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沒加入過中國美協的一代大家黃秋園

黃秋園(1914—1979),江西南昌人,名明琦,字秋園,號大覺子、半個僧、清風老人等。其遠離名利,黃秋園先生生前困頓,但孤介不媚時俗。遠離名利,不求聞達,一直受到地方美術界少數人排斥,去世前未吸收為地方美協會員。

秋園先生於一九七九年因病去世,享年65歲;逝世五年後,他的作品公諸於世,震撼整個中國畫壇。一九八七年中央美術學院追聘秋園先生為名譽教授。中國畫研究院追聘秋園先生為榮譽院委委員。黃秋園的山水畫中多有隱居高士出現,想來正是反映了其淡泊的心境。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沒加入過中國美協的一代大家黃秋園

黃秋園(1914—1979),江西南昌人,名明琦,字秋園,號大覺子、半個僧、清風老人等。其遠離名利,黃秋園先生生前困頓,但孤介不媚時俗。遠離名利,不求聞達,一直受到地方美術界少數人排斥,去世前未吸收為地方美協會員。

秋園先生於一九七九年因病去世,享年65歲;逝世五年後,他的作品公諸於世,震撼整個中國畫壇。一九八七年中央美術學院追聘秋園先生為名譽教授。中國畫研究院追聘秋園先生為榮譽院委委員。黃秋園的山水畫中多有隱居高士出現,想來正是反映了其淡泊的心境。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黃秋園被譽為中國書畫界“當代陶淵明”。其生前困頓,然孤介不媚時俗,遠離名利,不求聞達,雖未有專業學習中國畫的經歷,卻一生浸進于山水畫傳統,融南北宗於一體。李可染曾為黃秋園作品書寫了一段題跋:“黃秋園先生山水畫有石溪筆墨之圓厚、石濤意境之清新、王蒙佈局之茂密,含英咀華,自成家法。蒼蒼茫茫,煙雲滿紙,望之氣象萬千,樸人眉宇。二石、山樵在世,亦必歎服!”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沒加入過中國美協的一代大家黃秋園

黃秋園(1914—1979),江西南昌人,名明琦,字秋園,號大覺子、半個僧、清風老人等。其遠離名利,黃秋園先生生前困頓,但孤介不媚時俗。遠離名利,不求聞達,一直受到地方美術界少數人排斥,去世前未吸收為地方美協會員。

秋園先生於一九七九年因病去世,享年65歲;逝世五年後,他的作品公諸於世,震撼整個中國畫壇。一九八七年中央美術學院追聘秋園先生為名譽教授。中國畫研究院追聘秋園先生為榮譽院委委員。黃秋園的山水畫中多有隱居高士出現,想來正是反映了其淡泊的心境。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黃秋園被譽為中國書畫界“當代陶淵明”。其生前困頓,然孤介不媚時俗,遠離名利,不求聞達,雖未有專業學習中國畫的經歷,卻一生浸進于山水畫傳統,融南北宗於一體。李可染曾為黃秋園作品書寫了一段題跋:“黃秋園先生山水畫有石溪筆墨之圓厚、石濤意境之清新、王蒙佈局之茂密,含英咀華,自成家法。蒼蒼茫茫,煙雲滿紙,望之氣象萬千,樸人眉宇。二石、山樵在世,亦必歎服!”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中國美術館的黃秋園畫作展中有一半以上的作品,都是畫著一名拄杖老人過橋的情景;或是一位古人在山野茅屋中,喃喃自讀、靜心打坐;作品通常加上生動風趣的題詩。很多人觀後都認為這就是秋園先生內心世界的寫照,畫中踽踽獨行與窗前獨坐的老人不是別人,正是秋園先生自己。一種隱歸山林、遺世獨修的清雅躍然紙上。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沒加入過中國美協的一代大家黃秋園

黃秋園(1914—1979),江西南昌人,名明琦,字秋園,號大覺子、半個僧、清風老人等。其遠離名利,黃秋園先生生前困頓,但孤介不媚時俗。遠離名利,不求聞達,一直受到地方美術界少數人排斥,去世前未吸收為地方美協會員。

秋園先生於一九七九年因病去世,享年65歲;逝世五年後,他的作品公諸於世,震撼整個中國畫壇。一九八七年中央美術學院追聘秋園先生為名譽教授。中國畫研究院追聘秋園先生為榮譽院委委員。黃秋園的山水畫中多有隱居高士出現,想來正是反映了其淡泊的心境。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黃秋園被譽為中國書畫界“當代陶淵明”。其生前困頓,然孤介不媚時俗,遠離名利,不求聞達,雖未有專業學習中國畫的經歷,卻一生浸進于山水畫傳統,融南北宗於一體。李可染曾為黃秋園作品書寫了一段題跋:“黃秋園先生山水畫有石溪筆墨之圓厚、石濤意境之清新、王蒙佈局之茂密,含英咀華,自成家法。蒼蒼茫茫,煙雲滿紙,望之氣象萬千,樸人眉宇。二石、山樵在世,亦必歎服!”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中國美術館的黃秋園畫作展中有一半以上的作品,都是畫著一名拄杖老人過橋的情景;或是一位古人在山野茅屋中,喃喃自讀、靜心打坐;作品通常加上生動風趣的題詩。很多人觀後都認為這就是秋園先生內心世界的寫照,畫中踽踽獨行與窗前獨坐的老人不是別人,正是秋園先生自己。一種隱歸山林、遺世獨修的清雅躍然紙上。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黃秋園先生作品的學術根基就在於一根根一條條骨法用筆而營造的線的世界。而這線就是一切追求的基礎。以線立骨,看清方向,心中橫亙著巨大的座標,清晰聳立。在藝術的大同中尋找我的不同,不侷限在小情調或技巧上的賣弄。不侷限於筆墨表現上的標新立異,遊走其間帶給你的是心靈上的無限爛漫。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沒加入過中國美協的一代大家黃秋園

黃秋園(1914—1979),江西南昌人,名明琦,字秋園,號大覺子、半個僧、清風老人等。其遠離名利,黃秋園先生生前困頓,但孤介不媚時俗。遠離名利,不求聞達,一直受到地方美術界少數人排斥,去世前未吸收為地方美協會員。

秋園先生於一九七九年因病去世,享年65歲;逝世五年後,他的作品公諸於世,震撼整個中國畫壇。一九八七年中央美術學院追聘秋園先生為名譽教授。中國畫研究院追聘秋園先生為榮譽院委委員。黃秋園的山水畫中多有隱居高士出現,想來正是反映了其淡泊的心境。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黃秋園被譽為中國書畫界“當代陶淵明”。其生前困頓,然孤介不媚時俗,遠離名利,不求聞達,雖未有專業學習中國畫的經歷,卻一生浸進于山水畫傳統,融南北宗於一體。李可染曾為黃秋園作品書寫了一段題跋:“黃秋園先生山水畫有石溪筆墨之圓厚、石濤意境之清新、王蒙佈局之茂密,含英咀華,自成家法。蒼蒼茫茫,煙雲滿紙,望之氣象萬千,樸人眉宇。二石、山樵在世,亦必歎服!”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中國美術館的黃秋園畫作展中有一半以上的作品,都是畫著一名拄杖老人過橋的情景;或是一位古人在山野茅屋中,喃喃自讀、靜心打坐;作品通常加上生動風趣的題詩。很多人觀後都認為這就是秋園先生內心世界的寫照,畫中踽踽獨行與窗前獨坐的老人不是別人,正是秋園先生自己。一種隱歸山林、遺世獨修的清雅躍然紙上。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黃秋園先生作品的學術根基就在於一根根一條條骨法用筆而營造的線的世界。而這線就是一切追求的基礎。以線立骨,看清方向,心中橫亙著巨大的座標,清晰聳立。在藝術的大同中尋找我的不同,不侷限在小情調或技巧上的賣弄。不侷限於筆墨表現上的標新立異,遊走其間帶給你的是心靈上的無限爛漫。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畫家之死

為了卻黃秋園遺願,黃良楷在父親死後兩年,為他籌辦了他生平的第一個畫展。這個從未發表過一張畫、連地方美協會員都不是的銀行退休職員,終於在他死後5年震動了中國畫壇。這一切對於黃秋園或許是來得太遲,連李可染在看了他的畫後都抱憾說,“國有顏回而不知深以為恥,像黃秋園這樣的大家,生前很少被人理解,孤獨伴隨了一生。”而這一切對於黃良楷卻非同尋常,“父親的畫曾在一隻破紙箱壓了兩年,差點當廢品賣掉,現在想起來都後怕。”

黃良楷曾做過6年木匠,這份職業是父親為他選擇的。

“父親是南昌縣黃馬鄉馬家橋村人,只讀過中學,能夠進銀行做事,是因為能寫一手好毛筆字,他一直以為書畫不過是一門手藝。1973年,我從高安插隊回城,當時的工作很難找,父親說學剃頭不錯,不過只能賺小錢,想過好日子還是學木匠”。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沒加入過中國美協的一代大家黃秋園

黃秋園(1914—1979),江西南昌人,名明琦,字秋園,號大覺子、半個僧、清風老人等。其遠離名利,黃秋園先生生前困頓,但孤介不媚時俗。遠離名利,不求聞達,一直受到地方美術界少數人排斥,去世前未吸收為地方美協會員。

秋園先生於一九七九年因病去世,享年65歲;逝世五年後,他的作品公諸於世,震撼整個中國畫壇。一九八七年中央美術學院追聘秋園先生為名譽教授。中國畫研究院追聘秋園先生為榮譽院委委員。黃秋園的山水畫中多有隱居高士出現,想來正是反映了其淡泊的心境。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黃秋園被譽為中國書畫界“當代陶淵明”。其生前困頓,然孤介不媚時俗,遠離名利,不求聞達,雖未有專業學習中國畫的經歷,卻一生浸進于山水畫傳統,融南北宗於一體。李可染曾為黃秋園作品書寫了一段題跋:“黃秋園先生山水畫有石溪筆墨之圓厚、石濤意境之清新、王蒙佈局之茂密,含英咀華,自成家法。蒼蒼茫茫,煙雲滿紙,望之氣象萬千,樸人眉宇。二石、山樵在世,亦必歎服!”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中國美術館的黃秋園畫作展中有一半以上的作品,都是畫著一名拄杖老人過橋的情景;或是一位古人在山野茅屋中,喃喃自讀、靜心打坐;作品通常加上生動風趣的題詩。很多人觀後都認為這就是秋園先生內心世界的寫照,畫中踽踽獨行與窗前獨坐的老人不是別人,正是秋園先生自己。一種隱歸山林、遺世獨修的清雅躍然紙上。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黃秋園先生作品的學術根基就在於一根根一條條骨法用筆而營造的線的世界。而這線就是一切追求的基礎。以線立骨,看清方向,心中橫亙著巨大的座標,清晰聳立。在藝術的大同中尋找我的不同,不侷限在小情調或技巧上的賣弄。不侷限於筆墨表現上的標新立異,遊走其間帶給你的是心靈上的無限爛漫。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畫家之死

為了卻黃秋園遺願,黃良楷在父親死後兩年,為他籌辦了他生平的第一個畫展。這個從未發表過一張畫、連地方美協會員都不是的銀行退休職員,終於在他死後5年震動了中國畫壇。這一切對於黃秋園或許是來得太遲,連李可染在看了他的畫後都抱憾說,“國有顏回而不知深以為恥,像黃秋園這樣的大家,生前很少被人理解,孤獨伴隨了一生。”而這一切對於黃良楷卻非同尋常,“父親的畫曾在一隻破紙箱壓了兩年,差點當廢品賣掉,現在想起來都後怕。”

