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軍武次位面】作者:coingun

【軍武次位面】作者:coingun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長久以來,很多懵懂的軍迷一直有一個誤區:他們認為全自動機關槍的出現阻礙了騎兵的壯大發展,而坦克的出現則徹底終結了騎兵這一古老的兵種。但是終結騎兵的新時期裝備真的是坦克嗎?其實不然。

【軍武次位面】作者:coingun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長久以來,很多懵懂的軍迷一直有一個誤區:他們認為全自動機關槍的出現阻礙了騎兵的壯大發展,而坦克的出現則徹底終結了騎兵這一古老的兵種。但是終結騎兵的新時期裝備真的是坦克嗎?其實不然。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首先,不能否認的是坦克的出現確實大大削弱了騎兵的作用。由於在古代,身披重甲武裝有限的步兵很難具備速度和武力上的優勢,所以才出現了騎兵。古代騎兵的第一要務就是作為軍團的先鋒以自身速度和武裝上的優勢快速突破敵軍的陣型和防線,為己方的步兵打開缺口。

【軍武次位面】作者:coingun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長久以來,很多懵懂的軍迷一直有一個誤區:他們認為全自動機關槍的出現阻礙了騎兵的壯大發展,而坦克的出現則徹底終結了騎兵這一古老的兵種。但是終結騎兵的新時期裝備真的是坦克嗎?其實不然。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首先,不能否認的是坦克的出現確實大大削弱了騎兵的作用。由於在古代,身披重甲武裝有限的步兵很難具備速度和武力上的優勢,所以才出現了騎兵。古代騎兵的第一要務就是作為軍團的先鋒以自身速度和武裝上的優勢快速突破敵軍的陣型和防線,為己方的步兵打開缺口。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而坦克的出現無疑取代了騎兵的這一任務。坦克從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便慢慢取代騎兵成為了集團軍群突破對方防線的突擊先鋒。但是請注意,儘管此時代坦克已經取代了騎兵的第一要務,但是要以此為理由把騎兵徹底趕下歷史的舞臺恐怕還並不充分。

【軍武次位面】作者:coingun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長久以來,很多懵懂的軍迷一直有一個誤區:他們認為全自動機關槍的出現阻礙了騎兵的壯大發展,而坦克的出現則徹底終結了騎兵這一古老的兵種。但是終結騎兵的新時期裝備真的是坦克嗎?其實不然。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首先,不能否認的是坦克的出現確實大大削弱了騎兵的作用。由於在古代,身披重甲武裝有限的步兵很難具備速度和武力上的優勢,所以才出現了騎兵。古代騎兵的第一要務就是作為軍團的先鋒以自身速度和武裝上的優勢快速突破敵軍的陣型和防線,為己方的步兵打開缺口。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而坦克的出現無疑取代了騎兵的這一任務。坦克從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便慢慢取代騎兵成為了集團軍群突破對方防線的突擊先鋒。但是請注意,儘管此時代坦克已經取代了騎兵的第一要務,但是要以此為理由把騎兵徹底趕下歷史的舞臺恐怕還並不充分。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我們就以一戰之後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為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主要參戰國除中國、意大利和日本以外,坦克的裝備規模都達到了空前的水準,並且在技術和發展思路上,每一家都有自己的獨到之處。按理說如果按照“坦克的出現終結了騎兵”這一思想進行武斷的話,那麼騎兵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就應該已經消亡了。可是騎兵在這次大戰中並沒有消亡,反而更加壯大。

【軍武次位面】作者:coingun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長久以來,很多懵懂的軍迷一直有一個誤區:他們認為全自動機關槍的出現阻礙了騎兵的壯大發展,而坦克的出現則徹底終結了騎兵這一古老的兵種。但是終結騎兵的新時期裝備真的是坦克嗎?其實不然。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首先,不能否認的是坦克的出現確實大大削弱了騎兵的作用。由於在古代,身披重甲武裝有限的步兵很難具備速度和武力上的優勢,所以才出現了騎兵。古代騎兵的第一要務就是作為軍團的先鋒以自身速度和武裝上的優勢快速突破敵軍的陣型和防線,為己方的步兵打開缺口。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而坦克的出現無疑取代了騎兵的這一任務。坦克從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便慢慢取代騎兵成為了集團軍群突破對方防線的突擊先鋒。但是請注意,儘管此時代坦克已經取代了騎兵的第一要務,但是要以此為理由把騎兵徹底趕下歷史的舞臺恐怕還並不充分。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我們就以一戰之後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為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主要參戰國除中國、意大利和日本以外,坦克的裝備規模都達到了空前的水準,並且在技術和發展思路上,每一家都有自己的獨到之處。按理說如果按照“坦克的出現終結了騎兵”這一思想進行武斷的話,那麼騎兵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就應該已經消亡了。可是騎兵在這次大戰中並沒有消亡,反而更加壯大。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此時的大規模戰場已經發展為集團軍群級別的大區域會戰,坦克往往是被集中部署用於突破敵軍的防線,也就是說坦克作為突擊先鋒不過是打開缺口而已,而整個戰場往往是小則方圓數十公里,大則方圓上百公里。那些被打散的殘敵和沒有被坦克推過的敵軍該又誰對付?難道靠跟進坦克前進的摩托化步兵嗎?這是不可能的,因為在那個時代只有美國一家實現了全軍機械化及摩托化。而包括蘇聯和德國在內的大部分國家,摩托化步兵事質上只佔了少量比例,他們跟隨坦克前進所能起到的作用只是擴大敵軍防線缺口、掩護坦克部隊側翼、清剿大城市一類的主要目標。而此時留下的未掃蕩區域任然碩大無比,並且摩托化步兵和後續的步兵主力之間仍然有大量的空白區域可供敵人伺機“鑽空子”。怎樣照顧這種情況?對於機械化摩托化還沒有達到美國水準的國家而言就只有使用騎兵一條路了。

【軍武次位面】作者:coingun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長久以來,很多懵懂的軍迷一直有一個誤區:他們認為全自動機關槍的出現阻礙了騎兵的壯大發展,而坦克的出現則徹底終結了騎兵這一古老的兵種。但是終結騎兵的新時期裝備真的是坦克嗎?其實不然。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首先,不能否認的是坦克的出現確實大大削弱了騎兵的作用。由於在古代,身披重甲武裝有限的步兵很難具備速度和武力上的優勢,所以才出現了騎兵。古代騎兵的第一要務就是作為軍團的先鋒以自身速度和武裝上的優勢快速突破敵軍的陣型和防線,為己方的步兵打開缺口。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而坦克的出現無疑取代了騎兵的這一任務。坦克從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便慢慢取代騎兵成為了集團軍群突破對方防線的突擊先鋒。但是請注意,儘管此時代坦克已經取代了騎兵的第一要務,但是要以此為理由把騎兵徹底趕下歷史的舞臺恐怕還並不充分。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我們就以一戰之後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為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主要參戰國除中國、意大利和日本以外,坦克的裝備規模都達到了空前的水準,並且在技術和發展思路上,每一家都有自己的獨到之處。按理說如果按照“坦克的出現終結了騎兵”這一思想進行武斷的話,那麼騎兵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就應該已經消亡了。可是騎兵在這次大戰中並沒有消亡,反而更加壯大。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此時的大規模戰場已經發展為集團軍群級別的大區域會戰,坦克往往是被集中部署用於突破敵軍的防線,也就是說坦克作為突擊先鋒不過是打開缺口而已,而整個戰場往往是小則方圓數十公里,大則方圓上百公里。那些被打散的殘敵和沒有被坦克推過的敵軍該又誰對付?難道靠跟進坦克前進的摩托化步兵嗎?這是不可能的,因為在那個時代只有美國一家實現了全軍機械化及摩托化。而包括蘇聯和德國在內的大部分國家,摩托化步兵事質上只佔了少量比例,他們跟隨坦克前進所能起到的作用只是擴大敵軍防線缺口、掩護坦克部隊側翼、清剿大城市一類的主要目標。而此時留下的未掃蕩區域任然碩大無比,並且摩托化步兵和後續的步兵主力之間仍然有大量的空白區域可供敵人伺機“鑽空子”。怎樣照顧這種情況?對於機械化摩托化還沒有達到美國水準的國家而言就只有使用騎兵一條路了。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軍武次位面】作者:coingun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長久以來,很多懵懂的軍迷一直有一個誤區:他們認為全自動機關槍的出現阻礙了騎兵的壯大發展,而坦克的出現則徹底終結了騎兵這一古老的兵種。但是終結騎兵的新時期裝備真的是坦克嗎?其實不然。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首先,不能否認的是坦克的出現確實大大削弱了騎兵的作用。由於在古代,身披重甲武裝有限的步兵很難具備速度和武力上的優勢,所以才出現了騎兵。古代騎兵的第一要務就是作為軍團的先鋒以自身速度和武裝上的優勢快速突破敵軍的陣型和防線,為己方的步兵打開缺口。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而坦克的出現無疑取代了騎兵的這一任務。坦克從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便慢慢取代騎兵成為了集團軍群突破對方防線的突擊先鋒。但是請注意,儘管此時代坦克已經取代了騎兵的第一要務,但是要以此為理由把騎兵徹底趕下歷史的舞臺恐怕還並不充分。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我們就以一戰之後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為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主要參戰國除中國、意大利和日本以外,坦克的裝備規模都達到了空前的水準,並且在技術和發展思路上,每一家都有自己的獨到之處。按理說如果按照“坦克的出現終結了騎兵”這一思想進行武斷的話,那麼騎兵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就應該已經消亡了。可是騎兵在這次大戰中並沒有消亡,反而更加壯大。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此時的大規模戰場已經發展為集團軍群級別的大區域會戰,坦克往往是被集中部署用於突破敵軍的防線,也就是說坦克作為突擊先鋒不過是打開缺口而已,而整個戰場往往是小則方圓數十公里,大則方圓上百公里。那些被打散的殘敵和沒有被坦克推過的敵軍該又誰對付?難道靠跟進坦克前進的摩托化步兵嗎?這是不可能的,因為在那個時代只有美國一家實現了全軍機械化及摩托化。而包括蘇聯和德國在內的大部分國家,摩托化步兵事質上只佔了少量比例,他們跟隨坦克前進所能起到的作用只是擴大敵軍防線缺口、掩護坦克部隊側翼、清剿大城市一類的主要目標。而此時留下的未掃蕩區域任然碩大無比,並且摩托化步兵和後續的步兵主力之間仍然有大量的空白區域可供敵人伺機“鑽空子”。怎樣照顧這種情況?對於機械化摩托化還沒有達到美國水準的國家而言就只有使用騎兵一條路了。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並且就以蘇聯和德國的角度來看,儘管大家看到類似庫爾斯克這樣的一線戰場上雙方的各種坦克搶盡風頭。但事實上蘇德雙方都依然保有大量的騎兵,而且這種騎兵數量和規模甚至都是以“師”一級別來統計的。他們的騎兵在機械化條件下的戰場上依然擔負著各種任務:偵查、補給、巡邏警戒甚至是和敵軍的裝甲部隊正面對抗。德國由於馬匹數量不足及其他原因甚至大量引入自行車遂行作戰任務,可見坦克的出現並不是騎兵滅亡的理由。而真正取代騎兵馬匹的裝備應當是步兵戰車。

【軍武次位面】作者:coingun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長久以來,很多懵懂的軍迷一直有一個誤區:他們認為全自動機關槍的出現阻礙了騎兵的壯大發展,而坦克的出現則徹底終結了騎兵這一古老的兵種。但是終結騎兵的新時期裝備真的是坦克嗎?其實不然。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首先,不能否認的是坦克的出現確實大大削弱了騎兵的作用。由於在古代,身披重甲武裝有限的步兵很難具備速度和武力上的優勢,所以才出現了騎兵。古代騎兵的第一要務就是作為軍團的先鋒以自身速度和武裝上的優勢快速突破敵軍的陣型和防線,為己方的步兵打開缺口。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而坦克的出現無疑取代了騎兵的這一任務。坦克從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便慢慢取代騎兵成為了集團軍群突破對方防線的突擊先鋒。但是請注意,儘管此時代坦克已經取代了騎兵的第一要務,但是要以此為理由把騎兵徹底趕下歷史的舞臺恐怕還並不充分。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我們就以一戰之後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為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主要參戰國除中國、意大利和日本以外,坦克的裝備規模都達到了空前的水準,並且在技術和發展思路上,每一家都有自己的獨到之處。按理說如果按照“坦克的出現終結了騎兵”這一思想進行武斷的話,那麼騎兵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就應該已經消亡了。可是騎兵在這次大戰中並沒有消亡,反而更加壯大。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此時的大規模戰場已經發展為集團軍群級別的大區域會戰,坦克往往是被集中部署用於突破敵軍的防線,也就是說坦克作為突擊先鋒不過是打開缺口而已,而整個戰場往往是小則方圓數十公里,大則方圓上百公里。那些被打散的殘敵和沒有被坦克推過的敵軍該又誰對付?難道靠跟進坦克前進的摩托化步兵嗎?這是不可能的,因為在那個時代只有美國一家實現了全軍機械化及摩托化。而包括蘇聯和德國在內的大部分國家,摩托化步兵事質上只佔了少量比例,他們跟隨坦克前進所能起到的作用只是擴大敵軍防線缺口、掩護坦克部隊側翼、清剿大城市一類的主要目標。而此時留下的未掃蕩區域任然碩大無比,並且摩托化步兵和後續的步兵主力之間仍然有大量的空白區域可供敵人伺機“鑽空子”。怎樣照顧這種情況?對於機械化摩托化還沒有達到美國水準的國家而言就只有使用騎兵一條路了。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並且就以蘇聯和德國的角度來看,儘管大家看到類似庫爾斯克這樣的一線戰場上雙方的各種坦克搶盡風頭。但事實上蘇德雙方都依然保有大量的騎兵,而且這種騎兵數量和規模甚至都是以“師”一級別來統計的。他們的騎兵在機械化條件下的戰場上依然擔負著各種任務:偵查、補給、巡邏警戒甚至是和敵軍的裝甲部隊正面對抗。德國由於馬匹數量不足及其他原因甚至大量引入自行車遂行作戰任務,可見坦克的出現並不是騎兵滅亡的理由。而真正取代騎兵馬匹的裝備應當是步兵戰車。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上世紀50年代,是一個新的發展時代,各種針對新戰場條件應運而生的裝備層出不窮。這一契機來自於1945年美國在日本投下兩顆原子彈,這一事件使得神經本就繃的很緊的蘇聯人立刻意識到:未來的戰爭很可能是在核技術條件下進行的戰爭。

【軍武次位面】作者:coingun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長久以來,很多懵懂的軍迷一直有一個誤區:他們認為全自動機關槍的出現阻礙了騎兵的壯大發展,而坦克的出現則徹底終結了騎兵這一古老的兵種。但是終結騎兵的新時期裝備真的是坦克嗎?其實不然。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首先,不能否認的是坦克的出現確實大大削弱了騎兵的作用。由於在古代,身披重甲武裝有限的步兵很難具備速度和武力上的優勢,所以才出現了騎兵。古代騎兵的第一要務就是作為軍團的先鋒以自身速度和武裝上的優勢快速突破敵軍的陣型和防線,為己方的步兵打開缺口。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而坦克的出現無疑取代了騎兵的這一任務。坦克從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便慢慢取代騎兵成為了集團軍群突破對方防線的突擊先鋒。但是請注意,儘管此時代坦克已經取代了騎兵的第一要務,但是要以此為理由把騎兵徹底趕下歷史的舞臺恐怕還並不充分。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我們就以一戰之後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為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主要參戰國除中國、意大利和日本以外,坦克的裝備規模都達到了空前的水準,並且在技術和發展思路上,每一家都有自己的獨到之處。按理說如果按照“坦克的出現終結了騎兵”這一思想進行武斷的話,那麼騎兵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就應該已經消亡了。可是騎兵在這次大戰中並沒有消亡,反而更加壯大。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此時的大規模戰場已經發展為集團軍群級別的大區域會戰,坦克往往是被集中部署用於突破敵軍的防線,也就是說坦克作為突擊先鋒不過是打開缺口而已,而整個戰場往往是小則方圓數十公里,大則方圓上百公里。那些被打散的殘敵和沒有被坦克推過的敵軍該又誰對付?難道靠跟進坦克前進的摩托化步兵嗎?這是不可能的,因為在那個時代只有美國一家實現了全軍機械化及摩托化。而包括蘇聯和德國在內的大部分國家,摩托化步兵事質上只佔了少量比例,他們跟隨坦克前進所能起到的作用只是擴大敵軍防線缺口、掩護坦克部隊側翼、清剿大城市一類的主要目標。而此時留下的未掃蕩區域任然碩大無比,並且摩托化步兵和後續的步兵主力之間仍然有大量的空白區域可供敵人伺機“鑽空子”。怎樣照顧這種情況?對於機械化摩托化還沒有達到美國水準的國家而言就只有使用騎兵一條路了。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並且就以蘇聯和德國的角度來看,儘管大家看到類似庫爾斯克這樣的一線戰場上雙方的各種坦克搶盡風頭。但事實上蘇德雙方都依然保有大量的騎兵,而且這種騎兵數量和規模甚至都是以“師”一級別來統計的。他們的騎兵在機械化條件下的戰場上依然擔負著各種任務:偵查、補給、巡邏警戒甚至是和敵軍的裝甲部隊正面對抗。德國由於馬匹數量不足及其他原因甚至大量引入自行車遂行作戰任務,可見坦克的出現並不是騎兵滅亡的理由。而真正取代騎兵馬匹的裝備應當是步兵戰車。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上世紀50年代,是一個新的發展時代,各種針對新戰場條件應運而生的裝備層出不窮。這一契機來自於1945年美國在日本投下兩顆原子彈,這一事件使得神經本就繃的很緊的蘇聯人立刻意識到:未來的戰爭很可能是在核技術條件下進行的戰爭。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針對這一新的局面,蘇聯人在這一時期對陸軍部隊做出了2大裝備上極具前瞻性的變革發展。一是為T-54坦克加裝了“三防系統”並在後來專門研發了打核大戰的T-55坦克。二是研發新型的能在核環境下生存並伴隨坦克作戰的裝甲車,並用這些裝甲車逐步替換掉騎兵的馬匹(畢竟馬匹和步兵都不適合長時間暴露在核爆後的環境中,所以事實上核彈才是使得騎兵消亡的根本原因)。後來,針對於一二線戰場劃分的狀況,蘇聯又將這種裝甲車劃分為可在一線作戰的步兵戰車和在二線執行任務的輸送裝甲車。

【軍武次位面】作者:coingun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長久以來,很多懵懂的軍迷一直有一個誤區:他們認為全自動機關槍的出現阻礙了騎兵的壯大發展,而坦克的出現則徹底終結了騎兵這一古老的兵種。但是終結騎兵的新時期裝備真的是坦克嗎?其實不然。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首先,不能否認的是坦克的出現確實大大削弱了騎兵的作用。由於在古代,身披重甲武裝有限的步兵很難具備速度和武力上的優勢,所以才出現了騎兵。古代騎兵的第一要務就是作為軍團的先鋒以自身速度和武裝上的優勢快速突破敵軍的陣型和防線,為己方的步兵打開缺口。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而坦克的出現無疑取代了騎兵的這一任務。坦克從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便慢慢取代騎兵成為了集團軍群突破對方防線的突擊先鋒。但是請注意,儘管此時代坦克已經取代了騎兵的第一要務,但是要以此為理由把騎兵徹底趕下歷史的舞臺恐怕還並不充分。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我們就以一戰之後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為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主要參戰國除中國、意大利和日本以外,坦克的裝備規模都達到了空前的水準,並且在技術和發展思路上,每一家都有自己的獨到之處。按理說如果按照“坦克的出現終結了騎兵”這一思想進行武斷的話,那麼騎兵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就應該已經消亡了。可是騎兵在這次大戰中並沒有消亡,反而更加壯大。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此時的大規模戰場已經發展為集團軍群級別的大區域會戰,坦克往往是被集中部署用於突破敵軍的防線,也就是說坦克作為突擊先鋒不過是打開缺口而已,而整個戰場往往是小則方圓數十公里,大則方圓上百公里。那些被打散的殘敵和沒有被坦克推過的敵軍該又誰對付?難道靠跟進坦克前進的摩托化步兵嗎?這是不可能的,因為在那個時代只有美國一家實現了全軍機械化及摩托化。而包括蘇聯和德國在內的大部分國家,摩托化步兵事質上只佔了少量比例,他們跟隨坦克前進所能起到的作用只是擴大敵軍防線缺口、掩護坦克部隊側翼、清剿大城市一類的主要目標。而此時留下的未掃蕩區域任然碩大無比,並且摩托化步兵和後續的步兵主力之間仍然有大量的空白區域可供敵人伺機“鑽空子”。怎樣照顧這種情況?對於機械化摩托化還沒有達到美國水準的國家而言就只有使用騎兵一條路了。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並且就以蘇聯和德國的角度來看,儘管大家看到類似庫爾斯克這樣的一線戰場上雙方的各種坦克搶盡風頭。但事實上蘇德雙方都依然保有大量的騎兵,而且這種騎兵數量和規模甚至都是以“師”一級別來統計的。他們的騎兵在機械化條件下的戰場上依然擔負著各種任務:偵查、補給、巡邏警戒甚至是和敵軍的裝甲部隊正面對抗。德國由於馬匹數量不足及其他原因甚至大量引入自行車遂行作戰任務,可見坦克的出現並不是騎兵滅亡的理由。而真正取代騎兵馬匹的裝備應當是步兵戰車。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上世紀50年代,是一個新的發展時代,各種針對新戰場條件應運而生的裝備層出不窮。這一契機來自於1945年美國在日本投下兩顆原子彈,這一事件使得神經本就繃的很緊的蘇聯人立刻意識到:未來的戰爭很可能是在核技術條件下進行的戰爭。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針對這一新的局面,蘇聯人在這一時期對陸軍部隊做出了2大裝備上極具前瞻性的變革發展。一是為T-54坦克加裝了“三防系統”並在後來專門研發了打核大戰的T-55坦克。二是研發新型的能在核環境下生存並伴隨坦克作戰的裝甲車,並用這些裝甲車逐步替換掉騎兵的馬匹(畢竟馬匹和步兵都不適合長時間暴露在核爆後的環境中,所以事實上核彈才是使得騎兵消亡的根本原因)。後來,針對於一二線戰場劃分的狀況,蘇聯又將這種裝甲車劃分為可在一線作戰的步兵戰車和在二線執行任務的輸送裝甲車。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這一次,我們要講的主角便是前者。50年代末到70年代初的這段時間是蘇軍陸軍裝備發展的“尖峰時刻”,各種裝甲車層出不窮,並在這一時期逐步形成了發展蘇聯步兵戰車的指導思想。

