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1991年8月12日,92歲的林風眠來到天堂門口。

“幹什麼的?身上多是鞭痕?”上帝問他。

“畫家。”林風眠回答。

這是林風眠去世後,黃永玉在悼念他的文章中所寫到的一幕。我總覺得,所有寫林風眠的文字,都沒有黃永玉這短短几句話這麼有力。

他多舛的一生,就凝聚在這一問一答之間,這是一個註定為畫畫而生的靈魂,命運把鞭子抽在他身上,他笑一笑,仍然緊握著手中的畫筆。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1991年8月12日,92歲的林風眠來到天堂門口。

“幹什麼的?身上多是鞭痕?”上帝問他。

“畫家。”林風眠回答。

這是林風眠去世後,黃永玉在悼念他的文章中所寫到的一幕。我總覺得,所有寫林風眠的文字,都沒有黃永玉這短短几句話這麼有力。

他多舛的一生,就凝聚在這一問一答之間,這是一個註定為畫畫而生的靈魂,命運把鞭子抽在他身上,他笑一笑,仍然緊握著手中的畫筆。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林風眠這輩子,當過校長,坐過牢;風光過,也落魄過,他所有的光榮和苦難都因畫畫而起,大半生都過著離群索居的日子,如同他畫中反覆出現的孤雁。

孤獨是他的宿命,他這一生,總是在不斷地離別,幼時與母親訣別,動亂時與妻女分別,暮年索性去國留鄉。

他一生孤獨,也被孤獨造就。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1991年8月12日,92歲的林風眠來到天堂門口。

“幹什麼的?身上多是鞭痕?”上帝問他。

“畫家。”林風眠回答。

這是林風眠去世後,黃永玉在悼念他的文章中所寫到的一幕。我總覺得,所有寫林風眠的文字,都沒有黃永玉這短短几句話這麼有力。

他多舛的一生,就凝聚在這一問一答之間,這是一個註定為畫畫而生的靈魂,命運把鞭子抽在他身上,他笑一笑,仍然緊握著手中的畫筆。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林風眠這輩子,當過校長,坐過牢;風光過,也落魄過,他所有的光榮和苦難都因畫畫而起,大半生都過著離群索居的日子,如同他畫中反覆出現的孤雁。

孤獨是他的宿命,他這一生,總是在不斷地離別,幼時與母親訣別,動亂時與妻女分別,暮年索性去國留鄉。

他一生孤獨,也被孤獨造就。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命運留在林風眠身上的第一道鞭痕,是母親的下落不明。

林風眠出生在廣東梅江邊一個小山村裡,原名叫作林鳳鳴,村子前流過一彎清澈的溪水,水中荇藻青青,溪邊蘆葦搖曳。

他6歲那年,溪邊新開了間染坊,那五彩的顏色,給單調的鄉村生活添加了斑斕。

林風眠從小就對色彩感興趣,總是纏著母親帶他去染坊玩。

母親是個單純美麗的瑤家女子,在家裡地位很低,那一陣,她好像又重拾了以前的快樂,經常穿著染成青綠顏色的衣裳在鎮上飄來飄去。

然後,就發生了那件令林風眠不堪回首的事:母親被族人五花大綁在村口,被樹枝抽打,被螞蟻咬,被族人唾罵,他們都說母親和染坊老闆做出了見不得人的勾當。

小小的林風眠被家人關在屋裡,聽到母親一聲聲慘叫,他奮不顧身地拿著把刀從屋裡衝了出來,說要殺了全族的人。

他不知道自己是怎麼被抱回家裡的,只記得從那以後,就沒有見到過母親。有人說她被“浸豬籠”了,也有人說她被賣到山裡去了。

失去了母親,林風眠的童年便變得孤獨了,他不願和村裡人接近,總是對著一本《芥子園畫譜》描摹。

或者跟著祖父去刻石碑,祖父是個石匠,長年累月地在一方方石塊上畫呀、刻呀,還告訴他長大了要老老實實做石匠,不要想什麼讀書做官。

祖父讓他少穿鞋子,並說:“腳下磨出功夫來,將來什麼路都可以走。”

祖父對他影響很大,他後來回憶說:

我的這雙手和手中的一支筆,恰也像祖父的手和他手中的鑿子一樣,成天是閒不住的;不過祖父是在沉重的、粗硬的石頭上消磨了一生,而我卻是在輕薄的、光滑的畫紙上消磨了一生。

林風眠最終沒有聽祖父的話,他18歲從梅州中學畢業後,立志不想和祖父一樣,上山打石頭刻石碑,而是選擇去了上海,後又輾轉去到法國留學。

他再也沒有回過故鄉,可故鄉的山水一直在他心裡,母親的樣子也一直在他心裡。

他愛畫秋騖葦墉,正是嶺南秋天常見的風景。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1991年8月12日,92歲的林風眠來到天堂門口。

“幹什麼的?身上多是鞭痕?”上帝問他。

“畫家。”林風眠回答。

這是林風眠去世後,黃永玉在悼念他的文章中所寫到的一幕。我總覺得,所有寫林風眠的文字,都沒有黃永玉這短短几句話這麼有力。

他多舛的一生,就凝聚在這一問一答之間,這是一個註定為畫畫而生的靈魂,命運把鞭子抽在他身上,他笑一笑,仍然緊握著手中的畫筆。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林風眠這輩子,當過校長,坐過牢;風光過,也落魄過,他所有的光榮和苦難都因畫畫而起,大半生都過著離群索居的日子,如同他畫中反覆出現的孤雁。

孤獨是他的宿命,他這一生,總是在不斷地離別,幼時與母親訣別,動亂時與妻女分別,暮年索性去國留鄉。

他一生孤獨,也被孤獨造就。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命運留在林風眠身上的第一道鞭痕,是母親的下落不明。

林風眠出生在廣東梅江邊一個小山村裡,原名叫作林鳳鳴,村子前流過一彎清澈的溪水,水中荇藻青青,溪邊蘆葦搖曳。

他6歲那年,溪邊新開了間染坊,那五彩的顏色,給單調的鄉村生活添加了斑斕。

林風眠從小就對色彩感興趣,總是纏著母親帶他去染坊玩。

母親是個單純美麗的瑤家女子,在家裡地位很低,那一陣,她好像又重拾了以前的快樂,經常穿著染成青綠顏色的衣裳在鎮上飄來飄去。

然後,就發生了那件令林風眠不堪回首的事:母親被族人五花大綁在村口,被樹枝抽打,被螞蟻咬,被族人唾罵,他們都說母親和染坊老闆做出了見不得人的勾當。

小小的林風眠被家人關在屋裡,聽到母親一聲聲慘叫,他奮不顧身地拿著把刀從屋裡衝了出來,說要殺了全族的人。

他不知道自己是怎麼被抱回家裡的,只記得從那以後,就沒有見到過母親。有人說她被“浸豬籠”了,也有人說她被賣到山裡去了。

失去了母親,林風眠的童年便變得孤獨了,他不願和村裡人接近,總是對著一本《芥子園畫譜》描摹。

或者跟著祖父去刻石碑,祖父是個石匠,長年累月地在一方方石塊上畫呀、刻呀,還告訴他長大了要老老實實做石匠,不要想什麼讀書做官。

祖父讓他少穿鞋子,並說:“腳下磨出功夫來,將來什麼路都可以走。”

祖父對他影響很大,他後來回憶說:

我的這雙手和手中的一支筆,恰也像祖父的手和他手中的鑿子一樣,成天是閒不住的;不過祖父是在沉重的、粗硬的石頭上消磨了一生,而我卻是在輕薄的、光滑的畫紙上消磨了一生。

林風眠最終沒有聽祖父的話,他18歲從梅州中學畢業後,立志不想和祖父一樣,上山打石頭刻石碑,而是選擇去了上海,後又輾轉去到法國留學。

他再也沒有回過故鄉,可故鄉的山水一直在他心裡,母親的樣子也一直在他心裡。

他愛畫秋騖葦墉,正是嶺南秋天常見的風景。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他筆下的仕女畫,就像母親一樣有著向上微翹的丹鳳眼,浮現著迷人而憂鬱的微笑。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1991年8月12日,92歲的林風眠來到天堂門口。

“幹什麼的?身上多是鞭痕?”上帝問他。

“畫家。”林風眠回答。

這是林風眠去世後,黃永玉在悼念他的文章中所寫到的一幕。我總覺得,所有寫林風眠的文字,都沒有黃永玉這短短几句話這麼有力。

他多舛的一生,就凝聚在這一問一答之間,這是一個註定為畫畫而生的靈魂,命運把鞭子抽在他身上,他笑一笑,仍然緊握著手中的畫筆。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林風眠這輩子,當過校長,坐過牢;風光過,也落魄過,他所有的光榮和苦難都因畫畫而起,大半生都過著離群索居的日子,如同他畫中反覆出現的孤雁。

孤獨是他的宿命,他這一生,總是在不斷地離別,幼時與母親訣別,動亂時與妻女分別,暮年索性去國留鄉。

他一生孤獨,也被孤獨造就。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命運留在林風眠身上的第一道鞭痕,是母親的下落不明。

林風眠出生在廣東梅江邊一個小山村裡,原名叫作林鳳鳴,村子前流過一彎清澈的溪水,水中荇藻青青,溪邊蘆葦搖曳。

他6歲那年,溪邊新開了間染坊,那五彩的顏色,給單調的鄉村生活添加了斑斕。

林風眠從小就對色彩感興趣,總是纏著母親帶他去染坊玩。

母親是個單純美麗的瑤家女子,在家裡地位很低,那一陣,她好像又重拾了以前的快樂,經常穿著染成青綠顏色的衣裳在鎮上飄來飄去。

然後,就發生了那件令林風眠不堪回首的事:母親被族人五花大綁在村口,被樹枝抽打,被螞蟻咬,被族人唾罵,他們都說母親和染坊老闆做出了見不得人的勾當。

小小的林風眠被家人關在屋裡,聽到母親一聲聲慘叫,他奮不顧身地拿著把刀從屋裡衝了出來,說要殺了全族的人。

他不知道自己是怎麼被抱回家裡的,只記得從那以後,就沒有見到過母親。有人說她被“浸豬籠”了,也有人說她被賣到山裡去了。

失去了母親,林風眠的童年便變得孤獨了,他不願和村裡人接近,總是對著一本《芥子園畫譜》描摹。

或者跟著祖父去刻石碑,祖父是個石匠,長年累月地在一方方石塊上畫呀、刻呀,還告訴他長大了要老老實實做石匠,不要想什麼讀書做官。

祖父讓他少穿鞋子,並說:“腳下磨出功夫來,將來什麼路都可以走。”

祖父對他影響很大,他後來回憶說:

我的這雙手和手中的一支筆,恰也像祖父的手和他手中的鑿子一樣,成天是閒不住的;不過祖父是在沉重的、粗硬的石頭上消磨了一生,而我卻是在輕薄的、光滑的畫紙上消磨了一生。

林風眠最終沒有聽祖父的話,他18歲從梅州中學畢業後,立志不想和祖父一樣,上山打石頭刻石碑,而是選擇去了上海,後又輾轉去到法國留學。

他再也沒有回過故鄉,可故鄉的山水一直在他心裡,母親的樣子也一直在他心裡。

他愛畫秋騖葦墉,正是嶺南秋天常見的風景。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他筆下的仕女畫,就像母親一樣有著向上微翹的丹鳳眼,浮現著迷人而憂鬱的微笑。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1991年8月12日,92歲的林風眠來到天堂門口。

“幹什麼的?身上多是鞭痕?”上帝問他。

“畫家。”林風眠回答。

這是林風眠去世後,黃永玉在悼念他的文章中所寫到的一幕。我總覺得,所有寫林風眠的文字,都沒有黃永玉這短短几句話這麼有力。

他多舛的一生,就凝聚在這一問一答之間,這是一個註定為畫畫而生的靈魂,命運把鞭子抽在他身上,他笑一笑,仍然緊握著手中的畫筆。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林風眠這輩子,當過校長,坐過牢;風光過,也落魄過,他所有的光榮和苦難都因畫畫而起,大半生都過著離群索居的日子,如同他畫中反覆出現的孤雁。

孤獨是他的宿命,他這一生,總是在不斷地離別,幼時與母親訣別,動亂時與妻女分別,暮年索性去國留鄉。

他一生孤獨,也被孤獨造就。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命運留在林風眠身上的第一道鞭痕,是母親的下落不明。

林風眠出生在廣東梅江邊一個小山村裡,原名叫作林鳳鳴,村子前流過一彎清澈的溪水,水中荇藻青青,溪邊蘆葦搖曳。

他6歲那年,溪邊新開了間染坊,那五彩的顏色,給單調的鄉村生活添加了斑斕。

林風眠從小就對色彩感興趣,總是纏著母親帶他去染坊玩。

母親是個單純美麗的瑤家女子,在家裡地位很低,那一陣,她好像又重拾了以前的快樂,經常穿著染成青綠顏色的衣裳在鎮上飄來飄去。

然後,就發生了那件令林風眠不堪回首的事:母親被族人五花大綁在村口,被樹枝抽打,被螞蟻咬,被族人唾罵,他們都說母親和染坊老闆做出了見不得人的勾當。

小小的林風眠被家人關在屋裡,聽到母親一聲聲慘叫,他奮不顧身地拿著把刀從屋裡衝了出來,說要殺了全族的人。

他不知道自己是怎麼被抱回家裡的,只記得從那以後,就沒有見到過母親。有人說她被“浸豬籠”了,也有人說她被賣到山裡去了。

失去了母親,林風眠的童年便變得孤獨了,他不願和村裡人接近,總是對著一本《芥子園畫譜》描摹。

或者跟著祖父去刻石碑,祖父是個石匠,長年累月地在一方方石塊上畫呀、刻呀,還告訴他長大了要老老實實做石匠,不要想什麼讀書做官。

祖父讓他少穿鞋子,並說:“腳下磨出功夫來,將來什麼路都可以走。”

祖父對他影響很大,他後來回憶說:

我的這雙手和手中的一支筆,恰也像祖父的手和他手中的鑿子一樣,成天是閒不住的;不過祖父是在沉重的、粗硬的石頭上消磨了一生,而我卻是在輕薄的、光滑的畫紙上消磨了一生。

林風眠最終沒有聽祖父的話,他18歲從梅州中學畢業後,立志不想和祖父一樣,上山打石頭刻石碑,而是選擇去了上海,後又輾轉去到法國留學。

他再也沒有回過故鄉,可故鄉的山水一直在他心裡,母親的樣子也一直在他心裡。

他愛畫秋騖葦墉,正是嶺南秋天常見的風景。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他筆下的仕女畫,就像母親一樣有著向上微翹的丹鳳眼,浮現著迷人而憂鬱的微笑。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命運留在林風眠身上的第二道鞭痕,是妻子羅拉的驟然去世。

在此之前,他剛剛嚐到一點人生的甜頭。

林風眠生來就是個做畫家的料,在梅州中學讀書時,美術老師樑伯聰十分賞識他,常給他的作業打120分,理由是“他的畫比我還好”。

1921年,林風眠在報紙上看到招收勤工儉學的學生赴法留學的廣告,就和好友一起報了名。

和同伴們坐四等艙來到了巴黎,一心想投身藝術的他把自己的名字從“鳳鳴”改成了“風眠”。

臨風而眠,我從未見過如此詩意的名字。

他先在法國第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學習,不到半年,院長楊西斯驚異於他的才華,勸他說:

“你在我校沒有什麼可學的了,我介紹你去巴黎最高美術學府吧。”

就這樣,林風眠轉入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師從柯羅蒙學素描和油畫。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1991年8月12日,92歲的林風眠來到天堂門口。

“幹什麼的?身上多是鞭痕?”上帝問他。

“畫家。”林風眠回答。

這是林風眠去世後,黃永玉在悼念他的文章中所寫到的一幕。我總覺得,所有寫林風眠的文字,都沒有黃永玉這短短几句話這麼有力。

他多舛的一生,就凝聚在這一問一答之間,這是一個註定為畫畫而生的靈魂,命運把鞭子抽在他身上,他笑一笑,仍然緊握著手中的畫筆。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林風眠這輩子,當過校長,坐過牢;風光過,也落魄過,他所有的光榮和苦難都因畫畫而起,大半生都過著離群索居的日子,如同他畫中反覆出現的孤雁。

孤獨是他的宿命,他這一生,總是在不斷地離別,幼時與母親訣別,動亂時與妻女分別,暮年索性去國留鄉。

他一生孤獨,也被孤獨造就。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命運留在林風眠身上的第一道鞭痕,是母親的下落不明。

林風眠出生在廣東梅江邊一個小山村裡,原名叫作林鳳鳴,村子前流過一彎清澈的溪水,水中荇藻青青,溪邊蘆葦搖曳。

他6歲那年,溪邊新開了間染坊,那五彩的顏色,給單調的鄉村生活添加了斑斕。

林風眠從小就對色彩感興趣,總是纏著母親帶他去染坊玩。

母親是個單純美麗的瑤家女子,在家裡地位很低,那一陣,她好像又重拾了以前的快樂,經常穿著染成青綠顏色的衣裳在鎮上飄來飄去。

然後,就發生了那件令林風眠不堪回首的事:母親被族人五花大綁在村口,被樹枝抽打,被螞蟻咬,被族人唾罵,他們都說母親和染坊老闆做出了見不得人的勾當。

小小的林風眠被家人關在屋裡,聽到母親一聲聲慘叫,他奮不顧身地拿著把刀從屋裡衝了出來,說要殺了全族的人。

他不知道自己是怎麼被抱回家裡的,只記得從那以後,就沒有見到過母親。有人說她被“浸豬籠”了,也有人說她被賣到山裡去了。

失去了母親,林風眠的童年便變得孤獨了,他不願和村裡人接近,總是對著一本《芥子園畫譜》描摹。

或者跟著祖父去刻石碑,祖父是個石匠,長年累月地在一方方石塊上畫呀、刻呀,還告訴他長大了要老老實實做石匠,不要想什麼讀書做官。

祖父讓他少穿鞋子,並說:“腳下磨出功夫來,將來什麼路都可以走。”

祖父對他影響很大,他後來回憶說:

我的這雙手和手中的一支筆,恰也像祖父的手和他手中的鑿子一樣,成天是閒不住的;不過祖父是在沉重的、粗硬的石頭上消磨了一生,而我卻是在輕薄的、光滑的畫紙上消磨了一生。

林風眠最終沒有聽祖父的話,他18歲從梅州中學畢業後,立志不想和祖父一樣,上山打石頭刻石碑,而是選擇去了上海,後又輾轉去到法國留學。

他再也沒有回過故鄉,可故鄉的山水一直在他心裡,母親的樣子也一直在他心裡。

他愛畫秋騖葦墉,正是嶺南秋天常見的風景。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他筆下的仕女畫,就像母親一樣有著向上微翹的丹鳳眼,浮現著迷人而憂鬱的微笑。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命運留在林風眠身上的第二道鞭痕,是妻子羅拉的驟然去世。

在此之前,他剛剛嚐到一點人生的甜頭。

林風眠生來就是個做畫家的料,在梅州中學讀書時,美術老師樑伯聰十分賞識他,常給他的作業打120分,理由是“他的畫比我還好”。

1921年,林風眠在報紙上看到招收勤工儉學的學生赴法留學的廣告,就和好友一起報了名。

和同伴們坐四等艙來到了巴黎,一心想投身藝術的他把自己的名字從“鳳鳴”改成了“風眠”。

臨風而眠,我從未見過如此詩意的名字。

他先在法國第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學習,不到半年,院長楊西斯驚異於他的才華,勸他說:

“你在我校沒有什麼可學的了,我介紹你去巴黎最高美術學府吧。”

就這樣,林風眠轉入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師從柯羅蒙學素描和油畫。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 巴黎高等國立美術學院

他一度沉迷於自然主義,楊西斯看了他的畫後批評說:

“你不要在這裡學得太久,否則你就變成學院派了。你是一箇中國人,你可知道你們中國藝術有多少寶貴、優秀的傳統啊,怎麼不去好好學習?”

