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壽山石雕刻技法彙集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壽山石雕刻技法彙集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古語說“玉不琢,不成器”,壽山石從採掘而得的原石到巧奪天工的藝術珍品的誕生,仰賴於雕刻藝術家們的鬼斧神工。

壽山石雕就工序而言有五道,分別是相石、打坯、鑿坯、修光、磨光;壽山石雕的技法歸結起來共有十種,分別是圓雕、鈕雕、鏤雕、鏈雕、浮雕、透雕、薄意、鑲嵌、微雕和篆刻

圓 雕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壽山石雕刻技法彙集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古語說“玉不琢,不成器”,壽山石從採掘而得的原石到巧奪天工的藝術珍品的誕生,仰賴於雕刻藝術家們的鬼斧神工。

壽山石雕就工序而言有五道,分別是相石、打坯、鑿坯、修光、磨光;壽山石雕的技法歸結起來共有十種,分別是圓雕、鈕雕、鏤雕、鏈雕、浮雕、透雕、薄意、鑲嵌、微雕和篆刻

圓 雕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圓雕又稱立體雕,是物體在雕件上的整體表現,觀賞者可以從中看到物體的各個方面。

從研究古代的壽山石雕獲知,與殷、商、周、秦、漢。唐的百雕一樣,圓雕也是壽山石雕最古老、最基本的技法。不論是出土的南朝的壽山石豬和南北宋的人獸俑,都足以證明。即使到了清初壽山石雕鼎盛時期雕制人物主要仍然使用圓雕技法。這一時期享有盛名的石雕藝人楊玉璇、周尚均、魏汝奮、魏開通、董滄門等,雖然雕刻風格各異,但卻都是圓雕大師。

由於圓雕作品極富立體感,生動、逼真、傳神,所以圓雕對石材的選擇要求比較嚴格,從長寬到厚薄都必須具備與實物相適當的比例,然後雕師們才按比例“打坯”。“打坯”是圓雕中的第一道程序,也是一個重要環節,特別是大型的圓雕作品,還需要先在泥土上“打坯”,竺修訂完“泥稿”後,再正式在石材上“打坯”。“打坯”的目的是確保雕品的各個部件能符合嚴格的比例要求,然後再動刀雕刻出生動傳神的作品。圓雕一般從前方位“開雕”,同時要求特別注意作品的各個角度和方位的統一、和諧與融合,只有這樣,圓雕作品才經得起觀賞者全方位的“透視”。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壽山石雕刻技法彙集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古語說“玉不琢,不成器”,壽山石從採掘而得的原石到巧奪天工的藝術珍品的誕生,仰賴於雕刻藝術家們的鬼斧神工。

壽山石雕就工序而言有五道,分別是相石、打坯、鑿坯、修光、磨光;壽山石雕的技法歸結起來共有十種,分別是圓雕、鈕雕、鏤雕、鏈雕、浮雕、透雕、薄意、鑲嵌、微雕和篆刻

圓 雕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圓雕又稱立體雕,是物體在雕件上的整體表現,觀賞者可以從中看到物體的各個方面。

從研究古代的壽山石雕獲知,與殷、商、周、秦、漢。唐的百雕一樣,圓雕也是壽山石雕最古老、最基本的技法。不論是出土的南朝的壽山石豬和南北宋的人獸俑,都足以證明。即使到了清初壽山石雕鼎盛時期雕制人物主要仍然使用圓雕技法。這一時期享有盛名的石雕藝人楊玉璇、周尚均、魏汝奮、魏開通、董滄門等,雖然雕刻風格各異,但卻都是圓雕大師。

由於圓雕作品極富立體感,生動、逼真、傳神,所以圓雕對石材的選擇要求比較嚴格,從長寬到厚薄都必須具備與實物相適當的比例,然後雕師們才按比例“打坯”。“打坯”是圓雕中的第一道程序,也是一個重要環節,特別是大型的圓雕作品,還需要先在泥土上“打坯”,竺修訂完“泥稿”後,再正式在石材上“打坯”。“打坯”的目的是確保雕品的各個部件能符合嚴格的比例要求,然後再動刀雕刻出生動傳神的作品。圓雕一般從前方位“開雕”,同時要求特別注意作品的各個角度和方位的統一、和諧與融合,只有這樣,圓雕作品才經得起觀賞者全方位的“透視”。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壽山水洞高山石擺件 — 福滿人間)

隨著時間的推移,到了現代,由於壽山石雕的題材不斷擴大,石雕技法也在不斷髮展。在圓雕技法的基礎上,出現了“摟空雕”、“鏈條雕”。人物和雕刻動物的大型群雕,使圓雕更加精美完善。

鈕 雕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壽山石雕刻技法彙集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古語說“玉不琢,不成器”,壽山石從採掘而得的原石到巧奪天工的藝術珍品的誕生,仰賴於雕刻藝術家們的鬼斧神工。

壽山石雕就工序而言有五道,分別是相石、打坯、鑿坯、修光、磨光;壽山石雕的技法歸結起來共有十種,分別是圓雕、鈕雕、鏤雕、鏈雕、浮雕、透雕、薄意、鑲嵌、微雕和篆刻

圓 雕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圓雕又稱立體雕,是物體在雕件上的整體表現,觀賞者可以從中看到物體的各個方面。

從研究古代的壽山石雕獲知,與殷、商、周、秦、漢。唐的百雕一樣,圓雕也是壽山石雕最古老、最基本的技法。不論是出土的南朝的壽山石豬和南北宋的人獸俑,都足以證明。即使到了清初壽山石雕鼎盛時期雕制人物主要仍然使用圓雕技法。這一時期享有盛名的石雕藝人楊玉璇、周尚均、魏汝奮、魏開通、董滄門等,雖然雕刻風格各異,但卻都是圓雕大師。

由於圓雕作品極富立體感,生動、逼真、傳神,所以圓雕對石材的選擇要求比較嚴格,從長寬到厚薄都必須具備與實物相適當的比例,然後雕師們才按比例“打坯”。“打坯”是圓雕中的第一道程序,也是一個重要環節,特別是大型的圓雕作品,還需要先在泥土上“打坯”,竺修訂完“泥稿”後,再正式在石材上“打坯”。“打坯”的目的是確保雕品的各個部件能符合嚴格的比例要求,然後再動刀雕刻出生動傳神的作品。圓雕一般從前方位“開雕”,同時要求特別注意作品的各個角度和方位的統一、和諧與融合,只有這樣,圓雕作品才經得起觀賞者全方位的“透視”。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壽山水洞高山石擺件 — 福滿人間)

隨著時間的推移,到了現代,由於壽山石雕的題材不斷擴大,石雕技法也在不斷髮展。在圓雕技法的基礎上,出現了“摟空雕”、“鏈條雕”。人物和雕刻動物的大型群雕,使圓雕更加精美完善。

鈕 雕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鈕雕專指印章上部的雕刻,起裝飾印章的作用,即石章鈕頭雕刻。

印鈕雕有自然臺和平臺兩種。自然臺的雕法是多因章端不規則,四方型不甚四方而採取的權宜之法,佈局隨意,追求天然石形之美;平臺者則較講究,刻鈕之前先起臺,所謂臺者,即印章的平臺,平臺以上刻鈕,平臺以下,方方正正完整無缺。在平臺上雕刻,平臺之下,則保持方正無缺。平臺上或雕鳥獸、或人物、或瓜果、或吉祥物,創作者因形、因色、因巧,作品效果務必古樸、端莊、尊貴。整個雕刻程序為:首先起臺,再則銼型,三鑿坯,四修光。雕刻時發現鈕頭石質有裂紋、瑕疵等,可結合薄意等其他雕刻方法加以化解,使作品儘可能完美。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壽山石雕刻技法彙集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古語說“玉不琢,不成器”,壽山石從採掘而得的原石到巧奪天工的藝術珍品的誕生,仰賴於雕刻藝術家們的鬼斧神工。

壽山石雕就工序而言有五道,分別是相石、打坯、鑿坯、修光、磨光;壽山石雕的技法歸結起來共有十種,分別是圓雕、鈕雕、鏤雕、鏈雕、浮雕、透雕、薄意、鑲嵌、微雕和篆刻

圓 雕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圓雕又稱立體雕,是物體在雕件上的整體表現,觀賞者可以從中看到物體的各個方面。

從研究古代的壽山石雕獲知,與殷、商、周、秦、漢。唐的百雕一樣,圓雕也是壽山石雕最古老、最基本的技法。不論是出土的南朝的壽山石豬和南北宋的人獸俑,都足以證明。即使到了清初壽山石雕鼎盛時期雕制人物主要仍然使用圓雕技法。這一時期享有盛名的石雕藝人楊玉璇、周尚均、魏汝奮、魏開通、董滄門等,雖然雕刻風格各異,但卻都是圓雕大師。

由於圓雕作品極富立體感,生動、逼真、傳神,所以圓雕對石材的選擇要求比較嚴格,從長寬到厚薄都必須具備與實物相適當的比例,然後雕師們才按比例“打坯”。“打坯”是圓雕中的第一道程序,也是一個重要環節,特別是大型的圓雕作品,還需要先在泥土上“打坯”,竺修訂完“泥稿”後,再正式在石材上“打坯”。“打坯”的目的是確保雕品的各個部件能符合嚴格的比例要求,然後再動刀雕刻出生動傳神的作品。圓雕一般從前方位“開雕”,同時要求特別注意作品的各個角度和方位的統一、和諧與融合,只有這樣,圓雕作品才經得起觀賞者全方位的“透視”。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壽山水洞高山石擺件 — 福滿人間)

隨著時間的推移,到了現代,由於壽山石雕的題材不斷擴大,石雕技法也在不斷髮展。在圓雕技法的基礎上,出現了“摟空雕”、“鏈條雕”。人物和雕刻動物的大型群雕,使圓雕更加精美完善。

鈕 雕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鈕雕專指印章上部的雕刻,起裝飾印章的作用,即石章鈕頭雕刻。

印鈕雕有自然臺和平臺兩種。自然臺的雕法是多因章端不規則,四方型不甚四方而採取的權宜之法,佈局隨意,追求天然石形之美;平臺者則較講究,刻鈕之前先起臺,所謂臺者,即印章的平臺,平臺以上刻鈕,平臺以下,方方正正完整無缺。在平臺上雕刻,平臺之下,則保持方正無缺。平臺上或雕鳥獸、或人物、或瓜果、或吉祥物,創作者因形、因色、因巧,作品效果務必古樸、端莊、尊貴。整個雕刻程序為:首先起臺,再則銼型,三鑿坯,四修光。雕刻時發現鈕頭石質有裂紋、瑕疵等,可結合薄意等其他雕刻方法加以化解,使作品儘可能完美。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壽山青芙蓉印 — 福壽雙全)

印章使用可追溯至殷商時代,秦漢時民間也開始使用,明清時大盛。印章為人“所持信物”,官方印章以區別等級。皇帝玉璽刻螭虎鈕;皇后金璽,也刻螭虎鈕;諸侯王公印章為駝鈕;皇太子、諸侯、丞相、太尉、三公刻龜鈕,食祿二千石以上的官用銅印,則刻象鈕。此外,對系印章綬帶也有青、紫等顏色之分。

元代中期至明代,民間大量使用印章,尤其是許多文人,發現可用壽山石的天然石色美化印章。起先只是在“印鼻子”上簡單穿洞,後來發展成為在印章上部的平臺進行雕刻裝飾。特別是明、清後,印鈕雕刻藝術突飛猛進。雕刻手法更加精美而富有變化,雕刻內容更加豐富,印鈕也從簡單的紋路擴展為“古獸”,再擴展為博古圖案、人物、翎毛、鳥獸、魚蟲等多種類型。特別是在在東、西門派鼎立的同治、光緒年間,印鈕技藝飛速發展。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壽山石雕刻技法彙集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古語說“玉不琢,不成器”,壽山石從採掘而得的原石到巧奪天工的藝術珍品的誕生,仰賴於雕刻藝術家們的鬼斧神工。

壽山石雕就工序而言有五道,分別是相石、打坯、鑿坯、修光、磨光;壽山石雕的技法歸結起來共有十種,分別是圓雕、鈕雕、鏤雕、鏈雕、浮雕、透雕、薄意、鑲嵌、微雕和篆刻

圓 雕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圓雕又稱立體雕,是物體在雕件上的整體表現,觀賞者可以從中看到物體的各個方面。

從研究古代的壽山石雕獲知,與殷、商、周、秦、漢。唐的百雕一樣,圓雕也是壽山石雕最古老、最基本的技法。不論是出土的南朝的壽山石豬和南北宋的人獸俑,都足以證明。即使到了清初壽山石雕鼎盛時期雕制人物主要仍然使用圓雕技法。這一時期享有盛名的石雕藝人楊玉璇、周尚均、魏汝奮、魏開通、董滄門等,雖然雕刻風格各異,但卻都是圓雕大師。

由於圓雕作品極富立體感,生動、逼真、傳神,所以圓雕對石材的選擇要求比較嚴格,從長寬到厚薄都必須具備與實物相適當的比例,然後雕師們才按比例“打坯”。“打坯”是圓雕中的第一道程序,也是一個重要環節,特別是大型的圓雕作品,還需要先在泥土上“打坯”,竺修訂完“泥稿”後,再正式在石材上“打坯”。“打坯”的目的是確保雕品的各個部件能符合嚴格的比例要求,然後再動刀雕刻出生動傳神的作品。圓雕一般從前方位“開雕”,同時要求特別注意作品的各個角度和方位的統一、和諧與融合,只有這樣,圓雕作品才經得起觀賞者全方位的“透視”。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壽山水洞高山石擺件 — 福滿人間)

隨著時間的推移,到了現代,由於壽山石雕的題材不斷擴大,石雕技法也在不斷髮展。在圓雕技法的基礎上,出現了“摟空雕”、“鏈條雕”。人物和雕刻動物的大型群雕,使圓雕更加精美完善。

鈕 雕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鈕雕專指印章上部的雕刻,起裝飾印章的作用,即石章鈕頭雕刻。

印鈕雕有自然臺和平臺兩種。自然臺的雕法是多因章端不規則,四方型不甚四方而採取的權宜之法,佈局隨意,追求天然石形之美;平臺者則較講究,刻鈕之前先起臺,所謂臺者,即印章的平臺,平臺以上刻鈕,平臺以下,方方正正完整無缺。在平臺上雕刻,平臺之下,則保持方正無缺。平臺上或雕鳥獸、或人物、或瓜果、或吉祥物,創作者因形、因色、因巧,作品效果務必古樸、端莊、尊貴。整個雕刻程序為:首先起臺,再則銼型,三鑿坯,四修光。雕刻時發現鈕頭石質有裂紋、瑕疵等,可結合薄意等其他雕刻方法加以化解,使作品儘可能完美。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壽山青芙蓉印 — 福壽雙全)

印章使用可追溯至殷商時代,秦漢時民間也開始使用,明清時大盛。印章為人“所持信物”,官方印章以區別等級。皇帝玉璽刻螭虎鈕;皇后金璽,也刻螭虎鈕;諸侯王公印章為駝鈕;皇太子、諸侯、丞相、太尉、三公刻龜鈕,食祿二千石以上的官用銅印,則刻象鈕。此外,對系印章綬帶也有青、紫等顏色之分。

元代中期至明代,民間大量使用印章,尤其是許多文人,發現可用壽山石的天然石色美化印章。起先只是在“印鼻子”上簡單穿洞,後來發展成為在印章上部的平臺進行雕刻裝飾。特別是明、清後,印鈕雕刻藝術突飛猛進。雕刻手法更加精美而富有變化,雕刻內容更加豐富,印鈕也從簡單的紋路擴展為“古獸”,再擴展為博古圖案、人物、翎毛、鳥獸、魚蟲等多種類型。特別是在在東、西門派鼎立的同治、光緒年間,印鈕技藝飛速發展。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印鈕的雕刻題材很多,主要有古獸、動物、魚蟲、人物、花果、博古等。古獸鈕是壽山石印章的常見鈕式。古獸多選古代神話中的猛獸、奇獸、怪獸,獅和螭虎為主。此外有龍、鳳、夔、角端、辟邪、饕餮、天祿、麒麟、鰲魚等。動物鈕,動物主要為家畜類的牛、馬、豬、羊、狗等,後擴充為“十二生肖”和其他鳥類。魚蟲鈕,常見的有鯉魚、金魚、螃蟹、蜘蛛、蜜蜂、蝴蝶、甲蟲和蠶、蟬等。人物鈕,古代印章少見人鈕,現在多有刻制。主要為彌勒、羅漢、壽星、八仙、劉海、和合二仙等,也有人物與獸類相結合的,如神仙騎獸和劉海戲蟾等。花果鈕也是新興的一種鈕式圖案,可充分發揮石質的“俏色”,富有生命氣息。

鏤 雕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壽山石雕刻技法彙集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古語說“玉不琢,不成器”,壽山石從採掘而得的原石到巧奪天工的藝術珍品的誕生,仰賴於雕刻藝術家們的鬼斧神工。

壽山石雕就工序而言有五道,分別是相石、打坯、鑿坯、修光、磨光;壽山石雕的技法歸結起來共有十種,分別是圓雕、鈕雕、鏤雕、鏈雕、浮雕、透雕、薄意、鑲嵌、微雕和篆刻

圓 雕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圓雕又稱立體雕,是物體在雕件上的整體表現,觀賞者可以從中看到物體的各個方面。

從研究古代的壽山石雕獲知,與殷、商、周、秦、漢。唐的百雕一樣,圓雕也是壽山石雕最古老、最基本的技法。不論是出土的南朝的壽山石豬和南北宋的人獸俑,都足以證明。即使到了清初壽山石雕鼎盛時期雕制人物主要仍然使用圓雕技法。這一時期享有盛名的石雕藝人楊玉璇、周尚均、魏汝奮、魏開通、董滄門等,雖然雕刻風格各異,但卻都是圓雕大師。

由於圓雕作品極富立體感,生動、逼真、傳神,所以圓雕對石材的選擇要求比較嚴格,從長寬到厚薄都必須具備與實物相適當的比例,然後雕師們才按比例“打坯”。“打坯”是圓雕中的第一道程序,也是一個重要環節,特別是大型的圓雕作品,還需要先在泥土上“打坯”,竺修訂完“泥稿”後,再正式在石材上“打坯”。“打坯”的目的是確保雕品的各個部件能符合嚴格的比例要求,然後再動刀雕刻出生動傳神的作品。圓雕一般從前方位“開雕”,同時要求特別注意作品的各個角度和方位的統一、和諧與融合,只有這樣,圓雕作品才經得起觀賞者全方位的“透視”。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壽山水洞高山石擺件 — 福滿人間)

隨著時間的推移,到了現代,由於壽山石雕的題材不斷擴大,石雕技法也在不斷髮展。在圓雕技法的基礎上,出現了“摟空雕”、“鏈條雕”。人物和雕刻動物的大型群雕,使圓雕更加精美完善。

鈕 雕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鈕雕專指印章上部的雕刻,起裝飾印章的作用,即石章鈕頭雕刻。

印鈕雕有自然臺和平臺兩種。自然臺的雕法是多因章端不規則,四方型不甚四方而採取的權宜之法,佈局隨意,追求天然石形之美;平臺者則較講究,刻鈕之前先起臺,所謂臺者,即印章的平臺,平臺以上刻鈕,平臺以下,方方正正完整無缺。在平臺上雕刻,平臺之下,則保持方正無缺。平臺上或雕鳥獸、或人物、或瓜果、或吉祥物,創作者因形、因色、因巧,作品效果務必古樸、端莊、尊貴。整個雕刻程序為:首先起臺,再則銼型,三鑿坯,四修光。雕刻時發現鈕頭石質有裂紋、瑕疵等,可結合薄意等其他雕刻方法加以化解,使作品儘可能完美。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壽山青芙蓉印 — 福壽雙全)

印章使用可追溯至殷商時代,秦漢時民間也開始使用,明清時大盛。印章為人“所持信物”,官方印章以區別等級。皇帝玉璽刻螭虎鈕;皇后金璽,也刻螭虎鈕;諸侯王公印章為駝鈕;皇太子、諸侯、丞相、太尉、三公刻龜鈕,食祿二千石以上的官用銅印,則刻象鈕。此外,對系印章綬帶也有青、紫等顏色之分。

元代中期至明代,民間大量使用印章,尤其是許多文人,發現可用壽山石的天然石色美化印章。起先只是在“印鼻子”上簡單穿洞,後來發展成為在印章上部的平臺進行雕刻裝飾。特別是明、清後,印鈕雕刻藝術突飛猛進。雕刻手法更加精美而富有變化,雕刻內容更加豐富,印鈕也從簡單的紋路擴展為“古獸”,再擴展為博古圖案、人物、翎毛、鳥獸、魚蟲等多種類型。特別是在在東、西門派鼎立的同治、光緒年間,印鈕技藝飛速發展。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印鈕的雕刻題材很多,主要有古獸、動物、魚蟲、人物、花果、博古等。古獸鈕是壽山石印章的常見鈕式。古獸多選古代神話中的猛獸、奇獸、怪獸,獅和螭虎為主。此外有龍、鳳、夔、角端、辟邪、饕餮、天祿、麒麟、鰲魚等。動物鈕,動物主要為家畜類的牛、馬、豬、羊、狗等,後擴充為“十二生肖”和其他鳥類。魚蟲鈕,常見的有鯉魚、金魚、螃蟹、蜘蛛、蜜蜂、蝴蝶、甲蟲和蠶、蟬等。人物鈕,古代印章少見人鈕,現在多有刻制。主要為彌勒、羅漢、壽星、八仙、劉海、和合二仙等,也有人物與獸類相結合的,如神仙騎獸和劉海戲蟾等。花果鈕也是新興的一種鈕式圖案,可充分發揮石質的“俏色”,富有生命氣息。

鏤 雕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鏤雕是一種雕塑形式,也稱鏤空雕,即把石材中沒有表現物像的部分掏空,把能表現物像的部分留下來。鏤雕是圓雕中發展出來的技法,它是表現物像立體空間層次的壽山石雕刻技法。是從傳統中國石雕工藝中發展而來的。古代石匠常常雕刻口含石滾珠的龍。龍珠剝離於原石材,比龍口要大,在龍嘴中滾動而不滑出。這種在龍鈕石章中活動的“珠”就是最簡單的鏤空雕。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壽山石雕刻技法彙集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古語說“玉不琢,不成器”,壽山石從採掘而得的原石到巧奪天工的藝術珍品的誕生,仰賴於雕刻藝術家們的鬼斧神工。

壽山石雕就工序而言有五道,分別是相石、打坯、鑿坯、修光、磨光;壽山石雕的技法歸結起來共有十種,分別是圓雕、鈕雕、鏤雕、鏈雕、浮雕、透雕、薄意、鑲嵌、微雕和篆刻

圓 雕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圓雕又稱立體雕,是物體在雕件上的整體表現,觀賞者可以從中看到物體的各個方面。

從研究古代的壽山石雕獲知,與殷、商、周、秦、漢。唐的百雕一樣,圓雕也是壽山石雕最古老、最基本的技法。不論是出土的南朝的壽山石豬和南北宋的人獸俑,都足以證明。即使到了清初壽山石雕鼎盛時期雕制人物主要仍然使用圓雕技法。這一時期享有盛名的石雕藝人楊玉璇、周尚均、魏汝奮、魏開通、董滄門等,雖然雕刻風格各異,但卻都是圓雕大師。

由於圓雕作品極富立體感,生動、逼真、傳神,所以圓雕對石材的選擇要求比較嚴格,從長寬到厚薄都必須具備與實物相適當的比例,然後雕師們才按比例“打坯”。“打坯”是圓雕中的第一道程序,也是一個重要環節,特別是大型的圓雕作品,還需要先在泥土上“打坯”,竺修訂完“泥稿”後,再正式在石材上“打坯”。“打坯”的目的是確保雕品的各個部件能符合嚴格的比例要求,然後再動刀雕刻出生動傳神的作品。圓雕一般從前方位“開雕”,同時要求特別注意作品的各個角度和方位的統一、和諧與融合,只有這樣,圓雕作品才經得起觀賞者全方位的“透視”。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壽山水洞高山石擺件 — 福滿人間)

隨著時間的推移,到了現代,由於壽山石雕的題材不斷擴大,石雕技法也在不斷髮展。在圓雕技法的基礎上,出現了“摟空雕”、“鏈條雕”。人物和雕刻動物的大型群雕,使圓雕更加精美完善。

鈕 雕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鈕雕專指印章上部的雕刻,起裝飾印章的作用,即石章鈕頭雕刻。

印鈕雕有自然臺和平臺兩種。自然臺的雕法是多因章端不規則,四方型不甚四方而採取的權宜之法,佈局隨意,追求天然石形之美;平臺者則較講究,刻鈕之前先起臺,所謂臺者,即印章的平臺,平臺以上刻鈕,平臺以下,方方正正完整無缺。在平臺上雕刻,平臺之下,則保持方正無缺。平臺上或雕鳥獸、或人物、或瓜果、或吉祥物,創作者因形、因色、因巧,作品效果務必古樸、端莊、尊貴。整個雕刻程序為:首先起臺,再則銼型,三鑿坯,四修光。雕刻時發現鈕頭石質有裂紋、瑕疵等,可結合薄意等其他雕刻方法加以化解,使作品儘可能完美。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壽山青芙蓉印 — 福壽雙全)

印章使用可追溯至殷商時代,秦漢時民間也開始使用,明清時大盛。印章為人“所持信物”,官方印章以區別等級。皇帝玉璽刻螭虎鈕;皇后金璽,也刻螭虎鈕;諸侯王公印章為駝鈕;皇太子、諸侯、丞相、太尉、三公刻龜鈕,食祿二千石以上的官用銅印,則刻象鈕。此外,對系印章綬帶也有青、紫等顏色之分。

元代中期至明代,民間大量使用印章,尤其是許多文人,發現可用壽山石的天然石色美化印章。起先只是在“印鼻子”上簡單穿洞,後來發展成為在印章上部的平臺進行雕刻裝飾。特別是明、清後,印鈕雕刻藝術突飛猛進。雕刻手法更加精美而富有變化,雕刻內容更加豐富,印鈕也從簡單的紋路擴展為“古獸”,再擴展為博古圖案、人物、翎毛、鳥獸、魚蟲等多種類型。特別是在在東、西門派鼎立的同治、光緒年間,印鈕技藝飛速發展。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印鈕的雕刻題材很多,主要有古獸、動物、魚蟲、人物、花果、博古等。古獸鈕是壽山石印章的常見鈕式。古獸多選古代神話中的猛獸、奇獸、怪獸,獅和螭虎為主。此外有龍、鳳、夔、角端、辟邪、饕餮、天祿、麒麟、鰲魚等。動物鈕,動物主要為家畜類的牛、馬、豬、羊、狗等,後擴充為“十二生肖”和其他鳥類。魚蟲鈕,常見的有鯉魚、金魚、螃蟹、蜘蛛、蜜蜂、蝴蝶、甲蟲和蠶、蟬等。人物鈕,古代印章少見人鈕,現在多有刻制。主要為彌勒、羅漢、壽星、八仙、劉海、和合二仙等,也有人物與獸類相結合的,如神仙騎獸和劉海戲蟾等。花果鈕也是新興的一種鈕式圖案,可充分發揮石質的“俏色”,富有生命氣息。