【軍武次位面】作者:coingun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長久以來,很多懵懂的軍迷一直有一個誤區:他們認為全自動機關槍的出現阻礙了騎兵的壯大發展,而坦克的出現則徹底終結了騎兵這一古老的兵種。但是終結騎兵的新時期裝備真的是坦克嗎?其實不然。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首先,不能否認的是坦克的出現確實大大削弱了騎兵的作用。由於在古代,身披重甲武裝有限的步兵很難具備速度和武力上的優勢,所以才出現了騎兵。古代騎兵的第一要務就是作為軍團的先鋒以自身速度和武裝上的優勢快速突破敵軍的陣型和防線,為己方的步兵打開缺口。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而坦克的出現無疑取代了騎兵的這一任務。坦克從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便慢慢取代騎兵成為了集團軍群突破對方防線的突擊先鋒。但是請注意,儘管此時代坦克已經取代了騎兵的第一要務,但是要以此為理由把騎兵徹底趕下歷史的舞臺恐怕還並不充分。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我們就以一戰之後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為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主要參戰國除中國、意大利和日本以外,坦克的裝備規模都達到了空前的水準,並且在技術和發展思路上,每一家都有自己的獨到之處。按理說如果按照“坦克的出現終結了騎兵”這一思想進行武斷的話,那麼騎兵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就應該已經消亡了。可是騎兵在這次大戰中並沒有消亡,反而更加壯大。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此時的大規模戰場已經發展為集團軍群級別的大區域會戰,坦克往往是被集中部署用於突破敵軍的防線,也就是說坦克作為突擊先鋒不過是打開缺口而已,而整個戰場往往是小則方圓數十公里,大則方圓上百公里。那些被打散的殘敵和沒有被坦克推過的敵軍該又誰對付?難道靠跟進坦克前進的摩托化步兵嗎?這是不可能的,因為在那個時代只有美國一家實現了全軍機械化及摩托化。而包括蘇聯和德國在內的大部分國家,摩托化步兵事質上只佔了少量比例,他們跟隨坦克前進所能起到的作用只是擴大敵軍防線缺口、掩護坦克部隊側翼、清剿大城市一類的主要目標。而此時留下的未掃蕩區域任然碩大無比,並且摩托化步兵和後續的步兵主力之間仍然有大量的空白區域可供敵人伺機“鑽空子”。怎樣照顧這種情況?對於機械化摩托化還沒有達到美國水準的國家而言就只有使用騎兵一條路了。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並且就以蘇聯和德國的角度來看,儘管大家看到類似庫爾斯克這樣的一線戰場上雙方的各種坦克搶盡風頭。但事實上蘇德雙方都依然保有大量的騎兵,而且這種騎兵數量和規模甚至都是以“師”一級別來統計的。他們的騎兵在機械化條件下的戰場上依然擔負著各種任務:偵查、補給、巡邏警戒甚至是和敵軍的裝甲部隊正面對抗。德國由於馬匹數量不足及其他原因甚至大量引入自行車遂行作戰任務,可見坦克的出現並不是騎兵滅亡的理由。而真正取代騎兵馬匹的裝備應當是步兵戰車。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上世紀50年代,是一個新的發展時代,各種針對新戰場條件應運而生的裝備層出不窮。這一契機來自於1945年美國在日本投下兩顆原子彈,這一事件使得神經本就繃的很緊的蘇聯人立刻意識到:未來的戰爭很可能是在核技術條件下進行的戰爭。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針對這一新的局面,蘇聯人在這一時期對陸軍部隊做出了2大裝備上極具前瞻性的變革發展。一是為T-54坦克加裝了“三防系統”並在後來專門研發了打核大戰的T-55坦克。二是研發新型的能在核環境下生存並伴隨坦克作戰的裝甲車,並用這些裝甲車逐步替換掉騎兵的馬匹(畢竟馬匹和步兵都不適合長時間暴露在核爆後的環境中,所以事實上核彈才是使得騎兵消亡的根本原因)。後來,針對於一二線戰場劃分的狀況,蘇聯又將這種裝甲車劃分為可在一線作戰的步兵戰車和在二線執行任務的輸送裝甲車。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這一次,我們要講的主角便是前者。50年代末到70年代初的這段時間是蘇軍陸軍裝備發展的“尖峰時刻”,各種裝甲車層出不窮,並在這一時期逐步形成了發展蘇聯步兵戰車的指導思想。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蘇聯在此時期明確提出了對於步兵戰車的認識:步兵戰車以提高部隊的機動性,火力和人員對核武器、常規兵器火力和化學、細菌武器的防護能力為目的;步兵可乘車作戰,加強和坦克的密切協同,以機槍和火炮火力支援下車作戰的步兵。

【軍武次位面】作者:coingun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長久以來,很多懵懂的軍迷一直有一個誤區:他們認為全自動機關槍的出現阻礙了騎兵的壯大發展,而坦克的出現則徹底終結了騎兵這一古老的兵種。但是終結騎兵的新時期裝備真的是坦克嗎?其實不然。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首先,不能否認的是坦克的出現確實大大削弱了騎兵的作用。由於在古代,身披重甲武裝有限的步兵很難具備速度和武力上的優勢,所以才出現了騎兵。古代騎兵的第一要務就是作為軍團的先鋒以自身速度和武裝上的優勢快速突破敵軍的陣型和防線,為己方的步兵打開缺口。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而坦克的出現無疑取代了騎兵的這一任務。坦克從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便慢慢取代騎兵成為了集團軍群突破對方防線的突擊先鋒。但是請注意,儘管此時代坦克已經取代了騎兵的第一要務,但是要以此為理由把騎兵徹底趕下歷史的舞臺恐怕還並不充分。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我們就以一戰之後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為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主要參戰國除中國、意大利和日本以外,坦克的裝備規模都達到了空前的水準,並且在技術和發展思路上,每一家都有自己的獨到之處。按理說如果按照“坦克的出現終結了騎兵”這一思想進行武斷的話,那麼騎兵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就應該已經消亡了。可是騎兵在這次大戰中並沒有消亡,反而更加壯大。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此時的大規模戰場已經發展為集團軍群級別的大區域會戰,坦克往往是被集中部署用於突破敵軍的防線,也就是說坦克作為突擊先鋒不過是打開缺口而已,而整個戰場往往是小則方圓數十公里,大則方圓上百公里。那些被打散的殘敵和沒有被坦克推過的敵軍該又誰對付?難道靠跟進坦克前進的摩托化步兵嗎?這是不可能的,因為在那個時代只有美國一家實現了全軍機械化及摩托化。而包括蘇聯和德國在內的大部分國家,摩托化步兵事質上只佔了少量比例,他們跟隨坦克前進所能起到的作用只是擴大敵軍防線缺口、掩護坦克部隊側翼、清剿大城市一類的主要目標。而此時留下的未掃蕩區域任然碩大無比,並且摩托化步兵和後續的步兵主力之間仍然有大量的空白區域可供敵人伺機“鑽空子”。怎樣照顧這種情況?對於機械化摩托化還沒有達到美國水準的國家而言就只有使用騎兵一條路了。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並且就以蘇聯和德國的角度來看,儘管大家看到類似庫爾斯克這樣的一線戰場上雙方的各種坦克搶盡風頭。但事實上蘇德雙方都依然保有大量的騎兵,而且這種騎兵數量和規模甚至都是以“師”一級別來統計的。他們的騎兵在機械化條件下的戰場上依然擔負著各種任務:偵查、補給、巡邏警戒甚至是和敵軍的裝甲部隊正面對抗。德國由於馬匹數量不足及其他原因甚至大量引入自行車遂行作戰任務,可見坦克的出現並不是騎兵滅亡的理由。而真正取代騎兵馬匹的裝備應當是步兵戰車。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上世紀50年代,是一個新的發展時代,各種針對新戰場條件應運而生的裝備層出不窮。這一契機來自於1945年美國在日本投下兩顆原子彈,這一事件使得神經本就繃的很緊的蘇聯人立刻意識到:未來的戰爭很可能是在核技術條件下進行的戰爭。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針對這一新的局面,蘇聯人在這一時期對陸軍部隊做出了2大裝備上極具前瞻性的變革發展。一是為T-54坦克加裝了“三防系統”並在後來專門研發了打核大戰的T-55坦克。二是研發新型的能在核環境下生存並伴隨坦克作戰的裝甲車,並用這些裝甲車逐步替換掉騎兵的馬匹(畢竟馬匹和步兵都不適合長時間暴露在核爆後的環境中,所以事實上核彈才是使得騎兵消亡的根本原因)。後來,針對於一二線戰場劃分的狀況,蘇聯又將這種裝甲車劃分為可在一線作戰的步兵戰車和在二線執行任務的輸送裝甲車。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這一次,我們要講的主角便是前者。50年代末到70年代初的這段時間是蘇軍陸軍裝備發展的“尖峰時刻”,各種裝甲車層出不窮,並在這一時期逐步形成了發展蘇聯步兵戰車的指導思想。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蘇聯在此時期明確提出了對於步兵戰車的認識:步兵戰車以提高部隊的機動性,火力和人員對核武器、常規兵器火力和化學、細菌武器的防護能力為目的;步兵可乘車作戰,加強和坦克的密切協同,以機槍和火炮火力支援下車作戰的步兵。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50年代末,蘇聯正式開啟“765工程”,在主要武器的選型上,起初提出要加裝23毫米機關炮,後應考慮到此車還需具備反坦克能力而取消。由於常規反坦克炮太重,後坐力很大,輕型裝甲車無法承受,而採用無後坐力炮和火箭武器。但是蘇聯人又發現他們無法克服火箭武器的尾焰問題,所以最終採納了一種低膛壓、短後座火炮,並採用反坦克導彈來代替火箭武器。

【軍武次位面】作者:coingun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長久以來,很多懵懂的軍迷一直有一個誤區:他們認為全自動機關槍的出現阻礙了騎兵的壯大發展,而坦克的出現則徹底終結了騎兵這一古老的兵種。但是終結騎兵的新時期裝備真的是坦克嗎?其實不然。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首先,不能否認的是坦克的出現確實大大削弱了騎兵的作用。由於在古代,身披重甲武裝有限的步兵很難具備速度和武力上的優勢,所以才出現了騎兵。古代騎兵的第一要務就是作為軍團的先鋒以自身速度和武裝上的優勢快速突破敵軍的陣型和防線,為己方的步兵打開缺口。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而坦克的出現無疑取代了騎兵的這一任務。坦克從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便慢慢取代騎兵成為了集團軍群突破對方防線的突擊先鋒。但是請注意,儘管此時代坦克已經取代了騎兵的第一要務,但是要以此為理由把騎兵徹底趕下歷史的舞臺恐怕還並不充分。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我們就以一戰之後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為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主要參戰國除中國、意大利和日本以外,坦克的裝備規模都達到了空前的水準,並且在技術和發展思路上,每一家都有自己的獨到之處。按理說如果按照“坦克的出現終結了騎兵”這一思想進行武斷的話,那麼騎兵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就應該已經消亡了。可是騎兵在這次大戰中並沒有消亡,反而更加壯大。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此時的大規模戰場已經發展為集團軍群級別的大區域會戰,坦克往往是被集中部署用於突破敵軍的防線,也就是說坦克作為突擊先鋒不過是打開缺口而已,而整個戰場往往是小則方圓數十公里,大則方圓上百公里。那些被打散的殘敵和沒有被坦克推過的敵軍該又誰對付?難道靠跟進坦克前進的摩托化步兵嗎?這是不可能的,因為在那個時代只有美國一家實現了全軍機械化及摩托化。而包括蘇聯和德國在內的大部分國家,摩托化步兵事質上只佔了少量比例,他們跟隨坦克前進所能起到的作用只是擴大敵軍防線缺口、掩護坦克部隊側翼、清剿大城市一類的主要目標。而此時留下的未掃蕩區域任然碩大無比,並且摩托化步兵和後續的步兵主力之間仍然有大量的空白區域可供敵人伺機“鑽空子”。怎樣照顧這種情況?對於機械化摩托化還沒有達到美國水準的國家而言就只有使用騎兵一條路了。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並且就以蘇聯和德國的角度來看,儘管大家看到類似庫爾斯克這樣的一線戰場上雙方的各種坦克搶盡風頭。但事實上蘇德雙方都依然保有大量的騎兵,而且這種騎兵數量和規模甚至都是以“師”一級別來統計的。他們的騎兵在機械化條件下的戰場上依然擔負著各種任務:偵查、補給、巡邏警戒甚至是和敵軍的裝甲部隊正面對抗。德國由於馬匹數量不足及其他原因甚至大量引入自行車遂行作戰任務,可見坦克的出現並不是騎兵滅亡的理由。而真正取代騎兵馬匹的裝備應當是步兵戰車。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上世紀50年代,是一個新的發展時代,各種針對新戰場條件應運而生的裝備層出不窮。這一契機來自於1945年美國在日本投下兩顆原子彈,這一事件使得神經本就繃的很緊的蘇聯人立刻意識到:未來的戰爭很可能是在核技術條件下進行的戰爭。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針對這一新的局面,蘇聯人在這一時期對陸軍部隊做出了2大裝備上極具前瞻性的變革發展。一是為T-54坦克加裝了“三防系統”並在後來專門研發了打核大戰的T-55坦克。二是研發新型的能在核環境下生存並伴隨坦克作戰的裝甲車,並用這些裝甲車逐步替換掉騎兵的馬匹(畢竟馬匹和步兵都不適合長時間暴露在核爆後的環境中,所以事實上核彈才是使得騎兵消亡的根本原因)。後來,針對於一二線戰場劃分的狀況,蘇聯又將這種裝甲車劃分為可在一線作戰的步兵戰車和在二線執行任務的輸送裝甲車。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這一次,我們要講的主角便是前者。50年代末到70年代初的這段時間是蘇軍陸軍裝備發展的“尖峰時刻”,各種裝甲車層出不窮,並在這一時期逐步形成了發展蘇聯步兵戰車的指導思想。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蘇聯在此時期明確提出了對於步兵戰車的認識:步兵戰車以提高部隊的機動性,火力和人員對核武器、常規兵器火力和化學、細菌武器的防護能力為目的;步兵可乘車作戰,加強和坦克的密切協同,以機槍和火炮火力支援下車作戰的步兵。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50年代末,蘇聯正式開啟“765工程”,在主要武器的選型上,起初提出要加裝23毫米機關炮,後應考慮到此車還需具備反坦克能力而取消。由於常規反坦克炮太重,後坐力很大,輕型裝甲車無法承受,而採用無後坐力炮和火箭武器。但是蘇聯人又發現他們無法克服火箭武器的尾焰問題,所以最終採納了一種低膛壓、短後座火炮,並採用反坦克導彈來代替火箭武器。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1965年,一款被命名為“BMP”的步兵戰車正式試驗並小批量生產,並終於在1967年11月7日的紅場閱兵式上首次露面。在後來的數年中,根據暴露出的問題,蘇聯工程師進行了各種改進,並在1970年前後定型為BMP-1型步兵戰車。後來又在其基礎上改進研製出BMP-2型步兵戰車並參加了阿富汗戰爭。

【軍武次位面】作者:coingun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長久以來,很多懵懂的軍迷一直有一個誤區:他們認為全自動機關槍的出現阻礙了騎兵的壯大發展,而坦克的出現則徹底終結了騎兵這一古老的兵種。但是終結騎兵的新時期裝備真的是坦克嗎?其實不然。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首先,不能否認的是坦克的出現確實大大削弱了騎兵的作用。由於在古代,身披重甲武裝有限的步兵很難具備速度和武力上的優勢,所以才出現了騎兵。古代騎兵的第一要務就是作為軍團的先鋒以自身速度和武裝上的優勢快速突破敵軍的陣型和防線,為己方的步兵打開缺口。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而坦克的出現無疑取代了騎兵的這一任務。坦克從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便慢慢取代騎兵成為了集團軍群突破對方防線的突擊先鋒。但是請注意,儘管此時代坦克已經取代了騎兵的第一要務,但是要以此為理由把騎兵徹底趕下歷史的舞臺恐怕還並不充分。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我們就以一戰之後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為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主要參戰國除中國、意大利和日本以外,坦克的裝備規模都達到了空前的水準,並且在技術和發展思路上,每一家都有自己的獨到之處。按理說如果按照“坦克的出現終結了騎兵”這一思想進行武斷的話,那麼騎兵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就應該已經消亡了。可是騎兵在這次大戰中並沒有消亡,反而更加壯大。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此時的大規模戰場已經發展為集團軍群級別的大區域會戰,坦克往往是被集中部署用於突破敵軍的防線,也就是說坦克作為突擊先鋒不過是打開缺口而已,而整個戰場往往是小則方圓數十公里,大則方圓上百公里。那些被打散的殘敵和沒有被坦克推過的敵軍該又誰對付?難道靠跟進坦克前進的摩托化步兵嗎?這是不可能的,因為在那個時代只有美國一家實現了全軍機械化及摩托化。而包括蘇聯和德國在內的大部分國家,摩托化步兵事質上只佔了少量比例,他們跟隨坦克前進所能起到的作用只是擴大敵軍防線缺口、掩護坦克部隊側翼、清剿大城市一類的主要目標。而此時留下的未掃蕩區域任然碩大無比,並且摩托化步兵和後續的步兵主力之間仍然有大量的空白區域可供敵人伺機“鑽空子”。怎樣照顧這種情況?對於機械化摩托化還沒有達到美國水準的國家而言就只有使用騎兵一條路了。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並且就以蘇聯和德國的角度來看,儘管大家看到類似庫爾斯克這樣的一線戰場上雙方的各種坦克搶盡風頭。但事實上蘇德雙方都依然保有大量的騎兵,而且這種騎兵數量和規模甚至都是以“師”一級別來統計的。他們的騎兵在機械化條件下的戰場上依然擔負著各種任務:偵查、補給、巡邏警戒甚至是和敵軍的裝甲部隊正面對抗。德國由於馬匹數量不足及其他原因甚至大量引入自行車遂行作戰任務,可見坦克的出現並不是騎兵滅亡的理由。而真正取代騎兵馬匹的裝備應當是步兵戰車。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上世紀50年代,是一個新的發展時代,各種針對新戰場條件應運而生的裝備層出不窮。這一契機來自於1945年美國在日本投下兩顆原子彈,這一事件使得神經本就繃的很緊的蘇聯人立刻意識到:未來的戰爭很可能是在核技術條件下進行的戰爭。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針對這一新的局面,蘇聯人在這一時期對陸軍部隊做出了2大裝備上極具前瞻性的變革發展。一是為T-54坦克加裝了“三防系統”並在後來專門研發了打核大戰的T-55坦克。二是研發新型的能在核環境下生存並伴隨坦克作戰的裝甲車,並用這些裝甲車逐步替換掉騎兵的馬匹(畢竟馬匹和步兵都不適合長時間暴露在核爆後的環境中,所以事實上核彈才是使得騎兵消亡的根本原因)。後來,針對於一二線戰場劃分的狀況,蘇聯又將這種裝甲車劃分為可在一線作戰的步兵戰車和在二線執行任務的輸送裝甲車。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這一次,我們要講的主角便是前者。50年代末到70年代初的這段時間是蘇軍陸軍裝備發展的“尖峰時刻”,各種裝甲車層出不窮,並在這一時期逐步形成了發展蘇聯步兵戰車的指導思想。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蘇聯在此時期明確提出了對於步兵戰車的認識:步兵戰車以提高部隊的機動性,火力和人員對核武器、常規兵器火力和化學、細菌武器的防護能力為目的;步兵可乘車作戰,加強和坦克的密切協同,以機槍和火炮火力支援下車作戰的步兵。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50年代末,蘇聯正式開啟“765工程”,在主要武器的選型上,起初提出要加裝23毫米機關炮,後應考慮到此車還需具備反坦克能力而取消。由於常規反坦克炮太重,後坐力很大,輕型裝甲車無法承受,而採用無後坐力炮和火箭武器。但是蘇聯人又發現他們無法克服火箭武器的尾焰問題,所以最終採納了一種低膛壓、短後座火炮,並採用反坦克導彈來代替火箭武器。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1965年,一款被命名為“BMP”的步兵戰車正式試驗並小批量生產,並終於在1967年11月7日的紅場閱兵式上首次露面。在後來的數年中,根據暴露出的問題,蘇聯工程師進行了各種改進,並在1970年前後定型為BMP-1型步兵戰車。後來又在其基礎上改進研製出BMP-2型步兵戰車並參加了阿富汗戰爭。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BMP-1型步兵戰車可載3名車組成員和8名步兵,駕駛員位於車體左前方,身後是車長。炮手位於小炮塔內,8名步兵則居於車體後部乘員艙。步兵戰車是用來伴隨坦克戰鬥的,它在很多時候需要進入條件複雜的區域來保護坦克部隊的側翼,這就需要它具備比坦克更強的戰場態勢感知能力。以BMP-1型步兵戰車為例,車長指揮塔可360°旋轉,裝有多種潛望鏡、電臺及通話裝置。炮塔的頂部有一扇可以向前開啟的艙門,含有一具炮長用全天候瞄準鏡及4個潛望鏡、炮塔頂部前方還有一個反坦克導彈觀察及裝填窗口。載員室每側都有4個球形射擊孔及4具供步兵觀察的潛望鏡,為了方便步兵下車前瞭解外頭情況,還在尾艙口上裝了2具潛望鏡。

【軍武次位面】作者:coingun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長久以來,很多懵懂的軍迷一直有一個誤區:他們認為全自動機關槍的出現阻礙了騎兵的壯大發展,而坦克的出現則徹底終結了騎兵這一古老的兵種。但是終結騎兵的新時期裝備真的是坦克嗎?其實不然。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首先,不能否認的是坦克的出現確實大大削弱了騎兵的作用。由於在古代,身披重甲武裝有限的步兵很難具備速度和武力上的優勢,所以才出現了騎兵。古代騎兵的第一要務就是作為軍團的先鋒以自身速度和武裝上的優勢快速突破敵軍的陣型和防線,為己方的步兵打開缺口。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而坦克的出現無疑取代了騎兵的這一任務。坦克從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便慢慢取代騎兵成為了集團軍群突破對方防線的突擊先鋒。但是請注意,儘管此時代坦克已經取代了騎兵的第一要務,但是要以此為理由把騎兵徹底趕下歷史的舞臺恐怕還並不充分。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我們就以一戰之後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為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主要參戰國除中國、意大利和日本以外,坦克的裝備規模都達到了空前的水準,並且在技術和發展思路上,每一家都有自己的獨到之處。按理說如果按照“坦克的出現終結了騎兵”這一思想進行武斷的話,那麼騎兵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就應該已經消亡了。可是騎兵在這次大戰中並沒有消亡,反而更加壯大。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此時的大規模戰場已經發展為集團軍群級別的大區域會戰,坦克往往是被集中部署用於突破敵軍的防線,也就是說坦克作為突擊先鋒不過是打開缺口而已,而整個戰場往往是小則方圓數十公里,大則方圓上百公里。那些被打散的殘敵和沒有被坦克推過的敵軍該又誰對付?難道靠跟進坦克前進的摩托化步兵嗎?這是不可能的,因為在那個時代只有美國一家實現了全軍機械化及摩托化。而包括蘇聯和德國在內的大部分國家,摩托化步兵事質上只佔了少量比例,他們跟隨坦克前進所能起到的作用只是擴大敵軍防線缺口、掩護坦克部隊側翼、清剿大城市一類的主要目標。而此時留下的未掃蕩區域任然碩大無比,並且摩托化步兵和後續的步兵主力之間仍然有大量的空白區域可供敵人伺機“鑽空子”。怎樣照顧這種情況?對於機械化摩托化還沒有達到美國水準的國家而言就只有使用騎兵一條路了。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並且就以蘇聯和德國的角度來看,儘管大家看到類似庫爾斯克這樣的一線戰場上雙方的各種坦克搶盡風頭。但事實上蘇德雙方都依然保有大量的騎兵,而且這種騎兵數量和規模甚至都是以“師”一級別來統計的。他們的騎兵在機械化條件下的戰場上依然擔負著各種任務:偵查、補給、巡邏警戒甚至是和敵軍的裝甲部隊正面對抗。德國由於馬匹數量不足及其他原因甚至大量引入自行車遂行作戰任務,可見坦克的出現並不是騎兵滅亡的理由。而真正取代騎兵馬匹的裝備應當是步兵戰車。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上世紀50年代,是一個新的發展時代,各種針對新戰場條件應運而生的裝備層出不窮。這一契機來自於1945年美國在日本投下兩顆原子彈,這一事件使得神經本就繃的很緊的蘇聯人立刻意識到:未來的戰爭很可能是在核技術條件下進行的戰爭。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針對這一新的局面,蘇聯人在這一時期對陸軍部隊做出了2大裝備上極具前瞻性的變革發展。一是為T-54坦克加裝了“三防系統”並在後來專門研發了打核大戰的T-55坦克。二是研發新型的能在核環境下生存並伴隨坦克作戰的裝甲車,並用這些裝甲車逐步替換掉騎兵的馬匹(畢竟馬匹和步兵都不適合長時間暴露在核爆後的環境中,所以事實上核彈才是使得騎兵消亡的根本原因)。後來,針對於一二線戰場劃分的狀況,蘇聯又將這種裝甲車劃分為可在一線作戰的步兵戰車和在二線執行任務的輸送裝甲車。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這一次,我們要講的主角便是前者。50年代末到70年代初的這段時間是蘇軍陸軍裝備發展的“尖峰時刻”,各種裝甲車層出不窮,並在這一時期逐步形成了發展蘇聯步兵戰車的指導思想。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蘇聯在此時期明確提出了對於步兵戰車的認識:步兵戰車以提高部隊的機動性,火力和人員對核武器、常規兵器火力和化學、細菌武器的防護能力為目的;步兵可乘車作戰,加強和坦克的密切協同,以機槍和火炮火力支援下車作戰的步兵。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50年代末,蘇聯正式開啟“765工程”,在主要武器的選型上,起初提出要加裝23毫米機關炮,後應考慮到此車還需具備反坦克能力而取消。由於常規反坦克炮太重,後坐力很大,輕型裝甲車無法承受,而採用無後坐力炮和火箭武器。但是蘇聯人又發現他們無法克服火箭武器的尾焰問題,所以最終採納了一種低膛壓、短後座火炮,並採用反坦克導彈來代替火箭武器。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1965年,一款被命名為“BMP”的步兵戰車正式試驗並小批量生產,並終於在1967年11月7日的紅場閱兵式上首次露面。在後來的數年中,根據暴露出的問題,蘇聯工程師進行了各種改進,並在1970年前後定型為BMP-1型步兵戰車。後來又在其基礎上改進研製出BMP-2型步兵戰車並參加了阿富汗戰爭。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BMP-1型步兵戰車可載3名車組成員和8名步兵,駕駛員位於車體左前方,身後是車長。炮手位於小炮塔內,8名步兵則居於車體後部乘員艙。步兵戰車是用來伴隨坦克戰鬥的,它在很多時候需要進入條件複雜的區域來保護坦克部隊的側翼,這就需要它具備比坦克更強的戰場態勢感知能力。以BMP-1型步兵戰車為例,車長指揮塔可360°旋轉,裝有多種潛望鏡、電臺及通話裝置。炮塔的頂部有一扇可以向前開啟的艙門,含有一具炮長用全天候瞄準鏡及4個潛望鏡、炮塔頂部前方還有一個反坦克導彈觀察及裝填窗口。載員室每側都有4個球形射擊孔及4具供步兵觀察的潛望鏡,為了方便步兵下車前瞭解外頭情況,還在尾艙口上裝了2具潛望鏡。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在武器系統上,BMP-1型步兵戰車的主武器是一門2A28型73毫米滑膛炮,該炮不光可以發射炮彈,還可以發射火箭增程彈藥。這是一種低膛壓火炮,這也使得該炮的後座距離很短,只有150毫米,不過由於空間狹小等原因,並未裝備穩定器。火炮總長2180毫米、重115千克、方向射界360°、仰角33°、俯角4°15′。火炮的射速可達每分鐘8—10發,最大瞄準距離可達1300米,但直射時一般只能打擊765米以內的目標。