一語驚醒夢中人,從此後,林風眠就從全盤西化走向了融合中西,後來成為他一生不變的藝術理想。

求學之餘,他去得最多的地方就是博物館,不光看畫,也看雕塑、陶瓷、木刻、工藝。

他非常喜歡達·芬奇的《蒙娜麗莎》,每次靜立在她面前時,感覺就像母親在對著他微笑,總會感動得流下眼淚來。

他評價說:“那是感情與理智平衡得最好的畫,別的畫掛在它旁邊都會掉下來。”

在巴黎待了一陣後,他去德國遊學了,正是在這裡,他遇到了生命中的摯愛羅拉。

羅拉和他一樣酷愛藝術,經常為他彈奏德國古典和現代鋼琴曲,那些美妙的音樂,融入了林風眠的生命中,他從未遇到過如此投契的姑娘。

就在林風眠的畫入選了法國秋季沙龍展覽,藝術上嶄露頭角時,羅拉卻在分娩時不幸染疾,母子同亡於巴黎一家醫院。

這是林風眠一生中最傷心的事,他使出祖父教他的刻石技藝,沒日沒夜地刻了一塊石碑,安置在羅拉的墓前。

許多年以後,已是風燭殘年的他回巴黎開畫展,又來到羅拉的墓前久久佇立。

命運對他就是這樣無情,每當他初嚐到一點人世的溫馨,又會驟然降落到冰冷的孤寂之中。

他第二任妻子叫阿麗絲,是個法國姑娘,曾送過他一朵野薔薇花。和她生了女兒蒂娜,可他再也不能像愛羅拉那樣熾熱地愛上任何人。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1991年8月12日,92歲的林風眠來到天堂門口。

“幹什麼的?身上多是鞭痕?”上帝問他。

“畫家。”林風眠回答。

這是林風眠去世後,黃永玉在悼念他的文章中所寫到的一幕。我總覺得,所有寫林風眠的文字,都沒有黃永玉這短短几句話這麼有力。

他多舛的一生,就凝聚在這一問一答之間,這是一個註定為畫畫而生的靈魂,命運把鞭子抽在他身上,他笑一笑,仍然緊握著手中的畫筆。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林風眠這輩子,當過校長,坐過牢;風光過,也落魄過,他所有的光榮和苦難都因畫畫而起,大半生都過著離群索居的日子,如同他畫中反覆出現的孤雁。

孤獨是他的宿命,他這一生,總是在不斷地離別,幼時與母親訣別,動亂時與妻女分別,暮年索性去國留鄉。

他一生孤獨,也被孤獨造就。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命運留在林風眠身上的第一道鞭痕,是母親的下落不明。

林風眠出生在廣東梅江邊一個小山村裡,原名叫作林鳳鳴,村子前流過一彎清澈的溪水,水中荇藻青青,溪邊蘆葦搖曳。

他6歲那年,溪邊新開了間染坊,那五彩的顏色,給單調的鄉村生活添加了斑斕。

林風眠從小就對色彩感興趣,總是纏著母親帶他去染坊玩。

母親是個單純美麗的瑤家女子,在家裡地位很低,那一陣,她好像又重拾了以前的快樂,經常穿著染成青綠顏色的衣裳在鎮上飄來飄去。

然後,就發生了那件令林風眠不堪回首的事:母親被族人五花大綁在村口,被樹枝抽打,被螞蟻咬,被族人唾罵,他們都說母親和染坊老闆做出了見不得人的勾當。

小小的林風眠被家人關在屋裡,聽到母親一聲聲慘叫,他奮不顧身地拿著把刀從屋裡衝了出來,說要殺了全族的人。

他不知道自己是怎麼被抱回家裡的,只記得從那以後,就沒有見到過母親。有人說她被“浸豬籠”了,也有人說她被賣到山裡去了。

失去了母親,林風眠的童年便變得孤獨了,他不願和村裡人接近,總是對著一本《芥子園畫譜》描摹。

或者跟著祖父去刻石碑,祖父是個石匠,長年累月地在一方方石塊上畫呀、刻呀,還告訴他長大了要老老實實做石匠,不要想什麼讀書做官。

祖父讓他少穿鞋子,並說:“腳下磨出功夫來,將來什麼路都可以走。”

祖父對他影響很大,他後來回憶說:

我的這雙手和手中的一支筆,恰也像祖父的手和他手中的鑿子一樣,成天是閒不住的;不過祖父是在沉重的、粗硬的石頭上消磨了一生,而我卻是在輕薄的、光滑的畫紙上消磨了一生。

林風眠最終沒有聽祖父的話,他18歲從梅州中學畢業後,立志不想和祖父一樣,上山打石頭刻石碑,而是選擇去了上海,後又輾轉去到法國留學。

他再也沒有回過故鄉,可故鄉的山水一直在他心裡,母親的樣子也一直在他心裡。

他愛畫秋騖葦墉,正是嶺南秋天常見的風景。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他筆下的仕女畫,就像母親一樣有著向上微翹的丹鳳眼,浮現著迷人而憂鬱的微笑。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命運留在林風眠身上的第二道鞭痕,是妻子羅拉的驟然去世。

在此之前,他剛剛嚐到一點人生的甜頭。

林風眠生來就是個做畫家的料,在梅州中學讀書時,美術老師樑伯聰十分賞識他,常給他的作業打120分,理由是“他的畫比我還好”。

1921年,林風眠在報紙上看到招收勤工儉學的學生赴法留學的廣告,就和好友一起報了名。

和同伴們坐四等艙來到了巴黎,一心想投身藝術的他把自己的名字從“鳳鳴”改成了“風眠”。

臨風而眠,我從未見過如此詩意的名字。

他先在法國第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學習,不到半年,院長楊西斯驚異於他的才華,勸他說:

“你在我校沒有什麼可學的了,我介紹你去巴黎最高美術學府吧。”

就這樣,林風眠轉入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師從柯羅蒙學素描和油畫。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 巴黎高等國立美術學院

他一度沉迷於自然主義,楊西斯看了他的畫後批評說:

“你不要在這裡學得太久,否則你就變成學院派了。你是一箇中國人,你可知道你們中國藝術有多少寶貴、優秀的傳統啊,怎麼不去好好學習?”

一語驚醒夢中人,從此後,林風眠就從全盤西化走向了融合中西,後來成為他一生不變的藝術理想。

求學之餘,他去得最多的地方就是博物館,不光看畫,也看雕塑、陶瓷、木刻、工藝。

他非常喜歡達·芬奇的《蒙娜麗莎》,每次靜立在她面前時,感覺就像母親在對著他微笑,總會感動得流下眼淚來。

他評價說:“那是感情與理智平衡得最好的畫,別的畫掛在它旁邊都會掉下來。”

在巴黎待了一陣後,他去德國遊學了,正是在這裡,他遇到了生命中的摯愛羅拉。

羅拉和他一樣酷愛藝術,經常為他彈奏德國古典和現代鋼琴曲,那些美妙的音樂,融入了林風眠的生命中,他從未遇到過如此投契的姑娘。

就在林風眠的畫入選了法國秋季沙龍展覽,藝術上嶄露頭角時,羅拉卻在分娩時不幸染疾,母子同亡於巴黎一家醫院。

這是林風眠一生中最傷心的事,他使出祖父教他的刻石技藝,沒日沒夜地刻了一塊石碑,安置在羅拉的墓前。

許多年以後,已是風燭殘年的他回巴黎開畫展,又來到羅拉的墓前久久佇立。

命運對他就是這樣無情,每當他初嚐到一點人世的溫馨,又會驟然降落到冰冷的孤寂之中。

他第二任妻子叫阿麗絲,是個法國姑娘,曾送過他一朵野薔薇花。和她生了女兒蒂娜,可他再也不能像愛羅拉那樣熾熱地愛上任何人。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林風眠和妻子阿麗絲,女兒蒂娜。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1991年8月12日,92歲的林風眠來到天堂門口。

“幹什麼的?身上多是鞭痕?”上帝問他。

“畫家。”林風眠回答。

這是林風眠去世後,黃永玉在悼念他的文章中所寫到的一幕。我總覺得,所有寫林風眠的文字,都沒有黃永玉這短短几句話這麼有力。

他多舛的一生,就凝聚在這一問一答之間,這是一個註定為畫畫而生的靈魂,命運把鞭子抽在他身上,他笑一笑,仍然緊握著手中的畫筆。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林風眠這輩子,當過校長,坐過牢;風光過,也落魄過,他所有的光榮和苦難都因畫畫而起,大半生都過著離群索居的日子,如同他畫中反覆出現的孤雁。

孤獨是他的宿命,他這一生,總是在不斷地離別,幼時與母親訣別,動亂時與妻女分別,暮年索性去國留鄉。

他一生孤獨,也被孤獨造就。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命運留在林風眠身上的第一道鞭痕,是母親的下落不明。

林風眠出生在廣東梅江邊一個小山村裡,原名叫作林鳳鳴,村子前流過一彎清澈的溪水,水中荇藻青青,溪邊蘆葦搖曳。

他6歲那年,溪邊新開了間染坊,那五彩的顏色,給單調的鄉村生活添加了斑斕。

林風眠從小就對色彩感興趣,總是纏著母親帶他去染坊玩。

母親是個單純美麗的瑤家女子,在家裡地位很低,那一陣,她好像又重拾了以前的快樂,經常穿著染成青綠顏色的衣裳在鎮上飄來飄去。

然後,就發生了那件令林風眠不堪回首的事:母親被族人五花大綁在村口,被樹枝抽打,被螞蟻咬,被族人唾罵,他們都說母親和染坊老闆做出了見不得人的勾當。

小小的林風眠被家人關在屋裡,聽到母親一聲聲慘叫,他奮不顧身地拿著把刀從屋裡衝了出來,說要殺了全族的人。

他不知道自己是怎麼被抱回家裡的,只記得從那以後,就沒有見到過母親。有人說她被“浸豬籠”了,也有人說她被賣到山裡去了。

失去了母親,林風眠的童年便變得孤獨了,他不願和村裡人接近,總是對著一本《芥子園畫譜》描摹。

或者跟著祖父去刻石碑,祖父是個石匠,長年累月地在一方方石塊上畫呀、刻呀,還告訴他長大了要老老實實做石匠,不要想什麼讀書做官。

祖父讓他少穿鞋子,並說:“腳下磨出功夫來,將來什麼路都可以走。”

祖父對他影響很大,他後來回憶說:

我的這雙手和手中的一支筆,恰也像祖父的手和他手中的鑿子一樣,成天是閒不住的;不過祖父是在沉重的、粗硬的石頭上消磨了一生,而我卻是在輕薄的、光滑的畫紙上消磨了一生。

林風眠最終沒有聽祖父的話,他18歲從梅州中學畢業後,立志不想和祖父一樣,上山打石頭刻石碑,而是選擇去了上海,後又輾轉去到法國留學。

他再也沒有回過故鄉,可故鄉的山水一直在他心裡,母親的樣子也一直在他心裡。

他愛畫秋騖葦墉,正是嶺南秋天常見的風景。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他筆下的仕女畫,就像母親一樣有著向上微翹的丹鳳眼,浮現著迷人而憂鬱的微笑。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命運留在林風眠身上的第二道鞭痕,是妻子羅拉的驟然去世。

在此之前,他剛剛嚐到一點人生的甜頭。

林風眠生來就是個做畫家的料,在梅州中學讀書時,美術老師樑伯聰十分賞識他,常給他的作業打120分,理由是“他的畫比我還好”。

1921年,林風眠在報紙上看到招收勤工儉學的學生赴法留學的廣告,就和好友一起報了名。

和同伴們坐四等艙來到了巴黎,一心想投身藝術的他把自己的名字從“鳳鳴”改成了“風眠”。

臨風而眠,我從未見過如此詩意的名字。

他先在法國第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學習,不到半年,院長楊西斯驚異於他的才華,勸他說:

“你在我校沒有什麼可學的了,我介紹你去巴黎最高美術學府吧。”

就這樣,林風眠轉入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師從柯羅蒙學素描和油畫。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 巴黎高等國立美術學院

他一度沉迷於自然主義,楊西斯看了他的畫後批評說:

“你不要在這裡學得太久,否則你就變成學院派了。你是一箇中國人,你可知道你們中國藝術有多少寶貴、優秀的傳統啊,怎麼不去好好學習?”

一語驚醒夢中人,從此後,林風眠就從全盤西化走向了融合中西,後來成為他一生不變的藝術理想。

求學之餘,他去得最多的地方就是博物館,不光看畫,也看雕塑、陶瓷、木刻、工藝。

他非常喜歡達·芬奇的《蒙娜麗莎》,每次靜立在她面前時,感覺就像母親在對著他微笑,總會感動得流下眼淚來。

他評價說:“那是感情與理智平衡得最好的畫,別的畫掛在它旁邊都會掉下來。”

在巴黎待了一陣後,他去德國遊學了,正是在這裡,他遇到了生命中的摯愛羅拉。

羅拉和他一樣酷愛藝術,經常為他彈奏德國古典和現代鋼琴曲,那些美妙的音樂,融入了林風眠的生命中,他從未遇到過如此投契的姑娘。

就在林風眠的畫入選了法國秋季沙龍展覽,藝術上嶄露頭角時,羅拉卻在分娩時不幸染疾,母子同亡於巴黎一家醫院。

這是林風眠一生中最傷心的事,他使出祖父教他的刻石技藝,沒日沒夜地刻了一塊石碑,安置在羅拉的墓前。

許多年以後,已是風燭殘年的他回巴黎開畫展,又來到羅拉的墓前久久佇立。

命運對他就是這樣無情,每當他初嚐到一點人世的溫馨,又會驟然降落到冰冷的孤寂之中。

他第二任妻子叫阿麗絲,是個法國姑娘,曾送過他一朵野薔薇花。和她生了女兒蒂娜,可他再也不能像愛羅拉那樣熾熱地愛上任何人。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林風眠和妻子阿麗絲,女兒蒂娜。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命運留在林風眠身上的第三道鞭痕,是他倡導的“藝術運動”的失敗。

1926年,林風眠坐船回國。

下船後,碼頭上有幾個人扯起紅布橫幅,上面寫著“歡迎林校長回國”,有人向船上大聲喊道:“我們接林風眠校長,哪位是林校長?”

“我是林風眠,但我不是校長。”林風眠還不知道,蔡元培早已保薦他為北京國立藝術專科學校校長。

林風眠就這樣糊里糊塗地當了全國最高藝術學府的校長,那一年,他才26歲。

二十到三十多歲那個階段,是林風眠一生中最意氣風發的歲月。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1991年8月12日,92歲的林風眠來到天堂門口。

“幹什麼的?身上多是鞭痕?”上帝問他。

“畫家。”林風眠回答。

這是林風眠去世後,黃永玉在悼念他的文章中所寫到的一幕。我總覺得,所有寫林風眠的文字,都沒有黃永玉這短短几句話這麼有力。

他多舛的一生,就凝聚在這一問一答之間,這是一個註定為畫畫而生的靈魂,命運把鞭子抽在他身上,他笑一笑,仍然緊握著手中的畫筆。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林風眠這輩子,當過校長,坐過牢;風光過,也落魄過,他所有的光榮和苦難都因畫畫而起,大半生都過著離群索居的日子,如同他畫中反覆出現的孤雁。

孤獨是他的宿命,他這一生,總是在不斷地離別,幼時與母親訣別,動亂時與妻女分別,暮年索性去國留鄉。

他一生孤獨,也被孤獨造就。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命運留在林風眠身上的第一道鞭痕,是母親的下落不明。

林風眠出生在廣東梅江邊一個小山村裡,原名叫作林鳳鳴,村子前流過一彎清澈的溪水,水中荇藻青青,溪邊蘆葦搖曳。

他6歲那年,溪邊新開了間染坊,那五彩的顏色,給單調的鄉村生活添加了斑斕。

林風眠從小就對色彩感興趣,總是纏著母親帶他去染坊玩。

母親是個單純美麗的瑤家女子,在家裡地位很低,那一陣,她好像又重拾了以前的快樂,經常穿著染成青綠顏色的衣裳在鎮上飄來飄去。

然後,就發生了那件令林風眠不堪回首的事:母親被族人五花大綁在村口,被樹枝抽打,被螞蟻咬,被族人唾罵,他們都說母親和染坊老闆做出了見不得人的勾當。

小小的林風眠被家人關在屋裡,聽到母親一聲聲慘叫,他奮不顧身地拿著把刀從屋裡衝了出來,說要殺了全族的人。

他不知道自己是怎麼被抱回家裡的,只記得從那以後,就沒有見到過母親。有人說她被“浸豬籠”了,也有人說她被賣到山裡去了。

失去了母親,林風眠的童年便變得孤獨了,他不願和村裡人接近,總是對著一本《芥子園畫譜》描摹。

或者跟著祖父去刻石碑,祖父是個石匠,長年累月地在一方方石塊上畫呀、刻呀,還告訴他長大了要老老實實做石匠,不要想什麼讀書做官。

祖父讓他少穿鞋子,並說:“腳下磨出功夫來,將來什麼路都可以走。”

祖父對他影響很大,他後來回憶說:

我的這雙手和手中的一支筆,恰也像祖父的手和他手中的鑿子一樣,成天是閒不住的;不過祖父是在沉重的、粗硬的石頭上消磨了一生,而我卻是在輕薄的、光滑的畫紙上消磨了一生。

林風眠最終沒有聽祖父的話,他18歲從梅州中學畢業後,立志不想和祖父一樣,上山打石頭刻石碑,而是選擇去了上海,後又輾轉去到法國留學。

他再也沒有回過故鄉,可故鄉的山水一直在他心裡,母親的樣子也一直在他心裡。

他愛畫秋騖葦墉,正是嶺南秋天常見的風景。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他筆下的仕女畫,就像母親一樣有著向上微翹的丹鳳眼,浮現著迷人而憂鬱的微笑。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命運留在林風眠身上的第二道鞭痕,是妻子羅拉的驟然去世。

在此之前,他剛剛嚐到一點人生的甜頭。

林風眠生來就是個做畫家的料,在梅州中學讀書時,美術老師樑伯聰十分賞識他,常給他的作業打120分,理由是“他的畫比我還好”。

1921年,林風眠在報紙上看到招收勤工儉學的學生赴法留學的廣告,就和好友一起報了名。

和同伴們坐四等艙來到了巴黎,一心想投身藝術的他把自己的名字從“鳳鳴”改成了“風眠”。

臨風而眠,我從未見過如此詩意的名字。

他先在法國第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學習,不到半年,院長楊西斯驚異於他的才華,勸他說:

“你在我校沒有什麼可學的了,我介紹你去巴黎最高美術學府吧。”

就這樣,林風眠轉入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師從柯羅蒙學素描和油畫。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 巴黎高等國立美術學院

他一度沉迷於自然主義,楊西斯看了他的畫後批評說:

“你不要在這裡學得太久,否則你就變成學院派了。你是一箇中國人,你可知道你們中國藝術有多少寶貴、優秀的傳統啊,怎麼不去好好學習?”

