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祕陳雲政治生涯的轉折點 為何26年沒回故鄉

他低調得近乎神祕,卻每每在中共重大歷史轉折關頭髮揮重要作用。他是中共的“紅色掌櫃”,他奠定的中國經濟體制影響至今。“摸著石頭過河”是他的名言,“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交換、比較、反覆。”是他一生經驗的高度概括。他就是陳雲,無論過去、現在和將來,他都在影響著中國。

在人生的轉折關頭,基於對於每一個人來說,都是至為重要的。就在這時,一個偶然的機遇,決定了陳雲的一生。

穿著長衫的陳雲,跨進位於上海河南中路的商務印書館的大門,這是他一生極為重要的一步。

他低調得近乎神祕,卻每每在中共重大歷史轉折關頭髮揮重要作用。他是中共的“紅色掌櫃”,他奠定的中國經濟體制影響至今。“摸著石頭過河”是他的名言,“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交換、比較、反覆。”是他一生經驗的高度概括。他就是陳雲,無論過去、現在和將來,他都在影響著中國。

在人生的轉折關頭,基於對於每一個人來說,都是至為重要的。就在這時,一個偶然的機遇,決定了陳雲的一生。

穿著長衫的陳雲,跨進位於上海河南中路的商務印書館的大門,這是他一生極為重要的一步。

揭祕陳雲政治生涯的轉折點 為何26年沒回故鄉

陳雲同志

故鄉一派江南水鄉風光

陳雲是上海市郊青浦縣練塘鎮人。筆者從上海出發,走訪了他的故鄉、舊居……

上海這地方,江南水鄉風光,河流交錯,湖泊卻不多見。唯一的大湖,名叫澱山湖,像一面碩大的明鏡,靜靜地躺在上海城西南郊。用澱山湖水釀製的澱山湖酒,是上海的名產之一。夏日,那兒是游泳的好去處。

澱山湖屬上海青浦縣。浦,也就是河、江。上海的黃浦江具有很高的知名度。站在上海外灘,見到的黃浦江水一片黃濁,確實是“黃”浦。青浦的河水則一片“青”波。

青浦縣有三個大鎮,即青浦鎮(縣城)、朱家角鎮和練塘鎮。

練塘鎮便是陳雲的故鄉。那兒地處上海市最西南隅,距市區約60公里,距青浦縣城18公里。

練塘這名字,據說是這麼來的:在唐朝天祐年間,高州剌史章仔鈞娶妻楊氏,曾住這裡。楊氏世居練溪,人稱“練夫人”。於是,便以“章練”命名此間一塘,曰“章練塘”。後來又稱“練塘”[1]。

練塘一帶,屬長江三角洲沖積而成的湖沼平原。據《練塘鎮志》記載,練塘一帶大約成陸於7000多年前。

練塘在春秋時屬吳國。秦朝時屬會稽郡。明朝時屬蘇州府。清朝宣統二年,即公曆1910年,劃歸青浦縣。

一條名叫市河(當地人稱“市河港”)的小河,流經那裡。小河兩岸建起一幢幢房子,

沿河便形成了長帶形的練塘鎮。河上架起八座橋樑。這座有著上千年曆史的水鄉古鎮,米行、醬店、南北貨店、竹木行、煙紙糖果鋪,簇擁在市河兩岸。淡水魚、茭白、席草是練塘的三大出產。

清末光緒三十一年(乙已年)5月11日,亦即公曆1905年6月13日,陳雲出生在這座江南古鎮。那時,這座小鎮大約6000來人,尚叫“章練塘鎮”。

章練塘鎮有兩條街,一條叫上塘街,一條叫下塘街。在下塘街潭業裡閔宅旁邊,有一座低矮的小屋,那是陳雲父親早年居住的地方。後來,他父親遷往陳徐祠堂東面一座平房裡,陳雲在那兒出生。陳姓是章練塘的“大姓”,沈、張、陳、王四姓在小鎮上最多,陳徐祠堂,是陳、徐兩姓宗祠。

陳雲出生後不久,1907年,父親陳梅堂積勞成疾病逝。陳雲父親沒有留下任何照片,所以陳雲從不知道他的父親是什麼模樣的。

陳雲的母親廖順妹艱難地帶著兩個孩子──陳雲和他的姐姐——過日子。

陳雲的姐姐叫陳星。

疾病和貧窮緊相隨。陳雲尚不足4歲,母親又被病魔奪去!

