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前語:眾所周知,我們耳聞、目睹、身受的整個花花世界,無非「生住異滅」,再簡單點,無非一生一死而已。可佛在《法華經》說我們“無有生死,若退若出,亦無在世,及滅度者”。佛講我們沒有生死,對於不信佛法的人,是一百八十度轉變,完全想不通。明明有生死,怎麼講沒生死呢?

我們常以拳頭為例——拳頭變成手掌,手掌生了沒有?拳頭當下就是手掌。變成手掌後,拳頭沒有了,拳頭滅了沒有?手掌當下就是拳頭!死了,我「退」出了人道;生了,我又從人道而「出」。我的手摸了一下頭,然後又抓住膝蓋。我的手終於由頭退出,來到了膝蓋——你這樣講,別人會把你當神經病。可是,我們真心本來面目就是這樣,到哪裡都是不動而至,都是一個本體。我們不認識自性本體,而妄加分別;可佛是過來人,看到我們生生世世表演這個把戲——現生、現死......張家死了個張老漢,李家生了個李臭蛋,李臭蛋生了沒有?張老漢死了沒有?未生以前、死了以後,是不是都是[我]啊?是不是都是[他]?是不是也是[你]呀?我們都是一個念。講究竟法,它就是「如」,就是「阿」,就是「我」,一切法都是一。佛之所以“明見”,是他已證得了「一心三藏」,他懂得我們的一念心裡具足無量的「性具功德」,可以隨緣顯現為無量的「事造功德」。他看到孫悟空變成茶杯,當下知道茶杯是孫悟空;又知道孫悟空「性具功德」還能變成一頭牛,所以他沒有看到牛的時候,就知道孫悟空當下就是一頭牛!這叫「如來明見」。「於無相中見有相,於有相中見無相」,這是證道位的功夫。我們在現在的境界上能夠明白這個道理,叫「見道」。佛呢,見道、證道圓滿一體。

編前語:眾所周知,我們耳聞、目睹、身受的整個花花世界,無非「生住異滅」,再簡單點,無非一生一死而已。可佛在《法華經》說我們“無有生死,若退若出,亦無在世,及滅度者”。佛講我們沒有生死,對於不信佛法的人,是一百八十度轉變,完全想不通。明明有生死,怎麼講沒生死呢?

我們常以拳頭為例——拳頭變成手掌,手掌生了沒有?拳頭當下就是手掌。變成手掌後,拳頭沒有了,拳頭滅了沒有?手掌當下就是拳頭!死了,我「退」出了人道;生了,我又從人道而「出」。我的手摸了一下頭,然後又抓住膝蓋。我的手終於由頭退出,來到了膝蓋——你這樣講,別人會把你當神經病。可是,我們真心本來面目就是這樣,到哪裡都是不動而至,都是一個本體。我們不認識自性本體,而妄加分別;可佛是過來人,看到我們生生世世表演這個把戲——現生、現死......張家死了個張老漢,李家生了個李臭蛋,李臭蛋生了沒有?張老漢死了沒有?未生以前、死了以後,是不是都是[我]啊?是不是都是[他]?是不是也是[你]呀?我們都是一個念。講究竟法,它就是「如」,就是「阿」,就是「我」,一切法都是一。佛之所以“明見”,是他已證得了「一心三藏」,他懂得我們的一念心裡具足無量的「性具功德」,可以隨緣顯現為無量的「事造功德」。他看到孫悟空變成茶杯,當下知道茶杯是孫悟空;又知道孫悟空「性具功德」還能變成一頭牛,所以他沒有看到牛的時候,就知道孫悟空當下就是一頭牛!這叫「如來明見」。「於無相中見有相,於有相中見無相」,這是證道位的功夫。我們在現在的境界上能夠明白這個道理,叫「見道」。佛呢,見道、證道圓滿一體。

我們明明有生死,佛為什麼講沒生死

下面請看經文及講義:

所以者何?如來如實知見三界之相,無有生死,若退若出,亦無在世及滅度者,非實非虛,非如非異,不如三界見於三界。如斯之事,如來明見,無有錯謬。以諸眾生有種種性、種種欲、種種行、種種憶想分別故,欲令生諸善根,以若干因緣、譬喻言辭、種種說法,所作佛事,未曾暫廢。

                             《法華經》--如來壽量品

如實知見”,這就是佛的報身功德,屬於「了因佛性」,對十法界一切萬法無不通達,從本體來起用。「如實知見」就是「開示悟入佛之知見」,這個「如實知見」就是「阿彌陀佛」,就是「如是我聞」,無一不是真實。無量萬法皆是由我們真心本來面目所現之相。在眾生沒有明白這個道理之時,佛把一切的妄想說為「無明妄想」;明白了「無明妄想」,它當下就是真實。

藏教菩薩跟二乘人只懂得一個「人我空」,法執全在,他不能講「如實知見」,只能證得「偏真涅槃」;通教菩薩破一切相歸空,連佛相菩薩相統統判為無明相,他這不叫「如實知見」,他只是證到了真性涅槃;別教菩薩帶有次第性,在有修有,在空修空,叫「次第三藏」。他那中道不圓滿,叫「但中」,是執著的那種「中」,因為它有次第性。唯有圓教圓融、圓滿、圓通萬法,當下是一念,大光明藏中沒有哪一法不是哪一法,沒有哪幾法不是哪幾法,所以它是全性起修,一修一切修,叫「圓中」,就是圓滿的中道。在圓教裡見真如本性叫「真真如性」,這是最圓滿。只有圓教菩薩可以“如實知見三界之相”。

