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藝術圈女王”問“藝術圈金城武”,你是不是情色作品收藏太多,才決定開一個畫廊?

在19世紀,攝影技術被髮明後,藝術也隨之進行了一次革命。藝術家們也逐漸開始利用了這樣全新的技術進行創作。

2017年ART 021期間,YT CREATIVE MEDIA雲圖在博覽會期間呈現ART TALK,特別邀請Taka Ishii Gallery創始人石井孝之, 與K11 北區美術館部助理總經理-藝術項目及K11 Art Foundation 教育與機構關係總監薛梅,以攝影與收藏為主題,從日本和中國的攝影藝術為觀眾帶來關於攝影藝術的思考。

“藝術圈女王”問“藝術圈金城武”,你是不是情色作品收藏太多,才決定開一個畫廊?

在19世紀,攝影技術被髮明後,藝術也隨之進行了一次革命。藝術家們也逐漸開始利用了這樣全新的技術進行創作。

2017年ART 021期間,YT CREATIVE MEDIA雲圖在博覽會期間呈現ART TALK,特別邀請Taka Ishii Gallery創始人石井孝之, 與K11 北區美術館部助理總經理-藝術項目及K11 Art Foundation 教育與機構關係總監薛梅,以攝影與收藏為主題,從日本和中國的攝影藝術為觀眾帶來關於攝影藝術的思考。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薛梅與石井孝之

日本的第一個攝影團體——vivo,閃耀著大師名字的團體

日本東京1957年5月的團體展“十人之眼”是一場關鍵性的展覽會,參加成員有奈良原一高(ナラハラ イッコ)、細江英公(ほそえ えいこう)、石元泰博(いしもと)、川田喜久治(かわだ きくじ)、左藤明(さとう)、丹野章(たんの)、東鬆照明((とまつ しょうめい)、常磐トヨ子(ときわ)、中村正也(ナカムラ )。他們通過展示威廉·克萊因的“紐約”,愛德·範·德·艾爾斯肯(荷蘭攝影家)的“左岸之戀”和羅伯特·弗蘭克的“美國人”等作品,這些嶄新表現方式帶給日本攝影界不小的衝擊。

“藝術圈女王”問“藝術圈金城武”,你是不是情色作品收藏太多,才決定開一個畫廊?

在19世紀,攝影技術被髮明後,藝術也隨之進行了一次革命。藝術家們也逐漸開始利用了這樣全新的技術進行創作。

2017年ART 021期間,YT CREATIVE MEDIA雲圖在博覽會期間呈現ART TALK,特別邀請Taka Ishii Gallery創始人石井孝之, 與K11 北區美術館部助理總經理-藝術項目及K11 Art Foundation 教育與機構關係總監薛梅,以攝影與收藏為主題,從日本和中國的攝影藝術為觀眾帶來關於攝影藝術的思考。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薛梅與石井孝之

日本的第一個攝影團體——vivo,閃耀著大師名字的團體

日本東京1957年5月的團體展“十人之眼”是一場關鍵性的展覽會,參加成員有奈良原一高(ナラハラ イッコ)、細江英公(ほそえ えいこう)、石元泰博(いしもと)、川田喜久治(かわだ きくじ)、左藤明(さとう)、丹野章(たんの)、東鬆照明((とまつ しょうめい)、常磐トヨ子(ときわ)、中村正也(ナカムラ )。他們通過展示威廉·克萊因的“紐約”,愛德·範·德·艾爾斯肯(荷蘭攝影家)的“左岸之戀”和羅伯特·弗蘭克的“美國人”等作品,這些嶄新表現方式帶給日本攝影界不小的衝擊。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丹野章,“馬戲團”系列,(Circus),1957年,© Akira Tanno

在此其中,川田、左藤、丹野、東鬆和細江六人成立了日本第一個共同攝影團體vivo,vivo這個詞是來自於世界語,意為生活。而這些人當時已經是受到業內關注的人物了。

“藝術圈女王”問“藝術圈金城武”,你是不是情色作品收藏太多,才決定開一個畫廊?

在19世紀,攝影技術被髮明後,藝術也隨之進行了一次革命。藝術家們也逐漸開始利用了這樣全新的技術進行創作。

2017年ART 021期間,YT CREATIVE MEDIA雲圖在博覽會期間呈現ART TALK,特別邀請Taka Ishii Gallery創始人石井孝之, 與K11 北區美術館部助理總經理-藝術項目及K11 Art Foundation 教育與機構關係總監薛梅,以攝影與收藏為主題,從日本和中國的攝影藝術為觀眾帶來關於攝影藝術的思考。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薛梅與石井孝之

日本的第一個攝影團體——vivo,閃耀著大師名字的團體

日本東京1957年5月的團體展“十人之眼”是一場關鍵性的展覽會,參加成員有奈良原一高(ナラハラ イッコ)、細江英公(ほそえ えいこう)、石元泰博(いしもと)、川田喜久治(かわだ きくじ)、左藤明(さとう)、丹野章(たんの)、東鬆照明((とまつ しょうめい)、常磐トヨ子(ときわ)、中村正也(ナカムラ )。他們通過展示威廉·克萊因的“紐約”,愛德·範·德·艾爾斯肯(荷蘭攝影家)的“左岸之戀”和羅伯特·弗蘭克的“美國人”等作品,這些嶄新表現方式帶給日本攝影界不小的衝擊。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丹野章,“馬戲團”系列,(Circus),1957年,© Akira Tanno

在此其中,川田、左藤、丹野、東鬆和細江六人成立了日本第一個共同攝影團體vivo,vivo這個詞是來自於世界語,意為生活。而這些人當時已經是受到業內關注的人物了。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佐藤明,“冰冷落日”系列(Cool Sunset)1960年,© Akira Sato

東鬆的“地方政治家”作品獲得第一屆攝影批評家協會獎的新人獎,奈良原也於次年以“女子受刑監獄”和“修道院”這樣的,在封閉空間中人類的內心表現為主題的作品而獲獎。細江也在1960年以“男人與女人”的作品獲獎。他請舞蹈家土方等人來做模特,用照片的方式表現出男女的性別的肉體關係的作品。

“藝術圈女王”問“藝術圈金城武”,你是不是情色作品收藏太多,才決定開一個畫廊?

在19世紀,攝影技術被髮明後,藝術也隨之進行了一次革命。藝術家們也逐漸開始利用了這樣全新的技術進行創作。

2017年ART 021期間,YT CREATIVE MEDIA雲圖在博覽會期間呈現ART TALK,特別邀請Taka Ishii Gallery創始人石井孝之, 與K11 北區美術館部助理總經理-藝術項目及K11 Art Foundation 教育與機構關係總監薛梅,以攝影與收藏為主題,從日本和中國的攝影藝術為觀眾帶來關於攝影藝術的思考。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薛梅與石井孝之

日本的第一個攝影團體——vivo,閃耀著大師名字的團體

日本東京1957年5月的團體展“十人之眼”是一場關鍵性的展覽會,參加成員有奈良原一高(ナラハラ イッコ)、細江英公(ほそえ えいこう)、石元泰博(いしもと)、川田喜久治(かわだ きくじ)、左藤明(さとう)、丹野章(たんの)、東鬆照明((とまつ しょうめい)、常磐トヨ子(ときわ)、中村正也(ナカムラ )。他們通過展示威廉·克萊因的“紐約”,愛德·範·德·艾爾斯肯(荷蘭攝影家)的“左岸之戀”和羅伯特·弗蘭克的“美國人”等作品,這些嶄新表現方式帶給日本攝影界不小的衝擊。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丹野章,“馬戲團”系列,(Circus),1957年,© Akira Tanno

在此其中,川田、左藤、丹野、東鬆和細江六人成立了日本第一個共同攝影團體vivo,vivo這個詞是來自於世界語,意為生活。而這些人當時已經是受到業內關注的人物了。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佐藤明,“冰冷落日”系列(Cool Sunset)1960年,© Akira Sato

東鬆的“地方政治家”作品獲得第一屆攝影批評家協會獎的新人獎,奈良原也於次年以“女子受刑監獄”和“修道院”這樣的,在封閉空間中人類的內心表現為主題的作品而獲獎。細江也在1960年以“男人與女人”的作品獲獎。他請舞蹈家土方等人來做模特,用照片的方式表現出男女的性別的肉體關係的作品。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細江英公,“男人與女人”系列(Man and Woman),1959-1960年,© Eikoh Hosoe

vivo像是大型連發手槍,目標是讓攝影家自立。vivo時代的特徵是以戰爭的複雜經驗為背景,印刻在他們各自少年時代中的空襲後的廢墟。他們在這樣的記憶下以不同形態呈現。

主要有東鬆照明以長崎的原子彈爆炸資料館的資料等拍攝的作品和川田喜久治對原子彈爆炸後的廣島、戰爭中的要塞等所拍攝的“地圖”系列作品。

“藝術圈女王”問“藝術圈金城武”,你是不是情色作品收藏太多,才決定開一個畫廊?

在19世紀,攝影技術被髮明後,藝術也隨之進行了一次革命。藝術家們也逐漸開始利用了這樣全新的技術進行創作。

2017年ART 021期間,YT CREATIVE MEDIA雲圖在博覽會期間呈現ART TALK,特別邀請Taka Ishii Gallery創始人石井孝之, 與K11 北區美術館部助理總經理-藝術項目及K11 Art Foundation 教育與機構關係總監薛梅,以攝影與收藏為主題,從日本和中國的攝影藝術為觀眾帶來關於攝影藝術的思考。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薛梅與石井孝之

日本的第一個攝影團體——vivo,閃耀著大師名字的團體

日本東京1957年5月的團體展“十人之眼”是一場關鍵性的展覽會,參加成員有奈良原一高(ナラハラ イッコ)、細江英公(ほそえ えいこう)、石元泰博(いしもと)、川田喜久治(かわだ きくじ)、左藤明(さとう)、丹野章(たんの)、東鬆照明((とまつ しょうめい)、常磐トヨ子(ときわ)、中村正也(ナカムラ )。他們通過展示威廉·克萊因的“紐約”,愛德·範·德·艾爾斯肯(荷蘭攝影家)的“左岸之戀”和羅伯特·弗蘭克的“美國人”等作品,這些嶄新表現方式帶給日本攝影界不小的衝擊。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丹野章,“馬戲團”系列,(Circus),1957年,© Akira Tanno

在此其中,川田、左藤、丹野、東鬆和細江六人成立了日本第一個共同攝影團體vivo,vivo這個詞是來自於世界語,意為生活。而這些人當時已經是受到業內關注的人物了。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佐藤明,“冰冷落日”系列(Cool Sunset)1960年,© Akira Sato

東鬆的“地方政治家”作品獲得第一屆攝影批評家協會獎的新人獎,奈良原也於次年以“女子受刑監獄”和“修道院”這樣的,在封閉空間中人類的內心表現為主題的作品而獲獎。細江也在1960年以“男人與女人”的作品獲獎。他請舞蹈家土方等人來做模特,用照片的方式表現出男女的性別的肉體關係的作品。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細江英公,“男人與女人”系列(Man and Woman),1959-1960年,© Eikoh Hosoe

vivo像是大型連發手槍,目標是讓攝影家自立。vivo時代的特徵是以戰爭的複雜經驗為背景,印刻在他們各自少年時代中的空襲後的廢墟。他們在這樣的記憶下以不同形態呈現。

主要有東鬆照明以長崎的原子彈爆炸資料館的資料等拍攝的作品和川田喜久治對原子彈爆炸後的廣島、戰爭中的要塞等所拍攝的“地圖”系列作品。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川田喜久治,“地圖”系列(The Map),1960 -1965年,© Kikuji Kawada

另外很重要的是,攝影雜誌“每日攝影”的主編山岸章二的存在,他從1963年左右就開始不斷的積極的把年輕攝影師推出來。

高梨豐的“東京人”,深瀨昌久的“鴉”和奈良原一高的“靜止的時間”等。1965年森山大道把橫須賀這個作品拿到每日攝影給山岸看了之後,山岸當即決定刊登。森山由此正式出道成為攝影師,這也是行業內有名的軼事。

“藝術圈女王”問“藝術圈金城武”,你是不是情色作品收藏太多,才決定開一個畫廊?

在19世紀,攝影技術被髮明後,藝術也隨之進行了一次革命。藝術家們也逐漸開始利用了這樣全新的技術進行創作。

2017年ART 021期間,YT CREATIVE MEDIA雲圖在博覽會期間呈現ART TALK,特別邀請Taka Ishii Gallery創始人石井孝之, 與K11 北區美術館部助理總經理-藝術項目及K11 Art Foundation 教育與機構關係總監薛梅,以攝影與收藏為主題,從日本和中國的攝影藝術為觀眾帶來關於攝影藝術的思考。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薛梅與石井孝之

日本的第一個攝影團體——vivo,閃耀著大師名字的團體

日本東京1957年5月的團體展“十人之眼”是一場關鍵性的展覽會,參加成員有奈良原一高(ナラハラ イッコ)、細江英公(ほそえ えいこう)、石元泰博(いしもと)、川田喜久治(かわだ きくじ)、左藤明(さとう)、丹野章(たんの)、東鬆照明((とまつ しょうめい)、常磐トヨ子(ときわ)、中村正也(ナカムラ )。他們通過展示威廉·克萊因的“紐約”,愛德·範·德·艾爾斯肯(荷蘭攝影家)的“左岸之戀”和羅伯特·弗蘭克的“美國人”等作品,這些嶄新表現方式帶給日本攝影界不小的衝擊。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丹野章,“馬戲團”系列,(Circus),1957年,© Akira Tanno

在此其中,川田、左藤、丹野、東鬆和細江六人成立了日本第一個共同攝影團體vivo,vivo這個詞是來自於世界語,意為生活。而這些人當時已經是受到業內關注的人物了。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佐藤明,“冰冷落日”系列(Cool Sunset)1960年,© Akira Sato

東鬆的“地方政治家”作品獲得第一屆攝影批評家協會獎的新人獎,奈良原也於次年以“女子受刑監獄”和“修道院”這樣的,在封閉空間中人類的內心表現為主題的作品而獲獎。細江也在1960年以“男人與女人”的作品獲獎。他請舞蹈家土方等人來做模特,用照片的方式表現出男女的性別的肉體關係的作品。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細江英公,“男人與女人”系列(Man and Woman),1959-1960年,© Eikoh Hosoe

vivo像是大型連發手槍,目標是讓攝影家自立。vivo時代的特徵是以戰爭的複雜經驗為背景,印刻在他們各自少年時代中的空襲後的廢墟。他們在這樣的記憶下以不同形態呈現。

主要有東鬆照明以長崎的原子彈爆炸資料館的資料等拍攝的作品和川田喜久治對原子彈爆炸後的廣島、戰爭中的要塞等所拍攝的“地圖”系列作品。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川田喜久治,“地圖”系列(The Map),1960 -1965年,© Kikuji Kawada

另外很重要的是,攝影雜誌“每日攝影”的主編山岸章二的存在,他從1963年左右就開始不斷的積極的把年輕攝影師推出來。

高梨豐的“東京人”,深瀨昌久的“鴉”和奈良原一高的“靜止的時間”等。1965年森山大道把橫須賀這個作品拿到每日攝影給山岸看了之後,山岸當即決定刊登。森山由此正式出道成為攝影師,這也是行業內有名的軼事。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高梨豊,“東京人”系列,1965年,© Yutaka Takanashi

“藝術圈女王”問“藝術圈金城武”,你是不是情色作品收藏太多,才決定開一個畫廊?

在19世紀,攝影技術被髮明後,藝術也隨之進行了一次革命。藝術家們也逐漸開始利用了這樣全新的技術進行創作。

2017年ART 021期間,YT CREATIVE MEDIA雲圖在博覽會期間呈現ART TALK,特別邀請Taka Ishii Gallery創始人石井孝之, 與K11 北區美術館部助理總經理-藝術項目及K11 Art Foundation 教育與機構關係總監薛梅,以攝影與收藏為主題,從日本和中國的攝影藝術為觀眾帶來關於攝影藝術的思考。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薛梅與石井孝之

日本的第一個攝影團體——vivo,閃耀著大師名字的團體

日本東京1957年5月的團體展“十人之眼”是一場關鍵性的展覽會,參加成員有奈良原一高(ナラハラ イッコ)、細江英公(ほそえ えいこう)、石元泰博(いしもと)、川田喜久治(かわだ きくじ)、左藤明(さとう)、丹野章(たんの)、東鬆照明((とまつ しょうめい)、常磐トヨ子(ときわ)、中村正也(ナカムラ )。他們通過展示威廉·克萊因的“紐約”,愛德·範·德·艾爾斯肯(荷蘭攝影家)的“左岸之戀”和羅伯特·弗蘭克的“美國人”等作品,這些嶄新表現方式帶給日本攝影界不小的衝擊。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丹野章,“馬戲團”系列,(Circus),1957年,© Akira Tanno

在此其中,川田、左藤、丹野、東鬆和細江六人成立了日本第一個共同攝影團體vivo,vivo這個詞是來自於世界語,意為生活。而這些人當時已經是受到業內關注的人物了。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佐藤明,“冰冷落日”系列(Cool Sunset)1960年,© Akira Sato

東鬆的“地方政治家”作品獲得第一屆攝影批評家協會獎的新人獎,奈良原也於次年以“女子受刑監獄”和“修道院”這樣的,在封閉空間中人類的內心表現為主題的作品而獲獎。細江也在1960年以“男人與女人”的作品獲獎。他請舞蹈家土方等人來做模特,用照片的方式表現出男女的性別的肉體關係的作品。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細江英公,“男人與女人”系列(Man and Woman),1959-1960年,© Eikoh Hosoe

vivo像是大型連發手槍,目標是讓攝影家自立。vivo時代的特徵是以戰爭的複雜經驗為背景,印刻在他們各自少年時代中的空襲後的廢墟。他們在這樣的記憶下以不同形態呈現。

主要有東鬆照明以長崎的原子彈爆炸資料館的資料等拍攝的作品和川田喜久治對原子彈爆炸後的廣島、戰爭中的要塞等所拍攝的“地圖”系列作品。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川田喜久治,“地圖”系列(The Map),1960 -1965年,© Kikuji Kawada

另外很重要的是,攝影雜誌“每日攝影”的主編山岸章二的存在,他從1963年左右就開始不斷的積極的把年輕攝影師推出來。

高梨豐的“東京人”,深瀨昌久的“鴉”和奈良原一高的“靜止的時間”等。1965年森山大道把橫須賀這個作品拿到每日攝影給山岸看了之後,山岸當即決定刊登。森山由此正式出道成為攝影師,這也是行業內有名的軼事。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高梨豊,“東京人”系列,1965年,© Yutaka Takanashi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深瀬昌久,“鴉”系列之《澀谷公園道》(Park street, Shibuya),1982年,©Masahisa Fukase

“藝術圈女王”問“藝術圈金城武”,你是不是情色作品收藏太多,才決定開一個畫廊?

