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魚要練火眼金睛,看懂漂相提竿才能中魚!

釣魚看浮漂動作,選擇抬竿時機可以說是最關鍵的步驟之一。我們沒有透視眼,無法看到水底下的情況,所以只能通過浮漂出現的動作來判斷窩裡是否有魚?魚是否咬鉤?咬鉤的是小魚還是大魚?等等……但是浮漂動作又是釣魚中最複雜的一個環節,因為浮漂動作不僅多樣化,而且會隨著浮漂的大小不同、水深不同、線組和鉤大小不同、魚的種類大小不同發生變化。

所以,要把浮漂的動作講得非常透徹、清楚是很困難的,今天我儘量講得詳細一些,如果還有不全之處歡迎大家在評論區補充。

首先要強調一點,不少新手總是在問:“浮漂出現什麼樣的動作該提竿?”如果你一心只想死記硬背,完全照本宣科,那麼下面的內容就不必看了。

釣魚看浮漂動作,選擇抬竿時機可以說是最關鍵的步驟之一。我們沒有透視眼,無法看到水底下的情況,所以只能通過浮漂出現的動作來判斷窩裡是否有魚?魚是否咬鉤?咬鉤的是小魚還是大魚?等等……但是浮漂動作又是釣魚中最複雜的一個環節,因為浮漂動作不僅多樣化,而且會隨著浮漂的大小不同、水深不同、線組和鉤大小不同、魚的種類大小不同發生變化。

所以,要把浮漂的動作講得非常透徹、清楚是很困難的,今天我儘量講得詳細一些,如果還有不全之處歡迎大家在評論區補充。

首先要強調一點,不少新手總是在問:“浮漂出現什麼樣的動作該提竿?”如果你一心只想死記硬背,完全照本宣科,那麼下面的內容就不必看了。

釣魚要練火眼金睛,看懂漂相提竿才能中魚!

第一部分:浮漂的自身動作

想要通過浮漂動作判斷是否有魚咬鉤,首先要明白在沒有魚咬鉤的時候浮漂會出現什麼樣的動作,我們把這些動作叫做“浮漂的自身動作”。

瞭解浮漂的自身動作相對比較簡單,我們在調漂然後掛餌找底的時候看到的基本就是浮漂的自身動作。簡單來說就是拋竿入水後,浮漂橫躺在水面→翻身站立→稍有停頓→勻速下沉→完全靜止露出釣目→餌料霧化或被吃掉浮漂上升到調目(釣目大於等於調目除外)。

這是最常規的浮漂自身動作,當然選擇的浮漂大小或者漂型不同,或者是調目不同,浮漂翻身站立以及下沉的速度會發生變化,鉤餌的大小不同也會發生變化。總之,我們開始用一支新浮漂的時候一定要先搞清楚浮漂的自身動作規律,一旦發現這個規律被打破那就說明有魚咬鉤,或者是魚觸動了鉤餌。

例如,拋竿入水之後,浮漂橫躺在水面遲遲不翻身站立,說明有魚咬鉤。浮漂翻身站立後遲遲不開始下沉,說明有魚咬鉤。浮漂在下沉的過程中出現停頓或者是加速下沉,說明有魚咬鉤。

另外,浮漂的自身動作還會受到水流以及水底淤泥等因素的影響從而發生變化,這也需要釣魚人根據經驗去判斷。所以,我釣魚一定是在調漂、找底全部完成之後才開始打窩,這樣才能更有利於瞭解浮漂的自身動作規律。

釣魚看浮漂動作,選擇抬竿時機可以說是最關鍵的步驟之一。我們沒有透視眼,無法看到水底下的情況,所以只能通過浮漂出現的動作來判斷窩裡是否有魚?魚是否咬鉤?咬鉤的是小魚還是大魚?等等……但是浮漂動作又是釣魚中最複雜的一個環節,因為浮漂動作不僅多樣化,而且會隨著浮漂的大小不同、水深不同、線組和鉤大小不同、魚的種類大小不同發生變化。

所以,要把浮漂的動作講得非常透徹、清楚是很困難的,今天我儘量講得詳細一些,如果還有不全之處歡迎大家在評論區補充。

首先要強調一點,不少新手總是在問:“浮漂出現什麼樣的動作該提竿?”如果你一心只想死記硬背,完全照本宣科,那麼下面的內容就不必看了。

釣魚要練火眼金睛,看懂漂相提竿才能中魚!