鏤 雕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鏤雕是一種雕塑形式,也稱鏤空雕,即把石材中沒有表現物像的部分掏空,把能表現物像的部分留下來。鏤雕是圓雕中發展出來的技法,它是表現物像立體空間層次的壽山石雕刻技法。是從傳統中國石雕工藝中發展而來的。古代石匠常常雕刻口含石滾珠的龍。龍珠剝離於原石材,比龍口要大,在龍嘴中滾動而不滑出。這種在龍鈕石章中活動的“珠”就是最簡單的鏤空雕。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壽山牛蛋石鏤雕擺件 — 龍騰盛世)

基於鏤雕的難度很大,所以從石料挑選、作品佈局、刀具配備到雕刻程序等,都與一般的雕刻技法有所不同。鏤雕的石料必須質細性純,尤其是鏤空部分,更不應有裂紋和高密度的砂格,否則容易造成斷裂。鏤雕使用的工具,除一般雕刻刀具外,還需要特製的長臂鑿、扒剔刀、鏟底刀、鉤型刀,以及小鋸刺等專用刀具。由於鏤雕內部景物的用空間的很大限制,只能依靠擴大入刀方向的辦法來克服操作上的困難,所以鏤雕景物的設計要求最好是多面透空。一般來說,透空的方向愈多,空洞愈密,鏤雕就愈易,效果也就愈佳。鏤雕的程序是“先外後內”,待外層景物及其它襯景的打坯、鑿坯工序全部結束之後,才能進行鏤雕。

鏤空雕常與其他雕刻技法結合使用,成為整件作品的一個組成部分。由於鏤刻內部景物的用刀受到很大的限制,操作不易,藝人不僅需要有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更要有熟練的圓雕基本功。

鏈 雕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壽山石雕刻技法彙集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古語說“玉不琢,不成器”,壽山石從採掘而得的原石到巧奪天工的藝術珍品的誕生,仰賴於雕刻藝術家們的鬼斧神工。

壽山石雕就工序而言有五道,分別是相石、打坯、鑿坯、修光、磨光;壽山石雕的技法歸結起來共有十種,分別是圓雕、鈕雕、鏤雕、鏈雕、浮雕、透雕、薄意、鑲嵌、微雕和篆刻

圓 雕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圓雕又稱立體雕,是物體在雕件上的整體表現,觀賞者可以從中看到物體的各個方面。

從研究古代的壽山石雕獲知,與殷、商、周、秦、漢。唐的百雕一樣,圓雕也是壽山石雕最古老、最基本的技法。不論是出土的南朝的壽山石豬和南北宋的人獸俑,都足以證明。即使到了清初壽山石雕鼎盛時期雕制人物主要仍然使用圓雕技法。這一時期享有盛名的石雕藝人楊玉璇、周尚均、魏汝奮、魏開通、董滄門等,雖然雕刻風格各異,但卻都是圓雕大師。

由於圓雕作品極富立體感,生動、逼真、傳神,所以圓雕對石材的選擇要求比較嚴格,從長寬到厚薄都必須具備與實物相適當的比例,然後雕師們才按比例“打坯”。“打坯”是圓雕中的第一道程序,也是一個重要環節,特別是大型的圓雕作品,還需要先在泥土上“打坯”,竺修訂完“泥稿”後,再正式在石材上“打坯”。“打坯”的目的是確保雕品的各個部件能符合嚴格的比例要求,然後再動刀雕刻出生動傳神的作品。圓雕一般從前方位“開雕”,同時要求特別注意作品的各個角度和方位的統一、和諧與融合,只有這樣,圓雕作品才經得起觀賞者全方位的“透視”。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壽山水洞高山石擺件 — 福滿人間)

隨著時間的推移,到了現代,由於壽山石雕的題材不斷擴大,石雕技法也在不斷髮展。在圓雕技法的基礎上,出現了“摟空雕”、“鏈條雕”。人物和雕刻動物的大型群雕,使圓雕更加精美完善。

鈕 雕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鈕雕專指印章上部的雕刻,起裝飾印章的作用,即石章鈕頭雕刻。

印鈕雕有自然臺和平臺兩種。自然臺的雕法是多因章端不規則,四方型不甚四方而採取的權宜之法,佈局隨意,追求天然石形之美;平臺者則較講究,刻鈕之前先起臺,所謂臺者,即印章的平臺,平臺以上刻鈕,平臺以下,方方正正完整無缺。在平臺上雕刻,平臺之下,則保持方正無缺。平臺上或雕鳥獸、或人物、或瓜果、或吉祥物,創作者因形、因色、因巧,作品效果務必古樸、端莊、尊貴。整個雕刻程序為:首先起臺,再則銼型,三鑿坯,四修光。雕刻時發現鈕頭石質有裂紋、瑕疵等,可結合薄意等其他雕刻方法加以化解,使作品儘可能完美。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壽山青芙蓉印 — 福壽雙全)

印章使用可追溯至殷商時代,秦漢時民間也開始使用,明清時大盛。印章為人“所持信物”,官方印章以區別等級。皇帝玉璽刻螭虎鈕;皇后金璽,也刻螭虎鈕;諸侯王公印章為駝鈕;皇太子、諸侯、丞相、太尉、三公刻龜鈕,食祿二千石以上的官用銅印,則刻象鈕。此外,對系印章綬帶也有青、紫等顏色之分。

元代中期至明代,民間大量使用印章,尤其是許多文人,發現可用壽山石的天然石色美化印章。起先只是在“印鼻子”上簡單穿洞,後來發展成為在印章上部的平臺進行雕刻裝飾。特別是明、清後,印鈕雕刻藝術突飛猛進。雕刻手法更加精美而富有變化,雕刻內容更加豐富,印鈕也從簡單的紋路擴展為“古獸”,再擴展為博古圖案、人物、翎毛、鳥獸、魚蟲等多種類型。特別是在在東、西門派鼎立的同治、光緒年間,印鈕技藝飛速發展。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印鈕的雕刻題材很多,主要有古獸、動物、魚蟲、人物、花果、博古等。古獸鈕是壽山石印章的常見鈕式。古獸多選古代神話中的猛獸、奇獸、怪獸,獅和螭虎為主。此外有龍、鳳、夔、角端、辟邪、饕餮、天祿、麒麟、鰲魚等。動物鈕,動物主要為家畜類的牛、馬、豬、羊、狗等,後擴充為“十二生肖”和其他鳥類。魚蟲鈕,常見的有鯉魚、金魚、螃蟹、蜘蛛、蜜蜂、蝴蝶、甲蟲和蠶、蟬等。人物鈕,古代印章少見人鈕,現在多有刻制。主要為彌勒、羅漢、壽星、八仙、劉海、和合二仙等,也有人物與獸類相結合的,如神仙騎獸和劉海戲蟾等。花果鈕也是新興的一種鈕式圖案,可充分發揮石質的“俏色”,富有生命氣息。

鏤 雕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鏤雕是一種雕塑形式,也稱鏤空雕,即把石材中沒有表現物像的部分掏空,把能表現物像的部分留下來。鏤雕是圓雕中發展出來的技法,它是表現物像立體空間層次的壽山石雕刻技法。是從傳統中國石雕工藝中發展而來的。古代石匠常常雕刻口含石滾珠的龍。龍珠剝離於原石材,比龍口要大,在龍嘴中滾動而不滑出。這種在龍鈕石章中活動的“珠”就是最簡單的鏤空雕。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壽山牛蛋石鏤雕擺件 — 龍騰盛世)

基於鏤雕的難度很大,所以從石料挑選、作品佈局、刀具配備到雕刻程序等,都與一般的雕刻技法有所不同。鏤雕的石料必須質細性純,尤其是鏤空部分,更不應有裂紋和高密度的砂格,否則容易造成斷裂。鏤雕使用的工具,除一般雕刻刀具外,還需要特製的長臂鑿、扒剔刀、鏟底刀、鉤型刀,以及小鋸刺等專用刀具。由於鏤雕內部景物的用空間的很大限制,只能依靠擴大入刀方向的辦法來克服操作上的困難,所以鏤雕景物的設計要求最好是多面透空。一般來說,透空的方向愈多,空洞愈密,鏤雕就愈易,效果也就愈佳。鏤雕的程序是“先外後內”,待外層景物及其它襯景的打坯、鑿坯工序全部結束之後,才能進行鏤雕。

鏤空雕常與其他雕刻技法結合使用,成為整件作品的一個組成部分。由於鏤刻內部景物的用刀受到很大的限制,操作不易,藝人不僅需要有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更要有熟練的圓雕基本功。

鏈 雕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鏈雕是用一塊石材鏤空雕刻出一整條活動石鏈的雕法。該法源於玉雕,卻比玉雕更難,因為石質不比玉質堅韌,稍有不慎就會造成鏈斷石毀。

壽山石的鏈雕源於清初。現收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的乾隆御寶《田黃三鏈章》就是例證。乾隆《田黃三鏈章》由整塊田黃石雕成,三條活動的石鏈連接三顆印章。石鏈一環扣著一環,每一環皆活動自如,巧奪天工。

鏈雕對石材的要求也是很高的,必須經過嚴格挑選、鑑定。一般情況下,質細性堅、純而無格的壽山石比較合適。在相石構思時,也要特別精心細緻。首先要安排好鏈條的位置,使鏈條巧妙避過裂紋與砂格。在雕刻時,鏈條可與其它景物同時打坯,但不能急於穿孔脫環,必須等待作品修光完成之後,再慢慢進行脫環。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壽山石雕刻技法彙集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古語說“玉不琢,不成器”,壽山石從採掘而得的原石到巧奪天工的藝術珍品的誕生,仰賴於雕刻藝術家們的鬼斧神工。

壽山石雕就工序而言有五道,分別是相石、打坯、鑿坯、修光、磨光;壽山石雕的技法歸結起來共有十種,分別是圓雕、鈕雕、鏤雕、鏈雕、浮雕、透雕、薄意、鑲嵌、微雕和篆刻

圓 雕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圓雕又稱立體雕,是物體在雕件上的整體表現,觀賞者可以從中看到物體的各個方面。

從研究古代的壽山石雕獲知,與殷、商、周、秦、漢。唐的百雕一樣,圓雕也是壽山石雕最古老、最基本的技法。不論是出土的南朝的壽山石豬和南北宋的人獸俑,都足以證明。即使到了清初壽山石雕鼎盛時期雕制人物主要仍然使用圓雕技法。這一時期享有盛名的石雕藝人楊玉璇、周尚均、魏汝奮、魏開通、董滄門等,雖然雕刻風格各異,但卻都是圓雕大師。

由於圓雕作品極富立體感,生動、逼真、傳神,所以圓雕對石材的選擇要求比較嚴格,從長寬到厚薄都必須具備與實物相適當的比例,然後雕師們才按比例“打坯”。“打坯”是圓雕中的第一道程序,也是一個重要環節,特別是大型的圓雕作品,還需要先在泥土上“打坯”,竺修訂完“泥稿”後,再正式在石材上“打坯”。“打坯”的目的是確保雕品的各個部件能符合嚴格的比例要求,然後再動刀雕刻出生動傳神的作品。圓雕一般從前方位“開雕”,同時要求特別注意作品的各個角度和方位的統一、和諧與融合,只有這樣,圓雕作品才經得起觀賞者全方位的“透視”。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壽山水洞高山石擺件 — 福滿人間)

隨著時間的推移,到了現代,由於壽山石雕的題材不斷擴大,石雕技法也在不斷髮展。在圓雕技法的基礎上,出現了“摟空雕”、“鏈條雕”。人物和雕刻動物的大型群雕,使圓雕更加精美完善。

鈕 雕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鈕雕專指印章上部的雕刻,起裝飾印章的作用,即石章鈕頭雕刻。

印鈕雕有自然臺和平臺兩種。自然臺的雕法是多因章端不規則,四方型不甚四方而採取的權宜之法,佈局隨意,追求天然石形之美;平臺者則較講究,刻鈕之前先起臺,所謂臺者,即印章的平臺,平臺以上刻鈕,平臺以下,方方正正完整無缺。在平臺上雕刻,平臺之下,則保持方正無缺。平臺上或雕鳥獸、或人物、或瓜果、或吉祥物,創作者因形、因色、因巧,作品效果務必古樸、端莊、尊貴。整個雕刻程序為:首先起臺,再則銼型,三鑿坯,四修光。雕刻時發現鈕頭石質有裂紋、瑕疵等,可結合薄意等其他雕刻方法加以化解,使作品儘可能完美。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壽山青芙蓉印 — 福壽雙全)

印章使用可追溯至殷商時代,秦漢時民間也開始使用,明清時大盛。印章為人“所持信物”,官方印章以區別等級。皇帝玉璽刻螭虎鈕;皇后金璽,也刻螭虎鈕;諸侯王公印章為駝鈕;皇太子、諸侯、丞相、太尉、三公刻龜鈕,食祿二千石以上的官用銅印,則刻象鈕。此外,對系印章綬帶也有青、紫等顏色之分。

元代中期至明代,民間大量使用印章,尤其是許多文人,發現可用壽山石的天然石色美化印章。起先只是在“印鼻子”上簡單穿洞,後來發展成為在印章上部的平臺進行雕刻裝飾。特別是明、清後,印鈕雕刻藝術突飛猛進。雕刻手法更加精美而富有變化,雕刻內容更加豐富,印鈕也從簡單的紋路擴展為“古獸”,再擴展為博古圖案、人物、翎毛、鳥獸、魚蟲等多種類型。特別是在在東、西門派鼎立的同治、光緒年間,印鈕技藝飛速發展。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印鈕的雕刻題材很多,主要有古獸、動物、魚蟲、人物、花果、博古等。古獸鈕是壽山石印章的常見鈕式。古獸多選古代神話中的猛獸、奇獸、怪獸,獅和螭虎為主。此外有龍、鳳、夔、角端、辟邪、饕餮、天祿、麒麟、鰲魚等。動物鈕,動物主要為家畜類的牛、馬、豬、羊、狗等,後擴充為“十二生肖”和其他鳥類。魚蟲鈕,常見的有鯉魚、金魚、螃蟹、蜘蛛、蜜蜂、蝴蝶、甲蟲和蠶、蟬等。人物鈕,古代印章少見人鈕,現在多有刻制。主要為彌勒、羅漢、壽星、八仙、劉海、和合二仙等,也有人物與獸類相結合的,如神仙騎獸和劉海戲蟾等。花果鈕也是新興的一種鈕式圖案,可充分發揮石質的“俏色”,富有生命氣息。

鏤 雕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鏤雕是一種雕塑形式,也稱鏤空雕,即把石材中沒有表現物像的部分掏空,把能表現物像的部分留下來。鏤雕是圓雕中發展出來的技法,它是表現物像立體空間層次的壽山石雕刻技法。是從傳統中國石雕工藝中發展而來的。古代石匠常常雕刻口含石滾珠的龍。龍珠剝離於原石材,比龍口要大,在龍嘴中滾動而不滑出。這種在龍鈕石章中活動的“珠”就是最簡單的鏤空雕。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壽山牛蛋石鏤雕擺件 — 龍騰盛世)

基於鏤雕的難度很大,所以從石料挑選、作品佈局、刀具配備到雕刻程序等,都與一般的雕刻技法有所不同。鏤雕的石料必須質細性純,尤其是鏤空部分,更不應有裂紋和高密度的砂格,否則容易造成斷裂。鏤雕使用的工具,除一般雕刻刀具外,還需要特製的長臂鑿、扒剔刀、鏟底刀、鉤型刀,以及小鋸刺等專用刀具。由於鏤雕內部景物的用空間的很大限制,只能依靠擴大入刀方向的辦法來克服操作上的困難,所以鏤雕景物的設計要求最好是多面透空。一般來說,透空的方向愈多,空洞愈密,鏤雕就愈易,效果也就愈佳。鏤雕的程序是“先外後內”,待外層景物及其它襯景的打坯、鑿坯工序全部結束之後,才能進行鏤雕。

鏤空雕常與其他雕刻技法結合使用,成為整件作品的一個組成部分。由於鏤刻內部景物的用刀受到很大的限制,操作不易,藝人不僅需要有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更要有熟練的圓雕基本功。

鏈 雕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鏈雕是用一塊石材鏤空雕刻出一整條活動石鏈的雕法。該法源於玉雕,卻比玉雕更難,因為石質不比玉質堅韌,稍有不慎就會造成鏈斷石毀。

壽山石的鏈雕源於清初。現收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的乾隆御寶《田黃三鏈章》就是例證。乾隆《田黃三鏈章》由整塊田黃石雕成,三條活動的石鏈連接三顆印章。石鏈一環扣著一環,每一環皆活動自如,巧奪天工。

鏈雕對石材的要求也是很高的,必須經過嚴格挑選、鑑定。一般情況下,質細性堅、純而無格的壽山石比較合適。在相石構思時,也要特別精心細緻。首先要安排好鏈條的位置,使鏈條巧妙避過裂紋與砂格。在雕刻時,鏈條可與其它景物同時打坯,但不能急於穿孔脫環,必須等待作品修光完成之後,再慢慢進行脫環。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脫環是一項非常精細的工作,難度極高。先用小型鑽具小心翼翼地順著每環的內廓並排鑽孔,每孔之間略留距離,然後再用特製的小鏈刀或針鑽,謹慎按序,一一脫環。為了防止已脫鏈環遭受破損,每完成一環後,還要用“可回性打樣膏”加以固定,待整條鏈環刻成後,再將膠合的部分用溫水泡浸,慢慢脫落。

薄意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壽山石雕刻技法彙集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古語說“玉不琢,不成器”,壽山石從採掘而得的原石到巧奪天工的藝術珍品的誕生,仰賴於雕刻藝術家們的鬼斧神工。

壽山石雕就工序而言有五道,分別是相石、打坯、鑿坯、修光、磨光;壽山石雕的技法歸結起來共有十種,分別是圓雕、鈕雕、鏤雕、鏈雕、浮雕、透雕、薄意、鑲嵌、微雕和篆刻

圓 雕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圓雕又稱立體雕,是物體在雕件上的整體表現,觀賞者可以從中看到物體的各個方面。

從研究古代的壽山石雕獲知,與殷、商、周、秦、漢。唐的百雕一樣,圓雕也是壽山石雕最古老、最基本的技法。不論是出土的南朝的壽山石豬和南北宋的人獸俑,都足以證明。即使到了清初壽山石雕鼎盛時期雕制人物主要仍然使用圓雕技法。這一時期享有盛名的石雕藝人楊玉璇、周尚均、魏汝奮、魏開通、董滄門等,雖然雕刻風格各異,但卻都是圓雕大師。

由於圓雕作品極富立體感,生動、逼真、傳神,所以圓雕對石材的選擇要求比較嚴格,從長寬到厚薄都必須具備與實物相適當的比例,然後雕師們才按比例“打坯”。“打坯”是圓雕中的第一道程序,也是一個重要環節,特別是大型的圓雕作品,還需要先在泥土上“打坯”,竺修訂完“泥稿”後,再正式在石材上“打坯”。“打坯”的目的是確保雕品的各個部件能符合嚴格的比例要求,然後再動刀雕刻出生動傳神的作品。圓雕一般從前方位“開雕”,同時要求特別注意作品的各個角度和方位的統一、和諧與融合,只有這樣,圓雕作品才經得起觀賞者全方位的“透視”。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壽山水洞高山石擺件 — 福滿人間)

隨著時間的推移,到了現代,由於壽山石雕的題材不斷擴大,石雕技法也在不斷髮展。在圓雕技法的基礎上,出現了“摟空雕”、“鏈條雕”。人物和雕刻動物的大型群雕,使圓雕更加精美完善。

鈕 雕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鈕雕專指印章上部的雕刻,起裝飾印章的作用,即石章鈕頭雕刻。

印鈕雕有自然臺和平臺兩種。自然臺的雕法是多因章端不規則,四方型不甚四方而採取的權宜之法,佈局隨意,追求天然石形之美;平臺者則較講究,刻鈕之前先起臺,所謂臺者,即印章的平臺,平臺以上刻鈕,平臺以下,方方正正完整無缺。在平臺上雕刻,平臺之下,則保持方正無缺。平臺上或雕鳥獸、或人物、或瓜果、或吉祥物,創作者因形、因色、因巧,作品效果務必古樸、端莊、尊貴。整個雕刻程序為:首先起臺,再則銼型,三鑿坯,四修光。雕刻時發現鈕頭石質有裂紋、瑕疵等,可結合薄意等其他雕刻方法加以化解,使作品儘可能完美。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壽山青芙蓉印 — 福壽雙全)

印章使用可追溯至殷商時代,秦漢時民間也開始使用,明清時大盛。印章為人“所持信物”,官方印章以區別等級。皇帝玉璽刻螭虎鈕;皇后金璽,也刻螭虎鈕;諸侯王公印章為駝鈕;皇太子、諸侯、丞相、太尉、三公刻龜鈕,食祿二千石以上的官用銅印,則刻象鈕。此外,對系印章綬帶也有青、紫等顏色之分。

元代中期至明代,民間大量使用印章,尤其是許多文人,發現可用壽山石的天然石色美化印章。起先只是在“印鼻子”上簡單穿洞,後來發展成為在印章上部的平臺進行雕刻裝飾。特別是明、清後,印鈕雕刻藝術突飛猛進。雕刻手法更加精美而富有變化,雕刻內容更加豐富,印鈕也從簡單的紋路擴展為“古獸”,再擴展為博古圖案、人物、翎毛、鳥獸、魚蟲等多種類型。特別是在在東、西門派鼎立的同治、光緒年間,印鈕技藝飛速發展。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印鈕的雕刻題材很多,主要有古獸、動物、魚蟲、人物、花果、博古等。古獸鈕是壽山石印章的常見鈕式。古獸多選古代神話中的猛獸、奇獸、怪獸,獅和螭虎為主。此外有龍、鳳、夔、角端、辟邪、饕餮、天祿、麒麟、鰲魚等。動物鈕,動物主要為家畜類的牛、馬、豬、羊、狗等,後擴充為“十二生肖”和其他鳥類。魚蟲鈕,常見的有鯉魚、金魚、螃蟹、蜘蛛、蜜蜂、蝴蝶、甲蟲和蠶、蟬等。人物鈕,古代印章少見人鈕,現在多有刻制。主要為彌勒、羅漢、壽星、八仙、劉海、和合二仙等,也有人物與獸類相結合的,如神仙騎獸和劉海戲蟾等。花果鈕也是新興的一種鈕式圖案,可充分發揮石質的“俏色”,富有生命氣息。

鏤 雕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鏤雕是一種雕塑形式,也稱鏤空雕,即把石材中沒有表現物像的部分掏空,把能表現物像的部分留下來。鏤雕是圓雕中發展出來的技法,它是表現物像立體空間層次的壽山石雕刻技法。是從傳統中國石雕工藝中發展而來的。古代石匠常常雕刻口含石滾珠的龍。龍珠剝離於原石材,比龍口要大,在龍嘴中滾動而不滑出。這種在龍鈕石章中活動的“珠”就是最簡單的鏤空雕。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壽山牛蛋石鏤雕擺件 — 龍騰盛世)

基於鏤雕的難度很大,所以從石料挑選、作品佈局、刀具配備到雕刻程序等,都與一般的雕刻技法有所不同。鏤雕的石料必須質細性純,尤其是鏤空部分,更不應有裂紋和高密度的砂格,否則容易造成斷裂。鏤雕使用的工具,除一般雕刻刀具外,還需要特製的長臂鑿、扒剔刀、鏟底刀、鉤型刀,以及小鋸刺等專用刀具。由於鏤雕內部景物的用空間的很大限制,只能依靠擴大入刀方向的辦法來克服操作上的困難,所以鏤雕景物的設計要求最好是多面透空。一般來說,透空的方向愈多,空洞愈密,鏤雕就愈易,效果也就愈佳。鏤雕的程序是“先外後內”,待外層景物及其它襯景的打坯、鑿坯工序全部結束之後,才能進行鏤雕。

鏤空雕常與其他雕刻技法結合使用,成為整件作品的一個組成部分。由於鏤刻內部景物的用刀受到很大的限制,操作不易,藝人不僅需要有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更要有熟練的圓雕基本功。

鏈 雕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鏈雕是用一塊石材鏤空雕刻出一整條活動石鏈的雕法。該法源於玉雕,卻比玉雕更難,因為石質不比玉質堅韌,稍有不慎就會造成鏈斷石毀。

壽山石的鏈雕源於清初。現收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的乾隆御寶《田黃三鏈章》就是例證。乾隆《田黃三鏈章》由整塊田黃石雕成,三條活動的石鏈連接三顆印章。石鏈一環扣著一環,每一環皆活動自如,巧奪天工。

鏈雕對石材的要求也是很高的,必須經過嚴格挑選、鑑定。一般情況下,質細性堅、純而無格的壽山石比較合適。在相石構思時,也要特別精心細緻。首先要安排好鏈條的位置,使鏈條巧妙避過裂紋與砂格。在雕刻時,鏈條可與其它景物同時打坯,但不能急於穿孔脫環,必須等待作品修光完成之後,再慢慢進行脫環。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脫環是一項非常精細的工作,難度極高。先用小型鑽具小心翼翼地順著每環的內廓並排鑽孔,每孔之間略留距離,然後再用特製的小鏈刀或針鑽,謹慎按序,一一脫環。為了防止已脫鏈環遭受破損,每完成一環後,還要用“可回性打樣膏”加以固定,待整條鏈環刻成後,再將膠合的部分用溫水泡浸,慢慢脫落。

薄意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薄意是壽山石雕的專用名詞,也是壽山石雕一種獨特的藝術表現手法。因薄意淺刻如畫,所以也稱“刀畫”。薄意是從浮雕技法中逐漸衍化而來的,它比淺浮雕還要“淺”,因雕刻層薄而且富有畫意,故稱“薄意”。薄意雕品素以“重典雅、工精微、近畫理”而著稱,它融書法、篆刻、繪畫於一體,是介於繪畫與雕刻之間的獨特藝術,正因如此,優秀的薄意作品往往具有超凡脫俗的藝術魅力,特別富有欣賞價值。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壽山石雕刻技法彙集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古語說“玉不琢,不成器”,壽山石從採掘而得的原石到巧奪天工的藝術珍品的誕生,仰賴於雕刻藝術家們的鬼斧神工。