【軍武次位面】作者:coingun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長久以來,很多懵懂的軍迷一直有一個誤區:他們認為全自動機關槍的出現阻礙了騎兵的壯大發展,而坦克的出現則徹底終結了騎兵這一古老的兵種。但是終結騎兵的新時期裝備真的是坦克嗎?其實不然。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首先,不能否認的是坦克的出現確實大大削弱了騎兵的作用。由於在古代,身披重甲武裝有限的步兵很難具備速度和武力上的優勢,所以才出現了騎兵。古代騎兵的第一要務就是作為軍團的先鋒以自身速度和武裝上的優勢快速突破敵軍的陣型和防線,為己方的步兵打開缺口。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而坦克的出現無疑取代了騎兵的這一任務。坦克從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便慢慢取代騎兵成為了集團軍群突破對方防線的突擊先鋒。但是請注意,儘管此時代坦克已經取代了騎兵的第一要務,但是要以此為理由把騎兵徹底趕下歷史的舞臺恐怕還並不充分。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我們就以一戰之後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為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主要參戰國除中國、意大利和日本以外,坦克的裝備規模都達到了空前的水準,並且在技術和發展思路上,每一家都有自己的獨到之處。按理說如果按照“坦克的出現終結了騎兵”這一思想進行武斷的話,那麼騎兵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就應該已經消亡了。可是騎兵在這次大戰中並沒有消亡,反而更加壯大。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此時的大規模戰場已經發展為集團軍群級別的大區域會戰,坦克往往是被集中部署用於突破敵軍的防線,也就是說坦克作為突擊先鋒不過是打開缺口而已,而整個戰場往往是小則方圓數十公里,大則方圓上百公里。那些被打散的殘敵和沒有被坦克推過的敵軍該又誰對付?難道靠跟進坦克前進的摩托化步兵嗎?這是不可能的,因為在那個時代只有美國一家實現了全軍機械化及摩托化。而包括蘇聯和德國在內的大部分國家,摩托化步兵事質上只佔了少量比例,他們跟隨坦克前進所能起到的作用只是擴大敵軍防線缺口、掩護坦克部隊側翼、清剿大城市一類的主要目標。而此時留下的未掃蕩區域任然碩大無比,並且摩托化步兵和後續的步兵主力之間仍然有大量的空白區域可供敵人伺機“鑽空子”。怎樣照顧這種情況?對於機械化摩托化還沒有達到美國水準的國家而言就只有使用騎兵一條路了。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並且就以蘇聯和德國的角度來看,儘管大家看到類似庫爾斯克這樣的一線戰場上雙方的各種坦克搶盡風頭。但事實上蘇德雙方都依然保有大量的騎兵,而且這種騎兵數量和規模甚至都是以“師”一級別來統計的。他們的騎兵在機械化條件下的戰場上依然擔負著各種任務:偵查、補給、巡邏警戒甚至是和敵軍的裝甲部隊正面對抗。德國由於馬匹數量不足及其他原因甚至大量引入自行車遂行作戰任務,可見坦克的出現並不是騎兵滅亡的理由。而真正取代騎兵馬匹的裝備應當是步兵戰車。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上世紀50年代,是一個新的發展時代,各種針對新戰場條件應運而生的裝備層出不窮。這一契機來自於1945年美國在日本投下兩顆原子彈,這一事件使得神經本就繃的很緊的蘇聯人立刻意識到:未來的戰爭很可能是在核技術條件下進行的戰爭。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針對這一新的局面,蘇聯人在這一時期對陸軍部隊做出了2大裝備上極具前瞻性的變革發展。一是為T-54坦克加裝了“三防系統”並在後來專門研發了打核大戰的T-55坦克。二是研發新型的能在核環境下生存並伴隨坦克作戰的裝甲車,並用這些裝甲車逐步替換掉騎兵的馬匹(畢竟馬匹和步兵都不適合長時間暴露在核爆後的環境中,所以事實上核彈才是使得騎兵消亡的根本原因)。後來,針對於一二線戰場劃分的狀況,蘇聯又將這種裝甲車劃分為可在一線作戰的步兵戰車和在二線執行任務的輸送裝甲車。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這一次,我們要講的主角便是前者。50年代末到70年代初的這段時間是蘇軍陸軍裝備發展的“尖峰時刻”,各種裝甲車層出不窮,並在這一時期逐步形成了發展蘇聯步兵戰車的指導思想。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蘇聯在此時期明確提出了對於步兵戰車的認識:步兵戰車以提高部隊的機動性,火力和人員對核武器、常規兵器火力和化學、細菌武器的防護能力為目的;步兵可乘車作戰,加強和坦克的密切協同,以機槍和火炮火力支援下車作戰的步兵。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50年代末,蘇聯正式開啟“765工程”,在主要武器的選型上,起初提出要加裝23毫米機關炮,後應考慮到此車還需具備反坦克能力而取消。由於常規反坦克炮太重,後坐力很大,輕型裝甲車無法承受,而採用無後坐力炮和火箭武器。但是蘇聯人又發現他們無法克服火箭武器的尾焰問題,所以最終採納了一種低膛壓、短後座火炮,並採用反坦克導彈來代替火箭武器。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1965年,一款被命名為“BMP”的步兵戰車正式試驗並小批量生產,並終於在1967年11月7日的紅場閱兵式上首次露面。在後來的數年中,根據暴露出的問題,蘇聯工程師進行了各種改進,並在1970年前後定型為BMP-1型步兵戰車。後來又在其基礎上改進研製出BMP-2型步兵戰車並參加了阿富汗戰爭。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BMP-1型步兵戰車可載3名車組成員和8名步兵,駕駛員位於車體左前方,身後是車長。炮手位於小炮塔內,8名步兵則居於車體後部乘員艙。步兵戰車是用來伴隨坦克戰鬥的,它在很多時候需要進入條件複雜的區域來保護坦克部隊的側翼,這就需要它具備比坦克更強的戰場態勢感知能力。以BMP-1型步兵戰車為例,車長指揮塔可360°旋轉,裝有多種潛望鏡、電臺及通話裝置。炮塔的頂部有一扇可以向前開啟的艙門,含有一具炮長用全天候瞄準鏡及4個潛望鏡、炮塔頂部前方還有一個反坦克導彈觀察及裝填窗口。載員室每側都有4個球形射擊孔及4具供步兵觀察的潛望鏡,為了方便步兵下車前瞭解外頭情況,還在尾艙口上裝了2具潛望鏡。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在武器系統上,BMP-1型步兵戰車的主武器是一門2A28型73毫米滑膛炮,該炮不光可以發射炮彈,還可以發射火箭增程彈藥。這是一種低膛壓火炮,這也使得該炮的後座距離很短,只有150毫米,不過由於空間狹小等原因,並未裝備穩定器。火炮總長2180毫米、重115千克、方向射界360°、仰角33°、俯角4°15′。火炮的射速可達每分鐘8—10發,最大瞄準距離可達1300米,但直射時一般只能打擊765米以內的目標。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不出意外的是蘇聯人往步兵戰車上也加了裝彈機,所以BMP-1的射速才能打的這麼快,不過此車上的裝彈機是半自動裝彈機,40發炮彈位於炮塔下方的環形彈夾內,發射時火炮需抬至預定角度,才能裝入炮彈。這對於本來就沒有穩定器的BMP-1來說更是雪上加霜,打完一發需要重新瞄準,而且在行進時還只能靠炮長的信仰才能命中目標。

73毫米炮的上還有1個9C428單軌反坦克導彈發射架,主要用來發射“薩格”反坦克導彈,最大射程3000米,最小射程500米。BMP-1型步兵戰車單次可攜帶導彈4發,2發在炮塔右側,另外2枚在車體右側的機槍射擊孔附近,一般裝填該型導彈需要40s到50s,平均兩分鐘完成一發導彈的發射。

【軍武次位面】作者:coingun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長久以來,很多懵懂的軍迷一直有一個誤區:他們認為全自動機關槍的出現阻礙了騎兵的壯大發展,而坦克的出現則徹底終結了騎兵這一古老的兵種。但是終結騎兵的新時期裝備真的是坦克嗎?其實不然。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首先,不能否認的是坦克的出現確實大大削弱了騎兵的作用。由於在古代,身披重甲武裝有限的步兵很難具備速度和武力上的優勢,所以才出現了騎兵。古代騎兵的第一要務就是作為軍團的先鋒以自身速度和武裝上的優勢快速突破敵軍的陣型和防線,為己方的步兵打開缺口。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而坦克的出現無疑取代了騎兵的這一任務。坦克從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便慢慢取代騎兵成為了集團軍群突破對方防線的突擊先鋒。但是請注意,儘管此時代坦克已經取代了騎兵的第一要務,但是要以此為理由把騎兵徹底趕下歷史的舞臺恐怕還並不充分。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我們就以一戰之後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為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主要參戰國除中國、意大利和日本以外,坦克的裝備規模都達到了空前的水準,並且在技術和發展思路上,每一家都有自己的獨到之處。按理說如果按照“坦克的出現終結了騎兵”這一思想進行武斷的話,那麼騎兵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就應該已經消亡了。可是騎兵在這次大戰中並沒有消亡,反而更加壯大。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此時的大規模戰場已經發展為集團軍群級別的大區域會戰,坦克往往是被集中部署用於突破敵軍的防線,也就是說坦克作為突擊先鋒不過是打開缺口而已,而整個戰場往往是小則方圓數十公里,大則方圓上百公里。那些被打散的殘敵和沒有被坦克推過的敵軍該又誰對付?難道靠跟進坦克前進的摩托化步兵嗎?這是不可能的,因為在那個時代只有美國一家實現了全軍機械化及摩托化。而包括蘇聯和德國在內的大部分國家,摩托化步兵事質上只佔了少量比例,他們跟隨坦克前進所能起到的作用只是擴大敵軍防線缺口、掩護坦克部隊側翼、清剿大城市一類的主要目標。而此時留下的未掃蕩區域任然碩大無比,並且摩托化步兵和後續的步兵主力之間仍然有大量的空白區域可供敵人伺機“鑽空子”。怎樣照顧這種情況?對於機械化摩托化還沒有達到美國水準的國家而言就只有使用騎兵一條路了。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並且就以蘇聯和德國的角度來看,儘管大家看到類似庫爾斯克這樣的一線戰場上雙方的各種坦克搶盡風頭。但事實上蘇德雙方都依然保有大量的騎兵,而且這種騎兵數量和規模甚至都是以“師”一級別來統計的。他們的騎兵在機械化條件下的戰場上依然擔負著各種任務:偵查、補給、巡邏警戒甚至是和敵軍的裝甲部隊正面對抗。德國由於馬匹數量不足及其他原因甚至大量引入自行車遂行作戰任務,可見坦克的出現並不是騎兵滅亡的理由。而真正取代騎兵馬匹的裝備應當是步兵戰車。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上世紀50年代,是一個新的發展時代,各種針對新戰場條件應運而生的裝備層出不窮。這一契機來自於1945年美國在日本投下兩顆原子彈,這一事件使得神經本就繃的很緊的蘇聯人立刻意識到:未來的戰爭很可能是在核技術條件下進行的戰爭。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針對這一新的局面,蘇聯人在這一時期對陸軍部隊做出了2大裝備上極具前瞻性的變革發展。一是為T-54坦克加裝了“三防系統”並在後來專門研發了打核大戰的T-55坦克。二是研發新型的能在核環境下生存並伴隨坦克作戰的裝甲車,並用這些裝甲車逐步替換掉騎兵的馬匹(畢竟馬匹和步兵都不適合長時間暴露在核爆後的環境中,所以事實上核彈才是使得騎兵消亡的根本原因)。後來,針對於一二線戰場劃分的狀況,蘇聯又將這種裝甲車劃分為可在一線作戰的步兵戰車和在二線執行任務的輸送裝甲車。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這一次,我們要講的主角便是前者。50年代末到70年代初的這段時間是蘇軍陸軍裝備發展的“尖峰時刻”,各種裝甲車層出不窮,並在這一時期逐步形成了發展蘇聯步兵戰車的指導思想。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蘇聯在此時期明確提出了對於步兵戰車的認識:步兵戰車以提高部隊的機動性,火力和人員對核武器、常規兵器火力和化學、細菌武器的防護能力為目的;步兵可乘車作戰,加強和坦克的密切協同,以機槍和火炮火力支援下車作戰的步兵。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50年代末,蘇聯正式開啟“765工程”,在主要武器的選型上,起初提出要加裝23毫米機關炮,後應考慮到此車還需具備反坦克能力而取消。由於常規反坦克炮太重,後坐力很大,輕型裝甲車無法承受,而採用無後坐力炮和火箭武器。但是蘇聯人又發現他們無法克服火箭武器的尾焰問題,所以最終採納了一種低膛壓、短後座火炮,並採用反坦克導彈來代替火箭武器。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1965年,一款被命名為“BMP”的步兵戰車正式試驗並小批量生產,並終於在1967年11月7日的紅場閱兵式上首次露面。在後來的數年中,根據暴露出的問題,蘇聯工程師進行了各種改進,並在1970年前後定型為BMP-1型步兵戰車。後來又在其基礎上改進研製出BMP-2型步兵戰車並參加了阿富汗戰爭。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BMP-1型步兵戰車可載3名車組成員和8名步兵,駕駛員位於車體左前方,身後是車長。炮手位於小炮塔內,8名步兵則居於車體後部乘員艙。步兵戰車是用來伴隨坦克戰鬥的,它在很多時候需要進入條件複雜的區域來保護坦克部隊的側翼,這就需要它具備比坦克更強的戰場態勢感知能力。以BMP-1型步兵戰車為例,車長指揮塔可360°旋轉,裝有多種潛望鏡、電臺及通話裝置。炮塔的頂部有一扇可以向前開啟的艙門,含有一具炮長用全天候瞄準鏡及4個潛望鏡、炮塔頂部前方還有一個反坦克導彈觀察及裝填窗口。載員室每側都有4個球形射擊孔及4具供步兵觀察的潛望鏡,為了方便步兵下車前瞭解外頭情況,還在尾艙口上裝了2具潛望鏡。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在武器系統上,BMP-1型步兵戰車的主武器是一門2A28型73毫米滑膛炮,該炮不光可以發射炮彈,還可以發射火箭增程彈藥。這是一種低膛壓火炮,這也使得該炮的後座距離很短,只有150毫米,不過由於空間狹小等原因,並未裝備穩定器。火炮總長2180毫米、重115千克、方向射界360°、仰角33°、俯角4°15′。火炮的射速可達每分鐘8—10發,最大瞄準距離可達1300米,但直射時一般只能打擊765米以內的目標。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不出意外的是蘇聯人往步兵戰車上也加了裝彈機,所以BMP-1的射速才能打的這麼快,不過此車上的裝彈機是半自動裝彈機,40發炮彈位於炮塔下方的環形彈夾內,發射時火炮需抬至預定角度,才能裝入炮彈。這對於本來就沒有穩定器的BMP-1來說更是雪上加霜,打完一發需要重新瞄準,而且在行進時還只能靠炮長的信仰才能命中目標。

73毫米炮的上還有1個9C428單軌反坦克導彈發射架,主要用來發射“薩格”反坦克導彈,最大射程3000米,最小射程500米。BMP-1型步兵戰車單次可攜帶導彈4發,2發在炮塔右側,另外2枚在車體右側的機槍射擊孔附近,一般裝填該型導彈需要40s到50s,平均兩分鐘完成一發導彈的發射。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另外,為了配合步兵,車內還有很多“步兵火力”:2挺7.62毫米機關槍、7挺7.62毫米衝鋒槍、1具RPG-7型40毫米火箭筒、5枚火箭彈、110枚手榴彈、12發信號彈等。有時根據空中威脅還會酌情配發“薩姆”—7型地對空導彈。

【軍武次位面】作者:coingun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長久以來,很多懵懂的軍迷一直有一個誤區:他們認為全自動機關槍的出現阻礙了騎兵的壯大發展,而坦克的出現則徹底終結了騎兵這一古老的兵種。但是終結騎兵的新時期裝備真的是坦克嗎?其實不然。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首先,不能否認的是坦克的出現確實大大削弱了騎兵的作用。由於在古代,身披重甲武裝有限的步兵很難具備速度和武力上的優勢,所以才出現了騎兵。古代騎兵的第一要務就是作為軍團的先鋒以自身速度和武裝上的優勢快速突破敵軍的陣型和防線,為己方的步兵打開缺口。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而坦克的出現無疑取代了騎兵的這一任務。坦克從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便慢慢取代騎兵成為了集團軍群突破對方防線的突擊先鋒。但是請注意,儘管此時代坦克已經取代了騎兵的第一要務,但是要以此為理由把騎兵徹底趕下歷史的舞臺恐怕還並不充分。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我們就以一戰之後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為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主要參戰國除中國、意大利和日本以外,坦克的裝備規模都達到了空前的水準,並且在技術和發展思路上,每一家都有自己的獨到之處。按理說如果按照“坦克的出現終結了騎兵”這一思想進行武斷的話,那麼騎兵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就應該已經消亡了。可是騎兵在這次大戰中並沒有消亡,反而更加壯大。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此時的大規模戰場已經發展為集團軍群級別的大區域會戰,坦克往往是被集中部署用於突破敵軍的防線,也就是說坦克作為突擊先鋒不過是打開缺口而已,而整個戰場往往是小則方圓數十公里,大則方圓上百公里。那些被打散的殘敵和沒有被坦克推過的敵軍該又誰對付?難道靠跟進坦克前進的摩托化步兵嗎?這是不可能的,因為在那個時代只有美國一家實現了全軍機械化及摩托化。而包括蘇聯和德國在內的大部分國家,摩托化步兵事質上只佔了少量比例,他們跟隨坦克前進所能起到的作用只是擴大敵軍防線缺口、掩護坦克部隊側翼、清剿大城市一類的主要目標。而此時留下的未掃蕩區域任然碩大無比,並且摩托化步兵和後續的步兵主力之間仍然有大量的空白區域可供敵人伺機“鑽空子”。怎樣照顧這種情況?對於機械化摩托化還沒有達到美國水準的國家而言就只有使用騎兵一條路了。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並且就以蘇聯和德國的角度來看,儘管大家看到類似庫爾斯克這樣的一線戰場上雙方的各種坦克搶盡風頭。但事實上蘇德雙方都依然保有大量的騎兵,而且這種騎兵數量和規模甚至都是以“師”一級別來統計的。他們的騎兵在機械化條件下的戰場上依然擔負著各種任務:偵查、補給、巡邏警戒甚至是和敵軍的裝甲部隊正面對抗。德國由於馬匹數量不足及其他原因甚至大量引入自行車遂行作戰任務,可見坦克的出現並不是騎兵滅亡的理由。而真正取代騎兵馬匹的裝備應當是步兵戰車。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上世紀50年代,是一個新的發展時代,各種針對新戰場條件應運而生的裝備層出不窮。這一契機來自於1945年美國在日本投下兩顆原子彈,這一事件使得神經本就繃的很緊的蘇聯人立刻意識到:未來的戰爭很可能是在核技術條件下進行的戰爭。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針對這一新的局面,蘇聯人在這一時期對陸軍部隊做出了2大裝備上極具前瞻性的變革發展。一是為T-54坦克加裝了“三防系統”並在後來專門研發了打核大戰的T-55坦克。二是研發新型的能在核環境下生存並伴隨坦克作戰的裝甲車,並用這些裝甲車逐步替換掉騎兵的馬匹(畢竟馬匹和步兵都不適合長時間暴露在核爆後的環境中,所以事實上核彈才是使得騎兵消亡的根本原因)。後來,針對於一二線戰場劃分的狀況,蘇聯又將這種裝甲車劃分為可在一線作戰的步兵戰車和在二線執行任務的輸送裝甲車。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這一次,我們要講的主角便是前者。50年代末到70年代初的這段時間是蘇軍陸軍裝備發展的“尖峰時刻”,各種裝甲車層出不窮,並在這一時期逐步形成了發展蘇聯步兵戰車的指導思想。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蘇聯在此時期明確提出了對於步兵戰車的認識:步兵戰車以提高部隊的機動性,火力和人員對核武器、常規兵器火力和化學、細菌武器的防護能力為目的;步兵可乘車作戰,加強和坦克的密切協同,以機槍和火炮火力支援下車作戰的步兵。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50年代末,蘇聯正式開啟“765工程”,在主要武器的選型上,起初提出要加裝23毫米機關炮,後應考慮到此車還需具備反坦克能力而取消。由於常規反坦克炮太重,後坐力很大,輕型裝甲車無法承受,而採用無後坐力炮和火箭武器。但是蘇聯人又發現他們無法克服火箭武器的尾焰問題,所以最終採納了一種低膛壓、短後座火炮,並採用反坦克導彈來代替火箭武器。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1965年,一款被命名為“BMP”的步兵戰車正式試驗並小批量生產,並終於在1967年11月7日的紅場閱兵式上首次露面。在後來的數年中,根據暴露出的問題,蘇聯工程師進行了各種改進,並在1970年前後定型為BMP-1型步兵戰車。後來又在其基礎上改進研製出BMP-2型步兵戰車並參加了阿富汗戰爭。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BMP-1型步兵戰車可載3名車組成員和8名步兵,駕駛員位於車體左前方,身後是車長。炮手位於小炮塔內,8名步兵則居於車體後部乘員艙。步兵戰車是用來伴隨坦克戰鬥的,它在很多時候需要進入條件複雜的區域來保護坦克部隊的側翼,這就需要它具備比坦克更強的戰場態勢感知能力。以BMP-1型步兵戰車為例,車長指揮塔可360°旋轉,裝有多種潛望鏡、電臺及通話裝置。炮塔的頂部有一扇可以向前開啟的艙門,含有一具炮長用全天候瞄準鏡及4個潛望鏡、炮塔頂部前方還有一個反坦克導彈觀察及裝填窗口。載員室每側都有4個球形射擊孔及4具供步兵觀察的潛望鏡,為了方便步兵下車前瞭解外頭情況,還在尾艙口上裝了2具潛望鏡。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在武器系統上,BMP-1型步兵戰車的主武器是一門2A28型73毫米滑膛炮,該炮不光可以發射炮彈,還可以發射火箭增程彈藥。這是一種低膛壓火炮,這也使得該炮的後座距離很短,只有150毫米,不過由於空間狹小等原因,並未裝備穩定器。火炮總長2180毫米、重115千克、方向射界360°、仰角33°、俯角4°15′。火炮的射速可達每分鐘8—10發,最大瞄準距離可達1300米,但直射時一般只能打擊765米以內的目標。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不出意外的是蘇聯人往步兵戰車上也加了裝彈機,所以BMP-1的射速才能打的這麼快,不過此車上的裝彈機是半自動裝彈機,40發炮彈位於炮塔下方的環形彈夾內,發射時火炮需抬至預定角度,才能裝入炮彈。這對於本來就沒有穩定器的BMP-1來說更是雪上加霜,打完一發需要重新瞄準,而且在行進時還只能靠炮長的信仰才能命中目標。

73毫米炮的上還有1個9C428單軌反坦克導彈發射架,主要用來發射“薩格”反坦克導彈,最大射程3000米,最小射程500米。BMP-1型步兵戰車單次可攜帶導彈4發,2發在炮塔右側,另外2枚在車體右側的機槍射擊孔附近,一般裝填該型導彈需要40s到50s,平均兩分鐘完成一發導彈的發射。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另外,為了配合步兵,車內還有很多“步兵火力”:2挺7.62毫米機關槍、7挺7.62毫米衝鋒槍、1具RPG-7型40毫米火箭筒、5枚火箭彈、110枚手榴彈、12發信號彈等。有時根據空中威脅還會酌情配發“薩姆”—7型地對空導彈。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在推進裝置上,BMP-1型步兵戰車採用一臺UTD-20四衝程、六缸水冷柴油機推進。輸出功率可達220千瓦。發動機與離合器、變速箱一體化,可以直接整體吊裝拆卸,便於維修。

在防護上,值得一提的是其特種防護,BMP-1型步兵戰車裝有核生化三防系統。核爆時,三防系統自動控制發動機熄火,同時發動機進氣百葉窗和炮塔拋殼窗也自動關閉,待衝擊波過後,由駕駛員啟動超壓裝置,保證外界輻射塵不會滲入車內。同時除塵裝置也會開始工作,這一裝置主要用於清除活動縫隙處的輻射塵,防止例如炮塔轉動時,輻射塵進入車內的情況發生。