在19世紀,攝影技術被髮明後,藝術也隨之進行了一次革命。藝術家們也逐漸開始利用了這樣全新的技術進行創作。

2017年ART 021期間,YT CREATIVE MEDIA雲圖在博覽會期間呈現ART TALK,特別邀請Taka Ishii Gallery創始人石井孝之, 與K11 北區美術館部助理總經理-藝術項目及K11 Art Foundation 教育與機構關係總監薛梅,以攝影與收藏為主題,從日本和中國的攝影藝術為觀眾帶來關於攝影藝術的思考。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薛梅與石井孝之

日本的第一個攝影團體——vivo,閃耀著大師名字的團體

日本東京1957年5月的團體展“十人之眼”是一場關鍵性的展覽會,參加成員有奈良原一高(ナラハラ イッコ)、細江英公(ほそえ えいこう)、石元泰博(いしもと)、川田喜久治(かわだ きくじ)、左藤明(さとう)、丹野章(たんの)、東鬆照明((とまつ しょうめい)、常磐トヨ子(ときわ)、中村正也(ナカムラ )。他們通過展示威廉·克萊因的“紐約”,愛德·範·德·艾爾斯肯(荷蘭攝影家)的“左岸之戀”和羅伯特·弗蘭克的“美國人”等作品,這些嶄新表現方式帶給日本攝影界不小的衝擊。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丹野章,“馬戲團”系列,(Circus),1957年,© Akira Tanno

在此其中,川田、左藤、丹野、東鬆和細江六人成立了日本第一個共同攝影團體vivo,vivo這個詞是來自於世界語,意為生活。而這些人當時已經是受到業內關注的人物了。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佐藤明,“冰冷落日”系列(Cool Sunset)1960年,© Akira Sato

東鬆的“地方政治家”作品獲得第一屆攝影批評家協會獎的新人獎,奈良原也於次年以“女子受刑監獄”和“修道院”這樣的,在封閉空間中人類的內心表現為主題的作品而獲獎。細江也在1960年以“男人與女人”的作品獲獎。他請舞蹈家土方等人來做模特,用照片的方式表現出男女的性別的肉體關係的作品。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細江英公,“男人與女人”系列(Man and Woman),1959-1960年,© Eikoh Hosoe

vivo像是大型連發手槍,目標是讓攝影家自立。vivo時代的特徵是以戰爭的複雜經驗為背景,印刻在他們各自少年時代中的空襲後的廢墟。他們在這樣的記憶下以不同形態呈現。

主要有東鬆照明以長崎的原子彈爆炸資料館的資料等拍攝的作品和川田喜久治對原子彈爆炸後的廣島、戰爭中的要塞等所拍攝的“地圖”系列作品。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川田喜久治,“地圖”系列(The Map),1960 -1965年,© Kikuji Kawada

另外很重要的是,攝影雜誌“每日攝影”的主編山岸章二的存在,他從1963年左右就開始不斷的積極的把年輕攝影師推出來。

高梨豐的“東京人”,深瀨昌久的“鴉”和奈良原一高的“靜止的時間”等。1965年森山大道把橫須賀這個作品拿到每日攝影給山岸看了之後,山岸當即決定刊登。森山由此正式出道成為攝影師,這也是行業內有名的軼事。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高梨豊,“東京人”系列,1965年,© Yutaka Takanashi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深瀬昌久,“鴉”系列之《澀谷公園道》(Park street, Shibuya),1982年,©Masahisa Fukase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奈良原一高,“靜止的時間”系列(Where Time Has Stopped),1963年,©Ikko Narahara

森山大道從大阪去東京想參加vivo時vivo已經解散,所以細江英公就招他做自己的助理,主要工作為沖洗照片等工作。細江英公拍攝的三島由紀夫的《薔薇刑》系列就是由森山大道全部沖洗印刷的。森田大道在每日攝影上刊登的觀光地、旅行者、雜耍場等作品於1963年自己第一個攝影集日本劇場照片帖中有彙集。

“藝術圈女王”問“藝術圈金城武”,你是不是情色作品收藏太多,才決定開一個畫廊?

在19世紀,攝影技術被髮明後,藝術也隨之進行了一次革命。藝術家們也逐漸開始利用了這樣全新的技術進行創作。

2017年ART 021期間,YT CREATIVE MEDIA雲圖在博覽會期間呈現ART TALK,特別邀請Taka Ishii Gallery創始人石井孝之, 與K11 北區美術館部助理總經理-藝術項目及K11 Art Foundation 教育與機構關係總監薛梅,以攝影與收藏為主題,從日本和中國的攝影藝術為觀眾帶來關於攝影藝術的思考。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薛梅與石井孝之

日本的第一個攝影團體——vivo,閃耀著大師名字的團體

日本東京1957年5月的團體展“十人之眼”是一場關鍵性的展覽會,參加成員有奈良原一高(ナラハラ イッコ)、細江英公(ほそえ えいこう)、石元泰博(いしもと)、川田喜久治(かわだ きくじ)、左藤明(さとう)、丹野章(たんの)、東鬆照明((とまつ しょうめい)、常磐トヨ子(ときわ)、中村正也(ナカムラ )。他們通過展示威廉·克萊因的“紐約”,愛德·範·德·艾爾斯肯(荷蘭攝影家)的“左岸之戀”和羅伯特·弗蘭克的“美國人”等作品,這些嶄新表現方式帶給日本攝影界不小的衝擊。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丹野章,“馬戲團”系列,(Circus),1957年,© Akira Tanno

在此其中,川田、左藤、丹野、東鬆和細江六人成立了日本第一個共同攝影團體vivo,vivo這個詞是來自於世界語,意為生活。而這些人當時已經是受到業內關注的人物了。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佐藤明,“冰冷落日”系列(Cool Sunset)1960年,© Akira Sato

東鬆的“地方政治家”作品獲得第一屆攝影批評家協會獎的新人獎,奈良原也於次年以“女子受刑監獄”和“修道院”這樣的,在封閉空間中人類的內心表現為主題的作品而獲獎。細江也在1960年以“男人與女人”的作品獲獎。他請舞蹈家土方等人來做模特,用照片的方式表現出男女的性別的肉體關係的作品。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細江英公,“男人與女人”系列(Man and Woman),1959-1960年,© Eikoh Hosoe

vivo像是大型連發手槍,目標是讓攝影家自立。vivo時代的特徵是以戰爭的複雜經驗為背景,印刻在他們各自少年時代中的空襲後的廢墟。他們在這樣的記憶下以不同形態呈現。

主要有東鬆照明以長崎的原子彈爆炸資料館的資料等拍攝的作品和川田喜久治對原子彈爆炸後的廣島、戰爭中的要塞等所拍攝的“地圖”系列作品。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川田喜久治,“地圖”系列(The Map),1960 -1965年,© Kikuji Kawada

另外很重要的是,攝影雜誌“每日攝影”的主編山岸章二的存在,他從1963年左右就開始不斷的積極的把年輕攝影師推出來。

高梨豐的“東京人”,深瀨昌久的“鴉”和奈良原一高的“靜止的時間”等。1965年森山大道把橫須賀這個作品拿到每日攝影給山岸看了之後,山岸當即決定刊登。森山由此正式出道成為攝影師,這也是行業內有名的軼事。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高梨豊,“東京人”系列,1965年,© Yutaka Takanashi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深瀬昌久,“鴉”系列之《澀谷公園道》(Park street, Shibuya),1982年,©Masahisa Fukase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奈良原一高,“靜止的時間”系列(Where Time Has Stopped),1963年,©Ikko Narahara

森山大道從大阪去東京想參加vivo時vivo已經解散,所以細江英公就招他做自己的助理,主要工作為沖洗照片等工作。細江英公拍攝的三島由紀夫的《薔薇刑》系列就是由森山大道全部沖洗印刷的。森田大道在每日攝影上刊登的觀光地、旅行者、雜耍場等作品於1963年自己第一個攝影集日本劇場照片帖中有彙集。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細江英公,“薔薇刑”系列,1961 - 1962年,© Eikoh Hosoe

“藝術圈女王”問“藝術圈金城武”,你是不是情色作品收藏太多,才決定開一個畫廊?

在19世紀,攝影技術被髮明後,藝術也隨之進行了一次革命。藝術家們也逐漸開始利用了這樣全新的技術進行創作。

2017年ART 021期間,YT CREATIVE MEDIA雲圖在博覽會期間呈現ART TALK,特別邀請Taka Ishii Gallery創始人石井孝之, 與K11 北區美術館部助理總經理-藝術項目及K11 Art Foundation 教育與機構關係總監薛梅,以攝影與收藏為主題,從日本和中國的攝影藝術為觀眾帶來關於攝影藝術的思考。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薛梅與石井孝之

日本的第一個攝影團體——vivo,閃耀著大師名字的團體

日本東京1957年5月的團體展“十人之眼”是一場關鍵性的展覽會,參加成員有奈良原一高(ナラハラ イッコ)、細江英公(ほそえ えいこう)、石元泰博(いしもと)、川田喜久治(かわだ きくじ)、左藤明(さとう)、丹野章(たんの)、東鬆照明((とまつ しょうめい)、常磐トヨ子(ときわ)、中村正也(ナカムラ )。他們通過展示威廉·克萊因的“紐約”,愛德·範·德·艾爾斯肯(荷蘭攝影家)的“左岸之戀”和羅伯特·弗蘭克的“美國人”等作品,這些嶄新表現方式帶給日本攝影界不小的衝擊。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丹野章,“馬戲團”系列,(Circus),1957年,© Akira Tanno

在此其中,川田、左藤、丹野、東鬆和細江六人成立了日本第一個共同攝影團體vivo,vivo這個詞是來自於世界語,意為生活。而這些人當時已經是受到業內關注的人物了。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佐藤明,“冰冷落日”系列(Cool Sunset)1960年,© Akira Sato

東鬆的“地方政治家”作品獲得第一屆攝影批評家協會獎的新人獎,奈良原也於次年以“女子受刑監獄”和“修道院”這樣的,在封閉空間中人類的內心表現為主題的作品而獲獎。細江也在1960年以“男人與女人”的作品獲獎。他請舞蹈家土方等人來做模特,用照片的方式表現出男女的性別的肉體關係的作品。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細江英公,“男人與女人”系列(Man and Woman),1959-1960年,© Eikoh Hosoe

vivo像是大型連發手槍,目標是讓攝影家自立。vivo時代的特徵是以戰爭的複雜經驗為背景,印刻在他們各自少年時代中的空襲後的廢墟。他們在這樣的記憶下以不同形態呈現。

主要有東鬆照明以長崎的原子彈爆炸資料館的資料等拍攝的作品和川田喜久治對原子彈爆炸後的廣島、戰爭中的要塞等所拍攝的“地圖”系列作品。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川田喜久治,“地圖”系列(The Map),1960 -1965年,© Kikuji Kawada

另外很重要的是,攝影雜誌“每日攝影”的主編山岸章二的存在,他從1963年左右就開始不斷的積極的把年輕攝影師推出來。

高梨豐的“東京人”,深瀨昌久的“鴉”和奈良原一高的“靜止的時間”等。1965年森山大道把橫須賀這個作品拿到每日攝影給山岸看了之後,山岸當即決定刊登。森山由此正式出道成為攝影師,這也是行業內有名的軼事。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高梨豊,“東京人”系列,1965年,© Yutaka Takanashi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深瀬昌久,“鴉”系列之《澀谷公園道》(Park street, Shibuya),1982年,©Masahisa Fukase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奈良原一高,“靜止的時間”系列(Where Time Has Stopped),1963年,©Ikko Narahara

森山大道從大阪去東京想參加vivo時vivo已經解散,所以細江英公就招他做自己的助理,主要工作為沖洗照片等工作。細江英公拍攝的三島由紀夫的《薔薇刑》系列就是由森山大道全部沖洗印刷的。森田大道在每日攝影上刊登的觀光地、旅行者、雜耍場等作品於1963年自己第一個攝影集日本劇場照片帖中有彙集。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細江英公,“薔薇刑”系列,1961 - 1962年,© Eikoh Hosoe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細江英公,“薔薇刑”系列,1961 - 1962年,© Eikoh Hosoe

“藝術圈女王”問“藝術圈金城武”,你是不是情色作品收藏太多,才決定開一個畫廊?

在19世紀,攝影技術被髮明後,藝術也隨之進行了一次革命。藝術家們也逐漸開始利用了這樣全新的技術進行創作。

2017年ART 021期間,YT CREATIVE MEDIA雲圖在博覽會期間呈現ART TALK,特別邀請Taka Ishii Gallery創始人石井孝之, 與K11 北區美術館部助理總經理-藝術項目及K11 Art Foundation 教育與機構關係總監薛梅,以攝影與收藏為主題,從日本和中國的攝影藝術為觀眾帶來關於攝影藝術的思考。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薛梅與石井孝之

日本的第一個攝影團體——vivo,閃耀著大師名字的團體

日本東京1957年5月的團體展“十人之眼”是一場關鍵性的展覽會,參加成員有奈良原一高(ナラハラ イッコ)、細江英公(ほそえ えいこう)、石元泰博(いしもと)、川田喜久治(かわだ きくじ)、左藤明(さとう)、丹野章(たんの)、東鬆照明((とまつ しょうめい)、常磐トヨ子(ときわ)、中村正也(ナカムラ )。他們通過展示威廉·克萊因的“紐約”,愛德·範·德·艾爾斯肯(荷蘭攝影家)的“左岸之戀”和羅伯特·弗蘭克的“美國人”等作品,這些嶄新表現方式帶給日本攝影界不小的衝擊。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丹野章,“馬戲團”系列,(Circus),1957年,© Akira Tanno

在此其中,川田、左藤、丹野、東鬆和細江六人成立了日本第一個共同攝影團體vivo,vivo這個詞是來自於世界語,意為生活。而這些人當時已經是受到業內關注的人物了。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佐藤明,“冰冷落日”系列(Cool Sunset)1960年,© Akira Sato

東鬆的“地方政治家”作品獲得第一屆攝影批評家協會獎的新人獎,奈良原也於次年以“女子受刑監獄”和“修道院”這樣的,在封閉空間中人類的內心表現為主題的作品而獲獎。細江也在1960年以“男人與女人”的作品獲獎。他請舞蹈家土方等人來做模特,用照片的方式表現出男女的性別的肉體關係的作品。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細江英公,“男人與女人”系列(Man and Woman),1959-1960年,© Eikoh Hosoe

vivo像是大型連發手槍,目標是讓攝影家自立。vivo時代的特徵是以戰爭的複雜經驗為背景,印刻在他們各自少年時代中的空襲後的廢墟。他們在這樣的記憶下以不同形態呈現。

主要有東鬆照明以長崎的原子彈爆炸資料館的資料等拍攝的作品和川田喜久治對原子彈爆炸後的廣島、戰爭中的要塞等所拍攝的“地圖”系列作品。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川田喜久治,“地圖”系列(The Map),1960 -1965年,© Kikuji Kawada

另外很重要的是,攝影雜誌“每日攝影”的主編山岸章二的存在,他從1963年左右就開始不斷的積極的把年輕攝影師推出來。

高梨豐的“東京人”,深瀨昌久的“鴉”和奈良原一高的“靜止的時間”等。1965年森山大道把橫須賀這個作品拿到每日攝影給山岸看了之後,山岸當即決定刊登。森山由此正式出道成為攝影師,這也是行業內有名的軼事。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高梨豊,“東京人”系列,1965年,© Yutaka Takanashi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深瀬昌久,“鴉”系列之《澀谷公園道》(Park street, Shibuya),1982年,©Masahisa Fukase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奈良原一高,“靜止的時間”系列(Where Time Has Stopped),1963年,©Ikko Narahara

森山大道從大阪去東京想參加vivo時vivo已經解散,所以細江英公就招他做自己的助理,主要工作為沖洗照片等工作。細江英公拍攝的三島由紀夫的《薔薇刑》系列就是由森山大道全部沖洗印刷的。森田大道在每日攝影上刊登的觀光地、旅行者、雜耍場等作品於1963年自己第一個攝影集日本劇場照片帖中有彙集。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細江英公,“薔薇刑”系列,1961 - 1962年,© Eikoh Hosoe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細江英公,“薔薇刑”系列,1961 - 1962年,© Eikoh Hosoe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森山大道,“東京劇場”系列(Japan: a Photo Theater),1966年,© Daido Moriyama

荒木經惟與“私攝影”,更加關注個人

到1970年代後大學紛爭告一段落,迎來經濟高速成長期的瓶頸期,進入穩定時代後,以私生活為主題的作品攝影家陸續登場。

“藝術圈女王”問“藝術圈金城武”,你是不是情色作品收藏太多,才決定開一個畫廊?

在19世紀,攝影技術被髮明後,藝術也隨之進行了一次革命。藝術家們也逐漸開始利用了這樣全新的技術進行創作。

2017年ART 021期間,YT CREATIVE MEDIA雲圖在博覽會期間呈現ART TALK,特別邀請Taka Ishii Gallery創始人石井孝之, 與K11 北區美術館部助理總經理-藝術項目及K11 Art Foundation 教育與機構關係總監薛梅,以攝影與收藏為主題,從日本和中國的攝影藝術為觀眾帶來關於攝影藝術的思考。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薛梅與石井孝之

日本的第一個攝影團體——vivo,閃耀著大師名字的團體

日本東京1957年5月的團體展“十人之眼”是一場關鍵性的展覽會,參加成員有奈良原一高(ナラハラ イッコ)、細江英公(ほそえ えいこう)、石元泰博(いしもと)、川田喜久治(かわだ きくじ)、左藤明(さとう)、丹野章(たんの)、東鬆照明((とまつ しょうめい)、常磐トヨ子(ときわ)、中村正也(ナカムラ )。他們通過展示威廉·克萊因的“紐約”,愛德·範·德·艾爾斯肯(荷蘭攝影家)的“左岸之戀”和羅伯特·弗蘭克的“美國人”等作品,這些嶄新表現方式帶給日本攝影界不小的衝擊。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丹野章,“馬戲團”系列,(Circus),1957年,© Akira Tanno

在此其中,川田、左藤、丹野、東鬆和細江六人成立了日本第一個共同攝影團體vivo,vivo這個詞是來自於世界語,意為生活。而這些人當時已經是受到業內關注的人物了。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佐藤明,“冰冷落日”系列(Cool Sunset)1960年,© Akira Sato

東鬆的“地方政治家”作品獲得第一屆攝影批評家協會獎的新人獎,奈良原也於次年以“女子受刑監獄”和“修道院”這樣的,在封閉空間中人類的內心表現為主題的作品而獲獎。細江也在1960年以“男人與女人”的作品獲獎。他請舞蹈家土方等人來做模特,用照片的方式表現出男女的性別的肉體關係的作品。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細江英公,“男人與女人”系列(Man and Woman),1959-1960年,© Eikoh Hosoe

vivo像是大型連發手槍,目標是讓攝影家自立。vivo時代的特徵是以戰爭的複雜經驗為背景,印刻在他們各自少年時代中的空襲後的廢墟。他們在這樣的記憶下以不同形態呈現。

主要有東鬆照明以長崎的原子彈爆炸資料館的資料等拍攝的作品和川田喜久治對原子彈爆炸後的廣島、戰爭中的要塞等所拍攝的“地圖”系列作品。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川田喜久治,“地圖”系列(The Map),1960 -1965年,© Kikuji Kawada

另外很重要的是,攝影雜誌“每日攝影”的主編山岸章二的存在,他從1963年左右就開始不斷的積極的把年輕攝影師推出來。

高梨豐的“東京人”,深瀨昌久的“鴉”和奈良原一高的“靜止的時間”等。1965年森山大道把橫須賀這個作品拿到每日攝影給山岸看了之後,山岸當即決定刊登。森山由此正式出道成為攝影師,這也是行業內有名的軼事。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高梨豊,“東京人”系列,1965年,© Yutaka Takanashi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深瀬昌久,“鴉”系列之《澀谷公園道》(Park street, Shibuya),1982年,©Masahisa Fukase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奈良原一高,“靜止的時間”系列(Where Time Has Stopped),1963年,©Ikko Narahara

森山大道從大阪去東京想參加vivo時vivo已經解散,所以細江英公就招他做自己的助理,主要工作為沖洗照片等工作。細江英公拍攝的三島由紀夫的《薔薇刑》系列就是由森山大道全部沖洗印刷的。森田大道在每日攝影上刊登的觀光地、旅行者、雜耍場等作品於1963年自己第一個攝影集日本劇場照片帖中有彙集。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細江英公,“薔薇刑”系列,1961 - 1962年,© Eikoh Hosoe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細江英公,“薔薇刑”系列,1961 - 1962年,© Eikoh Hosoe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森山大道,“東京劇場”系列(Japan: a Photo Theater),1966年,© Daido Moriyama

荒木經惟與“私攝影”,更加關注個人

到1970年代後大學紛爭告一段落,迎來經濟高速成長期的瓶頸期,進入穩定時代後,以私生活為主題的作品攝影家陸續登場。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荒木經惟,“施樂攝影集”(Xerox Photo Book),1970年,© Nobuyoshi Araki

其代表人物有荒木經惟,他當時就職於電通廣告公司,他用公司裡的靜電印刷複印機自己製作寫真集並贈送給相關人員。同時還通過作品展示銀座的拉麵館。

“藝術圈女王”問“藝術圈金城武”,你是不是情色作品收藏太多,才決定開一個畫廊?

