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有炮射導彈,為什麼擁有那麼多火炮的戰列艦卻不使用?

戰列艦在二戰的中途島海戰之前一直是各國海軍的主力戰艦,是一種依靠大口徑火炮作為攻擊力與依靠密集的防空炮火和厚重裝甲為防護力的大體型高噸位的海軍作戰艦艇。在美日中途島海戰之後,他的海上霸主地位被航空母艦所取代,二戰之後其地位進一步被航空母艦和導彈驅逐艦所代替,失去了主力地位。而且二戰之後各國的戰列艦都陸續退役,到了60年代僅剩下美國的衣阿華級四艘戰列艦還在服役。

戰列艦在二戰的中途島海戰之前一直是各國海軍的主力戰艦,是一種依靠大口徑火炮作為攻擊力與依靠密集的防空炮火和厚重裝甲為防護力的大體型高噸位的海軍作戰艦艇。在美日中途島海戰之後,他的海上霸主地位被航空母艦所取代,二戰之後其地位進一步被航空母艦和導彈驅逐艦所代替,失去了主力地位。而且二戰之後各國的戰列艦都陸續退役,到了60年代僅剩下美國的衣阿華級四艘戰列艦還在服役。

既然有炮射導彈,為什麼擁有那麼多火炮的戰列艦卻不使用?

(德國俾斯麥號戰列艦)

而炮射導彈的研發是開始於上世紀50年代,到了1966年美國才在謝里登坦克上裝備了橡樹棍炮射導彈,也就是說兩種武器的出現時間是幾乎沒有交集的,戰列艦幾乎全部退出歷史舞臺之後炮射導彈才剛剛興起。

戰列艦在二戰的中途島海戰之前一直是各國海軍的主力戰艦,是一種依靠大口徑火炮作為攻擊力與依靠密集的防空炮火和厚重裝甲為防護力的大體型高噸位的海軍作戰艦艇。在美日中途島海戰之後,他的海上霸主地位被航空母艦所取代,二戰之後其地位進一步被航空母艦和導彈驅逐艦所代替,失去了主力地位。而且二戰之後各國的戰列艦都陸續退役,到了60年代僅剩下美國的衣阿華級四艘戰列艦還在服役。

既然有炮射導彈,為什麼擁有那麼多火炮的戰列艦卻不使用?

(德國俾斯麥號戰列艦)

而炮射導彈的研發是開始於上世紀50年代,到了1966年美國才在謝里登坦克上裝備了橡樹棍炮射導彈,也就是說兩種武器的出現時間是幾乎沒有交集的,戰列艦幾乎全部退出歷史舞臺之後炮射導彈才剛剛興起。

既然有炮射導彈,為什麼擁有那麼多火炮的戰列艦卻不使用?

(謝里登坦克發射橡樹棍炮射導彈)

那麼美國在服役的四艘衣阿華級戰列艦為什麼不使用炮射導彈呢?炮射導彈是為了提高坦克的打擊精度而出現的一種彈藥。由於炮射導彈結構複雜,製作成本遠高於炮彈,所以美國不可能投入巨資為僅有的四艘,以後根本也不會在造的戰列艦去開發炮射導彈,那是極為不划算的一種投入,而且美國反艦依靠的是艦載機根本不是依靠大炮鉅艦,更加沒必要投入資金。戰列艦在美軍中的作用就是對岸對陸炮擊,根本沒有必要使用炮射導彈,無論是那種制導方式的炮射導彈反而都不適合完成對陸固定目標的打擊任務,紅外製導的導彈本身就不適合打擊固定目標,而激光架束的只能直視瞄準。

戰列艦在二戰的中途島海戰之前一直是各國海軍的主力戰艦,是一種依靠大口徑火炮作為攻擊力與依靠密集的防空炮火和厚重裝甲為防護力的大體型高噸位的海軍作戰艦艇。在美日中途島海戰之後,他的海上霸主地位被航空母艦所取代,二戰之後其地位進一步被航空母艦和導彈驅逐艦所代替,失去了主力地位。而且二戰之後各國的戰列艦都陸續退役,到了60年代僅剩下美國的衣阿華級四艘戰列艦還在服役。

既然有炮射導彈,為什麼擁有那麼多火炮的戰列艦卻不使用?

