人用“時時”、“恰恰”這種極富韻律的字眼,使得全幅明麗紛繁的畫面充滿了動感,也使得詩歌有著更明快、更流利的節奏。全詩語言充滿了口語化色彩。讀起來令人感到非常親切,而詩人在春天所感受到的由衷的快樂躍然紙上。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劉長卿

cāng

shān

yuǎn


tiān

hán

bái

pín


chái

mén

wén

quǎn

fèi


fēng

xuě

guī

rén


作者背景

  劉長卿(726-790),唐代詩人。字文房,祖籍河間(今河北河間),自小生長在洛陽。自視為洛陽人。他的詩工秀委婉,格調清淡,很有韻味自稱五言長城。

注詞釋義

  蒼:青色。

  白屋:指貧窮人家的房屋,屋頂常用白茅草覆蓋,或用木板而不塗油漆。

  柴門:籬笆門。

  聞:聽。

  吠:狗叫。

古詩今譯

  傍晚路經遠方蒼山下,天寒茅草板房更清貧。敲響柴門聽見了狗叫,我是風雪夜投宿的人。

名句賞析——“風雪夜歸人。”

  這是詩中有畫,畫中見情的四句詩。敘寫詩人在一個風雪的冬日遠遊芙蓉山夜間投宿到一戶貧農家的情景。前兩句寥寥數語,點明瞭時間是冬日的傍晚,地點是蒼山的腳下,而且通過房屋的“貧”與天氣的“寒”相互映照,生動刻畫了這戶人家的清貧境況。後兩句轉而敘寫自己冒著風雪前來叩門求宿,引得狗叫起來。全詩簡練含蓄,寫到此處悄然而止,沒有再進一步交待主人開門、自己進屋以後的種種場面,而讓讀者自己去想象回味。

江 雪

——柳宗元

qiān

shān

niǎo

fēi

jué


wàn

jìng

rén

zōng

miè


zhōu

suō

wēng


diào

hán

jiāng

xuě


作者背景

  柳宗元(773-819),唐代詩人。字子厚,祖籍河東(今山西永濟)。參加永貞變法,失敗後屢被流放,最終在柳州刺史任上去世,後世又稱“柳柳州”。他是著名的散文家,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也寫得很好,古詩和韋應物齊名,世稱“韋柳”。

注詞釋義

  絕:絕滅,消失。

  徑:小路。

  蹤:指腳印。

  孤舟:孤單的一條小船。

  蓑笠:用草編成的雨衣和帽子。

古詩今譯

  千山寂靜鳥兒都飛走不見了,萬條小路上已經人跡杳渺。小船上漁翁穿戴蓑衣斗笠,獨自一人冒寒在江上垂釣。

名句賞析——“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詩人只用二十個字,就把我們帶到一個幽靜寒冷的境地。下著大雪的江面上,一葉小舟,一位漁翁獨自垂釣。也許他什麼也釣不到。詩人要告訴我們的是,孤獨和嚴酷的環境算不了什麼,人只要有信念,有毅力,再惡劣的環境也不能把我們摧垮。詩裡的漁翁實際就是詩人自己的寫照,孤獨而堅強,雖然屢遭流放,屢遭打擊,但他一直不屈不撓,保持鎮定自若的態度,堅持自己的理想。其中的深意,值得我們好好體會。

尋隱者不遇

——賈 島

sōng

xià

wèn

tóng


yán

shī

cǎi

yào


zhǐ

zài

shān

zhōng


yún

shēn

zhī

chù


作者背景

  賈島(779-843),唐代詩人。字閬仙,一作浪仙,范陽(今河北涿縣)人。詩以五律見長,注重字句錘練,刻意求工。與孟郊齊名,有“郊寒島瘦”之稱。

注詞釋義

  隱者: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隱居在山野之間的人。

  不遇:沒有見到。

  言:回答說。

  雲深:指山中雲霧瀰漫的深處。

古詩今譯

  松樹下詢問一位童子,他說師傅已上山採藥去。只知道就在這座山中,山高雲深不知在何處。

名句賞析——“雲深不知處。”

  賈島的“推敲”不僅著眼於錘字煉句,在謀篇構思方面也是同樣煞費苦心的。此詩就是一個例證。

  明明三番問答,至少要六句才表達的,賈島採用了以答句包賅問句的手法,精簡為二十字。這種“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間了。

  這首詩的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見深沉。一般訪友,問知他出,也就自然掃興而走了。但這首詩中,一問之後並不罷休,又二問三問,這三番答問,逐層深入,表達感情有起有伏。“松下問童子”時,心情輕快,滿懷希望,“言師採藥去”,答非所想,一墜而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線希望;及至最後一答:“雲深不知處”,就惘然若失,無可奈何了。

  造型自然,色彩鮮明,濃淡相宜,鬱郁青松,悠悠白雲,這青與白,這鬆與雲,它的形象與色調恰和雲山深處的隱者身份想符。而且未見隱者先見其畫,青翠挺立中隱含無限生機;而後卻見茫茫白雲,捉摸無從,從造型的遞變,色調的先後中也映襯出作者感情的與物轉移。

楓橋夜泊

——張 繼

yuè

luò

shuāng

mǎn

tiān


滿

jiāng

fēng

huǒ

duì

chóu

mián


chéng

wài

hán

shān


bàn

zhōng

shēng

dào

chuán


作者背景

  張繼(生卒年不詳),唐代詩人,字懿孫,襄州(今湖北襄樊)人。他的詩多登臨記行,不假雕琢。《楓橋夜泊》是廣為流傳的名作。

注詞釋義

  楓橋:在今江蘇蘇州西部的一座橋。

  愁眠:懷著旅愁,似睡非睡。

  姑蘇:蘇州的別稱,因城西南有姑蘇山而得名。

  寒山寺:在今蘇州西楓橋附近的一座古寺,因唐初著名詩僧寒山曾住這裡而得名。

  夜半鐘聲:唐代寺院的半夜打鐘聲音。

古詩今譯

  月已落下烏鴉啼叫秋霜滿天,江邊楓樹漁火點點對愁而眠。姑蘇城外寂寞清靜寒山古寺,半夜裡鐘聲悠揚傳到了客船。

名句賞析——“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秋天的夜晚,一艘遠道而來的客船停泊在蘇州城外的楓橋邊。明月已經落下,幾聲烏鴉的啼叫,滿天的寒霜,江邊的楓樹,點點的漁火,這清冷的水鄉秋夜,陪伴著舟中的遊子,讓他感到是多麼淒涼。此詩只用兩句話,就寫出了詩人所見、所聞、所感,並繪出了一幅悽清的秋夜羈旅圖。但此詩更具神韻的卻是後兩句,那寒山寺的夜半鐘聲,不但襯托出夜的寧靜,更在重重地撞擊著詩人那顆孤寂的心靈,讓人感到時空的永恆和寂寞,產生出有關人生和歷史的無際遐想。這種動靜結合的意境創造,最為典型地傳達了中國詩歌藝術的韻味。