【軍武次位面】作者:coingun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長久以來,很多懵懂的軍迷一直有一個誤區:他們認為全自動機關槍的出現阻礙了騎兵的壯大發展,而坦克的出現則徹底終結了騎兵這一古老的兵種。但是終結騎兵的新時期裝備真的是坦克嗎?其實不然。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首先,不能否認的是坦克的出現確實大大削弱了騎兵的作用。由於在古代,身披重甲武裝有限的步兵很難具備速度和武力上的優勢,所以才出現了騎兵。古代騎兵的第一要務就是作為軍團的先鋒以自身速度和武裝上的優勢快速突破敵軍的陣型和防線,為己方的步兵打開缺口。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而坦克的出現無疑取代了騎兵的這一任務。坦克從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便慢慢取代騎兵成為了集團軍群突破對方防線的突擊先鋒。但是請注意,儘管此時代坦克已經取代了騎兵的第一要務,但是要以此為理由把騎兵徹底趕下歷史的舞臺恐怕還並不充分。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我們就以一戰之後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為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主要參戰國除中國、意大利和日本以外,坦克的裝備規模都達到了空前的水準,並且在技術和發展思路上,每一家都有自己的獨到之處。按理說如果按照“坦克的出現終結了騎兵”這一思想進行武斷的話,那麼騎兵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就應該已經消亡了。可是騎兵在這次大戰中並沒有消亡,反而更加壯大。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此時的大規模戰場已經發展為集團軍群級別的大區域會戰,坦克往往是被集中部署用於突破敵軍的防線,也就是說坦克作為突擊先鋒不過是打開缺口而已,而整個戰場往往是小則方圓數十公里,大則方圓上百公里。那些被打散的殘敵和沒有被坦克推過的敵軍該又誰對付?難道靠跟進坦克前進的摩托化步兵嗎?這是不可能的,因為在那個時代只有美國一家實現了全軍機械化及摩托化。而包括蘇聯和德國在內的大部分國家,摩托化步兵事質上只佔了少量比例,他們跟隨坦克前進所能起到的作用只是擴大敵軍防線缺口、掩護坦克部隊側翼、清剿大城市一類的主要目標。而此時留下的未掃蕩區域任然碩大無比,並且摩托化步兵和後續的步兵主力之間仍然有大量的空白區域可供敵人伺機“鑽空子”。怎樣照顧這種情況?對於機械化摩托化還沒有達到美國水準的國家而言就只有使用騎兵一條路了。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並且就以蘇聯和德國的角度來看,儘管大家看到類似庫爾斯克這樣的一線戰場上雙方的各種坦克搶盡風頭。但事實上蘇德雙方都依然保有大量的騎兵,而且這種騎兵數量和規模甚至都是以“師”一級別來統計的。他們的騎兵在機械化條件下的戰場上依然擔負著各種任務:偵查、補給、巡邏警戒甚至是和敵軍的裝甲部隊正面對抗。德國由於馬匹數量不足及其他原因甚至大量引入自行車遂行作戰任務,可見坦克的出現並不是騎兵滅亡的理由。而真正取代騎兵馬匹的裝備應當是步兵戰車。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上世紀50年代,是一個新的發展時代,各種針對新戰場條件應運而生的裝備層出不窮。這一契機來自於1945年美國在日本投下兩顆原子彈,這一事件使得神經本就繃的很緊的蘇聯人立刻意識到:未來的戰爭很可能是在核技術條件下進行的戰爭。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針對這一新的局面,蘇聯人在這一時期對陸軍部隊做出了2大裝備上極具前瞻性的變革發展。一是為T-54坦克加裝了“三防系統”並在後來專門研發了打核大戰的T-55坦克。二是研發新型的能在核環境下生存並伴隨坦克作戰的裝甲車,並用這些裝甲車逐步替換掉騎兵的馬匹(畢竟馬匹和步兵都不適合長時間暴露在核爆後的環境中,所以事實上核彈才是使得騎兵消亡的根本原因)。後來,針對於一二線戰場劃分的狀況,蘇聯又將這種裝甲車劃分為可在一線作戰的步兵戰車和在二線執行任務的輸送裝甲車。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這一次,我們要講的主角便是前者。50年代末到70年代初的這段時間是蘇軍陸軍裝備發展的“尖峰時刻”,各種裝甲車層出不窮,並在這一時期逐步形成了發展蘇聯步兵戰車的指導思想。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蘇聯在此時期明確提出了對於步兵戰車的認識:步兵戰車以提高部隊的機動性,火力和人員對核武器、常規兵器火力和化學、細菌武器的防護能力為目的;步兵可乘車作戰,加強和坦克的密切協同,以機槍和火炮火力支援下車作戰的步兵。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50年代末,蘇聯正式開啟“765工程”,在主要武器的選型上,起初提出要加裝23毫米機關炮,後應考慮到此車還需具備反坦克能力而取消。由於常規反坦克炮太重,後坐力很大,輕型裝甲車無法承受,而採用無後坐力炮和火箭武器。但是蘇聯人又發現他們無法克服火箭武器的尾焰問題,所以最終採納了一種低膛壓、短後座火炮,並採用反坦克導彈來代替火箭武器。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1965年,一款被命名為“BMP”的步兵戰車正式試驗並小批量生產,並終於在1967年11月7日的紅場閱兵式上首次露面。在後來的數年中,根據暴露出的問題,蘇聯工程師進行了各種改進,並在1970年前後定型為BMP-1型步兵戰車。後來又在其基礎上改進研製出BMP-2型步兵戰車並參加了阿富汗戰爭。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BMP-1型步兵戰車可載3名車組成員和8名步兵,駕駛員位於車體左前方,身後是車長。炮手位於小炮塔內,8名步兵則居於車體後部乘員艙。步兵戰車是用來伴隨坦克戰鬥的,它在很多時候需要進入條件複雜的區域來保護坦克部隊的側翼,這就需要它具備比坦克更強的戰場態勢感知能力。以BMP-1型步兵戰車為例,車長指揮塔可360°旋轉,裝有多種潛望鏡、電臺及通話裝置。炮塔的頂部有一扇可以向前開啟的艙門,含有一具炮長用全天候瞄準鏡及4個潛望鏡、炮塔頂部前方還有一個反坦克導彈觀察及裝填窗口。載員室每側都有4個球形射擊孔及4具供步兵觀察的潛望鏡,為了方便步兵下車前瞭解外頭情況,還在尾艙口上裝了2具潛望鏡。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在武器系統上,BMP-1型步兵戰車的主武器是一門2A28型73毫米滑膛炮,該炮不光可以發射炮彈,還可以發射火箭增程彈藥。這是一種低膛壓火炮,這也使得該炮的後座距離很短,只有150毫米,不過由於空間狹小等原因,並未裝備穩定器。火炮總長2180毫米、重115千克、方向射界360°、仰角33°、俯角4°15′。火炮的射速可達每分鐘8—10發,最大瞄準距離可達1300米,但直射時一般只能打擊765米以內的目標。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不出意外的是蘇聯人往步兵戰車上也加了裝彈機,所以BMP-1的射速才能打的這麼快,不過此車上的裝彈機是半自動裝彈機,40發炮彈位於炮塔下方的環形彈夾內,發射時火炮需抬至預定角度,才能裝入炮彈。這對於本來就沒有穩定器的BMP-1來說更是雪上加霜,打完一發需要重新瞄準,而且在行進時還只能靠炮長的信仰才能命中目標。

73毫米炮的上還有1個9C428單軌反坦克導彈發射架,主要用來發射“薩格”反坦克導彈,最大射程3000米,最小射程500米。BMP-1型步兵戰車單次可攜帶導彈4發,2發在炮塔右側,另外2枚在車體右側的機槍射擊孔附近,一般裝填該型導彈需要40s到50s,平均兩分鐘完成一發導彈的發射。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另外,為了配合步兵,車內還有很多“步兵火力”:2挺7.62毫米機關槍、7挺7.62毫米衝鋒槍、1具RPG-7型40毫米火箭筒、5枚火箭彈、110枚手榴彈、12發信號彈等。有時根據空中威脅還會酌情配發“薩姆”—7型地對空導彈。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在推進裝置上,BMP-1型步兵戰車採用一臺UTD-20四衝程、六缸水冷柴油機推進。輸出功率可達220千瓦。發動機與離合器、變速箱一體化,可以直接整體吊裝拆卸,便於維修。

在防護上,值得一提的是其特種防護,BMP-1型步兵戰車裝有核生化三防系統。核爆時,三防系統自動控制發動機熄火,同時發動機進氣百葉窗和炮塔拋殼窗也自動關閉,待衝擊波過後,由駕駛員啟動超壓裝置,保證外界輻射塵不會滲入車內。同時除塵裝置也會開始工作,這一裝置主要用於清除活動縫隙處的輻射塵,防止例如炮塔轉動時,輻射塵進入車內的情況發生。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還有值得一提的就是,蘇聯人為了減小敵方在步兵下車時攻擊的風險,特意將艙門搬到了尾部,別看只是把門換了一個位置而已,這個改進有效的避免了一開門士兵便受到攻擊的尷尬局面,這與登陸艇和兩棲戰車後來都把門改在側面和後方是一個道理,想想諾曼底戰役中盟軍登陸士兵的窘境就能明白。

【軍武次位面】作者:coingun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長久以來,很多懵懂的軍迷一直有一個誤區:他們認為全自動機關槍的出現阻礙了騎兵的壯大發展,而坦克的出現則徹底終結了騎兵這一古老的兵種。但是終結騎兵的新時期裝備真的是坦克嗎?其實不然。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首先,不能否認的是坦克的出現確實大大削弱了騎兵的作用。由於在古代,身披重甲武裝有限的步兵很難具備速度和武力上的優勢,所以才出現了騎兵。古代騎兵的第一要務就是作為軍團的先鋒以自身速度和武裝上的優勢快速突破敵軍的陣型和防線,為己方的步兵打開缺口。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而坦克的出現無疑取代了騎兵的這一任務。坦克從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便慢慢取代騎兵成為了集團軍群突破對方防線的突擊先鋒。但是請注意,儘管此時代坦克已經取代了騎兵的第一要務,但是要以此為理由把騎兵徹底趕下歷史的舞臺恐怕還並不充分。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我們就以一戰之後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為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主要參戰國除中國、意大利和日本以外,坦克的裝備規模都達到了空前的水準,並且在技術和發展思路上,每一家都有自己的獨到之處。按理說如果按照“坦克的出現終結了騎兵”這一思想進行武斷的話,那麼騎兵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就應該已經消亡了。可是騎兵在這次大戰中並沒有消亡,反而更加壯大。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此時的大規模戰場已經發展為集團軍群級別的大區域會戰,坦克往往是被集中部署用於突破敵軍的防線,也就是說坦克作為突擊先鋒不過是打開缺口而已,而整個戰場往往是小則方圓數十公里,大則方圓上百公里。那些被打散的殘敵和沒有被坦克推過的敵軍該又誰對付?難道靠跟進坦克前進的摩托化步兵嗎?這是不可能的,因為在那個時代只有美國一家實現了全軍機械化及摩托化。而包括蘇聯和德國在內的大部分國家,摩托化步兵事質上只佔了少量比例,他們跟隨坦克前進所能起到的作用只是擴大敵軍防線缺口、掩護坦克部隊側翼、清剿大城市一類的主要目標。而此時留下的未掃蕩區域任然碩大無比,並且摩托化步兵和後續的步兵主力之間仍然有大量的空白區域可供敵人伺機“鑽空子”。怎樣照顧這種情況?對於機械化摩托化還沒有達到美國水準的國家而言就只有使用騎兵一條路了。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並且就以蘇聯和德國的角度來看,儘管大家看到類似庫爾斯克這樣的一線戰場上雙方的各種坦克搶盡風頭。但事實上蘇德雙方都依然保有大量的騎兵,而且這種騎兵數量和規模甚至都是以“師”一級別來統計的。他們的騎兵在機械化條件下的戰場上依然擔負著各種任務:偵查、補給、巡邏警戒甚至是和敵軍的裝甲部隊正面對抗。德國由於馬匹數量不足及其他原因甚至大量引入自行車遂行作戰任務,可見坦克的出現並不是騎兵滅亡的理由。而真正取代騎兵馬匹的裝備應當是步兵戰車。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上世紀50年代,是一個新的發展時代,各種針對新戰場條件應運而生的裝備層出不窮。這一契機來自於1945年美國在日本投下兩顆原子彈,這一事件使得神經本就繃的很緊的蘇聯人立刻意識到:未來的戰爭很可能是在核技術條件下進行的戰爭。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針對這一新的局面,蘇聯人在這一時期對陸軍部隊做出了2大裝備上極具前瞻性的變革發展。一是為T-54坦克加裝了“三防系統”並在後來專門研發了打核大戰的T-55坦克。二是研發新型的能在核環境下生存並伴隨坦克作戰的裝甲車,並用這些裝甲車逐步替換掉騎兵的馬匹(畢竟馬匹和步兵都不適合長時間暴露在核爆後的環境中,所以事實上核彈才是使得騎兵消亡的根本原因)。後來,針對於一二線戰場劃分的狀況,蘇聯又將這種裝甲車劃分為可在一線作戰的步兵戰車和在二線執行任務的輸送裝甲車。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這一次,我們要講的主角便是前者。50年代末到70年代初的這段時間是蘇軍陸軍裝備發展的“尖峰時刻”,各種裝甲車層出不窮,並在這一時期逐步形成了發展蘇聯步兵戰車的指導思想。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蘇聯在此時期明確提出了對於步兵戰車的認識:步兵戰車以提高部隊的機動性,火力和人員對核武器、常規兵器火力和化學、細菌武器的防護能力為目的;步兵可乘車作戰,加強和坦克的密切協同,以機槍和火炮火力支援下車作戰的步兵。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50年代末,蘇聯正式開啟“765工程”,在主要武器的選型上,起初提出要加裝23毫米機關炮,後應考慮到此車還需具備反坦克能力而取消。由於常規反坦克炮太重,後坐力很大,輕型裝甲車無法承受,而採用無後坐力炮和火箭武器。但是蘇聯人又發現他們無法克服火箭武器的尾焰問題,所以最終採納了一種低膛壓、短後座火炮,並採用反坦克導彈來代替火箭武器。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1965年,一款被命名為“BMP”的步兵戰車正式試驗並小批量生產,並終於在1967年11月7日的紅場閱兵式上首次露面。在後來的數年中,根據暴露出的問題,蘇聯工程師進行了各種改進,並在1970年前後定型為BMP-1型步兵戰車。後來又在其基礎上改進研製出BMP-2型步兵戰車並參加了阿富汗戰爭。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BMP-1型步兵戰車可載3名車組成員和8名步兵,駕駛員位於車體左前方,身後是車長。炮手位於小炮塔內,8名步兵則居於車體後部乘員艙。步兵戰車是用來伴隨坦克戰鬥的,它在很多時候需要進入條件複雜的區域來保護坦克部隊的側翼,這就需要它具備比坦克更強的戰場態勢感知能力。以BMP-1型步兵戰車為例,車長指揮塔可360°旋轉,裝有多種潛望鏡、電臺及通話裝置。炮塔的頂部有一扇可以向前開啟的艙門,含有一具炮長用全天候瞄準鏡及4個潛望鏡、炮塔頂部前方還有一個反坦克導彈觀察及裝填窗口。載員室每側都有4個球形射擊孔及4具供步兵觀察的潛望鏡,為了方便步兵下車前瞭解外頭情況,還在尾艙口上裝了2具潛望鏡。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在武器系統上,BMP-1型步兵戰車的主武器是一門2A28型73毫米滑膛炮,該炮不光可以發射炮彈,還可以發射火箭增程彈藥。這是一種低膛壓火炮,這也使得該炮的後座距離很短,只有150毫米,不過由於空間狹小等原因,並未裝備穩定器。火炮總長2180毫米、重115千克、方向射界360°、仰角33°、俯角4°15′。火炮的射速可達每分鐘8—10發,最大瞄準距離可達1300米,但直射時一般只能打擊765米以內的目標。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不出意外的是蘇聯人往步兵戰車上也加了裝彈機,所以BMP-1的射速才能打的這麼快,不過此車上的裝彈機是半自動裝彈機,40發炮彈位於炮塔下方的環形彈夾內,發射時火炮需抬至預定角度,才能裝入炮彈。這對於本來就沒有穩定器的BMP-1來說更是雪上加霜,打完一發需要重新瞄準,而且在行進時還只能靠炮長的信仰才能命中目標。

73毫米炮的上還有1個9C428單軌反坦克導彈發射架,主要用來發射“薩格”反坦克導彈,最大射程3000米,最小射程500米。BMP-1型步兵戰車單次可攜帶導彈4發,2發在炮塔右側,另外2枚在車體右側的機槍射擊孔附近,一般裝填該型導彈需要40s到50s,平均兩分鐘完成一發導彈的發射。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另外,為了配合步兵,車內還有很多“步兵火力”:2挺7.62毫米機關槍、7挺7.62毫米衝鋒槍、1具RPG-7型40毫米火箭筒、5枚火箭彈、110枚手榴彈、12發信號彈等。有時根據空中威脅還會酌情配發“薩姆”—7型地對空導彈。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在推進裝置上,BMP-1型步兵戰車採用一臺UTD-20四衝程、六缸水冷柴油機推進。輸出功率可達220千瓦。發動機與離合器、變速箱一體化,可以直接整體吊裝拆卸,便於維修。

在防護上,值得一提的是其特種防護,BMP-1型步兵戰車裝有核生化三防系統。核爆時,三防系統自動控制發動機熄火,同時發動機進氣百葉窗和炮塔拋殼窗也自動關閉,待衝擊波過後,由駕駛員啟動超壓裝置,保證外界輻射塵不會滲入車內。同時除塵裝置也會開始工作,這一裝置主要用於清除活動縫隙處的輻射塵,防止例如炮塔轉動時,輻射塵進入車內的情況發生。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還有值得一提的就是,蘇聯人為了減小敵方在步兵下車時攻擊的風險,特意將艙門搬到了尾部,別看只是把門換了一個位置而已,這個改進有效的避免了一開門士兵便受到攻擊的尷尬局面,這與登陸艇和兩棲戰車後來都把門改在側面和後方是一個道理,想想諾曼底戰役中盟軍登陸士兵的窘境就能明白。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軍武次位面】作者:coingun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長久以來,很多懵懂的軍迷一直有一個誤區:他們認為全自動機關槍的出現阻礙了騎兵的壯大發展,而坦克的出現則徹底終結了騎兵這一古老的兵種。但是終結騎兵的新時期裝備真的是坦克嗎?其實不然。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首先,不能否認的是坦克的出現確實大大削弱了騎兵的作用。由於在古代,身披重甲武裝有限的步兵很難具備速度和武力上的優勢,所以才出現了騎兵。古代騎兵的第一要務就是作為軍團的先鋒以自身速度和武裝上的優勢快速突破敵軍的陣型和防線,為己方的步兵打開缺口。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而坦克的出現無疑取代了騎兵的這一任務。坦克從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便慢慢取代騎兵成為了集團軍群突破對方防線的突擊先鋒。但是請注意,儘管此時代坦克已經取代了騎兵的第一要務,但是要以此為理由把騎兵徹底趕下歷史的舞臺恐怕還並不充分。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我們就以一戰之後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為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主要參戰國除中國、意大利和日本以外,坦克的裝備規模都達到了空前的水準,並且在技術和發展思路上,每一家都有自己的獨到之處。按理說如果按照“坦克的出現終結了騎兵”這一思想進行武斷的話,那麼騎兵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就應該已經消亡了。可是騎兵在這次大戰中並沒有消亡,反而更加壯大。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此時的大規模戰場已經發展為集團軍群級別的大區域會戰,坦克往往是被集中部署用於突破敵軍的防線,也就是說坦克作為突擊先鋒不過是打開缺口而已,而整個戰場往往是小則方圓數十公里,大則方圓上百公里。那些被打散的殘敵和沒有被坦克推過的敵軍該又誰對付?難道靠跟進坦克前進的摩托化步兵嗎?這是不可能的,因為在那個時代只有美國一家實現了全軍機械化及摩托化。而包括蘇聯和德國在內的大部分國家,摩托化步兵事質上只佔了少量比例,他們跟隨坦克前進所能起到的作用只是擴大敵軍防線缺口、掩護坦克部隊側翼、清剿大城市一類的主要目標。而此時留下的未掃蕩區域任然碩大無比,並且摩托化步兵和後續的步兵主力之間仍然有大量的空白區域可供敵人伺機“鑽空子”。怎樣照顧這種情況?對於機械化摩托化還沒有達到美國水準的國家而言就只有使用騎兵一條路了。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並且就以蘇聯和德國的角度來看,儘管大家看到類似庫爾斯克這樣的一線戰場上雙方的各種坦克搶盡風頭。但事實上蘇德雙方都依然保有大量的騎兵,而且這種騎兵數量和規模甚至都是以“師”一級別來統計的。他們的騎兵在機械化條件下的戰場上依然擔負著各種任務:偵查、補給、巡邏警戒甚至是和敵軍的裝甲部隊正面對抗。德國由於馬匹數量不足及其他原因甚至大量引入自行車遂行作戰任務,可見坦克的出現並不是騎兵滅亡的理由。而真正取代騎兵馬匹的裝備應當是步兵戰車。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上世紀50年代,是一個新的發展時代,各種針對新戰場條件應運而生的裝備層出不窮。這一契機來自於1945年美國在日本投下兩顆原子彈,這一事件使得神經本就繃的很緊的蘇聯人立刻意識到:未來的戰爭很可能是在核技術條件下進行的戰爭。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針對這一新的局面,蘇聯人在這一時期對陸軍部隊做出了2大裝備上極具前瞻性的變革發展。一是為T-54坦克加裝了“三防系統”並在後來專門研發了打核大戰的T-55坦克。二是研發新型的能在核環境下生存並伴隨坦克作戰的裝甲車,並用這些裝甲車逐步替換掉騎兵的馬匹(畢竟馬匹和步兵都不適合長時間暴露在核爆後的環境中,所以事實上核彈才是使得騎兵消亡的根本原因)。後來,針對於一二線戰場劃分的狀況,蘇聯又將這種裝甲車劃分為可在一線作戰的步兵戰車和在二線執行任務的輸送裝甲車。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這一次,我們要講的主角便是前者。50年代末到70年代初的這段時間是蘇軍陸軍裝備發展的“尖峰時刻”,各種裝甲車層出不窮,並在這一時期逐步形成了發展蘇聯步兵戰車的指導思想。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蘇聯在此時期明確提出了對於步兵戰車的認識:步兵戰車以提高部隊的機動性,火力和人員對核武器、常規兵器火力和化學、細菌武器的防護能力為目的;步兵可乘車作戰,加強和坦克的密切協同,以機槍和火炮火力支援下車作戰的步兵。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50年代末,蘇聯正式開啟“765工程”,在主要武器的選型上,起初提出要加裝23毫米機關炮,後應考慮到此車還需具備反坦克能力而取消。由於常規反坦克炮太重,後坐力很大,輕型裝甲車無法承受,而採用無後坐力炮和火箭武器。但是蘇聯人又發現他們無法克服火箭武器的尾焰問題,所以最終採納了一種低膛壓、短後座火炮,並採用反坦克導彈來代替火箭武器。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1965年,一款被命名為“BMP”的步兵戰車正式試驗並小批量生產,並終於在1967年11月7日的紅場閱兵式上首次露面。在後來的數年中,根據暴露出的問題,蘇聯工程師進行了各種改進,並在1970年前後定型為BMP-1型步兵戰車。後來又在其基礎上改進研製出BMP-2型步兵戰車並參加了阿富汗戰爭。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BMP-1型步兵戰車可載3名車組成員和8名步兵,駕駛員位於車體左前方,身後是車長。炮手位於小炮塔內,8名步兵則居於車體後部乘員艙。步兵戰車是用來伴隨坦克戰鬥的,它在很多時候需要進入條件複雜的區域來保護坦克部隊的側翼,這就需要它具備比坦克更強的戰場態勢感知能力。以BMP-1型步兵戰車為例,車長指揮塔可360°旋轉,裝有多種潛望鏡、電臺及通話裝置。炮塔的頂部有一扇可以向前開啟的艙門,含有一具炮長用全天候瞄準鏡及4個潛望鏡、炮塔頂部前方還有一個反坦克導彈觀察及裝填窗口。載員室每側都有4個球形射擊孔及4具供步兵觀察的潛望鏡,為了方便步兵下車前瞭解外頭情況,還在尾艙口上裝了2具潛望鏡。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在武器系統上,BMP-1型步兵戰車的主武器是一門2A28型73毫米滑膛炮,該炮不光可以發射炮彈,還可以發射火箭增程彈藥。這是一種低膛壓火炮,這也使得該炮的後座距離很短,只有150毫米,不過由於空間狹小等原因,並未裝備穩定器。火炮總長2180毫米、重115千克、方向射界360°、仰角33°、俯角4°15′。火炮的射速可達每分鐘8—10發,最大瞄準距離可達1300米,但直射時一般只能打擊765米以內的目標。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不出意外的是蘇聯人往步兵戰車上也加了裝彈機,所以BMP-1的射速才能打的這麼快,不過此車上的裝彈機是半自動裝彈機,40發炮彈位於炮塔下方的環形彈夾內,發射時火炮需抬至預定角度,才能裝入炮彈。這對於本來就沒有穩定器的BMP-1來說更是雪上加霜,打完一發需要重新瞄準,而且在行進時還只能靠炮長的信仰才能命中目標。