(德國俾斯麥號戰列艦)

而炮射導彈的研發是開始於上世紀50年代,到了1966年美國才在謝里登坦克上裝備了橡樹棍炮射導彈,也就是說兩種武器的出現時間是幾乎沒有交集的,戰列艦幾乎全部退出歷史舞臺之後炮射導彈才剛剛興起。

既然有炮射導彈,為什麼擁有那麼多火炮的戰列艦卻不使用?

(謝里登坦克發射橡樹棍炮射導彈)

那麼美國在服役的四艘衣阿華級戰列艦為什麼不使用炮射導彈呢?炮射導彈是為了提高坦克的打擊精度而出現的一種彈藥。由於炮射導彈結構複雜,製作成本遠高於炮彈,所以美國不可能投入巨資為僅有的四艘,以後根本也不會在造的戰列艦去開發炮射導彈,那是極為不划算的一種投入,而且美國反艦依靠的是艦載機根本不是依靠大炮鉅艦,更加沒必要投入資金。戰列艦在美軍中的作用就是對岸對陸炮擊,根本沒有必要使用炮射導彈,無論是那種制導方式的炮射導彈反而都不適合完成對陸固定目標的打擊任務,紅外製導的導彈本身就不適合打擊固定目標,而激光架束的只能直視瞄準。

既然有炮射導彈,為什麼擁有那麼多火炮的戰列艦卻不使用?

(美國衣阿華級戰列艦)

再者,衣阿華戰列艦的主炮口徑是406毫米口徑,使用炮射導彈就不如直接使用傾斜導彈發射架發射導彈了。因為相同的導彈,炮射導彈不但製作更復雜,而且受到炮口限制彈徑還不能隨意設計,為研發帶來困難。炮射導彈的結構比正常的反艦導彈複雜得多,簡單形容就是將導彈裝入炮彈的藥筒中,利用發射藥發射後在啟動自身的發動機,為了防止發射藥毀壞導彈尾部還設計安裝了複雜的彈託,彈託由本體、活塞、藥室、感應器座、觸頭及節流閥等組成。為使彈託在導彈發射出炮口時能及時脫落,在藥筒與彈託本體底部空腔間設置了過濾器和節流閥。當導彈在炮膛內運動時,火藥燃氣通過過濾器及節流閥進入彈託底部空腔,導彈飛出炮口後彈託底部空腔和彈後空間便形成壓力差,將彈託與彈體的連接螺釘切斷,將彈託拋出,同時彈翼張開。

戰列艦在二戰的中途島海戰之前一直是各國海軍的主力戰艦,是一種依靠大口徑火炮作為攻擊力與依靠密集的防空炮火和厚重裝甲為防護力的大體型高噸位的海軍作戰艦艇。在美日中途島海戰之後,他的海上霸主地位被航空母艦所取代,二戰之後其地位進一步被航空母艦和導彈驅逐艦所代替,失去了主力地位。而且二戰之後各國的戰列艦都陸續退役,到了60年代僅剩下美國的衣阿華級四艘戰列艦還在服役。

既然有炮射導彈,為什麼擁有那麼多火炮的戰列艦卻不使用?

(德國俾斯麥號戰列艦)

而炮射導彈的研發是開始於上世紀50年代,到了1966年美國才在謝里登坦克上裝備了橡樹棍炮射導彈,也就是說兩種武器的出現時間是幾乎沒有交集的,戰列艦幾乎全部退出歷史舞臺之後炮射導彈才剛剛興起。

既然有炮射導彈,為什麼擁有那麼多火炮的戰列艦卻不使用?