漁歌子

——張志和

sài

shān

qián

bái

fēi


西

táo

huā

liú

shuǐ

guì

féi


qīng

ruò


suō


xié

fēng

guī


作者背景

  張志和(約730-約810),唐代詩人。字子同,婺州金華(今浙江金華)人。少年有才學,擅長音樂和書畫,很受唐肅宗重視,後隱居江湖,自稱“煙波釣徒”,作品多寫閒散生活,詩歌風格清新自然。

注詞釋義

  漁歌子:原是曲調名,後來人們根據它填詞,又成為詞牌名。

  西塞山:在今浙江吳興縣西南。

  鱖魚:即民間所說桂魚,細鱗,淡黃帶褐色斑紋,味道鮮美。

  箬:斗笠。用竹片和竹葉編制的帽子,用來擋雨。

  蓑衣:用茅草和棕麻編制的防雨衣服。

古詩今譯

  西塞山前群群白鷺高飛,桃花盛開水中鱖魚肥美。青色的斗笠,綠色的蓑衣,在斜細雨中流連不歸。

名句賞析——“桃花流水鱖魚肥。”

  這是一首傳唱悠遠的詞,所描寫的是西塞山邊的景色:空中有白鷺高飛,而山下的小溪邊,盛開著叢叢鮮豔的桃花,溪水中是一條條鮮活肥美的鱖魚,還有那溫和的斜風細雨,這是一幅多麼生動自然的春天的景象,生機勃勃,而且充滿了喜氣。而春色中的人,頭戴斗笠,身穿蓑衣,灑浴在斜風細雨之中,享受著美好的自然景象,他自己也成為這景色的一部分。這風、這雨也是美好的,古人說“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難怪他要流連忘返了。“不須歸”除了指不回家外,還指棄官隱居,一去不返。那個穿蓑戴笠的人就是品行高潔、不願做官的隱居者,也是詩人自己。他熱愛淳樸美麗的大自然,認定這美麗的自然中包含了自己的人生志趣,他要讓自己悄然溶入這自然之中,所以才能對自然有如此深深的感觸和依戀。

元 日

——王安石

bào

zhú

shēng

zhōng

suì

chú


chūn

fēng

sòng

nuǎn


qiān

mén

wàn

tóng

tóng


zǒng

xīn

táo

huàn

jiù


作者背景

  王安石(1021-1086),北宋詩人。字介甫,號半山,臨川(今屬江西省)人。作為著名的改革派政治家,他的前期詩作,以反映政治、歷史以及社會現實為主。詩中多含哲理,喜用典故。晚年退居金陵之後,轉向描寫閒適生活,詩風追求清新淡雅。

注詞釋義

  元日:農曆正月初一。

  爆竹:古人燒竹子時發出的爆裂聲。用來驅鬼避邪,後來演變成放鞭炮。

  一歲除:一年已盡。除,去。

  屠蘇:藥酒店。古代習俗,驅邪避瘟以求長壽。

  曈曈:日出時光亮的樣子。

  桃:桃符,古代風俗用桃木板寫上兩個門神的名字,分掛大門左右驅鬼鎮邪,每年一換。

古詩今譯

  爆竹聲中已把舊年驅除,春風送暖飲屠蘇避禍求福。千家萬戶迎來了正月旭日,總要用新門神換掉舊桃符。

名句賞析——“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這首詩描寫了宋代人過春節的場面:春風送暖,旭日初昇,家家戶戶點燃爆竹,閤家喝著屠蘇酒,忙著摘下門上的舊桃符,換上貼有門神的新桃符。作者擇取了這些過年時最典型的喜慶場景,展現了一幅富有濃厚生活氣息的民間風俗畫卷。宋人特別喜歡通過詩歌來表達自己的政治抱負、哲學觀點。王安石此是身為宰相,正在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所以這首詩的字裡行間都洋溢著他對革除時弊、推行新法的堅定信念及樂觀情緒。抒發了他春風得意躊躇滿志的心情。

泊船瓜洲

——王安石

jīng

kǒu

guā

zhōu

shuǐ

jiān


zhōng

shān

zhǐ

shù

chóng

shān


chūn

fēng

yòu

jiāng

nán

àn


míng

yuè

shí

zhào

huán


作者背景

  見《元日》的作者背景。

注詞釋義

  瓜洲:地名,在今江蘇省揚州市邗(hán)江區南長江岸邊。

  京口:地名,今江蘇省鎮江市,與瓜洲隔江相對。

  鐘山:江寧(今江蘇省南京市)名山。今南京紫金山。作者長期居住江寧,故以鐘山(今稱紫金山)代指住處。

  綠:吹綠。

  還:回家,歸來。

古詩今譯

  京口與瓜洲分別在長江兩岸,回頭望鐘山家門只隔幾重山。春風又吹綠了江南千里岸邊,問明月何時能照我再返家園?