第一部分:浮漂的自身動作

想要通過浮漂動作判斷是否有魚咬鉤,首先要明白在沒有魚咬鉤的時候浮漂會出現什麼樣的動作,我們把這些動作叫做“浮漂的自身動作”。

瞭解浮漂的自身動作相對比較簡單,我們在調漂然後掛餌找底的時候看到的基本就是浮漂的自身動作。簡單來說就是拋竿入水後,浮漂橫躺在水面→翻身站立→稍有停頓→勻速下沉→完全靜止露出釣目→餌料霧化或被吃掉浮漂上升到調目(釣目大於等於調目除外)。

這是最常規的浮漂自身動作,當然選擇的浮漂大小或者漂型不同,或者是調目不同,浮漂翻身站立以及下沉的速度會發生變化,鉤餌的大小不同也會發生變化。總之,我們開始用一支新浮漂的時候一定要先搞清楚浮漂的自身動作規律,一旦發現這個規律被打破那就說明有魚咬鉤,或者是魚觸動了鉤餌。

例如,拋竿入水之後,浮漂橫躺在水面遲遲不翻身站立,說明有魚咬鉤。浮漂翻身站立後遲遲不開始下沉,說明有魚咬鉤。浮漂在下沉的過程中出現停頓或者是加速下沉,說明有魚咬鉤。

另外,浮漂的自身動作還會受到水流以及水底淤泥等因素的影響從而發生變化,這也需要釣魚人根據經驗去判斷。所以,我釣魚一定是在調漂、找底全部完成之後才開始打窩,這樣才能更有利於瞭解浮漂的自身動作規律。

釣魚要練火眼金睛,看懂漂相提竿才能中魚!

第二部分:調釣對浮漂動作的影響

浮漂的調釣決定了鉤餌在水底的狀態,是雙餌離底?還是一餌躺底一餌離底?或者是雙餌躺底?子線是基本繃直還是大幅度彎曲?

鉤餌在水底的狀態不同,魚咬鉤帶動浮漂出現的動作也不同,這裡要引出兩個概念:“入口動作”和“身體動作”。

如果你能保證主線和子線都完全繃直,那麼魚在把鉤餌吃進嘴的那一瞬間,浮漂是會出現動作的,這個動作一定是浮漂下頓、下滑,我們把魚吃鉤餌進嘴帶動浮漂出現的動作叫做“入口動作”。這樣的下頓和下滑幅度大小和浮漂吃鉛大小以及魚的大小有關,浮漂吃鉛越大、漂尾越粗體現出的動作越小,魚越小拉動浮漂的動作越小。

當我們調釣很鈍的時候,子線在水底呈現出彎曲,或者是鉛墜到底,子線完全彎曲,甚至連主線都已經彎曲,此時魚把鉤餌吃進嘴的瞬間浮漂就很難出現動作,或者是隻出現輕微的動作,直到魚含著鉤餌遊走才帶動浮漂出現動作,我們把這種動作叫做“身體動作”。

“入口動作”和“身體動作”有時是完全分離的,也就是說魚在把鉤餌吃進嘴之後可能不會遊走,而是在原地進食,然後把鉤吐出來,或者是發現異常直接放棄進食把鉤餌吐出來,這一過程會讓浮漂表現出先下頓,然後上升或者回到原位,所以在浮漂下頓的瞬間抬竿通常能中魚,而等到浮漂下頓後又升起來再抬竿往往就是空槍了。

但是有的時候“入口動作”和“身體動作”會連貫在一起,例如釣鯽魚和草魚經常頂漂時抬竿中魚,讓浮漂頂起來並不是魚的入口動作,入口動作只可能讓浮漂往下走,頂漂是因為魚把入口動作和身體動作緊密結合在一起,也就是說魚把鉤餌吃進嘴之後馬上抬頭遊走所以才出現頂漂。如果魚把鉤餌吃進嘴之後不是抬頭遊走,而是轉頭遊走,那麼就會出現黑漂,要麼是先有下頓緊跟著黑漂,要麼是下頓和黑漂連接在一起,看上去就是直接黑漂。

