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領:清澗——全秦要戶

在陝北莽原上,無定河像黃河巨龍的虯鬚,化作一道美麗的彩虹,與母親河血脈相牽。被稱作“全秦要戶”的清澗,就是被這無定河彩練緊緊維繫在黃河身邊的一顆塞上明珠。

清澗,這個讀來上口、聽來悅耳、清逸雋永、意境優美又好象與黃土高原底蘊不相押韻的縣名,本身就有幾分傳奇。她是全國罕有的由皇帝御賜縣名個例中的一例。由於清澗“南通關洛,北連榆塞”,“東據黃河、西繞黑水,左可致河東之粟,右可固延安之勢,為全秦北戶,誠要害之雄區”(見《宋史》),宋康定元年(1040年),為抗西夏侵擾,朝廷重臣范仲淹令鄜州守將種世衡,在黃河辛關渡口架設浮橋(枯水時遺蹟仍清晰可見)以致河東之粟,在唐寬州舊治所處修築城池,以致延安之固,城成卻無水。種乃重賞工、兵,鑿井幾近二十丈終得清泉,仁宗欣悉城竣泉湧,龍顏大喜,遂硃批“青澗”名之。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置清澗縣,明洪武四年(1371年)改青澗為“清澗”。

王建領:清澗——全秦要戶

在陝北莽原上,無定河像黃河巨龍的虯鬚,化作一道美麗的彩虹,與母親河血脈相牽。被稱作“全秦要戶”的清澗,就是被這無定河彩練緊緊維繫在黃河身邊的一顆塞上明珠。

清澗,這個讀來上口、聽來悅耳、清逸雋永、意境優美又好象與黃土高原底蘊不相押韻的縣名,本身就有幾分傳奇。她是全國罕有的由皇帝御賜縣名個例中的一例。由於清澗“南通關洛,北連榆塞”,“東據黃河、西繞黑水,左可致河東之粟,右可固延安之勢,為全秦北戶,誠要害之雄區”(見《宋史》),宋康定元年(1040年),為抗西夏侵擾,朝廷重臣范仲淹令鄜州守將種世衡,在黃河辛關渡口架設浮橋(枯水時遺蹟仍清晰可見)以致河東之粟,在唐寬州舊治所處修築城池,以致延安之固,城成卻無水。種乃重賞工、兵,鑿井幾近二十丈終得清泉,仁宗欣悉城竣泉湧,龍顏大喜,遂硃批“青澗”名之。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置清澗縣,明洪武四年(1371年)改青澗為“清澗”。

王建領:清澗——全秦要戶

說怪也不怪,偏偏流經縣城的那條秀延河(亦名清澗河),與黃土高原上眾多濁浪翻滾的河流相比,像毛腦小子群中的一個小丫頭,是那樣的清新別緻,是那樣的不同凡響。她從安塞出發,深情地將子長、清澗、延川三個縣城攬入懷中,一路不捨晝夜,走到清水關。彎彎曲曲,纏纏綿綿,泉水叮咚,溪流淙淙,配以清一色的青石河床,藍中有綠,綠中透藍,澄澈如練。在四面八方令人壓抑的暗黃色包圍之中,在使人焦躁的乾渴荒原上,突然有這麼藍的精緻,水的靈氣,這不活脫脫就是清澗麼?無怪後人每每弄不清,這清澗究竟是縣以河名,還是河以縣名。

在清澗188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秀延河流域三分天下約佔28%,無定河流域和黃河流域各佔49%、22%。這無定河流域是典型的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地貌,那一座座雄渾又略顯蒼涼的黃土山丘,像佈陣在那裡忠於職守的一個個士兵,高昂著不屈的頭顱,多少年如一日守望著皇天厚土。只是那無定河像一條不甘束縛的蛟龍,流入清澗後驟然收入深切河槽,左闖又突,百折不撓地投奔黃河而去,給人以一種生生不息的生命啟迪。

王建領:清澗——全秦要戶

在陝北莽原上,無定河像黃河巨龍的虯鬚,化作一道美麗的彩虹,與母親河血脈相牽。被稱作“全秦要戶”的清澗,就是被這無定河彩練緊緊維繫在黃河身邊的一顆塞上明珠。

清澗,這個讀來上口、聽來悅耳、清逸雋永、意境優美又好象與黃土高原底蘊不相押韻的縣名,本身就有幾分傳奇。她是全國罕有的由皇帝御賜縣名個例中的一例。由於清澗“南通關洛,北連榆塞”,“東據黃河、西繞黑水,左可致河東之粟,右可固延安之勢,為全秦北戶,誠要害之雄區”(見《宋史》),宋康定元年(1040年),為抗西夏侵擾,朝廷重臣范仲淹令鄜州守將種世衡,在黃河辛關渡口架設浮橋(枯水時遺蹟仍清晰可見)以致河東之粟,在唐寬州舊治所處修築城池,以致延安之固,城成卻無水。種乃重賞工、兵,鑿井幾近二十丈終得清泉,仁宗欣悉城竣泉湧,龍顏大喜,遂硃批“青澗”名之。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置清澗縣,明洪武四年(1371年)改青澗為“清澗”。

王建領:清澗——全秦要戶

說怪也不怪,偏偏流經縣城的那條秀延河(亦名清澗河),與黃土高原上眾多濁浪翻滾的河流相比,像毛腦小子群中的一個小丫頭,是那樣的清新別緻,是那樣的不同凡響。她從安塞出發,深情地將子長、清澗、延川三個縣城攬入懷中,一路不捨晝夜,走到清水關。彎彎曲曲,纏纏綿綿,泉水叮咚,溪流淙淙,配以清一色的青石河床,藍中有綠,綠中透藍,澄澈如練。在四面八方令人壓抑的暗黃色包圍之中,在使人焦躁的乾渴荒原上,突然有這麼藍的精緻,水的靈氣,這不活脫脫就是清澗麼?無怪後人每每弄不清,這清澗究竟是縣以河名,還是河以縣名。

在清澗188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秀延河流域三分天下約佔28%,無定河流域和黃河流域各佔49%、22%。這無定河流域是典型的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地貌,那一座座雄渾又略顯蒼涼的黃土山丘,像佈陣在那裡忠於職守的一個個士兵,高昂著不屈的頭顱,多少年如一日守望著皇天厚土。只是那無定河像一條不甘束縛的蛟龍,流入清澗後驟然收入深切河槽,左闖又突,百折不撓地投奔黃河而去,給人以一種生生不息的生命啟迪。

王建領:清澗——全秦要戶

而黃河流域,則是險灘急流,另番峽谷風光。黃河之水天上來,濁浪排空勢如虹。觸景生情,不由你會發出“逝者如斯夫”的感嘆。這裡基岩裸露,岸奇谷幽,山魂水韻,鬼斧神工,如此多嬌江山,令踏雪登原、身臨其境的一代偉人毛澤東詩情澎湃,終成《沁園春·雪》這一氣吞山河、雄視千古的絕唱( 1936年2月7日在高家土瓜塬吟成,袁家溝村完稿)。更令人叫絕的是,黃河入清第一村尚坪,有一栩栩如生的人形石山,面容像慈母一樣和藹而安詳,當地老百姓稱其為“母親山”,山西柳林等地以此自然景觀為主開闢的黃河峽谷風情遊漸成熱線,大凡外來參觀者都情不自禁:“這不就是多少炎黃子孫魂牽夢繞的黃河母親嗎?”

“全秦保障憑誰力,絕塞屏藩仗此城”。清澗群山環抱,左澗右隘的獨特地理,全秦要戶之戰略地位,使這方熱土從人類進入文明社會起,就註定要成兵家必爭之地,華夏神奇之所;成演繹歷史之舞臺,成就文明之福祉。到清澗鄉下隨便一走,到處都有古人征戰的痕跡,軍莊、軍家屯、營田、草場山、官廳、將台山等等以軍事活動命名的村寨比比皆是。就是文人騷客擺弄斯文的“清澗十景”,有一半亦是“筆架遠眺”、“官山奇聳”等要塞、天塹。到了二十世紀,清澗接二連三掀起的一場場紅色風暴,更使這塊紅色的土地名震華夏、功垂史冊。

王建領:清澗——全秦要戶

在陝北莽原上,無定河像黃河巨龍的虯鬚,化作一道美麗的彩虹,與母親河血脈相牽。被稱作“全秦要戶”的清澗,就是被這無定河彩練緊緊維繫在黃河身邊的一顆塞上明珠。

清澗,這個讀來上口、聽來悅耳、清逸雋永、意境優美又好象與黃土高原底蘊不相押韻的縣名,本身就有幾分傳奇。她是全國罕有的由皇帝御賜縣名個例中的一例。由於清澗“南通關洛,北連榆塞”,“東據黃河、西繞黑水,左可致河東之粟,右可固延安之勢,為全秦北戶,誠要害之雄區”(見《宋史》),宋康定元年(1040年),為抗西夏侵擾,朝廷重臣范仲淹令鄜州守將種世衡,在黃河辛關渡口架設浮橋(枯水時遺蹟仍清晰可見)以致河東之粟,在唐寬州舊治所處修築城池,以致延安之固,城成卻無水。種乃重賞工、兵,鑿井幾近二十丈終得清泉,仁宗欣悉城竣泉湧,龍顏大喜,遂硃批“青澗”名之。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置清澗縣,明洪武四年(1371年)改青澗為“清澗”。

王建領:清澗——全秦要戶

說怪也不怪,偏偏流經縣城的那條秀延河(亦名清澗河),與黃土高原上眾多濁浪翻滾的河流相比,像毛腦小子群中的一個小丫頭,是那樣的清新別緻,是那樣的不同凡響。她從安塞出發,深情地將子長、清澗、延川三個縣城攬入懷中,一路不捨晝夜,走到清水關。彎彎曲曲,纏纏綿綿,泉水叮咚,溪流淙淙,配以清一色的青石河床,藍中有綠,綠中透藍,澄澈如練。在四面八方令人壓抑的暗黃色包圍之中,在使人焦躁的乾渴荒原上,突然有這麼藍的精緻,水的靈氣,這不活脫脫就是清澗麼?無怪後人每每弄不清,這清澗究竟是縣以河名,還是河以縣名。