一語驚醒夢中人,從此後,林風眠就從全盤西化走向了融合中西,後來成為他一生不變的藝術理想。

求學之餘,他去得最多的地方就是博物館,不光看畫,也看雕塑、陶瓷、木刻、工藝。

他非常喜歡達·芬奇的《蒙娜麗莎》,每次靜立在她面前時,感覺就像母親在對著他微笑,總會感動得流下眼淚來。

他評價說:“那是感情與理智平衡得最好的畫,別的畫掛在它旁邊都會掉下來。”

在巴黎待了一陣後,他去德國遊學了,正是在這裡,他遇到了生命中的摯愛羅拉。

羅拉和他一樣酷愛藝術,經常為他彈奏德國古典和現代鋼琴曲,那些美妙的音樂,融入了林風眠的生命中,他從未遇到過如此投契的姑娘。

就在林風眠的畫入選了法國秋季沙龍展覽,藝術上嶄露頭角時,羅拉卻在分娩時不幸染疾,母子同亡於巴黎一家醫院。

這是林風眠一生中最傷心的事,他使出祖父教他的刻石技藝,沒日沒夜地刻了一塊石碑,安置在羅拉的墓前。

許多年以後,已是風燭殘年的他回巴黎開畫展,又來到羅拉的墓前久久佇立。

命運對他就是這樣無情,每當他初嚐到一點人世的溫馨,又會驟然降落到冰冷的孤寂之中。

他第二任妻子叫阿麗絲,是個法國姑娘,曾送過他一朵野薔薇花。和她生了女兒蒂娜,可他再也不能像愛羅拉那樣熾熱地愛上任何人。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林風眠和妻子阿麗絲,女兒蒂娜。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命運留在林風眠身上的第三道鞭痕,是他倡導的“藝術運動”的失敗。

1926年,林風眠坐船回國。

下船後,碼頭上有幾個人扯起紅布橫幅,上面寫著“歡迎林校長回國”,有人向船上大聲喊道:“我們接林風眠校長,哪位是林校長?”

“我是林風眠,但我不是校長。”林風眠還不知道,蔡元培早已保薦他為北京國立藝術專科學校校長。

林風眠就這樣糊里糊塗地當了全國最高藝術學府的校長,那一年,他才26歲。

二十到三十多歲那個階段,是林風眠一生中最意氣風發的歲月。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有感於蔡元培的知遇之恩,他決定做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那時的林風眠完全像一個鬥士,他當校長,辦畫展,向傳統的中國繪畫“宣戰”,試圖“調和中西”。

他請來了齊白石任教,當時的齊白石,只是個畫民間畫的木匠,不敢到全國最高藝術學府執教。

林風眠多次登門,誠懇邀請,終於說服了他。每次齊白石上課時,他都會叫人預備一把藤椅,下課後還親自送他到校門。

林風眠在北京做過最轟動的事是開辦藝術大會,他大力主張“藝術救國”,認為在人生中,政治不如麵包,麵包不如藝術。

他在大會的宣傳畫上用詩一般的語言寫道:

“人生需要麵包,人生還需要比麵包更重要的東西——藝術呢!”

他堅信藝術的力量,曾深情撰文說,藝術的第一利器,是他的美。美像一杯清水,美像一杯醇酒,美像人間的一個最深情的淑女,給人以溫情和安慰。

他深信,藝術是一切苦難的調劑。

藝術大會一開就是一個月,展出作品3000件以上,試圖將藝術的種子播撒到民眾心中。

可惜民眾大多並不理解,有人甚至寫信批評說,多少可憐的百姓啼飢呼寒,你們卻充耳不聞,還要開什麼藝術大會!

林風眠大力推行藝術大眾化,僱請人體模特,引起了教育總長劉哲的反感,他認為林是“赤化校長”,向張作霖報告要逮捕他。

幸好張學良在旁邊說:“我看林風眠就是一個畫畫的,能有什麼問題。”林風眠才得以脫險。

重壓之下,他只得南下,在蔡元培的支持下,到杭州籌辦藝術院並任校長。

藝術院坐落於美麗的西子湖畔,這成了中國美術家的搖籃,走出了眾多後來蜚聲畫壇的大家,也流傳著許多有關“林校長”的故事。

林風眠從不束縛學生,而是鼓勵他們“放鬆一些,隨便些,亂畫嘛”,還對學生說“畫不出來,就不要畫,出去玩玩”。

學生趙無極平時只喜歡西畫,國畫考試不到十分鐘,在紙上塗了一個大大的墨團,題上“趙無極畫石”,就收起畫具揚長而去。

老師潘天壽憤怒至極,認為是“目無師長,戲弄國畫”,向校方提出開除趙無極,是林風眠極力說情,才讓他免於開除。

學生洪毅然畫畫太理智、太冷靜,他就勸洪在作畫之前少量喝一點酒,這樣就會狂熱起來。

可惜的是,林風眠的性格並不適合做校長,他拙於事務,不擅應酬,在學生鬧事時無法處理自如。

他領導的藝術運動最終壽終正寢,本人也不得不辭去藝專校長之職。

他一度愛畫現實題材,試圖以藝術為利器改造國民性。

1931年,蔣介石到藝專參觀,見到了他畫的《痛苦》,臉色一下變得很難看,說道:“青天白日之下,哪有那麼多痛苦的人?”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1991年8月12日,92歲的林風眠來到天堂門口。

“幹什麼的?身上多是鞭痕?”上帝問他。

“畫家。”林風眠回答。

這是林風眠去世後,黃永玉在悼念他的文章中所寫到的一幕。我總覺得,所有寫林風眠的文字,都沒有黃永玉這短短几句話這麼有力。

他多舛的一生,就凝聚在這一問一答之間,這是一個註定為畫畫而生的靈魂,命運把鞭子抽在他身上,他笑一笑,仍然緊握著手中的畫筆。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林風眠這輩子,當過校長,坐過牢;風光過,也落魄過,他所有的光榮和苦難都因畫畫而起,大半生都過著離群索居的日子,如同他畫中反覆出現的孤雁。

孤獨是他的宿命,他這一生,總是在不斷地離別,幼時與母親訣別,動亂時與妻女分別,暮年索性去國留鄉。

他一生孤獨,也被孤獨造就。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命運留在林風眠身上的第一道鞭痕,是母親的下落不明。

林風眠出生在廣東梅江邊一個小山村裡,原名叫作林鳳鳴,村子前流過一彎清澈的溪水,水中荇藻青青,溪邊蘆葦搖曳。

他6歲那年,溪邊新開了間染坊,那五彩的顏色,給單調的鄉村生活添加了斑斕。

林風眠從小就對色彩感興趣,總是纏著母親帶他去染坊玩。

母親是個單純美麗的瑤家女子,在家裡地位很低,那一陣,她好像又重拾了以前的快樂,經常穿著染成青綠顏色的衣裳在鎮上飄來飄去。

然後,就發生了那件令林風眠不堪回首的事:母親被族人五花大綁在村口,被樹枝抽打,被螞蟻咬,被族人唾罵,他們都說母親和染坊老闆做出了見不得人的勾當。

小小的林風眠被家人關在屋裡,聽到母親一聲聲慘叫,他奮不顧身地拿著把刀從屋裡衝了出來,說要殺了全族的人。

他不知道自己是怎麼被抱回家裡的,只記得從那以後,就沒有見到過母親。有人說她被“浸豬籠”了,也有人說她被賣到山裡去了。

失去了母親,林風眠的童年便變得孤獨了,他不願和村裡人接近,總是對著一本《芥子園畫譜》描摹。

或者跟著祖父去刻石碑,祖父是個石匠,長年累月地在一方方石塊上畫呀、刻呀,還告訴他長大了要老老實實做石匠,不要想什麼讀書做官。

祖父讓他少穿鞋子,並說:“腳下磨出功夫來,將來什麼路都可以走。”

祖父對他影響很大,他後來回憶說:

我的這雙手和手中的一支筆,恰也像祖父的手和他手中的鑿子一樣,成天是閒不住的;不過祖父是在沉重的、粗硬的石頭上消磨了一生,而我卻是在輕薄的、光滑的畫紙上消磨了一生。

林風眠最終沒有聽祖父的話,他18歲從梅州中學畢業後,立志不想和祖父一樣,上山打石頭刻石碑,而是選擇去了上海,後又輾轉去到法國留學。

他再也沒有回過故鄉,可故鄉的山水一直在他心裡,母親的樣子也一直在他心裡。

他愛畫秋騖葦墉,正是嶺南秋天常見的風景。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他筆下的仕女畫,就像母親一樣有著向上微翹的丹鳳眼,浮現著迷人而憂鬱的微笑。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命運留在林風眠身上的第二道鞭痕,是妻子羅拉的驟然去世。

在此之前,他剛剛嚐到一點人生的甜頭。

林風眠生來就是個做畫家的料,在梅州中學讀書時,美術老師樑伯聰十分賞識他,常給他的作業打120分,理由是“他的畫比我還好”。

1921年,林風眠在報紙上看到招收勤工儉學的學生赴法留學的廣告,就和好友一起報了名。

和同伴們坐四等艙來到了巴黎,一心想投身藝術的他把自己的名字從“鳳鳴”改成了“風眠”。

臨風而眠,我從未見過如此詩意的名字。

他先在法國第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學習,不到半年,院長楊西斯驚異於他的才華,勸他說:

“你在我校沒有什麼可學的了,我介紹你去巴黎最高美術學府吧。”

就這樣,林風眠轉入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師從柯羅蒙學素描和油畫。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 巴黎高等國立美術學院

他一度沉迷於自然主義,楊西斯看了他的畫後批評說:

“你不要在這裡學得太久,否則你就變成學院派了。你是一箇中國人,你可知道你們中國藝術有多少寶貴、優秀的傳統啊,怎麼不去好好學習?”

一語驚醒夢中人,從此後,林風眠就從全盤西化走向了融合中西,後來成為他一生不變的藝術理想。

求學之餘,他去得最多的地方就是博物館,不光看畫,也看雕塑、陶瓷、木刻、工藝。

他非常喜歡達·芬奇的《蒙娜麗莎》,每次靜立在她面前時,感覺就像母親在對著他微笑,總會感動得流下眼淚來。

他評價說:“那是感情與理智平衡得最好的畫,別的畫掛在它旁邊都會掉下來。”

在巴黎待了一陣後,他去德國遊學了,正是在這裡,他遇到了生命中的摯愛羅拉。

羅拉和他一樣酷愛藝術,經常為他彈奏德國古典和現代鋼琴曲,那些美妙的音樂,融入了林風眠的生命中,他從未遇到過如此投契的姑娘。

就在林風眠的畫入選了法國秋季沙龍展覽,藝術上嶄露頭角時,羅拉卻在分娩時不幸染疾,母子同亡於巴黎一家醫院。

這是林風眠一生中最傷心的事,他使出祖父教他的刻石技藝,沒日沒夜地刻了一塊石碑,安置在羅拉的墓前。

許多年以後,已是風燭殘年的他回巴黎開畫展,又來到羅拉的墓前久久佇立。

命運對他就是這樣無情,每當他初嚐到一點人世的溫馨,又會驟然降落到冰冷的孤寂之中。

他第二任妻子叫阿麗絲,是個法國姑娘,曾送過他一朵野薔薇花。和她生了女兒蒂娜,可他再也不能像愛羅拉那樣熾熱地愛上任何人。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林風眠和妻子阿麗絲,女兒蒂娜。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命運留在林風眠身上的第三道鞭痕,是他倡導的“藝術運動”的失敗。

1926年,林風眠坐船回國。

下船後,碼頭上有幾個人扯起紅布橫幅,上面寫著“歡迎林校長回國”,有人向船上大聲喊道:“我們接林風眠校長,哪位是林校長?”

“我是林風眠,但我不是校長。”林風眠還不知道,蔡元培早已保薦他為北京國立藝術專科學校校長。

林風眠就這樣糊里糊塗地當了全國最高藝術學府的校長,那一年,他才26歲。

二十到三十多歲那個階段,是林風眠一生中最意氣風發的歲月。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有感於蔡元培的知遇之恩,他決定做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那時的林風眠完全像一個鬥士,他當校長,辦畫展,向傳統的中國繪畫“宣戰”,試圖“調和中西”。

他請來了齊白石任教,當時的齊白石,只是個畫民間畫的木匠,不敢到全國最高藝術學府執教。

林風眠多次登門,誠懇邀請,終於說服了他。每次齊白石上課時,他都會叫人預備一把藤椅,下課後還親自送他到校門。

林風眠在北京做過最轟動的事是開辦藝術大會,他大力主張“藝術救國”,認為在人生中,政治不如麵包,麵包不如藝術。

他在大會的宣傳畫上用詩一般的語言寫道:

“人生需要麵包,人生還需要比麵包更重要的東西——藝術呢!”

他堅信藝術的力量,曾深情撰文說,藝術的第一利器,是他的美。美像一杯清水,美像一杯醇酒,美像人間的一個最深情的淑女,給人以溫情和安慰。

他深信,藝術是一切苦難的調劑。

藝術大會一開就是一個月,展出作品3000件以上,試圖將藝術的種子播撒到民眾心中。

可惜民眾大多並不理解,有人甚至寫信批評說,多少可憐的百姓啼飢呼寒,你們卻充耳不聞,還要開什麼藝術大會!

林風眠大力推行藝術大眾化,僱請人體模特,引起了教育總長劉哲的反感,他認為林是“赤化校長”,向張作霖報告要逮捕他。

幸好張學良在旁邊說:“我看林風眠就是一個畫畫的,能有什麼問題。”林風眠才得以脫險。

重壓之下,他只得南下,在蔡元培的支持下,到杭州籌辦藝術院並任校長。

藝術院坐落於美麗的西子湖畔,這成了中國美術家的搖籃,走出了眾多後來蜚聲畫壇的大家,也流傳著許多有關“林校長”的故事。

林風眠從不束縛學生,而是鼓勵他們“放鬆一些,隨便些,亂畫嘛”,還對學生說“畫不出來,就不要畫,出去玩玩”。

學生趙無極平時只喜歡西畫,國畫考試不到十分鐘,在紙上塗了一個大大的墨團,題上“趙無極畫石”,就收起畫具揚長而去。

老師潘天壽憤怒至極,認為是“目無師長,戲弄國畫”,向校方提出開除趙無極,是林風眠極力說情,才讓他免於開除。

學生洪毅然畫畫太理智、太冷靜,他就勸洪在作畫之前少量喝一點酒,這樣就會狂熱起來。

可惜的是,林風眠的性格並不適合做校長,他拙於事務,不擅應酬,在學生鬧事時無法處理自如。

他領導的藝術運動最終壽終正寢,本人也不得不辭去藝專校長之職。

他一度愛畫現實題材,試圖以藝術為利器改造國民性。

1931年,蔣介石到藝專參觀,見到了他畫的《痛苦》,臉色一下變得很難看,說道:“青天白日之下,哪有那麼多痛苦的人?”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痛苦》 重現了早期油畫作品中探求的人道主義色彩

這是促使林風眠畫風轉折的一個關鍵事件,此後他的作品由灰黑色調轉向明朗色調,寫實轉向寫意。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1991年8月12日,92歲的林風眠來到天堂門口。

“幹什麼的?身上多是鞭痕?”上帝問他。

“畫家。”林風眠回答。

這是林風眠去世後,黃永玉在悼念他的文章中所寫到的一幕。我總覺得,所有寫林風眠的文字,都沒有黃永玉這短短几句話這麼有力。

他多舛的一生,就凝聚在這一問一答之間,這是一個註定為畫畫而生的靈魂,命運把鞭子抽在他身上,他笑一笑,仍然緊握著手中的畫筆。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林風眠這輩子,當過校長,坐過牢;風光過,也落魄過,他所有的光榮和苦難都因畫畫而起,大半生都過著離群索居的日子,如同他畫中反覆出現的孤雁。

孤獨是他的宿命,他這一生,總是在不斷地離別,幼時與母親訣別,動亂時與妻女分別,暮年索性去國留鄉。

他一生孤獨,也被孤獨造就。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命運留在林風眠身上的第一道鞭痕,是母親的下落不明。

