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乃常山趙子龍是也!”常山是中國現在的哪裡

趙雲自己說,“我乃常山趙子龍是也!”

何謂常山?戰國時,趙國境內的“北嶽”恆山叫常山,在現在山西境內,秦始皇攻趙後,設恆山郡,治所在現在的石家莊市一帶,古稱東垣縣。西漢時,為避諱文帝劉恆的名字,恆山郡改稱常山郡,漢武帝時東垣縣附近的四個縣劃為真定國,常山郡治南遷至元氏縣一帶,統領18縣,隸屬冀州;東漢時真定國併入常山郡,郡改稱常山國,統領13個縣,治所仍在元氏縣;三國時,常山郡屬魏國,266年司馬炎廢魏稱帝,建立晉朝,常山郡的治所由元氏移至真定縣。

趙雲自己說,“我乃常山趙子龍是也!”

何謂常山?戰國時,趙國境內的“北嶽”恆山叫常山,在現在山西境內,秦始皇攻趙後,設恆山郡,治所在現在的石家莊市一帶,古稱東垣縣。西漢時,為避諱文帝劉恆的名字,恆山郡改稱常山郡,漢武帝時東垣縣附近的四個縣劃為真定國,常山郡治南遷至元氏縣一帶,統領18縣,隸屬冀州;東漢時真定國併入常山郡,郡改稱常山國,統領13個縣,治所仍在元氏縣;三國時,常山郡屬魏國,266年司馬炎廢魏稱帝,建立晉朝,常山郡的治所由元氏移至真定縣。
“我乃常山趙子龍是也!” 常山是中國現在的哪裡

正定縣古稱真定縣、東垣縣,東垣縣始建於秦代,漢高祖11年改東垣縣為真定縣,雍正元年因避諱世宗胤禛之名,改真定為正定。在真定縣的歷史上,真定曾受常山郡治,做過常山郡所,是常山郡首所在地;真定曾經獨立為國,管轄4縣,從漢武帝元鼎4年開始到東漢建武13年,真定縣脫離常山郡管轄整整150年。

臨城古稱房子縣,始於戰國初,因附近山上有一古房,傳為女媧所住,人稱地名房子,西漢初年在此置縣,稱房子縣,唐朝天寶元年房子縣改名臨城縣,房子之名歷時1217年。從常山郡設立起,房子縣始終是其治縣,改稱常山國治縣減少後,房子縣仍在常山的統領之中。比較而言,能夠代表常山古地域的當屬房子縣,即現在的臨城縣。

趙雲強調自己是常山人,是有原因的。

一是房子縣名氣小,不被世人所知。趙雲長期生活在外地,中晚年後轉戰在長江上游的蜀地,蜀地人不知道北方的房子縣在什麼地方,而對常山郡或常山國比較熟悉,所以趙雲以郡籍自居,說自己是常山人。這類似於現代人只講自己的縣籍,而不講具體鄉鎮村社一樣,約定俗成,漸為規矩。常山人的含意中,包括著房子縣。

二是感恩“常山人”。公元188年,東漢王朝發生了兩件大事,一件是黃巾餘部復起,攻佔太原郡,隨後河南、山東等地紛紛響應,國家進入戰爭狀態;另一件是朝延改刺史為州牧,州在郡國之上,州牧統領州軍政大權,有權招募軍士,建立地方軍事力量,三國名將袁紹曾任冀州州牧,管轄常山郡。素有一身武藝的趙雲從房子縣澄底村來到郡府元氏,經過鄉試,成為常山郡的吏兵,這一年,趙雲24歲。史書記載:趙雲,袁紹時入仕。入仕指的就是這個時期。

漢獻帝初平2年7月(公元191年),袁紹與公孫瓚發動磐河之戰,戰事危及常山安全,27歲的趙雲,受常山郡郡府和人民的推舉,率領常山郡的志願軍投奔了公孫瓚。此事《三國志•趙雲傳》中有記載:雲身長八尺,姿顏雄偉,為本郡所舉,將義從吏兵詣公孫瓚。時袁紹稱冀州牧,瓚深憂州人之從紹也,善雲來附,嘲雲曰:“聞貴州人皆原袁氏,君何獨迴心,迷而能反乎?”雲答曰:“天下訩訩,未知孰是,民有倒縣之厄,鄙州論議,從仁政所在,不為忽袁公私明將軍也。”遂與瓚征討。