在清澗188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秀延河流域三分天下約佔28%,無定河流域和黃河流域各佔49%、22%。這無定河流域是典型的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地貌,那一座座雄渾又略顯蒼涼的黃土山丘,像佈陣在那裡忠於職守的一個個士兵,高昂著不屈的頭顱,多少年如一日守望著皇天厚土。只是那無定河像一條不甘束縛的蛟龍,流入清澗後驟然收入深切河槽,左闖又突,百折不撓地投奔黃河而去,給人以一種生生不息的生命啟迪。

王建領:清澗——全秦要戶

而黃河流域,則是險灘急流,另番峽谷風光。黃河之水天上來,濁浪排空勢如虹。觸景生情,不由你會發出“逝者如斯夫”的感嘆。這裡基岩裸露,岸奇谷幽,山魂水韻,鬼斧神工,如此多嬌江山,令踏雪登原、身臨其境的一代偉人毛澤東詩情澎湃,終成《沁園春·雪》這一氣吞山河、雄視千古的絕唱( 1936年2月7日在高家土瓜塬吟成,袁家溝村完稿)。更令人叫絕的是,黃河入清第一村尚坪,有一栩栩如生的人形石山,面容像慈母一樣和藹而安詳,當地老百姓稱其為“母親山”,山西柳林等地以此自然景觀為主開闢的黃河峽谷風情遊漸成熱線,大凡外來參觀者都情不自禁:“這不就是多少炎黃子孫魂牽夢繞的黃河母親嗎?”

“全秦保障憑誰力,絕塞屏藩仗此城”。清澗群山環抱,左澗右隘的獨特地理,全秦要戶之戰略地位,使這方熱土從人類進入文明社會起,就註定要成兵家必爭之地,華夏神奇之所;成演繹歷史之舞臺,成就文明之福祉。到清澗鄉下隨便一走,到處都有古人征戰的痕跡,軍莊、軍家屯、營田、草場山、官廳、將台山等等以軍事活動命名的村寨比比皆是。就是文人騷客擺弄斯文的“清澗十景”,有一半亦是“筆架遠眺”、“官山奇聳”等要塞、天塹。到了二十世紀,清澗接二連三掀起的一場場紅色風暴,更使這塊紅色的土地名震華夏、功垂史冊。

王建領:清澗——全秦要戶

1927年,隨著“四一二政變”發生,國共第一次合作破局,全國一片腥風血雨。駐守清澗縣且下屬多有共產黨員的石謙旅長,被盤踞在陝北的軍閥井嶽秀誘殺。石旅中的共產黨員李象九、謝子長、閆紅彥和陝西省委派來的唐澍、白明善、閆揆要等,果斷決定利用石旅的有利條件,舉行武裝起義,打響了中國北方鬧紅第一槍。清澗起義是繼南昌起義、秋收起義之後全國第三次武裝起義,震動全國。更在於清澗起義的星星之火,迅速成燎原之勢,掀開了中國革命史的光輝一頁。在此基礎上壯大的紅色武裝,在謝子長、劉志丹的領導下,創造的陝北、陝甘邊革命根據地,成了中國工農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徵的落腳點和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出發點。

1935年10月,紅軍勝利到達陝北後,面對中華民族的生死存亡危機,黨中央召開了著名的“瓦窯堡會議”,確定了抗日民主統一戰線的策略路線和軍事方針,並組成抗日先鋒軍,開赴華北對日作戰。2月17日,毛澤東在清澗袁家溝村以中華蘇維埃人民共和國和紅軍革命軍事委員會名義,發表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東征宣言》。20日,紅軍從北起綏德溝口、南至延川清水關一線強渡黃河成功。21日,毛澤東、周恩來和總部領導從清澗辛關順利渡河。紅軍東征轉戰三晉30餘縣、歷時2個多月,極大地壯大了紅軍聲威,鼓舞了全民士氣,拉開了全民抗戰之序幕。

王建領:清澗——全秦要戶

在陝北莽原上,無定河像黃河巨龍的虯鬚,化作一道美麗的彩虹,與母親河血脈相牽。被稱作“全秦要戶”的清澗,就是被這無定河彩練緊緊維繫在黃河身邊的一顆塞上明珠。

清澗,這個讀來上口、聽來悅耳、清逸雋永、意境優美又好象與黃土高原底蘊不相押韻的縣名,本身就有幾分傳奇。她是全國罕有的由皇帝御賜縣名個例中的一例。由於清澗“南通關洛,北連榆塞”,“東據黃河、西繞黑水,左可致河東之粟,右可固延安之勢,為全秦北戶,誠要害之雄區”(見《宋史》),宋康定元年(1040年),為抗西夏侵擾,朝廷重臣范仲淹令鄜州守將種世衡,在黃河辛關渡口架設浮橋(枯水時遺蹟仍清晰可見)以致河東之粟,在唐寬州舊治所處修築城池,以致延安之固,城成卻無水。種乃重賞工、兵,鑿井幾近二十丈終得清泉,仁宗欣悉城竣泉湧,龍顏大喜,遂硃批“青澗”名之。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置清澗縣,明洪武四年(1371年)改青澗為“清澗”。

王建領:清澗——全秦要戶

說怪也不怪,偏偏流經縣城的那條秀延河(亦名清澗河),與黃土高原上眾多濁浪翻滾的河流相比,像毛腦小子群中的一個小丫頭,是那樣的清新別緻,是那樣的不同凡響。她從安塞出發,深情地將子長、清澗、延川三個縣城攬入懷中,一路不捨晝夜,走到清水關。彎彎曲曲,纏纏綿綿,泉水叮咚,溪流淙淙,配以清一色的青石河床,藍中有綠,綠中透藍,澄澈如練。在四面八方令人壓抑的暗黃色包圍之中,在使人焦躁的乾渴荒原上,突然有這麼藍的精緻,水的靈氣,這不活脫脫就是清澗麼?無怪後人每每弄不清,這清澗究竟是縣以河名,還是河以縣名。

在清澗188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秀延河流域三分天下約佔28%,無定河流域和黃河流域各佔49%、22%。這無定河流域是典型的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地貌,那一座座雄渾又略顯蒼涼的黃土山丘,像佈陣在那裡忠於職守的一個個士兵,高昂著不屈的頭顱,多少年如一日守望著皇天厚土。只是那無定河像一條不甘束縛的蛟龍,流入清澗後驟然收入深切河槽,左闖又突,百折不撓地投奔黃河而去,給人以一種生生不息的生命啟迪。

王建領:清澗——全秦要戶

而黃河流域,則是險灘急流,另番峽谷風光。黃河之水天上來,濁浪排空勢如虹。觸景生情,不由你會發出“逝者如斯夫”的感嘆。這裡基岩裸露,岸奇谷幽,山魂水韻,鬼斧神工,如此多嬌江山,令踏雪登原、身臨其境的一代偉人毛澤東詩情澎湃,終成《沁園春·雪》這一氣吞山河、雄視千古的絕唱( 1936年2月7日在高家土瓜塬吟成,袁家溝村完稿)。更令人叫絕的是,黃河入清第一村尚坪,有一栩栩如生的人形石山,面容像慈母一樣和藹而安詳,當地老百姓稱其為“母親山”,山西柳林等地以此自然景觀為主開闢的黃河峽谷風情遊漸成熱線,大凡外來參觀者都情不自禁:“這不就是多少炎黃子孫魂牽夢繞的黃河母親嗎?”

“全秦保障憑誰力,絕塞屏藩仗此城”。清澗群山環抱,左澗右隘的獨特地理,全秦要戶之戰略地位,使這方熱土從人類進入文明社會起,就註定要成兵家必爭之地,華夏神奇之所;成演繹歷史之舞臺,成就文明之福祉。到清澗鄉下隨便一走,到處都有古人征戰的痕跡,軍莊、軍家屯、營田、草場山、官廳、將台山等等以軍事活動命名的村寨比比皆是。就是文人騷客擺弄斯文的“清澗十景”,有一半亦是“筆架遠眺”、“官山奇聳”等要塞、天塹。到了二十世紀,清澗接二連三掀起的一場場紅色風暴,更使這塊紅色的土地名震華夏、功垂史冊。

王建領:清澗——全秦要戶

1927年,隨著“四一二政變”發生,國共第一次合作破局,全國一片腥風血雨。駐守清澗縣且下屬多有共產黨員的石謙旅長,被盤踞在陝北的軍閥井嶽秀誘殺。石旅中的共產黨員李象九、謝子長、閆紅彥和陝西省委派來的唐澍、白明善、閆揆要等,果斷決定利用石旅的有利條件,舉行武裝起義,打響了中國北方鬧紅第一槍。清澗起義是繼南昌起義、秋收起義之後全國第三次武裝起義,震動全國。更在於清澗起義的星星之火,迅速成燎原之勢,掀開了中國革命史的光輝一頁。在此基礎上壯大的紅色武裝,在謝子長、劉志丹的領導下,創造的陝北、陝甘邊革命根據地,成了中國工農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徵的落腳點和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出發點。

1935年10月,紅軍勝利到達陝北後,面對中華民族的生死存亡危機,黨中央召開了著名的“瓦窯堡會議”,確定了抗日民主統一戰線的策略路線和軍事方針,並組成抗日先鋒軍,開赴華北對日作戰。2月17日,毛澤東在清澗袁家溝村以中華蘇維埃人民共和國和紅軍革命軍事委員會名義,發表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東征宣言》。20日,紅軍從北起綏德溝口、南至延川清水關一線強渡黃河成功。21日,毛澤東、周恩來和總部領導從清澗辛關順利渡河。紅軍東征轉戰三晉30餘縣、歷時2個多月,極大地壯大了紅軍聲威,鼓舞了全民士氣,拉開了全民抗戰之序幕。