林風眠出生在廣東梅江邊一個小山村裡,原名叫作林鳳鳴,村子前流過一彎清澈的溪水,水中荇藻青青,溪邊蘆葦搖曳。

他6歲那年,溪邊新開了間染坊,那五彩的顏色,給單調的鄉村生活添加了斑斕。

林風眠從小就對色彩感興趣,總是纏著母親帶他去染坊玩。

母親是個單純美麗的瑤家女子,在家裡地位很低,那一陣,她好像又重拾了以前的快樂,經常穿著染成青綠顏色的衣裳在鎮上飄來飄去。

然後,就發生了那件令林風眠不堪回首的事:母親被族人五花大綁在村口,被樹枝抽打,被螞蟻咬,被族人唾罵,他們都說母親和染坊老闆做出了見不得人的勾當。

小小的林風眠被家人關在屋裡,聽到母親一聲聲慘叫,他奮不顧身地拿著把刀從屋裡衝了出來,說要殺了全族的人。

他不知道自己是怎麼被抱回家裡的,只記得從那以後,就沒有見到過母親。有人說她被“浸豬籠”了,也有人說她被賣到山裡去了。

失去了母親,林風眠的童年便變得孤獨了,他不願和村裡人接近,總是對著一本《芥子園畫譜》描摹。

或者跟著祖父去刻石碑,祖父是個石匠,長年累月地在一方方石塊上畫呀、刻呀,還告訴他長大了要老老實實做石匠,不要想什麼讀書做官。

祖父讓他少穿鞋子,並說:“腳下磨出功夫來,將來什麼路都可以走。”

祖父對他影響很大,他後來回憶說:

我的這雙手和手中的一支筆,恰也像祖父的手和他手中的鑿子一樣,成天是閒不住的;不過祖父是在沉重的、粗硬的石頭上消磨了一生,而我卻是在輕薄的、光滑的畫紙上消磨了一生。

林風眠最終沒有聽祖父的話,他18歲從梅州中學畢業後,立志不想和祖父一樣,上山打石頭刻石碑,而是選擇去了上海,後又輾轉去到法國留學。

他再也沒有回過故鄉,可故鄉的山水一直在他心裡,母親的樣子也一直在他心裡。

他愛畫秋騖葦墉,正是嶺南秋天常見的風景。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他筆下的仕女畫,就像母親一樣有著向上微翹的丹鳳眼,浮現著迷人而憂鬱的微笑。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命運留在林風眠身上的第二道鞭痕,是妻子羅拉的驟然去世。

在此之前,他剛剛嚐到一點人生的甜頭。

林風眠生來就是個做畫家的料,在梅州中學讀書時,美術老師樑伯聰十分賞識他,常給他的作業打120分,理由是“他的畫比我還好”。

1921年,林風眠在報紙上看到招收勤工儉學的學生赴法留學的廣告,就和好友一起報了名。

和同伴們坐四等艙來到了巴黎,一心想投身藝術的他把自己的名字從“鳳鳴”改成了“風眠”。

臨風而眠,我從未見過如此詩意的名字。

他先在法國第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學習,不到半年,院長楊西斯驚異於他的才華,勸他說:

“你在我校沒有什麼可學的了,我介紹你去巴黎最高美術學府吧。”

就這樣,林風眠轉入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師從柯羅蒙學素描和油畫。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 巴黎高等國立美術學院

他一度沉迷於自然主義,楊西斯看了他的畫後批評說:

“你不要在這裡學得太久,否則你就變成學院派了。你是一箇中國人,你可知道你們中國藝術有多少寶貴、優秀的傳統啊,怎麼不去好好學習?”

一語驚醒夢中人,從此後,林風眠就從全盤西化走向了融合中西,後來成為他一生不變的藝術理想。

求學之餘,他去得最多的地方就是博物館,不光看畫,也看雕塑、陶瓷、木刻、工藝。

他非常喜歡達·芬奇的《蒙娜麗莎》,每次靜立在她面前時,感覺就像母親在對著他微笑,總會感動得流下眼淚來。

他評價說:“那是感情與理智平衡得最好的畫,別的畫掛在它旁邊都會掉下來。”

在巴黎待了一陣後,他去德國遊學了,正是在這裡,他遇到了生命中的摯愛羅拉。

羅拉和他一樣酷愛藝術,經常為他彈奏德國古典和現代鋼琴曲,那些美妙的音樂,融入了林風眠的生命中,他從未遇到過如此投契的姑娘。

就在林風眠的畫入選了法國秋季沙龍展覽,藝術上嶄露頭角時,羅拉卻在分娩時不幸染疾,母子同亡於巴黎一家醫院。

這是林風眠一生中最傷心的事,他使出祖父教他的刻石技藝,沒日沒夜地刻了一塊石碑,安置在羅拉的墓前。

許多年以後,已是風燭殘年的他回巴黎開畫展,又來到羅拉的墓前久久佇立。

命運對他就是這樣無情,每當他初嚐到一點人世的溫馨,又會驟然降落到冰冷的孤寂之中。

他第二任妻子叫阿麗絲,是個法國姑娘,曾送過他一朵野薔薇花。和她生了女兒蒂娜,可他再也不能像愛羅拉那樣熾熱地愛上任何人。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林風眠和妻子阿麗絲,女兒蒂娜。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命運留在林風眠身上的第三道鞭痕,是他倡導的“藝術運動”的失敗。

1926年,林風眠坐船回國。

下船後,碼頭上有幾個人扯起紅布橫幅,上面寫著“歡迎林校長回國”,有人向船上大聲喊道:“我們接林風眠校長,哪位是林校長?”

“我是林風眠,但我不是校長。”林風眠還不知道,蔡元培早已保薦他為北京國立藝術專科學校校長。

林風眠就這樣糊里糊塗地當了全國最高藝術學府的校長,那一年,他才26歲。

二十到三十多歲那個階段,是林風眠一生中最意氣風發的歲月。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有感於蔡元培的知遇之恩,他決定做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那時的林風眠完全像一個鬥士,他當校長,辦畫展,向傳統的中國繪畫“宣戰”,試圖“調和中西”。

他請來了齊白石任教,當時的齊白石,只是個畫民間畫的木匠,不敢到全國最高藝術學府執教。

林風眠多次登門,誠懇邀請,終於說服了他。每次齊白石上課時,他都會叫人預備一把藤椅,下課後還親自送他到校門。

林風眠在北京做過最轟動的事是開辦藝術大會,他大力主張“藝術救國”,認為在人生中,政治不如麵包,麵包不如藝術。

他在大會的宣傳畫上用詩一般的語言寫道:

“人生需要麵包,人生還需要比麵包更重要的東西——藝術呢!”

他堅信藝術的力量,曾深情撰文說,藝術的第一利器,是他的美。美像一杯清水,美像一杯醇酒,美像人間的一個最深情的淑女,給人以溫情和安慰。

他深信,藝術是一切苦難的調劑。

藝術大會一開就是一個月,展出作品3000件以上,試圖將藝術的種子播撒到民眾心中。

可惜民眾大多並不理解,有人甚至寫信批評說,多少可憐的百姓啼飢呼寒,你們卻充耳不聞,還要開什麼藝術大會!

林風眠大力推行藝術大眾化,僱請人體模特,引起了教育總長劉哲的反感,他認為林是“赤化校長”,向張作霖報告要逮捕他。

幸好張學良在旁邊說:“我看林風眠就是一個畫畫的,能有什麼問題。”林風眠才得以脫險。

重壓之下,他只得南下,在蔡元培的支持下,到杭州籌辦藝術院並任校長。

藝術院坐落於美麗的西子湖畔,這成了中國美術家的搖籃,走出了眾多後來蜚聲畫壇的大家,也流傳著許多有關“林校長”的故事。

林風眠從不束縛學生,而是鼓勵他們“放鬆一些,隨便些,亂畫嘛”,還對學生說“畫不出來,就不要畫,出去玩玩”。

學生趙無極平時只喜歡西畫,國畫考試不到十分鐘,在紙上塗了一個大大的墨團,題上“趙無極畫石”,就收起畫具揚長而去。

老師潘天壽憤怒至極,認為是“目無師長,戲弄國畫”,向校方提出開除趙無極,是林風眠極力說情,才讓他免於開除。

學生洪毅然畫畫太理智、太冷靜,他就勸洪在作畫之前少量喝一點酒,這樣就會狂熱起來。

可惜的是,林風眠的性格並不適合做校長,他拙於事務,不擅應酬,在學生鬧事時無法處理自如。

他領導的藝術運動最終壽終正寢,本人也不得不辭去藝專校長之職。

他一度愛畫現實題材,試圖以藝術為利器改造國民性。

1931年,蔣介石到藝專參觀,見到了他畫的《痛苦》,臉色一下變得很難看,說道:“青天白日之下,哪有那麼多痛苦的人?”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痛苦》 重現了早期油畫作品中探求的人道主義色彩

這是促使林風眠畫風轉折的一個關鍵事件,此後他的作品由灰黑色調轉向明朗色調,寫實轉向寫意。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離開藝專的林風眠,徹底從鬥士變成了隱士。

他先是遷居上海,躲到一個倉庫裡去畫畫,沒有任何職務,只靠賣畫為生。

後來索性獨自跑到重慶嘉陵江邊的一間茅草屋裡住下,一住就是五六年。

據拜訪過他的人形容,茅屋裡僅有一張舊白木桌子,放了一把菜刀和一塊砧板,以及油瓶。

就是在這樣的陋室裡,他不知疲倦地畫,一種全新的畫風誕生了,因為個人風格太過強烈,被稱為“風眠體”。

所謂“風眠體”,就像他的名字一樣,詩意中蘊含著淡淡的哀傷。

他筆下的風景不是現實中的景色,而是記憶中的景色,是藝術家主觀表現的景色,是林風眠自我心靈的呈現,清逸縹緲但又有著深厚文化底蘊,就像杜甫詩句“渚清沙白鳥飛回”中的意境,孤獨地美著。

“風眠體”是在孤獨寂寞、痛苦貧困中誕生的。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1991年8月12日,92歲的林風眠來到天堂門口。

“幹什麼的?身上多是鞭痕?”上帝問他。

“畫家。”林風眠回答。

這是林風眠去世後,黃永玉在悼念他的文章中所寫到的一幕。我總覺得,所有寫林風眠的文字,都沒有黃永玉這短短几句話這麼有力。

他多舛的一生,就凝聚在這一問一答之間,這是一個註定為畫畫而生的靈魂,命運把鞭子抽在他身上,他笑一笑,仍然緊握著手中的畫筆。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林風眠這輩子,當過校長,坐過牢;風光過,也落魄過,他所有的光榮和苦難都因畫畫而起,大半生都過著離群索居的日子,如同他畫中反覆出現的孤雁。

孤獨是他的宿命,他這一生,總是在不斷地離別,幼時與母親訣別,動亂時與妻女分別,暮年索性去國留鄉。

他一生孤獨,也被孤獨造就。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命運留在林風眠身上的第一道鞭痕,是母親的下落不明。

林風眠出生在廣東梅江邊一個小山村裡,原名叫作林鳳鳴,村子前流過一彎清澈的溪水,水中荇藻青青,溪邊蘆葦搖曳。

他6歲那年,溪邊新開了間染坊,那五彩的顏色,給單調的鄉村生活添加了斑斕。

林風眠從小就對色彩感興趣,總是纏著母親帶他去染坊玩。

母親是個單純美麗的瑤家女子,在家裡地位很低,那一陣,她好像又重拾了以前的快樂,經常穿著染成青綠顏色的衣裳在鎮上飄來飄去。

然後,就發生了那件令林風眠不堪回首的事:母親被族人五花大綁在村口,被樹枝抽打,被螞蟻咬,被族人唾罵,他們都說母親和染坊老闆做出了見不得人的勾當。

小小的林風眠被家人關在屋裡,聽到母親一聲聲慘叫,他奮不顧身地拿著把刀從屋裡衝了出來,說要殺了全族的人。

他不知道自己是怎麼被抱回家裡的,只記得從那以後,就沒有見到過母親。有人說她被“浸豬籠”了,也有人說她被賣到山裡去了。

失去了母親,林風眠的童年便變得孤獨了,他不願和村裡人接近,總是對著一本《芥子園畫譜》描摹。

或者跟著祖父去刻石碑,祖父是個石匠,長年累月地在一方方石塊上畫呀、刻呀,還告訴他長大了要老老實實做石匠,不要想什麼讀書做官。

祖父讓他少穿鞋子,並說:“腳下磨出功夫來,將來什麼路都可以走。”

祖父對他影響很大,他後來回憶說:

我的這雙手和手中的一支筆,恰也像祖父的手和他手中的鑿子一樣,成天是閒不住的;不過祖父是在沉重的、粗硬的石頭上消磨了一生,而我卻是在輕薄的、光滑的畫紙上消磨了一生。

林風眠最終沒有聽祖父的話,他18歲從梅州中學畢業後,立志不想和祖父一樣,上山打石頭刻石碑,而是選擇去了上海,後又輾轉去到法國留學。

他再也沒有回過故鄉,可故鄉的山水一直在他心裡,母親的樣子也一直在他心裡。

他愛畫秋騖葦墉,正是嶺南秋天常見的風景。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他筆下的仕女畫,就像母親一樣有著向上微翹的丹鳳眼,浮現著迷人而憂鬱的微笑。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命運留在林風眠身上的第二道鞭痕,是妻子羅拉的驟然去世。

在此之前,他剛剛嚐到一點人生的甜頭。

林風眠生來就是個做畫家的料,在梅州中學讀書時,美術老師樑伯聰十分賞識他,常給他的作業打120分,理由是“他的畫比我還好”。

1921年,林風眠在報紙上看到招收勤工儉學的學生赴法留學的廣告,就和好友一起報了名。

和同伴們坐四等艙來到了巴黎,一心想投身藝術的他把自己的名字從“鳳鳴”改成了“風眠”。

臨風而眠,我從未見過如此詩意的名字。

他先在法國第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學習,不到半年,院長楊西斯驚異於他的才華,勸他說:

“你在我校沒有什麼可學的了,我介紹你去巴黎最高美術學府吧。”

就這樣,林風眠轉入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師從柯羅蒙學素描和油畫。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 巴黎高等國立美術學院

他一度沉迷於自然主義,楊西斯看了他的畫後批評說:

“你不要在這裡學得太久,否則你就變成學院派了。你是一箇中國人,你可知道你們中國藝術有多少寶貴、優秀的傳統啊,怎麼不去好好學習?”

一語驚醒夢中人,從此後,林風眠就從全盤西化走向了融合中西,後來成為他一生不變的藝術理想。

求學之餘,他去得最多的地方就是博物館,不光看畫,也看雕塑、陶瓷、木刻、工藝。

他非常喜歡達·芬奇的《蒙娜麗莎》,每次靜立在她面前時,感覺就像母親在對著他微笑,總會感動得流下眼淚來。

他評價說:“那是感情與理智平衡得最好的畫,別的畫掛在它旁邊都會掉下來。”

在巴黎待了一陣後,他去德國遊學了,正是在這裡,他遇到了生命中的摯愛羅拉。

羅拉和他一樣酷愛藝術,經常為他彈奏德國古典和現代鋼琴曲,那些美妙的音樂,融入了林風眠的生命中,他從未遇到過如此投契的姑娘。

就在林風眠的畫入選了法國秋季沙龍展覽,藝術上嶄露頭角時,羅拉卻在分娩時不幸染疾,母子同亡於巴黎一家醫院。

這是林風眠一生中最傷心的事,他使出祖父教他的刻石技藝,沒日沒夜地刻了一塊石碑,安置在羅拉的墓前。

許多年以後,已是風燭殘年的他回巴黎開畫展,又來到羅拉的墓前久久佇立。

命運對他就是這樣無情,每當他初嚐到一點人世的溫馨,又會驟然降落到冰冷的孤寂之中。

他第二任妻子叫阿麗絲,是個法國姑娘,曾送過他一朵野薔薇花。和她生了女兒蒂娜,可他再也不能像愛羅拉那樣熾熱地愛上任何人。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林風眠和妻子阿麗絲,女兒蒂娜。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命運留在林風眠身上的第三道鞭痕,是他倡導的“藝術運動”的失敗。

1926年,林風眠坐船回國。

下船後,碼頭上有幾個人扯起紅布橫幅,上面寫著“歡迎林校長回國”,有人向船上大聲喊道:“我們接林風眠校長,哪位是林校長?”

“我是林風眠,但我不是校長。”林風眠還不知道,蔡元培早已保薦他為北京國立藝術專科學校校長。

林風眠就這樣糊里糊塗地當了全國最高藝術學府的校長,那一年,他才26歲。

二十到三十多歲那個階段,是林風眠一生中最意氣風發的歲月。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有感於蔡元培的知遇之恩,他決定做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那時的林風眠完全像一個鬥士,他當校長,辦畫展,向傳統的中國繪畫“宣戰”,試圖“調和中西”。

他請來了齊白石任教,當時的齊白石,只是個畫民間畫的木匠,不敢到全國最高藝術學府執教。

林風眠多次登門,誠懇邀請,終於說服了他。每次齊白石上課時,他都會叫人預備一把藤椅,下課後還親自送他到校門。

林風眠在北京做過最轟動的事是開辦藝術大會,他大力主張“藝術救國”,認為在人生中,政治不如麵包,麵包不如藝術。

他在大會的宣傳畫上用詩一般的語言寫道:

“人生需要麵包,人生還需要比麵包更重要的東西——藝術呢!”

他堅信藝術的力量,曾深情撰文說,藝術的第一利器,是他的美。美像一杯清水,美像一杯醇酒,美像人間的一個最深情的淑女,給人以溫情和安慰。

他深信,藝術是一切苦難的調劑。

藝術大會一開就是一個月,展出作品3000件以上,試圖將藝術的種子播撒到民眾心中。

可惜民眾大多並不理解,有人甚至寫信批評說,多少可憐的百姓啼飢呼寒,你們卻充耳不聞,還要開什麼藝術大會!