黃良楷曾做過6年木匠,這份職業是父親為他選擇的。

“父親是南昌縣黃馬鄉馬家橋村人,只讀過中學,能夠進銀行做事,是因為能寫一手好毛筆字,他一直以為書畫不過是一門手藝。1973年,我從高安插隊回城,當時的工作很難找,父親說學剃頭不錯,不過只能賺小錢,想過好日子還是學木匠”。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1979年5月,黃良楷到外貿宿舍樓的一戶人家聯繫木工活,主人有一手裱畫的絕活,解放前就認識黃秋園,在傢俱打完的那一天,隨黃良楷去看“老爺子”,故人相見黃秋園來了興致,多喝了幾杯酒後突發腦溢血。“父親一生無慾無求,除了每天都要泡半天茶館外,就是寫字畫畫。但臨終前卻鄭重的交待,希望在他死後能為他辦個畫展。”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沒加入過中國美協的一代大家黃秋園

黃秋園(1914—1979),江西南昌人,名明琦,字秋園,號大覺子、半個僧、清風老人等。其遠離名利,黃秋園先生生前困頓,但孤介不媚時俗。遠離名利,不求聞達,一直受到地方美術界少數人排斥,去世前未吸收為地方美協會員。

秋園先生於一九七九年因病去世,享年65歲;逝世五年後,他的作品公諸於世,震撼整個中國畫壇。一九八七年中央美術學院追聘秋園先生為名譽教授。中國畫研究院追聘秋園先生為榮譽院委委員。黃秋園的山水畫中多有隱居高士出現,想來正是反映了其淡泊的心境。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黃秋園被譽為中國書畫界“當代陶淵明”。其生前困頓,然孤介不媚時俗,遠離名利,不求聞達,雖未有專業學習中國畫的經歷,卻一生浸進于山水畫傳統,融南北宗於一體。李可染曾為黃秋園作品書寫了一段題跋:“黃秋園先生山水畫有石溪筆墨之圓厚、石濤意境之清新、王蒙佈局之茂密,含英咀華,自成家法。蒼蒼茫茫,煙雲滿紙,望之氣象萬千,樸人眉宇。二石、山樵在世,亦必歎服!”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中國美術館的黃秋園畫作展中有一半以上的作品,都是畫著一名拄杖老人過橋的情景;或是一位古人在山野茅屋中,喃喃自讀、靜心打坐;作品通常加上生動風趣的題詩。很多人觀後都認為這就是秋園先生內心世界的寫照,畫中踽踽獨行與窗前獨坐的老人不是別人,正是秋園先生自己。一種隱歸山林、遺世獨修的清雅躍然紙上。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黃秋園先生作品的學術根基就在於一根根一條條骨法用筆而營造的線的世界。而這線就是一切追求的基礎。以線立骨,看清方向,心中橫亙著巨大的座標,清晰聳立。在藝術的大同中尋找我的不同,不侷限在小情調或技巧上的賣弄。不侷限於筆墨表現上的標新立異,遊走其間帶給你的是心靈上的無限爛漫。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畫家之死

為了卻黃秋園遺願,黃良楷在父親死後兩年,為他籌辦了他生平的第一個畫展。這個從未發表過一張畫、連地方美協會員都不是的銀行退休職員,終於在他死後5年震動了中國畫壇。這一切對於黃秋園或許是來得太遲,連李可染在看了他的畫後都抱憾說,“國有顏回而不知深以為恥,像黃秋園這樣的大家,生前很少被人理解,孤獨伴隨了一生。”而這一切對於黃良楷卻非同尋常,“父親的畫曾在一隻破紙箱壓了兩年,差點當廢品賣掉,現在想起來都後怕。”

黃良楷曾做過6年木匠,這份職業是父親為他選擇的。

“父親是南昌縣黃馬鄉馬家橋村人,只讀過中學,能夠進銀行做事,是因為能寫一手好毛筆字,他一直以為書畫不過是一門手藝。1973年,我從高安插隊回城,當時的工作很難找,父親說學剃頭不錯,不過只能賺小錢,想過好日子還是學木匠”。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1979年5月,黃良楷到外貿宿舍樓的一戶人家聯繫木工活,主人有一手裱畫的絕活,解放前就認識黃秋園,在傢俱打完的那一天,隨黃良楷去看“老爺子”,故人相見黃秋園來了興致,多喝了幾杯酒後突發腦溢血。“父親一生無慾無求,除了每天都要泡半天茶館外,就是寫字畫畫。但臨終前卻鄭重的交待,希望在他死後能為他辦個畫展。”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南昌畫家

“父親顯然知道自己的價值,1975年,妹妹結婚,父親為她畫了一幅《天女散花》作為嫁妝,並給她說古道今:清代畫家趙之謙家境貧寒,女兒陪嫁也只有一箱畫,哪知趙之謙日後名聲大振,作品價值連城……”黃良楷回憶說:“當時我也在旁邊,但也只當是父親的一句戲言。現在想來,連做子女的都不瞭解他的書畫藝術,更不用說深入他內心的痛苦了。上個世紀60年代,傅抱石來南昌,在無意中看到他的幾幅畫,便讓學生沈仲雲邀他去江西賓館會面,但被他拒絕了。這孤傲的背後,又隱忍著怎樣的寂寞和痛苦。”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沒加入過中國美協的一代大家黃秋園

黃秋園(1914—1979),江西南昌人,名明琦,字秋園,號大覺子、半個僧、清風老人等。其遠離名利,黃秋園先生生前困頓,但孤介不媚時俗。遠離名利,不求聞達,一直受到地方美術界少數人排斥,去世前未吸收為地方美協會員。

秋園先生於一九七九年因病去世,享年65歲;逝世五年後,他的作品公諸於世,震撼整個中國畫壇。一九八七年中央美術學院追聘秋園先生為名譽教授。中國畫研究院追聘秋園先生為榮譽院委委員。黃秋園的山水畫中多有隱居高士出現,想來正是反映了其淡泊的心境。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黃秋園被譽為中國書畫界“當代陶淵明”。其生前困頓,然孤介不媚時俗,遠離名利,不求聞達,雖未有專業學習中國畫的經歷,卻一生浸進于山水畫傳統,融南北宗於一體。李可染曾為黃秋園作品書寫了一段題跋:“黃秋園先生山水畫有石溪筆墨之圓厚、石濤意境之清新、王蒙佈局之茂密,含英咀華,自成家法。蒼蒼茫茫,煙雲滿紙,望之氣象萬千,樸人眉宇。二石、山樵在世,亦必歎服!”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中國美術館的黃秋園畫作展中有一半以上的作品,都是畫著一名拄杖老人過橋的情景;或是一位古人在山野茅屋中,喃喃自讀、靜心打坐;作品通常加上生動風趣的題詩。很多人觀後都認為這就是秋園先生內心世界的寫照,畫中踽踽獨行與窗前獨坐的老人不是別人,正是秋園先生自己。一種隱歸山林、遺世獨修的清雅躍然紙上。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黃秋園先生作品的學術根基就在於一根根一條條骨法用筆而營造的線的世界。而這線就是一切追求的基礎。以線立骨,看清方向,心中橫亙著巨大的座標,清晰聳立。在藝術的大同中尋找我的不同,不侷限在小情調或技巧上的賣弄。不侷限於筆墨表現上的標新立異,遊走其間帶給你的是心靈上的無限爛漫。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畫家之死

為了卻黃秋園遺願,黃良楷在父親死後兩年,為他籌辦了他生平的第一個畫展。這個從未發表過一張畫、連地方美協會員都不是的銀行退休職員,終於在他死後5年震動了中國畫壇。這一切對於黃秋園或許是來得太遲,連李可染在看了他的畫後都抱憾說,“國有顏回而不知深以為恥,像黃秋園這樣的大家,生前很少被人理解,孤獨伴隨了一生。”而這一切對於黃良楷卻非同尋常,“父親的畫曾在一隻破紙箱壓了兩年,差點當廢品賣掉,現在想起來都後怕。”

黃良楷曾做過6年木匠,這份職業是父親為他選擇的。

“父親是南昌縣黃馬鄉馬家橋村人,只讀過中學,能夠進銀行做事,是因為能寫一手好毛筆字,他一直以為書畫不過是一門手藝。1973年,我從高安插隊回城,當時的工作很難找,父親說學剃頭不錯,不過只能賺小錢,想過好日子還是學木匠”。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1979年5月,黃良楷到外貿宿舍樓的一戶人家聯繫木工活,主人有一手裱畫的絕活,解放前就認識黃秋園,在傢俱打完的那一天,隨黃良楷去看“老爺子”,故人相見黃秋園來了興致,多喝了幾杯酒後突發腦溢血。“父親一生無慾無求,除了每天都要泡半天茶館外,就是寫字畫畫。但臨終前卻鄭重的交待,希望在他死後能為他辦個畫展。”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南昌畫家

“父親顯然知道自己的價值,1975年,妹妹結婚,父親為她畫了一幅《天女散花》作為嫁妝,並給她說古道今:清代畫家趙之謙家境貧寒,女兒陪嫁也只有一箱畫,哪知趙之謙日後名聲大振,作品價值連城……”黃良楷回憶說:“當時我也在旁邊,但也只當是父親的一句戲言。現在想來,連做子女的都不瞭解他的書畫藝術,更不用說深入他內心的痛苦了。上個世紀60年代,傅抱石來南昌,在無意中看到他的幾幅畫,便讓學生沈仲雲邀他去江西賓館會面,但被他拒絕了。這孤傲的背後,又隱忍著怎樣的寂寞和痛苦。”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但要為師出無名的父親辦一個畫展,的確讓這個“小木匠”為難,對江西美術界“一頭霧水”的黃良楷連一個主辦單位都找不到。直到兩年後,與八大山人紀念館館長吳振幫的一次邂逅,事情才有了轉機。“或許這就是命運的安排吧!父親的一段特殊際遇在此時幫上了忙。還是在60年代,一向混跡於三教九流的父親,從茶館裡出來,碰見一個平時常在一起神聊的裁縫買菜回家,見那包豆時的紙是一張上了年頭的宣紙,要過來一看,競是一幅殘損了的八大山人真跡,便用20元錢買了下來,修補裝裱把玩一陣子後,捐給了八大山人紀念館,他也從此和吳館長結成了莫逆之交。”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沒加入過中國美協的一代大家黃秋園

黃秋園(1914—1979),江西南昌人,名明琦,字秋園,號大覺子、半個僧、清風老人等。其遠離名利,黃秋園先生生前困頓,但孤介不媚時俗。遠離名利,不求聞達,一直受到地方美術界少數人排斥,去世前未吸收為地方美協會員。

秋園先生於一九七九年因病去世,享年65歲;逝世五年後,他的作品公諸於世,震撼整個中國畫壇。一九八七年中央美術學院追聘秋園先生為名譽教授。中國畫研究院追聘秋園先生為榮譽院委委員。黃秋園的山水畫中多有隱居高士出現,想來正是反映了其淡泊的心境。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黃秋園被譽為中國書畫界“當代陶淵明”。其生前困頓,然孤介不媚時俗,遠離名利,不求聞達,雖未有專業學習中國畫的經歷,卻一生浸進于山水畫傳統,融南北宗於一體。李可染曾為黃秋園作品書寫了一段題跋:“黃秋園先生山水畫有石溪筆墨之圓厚、石濤意境之清新、王蒙佈局之茂密,含英咀華,自成家法。蒼蒼茫茫,煙雲滿紙,望之氣象萬千,樸人眉宇。二石、山樵在世,亦必歎服!”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中國美術館的黃秋園畫作展中有一半以上的作品,都是畫著一名拄杖老人過橋的情景;或是一位古人在山野茅屋中,喃喃自讀、靜心打坐;作品通常加上生動風趣的題詩。很多人觀後都認為這就是秋園先生內心世界的寫照,畫中踽踽獨行與窗前獨坐的老人不是別人,正是秋園先生自己。一種隱歸山林、遺世獨修的清雅躍然紙上。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黃秋園先生作品的學術根基就在於一根根一條條骨法用筆而營造的線的世界。而這線就是一切追求的基礎。以線立骨,看清方向,心中橫亙著巨大的座標,清晰聳立。在藝術的大同中尋找我的不同,不侷限在小情調或技巧上的賣弄。不侷限於筆墨表現上的標新立異,遊走其間帶給你的是心靈上的無限爛漫。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畫家之死