一般來說“身體動作”只會出現在“入口動作”之後,如果你沒有看到入口動作說明浮漂過大,或者是調漂太鈍,或者是魚個體太小,或者是魚吃口太輕。但是“身體動作”還會有一種特殊的情況,那就是魚並沒有吃鉤餌,而是在窩點裡遊動產生水流觸動線組,或者是魚的身體碰到線組讓浮漂產生假信號。所以通常情況下調目不能太低,因為調低目線組彎曲比較大,不容易發現“入口動作”,同時浮漂上牽力很小,水流或者魚蹭線就非常容易帶動浮漂出現假動作。

相反,如果用吃鉛很大的浮漂並且調目非常高,也有可能讓“入口動作”無法體現,因為吃鉛大,浮漂本身浮力就大,再加上調高目,浮漂上牽力過大,魚把鉤餌吃進嘴的力量無法與浮漂上牽力抗衡,所以“入口動作”就體現不出來了。同時,由於浮漂上牽力很大,魚把鉤餌吃進嘴的時候浮漂會快速向上拉起,此時可能會出現兩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是魚發現鉤餌被向上拉起,感覺到異常馬上吐鉤,這樣一來即使你迅速抬竿也可能刺不到魚,或者是鉤到魚嘴邊脫鉤跑魚。第二種情況是魚發現異常想吐鉤,但是由於浮漂上牽力很大導致魚直接被鉤住無法吐鉤。所以,我們用小鉤的時候調目不要太高,用大鉤的時候調目可以稍稍高一些,因為鉤大魚就難吐出來,很容易在吐鉤的時候被鉤住,如何調釣還需要靈活運用。

明白了“入口動作”和“身體動作”產生的原理,你就能搞清楚很多問題,例如:為什麼浮漂沒動作抬竿換餌卻能中魚而且是正口?為什麼浮漂沒有下頓,總是出現頂漂而且不中魚?為什麼大黑漂不中魚?相信你都已經能找到答案了。

釣魚看浮漂動作,選擇抬竿時機可以說是最關鍵的步驟之一。我們沒有透視眼,無法看到水底下的情況,所以只能通過浮漂出現的動作來判斷窩裡是否有魚?魚是否咬鉤?咬鉤的是小魚還是大魚?等等……但是浮漂動作又是釣魚中最複雜的一個環節,因為浮漂動作不僅多樣化,而且會隨著浮漂的大小不同、水深不同、線組和鉤大小不同、魚的種類大小不同發生變化。

所以,要把浮漂的動作講得非常透徹、清楚是很困難的,今天我儘量講得詳細一些,如果還有不全之處歡迎大家在評論區補充。

首先要強調一點,不少新手總是在問:“浮漂出現什麼樣的動作該提竿?”如果你一心只想死記硬背,完全照本宣科,那麼下面的內容就不必看了。

釣魚要練火眼金睛,看懂漂相提竿才能中魚!

第一部分:浮漂的自身動作

想要通過浮漂動作判斷是否有魚咬鉤,首先要明白在沒有魚咬鉤的時候浮漂會出現什麼樣的動作,我們把這些動作叫做“浮漂的自身動作”。

瞭解浮漂的自身動作相對比較簡單,我們在調漂然後掛餌找底的時候看到的基本就是浮漂的自身動作。簡單來說就是拋竿入水後,浮漂橫躺在水面→翻身站立→稍有停頓→勻速下沉→完全靜止露出釣目→餌料霧化或被吃掉浮漂上升到調目(釣目大於等於調目除外)。

這是最常規的浮漂自身動作,當然選擇的浮漂大小或者漂型不同,或者是調目不同,浮漂翻身站立以及下沉的速度會發生變化,鉤餌的大小不同也會發生變化。總之,我們開始用一支新浮漂的時候一定要先搞清楚浮漂的自身動作規律,一旦發現這個規律被打破那就說明有魚咬鉤,或者是魚觸動了鉤餌。

例如,拋竿入水之後,浮漂橫躺在水面遲遲不翻身站立,說明有魚咬鉤。浮漂翻身站立後遲遲不開始下沉,說明有魚咬鉤。浮漂在下沉的過程中出現停頓或者是加速下沉,說明有魚咬鉤。

另外,浮漂的自身動作還會受到水流以及水底淤泥等因素的影響從而發生變化,這也需要釣魚人根據經驗去判斷。所以,我釣魚一定是在調漂、找底全部完成之後才開始打窩,這樣才能更有利於瞭解浮漂的自身動作規律。

釣魚要練火眼金睛,看懂漂相提竿才能中魚!

