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文姬 - 人物簡介

蔡琰,漢魏間女詩人。字文姬,又作昭姬,陳留圉(今河南杞縣)人,生卒年不詳。著名作家蔡邕的女兒。自幼博學多才,好文辭,又精於音律。初嫁河東衛仲道,夫亡無子,歸母家。漢末天下大亂,董卓入據洛陽,她起先被董卓軍強迫西遷長安,接著又在興平二年(195)被南匈奴軍所虜,在匈奴中度過12年,生有二子。建安十二年(207),曹操遣使者持金璧去南匈奴贖回蔡琰。蔡琰回到中原後,又重嫁屯田都尉董祀。曾回憶繕寫亡父作品400餘篇。蔡琰今存作品,有五言《悲憤詩》及騷體各一篇,又有《胡笳十八拍》。騷體《悲憤詩》,所述情節與蔡琰生平頗不相合,不少學者認為是假託之作。《胡笳十八拍》始見於宋代朱熹《楚辭集註·後語》,不載於《後漢書》,在文體上同當時作品距離較遠,所以有的學者認為也是後人偽託的。

蔡文姬 - 綜合概述

蔡文姬名琰,字明姬,為避司馬昭的諱,改為文姬。蔡文姬的父親是大名鼎鼎的蔡邕。蔡邕是大文學家,也是大書法家。蔡文姬生在這樣的家庭,自小耳濡目染,既博學能文,又善詩賦,兼長辯才與音律就是十分自然的了,可以說蔡文姬有一個幸福的童年,可惜時局的變化,打斷了這種幸福。

蔡文姬與許多被擄來的婦女,一齊被帶到南匈奴。飽受番兵的凌辱和鞭笞,這年她二十三歲,這一去就是十二年。在這十二年中,她嫁給了虎背熊腰的匈奴左賢王,飽嘗了異族異鄉異俗生活的痛苦。當然她也為左賢王生下兩個兒子,她還學會了吹奏“胡笳”,和一些異族的語言。

蔡文姬 - 人物簡介

蔡琰,漢魏間女詩人。字文姬,又作昭姬,陳留圉(今河南杞縣)人,生卒年不詳。著名作家蔡邕的女兒。自幼博學多才,好文辭,又精於音律。初嫁河東衛仲道,夫亡無子,歸母家。漢末天下大亂,董卓入據洛陽,她起先被董卓軍強迫西遷長安,接著又在興平二年(195)被南匈奴軍所虜,在匈奴中度過12年,生有二子。建安十二年(207),曹操遣使者持金璧去南匈奴贖回蔡琰。蔡琰回到中原後,又重嫁屯田都尉董祀。曾回憶繕寫亡父作品400餘篇。蔡琰今存作品,有五言《悲憤詩》及騷體各一篇,又有《胡笳十八拍》。騷體《悲憤詩》,所述情節與蔡琰生平頗不相合,不少學者認為是假託之作。《胡笳十八拍》始見於宋代朱熹《楚辭集註·後語》,不載於《後漢書》,在文體上同當時作品距離較遠,所以有的學者認為也是後人偽託的。

蔡文姬 - 綜合概述

蔡文姬名琰,字明姬,為避司馬昭的諱,改為文姬。蔡文姬的父親是大名鼎鼎的蔡邕。蔡邕是大文學家,也是大書法家。蔡文姬生在這樣的家庭,自小耳濡目染,既博學能文,又善詩賦,兼長辯才與音律就是十分自然的了,可以說蔡文姬有一個幸福的童年,可惜時局的變化,打斷了這種幸福。

蔡文姬與許多被擄來的婦女,一齊被帶到南匈奴。飽受番兵的凌辱和鞭笞,這年她二十三歲,這一去就是十二年。在這十二年中,她嫁給了虎背熊腰的匈奴左賢王,飽嘗了異族異鄉異俗生活的痛苦。當然她也為左賢王生下兩個兒子,她還學會了吹奏“胡笳”,和一些異族的語言。

女作家蔡文姬的一生

十二年後曹操想到少年時代的老師蔡邕只有一個女兒。當他得知這個當年的女孩被撈到了南匈奴時,他立即派週近做使者,攜帶黃金千兩,白壁一雙,要把她贖回來。

蔡文姬一生三嫁,在被掠到南匈奴之前,曾遠嫁河東衛家,衛家是河東世族,她的丈夫衛仲道更是大學出色的士子,夫婦兩人恩愛非常,可惜好景不長,不到一年,衛仲道便因咯血而死。蔡文姬不曾生下一兒半女,衛家的人又嫌她剋死了丈夫,當時才高氣傲的蔡文姬不顧父親的反對,毅然離開衛家回到老家。她最後嫁給董祀,也生有一兒一女,女兒嫁給了司馬懿的兒子司馬師為妻。

關於她的婚姻,丁廙在《蔡伯喈女賦》是這樣說的:

“伊大宗之令女,稟神惠之自然;

在華年之二八,披鄧林之矅鮮。

明六列之尚致,服女史之語言;

參過庭之明訓,才朗悟而通雲。

當三春之嘉月,時將歸於所天;

曳丹羅之輕裳,戴金翠之華鈿。

羨榮跟之所茂,哀寒霜之已繁;

豈偕老之可期,庶盡歡於餘年。”

蔡文姬傳世的作品是《胡笳十八拍》。《胡笳十八拍》是一篇長達一千二百九十七字的騷體敘事詩,原載於宋郭茂倩《樂府詩集》卷五十九及朱熹《楚辭後語》卷三,兩本文字小有出人。