為了卻黃秋園遺願,黃良楷在父親死後兩年,為他籌辦了他生平的第一個畫展。這個從未發表過一張畫、連地方美協會員都不是的銀行退休職員,終於在他死後5年震動了中國畫壇。這一切對於黃秋園或許是來得太遲,連李可染在看了他的畫後都抱憾說,“國有顏回而不知深以為恥,像黃秋園這樣的大家,生前很少被人理解,孤獨伴隨了一生。”而這一切對於黃良楷卻非同尋常,“父親的畫曾在一隻破紙箱壓了兩年,差點當廢品賣掉,現在想起來都後怕。”

黃良楷曾做過6年木匠,這份職業是父親為他選擇的。

“父親是南昌縣黃馬鄉馬家橋村人,只讀過中學,能夠進銀行做事,是因為能寫一手好毛筆字,他一直以為書畫不過是一門手藝。1973年,我從高安插隊回城,當時的工作很難找,父親說學剃頭不錯,不過只能賺小錢,想過好日子還是學木匠”。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1979年5月,黃良楷到外貿宿舍樓的一戶人家聯繫木工活,主人有一手裱畫的絕活,解放前就認識黃秋園,在傢俱打完的那一天,隨黃良楷去看“老爺子”,故人相見黃秋園來了興致,多喝了幾杯酒後突發腦溢血。“父親一生無慾無求,除了每天都要泡半天茶館外,就是寫字畫畫。但臨終前卻鄭重的交待,希望在他死後能為他辦個畫展。”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南昌畫家

“父親顯然知道自己的價值,1975年,妹妹結婚,父親為她畫了一幅《天女散花》作為嫁妝,並給她說古道今:清代畫家趙之謙家境貧寒,女兒陪嫁也只有一箱畫,哪知趙之謙日後名聲大振,作品價值連城……”黃良楷回憶說:“當時我也在旁邊,但也只當是父親的一句戲言。現在想來,連做子女的都不瞭解他的書畫藝術,更不用說深入他內心的痛苦了。上個世紀60年代,傅抱石來南昌,在無意中看到他的幾幅畫,便讓學生沈仲雲邀他去江西賓館會面,但被他拒絕了。這孤傲的背後,又隱忍著怎樣的寂寞和痛苦。”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但要為師出無名的父親辦一個畫展,的確讓這個“小木匠”為難,對江西美術界“一頭霧水”的黃良楷連一個主辦單位都找不到。直到兩年後,與八大山人紀念館館長吳振幫的一次邂逅,事情才有了轉機。“或許這就是命運的安排吧!父親的一段特殊際遇在此時幫上了忙。還是在60年代,一向混跡於三教九流的父親,從茶館裡出來,碰見一個平時常在一起神聊的裁縫買菜回家,見那包豆時的紙是一張上了年頭的宣紙,要過來一看,競是一幅殘損了的八大山人真跡,便用20元錢買了下來,修補裝裱把玩一陣子後,捐給了八大山人紀念館,他也從此和吳館長結成了莫逆之交。”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找到了主辦單位,但裱畫、租場地要200多元,黃良楷只好瞞著妻子把一臺“用了5張票”才買到的蝴蝶牌縫紉機賣了。但在為畫展印簡介時還是遇到了麻煩,有人對稱黃秋園為“畫家”有異義,叫“民間藝人”還差不多。最後,經過反覆爭取,才爭得一個“南昌畫家”的名頭。

1984年5月,黃秋園畫展如期開展。100餘幅山水畫從黃家的雜物間裡走進了人們的視野。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沒加入過中國美協的一代大家黃秋園

黃秋園(1914—1979),江西南昌人,名明琦,字秋園,號大覺子、半個僧、清風老人等。其遠離名利,黃秋園先生生前困頓,但孤介不媚時俗。遠離名利,不求聞達,一直受到地方美術界少數人排斥,去世前未吸收為地方美協會員。

秋園先生於一九七九年因病去世,享年65歲;逝世五年後,他的作品公諸於世,震撼整個中國畫壇。一九八七年中央美術學院追聘秋園先生為名譽教授。中國畫研究院追聘秋園先生為榮譽院委委員。黃秋園的山水畫中多有隱居高士出現,想來正是反映了其淡泊的心境。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黃秋園被譽為中國書畫界“當代陶淵明”。其生前困頓,然孤介不媚時俗,遠離名利,不求聞達,雖未有專業學習中國畫的經歷,卻一生浸進于山水畫傳統,融南北宗於一體。李可染曾為黃秋園作品書寫了一段題跋:“黃秋園先生山水畫有石溪筆墨之圓厚、石濤意境之清新、王蒙佈局之茂密,含英咀華,自成家法。蒼蒼茫茫,煙雲滿紙,望之氣象萬千,樸人眉宇。二石、山樵在世,亦必歎服!”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中國美術館的黃秋園畫作展中有一半以上的作品,都是畫著一名拄杖老人過橋的情景;或是一位古人在山野茅屋中,喃喃自讀、靜心打坐;作品通常加上生動風趣的題詩。很多人觀後都認為這就是秋園先生內心世界的寫照,畫中踽踽獨行與窗前獨坐的老人不是別人,正是秋園先生自己。一種隱歸山林、遺世獨修的清雅躍然紙上。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黃秋園先生作品的學術根基就在於一根根一條條骨法用筆而營造的線的世界。而這線就是一切追求的基礎。以線立骨,看清方向,心中橫亙著巨大的座標,清晰聳立。在藝術的大同中尋找我的不同,不侷限在小情調或技巧上的賣弄。不侷限於筆墨表現上的標新立異,遊走其間帶給你的是心靈上的無限爛漫。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畫家之死

為了卻黃秋園遺願,黃良楷在父親死後兩年,為他籌辦了他生平的第一個畫展。這個從未發表過一張畫、連地方美協會員都不是的銀行退休職員,終於在他死後5年震動了中國畫壇。這一切對於黃秋園或許是來得太遲,連李可染在看了他的畫後都抱憾說,“國有顏回而不知深以為恥,像黃秋園這樣的大家,生前很少被人理解,孤獨伴隨了一生。”而這一切對於黃良楷卻非同尋常,“父親的畫曾在一隻破紙箱壓了兩年,差點當廢品賣掉,現在想起來都後怕。”

黃良楷曾做過6年木匠,這份職業是父親為他選擇的。

“父親是南昌縣黃馬鄉馬家橋村人,只讀過中學,能夠進銀行做事,是因為能寫一手好毛筆字,他一直以為書畫不過是一門手藝。1973年,我從高安插隊回城,當時的工作很難找,父親說學剃頭不錯,不過只能賺小錢,想過好日子還是學木匠”。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1979年5月,黃良楷到外貿宿舍樓的一戶人家聯繫木工活,主人有一手裱畫的絕活,解放前就認識黃秋園,在傢俱打完的那一天,隨黃良楷去看“老爺子”,故人相見黃秋園來了興致,多喝了幾杯酒後突發腦溢血。“父親一生無慾無求,除了每天都要泡半天茶館外,就是寫字畫畫。但臨終前卻鄭重的交待,希望在他死後能為他辦個畫展。”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南昌畫家

“父親顯然知道自己的價值,1975年,妹妹結婚,父親為她畫了一幅《天女散花》作為嫁妝,並給她說古道今:清代畫家趙之謙家境貧寒,女兒陪嫁也只有一箱畫,哪知趙之謙日後名聲大振,作品價值連城……”黃良楷回憶說:“當時我也在旁邊,但也只當是父親的一句戲言。現在想來,連做子女的都不瞭解他的書畫藝術,更不用說深入他內心的痛苦了。上個世紀60年代,傅抱石來南昌,在無意中看到他的幾幅畫,便讓學生沈仲雲邀他去江西賓館會面,但被他拒絕了。這孤傲的背後,又隱忍著怎樣的寂寞和痛苦。”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但要為師出無名的父親辦一個畫展,的確讓這個“小木匠”為難,對江西美術界“一頭霧水”的黃良楷連一個主辦單位都找不到。直到兩年後,與八大山人紀念館館長吳振幫的一次邂逅,事情才有了轉機。“或許這就是命運的安排吧!父親的一段特殊際遇在此時幫上了忙。還是在60年代,一向混跡於三教九流的父親,從茶館裡出來,碰見一個平時常在一起神聊的裁縫買菜回家,見那包豆時的紙是一張上了年頭的宣紙,要過來一看,競是一幅殘損了的八大山人真跡,便用20元錢買了下來,修補裝裱把玩一陣子後,捐給了八大山人紀念館,他也從此和吳館長結成了莫逆之交。”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找到了主辦單位,但裱畫、租場地要200多元,黃良楷只好瞞著妻子把一臺“用了5張票”才買到的蝴蝶牌縫紉機賣了。但在為畫展印簡介時還是遇到了麻煩,有人對稱黃秋園為“畫家”有異義,叫“民間藝人”還差不多。最後,經過反覆爭取,才爭得一個“南昌畫家”的名頭。

1984年5月,黃秋園畫展如期開展。100餘幅山水畫從黃家的雜物間裡走進了人們的視野。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南北縱橫

向來只聞其聲不見其人的黃秋園終於走出了他孑孓前行的小巷,而原本以為完成了“歷史使命”的黃良楷也似乎感覺到了,父親應該走得更遠。

1985年3月,黃良楷接到江蘇美協邀請,讓他帶著父親的畫作到南京展出,並承擔所有費用。

3月份雖然已是春天,但列車沿皖贛線駛過時卻見不到一點綠色。在山水畫家彙集的南京,讓黃良楷這個對繪畫“一竅不通”的門外漢真正知道了父親的價值。江蘇省美協主席、國畫院院長雅民在參觀完畫展後,第一個稱黃秋園為大師,並在香港《文匯報》撰文,用兩個整版評介黃的作品。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沒加入過中國美協的一代大家黃秋園

黃秋園(1914—1979),江西南昌人,名明琦,字秋園,號大覺子、半個僧、清風老人等。其遠離名利,黃秋園先生生前困頓,但孤介不媚時俗。遠離名利,不求聞達,一直受到地方美術界少數人排斥,去世前未吸收為地方美協會員。

秋園先生於一九七九年因病去世,享年65歲;逝世五年後,他的作品公諸於世,震撼整個中國畫壇。一九八七年中央美術學院追聘秋園先生為名譽教授。中國畫研究院追聘秋園先生為榮譽院委委員。黃秋園的山水畫中多有隱居高士出現,想來正是反映了其淡泊的心境。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黃秋園被譽為中國書畫界“當代陶淵明”。其生前困頓,然孤介不媚時俗,遠離名利,不求聞達,雖未有專業學習中國畫的經歷,卻一生浸進于山水畫傳統,融南北宗於一體。李可染曾為黃秋園作品書寫了一段題跋:“黃秋園先生山水畫有石溪筆墨之圓厚、石濤意境之清新、王蒙佈局之茂密,含英咀華,自成家法。蒼蒼茫茫,煙雲滿紙,望之氣象萬千,樸人眉宇。二石、山樵在世,亦必歎服!”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中國美術館的黃秋園畫作展中有一半以上的作品,都是畫著一名拄杖老人過橋的情景;或是一位古人在山野茅屋中,喃喃自讀、靜心打坐;作品通常加上生動風趣的題詩。很多人觀後都認為這就是秋園先生內心世界的寫照,畫中踽踽獨行與窗前獨坐的老人不是別人,正是秋園先生自己。一種隱歸山林、遺世獨修的清雅躍然紙上。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黃秋園先生作品的學術根基就在於一根根一條條骨法用筆而營造的線的世界。而這線就是一切追求的基礎。以線立骨,看清方向,心中橫亙著巨大的座標,清晰聳立。在藝術的大同中尋找我的不同,不侷限在小情調或技巧上的賣弄。不侷限於筆墨表現上的標新立異,遊走其間帶給你的是心靈上的無限爛漫。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畫家之死