在19世紀,攝影技術被髮明後,藝術也隨之進行了一次革命。藝術家們也逐漸開始利用了這樣全新的技術進行創作。

2017年ART 021期間,YT CREATIVE MEDIA雲圖在博覽會期間呈現ART TALK,特別邀請Taka Ishii Gallery創始人石井孝之, 與K11 北區美術館部助理總經理-藝術項目及K11 Art Foundation 教育與機構關係總監薛梅,以攝影與收藏為主題,從日本和中國的攝影藝術為觀眾帶來關於攝影藝術的思考。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薛梅與石井孝之

日本的第一個攝影團體——vivo,閃耀著大師名字的團體

日本東京1957年5月的團體展“十人之眼”是一場關鍵性的展覽會,參加成員有奈良原一高(ナラハラ イッコ)、細江英公(ほそえ えいこう)、石元泰博(いしもと)、川田喜久治(かわだ きくじ)、左藤明(さとう)、丹野章(たんの)、東鬆照明((とまつ しょうめい)、常磐トヨ子(ときわ)、中村正也(ナカムラ )。他們通過展示威廉·克萊因的“紐約”,愛德·範·德·艾爾斯肯(荷蘭攝影家)的“左岸之戀”和羅伯特·弗蘭克的“美國人”等作品,這些嶄新表現方式帶給日本攝影界不小的衝擊。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丹野章,“馬戲團”系列,(Circus),1957年,© Akira Tanno

在此其中,川田、左藤、丹野、東鬆和細江六人成立了日本第一個共同攝影團體vivo,vivo這個詞是來自於世界語,意為生活。而這些人當時已經是受到業內關注的人物了。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佐藤明,“冰冷落日”系列(Cool Sunset)1960年,© Akira Sato

東鬆的“地方政治家”作品獲得第一屆攝影批評家協會獎的新人獎,奈良原也於次年以“女子受刑監獄”和“修道院”這樣的,在封閉空間中人類的內心表現為主題的作品而獲獎。細江也在1960年以“男人與女人”的作品獲獎。他請舞蹈家土方等人來做模特,用照片的方式表現出男女的性別的肉體關係的作品。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細江英公,“男人與女人”系列(Man and Woman),1959-1960年,© Eikoh Hosoe

vivo像是大型連發手槍,目標是讓攝影家自立。vivo時代的特徵是以戰爭的複雜經驗為背景,印刻在他們各自少年時代中的空襲後的廢墟。他們在這樣的記憶下以不同形態呈現。

主要有東鬆照明以長崎的原子彈爆炸資料館的資料等拍攝的作品和川田喜久治對原子彈爆炸後的廣島、戰爭中的要塞等所拍攝的“地圖”系列作品。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川田喜久治,“地圖”系列(The Map),1960 -1965年,© Kikuji Kawada

另外很重要的是,攝影雜誌“每日攝影”的主編山岸章二的存在,他從1963年左右就開始不斷的積極的把年輕攝影師推出來。

高梨豐的“東京人”,深瀨昌久的“鴉”和奈良原一高的“靜止的時間”等。1965年森山大道把橫須賀這個作品拿到每日攝影給山岸看了之後,山岸當即決定刊登。森山由此正式出道成為攝影師,這也是行業內有名的軼事。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高梨豊,“東京人”系列,1965年,© Yutaka Takanashi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深瀬昌久,“鴉”系列之《澀谷公園道》(Park street, Shibuya),1982年,©Masahisa Fukase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奈良原一高,“靜止的時間”系列(Where Time Has Stopped),1963年,©Ikko Narahara

森山大道從大阪去東京想參加vivo時vivo已經解散,所以細江英公就招他做自己的助理,主要工作為沖洗照片等工作。細江英公拍攝的三島由紀夫的《薔薇刑》系列就是由森山大道全部沖洗印刷的。森田大道在每日攝影上刊登的觀光地、旅行者、雜耍場等作品於1963年自己第一個攝影集日本劇場照片帖中有彙集。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細江英公,“薔薇刑”系列,1961 - 1962年,© Eikoh Hosoe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細江英公,“薔薇刑”系列,1961 - 1962年,© Eikoh Hosoe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森山大道,“東京劇場”系列(Japan: a Photo Theater),1966年,© Daido Moriyama

荒木經惟與“私攝影”,更加關注個人

到1970年代後大學紛爭告一段落,迎來經濟高速成長期的瓶頸期,進入穩定時代後,以私生活為主題的作品攝影家陸續登場。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荒木經惟,“施樂攝影集”(Xerox Photo Book),1970年,© Nobuyoshi Araki

其代表人物有荒木經惟,他當時就職於電通廣告公司,他用公司裡的靜電印刷複印機自己製作寫真集並贈送給相關人員。同時還通過作品展示銀座的拉麵館。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荒木經惟,“施樂攝影集”內頁(Xerox Photo Book),1970年,© Nobuyoshi Araki

荒木經惟的代表作是與妻子陽子的新婚旅行為題材的《感傷之旅》,這是一個感覺像在看記錄膠捲般的不可思議的攝影集。荒木對於這個作品是這樣描述的——“《感傷之旅》既是我的愛也是我作為攝影家的決心。”

“藝術圈女王”問“藝術圈金城武”,你是不是情色作品收藏太多,才決定開一個畫廊?

在19世紀,攝影技術被髮明後,藝術也隨之進行了一次革命。藝術家們也逐漸開始利用了這樣全新的技術進行創作。

2017年ART 021期間,YT CREATIVE MEDIA雲圖在博覽會期間呈現ART TALK,特別邀請Taka Ishii Gallery創始人石井孝之, 與K11 北區美術館部助理總經理-藝術項目及K11 Art Foundation 教育與機構關係總監薛梅,以攝影與收藏為主題,從日本和中國的攝影藝術為觀眾帶來關於攝影藝術的思考。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薛梅與石井孝之

日本的第一個攝影團體——vivo,閃耀著大師名字的團體

日本東京1957年5月的團體展“十人之眼”是一場關鍵性的展覽會,參加成員有奈良原一高(ナラハラ イッコ)、細江英公(ほそえ えいこう)、石元泰博(いしもと)、川田喜久治(かわだ きくじ)、左藤明(さとう)、丹野章(たんの)、東鬆照明((とまつ しょうめい)、常磐トヨ子(ときわ)、中村正也(ナカムラ )。他們通過展示威廉·克萊因的“紐約”,愛德·範·德·艾爾斯肯(荷蘭攝影家)的“左岸之戀”和羅伯特·弗蘭克的“美國人”等作品,這些嶄新表現方式帶給日本攝影界不小的衝擊。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丹野章,“馬戲團”系列,(Circus),1957年,© Akira Tanno

在此其中,川田、左藤、丹野、東鬆和細江六人成立了日本第一個共同攝影團體vivo,vivo這個詞是來自於世界語,意為生活。而這些人當時已經是受到業內關注的人物了。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佐藤明,“冰冷落日”系列(Cool Sunset)1960年,© Akira Sato

東鬆的“地方政治家”作品獲得第一屆攝影批評家協會獎的新人獎,奈良原也於次年以“女子受刑監獄”和“修道院”這樣的,在封閉空間中人類的內心表現為主題的作品而獲獎。細江也在1960年以“男人與女人”的作品獲獎。他請舞蹈家土方等人來做模特,用照片的方式表現出男女的性別的肉體關係的作品。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細江英公,“男人與女人”系列(Man and Woman),1959-1960年,© Eikoh Hosoe

vivo像是大型連發手槍,目標是讓攝影家自立。vivo時代的特徵是以戰爭的複雜經驗為背景,印刻在他們各自少年時代中的空襲後的廢墟。他們在這樣的記憶下以不同形態呈現。

主要有東鬆照明以長崎的原子彈爆炸資料館的資料等拍攝的作品和川田喜久治對原子彈爆炸後的廣島、戰爭中的要塞等所拍攝的“地圖”系列作品。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川田喜久治,“地圖”系列(The Map),1960 -1965年,© Kikuji Kawada

另外很重要的是,攝影雜誌“每日攝影”的主編山岸章二的存在,他從1963年左右就開始不斷的積極的把年輕攝影師推出來。

高梨豐的“東京人”,深瀨昌久的“鴉”和奈良原一高的“靜止的時間”等。1965年森山大道把橫須賀這個作品拿到每日攝影給山岸看了之後,山岸當即決定刊登。森山由此正式出道成為攝影師,這也是行業內有名的軼事。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高梨豊,“東京人”系列,1965年,© Yutaka Takanashi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深瀬昌久,“鴉”系列之《澀谷公園道》(Park street, Shibuya),1982年,©Masahisa Fukase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奈良原一高,“靜止的時間”系列(Where Time Has Stopped),1963年,©Ikko Narahara

森山大道從大阪去東京想參加vivo時vivo已經解散,所以細江英公就招他做自己的助理,主要工作為沖洗照片等工作。細江英公拍攝的三島由紀夫的《薔薇刑》系列就是由森山大道全部沖洗印刷的。森田大道在每日攝影上刊登的觀光地、旅行者、雜耍場等作品於1963年自己第一個攝影集日本劇場照片帖中有彙集。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細江英公,“薔薇刑”系列,1961 - 1962年,© Eikoh Hosoe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細江英公,“薔薇刑”系列,1961 - 1962年,© Eikoh Hosoe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森山大道,“東京劇場”系列(Japan: a Photo Theater),1966年,© Daido Moriyama

荒木經惟與“私攝影”,更加關注個人

到1970年代後大學紛爭告一段落,迎來經濟高速成長期的瓶頸期,進入穩定時代後,以私生活為主題的作品攝影家陸續登場。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荒木經惟,“施樂攝影集”(Xerox Photo Book),1970年,© Nobuyoshi Araki

其代表人物有荒木經惟,他當時就職於電通廣告公司,他用公司裡的靜電印刷複印機自己製作寫真集並贈送給相關人員。同時還通過作品展示銀座的拉麵館。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荒木經惟,“施樂攝影集”內頁(Xerox Photo Book),1970年,© Nobuyoshi Araki

荒木經惟的代表作是與妻子陽子的新婚旅行為題材的《感傷之旅》,這是一個感覺像在看記錄膠捲般的不可思議的攝影集。荒木對於這個作品是這樣描述的——“《感傷之旅》既是我的愛也是我作為攝影家的決心。”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荒木經惟,《感傷之旅》(Sentimental Journey),1971年,© Nobuyoshi Araki

他並沒有說因為拍的是自己的新婚旅行所以照片都是真實記錄哦!只是作為一個攝影家以愛為出發點,同時也是個人生活小說為出發點。他說我自己都覺得自己會成為一個記錄生活的小說家。

“藝術圈女王”問“藝術圈金城武”,你是不是情色作品收藏太多,才決定開一個畫廊?

在19世紀,攝影技術被髮明後,藝術也隨之進行了一次革命。藝術家們也逐漸開始利用了這樣全新的技術進行創作。

2017年ART 021期間,YT CREATIVE MEDIA雲圖在博覽會期間呈現ART TALK,特別邀請Taka Ishii Gallery創始人石井孝之, 與K11 北區美術館部助理總經理-藝術項目及K11 Art Foundation 教育與機構關係總監薛梅,以攝影與收藏為主題,從日本和中國的攝影藝術為觀眾帶來關於攝影藝術的思考。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薛梅與石井孝之

日本的第一個攝影團體——vivo,閃耀著大師名字的團體

日本東京1957年5月的團體展“十人之眼”是一場關鍵性的展覽會,參加成員有奈良原一高(ナラハラ イッコ)、細江英公(ほそえ えいこう)、石元泰博(いしもと)、川田喜久治(かわだ きくじ)、左藤明(さとう)、丹野章(たんの)、東鬆照明((とまつ しょうめい)、常磐トヨ子(ときわ)、中村正也(ナカムラ )。他們通過展示威廉·克萊因的“紐約”,愛德·範·德·艾爾斯肯(荷蘭攝影家)的“左岸之戀”和羅伯特·弗蘭克的“美國人”等作品,這些嶄新表現方式帶給日本攝影界不小的衝擊。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丹野章,“馬戲團”系列,(Circus),1957年,© Akira Tanno

在此其中,川田、左藤、丹野、東鬆和細江六人成立了日本第一個共同攝影團體vivo,vivo這個詞是來自於世界語,意為生活。而這些人當時已經是受到業內關注的人物了。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佐藤明,“冰冷落日”系列(Cool Sunset)1960年,© Akira Sato

東鬆的“地方政治家”作品獲得第一屆攝影批評家協會獎的新人獎,奈良原也於次年以“女子受刑監獄”和“修道院”這樣的,在封閉空間中人類的內心表現為主題的作品而獲獎。細江也在1960年以“男人與女人”的作品獲獎。他請舞蹈家土方等人來做模特,用照片的方式表現出男女的性別的肉體關係的作品。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細江英公,“男人與女人”系列(Man and Woman),1959-1960年,© Eikoh Hosoe

vivo像是大型連發手槍,目標是讓攝影家自立。vivo時代的特徵是以戰爭的複雜經驗為背景,印刻在他們各自少年時代中的空襲後的廢墟。他們在這樣的記憶下以不同形態呈現。

主要有東鬆照明以長崎的原子彈爆炸資料館的資料等拍攝的作品和川田喜久治對原子彈爆炸後的廣島、戰爭中的要塞等所拍攝的“地圖”系列作品。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川田喜久治,“地圖”系列(The Map),1960 -1965年,© Kikuji Kawada

另外很重要的是,攝影雜誌“每日攝影”的主編山岸章二的存在,他從1963年左右就開始不斷的積極的把年輕攝影師推出來。

高梨豐的“東京人”,深瀨昌久的“鴉”和奈良原一高的“靜止的時間”等。1965年森山大道把橫須賀這個作品拿到每日攝影給山岸看了之後,山岸當即決定刊登。森山由此正式出道成為攝影師,這也是行業內有名的軼事。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高梨豊,“東京人”系列,1965年,© Yutaka Takanashi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深瀬昌久,“鴉”系列之《澀谷公園道》(Park street, Shibuya),1982年,©Masahisa Fukase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奈良原一高,“靜止的時間”系列(Where Time Has Stopped),1963年,©Ikko Narahara

森山大道從大阪去東京想參加vivo時vivo已經解散,所以細江英公就招他做自己的助理,主要工作為沖洗照片等工作。細江英公拍攝的三島由紀夫的《薔薇刑》系列就是由森山大道全部沖洗印刷的。森田大道在每日攝影上刊登的觀光地、旅行者、雜耍場等作品於1963年自己第一個攝影集日本劇場照片帖中有彙集。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細江英公,“薔薇刑”系列,1961 - 1962年,© Eikoh Hosoe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細江英公,“薔薇刑”系列,1961 - 1962年,© Eikoh Hosoe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森山大道,“東京劇場”系列(Japan: a Photo Theater),1966年,© Daido Moriyama

荒木經惟與“私攝影”,更加關注個人

到1970年代後大學紛爭告一段落,迎來經濟高速成長期的瓶頸期,進入穩定時代後,以私生活為主題的作品攝影家陸續登場。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荒木經惟,“施樂攝影集”(Xerox Photo Book),1970年,© Nobuyoshi Araki

其代表人物有荒木經惟,他當時就職於電通廣告公司,他用公司裡的靜電印刷複印機自己製作寫真集並贈送給相關人員。同時還通過作品展示銀座的拉麵館。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荒木經惟,“施樂攝影集”內頁(Xerox Photo Book),1970年,© Nobuyoshi Araki

荒木經惟的代表作是與妻子陽子的新婚旅行為題材的《感傷之旅》,這是一個感覺像在看記錄膠捲般的不可思議的攝影集。荒木對於這個作品是這樣描述的——“《感傷之旅》既是我的愛也是我作為攝影家的決心。”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荒木經惟,《感傷之旅》(Sentimental Journey),1971年,© Nobuyoshi Araki

他並沒有說因為拍的是自己的新婚旅行所以照片都是真實記錄哦!只是作為一個攝影家以愛為出發點,同時也是個人生活小說為出發點。他說我自己都覺得自己會成為一個記錄生活的小說家。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荒木經惟,《感傷之旅》(Sentimental Journey),1971年,© Nobuyoshi Araki

“藝術圈女王”問“藝術圈金城武”,你是不是情色作品收藏太多,才決定開一個畫廊?