蔡文姬 - 幸福童年

1、文姬的父親才華橫溢

蔡文姬的父親便是大名鼎鼎的大儒蔡邕。蔡邕就是蔡伯喈,有一出《琵琶記》的唱詞,說的是蔡怕偕中狀元后,不認髮妻趙五娘,別娶丞相之女,可說是厚誣古人。東漢時根本沒有狀元,也沒有別娶丞相之女這回事。對此南宋陸游曾感嘆系之他說:“身後是非誰管得,隔村聽唱蔡中郎。”

蔡邕不可能中狀元,但他的才學在當時得到舉世公認卻是事實。漢靈帝時、他校書東觀,以經籍多有謬誤,於是為之訂正並書寫鐫刻在石碑上,立在大學門外,當時的後生學子都就此石經校正經書,每日觀覽摩寫的不絕於途。這些石碑在動亂中,在洛陽大火中受到損壞,經過一千八百多年,洛陽郊區的農民在犁田時掘得幾塊上有字跡的石塊,經人鑑定就是當年蔡邕的手書,稱為“熹平石經”,現在珍藏在歷史博物館中。

蔡邕是大文學家,也是大書法家,梁武帝稱他:“蔡邕書,骨氣洞達,爽爽如有神力。”當代史學家范文瀾講:“兩漢寫字藝術,到蔡邕寫石經達到最高境界。”他的字整飭而不刻板,靜穆而有生氣。除《嘉平石經》外,據傳《曹娥碑》也是他寫的,章法自然,筆力勁健,結字跌宕有致,無求妍美之意,而具古樸天真之趣。

此外,蔡邕還精於天文數理,妙解音律,在洛陽嚴然是文壇的領袖,像楊賜、玉燦、馬月碑以及後來文武兼資,終成一代雄霸之主的曹操都經常出入蔡府,向蔡邕請教。

蔡文姬 - 人物簡介

蔡琰,漢魏間女詩人。字文姬,又作昭姬,陳留圉(今河南杞縣)人,生卒年不詳。著名作家蔡邕的女兒。自幼博學多才,好文辭,又精於音律。初嫁河東衛仲道,夫亡無子,歸母家。漢末天下大亂,董卓入據洛陽,她起先被董卓軍強迫西遷長安,接著又在興平二年(195)被南匈奴軍所虜,在匈奴中度過12年,生有二子。建安十二年(207),曹操遣使者持金璧去南匈奴贖回蔡琰。蔡琰回到中原後,又重嫁屯田都尉董祀。曾回憶繕寫亡父作品400餘篇。蔡琰今存作品,有五言《悲憤詩》及騷體各一篇,又有《胡笳十八拍》。騷體《悲憤詩》,所述情節與蔡琰生平頗不相合,不少學者認為是假託之作。《胡笳十八拍》始見於宋代朱熹《楚辭集註·後語》,不載於《後漢書》,在文體上同當時作品距離較遠,所以有的學者認為也是後人偽託的。

蔡文姬 - 綜合概述

蔡文姬名琰,字明姬,為避司馬昭的諱,改為文姬。蔡文姬的父親是大名鼎鼎的蔡邕。蔡邕是大文學家,也是大書法家。蔡文姬生在這樣的家庭,自小耳濡目染,既博學能文,又善詩賦,兼長辯才與音律就是十分自然的了,可以說蔡文姬有一個幸福的童年,可惜時局的變化,打斷了這種幸福。

蔡文姬與許多被擄來的婦女,一齊被帶到南匈奴。飽受番兵的凌辱和鞭笞,這年她二十三歲,這一去就是十二年。在這十二年中,她嫁給了虎背熊腰的匈奴左賢王,飽嘗了異族異鄉異俗生活的痛苦。當然她也為左賢王生下兩個兒子,她還學會了吹奏“胡笳”,和一些異族的語言。

女作家蔡文姬的一生

十二年後曹操想到少年時代的老師蔡邕只有一個女兒。當他得知這個當年的女孩被撈到了南匈奴時,他立即派週近做使者,攜帶黃金千兩,白壁一雙,要把她贖回來。

蔡文姬一生三嫁,在被掠到南匈奴之前,曾遠嫁河東衛家,衛家是河東世族,她的丈夫衛仲道更是大學出色的士子,夫婦兩人恩愛非常,可惜好景不長,不到一年,衛仲道便因咯血而死。蔡文姬不曾生下一兒半女,衛家的人又嫌她剋死了丈夫,當時才高氣傲的蔡文姬不顧父親的反對,毅然離開衛家回到老家。她最後嫁給董祀,也生有一兒一女,女兒嫁給了司馬懿的兒子司馬師為妻。

關於她的婚姻,丁廙在《蔡伯喈女賦》是這樣說的:

“伊大宗之令女,稟神惠之自然;

在華年之二八,披鄧林之矅鮮。

明六列之尚致,服女史之語言;

參過庭之明訓,才朗悟而通雲。

當三春之嘉月,時將歸於所天;

曳丹羅之輕裳,戴金翠之華鈿。

羨榮跟之所茂,哀寒霜之已繁;

豈偕老之可期,庶盡歡於餘年。”

蔡文姬傳世的作品是《胡笳十八拍》。《胡笳十八拍》是一篇長達一千二百九十七字的騷體敘事詩,原載於宋郭茂倩《樂府詩集》卷五十九及朱熹《楚辭後語》卷三,兩本文字小有出人。