第二部分:調釣對浮漂動作的影響

浮漂的調釣決定了鉤餌在水底的狀態,是雙餌離底?還是一餌躺底一餌離底?或者是雙餌躺底?子線是基本繃直還是大幅度彎曲?

鉤餌在水底的狀態不同,魚咬鉤帶動浮漂出現的動作也不同,這裡要引出兩個概念:“入口動作”和“身體動作”。

如果你能保證主線和子線都完全繃直,那麼魚在把鉤餌吃進嘴的那一瞬間,浮漂是會出現動作的,這個動作一定是浮漂下頓、下滑,我們把魚吃鉤餌進嘴帶動浮漂出現的動作叫做“入口動作”。這樣的下頓和下滑幅度大小和浮漂吃鉛大小以及魚的大小有關,浮漂吃鉛越大、漂尾越粗體現出的動作越小,魚越小拉動浮漂的動作越小。

當我們調釣很鈍的時候,子線在水底呈現出彎曲,或者是鉛墜到底,子線完全彎曲,甚至連主線都已經彎曲,此時魚把鉤餌吃進嘴的瞬間浮漂就很難出現動作,或者是隻出現輕微的動作,直到魚含著鉤餌遊走才帶動浮漂出現動作,我們把這種動作叫做“身體動作”。

“入口動作”和“身體動作”有時是完全分離的,也就是說魚在把鉤餌吃進嘴之後可能不會遊走,而是在原地進食,然後把鉤吐出來,或者是發現異常直接放棄進食把鉤餌吐出來,這一過程會讓浮漂表現出先下頓,然後上升或者回到原位,所以在浮漂下頓的瞬間抬竿通常能中魚,而等到浮漂下頓後又升起來再抬竿往往就是空槍了。

但是有的時候“入口動作”和“身體動作”會連貫在一起,例如釣鯽魚和草魚經常頂漂時抬竿中魚,讓浮漂頂起來並不是魚的入口動作,入口動作只可能讓浮漂往下走,頂漂是因為魚把入口動作和身體動作緊密結合在一起,也就是說魚把鉤餌吃進嘴之後馬上抬頭遊走所以才出現頂漂。如果魚把鉤餌吃進嘴之後不是抬頭遊走,而是轉頭遊走,那麼就會出現黑漂,要麼是先有下頓緊跟著黑漂,要麼是下頓和黑漂連接在一起,看上去就是直接黑漂。

一般來說“身體動作”只會出現在“入口動作”之後,如果你沒有看到入口動作說明浮漂過大,或者是調漂太鈍,或者是魚個體太小,或者是魚吃口太輕。但是“身體動作”還會有一種特殊的情況,那就是魚並沒有吃鉤餌,而是在窩點裡遊動產生水流觸動線組,或者是魚的身體碰到線組讓浮漂產生假信號。所以通常情況下調目不能太低,因為調低目線組彎曲比較大,不容易發現“入口動作”,同時浮漂上牽力很小,水流或者魚蹭線就非常容易帶動浮漂出現假動作。

相反,如果用吃鉛很大的浮漂並且調目非常高,也有可能讓“入口動作”無法體現,因為吃鉛大,浮漂本身浮力就大,再加上調高目,浮漂上牽力過大,魚把鉤餌吃進嘴的力量無法與浮漂上牽力抗衡,所以“入口動作”就體現不出來了。同時,由於浮漂上牽力很大,魚把鉤餌吃進嘴的時候浮漂會快速向上拉起,此時可能會出現兩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是魚發現鉤餌被向上拉起,感覺到異常馬上吐鉤,這樣一來即使你迅速抬竿也可能刺不到魚,或者是鉤到魚嘴邊脫鉤跑魚。第二種情況是魚發現異常想吐鉤,但是由於浮漂上牽力很大導致魚直接被鉤住無法吐鉤。所以,我們用小鉤的時候調目不要太高,用大鉤的時候調目可以稍稍高一些,因為鉤大魚就難吐出來,很容易在吐鉤的時候被鉤住,如何調釣還需要靈活運用。

明白了“入口動作”和“身體動作”產生的原理,你就能搞清楚很多問題,例如:為什麼浮漂沒動作抬竿換餌卻能中魚而且是正口?為什麼浮漂沒有下頓,總是出現頂漂而且不中魚?為什麼大黑漂不中魚?相信你都已經能找到答案了。

釣魚要練火眼金睛,看懂漂相提竿才能中魚!