在這裡「三界」呢,為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菩薩的實報莊嚴土這三界。佛是代表佛界,他能知道三界就是因為他在佛界,這是從總體上來解釋「如實知見三界之相」。這個「三界之相」包羅萬相。

圓教的這「一心三藏」與別教的「次第三藏」吶,我們可以通過打比方,讓大家來觀照一下。以吃東西為例:別教人吃花生知道花生,吃蠶豆知道蠶豆,他是一樣一樣地分別來成就。在「空」就是吃「空」,在「有」就是吃「有」。在「空」呢,還有小乘藏教的「人我空」、通教菩薩的「人我空」和「法我空」;在「有」呢,那就是無量。那圓教人吃東西來講,花生、蠶豆、玉米籽、香蕉、蘋果、巧克力,它全部是圓融為一體,吃一口,他就知道了全味,叫「一修一切修」,叫「全性起修」。所以圓教人從明心見性起,在初信位的菩薩他就能知道「真如全體」,他就吃了第一口。吃了第二口就變成初住位的菩薩,吃了第三口就變成行位菩薩,第四口就是迴向位的菩薩,第五口就是地位菩薩,第六口就是等覺,第七口就成佛。每一口他都具足全性,僅僅是力量的不同而已;乃至第一口可能就到地上菩薩、等覺菩薩都不一定——打比方而已,你不要執著。還要看那一口吃多少,有的人是鳥口、雞口、櫻桃小口,有的人是牛口、虎口、瓢盆大口,不一樣。

無有生死,若退若出,亦無在世,及滅度者”:下面通過一些名相概念,具體地從各種不同的角度來分別開示這個「如實知見」。

[無有生死],這是正面肯定。我們耳聞、目睹、身受,整個花花世界,無非是「生住異滅」,無非是一生一死而已。那佛講了,沒有生死,對於那些不信佛法的人,就等於是一百八十度轉變,完全想不通——明明有生死,你怎麼講沒有生死啊?他解不開。

以拳頭為例。拳頭變成了手掌,手掌生了沒有啊?拳頭當下就是手掌啊。那變成手掌後,拳頭沒有了,拳頭滅了沒有?手掌當下就是拳頭啊。所以今天張家死了個張老漢,李家生了個李臭蛋,那李臭蛋生了沒有啊?沒有生。那沒有生之前他在哪裡啊?就在那個「如」裡,沒有生之前它是不是就是「我」啊?那張老漢死了沒有?他死了以後,是不是還是我啊?是不是也還是他呀?是不是也還是你呀?你們別光認為,就是他一個人生死,找來找去的。我們都是一個念。你不能講——啊,他現在叫李臭蛋,他沒有生之前是王家的姥姥。你這種講法仍然是方便法,還沒有究竟義。但你這樣講已經很不簡單,懂得有三世因果輪迴,這是佛以小乘法教人;那麼講究竟法,它就是「如」,它就是「阿」,它就是「我」,一切法都是一。這是兩種說法。要明白,不是師父講法跟別人不一樣,是《法華經》、《楞嚴經》跟其它經典就是不一樣,它從全局著眼。所以張居士今天從家裡到文峰寺來聽經,文峰寺有沒有多一個張居士啊?張居士家裡有沒有少一個張居士啊?這個法講早了,應該下面再說。

若退若出”,這些概念大同小異。從無始以來誰死了沒有啊?唐朝人、清朝人都來了沒有啊?大通智勝佛時代的人來了沒有啊?沒有哪一個不是大通智勝佛時代的人,是不是啊?比春秋戰國出土的文物不知道要古多少倍。對這個道理深信不疑,你就有初果羅漢的境界。破除了身見,當下解除對於死亡的恐懼感,無非死亡的時候感到有點怕苦、怕痛,但你知道還有來世,你永遠不落三惡道。我們一般以這個位來定,何況明白「一心三藏」道理,哪是什麼初果羅漢的問題呀?起碼是初住位以上的大菩薩。無量空間、無量時間、無量萬法,都是我們一個念變現而已。如果依佛講,你是阿惟越致。阿惟越致是七地以上的菩薩。所以「成佛的法華」呀!叫大家來聽《法華經》是假,叫你們來成佛是真。

[若退若出],包含在生住異滅裡,我們是不是常常退退出出啊?那麼生死是不是也是「若退若出」啊?死了,我「退」出了人道;生了,我又從人道而「出」,如果再講究竟一點,我們真心本來面目到哪裡都是不動而至,都是一個本體。我的一個本體就是個本體,我的這個手摸了一下頭然後又抓住膝蓋,我的手終於由頭退出,而來到了膝蓋——你這樣講人家會把你當神經病。十方法界都是我們一個念,不動而至,都是「我」。

一切有形有相的有為功德,佛把它判為下等法,祖師大德把它判為歪門邪道,達摩祖師把它呵斥為「誹謗佛法」。厲害不厲害?你辛辛苦苦地修持,卻還是誹謗佛法。但是也是善法,是「成就善法」,你不要把它當成真修。真修就是明理調心。不明心不能成佛!你不明理去修行,你是謗佛謗法,不能成佛。但是如果你不修也不行,你連人都成不了,成鬼成畜生都沒有份兒!