文中說,公孫瓚對趙雲說:“聽說冀州的人都想要依附袁紹,怎麼唯獨你能迷途知返呢?”趙雲回答說:“天下大亂,不知道誰是明主,百姓有倒懸之危,鄙州經過商議討論,要追隨仁政所在,並不是因為我們個人疏遠袁紹而偏向於將軍您。”這段話,說明趙雲十分看重這次出征,並把這次出征當作常山父老鄉親對他的重託和極大信任,他從內心深處感激常山人民。趙雲走上歷史舞臺名揚天下後,他深知成就他的是常山,他應感激的是常山,他一生做的要無愧於常山。所以他常將“常山人”掛在嘴上,併成為一句口頭禪。實際上,“常山”是趙雲的郡籍,房子縣是趙雲的縣籍。

趙雲自己說,“我乃常山趙子龍是也!”

何謂常山?戰國時,趙國境內的“北嶽”恆山叫常山,在現在山西境內,秦始皇攻趙後,設恆山郡,治所在現在的石家莊市一帶,古稱東垣縣。西漢時,為避諱文帝劉恆的名字,恆山郡改稱常山郡,漢武帝時東垣縣附近的四個縣劃為真定國,常山郡治南遷至元氏縣一帶,統領18縣,隸屬冀州;東漢時真定國併入常山郡,郡改稱常山國,統領13個縣,治所仍在元氏縣;三國時,常山郡屬魏國,266年司馬炎廢魏稱帝,建立晉朝,常山郡的治所由元氏移至真定縣。
“我乃常山趙子龍是也!” 常山是中國現在的哪裡

正定縣古稱真定縣、東垣縣,東垣縣始建於秦代,漢高祖11年改東垣縣為真定縣,雍正元年因避諱世宗胤禛之名,改真定為正定。在真定縣的歷史上,真定曾受常山郡治,做過常山郡所,是常山郡首所在地;真定曾經獨立為國,管轄4縣,從漢武帝元鼎4年開始到東漢建武13年,真定縣脫離常山郡管轄整整150年。

臨城古稱房子縣,始於戰國初,因附近山上有一古房,傳為女媧所住,人稱地名房子,西漢初年在此置縣,稱房子縣,唐朝天寶元年房子縣改名臨城縣,房子之名歷時1217年。從常山郡設立起,房子縣始終是其治縣,改稱常山國治縣減少後,房子縣仍在常山的統領之中。比較而言,能夠代表常山古地域的當屬房子縣,即現在的臨城縣。

趙雲強調自己是常山人,是有原因的。

一是房子縣名氣小,不被世人所知。趙雲長期生活在外地,中晚年後轉戰在長江上游的蜀地,蜀地人不知道北方的房子縣在什麼地方,而對常山郡或常山國比較熟悉,所以趙雲以郡籍自居,說自己是常山人。這類似於現代人只講自己的縣籍,而不講具體鄉鎮村社一樣,約定俗成,漸為規矩。常山人的含意中,包括著房子縣。

二是感恩“常山人”。公元188年,東漢王朝發生了兩件大事,一件是黃巾餘部復起,攻佔太原郡,隨後河南、山東等地紛紛響應,國家進入戰爭狀態;另一件是朝延改刺史為州牧,州在郡國之上,州牧統領州軍政大權,有權招募軍士,建立地方軍事力量,三國名將袁紹曾任冀州州牧,管轄常山郡。素有一身武藝的趙雲從房子縣澄底村來到郡府元氏,經過鄉試,成為常山郡的吏兵,這一年,趙雲24歲。史書記載:趙雲,袁紹時入仕。入仕指的就是這個時期。

漢獻帝初平2年7月(公元191年),袁紹與公孫瓚發動磐河之戰,戰事危及常山安全,27歲的趙雲,受常山郡郡府和人民的推舉,率領常山郡的志願軍投奔了公孫瓚。此事《三國志•趙雲傳》中有記載:雲身長八尺,姿顏雄偉,為本郡所舉,將義從吏兵詣公孫瓚。時袁紹稱冀州牧,瓚深憂州人之從紹也,善雲來附,嘲雲曰:“聞貴州人皆原袁氏,君何獨迴心,迷而能反乎?”雲答曰:“天下訩訩,未知孰是,民有倒縣之厄,鄙州論議,從仁政所在,不為忽袁公私明將軍也。”遂與瓚征討。