73毫米炮的上還有1個9C428單軌反坦克導彈發射架,主要用來發射“薩格”反坦克導彈,最大射程3000米,最小射程500米。BMP-1型步兵戰車單次可攜帶導彈4發,2發在炮塔右側,另外2枚在車體右側的機槍射擊孔附近,一般裝填該型導彈需要40s到50s,平均兩分鐘完成一發導彈的發射。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另外,為了配合步兵,車內還有很多“步兵火力”:2挺7.62毫米機關槍、7挺7.62毫米衝鋒槍、1具RPG-7型40毫米火箭筒、5枚火箭彈、110枚手榴彈、12發信號彈等。有時根據空中威脅還會酌情配發“薩姆”—7型地對空導彈。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在推進裝置上,BMP-1型步兵戰車採用一臺UTD-20四衝程、六缸水冷柴油機推進。輸出功率可達220千瓦。發動機與離合器、變速箱一體化,可以直接整體吊裝拆卸,便於維修。

在防護上,值得一提的是其特種防護,BMP-1型步兵戰車裝有核生化三防系統。核爆時,三防系統自動控制發動機熄火,同時發動機進氣百葉窗和炮塔拋殼窗也自動關閉,待衝擊波過後,由駕駛員啟動超壓裝置,保證外界輻射塵不會滲入車內。同時除塵裝置也會開始工作,這一裝置主要用於清除活動縫隙處的輻射塵,防止例如炮塔轉動時,輻射塵進入車內的情況發生。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還有值得一提的就是,蘇聯人為了減小敵方在步兵下車時攻擊的風險,特意將艙門搬到了尾部,別看只是把門換了一個位置而已,這個改進有效的避免了一開門士兵便受到攻擊的尷尬局面,這與登陸艇和兩棲戰車後來都把門改在側面和後方是一個道理,想想諾曼底戰役中盟軍登陸士兵的窘境就能明白。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軍武次位面】作者:coingun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長久以來,很多懵懂的軍迷一直有一個誤區:他們認為全自動機關槍的出現阻礙了騎兵的壯大發展,而坦克的出現則徹底終結了騎兵這一古老的兵種。但是終結騎兵的新時期裝備真的是坦克嗎?其實不然。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首先,不能否認的是坦克的出現確實大大削弱了騎兵的作用。由於在古代,身披重甲武裝有限的步兵很難具備速度和武力上的優勢,所以才出現了騎兵。古代騎兵的第一要務就是作為軍團的先鋒以自身速度和武裝上的優勢快速突破敵軍的陣型和防線,為己方的步兵打開缺口。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而坦克的出現無疑取代了騎兵的這一任務。坦克從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便慢慢取代騎兵成為了集團軍群突破對方防線的突擊先鋒。但是請注意,儘管此時代坦克已經取代了騎兵的第一要務,但是要以此為理由把騎兵徹底趕下歷史的舞臺恐怕還並不充分。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我們就以一戰之後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為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主要參戰國除中國、意大利和日本以外,坦克的裝備規模都達到了空前的水準,並且在技術和發展思路上,每一家都有自己的獨到之處。按理說如果按照“坦克的出現終結了騎兵”這一思想進行武斷的話,那麼騎兵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就應該已經消亡了。可是騎兵在這次大戰中並沒有消亡,反而更加壯大。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此時的大規模戰場已經發展為集團軍群級別的大區域會戰,坦克往往是被集中部署用於突破敵軍的防線,也就是說坦克作為突擊先鋒不過是打開缺口而已,而整個戰場往往是小則方圓數十公里,大則方圓上百公里。那些被打散的殘敵和沒有被坦克推過的敵軍該又誰對付?難道靠跟進坦克前進的摩托化步兵嗎?這是不可能的,因為在那個時代只有美國一家實現了全軍機械化及摩托化。而包括蘇聯和德國在內的大部分國家,摩托化步兵事質上只佔了少量比例,他們跟隨坦克前進所能起到的作用只是擴大敵軍防線缺口、掩護坦克部隊側翼、清剿大城市一類的主要目標。而此時留下的未掃蕩區域任然碩大無比,並且摩托化步兵和後續的步兵主力之間仍然有大量的空白區域可供敵人伺機“鑽空子”。怎樣照顧這種情況?對於機械化摩托化還沒有達到美國水準的國家而言就只有使用騎兵一條路了。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並且就以蘇聯和德國的角度來看,儘管大家看到類似庫爾斯克這樣的一線戰場上雙方的各種坦克搶盡風頭。但事實上蘇德雙方都依然保有大量的騎兵,而且這種騎兵數量和規模甚至都是以“師”一級別來統計的。他們的騎兵在機械化條件下的戰場上依然擔負著各種任務:偵查、補給、巡邏警戒甚至是和敵軍的裝甲部隊正面對抗。德國由於馬匹數量不足及其他原因甚至大量引入自行車遂行作戰任務,可見坦克的出現並不是騎兵滅亡的理由。而真正取代騎兵馬匹的裝備應當是步兵戰車。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上世紀50年代,是一個新的發展時代,各種針對新戰場條件應運而生的裝備層出不窮。這一契機來自於1945年美國在日本投下兩顆原子彈,這一事件使得神經本就繃的很緊的蘇聯人立刻意識到:未來的戰爭很可能是在核技術條件下進行的戰爭。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針對這一新的局面,蘇聯人在這一時期對陸軍部隊做出了2大裝備上極具前瞻性的變革發展。一是為T-54坦克加裝了“三防系統”並在後來專門研發了打核大戰的T-55坦克。二是研發新型的能在核環境下生存並伴隨坦克作戰的裝甲車,並用這些裝甲車逐步替換掉騎兵的馬匹(畢竟馬匹和步兵都不適合長時間暴露在核爆後的環境中,所以事實上核彈才是使得騎兵消亡的根本原因)。後來,針對於一二線戰場劃分的狀況,蘇聯又將這種裝甲車劃分為可在一線作戰的步兵戰車和在二線執行任務的輸送裝甲車。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這一次,我們要講的主角便是前者。50年代末到70年代初的這段時間是蘇軍陸軍裝備發展的“尖峰時刻”,各種裝甲車層出不窮,並在這一時期逐步形成了發展蘇聯步兵戰車的指導思想。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蘇聯在此時期明確提出了對於步兵戰車的認識:步兵戰車以提高部隊的機動性,火力和人員對核武器、常規兵器火力和化學、細菌武器的防護能力為目的;步兵可乘車作戰,加強和坦克的密切協同,以機槍和火炮火力支援下車作戰的步兵。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50年代末,蘇聯正式開啟“765工程”,在主要武器的選型上,起初提出要加裝23毫米機關炮,後應考慮到此車還需具備反坦克能力而取消。由於常規反坦克炮太重,後坐力很大,輕型裝甲車無法承受,而採用無後坐力炮和火箭武器。但是蘇聯人又發現他們無法克服火箭武器的尾焰問題,所以最終採納了一種低膛壓、短後座火炮,並採用反坦克導彈來代替火箭武器。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1965年,一款被命名為“BMP”的步兵戰車正式試驗並小批量生產,並終於在1967年11月7日的紅場閱兵式上首次露面。在後來的數年中,根據暴露出的問題,蘇聯工程師進行了各種改進,並在1970年前後定型為BMP-1型步兵戰車。後來又在其基礎上改進研製出BMP-2型步兵戰車並參加了阿富汗戰爭。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BMP-1型步兵戰車可載3名車組成員和8名步兵,駕駛員位於車體左前方,身後是車長。炮手位於小炮塔內,8名步兵則居於車體後部乘員艙。步兵戰車是用來伴隨坦克戰鬥的,它在很多時候需要進入條件複雜的區域來保護坦克部隊的側翼,這就需要它具備比坦克更強的戰場態勢感知能力。以BMP-1型步兵戰車為例,車長指揮塔可360°旋轉,裝有多種潛望鏡、電臺及通話裝置。炮塔的頂部有一扇可以向前開啟的艙門,含有一具炮長用全天候瞄準鏡及4個潛望鏡、炮塔頂部前方還有一個反坦克導彈觀察及裝填窗口。載員室每側都有4個球形射擊孔及4具供步兵觀察的潛望鏡,為了方便步兵下車前瞭解外頭情況,還在尾艙口上裝了2具潛望鏡。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在武器系統上,BMP-1型步兵戰車的主武器是一門2A28型73毫米滑膛炮,該炮不光可以發射炮彈,還可以發射火箭增程彈藥。這是一種低膛壓火炮,這也使得該炮的後座距離很短,只有150毫米,不過由於空間狹小等原因,並未裝備穩定器。火炮總長2180毫米、重115千克、方向射界360°、仰角33°、俯角4°15′。火炮的射速可達每分鐘8—10發,最大瞄準距離可達1300米,但直射時一般只能打擊765米以內的目標。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不出意外的是蘇聯人往步兵戰車上也加了裝彈機,所以BMP-1的射速才能打的這麼快,不過此車上的裝彈機是半自動裝彈機,40發炮彈位於炮塔下方的環形彈夾內,發射時火炮需抬至預定角度,才能裝入炮彈。這對於本來就沒有穩定器的BMP-1來說更是雪上加霜,打完一發需要重新瞄準,而且在行進時還只能靠炮長的信仰才能命中目標。

73毫米炮的上還有1個9C428單軌反坦克導彈發射架,主要用來發射“薩格”反坦克導彈,最大射程3000米,最小射程500米。BMP-1型步兵戰車單次可攜帶導彈4發,2發在炮塔右側,另外2枚在車體右側的機槍射擊孔附近,一般裝填該型導彈需要40s到50s,平均兩分鐘完成一發導彈的發射。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另外,為了配合步兵,車內還有很多“步兵火力”:2挺7.62毫米機關槍、7挺7.62毫米衝鋒槍、1具RPG-7型40毫米火箭筒、5枚火箭彈、110枚手榴彈、12發信號彈等。有時根據空中威脅還會酌情配發“薩姆”—7型地對空導彈。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在推進裝置上,BMP-1型步兵戰車採用一臺UTD-20四衝程、六缸水冷柴油機推進。輸出功率可達220千瓦。發動機與離合器、變速箱一體化,可以直接整體吊裝拆卸,便於維修。

在防護上,值得一提的是其特種防護,BMP-1型步兵戰車裝有核生化三防系統。核爆時,三防系統自動控制發動機熄火,同時發動機進氣百葉窗和炮塔拋殼窗也自動關閉,待衝擊波過後,由駕駛員啟動超壓裝置,保證外界輻射塵不會滲入車內。同時除塵裝置也會開始工作,這一裝置主要用於清除活動縫隙處的輻射塵,防止例如炮塔轉動時,輻射塵進入車內的情況發生。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還有值得一提的就是,蘇聯人為了減小敵方在步兵下車時攻擊的風險,特意將艙門搬到了尾部,別看只是把門換了一個位置而已,這個改進有效的避免了一開門士兵便受到攻擊的尷尬局面,這與登陸艇和兩棲戰車後來都把門改在側面和後方是一個道理,想想諾曼底戰役中盟軍登陸士兵的窘境就能明白。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1981年,西方在阿富汗部署的情報人員發現蘇軍使用的步兵戰車中有那麼一款乍一看是BMP-1型步兵戰車的蘇軍戰車。但通過仔細的比對,西方情報機關認定,這輛和BMP-1及其相似的步兵戰車並不是BMP-1步兵戰車,因為最大的不同就是炮塔明顯要大了BMP-1炮塔一圈。並且武器系統也大不一樣。

【軍武次位面】作者:coingun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長久以來,很多懵懂的軍迷一直有一個誤區:他們認為全自動機關槍的出現阻礙了騎兵的壯大發展,而坦克的出現則徹底終結了騎兵這一古老的兵種。但是終結騎兵的新時期裝備真的是坦克嗎?其實不然。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首先,不能否認的是坦克的出現確實大大削弱了騎兵的作用。由於在古代,身披重甲武裝有限的步兵很難具備速度和武力上的優勢,所以才出現了騎兵。古代騎兵的第一要務就是作為軍團的先鋒以自身速度和武裝上的優勢快速突破敵軍的陣型和防線,為己方的步兵打開缺口。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而坦克的出現無疑取代了騎兵的這一任務。坦克從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便慢慢取代騎兵成為了集團軍群突破對方防線的突擊先鋒。但是請注意,儘管此時代坦克已經取代了騎兵的第一要務,但是要以此為理由把騎兵徹底趕下歷史的舞臺恐怕還並不充分。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我們就以一戰之後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為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主要參戰國除中國、意大利和日本以外,坦克的裝備規模都達到了空前的水準,並且在技術和發展思路上,每一家都有自己的獨到之處。按理說如果按照“坦克的出現終結了騎兵”這一思想進行武斷的話,那麼騎兵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就應該已經消亡了。可是騎兵在這次大戰中並沒有消亡,反而更加壯大。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此時的大規模戰場已經發展為集團軍群級別的大區域會戰,坦克往往是被集中部署用於突破敵軍的防線,也就是說坦克作為突擊先鋒不過是打開缺口而已,而整個戰場往往是小則方圓數十公里,大則方圓上百公里。那些被打散的殘敵和沒有被坦克推過的敵軍該又誰對付?難道靠跟進坦克前進的摩托化步兵嗎?這是不可能的,因為在那個時代只有美國一家實現了全軍機械化及摩托化。而包括蘇聯和德國在內的大部分國家,摩托化步兵事質上只佔了少量比例,他們跟隨坦克前進所能起到的作用只是擴大敵軍防線缺口、掩護坦克部隊側翼、清剿大城市一類的主要目標。而此時留下的未掃蕩區域任然碩大無比,並且摩托化步兵和後續的步兵主力之間仍然有大量的空白區域可供敵人伺機“鑽空子”。怎樣照顧這種情況?對於機械化摩托化還沒有達到美國水準的國家而言就只有使用騎兵一條路了。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並且就以蘇聯和德國的角度來看,儘管大家看到類似庫爾斯克這樣的一線戰場上雙方的各種坦克搶盡風頭。但事實上蘇德雙方都依然保有大量的騎兵,而且這種騎兵數量和規模甚至都是以“師”一級別來統計的。他們的騎兵在機械化條件下的戰場上依然擔負著各種任務:偵查、補給、巡邏警戒甚至是和敵軍的裝甲部隊正面對抗。德國由於馬匹數量不足及其他原因甚至大量引入自行車遂行作戰任務,可見坦克的出現並不是騎兵滅亡的理由。而真正取代騎兵馬匹的裝備應當是步兵戰車。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上世紀50年代,是一個新的發展時代,各種針對新戰場條件應運而生的裝備層出不窮。這一契機來自於1945年美國在日本投下兩顆原子彈,這一事件使得神經本就繃的很緊的蘇聯人立刻意識到:未來的戰爭很可能是在核技術條件下進行的戰爭。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針對這一新的局面,蘇聯人在這一時期對陸軍部隊做出了2大裝備上極具前瞻性的變革發展。一是為T-54坦克加裝了“三防系統”並在後來專門研發了打核大戰的T-55坦克。二是研發新型的能在核環境下生存並伴隨坦克作戰的裝甲車,並用這些裝甲車逐步替換掉騎兵的馬匹(畢竟馬匹和步兵都不適合長時間暴露在核爆後的環境中,所以事實上核彈才是使得騎兵消亡的根本原因)。後來,針對於一二線戰場劃分的狀況,蘇聯又將這種裝甲車劃分為可在一線作戰的步兵戰車和在二線執行任務的輸送裝甲車。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這一次,我們要講的主角便是前者。50年代末到70年代初的這段時間是蘇軍陸軍裝備發展的“尖峰時刻”,各種裝甲車層出不窮,並在這一時期逐步形成了發展蘇聯步兵戰車的指導思想。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蘇聯在此時期明確提出了對於步兵戰車的認識:步兵戰車以提高部隊的機動性,火力和人員對核武器、常規兵器火力和化學、細菌武器的防護能力為目的;步兵可乘車作戰,加強和坦克的密切協同,以機槍和火炮火力支援下車作戰的步兵。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50年代末,蘇聯正式開啟“765工程”,在主要武器的選型上,起初提出要加裝23毫米機關炮,後應考慮到此車還需具備反坦克能力而取消。由於常規反坦克炮太重,後坐力很大,輕型裝甲車無法承受,而採用無後坐力炮和火箭武器。但是蘇聯人又發現他們無法克服火箭武器的尾焰問題,所以最終採納了一種低膛壓、短後座火炮,並採用反坦克導彈來代替火箭武器。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1965年,一款被命名為“BMP”的步兵戰車正式試驗並小批量生產,並終於在1967年11月7日的紅場閱兵式上首次露面。在後來的數年中,根據暴露出的問題,蘇聯工程師進行了各種改進,並在1970年前後定型為BMP-1型步兵戰車。後來又在其基礎上改進研製出BMP-2型步兵戰車並參加了阿富汗戰爭。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BMP-1型步兵戰車可載3名車組成員和8名步兵,駕駛員位於車體左前方,身後是車長。炮手位於小炮塔內,8名步兵則居於車體後部乘員艙。步兵戰車是用來伴隨坦克戰鬥的,它在很多時候需要進入條件複雜的區域來保護坦克部隊的側翼,這就需要它具備比坦克更強的戰場態勢感知能力。以BMP-1型步兵戰車為例,車長指揮塔可360°旋轉,裝有多種潛望鏡、電臺及通話裝置。炮塔的頂部有一扇可以向前開啟的艙門,含有一具炮長用全天候瞄準鏡及4個潛望鏡、炮塔頂部前方還有一個反坦克導彈觀察及裝填窗口。載員室每側都有4個球形射擊孔及4具供步兵觀察的潛望鏡,為了方便步兵下車前瞭解外頭情況,還在尾艙口上裝了2具潛望鏡。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在武器系統上,BMP-1型步兵戰車的主武器是一門2A28型73毫米滑膛炮,該炮不光可以發射炮彈,還可以發射火箭增程彈藥。這是一種低膛壓火炮,這也使得該炮的後座距離很短,只有150毫米,不過由於空間狹小等原因,並未裝備穩定器。火炮總長2180毫米、重115千克、方向射界360°、仰角33°、俯角4°15′。火炮的射速可達每分鐘8—10發,最大瞄準距離可達1300米,但直射時一般只能打擊765米以內的目標。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不出意外的是蘇聯人往步兵戰車上也加了裝彈機,所以BMP-1的射速才能打的這麼快,不過此車上的裝彈機是半自動裝彈機,40發炮彈位於炮塔下方的環形彈夾內,發射時火炮需抬至預定角度,才能裝入炮彈。這對於本來就沒有穩定器的BMP-1來說更是雪上加霜,打完一發需要重新瞄準,而且在行進時還只能靠炮長的信仰才能命中目標。

73毫米炮的上還有1個9C428單軌反坦克導彈發射架,主要用來發射“薩格”反坦克導彈,最大射程3000米,最小射程500米。BMP-1型步兵戰車單次可攜帶導彈4發,2發在炮塔右側,另外2枚在車體右側的機槍射擊孔附近,一般裝填該型導彈需要40s到50s,平均兩分鐘完成一發導彈的發射。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另外,為了配合步兵,車內還有很多“步兵火力”:2挺7.62毫米機關槍、7挺7.62毫米衝鋒槍、1具RPG-7型40毫米火箭筒、5枚火箭彈、110枚手榴彈、12發信號彈等。有時根據空中威脅還會酌情配發“薩姆”—7型地對空導彈。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在推進裝置上,BMP-1型步兵戰車採用一臺UTD-20四衝程、六缸水冷柴油機推進。輸出功率可達220千瓦。發動機與離合器、變速箱一體化,可以直接整體吊裝拆卸,便於維修。

在防護上,值得一提的是其特種防護,BMP-1型步兵戰車裝有核生化三防系統。核爆時,三防系統自動控制發動機熄火,同時發動機進氣百葉窗和炮塔拋殼窗也自動關閉,待衝擊波過後,由駕駛員啟動超壓裝置,保證外界輻射塵不會滲入車內。同時除塵裝置也會開始工作,這一裝置主要用於清除活動縫隙處的輻射塵,防止例如炮塔轉動時,輻射塵進入車內的情況發生。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還有值得一提的就是,蘇聯人為了減小敵方在步兵下車時攻擊的風險,特意將艙門搬到了尾部,別看只是把門換了一個位置而已,這個改進有效的避免了一開門士兵便受到攻擊的尷尬局面,這與登陸艇和兩棲戰車後來都把門改在側面和後方是一個道理,想想諾曼底戰役中盟軍登陸士兵的窘境就能明白。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1981年,西方在阿富汗部署的情報人員發現蘇軍使用的步兵戰車中有那麼一款乍一看是BMP-1型步兵戰車的蘇軍戰車。但通過仔細的比對,西方情報機關認定,這輛和BMP-1及其相似的步兵戰車並不是BMP-1步兵戰車,因為最大的不同就是炮塔明顯要大了BMP-1炮塔一圈。並且武器系統也大不一樣。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事後證明這種新型步兵戰車就是BMP-2型步兵戰車。相對於BMP-1型步兵戰車,新的步兵戰車最大變化之處就是採用了新的雙人炮塔,武器系統也變成了30毫米自動機關炮和“拱肩”反坦克導彈系統。