林風眠大力推行藝術大眾化,僱請人體模特,引起了教育總長劉哲的反感,他認為林是“赤化校長”,向張作霖報告要逮捕他。

幸好張學良在旁邊說:“我看林風眠就是一個畫畫的,能有什麼問題。”林風眠才得以脫險。

重壓之下,他只得南下,在蔡元培的支持下,到杭州籌辦藝術院並任校長。

藝術院坐落於美麗的西子湖畔,這成了中國美術家的搖籃,走出了眾多後來蜚聲畫壇的大家,也流傳著許多有關“林校長”的故事。

林風眠從不束縛學生,而是鼓勵他們“放鬆一些,隨便些,亂畫嘛”,還對學生說“畫不出來,就不要畫,出去玩玩”。

學生趙無極平時只喜歡西畫,國畫考試不到十分鐘,在紙上塗了一個大大的墨團,題上“趙無極畫石”,就收起畫具揚長而去。

老師潘天壽憤怒至極,認為是“目無師長,戲弄國畫”,向校方提出開除趙無極,是林風眠極力說情,才讓他免於開除。

學生洪毅然畫畫太理智、太冷靜,他就勸洪在作畫之前少量喝一點酒,這樣就會狂熱起來。

可惜的是,林風眠的性格並不適合做校長,他拙於事務,不擅應酬,在學生鬧事時無法處理自如。

他領導的藝術運動最終壽終正寢,本人也不得不辭去藝專校長之職。

他一度愛畫現實題材,試圖以藝術為利器改造國民性。

1931年,蔣介石到藝專參觀,見到了他畫的《痛苦》,臉色一下變得很難看,說道:“青天白日之下,哪有那麼多痛苦的人?”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痛苦》 重現了早期油畫作品中探求的人道主義色彩

這是促使林風眠畫風轉折的一個關鍵事件,此後他的作品由灰黑色調轉向明朗色調,寫實轉向寫意。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離開藝專的林風眠,徹底從鬥士變成了隱士。

他先是遷居上海,躲到一個倉庫裡去畫畫,沒有任何職務,只靠賣畫為生。

後來索性獨自跑到重慶嘉陵江邊的一間茅草屋裡住下,一住就是五六年。

據拜訪過他的人形容,茅屋裡僅有一張舊白木桌子,放了一把菜刀和一塊砧板,以及油瓶。

就是在這樣的陋室裡,他不知疲倦地畫,一種全新的畫風誕生了,因為個人風格太過強烈,被稱為“風眠體”。

所謂“風眠體”,就像他的名字一樣,詩意中蘊含著淡淡的哀傷。

他筆下的風景不是現實中的景色,而是記憶中的景色,是藝術家主觀表現的景色,是林風眠自我心靈的呈現,清逸縹緲但又有著深厚文化底蘊,就像杜甫詩句“渚清沙白鳥飛回”中的意境,孤獨地美著。

“風眠體”是在孤獨寂寞、痛苦貧困中誕生的。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到了六七十年代,命運的鞭子如雨般落到他身上。

在徐悲鴻式寫實風格主宰的年代,沒有人再欣賞他的寫意畫,甚至有人稱他的畫作不為社會主義服務,是“黑畫”。

柳和清回憶:“在那段‘悽風苦雨’的歲月裡,南昌路上經常可以看到林先生瘦小、孤單的身影,悠悠地在馬路邊徘徊、踟躕,冷冷清清,孤孤寂寂……”

沒有工作,也賣不出畫,生計都成問題。

他的妻女去了巴西投靠親戚,他一個人在上海,經常一天燒一頓稀飯,配燒得發黑的梅乾菜燒肉吃。

這一別就是22年。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1991年8月12日,92歲的林風眠來到天堂門口。

“幹什麼的?身上多是鞭痕?”上帝問他。

“畫家。”林風眠回答。

這是林風眠去世後,黃永玉在悼念他的文章中所寫到的一幕。我總覺得,所有寫林風眠的文字,都沒有黃永玉這短短几句話這麼有力。

他多舛的一生,就凝聚在這一問一答之間,這是一個註定為畫畫而生的靈魂,命運把鞭子抽在他身上,他笑一笑,仍然緊握著手中的畫筆。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林風眠這輩子,當過校長,坐過牢;風光過,也落魄過,他所有的光榮和苦難都因畫畫而起,大半生都過著離群索居的日子,如同他畫中反覆出現的孤雁。

孤獨是他的宿命,他這一生,總是在不斷地離別,幼時與母親訣別,動亂時與妻女分別,暮年索性去國留鄉。

他一生孤獨,也被孤獨造就。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命運留在林風眠身上的第一道鞭痕,是母親的下落不明。

林風眠出生在廣東梅江邊一個小山村裡,原名叫作林鳳鳴,村子前流過一彎清澈的溪水,水中荇藻青青,溪邊蘆葦搖曳。

他6歲那年,溪邊新開了間染坊,那五彩的顏色,給單調的鄉村生活添加了斑斕。

林風眠從小就對色彩感興趣,總是纏著母親帶他去染坊玩。

母親是個單純美麗的瑤家女子,在家裡地位很低,那一陣,她好像又重拾了以前的快樂,經常穿著染成青綠顏色的衣裳在鎮上飄來飄去。

然後,就發生了那件令林風眠不堪回首的事:母親被族人五花大綁在村口,被樹枝抽打,被螞蟻咬,被族人唾罵,他們都說母親和染坊老闆做出了見不得人的勾當。

小小的林風眠被家人關在屋裡,聽到母親一聲聲慘叫,他奮不顧身地拿著把刀從屋裡衝了出來,說要殺了全族的人。

他不知道自己是怎麼被抱回家裡的,只記得從那以後,就沒有見到過母親。有人說她被“浸豬籠”了,也有人說她被賣到山裡去了。

失去了母親,林風眠的童年便變得孤獨了,他不願和村裡人接近,總是對著一本《芥子園畫譜》描摹。

或者跟著祖父去刻石碑,祖父是個石匠,長年累月地在一方方石塊上畫呀、刻呀,還告訴他長大了要老老實實做石匠,不要想什麼讀書做官。

祖父讓他少穿鞋子,並說:“腳下磨出功夫來,將來什麼路都可以走。”

祖父對他影響很大,他後來回憶說:

我的這雙手和手中的一支筆,恰也像祖父的手和他手中的鑿子一樣,成天是閒不住的;不過祖父是在沉重的、粗硬的石頭上消磨了一生,而我卻是在輕薄的、光滑的畫紙上消磨了一生。

林風眠最終沒有聽祖父的話,他18歲從梅州中學畢業後,立志不想和祖父一樣,上山打石頭刻石碑,而是選擇去了上海,後又輾轉去到法國留學。

他再也沒有回過故鄉,可故鄉的山水一直在他心裡,母親的樣子也一直在他心裡。

他愛畫秋騖葦墉,正是嶺南秋天常見的風景。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他筆下的仕女畫,就像母親一樣有著向上微翹的丹鳳眼,浮現著迷人而憂鬱的微笑。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命運留在林風眠身上的第二道鞭痕,是妻子羅拉的驟然去世。

在此之前,他剛剛嚐到一點人生的甜頭。

林風眠生來就是個做畫家的料,在梅州中學讀書時,美術老師樑伯聰十分賞識他,常給他的作業打120分,理由是“他的畫比我還好”。

1921年,林風眠在報紙上看到招收勤工儉學的學生赴法留學的廣告,就和好友一起報了名。

和同伴們坐四等艙來到了巴黎,一心想投身藝術的他把自己的名字從“鳳鳴”改成了“風眠”。

臨風而眠,我從未見過如此詩意的名字。

他先在法國第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學習,不到半年,院長楊西斯驚異於他的才華,勸他說:

“你在我校沒有什麼可學的了,我介紹你去巴黎最高美術學府吧。”

就這樣,林風眠轉入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師從柯羅蒙學素描和油畫。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 巴黎高等國立美術學院

他一度沉迷於自然主義,楊西斯看了他的畫後批評說:

“你不要在這裡學得太久,否則你就變成學院派了。你是一箇中國人,你可知道你們中國藝術有多少寶貴、優秀的傳統啊,怎麼不去好好學習?”

一語驚醒夢中人,從此後,林風眠就從全盤西化走向了融合中西,後來成為他一生不變的藝術理想。

求學之餘,他去得最多的地方就是博物館,不光看畫,也看雕塑、陶瓷、木刻、工藝。

他非常喜歡達·芬奇的《蒙娜麗莎》,每次靜立在她面前時,感覺就像母親在對著他微笑,總會感動得流下眼淚來。

他評價說:“那是感情與理智平衡得最好的畫,別的畫掛在它旁邊都會掉下來。”

在巴黎待了一陣後,他去德國遊學了,正是在這裡,他遇到了生命中的摯愛羅拉。

羅拉和他一樣酷愛藝術,經常為他彈奏德國古典和現代鋼琴曲,那些美妙的音樂,融入了林風眠的生命中,他從未遇到過如此投契的姑娘。

就在林風眠的畫入選了法國秋季沙龍展覽,藝術上嶄露頭角時,羅拉卻在分娩時不幸染疾,母子同亡於巴黎一家醫院。

這是林風眠一生中最傷心的事,他使出祖父教他的刻石技藝,沒日沒夜地刻了一塊石碑,安置在羅拉的墓前。

許多年以後,已是風燭殘年的他回巴黎開畫展,又來到羅拉的墓前久久佇立。

命運對他就是這樣無情,每當他初嚐到一點人世的溫馨,又會驟然降落到冰冷的孤寂之中。

他第二任妻子叫阿麗絲,是個法國姑娘,曾送過他一朵野薔薇花。和她生了女兒蒂娜,可他再也不能像愛羅拉那樣熾熱地愛上任何人。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林風眠和妻子阿麗絲,女兒蒂娜。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命運留在林風眠身上的第三道鞭痕,是他倡導的“藝術運動”的失敗。

1926年,林風眠坐船回國。

下船後,碼頭上有幾個人扯起紅布橫幅,上面寫著“歡迎林校長回國”,有人向船上大聲喊道:“我們接林風眠校長,哪位是林校長?”

“我是林風眠,但我不是校長。”林風眠還不知道,蔡元培早已保薦他為北京國立藝術專科學校校長。

林風眠就這樣糊里糊塗地當了全國最高藝術學府的校長,那一年,他才26歲。

二十到三十多歲那個階段,是林風眠一生中最意氣風發的歲月。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有感於蔡元培的知遇之恩,他決定做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那時的林風眠完全像一個鬥士,他當校長,辦畫展,向傳統的中國繪畫“宣戰”,試圖“調和中西”。

他請來了齊白石任教,當時的齊白石,只是個畫民間畫的木匠,不敢到全國最高藝術學府執教。

林風眠多次登門,誠懇邀請,終於說服了他。每次齊白石上課時,他都會叫人預備一把藤椅,下課後還親自送他到校門。

林風眠在北京做過最轟動的事是開辦藝術大會,他大力主張“藝術救國”,認為在人生中,政治不如麵包,麵包不如藝術。

他在大會的宣傳畫上用詩一般的語言寫道:

“人生需要麵包,人生還需要比麵包更重要的東西——藝術呢!”

他堅信藝術的力量,曾深情撰文說,藝術的第一利器,是他的美。美像一杯清水,美像一杯醇酒,美像人間的一個最深情的淑女,給人以溫情和安慰。

他深信,藝術是一切苦難的調劑。

藝術大會一開就是一個月,展出作品3000件以上,試圖將藝術的種子播撒到民眾心中。

可惜民眾大多並不理解,有人甚至寫信批評說,多少可憐的百姓啼飢呼寒,你們卻充耳不聞,還要開什麼藝術大會!

林風眠大力推行藝術大眾化,僱請人體模特,引起了教育總長劉哲的反感,他認為林是“赤化校長”,向張作霖報告要逮捕他。

幸好張學良在旁邊說:“我看林風眠就是一個畫畫的,能有什麼問題。”林風眠才得以脫險。

重壓之下,他只得南下,在蔡元培的支持下,到杭州籌辦藝術院並任校長。

藝術院坐落於美麗的西子湖畔,這成了中國美術家的搖籃,走出了眾多後來蜚聲畫壇的大家,也流傳著許多有關“林校長”的故事。

林風眠從不束縛學生,而是鼓勵他們“放鬆一些,隨便些,亂畫嘛”,還對學生說“畫不出來,就不要畫,出去玩玩”。

學生趙無極平時只喜歡西畫,國畫考試不到十分鐘,在紙上塗了一個大大的墨團,題上“趙無極畫石”,就收起畫具揚長而去。

老師潘天壽憤怒至極,認為是“目無師長,戲弄國畫”,向校方提出開除趙無極,是林風眠極力說情,才讓他免於開除。

學生洪毅然畫畫太理智、太冷靜,他就勸洪在作畫之前少量喝一點酒,這樣就會狂熱起來。

可惜的是,林風眠的性格並不適合做校長,他拙於事務,不擅應酬,在學生鬧事時無法處理自如。

他領導的藝術運動最終壽終正寢,本人也不得不辭去藝專校長之職。

他一度愛畫現實題材,試圖以藝術為利器改造國民性。

1931年,蔣介石到藝專參觀,見到了他畫的《痛苦》,臉色一下變得很難看,說道:“青天白日之下,哪有那麼多痛苦的人?”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痛苦》 重現了早期油畫作品中探求的人道主義色彩

這是促使林風眠畫風轉折的一個關鍵事件,此後他的作品由灰黑色調轉向明朗色調,寫實轉向寫意。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離開藝專的林風眠,徹底從鬥士變成了隱士。

他先是遷居上海,躲到一個倉庫裡去畫畫,沒有任何職務,只靠賣畫為生。

後來索性獨自跑到重慶嘉陵江邊的一間茅草屋裡住下,一住就是五六年。

據拜訪過他的人形容,茅屋裡僅有一張舊白木桌子,放了一把菜刀和一塊砧板,以及油瓶。

就是在這樣的陋室裡,他不知疲倦地畫,一種全新的畫風誕生了,因為個人風格太過強烈,被稱為“風眠體”。

所謂“風眠體”,就像他的名字一樣,詩意中蘊含著淡淡的哀傷。

他筆下的風景不是現實中的景色,而是記憶中的景色,是藝術家主觀表現的景色,是林風眠自我心靈的呈現,清逸縹緲但又有著深厚文化底蘊,就像杜甫詩句“渚清沙白鳥飛回”中的意境,孤獨地美著。

“風眠體”是在孤獨寂寞、痛苦貧困中誕生的。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到了六七十年代,命運的鞭子如雨般落到他身上。

在徐悲鴻式寫實風格主宰的年代,沒有人再欣賞他的寫意畫,甚至有人稱他的畫作不為社會主義服務,是“黑畫”。

柳和清回憶:“在那段‘悽風苦雨’的歲月裡,南昌路上經常可以看到林先生瘦小、孤單的身影,悠悠地在馬路邊徘徊、踟躕,冷冷清清,孤孤寂寂……”

沒有工作,也賣不出畫,生計都成問題。

他的妻女去了巴西投靠親戚,他一個人在上海,經常一天燒一頓稀飯,配燒得發黑的梅乾菜燒肉吃。

這一別就是22年。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1963年,林風眠在上海

傅雷與林風眠是知交,曾許諾說要幫他寫傳。可惜,1966年9月,傅雷夫婦憤然雙雙自殺。

聽聞這個消息,林風眠悲痛難當,並預感到自己也無法倖免,決定親手毀掉自己的畫以絕後患。

我多麼希望這一幕未曾發生過:

林風眠關緊門窗,燒畫的煙把他的臉薰得烏黑。

他怕煙囪冒煙被人發現,又改了辦法,把畫撕碎,泡成紙漿,然後從馬桶衝下去。

據義女馮葉回憶,林風眠的臉堅毅決絕,一反平時的和藹可親,幫他毀畫的學生捨不得撕碎其中幾幅精品,林風眠毫不猶豫地說:

“我不要連累任何人,我不要留下任何一張可以作為證據的作品,我要親手毀了它,我還會再畫……”

2000多幅畫,一個時代的巨匠,將半生心血,一幅幅毀滅在自己眼前。

不久後,他就被關押起來。雙手被反銬,手腕腫得厲害,手銬嵌進了肉裡。

吃飯時不給解銬,他把嘴湊到飯盆邊吃以求生存。這樣牲口般的日子,持續了整整五年。

每天都有朋友自殺的消息傳來,他說:“我絕不自殺。我要理直氣壯地活下去。”

5年後,在周恩來的關照下,釋放了一批藝術家,其中就有林風眠。

他出獄時,已經72歲,沒有人記得這個白髮蒼蒼的小老頭是名動一時的大畫家。

回到家,他取下女兒的照片,在背面寫了一行字:人生難得是歡聚,唯有別離多。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1991年8月12日,92歲的林風眠來到天堂門口。

“幹什麼的?身上多是鞭痕?”上帝問他。

“畫家。”林風眠回答。

這是林風眠去世後,黃永玉在悼念他的文章中所寫到的一幕。我總覺得,所有寫林風眠的文字,都沒有黃永玉這短短几句話這麼有力。

他多舛的一生,就凝聚在這一問一答之間,這是一個註定為畫畫而生的靈魂,命運把鞭子抽在他身上,他笑一笑,仍然緊握著手中的畫筆。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林風眠這輩子,當過校長,坐過牢;風光過,也落魄過,他所有的光榮和苦難都因畫畫而起,大半生都過著離群索居的日子,如同他畫中反覆出現的孤雁。

孤獨是他的宿命,他這一生,總是在不斷地離別,幼時與母親訣別,動亂時與妻女分別,暮年索性去國留鄉。

他一生孤獨,也被孤獨造就。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命運留在林風眠身上的第一道鞭痕,是母親的下落不明。

林風眠出生在廣東梅江邊一個小山村裡,原名叫作林鳳鳴,村子前流過一彎清澈的溪水,水中荇藻青青,溪邊蘆葦搖曳。

他6歲那年,溪邊新開了間染坊,那五彩的顏色,給單調的鄉村生活添加了斑斕。

林風眠從小就對色彩感興趣,總是纏著母親帶他去染坊玩。

母親是個單純美麗的瑤家女子,在家裡地位很低,那一陣,她好像又重拾了以前的快樂,經常穿著染成青綠顏色的衣裳在鎮上飄來飄去。

然後,就發生了那件令林風眠不堪回首的事:母親被族人五花大綁在村口,被樹枝抽打,被螞蟻咬,被族人唾罵,他們都說母親和染坊老闆做出了見不得人的勾當。

小小的林風眠被家人關在屋裡,聽到母親一聲聲慘叫,他奮不顧身地拿著把刀從屋裡衝了出來,說要殺了全族的人。

他不知道自己是怎麼被抱回家裡的,只記得從那以後,就沒有見到過母親。有人說她被“浸豬籠”了,也有人說她被賣到山裡去了。

失去了母親,林風眠的童年便變得孤獨了,他不願和村裡人接近,總是對著一本《芥子園畫譜》描摹。

或者跟著祖父去刻石碑,祖父是個石匠,長年累月地在一方方石塊上畫呀、刻呀,還告訴他長大了要老老實實做石匠,不要想什麼讀書做官。

祖父讓他少穿鞋子,並說:“腳下磨出功夫來,將來什麼路都可以走。”

祖父對他影響很大,他後來回憶說:

我的這雙手和手中的一支筆,恰也像祖父的手和他手中的鑿子一樣,成天是閒不住的;不過祖父是在沉重的、粗硬的石頭上消磨了一生,而我卻是在輕薄的、光滑的畫紙上消磨了一生。

林風眠最終沒有聽祖父的話,他18歲從梅州中學畢業後,立志不想和祖父一樣,上山打石頭刻石碑,而是選擇去了上海,後又輾轉去到法國留學。

他再也沒有回過故鄉,可故鄉的山水一直在他心裡,母親的樣子也一直在他心裡。

他愛畫秋騖葦墉,正是嶺南秋天常見的風景。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他筆下的仕女畫,就像母親一樣有著向上微翹的丹鳳眼,浮現著迷人而憂鬱的微笑。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命運留在林風眠身上的第二道鞭痕,是妻子羅拉的驟然去世。

在此之前,他剛剛嚐到一點人生的甜頭。

林風眠生來就是個做畫家的料,在梅州中學讀書時,美術老師樑伯聰十分賞識他,常給他的作業打120分,理由是“他的畫比我還好”。

1921年,林風眠在報紙上看到招收勤工儉學的學生赴法留學的廣告,就和好友一起報了名。

和同伴們坐四等艙來到了巴黎,一心想投身藝術的他把自己的名字從“鳳鳴”改成了“風眠”。

臨風而眠,我從未見過如此詩意的名字。

他先在法國第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學習,不到半年,院長楊西斯驚異於他的才華,勸他說:

“你在我校沒有什麼可學的了,我介紹你去巴黎最高美術學府吧。”

就這樣,林風眠轉入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師從柯羅蒙學素描和油畫。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 巴黎高等國立美術學院

他一度沉迷於自然主義,楊西斯看了他的畫後批評說:

“你不要在這裡學得太久,否則你就變成學院派了。你是一箇中國人,你可知道你們中國藝術有多少寶貴、優秀的傳統啊,怎麼不去好好學習?”