我們要正確理解諸佛菩薩、祖師大德的話。本來佛講,明心見性以後要行善積德才能圓滿成佛,是強調在「明心見性」以後。結果他變成不需要明心見性,不需要讀《法華經》、《楞嚴經》,行善積德就能成佛,這是偷樑換柱。當我們在否定這種方法的時候,他馬上又反咬一口——不修行怎麼能成佛?好像我們就是反對修行。而且最能蠱惑人心,為什麼呢?問題還出在我們自己身上。因為眾生無量劫以來有這種習氣,他執著於實修實證,他認為是坐吃山空。因為這個普遍的習氣,所以最容易上當受騙,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容易上當受騙,講不動手不抬腿,喝西北風啊?他不知道我們用智慧可以巧取豪奪,可以不費吹灰之力當下成就。

那真正來講,喝西北風的人能不能生活啊?照樣能生活。這樣的人太多了!這個問題蘇聯科學家作了解答。人的胃裡有一種酶,形狀跟大蒜大蔥的根鬚差不多,可以直接把空氣中的氮氣轉化為蛋白質,來提供我們所需要的能量。為什麼有些人能得道成仙啊?不食人間煙火,不僅能活得很好,還能健康、還能長壽,還能飛到天上去。特別是癌症病人,會用意念,停止一切進食,喝點水而已,就用意念從空氣中補充能量,從聽經聞法的法喜中補充能量,從安心禪定中吸取禪悅食來補充能量。由於不吃飯可以減輕腸胃的負擔,有利於修復。這在科學上有這種解釋,它符合佛法的理論。這個心力呀,真是不可思議。

亦無在世及滅度者”:前面「無有生死」、「若退若出」是泛指,「亦無在世及滅度者」這是單指得道的聖人、諸佛菩薩。在世就是方便涅槃,願身再來,示現人相教化眾生。「滅度」呢,化緣已畢,迴歸大光明藏,這叫示現「滅度」,也叫示現涅槃,所以這也是一種假相。

「無在世」是對在世說無在世。為什麼?他雖然在世,他不是凡夫的業報身,他是願身再來的菩薩。[無滅度],是對滅度說無滅度。他的色身離開了,他的心有沒有離開呀?有沒有哪一法不是釋迦牟尼佛的心啊?從天人鬼畜、風雲雨霧到泥巴瓦塊,有沒有哪一法不是釋迦牟尼佛的心?有沒有哪一法不是他的身吶?我們都是他的身。他滅度了沒有啊?那麼像前面「在世」,他現釋迦牟尼佛身在世,有沒有哪一法不是釋迦牟尼佛的身在世啊?可我們只把他這個人當成是釋迦牟尼佛在世。在這個意義上也可以講,哪一個不是釋迦牟尼佛在世啊?這就在幫助我們開智慧。

有人問:師父,你講這個是現量功德還是比量功德啊?我也可以講非現量、非比量。「現量、比量」都是方便說,你到中陰身期間這個肉團殼、無明殼解體了,你這個現量功德當下現前。想到佛土到佛土,想再去投胎再投胎。那你中陰身期間這個功德是中陰身期間成就的,還是現在成就的?那你講你現在這個功德,是現量還是比量啊?既是現量又是比量。

非實非虛”:這就是「非阿非彌陀,非如非是」。那「非實」是不是就是「虛」呀?「非虛」是不是就是「實」啊?「非實」,對實說非實,對虛說非虛,「虛實」是一個東西。你把「非實非虛」搞明白了,你就是「如是我聞」。

非如非異”:「如異」就是「如來」,就是「如是」,就是「阿彌陀」。佛法裡,把我們這個宇宙人生,萬法萬相、無量的萬法歸納為「一心三藏」,也就是說把十法界森羅萬相歸為「一心三藏」。三藏也好,十法界也好,都是我們一個人、一個念而已。那麼三藏也好,十法界也好,它千變萬化、形形色色,當下又是「異」,千差萬別。三藏中任何「一個如來藏」當下即是「三個如來藏」、即是「十法界」、當下又是「同」。所以我們好好用心把這個法觀照一下,石破天驚。你果真把這句話能夠繞清楚、搞明白,你當下了生脫死,得大自在。

不如三界,見於三界”:這裡是針對佛從空出有,到三界六道來示現化身、應身而言。這裡「三界」,可理解為欲界、無色界、有色界;也可理解為「實報莊嚴土、方便有餘土」和「凡聖同居土」這三界。佛已經證得十法界萬法皆是自己一個本體。所以他到三界裡來,我們就應該把它看成是三界一個眾生。他並不是三界那個帶有個體本位的人,而來示現三界那個帶有個體本位的人。因為盡虛空遍法界,大至佛土,小至微塵,無非諸佛法身真常,你不能講他是「三界」。如果講他是「三界」的話,這就把他分別,就把他說小。但是他是來教化眾生,要「見於三界」,必須現三界眾生的形相,和光同塵——「同塵」是「見於三界」,「和光」就是「不如三界」。

這段經文好好地觀照。是不是就這個東西呀?從佛的這種變化,在《法華經》前面的<序品>我們就已經悟到當下佛力加持就使我們看到過去、現在、未來十方法界。佛是誰呀?整部《法華經》隨處都可以叫我們明心見性,當下成佛,只在於你會不會用心。佛生怕我們不敢相信,還特別用一目瞭然的語言來告訴我們,當下成就。《法華經》難解難思啊!話中有話,看你會不會悟。聽師父講了《法華經》以後再回去想一想,跟以前沒有聽講之前讀的《法華經》一樣不一樣,再好好理解《法華經》好懂不好懂。這裡是純粹從理論上來開我們的智慧。

那麼在整部《法華經》,從事相上來開我們智慧,就是放光現瑞;從講一個大、多、長,從數量上來開我們的智慧。寶塔湧出也好、龍女須臾成佛也好、都是給我們調心。自古以來「成佛的法華」,而且是當下成佛。注意,這段經文以後佛馬上就要授記呀!就因為這段經文來給大眾授記。你得到了什麼?