(謝里登坦克發射橡樹棍炮射導彈)

那麼美國在服役的四艘衣阿華級戰列艦為什麼不使用炮射導彈呢?炮射導彈是為了提高坦克的打擊精度而出現的一種彈藥。由於炮射導彈結構複雜,製作成本遠高於炮彈,所以美國不可能投入巨資為僅有的四艘,以後根本也不會在造的戰列艦去開發炮射導彈,那是極為不划算的一種投入,而且美國反艦依靠的是艦載機根本不是依靠大炮鉅艦,更加沒必要投入資金。戰列艦在美軍中的作用就是對岸對陸炮擊,根本沒有必要使用炮射導彈,無論是那種制導方式的炮射導彈反而都不適合完成對陸固定目標的打擊任務,紅外製導的導彈本身就不適合打擊固定目標,而激光架束的只能直視瞄準。

既然有炮射導彈,為什麼擁有那麼多火炮的戰列艦卻不使用?

(美國衣阿華級戰列艦)

再者,衣阿華戰列艦的主炮口徑是406毫米口徑,使用炮射導彈就不如直接使用傾斜導彈發射架發射導彈了。因為相同的導彈,炮射導彈不但製作更復雜,而且受到炮口限制彈徑還不能隨意設計,為研發帶來困難。炮射導彈的結構比正常的反艦導彈複雜得多,簡單形容就是將導彈裝入炮彈的藥筒中,利用發射藥發射後在啟動自身的發動機,為了防止發射藥毀壞導彈尾部還設計安裝了複雜的彈託,彈託由本體、活塞、藥室、感應器座、觸頭及節流閥等組成。為使彈託在導彈發射出炮口時能及時脫落,在藥筒與彈託本體底部空腔間設置了過濾器和節流閥。當導彈在炮膛內運動時,火藥燃氣通過過濾器及節流閥進入彈託底部空腔,導彈飛出炮口後彈託底部空腔和彈後空間便形成壓力差,將彈託與彈體的連接螺釘切斷,將彈託拋出,同時彈翼張開。

既然有炮射導彈,為什麼擁有那麼多火炮的戰列艦卻不使用?

(炮射導彈整體結構)

如此複雜的設計和複雜的製造使成本大大增加,所以還是直接用導彈發射架發射反艦導彈經濟性和靈活性更好,更能得到合理的效費比。在80年代,衣阿華級進行了升級,也是直接安裝的導彈發射架用來發射直徑為344毫米的魚叉反艦導彈,沒有為406毫米的主炮設計炮射導彈,這也證明了筆者的上述觀點的正確性。

戰列艦在二戰的中途島海戰之前一直是各國海軍的主力戰艦,是一種依靠大口徑火炮作為攻擊力與依靠密集的防空炮火和厚重裝甲為防護力的大體型高噸位的海軍作戰艦艇。在美日中途島海戰之後,他的海上霸主地位被航空母艦所取代,二戰之後其地位進一步被航空母艦和導彈驅逐艦所代替,失去了主力地位。而且二戰之後各國的戰列艦都陸續退役,到了60年代僅剩下美國的衣阿華級四艘戰列艦還在服役。

既然有炮射導彈,為什麼擁有那麼多火炮的戰列艦卻不使用?

(德國俾斯麥號戰列艦)

而炮射導彈的研發是開始於上世紀50年代,到了1966年美國才在謝里登坦克上裝備了橡樹棍炮射導彈,也就是說兩種武器的出現時間是幾乎沒有交集的,戰列艦幾乎全部退出歷史舞臺之後炮射導彈才剛剛興起。

既然有炮射導彈,為什麼擁有那麼多火炮的戰列艦卻不使用?