為了卻黃秋園遺願,黃良楷在父親死後兩年,為他籌辦了他生平的第一個畫展。這個從未發表過一張畫、連地方美協會員都不是的銀行退休職員,終於在他死後5年震動了中國畫壇。這一切對於黃秋園或許是來得太遲,連李可染在看了他的畫後都抱憾說,“國有顏回而不知深以為恥,像黃秋園這樣的大家,生前很少被人理解,孤獨伴隨了一生。”而這一切對於黃良楷卻非同尋常,“父親的畫曾在一隻破紙箱壓了兩年,差點當廢品賣掉,現在想起來都後怕。”

黃良楷曾做過6年木匠,這份職業是父親為他選擇的。

“父親是南昌縣黃馬鄉馬家橋村人,只讀過中學,能夠進銀行做事,是因為能寫一手好毛筆字,他一直以為書畫不過是一門手藝。1973年,我從高安插隊回城,當時的工作很難找,父親說學剃頭不錯,不過只能賺小錢,想過好日子還是學木匠”。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1979年5月,黃良楷到外貿宿舍樓的一戶人家聯繫木工活,主人有一手裱畫的絕活,解放前就認識黃秋園,在傢俱打完的那一天,隨黃良楷去看“老爺子”,故人相見黃秋園來了興致,多喝了幾杯酒後突發腦溢血。“父親一生無慾無求,除了每天都要泡半天茶館外,就是寫字畫畫。但臨終前卻鄭重的交待,希望在他死後能為他辦個畫展。”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南昌畫家

“父親顯然知道自己的價值,1975年,妹妹結婚,父親為她畫了一幅《天女散花》作為嫁妝,並給她說古道今:清代畫家趙之謙家境貧寒,女兒陪嫁也只有一箱畫,哪知趙之謙日後名聲大振,作品價值連城……”黃良楷回憶說:“當時我也在旁邊,但也只當是父親的一句戲言。現在想來,連做子女的都不瞭解他的書畫藝術,更不用說深入他內心的痛苦了。上個世紀60年代,傅抱石來南昌,在無意中看到他的幾幅畫,便讓學生沈仲雲邀他去江西賓館會面,但被他拒絕了。這孤傲的背後,又隱忍著怎樣的寂寞和痛苦。”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但要為師出無名的父親辦一個畫展,的確讓這個“小木匠”為難,對江西美術界“一頭霧水”的黃良楷連一個主辦單位都找不到。直到兩年後,與八大山人紀念館館長吳振幫的一次邂逅,事情才有了轉機。“或許這就是命運的安排吧!父親的一段特殊際遇在此時幫上了忙。還是在60年代,一向混跡於三教九流的父親,從茶館裡出來,碰見一個平時常在一起神聊的裁縫買菜回家,見那包豆時的紙是一張上了年頭的宣紙,要過來一看,競是一幅殘損了的八大山人真跡,便用20元錢買了下來,修補裝裱把玩一陣子後,捐給了八大山人紀念館,他也從此和吳館長結成了莫逆之交。”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找到了主辦單位,但裱畫、租場地要200多元,黃良楷只好瞞著妻子把一臺“用了5張票”才買到的蝴蝶牌縫紉機賣了。但在為畫展印簡介時還是遇到了麻煩,有人對稱黃秋園為“畫家”有異義,叫“民間藝人”還差不多。最後,經過反覆爭取,才爭得一個“南昌畫家”的名頭。

1984年5月,黃秋園畫展如期開展。100餘幅山水畫從黃家的雜物間裡走進了人們的視野。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南北縱橫

向來只聞其聲不見其人的黃秋園終於走出了他孑孓前行的小巷,而原本以為完成了“歷史使命”的黃良楷也似乎感覺到了,父親應該走得更遠。

1985年3月,黃良楷接到江蘇美協邀請,讓他帶著父親的畫作到南京展出,並承擔所有費用。

3月份雖然已是春天,但列車沿皖贛線駛過時卻見不到一點綠色。在山水畫家彙集的南京,讓黃良楷這個對繪畫“一竅不通”的門外漢真正知道了父親的價值。江蘇省美協主席、國畫院院長雅民在參觀完畫展後,第一個稱黃秋園為大師,並在香港《文匯報》撰文,用兩個整版評介黃的作品。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其時,全國第六屆美展正在南京召開,由南京藝術學院李小山挑起的“傳統國畫己走到窮途末路的”爭端正辯得難分難解,黃秋園的出現正好證明了傳統筆墨並未消亡。但這一切,當時的黃良楷並不全部知曉,從南京回來後,繼續在南昌市二輕局當一名小職員。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沒加入過中國美協的一代大家黃秋園

黃秋園(1914—1979),江西南昌人,名明琦,字秋園,號大覺子、半個僧、清風老人等。其遠離名利,黃秋園先生生前困頓,但孤介不媚時俗。遠離名利,不求聞達,一直受到地方美術界少數人排斥,去世前未吸收為地方美協會員。

秋園先生於一九七九年因病去世,享年65歲;逝世五年後,他的作品公諸於世,震撼整個中國畫壇。一九八七年中央美術學院追聘秋園先生為名譽教授。中國畫研究院追聘秋園先生為榮譽院委委員。黃秋園的山水畫中多有隱居高士出現,想來正是反映了其淡泊的心境。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黃秋園被譽為中國書畫界“當代陶淵明”。其生前困頓,然孤介不媚時俗,遠離名利,不求聞達,雖未有專業學習中國畫的經歷,卻一生浸進于山水畫傳統,融南北宗於一體。李可染曾為黃秋園作品書寫了一段題跋:“黃秋園先生山水畫有石溪筆墨之圓厚、石濤意境之清新、王蒙佈局之茂密,含英咀華,自成家法。蒼蒼茫茫,煙雲滿紙,望之氣象萬千,樸人眉宇。二石、山樵在世,亦必歎服!”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中國美術館的黃秋園畫作展中有一半以上的作品,都是畫著一名拄杖老人過橋的情景;或是一位古人在山野茅屋中,喃喃自讀、靜心打坐;作品通常加上生動風趣的題詩。很多人觀後都認為這就是秋園先生內心世界的寫照,畫中踽踽獨行與窗前獨坐的老人不是別人,正是秋園先生自己。一種隱歸山林、遺世獨修的清雅躍然紙上。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黃秋園先生作品的學術根基就在於一根根一條條骨法用筆而營造的線的世界。而這線就是一切追求的基礎。以線立骨,看清方向,心中橫亙著巨大的座標,清晰聳立。在藝術的大同中尋找我的不同,不侷限在小情調或技巧上的賣弄。不侷限於筆墨表現上的標新立異,遊走其間帶給你的是心靈上的無限爛漫。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畫家之死

為了卻黃秋園遺願,黃良楷在父親死後兩年,為他籌辦了他生平的第一個畫展。這個從未發表過一張畫、連地方美協會員都不是的銀行退休職員,終於在他死後5年震動了中國畫壇。這一切對於黃秋園或許是來得太遲,連李可染在看了他的畫後都抱憾說,“國有顏回而不知深以為恥,像黃秋園這樣的大家,生前很少被人理解,孤獨伴隨了一生。”而這一切對於黃良楷卻非同尋常,“父親的畫曾在一隻破紙箱壓了兩年,差點當廢品賣掉,現在想起來都後怕。”

黃良楷曾做過6年木匠,這份職業是父親為他選擇的。

“父親是南昌縣黃馬鄉馬家橋村人,只讀過中學,能夠進銀行做事,是因為能寫一手好毛筆字,他一直以為書畫不過是一門手藝。1973年,我從高安插隊回城,當時的工作很難找,父親說學剃頭不錯,不過只能賺小錢,想過好日子還是學木匠”。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1979年5月,黃良楷到外貿宿舍樓的一戶人家聯繫木工活,主人有一手裱畫的絕活,解放前就認識黃秋園,在傢俱打完的那一天,隨黃良楷去看“老爺子”,故人相見黃秋園來了興致,多喝了幾杯酒後突發腦溢血。“父親一生無慾無求,除了每天都要泡半天茶館外,就是寫字畫畫。但臨終前卻鄭重的交待,希望在他死後能為他辦個畫展。”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南昌畫家

“父親顯然知道自己的價值,1975年,妹妹結婚,父親為她畫了一幅《天女散花》作為嫁妝,並給她說古道今:清代畫家趙之謙家境貧寒,女兒陪嫁也只有一箱畫,哪知趙之謙日後名聲大振,作品價值連城……”黃良楷回憶說:“當時我也在旁邊,但也只當是父親的一句戲言。現在想來,連做子女的都不瞭解他的書畫藝術,更不用說深入他內心的痛苦了。上個世紀60年代,傅抱石來南昌,在無意中看到他的幾幅畫,便讓學生沈仲雲邀他去江西賓館會面,但被他拒絕了。這孤傲的背後,又隱忍著怎樣的寂寞和痛苦。”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但要為師出無名的父親辦一個畫展,的確讓這個“小木匠”為難,對江西美術界“一頭霧水”的黃良楷連一個主辦單位都找不到。直到兩年後,與八大山人紀念館館長吳振幫的一次邂逅,事情才有了轉機。“或許這就是命運的安排吧!父親的一段特殊際遇在此時幫上了忙。還是在60年代,一向混跡於三教九流的父親,從茶館裡出來,碰見一個平時常在一起神聊的裁縫買菜回家,見那包豆時的紙是一張上了年頭的宣紙,要過來一看,競是一幅殘損了的八大山人真跡,便用20元錢買了下來,修補裝裱把玩一陣子後,捐給了八大山人紀念館,他也從此和吳館長結成了莫逆之交。”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找到了主辦單位,但裱畫、租場地要200多元,黃良楷只好瞞著妻子把一臺“用了5張票”才買到的蝴蝶牌縫紉機賣了。但在為畫展印簡介時還是遇到了麻煩,有人對稱黃秋園為“畫家”有異義,叫“民間藝人”還差不多。最後,經過反覆爭取,才爭得一個“南昌畫家”的名頭。

1984年5月,黃秋園畫展如期開展。100餘幅山水畫從黃家的雜物間裡走進了人們的視野。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南北縱橫

向來只聞其聲不見其人的黃秋園終於走出了他孑孓前行的小巷,而原本以為完成了“歷史使命”的黃良楷也似乎感覺到了,父親應該走得更遠。

1985年3月,黃良楷接到江蘇美協邀請,讓他帶著父親的畫作到南京展出,並承擔所有費用。

3月份雖然已是春天,但列車沿皖贛線駛過時卻見不到一點綠色。在山水畫家彙集的南京,讓黃良楷這個對繪畫“一竅不通”的門外漢真正知道了父親的價值。江蘇省美協主席、國畫院院長雅民在參觀完畫展後,第一個稱黃秋園為大師,並在香港《文匯報》撰文,用兩個整版評介黃的作品。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其時,全國第六屆美展正在南京召開,由南京藝術學院李小山挑起的“傳統國畫己走到窮途末路的”爭端正辯得難分難解,黃秋園的出現正好證明了傳統筆墨並未消亡。但這一切,當時的黃良楷並不全部知曉,從南京回來後,繼續在南昌市二輕局當一名小職員。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一年後,《中國畫》雜誌一位編輯的造訪,再次打破了他平靜的生活———他建議到中央美術館去辦展覽。但2000多元場租及住宿費、旅差費,把當時只拿幾十元工資的他難住了。無奈之下,黃良楷只好去“求”相關部門,但得到的回答是“這是你自己的個人行為”。最後,只得向中央美術館“捐贈”了5幅畫;又向中央美院招待所“捐贈”了一幅,解決了吃飯和住宿問題,然後東拼西湊了1000元路費,坐硬座趕到了北京。提起這段往事,黃良楷感慨萬千:“若是現在賣掉這些畫,坐飛機、住總統套房都用不完”。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沒加入過中國美協的一代大家黃秋園

黃秋園(1914—1979),江西南昌人,名明琦,字秋園,號大覺子、半個僧、清風老人等。其遠離名利,黃秋園先生生前困頓,但孤介不媚時俗。遠離名利,不求聞達,一直受到地方美術界少數人排斥,去世前未吸收為地方美協會員。