蔡文姬 - 幸福童年

1、文姬的父親才華橫溢

蔡文姬的父親便是大名鼎鼎的大儒蔡邕。蔡邕就是蔡伯喈,有一出《琵琶記》的唱詞,說的是蔡怕偕中狀元后,不認髮妻趙五娘,別娶丞相之女,可說是厚誣古人。東漢時根本沒有狀元,也沒有別娶丞相之女這回事。對此南宋陸游曾感嘆系之他說:“身後是非誰管得,隔村聽唱蔡中郎。”

蔡邕不可能中狀元,但他的才學在當時得到舉世公認卻是事實。漢靈帝時、他校書東觀,以經籍多有謬誤,於是為之訂正並書寫鐫刻在石碑上,立在大學門外,當時的後生學子都就此石經校正經書,每日觀覽摩寫的不絕於途。這些石碑在動亂中,在洛陽大火中受到損壞,經過一千八百多年,洛陽郊區的農民在犁田時掘得幾塊上有字跡的石塊,經人鑑定就是當年蔡邕的手書,稱為“熹平石經”,現在珍藏在歷史博物館中。

蔡邕是大文學家,也是大書法家,梁武帝稱他:“蔡邕書,骨氣洞達,爽爽如有神力。”當代史學家范文瀾講:“兩漢寫字藝術,到蔡邕寫石經達到最高境界。”他的字整飭而不刻板,靜穆而有生氣。除《嘉平石經》外,據傳《曹娥碑》也是他寫的,章法自然,筆力勁健,結字跌宕有致,無求妍美之意,而具古樸天真之趣。

此外,蔡邕還精於天文數理,妙解音律,在洛陽嚴然是文壇的領袖,像楊賜、玉燦、馬月碑以及後來文武兼資,終成一代雄霸之主的曹操都經常出入蔡府,向蔡邕請教。

女作家蔡文姬的一生

蔡文姬生在這樣的家庭,自小耳濡目染,既博學能文,又善詩賦,兼長辯才與音律就是十分自然的了。2、父女焦桐制名琴

東漢末年,為避戰亂,蔡文姬跟隨父親蔡邕來到常州溧陽陽平陵城東南高邃山(今觀山)下結廬而居,時文姬才七歲。蔡邕是著名文學家、書法家,隱居在青山綠水之間著書寫字,並教女兒讀書學琴。村民們只要聽到琅琅的書聲,悠楊的琴聲,便知道蔡先生又帶著女兒寫詩作畫、讀書彈琴了。

有一天,文姬和父親正在家裡讀書寫字,忽然聽到鄰居家灶肚裡燃燒的柴火發出清脆悅耳的劈啪、劈啪響聲。父親對女兒說:“這是多麼好的製造古琴的良材啊,我們趕快去看看,把它救出來吧!”文姬跟著父親到鄰居家,只見灶肚裡一段粗壯的梧桐正在燃燒著,清脆的響聲自然是它燃燒時發出的。文姬上前對鄰居老太說:“伯母,這段梧桐樹是制琴的好材料,請你用別的柴火代替它好嗎?”老太說:“可以。你們要用它,我就送給你們吧。”文姬和父親都很高興,趕快把那段燃燒的梧桐從灶肚裡取出來,用水把火澆滅了,搬回家中。父女倆待它晾乾,去掉焦皮,按宮商,調音律,終於製成一面不同凡響的古琴,後人稱它是中國四大名琴之一。由於這段琴材的一端已被燒焦,所以稱為“焦尾琴”。

從此以後,村民們常常聽到文姬和父親彈奏焦尾琴的美妙琴音,為他們日出而作、日、日落而息的恬靜生活增添了無窮樂趣,文姬有一個幸福的童年,可惜時局的變化,打斷了這種幸福。

蔡文姬 - 一生三嫁

文姬一生三嫁,命運坎坷,丁廙在《蔡伯喈女賦》描述了她的婚姻。

蔡文姬16歲時嫁給衛仲道,衛家當時是河東世族,衛仲道更是出色的大學子,夫婦兩人恩愛非常,可惜好景不長,不到一年,衛仲道便因咯血而死。蔡文姬不曾生下一兒半女,衛家的人又嫌。

她剋死了丈夫,當時才高氣傲的蔡文姬不顧父親的反對,毅然回到孃家。

東漢政府的腐敗,終於釀成了黃中軍大起義,使豪強地主為代表的地方勢力擴大。大將軍何進被宦官十常侍殺後,董卓進軍洛陽盡誅十常侍,把持朝政,董卓為鞏固自己的統治,刻意籠絡名滿京華的蔡邕,將他一日連升三級,三日周曆三臺,拜中郎將,後來甚至還封他為高陽侯。董卓在朝中的逆行,引起各地方勢力的聯合反對,董卓火燒洛陽,遷都長安,董卓被呂布所殺。蔡邕也被收付廷尉治罪,蔡邕請求黥首刖足,以完成《漢史》,士大夫也多矜惜而救他,馬日碑更說:“伯喈曠世逸才,誅之乃失人望乎?”但終免不了一死,徒然的給人留下許多議論的話題,說他“文同三閭,孝齊參騫。”在文學方面把他比作屈原,在孝德方面把他比作曾參和閡子騖,當然講壞話的也不少。