(謝里登坦克發射橡樹棍炮射導彈)

那麼美國在服役的四艘衣阿華級戰列艦為什麼不使用炮射導彈呢?炮射導彈是為了提高坦克的打擊精度而出現的一種彈藥。由於炮射導彈結構複雜,製作成本遠高於炮彈,所以美國不可能投入巨資為僅有的四艘,以後根本也不會在造的戰列艦去開發炮射導彈,那是極為不划算的一種投入,而且美國反艦依靠的是艦載機根本不是依靠大炮鉅艦,更加沒必要投入資金。戰列艦在美軍中的作用就是對岸對陸炮擊,根本沒有必要使用炮射導彈,無論是那種制導方式的炮射導彈反而都不適合完成對陸固定目標的打擊任務,紅外製導的導彈本身就不適合打擊固定目標,而激光架束的只能直視瞄準。

既然有炮射導彈,為什麼擁有那麼多火炮的戰列艦卻不使用?

(美國衣阿華級戰列艦)

再者,衣阿華戰列艦的主炮口徑是406毫米口徑,使用炮射導彈就不如直接使用傾斜導彈發射架發射導彈了。因為相同的導彈,炮射導彈不但製作更復雜,而且受到炮口限制彈徑還不能隨意設計,為研發帶來困難。炮射導彈的結構比正常的反艦導彈複雜得多,簡單形容就是將導彈裝入炮彈的藥筒中,利用發射藥發射後在啟動自身的發動機,為了防止發射藥毀壞導彈尾部還設計安裝了複雜的彈託,彈託由本體、活塞、藥室、感應器座、觸頭及節流閥等組成。為使彈託在導彈發射出炮口時能及時脫落,在藥筒與彈託本體底部空腔間設置了過濾器和節流閥。當導彈在炮膛內運動時,火藥燃氣通過過濾器及節流閥進入彈託底部空腔,導彈飛出炮口後彈託底部空腔和彈後空間便形成壓力差,將彈託與彈體的連接螺釘切斷,將彈託拋出,同時彈翼張開。

既然有炮射導彈,為什麼擁有那麼多火炮的戰列艦卻不使用?

(炮射導彈整體結構)

如此複雜的設計和複雜的製造使成本大大增加,所以還是直接用導彈發射架發射反艦導彈經濟性和靈活性更好,更能得到合理的效費比。在80年代,衣阿華級進行了升級,也是直接安裝的導彈發射架用來發射直徑為344毫米的魚叉反艦導彈,沒有為406毫米的主炮設計炮射導彈,這也證明了筆者的上述觀點的正確性。

既然有炮射導彈,為什麼擁有那麼多火炮的戰列艦卻不使用?

(加裝導彈的衣阿華級戰列艦)

而且最後很關鍵一點,因為戰列艦的大炮是為發射分裝彈設計的,而炮射導彈的導彈彈體加上彈託加上藥筒,又長又粗又重,不知道戰列艦的炮塔裡面能否放得下,能否正常進行裝彈作業,而且炮塔改造起來是不是很麻煩?

戰列艦在二戰的中途島海戰之前一直是各國海軍的主力戰艦,是一種依靠大口徑火炮作為攻擊力與依靠密集的防空炮火和厚重裝甲為防護力的大體型高噸位的海軍作戰艦艇。在美日中途島海戰之後,他的海上霸主地位被航空母艦所取代,二戰之後其地位進一步被航空母艦和導彈驅逐艦所代替,失去了主力地位。而且二戰之後各國的戰列艦都陸續退役,到了60年代僅剩下美國的衣阿華級四艘戰列艦還在服役。

既然有炮射導彈,為什麼擁有那麼多火炮的戰列艦卻不使用?

(德國俾斯麥號戰列艦)

而炮射導彈的研發是開始於上世紀50年代,到了1966年美國才在謝里登坦克上裝備了橡樹棍炮射導彈,也就是說兩種武器的出現時間是幾乎沒有交集的,戰列艦幾乎全部退出歷史舞臺之後炮射導彈才剛剛興起。

既然有炮射導彈,為什麼擁有那麼多火炮的戰列艦卻不使用?