這段經文是不是在講無量的空間、無量的萬法、無量的時間,生啊、死啊、涅槃吶,就是一個人一個念在自在變化而已呀?這是佛在現身說法。那麼現身說法到最後,佛對那個無形無相的念,跟我們造煩惱惡業、無形無相的那個念,能不能分開是他的念還是我的念吶?那麼我們心態一轉,是不是跟佛的那個念就重合了?就叫「往生」。我們當下「邪知邪見」往生到「佛知佛見」,當下無明妄想往生到菩提智慧。這是當下的問題,沒有等一下的問題,更沒有等死的時候,更不用說來世。

自古以來,諸佛菩薩、祖師大德奔走呼號:圓頓大法就是一步登天,就是無修無證,就是不歷修證!整部《法華經》《楞嚴經》類似這樣的語氣少說幾十處。佛在《法華經》上就像在那拽著我們的眼皮子——你來看我怎麼講的;拽著我們耳朵——你來聽我怎麼講的。可是末法時代的人心很浮躁,他看不出這種味道。

如斯之事,如來明見,無有錯謬”:上面講的無量時間、無量空間、無量萬法,「如來明見」。為什麼「明見」呢!他是過來人。他看到我們生生世世在死,生生世世在生,但我們不知道自己的生生世世。「若要上山去,須問過來人」。他之所以明見,他已證得了「一心三藏」,他懂得我們的一念心裡面具足無量的「性具功德」,可以隨緣顯現為無量的「事造功德」。他看到孫悟空變成這個茶杯,當下知道茶杯是孫悟空;又知道孫悟空「性具功德」還能變成一頭牛,所以他沒有看到牛的時候,就知道孫悟空當下就是一頭牛!這叫「如來明見」。「於無相中見有相,於有相中見無相」,這是證道位的功夫。我們在現在的境界上能夠明白這個道理,叫「見道」。佛呢,見道、證道圓滿一體。

以諸眾生有種種性、種種欲、種種行、種種憶想分別故,欲令生諸善根”:佛是過來人,一目瞭然。種種性,為過去世的種性。像種子一樣,也叫習氣,在「五蘊」裡屬於「慢我」,是過去無量劫中的我跑到今天。你在唐朝怎麼長,在秦朝怎麼短,在大通智勝佛時怎麼好,在迦葉佛時怎麼壞,都是我們的「種種性」。

從這個總體因緣和合,佛就能知道你未來一世、二世及無量世的事情。就像我們看到一粒種子下到地裡,就知道一個月以後要發芽,兩個月以後就要長出根莖葉,三個月以後就要開華,四個月以後就要結果。憑這點智慧,我們都能知道未來。佛對一切萬法的未來都知道。為什麼?因為他知道你過去的「種種性」。

為什麼我們在夢中預見的未來的事就能成就?因為那已經成為定局。並不是你夢到才有,你夢不到是不是也有啊?因為我們在夢中啊,眼耳鼻舌身這五根已經停止活動,相對而言我們的心比較清淨,這個時候就是個獨頭意識,它有可能與我們的本來面目來溝通。這是一種智慧,叫「宿命通智慧」。它會告訴你自己或者別人,兩個月以後或三年以後會遇到什麼事情。師父到許多地方講經,有些居士提前一年、兩年、五年,還有提前八年,在夢中就看到師父講經。這是不是都是過去的「種種性」啊?而且這個是不是過去「種種性」都有具體的計劃、安排呀?

【種種欲】,指現世的習氣,用「眾生濁」來講,這叫「見我」。當我們知道了「種種性」,要把住當下,今生修得更圓滿,是不是就是未來的種性?是不是就可以帶到未來世?世出世間一樣,計劃趕不上變化。佛法裡講因果報應是對百分之九十九的人講,他一點點都不能改變。為什麼?他無始以來的種種習性決定他成就什麼樣的人。但是對百分之一的人是講「因緣果報」,這個「緣」就是變數,就是「種種欲」。你抓住現前當下,這是最關鍵。只有少數有智慧的人能抓住當下,把整個無量劫以來的「計劃」全部推翻。至於過去的債務,沒有關係,轉變為教化眾生的緣分,我來還債,是不是啊?聽聞如來藏之法,「八識田中強者牽」,當下把你牽到佛土來,不需要等到臨終之時。

【種種行】,就是造業,這是造的現業。如果前面的「種種性」叫業的話,那叫宿業、過去業。[種種欲],有慾望。這個慾望是意業。[種種行],是造口業和身業。

【種種憶想分別】,是進一步造意業。前面「種種欲」是作為意業的種子,有了意業以後再去變本加厲妄想,就業上加業。

【欲令生諸善根】:佛從「種性、種欲、種行、種種憶想分別」這四個角度來觀察眾生,來方便引導。那麼對於有些人講他過去世的事情,是不是從「種性」上下功夫?那對有些人講現在應該怎麼辦,是不是從「欲、行」和「憶想分別」下功夫啊?