在19世紀,攝影技術被髮明後,藝術也隨之進行了一次革命。藝術家們也逐漸開始利用了這樣全新的技術進行創作。

2017年ART 021期間,YT CREATIVE MEDIA雲圖在博覽會期間呈現ART TALK,特別邀請Taka Ishii Gallery創始人石井孝之, 與K11 北區美術館部助理總經理-藝術項目及K11 Art Foundation 教育與機構關係總監薛梅,以攝影與收藏為主題,從日本和中國的攝影藝術為觀眾帶來關於攝影藝術的思考。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薛梅與石井孝之

日本的第一個攝影團體——vivo,閃耀著大師名字的團體

日本東京1957年5月的團體展“十人之眼”是一場關鍵性的展覽會,參加成員有奈良原一高(ナラハラ イッコ)、細江英公(ほそえ えいこう)、石元泰博(いしもと)、川田喜久治(かわだ きくじ)、左藤明(さとう)、丹野章(たんの)、東鬆照明((とまつ しょうめい)、常磐トヨ子(ときわ)、中村正也(ナカムラ )。他們通過展示威廉·克萊因的“紐約”,愛德·範·德·艾爾斯肯(荷蘭攝影家)的“左岸之戀”和羅伯特·弗蘭克的“美國人”等作品,這些嶄新表現方式帶給日本攝影界不小的衝擊。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丹野章,“馬戲團”系列,(Circus),1957年,© Akira Tanno

在此其中,川田、左藤、丹野、東鬆和細江六人成立了日本第一個共同攝影團體vivo,vivo這個詞是來自於世界語,意為生活。而這些人當時已經是受到業內關注的人物了。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佐藤明,“冰冷落日”系列(Cool Sunset)1960年,© Akira Sato

東鬆的“地方政治家”作品獲得第一屆攝影批評家協會獎的新人獎,奈良原也於次年以“女子受刑監獄”和“修道院”這樣的,在封閉空間中人類的內心表現為主題的作品而獲獎。細江也在1960年以“男人與女人”的作品獲獎。他請舞蹈家土方等人來做模特,用照片的方式表現出男女的性別的肉體關係的作品。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細江英公,“男人與女人”系列(Man and Woman),1959-1960年,© Eikoh Hosoe

vivo像是大型連發手槍,目標是讓攝影家自立。vivo時代的特徵是以戰爭的複雜經驗為背景,印刻在他們各自少年時代中的空襲後的廢墟。他們在這樣的記憶下以不同形態呈現。

主要有東鬆照明以長崎的原子彈爆炸資料館的資料等拍攝的作品和川田喜久治對原子彈爆炸後的廣島、戰爭中的要塞等所拍攝的“地圖”系列作品。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川田喜久治,“地圖”系列(The Map),1960 -1965年,© Kikuji Kawada

另外很重要的是,攝影雜誌“每日攝影”的主編山岸章二的存在,他從1963年左右就開始不斷的積極的把年輕攝影師推出來。

高梨豐的“東京人”,深瀨昌久的“鴉”和奈良原一高的“靜止的時間”等。1965年森山大道把橫須賀這個作品拿到每日攝影給山岸看了之後,山岸當即決定刊登。森山由此正式出道成為攝影師,這也是行業內有名的軼事。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高梨豊,“東京人”系列,1965年,© Yutaka Takanashi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深瀬昌久,“鴉”系列之《澀谷公園道》(Park street, Shibuya),1982年,©Masahisa Fukase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奈良原一高,“靜止的時間”系列(Where Time Has Stopped),1963年,©Ikko Narahara

森山大道從大阪去東京想參加vivo時vivo已經解散,所以細江英公就招他做自己的助理,主要工作為沖洗照片等工作。細江英公拍攝的三島由紀夫的《薔薇刑》系列就是由森山大道全部沖洗印刷的。森田大道在每日攝影上刊登的觀光地、旅行者、雜耍場等作品於1963年自己第一個攝影集日本劇場照片帖中有彙集。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細江英公,“薔薇刑”系列,1961 - 1962年,© Eikoh Hosoe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細江英公,“薔薇刑”系列,1961 - 1962年,© Eikoh Hosoe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森山大道,“東京劇場”系列(Japan: a Photo Theater),1966年,© Daido Moriyama

荒木經惟與“私攝影”,更加關注個人

到1970年代後大學紛爭告一段落,迎來經濟高速成長期的瓶頸期,進入穩定時代後,以私生活為主題的作品攝影家陸續登場。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荒木經惟,“施樂攝影集”(Xerox Photo Book),1970年,© Nobuyoshi Araki

其代表人物有荒木經惟,他當時就職於電通廣告公司,他用公司裡的靜電印刷複印機自己製作寫真集並贈送給相關人員。同時還通過作品展示銀座的拉麵館。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荒木經惟,“施樂攝影集”內頁(Xerox Photo Book),1970年,© Nobuyoshi Araki

荒木經惟的代表作是與妻子陽子的新婚旅行為題材的《感傷之旅》,這是一個感覺像在看記錄膠捲般的不可思議的攝影集。荒木對於這個作品是這樣描述的——“《感傷之旅》既是我的愛也是我作為攝影家的決心。”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荒木經惟,《感傷之旅》(Sentimental Journey),1971年,© Nobuyoshi Araki

他並沒有說因為拍的是自己的新婚旅行所以照片都是真實記錄哦!只是作為一個攝影家以愛為出發點,同時也是個人生活小說為出發點。他說我自己都覺得自己會成為一個記錄生活的小說家。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荒木經惟,《感傷之旅》(Sentimental Journey),1971年,© Nobuyoshi Araki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荒木經惟,《感傷之旅》(Sentimental Journey),1971年,© Nobuyoshi Araki

之後1991年荒木的妻子陽子患子宮癌後至去世的整個過程荒木也通過作品集用照片來代替他闡述這一點一滴。是一本看了會把眼淚流盡的攝影集。

“藝術圈女王”問“藝術圈金城武”,你是不是情色作品收藏太多,才決定開一個畫廊?

在19世紀,攝影技術被髮明後,藝術也隨之進行了一次革命。藝術家們也逐漸開始利用了這樣全新的技術進行創作。

2017年ART 021期間,YT CREATIVE MEDIA雲圖在博覽會期間呈現ART TALK,特別邀請Taka Ishii Gallery創始人石井孝之, 與K11 北區美術館部助理總經理-藝術項目及K11 Art Foundation 教育與機構關係總監薛梅,以攝影與收藏為主題,從日本和中國的攝影藝術為觀眾帶來關於攝影藝術的思考。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薛梅與石井孝之

日本的第一個攝影團體——vivo,閃耀著大師名字的團體

日本東京1957年5月的團體展“十人之眼”是一場關鍵性的展覽會,參加成員有奈良原一高(ナラハラ イッコ)、細江英公(ほそえ えいこう)、石元泰博(いしもと)、川田喜久治(かわだ きくじ)、左藤明(さとう)、丹野章(たんの)、東鬆照明((とまつ しょうめい)、常磐トヨ子(ときわ)、中村正也(ナカムラ )。他們通過展示威廉·克萊因的“紐約”,愛德·範·德·艾爾斯肯(荷蘭攝影家)的“左岸之戀”和羅伯特·弗蘭克的“美國人”等作品,這些嶄新表現方式帶給日本攝影界不小的衝擊。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丹野章,“馬戲團”系列,(Circus),1957年,© Akira Tanno

在此其中,川田、左藤、丹野、東鬆和細江六人成立了日本第一個共同攝影團體vivo,vivo這個詞是來自於世界語,意為生活。而這些人當時已經是受到業內關注的人物了。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佐藤明,“冰冷落日”系列(Cool Sunset)1960年,© Akira Sato

東鬆的“地方政治家”作品獲得第一屆攝影批評家協會獎的新人獎,奈良原也於次年以“女子受刑監獄”和“修道院”這樣的,在封閉空間中人類的內心表現為主題的作品而獲獎。細江也在1960年以“男人與女人”的作品獲獎。他請舞蹈家土方等人來做模特,用照片的方式表現出男女的性別的肉體關係的作品。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細江英公,“男人與女人”系列(Man and Woman),1959-1960年,© Eikoh Hosoe

vivo像是大型連發手槍,目標是讓攝影家自立。vivo時代的特徵是以戰爭的複雜經驗為背景,印刻在他們各自少年時代中的空襲後的廢墟。他們在這樣的記憶下以不同形態呈現。

主要有東鬆照明以長崎的原子彈爆炸資料館的資料等拍攝的作品和川田喜久治對原子彈爆炸後的廣島、戰爭中的要塞等所拍攝的“地圖”系列作品。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川田喜久治,“地圖”系列(The Map),1960 -1965年,© Kikuji Kawada

另外很重要的是,攝影雜誌“每日攝影”的主編山岸章二的存在,他從1963年左右就開始不斷的積極的把年輕攝影師推出來。

高梨豐的“東京人”,深瀨昌久的“鴉”和奈良原一高的“靜止的時間”等。1965年森山大道把橫須賀這個作品拿到每日攝影給山岸看了之後,山岸當即決定刊登。森山由此正式出道成為攝影師,這也是行業內有名的軼事。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高梨豊,“東京人”系列,1965年,© Yutaka Takanashi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深瀬昌久,“鴉”系列之《澀谷公園道》(Park street, Shibuya),1982年,©Masahisa Fukase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奈良原一高,“靜止的時間”系列(Where Time Has Stopped),1963年,©Ikko Narahara

森山大道從大阪去東京想參加vivo時vivo已經解散,所以細江英公就招他做自己的助理,主要工作為沖洗照片等工作。細江英公拍攝的三島由紀夫的《薔薇刑》系列就是由森山大道全部沖洗印刷的。森田大道在每日攝影上刊登的觀光地、旅行者、雜耍場等作品於1963年自己第一個攝影集日本劇場照片帖中有彙集。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細江英公,“薔薇刑”系列,1961 - 1962年,© Eikoh Hosoe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細江英公,“薔薇刑”系列,1961 - 1962年,© Eikoh Hosoe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森山大道,“東京劇場”系列(Japan: a Photo Theater),1966年,© Daido Moriyama

荒木經惟與“私攝影”,更加關注個人

到1970年代後大學紛爭告一段落,迎來經濟高速成長期的瓶頸期,進入穩定時代後,以私生活為主題的作品攝影家陸續登場。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荒木經惟,“施樂攝影集”(Xerox Photo Book),1970年,© Nobuyoshi Araki

其代表人物有荒木經惟,他當時就職於電通廣告公司,他用公司裡的靜電印刷複印機自己製作寫真集並贈送給相關人員。同時還通過作品展示銀座的拉麵館。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荒木經惟,“施樂攝影集”內頁(Xerox Photo Book),1970年,© Nobuyoshi Araki

荒木經惟的代表作是與妻子陽子的新婚旅行為題材的《感傷之旅》,這是一個感覺像在看記錄膠捲般的不可思議的攝影集。荒木對於這個作品是這樣描述的——“《感傷之旅》既是我的愛也是我作為攝影家的決心。”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荒木經惟,《感傷之旅》(Sentimental Journey),1971年,© Nobuyoshi Araki

他並沒有說因為拍的是自己的新婚旅行所以照片都是真實記錄哦!只是作為一個攝影家以愛為出發點,同時也是個人生活小說為出發點。他說我自己都覺得自己會成為一個記錄生活的小說家。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荒木經惟,《感傷之旅》(Sentimental Journey),1971年,© Nobuyoshi Araki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荒木經惟,《感傷之旅》(Sentimental Journey),1971年,© Nobuyoshi Araki

之後1991年荒木的妻子陽子患子宮癌後至去世的整個過程荒木也通過作品集用照片來代替他闡述這一點一滴。是一本看了會把眼淚流盡的攝影集。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荒木經惟,“感傷之旅,冬之旅”(Sentimental Journey, Winter Journey),1971-1990年,© Nobuyoshi Araki

“藝術圈女王”問“藝術圈金城武”,你是不是情色作品收藏太多,才決定開一個畫廊?

在19世紀,攝影技術被髮明後,藝術也隨之進行了一次革命。藝術家們也逐漸開始利用了這樣全新的技術進行創作。

2017年ART 021期間,YT CREATIVE MEDIA雲圖在博覽會期間呈現ART TALK,特別邀請Taka Ishii Gallery創始人石井孝之, 與K11 北區美術館部助理總經理-藝術項目及K11 Art Foundation 教育與機構關係總監薛梅,以攝影與收藏為主題,從日本和中國的攝影藝術為觀眾帶來關於攝影藝術的思考。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薛梅與石井孝之

日本的第一個攝影團體——vivo,閃耀著大師名字的團體

日本東京1957年5月的團體展“十人之眼”是一場關鍵性的展覽會,參加成員有奈良原一高(ナラハラ イッコ)、細江英公(ほそえ えいこう)、石元泰博(いしもと)、川田喜久治(かわだ きくじ)、左藤明(さとう)、丹野章(たんの)、東鬆照明((とまつ しょうめい)、常磐トヨ子(ときわ)、中村正也(ナカムラ )。他們通過展示威廉·克萊因的“紐約”,愛德·範·德·艾爾斯肯(荷蘭攝影家)的“左岸之戀”和羅伯特·弗蘭克的“美國人”等作品,這些嶄新表現方式帶給日本攝影界不小的衝擊。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丹野章,“馬戲團”系列,(Circus),1957年,© Akira Tanno

在此其中,川田、左藤、丹野、東鬆和細江六人成立了日本第一個共同攝影團體vivo,vivo這個詞是來自於世界語,意為生活。而這些人當時已經是受到業內關注的人物了。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佐藤明,“冰冷落日”系列(Cool Sunset)1960年,© Akira Sato

東鬆的“地方政治家”作品獲得第一屆攝影批評家協會獎的新人獎,奈良原也於次年以“女子受刑監獄”和“修道院”這樣的,在封閉空間中人類的內心表現為主題的作品而獲獎。細江也在1960年以“男人與女人”的作品獲獎。他請舞蹈家土方等人來做模特,用照片的方式表現出男女的性別的肉體關係的作品。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細江英公,“男人與女人”系列(Man and Woman),1959-1960年,© Eikoh Hosoe

vivo像是大型連發手槍,目標是讓攝影家自立。vivo時代的特徵是以戰爭的複雜經驗為背景,印刻在他們各自少年時代中的空襲後的廢墟。他們在這樣的記憶下以不同形態呈現。

主要有東鬆照明以長崎的原子彈爆炸資料館的資料等拍攝的作品和川田喜久治對原子彈爆炸後的廣島、戰爭中的要塞等所拍攝的“地圖”系列作品。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川田喜久治,“地圖”系列(The Map),1960 -1965年,© Kikuji Kawada

另外很重要的是,攝影雜誌“每日攝影”的主編山岸章二的存在,他從1963年左右就開始不斷的積極的把年輕攝影師推出來。

高梨豐的“東京人”,深瀨昌久的“鴉”和奈良原一高的“靜止的時間”等。1965年森山大道把橫須賀這個作品拿到每日攝影給山岸看了之後,山岸當即決定刊登。森山由此正式出道成為攝影師,這也是行業內有名的軼事。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高梨豊,“東京人”系列,1965年,© Yutaka Takanashi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深瀬昌久,“鴉”系列之《澀谷公園道》(Park street, Shibuya),1982年,©Masahisa Fukase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奈良原一高,“靜止的時間”系列(Where Time Has Stopped),1963年,©Ikko Narahara

森山大道從大阪去東京想參加vivo時vivo已經解散,所以細江英公就招他做自己的助理,主要工作為沖洗照片等工作。細江英公拍攝的三島由紀夫的《薔薇刑》系列就是由森山大道全部沖洗印刷的。森田大道在每日攝影上刊登的觀光地、旅行者、雜耍場等作品於1963年自己第一個攝影集日本劇場照片帖中有彙集。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細江英公,“薔薇刑”系列,1961 - 1962年,© Eikoh Hosoe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細江英公,“薔薇刑”系列,1961 - 1962年,© Eikoh Hosoe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森山大道,“東京劇場”系列(Japan: a Photo Theater),1966年,© Daido Moriyama

荒木經惟與“私攝影”,更加關注個人

到1970年代後大學紛爭告一段落,迎來經濟高速成長期的瓶頸期,進入穩定時代後,以私生活為主題的作品攝影家陸續登場。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荒木經惟,“施樂攝影集”(Xerox Photo Book),1970年,© Nobuyoshi Araki

其代表人物有荒木經惟,他當時就職於電通廣告公司,他用公司裡的靜電印刷複印機自己製作寫真集並贈送給相關人員。同時還通過作品展示銀座的拉麵館。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荒木經惟,“施樂攝影集”內頁(Xerox Photo Book),1970年,© Nobuyoshi Araki

荒木經惟的代表作是與妻子陽子的新婚旅行為題材的《感傷之旅》,這是一個感覺像在看記錄膠捲般的不可思議的攝影集。荒木對於這個作品是這樣描述的——“《感傷之旅》既是我的愛也是我作為攝影家的決心。”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荒木經惟,《感傷之旅》(Sentimental Journey),1971年,© Nobuyoshi Araki

他並沒有說因為拍的是自己的新婚旅行所以照片都是真實記錄哦!只是作為一個攝影家以愛為出發點,同時也是個人生活小說為出發點。他說我自己都覺得自己會成為一個記錄生活的小說家。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荒木經惟,《感傷之旅》(Sentimental Journey),1971年,© Nobuyoshi Araki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荒木經惟,《感傷之旅》(Sentimental Journey),1971年,© Nobuyoshi Araki

之後1991年荒木的妻子陽子患子宮癌後至去世的整個過程荒木也通過作品集用照片來代替他闡述這一點一滴。是一本看了會把眼淚流盡的攝影集。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荒木經惟,“感傷之旅,冬之旅”(Sentimental Journey, Winter Journey),1971-1990年,© Nobuyoshi Araki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這張荒木經惟和洋子遺像的合影,不是他自己拍的,但荒木經惟說,這是“他最好的照片”。

80年代的攝影雜誌寫真時代的創刊中照片的中心幾乎都是由荒木擔當製作的。發售初期被認定為可以刊登任何照片的成人雜誌,但放在今天再去回顧的話會發現這是一本濃縮了80年代風貌的非常重要的雜誌。

來到中國,浪漫的楊福東

1993年,一個來自北京通縣的青年在杭州西湖邊忍受不了在美院學習寫實油畫,他決定三個月不開口說話,只用眼睛和身體觀察、感受身邊事物的變化。“三個月中,我保持沉默”,22歲的楊福東以此作為人生中的第一件藝術作品。在90年代初那個混雜著青春迷失與變革激情的現實中,他像是一個遠航的詩人,向著別處漂流。

“藝術圈女王”問“藝術圈金城武”,你是不是情色作品收藏太多,才決定開一個畫廊?