董卓死後,他的部將又攻佔長安,軍閥混戰的局面終於形成。羌胡番兵乘機掠擄中原一帶,在“中土人脆弱、來兵皆胡羌,縱獵圍城邑,所向悉破亡。馬邊懸男頭,馬後載婦女,長驅入朔漠,迴路險且阻。”的狀況下,蔡文姬與許多被擄來的婦女,一齊被帶到南匈奴。

文姬被匈奴掠去,這年她才二十三歲,被左賢王納為王妃,居南匈奴12年,並育有二子,此間她還學會了吹奏“胡笳”及一些異族的語言。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感念好友蔡邕之交情,得知文姬流落南匈奴,立即派週近做使者,攜帶黃金千兩,白壁一雙,把她贖了回來。這年她三十五歲,在曹操的安排下,嫁給田校尉董祀,就在這年爆發了著名的“赤壁之戰。”

蔡文姬嫁給董祀,起初的夫妻生活並不十分和諧。蔡文姬飽經離亂憂傷,時常神思恍惚;而董祀正值鼎盛年華,生得一表人才,通書史,諳音律,自視甚高,對於蔡文姬自然有些不足之感,然而迫於丞相的授意,只好接納了她,在婚後第二年,董祀犯罪當死,她顧不得嫌隙,蓬首跳足地來到曹操的丞相府求情。曹操念及昔日與蔡邕的交情,又想到蔡文姬悲慘的身世,倘若處死董祀,文姬勢難自存,於是寬宥了董祀。

從此以後,董祀感念妻子之恩德,對蔡文姬重新評估,夫妻雙雙也看透了世事,溯洛水而上,居在風景秀麗,林木繁茂的山麓。若干年以後,曹操狩獵經過這裡,還曾經前去探視。

蔡文姬和董祀生有一兒一女,女兒嫁給了司馬懿的兒子司馬師為妻。

蔡文姬 - 博學愛琴

文姬博學多才,音樂天賦自小過人,她6歲時聽父親在大廳中彈琴,隔著牆壁就聽出了父親把第一根弦彈斷的聲音。其父驚訝之餘,又故意將第四根弦弄斷,居然又被她指出。長大後她更是琴藝超人。她在胡地日夜思念故土,回漢後參考胡人聲調,結合自己的悲慘經歷,創作了哀怨惆悵,令人斷腸的琴曲《胡笳十八拍》。

文姬要出嫁了,她是獨生女兒、父母掌上明珠。父母問她要準備哪嫁妝。文姬說:“我喜歡讀書彈琴,焦尾琴琴音清越,是傳家之寶。父親所作《琴操》、《石經》等書也很好,就給女兒帶去吧。”父母欣然同意。

文姬嫁給衛仲道,夫妻相敬如賓,吟詩彈琴,焦尾琴使他們美滿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後來,丈夫死了,她被匈奴亂軍所虜,顛沛流離,焦尾琴始終陪伴著她。

相傳,當蔡文姬為董祀求情時,曹操看到蔡文姬在嚴冬季節,蓬首跣足,心中大為不忍,命人取過頭巾鞋襪為她換上,讓她在董祀未歸來之前,留居在自己家中。在一次與蔡文姬的閒談中,曹操表示出很羨慕蔡文姬家中原來的藏書。當蔡文姬告訴他原來家中所藏的四千卷書,幾經戰亂,已全部遺失,但聽到蔡文姬還能背出四百篇時,立即說:“既然如此,可命十名書吏到尊府抄錄如何?”蔡文姬惶恐答道:“妾聞男女有別,禮不授親,乞給草筆,真草唯命。”這樣蔡文姬憑記憶默寫出四百篇文章,文無遺誤,滿足了曹操的好奇心,也可見蔡文姬的才情。

蔡文姬 - 代表作品

蔡文姬傳世的作品除了《胡笳十八拍》外,還有《悲憤詩》,被稱為中國詩史上文人創作的第一首自傳體的五言長篇敘事詩。“真情窮切,自然成文”,激昂酸楚,在建安詩歌中別構一體。

蔡文姬 - 人物簡介

蔡琰,漢魏間女詩人。字文姬,又作昭姬,陳留圉(今河南杞縣)人,生卒年不詳。著名作家蔡邕的女兒。自幼博學多才,好文辭,又精於音律。初嫁河東衛仲道,夫亡無子,歸母家。漢末天下大亂,董卓入據洛陽,她起先被董卓軍強迫西遷長安,接著又在興平二年(195)被南匈奴軍所虜,在匈奴中度過12年,生有二子。建安十二年(207),曹操遣使者持金璧去南匈奴贖回蔡琰。蔡琰回到中原後,又重嫁屯田都尉董祀。曾回憶繕寫亡父作品400餘篇。蔡琰今存作品,有五言《悲憤詩》及騷體各一篇,又有《胡笳十八拍》。騷體《悲憤詩》,所述情節與蔡琰生平頗不相合,不少學者認為是假託之作。《胡笳十八拍》始見於宋代朱熹《楚辭集註·後語》,不載於《後漢書》,在文體上同當時作品距離較遠,所以有的學者認為也是後人偽託的。

蔡文姬 - 綜合概述

蔡文姬名琰,字明姬,為避司馬昭的諱,改為文姬。蔡文姬的父親是大名鼎鼎的蔡邕。蔡邕是大文學家,也是大書法家。蔡文姬生在這樣的家庭,自小耳濡目染,既博學能文,又善詩賦,兼長辯才與音律就是十分自然的了,可以說蔡文姬有一個幸福的童年,可惜時局的變化,打斷了這種幸福。