第三部分:魚情對浮漂動作的影響

看完前面的內容大家已經明白,浮漂出現什麼樣的動作除了和浮漂的大小以及調釣有關,還和魚情密切相關。所謂魚情包含幾個因素:魚的大小、魚的種類、魚的活性、魚的密度等等。

首先說魚的大小,魚越大嘴越大,嘴越大越容易把鉤餌吃進去,所以鉤餌的大小要和魚的大小對應,同時魚越大力氣越大,更容易讓浮漂出現動作,所以浮漂的大小要和魚的大小對應。滿足了這兩個前提,只要魚把鉤餌吃進嘴,浮漂都會出現明顯的下頓動作,如果魚太小無法把鉤餌吃進嘴,浮漂通常是小幅的抖動或者是小幅下頓然後馬上回到原位。當然,判斷魚的大小還必須結合調釣,例如調目太低,浮漂上牽力小,小魚只是拉動鉤餌,浮漂下頓之後也可能在短時間內無法回到原位造成中大魚的假信號。

接下來講魚的種類對浮漂動作的影響。不同的魚進食的習慣不同,例如前面說的鯽魚和草魚,經常會吃餌後抬頭遊走,所以出現頂漂。再例如鯉魚和青魚,雖然鯉魚和青魚比較膽小,但由於體型偏大,嘴也大,吸食的時候會帶動浮漂出現很明顯的下頓。另外還有羅非,羅非雖然生性比較凶猛,但由於羅非是啃食不是吸食,所以比較狡猾的大羅非吃口也很輕,通常浮漂有一點點小的下頓動作抬竿就能中魚,但是釣羅非也有可能出現大頓口甚至是大黑漂,在下面的內容中會講到。總之,我們在釣魚的時候要對水域中的魚種有一個提前的認知,瞭解了魚種以及吃食的習慣有助於判斷抬竿的時機。

魚的活性對浮漂動作的影響也是非常明顯的。最典型的就是天氣悶熱,氣壓較低的時候,由於水中的含氧量下降,魚的活性降低,浮漂出現的動作也會減弱。另外,有些有經驗的釣友在夜釣的時候,也會用比較小,比較靈敏的浮漂,因為夜間水溫降低,沒有了陽光,水中的植物無法進行光合作用釋放氧氣,含氧量也會降低,魚的吃口自然也就會比白天輕很多。還有些黑坑水質很差,也會影響到魚的活性。再就是黑坑的魚在受過傷之後活性也會降低,吃口會很輕。所以,一旦發現魚的吃口很輕,就應該多抓小頓口,而不是傻傻的等著大頓口或者是黑漂。

最後一點是魚的密度對浮漂動作的影響。這裡說的密度不是指整個水域中魚的密度,而是指窩點裡魚的密度。請記住一點,魚的密度是影響浮漂動作最重要的因素,魚的密度可以凌駕於任何其他魚情因素之上,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如果窩點裡只有一兩條魚,那麼魚的吃鉤餌的動作通常不會很大,並且經常是在原地進食,也就是隻出現“入口動作”而沒有“身體動作”。但是如果窩點裡有很多魚,那麼就形成了一種搶食的狀態,這個時候即便魚的活性不高,魚在把鉤餌吃進嘴之後也會含著鉤餌遊走,所以經常出現大黑漂。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黑坑釣羅非,如果黑坑中沒有小雜魚鬧窩,即便是5斤以上的大羅非吃口也很輕,特別是魚已經被釣放多次之後,魚的活性降低,三分之一目的小頓口也能中魚。但是如果黑坑中有小雜魚鬧窩情況就不一樣了,羅非的吃口就會變得很大,即使你沒有發現“入口動作”,但是由於魚把鉤餌吃進嘴之後遊走,也會形成大黑漂。

所以,我們在選擇抬竿時機的時候一定要考慮到魚的密度因素,如果魚的密度低就應該多抓小頓口。如果魚的密度高,小頓口就有可能多半是小雜魚鬧鉤,應耐心等待大頓口或者是黑漂。

釣魚看浮漂動作,選擇抬竿時機可以說是最關鍵的步驟之一。我們沒有透視眼,無法看到水底下的情況,所以只能通過浮漂出現的動作來判斷窩裡是否有魚?魚是否咬鉤?咬鉤的是小魚還是大魚?等等……但是浮漂動作又是釣魚中最複雜的一個環節,因為浮漂動作不僅多樣化,而且會隨著浮漂的大小不同、水深不同、線組和鉤大小不同、魚的種類大小不同發生變化。