在19世紀,攝影技術被髮明後,藝術也隨之進行了一次革命。藝術家們也逐漸開始利用了這樣全新的技術進行創作。

2017年ART 021期間,YT CREATIVE MEDIA雲圖在博覽會期間呈現ART TALK,特別邀請Taka Ishii Gallery創始人石井孝之, 與K11 北區美術館部助理總經理-藝術項目及K11 Art Foundation 教育與機構關係總監薛梅,以攝影與收藏為主題,從日本和中國的攝影藝術為觀眾帶來關於攝影藝術的思考。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薛梅與石井孝之

日本的第一個攝影團體——vivo,閃耀著大師名字的團體

日本東京1957年5月的團體展“十人之眼”是一場關鍵性的展覽會,參加成員有奈良原一高(ナラハラ イッコ)、細江英公(ほそえ えいこう)、石元泰博(いしもと)、川田喜久治(かわだ きくじ)、左藤明(さとう)、丹野章(たんの)、東鬆照明((とまつ しょうめい)、常磐トヨ子(ときわ)、中村正也(ナカムラ )。他們通過展示威廉·克萊因的“紐約”,愛德·範·德·艾爾斯肯(荷蘭攝影家)的“左岸之戀”和羅伯特·弗蘭克的“美國人”等作品,這些嶄新表現方式帶給日本攝影界不小的衝擊。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丹野章,“馬戲團”系列,(Circus),1957年,© Akira Tanno

在此其中,川田、左藤、丹野、東鬆和細江六人成立了日本第一個共同攝影團體vivo,vivo這個詞是來自於世界語,意為生活。而這些人當時已經是受到業內關注的人物了。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佐藤明,“冰冷落日”系列(Cool Sunset)1960年,© Akira Sato

東鬆的“地方政治家”作品獲得第一屆攝影批評家協會獎的新人獎,奈良原也於次年以“女子受刑監獄”和“修道院”這樣的,在封閉空間中人類的內心表現為主題的作品而獲獎。細江也在1960年以“男人與女人”的作品獲獎。他請舞蹈家土方等人來做模特,用照片的方式表現出男女的性別的肉體關係的作品。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細江英公,“男人與女人”系列(Man and Woman),1959-1960年,© Eikoh Hosoe

vivo像是大型連發手槍,目標是讓攝影家自立。vivo時代的特徵是以戰爭的複雜經驗為背景,印刻在他們各自少年時代中的空襲後的廢墟。他們在這樣的記憶下以不同形態呈現。

主要有東鬆照明以長崎的原子彈爆炸資料館的資料等拍攝的作品和川田喜久治對原子彈爆炸後的廣島、戰爭中的要塞等所拍攝的“地圖”系列作品。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川田喜久治,“地圖”系列(The Map),1960 -1965年,© Kikuji Kawada

另外很重要的是,攝影雜誌“每日攝影”的主編山岸章二的存在,他從1963年左右就開始不斷的積極的把年輕攝影師推出來。

高梨豐的“東京人”,深瀨昌久的“鴉”和奈良原一高的“靜止的時間”等。1965年森山大道把橫須賀這個作品拿到每日攝影給山岸看了之後,山岸當即決定刊登。森山由此正式出道成為攝影師,這也是行業內有名的軼事。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高梨豊,“東京人”系列,1965年,© Yutaka Takanashi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深瀬昌久,“鴉”系列之《澀谷公園道》(Park street, Shibuya),1982年,©Masahisa Fukase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奈良原一高,“靜止的時間”系列(Where Time Has Stopped),1963年,©Ikko Narahara

森山大道從大阪去東京想參加vivo時vivo已經解散,所以細江英公就招他做自己的助理,主要工作為沖洗照片等工作。細江英公拍攝的三島由紀夫的《薔薇刑》系列就是由森山大道全部沖洗印刷的。森田大道在每日攝影上刊登的觀光地、旅行者、雜耍場等作品於1963年自己第一個攝影集日本劇場照片帖中有彙集。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細江英公,“薔薇刑”系列,1961 - 1962年,© Eikoh Hosoe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細江英公,“薔薇刑”系列,1961 - 1962年,© Eikoh Hosoe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森山大道,“東京劇場”系列(Japan: a Photo Theater),1966年,© Daido Moriyama

荒木經惟與“私攝影”,更加關注個人

到1970年代後大學紛爭告一段落,迎來經濟高速成長期的瓶頸期,進入穩定時代後,以私生活為主題的作品攝影家陸續登場。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荒木經惟,“施樂攝影集”(Xerox Photo Book),1970年,© Nobuyoshi Araki

其代表人物有荒木經惟,他當時就職於電通廣告公司,他用公司裡的靜電印刷複印機自己製作寫真集並贈送給相關人員。同時還通過作品展示銀座的拉麵館。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荒木經惟,“施樂攝影集”內頁(Xerox Photo Book),1970年,© Nobuyoshi Araki

荒木經惟的代表作是與妻子陽子的新婚旅行為題材的《感傷之旅》,這是一個感覺像在看記錄膠捲般的不可思議的攝影集。荒木對於這個作品是這樣描述的——“《感傷之旅》既是我的愛也是我作為攝影家的決心。”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荒木經惟,《感傷之旅》(Sentimental Journey),1971年,© Nobuyoshi Araki

他並沒有說因為拍的是自己的新婚旅行所以照片都是真實記錄哦!只是作為一個攝影家以愛為出發點,同時也是個人生活小說為出發點。他說我自己都覺得自己會成為一個記錄生活的小說家。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荒木經惟,《感傷之旅》(Sentimental Journey),1971年,© Nobuyoshi Araki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荒木經惟,《感傷之旅》(Sentimental Journey),1971年,© Nobuyoshi Araki

之後1991年荒木的妻子陽子患子宮癌後至去世的整個過程荒木也通過作品集用照片來代替他闡述這一點一滴。是一本看了會把眼淚流盡的攝影集。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荒木經惟,“感傷之旅,冬之旅”(Sentimental Journey, Winter Journey),1971-1990年,© Nobuyoshi Araki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這張荒木經惟和洋子遺像的合影,不是他自己拍的,但荒木經惟說,這是“他最好的照片”。

80年代的攝影雜誌寫真時代的創刊中照片的中心幾乎都是由荒木擔當製作的。發售初期被認定為可以刊登任何照片的成人雜誌,但放在今天再去回顧的話會發現這是一本濃縮了80年代風貌的非常重要的雜誌。

來到中國,浪漫的楊福東

1993年,一個來自北京通縣的青年在杭州西湖邊忍受不了在美院學習寫實油畫,他決定三個月不開口說話,只用眼睛和身體觀察、感受身邊事物的變化。“三個月中,我保持沉默”,22歲的楊福東以此作為人生中的第一件藝術作品。在90年代初那個混雜著青春迷失與變革激情的現實中,他像是一個遠航的詩人,向著別處漂流。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楊福東 - 《陌生天堂》劇照,1997-2002

1995年畢業時,他沒有找到工作,隨著戶籍遷回北京。他在浙美的老同學蔣志,當時在北京一家雜誌社工作,蔣志居住的呼家樓成為一幫藝術青年的據點,邱志傑像個“瘋子”一樣,劉韡、吳美純不停地拋出新問題……

“藝術圈女王”問“藝術圈金城武”,你是不是情色作品收藏太多,才決定開一個畫廊?

在19世紀,攝影技術被髮明後,藝術也隨之進行了一次革命。藝術家們也逐漸開始利用了這樣全新的技術進行創作。

2017年ART 021期間,YT CREATIVE MEDIA雲圖在博覽會期間呈現ART TALK,特別邀請Taka Ishii Gallery創始人石井孝之, 與K11 北區美術館部助理總經理-藝術項目及K11 Art Foundation 教育與機構關係總監薛梅,以攝影與收藏為主題,從日本和中國的攝影藝術為觀眾帶來關於攝影藝術的思考。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薛梅與石井孝之

日本的第一個攝影團體——vivo,閃耀著大師名字的團體

日本東京1957年5月的團體展“十人之眼”是一場關鍵性的展覽會,參加成員有奈良原一高(ナラハラ イッコ)、細江英公(ほそえ えいこう)、石元泰博(いしもと)、川田喜久治(かわだ きくじ)、左藤明(さとう)、丹野章(たんの)、東鬆照明((とまつ しょうめい)、常磐トヨ子(ときわ)、中村正也(ナカムラ )。他們通過展示威廉·克萊因的“紐約”,愛德·範·德·艾爾斯肯(荷蘭攝影家)的“左岸之戀”和羅伯特·弗蘭克的“美國人”等作品,這些嶄新表現方式帶給日本攝影界不小的衝擊。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丹野章,“馬戲團”系列,(Circus),1957年,© Akira Tanno

在此其中,川田、左藤、丹野、東鬆和細江六人成立了日本第一個共同攝影團體vivo,vivo這個詞是來自於世界語,意為生活。而這些人當時已經是受到業內關注的人物了。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佐藤明,“冰冷落日”系列(Cool Sunset)1960年,© Akira Sato

東鬆的“地方政治家”作品獲得第一屆攝影批評家協會獎的新人獎,奈良原也於次年以“女子受刑監獄”和“修道院”這樣的,在封閉空間中人類的內心表現為主題的作品而獲獎。細江也在1960年以“男人與女人”的作品獲獎。他請舞蹈家土方等人來做模特,用照片的方式表現出男女的性別的肉體關係的作品。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細江英公,“男人與女人”系列(Man and Woman),1959-1960年,© Eikoh Hosoe

vivo像是大型連發手槍,目標是讓攝影家自立。vivo時代的特徵是以戰爭的複雜經驗為背景,印刻在他們各自少年時代中的空襲後的廢墟。他們在這樣的記憶下以不同形態呈現。

主要有東鬆照明以長崎的原子彈爆炸資料館的資料等拍攝的作品和川田喜久治對原子彈爆炸後的廣島、戰爭中的要塞等所拍攝的“地圖”系列作品。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川田喜久治,“地圖”系列(The Map),1960 -1965年,© Kikuji Kawada

另外很重要的是,攝影雜誌“每日攝影”的主編山岸章二的存在,他從1963年左右就開始不斷的積極的把年輕攝影師推出來。

高梨豐的“東京人”,深瀨昌久的“鴉”和奈良原一高的“靜止的時間”等。1965年森山大道把橫須賀這個作品拿到每日攝影給山岸看了之後,山岸當即決定刊登。森山由此正式出道成為攝影師,這也是行業內有名的軼事。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高梨豊,“東京人”系列,1965年,© Yutaka Takanashi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深瀬昌久,“鴉”系列之《澀谷公園道》(Park street, Shibuya),1982年,©Masahisa Fukase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奈良原一高,“靜止的時間”系列(Where Time Has Stopped),1963年,©Ikko Narahara

森山大道從大阪去東京想參加vivo時vivo已經解散,所以細江英公就招他做自己的助理,主要工作為沖洗照片等工作。細江英公拍攝的三島由紀夫的《薔薇刑》系列就是由森山大道全部沖洗印刷的。森田大道在每日攝影上刊登的觀光地、旅行者、雜耍場等作品於1963年自己第一個攝影集日本劇場照片帖中有彙集。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細江英公,“薔薇刑”系列,1961 - 1962年,© Eikoh Hosoe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細江英公,“薔薇刑”系列,1961 - 1962年,© Eikoh Hosoe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森山大道,“東京劇場”系列(Japan: a Photo Theater),1966年,© Daido Moriyama

荒木經惟與“私攝影”,更加關注個人

到1970年代後大學紛爭告一段落,迎來經濟高速成長期的瓶頸期,進入穩定時代後,以私生活為主題的作品攝影家陸續登場。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荒木經惟,“施樂攝影集”(Xerox Photo Book),1970年,© Nobuyoshi Araki

其代表人物有荒木經惟,他當時就職於電通廣告公司,他用公司裡的靜電印刷複印機自己製作寫真集並贈送給相關人員。同時還通過作品展示銀座的拉麵館。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荒木經惟,“施樂攝影集”內頁(Xerox Photo Book),1970年,© Nobuyoshi Araki

荒木經惟的代表作是與妻子陽子的新婚旅行為題材的《感傷之旅》,這是一個感覺像在看記錄膠捲般的不可思議的攝影集。荒木對於這個作品是這樣描述的——“《感傷之旅》既是我的愛也是我作為攝影家的決心。”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荒木經惟,《感傷之旅》(Sentimental Journey),1971年,© Nobuyoshi Araki

他並沒有說因為拍的是自己的新婚旅行所以照片都是真實記錄哦!只是作為一個攝影家以愛為出發點,同時也是個人生活小說為出發點。他說我自己都覺得自己會成為一個記錄生活的小說家。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荒木經惟,《感傷之旅》(Sentimental Journey),1971年,© Nobuyoshi Araki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荒木經惟,《感傷之旅》(Sentimental Journey),1971年,© Nobuyoshi Araki

之後1991年荒木的妻子陽子患子宮癌後至去世的整個過程荒木也通過作品集用照片來代替他闡述這一點一滴。是一本看了會把眼淚流盡的攝影集。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荒木經惟,“感傷之旅,冬之旅”(Sentimental Journey, Winter Journey),1971-1990年,© Nobuyoshi Araki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這張荒木經惟和洋子遺像的合影,不是他自己拍的,但荒木經惟說,這是“他最好的照片”。

80年代的攝影雜誌寫真時代的創刊中照片的中心幾乎都是由荒木擔當製作的。發售初期被認定為可以刊登任何照片的成人雜誌,但放在今天再去回顧的話會發現這是一本濃縮了80年代風貌的非常重要的雜誌。

來到中國,浪漫的楊福東

1993年,一個來自北京通縣的青年在杭州西湖邊忍受不了在美院學習寫實油畫,他決定三個月不開口說話,只用眼睛和身體觀察、感受身邊事物的變化。“三個月中,我保持沉默”,22歲的楊福東以此作為人生中的第一件藝術作品。在90年代初那個混雜著青春迷失與變革激情的現實中,他像是一個遠航的詩人,向著別處漂流。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楊福東 - 《陌生天堂》劇照,1997-2002

1995年畢業時,他沒有找到工作,隨著戶籍遷回北京。他在浙美的老同學蔣志,當時在北京一家雜誌社工作,蔣志居住的呼家樓成為一幫藝術青年的據點,邱志傑像個“瘋子”一樣,劉韡、吳美純不停地拋出新問題……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楊福東 - 《陌生天堂》劇照,1997-2002

楊福東揣著自己寫的劇本,中邪似地在北京找演員、找贊助,一門心思覺得只要堅持,就一定能行。他沒有想到在自己的故鄉,成了一名“北漂”,從1995年到1997年,楊福東在待業中漂了三年。

“藝術圈女王”問“藝術圈金城武”,你是不是情色作品收藏太多,才決定開一個畫廊?

在19世紀,攝影技術被髮明後,藝術也隨之進行了一次革命。藝術家們也逐漸開始利用了這樣全新的技術進行創作。

2017年ART 021期間,YT CREATIVE MEDIA雲圖在博覽會期間呈現ART TALK,特別邀請Taka Ishii Gallery創始人石井孝之, 與K11 北區美術館部助理總經理-藝術項目及K11 Art Foundation 教育與機構關係總監薛梅,以攝影與收藏為主題,從日本和中國的攝影藝術為觀眾帶來關於攝影藝術的思考。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薛梅與石井孝之

日本的第一個攝影團體——vivo,閃耀著大師名字的團體

日本東京1957年5月的團體展“十人之眼”是一場關鍵性的展覽會,參加成員有奈良原一高(ナラハラ イッコ)、細江英公(ほそえ えいこう)、石元泰博(いしもと)、川田喜久治(かわだ きくじ)、左藤明(さとう)、丹野章(たんの)、東鬆照明((とまつ しょうめい)、常磐トヨ子(ときわ)、中村正也(ナカムラ )。他們通過展示威廉·克萊因的“紐約”,愛德·範·德·艾爾斯肯(荷蘭攝影家)的“左岸之戀”和羅伯特·弗蘭克的“美國人”等作品,這些嶄新表現方式帶給日本攝影界不小的衝擊。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丹野章,“馬戲團”系列,(Circus),1957年,© Akira Tanno

在此其中,川田、左藤、丹野、東鬆和細江六人成立了日本第一個共同攝影團體vivo,vivo這個詞是來自於世界語,意為生活。而這些人當時已經是受到業內關注的人物了。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佐藤明,“冰冷落日”系列(Cool Sunset)1960年,© Akira Sato

東鬆的“地方政治家”作品獲得第一屆攝影批評家協會獎的新人獎,奈良原也於次年以“女子受刑監獄”和“修道院”這樣的,在封閉空間中人類的內心表現為主題的作品而獲獎。細江也在1960年以“男人與女人”的作品獲獎。他請舞蹈家土方等人來做模特,用照片的方式表現出男女的性別的肉體關係的作品。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細江英公,“男人與女人”系列(Man and Woman),1959-1960年,© Eikoh Hosoe

vivo像是大型連發手槍,目標是讓攝影家自立。vivo時代的特徵是以戰爭的複雜經驗為背景,印刻在他們各自少年時代中的空襲後的廢墟。他們在這樣的記憶下以不同形態呈現。

主要有東鬆照明以長崎的原子彈爆炸資料館的資料等拍攝的作品和川田喜久治對原子彈爆炸後的廣島、戰爭中的要塞等所拍攝的“地圖”系列作品。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川田喜久治,“地圖”系列(The Map),1960 -1965年,© Kikuji Kawada

另外很重要的是,攝影雜誌“每日攝影”的主編山岸章二的存在,他從1963年左右就開始不斷的積極的把年輕攝影師推出來。

高梨豐的“東京人”,深瀨昌久的“鴉”和奈良原一高的“靜止的時間”等。1965年森山大道把橫須賀這個作品拿到每日攝影給山岸看了之後,山岸當即決定刊登。森山由此正式出道成為攝影師,這也是行業內有名的軼事。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高梨豊,“東京人”系列,1965年,© Yutaka Takanashi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深瀬昌久,“鴉”系列之《澀谷公園道》(Park street, Shibuya),1982年,©Masahisa Fukase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奈良原一高,“靜止的時間”系列(Where Time Has Stopped),1963年,©Ikko Narahara

森山大道從大阪去東京想參加vivo時vivo已經解散,所以細江英公就招他做自己的助理,主要工作為沖洗照片等工作。細江英公拍攝的三島由紀夫的《薔薇刑》系列就是由森山大道全部沖洗印刷的。森田大道在每日攝影上刊登的觀光地、旅行者、雜耍場等作品於1963年自己第一個攝影集日本劇場照片帖中有彙集。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細江英公,“薔薇刑”系列,1961 - 1962年,© Eikoh Hosoe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細江英公,“薔薇刑”系列,1961 - 1962年,© Eikoh Hosoe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森山大道,“東京劇場”系列(Japan: a Photo Theater),1966年,© Daido Moriyama

荒木經惟與“私攝影”,更加關注個人

到1970年代後大學紛爭告一段落,迎來經濟高速成長期的瓶頸期,進入穩定時代後,以私生活為主題的作品攝影家陸續登場。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荒木經惟,“施樂攝影集”(Xerox Photo Book),1970年,© Nobuyoshi Araki

其代表人物有荒木經惟,他當時就職於電通廣告公司,他用公司裡的靜電印刷複印機自己製作寫真集並贈送給相關人員。同時還通過作品展示銀座的拉麵館。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荒木經惟,“施樂攝影集”內頁(Xerox Photo Book),1970年,© Nobuyoshi Araki

荒木經惟的代表作是與妻子陽子的新婚旅行為題材的《感傷之旅》,這是一個感覺像在看記錄膠捲般的不可思議的攝影集。荒木對於這個作品是這樣描述的——“《感傷之旅》既是我的愛也是我作為攝影家的決心。”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荒木經惟,《感傷之旅》(Sentimental Journey),1971年,© Nobuyoshi Araki

他並沒有說因為拍的是自己的新婚旅行所以照片都是真實記錄哦!只是作為一個攝影家以愛為出發點,同時也是個人生活小說為出發點。他說我自己都覺得自己會成為一個記錄生活的小說家。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荒木經惟,《感傷之旅》(Sentimental Journey),1971年,© Nobuyoshi Araki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荒木經惟,《感傷之旅》(Sentimental Journey),1971年,© Nobuyoshi Araki

之後1991年荒木的妻子陽子患子宮癌後至去世的整個過程荒木也通過作品集用照片來代替他闡述這一點一滴。是一本看了會把眼淚流盡的攝影集。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荒木經惟,“感傷之旅,冬之旅”(Sentimental Journey, Winter Journey),1971-1990年,© Nobuyoshi Araki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這張荒木經惟和洋子遺像的合影,不是他自己拍的,但荒木經惟說,這是“他最好的照片”。

80年代的攝影雜誌寫真時代的創刊中照片的中心幾乎都是由荒木擔當製作的。發售初期被認定為可以刊登任何照片的成人雜誌,但放在今天再去回顧的話會發現這是一本濃縮了80年代風貌的非常重要的雜誌。

來到中國,浪漫的楊福東

1993年,一個來自北京通縣的青年在杭州西湖邊忍受不了在美院學習寫實油畫,他決定三個月不開口說話,只用眼睛和身體觀察、感受身邊事物的變化。“三個月中,我保持沉默”,22歲的楊福東以此作為人生中的第一件藝術作品。在90年代初那個混雜著青春迷失與變革激情的現實中,他像是一個遠航的詩人,向著別處漂流。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楊福東 - 《陌生天堂》劇照,1997-2002

1995年畢業時,他沒有找到工作,隨著戶籍遷回北京。他在浙美的老同學蔣志,當時在北京一家雜誌社工作,蔣志居住的呼家樓成為一幫藝術青年的據點,邱志傑像個“瘋子”一樣,劉韡、吳美純不停地拋出新問題……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楊福東 - 《陌生天堂》劇照,1997-2002

楊福東揣著自己寫的劇本,中邪似地在北京找演員、找贊助,一門心思覺得只要堅持,就一定能行。他沒有想到在自己的故鄉,成了一名“北漂”,從1995年到1997年,楊福東在待業中漂了三年。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楊福東 - 《竹林七賢》(第二部)拍攝現場

楊福東將自己的工資大部分都投到了拍攝影像上,那幾年他拍了不少作品。當然,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是用來完成《陌生天堂》。《陌生天堂》在杭州拍攝完成,演員都是楊福東的朋友,或者朋友的朋友,膠片是跑到各片場以最便宜的方式得到別人的變相贊助。2002年完成後期製作,並參加了當年國際上最重要的卡塞爾文獻展,楊福東在國際藝術界聲名鵲起。那一年他31歲,成為進入卡塞爾文獻展最年輕的中國藝術家。

“藝術圈女王”問“藝術圈金城武”,你是不是情色作品收藏太多,才決定開一個畫廊?