一語驚醒夢中人,從此後,林風眠就從全盤西化走向了融合中西,後來成為他一生不變的藝術理想。

求學之餘,他去得最多的地方就是博物館,不光看畫,也看雕塑、陶瓷、木刻、工藝。

他非常喜歡達·芬奇的《蒙娜麗莎》,每次靜立在她面前時,感覺就像母親在對著他微笑,總會感動得流下眼淚來。

他評價說:“那是感情與理智平衡得最好的畫,別的畫掛在它旁邊都會掉下來。”

在巴黎待了一陣後,他去德國遊學了,正是在這裡,他遇到了生命中的摯愛羅拉。

羅拉和他一樣酷愛藝術,經常為他彈奏德國古典和現代鋼琴曲,那些美妙的音樂,融入了林風眠的生命中,他從未遇到過如此投契的姑娘。

就在林風眠的畫入選了法國秋季沙龍展覽,藝術上嶄露頭角時,羅拉卻在分娩時不幸染疾,母子同亡於巴黎一家醫院。

這是林風眠一生中最傷心的事,他使出祖父教他的刻石技藝,沒日沒夜地刻了一塊石碑,安置在羅拉的墓前。

許多年以後,已是風燭殘年的他回巴黎開畫展,又來到羅拉的墓前久久佇立。

命運對他就是這樣無情,每當他初嚐到一點人世的溫馨,又會驟然降落到冰冷的孤寂之中。

他第二任妻子叫阿麗絲,是個法國姑娘,曾送過他一朵野薔薇花。和她生了女兒蒂娜,可他再也不能像愛羅拉那樣熾熱地愛上任何人。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林風眠和妻子阿麗絲,女兒蒂娜。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命運留在林風眠身上的第三道鞭痕,是他倡導的“藝術運動”的失敗。

1926年,林風眠坐船回國。

下船後,碼頭上有幾個人扯起紅布橫幅,上面寫著“歡迎林校長回國”,有人向船上大聲喊道:“我們接林風眠校長,哪位是林校長?”

“我是林風眠,但我不是校長。”林風眠還不知道,蔡元培早已保薦他為北京國立藝術專科學校校長。

林風眠就這樣糊里糊塗地當了全國最高藝術學府的校長,那一年,他才26歲。

二十到三十多歲那個階段,是林風眠一生中最意氣風發的歲月。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有感於蔡元培的知遇之恩,他決定做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那時的林風眠完全像一個鬥士,他當校長,辦畫展,向傳統的中國繪畫“宣戰”,試圖“調和中西”。

他請來了齊白石任教,當時的齊白石,只是個畫民間畫的木匠,不敢到全國最高藝術學府執教。

林風眠多次登門,誠懇邀請,終於說服了他。每次齊白石上課時,他都會叫人預備一把藤椅,下課後還親自送他到校門。

林風眠在北京做過最轟動的事是開辦藝術大會,他大力主張“藝術救國”,認為在人生中,政治不如麵包,麵包不如藝術。

他在大會的宣傳畫上用詩一般的語言寫道:

“人生需要麵包,人生還需要比麵包更重要的東西——藝術呢!”

他堅信藝術的力量,曾深情撰文說,藝術的第一利器,是他的美。美像一杯清水,美像一杯醇酒,美像人間的一個最深情的淑女,給人以溫情和安慰。

他深信,藝術是一切苦難的調劑。

藝術大會一開就是一個月,展出作品3000件以上,試圖將藝術的種子播撒到民眾心中。

可惜民眾大多並不理解,有人甚至寫信批評說,多少可憐的百姓啼飢呼寒,你們卻充耳不聞,還要開什麼藝術大會!

林風眠大力推行藝術大眾化,僱請人體模特,引起了教育總長劉哲的反感,他認為林是“赤化校長”,向張作霖報告要逮捕他。

幸好張學良在旁邊說:“我看林風眠就是一個畫畫的,能有什麼問題。”林風眠才得以脫險。

重壓之下,他只得南下,在蔡元培的支持下,到杭州籌辦藝術院並任校長。

藝術院坐落於美麗的西子湖畔,這成了中國美術家的搖籃,走出了眾多後來蜚聲畫壇的大家,也流傳著許多有關“林校長”的故事。

林風眠從不束縛學生,而是鼓勵他們“放鬆一些,隨便些,亂畫嘛”,還對學生說“畫不出來,就不要畫,出去玩玩”。

學生趙無極平時只喜歡西畫,國畫考試不到十分鐘,在紙上塗了一個大大的墨團,題上“趙無極畫石”,就收起畫具揚長而去。

老師潘天壽憤怒至極,認為是“目無師長,戲弄國畫”,向校方提出開除趙無極,是林風眠極力說情,才讓他免於開除。

學生洪毅然畫畫太理智、太冷靜,他就勸洪在作畫之前少量喝一點酒,這樣就會狂熱起來。

可惜的是,林風眠的性格並不適合做校長,他拙於事務,不擅應酬,在學生鬧事時無法處理自如。

他領導的藝術運動最終壽終正寢,本人也不得不辭去藝專校長之職。

他一度愛畫現實題材,試圖以藝術為利器改造國民性。

1931年,蔣介石到藝專參觀,見到了他畫的《痛苦》,臉色一下變得很難看,說道:“青天白日之下,哪有那麼多痛苦的人?”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痛苦》 重現了早期油畫作品中探求的人道主義色彩

這是促使林風眠畫風轉折的一個關鍵事件,此後他的作品由灰黑色調轉向明朗色調,寫實轉向寫意。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離開藝專的林風眠,徹底從鬥士變成了隱士。

他先是遷居上海,躲到一個倉庫裡去畫畫,沒有任何職務,只靠賣畫為生。

後來索性獨自跑到重慶嘉陵江邊的一間茅草屋裡住下,一住就是五六年。

據拜訪過他的人形容,茅屋裡僅有一張舊白木桌子,放了一把菜刀和一塊砧板,以及油瓶。

就是在這樣的陋室裡,他不知疲倦地畫,一種全新的畫風誕生了,因為個人風格太過強烈,被稱為“風眠體”。

所謂“風眠體”,就像他的名字一樣,詩意中蘊含著淡淡的哀傷。

他筆下的風景不是現實中的景色,而是記憶中的景色,是藝術家主觀表現的景色,是林風眠自我心靈的呈現,清逸縹緲但又有著深厚文化底蘊,就像杜甫詩句“渚清沙白鳥飛回”中的意境,孤獨地美著。

“風眠體”是在孤獨寂寞、痛苦貧困中誕生的。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到了六七十年代,命運的鞭子如雨般落到他身上。

在徐悲鴻式寫實風格主宰的年代,沒有人再欣賞他的寫意畫,甚至有人稱他的畫作不為社會主義服務,是“黑畫”。

柳和清回憶:“在那段‘悽風苦雨’的歲月裡,南昌路上經常可以看到林先生瘦小、孤單的身影,悠悠地在馬路邊徘徊、踟躕,冷冷清清,孤孤寂寂……”

沒有工作,也賣不出畫,生計都成問題。

他的妻女去了巴西投靠親戚,他一個人在上海,經常一天燒一頓稀飯,配燒得發黑的梅乾菜燒肉吃。

這一別就是22年。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1963年,林風眠在上海

傅雷與林風眠是知交,曾許諾說要幫他寫傳。可惜,1966年9月,傅雷夫婦憤然雙雙自殺。

聽聞這個消息,林風眠悲痛難當,並預感到自己也無法倖免,決定親手毀掉自己的畫以絕後患。

我多麼希望這一幕未曾發生過:

林風眠關緊門窗,燒畫的煙把他的臉薰得烏黑。

他怕煙囪冒煙被人發現,又改了辦法,把畫撕碎,泡成紙漿,然後從馬桶衝下去。

據義女馮葉回憶,林風眠的臉堅毅決絕,一反平時的和藹可親,幫他毀畫的學生捨不得撕碎其中幾幅精品,林風眠毫不猶豫地說:

“我不要連累任何人,我不要留下任何一張可以作為證據的作品,我要親手毀了它,我還會再畫……”

2000多幅畫,一個時代的巨匠,將半生心血,一幅幅毀滅在自己眼前。

不久後,他就被關押起來。雙手被反銬,手腕腫得厲害,手銬嵌進了肉裡。

吃飯時不給解銬,他把嘴湊到飯盆邊吃以求生存。這樣牲口般的日子,持續了整整五年。

每天都有朋友自殺的消息傳來,他說:“我絕不自殺。我要理直氣壯地活下去。”

5年後,在周恩來的關照下,釋放了一批藝術家,其中就有林風眠。

他出獄時,已經72歲,沒有人記得這個白髮蒼蒼的小老頭是名動一時的大畫家。

回到家,他取下女兒的照片,在背面寫了一行字:人生難得是歡聚,唯有別離多。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 1972年的林風眠

有一天他忽然接到通知,說有外賓要見他。匆匆趕去,外賓竟是30餘年未見面的學生趙無極。

眾目睽睽之下,林風眠正不知如何應對,趙無極已疾步來到面前,長跪不起。師生當場抱頭痛哭。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1991年8月12日,92歲的林風眠來到天堂門口。

“幹什麼的?身上多是鞭痕?”上帝問他。

“畫家。”林風眠回答。

這是林風眠去世後,黃永玉在悼念他的文章中所寫到的一幕。我總覺得,所有寫林風眠的文字,都沒有黃永玉這短短几句話這麼有力。

他多舛的一生,就凝聚在這一問一答之間,這是一個註定為畫畫而生的靈魂,命運把鞭子抽在他身上,他笑一笑,仍然緊握著手中的畫筆。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林風眠這輩子,當過校長,坐過牢;風光過,也落魄過,他所有的光榮和苦難都因畫畫而起,大半生都過著離群索居的日子,如同他畫中反覆出現的孤雁。

孤獨是他的宿命,他這一生,總是在不斷地離別,幼時與母親訣別,動亂時與妻女分別,暮年索性去國留鄉。

他一生孤獨,也被孤獨造就。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命運留在林風眠身上的第一道鞭痕,是母親的下落不明。

林風眠出生在廣東梅江邊一個小山村裡,原名叫作林鳳鳴,村子前流過一彎清澈的溪水,水中荇藻青青,溪邊蘆葦搖曳。

他6歲那年,溪邊新開了間染坊,那五彩的顏色,給單調的鄉村生活添加了斑斕。

林風眠從小就對色彩感興趣,總是纏著母親帶他去染坊玩。

母親是個單純美麗的瑤家女子,在家裡地位很低,那一陣,她好像又重拾了以前的快樂,經常穿著染成青綠顏色的衣裳在鎮上飄來飄去。

然後,就發生了那件令林風眠不堪回首的事:母親被族人五花大綁在村口,被樹枝抽打,被螞蟻咬,被族人唾罵,他們都說母親和染坊老闆做出了見不得人的勾當。

小小的林風眠被家人關在屋裡,聽到母親一聲聲慘叫,他奮不顧身地拿著把刀從屋裡衝了出來,說要殺了全族的人。

他不知道自己是怎麼被抱回家裡的,只記得從那以後,就沒有見到過母親。有人說她被“浸豬籠”了,也有人說她被賣到山裡去了。

失去了母親,林風眠的童年便變得孤獨了,他不願和村裡人接近,總是對著一本《芥子園畫譜》描摹。

或者跟著祖父去刻石碑,祖父是個石匠,長年累月地在一方方石塊上畫呀、刻呀,還告訴他長大了要老老實實做石匠,不要想什麼讀書做官。

祖父讓他少穿鞋子,並說:“腳下磨出功夫來,將來什麼路都可以走。”

祖父對他影響很大,他後來回憶說:

我的這雙手和手中的一支筆,恰也像祖父的手和他手中的鑿子一樣,成天是閒不住的;不過祖父是在沉重的、粗硬的石頭上消磨了一生,而我卻是在輕薄的、光滑的畫紙上消磨了一生。

林風眠最終沒有聽祖父的話,他18歲從梅州中學畢業後,立志不想和祖父一樣,上山打石頭刻石碑,而是選擇去了上海,後又輾轉去到法國留學。

他再也沒有回過故鄉,可故鄉的山水一直在他心裡,母親的樣子也一直在他心裡。

他愛畫秋騖葦墉,正是嶺南秋天常見的風景。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他筆下的仕女畫,就像母親一樣有著向上微翹的丹鳳眼,浮現著迷人而憂鬱的微笑。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命運留在林風眠身上的第二道鞭痕,是妻子羅拉的驟然去世。

在此之前,他剛剛嚐到一點人生的甜頭。

林風眠生來就是個做畫家的料,在梅州中學讀書時,美術老師樑伯聰十分賞識他,常給他的作業打120分,理由是“他的畫比我還好”。

1921年,林風眠在報紙上看到招收勤工儉學的學生赴法留學的廣告,就和好友一起報了名。

和同伴們坐四等艙來到了巴黎,一心想投身藝術的他把自己的名字從“鳳鳴”改成了“風眠”。

臨風而眠,我從未見過如此詩意的名字。

他先在法國第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學習,不到半年,院長楊西斯驚異於他的才華,勸他說:

“你在我校沒有什麼可學的了,我介紹你去巴黎最高美術學府吧。”

就這樣,林風眠轉入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師從柯羅蒙學素描和油畫。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 巴黎高等國立美術學院

他一度沉迷於自然主義,楊西斯看了他的畫後批評說:

“你不要在這裡學得太久,否則你就變成學院派了。你是一箇中國人,你可知道你們中國藝術有多少寶貴、優秀的傳統啊,怎麼不去好好學習?”

一語驚醒夢中人,從此後,林風眠就從全盤西化走向了融合中西,後來成為他一生不變的藝術理想。

求學之餘,他去得最多的地方就是博物館,不光看畫,也看雕塑、陶瓷、木刻、工藝。

他非常喜歡達·芬奇的《蒙娜麗莎》,每次靜立在她面前時,感覺就像母親在對著他微笑,總會感動得流下眼淚來。

他評價說:“那是感情與理智平衡得最好的畫,別的畫掛在它旁邊都會掉下來。”

在巴黎待了一陣後,他去德國遊學了,正是在這裡,他遇到了生命中的摯愛羅拉。

羅拉和他一樣酷愛藝術,經常為他彈奏德國古典和現代鋼琴曲,那些美妙的音樂,融入了林風眠的生命中,他從未遇到過如此投契的姑娘。

就在林風眠的畫入選了法國秋季沙龍展覽,藝術上嶄露頭角時,羅拉卻在分娩時不幸染疾,母子同亡於巴黎一家醫院。

這是林風眠一生中最傷心的事,他使出祖父教他的刻石技藝,沒日沒夜地刻了一塊石碑,安置在羅拉的墓前。

許多年以後,已是風燭殘年的他回巴黎開畫展,又來到羅拉的墓前久久佇立。

命運對他就是這樣無情,每當他初嚐到一點人世的溫馨,又會驟然降落到冰冷的孤寂之中。

他第二任妻子叫阿麗絲,是個法國姑娘,曾送過他一朵野薔薇花。和她生了女兒蒂娜,可他再也不能像愛羅拉那樣熾熱地愛上任何人。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林風眠和妻子阿麗絲,女兒蒂娜。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命運留在林風眠身上的第三道鞭痕,是他倡導的“藝術運動”的失敗。

1926年,林風眠坐船回國。

下船後,碼頭上有幾個人扯起紅布橫幅,上面寫著“歡迎林校長回國”,有人向船上大聲喊道:“我們接林風眠校長,哪位是林校長?”