【以若干因緣、譬喻言辭、種種說法,所作佛事,未曾暫廢】:三藏十二部經就是種種說法,包含無量法門。「未曾暫廢」,時時、事事、處處無非諸佛法身真常,一塊泥巴團、一根草絲草葉、一片風、一滴雨盡是諸佛廣長舌,只看你懂不懂?你頭上冒一滴汗就是諸佛廣長舌在說法——你這滴汗怎麼來的?你可能講它是從皮肉裡流出來的。那皮肉裡流出來,它能不能永遠像那泉水洞一樣流得不斷啊?那個汗水是怎麼來的?一定是真心變現出來的。世間法都在證明,「急得滿頭大汗」,有沒有一個人身上一天到晚在流大汗?沒有啊!在沒有流出來的時候,汗在不在心裡呀?在!那在心裡它有沒有形相啊?沒有。這一滴汗是不是諸佛在說法呀?諸佛廣長舌停止了沒有?

編前語:眾所周知,我們耳聞、目睹、身受的整個花花世界,無非「生住異滅」,再簡單點,無非一生一死而已。可佛在《法華經》說我們“無有生死,若退若出,亦無在世,及滅度者”。佛講我們沒有生死,對於不信佛法的人,是一百八十度轉變,完全想不通。明明有生死,怎麼講沒生死呢?

我們常以拳頭為例——拳頭變成手掌,手掌生了沒有?拳頭當下就是手掌。變成手掌後,拳頭沒有了,拳頭滅了沒有?手掌當下就是拳頭!死了,我「退」出了人道;生了,我又從人道而「出」。我的手摸了一下頭,然後又抓住膝蓋。我的手終於由頭退出,來到了膝蓋——你這樣講,別人會把你當神經病。可是,我們真心本來面目就是這樣,到哪裡都是不動而至,都是一個本體。我們不認識自性本體,而妄加分別;可佛是過來人,看到我們生生世世表演這個把戲——現生、現死......張家死了個張老漢,李家生了個李臭蛋,李臭蛋生了沒有?張老漢死了沒有?未生以前、死了以後,是不是都是[我]啊?是不是都是[他]?是不是也是[你]呀?我們都是一個念。講究竟法,它就是「如」,就是「阿」,就是「我」,一切法都是一。佛之所以“明見”,是他已證得了「一心三藏」,他懂得我們的一念心裡具足無量的「性具功德」,可以隨緣顯現為無量的「事造功德」。他看到孫悟空變成茶杯,當下知道茶杯是孫悟空;又知道孫悟空「性具功德」還能變成一頭牛,所以他沒有看到牛的時候,就知道孫悟空當下就是一頭牛!這叫「如來明見」。「於無相中見有相,於有相中見無相」,這是證道位的功夫。我們在現在的境界上能夠明白這個道理,叫「見道」。佛呢,見道、證道圓滿一體。

我們明明有生死,佛為什麼講沒生死

下面請看經文及講義:

所以者何?如來如實知見三界之相,無有生死,若退若出,亦無在世及滅度者,非實非虛,非如非異,不如三界見於三界。如斯之事,如來明見,無有錯謬。以諸眾生有種種性、種種欲、種種行、種種憶想分別故,欲令生諸善根,以若干因緣、譬喻言辭、種種說法,所作佛事,未曾暫廢。

                             《法華經》--如來壽量品

如實知見”,這就是佛的報身功德,屬於「了因佛性」,對十法界一切萬法無不通達,從本體來起用。「如實知見」就是「開示悟入佛之知見」,這個「如實知見」就是「阿彌陀佛」,就是「如是我聞」,無一不是真實。無量萬法皆是由我們真心本來面目所現之相。在眾生沒有明白這個道理之時,佛把一切的妄想說為「無明妄想」;明白了「無明妄想」,它當下就是真實。

藏教菩薩跟二乘人只懂得一個「人我空」,法執全在,他不能講「如實知見」,只能證得「偏真涅槃」;通教菩薩破一切相歸空,連佛相菩薩相統統判為無明相,他這不叫「如實知見」,他只是證到了真性涅槃;別教菩薩帶有次第性,在有修有,在空修空,叫「次第三藏」。他那中道不圓滿,叫「但中」,是執著的那種「中」,因為它有次第性。唯有圓教圓融、圓滿、圓通萬法,當下是一念,大光明藏中沒有哪一法不是哪一法,沒有哪幾法不是哪幾法,所以它是全性起修,一修一切修,叫「圓中」,就是圓滿的中道。在圓教裡見真如本性叫「真真如性」,這是最圓滿。只有圓教菩薩可以“如實知見三界之相”。

在這裡「三界」呢,為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菩薩的實報莊嚴土這三界。佛是代表佛界,他能知道三界就是因為他在佛界,這是從總體上來解釋「如實知見三界之相」。這個「三界之相」包羅萬相。

圓教的這「一心三藏」與別教的「次第三藏」吶,我們可以通過打比方,讓大家來觀照一下。以吃東西為例:別教人吃花生知道花生,吃蠶豆知道蠶豆,他是一樣一樣地分別來成就。在「空」就是吃「空」,在「有」就是吃「有」。在「空」呢,還有小乘藏教的「人我空」、通教菩薩的「人我空」和「法我空」;在「有」呢,那就是無量。那圓教人吃東西來講,花生、蠶豆、玉米籽、香蕉、蘋果、巧克力,它全部是圓融為一體,吃一口,他就知道了全味,叫「一修一切修」,叫「全性起修」。所以圓教人從明心見性起,在初信位的菩薩他就能知道「真如全體」,他就吃了第一口。吃了第二口就變成初住位的菩薩,吃了第三口就變成行位菩薩,第四口就是迴向位的菩薩,第五口就是地位菩薩,第六口就是等覺,第七口就成佛。每一口他都具足全性,僅僅是力量的不同而已;乃至第一口可能就到地上菩薩、等覺菩薩都不一定——打比方而已,你不要執著。還要看那一口吃多少,有的人是鳥口、雞口、櫻桃小口,有的人是牛口、虎口、瓢盆大口,不一樣。