在19世紀,攝影技術被髮明後,藝術也隨之進行了一次革命。藝術家們也逐漸開始利用了這樣全新的技術進行創作。

2017年ART 021期間,YT CREATIVE MEDIA雲圖在博覽會期間呈現ART TALK,特別邀請Taka Ishii Gallery創始人石井孝之, 與K11 北區美術館部助理總經理-藝術項目及K11 Art Foundation 教育與機構關係總監薛梅,以攝影與收藏為主題,從日本和中國的攝影藝術為觀眾帶來關於攝影藝術的思考。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薛梅與石井孝之

日本的第一個攝影團體——vivo,閃耀著大師名字的團體

日本東京1957年5月的團體展“十人之眼”是一場關鍵性的展覽會,參加成員有奈良原一高(ナラハラ イッコ)、細江英公(ほそえ えいこう)、石元泰博(いしもと)、川田喜久治(かわだ きくじ)、左藤明(さとう)、丹野章(たんの)、東鬆照明((とまつ しょうめい)、常磐トヨ子(ときわ)、中村正也(ナカムラ )。他們通過展示威廉·克萊因的“紐約”,愛德·範·德·艾爾斯肯(荷蘭攝影家)的“左岸之戀”和羅伯特·弗蘭克的“美國人”等作品,這些嶄新表現方式帶給日本攝影界不小的衝擊。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丹野章,“馬戲團”系列,(Circus),1957年,© Akira Tanno

在此其中,川田、左藤、丹野、東鬆和細江六人成立了日本第一個共同攝影團體vivo,vivo這個詞是來自於世界語,意為生活。而這些人當時已經是受到業內關注的人物了。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佐藤明,“冰冷落日”系列(Cool Sunset)1960年,© Akira Sato

東鬆的“地方政治家”作品獲得第一屆攝影批評家協會獎的新人獎,奈良原也於次年以“女子受刑監獄”和“修道院”這樣的,在封閉空間中人類的內心表現為主題的作品而獲獎。細江也在1960年以“男人與女人”的作品獲獎。他請舞蹈家土方等人來做模特,用照片的方式表現出男女的性別的肉體關係的作品。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細江英公,“男人與女人”系列(Man and Woman),1959-1960年,© Eikoh Hosoe

vivo像是大型連發手槍,目標是讓攝影家自立。vivo時代的特徵是以戰爭的複雜經驗為背景,印刻在他們各自少年時代中的空襲後的廢墟。他們在這樣的記憶下以不同形態呈現。

主要有東鬆照明以長崎的原子彈爆炸資料館的資料等拍攝的作品和川田喜久治對原子彈爆炸後的廣島、戰爭中的要塞等所拍攝的“地圖”系列作品。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川田喜久治,“地圖”系列(The Map),1960 -1965年,© Kikuji Kawada

另外很重要的是,攝影雜誌“每日攝影”的主編山岸章二的存在,他從1963年左右就開始不斷的積極的把年輕攝影師推出來。

高梨豐的“東京人”,深瀨昌久的“鴉”和奈良原一高的“靜止的時間”等。1965年森山大道把橫須賀這個作品拿到每日攝影給山岸看了之後,山岸當即決定刊登。森山由此正式出道成為攝影師,這也是行業內有名的軼事。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高梨豊,“東京人”系列,1965年,© Yutaka Takanashi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深瀬昌久,“鴉”系列之《澀谷公園道》(Park street, Shibuya),1982年,©Masahisa Fukase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奈良原一高,“靜止的時間”系列(Where Time Has Stopped),1963年,©Ikko Narahara

森山大道從大阪去東京想參加vivo時vivo已經解散,所以細江英公就招他做自己的助理,主要工作為沖洗照片等工作。細江英公拍攝的三島由紀夫的《薔薇刑》系列就是由森山大道全部沖洗印刷的。森田大道在每日攝影上刊登的觀光地、旅行者、雜耍場等作品於1963年自己第一個攝影集日本劇場照片帖中有彙集。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細江英公,“薔薇刑”系列,1961 - 1962年,© Eikoh Hosoe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細江英公,“薔薇刑”系列,1961 - 1962年,© Eikoh Hosoe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森山大道,“東京劇場”系列(Japan: a Photo Theater),1966年,© Daido Moriyama

荒木經惟與“私攝影”,更加關注個人

到1970年代後大學紛爭告一段落,迎來經濟高速成長期的瓶頸期,進入穩定時代後,以私生活為主題的作品攝影家陸續登場。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荒木經惟,“施樂攝影集”(Xerox Photo Book),1970年,© Nobuyoshi Araki

其代表人物有荒木經惟,他當時就職於電通廣告公司,他用公司裡的靜電印刷複印機自己製作寫真集並贈送給相關人員。同時還通過作品展示銀座的拉麵館。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荒木經惟,“施樂攝影集”內頁(Xerox Photo Book),1970年,© Nobuyoshi Araki

荒木經惟的代表作是與妻子陽子的新婚旅行為題材的《感傷之旅》,這是一個感覺像在看記錄膠捲般的不可思議的攝影集。荒木對於這個作品是這樣描述的——“《感傷之旅》既是我的愛也是我作為攝影家的決心。”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荒木經惟,《感傷之旅》(Sentimental Journey),1971年,© Nobuyoshi Araki

他並沒有說因為拍的是自己的新婚旅行所以照片都是真實記錄哦!只是作為一個攝影家以愛為出發點,同時也是個人生活小說為出發點。他說我自己都覺得自己會成為一個記錄生活的小說家。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荒木經惟,《感傷之旅》(Sentimental Journey),1971年,© Nobuyoshi Araki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荒木經惟,《感傷之旅》(Sentimental Journey),1971年,© Nobuyoshi Araki

之後1991年荒木的妻子陽子患子宮癌後至去世的整個過程荒木也通過作品集用照片來代替他闡述這一點一滴。是一本看了會把眼淚流盡的攝影集。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荒木經惟,“感傷之旅,冬之旅”(Sentimental Journey, Winter Journey),1971-1990年,© Nobuyoshi Araki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這張荒木經惟和洋子遺像的合影,不是他自己拍的,但荒木經惟說,這是“他最好的照片”。

80年代的攝影雜誌寫真時代的創刊中照片的中心幾乎都是由荒木擔當製作的。發售初期被認定為可以刊登任何照片的成人雜誌,但放在今天再去回顧的話會發現這是一本濃縮了80年代風貌的非常重要的雜誌。

來到中國,浪漫的楊福東

1993年,一個來自北京通縣的青年在杭州西湖邊忍受不了在美院學習寫實油畫,他決定三個月不開口說話,只用眼睛和身體觀察、感受身邊事物的變化。“三個月中,我保持沉默”,22歲的楊福東以此作為人生中的第一件藝術作品。在90年代初那個混雜著青春迷失與變革激情的現實中,他像是一個遠航的詩人,向著別處漂流。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楊福東 - 《陌生天堂》劇照,1997-2002

1995年畢業時,他沒有找到工作,隨著戶籍遷回北京。他在浙美的老同學蔣志,當時在北京一家雜誌社工作,蔣志居住的呼家樓成為一幫藝術青年的據點,邱志傑像個“瘋子”一樣,劉韡、吳美純不停地拋出新問題……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楊福東 - 《陌生天堂》劇照,1997-2002

楊福東揣著自己寫的劇本,中邪似地在北京找演員、找贊助,一門心思覺得只要堅持,就一定能行。他沒有想到在自己的故鄉,成了一名“北漂”,從1995年到1997年,楊福東在待業中漂了三年。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楊福東 - 《竹林七賢》(第二部)拍攝現場

楊福東將自己的工資大部分都投到了拍攝影像上,那幾年他拍了不少作品。當然,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是用來完成《陌生天堂》。《陌生天堂》在杭州拍攝完成,演員都是楊福東的朋友,或者朋友的朋友,膠片是跑到各片場以最便宜的方式得到別人的變相贊助。2002年完成後期製作,並參加了當年國際上最重要的卡塞爾文獻展,楊福東在國際藝術界聲名鵲起。那一年他31歲,成為進入卡塞爾文獻展最年輕的中國藝術家。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楊福東 - 《竹林七賢》(第二部)拍攝現場

2001年至2002年間,楊福東籌劃規模宏大的影像史詩《竹林七賢》,用五部影片調查一代青年人的焦慮。“我希望故事主人公是年輕人,他們根本沒有考慮過過去,甚至不需要忘記它,我以現代世界為背景,嘗試瞭解他們對未來的期望。”

“藝術圈女王”問“藝術圈金城武”,你是不是情色作品收藏太多,才決定開一個畫廊?

在19世紀,攝影技術被髮明後,藝術也隨之進行了一次革命。藝術家們也逐漸開始利用了這樣全新的技術進行創作。

2017年ART 021期間,YT CREATIVE MEDIA雲圖在博覽會期間呈現ART TALK,特別邀請Taka Ishii Gallery創始人石井孝之, 與K11 北區美術館部助理總經理-藝術項目及K11 Art Foundation 教育與機構關係總監薛梅,以攝影與收藏為主題,從日本和中國的攝影藝術為觀眾帶來關於攝影藝術的思考。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薛梅與石井孝之

日本的第一個攝影團體——vivo,閃耀著大師名字的團體

日本東京1957年5月的團體展“十人之眼”是一場關鍵性的展覽會,參加成員有奈良原一高(ナラハラ イッコ)、細江英公(ほそえ えいこう)、石元泰博(いしもと)、川田喜久治(かわだ きくじ)、左藤明(さとう)、丹野章(たんの)、東鬆照明((とまつ しょうめい)、常磐トヨ子(ときわ)、中村正也(ナカムラ )。他們通過展示威廉·克萊因的“紐約”,愛德·範·德·艾爾斯肯(荷蘭攝影家)的“左岸之戀”和羅伯特·弗蘭克的“美國人”等作品,這些嶄新表現方式帶給日本攝影界不小的衝擊。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丹野章,“馬戲團”系列,(Circus),1957年,© Akira Tanno

在此其中,川田、左藤、丹野、東鬆和細江六人成立了日本第一個共同攝影團體vivo,vivo這個詞是來自於世界語,意為生活。而這些人當時已經是受到業內關注的人物了。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佐藤明,“冰冷落日”系列(Cool Sunset)1960年,© Akira Sato

東鬆的“地方政治家”作品獲得第一屆攝影批評家協會獎的新人獎,奈良原也於次年以“女子受刑監獄”和“修道院”這樣的,在封閉空間中人類的內心表現為主題的作品而獲獎。細江也在1960年以“男人與女人”的作品獲獎。他請舞蹈家土方等人來做模特,用照片的方式表現出男女的性別的肉體關係的作品。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細江英公,“男人與女人”系列(Man and Woman),1959-1960年,© Eikoh Hosoe

vivo像是大型連發手槍,目標是讓攝影家自立。vivo時代的特徵是以戰爭的複雜經驗為背景,印刻在他們各自少年時代中的空襲後的廢墟。他們在這樣的記憶下以不同形態呈現。

主要有東鬆照明以長崎的原子彈爆炸資料館的資料等拍攝的作品和川田喜久治對原子彈爆炸後的廣島、戰爭中的要塞等所拍攝的“地圖”系列作品。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川田喜久治,“地圖”系列(The Map),1960 -1965年,© Kikuji Kawada

另外很重要的是,攝影雜誌“每日攝影”的主編山岸章二的存在,他從1963年左右就開始不斷的積極的把年輕攝影師推出來。

高梨豐的“東京人”,深瀨昌久的“鴉”和奈良原一高的“靜止的時間”等。1965年森山大道把橫須賀這個作品拿到每日攝影給山岸看了之後,山岸當即決定刊登。森山由此正式出道成為攝影師,這也是行業內有名的軼事。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高梨豊,“東京人”系列,1965年,© Yutaka Takanashi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深瀬昌久,“鴉”系列之《澀谷公園道》(Park street, Shibuya),1982年,©Masahisa Fukase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奈良原一高,“靜止的時間”系列(Where Time Has Stopped),1963年,©Ikko Narahara

森山大道從大阪去東京想參加vivo時vivo已經解散,所以細江英公就招他做自己的助理,主要工作為沖洗照片等工作。細江英公拍攝的三島由紀夫的《薔薇刑》系列就是由森山大道全部沖洗印刷的。森田大道在每日攝影上刊登的觀光地、旅行者、雜耍場等作品於1963年自己第一個攝影集日本劇場照片帖中有彙集。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細江英公,“薔薇刑”系列,1961 - 1962年,© Eikoh Hosoe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細江英公,“薔薇刑”系列,1961 - 1962年,© Eikoh Hosoe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森山大道,“東京劇場”系列(Japan: a Photo Theater),1966年,© Daido Moriyama

荒木經惟與“私攝影”,更加關注個人

到1970年代後大學紛爭告一段落,迎來經濟高速成長期的瓶頸期,進入穩定時代後,以私生活為主題的作品攝影家陸續登場。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荒木經惟,“施樂攝影集”(Xerox Photo Book),1970年,© Nobuyoshi Araki

其代表人物有荒木經惟,他當時就職於電通廣告公司,他用公司裡的靜電印刷複印機自己製作寫真集並贈送給相關人員。同時還通過作品展示銀座的拉麵館。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荒木經惟,“施樂攝影集”內頁(Xerox Photo Book),1970年,© Nobuyoshi Araki

荒木經惟的代表作是與妻子陽子的新婚旅行為題材的《感傷之旅》,這是一個感覺像在看記錄膠捲般的不可思議的攝影集。荒木對於這個作品是這樣描述的——“《感傷之旅》既是我的愛也是我作為攝影家的決心。”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荒木經惟,《感傷之旅》(Sentimental Journey),1971年,© Nobuyoshi Araki

他並沒有說因為拍的是自己的新婚旅行所以照片都是真實記錄哦!只是作為一個攝影家以愛為出發點,同時也是個人生活小說為出發點。他說我自己都覺得自己會成為一個記錄生活的小說家。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荒木經惟,《感傷之旅》(Sentimental Journey),1971年,© Nobuyoshi Araki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荒木經惟,《感傷之旅》(Sentimental Journey),1971年,© Nobuyoshi Araki

之後1991年荒木的妻子陽子患子宮癌後至去世的整個過程荒木也通過作品集用照片來代替他闡述這一點一滴。是一本看了會把眼淚流盡的攝影集。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荒木經惟,“感傷之旅,冬之旅”(Sentimental Journey, Winter Journey),1971-1990年,© Nobuyoshi Araki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這張荒木經惟和洋子遺像的合影,不是他自己拍的,但荒木經惟說,這是“他最好的照片”。

80年代的攝影雜誌寫真時代的創刊中照片的中心幾乎都是由荒木擔當製作的。發售初期被認定為可以刊登任何照片的成人雜誌,但放在今天再去回顧的話會發現這是一本濃縮了80年代風貌的非常重要的雜誌。

來到中國,浪漫的楊福東

1993年,一個來自北京通縣的青年在杭州西湖邊忍受不了在美院學習寫實油畫,他決定三個月不開口說話,只用眼睛和身體觀察、感受身邊事物的變化。“三個月中,我保持沉默”,22歲的楊福東以此作為人生中的第一件藝術作品。在90年代初那個混雜著青春迷失與變革激情的現實中,他像是一個遠航的詩人,向著別處漂流。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楊福東 - 《陌生天堂》劇照,1997-2002

1995年畢業時,他沒有找到工作,隨著戶籍遷回北京。他在浙美的老同學蔣志,當時在北京一家雜誌社工作,蔣志居住的呼家樓成為一幫藝術青年的據點,邱志傑像個“瘋子”一樣,劉韡、吳美純不停地拋出新問題……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楊福東 - 《陌生天堂》劇照,1997-2002

楊福東揣著自己寫的劇本,中邪似地在北京找演員、找贊助,一門心思覺得只要堅持,就一定能行。他沒有想到在自己的故鄉,成了一名“北漂”,從1995年到1997年,楊福東在待業中漂了三年。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楊福東 - 《竹林七賢》(第二部)拍攝現場

楊福東將自己的工資大部分都投到了拍攝影像上,那幾年他拍了不少作品。當然,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是用來完成《陌生天堂》。《陌生天堂》在杭州拍攝完成,演員都是楊福東的朋友,或者朋友的朋友,膠片是跑到各片場以最便宜的方式得到別人的變相贊助。2002年完成後期製作,並參加了當年國際上最重要的卡塞爾文獻展,楊福東在國際藝術界聲名鵲起。那一年他31歲,成為進入卡塞爾文獻展最年輕的中國藝術家。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楊福東 - 《竹林七賢》(第二部)拍攝現場

2001年至2002年間,楊福東籌劃規模宏大的影像史詩《竹林七賢》,用五部影片調查一代青年人的焦慮。“我希望故事主人公是年輕人,他們根本沒有考慮過過去,甚至不需要忘記它,我以現代世界為背景,嘗試瞭解他們對未來的期望。”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楊福東《黃小姐昨夜在M餐廳5號》,2006年

收藏攝影,讓時間凝固

近期加入K11的薛梅,在論壇上提到,自己收藏了多個攝影師的作品,包括荒木經惟、楊福東以及中國的80後攝影師陳維等攝影師的作品。她每次走過家中擺放的作品時,都會有不同的思考和想法。這也是她經常收藏攝影作品的原因,讓時間凝固。

“藝術圈女王”問“藝術圈金城武”,你是不是情色作品收藏太多,才決定開一個畫廊?