王建領:清澗——全秦要戶

1947年胡宗南軍隊佔領延安後,歷史再次將目光聚焦在清澗。3月26日,毛澤東及中央五大書記和彭德懷等軍委領導、中央機關人員雲集棗林則溝村,召開中央政治局緊急會議。會議決定將中央分成“三委”,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組成“前委”,率中央和解放軍總部繼續留在陝北指揮全國解放戰爭;劉少奇、朱德、董必武組成“工委”,赴華北開展中央委託的工作;葉劍英、楊尚昆組成“後委”,轉移到晉西北統籌後方工作。這是一次生死攸關的抉擇,這是國共兩大指揮部勝負、攻防的一次歷史性轉折。毛澤東化名李(離)德(得)勝率“亞洲部”(中央機關代號)開始轉戰陝北。為了鼓舞士氣,毛澤東主席還向劉胡蘭烈士題詞“生的偉大,死的光榮”。“黨中央仍在陝北”這一消息發佈後,一掃3月18日黨中央撤離延安後籠罩在人們心頭的陰霾。僅僅半年後,著名的“清(澗)延(延川、延長)戰役”在彭大將軍指揮下取得完勝,這次踏上不歸路的是胡宗南的部隊。因為8月20日結束的沙家店戰役標誌著國共力量此消彼長實現戰略更置,用毛澤東的話說:“我們已經過了坳了。”而8月23日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實施戰略反攻的隆隆炮聲,已向世人宣告:一個全新的、人民的共和國將要誕生了!

英雄的土地激勵世世代代生活在這裡的清澗人,以他們的勤勞智慧譜寫出一曲曲永不褪色的英雄讚歌。古代,不論是守當川、戰永樂、戰死疆場的北宋大將高永能,還是鎮鄜延、收淮西抑鬱而終的南宋大將李顯忠,雖無力迴天,功虧一簣,但卻將清澗人忠勇俠義的血性風範表現得淋漓盡致。近代,陝北特委早期領導人、黃埔政治教官白明善,被捕後三上絞刑架,不丟共產黨人的氣節,英勇就義。清澗像白明善這樣視死如歸的英烈有2000多人,是陝西烈士最多的縣。國家副主席王震、大將許光達有感於英雄們的浩然正氣,分別題詞“清澗英烈永垂不朽”。像高傑村白烈飛等“白家九姐妹”在白色恐怖年代毅然集體投身革命的壯舉;陝甘寧邊區所有縣都有清澗籍幹部任過書記縣長,1943年西北高幹會上,毛澤東為獲獎的惠中權(清澗人,時任靖邊書記)、黃靜波(時任清澗縣長)分別題詞:“實事求是、不尚空談”和“堅決執行黨的路線”之佳話;毛澤東席曾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袁家溝村一村走出四位省委書記(原山東省委書記白如冰、江西省委書記白棟材、福建省委書記白治民、現任雲南省委書記白恩培)的傳奇;建國後首次定級清澗籍有60多位省軍級幹部、在冊老紅軍佔全國總數十五分之一的殊榮……無不令人感慨萬千、肅然起敬。而在紅軍東征中,僅有8萬多人口的清澗,就有近2萬人直接、間接地參與或支援東征,成為名符其實的邊區模範縣。彭德懷當時評價:“南京北京不如瑞金,中國外國不如興國,清澗的工作勝過興國”。

王建領:清澗——全秦要戶

在陝北莽原上,無定河像黃河巨龍的虯鬚,化作一道美麗的彩虹,與母親河血脈相牽。被稱作“全秦要戶”的清澗,就是被這無定河彩練緊緊維繫在黃河身邊的一顆塞上明珠。

清澗,這個讀來上口、聽來悅耳、清逸雋永、意境優美又好象與黃土高原底蘊不相押韻的縣名,本身就有幾分傳奇。她是全國罕有的由皇帝御賜縣名個例中的一例。由於清澗“南通關洛,北連榆塞”,“東據黃河、西繞黑水,左可致河東之粟,右可固延安之勢,為全秦北戶,誠要害之雄區”(見《宋史》),宋康定元年(1040年),為抗西夏侵擾,朝廷重臣范仲淹令鄜州守將種世衡,在黃河辛關渡口架設浮橋(枯水時遺蹟仍清晰可見)以致河東之粟,在唐寬州舊治所處修築城池,以致延安之固,城成卻無水。種乃重賞工、兵,鑿井幾近二十丈終得清泉,仁宗欣悉城竣泉湧,龍顏大喜,遂硃批“青澗”名之。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置清澗縣,明洪武四年(1371年)改青澗為“清澗”。

王建領:清澗——全秦要戶

說怪也不怪,偏偏流經縣城的那條秀延河(亦名清澗河),與黃土高原上眾多濁浪翻滾的河流相比,像毛腦小子群中的一個小丫頭,是那樣的清新別緻,是那樣的不同凡響。她從安塞出發,深情地將子長、清澗、延川三個縣城攬入懷中,一路不捨晝夜,走到清水關。彎彎曲曲,纏纏綿綿,泉水叮咚,溪流淙淙,配以清一色的青石河床,藍中有綠,綠中透藍,澄澈如練。在四面八方令人壓抑的暗黃色包圍之中,在使人焦躁的乾渴荒原上,突然有這麼藍的精緻,水的靈氣,這不活脫脫就是清澗麼?無怪後人每每弄不清,這清澗究竟是縣以河名,還是河以縣名。

在清澗188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秀延河流域三分天下約佔28%,無定河流域和黃河流域各佔49%、22%。這無定河流域是典型的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地貌,那一座座雄渾又略顯蒼涼的黃土山丘,像佈陣在那裡忠於職守的一個個士兵,高昂著不屈的頭顱,多少年如一日守望著皇天厚土。只是那無定河像一條不甘束縛的蛟龍,流入清澗後驟然收入深切河槽,左闖又突,百折不撓地投奔黃河而去,給人以一種生生不息的生命啟迪。

王建領:清澗——全秦要戶

而黃河流域,則是險灘急流,另番峽谷風光。黃河之水天上來,濁浪排空勢如虹。觸景生情,不由你會發出“逝者如斯夫”的感嘆。這裡基岩裸露,岸奇谷幽,山魂水韻,鬼斧神工,如此多嬌江山,令踏雪登原、身臨其境的一代偉人毛澤東詩情澎湃,終成《沁園春·雪》這一氣吞山河、雄視千古的絕唱( 1936年2月7日在高家土瓜塬吟成,袁家溝村完稿)。更令人叫絕的是,黃河入清第一村尚坪,有一栩栩如生的人形石山,面容像慈母一樣和藹而安詳,當地老百姓稱其為“母親山”,山西柳林等地以此自然景觀為主開闢的黃河峽谷風情遊漸成熱線,大凡外來參觀者都情不自禁:“這不就是多少炎黃子孫魂牽夢繞的黃河母親嗎?”

“全秦保障憑誰力,絕塞屏藩仗此城”。清澗群山環抱,左澗右隘的獨特地理,全秦要戶之戰略地位,使這方熱土從人類進入文明社會起,就註定要成兵家必爭之地,華夏神奇之所;成演繹歷史之舞臺,成就文明之福祉。到清澗鄉下隨便一走,到處都有古人征戰的痕跡,軍莊、軍家屯、營田、草場山、官廳、將台山等等以軍事活動命名的村寨比比皆是。就是文人騷客擺弄斯文的“清澗十景”,有一半亦是“筆架遠眺”、“官山奇聳”等要塞、天塹。到了二十世紀,清澗接二連三掀起的一場場紅色風暴,更使這塊紅色的土地名震華夏、功垂史冊。

王建領:清澗——全秦要戶

1927年,隨著“四一二政變”發生,國共第一次合作破局,全國一片腥風血雨。駐守清澗縣且下屬多有共產黨員的石謙旅長,被盤踞在陝北的軍閥井嶽秀誘殺。石旅中的共產黨員李象九、謝子長、閆紅彥和陝西省委派來的唐澍、白明善、閆揆要等,果斷決定利用石旅的有利條件,舉行武裝起義,打響了中國北方鬧紅第一槍。清澗起義是繼南昌起義、秋收起義之後全國第三次武裝起義,震動全國。更在於清澗起義的星星之火,迅速成燎原之勢,掀開了中國革命史的光輝一頁。在此基礎上壯大的紅色武裝,在謝子長、劉志丹的領導下,創造的陝北、陝甘邊革命根據地,成了中國工農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徵的落腳點和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出發點。

1935年10月,紅軍勝利到達陝北後,面對中華民族的生死存亡危機,黨中央召開了著名的“瓦窯堡會議”,確定了抗日民主統一戰線的策略路線和軍事方針,並組成抗日先鋒軍,開赴華北對日作戰。2月17日,毛澤東在清澗袁家溝村以中華蘇維埃人民共和國和紅軍革命軍事委員會名義,發表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東征宣言》。20日,紅軍從北起綏德溝口、南至延川清水關一線強渡黃河成功。21日,毛澤東、周恩來和總部領導從清澗辛關順利渡河。紅軍東征轉戰三晉30餘縣、歷時2個多月,極大地壯大了紅軍聲威,鼓舞了全民士氣,拉開了全民抗戰之序幕。

王建領:清澗——全秦要戶

1947年胡宗南軍隊佔領延安後,歷史再次將目光聚焦在清澗。3月26日,毛澤東及中央五大書記和彭德懷等軍委領導、中央機關人員雲集棗林則溝村,召開中央政治局緊急會議。會議決定將中央分成“三委”,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組成“前委”,率中央和解放軍總部繼續留在陝北指揮全國解放戰爭;劉少奇、朱德、董必武組成“工委”,赴華北開展中央委託的工作;葉劍英、楊尚昆組成“後委”,轉移到晉西北統籌後方工作。這是一次生死攸關的抉擇,這是國共兩大指揮部勝負、攻防的一次歷史性轉折。毛澤東化名李(離)德(得)勝率“亞洲部”(中央機關代號)開始轉戰陝北。為了鼓舞士氣,毛澤東主席還向劉胡蘭烈士題詞“生的偉大,死的光榮”。“黨中央仍在陝北”這一消息發佈後,一掃3月18日黨中央撤離延安後籠罩在人們心頭的陰霾。僅僅半年後,著名的“清(澗)延(延川、延長)戰役”在彭大將軍指揮下取得完勝,這次踏上不歸路的是胡宗南的部隊。因為8月20日結束的沙家店戰役標誌著國共力量此消彼長實現戰略更置,用毛澤東的話說:“我們已經過了坳了。”而8月23日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實施戰略反攻的隆隆炮聲,已向世人宣告:一個全新的、人民的共和國將要誕生了!