秋園先生於一九七九年因病去世,享年65歲;逝世五年後,他的作品公諸於世,震撼整個中國畫壇。一九八七年中央美術學院追聘秋園先生為名譽教授。中國畫研究院追聘秋園先生為榮譽院委委員。黃秋園的山水畫中多有隱居高士出現,想來正是反映了其淡泊的心境。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黃秋園被譽為中國書畫界“當代陶淵明”。其生前困頓,然孤介不媚時俗,遠離名利,不求聞達,雖未有專業學習中國畫的經歷,卻一生浸進于山水畫傳統,融南北宗於一體。李可染曾為黃秋園作品書寫了一段題跋:“黃秋園先生山水畫有石溪筆墨之圓厚、石濤意境之清新、王蒙佈局之茂密,含英咀華,自成家法。蒼蒼茫茫,煙雲滿紙,望之氣象萬千,樸人眉宇。二石、山樵在世,亦必歎服!”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中國美術館的黃秋園畫作展中有一半以上的作品,都是畫著一名拄杖老人過橋的情景;或是一位古人在山野茅屋中,喃喃自讀、靜心打坐;作品通常加上生動風趣的題詩。很多人觀後都認為這就是秋園先生內心世界的寫照,畫中踽踽獨行與窗前獨坐的老人不是別人,正是秋園先生自己。一種隱歸山林、遺世獨修的清雅躍然紙上。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黃秋園先生作品的學術根基就在於一根根一條條骨法用筆而營造的線的世界。而這線就是一切追求的基礎。以線立骨,看清方向,心中橫亙著巨大的座標,清晰聳立。在藝術的大同中尋找我的不同,不侷限在小情調或技巧上的賣弄。不侷限於筆墨表現上的標新立異,遊走其間帶給你的是心靈上的無限爛漫。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畫家之死

為了卻黃秋園遺願,黃良楷在父親死後兩年,為他籌辦了他生平的第一個畫展。這個從未發表過一張畫、連地方美協會員都不是的銀行退休職員,終於在他死後5年震動了中國畫壇。這一切對於黃秋園或許是來得太遲,連李可染在看了他的畫後都抱憾說,“國有顏回而不知深以為恥,像黃秋園這樣的大家,生前很少被人理解,孤獨伴隨了一生。”而這一切對於黃良楷卻非同尋常,“父親的畫曾在一隻破紙箱壓了兩年,差點當廢品賣掉,現在想起來都後怕。”

黃良楷曾做過6年木匠,這份職業是父親為他選擇的。

“父親是南昌縣黃馬鄉馬家橋村人,只讀過中學,能夠進銀行做事,是因為能寫一手好毛筆字,他一直以為書畫不過是一門手藝。1973年,我從高安插隊回城,當時的工作很難找,父親說學剃頭不錯,不過只能賺小錢,想過好日子還是學木匠”。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1979年5月,黃良楷到外貿宿舍樓的一戶人家聯繫木工活,主人有一手裱畫的絕活,解放前就認識黃秋園,在傢俱打完的那一天,隨黃良楷去看“老爺子”,故人相見黃秋園來了興致,多喝了幾杯酒後突發腦溢血。“父親一生無慾無求,除了每天都要泡半天茶館外,就是寫字畫畫。但臨終前卻鄭重的交待,希望在他死後能為他辦個畫展。”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南昌畫家

“父親顯然知道自己的價值,1975年,妹妹結婚,父親為她畫了一幅《天女散花》作為嫁妝,並給她說古道今:清代畫家趙之謙家境貧寒,女兒陪嫁也只有一箱畫,哪知趙之謙日後名聲大振,作品價值連城……”黃良楷回憶說:“當時我也在旁邊,但也只當是父親的一句戲言。現在想來,連做子女的都不瞭解他的書畫藝術,更不用說深入他內心的痛苦了。上個世紀60年代,傅抱石來南昌,在無意中看到他的幾幅畫,便讓學生沈仲雲邀他去江西賓館會面,但被他拒絕了。這孤傲的背後,又隱忍著怎樣的寂寞和痛苦。”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但要為師出無名的父親辦一個畫展,的確讓這個“小木匠”為難,對江西美術界“一頭霧水”的黃良楷連一個主辦單位都找不到。直到兩年後,與八大山人紀念館館長吳振幫的一次邂逅,事情才有了轉機。“或許這就是命運的安排吧!父親的一段特殊際遇在此時幫上了忙。還是在60年代,一向混跡於三教九流的父親,從茶館裡出來,碰見一個平時常在一起神聊的裁縫買菜回家,見那包豆時的紙是一張上了年頭的宣紙,要過來一看,競是一幅殘損了的八大山人真跡,便用20元錢買了下來,修補裝裱把玩一陣子後,捐給了八大山人紀念館,他也從此和吳館長結成了莫逆之交。”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找到了主辦單位,但裱畫、租場地要200多元,黃良楷只好瞞著妻子把一臺“用了5張票”才買到的蝴蝶牌縫紉機賣了。但在為畫展印簡介時還是遇到了麻煩,有人對稱黃秋園為“畫家”有異義,叫“民間藝人”還差不多。最後,經過反覆爭取,才爭得一個“南昌畫家”的名頭。

1984年5月,黃秋園畫展如期開展。100餘幅山水畫從黃家的雜物間裡走進了人們的視野。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南北縱橫

向來只聞其聲不見其人的黃秋園終於走出了他孑孓前行的小巷,而原本以為完成了“歷史使命”的黃良楷也似乎感覺到了,父親應該走得更遠。

1985年3月,黃良楷接到江蘇美協邀請,讓他帶著父親的畫作到南京展出,並承擔所有費用。

3月份雖然已是春天,但列車沿皖贛線駛過時卻見不到一點綠色。在山水畫家彙集的南京,讓黃良楷這個對繪畫“一竅不通”的門外漢真正知道了父親的價值。江蘇省美協主席、國畫院院長雅民在參觀完畫展後,第一個稱黃秋園為大師,並在香港《文匯報》撰文,用兩個整版評介黃的作品。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其時,全國第六屆美展正在南京召開,由南京藝術學院李小山挑起的“傳統國畫己走到窮途末路的”爭端正辯得難分難解,黃秋園的出現正好證明了傳統筆墨並未消亡。但這一切,當時的黃良楷並不全部知曉,從南京回來後,繼續在南昌市二輕局當一名小職員。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一年後,《中國畫》雜誌一位編輯的造訪,再次打破了他平靜的生活———他建議到中央美術館去辦展覽。但2000多元場租及住宿費、旅差費,把當時只拿幾十元工資的他難住了。無奈之下,黃良楷只好去“求”相關部門,但得到的回答是“這是你自己的個人行為”。最後,只得向中央美術館“捐贈”了5幅畫;又向中央美院招待所“捐贈”了一幅,解決了吃飯和住宿問題,然後東拼西湊了1000元路費,坐硬座趕到了北京。提起這段往事,黃良楷感慨萬千:“若是現在賣掉這些畫,坐飛機、住總統套房都用不完”。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然而,付出了這麼多精力,畫展一開始卻反響平平,參觀的人稀稀落落。但奇蹟在畫展臨近結束時還是發生了,劉海粟大師來了,看完畫展後表示“要用自己的畫換一幅黃秋園的畫”;李可染大師也來了,並將他與隱居於鄉野的陶淵明相比。隨後,場面一下子熱了起來,江西繼傅抱石之後又一位大師登臺了———在他本人去世5年之後。

名家論秋園

李可染大師:國有顏面而不知,深以為恥,象秋園這樣的大家長期被埋沒是我們工作的缺點。整個中 國美術史上能作積墨的不多,成功的更少。在積墨法上有突出成就有龔賢、石溪、近代的有黃賓虹,再就 是秋園先生了。中國畫藝術是在發展的,決不是到了窮途末路,黃秋園先生的藝術成就再一次說明了中國 畫強大的生命力。北京人眼光很高,這麼多展覽,看多了也麻木了,像這樣成功的展覽還沒有過,展覽有 法國的、德國的、日本的、國內就更多了,都沒有這次成功,東山、平山我看都不如秋園。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沒加入過中國美協的一代大家黃秋園

黃秋園(1914—1979),江西南昌人,名明琦,字秋園,號大覺子、半個僧、清風老人等。其遠離名利,黃秋園先生生前困頓,但孤介不媚時俗。遠離名利,不求聞達,一直受到地方美術界少數人排斥,去世前未吸收為地方美協會員。

秋園先生於一九七九年因病去世,享年65歲;逝世五年後,他的作品公諸於世,震撼整個中國畫壇。一九八七年中央美術學院追聘秋園先生為名譽教授。中國畫研究院追聘秋園先生為榮譽院委委員。黃秋園的山水畫中多有隱居高士出現,想來正是反映了其淡泊的心境。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黃秋園被譽為中國書畫界“當代陶淵明”。其生前困頓,然孤介不媚時俗,遠離名利,不求聞達,雖未有專業學習中國畫的經歷,卻一生浸進于山水畫傳統,融南北宗於一體。李可染曾為黃秋園作品書寫了一段題跋:“黃秋園先生山水畫有石溪筆墨之圓厚、石濤意境之清新、王蒙佈局之茂密,含英咀華,自成家法。蒼蒼茫茫,煙雲滿紙,望之氣象萬千,樸人眉宇。二石、山樵在世,亦必歎服!”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中國美術館的黃秋園畫作展中有一半以上的作品,都是畫著一名拄杖老人過橋的情景;或是一位古人在山野茅屋中,喃喃自讀、靜心打坐;作品通常加上生動風趣的題詩。很多人觀後都認為這就是秋園先生內心世界的寫照,畫中踽踽獨行與窗前獨坐的老人不是別人,正是秋園先生自己。一種隱歸山林、遺世獨修的清雅躍然紙上。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黃秋園先生作品的學術根基就在於一根根一條條骨法用筆而營造的線的世界。而這線就是一切追求的基礎。以線立骨,看清方向,心中橫亙著巨大的座標,清晰聳立。在藝術的大同中尋找我的不同,不侷限在小情調或技巧上的賣弄。不侷限於筆墨表現上的標新立異,遊走其間帶給你的是心靈上的無限爛漫。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畫家之死

為了卻黃秋園遺願,黃良楷在父親死後兩年,為他籌辦了他生平的第一個畫展。這個從未發表過一張畫、連地方美協會員都不是的銀行退休職員,終於在他死後5年震動了中國畫壇。這一切對於黃秋園或許是來得太遲,連李可染在看了他的畫後都抱憾說,“國有顏回而不知深以為恥,像黃秋園這樣的大家,生前很少被人理解,孤獨伴隨了一生。”而這一切對於黃良楷卻非同尋常,“父親的畫曾在一隻破紙箱壓了兩年,差點當廢品賣掉,現在想起來都後怕。”

黃良楷曾做過6年木匠,這份職業是父親為他選擇的。

“父親是南昌縣黃馬鄉馬家橋村人,只讀過中學,能夠進銀行做事,是因為能寫一手好毛筆字,他一直以為書畫不過是一門手藝。1973年,我從高安插隊回城,當時的工作很難找,父親說學剃頭不錯,不過只能賺小錢,想過好日子還是學木匠”。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1979年5月,黃良楷到外貿宿舍樓的一戶人家聯繫木工活,主人有一手裱畫的絕活,解放前就認識黃秋園,在傢俱打完的那一天,隨黃良楷去看“老爺子”,故人相見黃秋園來了興致,多喝了幾杯酒後突發腦溢血。“父親一生無慾無求,除了每天都要泡半天茶館外,就是寫字畫畫。但臨終前卻鄭重的交待,希望在他死後能為他辦個畫展。”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南昌畫家