名句賞析——“春風又綠江南岸。”

  宋神宗熙寧元年(1068),作者從江寧(今南京市)家中出發,乘船由長江水路進京(今河南開封市)任職。船過京口時,與好友寶覺和尚會面,留宿了一夜。然後橫渡長江,停船在瓜洲。隔江相望,朋友就在對岸,禁不住生出一股依依惜別之情。而位於江寧的家,因為隔著幾重山也已經看不到了,這更湧起了對它的無限眷戀。正是初春時節,春風吹拂,放眼江南到處是一片綠色。雖然此次赴京,是因為得到了朝廷的重用,自己也很高興。但還是希望能早日擺脫政事,重新回到寧靜閒適的家園。

  這首詩最被人津津樂道的是“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字,據說作者先後選換了“到”、“過”、“入”、“滿”等十多個字,最後才決定用“綠”,成為精心修改詩作的一段佳話。一個“綠”字,不但充滿了色彩感,而且,這種色彩感又包含了動感,使這首詩的生動性增加了不少,這也是他著意創造的一種意境。

梅 花

——王安石

qiáng

jiǎo

shù

zhī

méi


líng

hán

kāi


yáo

zhí

shì

xuǎ


wèi

yǒu

àn

xiāng

lái


作者背景

  見《元日》的作者背景。

注詞釋義

  凌寒:冒著寒冷氣候。

  遙知:距離很遠就知道。

  為:因為。

  暗香:不易感覺到的清香。

古詩今譯

  牆角處有幾枝潔白的梅花,冒著嚴寒獨自傲然盛開。遠遠看已知道那不是雪,因為有一陣陣清香飄來。

名句賞析——“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古人吟唱梅花的詩中,有一首相當著名,那就是在作者之前,北宋詩人林逋(bū)的《山園小梅》。尤其是詩中“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兩句,更被讚譽為詠梅的絕唱。林逋這人一輩子不做官,也不娶妻生子,一個人住在西湖畔孤山山坡上種梅養鶴,過著隱居的生活。所以他的詠梅詩,表現的不過是脫離社會現實自命清高的思想。作者此詩則不同,他巧妙地借用了林逋的詩句卻能推陳出新。你看他寫的梅花,潔白如雪,長在牆角但毫不自卑,遠遠地散發著清香。詩人通過以梅花不畏嚴寒的高潔品性的讚賞,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潔,又用“暗香”點出梅勝於雪,說明堅強高潔的人格所具有的偉大的魅力。作者在北宋極端複雜和艱難的局勢下,積極改革,而得不到支持,其孤獨心態和艱難處境,與梅花自然有共通的地方。這首小詩意味深遠,而語句又十分樸素自然,沒有絲毫雕琢的痕跡。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蘇 軾

hēi

yún

fān

wèi

zhē

shān


bái

tiào

zhū

luàn

chuán


juǎn

fēng

lái

chuī

sàn


nwàg

lóu

xià

shuǐ

tiān


作者背景

  蘇軾(1037-1101),北宋詩人。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與父親蘇洵、弟弟蘇轍都是宋代著名的文學家,被稱為“三蘇”。他的詩自然豪放而又富有理趣,有著鮮明的浪漫主義色彩。

注詞釋義

  六月二十七日:指宋神宗熙寧五年(1072)六月二十七日。

  望湖樓:又名“看經樓”。五代時越王所建。在今杭州西湖邊昭慶寺前。

  醉書:喝醉酒時所寫。

  翻墨:指黑雲籠罩,翻滾如墨。

  遮:遮蔽,遮蓋。

  白雨:雨很大,看過去白花花的。

  跳珠:雨水打在船上,濺起的雨滴像亂蹦亂跳的珠子。

  卷地:大風翻卷著從地上吹來。

  水如天:遠遠望去,水天一色,連成一片。

古詩今譯

  烏雲翻滾像潑灑的墨汁尚未遮住山,白花花雨點似珍珠亂蹦亂跳竄上船。卷地而來一陣大風忽然間把雨吹散,風雨後望湖樓下波光粼粼水天一片。

名句賞析——“白雨跳珠亂入船。”

  這首詩歌,作者描寫了自己在望湖樓上飲酒時所見到的西湖山雨欲來和雨過天晴後的景色。作者先從暴雨臨前寫起,其景象是天上黑雲翻滾,就像濃濃的墨汁在天邊翻轉,遠處的山巔在翻騰的烏雲中依稀可辨,這個時候,如注的驟雨就已經來到。大雨裹挾著白色的雨點砸在船上,水花四濺,彷彿千萬顆珍珠,從天上傾倒而下。正在人們感受暴雨的壯觀場面的時候,一陣狂風席地捲來,一下子吹散了烏雲和大雨。雲開日出,望湖樓下水面平靜如鏡,空氣清新,遠遠望去,水天一色。詩人善於渲染氣氛,從陰雲壓近湖面、急雨驟降的壯闊,寫到煙消雲散,雨過天晴,用筆跌宕起伏,而又從容不迫,描寫天氣變化的神速,使人目不暇接,頗有戲劇性場面。尤其是“白雨跳珠亂入船”一句,最為傳神。作者自己非常欣賞這首詩,他50歲時再到杭州,特意又寫詩說:“還來一醉西湖雨,不見跳珠十五年。”足見他對這首詩的喜愛。

飲湖上初晴後雨

——蘇 軾

shuǐ

guāng

liàn

yàn

qíng

fāng

hǎo


shān

kōng

méng



西

西

dàn

zhuāng

nóng

zǒng

xiāng


作者背景

  見《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的作者背景。

注詞釋義

  湖:杭州西湖。

  瀲灩:水波遊動的樣子。

  方好:才顯得美麗。

  空濛:煙雨茫茫的樣子。

  亦:也。

  奇:指景色奇妙。

  欲:想要。

  西子:西施,春秋末期越國人,中國傳說中的絕代美女。

  淡妝濃抹:梳妝打扮或者淡雅或者豔麗。

古詩今譯

  水波閃動晴天時景色迷人,山巒迷茫煙雨中也顯得神奇。如果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無論淡妝濃妝她總是美麗。

名句賞析——“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蘇軾在杭州做官,陶醉於江南山水,寫了大量的山水詩。這是其中最為人所傳頌稱絕的一首。作者先寫實,西湖晴天,日照湖水,水映日光,碧波盪漾,一片浩然天邊、開闊豔麗的水鄉景象,令人心曠神怡。西湖雨天,煙雨繚繞,山色如蒙薄紗,風姿綽約,更有令人意想不到的奇景。在這兩種不同的景觀中,作者分別突出寫水與山,把西湖山水的獨特之美展現在我們眼前。最後,詩人筆鋒一轉,把西湖與美女西施聯繫在一起,將西湖在不同的天氣所呈現出的奇美與西施淡妝濃抹總相宜的神韻相提並論,出人意料,而又極其貼切生動。全詩語淺意明,給人以樸實平易之感。