(謝里登坦克發射橡樹棍炮射導彈)

那麼美國在服役的四艘衣阿華級戰列艦為什麼不使用炮射導彈呢?炮射導彈是為了提高坦克的打擊精度而出現的一種彈藥。由於炮射導彈結構複雜,製作成本遠高於炮彈,所以美國不可能投入巨資為僅有的四艘,以後根本也不會在造的戰列艦去開發炮射導彈,那是極為不划算的一種投入,而且美國反艦依靠的是艦載機根本不是依靠大炮鉅艦,更加沒必要投入資金。戰列艦在美軍中的作用就是對岸對陸炮擊,根本沒有必要使用炮射導彈,無論是那種制導方式的炮射導彈反而都不適合完成對陸固定目標的打擊任務,紅外製導的導彈本身就不適合打擊固定目標,而激光架束的只能直視瞄準。

既然有炮射導彈,為什麼擁有那麼多火炮的戰列艦卻不使用?

(美國衣阿華級戰列艦)

再者,衣阿華戰列艦的主炮口徑是406毫米口徑,使用炮射導彈就不如直接使用傾斜導彈發射架發射導彈了。因為相同的導彈,炮射導彈不但製作更復雜,而且受到炮口限制彈徑還不能隨意設計,為研發帶來困難。炮射導彈的結構比正常的反艦導彈複雜得多,簡單形容就是將導彈裝入炮彈的藥筒中,利用發射藥發射後在啟動自身的發動機,為了防止發射藥毀壞導彈尾部還設計安裝了複雜的彈託,彈託由本體、活塞、藥室、感應器座、觸頭及節流閥等組成。為使彈託在導彈發射出炮口時能及時脫落,在藥筒與彈託本體底部空腔間設置了過濾器和節流閥。當導彈在炮膛內運動時,火藥燃氣通過過濾器及節流閥進入彈託底部空腔,導彈飛出炮口後彈託底部空腔和彈後空間便形成壓力差,將彈託與彈體的連接螺釘切斷,將彈託拋出,同時彈翼張開。

既然有炮射導彈,為什麼擁有那麼多火炮的戰列艦卻不使用?

(炮射導彈整體結構)

如此複雜的設計和複雜的製造使成本大大增加,所以還是直接用導彈發射架發射反艦導彈經濟性和靈活性更好,更能得到合理的效費比。在80年代,衣阿華級進行了升級,也是直接安裝的導彈發射架用來發射直徑為344毫米的魚叉反艦導彈,沒有為406毫米的主炮設計炮射導彈,這也證明了筆者的上述觀點的正確性。

既然有炮射導彈,為什麼擁有那麼多火炮的戰列艦卻不使用?

(加裝導彈的衣阿華級戰列艦)

而且最後很關鍵一點,因為戰列艦的大炮是為發射分裝彈設計的,而炮射導彈的導彈彈體加上彈託加上藥筒,又長又粗又重,不知道戰列艦的炮塔裡面能否放得下,能否正常進行裝彈作業,而且炮塔改造起來是不是很麻煩?

既然有炮射導彈,為什麼擁有那麼多火炮的戰列艦卻不使用?

(衣阿華級戰列艦的炮塔)

順便說一下,隨著坦克的火控技術進步,打擊精度得到了提高,坦克使用的炮射導彈也已經被邊緣化。而且雖然戰列艦使用炮射導彈是很不合理的設想,但是如果使用GPS+INS制導的制導炮彈來打擊固定目標卻是一個提高打擊精度的好選擇。

戰列艦在二戰的中途島海戰之前一直是各國海軍的主力戰艦,是一種依靠大口徑火炮作為攻擊力與依靠密集的防空炮火和厚重裝甲為防護力的大體型高噸位的海軍作戰艦艇。在美日中途島海戰之後,他的海上霸主地位被航空母艦所取代,二戰之後其地位進一步被航空母艦和導彈驅逐艦所代替,失去了主力地位。而且二戰之後各國的戰列艦都陸續退役,到了60年代僅剩下美國的衣阿華級四艘戰列艦還在服役。

既然有炮射導彈,為什麼擁有那麼多火炮的戰列艦卻不使用?