壽山石雕就工序而言有五道,分別是相石、打坯、鑿坯、修光、磨光;壽山石雕的技法歸結起來共有十種,分別是圓雕、鈕雕、鏤雕、鏈雕、浮雕、透雕、薄意、鑲嵌、微雕和篆刻

圓 雕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圓雕又稱立體雕,是物體在雕件上的整體表現,觀賞者可以從中看到物體的各個方面。

從研究古代的壽山石雕獲知,與殷、商、周、秦、漢。唐的百雕一樣,圓雕也是壽山石雕最古老、最基本的技法。不論是出土的南朝的壽山石豬和南北宋的人獸俑,都足以證明。即使到了清初壽山石雕鼎盛時期雕制人物主要仍然使用圓雕技法。這一時期享有盛名的石雕藝人楊玉璇、周尚均、魏汝奮、魏開通、董滄門等,雖然雕刻風格各異,但卻都是圓雕大師。

由於圓雕作品極富立體感,生動、逼真、傳神,所以圓雕對石材的選擇要求比較嚴格,從長寬到厚薄都必須具備與實物相適當的比例,然後雕師們才按比例“打坯”。“打坯”是圓雕中的第一道程序,也是一個重要環節,特別是大型的圓雕作品,還需要先在泥土上“打坯”,竺修訂完“泥稿”後,再正式在石材上“打坯”。“打坯”的目的是確保雕品的各個部件能符合嚴格的比例要求,然後再動刀雕刻出生動傳神的作品。圓雕一般從前方位“開雕”,同時要求特別注意作品的各個角度和方位的統一、和諧與融合,只有這樣,圓雕作品才經得起觀賞者全方位的“透視”。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壽山水洞高山石擺件 — 福滿人間)

隨著時間的推移,到了現代,由於壽山石雕的題材不斷擴大,石雕技法也在不斷髮展。在圓雕技法的基礎上,出現了“摟空雕”、“鏈條雕”。人物和雕刻動物的大型群雕,使圓雕更加精美完善。

鈕 雕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鈕雕專指印章上部的雕刻,起裝飾印章的作用,即石章鈕頭雕刻。

印鈕雕有自然臺和平臺兩種。自然臺的雕法是多因章端不規則,四方型不甚四方而採取的權宜之法,佈局隨意,追求天然石形之美;平臺者則較講究,刻鈕之前先起臺,所謂臺者,即印章的平臺,平臺以上刻鈕,平臺以下,方方正正完整無缺。在平臺上雕刻,平臺之下,則保持方正無缺。平臺上或雕鳥獸、或人物、或瓜果、或吉祥物,創作者因形、因色、因巧,作品效果務必古樸、端莊、尊貴。整個雕刻程序為:首先起臺,再則銼型,三鑿坯,四修光。雕刻時發現鈕頭石質有裂紋、瑕疵等,可結合薄意等其他雕刻方法加以化解,使作品儘可能完美。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壽山青芙蓉印 — 福壽雙全)

印章使用可追溯至殷商時代,秦漢時民間也開始使用,明清時大盛。印章為人“所持信物”,官方印章以區別等級。皇帝玉璽刻螭虎鈕;皇后金璽,也刻螭虎鈕;諸侯王公印章為駝鈕;皇太子、諸侯、丞相、太尉、三公刻龜鈕,食祿二千石以上的官用銅印,則刻象鈕。此外,對系印章綬帶也有青、紫等顏色之分。

元代中期至明代,民間大量使用印章,尤其是許多文人,發現可用壽山石的天然石色美化印章。起先只是在“印鼻子”上簡單穿洞,後來發展成為在印章上部的平臺進行雕刻裝飾。特別是明、清後,印鈕雕刻藝術突飛猛進。雕刻手法更加精美而富有變化,雕刻內容更加豐富,印鈕也從簡單的紋路擴展為“古獸”,再擴展為博古圖案、人物、翎毛、鳥獸、魚蟲等多種類型。特別是在在東、西門派鼎立的同治、光緒年間,印鈕技藝飛速發展。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印鈕的雕刻題材很多,主要有古獸、動物、魚蟲、人物、花果、博古等。古獸鈕是壽山石印章的常見鈕式。古獸多選古代神話中的猛獸、奇獸、怪獸,獅和螭虎為主。此外有龍、鳳、夔、角端、辟邪、饕餮、天祿、麒麟、鰲魚等。動物鈕,動物主要為家畜類的牛、馬、豬、羊、狗等,後擴充為“十二生肖”和其他鳥類。魚蟲鈕,常見的有鯉魚、金魚、螃蟹、蜘蛛、蜜蜂、蝴蝶、甲蟲和蠶、蟬等。人物鈕,古代印章少見人鈕,現在多有刻制。主要為彌勒、羅漢、壽星、八仙、劉海、和合二仙等,也有人物與獸類相結合的,如神仙騎獸和劉海戲蟾等。花果鈕也是新興的一種鈕式圖案,可充分發揮石質的“俏色”,富有生命氣息。

鏤 雕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鏤雕是一種雕塑形式,也稱鏤空雕,即把石材中沒有表現物像的部分掏空,把能表現物像的部分留下來。鏤雕是圓雕中發展出來的技法,它是表現物像立體空間層次的壽山石雕刻技法。是從傳統中國石雕工藝中發展而來的。古代石匠常常雕刻口含石滾珠的龍。龍珠剝離於原石材,比龍口要大,在龍嘴中滾動而不滑出。這種在龍鈕石章中活動的“珠”就是最簡單的鏤空雕。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壽山牛蛋石鏤雕擺件 — 龍騰盛世)

基於鏤雕的難度很大,所以從石料挑選、作品佈局、刀具配備到雕刻程序等,都與一般的雕刻技法有所不同。鏤雕的石料必須質細性純,尤其是鏤空部分,更不應有裂紋和高密度的砂格,否則容易造成斷裂。鏤雕使用的工具,除一般雕刻刀具外,還需要特製的長臂鑿、扒剔刀、鏟底刀、鉤型刀,以及小鋸刺等專用刀具。由於鏤雕內部景物的用空間的很大限制,只能依靠擴大入刀方向的辦法來克服操作上的困難,所以鏤雕景物的設計要求最好是多面透空。一般來說,透空的方向愈多,空洞愈密,鏤雕就愈易,效果也就愈佳。鏤雕的程序是“先外後內”,待外層景物及其它襯景的打坯、鑿坯工序全部結束之後,才能進行鏤雕。

鏤空雕常與其他雕刻技法結合使用,成為整件作品的一個組成部分。由於鏤刻內部景物的用刀受到很大的限制,操作不易,藝人不僅需要有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更要有熟練的圓雕基本功。

鏈 雕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鏈雕是用一塊石材鏤空雕刻出一整條活動石鏈的雕法。該法源於玉雕,卻比玉雕更難,因為石質不比玉質堅韌,稍有不慎就會造成鏈斷石毀。

壽山石的鏈雕源於清初。現收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的乾隆御寶《田黃三鏈章》就是例證。乾隆《田黃三鏈章》由整塊田黃石雕成,三條活動的石鏈連接三顆印章。石鏈一環扣著一環,每一環皆活動自如,巧奪天工。

鏈雕對石材的要求也是很高的,必須經過嚴格挑選、鑑定。一般情況下,質細性堅、純而無格的壽山石比較合適。在相石構思時,也要特別精心細緻。首先要安排好鏈條的位置,使鏈條巧妙避過裂紋與砂格。在雕刻時,鏈條可與其它景物同時打坯,但不能急於穿孔脫環,必須等待作品修光完成之後,再慢慢進行脫環。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脫環是一項非常精細的工作,難度極高。先用小型鑽具小心翼翼地順著每環的內廓並排鑽孔,每孔之間略留距離,然後再用特製的小鏈刀或針鑽,謹慎按序,一一脫環。為了防止已脫鏈環遭受破損,每完成一環後,還要用“可回性打樣膏”加以固定,待整條鏈環刻成後,再將膠合的部分用溫水泡浸,慢慢脫落。

薄意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薄意是壽山石雕的專用名詞,也是壽山石雕一種獨特的藝術表現手法。因薄意淺刻如畫,所以也稱“刀畫”。薄意是從浮雕技法中逐漸衍化而來的,它比淺浮雕還要“淺”,因雕刻層薄而且富有畫意,故稱“薄意”。薄意雕品素以“重典雅、工精微、近畫理”而著稱,它融書法、篆刻、繪畫於一體,是介於繪畫與雕刻之間的獨特藝術,正因如此,優秀的薄意作品往往具有超凡脫俗的藝術魅力,特別富有欣賞價值。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壽山芙蓉印章 — 花開富貴)

薄意雕刻有幾個特點。一是選材要嚴:多選優質石材,如田黃、芙蓉、鹿目田、荔枝凍等,有皮者尤佳;二是技法要高:許多田黃石珍品多出於壽山石雕大師之手;三是相石要精:壽山石中的凍石、田黃、芙蓉等名貴稀少的石種,價值極高,雕琢之前,必須認真研究石材裂痕的走向、表皮利用、疤點處理等等,因此有“雕人眼視不敢琢,審曲面勢爭分毫”之說;四是清石要細:根據腹稿設計,作甄別去留,完善雕件。五是作畫要美:即用筆在石材上畫稿,要求畫面精美。六是勾勒要輕:以尖刀代筆,在畫筆線上,淺勾勒線條定位。七是核稿、磨光,要盡善盡美:校對效果時,有皮者用水,無皮者以粉末核之。只有通靈之石加上高超的技藝,薄意作品才能真正達到“心開一境技不薄,清新雋永意無窮”的境界。

浮 雕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壽山石雕刻技法彙集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古語說“玉不琢,不成器”,壽山石從採掘而得的原石到巧奪天工的藝術珍品的誕生,仰賴於雕刻藝術家們的鬼斧神工。

壽山石雕就工序而言有五道,分別是相石、打坯、鑿坯、修光、磨光;壽山石雕的技法歸結起來共有十種,分別是圓雕、鈕雕、鏤雕、鏈雕、浮雕、透雕、薄意、鑲嵌、微雕和篆刻

圓 雕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圓雕又稱立體雕,是物體在雕件上的整體表現,觀賞者可以從中看到物體的各個方面。

從研究古代的壽山石雕獲知,與殷、商、周、秦、漢。唐的百雕一樣,圓雕也是壽山石雕最古老、最基本的技法。不論是出土的南朝的壽山石豬和南北宋的人獸俑,都足以證明。即使到了清初壽山石雕鼎盛時期雕制人物主要仍然使用圓雕技法。這一時期享有盛名的石雕藝人楊玉璇、周尚均、魏汝奮、魏開通、董滄門等,雖然雕刻風格各異,但卻都是圓雕大師。

由於圓雕作品極富立體感,生動、逼真、傳神,所以圓雕對石材的選擇要求比較嚴格,從長寬到厚薄都必須具備與實物相適當的比例,然後雕師們才按比例“打坯”。“打坯”是圓雕中的第一道程序,也是一個重要環節,特別是大型的圓雕作品,還需要先在泥土上“打坯”,竺修訂完“泥稿”後,再正式在石材上“打坯”。“打坯”的目的是確保雕品的各個部件能符合嚴格的比例要求,然後再動刀雕刻出生動傳神的作品。圓雕一般從前方位“開雕”,同時要求特別注意作品的各個角度和方位的統一、和諧與融合,只有這樣,圓雕作品才經得起觀賞者全方位的“透視”。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壽山水洞高山石擺件 — 福滿人間)

隨著時間的推移,到了現代,由於壽山石雕的題材不斷擴大,石雕技法也在不斷髮展。在圓雕技法的基礎上,出現了“摟空雕”、“鏈條雕”。人物和雕刻動物的大型群雕,使圓雕更加精美完善。

鈕 雕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鈕雕專指印章上部的雕刻,起裝飾印章的作用,即石章鈕頭雕刻。

印鈕雕有自然臺和平臺兩種。自然臺的雕法是多因章端不規則,四方型不甚四方而採取的權宜之法,佈局隨意,追求天然石形之美;平臺者則較講究,刻鈕之前先起臺,所謂臺者,即印章的平臺,平臺以上刻鈕,平臺以下,方方正正完整無缺。在平臺上雕刻,平臺之下,則保持方正無缺。平臺上或雕鳥獸、或人物、或瓜果、或吉祥物,創作者因形、因色、因巧,作品效果務必古樸、端莊、尊貴。整個雕刻程序為:首先起臺,再則銼型,三鑿坯,四修光。雕刻時發現鈕頭石質有裂紋、瑕疵等,可結合薄意等其他雕刻方法加以化解,使作品儘可能完美。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壽山青芙蓉印 — 福壽雙全)

印章使用可追溯至殷商時代,秦漢時民間也開始使用,明清時大盛。印章為人“所持信物”,官方印章以區別等級。皇帝玉璽刻螭虎鈕;皇后金璽,也刻螭虎鈕;諸侯王公印章為駝鈕;皇太子、諸侯、丞相、太尉、三公刻龜鈕,食祿二千石以上的官用銅印,則刻象鈕。此外,對系印章綬帶也有青、紫等顏色之分。

元代中期至明代,民間大量使用印章,尤其是許多文人,發現可用壽山石的天然石色美化印章。起先只是在“印鼻子”上簡單穿洞,後來發展成為在印章上部的平臺進行雕刻裝飾。特別是明、清後,印鈕雕刻藝術突飛猛進。雕刻手法更加精美而富有變化,雕刻內容更加豐富,印鈕也從簡單的紋路擴展為“古獸”,再擴展為博古圖案、人物、翎毛、鳥獸、魚蟲等多種類型。特別是在在東、西門派鼎立的同治、光緒年間,印鈕技藝飛速發展。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印鈕的雕刻題材很多,主要有古獸、動物、魚蟲、人物、花果、博古等。古獸鈕是壽山石印章的常見鈕式。古獸多選古代神話中的猛獸、奇獸、怪獸,獅和螭虎為主。此外有龍、鳳、夔、角端、辟邪、饕餮、天祿、麒麟、鰲魚等。動物鈕,動物主要為家畜類的牛、馬、豬、羊、狗等,後擴充為“十二生肖”和其他鳥類。魚蟲鈕,常見的有鯉魚、金魚、螃蟹、蜘蛛、蜜蜂、蝴蝶、甲蟲和蠶、蟬等。人物鈕,古代印章少見人鈕,現在多有刻制。主要為彌勒、羅漢、壽星、八仙、劉海、和合二仙等,也有人物與獸類相結合的,如神仙騎獸和劉海戲蟾等。花果鈕也是新興的一種鈕式圖案,可充分發揮石質的“俏色”,富有生命氣息。

鏤 雕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鏤雕是一種雕塑形式,也稱鏤空雕,即把石材中沒有表現物像的部分掏空,把能表現物像的部分留下來。鏤雕是圓雕中發展出來的技法,它是表現物像立體空間層次的壽山石雕刻技法。是從傳統中國石雕工藝中發展而來的。古代石匠常常雕刻口含石滾珠的龍。龍珠剝離於原石材,比龍口要大,在龍嘴中滾動而不滑出。這種在龍鈕石章中活動的“珠”就是最簡單的鏤空雕。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壽山牛蛋石鏤雕擺件 — 龍騰盛世)

基於鏤雕的難度很大,所以從石料挑選、作品佈局、刀具配備到雕刻程序等,都與一般的雕刻技法有所不同。鏤雕的石料必須質細性純,尤其是鏤空部分,更不應有裂紋和高密度的砂格,否則容易造成斷裂。鏤雕使用的工具,除一般雕刻刀具外,還需要特製的長臂鑿、扒剔刀、鏟底刀、鉤型刀,以及小鋸刺等專用刀具。由於鏤雕內部景物的用空間的很大限制,只能依靠擴大入刀方向的辦法來克服操作上的困難,所以鏤雕景物的設計要求最好是多面透空。一般來說,透空的方向愈多,空洞愈密,鏤雕就愈易,效果也就愈佳。鏤雕的程序是“先外後內”,待外層景物及其它襯景的打坯、鑿坯工序全部結束之後,才能進行鏤雕。

鏤空雕常與其他雕刻技法結合使用,成為整件作品的一個組成部分。由於鏤刻內部景物的用刀受到很大的限制,操作不易,藝人不僅需要有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更要有熟練的圓雕基本功。

鏈 雕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鏈雕是用一塊石材鏤空雕刻出一整條活動石鏈的雕法。該法源於玉雕,卻比玉雕更難,因為石質不比玉質堅韌,稍有不慎就會造成鏈斷石毀。

壽山石的鏈雕源於清初。現收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的乾隆御寶《田黃三鏈章》就是例證。乾隆《田黃三鏈章》由整塊田黃石雕成,三條活動的石鏈連接三顆印章。石鏈一環扣著一環,每一環皆活動自如,巧奪天工。

鏈雕對石材的要求也是很高的,必須經過嚴格挑選、鑑定。一般情況下,質細性堅、純而無格的壽山石比較合適。在相石構思時,也要特別精心細緻。首先要安排好鏈條的位置,使鏈條巧妙避過裂紋與砂格。在雕刻時,鏈條可與其它景物同時打坯,但不能急於穿孔脫環,必須等待作品修光完成之後,再慢慢進行脫環。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脫環是一項非常精細的工作,難度極高。先用小型鑽具小心翼翼地順著每環的內廓並排鑽孔,每孔之間略留距離,然後再用特製的小鏈刀或針鑽,謹慎按序,一一脫環。為了防止已脫鏈環遭受破損,每完成一環後,還要用“可回性打樣膏”加以固定,待整條鏈環刻成後,再將膠合的部分用溫水泡浸,慢慢脫落。

薄意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薄意是壽山石雕的專用名詞,也是壽山石雕一種獨特的藝術表現手法。因薄意淺刻如畫,所以也稱“刀畫”。薄意是從浮雕技法中逐漸衍化而來的,它比淺浮雕還要“淺”,因雕刻層薄而且富有畫意,故稱“薄意”。薄意雕品素以“重典雅、工精微、近畫理”而著稱,它融書法、篆刻、繪畫於一體,是介於繪畫與雕刻之間的獨特藝術,正因如此,優秀的薄意作品往往具有超凡脫俗的藝術魅力,特別富有欣賞價值。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壽山芙蓉印章 — 花開富貴)

薄意雕刻有幾個特點。一是選材要嚴:多選優質石材,如田黃、芙蓉、鹿目田、荔枝凍等,有皮者尤佳;二是技法要高:許多田黃石珍品多出於壽山石雕大師之手;三是相石要精:壽山石中的凍石、田黃、芙蓉等名貴稀少的石種,價值極高,雕琢之前,必須認真研究石材裂痕的走向、表皮利用、疤點處理等等,因此有“雕人眼視不敢琢,審曲面勢爭分毫”之說;四是清石要細:根據腹稿設計,作甄別去留,完善雕件。五是作畫要美:即用筆在石材上畫稿,要求畫面精美。六是勾勒要輕:以尖刀代筆,在畫筆線上,淺勾勒線條定位。七是核稿、磨光,要盡善盡美:校對效果時,有皮者用水,無皮者以粉末核之。只有通靈之石加上高超的技藝,薄意作品才能真正達到“心開一境技不薄,清新雋永意無窮”的境界。

浮 雕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壽山石浮雕是在石面凸起物像的雕刻技法,它與圓雕最大的差異是從前面的方位或兼顧到左右方面表現物像的“半立體感”。浮雕是壽山石雕中的傳統技法。壽山石的浮雕始於明、清時期的壽山石硯四周和印章的方柱四面,雖然因為材料的緣故,在體積上和中國曆代的浮雕作品相比有懸殊很大,但是中國傳統的浮雕藝術對壽山石浮雕的影響是巨大而深遠的。

20世紀80年代前後,壽山石浮雕作品日益增多,技法也隨雕刻的深淺程度而發展成為“淺浮雕”和“高浮雕”兩類。由於壽山石浮雕重在畫面構圖,能較好地體現石材的俏色層次和天然情趣,不僅適於古典文學中歷史故事的表達,也能表現現代題材,尤其是適於表現人物眾多、場面宏大的題材。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壽山石雕刻技法彙集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古語說“玉不琢,不成器”,壽山石從採掘而得的原石到巧奪天工的藝術珍品的誕生,仰賴於雕刻藝術家們的鬼斧神工。

壽山石雕就工序而言有五道,分別是相石、打坯、鑿坯、修光、磨光;壽山石雕的技法歸結起來共有十種,分別是圓雕、鈕雕、鏤雕、鏈雕、浮雕、透雕、薄意、鑲嵌、微雕和篆刻

圓 雕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圓雕又稱立體雕,是物體在雕件上的整體表現,觀賞者可以從中看到物體的各個方面。

從研究古代的壽山石雕獲知,與殷、商、周、秦、漢。唐的百雕一樣,圓雕也是壽山石雕最古老、最基本的技法。不論是出土的南朝的壽山石豬和南北宋的人獸俑,都足以證明。即使到了清初壽山石雕鼎盛時期雕制人物主要仍然使用圓雕技法。這一時期享有盛名的石雕藝人楊玉璇、周尚均、魏汝奮、魏開通、董滄門等,雖然雕刻風格各異,但卻都是圓雕大師。

由於圓雕作品極富立體感,生動、逼真、傳神,所以圓雕對石材的選擇要求比較嚴格,從長寬到厚薄都必須具備與實物相適當的比例,然後雕師們才按比例“打坯”。“打坯”是圓雕中的第一道程序,也是一個重要環節,特別是大型的圓雕作品,還需要先在泥土上“打坯”,竺修訂完“泥稿”後,再正式在石材上“打坯”。“打坯”的目的是確保雕品的各個部件能符合嚴格的比例要求,然後再動刀雕刻出生動傳神的作品。圓雕一般從前方位“開雕”,同時要求特別注意作品的各個角度和方位的統一、和諧與融合,只有這樣,圓雕作品才經得起觀賞者全方位的“透視”。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壽山水洞高山石擺件 — 福滿人間)

隨著時間的推移,到了現代,由於壽山石雕的題材不斷擴大,石雕技法也在不斷髮展。在圓雕技法的基礎上,出現了“摟空雕”、“鏈條雕”。人物和雕刻動物的大型群雕,使圓雕更加精美完善。

鈕 雕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鈕雕專指印章上部的雕刻,起裝飾印章的作用,即石章鈕頭雕刻。

印鈕雕有自然臺和平臺兩種。自然臺的雕法是多因章端不規則,四方型不甚四方而採取的權宜之法,佈局隨意,追求天然石形之美;平臺者則較講究,刻鈕之前先起臺,所謂臺者,即印章的平臺,平臺以上刻鈕,平臺以下,方方正正完整無缺。在平臺上雕刻,平臺之下,則保持方正無缺。平臺上或雕鳥獸、或人物、或瓜果、或吉祥物,創作者因形、因色、因巧,作品效果務必古樸、端莊、尊貴。整個雕刻程序為:首先起臺,再則銼型,三鑿坯,四修光。雕刻時發現鈕頭石質有裂紋、瑕疵等,可結合薄意等其他雕刻方法加以化解,使作品儘可能完美。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壽山青芙蓉印 — 福壽雙全)

印章使用可追溯至殷商時代,秦漢時民間也開始使用,明清時大盛。印章為人“所持信物”,官方印章以區別等級。皇帝玉璽刻螭虎鈕;皇后金璽,也刻螭虎鈕;諸侯王公印章為駝鈕;皇太子、諸侯、丞相、太尉、三公刻龜鈕,食祿二千石以上的官用銅印,則刻象鈕。此外,對系印章綬帶也有青、紫等顏色之分。

元代中期至明代,民間大量使用印章,尤其是許多文人,發現可用壽山石的天然石色美化印章。起先只是在“印鼻子”上簡單穿洞,後來發展成為在印章上部的平臺進行雕刻裝飾。特別是明、清後,印鈕雕刻藝術突飛猛進。雕刻手法更加精美而富有變化,雕刻內容更加豐富,印鈕也從簡單的紋路擴展為“古獸”,再擴展為博古圖案、人物、翎毛、鳥獸、魚蟲等多種類型。特別是在在東、西門派鼎立的同治、光緒年間,印鈕技藝飛速發展。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印鈕的雕刻題材很多,主要有古獸、動物、魚蟲、人物、花果、博古等。古獸鈕是壽山石印章的常見鈕式。古獸多選古代神話中的猛獸、奇獸、怪獸,獅和螭虎為主。此外有龍、鳳、夔、角端、辟邪、饕餮、天祿、麒麟、鰲魚等。動物鈕,動物主要為家畜類的牛、馬、豬、羊、狗等,後擴充為“十二生肖”和其他鳥類。魚蟲鈕,常見的有鯉魚、金魚、螃蟹、蜘蛛、蜜蜂、蝴蝶、甲蟲和蠶、蟬等。人物鈕,古代印章少見人鈕,現在多有刻制。主要為彌勒、羅漢、壽星、八仙、劉海、和合二仙等,也有人物與獸類相結合的,如神仙騎獸和劉海戲蟾等。花果鈕也是新興的一種鈕式圖案,可充分發揮石質的“俏色”,富有生命氣息。

鏤 雕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鏤雕是一種雕塑形式,也稱鏤空雕,即把石材中沒有表現物像的部分掏空,把能表現物像的部分留下來。鏤雕是圓雕中發展出來的技法,它是表現物像立體空間層次的壽山石雕刻技法。是從傳統中國石雕工藝中發展而來的。古代石匠常常雕刻口含石滾珠的龍。龍珠剝離於原石材,比龍口要大,在龍嘴中滾動而不滑出。這種在龍鈕石章中活動的“珠”就是最簡單的鏤空雕。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壽山牛蛋石鏤雕擺件 — 龍騰盛世)

基於鏤雕的難度很大,所以從石料挑選、作品佈局、刀具配備到雕刻程序等,都與一般的雕刻技法有所不同。鏤雕的石料必須質細性純,尤其是鏤空部分,更不應有裂紋和高密度的砂格,否則容易造成斷裂。鏤雕使用的工具,除一般雕刻刀具外,還需要特製的長臂鑿、扒剔刀、鏟底刀、鉤型刀,以及小鋸刺等專用刀具。由於鏤雕內部景物的用空間的很大限制,只能依靠擴大入刀方向的辦法來克服操作上的困難,所以鏤雕景物的設計要求最好是多面透空。一般來說,透空的方向愈多,空洞愈密,鏤雕就愈易,效果也就愈佳。鏤雕的程序是“先外後內”,待外層景物及其它襯景的打坯、鑿坯工序全部結束之後,才能進行鏤雕。