【軍武次位面】作者:coingun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長久以來,很多懵懂的軍迷一直有一個誤區:他們認為全自動機關槍的出現阻礙了騎兵的壯大發展,而坦克的出現則徹底終結了騎兵這一古老的兵種。但是終結騎兵的新時期裝備真的是坦克嗎?其實不然。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首先,不能否認的是坦克的出現確實大大削弱了騎兵的作用。由於在古代,身披重甲武裝有限的步兵很難具備速度和武力上的優勢,所以才出現了騎兵。古代騎兵的第一要務就是作為軍團的先鋒以自身速度和武裝上的優勢快速突破敵軍的陣型和防線,為己方的步兵打開缺口。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而坦克的出現無疑取代了騎兵的這一任務。坦克從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便慢慢取代騎兵成為了集團軍群突破對方防線的突擊先鋒。但是請注意,儘管此時代坦克已經取代了騎兵的第一要務,但是要以此為理由把騎兵徹底趕下歷史的舞臺恐怕還並不充分。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我們就以一戰之後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為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主要參戰國除中國、意大利和日本以外,坦克的裝備規模都達到了空前的水準,並且在技術和發展思路上,每一家都有自己的獨到之處。按理說如果按照“坦克的出現終結了騎兵”這一思想進行武斷的話,那麼騎兵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就應該已經消亡了。可是騎兵在這次大戰中並沒有消亡,反而更加壯大。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此時的大規模戰場已經發展為集團軍群級別的大區域會戰,坦克往往是被集中部署用於突破敵軍的防線,也就是說坦克作為突擊先鋒不過是打開缺口而已,而整個戰場往往是小則方圓數十公里,大則方圓上百公里。那些被打散的殘敵和沒有被坦克推過的敵軍該又誰對付?難道靠跟進坦克前進的摩托化步兵嗎?這是不可能的,因為在那個時代只有美國一家實現了全軍機械化及摩托化。而包括蘇聯和德國在內的大部分國家,摩托化步兵事質上只佔了少量比例,他們跟隨坦克前進所能起到的作用只是擴大敵軍防線缺口、掩護坦克部隊側翼、清剿大城市一類的主要目標。而此時留下的未掃蕩區域任然碩大無比,並且摩托化步兵和後續的步兵主力之間仍然有大量的空白區域可供敵人伺機“鑽空子”。怎樣照顧這種情況?對於機械化摩托化還沒有達到美國水準的國家而言就只有使用騎兵一條路了。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並且就以蘇聯和德國的角度來看,儘管大家看到類似庫爾斯克這樣的一線戰場上雙方的各種坦克搶盡風頭。但事實上蘇德雙方都依然保有大量的騎兵,而且這種騎兵數量和規模甚至都是以“師”一級別來統計的。他們的騎兵在機械化條件下的戰場上依然擔負著各種任務:偵查、補給、巡邏警戒甚至是和敵軍的裝甲部隊正面對抗。德國由於馬匹數量不足及其他原因甚至大量引入自行車遂行作戰任務,可見坦克的出現並不是騎兵滅亡的理由。而真正取代騎兵馬匹的裝備應當是步兵戰車。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上世紀50年代,是一個新的發展時代,各種針對新戰場條件應運而生的裝備層出不窮。這一契機來自於1945年美國在日本投下兩顆原子彈,這一事件使得神經本就繃的很緊的蘇聯人立刻意識到:未來的戰爭很可能是在核技術條件下進行的戰爭。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針對這一新的局面,蘇聯人在這一時期對陸軍部隊做出了2大裝備上極具前瞻性的變革發展。一是為T-54坦克加裝了“三防系統”並在後來專門研發了打核大戰的T-55坦克。二是研發新型的能在核環境下生存並伴隨坦克作戰的裝甲車,並用這些裝甲車逐步替換掉騎兵的馬匹(畢竟馬匹和步兵都不適合長時間暴露在核爆後的環境中,所以事實上核彈才是使得騎兵消亡的根本原因)。後來,針對於一二線戰場劃分的狀況,蘇聯又將這種裝甲車劃分為可在一線作戰的步兵戰車和在二線執行任務的輸送裝甲車。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這一次,我們要講的主角便是前者。50年代末到70年代初的這段時間是蘇軍陸軍裝備發展的“尖峰時刻”,各種裝甲車層出不窮,並在這一時期逐步形成了發展蘇聯步兵戰車的指導思想。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蘇聯在此時期明確提出了對於步兵戰車的認識:步兵戰車以提高部隊的機動性,火力和人員對核武器、常規兵器火力和化學、細菌武器的防護能力為目的;步兵可乘車作戰,加強和坦克的密切協同,以機槍和火炮火力支援下車作戰的步兵。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50年代末,蘇聯正式開啟“765工程”,在主要武器的選型上,起初提出要加裝23毫米機關炮,後應考慮到此車還需具備反坦克能力而取消。由於常規反坦克炮太重,後坐力很大,輕型裝甲車無法承受,而採用無後坐力炮和火箭武器。但是蘇聯人又發現他們無法克服火箭武器的尾焰問題,所以最終採納了一種低膛壓、短後座火炮,並採用反坦克導彈來代替火箭武器。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1965年,一款被命名為“BMP”的步兵戰車正式試驗並小批量生產,並終於在1967年11月7日的紅場閱兵式上首次露面。在後來的數年中,根據暴露出的問題,蘇聯工程師進行了各種改進,並在1970年前後定型為BMP-1型步兵戰車。後來又在其基礎上改進研製出BMP-2型步兵戰車並參加了阿富汗戰爭。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BMP-1型步兵戰車可載3名車組成員和8名步兵,駕駛員位於車體左前方,身後是車長。炮手位於小炮塔內,8名步兵則居於車體後部乘員艙。步兵戰車是用來伴隨坦克戰鬥的,它在很多時候需要進入條件複雜的區域來保護坦克部隊的側翼,這就需要它具備比坦克更強的戰場態勢感知能力。以BMP-1型步兵戰車為例,車長指揮塔可360°旋轉,裝有多種潛望鏡、電臺及通話裝置。炮塔的頂部有一扇可以向前開啟的艙門,含有一具炮長用全天候瞄準鏡及4個潛望鏡、炮塔頂部前方還有一個反坦克導彈觀察及裝填窗口。載員室每側都有4個球形射擊孔及4具供步兵觀察的潛望鏡,為了方便步兵下車前瞭解外頭情況,還在尾艙口上裝了2具潛望鏡。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在武器系統上,BMP-1型步兵戰車的主武器是一門2A28型73毫米滑膛炮,該炮不光可以發射炮彈,還可以發射火箭增程彈藥。這是一種低膛壓火炮,這也使得該炮的後座距離很短,只有150毫米,不過由於空間狹小等原因,並未裝備穩定器。火炮總長2180毫米、重115千克、方向射界360°、仰角33°、俯角4°15′。火炮的射速可達每分鐘8—10發,最大瞄準距離可達1300米,但直射時一般只能打擊765米以內的目標。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不出意外的是蘇聯人往步兵戰車上也加了裝彈機,所以BMP-1的射速才能打的這麼快,不過此車上的裝彈機是半自動裝彈機,40發炮彈位於炮塔下方的環形彈夾內,發射時火炮需抬至預定角度,才能裝入炮彈。這對於本來就沒有穩定器的BMP-1來說更是雪上加霜,打完一發需要重新瞄準,而且在行進時還只能靠炮長的信仰才能命中目標。

73毫米炮的上還有1個9C428單軌反坦克導彈發射架,主要用來發射“薩格”反坦克導彈,最大射程3000米,最小射程500米。BMP-1型步兵戰車單次可攜帶導彈4發,2發在炮塔右側,另外2枚在車體右側的機槍射擊孔附近,一般裝填該型導彈需要40s到50s,平均兩分鐘完成一發導彈的發射。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另外,為了配合步兵,車內還有很多“步兵火力”:2挺7.62毫米機關槍、7挺7.62毫米衝鋒槍、1具RPG-7型40毫米火箭筒、5枚火箭彈、110枚手榴彈、12發信號彈等。有時根據空中威脅還會酌情配發“薩姆”—7型地對空導彈。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在推進裝置上,BMP-1型步兵戰車採用一臺UTD-20四衝程、六缸水冷柴油機推進。輸出功率可達220千瓦。發動機與離合器、變速箱一體化,可以直接整體吊裝拆卸,便於維修。

在防護上,值得一提的是其特種防護,BMP-1型步兵戰車裝有核生化三防系統。核爆時,三防系統自動控制發動機熄火,同時發動機進氣百葉窗和炮塔拋殼窗也自動關閉,待衝擊波過後,由駕駛員啟動超壓裝置,保證外界輻射塵不會滲入車內。同時除塵裝置也會開始工作,這一裝置主要用於清除活動縫隙處的輻射塵,防止例如炮塔轉動時,輻射塵進入車內的情況發生。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還有值得一提的就是,蘇聯人為了減小敵方在步兵下車時攻擊的風險,特意將艙門搬到了尾部,別看只是把門換了一個位置而已,這個改進有效的避免了一開門士兵便受到攻擊的尷尬局面,這與登陸艇和兩棲戰車後來都把門改在側面和後方是一個道理,想想諾曼底戰役中盟軍登陸士兵的窘境就能明白。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1981年,西方在阿富汗部署的情報人員發現蘇軍使用的步兵戰車中有那麼一款乍一看是BMP-1型步兵戰車的蘇軍戰車。但通過仔細的比對,西方情報機關認定,這輛和BMP-1及其相似的步兵戰車並不是BMP-1步兵戰車,因為最大的不同就是炮塔明顯要大了BMP-1炮塔一圈。並且武器系統也大不一樣。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事後證明這種新型步兵戰車就是BMP-2型步兵戰車。相對於BMP-1型步兵戰車,新的步兵戰車最大變化之處就是採用了新的雙人炮塔,武器系統也變成了30毫米自動機關炮和“拱肩”反坦克導彈系統。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車長的位置由原先駕駛員後側的位置移居到了炮塔內部右側位置,而炮長則位於左側位置。這種改進主要是為了應對BMP-1型步兵戰車的雞肋之處:由於1型的車長位置位於炮塔下方駕駛員後側,所以極大的制約了車長的視野,導致車長的視野還沒有駕駛員看到的大。還有就是車長位置的紅外線探照燈極大的妨礙了炮塔的轉動。綜上所述,車長還是和炮長並排坐了。

【軍武次位面】作者:coingun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長久以來,很多懵懂的軍迷一直有一個誤區:他們認為全自動機關槍的出現阻礙了騎兵的壯大發展,而坦克的出現則徹底終結了騎兵這一古老的兵種。但是終結騎兵的新時期裝備真的是坦克嗎?其實不然。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首先,不能否認的是坦克的出現確實大大削弱了騎兵的作用。由於在古代,身披重甲武裝有限的步兵很難具備速度和武力上的優勢,所以才出現了騎兵。古代騎兵的第一要務就是作為軍團的先鋒以自身速度和武裝上的優勢快速突破敵軍的陣型和防線,為己方的步兵打開缺口。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而坦克的出現無疑取代了騎兵的這一任務。坦克從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便慢慢取代騎兵成為了集團軍群突破對方防線的突擊先鋒。但是請注意,儘管此時代坦克已經取代了騎兵的第一要務,但是要以此為理由把騎兵徹底趕下歷史的舞臺恐怕還並不充分。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我們就以一戰之後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為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主要參戰國除中國、意大利和日本以外,坦克的裝備規模都達到了空前的水準,並且在技術和發展思路上,每一家都有自己的獨到之處。按理說如果按照“坦克的出現終結了騎兵”這一思想進行武斷的話,那麼騎兵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就應該已經消亡了。可是騎兵在這次大戰中並沒有消亡,反而更加壯大。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此時的大規模戰場已經發展為集團軍群級別的大區域會戰,坦克往往是被集中部署用於突破敵軍的防線,也就是說坦克作為突擊先鋒不過是打開缺口而已,而整個戰場往往是小則方圓數十公里,大則方圓上百公里。那些被打散的殘敵和沒有被坦克推過的敵軍該又誰對付?難道靠跟進坦克前進的摩托化步兵嗎?這是不可能的,因為在那個時代只有美國一家實現了全軍機械化及摩托化。而包括蘇聯和德國在內的大部分國家,摩托化步兵事質上只佔了少量比例,他們跟隨坦克前進所能起到的作用只是擴大敵軍防線缺口、掩護坦克部隊側翼、清剿大城市一類的主要目標。而此時留下的未掃蕩區域任然碩大無比,並且摩托化步兵和後續的步兵主力之間仍然有大量的空白區域可供敵人伺機“鑽空子”。怎樣照顧這種情況?對於機械化摩托化還沒有達到美國水準的國家而言就只有使用騎兵一條路了。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並且就以蘇聯和德國的角度來看,儘管大家看到類似庫爾斯克這樣的一線戰場上雙方的各種坦克搶盡風頭。但事實上蘇德雙方都依然保有大量的騎兵,而且這種騎兵數量和規模甚至都是以“師”一級別來統計的。他們的騎兵在機械化條件下的戰場上依然擔負著各種任務:偵查、補給、巡邏警戒甚至是和敵軍的裝甲部隊正面對抗。德國由於馬匹數量不足及其他原因甚至大量引入自行車遂行作戰任務,可見坦克的出現並不是騎兵滅亡的理由。而真正取代騎兵馬匹的裝備應當是步兵戰車。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上世紀50年代,是一個新的發展時代,各種針對新戰場條件應運而生的裝備層出不窮。這一契機來自於1945年美國在日本投下兩顆原子彈,這一事件使得神經本就繃的很緊的蘇聯人立刻意識到:未來的戰爭很可能是在核技術條件下進行的戰爭。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針對這一新的局面,蘇聯人在這一時期對陸軍部隊做出了2大裝備上極具前瞻性的變革發展。一是為T-54坦克加裝了“三防系統”並在後來專門研發了打核大戰的T-55坦克。二是研發新型的能在核環境下生存並伴隨坦克作戰的裝甲車,並用這些裝甲車逐步替換掉騎兵的馬匹(畢竟馬匹和步兵都不適合長時間暴露在核爆後的環境中,所以事實上核彈才是使得騎兵消亡的根本原因)。後來,針對於一二線戰場劃分的狀況,蘇聯又將這種裝甲車劃分為可在一線作戰的步兵戰車和在二線執行任務的輸送裝甲車。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這一次,我們要講的主角便是前者。50年代末到70年代初的這段時間是蘇軍陸軍裝備發展的“尖峰時刻”,各種裝甲車層出不窮,並在這一時期逐步形成了發展蘇聯步兵戰車的指導思想。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蘇聯在此時期明確提出了對於步兵戰車的認識:步兵戰車以提高部隊的機動性,火力和人員對核武器、常規兵器火力和化學、細菌武器的防護能力為目的;步兵可乘車作戰,加強和坦克的密切協同,以機槍和火炮火力支援下車作戰的步兵。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50年代末,蘇聯正式開啟“765工程”,在主要武器的選型上,起初提出要加裝23毫米機關炮,後應考慮到此車還需具備反坦克能力而取消。由於常規反坦克炮太重,後坐力很大,輕型裝甲車無法承受,而採用無後坐力炮和火箭武器。但是蘇聯人又發現他們無法克服火箭武器的尾焰問題,所以最終採納了一種低膛壓、短後座火炮,並採用反坦克導彈來代替火箭武器。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1965年,一款被命名為“BMP”的步兵戰車正式試驗並小批量生產,並終於在1967年11月7日的紅場閱兵式上首次露面。在後來的數年中,根據暴露出的問題,蘇聯工程師進行了各種改進,並在1970年前後定型為BMP-1型步兵戰車。後來又在其基礎上改進研製出BMP-2型步兵戰車並參加了阿富汗戰爭。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BMP-1型步兵戰車可載3名車組成員和8名步兵,駕駛員位於車體左前方,身後是車長。炮手位於小炮塔內,8名步兵則居於車體後部乘員艙。步兵戰車是用來伴隨坦克戰鬥的,它在很多時候需要進入條件複雜的區域來保護坦克部隊的側翼,這就需要它具備比坦克更強的戰場態勢感知能力。以BMP-1型步兵戰車為例,車長指揮塔可360°旋轉,裝有多種潛望鏡、電臺及通話裝置。炮塔的頂部有一扇可以向前開啟的艙門,含有一具炮長用全天候瞄準鏡及4個潛望鏡、炮塔頂部前方還有一個反坦克導彈觀察及裝填窗口。載員室每側都有4個球形射擊孔及4具供步兵觀察的潛望鏡,為了方便步兵下車前瞭解外頭情況,還在尾艙口上裝了2具潛望鏡。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在武器系統上,BMP-1型步兵戰車的主武器是一門2A28型73毫米滑膛炮,該炮不光可以發射炮彈,還可以發射火箭增程彈藥。這是一種低膛壓火炮,這也使得該炮的後座距離很短,只有150毫米,不過由於空間狹小等原因,並未裝備穩定器。火炮總長2180毫米、重115千克、方向射界360°、仰角33°、俯角4°15′。火炮的射速可達每分鐘8—10發,最大瞄準距離可達1300米,但直射時一般只能打擊765米以內的目標。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不出意外的是蘇聯人往步兵戰車上也加了裝彈機,所以BMP-1的射速才能打的這麼快,不過此車上的裝彈機是半自動裝彈機,40發炮彈位於炮塔下方的環形彈夾內,發射時火炮需抬至預定角度,才能裝入炮彈。這對於本來就沒有穩定器的BMP-1來說更是雪上加霜,打完一發需要重新瞄準,而且在行進時還只能靠炮長的信仰才能命中目標。

73毫米炮的上還有1個9C428單軌反坦克導彈發射架,主要用來發射“薩格”反坦克導彈,最大射程3000米,最小射程500米。BMP-1型步兵戰車單次可攜帶導彈4發,2發在炮塔右側,另外2枚在車體右側的機槍射擊孔附近,一般裝填該型導彈需要40s到50s,平均兩分鐘完成一發導彈的發射。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另外,為了配合步兵,車內還有很多“步兵火力”:2挺7.62毫米機關槍、7挺7.62毫米衝鋒槍、1具RPG-7型40毫米火箭筒、5枚火箭彈、110枚手榴彈、12發信號彈等。有時根據空中威脅還會酌情配發“薩姆”—7型地對空導彈。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在推進裝置上,BMP-1型步兵戰車採用一臺UTD-20四衝程、六缸水冷柴油機推進。輸出功率可達220千瓦。發動機與離合器、變速箱一體化,可以直接整體吊裝拆卸,便於維修。

在防護上,值得一提的是其特種防護,BMP-1型步兵戰車裝有核生化三防系統。核爆時,三防系統自動控制發動機熄火,同時發動機進氣百葉窗和炮塔拋殼窗也自動關閉,待衝擊波過後,由駕駛員啟動超壓裝置,保證外界輻射塵不會滲入車內。同時除塵裝置也會開始工作,這一裝置主要用於清除活動縫隙處的輻射塵,防止例如炮塔轉動時,輻射塵進入車內的情況發生。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還有值得一提的就是,蘇聯人為了減小敵方在步兵下車時攻擊的風險,特意將艙門搬到了尾部,別看只是把門換了一個位置而已,這個改進有效的避免了一開門士兵便受到攻擊的尷尬局面,這與登陸艇和兩棲戰車後來都把門改在側面和後方是一個道理,想想諾曼底戰役中盟軍登陸士兵的窘境就能明白。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1981年,西方在阿富汗部署的情報人員發現蘇軍使用的步兵戰車中有那麼一款乍一看是BMP-1型步兵戰車的蘇軍戰車。但通過仔細的比對,西方情報機關認定,這輛和BMP-1及其相似的步兵戰車並不是BMP-1步兵戰車,因為最大的不同就是炮塔明顯要大了BMP-1炮塔一圈。並且武器系統也大不一樣。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事後證明這種新型步兵戰車就是BMP-2型步兵戰車。相對於BMP-1型步兵戰車,新的步兵戰車最大變化之處就是採用了新的雙人炮塔,武器系統也變成了30毫米自動機關炮和“拱肩”反坦克導彈系統。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車長的位置由原先駕駛員後側的位置移居到了炮塔內部右側位置,而炮長則位於左側位置。這種改進主要是為了應對BMP-1型步兵戰車的雞肋之處:由於1型的車長位置位於炮塔下方駕駛員後側,所以極大的制約了車長的視野,導致車長的視野還沒有駕駛員看到的大。還有就是車長位置的紅外線探照燈極大的妨礙了炮塔的轉動。綜上所述,車長還是和炮長並排坐了。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BMP-2型步兵戰車上搭載的主武器被換成了2A46型30毫米機關炮,這一次蘇聯工程師為其配備了穩定器。該炮身長2.4米,在炮口處加裝有制退器。控制方向角度時可以有電機驅動,也可以由手動控制。除了可以進行單發射擊,還可以進行連續射擊,低速時可以達到200-300發/分,高速時則可以達到500發/分。彈帶可以手動或者由機械進行換裝。在彈種上裝備有曳光殺傷爆破彈和曳光穿甲彈,對地面目標攻擊時有效射程可以達到1000米。並且可以對2000米內的亞音速飛行目標進行攔截。

【軍武次位面】作者:coingun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長久以來,很多懵懂的軍迷一直有一個誤區:他們認為全自動機關槍的出現阻礙了騎兵的壯大發展,而坦克的出現則徹底終結了騎兵這一古老的兵種。但是終結騎兵的新時期裝備真的是坦克嗎?其實不然。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首先,不能否認的是坦克的出現確實大大削弱了騎兵的作用。由於在古代,身披重甲武裝有限的步兵很難具備速度和武力上的優勢,所以才出現了騎兵。古代騎兵的第一要務就是作為軍團的先鋒以自身速度和武裝上的優勢快速突破敵軍的陣型和防線,為己方的步兵打開缺口。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而坦克的出現無疑取代了騎兵的這一任務。坦克從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便慢慢取代騎兵成為了集團軍群突破對方防線的突擊先鋒。但是請注意,儘管此時代坦克已經取代了騎兵的第一要務,但是要以此為理由把騎兵徹底趕下歷史的舞臺恐怕還並不充分。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我們就以一戰之後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為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主要參戰國除中國、意大利和日本以外,坦克的裝備規模都達到了空前的水準,並且在技術和發展思路上,每一家都有自己的獨到之處。按理說如果按照“坦克的出現終結了騎兵”這一思想進行武斷的話,那麼騎兵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就應該已經消亡了。可是騎兵在這次大戰中並沒有消亡,反而更加壯大。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此時的大規模戰場已經發展為集團軍群級別的大區域會戰,坦克往往是被集中部署用於突破敵軍的防線,也就是說坦克作為突擊先鋒不過是打開缺口而已,而整個戰場往往是小則方圓數十公里,大則方圓上百公里。那些被打散的殘敵和沒有被坦克推過的敵軍該又誰對付?難道靠跟進坦克前進的摩托化步兵嗎?這是不可能的,因為在那個時代只有美國一家實現了全軍機械化及摩托化。而包括蘇聯和德國在內的大部分國家,摩托化步兵事質上只佔了少量比例,他們跟隨坦克前進所能起到的作用只是擴大敵軍防線缺口、掩護坦克部隊側翼、清剿大城市一類的主要目標。而此時留下的未掃蕩區域任然碩大無比,並且摩托化步兵和後續的步兵主力之間仍然有大量的空白區域可供敵人伺機“鑽空子”。怎樣照顧這種情況?對於機械化摩托化還沒有達到美國水準的國家而言就只有使用騎兵一條路了。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並且就以蘇聯和德國的角度來看,儘管大家看到類似庫爾斯克這樣的一線戰場上雙方的各種坦克搶盡風頭。但事實上蘇德雙方都依然保有大量的騎兵,而且這種騎兵數量和規模甚至都是以“師”一級別來統計的。他們的騎兵在機械化條件下的戰場上依然擔負著各種任務:偵查、補給、巡邏警戒甚至是和敵軍的裝甲部隊正面對抗。德國由於馬匹數量不足及其他原因甚至大量引入自行車遂行作戰任務,可見坦克的出現並不是騎兵滅亡的理由。而真正取代騎兵馬匹的裝備應當是步兵戰車。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上世紀50年代,是一個新的發展時代,各種針對新戰場條件應運而生的裝備層出不窮。這一契機來自於1945年美國在日本投下兩顆原子彈,這一事件使得神經本就繃的很緊的蘇聯人立刻意識到:未來的戰爭很可能是在核技術條件下進行的戰爭。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針對這一新的局面,蘇聯人在這一時期對陸軍部隊做出了2大裝備上極具前瞻性的變革發展。一是為T-54坦克加裝了“三防系統”並在後來專門研發了打核大戰的T-55坦克。二是研發新型的能在核環境下生存並伴隨坦克作戰的裝甲車,並用這些裝甲車逐步替換掉騎兵的馬匹(畢竟馬匹和步兵都不適合長時間暴露在核爆後的環境中,所以事實上核彈才是使得騎兵消亡的根本原因)。後來,針對於一二線戰場劃分的狀況,蘇聯又將這種裝甲車劃分為可在一線作戰的步兵戰車和在二線執行任務的輸送裝甲車。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這一次,我們要講的主角便是前者。50年代末到70年代初的這段時間是蘇軍陸軍裝備發展的“尖峰時刻”,各種裝甲車層出不窮,並在這一時期逐步形成了發展蘇聯步兵戰車的指導思想。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蘇聯在此時期明確提出了對於步兵戰車的認識:步兵戰車以提高部隊的機動性,火力和人員對核武器、常規兵器火力和化學、細菌武器的防護能力為目的;步兵可乘車作戰,加強和坦克的密切協同,以機槍和火炮火力支援下車作戰的步兵。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50年代末,蘇聯正式開啟“765工程”,在主要武器的選型上,起初提出要加裝23毫米機關炮,後應考慮到此車還需具備反坦克能力而取消。由於常規反坦克炮太重,後坐力很大,輕型裝甲車無法承受,而採用無後坐力炮和火箭武器。但是蘇聯人又發現他們無法克服火箭武器的尾焰問題,所以最終採納了一種低膛壓、短後座火炮,並採用反坦克導彈來代替火箭武器。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1965年,一款被命名為“BMP”的步兵戰車正式試驗並小批量生產,並終於在1967年11月7日的紅場閱兵式上首次露面。在後來的數年中,根據暴露出的問題,蘇聯工程師進行了各種改進,並在1970年前後定型為BMP-1型步兵戰車。後來又在其基礎上改進研製出BMP-2型步兵戰車並參加了阿富汗戰爭。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BMP-1型步兵戰車可載3名車組成員和8名步兵,駕駛員位於車體左前方,身後是車長。炮手位於小炮塔內,8名步兵則居於車體後部乘員艙。步兵戰車是用來伴隨坦克戰鬥的,它在很多時候需要進入條件複雜的區域來保護坦克部隊的側翼,這就需要它具備比坦克更強的戰場態勢感知能力。以BMP-1型步兵戰車為例,車長指揮塔可360°旋轉,裝有多種潛望鏡、電臺及通話裝置。炮塔的頂部有一扇可以向前開啟的艙門,含有一具炮長用全天候瞄準鏡及4個潛望鏡、炮塔頂部前方還有一個反坦克導彈觀察及裝填窗口。載員室每側都有4個球形射擊孔及4具供步兵觀察的潛望鏡,為了方便步兵下車前瞭解外頭情況,還在尾艙口上裝了2具潛望鏡。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在武器系統上,BMP-1型步兵戰車的主武器是一門2A28型73毫米滑膛炮,該炮不光可以發射炮彈,還可以發射火箭增程彈藥。這是一種低膛壓火炮,這也使得該炮的後座距離很短,只有150毫米,不過由於空間狹小等原因,並未裝備穩定器。火炮總長2180毫米、重115千克、方向射界360°、仰角33°、俯角4°15′。火炮的射速可達每分鐘8—10發,最大瞄準距離可達1300米,但直射時一般只能打擊765米以內的目標。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不出意外的是蘇聯人往步兵戰車上也加了裝彈機,所以BMP-1的射速才能打的這麼快,不過此車上的裝彈機是半自動裝彈機,40發炮彈位於炮塔下方的環形彈夾內,發射時火炮需抬至預定角度,才能裝入炮彈。這對於本來就沒有穩定器的BMP-1來說更是雪上加霜,打完一發需要重新瞄準,而且在行進時還只能靠炮長的信仰才能命中目標。