文中說,公孫瓚對趙雲說:“聽說冀州的人都想要依附袁紹,怎麼唯獨你能迷途知返呢?”趙雲回答說:“天下大亂,不知道誰是明主,百姓有倒懸之危,鄙州經過商議討論,要追隨仁政所在,並不是因為我們個人疏遠袁紹而偏向於將軍您。”這段話,說明趙雲十分看重這次出征,並把這次出征當作常山父老鄉親對他的重託和極大信任,他從內心深處感激常山人民。趙雲走上歷史舞臺名揚天下後,他深知成就他的是常山,他應感激的是常山,他一生做的要無愧於常山。所以他常將“常山人”掛在嘴上,併成為一句口頭禪。實際上,“常山”是趙雲的郡籍,房子縣是趙雲的縣籍。
“我乃常山趙子龍是也!” 常山是中國現在的哪裡

目前已知的趙雲墓有兩個地方。一處在四川省的大邑縣,一處在河北省的臨城縣。

建興六年,年僅64歲的趙雲在漢中附近一個叫箕谷的地方,率領軍隊佯動誘騙魏軍,但兵弱敵強最後失利,被迫退守漢中,為此趙雲自責,請求貶職。之後憂悒成疾,於次年病死成都。

趙雲生於何年,史書上是個問號。趙雲名雲字子龍,子龍之稱,與他生於龍年有關。劉備生於公元161年,干支紀年為辛丑年,屬牛;趙雲比劉備小,牛年之後的龍年,是干支紀年的甲辰年,即公元164年。趙雲小劉備3歲,比劉備晚去世6年,生於164年,卒於229年,享年65歲。

趙雲曾在四川大邑駐守邊防。趙雲死後,劉禪皇帝命國人將其葬於大邑的銀屏山麓,封順平侯。趙雲墓在大邑縣城東1公里銀屏山下,依山而建,墓如小丘,四周有石牆、古柏,“漢順平侯趙雲墓” 刻在一方高2.5米、寬1米的石碑上,兩側有“赤膽永佑江原父老,忠魂猶壯蜀國山河”的對聯。

趙雲自己說,“我乃常山趙子龍是也!”

何謂常山?戰國時,趙國境內的“北嶽”恆山叫常山,在現在山西境內,秦始皇攻趙後,設恆山郡,治所在現在的石家莊市一帶,古稱東垣縣。西漢時,為避諱文帝劉恆的名字,恆山郡改稱常山郡,漢武帝時東垣縣附近的四個縣劃為真定國,常山郡治南遷至元氏縣一帶,統領18縣,隸屬冀州;東漢時真定國併入常山郡,郡改稱常山國,統領13個縣,治所仍在元氏縣;三國時,常山郡屬魏國,266年司馬炎廢魏稱帝,建立晉朝,常山郡的治所由元氏移至真定縣。
“我乃常山趙子龍是也!” 常山是中國現在的哪裡

正定縣古稱真定縣、東垣縣,東垣縣始建於秦代,漢高祖11年改東垣縣為真定縣,雍正元年因避諱世宗胤禛之名,改真定為正定。在真定縣的歷史上,真定曾受常山郡治,做過常山郡所,是常山郡首所在地;真定曾經獨立為國,管轄4縣,從漢武帝元鼎4年開始到東漢建武13年,真定縣脫離常山郡管轄整整150年。

臨城古稱房子縣,始於戰國初,因附近山上有一古房,傳為女媧所住,人稱地名房子,西漢初年在此置縣,稱房子縣,唐朝天寶元年房子縣改名臨城縣,房子之名歷時1217年。從常山郡設立起,房子縣始終是其治縣,改稱常山國治縣減少後,房子縣仍在常山的統領之中。比較而言,能夠代表常山古地域的當屬房子縣,即現在的臨城縣。

趙雲強調自己是常山人,是有原因的。

一是房子縣名氣小,不被世人所知。趙雲長期生活在外地,中晚年後轉戰在長江上游的蜀地,蜀地人不知道北方的房子縣在什麼地方,而對常山郡或常山國比較熟悉,所以趙雲以郡籍自居,說自己是常山人。這類似於現代人只講自己的縣籍,而不講具體鄉鎮村社一樣,約定俗成,漸為規矩。常山人的含意中,包括著房子縣。

二是感恩“常山人”。公元188年,東漢王朝發生了兩件大事,一件是黃巾餘部復起,攻佔太原郡,隨後河南、山東等地紛紛響應,國家進入戰爭狀態;另一件是朝延改刺史為州牧,州在郡國之上,州牧統領州軍政大權,有權招募軍士,建立地方軍事力量,三國名將袁紹曾任冀州州牧,管轄常山郡。素有一身武藝的趙雲從房子縣澄底村來到郡府元氏,經過鄉試,成為常山郡的吏兵,這一年,趙雲24歲。史書記載:趙雲,袁紹時入仕。入仕指的就是這個時期。