英雄的土地激勵世世代代生活在這裡的清澗人,以他們的勤勞智慧譜寫出一曲曲永不褪色的英雄讚歌。古代,不論是守當川、戰永樂、戰死疆場的北宋大將高永能,還是鎮鄜延、收淮西抑鬱而終的南宋大將李顯忠,雖無力迴天,功虧一簣,但卻將清澗人忠勇俠義的血性風範表現得淋漓盡致。近代,陝北特委早期領導人、黃埔政治教官白明善,被捕後三上絞刑架,不丟共產黨人的氣節,英勇就義。清澗像白明善這樣視死如歸的英烈有2000多人,是陝西烈士最多的縣。國家副主席王震、大將許光達有感於英雄們的浩然正氣,分別題詞“清澗英烈永垂不朽”。像高傑村白烈飛等“白家九姐妹”在白色恐怖年代毅然集體投身革命的壯舉;陝甘寧邊區所有縣都有清澗籍幹部任過書記縣長,1943年西北高幹會上,毛澤東為獲獎的惠中權(清澗人,時任靖邊書記)、黃靜波(時任清澗縣長)分別題詞:“實事求是、不尚空談”和“堅決執行黨的路線”之佳話;毛澤東席曾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袁家溝村一村走出四位省委書記(原山東省委書記白如冰、江西省委書記白棟材、福建省委書記白治民、現任雲南省委書記白恩培)的傳奇;建國後首次定級清澗籍有60多位省軍級幹部、在冊老紅軍佔全國總數十五分之一的殊榮……無不令人感慨萬千、肅然起敬。而在紅軍東征中,僅有8萬多人口的清澗,就有近2萬人直接、間接地參與或支援東征,成為名符其實的邊區模範縣。彭德懷當時評價:“南京北京不如瑞金,中國外國不如興國,清澗的工作勝過興國”。

王建領:清澗——全秦要戶

與先輩文功武略相映成輝的,是人民作家路遙所創造的輝煌。路遙迎著新中國的曙光誕生在清澗王家堡這樣一個再普通不過的山溝裡,老實巴交的父親帶著對新中國的美好憧憬,為其起名王衛國。然苦難似乎是路遙的命定。也許是貧困無法使路遙在家中容身,也許是為了讓路遙能有個較好的活法。在7歲那個將要上學的年齡,路遙跟著父親一步一回頭地一路乞討到延川,給同樣一貧如洗的伯父頂門。如果說生活苦難給路遙是飢體的折磨的話,十年後“文革”那場史無前例的政治運動,給路遙的則是政治上的磨難。然而,苦難成就了路遙!當路遙以追求健全社會之願望開始其異常活躍、異常深刻、也異常痛苦的思維時,他為人們展示了一個《平凡的世界》的精神境界。他甚至沒有《驚心動魂的(那)一幕》,卻捧得了共和國最高文學獎——茅盾文學獎,成繼柳青之後陝北黃土地走出的又一位里程碑式的文學家。他“像牛一樣勞動,像土地一樣的奉獻”,以一個作家的良心,用如椽巨筆抒發著他對老百姓牽腸掛肚的感情。“金盆打了,分量還在”,路遙雖42歲英年早逝,但人們依然能在《平凡的世界》裡,繼續品味《人生》,享受作家為我們提供的精神食糧。

“天上少雨,地下無礦”,嚴酷的自然條件制約,或許使我們不能或無法用富饒、豐腴來描述清澗。但“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清澗的石板瓦窯堡的炭”這句名謠卻傳遍天下。由於長年的地火粹煉和水土流失,大凡在清河流,均為石質河床,那河流兩岸的石臺地,就是天然的石板場。試想,在水泥、瓷板等建材未問世前,那平展展、亮哇哇、藍茵茵的石板,不正是上好的裝飾材料嗎?走進清澗,你看那城是石砌的,街巷是石鋪的,院牆是石壘的,屋頂是石壓的,那臺階、雨簷,那窗臺、炕楞,那鍋臺、鍋蓋,甚至櫃子、倉子、桌子、凳子,一應石板活。正當人們擔心眼花瞭亂的各種新式建材會沖淡人們對石板的美好記憶時,一股返樸歸真的思潮,使清澗石板又有了用武之地。

王建領:清澗——全秦要戶

在陝北莽原上,無定河像黃河巨龍的虯鬚,化作一道美麗的彩虹,與母親河血脈相牽。被稱作“全秦要戶”的清澗,就是被這無定河彩練緊緊維繫在黃河身邊的一顆塞上明珠。

清澗,這個讀來上口、聽來悅耳、清逸雋永、意境優美又好象與黃土高原底蘊不相押韻的縣名,本身就有幾分傳奇。她是全國罕有的由皇帝御賜縣名個例中的一例。由於清澗“南通關洛,北連榆塞”,“東據黃河、西繞黑水,左可致河東之粟,右可固延安之勢,為全秦北戶,誠要害之雄區”(見《宋史》),宋康定元年(1040年),為抗西夏侵擾,朝廷重臣范仲淹令鄜州守將種世衡,在黃河辛關渡口架設浮橋(枯水時遺蹟仍清晰可見)以致河東之粟,在唐寬州舊治所處修築城池,以致延安之固,城成卻無水。種乃重賞工、兵,鑿井幾近二十丈終得清泉,仁宗欣悉城竣泉湧,龍顏大喜,遂硃批“青澗”名之。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置清澗縣,明洪武四年(1371年)改青澗為“清澗”。

王建領:清澗——全秦要戶

說怪也不怪,偏偏流經縣城的那條秀延河(亦名清澗河),與黃土高原上眾多濁浪翻滾的河流相比,像毛腦小子群中的一個小丫頭,是那樣的清新別緻,是那樣的不同凡響。她從安塞出發,深情地將子長、清澗、延川三個縣城攬入懷中,一路不捨晝夜,走到清水關。彎彎曲曲,纏纏綿綿,泉水叮咚,溪流淙淙,配以清一色的青石河床,藍中有綠,綠中透藍,澄澈如練。在四面八方令人壓抑的暗黃色包圍之中,在使人焦躁的乾渴荒原上,突然有這麼藍的精緻,水的靈氣,這不活脫脫就是清澗麼?無怪後人每每弄不清,這清澗究竟是縣以河名,還是河以縣名。

在清澗188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秀延河流域三分天下約佔28%,無定河流域和黃河流域各佔49%、22%。這無定河流域是典型的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地貌,那一座座雄渾又略顯蒼涼的黃土山丘,像佈陣在那裡忠於職守的一個個士兵,高昂著不屈的頭顱,多少年如一日守望著皇天厚土。只是那無定河像一條不甘束縛的蛟龍,流入清澗後驟然收入深切河槽,左闖又突,百折不撓地投奔黃河而去,給人以一種生生不息的生命啟迪。

王建領:清澗——全秦要戶

而黃河流域,則是險灘急流,另番峽谷風光。黃河之水天上來,濁浪排空勢如虹。觸景生情,不由你會發出“逝者如斯夫”的感嘆。這裡基岩裸露,岸奇谷幽,山魂水韻,鬼斧神工,如此多嬌江山,令踏雪登原、身臨其境的一代偉人毛澤東詩情澎湃,終成《沁園春·雪》這一氣吞山河、雄視千古的絕唱( 1936年2月7日在高家土瓜塬吟成,袁家溝村完稿)。更令人叫絕的是,黃河入清第一村尚坪,有一栩栩如生的人形石山,面容像慈母一樣和藹而安詳,當地老百姓稱其為“母親山”,山西柳林等地以此自然景觀為主開闢的黃河峽谷風情遊漸成熱線,大凡外來參觀者都情不自禁:“這不就是多少炎黃子孫魂牽夢繞的黃河母親嗎?”