73毫米炮的上還有1個9C428單軌反坦克導彈發射架,主要用來發射“薩格”反坦克導彈,最大射程3000米,最小射程500米。BMP-1型步兵戰車單次可攜帶導彈4發,2發在炮塔右側,另外2枚在車體右側的機槍射擊孔附近,一般裝填該型導彈需要40s到50s,平均兩分鐘完成一發導彈的發射。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另外,為了配合步兵,車內還有很多“步兵火力”:2挺7.62毫米機關槍、7挺7.62毫米衝鋒槍、1具RPG-7型40毫米火箭筒、5枚火箭彈、110枚手榴彈、12發信號彈等。有時根據空中威脅還會酌情配發“薩姆”—7型地對空導彈。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在推進裝置上,BMP-1型步兵戰車採用一臺UTD-20四衝程、六缸水冷柴油機推進。輸出功率可達220千瓦。發動機與離合器、變速箱一體化,可以直接整體吊裝拆卸,便於維修。

在防護上,值得一提的是其特種防護,BMP-1型步兵戰車裝有核生化三防系統。核爆時,三防系統自動控制發動機熄火,同時發動機進氣百葉窗和炮塔拋殼窗也自動關閉,待衝擊波過後,由駕駛員啟動超壓裝置,保證外界輻射塵不會滲入車內。同時除塵裝置也會開始工作,這一裝置主要用於清除活動縫隙處的輻射塵,防止例如炮塔轉動時,輻射塵進入車內的情況發生。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還有值得一提的就是,蘇聯人為了減小敵方在步兵下車時攻擊的風險,特意將艙門搬到了尾部,別看只是把門換了一個位置而已,這個改進有效的避免了一開門士兵便受到攻擊的尷尬局面,這與登陸艇和兩棲戰車後來都把門改在側面和後方是一個道理,想想諾曼底戰役中盟軍登陸士兵的窘境就能明白。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1981年,西方在阿富汗部署的情報人員發現蘇軍使用的步兵戰車中有那麼一款乍一看是BMP-1型步兵戰車的蘇軍戰車。但通過仔細的比對,西方情報機關認定,這輛和BMP-1及其相似的步兵戰車並不是BMP-1步兵戰車,因為最大的不同就是炮塔明顯要大了BMP-1炮塔一圈。並且武器系統也大不一樣。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事後證明這種新型步兵戰車就是BMP-2型步兵戰車。相對於BMP-1型步兵戰車,新的步兵戰車最大變化之處就是採用了新的雙人炮塔,武器系統也變成了30毫米自動機關炮和“拱肩”反坦克導彈系統。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車長的位置由原先駕駛員後側的位置移居到了炮塔內部右側位置,而炮長則位於左側位置。這種改進主要是為了應對BMP-1型步兵戰車的雞肋之處:由於1型的車長位置位於炮塔下方駕駛員後側,所以極大的制約了車長的視野,導致車長的視野還沒有駕駛員看到的大。還有就是車長位置的紅外線探照燈極大的妨礙了炮塔的轉動。綜上所述,車長還是和炮長並排坐了。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BMP-2型步兵戰車上搭載的主武器被換成了2A46型30毫米機關炮,這一次蘇聯工程師為其配備了穩定器。該炮身長2.4米,在炮口處加裝有制退器。控制方向角度時可以有電機驅動,也可以由手動控制。除了可以進行單發射擊,還可以進行連續射擊,低速時可以達到200-300發/分,高速時則可以達到500發/分。彈帶可以手動或者由機械進行換裝。在彈種上裝備有曳光殺傷爆破彈和曳光穿甲彈,對地面目標攻擊時有效射程可以達到1000米。並且可以對2000米內的亞音速飛行目標進行攔截。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軍武次位面】作者:coingun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長久以來,很多懵懂的軍迷一直有一個誤區:他們認為全自動機關槍的出現阻礙了騎兵的壯大發展,而坦克的出現則徹底終結了騎兵這一古老的兵種。但是終結騎兵的新時期裝備真的是坦克嗎?其實不然。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首先,不能否認的是坦克的出現確實大大削弱了騎兵的作用。由於在古代,身披重甲武裝有限的步兵很難具備速度和武力上的優勢,所以才出現了騎兵。古代騎兵的第一要務就是作為軍團的先鋒以自身速度和武裝上的優勢快速突破敵軍的陣型和防線,為己方的步兵打開缺口。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而坦克的出現無疑取代了騎兵的這一任務。坦克從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便慢慢取代騎兵成為了集團軍群突破對方防線的突擊先鋒。但是請注意,儘管此時代坦克已經取代了騎兵的第一要務,但是要以此為理由把騎兵徹底趕下歷史的舞臺恐怕還並不充分。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我們就以一戰之後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為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主要參戰國除中國、意大利和日本以外,坦克的裝備規模都達到了空前的水準,並且在技術和發展思路上,每一家都有自己的獨到之處。按理說如果按照“坦克的出現終結了騎兵”這一思想進行武斷的話,那麼騎兵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就應該已經消亡了。可是騎兵在這次大戰中並沒有消亡,反而更加壯大。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此時的大規模戰場已經發展為集團軍群級別的大區域會戰,坦克往往是被集中部署用於突破敵軍的防線,也就是說坦克作為突擊先鋒不過是打開缺口而已,而整個戰場往往是小則方圓數十公里,大則方圓上百公里。那些被打散的殘敵和沒有被坦克推過的敵軍該又誰對付?難道靠跟進坦克前進的摩托化步兵嗎?這是不可能的,因為在那個時代只有美國一家實現了全軍機械化及摩托化。而包括蘇聯和德國在內的大部分國家,摩托化步兵事質上只佔了少量比例,他們跟隨坦克前進所能起到的作用只是擴大敵軍防線缺口、掩護坦克部隊側翼、清剿大城市一類的主要目標。而此時留下的未掃蕩區域任然碩大無比,並且摩托化步兵和後續的步兵主力之間仍然有大量的空白區域可供敵人伺機“鑽空子”。怎樣照顧這種情況?對於機械化摩托化還沒有達到美國水準的國家而言就只有使用騎兵一條路了。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並且就以蘇聯和德國的角度來看,儘管大家看到類似庫爾斯克這樣的一線戰場上雙方的各種坦克搶盡風頭。但事實上蘇德雙方都依然保有大量的騎兵,而且這種騎兵數量和規模甚至都是以“師”一級別來統計的。他們的騎兵在機械化條件下的戰場上依然擔負著各種任務:偵查、補給、巡邏警戒甚至是和敵軍的裝甲部隊正面對抗。德國由於馬匹數量不足及其他原因甚至大量引入自行車遂行作戰任務,可見坦克的出現並不是騎兵滅亡的理由。而真正取代騎兵馬匹的裝備應當是步兵戰車。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上世紀50年代,是一個新的發展時代,各種針對新戰場條件應運而生的裝備層出不窮。這一契機來自於1945年美國在日本投下兩顆原子彈,這一事件使得神經本就繃的很緊的蘇聯人立刻意識到:未來的戰爭很可能是在核技術條件下進行的戰爭。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針對這一新的局面,蘇聯人在這一時期對陸軍部隊做出了2大裝備上極具前瞻性的變革發展。一是為T-54坦克加裝了“三防系統”並在後來專門研發了打核大戰的T-55坦克。二是研發新型的能在核環境下生存並伴隨坦克作戰的裝甲車,並用這些裝甲車逐步替換掉騎兵的馬匹(畢竟馬匹和步兵都不適合長時間暴露在核爆後的環境中,所以事實上核彈才是使得騎兵消亡的根本原因)。後來,針對於一二線戰場劃分的狀況,蘇聯又將這種裝甲車劃分為可在一線作戰的步兵戰車和在二線執行任務的輸送裝甲車。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這一次,我們要講的主角便是前者。50年代末到70年代初的這段時間是蘇軍陸軍裝備發展的“尖峰時刻”,各種裝甲車層出不窮,並在這一時期逐步形成了發展蘇聯步兵戰車的指導思想。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蘇聯在此時期明確提出了對於步兵戰車的認識:步兵戰車以提高部隊的機動性,火力和人員對核武器、常規兵器火力和化學、細菌武器的防護能力為目的;步兵可乘車作戰,加強和坦克的密切協同,以機槍和火炮火力支援下車作戰的步兵。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50年代末,蘇聯正式開啟“765工程”,在主要武器的選型上,起初提出要加裝23毫米機關炮,後應考慮到此車還需具備反坦克能力而取消。由於常規反坦克炮太重,後坐力很大,輕型裝甲車無法承受,而採用無後坐力炮和火箭武器。但是蘇聯人又發現他們無法克服火箭武器的尾焰問題,所以最終採納了一種低膛壓、短後座火炮,並採用反坦克導彈來代替火箭武器。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1965年,一款被命名為“BMP”的步兵戰車正式試驗並小批量生產,並終於在1967年11月7日的紅場閱兵式上首次露面。在後來的數年中,根據暴露出的問題,蘇聯工程師進行了各種改進,並在1970年前後定型為BMP-1型步兵戰車。後來又在其基礎上改進研製出BMP-2型步兵戰車並參加了阿富汗戰爭。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BMP-1型步兵戰車可載3名車組成員和8名步兵,駕駛員位於車體左前方,身後是車長。炮手位於小炮塔內,8名步兵則居於車體後部乘員艙。步兵戰車是用來伴隨坦克戰鬥的,它在很多時候需要進入條件複雜的區域來保護坦克部隊的側翼,這就需要它具備比坦克更強的戰場態勢感知能力。以BMP-1型步兵戰車為例,車長指揮塔可360°旋轉,裝有多種潛望鏡、電臺及通話裝置。炮塔的頂部有一扇可以向前開啟的艙門,含有一具炮長用全天候瞄準鏡及4個潛望鏡、炮塔頂部前方還有一個反坦克導彈觀察及裝填窗口。載員室每側都有4個球形射擊孔及4具供步兵觀察的潛望鏡,為了方便步兵下車前瞭解外頭情況,還在尾艙口上裝了2具潛望鏡。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在武器系統上,BMP-1型步兵戰車的主武器是一門2A28型73毫米滑膛炮,該炮不光可以發射炮彈,還可以發射火箭增程彈藥。這是一種低膛壓火炮,這也使得該炮的後座距離很短,只有150毫米,不過由於空間狹小等原因,並未裝備穩定器。火炮總長2180毫米、重115千克、方向射界360°、仰角33°、俯角4°15′。火炮的射速可達每分鐘8—10發,最大瞄準距離可達1300米,但直射時一般只能打擊765米以內的目標。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不出意外的是蘇聯人往步兵戰車上也加了裝彈機,所以BMP-1的射速才能打的這麼快,不過此車上的裝彈機是半自動裝彈機,40發炮彈位於炮塔下方的環形彈夾內,發射時火炮需抬至預定角度,才能裝入炮彈。這對於本來就沒有穩定器的BMP-1來說更是雪上加霜,打完一發需要重新瞄準,而且在行進時還只能靠炮長的信仰才能命中目標。

73毫米炮的上還有1個9C428單軌反坦克導彈發射架,主要用來發射“薩格”反坦克導彈,最大射程3000米,最小射程500米。BMP-1型步兵戰車單次可攜帶導彈4發,2發在炮塔右側,另外2枚在車體右側的機槍射擊孔附近,一般裝填該型導彈需要40s到50s,平均兩分鐘完成一發導彈的發射。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另外,為了配合步兵,車內還有很多“步兵火力”:2挺7.62毫米機關槍、7挺7.62毫米衝鋒槍、1具RPG-7型40毫米火箭筒、5枚火箭彈、110枚手榴彈、12發信號彈等。有時根據空中威脅還會酌情配發“薩姆”—7型地對空導彈。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在推進裝置上,BMP-1型步兵戰車採用一臺UTD-20四衝程、六缸水冷柴油機推進。輸出功率可達220千瓦。發動機與離合器、變速箱一體化,可以直接整體吊裝拆卸,便於維修。

在防護上,值得一提的是其特種防護,BMP-1型步兵戰車裝有核生化三防系統。核爆時,三防系統自動控制發動機熄火,同時發動機進氣百葉窗和炮塔拋殼窗也自動關閉,待衝擊波過後,由駕駛員啟動超壓裝置,保證外界輻射塵不會滲入車內。同時除塵裝置也會開始工作,這一裝置主要用於清除活動縫隙處的輻射塵,防止例如炮塔轉動時,輻射塵進入車內的情況發生。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還有值得一提的就是,蘇聯人為了減小敵方在步兵下車時攻擊的風險,特意將艙門搬到了尾部,別看只是把門換了一個位置而已,這個改進有效的避免了一開門士兵便受到攻擊的尷尬局面,這與登陸艇和兩棲戰車後來都把門改在側面和後方是一個道理,想想諾曼底戰役中盟軍登陸士兵的窘境就能明白。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1981年,西方在阿富汗部署的情報人員發現蘇軍使用的步兵戰車中有那麼一款乍一看是BMP-1型步兵戰車的蘇軍戰車。但通過仔細的比對,西方情報機關認定,這輛和BMP-1及其相似的步兵戰車並不是BMP-1步兵戰車,因為最大的不同就是炮塔明顯要大了BMP-1炮塔一圈。並且武器系統也大不一樣。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事後證明這種新型步兵戰車就是BMP-2型步兵戰車。相對於BMP-1型步兵戰車,新的步兵戰車最大變化之處就是採用了新的雙人炮塔,武器系統也變成了30毫米自動機關炮和“拱肩”反坦克導彈系統。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車長的位置由原先駕駛員後側的位置移居到了炮塔內部右側位置,而炮長則位於左側位置。這種改進主要是為了應對BMP-1型步兵戰車的雞肋之處:由於1型的車長位置位於炮塔下方駕駛員後側,所以極大的制約了車長的視野,導致車長的視野還沒有駕駛員看到的大。還有就是車長位置的紅外線探照燈極大的妨礙了炮塔的轉動。綜上所述,車長還是和炮長並排坐了。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BMP-2型步兵戰車上搭載的主武器被換成了2A46型30毫米機關炮,這一次蘇聯工程師為其配備了穩定器。該炮身長2.4米,在炮口處加裝有制退器。控制方向角度時可以有電機驅動,也可以由手動控制。除了可以進行單發射擊,還可以進行連續射擊,低速時可以達到200-300發/分,高速時則可以達到500發/分。彈帶可以手動或者由機械進行換裝。在彈種上裝備有曳光殺傷爆破彈和曳光穿甲彈,對地面目標攻擊時有效射程可以達到1000米。並且可以對2000米內的亞音速飛行目標進行攔截。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總之,BMP-2型步兵戰車可以被視作是BMP-1型步兵戰車的直接改進型號,除了改進了火力、調整了成員位置以及一些細節方面的修修補補以外,BMP-2型步兵戰車並沒有實質性的成長。所以在BMP家族中也就顯得不是那麼出名了。

【軍武次位面】作者:coingun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長久以來,很多懵懂的軍迷一直有一個誤區:他們認為全自動機關槍的出現阻礙了騎兵的壯大發展,而坦克的出現則徹底終結了騎兵這一古老的兵種。但是終結騎兵的新時期裝備真的是坦克嗎?其實不然。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首先,不能否認的是坦克的出現確實大大削弱了騎兵的作用。由於在古代,身披重甲武裝有限的步兵很難具備速度和武力上的優勢,所以才出現了騎兵。古代騎兵的第一要務就是作為軍團的先鋒以自身速度和武裝上的優勢快速突破敵軍的陣型和防線,為己方的步兵打開缺口。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而坦克的出現無疑取代了騎兵的這一任務。坦克從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便慢慢取代騎兵成為了集團軍群突破對方防線的突擊先鋒。但是請注意,儘管此時代坦克已經取代了騎兵的第一要務,但是要以此為理由把騎兵徹底趕下歷史的舞臺恐怕還並不充分。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我們就以一戰之後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為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主要參戰國除中國、意大利和日本以外,坦克的裝備規模都達到了空前的水準,並且在技術和發展思路上,每一家都有自己的獨到之處。按理說如果按照“坦克的出現終結了騎兵”這一思想進行武斷的話,那麼騎兵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就應該已經消亡了。可是騎兵在這次大戰中並沒有消亡,反而更加壯大。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此時的大規模戰場已經發展為集團軍群級別的大區域會戰,坦克往往是被集中部署用於突破敵軍的防線,也就是說坦克作為突擊先鋒不過是打開缺口而已,而整個戰場往往是小則方圓數十公里,大則方圓上百公里。那些被打散的殘敵和沒有被坦克推過的敵軍該又誰對付?難道靠跟進坦克前進的摩托化步兵嗎?這是不可能的,因為在那個時代只有美國一家實現了全軍機械化及摩托化。而包括蘇聯和德國在內的大部分國家,摩托化步兵事質上只佔了少量比例,他們跟隨坦克前進所能起到的作用只是擴大敵軍防線缺口、掩護坦克部隊側翼、清剿大城市一類的主要目標。而此時留下的未掃蕩區域任然碩大無比,並且摩托化步兵和後續的步兵主力之間仍然有大量的空白區域可供敵人伺機“鑽空子”。怎樣照顧這種情況?對於機械化摩托化還沒有達到美國水準的國家而言就只有使用騎兵一條路了。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並且就以蘇聯和德國的角度來看,儘管大家看到類似庫爾斯克這樣的一線戰場上雙方的各種坦克搶盡風頭。但事實上蘇德雙方都依然保有大量的騎兵,而且這種騎兵數量和規模甚至都是以“師”一級別來統計的。他們的騎兵在機械化條件下的戰場上依然擔負著各種任務:偵查、補給、巡邏警戒甚至是和敵軍的裝甲部隊正面對抗。德國由於馬匹數量不足及其他原因甚至大量引入自行車遂行作戰任務,可見坦克的出現並不是騎兵滅亡的理由。而真正取代騎兵馬匹的裝備應當是步兵戰車。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上世紀50年代,是一個新的發展時代,各種針對新戰場條件應運而生的裝備層出不窮。這一契機來自於1945年美國在日本投下兩顆原子彈,這一事件使得神經本就繃的很緊的蘇聯人立刻意識到:未來的戰爭很可能是在核技術條件下進行的戰爭。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針對這一新的局面,蘇聯人在這一時期對陸軍部隊做出了2大裝備上極具前瞻性的變革發展。一是為T-54坦克加裝了“三防系統”並在後來專門研發了打核大戰的T-55坦克。二是研發新型的能在核環境下生存並伴隨坦克作戰的裝甲車,並用這些裝甲車逐步替換掉騎兵的馬匹(畢竟馬匹和步兵都不適合長時間暴露在核爆後的環境中,所以事實上核彈才是使得騎兵消亡的根本原因)。後來,針對於一二線戰場劃分的狀況,蘇聯又將這種裝甲車劃分為可在一線作戰的步兵戰車和在二線執行任務的輸送裝甲車。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這一次,我們要講的主角便是前者。50年代末到70年代初的這段時間是蘇軍陸軍裝備發展的“尖峰時刻”,各種裝甲車層出不窮,並在這一時期逐步形成了發展蘇聯步兵戰車的指導思想。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蘇聯在此時期明確提出了對於步兵戰車的認識:步兵戰車以提高部隊的機動性,火力和人員對核武器、常規兵器火力和化學、細菌武器的防護能力為目的;步兵可乘車作戰,加強和坦克的密切協同,以機槍和火炮火力支援下車作戰的步兵。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50年代末,蘇聯正式開啟“765工程”,在主要武器的選型上,起初提出要加裝23毫米機關炮,後應考慮到此車還需具備反坦克能力而取消。由於常規反坦克炮太重,後坐力很大,輕型裝甲車無法承受,而採用無後坐力炮和火箭武器。但是蘇聯人又發現他們無法克服火箭武器的尾焰問題,所以最終採納了一種低膛壓、短後座火炮,並採用反坦克導彈來代替火箭武器。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1965年,一款被命名為“BMP”的步兵戰車正式試驗並小批量生產,並終於在1967年11月7日的紅場閱兵式上首次露面。在後來的數年中,根據暴露出的問題,蘇聯工程師進行了各種改進,並在1970年前後定型為BMP-1型步兵戰車。後來又在其基礎上改進研製出BMP-2型步兵戰車並參加了阿富汗戰爭。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BMP-1型步兵戰車可載3名車組成員和8名步兵,駕駛員位於車體左前方,身後是車長。炮手位於小炮塔內,8名步兵則居於車體後部乘員艙。步兵戰車是用來伴隨坦克戰鬥的,它在很多時候需要進入條件複雜的區域來保護坦克部隊的側翼,這就需要它具備比坦克更強的戰場態勢感知能力。以BMP-1型步兵戰車為例,車長指揮塔可360°旋轉,裝有多種潛望鏡、電臺及通話裝置。炮塔的頂部有一扇可以向前開啟的艙門,含有一具炮長用全天候瞄準鏡及4個潛望鏡、炮塔頂部前方還有一個反坦克導彈觀察及裝填窗口。載員室每側都有4個球形射擊孔及4具供步兵觀察的潛望鏡,為了方便步兵下車前瞭解外頭情況,還在尾艙口上裝了2具潛望鏡。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在武器系統上,BMP-1型步兵戰車的主武器是一門2A28型73毫米滑膛炮,該炮不光可以發射炮彈,還可以發射火箭增程彈藥。這是一種低膛壓火炮,這也使得該炮的後座距離很短,只有150毫米,不過由於空間狹小等原因,並未裝備穩定器。火炮總長2180毫米、重115千克、方向射界360°、仰角33°、俯角4°15′。火炮的射速可達每分鐘8—10發,最大瞄準距離可達1300米,但直射時一般只能打擊765米以內的目標。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不出意外的是蘇聯人往步兵戰車上也加了裝彈機,所以BMP-1的射速才能打的這麼快,不過此車上的裝彈機是半自動裝彈機,40發炮彈位於炮塔下方的環形彈夾內,發射時火炮需抬至預定角度,才能裝入炮彈。這對於本來就沒有穩定器的BMP-1來說更是雪上加霜,打完一發需要重新瞄準,而且在行進時還只能靠炮長的信仰才能命中目標。

73毫米炮的上還有1個9C428單軌反坦克導彈發射架,主要用來發射“薩格”反坦克導彈,最大射程3000米,最小射程500米。BMP-1型步兵戰車單次可攜帶導彈4發,2發在炮塔右側,另外2枚在車體右側的機槍射擊孔附近,一般裝填該型導彈需要40s到50s,平均兩分鐘完成一發導彈的發射。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另外,為了配合步兵,車內還有很多“步兵火力”:2挺7.62毫米機關槍、7挺7.62毫米衝鋒槍、1具RPG-7型40毫米火箭筒、5枚火箭彈、110枚手榴彈、12發信號彈等。有時根據空中威脅還會酌情配發“薩姆”—7型地對空導彈。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在推進裝置上,BMP-1型步兵戰車採用一臺UTD-20四衝程、六缸水冷柴油機推進。輸出功率可達220千瓦。發動機與離合器、變速箱一體化,可以直接整體吊裝拆卸,便於維修。

在防護上,值得一提的是其特種防護,BMP-1型步兵戰車裝有核生化三防系統。核爆時,三防系統自動控制發動機熄火,同時發動機進氣百葉窗和炮塔拋殼窗也自動關閉,待衝擊波過後,由駕駛員啟動超壓裝置,保證外界輻射塵不會滲入車內。同時除塵裝置也會開始工作,這一裝置主要用於清除活動縫隙處的輻射塵,防止例如炮塔轉動時,輻射塵進入車內的情況發生。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還有值得一提的就是,蘇聯人為了減小敵方在步兵下車時攻擊的風險,特意將艙門搬到了尾部,別看只是把門換了一個位置而已,這個改進有效的避免了一開門士兵便受到攻擊的尷尬局面,這與登陸艇和兩棲戰車後來都把門改在側面和後方是一個道理,想想諾曼底戰役中盟軍登陸士兵的窘境就能明白。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1981年,西方在阿富汗部署的情報人員發現蘇軍使用的步兵戰車中有那麼一款乍一看是BMP-1型步兵戰車的蘇軍戰車。但通過仔細的比對,西方情報機關認定,這輛和BMP-1及其相似的步兵戰車並不是BMP-1步兵戰車,因為最大的不同就是炮塔明顯要大了BMP-1炮塔一圈。並且武器系統也大不一樣。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事後證明這種新型步兵戰車就是BMP-2型步兵戰車。相對於BMP-1型步兵戰車,新的步兵戰車最大變化之處就是採用了新的雙人炮塔,武器系統也變成了30毫米自動機關炮和“拱肩”反坦克導彈系統。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車長的位置由原先駕駛員後側的位置移居到了炮塔內部右側位置,而炮長則位於左側位置。這種改進主要是為了應對BMP-1型步兵戰車的雞肋之處:由於1型的車長位置位於炮塔下方駕駛員後側,所以極大的制約了車長的視野,導致車長的視野還沒有駕駛員看到的大。還有就是車長位置的紅外線探照燈極大的妨礙了炮塔的轉動。綜上所述,車長還是和炮長並排坐了。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BMP-2型步兵戰車上搭載的主武器被換成了2A46型30毫米機關炮,這一次蘇聯工程師為其配備了穩定器。該炮身長2.4米,在炮口處加裝有制退器。控制方向角度時可以有電機驅動,也可以由手動控制。除了可以進行單發射擊,還可以進行連續射擊,低速時可以達到200-300發/分,高速時則可以達到500發/分。彈帶可以手動或者由機械進行換裝。在彈種上裝備有曳光殺傷爆破彈和曳光穿甲彈,對地面目標攻擊時有效射程可以達到1000米。並且可以對2000米內的亞音速飛行目標進行攔截。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總之,BMP-2型步兵戰車可以被視作是BMP-1型步兵戰車的直接改進型號,除了改進了火力、調整了成員位置以及一些細節方面的修修補補以外,BMP-2型步兵戰車並沒有實質性的成長。所以在BMP家族中也就顯得不是那麼出名了。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BMP-1型步兵戰車算是開創了蘇系步兵戰車的範本,不能否認BMP-1型步兵戰車由於時代的侷限性,並沒有打從一開始就發展為十全十美的狀態,但是這款步兵戰車是真正意義上第一輛闡述了“什麼才是步兵戰車”的戰車。不光為西方同僚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價值,也為自己發展更強大的步兵戰車開創了道路。