鏤空雕常與其他雕刻技法結合使用,成為整件作品的一個組成部分。由於鏤刻內部景物的用刀受到很大的限制,操作不易,藝人不僅需要有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更要有熟練的圓雕基本功。

鏈 雕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鏈雕是用一塊石材鏤空雕刻出一整條活動石鏈的雕法。該法源於玉雕,卻比玉雕更難,因為石質不比玉質堅韌,稍有不慎就會造成鏈斷石毀。

壽山石的鏈雕源於清初。現收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的乾隆御寶《田黃三鏈章》就是例證。乾隆《田黃三鏈章》由整塊田黃石雕成,三條活動的石鏈連接三顆印章。石鏈一環扣著一環,每一環皆活動自如,巧奪天工。

鏈雕對石材的要求也是很高的,必須經過嚴格挑選、鑑定。一般情況下,質細性堅、純而無格的壽山石比較合適。在相石構思時,也要特別精心細緻。首先要安排好鏈條的位置,使鏈條巧妙避過裂紋與砂格。在雕刻時,鏈條可與其它景物同時打坯,但不能急於穿孔脫環,必須等待作品修光完成之後,再慢慢進行脫環。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脫環是一項非常精細的工作,難度極高。先用小型鑽具小心翼翼地順著每環的內廓並排鑽孔,每孔之間略留距離,然後再用特製的小鏈刀或針鑽,謹慎按序,一一脫環。為了防止已脫鏈環遭受破損,每完成一環後,還要用“可回性打樣膏”加以固定,待整條鏈環刻成後,再將膠合的部分用溫水泡浸,慢慢脫落。

薄意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薄意是壽山石雕的專用名詞,也是壽山石雕一種獨特的藝術表現手法。因薄意淺刻如畫,所以也稱“刀畫”。薄意是從浮雕技法中逐漸衍化而來的,它比淺浮雕還要“淺”,因雕刻層薄而且富有畫意,故稱“薄意”。薄意雕品素以“重典雅、工精微、近畫理”而著稱,它融書法、篆刻、繪畫於一體,是介於繪畫與雕刻之間的獨特藝術,正因如此,優秀的薄意作品往往具有超凡脫俗的藝術魅力,特別富有欣賞價值。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壽山芙蓉印章 — 花開富貴)

薄意雕刻有幾個特點。一是選材要嚴:多選優質石材,如田黃、芙蓉、鹿目田、荔枝凍等,有皮者尤佳;二是技法要高:許多田黃石珍品多出於壽山石雕大師之手;三是相石要精:壽山石中的凍石、田黃、芙蓉等名貴稀少的石種,價值極高,雕琢之前,必須認真研究石材裂痕的走向、表皮利用、疤點處理等等,因此有“雕人眼視不敢琢,審曲面勢爭分毫”之說;四是清石要細:根據腹稿設計,作甄別去留,完善雕件。五是作畫要美:即用筆在石材上畫稿,要求畫面精美。六是勾勒要輕:以尖刀代筆,在畫筆線上,淺勾勒線條定位。七是核稿、磨光,要盡善盡美:校對效果時,有皮者用水,無皮者以粉末核之。只有通靈之石加上高超的技藝,薄意作品才能真正達到“心開一境技不薄,清新雋永意無窮”的境界。

浮 雕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壽山石浮雕是在石面凸起物像的雕刻技法,它與圓雕最大的差異是從前面的方位或兼顧到左右方面表現物像的“半立體感”。浮雕是壽山石雕中的傳統技法。壽山石的浮雕始於明、清時期的壽山石硯四周和印章的方柱四面,雖然因為材料的緣故,在體積上和中國曆代的浮雕作品相比有懸殊很大,但是中國傳統的浮雕藝術對壽山石浮雕的影響是巨大而深遠的。

20世紀80年代前後,壽山石浮雕作品日益增多,技法也隨雕刻的深淺程度而發展成為“淺浮雕”和“高浮雕”兩類。由於壽山石浮雕重在畫面構圖,能較好地體現石材的俏色層次和天然情趣,不僅適於古典文學中歷史故事的表達,也能表現現代題材,尤其是適於表現人物眾多、場面宏大的題材。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壽山芙蓉擺件 — 香山雅集)

浮雕對於石材的要求比圓雕低,許多淺薄的不能用於圓雕的壽山石石料,卻可用於浮雕。浮雕多采用色彩對比度強的薄形石料,其相石設計的畫面一般都具有濃郁的中國畫風格。現代大型浮雕作品對畫面層次和構圖空間十分講究,景物的過密過疏都可能降低作品的藝術品位。

透 雕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壽山石雕刻技法彙集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古語說“玉不琢,不成器”,壽山石從採掘而得的原石到巧奪天工的藝術珍品的誕生,仰賴於雕刻藝術家們的鬼斧神工。

壽山石雕就工序而言有五道,分別是相石、打坯、鑿坯、修光、磨光;壽山石雕的技法歸結起來共有十種,分別是圓雕、鈕雕、鏤雕、鏈雕、浮雕、透雕、薄意、鑲嵌、微雕和篆刻

圓 雕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圓雕又稱立體雕,是物體在雕件上的整體表現,觀賞者可以從中看到物體的各個方面。

從研究古代的壽山石雕獲知,與殷、商、周、秦、漢。唐的百雕一樣,圓雕也是壽山石雕最古老、最基本的技法。不論是出土的南朝的壽山石豬和南北宋的人獸俑,都足以證明。即使到了清初壽山石雕鼎盛時期雕制人物主要仍然使用圓雕技法。這一時期享有盛名的石雕藝人楊玉璇、周尚均、魏汝奮、魏開通、董滄門等,雖然雕刻風格各異,但卻都是圓雕大師。

由於圓雕作品極富立體感,生動、逼真、傳神,所以圓雕對石材的選擇要求比較嚴格,從長寬到厚薄都必須具備與實物相適當的比例,然後雕師們才按比例“打坯”。“打坯”是圓雕中的第一道程序,也是一個重要環節,特別是大型的圓雕作品,還需要先在泥土上“打坯”,竺修訂完“泥稿”後,再正式在石材上“打坯”。“打坯”的目的是確保雕品的各個部件能符合嚴格的比例要求,然後再動刀雕刻出生動傳神的作品。圓雕一般從前方位“開雕”,同時要求特別注意作品的各個角度和方位的統一、和諧與融合,只有這樣,圓雕作品才經得起觀賞者全方位的“透視”。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壽山水洞高山石擺件 — 福滿人間)

隨著時間的推移,到了現代,由於壽山石雕的題材不斷擴大,石雕技法也在不斷髮展。在圓雕技法的基礎上,出現了“摟空雕”、“鏈條雕”。人物和雕刻動物的大型群雕,使圓雕更加精美完善。

鈕 雕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鈕雕專指印章上部的雕刻,起裝飾印章的作用,即石章鈕頭雕刻。

印鈕雕有自然臺和平臺兩種。自然臺的雕法是多因章端不規則,四方型不甚四方而採取的權宜之法,佈局隨意,追求天然石形之美;平臺者則較講究,刻鈕之前先起臺,所謂臺者,即印章的平臺,平臺以上刻鈕,平臺以下,方方正正完整無缺。在平臺上雕刻,平臺之下,則保持方正無缺。平臺上或雕鳥獸、或人物、或瓜果、或吉祥物,創作者因形、因色、因巧,作品效果務必古樸、端莊、尊貴。整個雕刻程序為:首先起臺,再則銼型,三鑿坯,四修光。雕刻時發現鈕頭石質有裂紋、瑕疵等,可結合薄意等其他雕刻方法加以化解,使作品儘可能完美。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壽山青芙蓉印 — 福壽雙全)

印章使用可追溯至殷商時代,秦漢時民間也開始使用,明清時大盛。印章為人“所持信物”,官方印章以區別等級。皇帝玉璽刻螭虎鈕;皇后金璽,也刻螭虎鈕;諸侯王公印章為駝鈕;皇太子、諸侯、丞相、太尉、三公刻龜鈕,食祿二千石以上的官用銅印,則刻象鈕。此外,對系印章綬帶也有青、紫等顏色之分。

元代中期至明代,民間大量使用印章,尤其是許多文人,發現可用壽山石的天然石色美化印章。起先只是在“印鼻子”上簡單穿洞,後來發展成為在印章上部的平臺進行雕刻裝飾。特別是明、清後,印鈕雕刻藝術突飛猛進。雕刻手法更加精美而富有變化,雕刻內容更加豐富,印鈕也從簡單的紋路擴展為“古獸”,再擴展為博古圖案、人物、翎毛、鳥獸、魚蟲等多種類型。特別是在在東、西門派鼎立的同治、光緒年間,印鈕技藝飛速發展。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印鈕的雕刻題材很多,主要有古獸、動物、魚蟲、人物、花果、博古等。古獸鈕是壽山石印章的常見鈕式。古獸多選古代神話中的猛獸、奇獸、怪獸,獅和螭虎為主。此外有龍、鳳、夔、角端、辟邪、饕餮、天祿、麒麟、鰲魚等。動物鈕,動物主要為家畜類的牛、馬、豬、羊、狗等,後擴充為“十二生肖”和其他鳥類。魚蟲鈕,常見的有鯉魚、金魚、螃蟹、蜘蛛、蜜蜂、蝴蝶、甲蟲和蠶、蟬等。人物鈕,古代印章少見人鈕,現在多有刻制。主要為彌勒、羅漢、壽星、八仙、劉海、和合二仙等,也有人物與獸類相結合的,如神仙騎獸和劉海戲蟾等。花果鈕也是新興的一種鈕式圖案,可充分發揮石質的“俏色”,富有生命氣息。

鏤 雕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鏤雕是一種雕塑形式,也稱鏤空雕,即把石材中沒有表現物像的部分掏空,把能表現物像的部分留下來。鏤雕是圓雕中發展出來的技法,它是表現物像立體空間層次的壽山石雕刻技法。是從傳統中國石雕工藝中發展而來的。古代石匠常常雕刻口含石滾珠的龍。龍珠剝離於原石材,比龍口要大,在龍嘴中滾動而不滑出。這種在龍鈕石章中活動的“珠”就是最簡單的鏤空雕。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壽山牛蛋石鏤雕擺件 — 龍騰盛世)

基於鏤雕的難度很大,所以從石料挑選、作品佈局、刀具配備到雕刻程序等,都與一般的雕刻技法有所不同。鏤雕的石料必須質細性純,尤其是鏤空部分,更不應有裂紋和高密度的砂格,否則容易造成斷裂。鏤雕使用的工具,除一般雕刻刀具外,還需要特製的長臂鑿、扒剔刀、鏟底刀、鉤型刀,以及小鋸刺等專用刀具。由於鏤雕內部景物的用空間的很大限制,只能依靠擴大入刀方向的辦法來克服操作上的困難,所以鏤雕景物的設計要求最好是多面透空。一般來說,透空的方向愈多,空洞愈密,鏤雕就愈易,效果也就愈佳。鏤雕的程序是“先外後內”,待外層景物及其它襯景的打坯、鑿坯工序全部結束之後,才能進行鏤雕。

鏤空雕常與其他雕刻技法結合使用,成為整件作品的一個組成部分。由於鏤刻內部景物的用刀受到很大的限制,操作不易,藝人不僅需要有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更要有熟練的圓雕基本功。

鏈 雕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鏈雕是用一塊石材鏤空雕刻出一整條活動石鏈的雕法。該法源於玉雕,卻比玉雕更難,因為石質不比玉質堅韌,稍有不慎就會造成鏈斷石毀。

壽山石的鏈雕源於清初。現收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的乾隆御寶《田黃三鏈章》就是例證。乾隆《田黃三鏈章》由整塊田黃石雕成,三條活動的石鏈連接三顆印章。石鏈一環扣著一環,每一環皆活動自如,巧奪天工。

鏈雕對石材的要求也是很高的,必須經過嚴格挑選、鑑定。一般情況下,質細性堅、純而無格的壽山石比較合適。在相石構思時,也要特別精心細緻。首先要安排好鏈條的位置,使鏈條巧妙避過裂紋與砂格。在雕刻時,鏈條可與其它景物同時打坯,但不能急於穿孔脫環,必須等待作品修光完成之後,再慢慢進行脫環。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脫環是一項非常精細的工作,難度極高。先用小型鑽具小心翼翼地順著每環的內廓並排鑽孔,每孔之間略留距離,然後再用特製的小鏈刀或針鑽,謹慎按序,一一脫環。為了防止已脫鏈環遭受破損,每完成一環後,還要用“可回性打樣膏”加以固定,待整條鏈環刻成後,再將膠合的部分用溫水泡浸,慢慢脫落。

薄意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薄意是壽山石雕的專用名詞,也是壽山石雕一種獨特的藝術表現手法。因薄意淺刻如畫,所以也稱“刀畫”。薄意是從浮雕技法中逐漸衍化而來的,它比淺浮雕還要“淺”,因雕刻層薄而且富有畫意,故稱“薄意”。薄意雕品素以“重典雅、工精微、近畫理”而著稱,它融書法、篆刻、繪畫於一體,是介於繪畫與雕刻之間的獨特藝術,正因如此,優秀的薄意作品往往具有超凡脫俗的藝術魅力,特別富有欣賞價值。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壽山芙蓉印章 — 花開富貴)

薄意雕刻有幾個特點。一是選材要嚴:多選優質石材,如田黃、芙蓉、鹿目田、荔枝凍等,有皮者尤佳;二是技法要高:許多田黃石珍品多出於壽山石雕大師之手;三是相石要精:壽山石中的凍石、田黃、芙蓉等名貴稀少的石種,價值極高,雕琢之前,必須認真研究石材裂痕的走向、表皮利用、疤點處理等等,因此有“雕人眼視不敢琢,審曲面勢爭分毫”之說;四是清石要細:根據腹稿設計,作甄別去留,完善雕件。五是作畫要美:即用筆在石材上畫稿,要求畫面精美。六是勾勒要輕:以尖刀代筆,在畫筆線上,淺勾勒線條定位。七是核稿、磨光,要盡善盡美:校對效果時,有皮者用水,無皮者以粉末核之。只有通靈之石加上高超的技藝,薄意作品才能真正達到“心開一境技不薄,清新雋永意無窮”的境界。

浮 雕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壽山石浮雕是在石面凸起物像的雕刻技法,它與圓雕最大的差異是從前面的方位或兼顧到左右方面表現物像的“半立體感”。浮雕是壽山石雕中的傳統技法。壽山石的浮雕始於明、清時期的壽山石硯四周和印章的方柱四面,雖然因為材料的緣故,在體積上和中國曆代的浮雕作品相比有懸殊很大,但是中國傳統的浮雕藝術對壽山石浮雕的影響是巨大而深遠的。

20世紀80年代前後,壽山石浮雕作品日益增多,技法也隨雕刻的深淺程度而發展成為“淺浮雕”和“高浮雕”兩類。由於壽山石浮雕重在畫面構圖,能較好地體現石材的俏色層次和天然情趣,不僅適於古典文學中歷史故事的表達,也能表現現代題材,尤其是適於表現人物眾多、場面宏大的題材。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壽山芙蓉擺件 — 香山雅集)

浮雕對於石材的要求比圓雕低,許多淺薄的不能用於圓雕的壽山石石料,卻可用於浮雕。浮雕多采用色彩對比度強的薄形石料,其相石設計的畫面一般都具有濃郁的中國畫風格。現代大型浮雕作品對畫面層次和構圖空間十分講究,景物的過密過疏都可能降低作品的藝術品位。

透 雕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在浮雕作品中,保留凸出的物像部分,而將背面部分進行局部鏤空,就稱為透雕。透雕與鏤雕、鏈雕的異同表現為,三者都有穿透性,但透雕的背面多以插屏的形式來表現,有單面透雕和雙面透雕之分。單面透雕只刻正面,雙面透雕則將正、背兩面的物像都刻出來。不管單面透雕還是雙面透雕,都與鏤雕、鏈雕有著本質的區別,那就是鏤雕和鏈雕都是360度的全方面雕刻,而不是正面或正反兩面。因此,鏤雕和鏈雕屬於圓雕技法,而透雕則是浮雕技法的延伸。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壽山石雕刻技法彙集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古語說“玉不琢,不成器”,壽山石從採掘而得的原石到巧奪天工的藝術珍品的誕生,仰賴於雕刻藝術家們的鬼斧神工。

壽山石雕就工序而言有五道,分別是相石、打坯、鑿坯、修光、磨光;壽山石雕的技法歸結起來共有十種,分別是圓雕、鈕雕、鏤雕、鏈雕、浮雕、透雕、薄意、鑲嵌、微雕和篆刻

圓 雕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圓雕又稱立體雕,是物體在雕件上的整體表現,觀賞者可以從中看到物體的各個方面。

從研究古代的壽山石雕獲知,與殷、商、周、秦、漢。唐的百雕一樣,圓雕也是壽山石雕最古老、最基本的技法。不論是出土的南朝的壽山石豬和南北宋的人獸俑,都足以證明。即使到了清初壽山石雕鼎盛時期雕制人物主要仍然使用圓雕技法。這一時期享有盛名的石雕藝人楊玉璇、周尚均、魏汝奮、魏開通、董滄門等,雖然雕刻風格各異,但卻都是圓雕大師。

由於圓雕作品極富立體感,生動、逼真、傳神,所以圓雕對石材的選擇要求比較嚴格,從長寬到厚薄都必須具備與實物相適當的比例,然後雕師們才按比例“打坯”。“打坯”是圓雕中的第一道程序,也是一個重要環節,特別是大型的圓雕作品,還需要先在泥土上“打坯”,竺修訂完“泥稿”後,再正式在石材上“打坯”。“打坯”的目的是確保雕品的各個部件能符合嚴格的比例要求,然後再動刀雕刻出生動傳神的作品。圓雕一般從前方位“開雕”,同時要求特別注意作品的各個角度和方位的統一、和諧與融合,只有這樣,圓雕作品才經得起觀賞者全方位的“透視”。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壽山水洞高山石擺件 — 福滿人間)

隨著時間的推移,到了現代,由於壽山石雕的題材不斷擴大,石雕技法也在不斷髮展。在圓雕技法的基礎上,出現了“摟空雕”、“鏈條雕”。人物和雕刻動物的大型群雕,使圓雕更加精美完善。

鈕 雕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鈕雕專指印章上部的雕刻,起裝飾印章的作用,即石章鈕頭雕刻。

印鈕雕有自然臺和平臺兩種。自然臺的雕法是多因章端不規則,四方型不甚四方而採取的權宜之法,佈局隨意,追求天然石形之美;平臺者則較講究,刻鈕之前先起臺,所謂臺者,即印章的平臺,平臺以上刻鈕,平臺以下,方方正正完整無缺。在平臺上雕刻,平臺之下,則保持方正無缺。平臺上或雕鳥獸、或人物、或瓜果、或吉祥物,創作者因形、因色、因巧,作品效果務必古樸、端莊、尊貴。整個雕刻程序為:首先起臺,再則銼型,三鑿坯,四修光。雕刻時發現鈕頭石質有裂紋、瑕疵等,可結合薄意等其他雕刻方法加以化解,使作品儘可能完美。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壽山青芙蓉印 — 福壽雙全)

印章使用可追溯至殷商時代,秦漢時民間也開始使用,明清時大盛。印章為人“所持信物”,官方印章以區別等級。皇帝玉璽刻螭虎鈕;皇后金璽,也刻螭虎鈕;諸侯王公印章為駝鈕;皇太子、諸侯、丞相、太尉、三公刻龜鈕,食祿二千石以上的官用銅印,則刻象鈕。此外,對系印章綬帶也有青、紫等顏色之分。

元代中期至明代,民間大量使用印章,尤其是許多文人,發現可用壽山石的天然石色美化印章。起先只是在“印鼻子”上簡單穿洞,後來發展成為在印章上部的平臺進行雕刻裝飾。特別是明、清後,印鈕雕刻藝術突飛猛進。雕刻手法更加精美而富有變化,雕刻內容更加豐富,印鈕也從簡單的紋路擴展為“古獸”,再擴展為博古圖案、人物、翎毛、鳥獸、魚蟲等多種類型。特別是在在東、西門派鼎立的同治、光緒年間,印鈕技藝飛速發展。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印鈕的雕刻題材很多,主要有古獸、動物、魚蟲、人物、花果、博古等。古獸鈕是壽山石印章的常見鈕式。古獸多選古代神話中的猛獸、奇獸、怪獸,獅和螭虎為主。此外有龍、鳳、夔、角端、辟邪、饕餮、天祿、麒麟、鰲魚等。動物鈕,動物主要為家畜類的牛、馬、豬、羊、狗等,後擴充為“十二生肖”和其他鳥類。魚蟲鈕,常見的有鯉魚、金魚、螃蟹、蜘蛛、蜜蜂、蝴蝶、甲蟲和蠶、蟬等。人物鈕,古代印章少見人鈕,現在多有刻制。主要為彌勒、羅漢、壽星、八仙、劉海、和合二仙等,也有人物與獸類相結合的,如神仙騎獸和劉海戲蟾等。花果鈕也是新興的一種鈕式圖案,可充分發揮石質的“俏色”,富有生命氣息。

鏤 雕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鏤雕是一種雕塑形式,也稱鏤空雕,即把石材中沒有表現物像的部分掏空,把能表現物像的部分留下來。鏤雕是圓雕中發展出來的技法,它是表現物像立體空間層次的壽山石雕刻技法。是從傳統中國石雕工藝中發展而來的。古代石匠常常雕刻口含石滾珠的龍。龍珠剝離於原石材,比龍口要大,在龍嘴中滾動而不滑出。這種在龍鈕石章中活動的“珠”就是最簡單的鏤空雕。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壽山牛蛋石鏤雕擺件 — 龍騰盛世)

基於鏤雕的難度很大,所以從石料挑選、作品佈局、刀具配備到雕刻程序等,都與一般的雕刻技法有所不同。鏤雕的石料必須質細性純,尤其是鏤空部分,更不應有裂紋和高密度的砂格,否則容易造成斷裂。鏤雕使用的工具,除一般雕刻刀具外,還需要特製的長臂鑿、扒剔刀、鏟底刀、鉤型刀,以及小鋸刺等專用刀具。由於鏤雕內部景物的用空間的很大限制,只能依靠擴大入刀方向的辦法來克服操作上的困難,所以鏤雕景物的設計要求最好是多面透空。一般來說,透空的方向愈多,空洞愈密,鏤雕就愈易,效果也就愈佳。鏤雕的程序是“先外後內”,待外層景物及其它襯景的打坯、鑿坯工序全部結束之後,才能進行鏤雕。

鏤空雕常與其他雕刻技法結合使用,成為整件作品的一個組成部分。由於鏤刻內部景物的用刀受到很大的限制,操作不易,藝人不僅需要有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更要有熟練的圓雕基本功。

鏈 雕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鏈雕是用一塊石材鏤空雕刻出一整條活動石鏈的雕法。該法源於玉雕,卻比玉雕更難,因為石質不比玉質堅韌,稍有不慎就會造成鏈斷石毀。

壽山石的鏈雕源於清初。現收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的乾隆御寶《田黃三鏈章》就是例證。乾隆《田黃三鏈章》由整塊田黃石雕成,三條活動的石鏈連接三顆印章。石鏈一環扣著一環,每一環皆活動自如,巧奪天工。

鏈雕對石材的要求也是很高的,必須經過嚴格挑選、鑑定。一般情況下,質細性堅、純而無格的壽山石比較合適。在相石構思時,也要特別精心細緻。首先要安排好鏈條的位置,使鏈條巧妙避過裂紋與砂格。在雕刻時,鏈條可與其它景物同時打坯,但不能急於穿孔脫環,必須等待作品修光完成之後,再慢慢進行脫環。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脫環是一項非常精細的工作,難度極高。先用小型鑽具小心翼翼地順著每環的內廓並排鑽孔,每孔之間略留距離,然後再用特製的小鏈刀或針鑽,謹慎按序,一一脫環。為了防止已脫鏈環遭受破損,每完成一環後,還要用“可回性打樣膏”加以固定,待整條鏈環刻成後,再將膠合的部分用溫水泡浸,慢慢脫落。

薄意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薄意是壽山石雕的專用名詞,也是壽山石雕一種獨特的藝術表現手法。因薄意淺刻如畫,所以也稱“刀畫”。薄意是從浮雕技法中逐漸衍化而來的,它比淺浮雕還要“淺”,因雕刻層薄而且富有畫意,故稱“薄意”。薄意雕品素以“重典雅、工精微、近畫理”而著稱,它融書法、篆刻、繪畫於一體,是介於繪畫與雕刻之間的獨特藝術,正因如此,優秀的薄意作品往往具有超凡脫俗的藝術魅力,特別富有欣賞價值。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壽山芙蓉印章 — 花開富貴)

薄意雕刻有幾個特點。一是選材要嚴:多選優質石材,如田黃、芙蓉、鹿目田、荔枝凍等,有皮者尤佳;二是技法要高:許多田黃石珍品多出於壽山石雕大師之手;三是相石要精:壽山石中的凍石、田黃、芙蓉等名貴稀少的石種,價值極高,雕琢之前,必須認真研究石材裂痕的走向、表皮利用、疤點處理等等,因此有“雕人眼視不敢琢,審曲面勢爭分毫”之說;四是清石要細:根據腹稿設計,作甄別去留,完善雕件。五是作畫要美:即用筆在石材上畫稿,要求畫面精美。六是勾勒要輕:以尖刀代筆,在畫筆線上,淺勾勒線條定位。七是核稿、磨光,要盡善盡美:校對效果時,有皮者用水,無皮者以粉末核之。只有通靈之石加上高超的技藝,薄意作品才能真正達到“心開一境技不薄,清新雋永意無窮”的境界。

浮 雕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壽山石浮雕是在石面凸起物像的雕刻技法,它與圓雕最大的差異是從前面的方位或兼顧到左右方面表現物像的“半立體感”。浮雕是壽山石雕中的傳統技法。壽山石的浮雕始於明、清時期的壽山石硯四周和印章的方柱四面,雖然因為材料的緣故,在體積上和中國曆代的浮雕作品相比有懸殊很大,但是中國傳統的浮雕藝術對壽山石浮雕的影響是巨大而深遠的。

20世紀80年代前後,壽山石浮雕作品日益增多,技法也隨雕刻的深淺程度而發展成為“淺浮雕”和“高浮雕”兩類。由於壽山石浮雕重在畫面構圖,能較好地體現石材的俏色層次和天然情趣,不僅適於古典文學中歷史故事的表達,也能表現現代題材,尤其是適於表現人物眾多、場面宏大的題材。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壽山芙蓉擺件 — 香山雅集)