蔡文姬與許多被擄來的婦女,一齊被帶到南匈奴。飽受番兵的凌辱和鞭笞,這年她二十三歲,這一去就是十二年。在這十二年中,她嫁給了虎背熊腰的匈奴左賢王,飽嘗了異族異鄉異俗生活的痛苦。當然她也為左賢王生下兩個兒子,她還學會了吹奏“胡笳”,和一些異族的語言。

女作家蔡文姬的一生

十二年後曹操想到少年時代的老師蔡邕只有一個女兒。當他得知這個當年的女孩被撈到了南匈奴時,他立即派週近做使者,攜帶黃金千兩,白壁一雙,要把她贖回來。

蔡文姬一生三嫁,在被掠到南匈奴之前,曾遠嫁河東衛家,衛家是河東世族,她的丈夫衛仲道更是大學出色的士子,夫婦兩人恩愛非常,可惜好景不長,不到一年,衛仲道便因咯血而死。蔡文姬不曾生下一兒半女,衛家的人又嫌她剋死了丈夫,當時才高氣傲的蔡文姬不顧父親的反對,毅然離開衛家回到老家。她最後嫁給董祀,也生有一兒一女,女兒嫁給了司馬懿的兒子司馬師為妻。

關於她的婚姻,丁廙在《蔡伯喈女賦》是這樣說的:

“伊大宗之令女,稟神惠之自然;

在華年之二八,披鄧林之矅鮮。

明六列之尚致,服女史之語言;

參過庭之明訓,才朗悟而通雲。

當三春之嘉月,時將歸於所天;

曳丹羅之輕裳,戴金翠之華鈿。

羨榮跟之所茂,哀寒霜之已繁;

豈偕老之可期,庶盡歡於餘年。”

蔡文姬傳世的作品是《胡笳十八拍》。《胡笳十八拍》是一篇長達一千二百九十七字的騷體敘事詩,原載於宋郭茂倩《樂府詩集》卷五十九及朱熹《楚辭後語》卷三,兩本文字小有出人。

蔡文姬 - 幸福童年

1、文姬的父親才華橫溢

蔡文姬的父親便是大名鼎鼎的大儒蔡邕。蔡邕就是蔡伯喈,有一出《琵琶記》的唱詞,說的是蔡怕偕中狀元后,不認髮妻趙五娘,別娶丞相之女,可說是厚誣古人。東漢時根本沒有狀元,也沒有別娶丞相之女這回事。對此南宋陸游曾感嘆系之他說:“身後是非誰管得,隔村聽唱蔡中郎。”

蔡邕不可能中狀元,但他的才學在當時得到舉世公認卻是事實。漢靈帝時、他校書東觀,以經籍多有謬誤,於是為之訂正並書寫鐫刻在石碑上,立在大學門外,當時的後生學子都就此石經校正經書,每日觀覽摩寫的不絕於途。這些石碑在動亂中,在洛陽大火中受到損壞,經過一千八百多年,洛陽郊區的農民在犁田時掘得幾塊上有字跡的石塊,經人鑑定就是當年蔡邕的手書,稱為“熹平石經”,現在珍藏在歷史博物館中。

蔡邕是大文學家,也是大書法家,梁武帝稱他:“蔡邕書,骨氣洞達,爽爽如有神力。”當代史學家范文瀾講:“兩漢寫字藝術,到蔡邕寫石經達到最高境界。”他的字整飭而不刻板,靜穆而有生氣。除《嘉平石經》外,據傳《曹娥碑》也是他寫的,章法自然,筆力勁健,結字跌宕有致,無求妍美之意,而具古樸天真之趣。

此外,蔡邕還精於天文數理,妙解音律,在洛陽嚴然是文壇的領袖,像楊賜、玉燦、馬月碑以及後來文武兼資,終成一代雄霸之主的曹操都經常出入蔡府,向蔡邕請教。

女作家蔡文姬的一生

蔡文姬生在這樣的家庭,自小耳濡目染,既博學能文,又善詩賦,兼長辯才與音律就是十分自然的了。2、父女焦桐制名琴

東漢末年,為避戰亂,蔡文姬跟隨父親蔡邕來到常州溧陽陽平陵城東南高邃山(今觀山)下結廬而居,時文姬才七歲。蔡邕是著名文學家、書法家,隱居在青山綠水之間著書寫字,並教女兒讀書學琴。村民們只要聽到琅琅的書聲,悠楊的琴聲,便知道蔡先生又帶著女兒寫詩作畫、讀書彈琴了。

有一天,文姬和父親正在家裡讀書寫字,忽然聽到鄰居家灶肚裡燃燒的柴火發出清脆悅耳的劈啪、劈啪響聲。父親對女兒說:“這是多麼好的製造古琴的良材啊,我們趕快去看看,把它救出來吧!”文姬跟著父親到鄰居家,只見灶肚裡一段粗壯的梧桐正在燃燒著,清脆的響聲自然是它燃燒時發出的。文姬上前對鄰居老太說:“伯母,這段梧桐樹是制琴的好材料,請你用別的柴火代替它好嗎?”老太說:“可以。你們要用它,我就送給你們吧。”文姬和父親都很高興,趕快把那段燃燒的梧桐從灶肚裡取出來,用水把火澆滅了,搬回家中。父女倆待它晾乾,去掉焦皮,按宮商,調音律,終於製成一面不同凡響的古琴,後人稱它是中國四大名琴之一。由於這段琴材的一端已被燒焦,所以稱為“焦尾琴”。