在19世紀,攝影技術被髮明後,藝術也隨之進行了一次革命。藝術家們也逐漸開始利用了這樣全新的技術進行創作。

2017年ART 021期間,YT CREATIVE MEDIA雲圖在博覽會期間呈現ART TALK,特別邀請Taka Ishii Gallery創始人石井孝之, 與K11 北區美術館部助理總經理-藝術項目及K11 Art Foundation 教育與機構關係總監薛梅,以攝影與收藏為主題,從日本和中國的攝影藝術為觀眾帶來關於攝影藝術的思考。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薛梅與石井孝之

日本的第一個攝影團體——vivo,閃耀著大師名字的團體

日本東京1957年5月的團體展“十人之眼”是一場關鍵性的展覽會,參加成員有奈良原一高(ナラハラ イッコ)、細江英公(ほそえ えいこう)、石元泰博(いしもと)、川田喜久治(かわだ きくじ)、左藤明(さとう)、丹野章(たんの)、東鬆照明((とまつ しょうめい)、常磐トヨ子(ときわ)、中村正也(ナカムラ )。他們通過展示威廉·克萊因的“紐約”,愛德·範·德·艾爾斯肯(荷蘭攝影家)的“左岸之戀”和羅伯特·弗蘭克的“美國人”等作品,這些嶄新表現方式帶給日本攝影界不小的衝擊。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丹野章,“馬戲團”系列,(Circus),1957年,© Akira Tanno

在此其中,川田、左藤、丹野、東鬆和細江六人成立了日本第一個共同攝影團體vivo,vivo這個詞是來自於世界語,意為生活。而這些人當時已經是受到業內關注的人物了。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佐藤明,“冰冷落日”系列(Cool Sunset)1960年,© Akira Sato

東鬆的“地方政治家”作品獲得第一屆攝影批評家協會獎的新人獎,奈良原也於次年以“女子受刑監獄”和“修道院”這樣的,在封閉空間中人類的內心表現為主題的作品而獲獎。細江也在1960年以“男人與女人”的作品獲獎。他請舞蹈家土方等人來做模特,用照片的方式表現出男女的性別的肉體關係的作品。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細江英公,“男人與女人”系列(Man and Woman),1959-1960年,© Eikoh Hosoe

vivo像是大型連發手槍,目標是讓攝影家自立。vivo時代的特徵是以戰爭的複雜經驗為背景,印刻在他們各自少年時代中的空襲後的廢墟。他們在這樣的記憶下以不同形態呈現。

主要有東鬆照明以長崎的原子彈爆炸資料館的資料等拍攝的作品和川田喜久治對原子彈爆炸後的廣島、戰爭中的要塞等所拍攝的“地圖”系列作品。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川田喜久治,“地圖”系列(The Map),1960 -1965年,© Kikuji Kawada

另外很重要的是,攝影雜誌“每日攝影”的主編山岸章二的存在,他從1963年左右就開始不斷的積極的把年輕攝影師推出來。

高梨豐的“東京人”,深瀨昌久的“鴉”和奈良原一高的“靜止的時間”等。1965年森山大道把橫須賀這個作品拿到每日攝影給山岸看了之後,山岸當即決定刊登。森山由此正式出道成為攝影師,這也是行業內有名的軼事。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高梨豊,“東京人”系列,1965年,© Yutaka Takanashi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深瀬昌久,“鴉”系列之《澀谷公園道》(Park street, Shibuya),1982年,©Masahisa Fukase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奈良原一高,“靜止的時間”系列(Where Time Has Stopped),1963年,©Ikko Narahara

森山大道從大阪去東京想參加vivo時vivo已經解散,所以細江英公就招他做自己的助理,主要工作為沖洗照片等工作。細江英公拍攝的三島由紀夫的《薔薇刑》系列就是由森山大道全部沖洗印刷的。森田大道在每日攝影上刊登的觀光地、旅行者、雜耍場等作品於1963年自己第一個攝影集日本劇場照片帖中有彙集。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細江英公,“薔薇刑”系列,1961 - 1962年,© Eikoh Hosoe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細江英公,“薔薇刑”系列,1961 - 1962年,© Eikoh Hosoe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森山大道,“東京劇場”系列(Japan: a Photo Theater),1966年,© Daido Moriyama

荒木經惟與“私攝影”,更加關注個人

到1970年代後大學紛爭告一段落,迎來經濟高速成長期的瓶頸期,進入穩定時代後,以私生活為主題的作品攝影家陸續登場。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荒木經惟,“施樂攝影集”(Xerox Photo Book),1970年,© Nobuyoshi Araki

其代表人物有荒木經惟,他當時就職於電通廣告公司,他用公司裡的靜電印刷複印機自己製作寫真集並贈送給相關人員。同時還通過作品展示銀座的拉麵館。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荒木經惟,“施樂攝影集”內頁(Xerox Photo Book),1970年,© Nobuyoshi Araki

荒木經惟的代表作是與妻子陽子的新婚旅行為題材的《感傷之旅》,這是一個感覺像在看記錄膠捲般的不可思議的攝影集。荒木對於這個作品是這樣描述的——“《感傷之旅》既是我的愛也是我作為攝影家的決心。”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荒木經惟,《感傷之旅》(Sentimental Journey),1971年,© Nobuyoshi Araki

他並沒有說因為拍的是自己的新婚旅行所以照片都是真實記錄哦!只是作為一個攝影家以愛為出發點,同時也是個人生活小說為出發點。他說我自己都覺得自己會成為一個記錄生活的小說家。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荒木經惟,《感傷之旅》(Sentimental Journey),1971年,© Nobuyoshi Araki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荒木經惟,《感傷之旅》(Sentimental Journey),1971年,© Nobuyoshi Araki

之後1991年荒木的妻子陽子患子宮癌後至去世的整個過程荒木也通過作品集用照片來代替他闡述這一點一滴。是一本看了會把眼淚流盡的攝影集。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荒木經惟,“感傷之旅,冬之旅”(Sentimental Journey, Winter Journey),1971-1990年,© Nobuyoshi Araki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這張荒木經惟和洋子遺像的合影,不是他自己拍的,但荒木經惟說,這是“他最好的照片”。

80年代的攝影雜誌寫真時代的創刊中照片的中心幾乎都是由荒木擔當製作的。發售初期被認定為可以刊登任何照片的成人雜誌,但放在今天再去回顧的話會發現這是一本濃縮了80年代風貌的非常重要的雜誌。

來到中國,浪漫的楊福東

1993年,一個來自北京通縣的青年在杭州西湖邊忍受不了在美院學習寫實油畫,他決定三個月不開口說話,只用眼睛和身體觀察、感受身邊事物的變化。“三個月中,我保持沉默”,22歲的楊福東以此作為人生中的第一件藝術作品。在90年代初那個混雜著青春迷失與變革激情的現實中,他像是一個遠航的詩人,向著別處漂流。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楊福東 - 《陌生天堂》劇照,1997-2002

1995年畢業時,他沒有找到工作,隨著戶籍遷回北京。他在浙美的老同學蔣志,當時在北京一家雜誌社工作,蔣志居住的呼家樓成為一幫藝術青年的據點,邱志傑像個“瘋子”一樣,劉韡、吳美純不停地拋出新問題……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楊福東 - 《陌生天堂》劇照,1997-2002

楊福東揣著自己寫的劇本,中邪似地在北京找演員、找贊助,一門心思覺得只要堅持,就一定能行。他沒有想到在自己的故鄉,成了一名“北漂”,從1995年到1997年,楊福東在待業中漂了三年。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楊福東 - 《竹林七賢》(第二部)拍攝現場

楊福東將自己的工資大部分都投到了拍攝影像上,那幾年他拍了不少作品。當然,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是用來完成《陌生天堂》。《陌生天堂》在杭州拍攝完成,演員都是楊福東的朋友,或者朋友的朋友,膠片是跑到各片場以最便宜的方式得到別人的變相贊助。2002年完成後期製作,並參加了當年國際上最重要的卡塞爾文獻展,楊福東在國際藝術界聲名鵲起。那一年他31歲,成為進入卡塞爾文獻展最年輕的中國藝術家。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楊福東 - 《竹林七賢》(第二部)拍攝現場

2001年至2002年間,楊福東籌劃規模宏大的影像史詩《竹林七賢》,用五部影片調查一代青年人的焦慮。“我希望故事主人公是年輕人,他們根本沒有考慮過過去,甚至不需要忘記它,我以現代世界為背景,嘗試瞭解他們對未來的期望。”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楊福東《黃小姐昨夜在M餐廳5號》,2006年

收藏攝影,讓時間凝固

近期加入K11的薛梅,在論壇上提到,自己收藏了多個攝影師的作品,包括荒木經惟、楊福東以及中國的80後攝影師陳維等攝影師的作品。她每次走過家中擺放的作品時,都會有不同的思考和想法。這也是她經常收藏攝影作品的原因,讓時間凝固。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陳維,《Fabric》,2013年。

在分享她的收藏故事時,她也提到,如果出自內心的喜歡,不要去考慮價格和價值的關係,如果出自喜歡,想要收藏,不要過分看重是否升值,因為那會破壞你的審美神經。

“藝術圈女王”問“藝術圈金城武”,你是不是情色作品收藏太多,才決定開一個畫廊?

在19世紀,攝影技術被髮明後,藝術也隨之進行了一次革命。藝術家們也逐漸開始利用了這樣全新的技術進行創作。

2017年ART 021期間,YT CREATIVE MEDIA雲圖在博覽會期間呈現ART TALK,特別邀請Taka Ishii Gallery創始人石井孝之, 與K11 北區美術館部助理總經理-藝術項目及K11 Art Foundation 教育與機構關係總監薛梅,以攝影與收藏為主題,從日本和中國的攝影藝術為觀眾帶來關於攝影藝術的思考。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薛梅與石井孝之

日本的第一個攝影團體——vivo,閃耀著大師名字的團體

日本東京1957年5月的團體展“十人之眼”是一場關鍵性的展覽會,參加成員有奈良原一高(ナラハラ イッコ)、細江英公(ほそえ えいこう)、石元泰博(いしもと)、川田喜久治(かわだ きくじ)、左藤明(さとう)、丹野章(たんの)、東鬆照明((とまつ しょうめい)、常磐トヨ子(ときわ)、中村正也(ナカムラ )。他們通過展示威廉·克萊因的“紐約”,愛德·範·德·艾爾斯肯(荷蘭攝影家)的“左岸之戀”和羅伯特·弗蘭克的“美國人”等作品,這些嶄新表現方式帶給日本攝影界不小的衝擊。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丹野章,“馬戲團”系列,(Circus),1957年,© Akira Tanno

在此其中,川田、左藤、丹野、東鬆和細江六人成立了日本第一個共同攝影團體vivo,vivo這個詞是來自於世界語,意為生活。而這些人當時已經是受到業內關注的人物了。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佐藤明,“冰冷落日”系列(Cool Sunset)1960年,© Akira Sato

東鬆的“地方政治家”作品獲得第一屆攝影批評家協會獎的新人獎,奈良原也於次年以“女子受刑監獄”和“修道院”這樣的,在封閉空間中人類的內心表現為主題的作品而獲獎。細江也在1960年以“男人與女人”的作品獲獎。他請舞蹈家土方等人來做模特,用照片的方式表現出男女的性別的肉體關係的作品。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細江英公,“男人與女人”系列(Man and Woman),1959-1960年,© Eikoh Hosoe

vivo像是大型連發手槍,目標是讓攝影家自立。vivo時代的特徵是以戰爭的複雜經驗為背景,印刻在他們各自少年時代中的空襲後的廢墟。他們在這樣的記憶下以不同形態呈現。

主要有東鬆照明以長崎的原子彈爆炸資料館的資料等拍攝的作品和川田喜久治對原子彈爆炸後的廣島、戰爭中的要塞等所拍攝的“地圖”系列作品。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川田喜久治,“地圖”系列(The Map),1960 -1965年,© Kikuji Kawada

另外很重要的是,攝影雜誌“每日攝影”的主編山岸章二的存在,他從1963年左右就開始不斷的積極的把年輕攝影師推出來。

高梨豐的“東京人”,深瀨昌久的“鴉”和奈良原一高的“靜止的時間”等。1965年森山大道把橫須賀這個作品拿到每日攝影給山岸看了之後,山岸當即決定刊登。森山由此正式出道成為攝影師,這也是行業內有名的軼事。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高梨豊,“東京人”系列,1965年,© Yutaka Takanashi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深瀬昌久,“鴉”系列之《澀谷公園道》(Park street, Shibuya),1982年,©Masahisa Fukase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奈良原一高,“靜止的時間”系列(Where Time Has Stopped),1963年,©Ikko Narahara

森山大道從大阪去東京想參加vivo時vivo已經解散,所以細江英公就招他做自己的助理,主要工作為沖洗照片等工作。細江英公拍攝的三島由紀夫的《薔薇刑》系列就是由森山大道全部沖洗印刷的。森田大道在每日攝影上刊登的觀光地、旅行者、雜耍場等作品於1963年自己第一個攝影集日本劇場照片帖中有彙集。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細江英公,“薔薇刑”系列,1961 - 1962年,© Eikoh Hosoe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細江英公,“薔薇刑”系列,1961 - 1962年,© Eikoh Hosoe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森山大道,“東京劇場”系列(Japan: a Photo Theater),1966年,© Daido Moriyama

荒木經惟與“私攝影”,更加關注個人

到1970年代後大學紛爭告一段落,迎來經濟高速成長期的瓶頸期,進入穩定時代後,以私生活為主題的作品攝影家陸續登場。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荒木經惟,“施樂攝影集”(Xerox Photo Book),1970年,© Nobuyoshi Araki

其代表人物有荒木經惟,他當時就職於電通廣告公司,他用公司裡的靜電印刷複印機自己製作寫真集並贈送給相關人員。同時還通過作品展示銀座的拉麵館。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荒木經惟,“施樂攝影集”內頁(Xerox Photo Book),1970年,© Nobuyoshi Araki

荒木經惟的代表作是與妻子陽子的新婚旅行為題材的《感傷之旅》,這是一個感覺像在看記錄膠捲般的不可思議的攝影集。荒木對於這個作品是這樣描述的——“《感傷之旅》既是我的愛也是我作為攝影家的決心。”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荒木經惟,《感傷之旅》(Sentimental Journey),1971年,© Nobuyoshi Araki

他並沒有說因為拍的是自己的新婚旅行所以照片都是真實記錄哦!只是作為一個攝影家以愛為出發點,同時也是個人生活小說為出發點。他說我自己都覺得自己會成為一個記錄生活的小說家。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荒木經惟,《感傷之旅》(Sentimental Journey),1971年,© Nobuyoshi Araki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荒木經惟,《感傷之旅》(Sentimental Journey),1971年,© Nobuyoshi Araki

之後1991年荒木的妻子陽子患子宮癌後至去世的整個過程荒木也通過作品集用照片來代替他闡述這一點一滴。是一本看了會把眼淚流盡的攝影集。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荒木經惟,“感傷之旅,冬之旅”(Sentimental Journey, Winter Journey),1971-1990年,© Nobuyoshi Araki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這張荒木經惟和洋子遺像的合影,不是他自己拍的,但荒木經惟說,這是“他最好的照片”。

80年代的攝影雜誌寫真時代的創刊中照片的中心幾乎都是由荒木擔當製作的。發售初期被認定為可以刊登任何照片的成人雜誌,但放在今天再去回顧的話會發現這是一本濃縮了80年代風貌的非常重要的雜誌。

來到中國,浪漫的楊福東

1993年,一個來自北京通縣的青年在杭州西湖邊忍受不了在美院學習寫實油畫,他決定三個月不開口說話,只用眼睛和身體觀察、感受身邊事物的變化。“三個月中,我保持沉默”,22歲的楊福東以此作為人生中的第一件藝術作品。在90年代初那個混雜著青春迷失與變革激情的現實中,他像是一個遠航的詩人,向著別處漂流。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楊福東 - 《陌生天堂》劇照,1997-2002

1995年畢業時,他沒有找到工作,隨著戶籍遷回北京。他在浙美的老同學蔣志,當時在北京一家雜誌社工作,蔣志居住的呼家樓成為一幫藝術青年的據點,邱志傑像個“瘋子”一樣,劉韡、吳美純不停地拋出新問題……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楊福東 - 《陌生天堂》劇照,1997-2002

楊福東揣著自己寫的劇本,中邪似地在北京找演員、找贊助,一門心思覺得只要堅持,就一定能行。他沒有想到在自己的故鄉,成了一名“北漂”,從1995年到1997年,楊福東在待業中漂了三年。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楊福東 - 《竹林七賢》(第二部)拍攝現場

楊福東將自己的工資大部分都投到了拍攝影像上,那幾年他拍了不少作品。當然,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是用來完成《陌生天堂》。《陌生天堂》在杭州拍攝完成,演員都是楊福東的朋友,或者朋友的朋友,膠片是跑到各片場以最便宜的方式得到別人的變相贊助。2002年完成後期製作,並參加了當年國際上最重要的卡塞爾文獻展,楊福東在國際藝術界聲名鵲起。那一年他31歲,成為進入卡塞爾文獻展最年輕的中國藝術家。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楊福東 - 《竹林七賢》(第二部)拍攝現場

2001年至2002年間,楊福東籌劃規模宏大的影像史詩《竹林七賢》,用五部影片調查一代青年人的焦慮。“我希望故事主人公是年輕人,他們根本沒有考慮過過去,甚至不需要忘記它,我以現代世界為背景,嘗試瞭解他們對未來的期望。”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楊福東《黃小姐昨夜在M餐廳5號》,2006年

收藏攝影,讓時間凝固

近期加入K11的薛梅,在論壇上提到,自己收藏了多個攝影師的作品,包括荒木經惟、楊福東以及中國的80後攝影師陳維等攝影師的作品。她每次走過家中擺放的作品時,都會有不同的思考和想法。這也是她經常收藏攝影作品的原因,讓時間凝固。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陳維,《Fabric》,2013年。

在分享她的收藏故事時,她也提到,如果出自內心的喜歡,不要去考慮價格和價值的關係,如果出自喜歡,想要收藏,不要過分看重是否升值,因為那會破壞你的審美神經。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陳維,的士高 Disco #1001,2015年

她說如果takaishi是因為喜歡情色作品開始收藏、開始代理這些藝術家的作品,她自己是因為喜歡時間的概念。影像作品也和我們的當下、內心精神世界關係最為緊密,而非過度關注所謂體系。一個好的畫廊可以給你更好的建議,但如果你喜歡,這就足夠了。

“藝術圈女王”問“藝術圈金城武”,你是不是情色作品收藏太多,才決定開一個畫廊?