浮雕對於石材的要求比圓雕低,許多淺薄的不能用於圓雕的壽山石石料,卻可用於浮雕。浮雕多采用色彩對比度強的薄形石料,其相石設計的畫面一般都具有濃郁的中國畫風格。現代大型浮雕作品對畫面層次和構圖空間十分講究,景物的過密過疏都可能降低作品的藝術品位。

透 雕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在浮雕作品中,保留凸出的物像部分,而將背面部分進行局部鏤空,就稱為透雕。透雕與鏤雕、鏈雕的異同表現為,三者都有穿透性,但透雕的背面多以插屏的形式來表現,有單面透雕和雙面透雕之分。單面透雕只刻正面,雙面透雕則將正、背兩面的物像都刻出來。不管單面透雕還是雙面透雕,都與鏤雕、鏈雕有著本質的區別,那就是鏤雕和鏈雕都是360度的全方面雕刻,而不是正面或正反兩面。因此,鏤雕和鏈雕屬於圓雕技法,而透雕則是浮雕技法的延伸。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壽山芙蓉擺件 — 閤家歡樂)

透雕主要用的是扁平的壽山石材。先將石材鋸成兩面均為平面的原材,留出邊框,在中間構圖後通透雕鏤,兩面都要雕刻,雕刻技法與浮雕相似。

鑲 嵌 雕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壽山石雕刻技法彙集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古語說“玉不琢,不成器”,壽山石從採掘而得的原石到巧奪天工的藝術珍品的誕生,仰賴於雕刻藝術家們的鬼斧神工。

壽山石雕就工序而言有五道,分別是相石、打坯、鑿坯、修光、磨光;壽山石雕的技法歸結起來共有十種,分別是圓雕、鈕雕、鏤雕、鏈雕、浮雕、透雕、薄意、鑲嵌、微雕和篆刻

圓 雕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圓雕又稱立體雕,是物體在雕件上的整體表現,觀賞者可以從中看到物體的各個方面。

從研究古代的壽山石雕獲知,與殷、商、周、秦、漢。唐的百雕一樣,圓雕也是壽山石雕最古老、最基本的技法。不論是出土的南朝的壽山石豬和南北宋的人獸俑,都足以證明。即使到了清初壽山石雕鼎盛時期雕制人物主要仍然使用圓雕技法。這一時期享有盛名的石雕藝人楊玉璇、周尚均、魏汝奮、魏開通、董滄門等,雖然雕刻風格各異,但卻都是圓雕大師。

由於圓雕作品極富立體感,生動、逼真、傳神,所以圓雕對石材的選擇要求比較嚴格,從長寬到厚薄都必須具備與實物相適當的比例,然後雕師們才按比例“打坯”。“打坯”是圓雕中的第一道程序,也是一個重要環節,特別是大型的圓雕作品,還需要先在泥土上“打坯”,竺修訂完“泥稿”後,再正式在石材上“打坯”。“打坯”的目的是確保雕品的各個部件能符合嚴格的比例要求,然後再動刀雕刻出生動傳神的作品。圓雕一般從前方位“開雕”,同時要求特別注意作品的各個角度和方位的統一、和諧與融合,只有這樣,圓雕作品才經得起觀賞者全方位的“透視”。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壽山水洞高山石擺件 — 福滿人間)

隨著時間的推移,到了現代,由於壽山石雕的題材不斷擴大,石雕技法也在不斷髮展。在圓雕技法的基礎上,出現了“摟空雕”、“鏈條雕”。人物和雕刻動物的大型群雕,使圓雕更加精美完善。

鈕 雕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鈕雕專指印章上部的雕刻,起裝飾印章的作用,即石章鈕頭雕刻。

印鈕雕有自然臺和平臺兩種。自然臺的雕法是多因章端不規則,四方型不甚四方而採取的權宜之法,佈局隨意,追求天然石形之美;平臺者則較講究,刻鈕之前先起臺,所謂臺者,即印章的平臺,平臺以上刻鈕,平臺以下,方方正正完整無缺。在平臺上雕刻,平臺之下,則保持方正無缺。平臺上或雕鳥獸、或人物、或瓜果、或吉祥物,創作者因形、因色、因巧,作品效果務必古樸、端莊、尊貴。整個雕刻程序為:首先起臺,再則銼型,三鑿坯,四修光。雕刻時發現鈕頭石質有裂紋、瑕疵等,可結合薄意等其他雕刻方法加以化解,使作品儘可能完美。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壽山青芙蓉印 — 福壽雙全)

印章使用可追溯至殷商時代,秦漢時民間也開始使用,明清時大盛。印章為人“所持信物”,官方印章以區別等級。皇帝玉璽刻螭虎鈕;皇后金璽,也刻螭虎鈕;諸侯王公印章為駝鈕;皇太子、諸侯、丞相、太尉、三公刻龜鈕,食祿二千石以上的官用銅印,則刻象鈕。此外,對系印章綬帶也有青、紫等顏色之分。

元代中期至明代,民間大量使用印章,尤其是許多文人,發現可用壽山石的天然石色美化印章。起先只是在“印鼻子”上簡單穿洞,後來發展成為在印章上部的平臺進行雕刻裝飾。特別是明、清後,印鈕雕刻藝術突飛猛進。雕刻手法更加精美而富有變化,雕刻內容更加豐富,印鈕也從簡單的紋路擴展為“古獸”,再擴展為博古圖案、人物、翎毛、鳥獸、魚蟲等多種類型。特別是在在東、西門派鼎立的同治、光緒年間,印鈕技藝飛速發展。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印鈕的雕刻題材很多,主要有古獸、動物、魚蟲、人物、花果、博古等。古獸鈕是壽山石印章的常見鈕式。古獸多選古代神話中的猛獸、奇獸、怪獸,獅和螭虎為主。此外有龍、鳳、夔、角端、辟邪、饕餮、天祿、麒麟、鰲魚等。動物鈕,動物主要為家畜類的牛、馬、豬、羊、狗等,後擴充為“十二生肖”和其他鳥類。魚蟲鈕,常見的有鯉魚、金魚、螃蟹、蜘蛛、蜜蜂、蝴蝶、甲蟲和蠶、蟬等。人物鈕,古代印章少見人鈕,現在多有刻制。主要為彌勒、羅漢、壽星、八仙、劉海、和合二仙等,也有人物與獸類相結合的,如神仙騎獸和劉海戲蟾等。花果鈕也是新興的一種鈕式圖案,可充分發揮石質的“俏色”,富有生命氣息。

鏤 雕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鏤雕是一種雕塑形式,也稱鏤空雕,即把石材中沒有表現物像的部分掏空,把能表現物像的部分留下來。鏤雕是圓雕中發展出來的技法,它是表現物像立體空間層次的壽山石雕刻技法。是從傳統中國石雕工藝中發展而來的。古代石匠常常雕刻口含石滾珠的龍。龍珠剝離於原石材,比龍口要大,在龍嘴中滾動而不滑出。這種在龍鈕石章中活動的“珠”就是最簡單的鏤空雕。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壽山牛蛋石鏤雕擺件 — 龍騰盛世)

基於鏤雕的難度很大,所以從石料挑選、作品佈局、刀具配備到雕刻程序等,都與一般的雕刻技法有所不同。鏤雕的石料必須質細性純,尤其是鏤空部分,更不應有裂紋和高密度的砂格,否則容易造成斷裂。鏤雕使用的工具,除一般雕刻刀具外,還需要特製的長臂鑿、扒剔刀、鏟底刀、鉤型刀,以及小鋸刺等專用刀具。由於鏤雕內部景物的用空間的很大限制,只能依靠擴大入刀方向的辦法來克服操作上的困難,所以鏤雕景物的設計要求最好是多面透空。一般來說,透空的方向愈多,空洞愈密,鏤雕就愈易,效果也就愈佳。鏤雕的程序是“先外後內”,待外層景物及其它襯景的打坯、鑿坯工序全部結束之後,才能進行鏤雕。

鏤空雕常與其他雕刻技法結合使用,成為整件作品的一個組成部分。由於鏤刻內部景物的用刀受到很大的限制,操作不易,藝人不僅需要有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更要有熟練的圓雕基本功。

鏈 雕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鏈雕是用一塊石材鏤空雕刻出一整條活動石鏈的雕法。該法源於玉雕,卻比玉雕更難,因為石質不比玉質堅韌,稍有不慎就會造成鏈斷石毀。

壽山石的鏈雕源於清初。現收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的乾隆御寶《田黃三鏈章》就是例證。乾隆《田黃三鏈章》由整塊田黃石雕成,三條活動的石鏈連接三顆印章。石鏈一環扣著一環,每一環皆活動自如,巧奪天工。

鏈雕對石材的要求也是很高的,必須經過嚴格挑選、鑑定。一般情況下,質細性堅、純而無格的壽山石比較合適。在相石構思時,也要特別精心細緻。首先要安排好鏈條的位置,使鏈條巧妙避過裂紋與砂格。在雕刻時,鏈條可與其它景物同時打坯,但不能急於穿孔脫環,必須等待作品修光完成之後,再慢慢進行脫環。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脫環是一項非常精細的工作,難度極高。先用小型鑽具小心翼翼地順著每環的內廓並排鑽孔,每孔之間略留距離,然後再用特製的小鏈刀或針鑽,謹慎按序,一一脫環。為了防止已脫鏈環遭受破損,每完成一環後,還要用“可回性打樣膏”加以固定,待整條鏈環刻成後,再將膠合的部分用溫水泡浸,慢慢脫落。

薄意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薄意是壽山石雕的專用名詞,也是壽山石雕一種獨特的藝術表現手法。因薄意淺刻如畫,所以也稱“刀畫”。薄意是從浮雕技法中逐漸衍化而來的,它比淺浮雕還要“淺”,因雕刻層薄而且富有畫意,故稱“薄意”。薄意雕品素以“重典雅、工精微、近畫理”而著稱,它融書法、篆刻、繪畫於一體,是介於繪畫與雕刻之間的獨特藝術,正因如此,優秀的薄意作品往往具有超凡脫俗的藝術魅力,特別富有欣賞價值。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壽山芙蓉印章 — 花開富貴)

薄意雕刻有幾個特點。一是選材要嚴:多選優質石材,如田黃、芙蓉、鹿目田、荔枝凍等,有皮者尤佳;二是技法要高:許多田黃石珍品多出於壽山石雕大師之手;三是相石要精:壽山石中的凍石、田黃、芙蓉等名貴稀少的石種,價值極高,雕琢之前,必須認真研究石材裂痕的走向、表皮利用、疤點處理等等,因此有“雕人眼視不敢琢,審曲面勢爭分毫”之說;四是清石要細:根據腹稿設計,作甄別去留,完善雕件。五是作畫要美:即用筆在石材上畫稿,要求畫面精美。六是勾勒要輕:以尖刀代筆,在畫筆線上,淺勾勒線條定位。七是核稿、磨光,要盡善盡美:校對效果時,有皮者用水,無皮者以粉末核之。只有通靈之石加上高超的技藝,薄意作品才能真正達到“心開一境技不薄,清新雋永意無窮”的境界。

浮 雕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壽山石浮雕是在石面凸起物像的雕刻技法,它與圓雕最大的差異是從前面的方位或兼顧到左右方面表現物像的“半立體感”。浮雕是壽山石雕中的傳統技法。壽山石的浮雕始於明、清時期的壽山石硯四周和印章的方柱四面,雖然因為材料的緣故,在體積上和中國曆代的浮雕作品相比有懸殊很大,但是中國傳統的浮雕藝術對壽山石浮雕的影響是巨大而深遠的。

20世紀80年代前後,壽山石浮雕作品日益增多,技法也隨雕刻的深淺程度而發展成為“淺浮雕”和“高浮雕”兩類。由於壽山石浮雕重在畫面構圖,能較好地體現石材的俏色層次和天然情趣,不僅適於古典文學中歷史故事的表達,也能表現現代題材,尤其是適於表現人物眾多、場面宏大的題材。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壽山芙蓉擺件 — 香山雅集)

浮雕對於石材的要求比圓雕低,許多淺薄的不能用於圓雕的壽山石石料,卻可用於浮雕。浮雕多采用色彩對比度強的薄形石料,其相石設計的畫面一般都具有濃郁的中國畫風格。現代大型浮雕作品對畫面層次和構圖空間十分講究,景物的過密過疏都可能降低作品的藝術品位。

透 雕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在浮雕作品中,保留凸出的物像部分,而將背面部分進行局部鏤空,就稱為透雕。透雕與鏤雕、鏈雕的異同表現為,三者都有穿透性,但透雕的背面多以插屏的形式來表現,有單面透雕和雙面透雕之分。單面透雕只刻正面,雙面透雕則將正、背兩面的物像都刻出來。不管單面透雕還是雙面透雕,都與鏤雕、鏈雕有著本質的區別,那就是鏤雕和鏈雕都是360度的全方面雕刻,而不是正面或正反兩面。因此,鏤雕和鏈雕屬於圓雕技法,而透雕則是浮雕技法的延伸。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壽山芙蓉擺件 — 閤家歡樂)

透雕主要用的是扁平的壽山石材。先將石材鋸成兩面均為平面的原材,留出邊框,在中間構圖後通透雕鏤,兩面都要雕刻,雕刻技法與浮雕相似。

鑲 嵌 雕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鑲嵌雕,又稱屏雕,其石雕配件與漆器屏架或掛框的組合在一起,有的石雕配件還與木、牙、角等材料的雕刻部件組合,屬於小件浮雕的範疇,重在畫面設計以及對嵌飾主體——漆器屏風、掛聯或器皿等的選擇。設計包括“器具造型”和“雕刻畫面”。二者力求統一協調,相互襯托,相互輝映。粘貼石刻片的板面一般應略低於外框,底板色調多為暗色,如黑漆等。用各種顏色的壽山石石片粘貼的畫面應疏密有致,符合畫理。石片色彩要注意對比度和光亮度,使整件作品光彩耀目,引人喜愛。

鑲嵌雕的製作程序分為設計、雕刻和粘貼3個步驟。

設計包括“器具造型”和雕刻畫面兩部分。二者應做到統一協調,相互襯托。粘貼石刻的板面一般略低陷於外框。底板的漆料,宜選擇深暗的色調。雕刻畫面的繪製,多取人物故事、花鳥蔬菜等為題材。佈局宜疏不宜密,穿插宜簡不宜繁。設計時既要使景物便於分解刻制,又要達到構圖完整,符合畫理。

畫稿確定後,將其分解為若干部分,分別繪成分解圖。然後根據設計的要求,選擇相適應質料與色彩的石片。

刻制時,先將分解圖紙貼於石片上,按圖鋸坯。凡遇到與前景交接之處,要留適當的餘石,這樣才能使成品銜接緊密。

微 雕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壽山石雕刻技法彙集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古語說“玉不琢,不成器”,壽山石從採掘而得的原石到巧奪天工的藝術珍品的誕生,仰賴於雕刻藝術家們的鬼斧神工。

壽山石雕就工序而言有五道,分別是相石、打坯、鑿坯、修光、磨光;壽山石雕的技法歸結起來共有十種,分別是圓雕、鈕雕、鏤雕、鏈雕、浮雕、透雕、薄意、鑲嵌、微雕和篆刻

圓 雕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圓雕又稱立體雕,是物體在雕件上的整體表現,觀賞者可以從中看到物體的各個方面。

從研究古代的壽山石雕獲知,與殷、商、周、秦、漢。唐的百雕一樣,圓雕也是壽山石雕最古老、最基本的技法。不論是出土的南朝的壽山石豬和南北宋的人獸俑,都足以證明。即使到了清初壽山石雕鼎盛時期雕制人物主要仍然使用圓雕技法。這一時期享有盛名的石雕藝人楊玉璇、周尚均、魏汝奮、魏開通、董滄門等,雖然雕刻風格各異,但卻都是圓雕大師。

由於圓雕作品極富立體感,生動、逼真、傳神,所以圓雕對石材的選擇要求比較嚴格,從長寬到厚薄都必須具備與實物相適當的比例,然後雕師們才按比例“打坯”。“打坯”是圓雕中的第一道程序,也是一個重要環節,特別是大型的圓雕作品,還需要先在泥土上“打坯”,竺修訂完“泥稿”後,再正式在石材上“打坯”。“打坯”的目的是確保雕品的各個部件能符合嚴格的比例要求,然後再動刀雕刻出生動傳神的作品。圓雕一般從前方位“開雕”,同時要求特別注意作品的各個角度和方位的統一、和諧與融合,只有這樣,圓雕作品才經得起觀賞者全方位的“透視”。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壽山水洞高山石擺件 — 福滿人間)

隨著時間的推移,到了現代,由於壽山石雕的題材不斷擴大,石雕技法也在不斷髮展。在圓雕技法的基礎上,出現了“摟空雕”、“鏈條雕”。人物和雕刻動物的大型群雕,使圓雕更加精美完善。

鈕 雕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鈕雕專指印章上部的雕刻,起裝飾印章的作用,即石章鈕頭雕刻。

印鈕雕有自然臺和平臺兩種。自然臺的雕法是多因章端不規則,四方型不甚四方而採取的權宜之法,佈局隨意,追求天然石形之美;平臺者則較講究,刻鈕之前先起臺,所謂臺者,即印章的平臺,平臺以上刻鈕,平臺以下,方方正正完整無缺。在平臺上雕刻,平臺之下,則保持方正無缺。平臺上或雕鳥獸、或人物、或瓜果、或吉祥物,創作者因形、因色、因巧,作品效果務必古樸、端莊、尊貴。整個雕刻程序為:首先起臺,再則銼型,三鑿坯,四修光。雕刻時發現鈕頭石質有裂紋、瑕疵等,可結合薄意等其他雕刻方法加以化解,使作品儘可能完美。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壽山青芙蓉印 — 福壽雙全)

印章使用可追溯至殷商時代,秦漢時民間也開始使用,明清時大盛。印章為人“所持信物”,官方印章以區別等級。皇帝玉璽刻螭虎鈕;皇后金璽,也刻螭虎鈕;諸侯王公印章為駝鈕;皇太子、諸侯、丞相、太尉、三公刻龜鈕,食祿二千石以上的官用銅印,則刻象鈕。此外,對系印章綬帶也有青、紫等顏色之分。

元代中期至明代,民間大量使用印章,尤其是許多文人,發現可用壽山石的天然石色美化印章。起先只是在“印鼻子”上簡單穿洞,後來發展成為在印章上部的平臺進行雕刻裝飾。特別是明、清後,印鈕雕刻藝術突飛猛進。雕刻手法更加精美而富有變化,雕刻內容更加豐富,印鈕也從簡單的紋路擴展為“古獸”,再擴展為博古圖案、人物、翎毛、鳥獸、魚蟲等多種類型。特別是在在東、西門派鼎立的同治、光緒年間,印鈕技藝飛速發展。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印鈕的雕刻題材很多,主要有古獸、動物、魚蟲、人物、花果、博古等。古獸鈕是壽山石印章的常見鈕式。古獸多選古代神話中的猛獸、奇獸、怪獸,獅和螭虎為主。此外有龍、鳳、夔、角端、辟邪、饕餮、天祿、麒麟、鰲魚等。動物鈕,動物主要為家畜類的牛、馬、豬、羊、狗等,後擴充為“十二生肖”和其他鳥類。魚蟲鈕,常見的有鯉魚、金魚、螃蟹、蜘蛛、蜜蜂、蝴蝶、甲蟲和蠶、蟬等。人物鈕,古代印章少見人鈕,現在多有刻制。主要為彌勒、羅漢、壽星、八仙、劉海、和合二仙等,也有人物與獸類相結合的,如神仙騎獸和劉海戲蟾等。花果鈕也是新興的一種鈕式圖案,可充分發揮石質的“俏色”,富有生命氣息。

鏤 雕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鏤雕是一種雕塑形式,也稱鏤空雕,即把石材中沒有表現物像的部分掏空,把能表現物像的部分留下來。鏤雕是圓雕中發展出來的技法,它是表現物像立體空間層次的壽山石雕刻技法。是從傳統中國石雕工藝中發展而來的。古代石匠常常雕刻口含石滾珠的龍。龍珠剝離於原石材,比龍口要大,在龍嘴中滾動而不滑出。這種在龍鈕石章中活動的“珠”就是最簡單的鏤空雕。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壽山牛蛋石鏤雕擺件 — 龍騰盛世)

基於鏤雕的難度很大,所以從石料挑選、作品佈局、刀具配備到雕刻程序等,都與一般的雕刻技法有所不同。鏤雕的石料必須質細性純,尤其是鏤空部分,更不應有裂紋和高密度的砂格,否則容易造成斷裂。鏤雕使用的工具,除一般雕刻刀具外,還需要特製的長臂鑿、扒剔刀、鏟底刀、鉤型刀,以及小鋸刺等專用刀具。由於鏤雕內部景物的用空間的很大限制,只能依靠擴大入刀方向的辦法來克服操作上的困難,所以鏤雕景物的設計要求最好是多面透空。一般來說,透空的方向愈多,空洞愈密,鏤雕就愈易,效果也就愈佳。鏤雕的程序是“先外後內”,待外層景物及其它襯景的打坯、鑿坯工序全部結束之後,才能進行鏤雕。

鏤空雕常與其他雕刻技法結合使用,成為整件作品的一個組成部分。由於鏤刻內部景物的用刀受到很大的限制,操作不易,藝人不僅需要有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更要有熟練的圓雕基本功。

鏈 雕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鏈雕是用一塊石材鏤空雕刻出一整條活動石鏈的雕法。該法源於玉雕,卻比玉雕更難,因為石質不比玉質堅韌,稍有不慎就會造成鏈斷石毀。

壽山石的鏈雕源於清初。現收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的乾隆御寶《田黃三鏈章》就是例證。乾隆《田黃三鏈章》由整塊田黃石雕成,三條活動的石鏈連接三顆印章。石鏈一環扣著一環,每一環皆活動自如,巧奪天工。

鏈雕對石材的要求也是很高的,必須經過嚴格挑選、鑑定。一般情況下,質細性堅、純而無格的壽山石比較合適。在相石構思時,也要特別精心細緻。首先要安排好鏈條的位置,使鏈條巧妙避過裂紋與砂格。在雕刻時,鏈條可與其它景物同時打坯,但不能急於穿孔脫環,必須等待作品修光完成之後,再慢慢進行脫環。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脫環是一項非常精細的工作,難度極高。先用小型鑽具小心翼翼地順著每環的內廓並排鑽孔,每孔之間略留距離,然後再用特製的小鏈刀或針鑽,謹慎按序,一一脫環。為了防止已脫鏈環遭受破損,每完成一環後,還要用“可回性打樣膏”加以固定,待整條鏈環刻成後,再將膠合的部分用溫水泡浸,慢慢脫落。

薄意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薄意是壽山石雕的專用名詞,也是壽山石雕一種獨特的藝術表現手法。因薄意淺刻如畫,所以也稱“刀畫”。薄意是從浮雕技法中逐漸衍化而來的,它比淺浮雕還要“淺”,因雕刻層薄而且富有畫意,故稱“薄意”。薄意雕品素以“重典雅、工精微、近畫理”而著稱,它融書法、篆刻、繪畫於一體,是介於繪畫與雕刻之間的獨特藝術,正因如此,優秀的薄意作品往往具有超凡脫俗的藝術魅力,特別富有欣賞價值。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壽山芙蓉印章 — 花開富貴)

薄意雕刻有幾個特點。一是選材要嚴:多選優質石材,如田黃、芙蓉、鹿目田、荔枝凍等,有皮者尤佳;二是技法要高:許多田黃石珍品多出於壽山石雕大師之手;三是相石要精:壽山石中的凍石、田黃、芙蓉等名貴稀少的石種,價值極高,雕琢之前,必須認真研究石材裂痕的走向、表皮利用、疤點處理等等,因此有“雕人眼視不敢琢,審曲面勢爭分毫”之說;四是清石要細:根據腹稿設計,作甄別去留,完善雕件。五是作畫要美:即用筆在石材上畫稿,要求畫面精美。六是勾勒要輕:以尖刀代筆,在畫筆線上,淺勾勒線條定位。七是核稿、磨光,要盡善盡美:校對效果時,有皮者用水,無皮者以粉末核之。只有通靈之石加上高超的技藝,薄意作品才能真正達到“心開一境技不薄,清新雋永意無窮”的境界。

浮 雕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壽山石浮雕是在石面凸起物像的雕刻技法,它與圓雕最大的差異是從前面的方位或兼顧到左右方面表現物像的“半立體感”。浮雕是壽山石雕中的傳統技法。壽山石的浮雕始於明、清時期的壽山石硯四周和印章的方柱四面,雖然因為材料的緣故,在體積上和中國曆代的浮雕作品相比有懸殊很大,但是中國傳統的浮雕藝術對壽山石浮雕的影響是巨大而深遠的。

20世紀80年代前後,壽山石浮雕作品日益增多,技法也隨雕刻的深淺程度而發展成為“淺浮雕”和“高浮雕”兩類。由於壽山石浮雕重在畫面構圖,能較好地體現石材的俏色層次和天然情趣,不僅適於古典文學中歷史故事的表達,也能表現現代題材,尤其是適於表現人物眾多、場面宏大的題材。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壽山芙蓉擺件 — 香山雅集)

浮雕對於石材的要求比圓雕低,許多淺薄的不能用於圓雕的壽山石石料,卻可用於浮雕。浮雕多采用色彩對比度強的薄形石料,其相石設計的畫面一般都具有濃郁的中國畫風格。現代大型浮雕作品對畫面層次和構圖空間十分講究,景物的過密過疏都可能降低作品的藝術品位。

透 雕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在浮雕作品中,保留凸出的物像部分,而將背面部分進行局部鏤空,就稱為透雕。透雕與鏤雕、鏈雕的異同表現為,三者都有穿透性,但透雕的背面多以插屏的形式來表現,有單面透雕和雙面透雕之分。單面透雕只刻正面,雙面透雕則將正、背兩面的物像都刻出來。不管單面透雕還是雙面透雕,都與鏤雕、鏈雕有著本質的區別,那就是鏤雕和鏈雕都是360度的全方面雕刻,而不是正面或正反兩面。因此,鏤雕和鏈雕屬於圓雕技法,而透雕則是浮雕技法的延伸。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壽山芙蓉擺件 — 閤家歡樂)