(德國俾斯麥號戰列艦)

而炮射導彈的研發是開始於上世紀50年代,到了1966年美國才在謝里登坦克上裝備了橡樹棍炮射導彈,也就是說兩種武器的出現時間是幾乎沒有交集的,戰列艦幾乎全部退出歷史舞臺之後炮射導彈才剛剛興起。

既然有炮射導彈,為什麼擁有那麼多火炮的戰列艦卻不使用?

(謝里登坦克發射橡樹棍炮射導彈)

那麼美國在服役的四艘衣阿華級戰列艦為什麼不使用炮射導彈呢?炮射導彈是為了提高坦克的打擊精度而出現的一種彈藥。由於炮射導彈結構複雜,製作成本遠高於炮彈,所以美國不可能投入巨資為僅有的四艘,以後根本也不會在造的戰列艦去開發炮射導彈,那是極為不划算的一種投入,而且美國反艦依靠的是艦載機根本不是依靠大炮鉅艦,更加沒必要投入資金。戰列艦在美軍中的作用就是對岸對陸炮擊,根本沒有必要使用炮射導彈,無論是那種制導方式的炮射導彈反而都不適合完成對陸固定目標的打擊任務,紅外製導的導彈本身就不適合打擊固定目標,而激光架束的只能直視瞄準。

既然有炮射導彈,為什麼擁有那麼多火炮的戰列艦卻不使用?

(美國衣阿華級戰列艦)

再者,衣阿華戰列艦的主炮口徑是406毫米口徑,使用炮射導彈就不如直接使用傾斜導彈發射架發射導彈了。因為相同的導彈,炮射導彈不但製作更復雜,而且受到炮口限制彈徑還不能隨意設計,為研發帶來困難。炮射導彈的結構比正常的反艦導彈複雜得多,簡單形容就是將導彈裝入炮彈的藥筒中,利用發射藥發射後在啟動自身的發動機,為了防止發射藥毀壞導彈尾部還設計安裝了複雜的彈託,彈託由本體、活塞、藥室、感應器座、觸頭及節流閥等組成。為使彈託在導彈發射出炮口時能及時脫落,在藥筒與彈託本體底部空腔間設置了過濾器和節流閥。當導彈在炮膛內運動時,火藥燃氣通過過濾器及節流閥進入彈託底部空腔,導彈飛出炮口後彈託底部空腔和彈後空間便形成壓力差,將彈託與彈體的連接螺釘切斷,將彈託拋出,同時彈翼張開。

既然有炮射導彈,為什麼擁有那麼多火炮的戰列艦卻不使用?

(炮射導彈整體結構)

如此複雜的設計和複雜的製造使成本大大增加,所以還是直接用導彈發射架發射反艦導彈經濟性和靈活性更好,更能得到合理的效費比。在80年代,衣阿華級進行了升級,也是直接安裝的導彈發射架用來發射直徑為344毫米的魚叉反艦導彈,沒有為406毫米的主炮設計炮射導彈,這也證明了筆者的上述觀點的正確性。

既然有炮射導彈,為什麼擁有那麼多火炮的戰列艦卻不使用?

(加裝導彈的衣阿華級戰列艦)

而且最後很關鍵一點,因為戰列艦的大炮是為發射分裝彈設計的,而炮射導彈的導彈彈體加上彈託加上藥筒,又長又粗又重,不知道戰列艦的炮塔裡面能否放得下,能否正常進行裝彈作業,而且炮塔改造起來是不是很麻煩?

既然有炮射導彈,為什麼擁有那麼多火炮的戰列艦卻不使用?

(衣阿華級戰列艦的炮塔)

順便說一下,隨著坦克的火控技術進步,打擊精度得到了提高,坦克使用的炮射導彈也已經被邊緣化。而且雖然戰列艦使用炮射導彈是很不合理的設想,但是如果使用GPS+INS制導的制導炮彈來打擊固定目標卻是一個提高打擊精度的好選擇。

既然有炮射導彈,為什麼擁有那麼多火炮的戰列艦卻不使用?

(制導炮彈)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