從此以後,村民們常常聽到文姬和父親彈奏焦尾琴的美妙琴音,為他們日出而作、日、日落而息的恬靜生活增添了無窮樂趣,文姬有一個幸福的童年,可惜時局的變化,打斷了這種幸福。

蔡文姬 - 一生三嫁

文姬一生三嫁,命運坎坷,丁廙在《蔡伯喈女賦》描述了她的婚姻。

蔡文姬16歲時嫁給衛仲道,衛家當時是河東世族,衛仲道更是出色的大學子,夫婦兩人恩愛非常,可惜好景不長,不到一年,衛仲道便因咯血而死。蔡文姬不曾生下一兒半女,衛家的人又嫌。

她剋死了丈夫,當時才高氣傲的蔡文姬不顧父親的反對,毅然回到孃家。

東漢政府的腐敗,終於釀成了黃中軍大起義,使豪強地主為代表的地方勢力擴大。大將軍何進被宦官十常侍殺後,董卓進軍洛陽盡誅十常侍,把持朝政,董卓為鞏固自己的統治,刻意籠絡名滿京華的蔡邕,將他一日連升三級,三日周曆三臺,拜中郎將,後來甚至還封他為高陽侯。董卓在朝中的逆行,引起各地方勢力的聯合反對,董卓火燒洛陽,遷都長安,董卓被呂布所殺。蔡邕也被收付廷尉治罪,蔡邕請求黥首刖足,以完成《漢史》,士大夫也多矜惜而救他,馬日碑更說:“伯喈曠世逸才,誅之乃失人望乎?”但終免不了一死,徒然的給人留下許多議論的話題,說他“文同三閭,孝齊參騫。”在文學方面把他比作屈原,在孝德方面把他比作曾參和閡子騖,當然講壞話的也不少。

董卓死後,他的部將又攻佔長安,軍閥混戰的局面終於形成。羌胡番兵乘機掠擄中原一帶,在“中土人脆弱、來兵皆胡羌,縱獵圍城邑,所向悉破亡。馬邊懸男頭,馬後載婦女,長驅入朔漠,迴路險且阻。”的狀況下,蔡文姬與許多被擄來的婦女,一齊被帶到南匈奴。

文姬被匈奴掠去,這年她才二十三歲,被左賢王納為王妃,居南匈奴12年,並育有二子,此間她還學會了吹奏“胡笳”及一些異族的語言。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感念好友蔡邕之交情,得知文姬流落南匈奴,立即派週近做使者,攜帶黃金千兩,白壁一雙,把她贖了回來。這年她三十五歲,在曹操的安排下,嫁給田校尉董祀,就在這年爆發了著名的“赤壁之戰。”

蔡文姬嫁給董祀,起初的夫妻生活並不十分和諧。蔡文姬飽經離亂憂傷,時常神思恍惚;而董祀正值鼎盛年華,生得一表人才,通書史,諳音律,自視甚高,對於蔡文姬自然有些不足之感,然而迫於丞相的授意,只好接納了她,在婚後第二年,董祀犯罪當死,她顧不得嫌隙,蓬首跳足地來到曹操的丞相府求情。曹操念及昔日與蔡邕的交情,又想到蔡文姬悲慘的身世,倘若處死董祀,文姬勢難自存,於是寬宥了董祀。

從此以後,董祀感念妻子之恩德,對蔡文姬重新評估,夫妻雙雙也看透了世事,溯洛水而上,居在風景秀麗,林木繁茂的山麓。若干年以後,曹操狩獵經過這裡,還曾經前去探視。

蔡文姬和董祀生有一兒一女,女兒嫁給了司馬懿的兒子司馬師為妻。

蔡文姬 - 博學愛琴

文姬博學多才,音樂天賦自小過人,她6歲時聽父親在大廳中彈琴,隔著牆壁就聽出了父親把第一根弦彈斷的聲音。其父驚訝之餘,又故意將第四根弦弄斷,居然又被她指出。長大後她更是琴藝超人。她在胡地日夜思念故土,回漢後參考胡人聲調,結合自己的悲慘經歷,創作了哀怨惆悵,令人斷腸的琴曲《胡笳十八拍》。

文姬要出嫁了,她是獨生女兒、父母掌上明珠。父母問她要準備哪嫁妝。文姬說:“我喜歡讀書彈琴,焦尾琴琴音清越,是傳家之寶。父親所作《琴操》、《石經》等書也很好,就給女兒帶去吧。”父母欣然同意。

文姬嫁給衛仲道,夫妻相敬如賓,吟詩彈琴,焦尾琴使他們美滿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後來,丈夫死了,她被匈奴亂軍所虜,顛沛流離,焦尾琴始終陪伴著她。

相傳,當蔡文姬為董祀求情時,曹操看到蔡文姬在嚴冬季節,蓬首跣足,心中大為不忍,命人取過頭巾鞋襪為她換上,讓她在董祀未歸來之前,留居在自己家中。在一次與蔡文姬的閒談中,曹操表示出很羨慕蔡文姬家中原來的藏書。當蔡文姬告訴他原來家中所藏的四千卷書,幾經戰亂,已全部遺失,但聽到蔡文姬還能背出四百篇時,立即說:“既然如此,可命十名書吏到尊府抄錄如何?”蔡文姬惶恐答道:“妾聞男女有別,禮不授親,乞給草筆,真草唯命。”這樣蔡文姬憑記憶默寫出四百篇文章,文無遺誤,滿足了曹操的好奇心,也可見蔡文姬的才情。