無有生死,若退若出,亦無在世,及滅度者”:下面通過一些名相概念,具體地從各種不同的角度來分別開示這個「如實知見」。

[無有生死],這是正面肯定。我們耳聞、目睹、身受,整個花花世界,無非是「生住異滅」,無非是一生一死而已。那佛講了,沒有生死,對於那些不信佛法的人,就等於是一百八十度轉變,完全想不通——明明有生死,你怎麼講沒有生死啊?他解不開。

以拳頭為例。拳頭變成了手掌,手掌生了沒有啊?拳頭當下就是手掌啊。那變成手掌後,拳頭沒有了,拳頭滅了沒有?手掌當下就是拳頭啊。所以今天張家死了個張老漢,李家生了個李臭蛋,那李臭蛋生了沒有啊?沒有生。那沒有生之前他在哪裡啊?就在那個「如」裡,沒有生之前它是不是就是「我」啊?那張老漢死了沒有?他死了以後,是不是還是我啊?是不是也還是他呀?是不是也還是你呀?你們別光認為,就是他一個人生死,找來找去的。我們都是一個念。你不能講——啊,他現在叫李臭蛋,他沒有生之前是王家的姥姥。你這種講法仍然是方便法,還沒有究竟義。但你這樣講已經很不簡單,懂得有三世因果輪迴,這是佛以小乘法教人;那麼講究竟法,它就是「如」,它就是「阿」,它就是「我」,一切法都是一。這是兩種說法。要明白,不是師父講法跟別人不一樣,是《法華經》、《楞嚴經》跟其它經典就是不一樣,它從全局著眼。所以張居士今天從家裡到文峰寺來聽經,文峰寺有沒有多一個張居士啊?張居士家裡有沒有少一個張居士啊?這個法講早了,應該下面再說。

若退若出”,這些概念大同小異。從無始以來誰死了沒有啊?唐朝人、清朝人都來了沒有啊?大通智勝佛時代的人來了沒有啊?沒有哪一個不是大通智勝佛時代的人,是不是啊?比春秋戰國出土的文物不知道要古多少倍。對這個道理深信不疑,你就有初果羅漢的境界。破除了身見,當下解除對於死亡的恐懼感,無非死亡的時候感到有點怕苦、怕痛,但你知道還有來世,你永遠不落三惡道。我們一般以這個位來定,何況明白「一心三藏」道理,哪是什麼初果羅漢的問題呀?起碼是初住位以上的大菩薩。無量空間、無量時間、無量萬法,都是我們一個念變現而已。如果依佛講,你是阿惟越致。阿惟越致是七地以上的菩薩。所以「成佛的法華」呀!叫大家來聽《法華經》是假,叫你們來成佛是真。

[若退若出],包含在生住異滅裡,我們是不是常常退退出出啊?那麼生死是不是也是「若退若出」啊?死了,我「退」出了人道;生了,我又從人道而「出」,如果再講究竟一點,我們真心本來面目到哪裡都是不動而至,都是一個本體。我的一個本體就是個本體,我的這個手摸了一下頭然後又抓住膝蓋,我的手終於由頭退出,而來到了膝蓋——你這樣講人家會把你當神經病。十方法界都是我們一個念,不動而至,都是「我」。

一切有形有相的有為功德,佛把它判為下等法,祖師大德把它判為歪門邪道,達摩祖師把它呵斥為「誹謗佛法」。厲害不厲害?你辛辛苦苦地修持,卻還是誹謗佛法。但是也是善法,是「成就善法」,你不要把它當成真修。真修就是明理調心。不明心不能成佛!你不明理去修行,你是謗佛謗法,不能成佛。但是如果你不修也不行,你連人都成不了,成鬼成畜生都沒有份兒!

我們要正確理解諸佛菩薩、祖師大德的話。本來佛講,明心見性以後要行善積德才能圓滿成佛,是強調在「明心見性」以後。結果他變成不需要明心見性,不需要讀《法華經》、《楞嚴經》,行善積德就能成佛,這是偷樑換柱。當我們在否定這種方法的時候,他馬上又反咬一口——不修行怎麼能成佛?好像我們就是反對修行。而且最能蠱惑人心,為什麼呢?問題還出在我們自己身上。因為眾生無量劫以來有這種習氣,他執著於實修實證,他認為是坐吃山空。因為這個普遍的習氣,所以最容易上當受騙,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容易上當受騙,講不動手不抬腿,喝西北風啊?他不知道我們用智慧可以巧取豪奪,可以不費吹灰之力當下成就。

那真正來講,喝西北風的人能不能生活啊?照樣能生活。這樣的人太多了!這個問題蘇聯科學家作了解答。人的胃裡有一種酶,形狀跟大蒜大蔥的根鬚差不多,可以直接把空氣中的氮氣轉化為蛋白質,來提供我們所需要的能量。為什麼有些人能得道成仙啊?不食人間煙火,不僅能活得很好,還能健康、還能長壽,還能飛到天上去。特別是癌症病人,會用意念,停止一切進食,喝點水而已,就用意念從空氣中補充能量,從聽經聞法的法喜中補充能量,從安心禪定中吸取禪悅食來補充能量。由於不吃飯可以減輕腸胃的負擔,有利於修復。這在科學上有這種解釋,它符合佛法的理論。這個心力呀,真是不可思議。