透雕主要用的是扁平的壽山石材。先將石材鋸成兩面均為平面的原材,留出邊框,在中間構圖後通透雕鏤,兩面都要雕刻,雕刻技法與浮雕相似。

鑲 嵌 雕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鑲嵌雕,又稱屏雕,其石雕配件與漆器屏架或掛框的組合在一起,有的石雕配件還與木、牙、角等材料的雕刻部件組合,屬於小件浮雕的範疇,重在畫面設計以及對嵌飾主體——漆器屏風、掛聯或器皿等的選擇。設計包括“器具造型”和“雕刻畫面”。二者力求統一協調,相互襯托,相互輝映。粘貼石刻片的板面一般應略低於外框,底板色調多為暗色,如黑漆等。用各種顏色的壽山石石片粘貼的畫面應疏密有致,符合畫理。石片色彩要注意對比度和光亮度,使整件作品光彩耀目,引人喜愛。

鑲嵌雕的製作程序分為設計、雕刻和粘貼3個步驟。

設計包括“器具造型”和雕刻畫面兩部分。二者應做到統一協調,相互襯托。粘貼石刻的板面一般略低陷於外框。底板的漆料,宜選擇深暗的色調。雕刻畫面的繪製,多取人物故事、花鳥蔬菜等為題材。佈局宜疏不宜密,穿插宜簡不宜繁。設計時既要使景物便於分解刻制,又要達到構圖完整,符合畫理。

畫稿確定後,將其分解為若干部分,分別繪成分解圖。然後根據設計的要求,選擇相適應質料與色彩的石片。

刻制時,先將分解圖紙貼於石片上,按圖鋸坯。凡遇到與前景交接之處,要留適當的餘石,這樣才能使成品銜接緊密。

微 雕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壽山石微雕產生於新的社會條件和時代背景,是書畫藝術。篆刻藝術的繼承和創新,是別具一格的嶄新的藝術。

微雕源遠流長。遠在殷商時代的甲骨文中就出現微型雕刻。據蕭艾的《甲骨文史記》記載:“甲骨文刻的技巧十分精妙……小的細如芝麻,或峭拔蒼勁,或秀麗多姿。”戰國時的璽印,小的如累黍,印文卻有朱自之分。

01

篆 刻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壽山石雕刻技法彙集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古語說“玉不琢,不成器”,壽山石從採掘而得的原石到巧奪天工的藝術珍品的誕生,仰賴於雕刻藝術家們的鬼斧神工。

壽山石雕就工序而言有五道,分別是相石、打坯、鑿坯、修光、磨光;壽山石雕的技法歸結起來共有十種,分別是圓雕、鈕雕、鏤雕、鏈雕、浮雕、透雕、薄意、鑲嵌、微雕和篆刻

圓 雕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圓雕又稱立體雕,是物體在雕件上的整體表現,觀賞者可以從中看到物體的各個方面。

從研究古代的壽山石雕獲知,與殷、商、周、秦、漢。唐的百雕一樣,圓雕也是壽山石雕最古老、最基本的技法。不論是出土的南朝的壽山石豬和南北宋的人獸俑,都足以證明。即使到了清初壽山石雕鼎盛時期雕制人物主要仍然使用圓雕技法。這一時期享有盛名的石雕藝人楊玉璇、周尚均、魏汝奮、魏開通、董滄門等,雖然雕刻風格各異,但卻都是圓雕大師。

由於圓雕作品極富立體感,生動、逼真、傳神,所以圓雕對石材的選擇要求比較嚴格,從長寬到厚薄都必須具備與實物相適當的比例,然後雕師們才按比例“打坯”。“打坯”是圓雕中的第一道程序,也是一個重要環節,特別是大型的圓雕作品,還需要先在泥土上“打坯”,竺修訂完“泥稿”後,再正式在石材上“打坯”。“打坯”的目的是確保雕品的各個部件能符合嚴格的比例要求,然後再動刀雕刻出生動傳神的作品。圓雕一般從前方位“開雕”,同時要求特別注意作品的各個角度和方位的統一、和諧與融合,只有這樣,圓雕作品才經得起觀賞者全方位的“透視”。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壽山水洞高山石擺件 — 福滿人間)

隨著時間的推移,到了現代,由於壽山石雕的題材不斷擴大,石雕技法也在不斷髮展。在圓雕技法的基礎上,出現了“摟空雕”、“鏈條雕”。人物和雕刻動物的大型群雕,使圓雕更加精美完善。

鈕 雕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鈕雕專指印章上部的雕刻,起裝飾印章的作用,即石章鈕頭雕刻。

印鈕雕有自然臺和平臺兩種。自然臺的雕法是多因章端不規則,四方型不甚四方而採取的權宜之法,佈局隨意,追求天然石形之美;平臺者則較講究,刻鈕之前先起臺,所謂臺者,即印章的平臺,平臺以上刻鈕,平臺以下,方方正正完整無缺。在平臺上雕刻,平臺之下,則保持方正無缺。平臺上或雕鳥獸、或人物、或瓜果、或吉祥物,創作者因形、因色、因巧,作品效果務必古樸、端莊、尊貴。整個雕刻程序為:首先起臺,再則銼型,三鑿坯,四修光。雕刻時發現鈕頭石質有裂紋、瑕疵等,可結合薄意等其他雕刻方法加以化解,使作品儘可能完美。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壽山青芙蓉印 — 福壽雙全)

印章使用可追溯至殷商時代,秦漢時民間也開始使用,明清時大盛。印章為人“所持信物”,官方印章以區別等級。皇帝玉璽刻螭虎鈕;皇后金璽,也刻螭虎鈕;諸侯王公印章為駝鈕;皇太子、諸侯、丞相、太尉、三公刻龜鈕,食祿二千石以上的官用銅印,則刻象鈕。此外,對系印章綬帶也有青、紫等顏色之分。

元代中期至明代,民間大量使用印章,尤其是許多文人,發現可用壽山石的天然石色美化印章。起先只是在“印鼻子”上簡單穿洞,後來發展成為在印章上部的平臺進行雕刻裝飾。特別是明、清後,印鈕雕刻藝術突飛猛進。雕刻手法更加精美而富有變化,雕刻內容更加豐富,印鈕也從簡單的紋路擴展為“古獸”,再擴展為博古圖案、人物、翎毛、鳥獸、魚蟲等多種類型。特別是在在東、西門派鼎立的同治、光緒年間,印鈕技藝飛速發展。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印鈕的雕刻題材很多,主要有古獸、動物、魚蟲、人物、花果、博古等。古獸鈕是壽山石印章的常見鈕式。古獸多選古代神話中的猛獸、奇獸、怪獸,獅和螭虎為主。此外有龍、鳳、夔、角端、辟邪、饕餮、天祿、麒麟、鰲魚等。動物鈕,動物主要為家畜類的牛、馬、豬、羊、狗等,後擴充為“十二生肖”和其他鳥類。魚蟲鈕,常見的有鯉魚、金魚、螃蟹、蜘蛛、蜜蜂、蝴蝶、甲蟲和蠶、蟬等。人物鈕,古代印章少見人鈕,現在多有刻制。主要為彌勒、羅漢、壽星、八仙、劉海、和合二仙等,也有人物與獸類相結合的,如神仙騎獸和劉海戲蟾等。花果鈕也是新興的一種鈕式圖案,可充分發揮石質的“俏色”,富有生命氣息。

鏤 雕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鏤雕是一種雕塑形式,也稱鏤空雕,即把石材中沒有表現物像的部分掏空,把能表現物像的部分留下來。鏤雕是圓雕中發展出來的技法,它是表現物像立體空間層次的壽山石雕刻技法。是從傳統中國石雕工藝中發展而來的。古代石匠常常雕刻口含石滾珠的龍。龍珠剝離於原石材,比龍口要大,在龍嘴中滾動而不滑出。這種在龍鈕石章中活動的“珠”就是最簡單的鏤空雕。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壽山牛蛋石鏤雕擺件 — 龍騰盛世)

基於鏤雕的難度很大,所以從石料挑選、作品佈局、刀具配備到雕刻程序等,都與一般的雕刻技法有所不同。鏤雕的石料必須質細性純,尤其是鏤空部分,更不應有裂紋和高密度的砂格,否則容易造成斷裂。鏤雕使用的工具,除一般雕刻刀具外,還需要特製的長臂鑿、扒剔刀、鏟底刀、鉤型刀,以及小鋸刺等專用刀具。由於鏤雕內部景物的用空間的很大限制,只能依靠擴大入刀方向的辦法來克服操作上的困難,所以鏤雕景物的設計要求最好是多面透空。一般來說,透空的方向愈多,空洞愈密,鏤雕就愈易,效果也就愈佳。鏤雕的程序是“先外後內”,待外層景物及其它襯景的打坯、鑿坯工序全部結束之後,才能進行鏤雕。

鏤空雕常與其他雕刻技法結合使用,成為整件作品的一個組成部分。由於鏤刻內部景物的用刀受到很大的限制,操作不易,藝人不僅需要有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更要有熟練的圓雕基本功。

鏈 雕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鏈雕是用一塊石材鏤空雕刻出一整條活動石鏈的雕法。該法源於玉雕,卻比玉雕更難,因為石質不比玉質堅韌,稍有不慎就會造成鏈斷石毀。

壽山石的鏈雕源於清初。現收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的乾隆御寶《田黃三鏈章》就是例證。乾隆《田黃三鏈章》由整塊田黃石雕成,三條活動的石鏈連接三顆印章。石鏈一環扣著一環,每一環皆活動自如,巧奪天工。

鏈雕對石材的要求也是很高的,必須經過嚴格挑選、鑑定。一般情況下,質細性堅、純而無格的壽山石比較合適。在相石構思時,也要特別精心細緻。首先要安排好鏈條的位置,使鏈條巧妙避過裂紋與砂格。在雕刻時,鏈條可與其它景物同時打坯,但不能急於穿孔脫環,必須等待作品修光完成之後,再慢慢進行脫環。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脫環是一項非常精細的工作,難度極高。先用小型鑽具小心翼翼地順著每環的內廓並排鑽孔,每孔之間略留距離,然後再用特製的小鏈刀或針鑽,謹慎按序,一一脫環。為了防止已脫鏈環遭受破損,每完成一環後,還要用“可回性打樣膏”加以固定,待整條鏈環刻成後,再將膠合的部分用溫水泡浸,慢慢脫落。

薄意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薄意是壽山石雕的專用名詞,也是壽山石雕一種獨特的藝術表現手法。因薄意淺刻如畫,所以也稱“刀畫”。薄意是從浮雕技法中逐漸衍化而來的,它比淺浮雕還要“淺”,因雕刻層薄而且富有畫意,故稱“薄意”。薄意雕品素以“重典雅、工精微、近畫理”而著稱,它融書法、篆刻、繪畫於一體,是介於繪畫與雕刻之間的獨特藝術,正因如此,優秀的薄意作品往往具有超凡脫俗的藝術魅力,特別富有欣賞價值。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壽山芙蓉印章 — 花開富貴)

薄意雕刻有幾個特點。一是選材要嚴:多選優質石材,如田黃、芙蓉、鹿目田、荔枝凍等,有皮者尤佳;二是技法要高:許多田黃石珍品多出於壽山石雕大師之手;三是相石要精:壽山石中的凍石、田黃、芙蓉等名貴稀少的石種,價值極高,雕琢之前,必須認真研究石材裂痕的走向、表皮利用、疤點處理等等,因此有“雕人眼視不敢琢,審曲面勢爭分毫”之說;四是清石要細:根據腹稿設計,作甄別去留,完善雕件。五是作畫要美:即用筆在石材上畫稿,要求畫面精美。六是勾勒要輕:以尖刀代筆,在畫筆線上,淺勾勒線條定位。七是核稿、磨光,要盡善盡美:校對效果時,有皮者用水,無皮者以粉末核之。只有通靈之石加上高超的技藝,薄意作品才能真正達到“心開一境技不薄,清新雋永意無窮”的境界。

浮 雕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壽山石浮雕是在石面凸起物像的雕刻技法,它與圓雕最大的差異是從前面的方位或兼顧到左右方面表現物像的“半立體感”。浮雕是壽山石雕中的傳統技法。壽山石的浮雕始於明、清時期的壽山石硯四周和印章的方柱四面,雖然因為材料的緣故,在體積上和中國曆代的浮雕作品相比有懸殊很大,但是中國傳統的浮雕藝術對壽山石浮雕的影響是巨大而深遠的。

20世紀80年代前後,壽山石浮雕作品日益增多,技法也隨雕刻的深淺程度而發展成為“淺浮雕”和“高浮雕”兩類。由於壽山石浮雕重在畫面構圖,能較好地體現石材的俏色層次和天然情趣,不僅適於古典文學中歷史故事的表達,也能表現現代題材,尤其是適於表現人物眾多、場面宏大的題材。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壽山芙蓉擺件 — 香山雅集)

浮雕對於石材的要求比圓雕低,許多淺薄的不能用於圓雕的壽山石石料,卻可用於浮雕。浮雕多采用色彩對比度強的薄形石料,其相石設計的畫面一般都具有濃郁的中國畫風格。現代大型浮雕作品對畫面層次和構圖空間十分講究,景物的過密過疏都可能降低作品的藝術品位。

透 雕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在浮雕作品中,保留凸出的物像部分,而將背面部分進行局部鏤空,就稱為透雕。透雕與鏤雕、鏈雕的異同表現為,三者都有穿透性,但透雕的背面多以插屏的形式來表現,有單面透雕和雙面透雕之分。單面透雕只刻正面,雙面透雕則將正、背兩面的物像都刻出來。不管單面透雕還是雙面透雕,都與鏤雕、鏈雕有著本質的區別,那就是鏤雕和鏈雕都是360度的全方面雕刻,而不是正面或正反兩面。因此,鏤雕和鏈雕屬於圓雕技法,而透雕則是浮雕技法的延伸。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壽山芙蓉擺件 — 閤家歡樂)

透雕主要用的是扁平的壽山石材。先將石材鋸成兩面均為平面的原材,留出邊框,在中間構圖後通透雕鏤,兩面都要雕刻,雕刻技法與浮雕相似。

鑲 嵌 雕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鑲嵌雕,又稱屏雕,其石雕配件與漆器屏架或掛框的組合在一起,有的石雕配件還與木、牙、角等材料的雕刻部件組合,屬於小件浮雕的範疇,重在畫面設計以及對嵌飾主體——漆器屏風、掛聯或器皿等的選擇。設計包括“器具造型”和“雕刻畫面”。二者力求統一協調,相互襯托,相互輝映。粘貼石刻片的板面一般應略低於外框,底板色調多為暗色,如黑漆等。用各種顏色的壽山石石片粘貼的畫面應疏密有致,符合畫理。石片色彩要注意對比度和光亮度,使整件作品光彩耀目,引人喜愛。

鑲嵌雕的製作程序分為設計、雕刻和粘貼3個步驟。

設計包括“器具造型”和雕刻畫面兩部分。二者應做到統一協調,相互襯托。粘貼石刻的板面一般略低陷於外框。底板的漆料,宜選擇深暗的色調。雕刻畫面的繪製,多取人物故事、花鳥蔬菜等為題材。佈局宜疏不宜密,穿插宜簡不宜繁。設計時既要使景物便於分解刻制,又要達到構圖完整,符合畫理。

畫稿確定後,將其分解為若干部分,分別繪成分解圖。然後根據設計的要求,選擇相適應質料與色彩的石片。

刻制時,先將分解圖紙貼於石片上,按圖鋸坯。凡遇到與前景交接之處,要留適當的餘石,這樣才能使成品銜接緊密。

微 雕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壽山石微雕產生於新的社會條件和時代背景,是書畫藝術。篆刻藝術的繼承和創新,是別具一格的嶄新的藝術。

微雕源遠流長。遠在殷商時代的甲骨文中就出現微型雕刻。據蕭艾的《甲骨文史記》記載:“甲骨文刻的技巧十分精妙……小的細如芝麻,或峭拔蒼勁,或秀麗多姿。”戰國時的璽印,小的如累黍,印文卻有朱自之分。

01

篆 刻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篆刻歷史始於秦。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下令統一推廣使用小篆,篆文便成為印章印面所雕刻的內容,以後世代相襲,成為一種獨特的雕刻藝術。由於古代篆刻皆以金銀銅玉為材料,直至元朝王冕開創花乳石材刻印之後,壽山石的篆刻歷史才翻開了第一頁。

由於壽山石的篆刻與印章關係十分密切,所以壽山石篆刻的歷史,形象地說,都寫在壽山石印章的印面上。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壽山石雕刻技法彙集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古語說“玉不琢,不成器”,壽山石從採掘而得的原石到巧奪天工的藝術珍品的誕生,仰賴於雕刻藝術家們的鬼斧神工。

壽山石雕就工序而言有五道,分別是相石、打坯、鑿坯、修光、磨光;壽山石雕的技法歸結起來共有十種,分別是圓雕、鈕雕、鏤雕、鏈雕、浮雕、透雕、薄意、鑲嵌、微雕和篆刻

圓 雕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圓雕又稱立體雕,是物體在雕件上的整體表現,觀賞者可以從中看到物體的各個方面。

從研究古代的壽山石雕獲知,與殷、商、周、秦、漢。唐的百雕一樣,圓雕也是壽山石雕最古老、最基本的技法。不論是出土的南朝的壽山石豬和南北宋的人獸俑,都足以證明。即使到了清初壽山石雕鼎盛時期雕制人物主要仍然使用圓雕技法。這一時期享有盛名的石雕藝人楊玉璇、周尚均、魏汝奮、魏開通、董滄門等,雖然雕刻風格各異,但卻都是圓雕大師。

由於圓雕作品極富立體感,生動、逼真、傳神,所以圓雕對石材的選擇要求比較嚴格,從長寬到厚薄都必須具備與實物相適當的比例,然後雕師們才按比例“打坯”。“打坯”是圓雕中的第一道程序,也是一個重要環節,特別是大型的圓雕作品,還需要先在泥土上“打坯”,竺修訂完“泥稿”後,再正式在石材上“打坯”。“打坯”的目的是確保雕品的各個部件能符合嚴格的比例要求,然後再動刀雕刻出生動傳神的作品。圓雕一般從前方位“開雕”,同時要求特別注意作品的各個角度和方位的統一、和諧與融合,只有這樣,圓雕作品才經得起觀賞者全方位的“透視”。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壽山水洞高山石擺件 — 福滿人間)

隨著時間的推移,到了現代,由於壽山石雕的題材不斷擴大,石雕技法也在不斷髮展。在圓雕技法的基礎上,出現了“摟空雕”、“鏈條雕”。人物和雕刻動物的大型群雕,使圓雕更加精美完善。

鈕 雕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鈕雕專指印章上部的雕刻,起裝飾印章的作用,即石章鈕頭雕刻。

印鈕雕有自然臺和平臺兩種。自然臺的雕法是多因章端不規則,四方型不甚四方而採取的權宜之法,佈局隨意,追求天然石形之美;平臺者則較講究,刻鈕之前先起臺,所謂臺者,即印章的平臺,平臺以上刻鈕,平臺以下,方方正正完整無缺。在平臺上雕刻,平臺之下,則保持方正無缺。平臺上或雕鳥獸、或人物、或瓜果、或吉祥物,創作者因形、因色、因巧,作品效果務必古樸、端莊、尊貴。整個雕刻程序為:首先起臺,再則銼型,三鑿坯,四修光。雕刻時發現鈕頭石質有裂紋、瑕疵等,可結合薄意等其他雕刻方法加以化解,使作品儘可能完美。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壽山青芙蓉印 — 福壽雙全)

印章使用可追溯至殷商時代,秦漢時民間也開始使用,明清時大盛。印章為人“所持信物”,官方印章以區別等級。皇帝玉璽刻螭虎鈕;皇后金璽,也刻螭虎鈕;諸侯王公印章為駝鈕;皇太子、諸侯、丞相、太尉、三公刻龜鈕,食祿二千石以上的官用銅印,則刻象鈕。此外,對系印章綬帶也有青、紫等顏色之分。

元代中期至明代,民間大量使用印章,尤其是許多文人,發現可用壽山石的天然石色美化印章。起先只是在“印鼻子”上簡單穿洞,後來發展成為在印章上部的平臺進行雕刻裝飾。特別是明、清後,印鈕雕刻藝術突飛猛進。雕刻手法更加精美而富有變化,雕刻內容更加豐富,印鈕也從簡單的紋路擴展為“古獸”,再擴展為博古圖案、人物、翎毛、鳥獸、魚蟲等多種類型。特別是在在東、西門派鼎立的同治、光緒年間,印鈕技藝飛速發展。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印鈕的雕刻題材很多,主要有古獸、動物、魚蟲、人物、花果、博古等。古獸鈕是壽山石印章的常見鈕式。古獸多選古代神話中的猛獸、奇獸、怪獸,獅和螭虎為主。此外有龍、鳳、夔、角端、辟邪、饕餮、天祿、麒麟、鰲魚等。動物鈕,動物主要為家畜類的牛、馬、豬、羊、狗等,後擴充為“十二生肖”和其他鳥類。魚蟲鈕,常見的有鯉魚、金魚、螃蟹、蜘蛛、蜜蜂、蝴蝶、甲蟲和蠶、蟬等。人物鈕,古代印章少見人鈕,現在多有刻制。主要為彌勒、羅漢、壽星、八仙、劉海、和合二仙等,也有人物與獸類相結合的,如神仙騎獸和劉海戲蟾等。花果鈕也是新興的一種鈕式圖案,可充分發揮石質的“俏色”,富有生命氣息。

鏤 雕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鏤雕是一種雕塑形式,也稱鏤空雕,即把石材中沒有表現物像的部分掏空,把能表現物像的部分留下來。鏤雕是圓雕中發展出來的技法,它是表現物像立體空間層次的壽山石雕刻技法。是從傳統中國石雕工藝中發展而來的。古代石匠常常雕刻口含石滾珠的龍。龍珠剝離於原石材,比龍口要大,在龍嘴中滾動而不滑出。這種在龍鈕石章中活動的“珠”就是最簡單的鏤空雕。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壽山牛蛋石鏤雕擺件 — 龍騰盛世)

基於鏤雕的難度很大,所以從石料挑選、作品佈局、刀具配備到雕刻程序等,都與一般的雕刻技法有所不同。鏤雕的石料必須質細性純,尤其是鏤空部分,更不應有裂紋和高密度的砂格,否則容易造成斷裂。鏤雕使用的工具,除一般雕刻刀具外,還需要特製的長臂鑿、扒剔刀、鏟底刀、鉤型刀,以及小鋸刺等專用刀具。由於鏤雕內部景物的用空間的很大限制,只能依靠擴大入刀方向的辦法來克服操作上的困難,所以鏤雕景物的設計要求最好是多面透空。一般來說,透空的方向愈多,空洞愈密,鏤雕就愈易,效果也就愈佳。鏤雕的程序是“先外後內”,待外層景物及其它襯景的打坯、鑿坯工序全部結束之後,才能進行鏤雕。

鏤空雕常與其他雕刻技法結合使用,成為整件作品的一個組成部分。由於鏤刻內部景物的用刀受到很大的限制,操作不易,藝人不僅需要有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更要有熟練的圓雕基本功。

鏈 雕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鏈雕是用一塊石材鏤空雕刻出一整條活動石鏈的雕法。該法源於玉雕,卻比玉雕更難,因為石質不比玉質堅韌,稍有不慎就會造成鏈斷石毀。

壽山石的鏈雕源於清初。現收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的乾隆御寶《田黃三鏈章》就是例證。乾隆《田黃三鏈章》由整塊田黃石雕成,三條活動的石鏈連接三顆印章。石鏈一環扣著一環,每一環皆活動自如,巧奪天工。

鏈雕對石材的要求也是很高的,必須經過嚴格挑選、鑑定。一般情況下,質細性堅、純而無格的壽山石比較合適。在相石構思時,也要特別精心細緻。首先要安排好鏈條的位置,使鏈條巧妙避過裂紋與砂格。在雕刻時,鏈條可與其它景物同時打坯,但不能急於穿孔脫環,必須等待作品修光完成之後,再慢慢進行脫環。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脫環是一項非常精細的工作,難度極高。先用小型鑽具小心翼翼地順著每環的內廓並排鑽孔,每孔之間略留距離,然後再用特製的小鏈刀或針鑽,謹慎按序,一一脫環。為了防止已脫鏈環遭受破損,每完成一環後,還要用“可回性打樣膏”加以固定,待整條鏈環刻成後,再將膠合的部分用溫水泡浸,慢慢脫落。

薄意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薄意是壽山石雕的專用名詞,也是壽山石雕一種獨特的藝術表現手法。因薄意淺刻如畫,所以也稱“刀畫”。薄意是從浮雕技法中逐漸衍化而來的,它比淺浮雕還要“淺”,因雕刻層薄而且富有畫意,故稱“薄意”。薄意雕品素以“重典雅、工精微、近畫理”而著稱,它融書法、篆刻、繪畫於一體,是介於繪畫與雕刻之間的獨特藝術,正因如此,優秀的薄意作品往往具有超凡脫俗的藝術魅力,特別富有欣賞價值。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壽山芙蓉印章 — 花開富貴)

薄意雕刻有幾個特點。一是選材要嚴:多選優質石材,如田黃、芙蓉、鹿目田、荔枝凍等,有皮者尤佳;二是技法要高:許多田黃石珍品多出於壽山石雕大師之手;三是相石要精:壽山石中的凍石、田黃、芙蓉等名貴稀少的石種,價值極高,雕琢之前,必須認真研究石材裂痕的走向、表皮利用、疤點處理等等,因此有“雕人眼視不敢琢,審曲面勢爭分毫”之說;四是清石要細:根據腹稿設計,作甄別去留,完善雕件。五是作畫要美:即用筆在石材上畫稿,要求畫面精美。六是勾勒要輕:以尖刀代筆,在畫筆線上,淺勾勒線條定位。七是核稿、磨光,要盡善盡美:校對效果時,有皮者用水,無皮者以粉末核之。只有通靈之石加上高超的技藝,薄意作品才能真正達到“心開一境技不薄,清新雋永意無窮”的境界。

浮 雕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壽山石浮雕是在石面凸起物像的雕刻技法,它與圓雕最大的差異是從前面的方位或兼顧到左右方面表現物像的“半立體感”。浮雕是壽山石雕中的傳統技法。壽山石的浮雕始於明、清時期的壽山石硯四周和印章的方柱四面,雖然因為材料的緣故,在體積上和中國曆代的浮雕作品相比有懸殊很大,但是中國傳統的浮雕藝術對壽山石浮雕的影響是巨大而深遠的。

20世紀80年代前後,壽山石浮雕作品日益增多,技法也隨雕刻的深淺程度而發展成為“淺浮雕”和“高浮雕”兩類。由於壽山石浮雕重在畫面構圖,能較好地體現石材的俏色層次和天然情趣,不僅適於古典文學中歷史故事的表達,也能表現現代題材,尤其是適於表現人物眾多、場面宏大的題材。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壽山芙蓉擺件 — 香山雅集)

