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看MC天佑喊麥,愛看雷劇瑪麗蘇,有錯嗎?

最近有兩件事情讓我特別難受:

第一件:電影院看完《銀翼殺手》覺得這真是一部好電影,然後聽到後面的吐槽:“這部電影太無聊了,這也能拍成一部電影?”

愛看MC天佑喊麥,愛看雷劇瑪麗蘇,有錯嗎?

第二件:之前留意過的某部電視劇最近開播,覺得可以一追,然後通過豆瓣得知這部劇被惡意刷一星了,評分明顯不合理。

同樣的,《銀翼殺手》豆瓣分、貓眼分都挺低。

影視音樂這些作品,從來都是有門檻的,也有一個好壞的界定標準,但受每個人的主觀能動性的影響,評價會有所差異,但大致是趨同的。

所以在過往,優秀的作品跟其能帶來的效益是成正比的,也就有更多的人願意付出時間努力去創作好的作品,而現在,這一切平衡都被打破了。

有流量的作品才有價值,大眾審美是不可撼動的權威,專業評價和榮譽只能為作品圈上一點可憐的光環,但是不能讓主創們吃飽飯。張牙舞爪的粉絲可以捧起任何平庸的作品,也能踏平優秀的作品。

而深究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鈦媒體的作者蟲二寫過一篇《你愛林肯公園,他愛快手“殺馬特”,這是一條漫長的互聯網娛樂鄙視鏈》,是我覺得理解最深刻、寫得最好的一篇分析。他在文中寫到:

愛看MC天佑喊麥,愛看雷劇瑪麗蘇,有錯嗎?

文中蟲二還提到“傳統互聯網信息傳遞鏈的斷裂”,“粉絲養成和爆款製造”,“流量對內容消費的反編譯”因為寫得比較偏互聯網語言,所以我通俗得來講一下。

在不久之前的互聯網,還是各種牛人佔據話語權的大環境,在微博、公號這些平臺上,所發出的無論是文章還是言論都必須有“料”才會在人際間傳播,所以基本上大家都是單向接收有“料”的KOL(關鍵意見領袖,有話語權的人,形象來講就是大V)所發出來的信息。

例如新出了幾部電影,大V們的長評經常是觀影的風向標,也會在很大程度上讓人先入為主,認定這是一部好的電影還是不好。

在這種情況下,一個被蓋章為“好電影”的電影,即使你看不懂,覺得無聊,你也不會馬上去豆瓣打一星,而是想,是不是自己沒看懂?還是鑑賞水平有待提高?然後去看看大牛們的影評,再仔細去品味這部電影埋下的精妙伏筆和自己不懂得暗喻,再綜合自己的理解對電影作出最後的評價。

雖然也有KOL被收買帶節奏的弊端,但是至少是有方向性,並且不會偏離得太過分。

但是類似於“彈幕”等新的表達方式的出現及大數據的普及,打破了這種狀態,讓這種信息傳遞鏈發生了斷裂,內容不再為王,流量才是王道。

還是舉電影和豆瓣評分的例子,豆瓣評分就是一個最好的見證這種“信息斷裂”的例子。在以往,豆瓣評分還是很有權威的,會去打分的都算是帶著客觀理性去的,而資深影劇評人的專業長評也經常引導著評分的風向,但是在今天,情況就大不相同了。

大數據使得商家更容易計算出大部分人的喜好,並精準投喂他們喜歡的東西,例如今日頭條。而流量代表著盈收,市場基本是跟著流量走的,所以站在大部分人那一方的,也即是決定著流量的那一方,莫名擁有了無敵的底氣。

以往只是單方面接收信息的群眾現在都熱衷於發聲,不用再管是不是有邏輯支撐,有內容有質量了,甚至是情緒化的、隨意的吐槽會更好,因為迎合了大部分人懶於思考的層面:需要思考東西太累了,還是所看即所想比較輕鬆;需要認真太累了,還是不用動腦的爆米花肥皂劇比較爽;去自己分析太累了,別人說什麼就是什麼吧;保持理性太累了,我喜歡主演,我刷五星吧/我討厭主演,組隊刷一星。