惠(huì)崇(chóng)《春江曉景》

——蘇 軾

zhú

wài

táo

huā

sān

liǎng

zhī


chūn

jiāng

shuǐ

nuǎn

xiān

zhī


lóu

hāo

mǎn

duǎn


滿

zhèng

shì

tún

shàng

shí


作者背景

  見《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的作者背景。

注詞釋義

  惠崇:北宋早期僧人,蘇軾的朋友。能詩善畫,尤其喜畫鵝、雁等禽鳥與河湖等水景,《春江曉景》是他的名作。

  曉:一作“晚”。

  蔞蒿:一種野草,多生在河灘,春天開白色小花,莖可以吃。

  蘆芽:蘆葦嫩芽。

  河豚:一種味道鮮美而有毒的魚,加工處理後可食用。

古詩今譯

  竹林外桃花剛剛綻放了兩三枝,江水暖鴨子最先感受春天氣息。蔞蒿已滿地而蘆葦剛長出嫩芽,這正是河豚要沿潮水而上之時。

名句賞析——“春江水暖鴨先知。”

  這是一首著名的題畫詩。作者因為懂畫、會畫,所以他能緊緊抓住惠崇這幅《春江曉景》的畫題畫意,僅用桃花初放、江暖鴨嬉、蘆芽短嫩等寥寥幾筆,就勾勒出了早春江景的優美畫境。尤其令人叫絕的是“春江水暖鴨先知”這一句,他把畫家沒法畫出來的水溫冷暖,描繪得如此富有情趣、美妙傳神!此外,他的高妙還表現在幽默的想象上,他能看到畫外,以畫上並沒有的“河豚欲上”,來點染初春的氣息,深化畫中的意境。如果說惠崇的畫是“畫中有詩”的話,那麼這首詩便是“詩中有畫”了。難怪它能作為一首人人喜愛的名詩而傳誦至今!

題西林壁

——蘇 軾

héng

kàn

chéng

lǐng

chéng

fēng


yuǎn

jìn

gāo

tóng


shí

shān

zhēn

miàn


zhǐ

yuán

shēn

zài

shān

zhōng


作者背景

  見《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的作者背景。

注詞釋義

  西林:即廬山乾明寺。

  廬山:又名匡山,匡廬,在今江西省,我國名山之一。

  橫看:從正面看。

  識:知道。

  緣:由於,因為。

古詩今譯

  橫看是蜿蜒山嶺側看是險峻高峰,遠近高低看過去千姿百態不相同。之所以不能認識廬山的真實面目,只因為身處在這層巒疊嶂深山中。

名句賞析——“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這是一首詩中有畫的寫景詩,又是一首哲理詩,哲理蘊含在對廬山景色的描繪之中。元豐七年(1084)春末夏初,蘇軾暢遊廬山十餘日,被廬山雄奇秀麗的景色所吸引。因此,他揮毫寫下十餘首讚美廬山的詩,這是其中的一首。前兩句描述了廬山不同的形態變化。廬山橫看綿延逶迤,崇山峻嶺鬱鬱蔥蔥連環不絕;側看則峰巒起伏,奇峰突起,聳入雲端。從遠處和近處不同的方位看廬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氣勢又中不相同。後兩句寫出了作者深思後的感悟:之所以從不同的方位看廬山,會有不同的印象,原來是因為“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說,只有遠離廬山,跳出廬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廬山的真正儀態。這兩句充滿了意味深長的哲理,併成為人們廣為傳誦的警句。

夏日絕句

——李清照

shēng

dāng

zuò

rén

jié


wéi

guǐ

xióng


zhì

jīn

xiàng


kěn

guò

jiāng

dōng


作者背景

  李清照(1084-約1151),宋代女詞人。號易安居士,濟南(在今山東)人。早期詞風清麗婉約。後期避難江南,國破家亡,詞風轉向悽苦,但她的詩卻充滿慷慨悲憤之情。

注詞釋義

  人傑:人中的豪傑。漢高祖曾稱讚開國功臣張良、蕭何、韓信是“人傑”。

  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國殤(shāng)》:“身既死兮神似靈,魂魄毅兮為鬼雄。”

  項羽:(公元前232-前202):秦末下相(今江蘇宿遷)人。曾領導起義軍消滅秦軍主力,自立為西楚霸王。後被劉邦打敗,突圍至烏江(在今安徽和縣),自刎而死。

古詩今譯

  活著應該做人中的豪傑,死後應該做鬼中的英雄,人們為什麼至今還思念項羽,就因為他不苟且偷生回江東。

名句賞析——“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這首詩起調高亢,鮮明地提出了人生的價值取向:人活著就要作人中的豪傑,為國寶建功立業;死也要為國捐軀,成為鬼中的英雄。愛國激情,溢於言表,在當時確有振聾發聵(kuì)的作用。但南宋統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顧自己逃命;拋棄中原河山,但求苟且偷生。因此,詩人想起了項羽。項羽突圍到烏江,烏江亭長勸他急速渡江,回到江東,重整旗鼓。項羽自己覺得無臉見江東父老,便回身苦戰,殺死敵兵數百,然後自刎。詩人用項羽寧死不屈的英雄氣概,鞭撻南宋當權派的無恥行徑,借古諷今,正氣凜然。全詩僅二十個字,連用了三個典故,但無堆砌之弊,因為這都是詩人的心聲。如此慷慨雄健、擲地有聲的詩篇,讀來句有餘味,篇有餘意,使人與之共振。

示 兒

——陸 遊

yuán

zhī

wàn

shì

kōng


dàn

bēi

jiàn

jiǔ

zhōu

tóng


wáng

shī

běi

dìng

zhōng

yuán


jiā

wàng

gào

nǎi

wēng


作者背景

  陸游(1125-1210),南宋詩人,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省紹興市)人。他的詩風格多樣,內容豐富。最受人們推崇讚賞的,是他表現殺敵報國志願、充滿愛國主義精神的詩篇。