蔡文姬 - 代表作品

蔡文姬傳世的作品除了《胡笳十八拍》外,還有《悲憤詩》,被稱為中國詩史上文人創作的第一首自傳體的五言長篇敘事詩。“真情窮切,自然成文”,激昂酸楚,在建安詩歌中別構一體。

女作家蔡文姬的一生

蔡文姬 - 作品評價

《胡笳十八拍》是古樂府琴曲歌辭。

胡笳是漢代流行於塞北和西域的一種管樂器,其音悲涼,後代形制為木管三孔。為什麼“胡笳”又是“琴曲”呢?唐代詩人劉商在《胡笳曲序》中說:“胡人思慕文姬,乃卷蘆葉為吹笳,奏哀怨之音,後董生以琴寫胡笳聲為十八拍。”此詩最後一拍也說:“胡笳本自出胡中,緣琴翻出音律同。”可知原為笳曲,後經董生之手翻成了琴曲。

“十八拍”,樂曲即十八樂章,在歌辭也就是十八段辭。第一拍中所謂“笳一會兮琴一拍”,當是指胡笳吹到一個段落響起合奏聲時,正好是琴曲的一個樂章。此詩的形式,兼有騷體(句中用“兮”字)與柏梁體(用七字句且每句押韻)的特徵,但並不純粹,或可稱之為準騷體與準柏梁體。

全篇的結構可大別為開頭、中腹、結尾三部分。第一拍為開頭,總說時代動亂與個人所受的屈辱;中腹起自被擄西去的第二拍,止於放還東歸的第十七拍,歷時十二年,分為思鄉與念兒前後兩個時期;最後一拍為結尾,呼應篇首,結出怨情。

抒情主人公的經歷是獨特的,誠如詩中一再寫到的“稟氣含生兮莫過我最苦”,“唯我薄命兮沒戎虜”(均見四拍)。然而通過其特殊遭遇所表現出來的鄉關之思與親子之情,又是富於時代的工同性並體現了民族精神的優良傳統的。在“干戈日尋兮道路危,民卒流亡兮共哀悲”(第一拍)的大動亂的時代裡,鄉情與親情是背井離鄉、拋妻別子的廣大百姓與士卒共有的感情。

從歷史的繼承性來說,作為一個弱女子,處身異國,在被納為妃子、生有二子、備受榮寵(第十一拍“胡人寵我兮有二子”)的情況下,矢志歸國,這與西漢時蘇武被匈奴流放到北海牧羊長達十九年而不改民族氣節的行為,表現雖異,心跡實同。王粲《登樓賦》說:“鍾儀幽而楚奏兮,莊顯而越吟。人情同於懷土兮,豈窮達而異心。”正是對這種處境不同而執著如一的“懷土”之情的較為全面的概括。

詩中的蔡琰,不僅眷戀著生養她的那片熱土,富於民族的感情,而且從她離開胡地時對兩個胡兒的難捨難分,痛失骨肉後的積想成夢、哀怨無窮看來,她又是一個具有豐富慈母愛的傳統美德的女性。但這一藝術形象之感人,卻不只在於其具有美好的品德與豐富的感情,更在於其遭遇的不幸,即人物命運的悲劇性。她在被擄掠以後,身居胡地,心繫故土,一直受到身心矛盾的折磨;而當她的歸國宿願一旦成為現實時,失去新生骨肉的痛苦便接踵而來。“迴歸故土”與“母子團聚”,都是美好的,人人應該享有的,在她卻不能兩全。人總是同情弱小、哀憐不幸的,更何況是一個弱小的女子,又是迭遭不幸且又具有美好品德與豐富感情的弱女子呢,這就不由得不

令人一掬同情之淚了。

此詩在抒情主人公藝術形象創造上的最大特色,是強烈的主觀抒情色彩這一特色,首先體現在抒情與敘事關係的處理上。

詩人全然摒棄純客觀的敘述,敘事時總是飽含著感情。詩中敘事性較強的段落,如寫被擄西去的第二拍,在胡地生育二子的第十一拍,別兒歸國的第十三拍,重入長安的第十七拍,無不是以深情嘆出之。同樣是寫被擄西去,在五言《悲憤詩》中寫到“斬截無孑遺,屍骸相撐櫃。馬邊懸男頭,馬後載婦女”,以敘事詳盡、細節逼真見長;而在《胡笳十八拍》的第二拍中,則說:“雲山萬重兮歸路遐,疾風千里兮揚塵沙。人多暴猛兮如虺蛇,控弦被甲兮為驕奢”,處處表露出詩人愛僧鮮明的感情-“雲山”句連著故土之思,“疾風”句關乎道路之苦,“人多”句“虺蛇”的比喻、“控弦”句“驕奢”的評價,莫不是真情實感的自然流露。

詩中側重的段落並不多,更多的情況是在抒情時順便帶出,也就是說,是為了抒情才有所敘述。例如,為了抒寫“傷今感昔”與“銜悲畜恨”之情才寫到胡地的習俗(第三拍),為了說明自己度日如年、難以適應胡地的日常生活才寫到胡人的衣食起居(第六七兩拍),等等。