“全秦保障憑誰力,絕塞屏藩仗此城”。清澗群山環抱,左澗右隘的獨特地理,全秦要戶之戰略地位,使這方熱土從人類進入文明社會起,就註定要成兵家必爭之地,華夏神奇之所;成演繹歷史之舞臺,成就文明之福祉。到清澗鄉下隨便一走,到處都有古人征戰的痕跡,軍莊、軍家屯、營田、草場山、官廳、將台山等等以軍事活動命名的村寨比比皆是。就是文人騷客擺弄斯文的“清澗十景”,有一半亦是“筆架遠眺”、“官山奇聳”等要塞、天塹。到了二十世紀,清澗接二連三掀起的一場場紅色風暴,更使這塊紅色的土地名震華夏、功垂史冊。

王建領:清澗——全秦要戶

1927年,隨著“四一二政變”發生,國共第一次合作破局,全國一片腥風血雨。駐守清澗縣且下屬多有共產黨員的石謙旅長,被盤踞在陝北的軍閥井嶽秀誘殺。石旅中的共產黨員李象九、謝子長、閆紅彥和陝西省委派來的唐澍、白明善、閆揆要等,果斷決定利用石旅的有利條件,舉行武裝起義,打響了中國北方鬧紅第一槍。清澗起義是繼南昌起義、秋收起義之後全國第三次武裝起義,震動全國。更在於清澗起義的星星之火,迅速成燎原之勢,掀開了中國革命史的光輝一頁。在此基礎上壯大的紅色武裝,在謝子長、劉志丹的領導下,創造的陝北、陝甘邊革命根據地,成了中國工農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徵的落腳點和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出發點。

1935年10月,紅軍勝利到達陝北後,面對中華民族的生死存亡危機,黨中央召開了著名的“瓦窯堡會議”,確定了抗日民主統一戰線的策略路線和軍事方針,並組成抗日先鋒軍,開赴華北對日作戰。2月17日,毛澤東在清澗袁家溝村以中華蘇維埃人民共和國和紅軍革命軍事委員會名義,發表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東征宣言》。20日,紅軍從北起綏德溝口、南至延川清水關一線強渡黃河成功。21日,毛澤東、周恩來和總部領導從清澗辛關順利渡河。紅軍東征轉戰三晉30餘縣、歷時2個多月,極大地壯大了紅軍聲威,鼓舞了全民士氣,拉開了全民抗戰之序幕。

王建領:清澗——全秦要戶

1947年胡宗南軍隊佔領延安後,歷史再次將目光聚焦在清澗。3月26日,毛澤東及中央五大書記和彭德懷等軍委領導、中央機關人員雲集棗林則溝村,召開中央政治局緊急會議。會議決定將中央分成“三委”,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組成“前委”,率中央和解放軍總部繼續留在陝北指揮全國解放戰爭;劉少奇、朱德、董必武組成“工委”,赴華北開展中央委託的工作;葉劍英、楊尚昆組成“後委”,轉移到晉西北統籌後方工作。這是一次生死攸關的抉擇,這是國共兩大指揮部勝負、攻防的一次歷史性轉折。毛澤東化名李(離)德(得)勝率“亞洲部”(中央機關代號)開始轉戰陝北。為了鼓舞士氣,毛澤東主席還向劉胡蘭烈士題詞“生的偉大,死的光榮”。“黨中央仍在陝北”這一消息發佈後,一掃3月18日黨中央撤離延安後籠罩在人們心頭的陰霾。僅僅半年後,著名的“清(澗)延(延川、延長)戰役”在彭大將軍指揮下取得完勝,這次踏上不歸路的是胡宗南的部隊。因為8月20日結束的沙家店戰役標誌著國共力量此消彼長實現戰略更置,用毛澤東的話說:“我們已經過了坳了。”而8月23日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實施戰略反攻的隆隆炮聲,已向世人宣告:一個全新的、人民的共和國將要誕生了!

英雄的土地激勵世世代代生活在這裡的清澗人,以他們的勤勞智慧譜寫出一曲曲永不褪色的英雄讚歌。古代,不論是守當川、戰永樂、戰死疆場的北宋大將高永能,還是鎮鄜延、收淮西抑鬱而終的南宋大將李顯忠,雖無力迴天,功虧一簣,但卻將清澗人忠勇俠義的血性風範表現得淋漓盡致。近代,陝北特委早期領導人、黃埔政治教官白明善,被捕後三上絞刑架,不丟共產黨人的氣節,英勇就義。清澗像白明善這樣視死如歸的英烈有2000多人,是陝西烈士最多的縣。國家副主席王震、大將許光達有感於英雄們的浩然正氣,分別題詞“清澗英烈永垂不朽”。像高傑村白烈飛等“白家九姐妹”在白色恐怖年代毅然集體投身革命的壯舉;陝甘寧邊區所有縣都有清澗籍幹部任過書記縣長,1943年西北高幹會上,毛澤東為獲獎的惠中權(清澗人,時任靖邊書記)、黃靜波(時任清澗縣長)分別題詞:“實事求是、不尚空談”和“堅決執行黨的路線”之佳話;毛澤東席曾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袁家溝村一村走出四位省委書記(原山東省委書記白如冰、江西省委書記白棟材、福建省委書記白治民、現任雲南省委書記白恩培)的傳奇;建國後首次定級清澗籍有60多位省軍級幹部、在冊老紅軍佔全國總數十五分之一的殊榮……無不令人感慨萬千、肅然起敬。而在紅軍東征中,僅有8萬多人口的清澗,就有近2萬人直接、間接地參與或支援東征,成為名符其實的邊區模範縣。彭德懷當時評價:“南京北京不如瑞金,中國外國不如興國,清澗的工作勝過興國”。

王建領:清澗——全秦要戶

與先輩文功武略相映成輝的,是人民作家路遙所創造的輝煌。路遙迎著新中國的曙光誕生在清澗王家堡這樣一個再普通不過的山溝裡,老實巴交的父親帶著對新中國的美好憧憬,為其起名王衛國。然苦難似乎是路遙的命定。也許是貧困無法使路遙在家中容身,也許是為了讓路遙能有個較好的活法。在7歲那個將要上學的年齡,路遙跟著父親一步一回頭地一路乞討到延川,給同樣一貧如洗的伯父頂門。如果說生活苦難給路遙是飢體的折磨的話,十年後“文革”那場史無前例的政治運動,給路遙的則是政治上的磨難。然而,苦難成就了路遙!當路遙以追求健全社會之願望開始其異常活躍、異常深刻、也異常痛苦的思維時,他為人們展示了一個《平凡的世界》的精神境界。他甚至沒有《驚心動魂的(那)一幕》,卻捧得了共和國最高文學獎——茅盾文學獎,成繼柳青之後陝北黃土地走出的又一位里程碑式的文學家。他“像牛一樣勞動,像土地一樣的奉獻”,以一個作家的良心,用如椽巨筆抒發著他對老百姓牽腸掛肚的感情。“金盆打了,分量還在”,路遙雖42歲英年早逝,但人們依然能在《平凡的世界》裡,繼續品味《人生》,享受作家為我們提供的精神食糧。

“天上少雨,地下無礦”,嚴酷的自然條件制約,或許使我們不能或無法用富饒、豐腴來描述清澗。但“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清澗的石板瓦窯堡的炭”這句名謠卻傳遍天下。由於長年的地火粹煉和水土流失,大凡在清河流,均為石質河床,那河流兩岸的石臺地,就是天然的石板場。試想,在水泥、瓷板等建材未問世前,那平展展、亮哇哇、藍茵茵的石板,不正是上好的裝飾材料嗎?走進清澗,你看那城是石砌的,街巷是石鋪的,院牆是石壘的,屋頂是石壓的,那臺階、雨簷,那窗臺、炕楞,那鍋臺、鍋蓋,甚至櫃子、倉子、桌子、凳子,一應石板活。正當人們擔心眼花瞭亂的各種新式建材會沖淡人們對石板的美好記憶時,一股返樸歸真的思潮,使清澗石板又有了用武之地。

王建領:清澗——全秦要戶

清澗石板有名,紅棗更有名。紅棗作為“邑人賴以獲濟”的經濟樹種,在《詩經》中就有“八月剝棗,十月獲稻”的記載,《史記》中更有“家有千樹棗,富比千戶侯”之說。康熙《延安府志》稱:“紅棗,出清澗”,這說明紅棗作為清澗特產早已著名於世。史考北魏孝文帝頒佈政令:“夫男一人給田二十畝,課蒔餘,種桑五十樹,棗五株”,以此推斷,清澗紅棗栽植已有千年以上歷史,這有王宿裡千年棗樹林為證。清澗紅棗質量上乘,98%是優質中陽木棗(學名)。紅棗歷來與棗區百姓生活息息相關,飢要食,饞亦食,補必食,禮更食,因此而演繹出的棗文化,更是滲透在清澗人的日常生活中。杜甫詩云:“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日上樹能千回”,棗區頑童活潑可愛的形象躍然紙上;後秦趙整《詠棗》“外雖多棘刺,內實有赤心”的鑑定,依一首“大紅棗兒甜又香,送給咱親人嘗一嘗”而得以弘揚……因聲名遠播,1968年港澳同胞代表給毛澤東寫信,點名要“陝甘寧邊區清澗紅棗”,更成歷史美談。

近年來,依託紅棗優勢,全縣上下大做棗文章,同唱紅棗戲,產、供、加工、銷售產業體系已具雛形,清澗已成為陝西紅棗的最大集散地和最大加工區,巨鷹公司創立的“清澗灘棗”被評為“陝西十大著名商標”,暢銷國內外。為褒揚清澗在紅棗產業開發上的貢獻,1995年國家授予清澗以全國首家“紅棗之鄉”稱號,紅棗正日益成為清澗富民富縣的主導產業。

王建領:清澗——全秦要戶

在陝北莽原上,無定河像黃河巨龍的虯鬚,化作一道美麗的彩虹,與母親河血脈相牽。被稱作“全秦要戶”的清澗,就是被這無定河彩練緊緊維繫在黃河身邊的一顆塞上明珠。

清澗,這個讀來上口、聽來悅耳、清逸雋永、意境優美又好象與黃土高原底蘊不相押韻的縣名,本身就有幾分傳奇。她是全國罕有的由皇帝御賜縣名個例中的一例。由於清澗“南通關洛,北連榆塞”,“東據黃河、西繞黑水,左可致河東之粟,右可固延安之勢,為全秦北戶,誠要害之雄區”(見《宋史》),宋康定元年(1040年),為抗西夏侵擾,朝廷重臣范仲淹令鄜州守將種世衡,在黃河辛關渡口架設浮橋(枯水時遺蹟仍清晰可見)以致河東之粟,在唐寬州舊治所處修築城池,以致延安之固,城成卻無水。種乃重賞工、兵,鑿井幾近二十丈終得清泉,仁宗欣悉城竣泉湧,龍顏大喜,遂硃批“青澗”名之。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置清澗縣,明洪武四年(1371年)改青澗為“清澗”。