“父親顯然知道自己的價值,1975年,妹妹結婚,父親為她畫了一幅《天女散花》作為嫁妝,並給她說古道今:清代畫家趙之謙家境貧寒,女兒陪嫁也只有一箱畫,哪知趙之謙日後名聲大振,作品價值連城……”黃良楷回憶說:“當時我也在旁邊,但也只當是父親的一句戲言。現在想來,連做子女的都不瞭解他的書畫藝術,更不用說深入他內心的痛苦了。上個世紀60年代,傅抱石來南昌,在無意中看到他的幾幅畫,便讓學生沈仲雲邀他去江西賓館會面,但被他拒絕了。這孤傲的背後,又隱忍著怎樣的寂寞和痛苦。”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但要為師出無名的父親辦一個畫展,的確讓這個“小木匠”為難,對江西美術界“一頭霧水”的黃良楷連一個主辦單位都找不到。直到兩年後,與八大山人紀念館館長吳振幫的一次邂逅,事情才有了轉機。“或許這就是命運的安排吧!父親的一段特殊際遇在此時幫上了忙。還是在60年代,一向混跡於三教九流的父親,從茶館裡出來,碰見一個平時常在一起神聊的裁縫買菜回家,見那包豆時的紙是一張上了年頭的宣紙,要過來一看,競是一幅殘損了的八大山人真跡,便用20元錢買了下來,修補裝裱把玩一陣子後,捐給了八大山人紀念館,他也從此和吳館長結成了莫逆之交。”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找到了主辦單位,但裱畫、租場地要200多元,黃良楷只好瞞著妻子把一臺“用了5張票”才買到的蝴蝶牌縫紉機賣了。但在為畫展印簡介時還是遇到了麻煩,有人對稱黃秋園為“畫家”有異義,叫“民間藝人”還差不多。最後,經過反覆爭取,才爭得一個“南昌畫家”的名頭。

1984年5月,黃秋園畫展如期開展。100餘幅山水畫從黃家的雜物間裡走進了人們的視野。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南北縱橫

向來只聞其聲不見其人的黃秋園終於走出了他孑孓前行的小巷,而原本以為完成了“歷史使命”的黃良楷也似乎感覺到了,父親應該走得更遠。

1985年3月,黃良楷接到江蘇美協邀請,讓他帶著父親的畫作到南京展出,並承擔所有費用。

3月份雖然已是春天,但列車沿皖贛線駛過時卻見不到一點綠色。在山水畫家彙集的南京,讓黃良楷這個對繪畫“一竅不通”的門外漢真正知道了父親的價值。江蘇省美協主席、國畫院院長雅民在參觀完畫展後,第一個稱黃秋園為大師,並在香港《文匯報》撰文,用兩個整版評介黃的作品。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其時,全國第六屆美展正在南京召開,由南京藝術學院李小山挑起的“傳統國畫己走到窮途末路的”爭端正辯得難分難解,黃秋園的出現正好證明了傳統筆墨並未消亡。但這一切,當時的黃良楷並不全部知曉,從南京回來後,繼續在南昌市二輕局當一名小職員。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一年後,《中國畫》雜誌一位編輯的造訪,再次打破了他平靜的生活———他建議到中央美術館去辦展覽。但2000多元場租及住宿費、旅差費,把當時只拿幾十元工資的他難住了。無奈之下,黃良楷只好去“求”相關部門,但得到的回答是“這是你自己的個人行為”。最後,只得向中央美術館“捐贈”了5幅畫;又向中央美院招待所“捐贈”了一幅,解決了吃飯和住宿問題,然後東拼西湊了1000元路費,坐硬座趕到了北京。提起這段往事,黃良楷感慨萬千:“若是現在賣掉這些畫,坐飛機、住總統套房都用不完”。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然而,付出了這麼多精力,畫展一開始卻反響平平,參觀的人稀稀落落。但奇蹟在畫展臨近結束時還是發生了,劉海粟大師來了,看完畫展後表示“要用自己的畫換一幅黃秋園的畫”;李可染大師也來了,並將他與隱居於鄉野的陶淵明相比。隨後,場面一下子熱了起來,江西繼傅抱石之後又一位大師登臺了———在他本人去世5年之後。

名家論秋園

李可染大師:國有顏面而不知,深以為恥,象秋園這樣的大家長期被埋沒是我們工作的缺點。整個中 國美術史上能作積墨的不多,成功的更少。在積墨法上有突出成就有龔賢、石溪、近代的有黃賓虹,再就 是秋園先生了。中國畫藝術是在發展的,決不是到了窮途末路,黃秋園先生的藝術成就再一次說明了中國 畫強大的生命力。北京人眼光很高,這麼多展覽,看多了也麻木了,像這樣成功的展覽還沒有過,展覽有 法國的、德國的、日本的、國內就更多了,都沒有這次成功,東山、平山我看都不如秋園。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劉海粟大師:黃秋園先生是江西人民優秀的兒子,我中華民族傑出藝術家,他的畫體現了中國人永不 枯竭的創造力,工筆崇唐,底功紮實,以元人鬆秀之筆,取宋人構圖,又得明末清初諸家之長,是自學成 才的代表,作品證明了中國畫並無所謂“危機”,而是生機鬱勃。化古為新,人們正在認識他,他必將給 祖國帶來光榮。

潘茲先生:秋園的作品就是放在故宮裡也是精品,他是江西的光榮,也是我們民族的光榮。他的作品 可以作為我國文化界的一個項目拿到國際上去宣傳。

蔡若虹先生:黃秋園畫展在首都引起轟動,大家一致叫好,這是很不容易,也是前所未有,這並不是 捧場,而是黃秋園精湛藝術作品把廣大美術家征服了。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沒加入過中國美協的一代大家黃秋園

黃秋園(1914—1979),江西南昌人,名明琦,字秋園,號大覺子、半個僧、清風老人等。其遠離名利,黃秋園先生生前困頓,但孤介不媚時俗。遠離名利,不求聞達,一直受到地方美術界少數人排斥,去世前未吸收為地方美協會員。

秋園先生於一九七九年因病去世,享年65歲;逝世五年後,他的作品公諸於世,震撼整個中國畫壇。一九八七年中央美術學院追聘秋園先生為名譽教授。中國畫研究院追聘秋園先生為榮譽院委委員。黃秋園的山水畫中多有隱居高士出現,想來正是反映了其淡泊的心境。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黃秋園被譽為中國書畫界“當代陶淵明”。其生前困頓,然孤介不媚時俗,遠離名利,不求聞達,雖未有專業學習中國畫的經歷,卻一生浸進于山水畫傳統,融南北宗於一體。李可染曾為黃秋園作品書寫了一段題跋:“黃秋園先生山水畫有石溪筆墨之圓厚、石濤意境之清新、王蒙佈局之茂密,含英咀華,自成家法。蒼蒼茫茫,煙雲滿紙,望之氣象萬千,樸人眉宇。二石、山樵在世,亦必歎服!”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中國美術館的黃秋園畫作展中有一半以上的作品,都是畫著一名拄杖老人過橋的情景;或是一位古人在山野茅屋中,喃喃自讀、靜心打坐;作品通常加上生動風趣的題詩。很多人觀後都認為這就是秋園先生內心世界的寫照,畫中踽踽獨行與窗前獨坐的老人不是別人,正是秋園先生自己。一種隱歸山林、遺世獨修的清雅躍然紙上。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黃秋園先生作品的學術根基就在於一根根一條條骨法用筆而營造的線的世界。而這線就是一切追求的基礎。以線立骨,看清方向,心中橫亙著巨大的座標,清晰聳立。在藝術的大同中尋找我的不同,不侷限在小情調或技巧上的賣弄。不侷限於筆墨表現上的標新立異,遊走其間帶給你的是心靈上的無限爛漫。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畫家之死

為了卻黃秋園遺願,黃良楷在父親死後兩年,為他籌辦了他生平的第一個畫展。這個從未發表過一張畫、連地方美協會員都不是的銀行退休職員,終於在他死後5年震動了中國畫壇。這一切對於黃秋園或許是來得太遲,連李可染在看了他的畫後都抱憾說,“國有顏回而不知深以為恥,像黃秋園這樣的大家,生前很少被人理解,孤獨伴隨了一生。”而這一切對於黃良楷卻非同尋常,“父親的畫曾在一隻破紙箱壓了兩年,差點當廢品賣掉,現在想起來都後怕。”

黃良楷曾做過6年木匠,這份職業是父親為他選擇的。

“父親是南昌縣黃馬鄉馬家橋村人,只讀過中學,能夠進銀行做事,是因為能寫一手好毛筆字,他一直以為書畫不過是一門手藝。1973年,我從高安插隊回城,當時的工作很難找,父親說學剃頭不錯,不過只能賺小錢,想過好日子還是學木匠”。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1979年5月,黃良楷到外貿宿舍樓的一戶人家聯繫木工活,主人有一手裱畫的絕活,解放前就認識黃秋園,在傢俱打完的那一天,隨黃良楷去看“老爺子”,故人相見黃秋園來了興致,多喝了幾杯酒後突發腦溢血。“父親一生無慾無求,除了每天都要泡半天茶館外,就是寫字畫畫。但臨終前卻鄭重的交待,希望在他死後能為他辦個畫展。”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南昌畫家

“父親顯然知道自己的價值,1975年,妹妹結婚,父親為她畫了一幅《天女散花》作為嫁妝,並給她說古道今:清代畫家趙之謙家境貧寒,女兒陪嫁也只有一箱畫,哪知趙之謙日後名聲大振,作品價值連城……”黃良楷回憶說:“當時我也在旁邊,但也只當是父親的一句戲言。現在想來,連做子女的都不瞭解他的書畫藝術,更不用說深入他內心的痛苦了。上個世紀60年代,傅抱石來南昌,在無意中看到他的幾幅畫,便讓學生沈仲雲邀他去江西賓館會面,但被他拒絕了。這孤傲的背後,又隱忍著怎樣的寂寞和痛苦。”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但要為師出無名的父親辦一個畫展,的確讓這個“小木匠”為難,對江西美術界“一頭霧水”的黃良楷連一個主辦單位都找不到。直到兩年後,與八大山人紀念館館長吳振幫的一次邂逅,事情才有了轉機。“或許這就是命運的安排吧!父親的一段特殊際遇在此時幫上了忙。還是在60年代,一向混跡於三教九流的父親,從茶館裡出來,碰見一個平時常在一起神聊的裁縫買菜回家,見那包豆時的紙是一張上了年頭的宣紙,要過來一看,競是一幅殘損了的八大山人真跡,便用20元錢買了下來,修補裝裱把玩一陣子後,捐給了八大山人紀念館,他也從此和吳館長結成了莫逆之交。”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找到了主辦單位,但裱畫、租場地要200多元,黃良楷只好瞞著妻子把一臺“用了5張票”才買到的蝴蝶牌縫紉機賣了。但在為畫展印簡介時還是遇到了麻煩,有人對稱黃秋園為“畫家”有異義,叫“民間藝人”還差不多。最後,經過反覆爭取,才爭得一個“南昌畫家”的名頭。

1984年5月,黃秋園畫展如期開展。100餘幅山水畫從黃家的雜物間裡走進了人們的視野。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南北縱橫