在19世紀,攝影技術被髮明後,藝術也隨之進行了一次革命。藝術家們也逐漸開始利用了這樣全新的技術進行創作。

2017年ART 021期間,YT CREATIVE MEDIA雲圖在博覽會期間呈現ART TALK,特別邀請Taka Ishii Gallery創始人石井孝之, 與K11 北區美術館部助理總經理-藝術項目及K11 Art Foundation 教育與機構關係總監薛梅,以攝影與收藏為主題,從日本和中國的攝影藝術為觀眾帶來關於攝影藝術的思考。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薛梅與石井孝之

日本的第一個攝影團體——vivo,閃耀著大師名字的團體

日本東京1957年5月的團體展“十人之眼”是一場關鍵性的展覽會,參加成員有奈良原一高(ナラハラ イッコ)、細江英公(ほそえ えいこう)、石元泰博(いしもと)、川田喜久治(かわだ きくじ)、左藤明(さとう)、丹野章(たんの)、東鬆照明((とまつ しょうめい)、常磐トヨ子(ときわ)、中村正也(ナカムラ )。他們通過展示威廉·克萊因的“紐約”,愛德·範·德·艾爾斯肯(荷蘭攝影家)的“左岸之戀”和羅伯特·弗蘭克的“美國人”等作品,這些嶄新表現方式帶給日本攝影界不小的衝擊。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丹野章,“馬戲團”系列,(Circus),1957年,© Akira Tanno

在此其中,川田、左藤、丹野、東鬆和細江六人成立了日本第一個共同攝影團體vivo,vivo這個詞是來自於世界語,意為生活。而這些人當時已經是受到業內關注的人物了。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佐藤明,“冰冷落日”系列(Cool Sunset)1960年,© Akira Sato

東鬆的“地方政治家”作品獲得第一屆攝影批評家協會獎的新人獎,奈良原也於次年以“女子受刑監獄”和“修道院”這樣的,在封閉空間中人類的內心表現為主題的作品而獲獎。細江也在1960年以“男人與女人”的作品獲獎。他請舞蹈家土方等人來做模特,用照片的方式表現出男女的性別的肉體關係的作品。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細江英公,“男人與女人”系列(Man and Woman),1959-1960年,© Eikoh Hosoe

vivo像是大型連發手槍,目標是讓攝影家自立。vivo時代的特徵是以戰爭的複雜經驗為背景,印刻在他們各自少年時代中的空襲後的廢墟。他們在這樣的記憶下以不同形態呈現。

主要有東鬆照明以長崎的原子彈爆炸資料館的資料等拍攝的作品和川田喜久治對原子彈爆炸後的廣島、戰爭中的要塞等所拍攝的“地圖”系列作品。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川田喜久治,“地圖”系列(The Map),1960 -1965年,© Kikuji Kawada

另外很重要的是,攝影雜誌“每日攝影”的主編山岸章二的存在,他從1963年左右就開始不斷的積極的把年輕攝影師推出來。

高梨豐的“東京人”,深瀨昌久的“鴉”和奈良原一高的“靜止的時間”等。1965年森山大道把橫須賀這個作品拿到每日攝影給山岸看了之後,山岸當即決定刊登。森山由此正式出道成為攝影師,這也是行業內有名的軼事。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高梨豊,“東京人”系列,1965年,© Yutaka Takanashi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深瀬昌久,“鴉”系列之《澀谷公園道》(Park street, Shibuya),1982年,©Masahisa Fukase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奈良原一高,“靜止的時間”系列(Where Time Has Stopped),1963年,©Ikko Narahara

森山大道從大阪去東京想參加vivo時vivo已經解散,所以細江英公就招他做自己的助理,主要工作為沖洗照片等工作。細江英公拍攝的三島由紀夫的《薔薇刑》系列就是由森山大道全部沖洗印刷的。森田大道在每日攝影上刊登的觀光地、旅行者、雜耍場等作品於1963年自己第一個攝影集日本劇場照片帖中有彙集。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細江英公,“薔薇刑”系列,1961 - 1962年,© Eikoh Hosoe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細江英公,“薔薇刑”系列,1961 - 1962年,© Eikoh Hosoe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森山大道,“東京劇場”系列(Japan: a Photo Theater),1966年,© Daido Moriyama

荒木經惟與“私攝影”,更加關注個人

到1970年代後大學紛爭告一段落,迎來經濟高速成長期的瓶頸期,進入穩定時代後,以私生活為主題的作品攝影家陸續登場。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荒木經惟,“施樂攝影集”(Xerox Photo Book),1970年,© Nobuyoshi Araki

其代表人物有荒木經惟,他當時就職於電通廣告公司,他用公司裡的靜電印刷複印機自己製作寫真集並贈送給相關人員。同時還通過作品展示銀座的拉麵館。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荒木經惟,“施樂攝影集”內頁(Xerox Photo Book),1970年,© Nobuyoshi Araki

荒木經惟的代表作是與妻子陽子的新婚旅行為題材的《感傷之旅》,這是一個感覺像在看記錄膠捲般的不可思議的攝影集。荒木對於這個作品是這樣描述的——“《感傷之旅》既是我的愛也是我作為攝影家的決心。”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荒木經惟,《感傷之旅》(Sentimental Journey),1971年,© Nobuyoshi Araki

他並沒有說因為拍的是自己的新婚旅行所以照片都是真實記錄哦!只是作為一個攝影家以愛為出發點,同時也是個人生活小說為出發點。他說我自己都覺得自己會成為一個記錄生活的小說家。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荒木經惟,《感傷之旅》(Sentimental Journey),1971年,© Nobuyoshi Araki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荒木經惟,《感傷之旅》(Sentimental Journey),1971年,© Nobuyoshi Araki

之後1991年荒木的妻子陽子患子宮癌後至去世的整個過程荒木也通過作品集用照片來代替他闡述這一點一滴。是一本看了會把眼淚流盡的攝影集。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荒木經惟,“感傷之旅,冬之旅”(Sentimental Journey, Winter Journey),1971-1990年,© Nobuyoshi Araki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這張荒木經惟和洋子遺像的合影,不是他自己拍的,但荒木經惟說,這是“他最好的照片”。

80年代的攝影雜誌寫真時代的創刊中照片的中心幾乎都是由荒木擔當製作的。發售初期被認定為可以刊登任何照片的成人雜誌,但放在今天再去回顧的話會發現這是一本濃縮了80年代風貌的非常重要的雜誌。

來到中國,浪漫的楊福東

1993年,一個來自北京通縣的青年在杭州西湖邊忍受不了在美院學習寫實油畫,他決定三個月不開口說話,只用眼睛和身體觀察、感受身邊事物的變化。“三個月中,我保持沉默”,22歲的楊福東以此作為人生中的第一件藝術作品。在90年代初那個混雜著青春迷失與變革激情的現實中,他像是一個遠航的詩人,向著別處漂流。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楊福東 - 《陌生天堂》劇照,1997-2002

1995年畢業時,他沒有找到工作,隨著戶籍遷回北京。他在浙美的老同學蔣志,當時在北京一家雜誌社工作,蔣志居住的呼家樓成為一幫藝術青年的據點,邱志傑像個“瘋子”一樣,劉韡、吳美純不停地拋出新問題……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楊福東 - 《陌生天堂》劇照,1997-2002

楊福東揣著自己寫的劇本,中邪似地在北京找演員、找贊助,一門心思覺得只要堅持,就一定能行。他沒有想到在自己的故鄉,成了一名“北漂”,從1995年到1997年,楊福東在待業中漂了三年。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楊福東 - 《竹林七賢》(第二部)拍攝現場

楊福東將自己的工資大部分都投到了拍攝影像上,那幾年他拍了不少作品。當然,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是用來完成《陌生天堂》。《陌生天堂》在杭州拍攝完成,演員都是楊福東的朋友,或者朋友的朋友,膠片是跑到各片場以最便宜的方式得到別人的變相贊助。2002年完成後期製作,並參加了當年國際上最重要的卡塞爾文獻展,楊福東在國際藝術界聲名鵲起。那一年他31歲,成為進入卡塞爾文獻展最年輕的中國藝術家。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楊福東 - 《竹林七賢》(第二部)拍攝現場

2001年至2002年間,楊福東籌劃規模宏大的影像史詩《竹林七賢》,用五部影片調查一代青年人的焦慮。“我希望故事主人公是年輕人,他們根本沒有考慮過過去,甚至不需要忘記它,我以現代世界為背景,嘗試瞭解他們對未來的期望。”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楊福東《黃小姐昨夜在M餐廳5號》,2006年

收藏攝影,讓時間凝固

近期加入K11的薛梅,在論壇上提到,自己收藏了多個攝影師的作品,包括荒木經惟、楊福東以及中國的80後攝影師陳維等攝影師的作品。她每次走過家中擺放的作品時,都會有不同的思考和想法。這也是她經常收藏攝影作品的原因,讓時間凝固。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陳維,《Fabric》,2013年。

在分享她的收藏故事時,她也提到,如果出自內心的喜歡,不要去考慮價格和價值的關係,如果出自喜歡,想要收藏,不要過分看重是否升值,因為那會破壞你的審美神經。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陳維,的士高 Disco #1001,2015年

她說如果takaishi是因為喜歡情色作品開始收藏、開始代理這些藝術家的作品,她自己是因為喜歡時間的概念。影像作品也和我們的當下、內心精神世界關係最為緊密,而非過度關注所謂體系。一個好的畫廊可以給你更好的建議,但如果你喜歡,這就足夠了。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薛梅在ART 021論壇現場問石井孝之:“你是不是因為收藏的情色作品太多了,才決定開一個畫廊?”,攝影及圖片:YT。

編輯/Marc 文字/石井孝之、趙成帥等 翻譯/王妍心 攝影/張馳 圖片版權所有/藝術家及Taka Ishii Gallery 特別鳴謝/K11 ART FOUNDATION、Taka Ishii Gallery、ART 021

“藝術圈女王”問“藝術圈金城武”,你是不是情色作品收藏太多,才決定開一個畫廊?

在19世紀,攝影技術被髮明後,藝術也隨之進行了一次革命。藝術家們也逐漸開始利用了這樣全新的技術進行創作。

2017年ART 021期間,YT CREATIVE MEDIA雲圖在博覽會期間呈現ART TALK,特別邀請Taka Ishii Gallery創始人石井孝之, 與K11 北區美術館部助理總經理-藝術項目及K11 Art Foundation 教育與機構關係總監薛梅,以攝影與收藏為主題,從日本和中國的攝影藝術為觀眾帶來關於攝影藝術的思考。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薛梅與石井孝之

日本的第一個攝影團體——vivo,閃耀著大師名字的團體

日本東京1957年5月的團體展“十人之眼”是一場關鍵性的展覽會,參加成員有奈良原一高(ナラハラ イッコ)、細江英公(ほそえ えいこう)、石元泰博(いしもと)、川田喜久治(かわだ きくじ)、左藤明(さとう)、丹野章(たんの)、東鬆照明((とまつ しょうめい)、常磐トヨ子(ときわ)、中村正也(ナカムラ )。他們通過展示威廉·克萊因的“紐約”,愛德·範·德·艾爾斯肯(荷蘭攝影家)的“左岸之戀”和羅伯特·弗蘭克的“美國人”等作品,這些嶄新表現方式帶給日本攝影界不小的衝擊。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丹野章,“馬戲團”系列,(Circus),1957年,© Akira Tanno

在此其中,川田、左藤、丹野、東鬆和細江六人成立了日本第一個共同攝影團體vivo,vivo這個詞是來自於世界語,意為生活。而這些人當時已經是受到業內關注的人物了。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佐藤明,“冰冷落日”系列(Cool Sunset)1960年,© Akira Sato

東鬆的“地方政治家”作品獲得第一屆攝影批評家協會獎的新人獎,奈良原也於次年以“女子受刑監獄”和“修道院”這樣的,在封閉空間中人類的內心表現為主題的作品而獲獎。細江也在1960年以“男人與女人”的作品獲獎。他請舞蹈家土方等人來做模特,用照片的方式表現出男女的性別的肉體關係的作品。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細江英公,“男人與女人”系列(Man and Woman),1959-1960年,© Eikoh Hosoe

vivo像是大型連發手槍,目標是讓攝影家自立。vivo時代的特徵是以戰爭的複雜經驗為背景,印刻在他們各自少年時代中的空襲後的廢墟。他們在這樣的記憶下以不同形態呈現。

主要有東鬆照明以長崎的原子彈爆炸資料館的資料等拍攝的作品和川田喜久治對原子彈爆炸後的廣島、戰爭中的要塞等所拍攝的“地圖”系列作品。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川田喜久治,“地圖”系列(The Map),1960 -1965年,© Kikuji Kawada

另外很重要的是,攝影雜誌“每日攝影”的主編山岸章二的存在,他從1963年左右就開始不斷的積極的把年輕攝影師推出來。

高梨豐的“東京人”,深瀨昌久的“鴉”和奈良原一高的“靜止的時間”等。1965年森山大道把橫須賀這個作品拿到每日攝影給山岸看了之後,山岸當即決定刊登。森山由此正式出道成為攝影師,這也是行業內有名的軼事。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高梨豊,“東京人”系列,1965年,© Yutaka Takanashi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深瀬昌久,“鴉”系列之《澀谷公園道》(Park street, Shibuya),1982年,©Masahisa Fukase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奈良原一高,“靜止的時間”系列(Where Time Has Stopped),1963年,©Ikko Narahara

森山大道從大阪去東京想參加vivo時vivo已經解散,所以細江英公就招他做自己的助理,主要工作為沖洗照片等工作。細江英公拍攝的三島由紀夫的《薔薇刑》系列就是由森山大道全部沖洗印刷的。森田大道在每日攝影上刊登的觀光地、旅行者、雜耍場等作品於1963年自己第一個攝影集日本劇場照片帖中有彙集。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細江英公,“薔薇刑”系列,1961 - 1962年,© Eikoh Hosoe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細江英公,“薔薇刑”系列,1961 - 1962年,© Eikoh Hosoe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森山大道,“東京劇場”系列(Japan: a Photo Theater),1966年,© Daido Moriyama

荒木經惟與“私攝影”,更加關注個人

到1970年代後大學紛爭告一段落,迎來經濟高速成長期的瓶頸期,進入穩定時代後,以私生活為主題的作品攝影家陸續登場。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荒木經惟,“施樂攝影集”(Xerox Photo Book),1970年,© Nobuyoshi Araki

其代表人物有荒木經惟,他當時就職於電通廣告公司,他用公司裡的靜電印刷複印機自己製作寫真集並贈送給相關人員。同時還通過作品展示銀座的拉麵館。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荒木經惟,“施樂攝影集”內頁(Xerox Photo Book),1970年,© Nobuyoshi Araki

荒木經惟的代表作是與妻子陽子的新婚旅行為題材的《感傷之旅》,這是一個感覺像在看記錄膠捲般的不可思議的攝影集。荒木對於這個作品是這樣描述的——“《感傷之旅》既是我的愛也是我作為攝影家的決心。”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荒木經惟,《感傷之旅》(Sentimental Journey),1971年,© Nobuyoshi Araki

他並沒有說因為拍的是自己的新婚旅行所以照片都是真實記錄哦!只是作為一個攝影家以愛為出發點,同時也是個人生活小說為出發點。他說我自己都覺得自己會成為一個記錄生活的小說家。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荒木經惟,《感傷之旅》(Sentimental Journey),1971年,© Nobuyoshi Araki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荒木經惟,《感傷之旅》(Sentimental Journey),1971年,© Nobuyoshi Araki

之後1991年荒木的妻子陽子患子宮癌後至去世的整個過程荒木也通過作品集用照片來代替他闡述這一點一滴。是一本看了會把眼淚流盡的攝影集。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荒木經惟,“感傷之旅,冬之旅”(Sentimental Journey, Winter Journey),1971-1990年,© Nobuyoshi Araki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這張荒木經惟和洋子遺像的合影,不是他自己拍的,但荒木經惟說,這是“他最好的照片”。

80年代的攝影雜誌寫真時代的創刊中照片的中心幾乎都是由荒木擔當製作的。發售初期被認定為可以刊登任何照片的成人雜誌,但放在今天再去回顧的話會發現這是一本濃縮了80年代風貌的非常重要的雜誌。

來到中國,浪漫的楊福東

1993年,一個來自北京通縣的青年在杭州西湖邊忍受不了在美院學習寫實油畫,他決定三個月不開口說話,只用眼睛和身體觀察、感受身邊事物的變化。“三個月中,我保持沉默”,22歲的楊福東以此作為人生中的第一件藝術作品。在90年代初那個混雜著青春迷失與變革激情的現實中,他像是一個遠航的詩人,向著別處漂流。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楊福東 - 《陌生天堂》劇照,1997-2002

1995年畢業時,他沒有找到工作,隨著戶籍遷回北京。他在浙美的老同學蔣志,當時在北京一家雜誌社工作,蔣志居住的呼家樓成為一幫藝術青年的據點,邱志傑像個“瘋子”一樣,劉韡、吳美純不停地拋出新問題……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楊福東 - 《陌生天堂》劇照,1997-2002

楊福東揣著自己寫的劇本,中邪似地在北京找演員、找贊助,一門心思覺得只要堅持,就一定能行。他沒有想到在自己的故鄉,成了一名“北漂”,從1995年到1997年,楊福東在待業中漂了三年。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楊福東 - 《竹林七賢》(第二部)拍攝現場

楊福東將自己的工資大部分都投到了拍攝影像上,那幾年他拍了不少作品。當然,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是用來完成《陌生天堂》。《陌生天堂》在杭州拍攝完成,演員都是楊福東的朋友,或者朋友的朋友,膠片是跑到各片場以最便宜的方式得到別人的變相贊助。2002年完成後期製作,並參加了當年國際上最重要的卡塞爾文獻展,楊福東在國際藝術界聲名鵲起。那一年他31歲,成為進入卡塞爾文獻展最年輕的中國藝術家。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楊福東 - 《竹林七賢》(第二部)拍攝現場

2001年至2002年間,楊福東籌劃規模宏大的影像史詩《竹林七賢》,用五部影片調查一代青年人的焦慮。“我希望故事主人公是年輕人,他們根本沒有考慮過過去,甚至不需要忘記它,我以現代世界為背景,嘗試瞭解他們對未來的期望。”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楊福東《黃小姐昨夜在M餐廳5號》,2006年

收藏攝影,讓時間凝固

近期加入K11的薛梅,在論壇上提到,自己收藏了多個攝影師的作品,包括荒木經惟、楊福東以及中國的80後攝影師陳維等攝影師的作品。她每次走過家中擺放的作品時,都會有不同的思考和想法。這也是她經常收藏攝影作品的原因,讓時間凝固。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陳維,《Fabric》,2013年。

在分享她的收藏故事時,她也提到,如果出自內心的喜歡,不要去考慮價格和價值的關係,如果出自喜歡,想要收藏,不要過分看重是否升值,因為那會破壞你的審美神經。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陳維,的士高 Disco #1001,2015年

她說如果takaishi是因為喜歡情色作品開始收藏、開始代理這些藝術家的作品,她自己是因為喜歡時間的概念。影像作品也和我們的當下、內心精神世界關係最為緊密,而非過度關注所謂體系。一個好的畫廊可以給你更好的建議,但如果你喜歡,這就足夠了。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薛梅在ART 021論壇現場問石井孝之:“你是不是因為收藏的情色作品太多了,才決定開一個畫廊?”,攝影及圖片:YT。

編輯/Marc 文字/石井孝之、趙成帥等 翻譯/王妍心 攝影/張馳 圖片版權所有/藝術家及Taka Ishii Gallery 特別鳴謝/K11 ART FOUNDATION、Taka Ishii Gallery、ART 021

從日本到中國,這一張張照片背後都是情與欲的故事

YT編輯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