王建領:清澗——全秦要戶

說怪也不怪,偏偏流經縣城的那條秀延河(亦名清澗河),與黃土高原上眾多濁浪翻滾的河流相比,像毛腦小子群中的一個小丫頭,是那樣的清新別緻,是那樣的不同凡響。她從安塞出發,深情地將子長、清澗、延川三個縣城攬入懷中,一路不捨晝夜,走到清水關。彎彎曲曲,纏纏綿綿,泉水叮咚,溪流淙淙,配以清一色的青石河床,藍中有綠,綠中透藍,澄澈如練。在四面八方令人壓抑的暗黃色包圍之中,在使人焦躁的乾渴荒原上,突然有這麼藍的精緻,水的靈氣,這不活脫脫就是清澗麼?無怪後人每每弄不清,這清澗究竟是縣以河名,還是河以縣名。

在清澗188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秀延河流域三分天下約佔28%,無定河流域和黃河流域各佔49%、22%。這無定河流域是典型的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地貌,那一座座雄渾又略顯蒼涼的黃土山丘,像佈陣在那裡忠於職守的一個個士兵,高昂著不屈的頭顱,多少年如一日守望著皇天厚土。只是那無定河像一條不甘束縛的蛟龍,流入清澗後驟然收入深切河槽,左闖又突,百折不撓地投奔黃河而去,給人以一種生生不息的生命啟迪。

王建領:清澗——全秦要戶

而黃河流域,則是險灘急流,另番峽谷風光。黃河之水天上來,濁浪排空勢如虹。觸景生情,不由你會發出“逝者如斯夫”的感嘆。這裡基岩裸露,岸奇谷幽,山魂水韻,鬼斧神工,如此多嬌江山,令踏雪登原、身臨其境的一代偉人毛澤東詩情澎湃,終成《沁園春·雪》這一氣吞山河、雄視千古的絕唱( 1936年2月7日在高家土瓜塬吟成,袁家溝村完稿)。更令人叫絕的是,黃河入清第一村尚坪,有一栩栩如生的人形石山,面容像慈母一樣和藹而安詳,當地老百姓稱其為“母親山”,山西柳林等地以此自然景觀為主開闢的黃河峽谷風情遊漸成熱線,大凡外來參觀者都情不自禁:“這不就是多少炎黃子孫魂牽夢繞的黃河母親嗎?”

“全秦保障憑誰力,絕塞屏藩仗此城”。清澗群山環抱,左澗右隘的獨特地理,全秦要戶之戰略地位,使這方熱土從人類進入文明社會起,就註定要成兵家必爭之地,華夏神奇之所;成演繹歷史之舞臺,成就文明之福祉。到清澗鄉下隨便一走,到處都有古人征戰的痕跡,軍莊、軍家屯、營田、草場山、官廳、將台山等等以軍事活動命名的村寨比比皆是。就是文人騷客擺弄斯文的“清澗十景”,有一半亦是“筆架遠眺”、“官山奇聳”等要塞、天塹。到了二十世紀,清澗接二連三掀起的一場場紅色風暴,更使這塊紅色的土地名震華夏、功垂史冊。

王建領:清澗——全秦要戶

1927年,隨著“四一二政變”發生,國共第一次合作破局,全國一片腥風血雨。駐守清澗縣且下屬多有共產黨員的石謙旅長,被盤踞在陝北的軍閥井嶽秀誘殺。石旅中的共產黨員李象九、謝子長、閆紅彥和陝西省委派來的唐澍、白明善、閆揆要等,果斷決定利用石旅的有利條件,舉行武裝起義,打響了中國北方鬧紅第一槍。清澗起義是繼南昌起義、秋收起義之後全國第三次武裝起義,震動全國。更在於清澗起義的星星之火,迅速成燎原之勢,掀開了中國革命史的光輝一頁。在此基礎上壯大的紅色武裝,在謝子長、劉志丹的領導下,創造的陝北、陝甘邊革命根據地,成了中國工農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徵的落腳點和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出發點。

1935年10月,紅軍勝利到達陝北後,面對中華民族的生死存亡危機,黨中央召開了著名的“瓦窯堡會議”,確定了抗日民主統一戰線的策略路線和軍事方針,並組成抗日先鋒軍,開赴華北對日作戰。2月17日,毛澤東在清澗袁家溝村以中華蘇維埃人民共和國和紅軍革命軍事委員會名義,發表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東征宣言》。20日,紅軍從北起綏德溝口、南至延川清水關一線強渡黃河成功。21日,毛澤東、周恩來和總部領導從清澗辛關順利渡河。紅軍東征轉戰三晉30餘縣、歷時2個多月,極大地壯大了紅軍聲威,鼓舞了全民士氣,拉開了全民抗戰之序幕。

王建領:清澗——全秦要戶

1947年胡宗南軍隊佔領延安後,歷史再次將目光聚焦在清澗。3月26日,毛澤東及中央五大書記和彭德懷等軍委領導、中央機關人員雲集棗林則溝村,召開中央政治局緊急會議。會議決定將中央分成“三委”,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組成“前委”,率中央和解放軍總部繼續留在陝北指揮全國解放戰爭;劉少奇、朱德、董必武組成“工委”,赴華北開展中央委託的工作;葉劍英、楊尚昆組成“後委”,轉移到晉西北統籌後方工作。這是一次生死攸關的抉擇,這是國共兩大指揮部勝負、攻防的一次歷史性轉折。毛澤東化名李(離)德(得)勝率“亞洲部”(中央機關代號)開始轉戰陝北。為了鼓舞士氣,毛澤東主席還向劉胡蘭烈士題詞“生的偉大,死的光榮”。“黨中央仍在陝北”這一消息發佈後,一掃3月18日黨中央撤離延安後籠罩在人們心頭的陰霾。僅僅半年後,著名的“清(澗)延(延川、延長)戰役”在彭大將軍指揮下取得完勝,這次踏上不歸路的是胡宗南的部隊。因為8月20日結束的沙家店戰役標誌著國共力量此消彼長實現戰略更置,用毛澤東的話說:“我們已經過了坳了。”而8月23日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實施戰略反攻的隆隆炮聲,已向世人宣告:一個全新的、人民的共和國將要誕生了!

英雄的土地激勵世世代代生活在這裡的清澗人,以他們的勤勞智慧譜寫出一曲曲永不褪色的英雄讚歌。古代,不論是守當川、戰永樂、戰死疆場的北宋大將高永能,還是鎮鄜延、收淮西抑鬱而終的南宋大將李顯忠,雖無力迴天,功虧一簣,但卻將清澗人忠勇俠義的血性風範表現得淋漓盡致。近代,陝北特委早期領導人、黃埔政治教官白明善,被捕後三上絞刑架,不丟共產黨人的氣節,英勇就義。清澗像白明善這樣視死如歸的英烈有2000多人,是陝西烈士最多的縣。國家副主席王震、大將許光達有感於英雄們的浩然正氣,分別題詞“清澗英烈永垂不朽”。像高傑村白烈飛等“白家九姐妹”在白色恐怖年代毅然集體投身革命的壯舉;陝甘寧邊區所有縣都有清澗籍幹部任過書記縣長,1943年西北高幹會上,毛澤東為獲獎的惠中權(清澗人,時任靖邊書記)、黃靜波(時任清澗縣長)分別題詞:“實事求是、不尚空談”和“堅決執行黨的路線”之佳話;毛澤東席曾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袁家溝村一村走出四位省委書記(原山東省委書記白如冰、江西省委書記白棟材、福建省委書記白治民、現任雲南省委書記白恩培)的傳奇;建國後首次定級清澗籍有60多位省軍級幹部、在冊老紅軍佔全國總數十五分之一的殊榮……無不令人感慨萬千、肅然起敬。而在紅軍東征中,僅有8萬多人口的清澗,就有近2萬人直接、間接地參與或支援東征,成為名符其實的邊區模範縣。彭德懷當時評價:“南京北京不如瑞金,中國外國不如興國,清澗的工作勝過興國”。

王建領:清澗——全秦要戶

與先輩文功武略相映成輝的,是人民作家路遙所創造的輝煌。路遙迎著新中國的曙光誕生在清澗王家堡這樣一個再普通不過的山溝裡,老實巴交的父親帶著對新中國的美好憧憬,為其起名王衛國。然苦難似乎是路遙的命定。也許是貧困無法使路遙在家中容身,也許是為了讓路遙能有個較好的活法。在7歲那個將要上學的年齡,路遙跟著父親一步一回頭地一路乞討到延川,給同樣一貧如洗的伯父頂門。如果說生活苦難給路遙是飢體的折磨的話,十年後“文革”那場史無前例的政治運動,給路遙的則是政治上的磨難。然而,苦難成就了路遙!當路遙以追求健全社會之願望開始其異常活躍、異常深刻、也異常痛苦的思維時,他為人們展示了一個《平凡的世界》的精神境界。他甚至沒有《驚心動魂的(那)一幕》,卻捧得了共和國最高文學獎——茅盾文學獎,成繼柳青之後陝北黃土地走出的又一位里程碑式的文學家。他“像牛一樣勞動,像土地一樣的奉獻”,以一個作家的良心,用如椽巨筆抒發著他對老百姓牽腸掛肚的感情。“金盆打了,分量還在”,路遙雖42歲英年早逝,但人們依然能在《平凡的世界》裡,繼續品味《人生》,享受作家為我們提供的精神食糧。

“天上少雨,地下無礦”,嚴酷的自然條件制約,或許使我們不能或無法用富饒、豐腴來描述清澗。但“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清澗的石板瓦窯堡的炭”這句名謠卻傳遍天下。由於長年的地火粹煉和水土流失,大凡在清河流,均為石質河床,那河流兩岸的石臺地,就是天然的石板場。試想,在水泥、瓷板等建材未問世前,那平展展、亮哇哇、藍茵茵的石板,不正是上好的裝飾材料嗎?走進清澗,你看那城是石砌的,街巷是石鋪的,院牆是石壘的,屋頂是石壓的,那臺階、雨簷,那窗臺、炕楞,那鍋臺、鍋蓋,甚至櫃子、倉子、桌子、凳子,一應石板活。正當人們擔心眼花瞭亂的各種新式建材會沖淡人們對石板的美好記憶時,一股返樸歸真的思潮,使清澗石板又有了用武之地。