亦無在世及滅度者”:前面「無有生死」、「若退若出」是泛指,「亦無在世及滅度者」這是單指得道的聖人、諸佛菩薩。在世就是方便涅槃,願身再來,示現人相教化眾生。「滅度」呢,化緣已畢,迴歸大光明藏,這叫示現「滅度」,也叫示現涅槃,所以這也是一種假相。

「無在世」是對在世說無在世。為什麼?他雖然在世,他不是凡夫的業報身,他是願身再來的菩薩。[無滅度],是對滅度說無滅度。他的色身離開了,他的心有沒有離開呀?有沒有哪一法不是釋迦牟尼佛的心啊?從天人鬼畜、風雲雨霧到泥巴瓦塊,有沒有哪一法不是釋迦牟尼佛的心?有沒有哪一法不是他的身吶?我們都是他的身。他滅度了沒有啊?那麼像前面「在世」,他現釋迦牟尼佛身在世,有沒有哪一法不是釋迦牟尼佛的身在世啊?可我們只把他這個人當成是釋迦牟尼佛在世。在這個意義上也可以講,哪一個不是釋迦牟尼佛在世啊?這就在幫助我們開智慧。

有人問:師父,你講這個是現量功德還是比量功德啊?我也可以講非現量、非比量。「現量、比量」都是方便說,你到中陰身期間這個肉團殼、無明殼解體了,你這個現量功德當下現前。想到佛土到佛土,想再去投胎再投胎。那你中陰身期間這個功德是中陰身期間成就的,還是現在成就的?那你講你現在這個功德,是現量還是比量啊?既是現量又是比量。

非實非虛”:這就是「非阿非彌陀,非如非是」。那「非實」是不是就是「虛」呀?「非虛」是不是就是「實」啊?「非實」,對實說非實,對虛說非虛,「虛實」是一個東西。你把「非實非虛」搞明白了,你就是「如是我聞」。

非如非異”:「如異」就是「如來」,就是「如是」,就是「阿彌陀」。佛法裡,把我們這個宇宙人生,萬法萬相、無量的萬法歸納為「一心三藏」,也就是說把十法界森羅萬相歸為「一心三藏」。三藏也好,十法界也好,都是我們一個人、一個念而已。那麼三藏也好,十法界也好,它千變萬化、形形色色,當下又是「異」,千差萬別。三藏中任何「一個如來藏」當下即是「三個如來藏」、即是「十法界」、當下又是「同」。所以我們好好用心把這個法觀照一下,石破天驚。你果真把這句話能夠繞清楚、搞明白,你當下了生脫死,得大自在。

不如三界,見於三界”:這裡是針對佛從空出有,到三界六道來示現化身、應身而言。這裡「三界」,可理解為欲界、無色界、有色界;也可理解為「實報莊嚴土、方便有餘土」和「凡聖同居土」這三界。佛已經證得十法界萬法皆是自己一個本體。所以他到三界裡來,我們就應該把它看成是三界一個眾生。他並不是三界那個帶有個體本位的人,而來示現三界那個帶有個體本位的人。因為盡虛空遍法界,大至佛土,小至微塵,無非諸佛法身真常,你不能講他是「三界」。如果講他是「三界」的話,這就把他分別,就把他說小。但是他是來教化眾生,要「見於三界」,必須現三界眾生的形相,和光同塵——「同塵」是「見於三界」,「和光」就是「不如三界」。

這段經文好好地觀照。是不是就這個東西呀?從佛的這種變化,在《法華經》前面的<序品>我們就已經悟到當下佛力加持就使我們看到過去、現在、未來十方法界。佛是誰呀?整部《法華經》隨處都可以叫我們明心見性,當下成佛,只在於你會不會用心。佛生怕我們不敢相信,還特別用一目瞭然的語言來告訴我們,當下成就。《法華經》難解難思啊!話中有話,看你會不會悟。聽師父講了《法華經》以後再回去想一想,跟以前沒有聽講之前讀的《法華經》一樣不一樣,再好好理解《法華經》好懂不好懂。這裡是純粹從理論上來開我們的智慧。

那麼在整部《法華經》,從事相上來開我們智慧,就是放光現瑞;從講一個大、多、長,從數量上來開我們的智慧。寶塔湧出也好、龍女須臾成佛也好、都是給我們調心。自古以來「成佛的法華」,而且是當下成佛。注意,這段經文以後佛馬上就要授記呀!就因為這段經文來給大眾授記。你得到了什麼?

這段經文是不是在講無量的空間、無量的萬法、無量的時間,生啊、死啊、涅槃吶,就是一個人一個念在自在變化而已呀?這是佛在現身說法。那麼現身說法到最後,佛對那個無形無相的念,跟我們造煩惱惡業、無形無相的那個念,能不能分開是他的念還是我的念吶?那麼我們心態一轉,是不是跟佛的那個念就重合了?就叫「往生」。我們當下「邪知邪見」往生到「佛知佛見」,當下無明妄想往生到菩提智慧。這是當下的問題,沒有等一下的問題,更沒有等死的時候,更不用說來世。

自古以來,諸佛菩薩、祖師大德奔走呼號:圓頓大法就是一步登天,就是無修無證,就是不歷修證!整部《法華經》《楞嚴經》類似這樣的語氣少說幾十處。佛在《法華經》上就像在那拽著我們的眼皮子——你來看我怎麼講的;拽著我們耳朵——你來聽我怎麼講的。可是末法時代的人心很浮躁,他看不出這種味道。