注詞釋義

  示兒:寫給兒子們看。

  元知:原本知道。元,通“原”。

  九州:指中國。古代中國分為九州。

  同:統一。

  王師:指南宋軍隊。

  定:平定,收復。

  中原:指淮河以北被金人侵佔的地區。

  家祭:祭祀家中先人。

  乃翁:你的父親。

古詩今譯

  我知道人死後萬事皆空,只悲嘆看不到九州統一。大宋軍隊收復中原之日,家祭時別忘了告我亡靈。

名句賞析——“家祭無忘告乃翁。”

  這是南宋寧宗嘉定二年(1210)除夕前夜,作者臨終前留下來的最後一首絕筆詩。從他兩歲時北宋滅亡,到他85歲即將去世,北方大好山河始終沒能收復。他原本知道死去之後,萬事皆空,個人生死早已置之度外,惟一悲憤的就是山河破碎,念念不忘的仍是國家統一。80多年來,驅除敵虜、統一河山的強烈願望,在他心裡始終沒有動搖過。所以在他臨終前,仍然叮囑孩子們,將來這一天到來時,一定不要忘記祭祀他的亡靈,把這勝利的喜訊告訴他。全詩文字質樸自然,情感沉痛真摯,催人淚下,表現了作者相信恢復中原大好河山的壯志一定能夠實現。

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

——陸 遊

sān

wàn

dōng

hǎi


qiān

rèn

yuè

shàng

tiān


mín

lèi

jìn

chén


nán

wàng

wáng

shī

yòu

nián


作者背景

  見《示兒》的作者背景。

注詞釋義

  籬:籬笆,用竹子、樹枝等編成的圍牆。

  河:黃河。

  仞:古代長度單位,七尺或八尺為一仞。五千仞,形容山非常高。

  嶽:指西嶽華山。

  摩:觸摸。

  遺民:指淪陷在金人佔領地區的宋朝百姓。

  胡塵:胡(金)人兵馬踐踏揚起的塵土。

  王師:指南宋軍隊。

古詩今譯

  三萬裡黃河東流入大海,五千仞華山高聳接青天。鐵蹄下遺民欲哭已無淚,盼望官軍收失地又一年。

名句賞析——“家祭無忘告乃翁。”

  作者2歲時,北宋被金滅亡,所以他從小立志要殺敵報國,後來更是多次親赴前線。這首詩寫於1192年,他已退居在山陰家中,而北方領土仍在金人統治下。深秋的早晨,他推籬笆院門,迎面涼風吹來,更增添了他的痛苦悲憤。雖然已是68歲的老人,而且身處貧困,但他仍念念不忘淪陷區內的大好河山,以及金人奴役下的北方人民——他們哭幹了眼淚,望眼欲穿地盼望南宋軍隊早日解救他們,卻一年又一年地白白等待。對此,作者寄予了深切的同情。“遺民淚盡胡塵裡,南望王師又一年”兩句詩蒼勁悲涼,充分表現出詩人悲憤不已,念念不忘國事的心情。

小 池

——楊萬里

quán

yǎn

shēng

liú


shù

yīn

zhào

shuǐ

ài

qíng

róu


xiǎo

cái

lòu

jiān

jiān

jiǎo


zǎo

yǒu

qīng

tíng

shàng

tóu


作者背景

  楊萬里(1124-1206),南宋詩人,字廷秀,號誠齋,吉州吉水(今屬江西)人。是我國古代寫詩最多的作家之一。他的詩通俗清新,流暢自然,人稱“誠齋體”。詩的內容以山水風光自然景色為主,所以他的好朋友曾經幽默地跟他開玩笑說“處處山川怕見君”。

注詞釋義

  泉眼:泉水的出口。

  惜:愛惜。

  細流:細小的流水。

  照水:倒映在水面。

  晴柔:晴天柔和的風光。

  尖尖角:指剛出生的、緊裹著的嫩小荷葉尖端。

古詩今譯

  泉眼悄無聲是珍惜細細的水流,樹陰映水面是它喜歡晴日的溫柔。小小的嫩荷剛露出緊裹的葉尖,早飛來可愛的蜻蜓站立在上頭。

名句賞析——“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這首詩抒發了作者熱愛生活之情,通過對小池中的泉水、樹陰、小荷、蜻蜓的描寫,給我們描繪出一種具有無限生命力的樸素、自然,而又充滿生活情趣的生動畫面:泉眼默默地滲出涓涓細流,彷彿十分珍惜那晶瑩的泉水;綠樹喜愛在晴天柔和的氣氛裡把自己的影子融入池水中;嫩嫩的荷葉剛剛將尖尖的葉角伸出水面,早就有調皮的蜻蜓輕盈地站立在上面了。全詩從“小”處著眼,生動、細緻地描摹出初夏小池中生動的富於生命和動態感的新景象,用來形容初露頭角的新人。

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

——楊萬里

jìng

liù

yuè

zhōng


西

fēng

guāng

shí

tóng


jiē

tiān

lián

qióng


yìng

huā

bié

yàng

hóng


作者背景

  見《小池》的作者背景。

注詞釋義

  淨慈寺:杭州西湖畔著名佛寺。

  林子方:作者的朋友,曾做過直閣祕書等官。

  四時:春夏秋冬四季。

  別樣:宋代俗語,特別的。

古詩今譯

  畢竟是西湖六月天的景色,風光與其他季節確實不同。蓮葉接天望不盡一片碧綠,陽光下荷花分外豔麗鮮紅。

名句賞析——“映日荷花別樣紅。”

  詩人駐足六月的西湖送別友人林子方,全詩通過對西湖美景的極度讚美,曲折地表達對友人的眷戀。詩人開篇即說畢竟六月的西湖,風光不與四時相同,這兩句質樸無華的詩句,說明六月西湖與其他季節不同的風光,是足可留戀的。然後,詩人用充滿強烈色彩對比的句子,給我們描繪出一幅大紅大綠、驚採絕豔的畫面:翠綠的蓮葉,湧到天邊,使人感到置身於無窮的碧綠之中;而嬌美的荷花,在驕陽的映照下,更顯得格外豔麗。這種謀篇上的轉化,雖然跌宕起伏,卻沒有突兀之感。看似平淡的筆墨,給我們展現了令人回味的藝術境地。