向來只聞其聲不見其人的黃秋園終於走出了他孑孓前行的小巷,而原本以為完成了“歷史使命”的黃良楷也似乎感覺到了,父親應該走得更遠。

1985年3月,黃良楷接到江蘇美協邀請,讓他帶著父親的畫作到南京展出,並承擔所有費用。

3月份雖然已是春天,但列車沿皖贛線駛過時卻見不到一點綠色。在山水畫家彙集的南京,讓黃良楷這個對繪畫“一竅不通”的門外漢真正知道了父親的價值。江蘇省美協主席、國畫院院長雅民在參觀完畫展後,第一個稱黃秋園為大師,並在香港《文匯報》撰文,用兩個整版評介黃的作品。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其時,全國第六屆美展正在南京召開,由南京藝術學院李小山挑起的“傳統國畫己走到窮途末路的”爭端正辯得難分難解,黃秋園的出現正好證明了傳統筆墨並未消亡。但這一切,當時的黃良楷並不全部知曉,從南京回來後,繼續在南昌市二輕局當一名小職員。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一年後,《中國畫》雜誌一位編輯的造訪,再次打破了他平靜的生活———他建議到中央美術館去辦展覽。但2000多元場租及住宿費、旅差費,把當時只拿幾十元工資的他難住了。無奈之下,黃良楷只好去“求”相關部門,但得到的回答是“這是你自己的個人行為”。最後,只得向中央美術館“捐贈”了5幅畫;又向中央美院招待所“捐贈”了一幅,解決了吃飯和住宿問題,然後東拼西湊了1000元路費,坐硬座趕到了北京。提起這段往事,黃良楷感慨萬千:“若是現在賣掉這些畫,坐飛機、住總統套房都用不完”。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然而,付出了這麼多精力,畫展一開始卻反響平平,參觀的人稀稀落落。但奇蹟在畫展臨近結束時還是發生了,劉海粟大師來了,看完畫展後表示“要用自己的畫換一幅黃秋園的畫”;李可染大師也來了,並將他與隱居於鄉野的陶淵明相比。隨後,場面一下子熱了起來,江西繼傅抱石之後又一位大師登臺了———在他本人去世5年之後。

名家論秋園

李可染大師:國有顏面而不知,深以為恥,象秋園這樣的大家長期被埋沒是我們工作的缺點。整個中 國美術史上能作積墨的不多,成功的更少。在積墨法上有突出成就有龔賢、石溪、近代的有黃賓虹,再就 是秋園先生了。中國畫藝術是在發展的,決不是到了窮途末路,黃秋園先生的藝術成就再一次說明了中國 畫強大的生命力。北京人眼光很高,這麼多展覽,看多了也麻木了,像這樣成功的展覽還沒有過,展覽有 法國的、德國的、日本的、國內就更多了,都沒有這次成功,東山、平山我看都不如秋園。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劉海粟大師:黃秋園先生是江西人民優秀的兒子,我中華民族傑出藝術家,他的畫體現了中國人永不 枯竭的創造力,工筆崇唐,底功紮實,以元人鬆秀之筆,取宋人構圖,又得明末清初諸家之長,是自學成 才的代表,作品證明了中國畫並無所謂“危機”,而是生機鬱勃。化古為新,人們正在認識他,他必將給 祖國帶來光榮。

潘茲先生:秋園的作品就是放在故宮裡也是精品,他是江西的光榮,也是我們民族的光榮。他的作品 可以作為我國文化界的一個項目拿到國際上去宣傳。

蔡若虹先生:黃秋園畫展在首都引起轟動,大家一致叫好,這是很不容易,也是前所未有,這並不是 捧場,而是黃秋園精湛藝術作品把廣大美術家征服了。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華夏先生:黃老功力深厚,修養全面,昨日黃苗子,啟功先生對我講,黃老的筆墨功力在當代可能找 不到第二個。

黃苗子先生:傅抱石先生和黃秋園先生同時江西人,同時當代畫家,同樣有高度的成就,但傅先生生 前就已有了盛名,而黃秋園先生直至他身後五六年,才有人發現他一輩子默默耕耘的驚人收穫,……香港乃至全世界美術界做夢也沒有想到江西會出一個黃秋園。

黃君壁先生:黃秋園先生是位百年難遇的一位大畫家,了不起,比黃賓虹先生還高明。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沒加入過中國美協的一代大家黃秋園

黃秋園(1914—1979),江西南昌人,名明琦,字秋園,號大覺子、半個僧、清風老人等。其遠離名利,黃秋園先生生前困頓,但孤介不媚時俗。遠離名利,不求聞達,一直受到地方美術界少數人排斥,去世前未吸收為地方美協會員。

秋園先生於一九七九年因病去世,享年65歲;逝世五年後,他的作品公諸於世,震撼整個中國畫壇。一九八七年中央美術學院追聘秋園先生為名譽教授。中國畫研究院追聘秋園先生為榮譽院委委員。黃秋園的山水畫中多有隱居高士出現,想來正是反映了其淡泊的心境。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黃秋園被譽為中國書畫界“當代陶淵明”。其生前困頓,然孤介不媚時俗,遠離名利,不求聞達,雖未有專業學習中國畫的經歷,卻一生浸進于山水畫傳統,融南北宗於一體。李可染曾為黃秋園作品書寫了一段題跋:“黃秋園先生山水畫有石溪筆墨之圓厚、石濤意境之清新、王蒙佈局之茂密,含英咀華,自成家法。蒼蒼茫茫,煙雲滿紙,望之氣象萬千,樸人眉宇。二石、山樵在世,亦必歎服!”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中國美術館的黃秋園畫作展中有一半以上的作品,都是畫著一名拄杖老人過橋的情景;或是一位古人在山野茅屋中,喃喃自讀、靜心打坐;作品通常加上生動風趣的題詩。很多人觀後都認為這就是秋園先生內心世界的寫照,畫中踽踽獨行與窗前獨坐的老人不是別人,正是秋園先生自己。一種隱歸山林、遺世獨修的清雅躍然紙上。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黃秋園先生作品的學術根基就在於一根根一條條骨法用筆而營造的線的世界。而這線就是一切追求的基礎。以線立骨,看清方向,心中橫亙著巨大的座標,清晰聳立。在藝術的大同中尋找我的不同,不侷限在小情調或技巧上的賣弄。不侷限於筆墨表現上的標新立異,遊走其間帶給你的是心靈上的無限爛漫。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畫家之死

為了卻黃秋園遺願,黃良楷在父親死後兩年,為他籌辦了他生平的第一個畫展。這個從未發表過一張畫、連地方美協會員都不是的銀行退休職員,終於在他死後5年震動了中國畫壇。這一切對於黃秋園或許是來得太遲,連李可染在看了他的畫後都抱憾說,“國有顏回而不知深以為恥,像黃秋園這樣的大家,生前很少被人理解,孤獨伴隨了一生。”而這一切對於黃良楷卻非同尋常,“父親的畫曾在一隻破紙箱壓了兩年,差點當廢品賣掉,現在想起來都後怕。”

黃良楷曾做過6年木匠,這份職業是父親為他選擇的。

“父親是南昌縣黃馬鄉馬家橋村人,只讀過中學,能夠進銀行做事,是因為能寫一手好毛筆字,他一直以為書畫不過是一門手藝。1973年,我從高安插隊回城,當時的工作很難找,父親說學剃頭不錯,不過只能賺小錢,想過好日子還是學木匠”。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1979年5月,黃良楷到外貿宿舍樓的一戶人家聯繫木工活,主人有一手裱畫的絕活,解放前就認識黃秋園,在傢俱打完的那一天,隨黃良楷去看“老爺子”,故人相見黃秋園來了興致,多喝了幾杯酒後突發腦溢血。“父親一生無慾無求,除了每天都要泡半天茶館外,就是寫字畫畫。但臨終前卻鄭重的交待,希望在他死後能為他辦個畫展。”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南昌畫家

“父親顯然知道自己的價值,1975年,妹妹結婚,父親為她畫了一幅《天女散花》作為嫁妝,並給她說古道今:清代畫家趙之謙家境貧寒,女兒陪嫁也只有一箱畫,哪知趙之謙日後名聲大振,作品價值連城……”黃良楷回憶說:“當時我也在旁邊,但也只當是父親的一句戲言。現在想來,連做子女的都不瞭解他的書畫藝術,更不用說深入他內心的痛苦了。上個世紀60年代,傅抱石來南昌,在無意中看到他的幾幅畫,便讓學生沈仲雲邀他去江西賓館會面,但被他拒絕了。這孤傲的背後,又隱忍著怎樣的寂寞和痛苦。”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但要為師出無名的父親辦一個畫展,的確讓這個“小木匠”為難,對江西美術界“一頭霧水”的黃良楷連一個主辦單位都找不到。直到兩年後,與八大山人紀念館館長吳振幫的一次邂逅,事情才有了轉機。“或許這就是命運的安排吧!父親的一段特殊際遇在此時幫上了忙。還是在60年代,一向混跡於三教九流的父親,從茶館裡出來,碰見一個平時常在一起神聊的裁縫買菜回家,見那包豆時的紙是一張上了年頭的宣紙,要過來一看,競是一幅殘損了的八大山人真跡,便用20元錢買了下來,修補裝裱把玩一陣子後,捐給了八大山人紀念館,他也從此和吳館長結成了莫逆之交。”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找到了主辦單位,但裱畫、租場地要200多元,黃良楷只好瞞著妻子把一臺“用了5張票”才買到的蝴蝶牌縫紉機賣了。但在為畫展印簡介時還是遇到了麻煩,有人對稱黃秋園為“畫家”有異義,叫“民間藝人”還差不多。最後,經過反覆爭取,才爭得一個“南昌畫家”的名頭。

1984年5月,黃秋園畫展如期開展。100餘幅山水畫從黃家的雜物間裡走進了人們的視野。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南北縱橫

向來只聞其聲不見其人的黃秋園終於走出了他孑孓前行的小巷,而原本以為完成了“歷史使命”的黃良楷也似乎感覺到了,父親應該走得更遠。

1985年3月,黃良楷接到江蘇美協邀請,讓他帶著父親的畫作到南京展出,並承擔所有費用。

3月份雖然已是春天,但列車沿皖贛線駛過時卻見不到一點綠色。在山水畫家彙集的南京,讓黃良楷這個對繪畫“一竅不通”的門外漢真正知道了父親的價值。江蘇省美協主席、國畫院院長雅民在參觀完畫展後,第一個稱黃秋園為大師,並在香港《文匯報》撰文,用兩個整版評介黃的作品。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其時,全國第六屆美展正在南京召開,由南京藝術學院李小山挑起的“傳統國畫己走到窮途末路的”爭端正辯得難分難解,黃秋園的出現正好證明了傳統筆墨並未消亡。但這一切,當時的黃良楷並不全部知曉,從南京回來後,繼續在南昌市二輕局當一名小職員。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一年後,《中國畫》雜誌一位編輯的造訪,再次打破了他平靜的生活———他建議到中央美術館去辦展覽。但2000多元場租及住宿費、旅差費,把當時只拿幾十元工資的他難住了。無奈之下,黃良楷只好去“求”相關部門,但得到的回答是“這是你自己的個人行為”。最後,只得向中央美術館“捐贈”了5幅畫;又向中央美院招待所“捐贈”了一幅,解決了吃飯和住宿問題,然後東拼西湊了1000元路費,坐硬座趕到了北京。提起這段往事,黃良楷感慨萬千:“若是現在賣掉這些畫,坐飛機、住總統套房都用不完”。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然而,付出了這麼多精力,畫展一開始卻反響平平,參觀的人稀稀落落。但奇蹟在畫展臨近結束時還是發生了,劉海粟大師來了,看完畫展後表示“要用自己的畫換一幅黃秋園的畫”;李可染大師也來了,並將他與隱居於鄉野的陶淵明相比。隨後,場面一下子熱了起來,江西繼傅抱石之後又一位大師登臺了———在他本人去世5年之後。

名家論秋園

李可染大師:國有顏面而不知,深以為恥,象秋園這樣的大家長期被埋沒是我們工作的缺點。整個中 國美術史上能作積墨的不多,成功的更少。在積墨法上有突出成就有龔賢、石溪、近代的有黃賓虹,再就 是秋園先生了。中國畫藝術是在發展的,決不是到了窮途末路,黃秋園先生的藝術成就再一次說明了中國 畫強大的生命力。北京人眼光很高,這麼多展覽,看多了也麻木了,像這樣成功的展覽還沒有過,展覽有 法國的、德國的、日本的、國內就更多了,都沒有這次成功,東山、平山我看都不如秋園。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劉海粟大師:黃秋園先生是江西人民優秀的兒子,我中華民族傑出藝術家,他的畫體現了中國人永不 枯竭的創造力,工筆崇唐,底功紮實,以元人鬆秀之筆,取宋人構圖,又得明末清初諸家之長,是自學成 才的代表,作品證明了中國畫並無所謂“危機”,而是生機鬱勃。化古為新,人們正在認識他,他必將給 祖國帶來光榮。