“我是林風眠,但我不是校長。”林風眠還不知道,蔡元培早已保薦他為北京國立藝術專科學校校長。

林風眠就這樣糊里糊塗地當了全國最高藝術學府的校長,那一年,他才26歲。

二十到三十多歲那個階段,是林風眠一生中最意氣風發的歲月。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有感於蔡元培的知遇之恩,他決定做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那時的林風眠完全像一個鬥士,他當校長,辦畫展,向傳統的中國繪畫“宣戰”,試圖“調和中西”。

他請來了齊白石任教,當時的齊白石,只是個畫民間畫的木匠,不敢到全國最高藝術學府執教。

林風眠多次登門,誠懇邀請,終於說服了他。每次齊白石上課時,他都會叫人預備一把藤椅,下課後還親自送他到校門。

林風眠在北京做過最轟動的事是開辦藝術大會,他大力主張“藝術救國”,認為在人生中,政治不如麵包,麵包不如藝術。

他在大會的宣傳畫上用詩一般的語言寫道:

“人生需要麵包,人生還需要比麵包更重要的東西——藝術呢!”

他堅信藝術的力量,曾深情撰文說,藝術的第一利器,是他的美。美像一杯清水,美像一杯醇酒,美像人間的一個最深情的淑女,給人以溫情和安慰。

他深信,藝術是一切苦難的調劑。

藝術大會一開就是一個月,展出作品3000件以上,試圖將藝術的種子播撒到民眾心中。

可惜民眾大多並不理解,有人甚至寫信批評說,多少可憐的百姓啼飢呼寒,你們卻充耳不聞,還要開什麼藝術大會!

林風眠大力推行藝術大眾化,僱請人體模特,引起了教育總長劉哲的反感,他認為林是“赤化校長”,向張作霖報告要逮捕他。

幸好張學良在旁邊說:“我看林風眠就是一個畫畫的,能有什麼問題。”林風眠才得以脫險。

重壓之下,他只得南下,在蔡元培的支持下,到杭州籌辦藝術院並任校長。

藝術院坐落於美麗的西子湖畔,這成了中國美術家的搖籃,走出了眾多後來蜚聲畫壇的大家,也流傳著許多有關“林校長”的故事。

林風眠從不束縛學生,而是鼓勵他們“放鬆一些,隨便些,亂畫嘛”,還對學生說“畫不出來,就不要畫,出去玩玩”。

學生趙無極平時只喜歡西畫,國畫考試不到十分鐘,在紙上塗了一個大大的墨團,題上“趙無極畫石”,就收起畫具揚長而去。

老師潘天壽憤怒至極,認為是“目無師長,戲弄國畫”,向校方提出開除趙無極,是林風眠極力說情,才讓他免於開除。

學生洪毅然畫畫太理智、太冷靜,他就勸洪在作畫之前少量喝一點酒,這樣就會狂熱起來。

可惜的是,林風眠的性格並不適合做校長,他拙於事務,不擅應酬,在學生鬧事時無法處理自如。

他領導的藝術運動最終壽終正寢,本人也不得不辭去藝專校長之職。

他一度愛畫現實題材,試圖以藝術為利器改造國民性。

1931年,蔣介石到藝專參觀,見到了他畫的《痛苦》,臉色一下變得很難看,說道:“青天白日之下,哪有那麼多痛苦的人?”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痛苦》 重現了早期油畫作品中探求的人道主義色彩

這是促使林風眠畫風轉折的一個關鍵事件,此後他的作品由灰黑色調轉向明朗色調,寫實轉向寫意。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離開藝專的林風眠,徹底從鬥士變成了隱士。

他先是遷居上海,躲到一個倉庫裡去畫畫,沒有任何職務,只靠賣畫為生。

後來索性獨自跑到重慶嘉陵江邊的一間茅草屋裡住下,一住就是五六年。

據拜訪過他的人形容,茅屋裡僅有一張舊白木桌子,放了一把菜刀和一塊砧板,以及油瓶。

就是在這樣的陋室裡,他不知疲倦地畫,一種全新的畫風誕生了,因為個人風格太過強烈,被稱為“風眠體”。

所謂“風眠體”,就像他的名字一樣,詩意中蘊含著淡淡的哀傷。

他筆下的風景不是現實中的景色,而是記憶中的景色,是藝術家主觀表現的景色,是林風眠自我心靈的呈現,清逸縹緲但又有著深厚文化底蘊,就像杜甫詩句“渚清沙白鳥飛回”中的意境,孤獨地美著。

“風眠體”是在孤獨寂寞、痛苦貧困中誕生的。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到了六七十年代,命運的鞭子如雨般落到他身上。

在徐悲鴻式寫實風格主宰的年代,沒有人再欣賞他的寫意畫,甚至有人稱他的畫作不為社會主義服務,是“黑畫”。

柳和清回憶:“在那段‘悽風苦雨’的歲月裡,南昌路上經常可以看到林先生瘦小、孤單的身影,悠悠地在馬路邊徘徊、踟躕,冷冷清清,孤孤寂寂……”

沒有工作,也賣不出畫,生計都成問題。

他的妻女去了巴西投靠親戚,他一個人在上海,經常一天燒一頓稀飯,配燒得發黑的梅乾菜燒肉吃。

這一別就是22年。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1963年,林風眠在上海

傅雷與林風眠是知交,曾許諾說要幫他寫傳。可惜,1966年9月,傅雷夫婦憤然雙雙自殺。

聽聞這個消息,林風眠悲痛難當,並預感到自己也無法倖免,決定親手毀掉自己的畫以絕後患。

我多麼希望這一幕未曾發生過:

林風眠關緊門窗,燒畫的煙把他的臉薰得烏黑。

他怕煙囪冒煙被人發現,又改了辦法,把畫撕碎,泡成紙漿,然後從馬桶衝下去。

據義女馮葉回憶,林風眠的臉堅毅決絕,一反平時的和藹可親,幫他毀畫的學生捨不得撕碎其中幾幅精品,林風眠毫不猶豫地說:

“我不要連累任何人,我不要留下任何一張可以作為證據的作品,我要親手毀了它,我還會再畫……”

2000多幅畫,一個時代的巨匠,將半生心血,一幅幅毀滅在自己眼前。

不久後,他就被關押起來。雙手被反銬,手腕腫得厲害,手銬嵌進了肉裡。

吃飯時不給解銬,他把嘴湊到飯盆邊吃以求生存。這樣牲口般的日子,持續了整整五年。

每天都有朋友自殺的消息傳來,他說:“我絕不自殺。我要理直氣壯地活下去。”

5年後,在周恩來的關照下,釋放了一批藝術家,其中就有林風眠。

他出獄時,已經72歲,沒有人記得這個白髮蒼蒼的小老頭是名動一時的大畫家。

回到家,他取下女兒的照片,在背面寫了一行字:人生難得是歡聚,唯有別離多。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 1972年的林風眠

有一天他忽然接到通知,說有外賓要見他。匆匆趕去,外賓竟是30餘年未見面的學生趙無極。

眾目睽睽之下,林風眠正不知如何應對,趙無極已疾步來到面前,長跪不起。師生當場抱頭痛哭。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78歲那年,他受到關照準許去香港,只准他帶走34幅畫。

帶不走的畫他都送給了親友,學生吳冠中收到的是蘆塘和歸雁,吳冠中想到先生此去孤雁離群,潸然淚下。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1991年8月12日,92歲的林風眠來到天堂門口。

“幹什麼的?身上多是鞭痕?”上帝問他。

“畫家。”林風眠回答。

這是林風眠去世後,黃永玉在悼念他的文章中所寫到的一幕。我總覺得,所有寫林風眠的文字,都沒有黃永玉這短短几句話這麼有力。

他多舛的一生,就凝聚在這一問一答之間,這是一個註定為畫畫而生的靈魂,命運把鞭子抽在他身上,他笑一笑,仍然緊握著手中的畫筆。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林風眠這輩子,當過校長,坐過牢;風光過,也落魄過,他所有的光榮和苦難都因畫畫而起,大半生都過著離群索居的日子,如同他畫中反覆出現的孤雁。

孤獨是他的宿命,他這一生,總是在不斷地離別,幼時與母親訣別,動亂時與妻女分別,暮年索性去國留鄉。

他一生孤獨,也被孤獨造就。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命運留在林風眠身上的第一道鞭痕,是母親的下落不明。

林風眠出生在廣東梅江邊一個小山村裡,原名叫作林鳳鳴,村子前流過一彎清澈的溪水,水中荇藻青青,溪邊蘆葦搖曳。

他6歲那年,溪邊新開了間染坊,那五彩的顏色,給單調的鄉村生活添加了斑斕。

林風眠從小就對色彩感興趣,總是纏著母親帶他去染坊玩。

母親是個單純美麗的瑤家女子,在家裡地位很低,那一陣,她好像又重拾了以前的快樂,經常穿著染成青綠顏色的衣裳在鎮上飄來飄去。

然後,就發生了那件令林風眠不堪回首的事:母親被族人五花大綁在村口,被樹枝抽打,被螞蟻咬,被族人唾罵,他們都說母親和染坊老闆做出了見不得人的勾當。

小小的林風眠被家人關在屋裡,聽到母親一聲聲慘叫,他奮不顧身地拿著把刀從屋裡衝了出來,說要殺了全族的人。

他不知道自己是怎麼被抱回家裡的,只記得從那以後,就沒有見到過母親。有人說她被“浸豬籠”了,也有人說她被賣到山裡去了。

失去了母親,林風眠的童年便變得孤獨了,他不願和村裡人接近,總是對著一本《芥子園畫譜》描摹。

或者跟著祖父去刻石碑,祖父是個石匠,長年累月地在一方方石塊上畫呀、刻呀,還告訴他長大了要老老實實做石匠,不要想什麼讀書做官。

祖父讓他少穿鞋子,並說:“腳下磨出功夫來,將來什麼路都可以走。”

祖父對他影響很大,他後來回憶說:

我的這雙手和手中的一支筆,恰也像祖父的手和他手中的鑿子一樣,成天是閒不住的;不過祖父是在沉重的、粗硬的石頭上消磨了一生,而我卻是在輕薄的、光滑的畫紙上消磨了一生。

林風眠最終沒有聽祖父的話,他18歲從梅州中學畢業後,立志不想和祖父一樣,上山打石頭刻石碑,而是選擇去了上海,後又輾轉去到法國留學。

他再也沒有回過故鄉,可故鄉的山水一直在他心裡,母親的樣子也一直在他心裡。

他愛畫秋騖葦墉,正是嶺南秋天常見的風景。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他筆下的仕女畫,就像母親一樣有著向上微翹的丹鳳眼,浮現著迷人而憂鬱的微笑。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命運留在林風眠身上的第二道鞭痕,是妻子羅拉的驟然去世。

在此之前,他剛剛嚐到一點人生的甜頭。

林風眠生來就是個做畫家的料,在梅州中學讀書時,美術老師樑伯聰十分賞識他,常給他的作業打120分,理由是“他的畫比我還好”。

1921年,林風眠在報紙上看到招收勤工儉學的學生赴法留學的廣告,就和好友一起報了名。

和同伴們坐四等艙來到了巴黎,一心想投身藝術的他把自己的名字從“鳳鳴”改成了“風眠”。

臨風而眠,我從未見過如此詩意的名字。

他先在法國第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學習,不到半年,院長楊西斯驚異於他的才華,勸他說:

“你在我校沒有什麼可學的了,我介紹你去巴黎最高美術學府吧。”

就這樣,林風眠轉入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師從柯羅蒙學素描和油畫。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 巴黎高等國立美術學院

他一度沉迷於自然主義,楊西斯看了他的畫後批評說:

“你不要在這裡學得太久,否則你就變成學院派了。你是一箇中國人,你可知道你們中國藝術有多少寶貴、優秀的傳統啊,怎麼不去好好學習?”

一語驚醒夢中人,從此後,林風眠就從全盤西化走向了融合中西,後來成為他一生不變的藝術理想。

求學之餘,他去得最多的地方就是博物館,不光看畫,也看雕塑、陶瓷、木刻、工藝。

他非常喜歡達·芬奇的《蒙娜麗莎》,每次靜立在她面前時,感覺就像母親在對著他微笑,總會感動得流下眼淚來。

他評價說:“那是感情與理智平衡得最好的畫,別的畫掛在它旁邊都會掉下來。”

在巴黎待了一陣後,他去德國遊學了,正是在這裡,他遇到了生命中的摯愛羅拉。

羅拉和他一樣酷愛藝術,經常為他彈奏德國古典和現代鋼琴曲,那些美妙的音樂,融入了林風眠的生命中,他從未遇到過如此投契的姑娘。

就在林風眠的畫入選了法國秋季沙龍展覽,藝術上嶄露頭角時,羅拉卻在分娩時不幸染疾,母子同亡於巴黎一家醫院。

這是林風眠一生中最傷心的事,他使出祖父教他的刻石技藝,沒日沒夜地刻了一塊石碑,安置在羅拉的墓前。

許多年以後,已是風燭殘年的他回巴黎開畫展,又來到羅拉的墓前久久佇立。

命運對他就是這樣無情,每當他初嚐到一點人世的溫馨,又會驟然降落到冰冷的孤寂之中。

他第二任妻子叫阿麗絲,是個法國姑娘,曾送過他一朵野薔薇花。和她生了女兒蒂娜,可他再也不能像愛羅拉那樣熾熱地愛上任何人。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林風眠和妻子阿麗絲,女兒蒂娜。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命運留在林風眠身上的第三道鞭痕,是他倡導的“藝術運動”的失敗。

1926年,林風眠坐船回國。

下船後,碼頭上有幾個人扯起紅布橫幅,上面寫著“歡迎林校長回國”,有人向船上大聲喊道:“我們接林風眠校長,哪位是林校長?”

“我是林風眠,但我不是校長。”林風眠還不知道,蔡元培早已保薦他為北京國立藝術專科學校校長。

林風眠就這樣糊里糊塗地當了全國最高藝術學府的校長,那一年,他才26歲。

二十到三十多歲那個階段,是林風眠一生中最意氣風發的歲月。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有感於蔡元培的知遇之恩,他決定做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那時的林風眠完全像一個鬥士,他當校長,辦畫展,向傳統的中國繪畫“宣戰”,試圖“調和中西”。

他請來了齊白石任教,當時的齊白石,只是個畫民間畫的木匠,不敢到全國最高藝術學府執教。

林風眠多次登門,誠懇邀請,終於說服了他。每次齊白石上課時,他都會叫人預備一把藤椅,下課後還親自送他到校門。

林風眠在北京做過最轟動的事是開辦藝術大會,他大力主張“藝術救國”,認為在人生中,政治不如麵包,麵包不如藝術。

他在大會的宣傳畫上用詩一般的語言寫道:

“人生需要麵包,人生還需要比麵包更重要的東西——藝術呢!”

他堅信藝術的力量,曾深情撰文說,藝術的第一利器,是他的美。美像一杯清水,美像一杯醇酒,美像人間的一個最深情的淑女,給人以溫情和安慰。

他深信,藝術是一切苦難的調劑。

藝術大會一開就是一個月,展出作品3000件以上,試圖將藝術的種子播撒到民眾心中。

可惜民眾大多並不理解,有人甚至寫信批評說,多少可憐的百姓啼飢呼寒,你們卻充耳不聞,還要開什麼藝術大會!

林風眠大力推行藝術大眾化,僱請人體模特,引起了教育總長劉哲的反感,他認為林是“赤化校長”,向張作霖報告要逮捕他。

幸好張學良在旁邊說:“我看林風眠就是一個畫畫的,能有什麼問題。”林風眠才得以脫險。

重壓之下,他只得南下,在蔡元培的支持下,到杭州籌辦藝術院並任校長。

藝術院坐落於美麗的西子湖畔,這成了中國美術家的搖籃,走出了眾多後來蜚聲畫壇的大家,也流傳著許多有關“林校長”的故事。

林風眠從不束縛學生,而是鼓勵他們“放鬆一些,隨便些,亂畫嘛”,還對學生說“畫不出來,就不要畫,出去玩玩”。

學生趙無極平時只喜歡西畫,國畫考試不到十分鐘,在紙上塗了一個大大的墨團,題上“趙無極畫石”,就收起畫具揚長而去。

老師潘天壽憤怒至極,認為是“目無師長,戲弄國畫”,向校方提出開除趙無極,是林風眠極力說情,才讓他免於開除。

學生洪毅然畫畫太理智、太冷靜,他就勸洪在作畫之前少量喝一點酒,這樣就會狂熱起來。

可惜的是,林風眠的性格並不適合做校長,他拙於事務,不擅應酬,在學生鬧事時無法處理自如。

他領導的藝術運動最終壽終正寢,本人也不得不辭去藝專校長之職。

他一度愛畫現實題材,試圖以藝術為利器改造國民性。

1931年,蔣介石到藝專參觀,見到了他畫的《痛苦》,臉色一下變得很難看,說道:“青天白日之下,哪有那麼多痛苦的人?”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痛苦》 重現了早期油畫作品中探求的人道主義色彩

這是促使林風眠畫風轉折的一個關鍵事件,此後他的作品由灰黑色調轉向明朗色調,寫實轉向寫意。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離開藝專的林風眠,徹底從鬥士變成了隱士。

他先是遷居上海,躲到一個倉庫裡去畫畫,沒有任何職務,只靠賣畫為生。

後來索性獨自跑到重慶嘉陵江邊的一間茅草屋裡住下,一住就是五六年。

據拜訪過他的人形容,茅屋裡僅有一張舊白木桌子,放了一把菜刀和一塊砧板,以及油瓶。

就是在這樣的陋室裡,他不知疲倦地畫,一種全新的畫風誕生了,因為個人風格太過強烈,被稱為“風眠體”。

所謂“風眠體”,就像他的名字一樣,詩意中蘊含著淡淡的哀傷。

他筆下的風景不是現實中的景色,而是記憶中的景色,是藝術家主觀表現的景色,是林風眠自我心靈的呈現,清逸縹緲但又有著深厚文化底蘊,就像杜甫詩句“渚清沙白鳥飛回”中的意境,孤獨地美著。

“風眠體”是在孤獨寂寞、痛苦貧困中誕生的。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到了六七十年代,命運的鞭子如雨般落到他身上。

在徐悲鴻式寫實風格主宰的年代,沒有人再欣賞他的寫意畫,甚至有人稱他的畫作不為社會主義服務,是“黑畫”。

柳和清回憶:“在那段‘悽風苦雨’的歲月裡,南昌路上經常可以看到林先生瘦小、孤單的身影,悠悠地在馬路邊徘徊、踟躕,冷冷清清,孤孤寂寂……”