從此,陳雲和姐姐陳星成了孤兒,只得靠外祖母撫養。

不久,就連外祖母也離開人世。這樣,舅父母收養了他……

7歲時,陳雲進入本鎮貽善小學讀書。貧困的舅父母家,無力支持他上學。不久他便陷入失學的痛苦之中。

所幸天無絕人之路。在舅母小店的顧客之中,有一位名叫杜衡伯的,乃是小鎮上顏安國民小學校長。杜衡伯常來喝酒,見陳雲聰明伶俐,手腳又勤快,覺得這孩子失學太可惜,答應讓他免費入學。這樣,陳雲有了求學的機會。陳雲一直記得顏安小學給予他的幫助。1986年9月,當顏安小學希望陳雲題寫校名時,陳雲欣然命筆。

1919年,14歲的陳雲在練塘顏安小學畢業。貧苦的他,沒錢進入中學學習。

從此,陳雲的最高學歷便是小學畢業。儘管他後來的文化水平早已是教授級的了,可是每逢填寫各種登記表,在“文化程度”一欄裡,陳雲總是寫上“小學”二字。他曾意味深長地說:“我永遠是小學生!”

失學之後,他很想到上海找一份工作。

機遇對於每一個來說,在人生的轉折關頭,是至為重要的。就在這時,一個偶然的機遇,決定了陳雲的一生。

那是因為陳雲的小學老師張行恭十分喜歡他。張行恭的弟弟在上海商務印書館工作,於是就介紹陳雲到那裡當學徒。

這樣,在1919年12月8日(農曆十月十七日),陳雲離開了當時屬於江蘇省青浦縣的練塘小鎮,進入了大上海。

穿著長衫的陳雲,跨進位於上海河南中路的商務印書館的大門,是他一生極為重要的一步。

商務印書館是中國歷史悠久的出版社,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創辦於上海。最初印刷商業簿冊、表報,故名“商務”印書館。創辦人之一夏瑞芳善於經營,由印刷簿冊轉為出版社,出版教科書、工具書、科學和文學著作。

1902年,清朝進士張元濟(曾任刑部主事)因參加戊戍政變遭革職,由官場進入商務印書館,創辦廣有影響的《東方雜誌》《教育雜誌》《小說月報》以及編輯中國第一部新式辭書《辭源》,於是商務印書館名聲大振。

陳雲進入商務印書館時,茅盾也還在商務印書館。陳雲比茅盾小九歲。那時,陳雲用的名字是廖陳雲。

陳雲思想活躍,又富於組織能力,很快就成了工人中的核心人物。

1925年上半年,陳雲在上海商務印書館加入中國共產黨。他的入黨介紹人是中國共產黨上海商務印書館小組組長董亦湘和黨員惲雨棠。從此,陳雲在政治上邁出了至為重要的一步。

1925年5月30日,上海發生了著名的“五卅運動”。那是上海紗廠工人、中國共產黨黨員顧正紅在這月15日因罷工遭日本資本家槍殺,各界人士極為激憤。5月30日,上海工人、學生舉行示威大遊行,途經南京路遭到英國巡捕房槍射,死傷數十人,造成震驚全國的“五卅慘案”。

1925年6月,上海總工會成立。

就在這上海工人運動非常高漲的時候,年方20的陳雲也投入工人運動。

在“五卅運動”不久,1925年6月下旬,上海商務印書館工會成立大會在上海虯江路廣舞臺舉行。

據當時參加會議並發表講話的上海印刷工人聯合會代表徐梅坤回憶,到會的會員和各界代表多達4000人左右。擔任會議主席的是王景雲,廖陳雲作為商務印書館工會代表在大會上講話。[6]