【軍武次位面】作者:coingun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長久以來,很多懵懂的軍迷一直有一個誤區:他們認為全自動機關槍的出現阻礙了騎兵的壯大發展,而坦克的出現則徹底終結了騎兵這一古老的兵種。但是終結騎兵的新時期裝備真的是坦克嗎?其實不然。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首先,不能否認的是坦克的出現確實大大削弱了騎兵的作用。由於在古代,身披重甲武裝有限的步兵很難具備速度和武力上的優勢,所以才出現了騎兵。古代騎兵的第一要務就是作為軍團的先鋒以自身速度和武裝上的優勢快速突破敵軍的陣型和防線,為己方的步兵打開缺口。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而坦克的出現無疑取代了騎兵的這一任務。坦克從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便慢慢取代騎兵成為了集團軍群突破對方防線的突擊先鋒。但是請注意,儘管此時代坦克已經取代了騎兵的第一要務,但是要以此為理由把騎兵徹底趕下歷史的舞臺恐怕還並不充分。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我們就以一戰之後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為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主要參戰國除中國、意大利和日本以外,坦克的裝備規模都達到了空前的水準,並且在技術和發展思路上,每一家都有自己的獨到之處。按理說如果按照“坦克的出現終結了騎兵”這一思想進行武斷的話,那麼騎兵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就應該已經消亡了。可是騎兵在這次大戰中並沒有消亡,反而更加壯大。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此時的大規模戰場已經發展為集團軍群級別的大區域會戰,坦克往往是被集中部署用於突破敵軍的防線,也就是說坦克作為突擊先鋒不過是打開缺口而已,而整個戰場往往是小則方圓數十公里,大則方圓上百公里。那些被打散的殘敵和沒有被坦克推過的敵軍該又誰對付?難道靠跟進坦克前進的摩托化步兵嗎?這是不可能的,因為在那個時代只有美國一家實現了全軍機械化及摩托化。而包括蘇聯和德國在內的大部分國家,摩托化步兵事質上只佔了少量比例,他們跟隨坦克前進所能起到的作用只是擴大敵軍防線缺口、掩護坦克部隊側翼、清剿大城市一類的主要目標。而此時留下的未掃蕩區域任然碩大無比,並且摩托化步兵和後續的步兵主力之間仍然有大量的空白區域可供敵人伺機“鑽空子”。怎樣照顧這種情況?對於機械化摩托化還沒有達到美國水準的國家而言就只有使用騎兵一條路了。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並且就以蘇聯和德國的角度來看,儘管大家看到類似庫爾斯克這樣的一線戰場上雙方的各種坦克搶盡風頭。但事實上蘇德雙方都依然保有大量的騎兵,而且這種騎兵數量和規模甚至都是以“師”一級別來統計的。他們的騎兵在機械化條件下的戰場上依然擔負著各種任務:偵查、補給、巡邏警戒甚至是和敵軍的裝甲部隊正面對抗。德國由於馬匹數量不足及其他原因甚至大量引入自行車遂行作戰任務,可見坦克的出現並不是騎兵滅亡的理由。而真正取代騎兵馬匹的裝備應當是步兵戰車。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上世紀50年代,是一個新的發展時代,各種針對新戰場條件應運而生的裝備層出不窮。這一契機來自於1945年美國在日本投下兩顆原子彈,這一事件使得神經本就繃的很緊的蘇聯人立刻意識到:未來的戰爭很可能是在核技術條件下進行的戰爭。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針對這一新的局面,蘇聯人在這一時期對陸軍部隊做出了2大裝備上極具前瞻性的變革發展。一是為T-54坦克加裝了“三防系統”並在後來專門研發了打核大戰的T-55坦克。二是研發新型的能在核環境下生存並伴隨坦克作戰的裝甲車,並用這些裝甲車逐步替換掉騎兵的馬匹(畢竟馬匹和步兵都不適合長時間暴露在核爆後的環境中,所以事實上核彈才是使得騎兵消亡的根本原因)。後來,針對於一二線戰場劃分的狀況,蘇聯又將這種裝甲車劃分為可在一線作戰的步兵戰車和在二線執行任務的輸送裝甲車。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這一次,我們要講的主角便是前者。50年代末到70年代初的這段時間是蘇軍陸軍裝備發展的“尖峰時刻”,各種裝甲車層出不窮,並在這一時期逐步形成了發展蘇聯步兵戰車的指導思想。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蘇聯在此時期明確提出了對於步兵戰車的認識:步兵戰車以提高部隊的機動性,火力和人員對核武器、常規兵器火力和化學、細菌武器的防護能力為目的;步兵可乘車作戰,加強和坦克的密切協同,以機槍和火炮火力支援下車作戰的步兵。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50年代末,蘇聯正式開啟“765工程”,在主要武器的選型上,起初提出要加裝23毫米機關炮,後應考慮到此車還需具備反坦克能力而取消。由於常規反坦克炮太重,後坐力很大,輕型裝甲車無法承受,而採用無後坐力炮和火箭武器。但是蘇聯人又發現他們無法克服火箭武器的尾焰問題,所以最終採納了一種低膛壓、短後座火炮,並採用反坦克導彈來代替火箭武器。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1965年,一款被命名為“BMP”的步兵戰車正式試驗並小批量生產,並終於在1967年11月7日的紅場閱兵式上首次露面。在後來的數年中,根據暴露出的問題,蘇聯工程師進行了各種改進,並在1970年前後定型為BMP-1型步兵戰車。後來又在其基礎上改進研製出BMP-2型步兵戰車並參加了阿富汗戰爭。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BMP-1型步兵戰車可載3名車組成員和8名步兵,駕駛員位於車體左前方,身後是車長。炮手位於小炮塔內,8名步兵則居於車體後部乘員艙。步兵戰車是用來伴隨坦克戰鬥的,它在很多時候需要進入條件複雜的區域來保護坦克部隊的側翼,這就需要它具備比坦克更強的戰場態勢感知能力。以BMP-1型步兵戰車為例,車長指揮塔可360°旋轉,裝有多種潛望鏡、電臺及通話裝置。炮塔的頂部有一扇可以向前開啟的艙門,含有一具炮長用全天候瞄準鏡及4個潛望鏡、炮塔頂部前方還有一個反坦克導彈觀察及裝填窗口。載員室每側都有4個球形射擊孔及4具供步兵觀察的潛望鏡,為了方便步兵下車前瞭解外頭情況,還在尾艙口上裝了2具潛望鏡。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在武器系統上,BMP-1型步兵戰車的主武器是一門2A28型73毫米滑膛炮,該炮不光可以發射炮彈,還可以發射火箭增程彈藥。這是一種低膛壓火炮,這也使得該炮的後座距離很短,只有150毫米,不過由於空間狹小等原因,並未裝備穩定器。火炮總長2180毫米、重115千克、方向射界360°、仰角33°、俯角4°15′。火炮的射速可達每分鐘8—10發,最大瞄準距離可達1300米,但直射時一般只能打擊765米以內的目標。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不出意外的是蘇聯人往步兵戰車上也加了裝彈機,所以BMP-1的射速才能打的這麼快,不過此車上的裝彈機是半自動裝彈機,40發炮彈位於炮塔下方的環形彈夾內,發射時火炮需抬至預定角度,才能裝入炮彈。這對於本來就沒有穩定器的BMP-1來說更是雪上加霜,打完一發需要重新瞄準,而且在行進時還只能靠炮長的信仰才能命中目標。

73毫米炮的上還有1個9C428單軌反坦克導彈發射架,主要用來發射“薩格”反坦克導彈,最大射程3000米,最小射程500米。BMP-1型步兵戰車單次可攜帶導彈4發,2發在炮塔右側,另外2枚在車體右側的機槍射擊孔附近,一般裝填該型導彈需要40s到50s,平均兩分鐘完成一發導彈的發射。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另外,為了配合步兵,車內還有很多“步兵火力”:2挺7.62毫米機關槍、7挺7.62毫米衝鋒槍、1具RPG-7型40毫米火箭筒、5枚火箭彈、110枚手榴彈、12發信號彈等。有時根據空中威脅還會酌情配發“薩姆”—7型地對空導彈。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在推進裝置上,BMP-1型步兵戰車採用一臺UTD-20四衝程、六缸水冷柴油機推進。輸出功率可達220千瓦。發動機與離合器、變速箱一體化,可以直接整體吊裝拆卸,便於維修。

在防護上,值得一提的是其特種防護,BMP-1型步兵戰車裝有核生化三防系統。核爆時,三防系統自動控制發動機熄火,同時發動機進氣百葉窗和炮塔拋殼窗也自動關閉,待衝擊波過後,由駕駛員啟動超壓裝置,保證外界輻射塵不會滲入車內。同時除塵裝置也會開始工作,這一裝置主要用於清除活動縫隙處的輻射塵,防止例如炮塔轉動時,輻射塵進入車內的情況發生。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還有值得一提的就是,蘇聯人為了減小敵方在步兵下車時攻擊的風險,特意將艙門搬到了尾部,別看只是把門換了一個位置而已,這個改進有效的避免了一開門士兵便受到攻擊的尷尬局面,這與登陸艇和兩棲戰車後來都把門改在側面和後方是一個道理,想想諾曼底戰役中盟軍登陸士兵的窘境就能明白。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1981年,西方在阿富汗部署的情報人員發現蘇軍使用的步兵戰車中有那麼一款乍一看是BMP-1型步兵戰車的蘇軍戰車。但通過仔細的比對,西方情報機關認定,這輛和BMP-1及其相似的步兵戰車並不是BMP-1步兵戰車,因為最大的不同就是炮塔明顯要大了BMP-1炮塔一圈。並且武器系統也大不一樣。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事後證明這種新型步兵戰車就是BMP-2型步兵戰車。相對於BMP-1型步兵戰車,新的步兵戰車最大變化之處就是採用了新的雙人炮塔,武器系統也變成了30毫米自動機關炮和“拱肩”反坦克導彈系統。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車長的位置由原先駕駛員後側的位置移居到了炮塔內部右側位置,而炮長則位於左側位置。這種改進主要是為了應對BMP-1型步兵戰車的雞肋之處:由於1型的車長位置位於炮塔下方駕駛員後側,所以極大的制約了車長的視野,導致車長的視野還沒有駕駛員看到的大。還有就是車長位置的紅外線探照燈極大的妨礙了炮塔的轉動。綜上所述,車長還是和炮長並排坐了。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BMP-2型步兵戰車上搭載的主武器被換成了2A46型30毫米機關炮,這一次蘇聯工程師為其配備了穩定器。該炮身長2.4米,在炮口處加裝有制退器。控制方向角度時可以有電機驅動,也可以由手動控制。除了可以進行單發射擊,還可以進行連續射擊,低速時可以達到200-300發/分,高速時則可以達到500發/分。彈帶可以手動或者由機械進行換裝。在彈種上裝備有曳光殺傷爆破彈和曳光穿甲彈,對地面目標攻擊時有效射程可以達到1000米。並且可以對2000米內的亞音速飛行目標進行攔截。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總之,BMP-2型步兵戰車可以被視作是BMP-1型步兵戰車的直接改進型號,除了改進了火力、調整了成員位置以及一些細節方面的修修補補以外,BMP-2型步兵戰車並沒有實質性的成長。所以在BMP家族中也就顯得不是那麼出名了。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BMP-1型步兵戰車算是開創了蘇系步兵戰車的範本,不能否認BMP-1型步兵戰車由於時代的侷限性,並沒有打從一開始就發展為十全十美的狀態,但是這款步兵戰車是真正意義上第一輛闡述了“什麼才是步兵戰車”的戰車。不光為西方同僚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價值,也為自己發展更強大的步兵戰車開創了道路。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更多有趣好玩的軍事文章、視頻、圖片、電影、遊戲,請關注“軍武次位面”微信公眾號

【軍武次位面】作者:coingun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長久以來,很多懵懂的軍迷一直有一個誤區:他們認為全自動機關槍的出現阻礙了騎兵的壯大發展,而坦克的出現則徹底終結了騎兵這一古老的兵種。但是終結騎兵的新時期裝備真的是坦克嗎?其實不然。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首先,不能否認的是坦克的出現確實大大削弱了騎兵的作用。由於在古代,身披重甲武裝有限的步兵很難具備速度和武力上的優勢,所以才出現了騎兵。古代騎兵的第一要務就是作為軍團的先鋒以自身速度和武裝上的優勢快速突破敵軍的陣型和防線,為己方的步兵打開缺口。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而坦克的出現無疑取代了騎兵的這一任務。坦克從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便慢慢取代騎兵成為了集團軍群突破對方防線的突擊先鋒。但是請注意,儘管此時代坦克已經取代了騎兵的第一要務,但是要以此為理由把騎兵徹底趕下歷史的舞臺恐怕還並不充分。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我們就以一戰之後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為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主要參戰國除中國、意大利和日本以外,坦克的裝備規模都達到了空前的水準,並且在技術和發展思路上,每一家都有自己的獨到之處。按理說如果按照“坦克的出現終結了騎兵”這一思想進行武斷的話,那麼騎兵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就應該已經消亡了。可是騎兵在這次大戰中並沒有消亡,反而更加壯大。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此時的大規模戰場已經發展為集團軍群級別的大區域會戰,坦克往往是被集中部署用於突破敵軍的防線,也就是說坦克作為突擊先鋒不過是打開缺口而已,而整個戰場往往是小則方圓數十公里,大則方圓上百公里。那些被打散的殘敵和沒有被坦克推過的敵軍該又誰對付?難道靠跟進坦克前進的摩托化步兵嗎?這是不可能的,因為在那個時代只有美國一家實現了全軍機械化及摩托化。而包括蘇聯和德國在內的大部分國家,摩托化步兵事質上只佔了少量比例,他們跟隨坦克前進所能起到的作用只是擴大敵軍防線缺口、掩護坦克部隊側翼、清剿大城市一類的主要目標。而此時留下的未掃蕩區域任然碩大無比,並且摩托化步兵和後續的步兵主力之間仍然有大量的空白區域可供敵人伺機“鑽空子”。怎樣照顧這種情況?對於機械化摩托化還沒有達到美國水準的國家而言就只有使用騎兵一條路了。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並且就以蘇聯和德國的角度來看,儘管大家看到類似庫爾斯克這樣的一線戰場上雙方的各種坦克搶盡風頭。但事實上蘇德雙方都依然保有大量的騎兵,而且這種騎兵數量和規模甚至都是以“師”一級別來統計的。他們的騎兵在機械化條件下的戰場上依然擔負著各種任務:偵查、補給、巡邏警戒甚至是和敵軍的裝甲部隊正面對抗。德國由於馬匹數量不足及其他原因甚至大量引入自行車遂行作戰任務,可見坦克的出現並不是騎兵滅亡的理由。而真正取代騎兵馬匹的裝備應當是步兵戰車。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上世紀50年代,是一個新的發展時代,各種針對新戰場條件應運而生的裝備層出不窮。這一契機來自於1945年美國在日本投下兩顆原子彈,這一事件使得神經本就繃的很緊的蘇聯人立刻意識到:未來的戰爭很可能是在核技術條件下進行的戰爭。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針對這一新的局面,蘇聯人在這一時期對陸軍部隊做出了2大裝備上極具前瞻性的變革發展。一是為T-54坦克加裝了“三防系統”並在後來專門研發了打核大戰的T-55坦克。二是研發新型的能在核環境下生存並伴隨坦克作戰的裝甲車,並用這些裝甲車逐步替換掉騎兵的馬匹(畢竟馬匹和步兵都不適合長時間暴露在核爆後的環境中,所以事實上核彈才是使得騎兵消亡的根本原因)。後來,針對於一二線戰場劃分的狀況,蘇聯又將這種裝甲車劃分為可在一線作戰的步兵戰車和在二線執行任務的輸送裝甲車。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這一次,我們要講的主角便是前者。50年代末到70年代初的這段時間是蘇軍陸軍裝備發展的“尖峰時刻”,各種裝甲車層出不窮,並在這一時期逐步形成了發展蘇聯步兵戰車的指導思想。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蘇聯在此時期明確提出了對於步兵戰車的認識:步兵戰車以提高部隊的機動性,火力和人員對核武器、常規兵器火力和化學、細菌武器的防護能力為目的;步兵可乘車作戰,加強和坦克的密切協同,以機槍和火炮火力支援下車作戰的步兵。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50年代末,蘇聯正式開啟“765工程”,在主要武器的選型上,起初提出要加裝23毫米機關炮,後應考慮到此車還需具備反坦克能力而取消。由於常規反坦克炮太重,後坐力很大,輕型裝甲車無法承受,而採用無後坐力炮和火箭武器。但是蘇聯人又發現他們無法克服火箭武器的尾焰問題,所以最終採納了一種低膛壓、短後座火炮,並採用反坦克導彈來代替火箭武器。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1965年,一款被命名為“BMP”的步兵戰車正式試驗並小批量生產,並終於在1967年11月7日的紅場閱兵式上首次露面。在後來的數年中,根據暴露出的問題,蘇聯工程師進行了各種改進,並在1970年前後定型為BMP-1型步兵戰車。後來又在其基礎上改進研製出BMP-2型步兵戰車並參加了阿富汗戰爭。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BMP-1型步兵戰車可載3名車組成員和8名步兵,駕駛員位於車體左前方,身後是車長。炮手位於小炮塔內,8名步兵則居於車體後部乘員艙。步兵戰車是用來伴隨坦克戰鬥的,它在很多時候需要進入條件複雜的區域來保護坦克部隊的側翼,這就需要它具備比坦克更強的戰場態勢感知能力。以BMP-1型步兵戰車為例,車長指揮塔可360°旋轉,裝有多種潛望鏡、電臺及通話裝置。炮塔的頂部有一扇可以向前開啟的艙門,含有一具炮長用全天候瞄準鏡及4個潛望鏡、炮塔頂部前方還有一個反坦克導彈觀察及裝填窗口。載員室每側都有4個球形射擊孔及4具供步兵觀察的潛望鏡,為了方便步兵下車前瞭解外頭情況,還在尾艙口上裝了2具潛望鏡。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在武器系統上,BMP-1型步兵戰車的主武器是一門2A28型73毫米滑膛炮,該炮不光可以發射炮彈,還可以發射火箭增程彈藥。這是一種低膛壓火炮,這也使得該炮的後座距離很短,只有150毫米,不過由於空間狹小等原因,並未裝備穩定器。火炮總長2180毫米、重115千克、方向射界360°、仰角33°、俯角4°15′。火炮的射速可達每分鐘8—10發,最大瞄準距離可達1300米,但直射時一般只能打擊765米以內的目標。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不出意外的是蘇聯人往步兵戰車上也加了裝彈機,所以BMP-1的射速才能打的這麼快,不過此車上的裝彈機是半自動裝彈機,40發炮彈位於炮塔下方的環形彈夾內,發射時火炮需抬至預定角度,才能裝入炮彈。這對於本來就沒有穩定器的BMP-1來說更是雪上加霜,打完一發需要重新瞄準,而且在行進時還只能靠炮長的信仰才能命中目標。

73毫米炮的上還有1個9C428單軌反坦克導彈發射架,主要用來發射“薩格”反坦克導彈,最大射程3000米,最小射程500米。BMP-1型步兵戰車單次可攜帶導彈4發,2發在炮塔右側,另外2枚在車體右側的機槍射擊孔附近,一般裝填該型導彈需要40s到50s,平均兩分鐘完成一發導彈的發射。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另外,為了配合步兵,車內還有很多“步兵火力”:2挺7.62毫米機關槍、7挺7.62毫米衝鋒槍、1具RPG-7型40毫米火箭筒、5枚火箭彈、110枚手榴彈、12發信號彈等。有時根據空中威脅還會酌情配發“薩姆”—7型地對空導彈。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在推進裝置上,BMP-1型步兵戰車採用一臺UTD-20四衝程、六缸水冷柴油機推進。輸出功率可達220千瓦。發動機與離合器、變速箱一體化,可以直接整體吊裝拆卸,便於維修。

在防護上,值得一提的是其特種防護,BMP-1型步兵戰車裝有核生化三防系統。核爆時,三防系統自動控制發動機熄火,同時發動機進氣百葉窗和炮塔拋殼窗也自動關閉,待衝擊波過後,由駕駛員啟動超壓裝置,保證外界輻射塵不會滲入車內。同時除塵裝置也會開始工作,這一裝置主要用於清除活動縫隙處的輻射塵,防止例如炮塔轉動時,輻射塵進入車內的情況發生。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還有值得一提的就是,蘇聯人為了減小敵方在步兵下車時攻擊的風險,特意將艙門搬到了尾部,別看只是把門換了一個位置而已,這個改進有效的避免了一開門士兵便受到攻擊的尷尬局面,這與登陸艇和兩棲戰車後來都把門改在側面和後方是一個道理,想想諾曼底戰役中盟軍登陸士兵的窘境就能明白。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1981年,西方在阿富汗部署的情報人員發現蘇軍使用的步兵戰車中有那麼一款乍一看是BMP-1型步兵戰車的蘇軍戰車。但通過仔細的比對,西方情報機關認定,這輛和BMP-1及其相似的步兵戰車並不是BMP-1步兵戰車,因為最大的不同就是炮塔明顯要大了BMP-1炮塔一圈。並且武器系統也大不一樣。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事後證明這種新型步兵戰車就是BMP-2型步兵戰車。相對於BMP-1型步兵戰車,新的步兵戰車最大變化之處就是採用了新的雙人炮塔,武器系統也變成了30毫米自動機關炮和“拱肩”反坦克導彈系統。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車長的位置由原先駕駛員後側的位置移居到了炮塔內部右側位置,而炮長則位於左側位置。這種改進主要是為了應對BMP-1型步兵戰車的雞肋之處:由於1型的車長位置位於炮塔下方駕駛員後側,所以極大的制約了車長的視野,導致車長的視野還沒有駕駛員看到的大。還有就是車長位置的紅外線探照燈極大的妨礙了炮塔的轉動。綜上所述,車長還是和炮長並排坐了。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BMP-2型步兵戰車上搭載的主武器被換成了2A46型30毫米機關炮,這一次蘇聯工程師為其配備了穩定器。該炮身長2.4米,在炮口處加裝有制退器。控制方向角度時可以有電機驅動,也可以由手動控制。除了可以進行單發射擊,還可以進行連續射擊,低速時可以達到200-300發/分,高速時則可以達到500發/分。彈帶可以手動或者由機械進行換裝。在彈種上裝備有曳光殺傷爆破彈和曳光穿甲彈,對地面目標攻擊時有效射程可以達到1000米。並且可以對2000米內的亞音速飛行目標進行攔截。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總之,BMP-2型步兵戰車可以被視作是BMP-1型步兵戰車的直接改進型號,除了改進了火力、調整了成員位置以及一些細節方面的修修補補以外,BMP-2型步兵戰車並沒有實質性的成長。所以在BMP家族中也就顯得不是那麼出名了。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BMP-1型步兵戰車算是開創了蘇系步兵戰車的範本,不能否認BMP-1型步兵戰車由於時代的侷限性,並沒有打從一開始就發展為十全十美的狀態,但是這款步兵戰車是真正意義上第一輛闡述了“什麼才是步兵戰車”的戰車。不光為西方同僚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價值,也為自己發展更強大的步兵戰車開創了道路。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

更多有趣好玩的軍事文章、視頻、圖片、電影、遊戲,請關注“軍武次位面”微信公眾號

美軍步戰車腦殘設計讓步兵成活靶子,蘇聯吸取教訓設計劃時代戰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