四時田園雜興

——范成大

zhòu

chū

yún

tián


cūn

zhuāng

ér

dāng

jiā


tóng

sūn

wèi

jiě

gòng

gēng

zhī


bàng

sāng

yīn

xué

zhòng

guā


作者背景

  范成大(1126-1193),南宋詩人。字致能,號石湖居士,吳郡(今江蘇蘇州市)人。雖寫過不少愛國詩篇,但最著名的還是田園詩,比較全面地反映了當時的農村生活和風土人情。

注詞釋義

  雜興:有感而發、隨事吟詠的詩。

  耘田:鋤草。

  績麻:即緝麻,把麻搓成線。

  童孫:幼小的孫子。

  未解:不能,不會。

  供:擔任,擔負。

  傍:靠近。

古詩今譯

  白天出去鋤草夜裡緝麻,農家兒女都能各自持家。小孫子還不會耕田紡織,也靠近桑樹陰學習種瓜。

名句賞析

  《四時田園雜興》共60首,宛如農村生活的長幅畫卷。本篇是其中的一首,寫的是夏日村莊的生活場景:男耕女織,日夜操勞,雖然辛苦,卻也其樂陶陶。最精彩的是後兩句。模仿是兒童的天性,農村孩子的遊戲,也多是模仿大人的勞動。一個“學”字,透出兒童的天真活潑,極富生活情趣。詩中沒有出現老人的形象,但稱農夫農婦為“兒女”,稱小孩為“童孫”,分明是老農的口吻,是一位老祖父眼中的農家樂事圖。這裡有寫實的成分,更蘊含著詩人對田園生活的理想。語言通俗淺顯,文筆清新輕巧,使人由景見情,給人以極美的藝術享受。

春 日

——朱 熹

shèng

xún

fāng

shuǐ

bīn


biān

guāng

jǐng

shí

xīn


děng

xián

shí

dōng

fēng

miàn


wàn

qiān

hóng

zǒng

shì

chūn


作者背景

  朱熹(1130-1200),南宋哲學家。字元晦(huì),一字仲晦,號晦庵,別稱紫陽,徽州婺(今江西婺源)人。他是宋代理學的集大成者,也寫過一些好詩,善於寓哲理於形象,以《春日》、《觀書有感》等較著名。

注詞釋義

  勝日:風光美好的日子。

  尋芳:遊賞美景。

  泗水:河名,流經山東曲阜一帶。

  濱:水邊。

  等閒:輕易,隨便。

  總是:都是。

古詩今譯

  良辰探尋美景在泗水之濱,無限的風光景物煥然一新。輕易便能識得東風的妖面,滿眼的萬紫千紅都是芳春。

名句賞析——“萬紫千紅總是春。”

  首句點明出遊的時令、地點,下三句寫“尋芳”的所見所識。春回大地,詩人耳目一新。正是這新鮮的感受,使詩人認識了東風。彷彿是一夜東風,吹開了萬紫千紅的鮮花;而百花爭豔的景象,不正是生機勃勃的春光嗎?詩人由“尋”而“識”,步步深化,統率全詩的則是一個“新”字。但泗水在山東,孔夫子曾在泗水之濱講學傳道;而南宋時那地方早已淪陷於金國,朱熹怎能去遊春呢?原來這是一首哲理詩。詩中的“泗水”暗喻孔門,“尋芳”暗喻求聖人之道,“東風”暗喻教化,“春”暗喻孔子倡導的“仁”。這些意思如果用哲學講義式的語言寫出來,難免枯燥乏味。本詩卻把哲理融化在生動的形象中,不露說理的痕跡。這是朱熹的高明之處。當然,如果讀者全不理會那些哲理,只把它當作一首遊春詩來欣賞,那也是讀者的權利,朱熹是無可奈何的。

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

——辛棄疾

tái

xià

qīng

jiāng

shuǐ


zhōng

jiān

duō

shǎo

xíng

rén

lèi


běi

wàng

cháng

ān




西



lián

shù

shān






qīng

shān

zhē

zhù






jìng

dōng

liú






jiāng

wǎn

zhèng

chóu






shān

shēn

wén

zhè






作者背景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字幼安,號稼軒,濟南(在今山東)人。21歲參加抗金起義,後率軍南歸,屢遭打擊,鬱鬱而終。他的詞多寫報國無門、壯志難酬的悲憤,慷慨縱橫,雄渾豪放,與蘇軾並稱“蘇辛”。

注詞釋義

  菩薩蠻:詞牌名。

  造口:在今江西萬安西南。

  鬱孤臺:在今江西贛州市西南。

  清江:指贛江,它經贛州向東北 流入鄱陽湖。

  長安:漢唐首都,在今西安市。這裡借指北宋首都汴京(今河南開封)。

  可憐:可惜。

  愁餘:使我憂愁。

  鷓鴣:鳥名,傳說它的叫聲像“行不得也哥哥”。

古詩今譯

  鬱孤臺下這贛江的流水,水中有多少行人的眼淚。我舉頭眺望西北的長安,可惜只見到無數的青山。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擋住,浩浩江水終於向東流去。江邊日晚我正滿懷愁緒,聽到深山傳來聲聲鷓鴣。

名句賞析——“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辛棄疾的畢生志願就是要北伐中原,恢復大宋江南的統一。他有將相之才而無從施展,不管何時何地,無論所見所聞,種種物象,都會激發他的報國之志和悲憤之情。建炎三年(1129),金兵南侵,直入江西,隆裕太后在造口棄船登陸,逃往贛州。四十七年後,辛棄疾途經造口,想起從前金兵肆虐、人民受苦的情景,不禁憂傷滿懷。況且中原至今仍未收復,舉頭眺望,視線卻被青山遮斷;但浩浩蕩蕩的江水衝破重重阻礙,奔騰向前。這既是眼前實景,又暗喻自己百折不回的意志,也增強了他爭取最後勝利的信心。但一想到南歸後的遭遇,又愁上心頭,而那“行不得也哥哥”的鷓鴣啼聲,更使他愁上加愁。全詞一波三折,極盡迴環宛曲之美;善於運用比興手法,筆筆言山水,處處有興寄。

題臨安邸(dǐ)