沒有工作,也賣不出畫,生計都成問題。

他的妻女去了巴西投靠親戚,他一個人在上海,經常一天燒一頓稀飯,配燒得發黑的梅乾菜燒肉吃。

這一別就是22年。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1963年,林風眠在上海

傅雷與林風眠是知交,曾許諾說要幫他寫傳。可惜,1966年9月,傅雷夫婦憤然雙雙自殺。

聽聞這個消息,林風眠悲痛難當,並預感到自己也無法倖免,決定親手毀掉自己的畫以絕後患。

我多麼希望這一幕未曾發生過:

林風眠關緊門窗,燒畫的煙把他的臉薰得烏黑。

他怕煙囪冒煙被人發現,又改了辦法,把畫撕碎,泡成紙漿,然後從馬桶衝下去。

據義女馮葉回憶,林風眠的臉堅毅決絕,一反平時的和藹可親,幫他毀畫的學生捨不得撕碎其中幾幅精品,林風眠毫不猶豫地說:

“我不要連累任何人,我不要留下任何一張可以作為證據的作品,我要親手毀了它,我還會再畫……”

2000多幅畫,一個時代的巨匠,將半生心血,一幅幅毀滅在自己眼前。

不久後,他就被關押起來。雙手被反銬,手腕腫得厲害,手銬嵌進了肉裡。

吃飯時不給解銬,他把嘴湊到飯盆邊吃以求生存。這樣牲口般的日子,持續了整整五年。

每天都有朋友自殺的消息傳來,他說:“我絕不自殺。我要理直氣壯地活下去。”

5年後,在周恩來的關照下,釋放了一批藝術家,其中就有林風眠。

他出獄時,已經72歲,沒有人記得這個白髮蒼蒼的小老頭是名動一時的大畫家。

回到家,他取下女兒的照片,在背面寫了一行字:人生難得是歡聚,唯有別離多。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 1972年的林風眠

有一天他忽然接到通知,說有外賓要見他。匆匆趕去,外賓竟是30餘年未見面的學生趙無極。

眾目睽睽之下,林風眠正不知如何應對,趙無極已疾步來到面前,長跪不起。師生當場抱頭痛哭。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78歲那年,他受到關照準許去香港,只准他帶走34幅畫。

帶不走的畫他都送給了親友,學生吳冠中收到的是蘆塘和歸雁,吳冠中想到先生此去孤雁離群,潸然淚下。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生命中最後十幾年,林風眠是在香港度過的,妻女仍住在巴西,他去短暫探望過兩次。

孤獨就像是他的宿命,晚年他已全盤接受這宿命,不再抵抗,而是自覺地與世隔絕,憑著記憶重畫在浩劫中毀掉的作品,幾乎一直畫到生命的終點。

他活到92歲才去世,最終依風長眠於香江。臨終前留下絕筆:

我想回家,要回杭州。

林風眠的一生,總讓我想起蘇軾筆下的那隻縹緲孤鴻。

生前離群索居,死後聲名也被遮蔽。在清寂的天地裡,宛若一隻驚鴻,翩然飛過。

奇怪的是,越是這樣一個生性冷清享盡孤獨的人,越喜歡濃郁、明快、通透的色彩。

我喜歡他畫中的秋天,大團大團的金黃色,那麼明亮,那麼絢爛,滿是生命的熱情和活力,只看他的畫,你根本不知道他經歷過那麼多磨難。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1991年8月12日,92歲的林風眠來到天堂門口。

“幹什麼的?身上多是鞭痕?”上帝問他。

“畫家。”林風眠回答。

這是林風眠去世後,黃永玉在悼念他的文章中所寫到的一幕。我總覺得,所有寫林風眠的文字,都沒有黃永玉這短短几句話這麼有力。

他多舛的一生,就凝聚在這一問一答之間,這是一個註定為畫畫而生的靈魂,命運把鞭子抽在他身上,他笑一笑,仍然緊握著手中的畫筆。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林風眠這輩子,當過校長,坐過牢;風光過,也落魄過,他所有的光榮和苦難都因畫畫而起,大半生都過著離群索居的日子,如同他畫中反覆出現的孤雁。

孤獨是他的宿命,他這一生,總是在不斷地離別,幼時與母親訣別,動亂時與妻女分別,暮年索性去國留鄉。

他一生孤獨,也被孤獨造就。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命運留在林風眠身上的第一道鞭痕,是母親的下落不明。

林風眠出生在廣東梅江邊一個小山村裡,原名叫作林鳳鳴,村子前流過一彎清澈的溪水,水中荇藻青青,溪邊蘆葦搖曳。

他6歲那年,溪邊新開了間染坊,那五彩的顏色,給單調的鄉村生活添加了斑斕。

林風眠從小就對色彩感興趣,總是纏著母親帶他去染坊玩。

母親是個單純美麗的瑤家女子,在家裡地位很低,那一陣,她好像又重拾了以前的快樂,經常穿著染成青綠顏色的衣裳在鎮上飄來飄去。

然後,就發生了那件令林風眠不堪回首的事:母親被族人五花大綁在村口,被樹枝抽打,被螞蟻咬,被族人唾罵,他們都說母親和染坊老闆做出了見不得人的勾當。

小小的林風眠被家人關在屋裡,聽到母親一聲聲慘叫,他奮不顧身地拿著把刀從屋裡衝了出來,說要殺了全族的人。

他不知道自己是怎麼被抱回家裡的,只記得從那以後,就沒有見到過母親。有人說她被“浸豬籠”了,也有人說她被賣到山裡去了。

失去了母親,林風眠的童年便變得孤獨了,他不願和村裡人接近,總是對著一本《芥子園畫譜》描摹。

或者跟著祖父去刻石碑,祖父是個石匠,長年累月地在一方方石塊上畫呀、刻呀,還告訴他長大了要老老實實做石匠,不要想什麼讀書做官。

祖父讓他少穿鞋子,並說:“腳下磨出功夫來,將來什麼路都可以走。”

祖父對他影響很大,他後來回憶說:

我的這雙手和手中的一支筆,恰也像祖父的手和他手中的鑿子一樣,成天是閒不住的;不過祖父是在沉重的、粗硬的石頭上消磨了一生,而我卻是在輕薄的、光滑的畫紙上消磨了一生。

林風眠最終沒有聽祖父的話,他18歲從梅州中學畢業後,立志不想和祖父一樣,上山打石頭刻石碑,而是選擇去了上海,後又輾轉去到法國留學。

他再也沒有回過故鄉,可故鄉的山水一直在他心裡,母親的樣子也一直在他心裡。

他愛畫秋騖葦墉,正是嶺南秋天常見的風景。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他筆下的仕女畫,就像母親一樣有著向上微翹的丹鳳眼,浮現著迷人而憂鬱的微笑。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命運留在林風眠身上的第二道鞭痕,是妻子羅拉的驟然去世。

在此之前,他剛剛嚐到一點人生的甜頭。

林風眠生來就是個做畫家的料,在梅州中學讀書時,美術老師樑伯聰十分賞識他,常給他的作業打120分,理由是“他的畫比我還好”。

1921年,林風眠在報紙上看到招收勤工儉學的學生赴法留學的廣告,就和好友一起報了名。

和同伴們坐四等艙來到了巴黎,一心想投身藝術的他把自己的名字從“鳳鳴”改成了“風眠”。

臨風而眠,我從未見過如此詩意的名字。

他先在法國第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學習,不到半年,院長楊西斯驚異於他的才華,勸他說:

“你在我校沒有什麼可學的了,我介紹你去巴黎最高美術學府吧。”

就這樣,林風眠轉入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師從柯羅蒙學素描和油畫。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 巴黎高等國立美術學院

他一度沉迷於自然主義,楊西斯看了他的畫後批評說:

“你不要在這裡學得太久,否則你就變成學院派了。你是一箇中國人,你可知道你們中國藝術有多少寶貴、優秀的傳統啊,怎麼不去好好學習?”

一語驚醒夢中人,從此後,林風眠就從全盤西化走向了融合中西,後來成為他一生不變的藝術理想。

求學之餘,他去得最多的地方就是博物館,不光看畫,也看雕塑、陶瓷、木刻、工藝。

他非常喜歡達·芬奇的《蒙娜麗莎》,每次靜立在她面前時,感覺就像母親在對著他微笑,總會感動得流下眼淚來。

他評價說:“那是感情與理智平衡得最好的畫,別的畫掛在它旁邊都會掉下來。”

在巴黎待了一陣後,他去德國遊學了,正是在這裡,他遇到了生命中的摯愛羅拉。

羅拉和他一樣酷愛藝術,經常為他彈奏德國古典和現代鋼琴曲,那些美妙的音樂,融入了林風眠的生命中,他從未遇到過如此投契的姑娘。

就在林風眠的畫入選了法國秋季沙龍展覽,藝術上嶄露頭角時,羅拉卻在分娩時不幸染疾,母子同亡於巴黎一家醫院。

這是林風眠一生中最傷心的事,他使出祖父教他的刻石技藝,沒日沒夜地刻了一塊石碑,安置在羅拉的墓前。

許多年以後,已是風燭殘年的他回巴黎開畫展,又來到羅拉的墓前久久佇立。

命運對他就是這樣無情,每當他初嚐到一點人世的溫馨,又會驟然降落到冰冷的孤寂之中。

他第二任妻子叫阿麗絲,是個法國姑娘,曾送過他一朵野薔薇花。和她生了女兒蒂娜,可他再也不能像愛羅拉那樣熾熱地愛上任何人。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林風眠和妻子阿麗絲,女兒蒂娜。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命運留在林風眠身上的第三道鞭痕,是他倡導的“藝術運動”的失敗。

1926年,林風眠坐船回國。

下船後,碼頭上有幾個人扯起紅布橫幅,上面寫著“歡迎林校長回國”,有人向船上大聲喊道:“我們接林風眠校長,哪位是林校長?”

“我是林風眠,但我不是校長。”林風眠還不知道,蔡元培早已保薦他為北京國立藝術專科學校校長。

林風眠就這樣糊里糊塗地當了全國最高藝術學府的校長,那一年,他才26歲。

二十到三十多歲那個階段,是林風眠一生中最意氣風發的歲月。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有感於蔡元培的知遇之恩,他決定做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那時的林風眠完全像一個鬥士,他當校長,辦畫展,向傳統的中國繪畫“宣戰”,試圖“調和中西”。

他請來了齊白石任教,當時的齊白石,只是個畫民間畫的木匠,不敢到全國最高藝術學府執教。

林風眠多次登門,誠懇邀請,終於說服了他。每次齊白石上課時,他都會叫人預備一把藤椅,下課後還親自送他到校門。

林風眠在北京做過最轟動的事是開辦藝術大會,他大力主張“藝術救國”,認為在人生中,政治不如麵包,麵包不如藝術。

他在大會的宣傳畫上用詩一般的語言寫道:

“人生需要麵包,人生還需要比麵包更重要的東西——藝術呢!”

他堅信藝術的力量,曾深情撰文說,藝術的第一利器,是他的美。美像一杯清水,美像一杯醇酒,美像人間的一個最深情的淑女,給人以溫情和安慰。

他深信,藝術是一切苦難的調劑。

藝術大會一開就是一個月,展出作品3000件以上,試圖將藝術的種子播撒到民眾心中。

可惜民眾大多並不理解,有人甚至寫信批評說,多少可憐的百姓啼飢呼寒,你們卻充耳不聞,還要開什麼藝術大會!

林風眠大力推行藝術大眾化,僱請人體模特,引起了教育總長劉哲的反感,他認為林是“赤化校長”,向張作霖報告要逮捕他。

幸好張學良在旁邊說:“我看林風眠就是一個畫畫的,能有什麼問題。”林風眠才得以脫險。

重壓之下,他只得南下,在蔡元培的支持下,到杭州籌辦藝術院並任校長。

藝術院坐落於美麗的西子湖畔,這成了中國美術家的搖籃,走出了眾多後來蜚聲畫壇的大家,也流傳著許多有關“林校長”的故事。

林風眠從不束縛學生,而是鼓勵他們“放鬆一些,隨便些,亂畫嘛”,還對學生說“畫不出來,就不要畫,出去玩玩”。

學生趙無極平時只喜歡西畫,國畫考試不到十分鐘,在紙上塗了一個大大的墨團,題上“趙無極畫石”,就收起畫具揚長而去。

老師潘天壽憤怒至極,認為是“目無師長,戲弄國畫”,向校方提出開除趙無極,是林風眠極力說情,才讓他免於開除。

學生洪毅然畫畫太理智、太冷靜,他就勸洪在作畫之前少量喝一點酒,這樣就會狂熱起來。

可惜的是,林風眠的性格並不適合做校長,他拙於事務,不擅應酬,在學生鬧事時無法處理自如。

他領導的藝術運動最終壽終正寢,本人也不得不辭去藝專校長之職。

他一度愛畫現實題材,試圖以藝術為利器改造國民性。

1931年,蔣介石到藝專參觀,見到了他畫的《痛苦》,臉色一下變得很難看,說道:“青天白日之下,哪有那麼多痛苦的人?”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痛苦》 重現了早期油畫作品中探求的人道主義色彩

這是促使林風眠畫風轉折的一個關鍵事件,此後他的作品由灰黑色調轉向明朗色調,寫實轉向寫意。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離開藝專的林風眠,徹底從鬥士變成了隱士。

他先是遷居上海,躲到一個倉庫裡去畫畫,沒有任何職務,只靠賣畫為生。

後來索性獨自跑到重慶嘉陵江邊的一間茅草屋裡住下,一住就是五六年。

據拜訪過他的人形容,茅屋裡僅有一張舊白木桌子,放了一把菜刀和一塊砧板,以及油瓶。

就是在這樣的陋室裡,他不知疲倦地畫,一種全新的畫風誕生了,因為個人風格太過強烈,被稱為“風眠體”。

所謂“風眠體”,就像他的名字一樣,詩意中蘊含著淡淡的哀傷。

他筆下的風景不是現實中的景色,而是記憶中的景色,是藝術家主觀表現的景色,是林風眠自我心靈的呈現,清逸縹緲但又有著深厚文化底蘊,就像杜甫詩句“渚清沙白鳥飛回”中的意境,孤獨地美著。

“風眠體”是在孤獨寂寞、痛苦貧困中誕生的。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到了六七十年代,命運的鞭子如雨般落到他身上。

在徐悲鴻式寫實風格主宰的年代,沒有人再欣賞他的寫意畫,甚至有人稱他的畫作不為社會主義服務,是“黑畫”。

柳和清回憶:“在那段‘悽風苦雨’的歲月裡,南昌路上經常可以看到林先生瘦小、孤單的身影,悠悠地在馬路邊徘徊、踟躕,冷冷清清,孤孤寂寂……”

沒有工作,也賣不出畫,生計都成問題。

他的妻女去了巴西投靠親戚,他一個人在上海,經常一天燒一頓稀飯,配燒得發黑的梅乾菜燒肉吃。

這一別就是22年。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1963年,林風眠在上海

傅雷與林風眠是知交,曾許諾說要幫他寫傳。可惜,1966年9月,傅雷夫婦憤然雙雙自殺。

聽聞這個消息,林風眠悲痛難當,並預感到自己也無法倖免,決定親手毀掉自己的畫以絕後患。

我多麼希望這一幕未曾發生過:

林風眠關緊門窗,燒畫的煙把他的臉薰得烏黑。

他怕煙囪冒煙被人發現,又改了辦法,把畫撕碎,泡成紙漿,然後從馬桶衝下去。

據義女馮葉回憶,林風眠的臉堅毅決絕,一反平時的和藹可親,幫他毀畫的學生捨不得撕碎其中幾幅精品,林風眠毫不猶豫地說:

“我不要連累任何人,我不要留下任何一張可以作為證據的作品,我要親手毀了它,我還會再畫……”

2000多幅畫,一個時代的巨匠,將半生心血,一幅幅毀滅在自己眼前。

不久後,他就被關押起來。雙手被反銬,手腕腫得厲害,手銬嵌進了肉裡。

吃飯時不給解銬,他把嘴湊到飯盆邊吃以求生存。這樣牲口般的日子,持續了整整五年。

每天都有朋友自殺的消息傳來,他說:“我絕不自殺。我要理直氣壯地活下去。”

5年後,在周恩來的關照下,釋放了一批藝術家,其中就有林風眠。

他出獄時,已經72歲,沒有人記得這個白髮蒼蒼的小老頭是名動一時的大畫家。

回到家,他取下女兒的照片,在背面寫了一行字:人生難得是歡聚,唯有別離多。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 1972年的林風眠

有一天他忽然接到通知,說有外賓要見他。匆匆趕去,外賓竟是30餘年未見面的學生趙無極。

眾目睽睽之下,林風眠正不知如何應對,趙無極已疾步來到面前,長跪不起。師生當場抱頭痛哭。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78歲那年,他受到關照準許去香港,只准他帶走34幅畫。

帶不走的畫他都送給了親友,學生吳冠中收到的是蘆塘和歸雁,吳冠中想到先生此去孤雁離群,潸然淚下。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生命中最後十幾年,林風眠是在香港度過的,妻女仍住在巴西,他去短暫探望過兩次。

孤獨就像是他的宿命,晚年他已全盤接受這宿命,不再抵抗,而是自覺地與世隔絕,憑著記憶重畫在浩劫中毀掉的作品,幾乎一直畫到生命的終點。

他活到92歲才去世,最終依風長眠於香江。臨終前留下絕筆:

我想回家,要回杭州。

林風眠的一生,總讓我想起蘇軾筆下的那隻縹緲孤鴻。

生前離群索居,死後聲名也被遮蔽。在清寂的天地裡,宛若一隻驚鴻,翩然飛過。

奇怪的是,越是這樣一個生性冷清享盡孤獨的人,越喜歡濃郁、明快、通透的色彩。

我喜歡他畫中的秋天,大團大團的金黃色,那麼明亮,那麼絢爛,滿是生命的熱情和活力,只看他的畫,你根本不知道他經歷過那麼多磨難。

從鬥士變隱士親手毀掉2000張畫半生離群索居他是最孤獨的一代宗師

在給木心的信中,林風眠寫道:

“我像斯芬克斯,坐在沙漠裡,偉大的時代一個個過去了,我依然不動。”

有人說,”在那樣一個時代,他的孤獨來自他的不合時宜。”

從晚清到民國,歷經抗戰,到新中國,時代天翻地覆,他的藝術理想從未變過。

越在喧囂熱鬧的時代,他那不合時宜的孤獨與堅守,越是一股難得的清流。真正閃耀的星辰,從來都與時代保持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