浮雕對於石材的要求比圓雕低,許多淺薄的不能用於圓雕的壽山石石料,卻可用於浮雕。浮雕多采用色彩對比度強的薄形石料,其相石設計的畫面一般都具有濃郁的中國畫風格。現代大型浮雕作品對畫面層次和構圖空間十分講究,景物的過密過疏都可能降低作品的藝術品位。

透 雕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在浮雕作品中,保留凸出的物像部分,而將背面部分進行局部鏤空,就稱為透雕。透雕與鏤雕、鏈雕的異同表現為,三者都有穿透性,但透雕的背面多以插屏的形式來表現,有單面透雕和雙面透雕之分。單面透雕只刻正面,雙面透雕則將正、背兩面的物像都刻出來。不管單面透雕還是雙面透雕,都與鏤雕、鏈雕有著本質的區別,那就是鏤雕和鏈雕都是360度的全方面雕刻,而不是正面或正反兩面。因此,鏤雕和鏈雕屬於圓雕技法,而透雕則是浮雕技法的延伸。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壽山芙蓉擺件 — 閤家歡樂)

透雕主要用的是扁平的壽山石材。先將石材鋸成兩面均為平面的原材,留出邊框,在中間構圖後通透雕鏤,兩面都要雕刻,雕刻技法與浮雕相似。

鑲 嵌 雕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鑲嵌雕,又稱屏雕,其石雕配件與漆器屏架或掛框的組合在一起,有的石雕配件還與木、牙、角等材料的雕刻部件組合,屬於小件浮雕的範疇,重在畫面設計以及對嵌飾主體——漆器屏風、掛聯或器皿等的選擇。設計包括“器具造型”和“雕刻畫面”。二者力求統一協調,相互襯托,相互輝映。粘貼石刻片的板面一般應略低於外框,底板色調多為暗色,如黑漆等。用各種顏色的壽山石石片粘貼的畫面應疏密有致,符合畫理。石片色彩要注意對比度和光亮度,使整件作品光彩耀目,引人喜愛。

鑲嵌雕的製作程序分為設計、雕刻和粘貼3個步驟。

設計包括“器具造型”和雕刻畫面兩部分。二者應做到統一協調,相互襯托。粘貼石刻的板面一般略低陷於外框。底板的漆料,宜選擇深暗的色調。雕刻畫面的繪製,多取人物故事、花鳥蔬菜等為題材。佈局宜疏不宜密,穿插宜簡不宜繁。設計時既要使景物便於分解刻制,又要達到構圖完整,符合畫理。

畫稿確定後,將其分解為若干部分,分別繪成分解圖。然後根據設計的要求,選擇相適應質料與色彩的石片。

刻制時,先將分解圖紙貼於石片上,按圖鋸坯。凡遇到與前景交接之處,要留適當的餘石,這樣才能使成品銜接緊密。

微 雕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壽山石微雕產生於新的社會條件和時代背景,是書畫藝術。篆刻藝術的繼承和創新,是別具一格的嶄新的藝術。

微雕源遠流長。遠在殷商時代的甲骨文中就出現微型雕刻。據蕭艾的《甲骨文史記》記載:“甲骨文刻的技巧十分精妙……小的細如芝麻,或峭拔蒼勁,或秀麗多姿。”戰國時的璽印,小的如累黍,印文卻有朱自之分。

01

篆 刻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篆刻歷史始於秦。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下令統一推廣使用小篆,篆文便成為印章印面所雕刻的內容,以後世代相襲,成為一種獨特的雕刻藝術。由於古代篆刻皆以金銀銅玉為材料,直至元朝王冕開創花乳石材刻印之後,壽山石的篆刻歷史才翻開了第一頁。

由於壽山石的篆刻與印章關係十分密切,所以壽山石篆刻的歷史,形象地說,都寫在壽山石印章的印面上。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在中華文化傳統中篆刻藝術佔有重要地位。歷代皇帝的玉璽和御寶都是以篆文刻成。乾隆皇帝的《田黃三鏈章》,分別刻有篆文“乾隆宸翰”、“樂天”、“惟精惟一”字樣。清末民族英雄林則徐的私人印章“臣林則徐”四字,也是篆刻。民國時國民政府主席林森,也有許多壽山石篆刻圖章,如“子超”、“鳳港漁翁”、“林森”、“青芝老人”等等。至於書畫名家更是視篆刻如寶。凡一幅書或一幅畫,必鈐以篆刻印章,所謂詩、書、印、畫,缺一不可。

篆刻分為陽刻和陰刻兩種。陽刻即白底朱文,筆畫往往纖細流利;陰刻即朱底白文,筆畫粗獷蒼勁,富有原始銘文的韻味。陽刻和陰刻成雙結對地採用,相得益彰,特別耐人尋味。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壽山石雕刻技法彙集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古語說“玉不琢,不成器”,壽山石從採掘而得的原石到巧奪天工的藝術珍品的誕生,仰賴於雕刻藝術家們的鬼斧神工。

壽山石雕就工序而言有五道,分別是相石、打坯、鑿坯、修光、磨光;壽山石雕的技法歸結起來共有十種,分別是圓雕、鈕雕、鏤雕、鏈雕、浮雕、透雕、薄意、鑲嵌、微雕和篆刻

圓 雕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圓雕又稱立體雕,是物體在雕件上的整體表現,觀賞者可以從中看到物體的各個方面。

從研究古代的壽山石雕獲知,與殷、商、周、秦、漢。唐的百雕一樣,圓雕也是壽山石雕最古老、最基本的技法。不論是出土的南朝的壽山石豬和南北宋的人獸俑,都足以證明。即使到了清初壽山石雕鼎盛時期雕制人物主要仍然使用圓雕技法。這一時期享有盛名的石雕藝人楊玉璇、周尚均、魏汝奮、魏開通、董滄門等,雖然雕刻風格各異,但卻都是圓雕大師。

由於圓雕作品極富立體感,生動、逼真、傳神,所以圓雕對石材的選擇要求比較嚴格,從長寬到厚薄都必須具備與實物相適當的比例,然後雕師們才按比例“打坯”。“打坯”是圓雕中的第一道程序,也是一個重要環節,特別是大型的圓雕作品,還需要先在泥土上“打坯”,竺修訂完“泥稿”後,再正式在石材上“打坯”。“打坯”的目的是確保雕品的各個部件能符合嚴格的比例要求,然後再動刀雕刻出生動傳神的作品。圓雕一般從前方位“開雕”,同時要求特別注意作品的各個角度和方位的統一、和諧與融合,只有這樣,圓雕作品才經得起觀賞者全方位的“透視”。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壽山水洞高山石擺件 — 福滿人間)

隨著時間的推移,到了現代,由於壽山石雕的題材不斷擴大,石雕技法也在不斷髮展。在圓雕技法的基礎上,出現了“摟空雕”、“鏈條雕”。人物和雕刻動物的大型群雕,使圓雕更加精美完善。

鈕 雕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鈕雕專指印章上部的雕刻,起裝飾印章的作用,即石章鈕頭雕刻。

印鈕雕有自然臺和平臺兩種。自然臺的雕法是多因章端不規則,四方型不甚四方而採取的權宜之法,佈局隨意,追求天然石形之美;平臺者則較講究,刻鈕之前先起臺,所謂臺者,即印章的平臺,平臺以上刻鈕,平臺以下,方方正正完整無缺。在平臺上雕刻,平臺之下,則保持方正無缺。平臺上或雕鳥獸、或人物、或瓜果、或吉祥物,創作者因形、因色、因巧,作品效果務必古樸、端莊、尊貴。整個雕刻程序為:首先起臺,再則銼型,三鑿坯,四修光。雕刻時發現鈕頭石質有裂紋、瑕疵等,可結合薄意等其他雕刻方法加以化解,使作品儘可能完美。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壽山青芙蓉印 — 福壽雙全)

印章使用可追溯至殷商時代,秦漢時民間也開始使用,明清時大盛。印章為人“所持信物”,官方印章以區別等級。皇帝玉璽刻螭虎鈕;皇后金璽,也刻螭虎鈕;諸侯王公印章為駝鈕;皇太子、諸侯、丞相、太尉、三公刻龜鈕,食祿二千石以上的官用銅印,則刻象鈕。此外,對系印章綬帶也有青、紫等顏色之分。

元代中期至明代,民間大量使用印章,尤其是許多文人,發現可用壽山石的天然石色美化印章。起先只是在“印鼻子”上簡單穿洞,後來發展成為在印章上部的平臺進行雕刻裝飾。特別是明、清後,印鈕雕刻藝術突飛猛進。雕刻手法更加精美而富有變化,雕刻內容更加豐富,印鈕也從簡單的紋路擴展為“古獸”,再擴展為博古圖案、人物、翎毛、鳥獸、魚蟲等多種類型。特別是在在東、西門派鼎立的同治、光緒年間,印鈕技藝飛速發展。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印鈕的雕刻題材很多,主要有古獸、動物、魚蟲、人物、花果、博古等。古獸鈕是壽山石印章的常見鈕式。古獸多選古代神話中的猛獸、奇獸、怪獸,獅和螭虎為主。此外有龍、鳳、夔、角端、辟邪、饕餮、天祿、麒麟、鰲魚等。動物鈕,動物主要為家畜類的牛、馬、豬、羊、狗等,後擴充為“十二生肖”和其他鳥類。魚蟲鈕,常見的有鯉魚、金魚、螃蟹、蜘蛛、蜜蜂、蝴蝶、甲蟲和蠶、蟬等。人物鈕,古代印章少見人鈕,現在多有刻制。主要為彌勒、羅漢、壽星、八仙、劉海、和合二仙等,也有人物與獸類相結合的,如神仙騎獸和劉海戲蟾等。花果鈕也是新興的一種鈕式圖案,可充分發揮石質的“俏色”,富有生命氣息。

鏤 雕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鏤雕是一種雕塑形式,也稱鏤空雕,即把石材中沒有表現物像的部分掏空,把能表現物像的部分留下來。鏤雕是圓雕中發展出來的技法,它是表現物像立體空間層次的壽山石雕刻技法。是從傳統中國石雕工藝中發展而來的。古代石匠常常雕刻口含石滾珠的龍。龍珠剝離於原石材,比龍口要大,在龍嘴中滾動而不滑出。這種在龍鈕石章中活動的“珠”就是最簡單的鏤空雕。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壽山牛蛋石鏤雕擺件 — 龍騰盛世)

基於鏤雕的難度很大,所以從石料挑選、作品佈局、刀具配備到雕刻程序等,都與一般的雕刻技法有所不同。鏤雕的石料必須質細性純,尤其是鏤空部分,更不應有裂紋和高密度的砂格,否則容易造成斷裂。鏤雕使用的工具,除一般雕刻刀具外,還需要特製的長臂鑿、扒剔刀、鏟底刀、鉤型刀,以及小鋸刺等專用刀具。由於鏤雕內部景物的用空間的很大限制,只能依靠擴大入刀方向的辦法來克服操作上的困難,所以鏤雕景物的設計要求最好是多面透空。一般來說,透空的方向愈多,空洞愈密,鏤雕就愈易,效果也就愈佳。鏤雕的程序是“先外後內”,待外層景物及其它襯景的打坯、鑿坯工序全部結束之後,才能進行鏤雕。

鏤空雕常與其他雕刻技法結合使用,成為整件作品的一個組成部分。由於鏤刻內部景物的用刀受到很大的限制,操作不易,藝人不僅需要有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更要有熟練的圓雕基本功。

鏈 雕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鏈雕是用一塊石材鏤空雕刻出一整條活動石鏈的雕法。該法源於玉雕,卻比玉雕更難,因為石質不比玉質堅韌,稍有不慎就會造成鏈斷石毀。

壽山石的鏈雕源於清初。現收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的乾隆御寶《田黃三鏈章》就是例證。乾隆《田黃三鏈章》由整塊田黃石雕成,三條活動的石鏈連接三顆印章。石鏈一環扣著一環,每一環皆活動自如,巧奪天工。

鏈雕對石材的要求也是很高的,必須經過嚴格挑選、鑑定。一般情況下,質細性堅、純而無格的壽山石比較合適。在相石構思時,也要特別精心細緻。首先要安排好鏈條的位置,使鏈條巧妙避過裂紋與砂格。在雕刻時,鏈條可與其它景物同時打坯,但不能急於穿孔脫環,必須等待作品修光完成之後,再慢慢進行脫環。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脫環是一項非常精細的工作,難度極高。先用小型鑽具小心翼翼地順著每環的內廓並排鑽孔,每孔之間略留距離,然後再用特製的小鏈刀或針鑽,謹慎按序,一一脫環。為了防止已脫鏈環遭受破損,每完成一環後,還要用“可回性打樣膏”加以固定,待整條鏈環刻成後,再將膠合的部分用溫水泡浸,慢慢脫落。

薄意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薄意是壽山石雕的專用名詞,也是壽山石雕一種獨特的藝術表現手法。因薄意淺刻如畫,所以也稱“刀畫”。薄意是從浮雕技法中逐漸衍化而來的,它比淺浮雕還要“淺”,因雕刻層薄而且富有畫意,故稱“薄意”。薄意雕品素以“重典雅、工精微、近畫理”而著稱,它融書法、篆刻、繪畫於一體,是介於繪畫與雕刻之間的獨特藝術,正因如此,優秀的薄意作品往往具有超凡脫俗的藝術魅力,特別富有欣賞價值。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壽山芙蓉印章 — 花開富貴)

薄意雕刻有幾個特點。一是選材要嚴:多選優質石材,如田黃、芙蓉、鹿目田、荔枝凍等,有皮者尤佳;二是技法要高:許多田黃石珍品多出於壽山石雕大師之手;三是相石要精:壽山石中的凍石、田黃、芙蓉等名貴稀少的石種,價值極高,雕琢之前,必須認真研究石材裂痕的走向、表皮利用、疤點處理等等,因此有“雕人眼視不敢琢,審曲面勢爭分毫”之說;四是清石要細:根據腹稿設計,作甄別去留,完善雕件。五是作畫要美:即用筆在石材上畫稿,要求畫面精美。六是勾勒要輕:以尖刀代筆,在畫筆線上,淺勾勒線條定位。七是核稿、磨光,要盡善盡美:校對效果時,有皮者用水,無皮者以粉末核之。只有通靈之石加上高超的技藝,薄意作品才能真正達到“心開一境技不薄,清新雋永意無窮”的境界。

浮 雕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壽山石浮雕是在石面凸起物像的雕刻技法,它與圓雕最大的差異是從前面的方位或兼顧到左右方面表現物像的“半立體感”。浮雕是壽山石雕中的傳統技法。壽山石的浮雕始於明、清時期的壽山石硯四周和印章的方柱四面,雖然因為材料的緣故,在體積上和中國曆代的浮雕作品相比有懸殊很大,但是中國傳統的浮雕藝術對壽山石浮雕的影響是巨大而深遠的。

20世紀80年代前後,壽山石浮雕作品日益增多,技法也隨雕刻的深淺程度而發展成為“淺浮雕”和“高浮雕”兩類。由於壽山石浮雕重在畫面構圖,能較好地體現石材的俏色層次和天然情趣,不僅適於古典文學中歷史故事的表達,也能表現現代題材,尤其是適於表現人物眾多、場面宏大的題材。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壽山芙蓉擺件 — 香山雅集)

浮雕對於石材的要求比圓雕低,許多淺薄的不能用於圓雕的壽山石石料,卻可用於浮雕。浮雕多采用色彩對比度強的薄形石料,其相石設計的畫面一般都具有濃郁的中國畫風格。現代大型浮雕作品對畫面層次和構圖空間十分講究,景物的過密過疏都可能降低作品的藝術品位。

透 雕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在浮雕作品中,保留凸出的物像部分,而將背面部分進行局部鏤空,就稱為透雕。透雕與鏤雕、鏈雕的異同表現為,三者都有穿透性,但透雕的背面多以插屏的形式來表現,有單面透雕和雙面透雕之分。單面透雕只刻正面,雙面透雕則將正、背兩面的物像都刻出來。不管單面透雕還是雙面透雕,都與鏤雕、鏈雕有著本質的區別,那就是鏤雕和鏈雕都是360度的全方面雕刻,而不是正面或正反兩面。因此,鏤雕和鏈雕屬於圓雕技法,而透雕則是浮雕技法的延伸。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壽山芙蓉擺件 — 閤家歡樂)

透雕主要用的是扁平的壽山石材。先將石材鋸成兩面均為平面的原材,留出邊框,在中間構圖後通透雕鏤,兩面都要雕刻,雕刻技法與浮雕相似。

鑲 嵌 雕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鑲嵌雕,又稱屏雕,其石雕配件與漆器屏架或掛框的組合在一起,有的石雕配件還與木、牙、角等材料的雕刻部件組合,屬於小件浮雕的範疇,重在畫面設計以及對嵌飾主體——漆器屏風、掛聯或器皿等的選擇。設計包括“器具造型”和“雕刻畫面”。二者力求統一協調,相互襯托,相互輝映。粘貼石刻片的板面一般應略低於外框,底板色調多為暗色,如黑漆等。用各種顏色的壽山石石片粘貼的畫面應疏密有致,符合畫理。石片色彩要注意對比度和光亮度,使整件作品光彩耀目,引人喜愛。

鑲嵌雕的製作程序分為設計、雕刻和粘貼3個步驟。

設計包括“器具造型”和雕刻畫面兩部分。二者應做到統一協調,相互襯托。粘貼石刻的板面一般略低陷於外框。底板的漆料,宜選擇深暗的色調。雕刻畫面的繪製,多取人物故事、花鳥蔬菜等為題材。佈局宜疏不宜密,穿插宜簡不宜繁。設計時既要使景物便於分解刻制,又要達到構圖完整,符合畫理。

畫稿確定後,將其分解為若干部分,分別繪成分解圖。然後根據設計的要求,選擇相適應質料與色彩的石片。

刻制時,先將分解圖紙貼於石片上,按圖鋸坯。凡遇到與前景交接之處,要留適當的餘石,這樣才能使成品銜接緊密。

微 雕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壽山石微雕產生於新的社會條件和時代背景,是書畫藝術。篆刻藝術的繼承和創新,是別具一格的嶄新的藝術。

微雕源遠流長。遠在殷商時代的甲骨文中就出現微型雕刻。據蕭艾的《甲骨文史記》記載:“甲骨文刻的技巧十分精妙……小的細如芝麻,或峭拔蒼勁,或秀麗多姿。”戰國時的璽印,小的如累黍,印文卻有朱自之分。

01

篆 刻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篆刻歷史始於秦。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下令統一推廣使用小篆,篆文便成為印章印面所雕刻的內容,以後世代相襲,成為一種獨特的雕刻藝術。由於古代篆刻皆以金銀銅玉為材料,直至元朝王冕開創花乳石材刻印之後,壽山石的篆刻歷史才翻開了第一頁。

由於壽山石的篆刻與印章關係十分密切,所以壽山石篆刻的歷史,形象地說,都寫在壽山石印章的印面上。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在中華文化傳統中篆刻藝術佔有重要地位。歷代皇帝的玉璽和御寶都是以篆文刻成。乾隆皇帝的《田黃三鏈章》,分別刻有篆文“乾隆宸翰”、“樂天”、“惟精惟一”字樣。清末民族英雄林則徐的私人印章“臣林則徐”四字,也是篆刻。民國時國民政府主席林森,也有許多壽山石篆刻圖章,如“子超”、“鳳港漁翁”、“林森”、“青芝老人”等等。至於書畫名家更是視篆刻如寶。凡一幅書或一幅畫,必鈐以篆刻印章,所謂詩、書、印、畫,缺一不可。

篆刻分為陽刻和陰刻兩種。陽刻即白底朱文,筆畫往往纖細流利;陰刻即朱底白文,筆畫粗獷蒼勁,富有原始銘文的韻味。陽刻和陰刻成雙結對地採用,相得益彰,特別耐人尋味。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篆刻特別講究篆書。篆書有大篆、小篆等20多種,此外還有“變篆”。要採用哪一種篆書,根據印面的佈局而定。通常情況下,以朱白相間,出神入化者為妙。篆刻者都應該有很好的篆書功底,同時應該熟悉書法的章法。雕刻時同樣要經過審石、打稿、開雕等程序,但為了保留古樸、有力的刀法,壽山石篆刻作品往往不需修光,反見生動和自然。

以上介紹的壽山石的十種雕刻技法,與中國雕刻的歷史淵源和技法演變是連在一起的,既有泱泱大氣,一脈相承的博大精深,也有涓涓細流,自成風格的獨特韻味。每種技法與技法之間,雖自成一格,各領風騷,但相互之間,又兼容幷蓄,彼此滲透,而且每一件作品中使用的技法,也往往不是單一存在的,而是融會貫通。正如壽山石色彩之豐富斑斕一樣,壽山石雕的技法也是爭奇鬥豔,異彩紛呈。

- END -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壽山石雕刻技法彙集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古語說“玉不琢,不成器”,壽山石從採掘而得的原石到巧奪天工的藝術珍品的誕生,仰賴於雕刻藝術家們的鬼斧神工。

壽山石雕就工序而言有五道,分別是相石、打坯、鑿坯、修光、磨光;壽山石雕的技法歸結起來共有十種,分別是圓雕、鈕雕、鏤雕、鏈雕、浮雕、透雕、薄意、鑲嵌、微雕和篆刻

圓 雕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圓雕又稱立體雕,是物體在雕件上的整體表現,觀賞者可以從中看到物體的各個方面。

從研究古代的壽山石雕獲知,與殷、商、周、秦、漢。唐的百雕一樣,圓雕也是壽山石雕最古老、最基本的技法。不論是出土的南朝的壽山石豬和南北宋的人獸俑,都足以證明。即使到了清初壽山石雕鼎盛時期雕制人物主要仍然使用圓雕技法。這一時期享有盛名的石雕藝人楊玉璇、周尚均、魏汝奮、魏開通、董滄門等,雖然雕刻風格各異,但卻都是圓雕大師。

由於圓雕作品極富立體感,生動、逼真、傳神,所以圓雕對石材的選擇要求比較嚴格,從長寬到厚薄都必須具備與實物相適當的比例,然後雕師們才按比例“打坯”。“打坯”是圓雕中的第一道程序,也是一個重要環節,特別是大型的圓雕作品,還需要先在泥土上“打坯”,竺修訂完“泥稿”後,再正式在石材上“打坯”。“打坯”的目的是確保雕品的各個部件能符合嚴格的比例要求,然後再動刀雕刻出生動傳神的作品。圓雕一般從前方位“開雕”,同時要求特別注意作品的各個角度和方位的統一、和諧與融合,只有這樣,圓雕作品才經得起觀賞者全方位的“透視”。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壽山水洞高山石擺件 — 福滿人間)

隨著時間的推移,到了現代,由於壽山石雕的題材不斷擴大,石雕技法也在不斷髮展。在圓雕技法的基礎上,出現了“摟空雕”、“鏈條雕”。人物和雕刻動物的大型群雕,使圓雕更加精美完善。

鈕 雕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鈕雕專指印章上部的雕刻,起裝飾印章的作用,即石章鈕頭雕刻。

印鈕雕有自然臺和平臺兩種。自然臺的雕法是多因章端不規則,四方型不甚四方而採取的權宜之法,佈局隨意,追求天然石形之美;平臺者則較講究,刻鈕之前先起臺,所謂臺者,即印章的平臺,平臺以上刻鈕,平臺以下,方方正正完整無缺。在平臺上雕刻,平臺之下,則保持方正無缺。平臺上或雕鳥獸、或人物、或瓜果、或吉祥物,創作者因形、因色、因巧,作品效果務必古樸、端莊、尊貴。整個雕刻程序為:首先起臺,再則銼型,三鑿坯,四修光。雕刻時發現鈕頭石質有裂紋、瑕疵等,可結合薄意等其他雕刻方法加以化解,使作品儘可能完美。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壽山青芙蓉印 — 福壽雙全)

印章使用可追溯至殷商時代,秦漢時民間也開始使用,明清時大盛。印章為人“所持信物”,官方印章以區別等級。皇帝玉璽刻螭虎鈕;皇后金璽,也刻螭虎鈕;諸侯王公印章為駝鈕;皇太子、諸侯、丞相、太尉、三公刻龜鈕,食祿二千石以上的官用銅印,則刻象鈕。此外,對系印章綬帶也有青、紫等顏色之分。

元代中期至明代,民間大量使用印章,尤其是許多文人,發現可用壽山石的天然石色美化印章。起先只是在“印鼻子”上簡單穿洞,後來發展成為在印章上部的平臺進行雕刻裝飾。特別是明、清後,印鈕雕刻藝術突飛猛進。雕刻手法更加精美而富有變化,雕刻內容更加豐富,印鈕也從簡單的紋路擴展為“古獸”,再擴展為博古圖案、人物、翎毛、鳥獸、魚蟲等多種類型。特別是在在東、西門派鼎立的同治、光緒年間,印鈕技藝飛速發展。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印鈕的雕刻題材很多,主要有古獸、動物、魚蟲、人物、花果、博古等。古獸鈕是壽山石印章的常見鈕式。古獸多選古代神話中的猛獸、奇獸、怪獸,獅和螭虎為主。此外有龍、鳳、夔、角端、辟邪、饕餮、天祿、麒麟、鰲魚等。動物鈕,動物主要為家畜類的牛、馬、豬、羊、狗等,後擴充為“十二生肖”和其他鳥類。魚蟲鈕,常見的有鯉魚、金魚、螃蟹、蜘蛛、蜜蜂、蝴蝶、甲蟲和蠶、蟬等。人物鈕,古代印章少見人鈕,現在多有刻制。主要為彌勒、羅漢、壽星、八仙、劉海、和合二仙等,也有人物與獸類相結合的,如神仙騎獸和劉海戲蟾等。花果鈕也是新興的一種鈕式圖案,可充分發揮石質的“俏色”,富有生命氣息。

鏤 雕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鏤雕是一種雕塑形式,也稱鏤空雕,即把石材中沒有表現物像的部分掏空,把能表現物像的部分留下來。鏤雕是圓雕中發展出來的技法,它是表現物像立體空間層次的壽山石雕刻技法。是從傳統中國石雕工藝中發展而來的。古代石匠常常雕刻口含石滾珠的龍。龍珠剝離於原石材,比龍口要大,在龍嘴中滾動而不滑出。這種在龍鈕石章中活動的“珠”就是最簡單的鏤空雕。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壽山牛蛋石鏤雕擺件 — 龍騰盛世)