就算你發的內容再垃圾,也有同好給你點贊,流量更有動力了,就會持續產糧。

平臺這個時候,不但不會加以阻止,反而會根據算法,擴散給同樣喜好的人,熱門評論會置頂也算是一種,這也就是流量的進入。

而現在所有的平臺幾乎都是支撐著話語權的平等,例如彈幕人人可發,豆瓣也是人人都可評分。

所以你現在去看豆瓣,電影亂評,電視劇被粉絲控場差不多是司空見慣,買水軍刷豆瓣分也是大家心知肚明的現象。舉個例子,剛開播的《獵場》在還未開播時,就已出現惡意刷一星的現象,還未開播就出現演技被吊打之類的評價,併成群出現,很難讓人不聯想,這是否是某些有組織的行為。截止至今天,《獵場》播出4集,豆瓣評分5.6

愛看MC天佑喊麥,愛看雷劇瑪麗蘇,有錯嗎?

讓我們來看看最近熱播劇的評分,做個參考:

國產射鵰8.0

醉玲瓏5.8

春風十里6.3

我的前半生6.3

三生三世6.4

鬼吹燈8.0

基本是低於上面的所有劇,這4集真有那麼差?大家自己感受就好。

蟲二在文章裡基本上是非常溫和的,文末他說了一句:

“恁心而論,互聯網鄙視鏈的兩端都有了自己的舞臺,不能彼此欣賞,就相忘於江湖吧!”

但是我的態度是非常極端的,我非常厭惡被流量所綁架,因為到今天,已經不是相忘於江湖,而是被流量所控制了,且不提音樂市場,影視市場的生態已經極度不健康。

因為流量在很多時候,並不只向好作品傾斜,更多時候會迎合於草根文化中的劣根性。

我並不贊同藝術是沒有俗雅之分的,不然那些專研技藝為了取得更高的藝術成就的藝術家是吃飽了撐的嗎。

比如我對喊麥一直是持有消極的態度,在我看來,喊麥在情感的表達上,既沒有像“今晚月色真美”的含蓄美感,也沒有山歌這種貼近人民生活的藝術形式所傳遞的那種直率情感。歌詞虛無中二,要不就是迎合了消極的情緒,純粹的宣洩,有些迎合的還是扭曲的價值觀。而在藝術形式上,就更沒有美感可言,純粹的靠莫名其妙的押韻和喊。

愛看MC天佑喊麥,愛看雷劇瑪麗蘇,有錯嗎?

但我尊重它的存在,我接受它存在的合理性,但是當這個存在不再是井水不犯河水,而是開始滲入甚至影響市場時,我對它是排斥的。喊麥的代表——MC天佑在快手裡的粉絲數量龐大,也著實火,所以他不久前還上了綜藝節目《明日之子》,在裡面和毛不易合作了《我變有錢》,相信看過的人都有很深的印象,真的尷尬。這樣的合作算是一次有趣的嘗試,還是向流量和話題低頭大家見仁見智。

愛看MC天佑喊麥,愛看雷劇瑪麗蘇,有錯嗎?

諸如更多瑪麗蘇雷劇就不再贅言。

流量是怎麼控制市場、影響著我們“能看什麼”的。結合蟲二的分析,大約是這樣的循環:

到最後,一部作品不能得到客觀的評價,淪為粉絲的戰場。一部好的電影,得不到排片,慘淡收場。而我們只能接受雷劇層出不窮,沒有資金進入好的作品,畢竟在流量的排擠下可能會顆粒無收。

我非常贊同蟲二里面提到的一句:“王小波說過,智商低的人道德優越感才特別強烈,快手和殺馬特們沒必要擔心汙名化,只是不要被貼上標籤之後,還用平臺的流量加以放大和固化,錯過了自我淨化和內容迭代的時機。”

抵制被流量綁架,從你我做起。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