王建領:清澗——全秦要戶

清澗石板有名,紅棗更有名。紅棗作為“邑人賴以獲濟”的經濟樹種,在《詩經》中就有“八月剝棗,十月獲稻”的記載,《史記》中更有“家有千樹棗,富比千戶侯”之說。康熙《延安府志》稱:“紅棗,出清澗”,這說明紅棗作為清澗特產早已著名於世。史考北魏孝文帝頒佈政令:“夫男一人給田二十畝,課蒔餘,種桑五十樹,棗五株”,以此推斷,清澗紅棗栽植已有千年以上歷史,這有王宿裡千年棗樹林為證。清澗紅棗質量上乘,98%是優質中陽木棗(學名)。紅棗歷來與棗區百姓生活息息相關,飢要食,饞亦食,補必食,禮更食,因此而演繹出的棗文化,更是滲透在清澗人的日常生活中。杜甫詩云:“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日上樹能千回”,棗區頑童活潑可愛的形象躍然紙上;後秦趙整《詠棗》“外雖多棘刺,內實有赤心”的鑑定,依一首“大紅棗兒甜又香,送給咱親人嘗一嘗”而得以弘揚……因聲名遠播,1968年港澳同胞代表給毛澤東寫信,點名要“陝甘寧邊區清澗紅棗”,更成歷史美談。

近年來,依託紅棗優勢,全縣上下大做棗文章,同唱紅棗戲,產、供、加工、銷售產業體系已具雛形,清澗已成為陝西紅棗的最大集散地和最大加工區,巨鷹公司創立的“清澗灘棗”被評為“陝西十大著名商標”,暢銷國內外。為褒揚清澗在紅棗產業開發上的貢獻,1995年國家授予清澗以全國首家“紅棗之鄉”稱號,紅棗正日益成為清澗富民富縣的主導產業。

王建領:清澗——全秦要戶

與老天恩賜的物華天寶不同,道情作為一種民間戲曲能在清澗頑強地生存下來,並在傳播中得到昇華,不能不說是清澗人民對中華文化的一大貢獻。

道情由唐代道曲經由民間道歌演變而來,至於什麼時間在清澗得到普及說法不一。清澗所處的陝北,長期是漢族政權同少數民族政權的拉鋸地帶。軍事上的藩離區,往往正是文化上的交融部,所以當明清時代道教在陝北迅速傳播時,道情籍以宗教深入民間。只是借清澗人樂天善歌的喜好,道情在清澗如魚得水演繹成正宗,《中國大百科全書·戲曲曲藝》介紹:“陝北道情,又名清澗道情,相傳出自清澗”表明的正是這一點。不管怎麼說,道情已深深地融入清澗人的生活裡、生命中。幾多的哀怨與壓抑,在道情聲中化解;幾多的歡樂與希冀,在道情曲中張揚。道情在清澗的意義,已不僅僅在於它作為獨特的、土色土香的藝術形式所具有的藝術內涵,更在於它是一種獨特的地域文化現象,體現著獨特的人文價值。道情也許只是下里巴人的樂趣。不管是在院落裡、街巷中,還是在田間、地頭,別說是道情世家、道情戲班,就是普普通通的鄉下百姓,只要絲絃一響(當地口唱道情叫鬧絲絃),都能吟唱幾段,自得其樂。延安時期本縣拓家峁(今屬子洲)道情藝人拓開科,因自幼喜愛道情,逐步掌握自編自演絕技,自成一家。尤以其反映1932年裴家灣、淮寧灣(今均屬子洲)農民赴清澗城抗糧抗稅親身經歷而自創的“練子嘴”(快板)作品《鬧官》,1944年出席陝甘寧邊區文教代表大會,登臺表演,技驚四座,被稱為“革命史詩”,與大生產運動中日開荒4.33畝的清澗人“氣死牛”郝樹才一起,一文一武,轟動延安。

王建領:清澗——全秦要戶

在陝北莽原上,無定河像黃河巨龍的虯鬚,化作一道美麗的彩虹,與母親河血脈相牽。被稱作“全秦要戶”的清澗,就是被這無定河彩練緊緊維繫在黃河身邊的一顆塞上明珠。

清澗,這個讀來上口、聽來悅耳、清逸雋永、意境優美又好象與黃土高原底蘊不相押韻的縣名,本身就有幾分傳奇。她是全國罕有的由皇帝御賜縣名個例中的一例。由於清澗“南通關洛,北連榆塞”,“東據黃河、西繞黑水,左可致河東之粟,右可固延安之勢,為全秦北戶,誠要害之雄區”(見《宋史》),宋康定元年(1040年),為抗西夏侵擾,朝廷重臣范仲淹令鄜州守將種世衡,在黃河辛關渡口架設浮橋(枯水時遺蹟仍清晰可見)以致河東之粟,在唐寬州舊治所處修築城池,以致延安之固,城成卻無水。種乃重賞工、兵,鑿井幾近二十丈終得清泉,仁宗欣悉城竣泉湧,龍顏大喜,遂硃批“青澗”名之。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置清澗縣,明洪武四年(1371年)改青澗為“清澗”。

王建領:清澗——全秦要戶

說怪也不怪,偏偏流經縣城的那條秀延河(亦名清澗河),與黃土高原上眾多濁浪翻滾的河流相比,像毛腦小子群中的一個小丫頭,是那樣的清新別緻,是那樣的不同凡響。她從安塞出發,深情地將子長、清澗、延川三個縣城攬入懷中,一路不捨晝夜,走到清水關。彎彎曲曲,纏纏綿綿,泉水叮咚,溪流淙淙,配以清一色的青石河床,藍中有綠,綠中透藍,澄澈如練。在四面八方令人壓抑的暗黃色包圍之中,在使人焦躁的乾渴荒原上,突然有這麼藍的精緻,水的靈氣,這不活脫脫就是清澗麼?無怪後人每每弄不清,這清澗究竟是縣以河名,還是河以縣名。

在清澗188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秀延河流域三分天下約佔28%,無定河流域和黃河流域各佔49%、22%。這無定河流域是典型的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地貌,那一座座雄渾又略顯蒼涼的黃土山丘,像佈陣在那裡忠於職守的一個個士兵,高昂著不屈的頭顱,多少年如一日守望著皇天厚土。只是那無定河像一條不甘束縛的蛟龍,流入清澗後驟然收入深切河槽,左闖又突,百折不撓地投奔黃河而去,給人以一種生生不息的生命啟迪。

王建領:清澗——全秦要戶

而黃河流域,則是險灘急流,另番峽谷風光。黃河之水天上來,濁浪排空勢如虹。觸景生情,不由你會發出“逝者如斯夫”的感嘆。這裡基岩裸露,岸奇谷幽,山魂水韻,鬼斧神工,如此多嬌江山,令踏雪登原、身臨其境的一代偉人毛澤東詩情澎湃,終成《沁園春·雪》這一氣吞山河、雄視千古的絕唱( 1936年2月7日在高家土瓜塬吟成,袁家溝村完稿)。更令人叫絕的是,黃河入清第一村尚坪,有一栩栩如生的人形石山,面容像慈母一樣和藹而安詳,當地老百姓稱其為“母親山”,山西柳林等地以此自然景觀為主開闢的黃河峽谷風情遊漸成熱線,大凡外來參觀者都情不自禁:“這不就是多少炎黃子孫魂牽夢繞的黃河母親嗎?”

“全秦保障憑誰力,絕塞屏藩仗此城”。清澗群山環抱,左澗右隘的獨特地理,全秦要戶之戰略地位,使這方熱土從人類進入文明社會起,就註定要成兵家必爭之地,華夏神奇之所;成演繹歷史之舞臺,成就文明之福祉。到清澗鄉下隨便一走,到處都有古人征戰的痕跡,軍莊、軍家屯、營田、草場山、官廳、將台山等等以軍事活動命名的村寨比比皆是。就是文人騷客擺弄斯文的“清澗十景”,有一半亦是“筆架遠眺”、“官山奇聳”等要塞、天塹。到了二十世紀,清澗接二連三掀起的一場場紅色風暴,更使這塊紅色的土地名震華夏、功垂史冊。

王建領:清澗——全秦要戶

1927年,隨著“四一二政變”發生,國共第一次合作破局,全國一片腥風血雨。駐守清澗縣且下屬多有共產黨員的石謙旅長,被盤踞在陝北的軍閥井嶽秀誘殺。石旅中的共產黨員李象九、謝子長、閆紅彥和陝西省委派來的唐澍、白明善、閆揆要等,果斷決定利用石旅的有利條件,舉行武裝起義,打響了中國北方鬧紅第一槍。清澗起義是繼南昌起義、秋收起義之後全國第三次武裝起義,震動全國。更在於清澗起義的星星之火,迅速成燎原之勢,掀開了中國革命史的光輝一頁。在此基礎上壯大的紅色武裝,在謝子長、劉志丹的領導下,創造的陝北、陝甘邊革命根據地,成了中國工農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徵的落腳點和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出發點。

1935年10月,紅軍勝利到達陝北後,面對中華民族的生死存亡危機,黨中央召開了著名的“瓦窯堡會議”,確定了抗日民主統一戰線的策略路線和軍事方針,並組成抗日先鋒軍,開赴華北對日作戰。2月17日,毛澤東在清澗袁家溝村以中華蘇維埃人民共和國和紅軍革命軍事委員會名義,發表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東征宣言》。20日,紅軍從北起綏德溝口、南至延川清水關一線強渡黃河成功。21日,毛澤東、周恩來和總部領導從清澗辛關順利渡河。紅軍東征轉戰三晉30餘縣、歷時2個多月,極大地壯大了紅軍聲威,鼓舞了全民士氣,拉開了全民抗戰之序幕。

王建領:清澗——全秦要戶

1947年胡宗南軍隊佔領延安後,歷史再次將目光聚焦在清澗。3月26日,毛澤東及中央五大書記和彭德懷等軍委領導、中央機關人員雲集棗林則溝村,召開中央政治局緊急會議。會議決定將中央分成“三委”,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組成“前委”,率中央和解放軍總部繼續留在陝北指揮全國解放戰爭;劉少奇、朱德、董必武組成“工委”,赴華北開展中央委託的工作;葉劍英、楊尚昆組成“後委”,轉移到晉西北統籌後方工作。這是一次生死攸關的抉擇,這是國共兩大指揮部勝負、攻防的一次歷史性轉折。毛澤東化名李(離)德(得)勝率“亞洲部”(中央機關代號)開始轉戰陝北。為了鼓舞士氣,毛澤東主席還向劉胡蘭烈士題詞“生的偉大,死的光榮”。“黨中央仍在陝北”這一消息發佈後,一掃3月18日黨中央撤離延安後籠罩在人們心頭的陰霾。僅僅半年後,著名的“清(澗)延(延川、延長)戰役”在彭大將軍指揮下取得完勝,這次踏上不歸路的是胡宗南的部隊。因為8月20日結束的沙家店戰役標誌著國共力量此消彼長實現戰略更置,用毛澤東的話說:“我們已經過了坳了。”而8月23日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實施戰略反攻的隆隆炮聲,已向世人宣告:一個全新的、人民的共和國將要誕生了!