如斯之事,如來明見,無有錯謬”:上面講的無量時間、無量空間、無量萬法,「如來明見」。為什麼「明見」呢!他是過來人。他看到我們生生世世在死,生生世世在生,但我們不知道自己的生生世世。「若要上山去,須問過來人」。他之所以明見,他已證得了「一心三藏」,他懂得我們的一念心裡面具足無量的「性具功德」,可以隨緣顯現為無量的「事造功德」。他看到孫悟空變成這個茶杯,當下知道茶杯是孫悟空;又知道孫悟空「性具功德」還能變成一頭牛,所以他沒有看到牛的時候,就知道孫悟空當下就是一頭牛!這叫「如來明見」。「於無相中見有相,於有相中見無相」,這是證道位的功夫。我們在現在的境界上能夠明白這個道理,叫「見道」。佛呢,見道、證道圓滿一體。

以諸眾生有種種性、種種欲、種種行、種種憶想分別故,欲令生諸善根”:佛是過來人,一目瞭然。種種性,為過去世的種性。像種子一樣,也叫習氣,在「五蘊」裡屬於「慢我」,是過去無量劫中的我跑到今天。你在唐朝怎麼長,在秦朝怎麼短,在大通智勝佛時怎麼好,在迦葉佛時怎麼壞,都是我們的「種種性」。

從這個總體因緣和合,佛就能知道你未來一世、二世及無量世的事情。就像我們看到一粒種子下到地裡,就知道一個月以後要發芽,兩個月以後就要長出根莖葉,三個月以後就要開華,四個月以後就要結果。憑這點智慧,我們都能知道未來。佛對一切萬法的未來都知道。為什麼?因為他知道你過去的「種種性」。

為什麼我們在夢中預見的未來的事就能成就?因為那已經成為定局。並不是你夢到才有,你夢不到是不是也有啊?因為我們在夢中啊,眼耳鼻舌身這五根已經停止活動,相對而言我們的心比較清淨,這個時候就是個獨頭意識,它有可能與我們的本來面目來溝通。這是一種智慧,叫「宿命通智慧」。它會告訴你自己或者別人,兩個月以後或三年以後會遇到什麼事情。師父到許多地方講經,有些居士提前一年、兩年、五年,還有提前八年,在夢中就看到師父講經。這是不是都是過去的「種種性」啊?而且這個是不是過去「種種性」都有具體的計劃、安排呀?

【種種欲】,指現世的習氣,用「眾生濁」來講,這叫「見我」。當我們知道了「種種性」,要把住當下,今生修得更圓滿,是不是就是未來的種性?是不是就可以帶到未來世?世出世間一樣,計劃趕不上變化。佛法裡講因果報應是對百分之九十九的人講,他一點點都不能改變。為什麼?他無始以來的種種習性決定他成就什麼樣的人。但是對百分之一的人是講「因緣果報」,這個「緣」就是變數,就是「種種欲」。你抓住現前當下,這是最關鍵。只有少數有智慧的人能抓住當下,把整個無量劫以來的「計劃」全部推翻。至於過去的債務,沒有關係,轉變為教化眾生的緣分,我來還債,是不是啊?聽聞如來藏之法,「八識田中強者牽」,當下把你牽到佛土來,不需要等到臨終之時。

【種種行】,就是造業,這是造的現業。如果前面的「種種性」叫業的話,那叫宿業、過去業。[種種欲],有慾望。這個慾望是意業。[種種行],是造口業和身業。

【種種憶想分別】,是進一步造意業。前面「種種欲」是作為意業的種子,有了意業以後再去變本加厲妄想,就業上加業。

【欲令生諸善根】:佛從「種性、種欲、種行、種種憶想分別」這四個角度來觀察眾生,來方便引導。那麼對於有些人講他過去世的事情,是不是從「種性」上下功夫?那對有些人講現在應該怎麼辦,是不是從「欲、行」和「憶想分別」下功夫啊?

【以若干因緣、譬喻言辭、種種說法,所作佛事,未曾暫廢】:三藏十二部經就是種種說法,包含無量法門。「未曾暫廢」,時時、事事、處處無非諸佛法身真常,一塊泥巴團、一根草絲草葉、一片風、一滴雨盡是諸佛廣長舌,只看你懂不懂?你頭上冒一滴汗就是諸佛廣長舌在說法——你這滴汗怎麼來的?你可能講它是從皮肉裡流出來的。那皮肉裡流出來,它能不能永遠像那泉水洞一樣流得不斷啊?那個汗水是怎麼來的?一定是真心變現出來的。世間法都在證明,「急得滿頭大汗」,有沒有一個人身上一天到晚在流大汗?沒有啊!在沒有流出來的時候,汗在不在心裡呀?在!那在心裡它有沒有形相啊?沒有。這一滴汗是不是諸佛在說法呀?諸佛廣長舌停止了沒有?

我們明明有生死,佛為什麼講沒生死


  • 自古以來,成佛的法華,開悟的楞嚴!不讀《楞嚴》,不知修心迷悟之關鍵;不讀《法華》,不知如來救世之苦心。

  • 完整開示請查看印廣門清法師《過五關度六將證菩提》、《法華經》、《楞嚴經》、《心經》、《佛說阿彌陀經》視頻或講義。


版權聲明:本站所用圖片除本站原創以及有確切來源外,其他圖片均來自網絡,且均註明來源為資料圖,其版權歸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權益的地方,請聯繫我們。我們馬上進行處理,感恩!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