基於鏤雕的難度很大,所以從石料挑選、作品佈局、刀具配備到雕刻程序等,都與一般的雕刻技法有所不同。鏤雕的石料必須質細性純,尤其是鏤空部分,更不應有裂紋和高密度的砂格,否則容易造成斷裂。鏤雕使用的工具,除一般雕刻刀具外,還需要特製的長臂鑿、扒剔刀、鏟底刀、鉤型刀,以及小鋸刺等專用刀具。由於鏤雕內部景物的用空間的很大限制,只能依靠擴大入刀方向的辦法來克服操作上的困難,所以鏤雕景物的設計要求最好是多面透空。一般來說,透空的方向愈多,空洞愈密,鏤雕就愈易,效果也就愈佳。鏤雕的程序是“先外後內”,待外層景物及其它襯景的打坯、鑿坯工序全部結束之後,才能進行鏤雕。

鏤空雕常與其他雕刻技法結合使用,成為整件作品的一個組成部分。由於鏤刻內部景物的用刀受到很大的限制,操作不易,藝人不僅需要有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更要有熟練的圓雕基本功。

鏈 雕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鏈雕是用一塊石材鏤空雕刻出一整條活動石鏈的雕法。該法源於玉雕,卻比玉雕更難,因為石質不比玉質堅韌,稍有不慎就會造成鏈斷石毀。

壽山石的鏈雕源於清初。現收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的乾隆御寶《田黃三鏈章》就是例證。乾隆《田黃三鏈章》由整塊田黃石雕成,三條活動的石鏈連接三顆印章。石鏈一環扣著一環,每一環皆活動自如,巧奪天工。

鏈雕對石材的要求也是很高的,必須經過嚴格挑選、鑑定。一般情況下,質細性堅、純而無格的壽山石比較合適。在相石構思時,也要特別精心細緻。首先要安排好鏈條的位置,使鏈條巧妙避過裂紋與砂格。在雕刻時,鏈條可與其它景物同時打坯,但不能急於穿孔脫環,必須等待作品修光完成之後,再慢慢進行脫環。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脫環是一項非常精細的工作,難度極高。先用小型鑽具小心翼翼地順著每環的內廓並排鑽孔,每孔之間略留距離,然後再用特製的小鏈刀或針鑽,謹慎按序,一一脫環。為了防止已脫鏈環遭受破損,每完成一環後,還要用“可回性打樣膏”加以固定,待整條鏈環刻成後,再將膠合的部分用溫水泡浸,慢慢脫落。

薄意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薄意是壽山石雕的專用名詞,也是壽山石雕一種獨特的藝術表現手法。因薄意淺刻如畫,所以也稱“刀畫”。薄意是從浮雕技法中逐漸衍化而來的,它比淺浮雕還要“淺”,因雕刻層薄而且富有畫意,故稱“薄意”。薄意雕品素以“重典雅、工精微、近畫理”而著稱,它融書法、篆刻、繪畫於一體,是介於繪畫與雕刻之間的獨特藝術,正因如此,優秀的薄意作品往往具有超凡脫俗的藝術魅力,特別富有欣賞價值。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壽山芙蓉印章 — 花開富貴)

薄意雕刻有幾個特點。一是選材要嚴:多選優質石材,如田黃、芙蓉、鹿目田、荔枝凍等,有皮者尤佳;二是技法要高:許多田黃石珍品多出於壽山石雕大師之手;三是相石要精:壽山石中的凍石、田黃、芙蓉等名貴稀少的石種,價值極高,雕琢之前,必須認真研究石材裂痕的走向、表皮利用、疤點處理等等,因此有“雕人眼視不敢琢,審曲面勢爭分毫”之說;四是清石要細:根據腹稿設計,作甄別去留,完善雕件。五是作畫要美:即用筆在石材上畫稿,要求畫面精美。六是勾勒要輕:以尖刀代筆,在畫筆線上,淺勾勒線條定位。七是核稿、磨光,要盡善盡美:校對效果時,有皮者用水,無皮者以粉末核之。只有通靈之石加上高超的技藝,薄意作品才能真正達到“心開一境技不薄,清新雋永意無窮”的境界。

浮 雕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壽山石浮雕是在石面凸起物像的雕刻技法,它與圓雕最大的差異是從前面的方位或兼顧到左右方面表現物像的“半立體感”。浮雕是壽山石雕中的傳統技法。壽山石的浮雕始於明、清時期的壽山石硯四周和印章的方柱四面,雖然因為材料的緣故,在體積上和中國曆代的浮雕作品相比有懸殊很大,但是中國傳統的浮雕藝術對壽山石浮雕的影響是巨大而深遠的。

20世紀80年代前後,壽山石浮雕作品日益增多,技法也隨雕刻的深淺程度而發展成為“淺浮雕”和“高浮雕”兩類。由於壽山石浮雕重在畫面構圖,能較好地體現石材的俏色層次和天然情趣,不僅適於古典文學中歷史故事的表達,也能表現現代題材,尤其是適於表現人物眾多、場面宏大的題材。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壽山芙蓉擺件 — 香山雅集)

浮雕對於石材的要求比圓雕低,許多淺薄的不能用於圓雕的壽山石石料,卻可用於浮雕。浮雕多采用色彩對比度強的薄形石料,其相石設計的畫面一般都具有濃郁的中國畫風格。現代大型浮雕作品對畫面層次和構圖空間十分講究,景物的過密過疏都可能降低作品的藝術品位。

透 雕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在浮雕作品中,保留凸出的物像部分,而將背面部分進行局部鏤空,就稱為透雕。透雕與鏤雕、鏈雕的異同表現為,三者都有穿透性,但透雕的背面多以插屏的形式來表現,有單面透雕和雙面透雕之分。單面透雕只刻正面,雙面透雕則將正、背兩面的物像都刻出來。不管單面透雕還是雙面透雕,都與鏤雕、鏈雕有著本質的區別,那就是鏤雕和鏈雕都是360度的全方面雕刻,而不是正面或正反兩面。因此,鏤雕和鏈雕屬於圓雕技法,而透雕則是浮雕技法的延伸。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壽山芙蓉擺件 — 閤家歡樂)

透雕主要用的是扁平的壽山石材。先將石材鋸成兩面均為平面的原材,留出邊框,在中間構圖後通透雕鏤,兩面都要雕刻,雕刻技法與浮雕相似。

鑲 嵌 雕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鑲嵌雕,又稱屏雕,其石雕配件與漆器屏架或掛框的組合在一起,有的石雕配件還與木、牙、角等材料的雕刻部件組合,屬於小件浮雕的範疇,重在畫面設計以及對嵌飾主體——漆器屏風、掛聯或器皿等的選擇。設計包括“器具造型”和“雕刻畫面”。二者力求統一協調,相互襯托,相互輝映。粘貼石刻片的板面一般應略低於外框,底板色調多為暗色,如黑漆等。用各種顏色的壽山石石片粘貼的畫面應疏密有致,符合畫理。石片色彩要注意對比度和光亮度,使整件作品光彩耀目,引人喜愛。

鑲嵌雕的製作程序分為設計、雕刻和粘貼3個步驟。

設計包括“器具造型”和雕刻畫面兩部分。二者應做到統一協調,相互襯托。粘貼石刻的板面一般略低陷於外框。底板的漆料,宜選擇深暗的色調。雕刻畫面的繪製,多取人物故事、花鳥蔬菜等為題材。佈局宜疏不宜密,穿插宜簡不宜繁。設計時既要使景物便於分解刻制,又要達到構圖完整,符合畫理。

畫稿確定後,將其分解為若干部分,分別繪成分解圖。然後根據設計的要求,選擇相適應質料與色彩的石片。

刻制時,先將分解圖紙貼於石片上,按圖鋸坯。凡遇到與前景交接之處,要留適當的餘石,這樣才能使成品銜接緊密。

微 雕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壽山石微雕產生於新的社會條件和時代背景,是書畫藝術。篆刻藝術的繼承和創新,是別具一格的嶄新的藝術。

微雕源遠流長。遠在殷商時代的甲骨文中就出現微型雕刻。據蕭艾的《甲骨文史記》記載:“甲骨文刻的技巧十分精妙……小的細如芝麻,或峭拔蒼勁,或秀麗多姿。”戰國時的璽印,小的如累黍,印文卻有朱自之分。

01

篆 刻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篆刻歷史始於秦。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下令統一推廣使用小篆,篆文便成為印章印面所雕刻的內容,以後世代相襲,成為一種獨特的雕刻藝術。由於古代篆刻皆以金銀銅玉為材料,直至元朝王冕開創花乳石材刻印之後,壽山石的篆刻歷史才翻開了第一頁。

由於壽山石的篆刻與印章關係十分密切,所以壽山石篆刻的歷史,形象地說,都寫在壽山石印章的印面上。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在中華文化傳統中篆刻藝術佔有重要地位。歷代皇帝的玉璽和御寶都是以篆文刻成。乾隆皇帝的《田黃三鏈章》,分別刻有篆文“乾隆宸翰”、“樂天”、“惟精惟一”字樣。清末民族英雄林則徐的私人印章“臣林則徐”四字,也是篆刻。民國時國民政府主席林森,也有許多壽山石篆刻圖章,如“子超”、“鳳港漁翁”、“林森”、“青芝老人”等等。至於書畫名家更是視篆刻如寶。凡一幅書或一幅畫,必鈐以篆刻印章,所謂詩、書、印、畫,缺一不可。

篆刻分為陽刻和陰刻兩種。陽刻即白底朱文,筆畫往往纖細流利;陰刻即朱底白文,筆畫粗獷蒼勁,富有原始銘文的韻味。陽刻和陰刻成雙結對地採用,相得益彰,特別耐人尋味。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篆刻特別講究篆書。篆書有大篆、小篆等20多種,此外還有“變篆”。要採用哪一種篆書,根據印面的佈局而定。通常情況下,以朱白相間,出神入化者為妙。篆刻者都應該有很好的篆書功底,同時應該熟悉書法的章法。雕刻時同樣要經過審石、打稿、開雕等程序,但為了保留古樸、有力的刀法,壽山石篆刻作品往往不需修光,反見生動和自然。

以上介紹的壽山石的十種雕刻技法,與中國雕刻的歷史淵源和技法演變是連在一起的,既有泱泱大氣,一脈相承的博大精深,也有涓涓細流,自成風格的獨特韻味。每種技法與技法之間,雖自成一格,各領風騷,但相互之間,又兼容幷蓄,彼此滲透,而且每一件作品中使用的技法,也往往不是單一存在的,而是融會貫通。正如壽山石色彩之豐富斑斕一樣,壽山石雕的技法也是爭奇鬥豔,異彩紛呈。

- END -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壽山石雕刻技法彙集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古語說“玉不琢,不成器”,壽山石從採掘而得的原石到巧奪天工的藝術珍品的誕生,仰賴於雕刻藝術家們的鬼斧神工。

壽山石雕就工序而言有五道,分別是相石、打坯、鑿坯、修光、磨光;壽山石雕的技法歸結起來共有十種,分別是圓雕、鈕雕、鏤雕、鏈雕、浮雕、透雕、薄意、鑲嵌、微雕和篆刻

圓 雕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圓雕又稱立體雕,是物體在雕件上的整體表現,觀賞者可以從中看到物體的各個方面。

從研究古代的壽山石雕獲知,與殷、商、周、秦、漢。唐的百雕一樣,圓雕也是壽山石雕最古老、最基本的技法。不論是出土的南朝的壽山石豬和南北宋的人獸俑,都足以證明。即使到了清初壽山石雕鼎盛時期雕制人物主要仍然使用圓雕技法。這一時期享有盛名的石雕藝人楊玉璇、周尚均、魏汝奮、魏開通、董滄門等,雖然雕刻風格各異,但卻都是圓雕大師。

由於圓雕作品極富立體感,生動、逼真、傳神,所以圓雕對石材的選擇要求比較嚴格,從長寬到厚薄都必須具備與實物相適當的比例,然後雕師們才按比例“打坯”。“打坯”是圓雕中的第一道程序,也是一個重要環節,特別是大型的圓雕作品,還需要先在泥土上“打坯”,竺修訂完“泥稿”後,再正式在石材上“打坯”。“打坯”的目的是確保雕品的各個部件能符合嚴格的比例要求,然後再動刀雕刻出生動傳神的作品。圓雕一般從前方位“開雕”,同時要求特別注意作品的各個角度和方位的統一、和諧與融合,只有這樣,圓雕作品才經得起觀賞者全方位的“透視”。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壽山水洞高山石擺件 — 福滿人間)

隨著時間的推移,到了現代,由於壽山石雕的題材不斷擴大,石雕技法也在不斷髮展。在圓雕技法的基礎上,出現了“摟空雕”、“鏈條雕”。人物和雕刻動物的大型群雕,使圓雕更加精美完善。

鈕 雕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鈕雕專指印章上部的雕刻,起裝飾印章的作用,即石章鈕頭雕刻。

印鈕雕有自然臺和平臺兩種。自然臺的雕法是多因章端不規則,四方型不甚四方而採取的權宜之法,佈局隨意,追求天然石形之美;平臺者則較講究,刻鈕之前先起臺,所謂臺者,即印章的平臺,平臺以上刻鈕,平臺以下,方方正正完整無缺。在平臺上雕刻,平臺之下,則保持方正無缺。平臺上或雕鳥獸、或人物、或瓜果、或吉祥物,創作者因形、因色、因巧,作品效果務必古樸、端莊、尊貴。整個雕刻程序為:首先起臺,再則銼型,三鑿坯,四修光。雕刻時發現鈕頭石質有裂紋、瑕疵等,可結合薄意等其他雕刻方法加以化解,使作品儘可能完美。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壽山青芙蓉印 — 福壽雙全)

印章使用可追溯至殷商時代,秦漢時民間也開始使用,明清時大盛。印章為人“所持信物”,官方印章以區別等級。皇帝玉璽刻螭虎鈕;皇后金璽,也刻螭虎鈕;諸侯王公印章為駝鈕;皇太子、諸侯、丞相、太尉、三公刻龜鈕,食祿二千石以上的官用銅印,則刻象鈕。此外,對系印章綬帶也有青、紫等顏色之分。

元代中期至明代,民間大量使用印章,尤其是許多文人,發現可用壽山石的天然石色美化印章。起先只是在“印鼻子”上簡單穿洞,後來發展成為在印章上部的平臺進行雕刻裝飾。特別是明、清後,印鈕雕刻藝術突飛猛進。雕刻手法更加精美而富有變化,雕刻內容更加豐富,印鈕也從簡單的紋路擴展為“古獸”,再擴展為博古圖案、人物、翎毛、鳥獸、魚蟲等多種類型。特別是在在東、西門派鼎立的同治、光緒年間,印鈕技藝飛速發展。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印鈕的雕刻題材很多,主要有古獸、動物、魚蟲、人物、花果、博古等。古獸鈕是壽山石印章的常見鈕式。古獸多選古代神話中的猛獸、奇獸、怪獸,獅和螭虎為主。此外有龍、鳳、夔、角端、辟邪、饕餮、天祿、麒麟、鰲魚等。動物鈕,動物主要為家畜類的牛、馬、豬、羊、狗等,後擴充為“十二生肖”和其他鳥類。魚蟲鈕,常見的有鯉魚、金魚、螃蟹、蜘蛛、蜜蜂、蝴蝶、甲蟲和蠶、蟬等。人物鈕,古代印章少見人鈕,現在多有刻制。主要為彌勒、羅漢、壽星、八仙、劉海、和合二仙等,也有人物與獸類相結合的,如神仙騎獸和劉海戲蟾等。花果鈕也是新興的一種鈕式圖案,可充分發揮石質的“俏色”,富有生命氣息。

鏤 雕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鏤雕是一種雕塑形式,也稱鏤空雕,即把石材中沒有表現物像的部分掏空,把能表現物像的部分留下來。鏤雕是圓雕中發展出來的技法,它是表現物像立體空間層次的壽山石雕刻技法。是從傳統中國石雕工藝中發展而來的。古代石匠常常雕刻口含石滾珠的龍。龍珠剝離於原石材,比龍口要大,在龍嘴中滾動而不滑出。這種在龍鈕石章中活動的“珠”就是最簡單的鏤空雕。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壽山牛蛋石鏤雕擺件 — 龍騰盛世)

基於鏤雕的難度很大,所以從石料挑選、作品佈局、刀具配備到雕刻程序等,都與一般的雕刻技法有所不同。鏤雕的石料必須質細性純,尤其是鏤空部分,更不應有裂紋和高密度的砂格,否則容易造成斷裂。鏤雕使用的工具,除一般雕刻刀具外,還需要特製的長臂鑿、扒剔刀、鏟底刀、鉤型刀,以及小鋸刺等專用刀具。由於鏤雕內部景物的用空間的很大限制,只能依靠擴大入刀方向的辦法來克服操作上的困難,所以鏤雕景物的設計要求最好是多面透空。一般來說,透空的方向愈多,空洞愈密,鏤雕就愈易,效果也就愈佳。鏤雕的程序是“先外後內”,待外層景物及其它襯景的打坯、鑿坯工序全部結束之後,才能進行鏤雕。

鏤空雕常與其他雕刻技法結合使用,成為整件作品的一個組成部分。由於鏤刻內部景物的用刀受到很大的限制,操作不易,藝人不僅需要有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更要有熟練的圓雕基本功。

鏈 雕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鏈雕是用一塊石材鏤空雕刻出一整條活動石鏈的雕法。該法源於玉雕,卻比玉雕更難,因為石質不比玉質堅韌,稍有不慎就會造成鏈斷石毀。

壽山石的鏈雕源於清初。現收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的乾隆御寶《田黃三鏈章》就是例證。乾隆《田黃三鏈章》由整塊田黃石雕成,三條活動的石鏈連接三顆印章。石鏈一環扣著一環,每一環皆活動自如,巧奪天工。

鏈雕對石材的要求也是很高的,必須經過嚴格挑選、鑑定。一般情況下,質細性堅、純而無格的壽山石比較合適。在相石構思時,也要特別精心細緻。首先要安排好鏈條的位置,使鏈條巧妙避過裂紋與砂格。在雕刻時,鏈條可與其它景物同時打坯,但不能急於穿孔脫環,必須等待作品修光完成之後,再慢慢進行脫環。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脫環是一項非常精細的工作,難度極高。先用小型鑽具小心翼翼地順著每環的內廓並排鑽孔,每孔之間略留距離,然後再用特製的小鏈刀或針鑽,謹慎按序,一一脫環。為了防止已脫鏈環遭受破損,每完成一環後,還要用“可回性打樣膏”加以固定,待整條鏈環刻成後,再將膠合的部分用溫水泡浸,慢慢脫落。

薄意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薄意是壽山石雕的專用名詞,也是壽山石雕一種獨特的藝術表現手法。因薄意淺刻如畫,所以也稱“刀畫”。薄意是從浮雕技法中逐漸衍化而來的,它比淺浮雕還要“淺”,因雕刻層薄而且富有畫意,故稱“薄意”。薄意雕品素以“重典雅、工精微、近畫理”而著稱,它融書法、篆刻、繪畫於一體,是介於繪畫與雕刻之間的獨特藝術,正因如此,優秀的薄意作品往往具有超凡脫俗的藝術魅力,特別富有欣賞價值。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壽山芙蓉印章 — 花開富貴)

薄意雕刻有幾個特點。一是選材要嚴:多選優質石材,如田黃、芙蓉、鹿目田、荔枝凍等,有皮者尤佳;二是技法要高:許多田黃石珍品多出於壽山石雕大師之手;三是相石要精:壽山石中的凍石、田黃、芙蓉等名貴稀少的石種,價值極高,雕琢之前,必須認真研究石材裂痕的走向、表皮利用、疤點處理等等,因此有“雕人眼視不敢琢,審曲面勢爭分毫”之說;四是清石要細:根據腹稿設計,作甄別去留,完善雕件。五是作畫要美:即用筆在石材上畫稿,要求畫面精美。六是勾勒要輕:以尖刀代筆,在畫筆線上,淺勾勒線條定位。七是核稿、磨光,要盡善盡美:校對效果時,有皮者用水,無皮者以粉末核之。只有通靈之石加上高超的技藝,薄意作品才能真正達到“心開一境技不薄,清新雋永意無窮”的境界。

浮 雕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壽山石浮雕是在石面凸起物像的雕刻技法,它與圓雕最大的差異是從前面的方位或兼顧到左右方面表現物像的“半立體感”。浮雕是壽山石雕中的傳統技法。壽山石的浮雕始於明、清時期的壽山石硯四周和印章的方柱四面,雖然因為材料的緣故,在體積上和中國曆代的浮雕作品相比有懸殊很大,但是中國傳統的浮雕藝術對壽山石浮雕的影響是巨大而深遠的。

20世紀80年代前後,壽山石浮雕作品日益增多,技法也隨雕刻的深淺程度而發展成為“淺浮雕”和“高浮雕”兩類。由於壽山石浮雕重在畫面構圖,能較好地體現石材的俏色層次和天然情趣,不僅適於古典文學中歷史故事的表達,也能表現現代題材,尤其是適於表現人物眾多、場面宏大的題材。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壽山芙蓉擺件 — 香山雅集)

浮雕對於石材的要求比圓雕低,許多淺薄的不能用於圓雕的壽山石石料,卻可用於浮雕。浮雕多采用色彩對比度強的薄形石料,其相石設計的畫面一般都具有濃郁的中國畫風格。現代大型浮雕作品對畫面層次和構圖空間十分講究,景物的過密過疏都可能降低作品的藝術品位。

透 雕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在浮雕作品中,保留凸出的物像部分,而將背面部分進行局部鏤空,就稱為透雕。透雕與鏤雕、鏈雕的異同表現為,三者都有穿透性,但透雕的背面多以插屏的形式來表現,有單面透雕和雙面透雕之分。單面透雕只刻正面,雙面透雕則將正、背兩面的物像都刻出來。不管單面透雕還是雙面透雕,都與鏤雕、鏈雕有著本質的區別,那就是鏤雕和鏈雕都是360度的全方面雕刻,而不是正面或正反兩面。因此,鏤雕和鏈雕屬於圓雕技法,而透雕則是浮雕技法的延伸。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壽山芙蓉擺件 — 閤家歡樂)

透雕主要用的是扁平的壽山石材。先將石材鋸成兩面均為平面的原材,留出邊框,在中間構圖後通透雕鏤,兩面都要雕刻,雕刻技法與浮雕相似。

鑲 嵌 雕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鑲嵌雕,又稱屏雕,其石雕配件與漆器屏架或掛框的組合在一起,有的石雕配件還與木、牙、角等材料的雕刻部件組合,屬於小件浮雕的範疇,重在畫面設計以及對嵌飾主體——漆器屏風、掛聯或器皿等的選擇。設計包括“器具造型”和“雕刻畫面”。二者力求統一協調,相互襯托,相互輝映。粘貼石刻片的板面一般應略低於外框,底板色調多為暗色,如黑漆等。用各種顏色的壽山石石片粘貼的畫面應疏密有致,符合畫理。石片色彩要注意對比度和光亮度,使整件作品光彩耀目,引人喜愛。

鑲嵌雕的製作程序分為設計、雕刻和粘貼3個步驟。

設計包括“器具造型”和雕刻畫面兩部分。二者應做到統一協調,相互襯托。粘貼石刻的板面一般略低陷於外框。底板的漆料,宜選擇深暗的色調。雕刻畫面的繪製,多取人物故事、花鳥蔬菜等為題材。佈局宜疏不宜密,穿插宜簡不宜繁。設計時既要使景物便於分解刻制,又要達到構圖完整,符合畫理。

畫稿確定後,將其分解為若干部分,分別繪成分解圖。然後根據設計的要求,選擇相適應質料與色彩的石片。

刻制時,先將分解圖紙貼於石片上,按圖鋸坯。凡遇到與前景交接之處,要留適當的餘石,這樣才能使成品銜接緊密。

微 雕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壽山石微雕產生於新的社會條件和時代背景,是書畫藝術。篆刻藝術的繼承和創新,是別具一格的嶄新的藝術。

微雕源遠流長。遠在殷商時代的甲骨文中就出現微型雕刻。據蕭艾的《甲骨文史記》記載:“甲骨文刻的技巧十分精妙……小的細如芝麻,或峭拔蒼勁,或秀麗多姿。”戰國時的璽印,小的如累黍,印文卻有朱自之分。

01

篆 刻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篆刻歷史始於秦。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下令統一推廣使用小篆,篆文便成為印章印面所雕刻的內容,以後世代相襲,成為一種獨特的雕刻藝術。由於古代篆刻皆以金銀銅玉為材料,直至元朝王冕開創花乳石材刻印之後,壽山石的篆刻歷史才翻開了第一頁。

由於壽山石的篆刻與印章關係十分密切,所以壽山石篆刻的歷史,形象地說,都寫在壽山石印章的印面上。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在中華文化傳統中篆刻藝術佔有重要地位。歷代皇帝的玉璽和御寶都是以篆文刻成。乾隆皇帝的《田黃三鏈章》,分別刻有篆文“乾隆宸翰”、“樂天”、“惟精惟一”字樣。清末民族英雄林則徐的私人印章“臣林則徐”四字,也是篆刻。民國時國民政府主席林森,也有許多壽山石篆刻圖章,如“子超”、“鳳港漁翁”、“林森”、“青芝老人”等等。至於書畫名家更是視篆刻如寶。凡一幅書或一幅畫,必鈐以篆刻印章,所謂詩、書、印、畫,缺一不可。

篆刻分為陽刻和陰刻兩種。陽刻即白底朱文,筆畫往往纖細流利;陰刻即朱底白文,筆畫粗獷蒼勁,富有原始銘文的韻味。陽刻和陰刻成雙結對地採用,相得益彰,特別耐人尋味。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篆刻特別講究篆書。篆書有大篆、小篆等20多種,此外還有“變篆”。要採用哪一種篆書,根據印面的佈局而定。通常情況下,以朱白相間,出神入化者為妙。篆刻者都應該有很好的篆書功底,同時應該熟悉書法的章法。雕刻時同樣要經過審石、打稿、開雕等程序,但為了保留古樸、有力的刀法,壽山石篆刻作品往往不需修光,反見生動和自然。

以上介紹的壽山石的十種雕刻技法,與中國雕刻的歷史淵源和技法演變是連在一起的,既有泱泱大氣,一脈相承的博大精深,也有涓涓細流,自成風格的獨特韻味。每種技法與技法之間,雖自成一格,各領風騷,但相互之間,又兼容幷蓄,彼此滲透,而且每一件作品中使用的技法,也往往不是單一存在的,而是融會貫通。正如壽山石色彩之豐富斑斕一樣,壽山石雕的技法也是爭奇鬥豔,異彩紛呈。

- END -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壽山石十大雕刻技藝彙集

更多壽山石:shileige888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