——林 升

shān

wài

qīng

shān

lóu

wài

lóu


shí

xiū


西

nuǎn

fēng

xūn

yóu

rén

zuì


zhí

háng

zhōu

zuò

biàn

zhōu


作者背景

  林升,南宋孝宗淳熙年間(1174-1189)的一位讀書人,其他情況都無從查考。

注詞釋義

  臨安:即詩中的杭州(在今浙江),南宋的國都。

  邸:旅店。

  直:簡直。

  汴州:北宋的國都,在今河南開封。

古詩今譯

  山外有青山樓外有樓,西湖的歌舞何時方休?暖風把遊人薰得陶醉,簡直把杭州當作汴州。

名句賞析——“暖風薰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南宋統治者不思收復失地,只想偏安一隅,在杭州大造宮殿園林,僅花園就修了40多所,其他貴族富豪的樓臺亭榭更是不計其數。這首詩的前兩句,從空間和時間的無限,寫盡杭州的山水樓臺之美和歌舞昇平的景復象。“幾時休”三個字,責問統治者:驕奢淫逸的生活何時才能停止?言外之意是抗金復國的事業幾時能著手?然而,暖洋洋的風把遊人吹得好像喝醉了酒,飄飄然,陶陶然,個個醉生夢死,毫無憂患意識,竟然把江南的杭州當作了中原的汴州。“暖風”語意雙關,既是溫暖的自然風,也是紙醉金迷的靡靡之風。末句既是諷刺,又是警告:長此以往,必將重蹈覆轍,杭州也會像汴州一樣,淪於金人的鐵蹄之下。全詩不用典故,篇幅極短而內蘊豐富,語言平易而憂憤深沉。

遊園不值

——葉紹翁

yīng

lián

chǐ

yìn

cāng

tái


xiǎo

kòu

chái

fēi

jiǔ

kāi


chūn

mǎn

yuán

guān

zhù


滿

zhī

hóng

xìng

chū

qiáng

lái


作者背景

  葉紹翁(生卒年不詳),南宋詩人。字嗣宗,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甌)。原姓李,後嗣龍泉(今浙江龍泉)葉氏。長期隱居錢塘西湖,《遊園不值》廣為傳誦。

注詞釋義

  不值:沒有遇到主人。

  屐:一種木頭鞋,底下有齒,可以防滑。

  小扣:輕敲。

  柴扉:用樹條編扎的簡陋的門。

古詩今譯

  園主人該是怕木屐齒踩壞了蒼苔,為什麼客人輕敲柴門久久地不開。那滿園的美麗春色怎能關閉得住,一枝紅色杏花已經早早探出牆來。

名句賞析——“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

  詩以“遊園不值”為題,本是說自己遊園的目的沒有達到。可是詩人卻由此生髮感想。他想,這可能是因為主人怕踩壞園中的青苔,怕破壞了園中的美景,因此才不讓自己進來的緣故罷。短短兩句,寫出了詩人的善解人意,也寫出了他那一片憐春惜春的情懷!但這首詩更為膾炙人口的還是後兩句。柴門雖然不開,滿園春色卻難以關住,你看一枝紅杏探出牆頭,不正在向人們炫耀著春天的美麗嗎?“關不住”、“出牆來”,簡單的幾個字,寫出的並不僅僅是園中美麗的春色,還寫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機,寫出了一片春意盎然。儘管主人沒有訪到,但作者的心靈已經被這動人的早春景色完全佔滿了!。

墨 梅

——王 冕

jiā

yàn

chí

tóu

shù


huā

kāi

dàn

hén


yào

rén

kuā

hǎo

yán


zhǐ

liú

qīng

mǎn

qián

kūn


滿

作者背景

  王冕(1287-1359),元代畫家、詩人。字元章,號煮石山農、飯牛翁、梅花屋主等。諸暨(今浙江諸暨)人。出身貧寒,少年時常常白天下田、放牛,晚上去佛寺長時燈下讀書。工於畫梅,又擅長作詩。詩風質樸自然。

注詞釋義

  墨梅:用水墨畫成的梅花。

  洗硯池:傳說晉代大書法家王羲之在池邊練習書法,在池水裡洗刷毛筆,池水都變成了黑色。

  淡墨痕:用洗硯的池水澆灌梅花,花朵上顯出淡淡的墨痕。

  清氣:清香之氣。

  乾坤:天地。詩中指人間。

古詩今譯

  長在我家洗硯池邊的梅花樹,花兒朵朵都染上淡淡的墨痕。不需要別人誇獎它顏色美好,只求得讓清香之氣充滿乾坤。

名句賞析——“朵朵花開淡墨痕。”

  這是一首語言質樸,不同一般的題畫詩。梅花本是彩色的,她不會因為墨池水的澆灌而變成黑色。顯然,這墨梅不是現實中所有,而是出自於詩人的畫筆之下;同時,這也不是對梅花外表之美的描摹,而是詩人對梅花品格的讚美。試想,那傲霜鬥雪的梅花,即便沒有那嬌豔顏色,她那不屈不撓的鬥爭精神和凌寒獨開的高潔品格不照樣值得我們去歌唱、去讚美嗎?這同詩人自己不畏權貴、蔑視功名利祿的高潔情懷是多麼一致。所以詩人看來,他畫筆之下的梅花不需要有美麗的顏色,只要能長久保留住她的清香之氣就足夠了。這是詩人對梅花精神的獨特體會,也是這首詩的高妙之處。

石灰吟

——於 謙

qiān

chuí

wàn

chū

shēn

shān


liè

huǒ

fén

shāo

ruò

děng

xián


fěn

shēn

suì

hún


yào

liú

qīng

bái

zài

rén

jiān


作者背景

  于謙(1398-1457),明代軍事家、詩人,永樂進士。字廷益,號節庵,錢塘(今浙江杭州)人。詩歌語言質樸自然,不事雕琢。

注詞釋義

  出深山:意思是說石灰是從深山中開採出來的。

  等閒:尋常,平常。

  清白:指石灰顏色純潔雪白。

古詩今譯

  經過千萬次錘打出自深山,熊熊烈火焚燒也視若等閒。即使粉身碎骨又何所畏懼,只為把一片清白長留人間。

名句賞析——“要留清白在人間。”