強烈的主觀抒情色彩的物色,更主要的則是體現在感情抒發的突發性上。詩的感情,往往是突然而來,忽然而去,跳蕩變化,匪夷所思。有時意到筆到,不避重複,如責問上天,前後出現四次之多,分別見於第一、八、九、十六各拍;有時又天馬行空,來去無跡-如第四拍(“無日無夜”)正從個人經歷的角度慷慨不平地抒寫怨憤,第五拍(“雁南征兮”)忽然轉出對雁抒懷的清冷意境;寫戰爭氛圍的第十拍與寫衣食起居的第六七兩拍都理為了抒寫鄉情,本該相連,卻於其間插入責問上天的第八九兩拍。“正所謂‘思無定位’,甫臨滄海,復造瑤池。”(謝榛《四溟詩話》卷四)這種感情表達的非理性化本身,乃是主觀感情色彩強烈的一個重要標誌。

強烈的主觀抒情色彩的特色,在抒情方式與語言運用上也留下了鮮明的標記。

詩人常常是“我”字當頭,言無迴避;還喜歡誇張其辭,極言以盡意。詩作一開篇即連用兩“我”字以起勢,緊接著以“天不仁兮降亂離,地不仁兮使我逢此時”二句指天斥地,直是“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老子》)的變奏,這是何等樣的膽識魄力!第八拍的“為天有眼兮何不見我獨漂流?為神有靈兮何事處我天南海北頭?我不負天兮天何配我殊匹?我不負神兮神何殛我越荒州”,這一迭連聲的責問更是把“天”、“神”作為被告送到了審判席前。

篇中誇張的說法與誇張的詞語在在皆是,如“無日無夜兮不思我鄉土,稟氣含生兮莫過我最苦。天災國亂兮人無主,唯我薄命兮沒戎擄”(第四拍),“天無涯兮地無邊,我心愁兮亦復然”(第九拍),“四時萬物兮有盛衰,唯我愁苦兮暫移”(第十四拍),“苦我怨氣兮浩於長空,六合雖廣兮受之應不容”(第十八拍),等等。以上種種的總彙,形成了全詩強烈的主觀抒情色彩的總體特色,使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得以凸現出來。

抒情主人公藝術形象的成功創造,還得力於深入細膩的心理描寫。

女主人公在“志意乖兮節義虧”的情況下,為什麼不以一死以全節氣呢?第十一拍披露了隱衷(見前引的“我非貪生而惡死”第四句),說明她是出於深厚的鄉土之思才偷生苟活下來的。由於這一剖白,人物活動的思想感情基礎被揭示了出來,這就不僅消除了對這一人物形象可能引起的誤解,而且使她變得可親可敬起來。第十三拍抒別兒之痛,第十四拍訴思兒之苦,儘管具體寫法並不一樣-第十三拍藉助想象與通過行動來表現,第十四拍則寄情於夢幻,但在展示特定情況下的人物的心理變化這一點上,卻無不生動傳神,維妙維肖。詩中最引人注意的心理描寫,則要推對歸國與別兒一喜一悲的感情糾葛的描寫。詩人深深體會到“去住兩情兮難再陳”,因而不憚其煩,三復斯言,如“喜得生還兮逢聖君,嗟別稚子兮會無因”(第十二拍),“願得歸來兮天從欲,再還漢國兮歡心足。心有懷兮愁轉深,日月無私兮曾不照臨,子母分離兮意難任”(第十五拍),“今別子兮歸故鄉,舊怨平兮新怨長”(第十六拍)。通過不斷地重複,對於矛盾心理的表現,起到了強調與深化的作用,從而更加突出了人物進退維谷、痛苦難禁的情狀。  

蔡文姬 - 人物評價

明人陸時雍在《詩鏡總論》中說:“東京風格頹下,蔡文姬才氣英英。讀《胡笳吟》(按,即指《胡笳十八拍》),可令驚蓬坐振,沙礫自飛,直是激烈人懷抱。”盛稱蔡文姬的資質與修為,一個博學多才的好女子,命運是如此悽慘,婚姻生活如此不幸,令世人感到悲涼與嘆息!

文姬亦擅長書法,其文筆宋刻《淳化閣帖》有收錄。蔡文姬一生,特別是歸漢後,繼承父親的遺志,撰寫了《續後漢書》,這不能不說是她對祖國古代文化作出了卓越貢獻。

蔡文姬 - 蔡文姬墓

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西安城東南藍田縣三裡鎮鄉蔡王莊村西北約100米處。蔡文姬,名琰,東漢末年女詩人。博學有才,辨通音律,曾因戰亂沒於匈奴達12年。曹操思賢慕才,用金璧贖回。卒後葬此。1991年建立蔡文姬紀念館,館內陳列著蔡文姬所著《悲憤詩》和琴曲歌辭《胡笳十八拍》及《後漢書》中的《董祀傳》等。

蔡文姬 - 相關影視

話劇《蔡文姬》

國家/地區:中國

類型:劇情/舞臺藝術

片長:170分鐘

劇情簡介:

話劇。東漢末年,中原戰亂。蔡邕的女兒蔡文姬流落在亂軍流民之中,被南匈奴的左賢王拯救,並與左賢王生下一兒一女。12年後,曹操平定了中原,為了在文治聲教上做一番事業,派董祀和周進一同出使匈奴贖回蔡文姬。歸漢途中,董祀摔傷,文姬與周進先回到了鄴下。周進誣告董祀與蔡文姬行跡不檢,文姬伸冤,曹操嚴處周進,提升了董祀。8年後,文姬整理出蔡邕遺文400多篇。南匈奴的呼廚泉單于來朝祝賀,帶來了文姬的兒女和左賢王死前託孤的囑咐。曹操親自為媒,使蔡文姬與董祀締結良緣。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