英雄的土地激勵世世代代生活在這裡的清澗人,以他們的勤勞智慧譜寫出一曲曲永不褪色的英雄讚歌。古代,不論是守當川、戰永樂、戰死疆場的北宋大將高永能,還是鎮鄜延、收淮西抑鬱而終的南宋大將李顯忠,雖無力迴天,功虧一簣,但卻將清澗人忠勇俠義的血性風範表現得淋漓盡致。近代,陝北特委早期領導人、黃埔政治教官白明善,被捕後三上絞刑架,不丟共產黨人的氣節,英勇就義。清澗像白明善這樣視死如歸的英烈有2000多人,是陝西烈士最多的縣。國家副主席王震、大將許光達有感於英雄們的浩然正氣,分別題詞“清澗英烈永垂不朽”。像高傑村白烈飛等“白家九姐妹”在白色恐怖年代毅然集體投身革命的壯舉;陝甘寧邊區所有縣都有清澗籍幹部任過書記縣長,1943年西北高幹會上,毛澤東為獲獎的惠中權(清澗人,時任靖邊書記)、黃靜波(時任清澗縣長)分別題詞:“實事求是、不尚空談”和“堅決執行黨的路線”之佳話;毛澤東席曾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袁家溝村一村走出四位省委書記(原山東省委書記白如冰、江西省委書記白棟材、福建省委書記白治民、現任雲南省委書記白恩培)的傳奇;建國後首次定級清澗籍有60多位省軍級幹部、在冊老紅軍佔全國總數十五分之一的殊榮……無不令人感慨萬千、肅然起敬。而在紅軍東征中,僅有8萬多人口的清澗,就有近2萬人直接、間接地參與或支援東征,成為名符其實的邊區模範縣。彭德懷當時評價:“南京北京不如瑞金,中國外國不如興國,清澗的工作勝過興國”。

王建領:清澗——全秦要戶

與先輩文功武略相映成輝的,是人民作家路遙所創造的輝煌。路遙迎著新中國的曙光誕生在清澗王家堡這樣一個再普通不過的山溝裡,老實巴交的父親帶著對新中國的美好憧憬,為其起名王衛國。然苦難似乎是路遙的命定。也許是貧困無法使路遙在家中容身,也許是為了讓路遙能有個較好的活法。在7歲那個將要上學的年齡,路遙跟著父親一步一回頭地一路乞討到延川,給同樣一貧如洗的伯父頂門。如果說生活苦難給路遙是飢體的折磨的話,十年後“文革”那場史無前例的政治運動,給路遙的則是政治上的磨難。然而,苦難成就了路遙!當路遙以追求健全社會之願望開始其異常活躍、異常深刻、也異常痛苦的思維時,他為人們展示了一個《平凡的世界》的精神境界。他甚至沒有《驚心動魂的(那)一幕》,卻捧得了共和國最高文學獎——茅盾文學獎,成繼柳青之後陝北黃土地走出的又一位里程碑式的文學家。他“像牛一樣勞動,像土地一樣的奉獻”,以一個作家的良心,用如椽巨筆抒發著他對老百姓牽腸掛肚的感情。“金盆打了,分量還在”,路遙雖42歲英年早逝,但人們依然能在《平凡的世界》裡,繼續品味《人生》,享受作家為我們提供的精神食糧。

“天上少雨,地下無礦”,嚴酷的自然條件制約,或許使我們不能或無法用富饒、豐腴來描述清澗。但“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清澗的石板瓦窯堡的炭”這句名謠卻傳遍天下。由於長年的地火粹煉和水土流失,大凡在清河流,均為石質河床,那河流兩岸的石臺地,就是天然的石板場。試想,在水泥、瓷板等建材未問世前,那平展展、亮哇哇、藍茵茵的石板,不正是上好的裝飾材料嗎?走進清澗,你看那城是石砌的,街巷是石鋪的,院牆是石壘的,屋頂是石壓的,那臺階、雨簷,那窗臺、炕楞,那鍋臺、鍋蓋,甚至櫃子、倉子、桌子、凳子,一應石板活。正當人們擔心眼花瞭亂的各種新式建材會沖淡人們對石板的美好記憶時,一股返樸歸真的思潮,使清澗石板又有了用武之地。

王建領:清澗——全秦要戶

清澗石板有名,紅棗更有名。紅棗作為“邑人賴以獲濟”的經濟樹種,在《詩經》中就有“八月剝棗,十月獲稻”的記載,《史記》中更有“家有千樹棗,富比千戶侯”之說。康熙《延安府志》稱:“紅棗,出清澗”,這說明紅棗作為清澗特產早已著名於世。史考北魏孝文帝頒佈政令:“夫男一人給田二十畝,課蒔餘,種桑五十樹,棗五株”,以此推斷,清澗紅棗栽植已有千年以上歷史,這有王宿裡千年棗樹林為證。清澗紅棗質量上乘,98%是優質中陽木棗(學名)。紅棗歷來與棗區百姓生活息息相關,飢要食,饞亦食,補必食,禮更食,因此而演繹出的棗文化,更是滲透在清澗人的日常生活中。杜甫詩云:“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日上樹能千回”,棗區頑童活潑可愛的形象躍然紙上;後秦趙整《詠棗》“外雖多棘刺,內實有赤心”的鑑定,依一首“大紅棗兒甜又香,送給咱親人嘗一嘗”而得以弘揚……因聲名遠播,1968年港澳同胞代表給毛澤東寫信,點名要“陝甘寧邊區清澗紅棗”,更成歷史美談。

近年來,依託紅棗優勢,全縣上下大做棗文章,同唱紅棗戲,產、供、加工、銷售產業體系已具雛形,清澗已成為陝西紅棗的最大集散地和最大加工區,巨鷹公司創立的“清澗灘棗”被評為“陝西十大著名商標”,暢銷國內外。為褒揚清澗在紅棗產業開發上的貢獻,1995年國家授予清澗以全國首家“紅棗之鄉”稱號,紅棗正日益成為清澗富民富縣的主導產業。

王建領:清澗——全秦要戶

與老天恩賜的物華天寶不同,道情作為一種民間戲曲能在清澗頑強地生存下來,並在傳播中得到昇華,不能不說是清澗人民對中華文化的一大貢獻。

道情由唐代道曲經由民間道歌演變而來,至於什麼時間在清澗得到普及說法不一。清澗所處的陝北,長期是漢族政權同少數民族政權的拉鋸地帶。軍事上的藩離區,往往正是文化上的交融部,所以當明清時代道教在陝北迅速傳播時,道情籍以宗教深入民間。只是借清澗人樂天善歌的喜好,道情在清澗如魚得水演繹成正宗,《中國大百科全書·戲曲曲藝》介紹:“陝北道情,又名清澗道情,相傳出自清澗”表明的正是這一點。不管怎麼說,道情已深深地融入清澗人的生活裡、生命中。幾多的哀怨與壓抑,在道情聲中化解;幾多的歡樂與希冀,在道情曲中張揚。道情在清澗的意義,已不僅僅在於它作為獨特的、土色土香的藝術形式所具有的藝術內涵,更在於它是一種獨特的地域文化現象,體現著獨特的人文價值。道情也許只是下里巴人的樂趣。不管是在院落裡、街巷中,還是在田間、地頭,別說是道情世家、道情戲班,就是普普通通的鄉下百姓,只要絲絃一響(當地口唱道情叫鬧絲絃),都能吟唱幾段,自得其樂。延安時期本縣拓家峁(今屬子洲)道情藝人拓開科,因自幼喜愛道情,逐步掌握自編自演絕技,自成一家。尤以其反映1932年裴家灣、淮寧灣(今均屬子洲)農民赴清澗城抗糧抗稅親身經歷而自創的“練子嘴”(快板)作品《鬧官》,1944年出席陝甘寧邊區文教代表大會,登臺表演,技驚四座,被稱為“革命史詩”,與大生產運動中日開荒4.33畝的清澗人“氣死牛”郝樹才一起,一文一武,轟動延安。

王建領:清澗——全秦要戶

道情也有陽春白雪的輝煌。1942年延安文藝座談會後,魯藝秧歌隊在米脂用道情新曲體(由清澗南路調衍生出的東路調,流行於綏德、米脂、橫山、子洲一帶),編演了反映減租鬥爭的《減租會》,一炮走紅。其中的唱段《翻身道情》,不但在中共七大上作為獨唱歌曲演出成功,而且在建國前夕的布達佩斯世界青年聯歡節上由李波演唱獲得二等獎,同年作為四首民歌之一,和《東方紅》一起被錄用在新中國首次灌製的35首人民唱片中,風靡至今。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清澗紅色的土地、紅色的歷史、紅色的產業,紅了過去,紅了現在,正蓄勢待發還要風風火火地紅它個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