所以,要把浮漂的動作講得非常透徹、清楚是很困難的,今天我儘量講得詳細一些,如果還有不全之處歡迎大家在評論區補充。

首先要強調一點,不少新手總是在問:“浮漂出現什麼樣的動作該提竿?”如果你一心只想死記硬背,完全照本宣科,那麼下面的內容就不必看了。

釣魚要練火眼金睛,看懂漂相提竿才能中魚!

第一部分:浮漂的自身動作

想要通過浮漂動作判斷是否有魚咬鉤,首先要明白在沒有魚咬鉤的時候浮漂會出現什麼樣的動作,我們把這些動作叫做“浮漂的自身動作”。

瞭解浮漂的自身動作相對比較簡單,我們在調漂然後掛餌找底的時候看到的基本就是浮漂的自身動作。簡單來說就是拋竿入水後,浮漂橫躺在水面→翻身站立→稍有停頓→勻速下沉→完全靜止露出釣目→餌料霧化或被吃掉浮漂上升到調目(釣目大於等於調目除外)。

這是最常規的浮漂自身動作,當然選擇的浮漂大小或者漂型不同,或者是調目不同,浮漂翻身站立以及下沉的速度會發生變化,鉤餌的大小不同也會發生變化。總之,我們開始用一支新浮漂的時候一定要先搞清楚浮漂的自身動作規律,一旦發現這個規律被打破那就說明有魚咬鉤,或者是魚觸動了鉤餌。

例如,拋竿入水之後,浮漂橫躺在水面遲遲不翻身站立,說明有魚咬鉤。浮漂翻身站立後遲遲不開始下沉,說明有魚咬鉤。浮漂在下沉的過程中出現停頓或者是加速下沉,說明有魚咬鉤。

另外,浮漂的自身動作還會受到水流以及水底淤泥等因素的影響從而發生變化,這也需要釣魚人根據經驗去判斷。所以,我釣魚一定是在調漂、找底全部完成之後才開始打窩,這樣才能更有利於瞭解浮漂的自身動作規律。

釣魚要練火眼金睛,看懂漂相提竿才能中魚!

第二部分:調釣對浮漂動作的影響

浮漂的調釣決定了鉤餌在水底的狀態,是雙餌離底?還是一餌躺底一餌離底?或者是雙餌躺底?子線是基本繃直還是大幅度彎曲?

鉤餌在水底的狀態不同,魚咬鉤帶動浮漂出現的動作也不同,這裡要引出兩個概念:“入口動作”和“身體動作”。

如果你能保證主線和子線都完全繃直,那麼魚在把鉤餌吃進嘴的那一瞬間,浮漂是會出現動作的,這個動作一定是浮漂下頓、下滑,我們把魚吃鉤餌進嘴帶動浮漂出現的動作叫做“入口動作”。這樣的下頓和下滑幅度大小和浮漂吃鉛大小以及魚的大小有關,浮漂吃鉛越大、漂尾越粗體現出的動作越小,魚越小拉動浮漂的動作越小。

當我們調釣很鈍的時候,子線在水底呈現出彎曲,或者是鉛墜到底,子線完全彎曲,甚至連主線都已經彎曲,此時魚把鉤餌吃進嘴的瞬間浮漂就很難出現動作,或者是隻出現輕微的動作,直到魚含著鉤餌遊走才帶動浮漂出現動作,我們把這種動作叫做“身體動作”。

“入口動作”和“身體動作”有時是完全分離的,也就是說魚在把鉤餌吃進嘴之後可能不會遊走,而是在原地進食,然後把鉤吐出來,或者是發現異常直接放棄進食把鉤餌吐出來,這一過程會讓浮漂表現出先下頓,然後上升或者回到原位,所以在浮漂下頓的瞬間抬竿通常能中魚,而等到浮漂下頓後又升起來再抬竿往往就是空槍了。