中共在商務印書館工會中建立了黨團,成員中有廖陳雲和沈雁冰(茅盾)之外,還有徐梅坤、楊賢江、章鬱庵、丁曉先、鄔家良、王景雲、徐新之、陳醒華等十幾人,黨團書記為徐梅坤。

迄今尚存的商務印書館發行所1925年9月所攝職工第一屆執行委員們的合影之中,身穿白色長衫、理平頭的陳雲居中而坐──因為他是職工會執行委員會委員長!其餘的委員有馬惠群、陳合慶、徐新之、章秋陽、趙琨瑜、謝慶齋、趙耀全、王寶元、李蘭階、唐文先、吳志青、張慕良、姚松柏,而陳雲是委員們中最年輕的一個。

1927年9月底,陳雲突然從上海回到了青浦練塘老家。那是因為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四·一二”政變。一時間,上海籠罩著恐怖氣氛,中國共產黨黨員大批遭到屠殺。

陳雲在1926~1927年參加了中共發起的、為配合國民革命軍北伐而舉行的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

在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時,陳雲受上海總工會的派遣,和中共代表一起來到龍華,跟當時駐紮在那裡的北伐東路軍談判,要求他們支持工人的起義。但是,談判未獲成功。

由於參加了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在“四·一二”政變之後,陳雲被列上通緝名單,無法再在上海立足。於是,陳雲化名“陳明”,受中共江蘇省委派遣,回到了家鄉,從工人運動轉到農民運動。

人熟地熟,陳雲在練塘鎮魯國榮家中召開了中共黨員和農會骨幹的會議,開始做農民運動的發動工作。

練塘鎮不遠處,有個小蒸鎮。小蒸地處黃浦江上游,緊靠滬杭鐵路北側,是金山、青浦、松江三縣的交界處。陳雲來到小蒸鎮,和那裡的中共黨員吳志喜、陸銓生取得了聯繫。

這樣,陳雲在那附近20多個村子都建立了農會,還發展了20多箇中共新黨員。

農曆十月初一(公曆10月25日),按照當地習俗,四鄉農民匯聚小蒸鎮進香,舉行廟會,人頭攢動。陳雲出現在小蒸鎮東臺基頭,向數千農民發表演說,進行鼓動。

1928年1月初,“滬杭路(松江段)農民革命軍”成立,陳雲出任黨代表。正副總指揮為吳志喜和陸龍飛。這支農民革命軍的軍旗,上角為鐮刀、斧頭,中心為犁耙圖案,含義為“犁盡天下不平地”。

小蒸地主汪傾文、地保胡祖文帶領地主武裝,要消滅陳雲的農民革命軍。

1月13日,陳雲獲知楓涇地主丁育甫、張金龍在土地堂一帶收租,把米裝上了船,當即派農民革命軍奪船,得到七八石大米,分給了貧苦農民。

此事驚動了楓涇大地主吳進瀾和自衛團團總周懷青,他們連連向國民黨江蘇省政府以及松江縣政府報告,並向駐紮在嘉興的國民革命軍26 軍周鳳岐求援。

於是,周鳳岐派出一個加強營向陳雲的農民革命軍發動進攻。

1月19日,在跟敵軍作戰中,農民革命軍正副總指揮雙雙被捕。

1月26日,農民革命軍17 歲的總指揮吳志喜在被拔去10個手指甲後,被槍殺於松江小校場。就在這一天,農民革命軍副總指揮陸龍飛在楓涇文昌閣被槍殺。

正副總指揮雙雙死於刑場,陳雲處境非常危險。他轉入了祕密工作,先後擔任中共青浦縣委書記、中共淞浦特委組織部部長、中共江蘇省委委員兼農委書記。

1928年9月下旬, 陳雲在練塘鎮東胡秉鉞家中召開祕密會議,有許多中共黨員和積極分子參加。

翌日,陳雲行蹤被敵人察覺,面臨著被捕的危險。千鈞一髮之際,他的老同學劉國楨把陳雲藏進一條小船,悄悄離開練塘,前往上海……

從此,陳雲離開了自己的故鄉。直至1954年底,陳雲在闊別26年之後,這才回到故鄉探望。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