漢獻帝初平2年7月(公元191年),袁紹與公孫瓚發動磐河之戰,戰事危及常山安全,27歲的趙雲,受常山郡郡府和人民的推舉,率領常山郡的志願軍投奔了公孫瓚。此事《三國志•趙雲傳》中有記載:雲身長八尺,姿顏雄偉,為本郡所舉,將義從吏兵詣公孫瓚。時袁紹稱冀州牧,瓚深憂州人之從紹也,善雲來附,嘲雲曰:“聞貴州人皆原袁氏,君何獨迴心,迷而能反乎?”雲答曰:“天下訩訩,未知孰是,民有倒縣之厄,鄙州論議,從仁政所在,不為忽袁公私明將軍也。”遂與瓚征討。

文中說,公孫瓚對趙雲說:“聽說冀州的人都想要依附袁紹,怎麼唯獨你能迷途知返呢?”趙雲回答說:“天下大亂,不知道誰是明主,百姓有倒懸之危,鄙州經過商議討論,要追隨仁政所在,並不是因為我們個人疏遠袁紹而偏向於將軍您。”這段話,說明趙雲十分看重這次出征,並把這次出征當作常山父老鄉親對他的重託和極大信任,他從內心深處感激常山人民。趙雲走上歷史舞臺名揚天下後,他深知成就他的是常山,他應感激的是常山,他一生做的要無愧於常山。所以他常將“常山人”掛在嘴上,併成為一句口頭禪。實際上,“常山”是趙雲的郡籍,房子縣是趙雲的縣籍。
“我乃常山趙子龍是也!” 常山是中國現在的哪裡

目前已知的趙雲墓有兩個地方。一處在四川省的大邑縣,一處在河北省的臨城縣。

建興六年,年僅64歲的趙雲在漢中附近一個叫箕谷的地方,率領軍隊佯動誘騙魏軍,但兵弱敵強最後失利,被迫退守漢中,為此趙雲自責,請求貶職。之後憂悒成疾,於次年病死成都。

趙雲生於何年,史書上是個問號。趙雲名雲字子龍,子龍之稱,與他生於龍年有關。劉備生於公元161年,干支紀年為辛丑年,屬牛;趙雲比劉備小,牛年之後的龍年,是干支紀年的甲辰年,即公元164年。趙雲小劉備3歲,比劉備晚去世6年,生於164年,卒於229年,享年65歲。

趙雲曾在四川大邑駐守邊防。趙雲死後,劉禪皇帝命國人將其葬於大邑的銀屏山麓,封順平侯。趙雲墓在大邑縣城東1公里銀屏山下,依山而建,墓如小丘,四周有石牆、古柏,“漢順平侯趙雲墓” 刻在一方高2.5米、寬1米的石碑上,兩側有“赤膽永佑江原父老,忠魂猶壯蜀國山河”的對聯。
“我乃常山趙子龍是也!” 常山是中國現在的哪裡

臨城趙雲墓,是個衣冠墓。趙雲去世的時候,房子縣屬曹氏魏國的領土,魏國人不會同意為自己的仇敵建造陵墓的。村裡人得知趙雲去世的消息後,將趙雲平時穿用的衣物,收集起來,埋葬在一個地方,悄悄地做了一個墓;另有傳說,趙雲去世後,其子趙統和趙廣剪下一綹父親的鬚髮,派人潛回房子縣澄底村,進行安葬,了卻父親落葉歸根魂歸故里的歹願。

現有的墓在澄底村村西3華里處,墓北東西三面丘陵環抱,南俯泜河,封土東西長35米,南北寬27米,高5米,面積945平方米。墓地的選擇十分考究。修建的時間應當在三國之後,或更晚一些,有傳說修於後趙石勒時期,因石勒敬仰趙雲,石勒建後趙國後,在修建襄都的同時,在趙雲的老家房子縣澄底村重修了趙雲墓,當時距趙雲去世90餘年,距今1680年。

長期以來,臨城趙雲墓保管較好,但隨著媒體對趙雲史蹟的傳播,不法之徒開始打臨城趙雲墓的主意,2006年的時候,曾被盜挖,時至今日仍留有遺痕。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