但是有的時候“入口動作”和“身體動作”會連貫在一起,例如釣鯽魚和草魚經常頂漂時抬竿中魚,讓浮漂頂起來並不是魚的入口動作,入口動作只可能讓浮漂往下走,頂漂是因為魚把入口動作和身體動作緊密結合在一起,也就是說魚把鉤餌吃進嘴之後馬上抬頭遊走所以才出現頂漂。如果魚把鉤餌吃進嘴之後不是抬頭遊走,而是轉頭遊走,那麼就會出現黑漂,要麼是先有下頓緊跟著黑漂,要麼是下頓和黑漂連接在一起,看上去就是直接黑漂。

一般來說“身體動作”只會出現在“入口動作”之後,如果你沒有看到入口動作說明浮漂過大,或者是調漂太鈍,或者是魚個體太小,或者是魚吃口太輕。但是“身體動作”還會有一種特殊的情況,那就是魚並沒有吃鉤餌,而是在窩點裡遊動產生水流觸動線組,或者是魚的身體碰到線組讓浮漂產生假信號。所以通常情況下調目不能太低,因為調低目線組彎曲比較大,不容易發現“入口動作”,同時浮漂上牽力很小,水流或者魚蹭線就非常容易帶動浮漂出現假動作。

相反,如果用吃鉛很大的浮漂並且調目非常高,也有可能讓“入口動作”無法體現,因為吃鉛大,浮漂本身浮力就大,再加上調高目,浮漂上牽力過大,魚把鉤餌吃進嘴的力量無法與浮漂上牽力抗衡,所以“入口動作”就體現不出來了。同時,由於浮漂上牽力很大,魚把鉤餌吃進嘴的時候浮漂會快速向上拉起,此時可能會出現兩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是魚發現鉤餌被向上拉起,感覺到異常馬上吐鉤,這樣一來即使你迅速抬竿也可能刺不到魚,或者是鉤到魚嘴邊脫鉤跑魚。第二種情況是魚發現異常想吐鉤,但是由於浮漂上牽力很大導致魚直接被鉤住無法吐鉤。所以,我們用小鉤的時候調目不要太高,用大鉤的時候調目可以稍稍高一些,因為鉤大魚就難吐出來,很容易在吐鉤的時候被鉤住,如何調釣還需要靈活運用。

明白了“入口動作”和“身體動作”產生的原理,你就能搞清楚很多問題,例如:為什麼浮漂沒動作抬竿換餌卻能中魚而且是正口?為什麼浮漂沒有下頓,總是出現頂漂而且不中魚?為什麼大黑漂不中魚?相信你都已經能找到答案了。

釣魚要練火眼金睛,看懂漂相提竿才能中魚!

第三部分:魚情對浮漂動作的影響

看完前面的內容大家已經明白,浮漂出現什麼樣的動作除了和浮漂的大小以及調釣有關,還和魚情密切相關。所謂魚情包含幾個因素:魚的大小、魚的種類、魚的活性、魚的密度等等。

首先說魚的大小,魚越大嘴越大,嘴越大越容易把鉤餌吃進去,所以鉤餌的大小要和魚的大小對應,同時魚越大力氣越大,更容易讓浮漂出現動作,所以浮漂的大小要和魚的大小對應。滿足了這兩個前提,只要魚把鉤餌吃進嘴,浮漂都會出現明顯的下頓動作,如果魚太小無法把鉤餌吃進嘴,浮漂通常是小幅的抖動或者是小幅下頓然後馬上回到原位。當然,判斷魚的大小還必須結合調釣,例如調目太低,浮漂上牽力小,小魚只是拉動鉤餌,浮漂下頓之後也可能在短時間內無法回到原位造成中大魚的假信號。

接下來講魚的種類對浮漂動作的影響。不同的魚進食的習慣不同,例如前面說的鯽魚和草魚,經常會吃餌後抬頭遊走,所以出現頂漂。再例如鯉魚和青魚,雖然鯉魚和青魚比較膽小,但由於體型偏大,嘴也大,吸食的時候會帶動浮漂出現很明顯的下頓。另外還有羅非,羅非雖然生性比較凶猛,但由於羅非是啃食不是吸食,所以比較狡猾的大羅非吃口也很輕,通常浮漂有一點點小的下頓動作抬竿就能中魚,但是釣羅非也有可能出現大頓口甚至是大黑漂,在下面的內容中會講到。總之,我們在釣魚的時候要對水域中的魚種有一個提前的認知,瞭解了魚種以及吃食的習慣有助於判斷抬竿的時機。