  這是一首託物寫志的詩,相傳是作者17歲時所作。石灰是古人建築中用於塗抹和粘合的主要原料,它由石灰石燒製而成,須經過山中千錘百擊的開採和熊熊烈火的冶煉。詩人把這一過程用擬人的方式形象地描寫出來,借石灰的自吟來表現詩人自己那種不畏艱險、不怕磨鍊、敢於粉身碎骨的獻身精神和清白高潔的優秀品格。詩的語言簡潔、生動,全詩貫注著一種磊落剛正的英雄之潔氣,具有極強的感染力。

朝天子·詠喇叭

——王 磐


suǒ










ér

xiǎo


qiāng

ér






guān

chuán

wǎng

lái

luàn






quán

zhàng

tái

shēn

jià








jūn

tīng

le

jūn

chóu










mín

tīng

le

mín










biàn

shén

me

zhēn

gòng

jiǎ


yǎn

jiàn

de

chuī

fān

le

zhè

jiā




chuī

shāng

le

jiā










zhǐ

chuī

de

shuǐ

jìn

é

fēi




作者背景

  王磐(pán)(約1470-1530),明代詩人、畫家。字鴻漸,高郵(今江蘇高郵)人。精通音律,以創作散曲著稱。

注詞釋義

  朝天子:曲牌名。

  嗩吶:與喇叭相似的一種樂器。這裡喇叭和嗩吶都隱指宦官。

  真共假:真與假。

  水盡鵝飛罷:形容把百姓的財產搜刮乾淨。

古詩今譯

  喇叭和嗩吶,曲兒雖然小,腔調卻很大。官船來往亂糟糟,全靠你來抬身價。軍人聽了軍人愁,百姓聽了百姓怕。哪裡雲彩辨出真和假?眼看著吹翻了這一家,又吹傷了那一家,只吹得水流乾枯鵝也飛跑啦!

名句賞析——“只吹的水盡鵝飛罷。”

  這是一首以辛辣的諷刺手筆所在成的散曲。明朝正德年間,宦官當權,欺壓百姓,行船時常吹起號頭來壯大聲勢。這支散曲就是為了諷刺宦官而作。詩中表現上寫的是喇叭和嗩吶,實則處處寫的都是宦官。“曲兒”比喻宦官的地位低下,“腔大”比喻他們的仗勢欺人。“軍愁”“民怕”說明他們走到哪裡,就給哪裡帶來災難。“水盡鵝飛”則形容他們把百姓欺壓得傾家蕩產。整首曲子雖然沒有正面提到一個宦官的字樣,但是卻活畫出了他們的醜態,在輕俏詼諧中充滿了對宦官的鄙視和憤慨,道出了百姓的心聲。

竹 石

——鄭 燮

yǎo

dìng

qīng

shān

fàng

sōng


gēn

yuán

zài

yán

zhōng


qiān

wàn

hái

jiān

jìn


rèn

ěr

dōng

nán

běi

fēng


西

作者背景

  鄭燮(1693-1765),清代書畫家、詩人。字克柔,號板橋,清乾隆年間的進士,興化(今江蘇興化)人。詩風質樸潑辣,在畫壇上也是獨樹一幟,稱其為“揚州八怪”之一。

注詞釋義

  立根:紮根、生根。

  原:本來。

  破巖:破裂的岩石縫隙。

  磨:折磨,挫折。

  擊:打擊。

  堅勁:堅韌、剛勁。

  任:任憑。

  爾:你。

古詩今譯

  咬住了青山就決不肯放鬆,根鬚已經深紮在岩石之中。歷經千萬次磨鍊更加堅韌,任憑你東西南北來的狂風。

名句賞析

  這首詩著力表現了竹子那頑強而又執著的品佳。既是讚美了巖竹的題畫詩,也是一首詠物詩,開頭用“咬定”二字,把巖竹擬人化,已傳達出它的風神;後兩句進一步寫巖竹的品格,她經過了無數次的磨難,長就了一身特別挺拔的丰姿,決不懼怕來自東西南北的狂風。鄭燮不但詠竹詩美,而且畫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用他的話說是“畫竹子以慰天下勞人”。所以這首詩表面上寫竹,其實是寫人,寫作者自己那種正直倔強的性格,決不向任何邪惡勢力低頭的高傲風骨。同時,這首詩也能給我們以生命的感動,曲折惡劣的環境中,戰勝困難,面對現實,像巖竹一樣剛強勇敢。

己亥雜詩

——龔自珍

jiǔ

zhōu

shēng

shì

fēng

léi


wàn

yīn

jiū

āi


quàn

tiān

gōng

chóng

dǒu

sǒu


jiàng

rén

cái


作者背景

  龔自珍(1792-1841),一名鞏祚,字(?王+瑟)人,號定庵,浙江仁和(今浙江杭州)人。道光進土,中國近代著名的啟蒙主義思想家,在詩歌創作上也有相當高的成就,詩風瑰麗,有“龔派”之稱。他的詩飽含著憂國憤世的激情和對理想的憧憬,語言恣縱雄奇。

注詞釋義

  己亥:道光十九年。

  九州:指中國。

  生氣:活力,生命力。

  萬馬齊喑:比喻當時的中國死氣沉沉。

  喑:啞。

  究:終究、畢竟。

  重抖擻:重新振作、奮發起來。

  不拘一格:打破常規,採用多種方式。

  降:賜給、給予。這裡有產生、選用的意思。

古詩今譯

  九州內生機勃勃要有風雷激盪,萬馬齊喑的沉悶局面實在可哀。我勸告天公要重新把精神振作,打破一切清規戒律去選用人才。

名句賞析——“不拘一格降人才。”

  這是首借題發揮,極力提倡“更法”,抒發強烈的愛國主義熱情的詩作。龔自珍生活的時代正當清政府腐敗衰落的時期,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尖銳。詩人用象徵的手法,寫了這首感情激越的詩篇。大自然要保持生氣勃勃的狀態就要有風雷的激盪,如果在死氣沉沉的空氣中則一切都會窒息。同樣,中國要重現勃勃的生機,也必須要實行重大的變革。天公在詩中原指主宰宇宙的玉皇大帝,這裡則借指清朝統治者。詩人希望當朝統治者能奮發有為,因而大聲疾呼,不拘一格地選用人才,表達出一種渴望社會變革的急切心情。全詩充滿了詩人關注社會政治的激情,想象奇物,氣勢生動,催人奮進,滿腔愛國熱情躍然詩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