魚的活性對浮漂動作的影響也是非常明顯的。最典型的就是天氣悶熱,氣壓較低的時候,由於水中的含氧量下降,魚的活性降低,浮漂出現的動作也會減弱。另外,有些有經驗的釣友在夜釣的時候,也會用比較小,比較靈敏的浮漂,因為夜間水溫降低,沒有了陽光,水中的植物無法進行光合作用釋放氧氣,含氧量也會降低,魚的吃口自然也就會比白天輕很多。還有些黑坑水質很差,也會影響到魚的活性。再就是黑坑的魚在受過傷之後活性也會降低,吃口會很輕。所以,一旦發現魚的吃口很輕,就應該多抓小頓口,而不是傻傻的等著大頓口或者是黑漂。

最後一點是魚的密度對浮漂動作的影響。這裡說的密度不是指整個水域中魚的密度,而是指窩點裡魚的密度。請記住一點,魚的密度是影響浮漂動作最重要的因素,魚的密度可以凌駕於任何其他魚情因素之上,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如果窩點裡只有一兩條魚,那麼魚的吃鉤餌的動作通常不會很大,並且經常是在原地進食,也就是隻出現“入口動作”而沒有“身體動作”。但是如果窩點裡有很多魚,那麼就形成了一種搶食的狀態,這個時候即便魚的活性不高,魚在把鉤餌吃進嘴之後也會含著鉤餌遊走,所以經常出現大黑漂。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黑坑釣羅非,如果黑坑中沒有小雜魚鬧窩,即便是5斤以上的大羅非吃口也很輕,特別是魚已經被釣放多次之後,魚的活性降低,三分之一目的小頓口也能中魚。但是如果黑坑中有小雜魚鬧窩情況就不一樣了,羅非的吃口就會變得很大,即使你沒有發現“入口動作”,但是由於魚把鉤餌吃進嘴之後遊走,也會形成大黑漂。

所以,我們在選擇抬竿時機的時候一定要考慮到魚的密度因素,如果魚的密度低就應該多抓小頓口。如果魚的密度高,小頓口就有可能多半是小雜魚鬧鉤,應耐心等待大頓口或者是黑漂。

釣魚要練火眼金睛,看懂漂相提竿才能中魚!

第四部分:硬件因素對浮漂動作的影響

這一部分內容會比較好理解。首先是主線的大小對浮漂動作會產生影響,越大的主線在水中的阻力越大,浮漂產生的動作衰減也會越嚴重。子線越大魚的吃餌的時候越容易產生警覺。但是隻要線組的大小相差不大,這種影響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更重要的還是浮漂的調釣以及魚情對浮漂動作的影響。

另外就是餌的狀態不同會對浮漂動作產生不同的影響,餌團霧化太快如果遇上警惕性比較高的滑口魚空槍就會很多,因為滑口魚通常是在吃餌前會有試探動作,用身體蹭餌或者是吃進去馬上吐出來反覆幾次,也就是所說的“涮餌”,餌團霧化太快根本經不起魚這樣去折騰,折騰幾下鉤上就沒有餌了。

所以,在魚情較好的時候,特別是釣生口魚我們可以讓餌團霧化快一點,餌團小一點,但是由於餌團霧化快,並且很小,經不起折騰,所以不能放口,要見到像樣的動作就抬竿。相反,如果魚情比較差,並且是警惕性比較高的滑魚,就應該使用軟粘餌,如果餌團比較大,可以適當放口,因為魚一兩口沒吃進去鉤上還有剩餘的餌,放口之後還能等來像樣的吃口。

最關鍵的是鉤的大小,這個因素對於魚的吃口會造成非常大的影響。有時候我們釣黑坑,明明沒有小雜魚鬧窩,浮漂的調釣等其他方面也沒有問題,但浮漂就是沒有像樣的動作,總是一點點的小陰漂。這個時候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是換小鉤,餌稍稍大一點還能將就,因為餌是軟的,並且會逐漸霧化變小。但是鉤大了就沒法將就了,鉤是硬的,魚吃不進嘴浮漂就是不出像樣的動作。

總結一下,對浮漂動作的掌握是一門很複雜的學問,千萬不要死記硬背,不僅需要經驗積累,而且需要靈活多變。通過對各種因素的綜合考慮才能準確判斷出什麼樣的動作能中魚。另外,即便是幾十年釣齡的大師也無法做到竿竿中魚,但是他們能做到中魚是必然,不中魚只是偶然。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