潘茲先生:秋園的作品就是放在故宮裡也是精品,他是江西的光榮,也是我們民族的光榮。他的作品 可以作為我國文化界的一個項目拿到國際上去宣傳。

蔡若虹先生:黃秋園畫展在首都引起轟動,大家一致叫好,這是很不容易,也是前所未有,這並不是 捧場,而是黃秋園精湛藝術作品把廣大美術家征服了。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華夏先生:黃老功力深厚,修養全面,昨日黃苗子,啟功先生對我講,黃老的筆墨功力在當代可能找 不到第二個。

黃苗子先生:傅抱石先生和黃秋園先生同時江西人,同時當代畫家,同樣有高度的成就,但傅先生生 前就已有了盛名,而黃秋園先生直至他身後五六年,才有人發現他一輩子默默耕耘的驚人收穫,……香港乃至全世界美術界做夢也沒有想到江西會出一個黃秋園。

黃君壁先生:黃秋園先生是位百年難遇的一位大畫家,了不起,比黃賓虹先生還高明。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白雪石先生:現在整個京城都在議論黃秋園先生遺作展,為之震動,他的作品是國之瑰寶,他是一位 了不起的大畫家。

樑樹年先生:秋老的傳統功力,藝術修養,人品都很高,他集中古人最好的東西,加上自己的理解和 生活中新的感受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我看展覽時當場寫了一首詩以表敬仰之情:“大滌大覺總歸真,清 風清汀兩老人,留得廬山真面目,文章道德敢望塵”。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沒加入過中國美協的一代大家黃秋園

黃秋園(1914—1979),江西南昌人,名明琦,字秋園,號大覺子、半個僧、清風老人等。其遠離名利,黃秋園先生生前困頓,但孤介不媚時俗。遠離名利,不求聞達,一直受到地方美術界少數人排斥,去世前未吸收為地方美協會員。

秋園先生於一九七九年因病去世,享年65歲;逝世五年後,他的作品公諸於世,震撼整個中國畫壇。一九八七年中央美術學院追聘秋園先生為名譽教授。中國畫研究院追聘秋園先生為榮譽院委委員。黃秋園的山水畫中多有隱居高士出現,想來正是反映了其淡泊的心境。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黃秋園被譽為中國書畫界“當代陶淵明”。其生前困頓,然孤介不媚時俗,遠離名利,不求聞達,雖未有專業學習中國畫的經歷,卻一生浸進于山水畫傳統,融南北宗於一體。李可染曾為黃秋園作品書寫了一段題跋:“黃秋園先生山水畫有石溪筆墨之圓厚、石濤意境之清新、王蒙佈局之茂密,含英咀華,自成家法。蒼蒼茫茫,煙雲滿紙,望之氣象萬千,樸人眉宇。二石、山樵在世,亦必歎服!”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中國美術館的黃秋園畫作展中有一半以上的作品,都是畫著一名拄杖老人過橋的情景;或是一位古人在山野茅屋中,喃喃自讀、靜心打坐;作品通常加上生動風趣的題詩。很多人觀後都認為這就是秋園先生內心世界的寫照,畫中踽踽獨行與窗前獨坐的老人不是別人,正是秋園先生自己。一種隱歸山林、遺世獨修的清雅躍然紙上。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黃秋園先生作品的學術根基就在於一根根一條條骨法用筆而營造的線的世界。而這線就是一切追求的基礎。以線立骨,看清方向,心中橫亙著巨大的座標,清晰聳立。在藝術的大同中尋找我的不同,不侷限在小情調或技巧上的賣弄。不侷限於筆墨表現上的標新立異,遊走其間帶給你的是心靈上的無限爛漫。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畫家之死

為了卻黃秋園遺願,黃良楷在父親死後兩年,為他籌辦了他生平的第一個畫展。這個從未發表過一張畫、連地方美協會員都不是的銀行退休職員,終於在他死後5年震動了中國畫壇。這一切對於黃秋園或許是來得太遲,連李可染在看了他的畫後都抱憾說,“國有顏回而不知深以為恥,像黃秋園這樣的大家,生前很少被人理解,孤獨伴隨了一生。”而這一切對於黃良楷卻非同尋常,“父親的畫曾在一隻破紙箱壓了兩年,差點當廢品賣掉,現在想起來都後怕。”

黃良楷曾做過6年木匠,這份職業是父親為他選擇的。

“父親是南昌縣黃馬鄉馬家橋村人,只讀過中學,能夠進銀行做事,是因為能寫一手好毛筆字,他一直以為書畫不過是一門手藝。1973年,我從高安插隊回城,當時的工作很難找,父親說學剃頭不錯,不過只能賺小錢,想過好日子還是學木匠”。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1979年5月,黃良楷到外貿宿舍樓的一戶人家聯繫木工活,主人有一手裱畫的絕活,解放前就認識黃秋園,在傢俱打完的那一天,隨黃良楷去看“老爺子”,故人相見黃秋園來了興致,多喝了幾杯酒後突發腦溢血。“父親一生無慾無求,除了每天都要泡半天茶館外,就是寫字畫畫。但臨終前卻鄭重的交待,希望在他死後能為他辦個畫展。”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南昌畫家

“父親顯然知道自己的價值,1975年,妹妹結婚,父親為她畫了一幅《天女散花》作為嫁妝,並給她說古道今:清代畫家趙之謙家境貧寒,女兒陪嫁也只有一箱畫,哪知趙之謙日後名聲大振,作品價值連城……”黃良楷回憶說:“當時我也在旁邊,但也只當是父親的一句戲言。現在想來,連做子女的都不瞭解他的書畫藝術,更不用說深入他內心的痛苦了。上個世紀60年代,傅抱石來南昌,在無意中看到他的幾幅畫,便讓學生沈仲雲邀他去江西賓館會面,但被他拒絕了。這孤傲的背後,又隱忍著怎樣的寂寞和痛苦。”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但要為師出無名的父親辦一個畫展,的確讓這個“小木匠”為難,對江西美術界“一頭霧水”的黃良楷連一個主辦單位都找不到。直到兩年後,與八大山人紀念館館長吳振幫的一次邂逅,事情才有了轉機。“或許這就是命運的安排吧!父親的一段特殊際遇在此時幫上了忙。還是在60年代,一向混跡於三教九流的父親,從茶館裡出來,碰見一個平時常在一起神聊的裁縫買菜回家,見那包豆時的紙是一張上了年頭的宣紙,要過來一看,競是一幅殘損了的八大山人真跡,便用20元錢買了下來,修補裝裱把玩一陣子後,捐給了八大山人紀念館,他也從此和吳館長結成了莫逆之交。”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找到了主辦單位,但裱畫、租場地要200多元,黃良楷只好瞞著妻子把一臺“用了5張票”才買到的蝴蝶牌縫紉機賣了。但在為畫展印簡介時還是遇到了麻煩,有人對稱黃秋園為“畫家”有異義,叫“民間藝人”還差不多。最後,經過反覆爭取,才爭得一個“南昌畫家”的名頭。

1984年5月,黃秋園畫展如期開展。100餘幅山水畫從黃家的雜物間裡走進了人們的視野。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南北縱橫

向來只聞其聲不見其人的黃秋園終於走出了他孑孓前行的小巷,而原本以為完成了“歷史使命”的黃良楷也似乎感覺到了,父親應該走得更遠。

1985年3月,黃良楷接到江蘇美協邀請,讓他帶著父親的畫作到南京展出,並承擔所有費用。

3月份雖然已是春天,但列車沿皖贛線駛過時卻見不到一點綠色。在山水畫家彙集的南京,讓黃良楷這個對繪畫“一竅不通”的門外漢真正知道了父親的價值。江蘇省美協主席、國畫院院長雅民在參觀完畫展後,第一個稱黃秋園為大師,並在香港《文匯報》撰文,用兩個整版評介黃的作品。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其時,全國第六屆美展正在南京召開,由南京藝術學院李小山挑起的“傳統國畫己走到窮途末路的”爭端正辯得難分難解,黃秋園的出現正好證明了傳統筆墨並未消亡。但這一切,當時的黃良楷並不全部知曉,從南京回來後,繼續在南昌市二輕局當一名小職員。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一年後,《中國畫》雜誌一位編輯的造訪,再次打破了他平靜的生活———他建議到中央美術館去辦展覽。但2000多元場租及住宿費、旅差費,把當時只拿幾十元工資的他難住了。無奈之下,黃良楷只好去“求”相關部門,但得到的回答是“這是你自己的個人行為”。最後,只得向中央美術館“捐贈”了5幅畫;又向中央美院招待所“捐贈”了一幅,解決了吃飯和住宿問題,然後東拼西湊了1000元路費,坐硬座趕到了北京。提起這段往事,黃良楷感慨萬千:“若是現在賣掉這些畫,坐飛機、住總統套房都用不完”。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然而,付出了這麼多精力,畫展一開始卻反響平平,參觀的人稀稀落落。但奇蹟在畫展臨近結束時還是發生了,劉海粟大師來了,看完畫展後表示“要用自己的畫換一幅黃秋園的畫”;李可染大師也來了,並將他與隱居於鄉野的陶淵明相比。隨後,場面一下子熱了起來,江西繼傅抱石之後又一位大師登臺了———在他本人去世5年之後。

名家論秋園

李可染大師:國有顏面而不知,深以為恥,象秋園這樣的大家長期被埋沒是我們工作的缺點。整個中 國美術史上能作積墨的不多,成功的更少。在積墨法上有突出成就有龔賢、石溪、近代的有黃賓虹,再就 是秋園先生了。中國畫藝術是在發展的,決不是到了窮途末路,黃秋園先生的藝術成就再一次說明了中國 畫強大的生命力。北京人眼光很高,這麼多展覽,看多了也麻木了,像這樣成功的展覽還沒有過,展覽有 法國的、德國的、日本的、國內就更多了,都沒有這次成功,東山、平山我看都不如秋園。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劉海粟大師:黃秋園先生是江西人民優秀的兒子,我中華民族傑出藝術家,他的畫體現了中國人永不 枯竭的創造力,工筆崇唐,底功紮實,以元人鬆秀之筆,取宋人構圖,又得明末清初諸家之長,是自學成 才的代表,作品證明了中國畫並無所謂“危機”,而是生機鬱勃。化古為新,人們正在認識他,他必將給 祖國帶來光榮。

潘茲先生:秋園的作品就是放在故宮裡也是精品,他是江西的光榮,也是我們民族的光榮。他的作品 可以作為我國文化界的一個項目拿到國際上去宣傳。

蔡若虹先生:黃秋園畫展在首都引起轟動,大家一致叫好,這是很不容易,也是前所未有,這並不是 捧場,而是黃秋園精湛藝術作品把廣大美術家征服了。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華夏先生:黃老功力深厚,修養全面,昨日黃苗子,啟功先生對我講,黃老的筆墨功力在當代可能找 不到第二個。

黃苗子先生:傅抱石先生和黃秋園先生同時江西人,同時當代畫家,同樣有高度的成就,但傅先生生 前就已有了盛名,而黃秋園先生直至他身後五六年,才有人發現他一輩子默默耕耘的驚人收穫,……香港乃至全世界美術界做夢也沒有想到江西會出一個黃秋園。

黃君壁先生:黃秋園先生是位百年難遇的一位大畫家,了不起,比黃賓虹先生還高明。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白雪石先生:現在整個京城都在議論黃秋園先生遺作展,為之震動,他的作品是國之瑰寶,他是一位 了不起的大畫家。

樑樹年先生:秋老的傳統功力,藝術修養,人品都很高,他集中古人最好的東西,加上自己的理解和 生活中新的感受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我看展覽時當場寫了一首詩以表敬仰之情:“大滌大覺總歸真,清 風清汀兩老人,留得廬山真面目,文章道德敢望塵”。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何海霞先生:象秋園先生這樣深厚的傳統功力,這樣全面藝術修養,這樣嚴謹的治學精神,令人吃驚 。歎服,咱們北京第一次有這麼好的展覽。這不僅是江西的財富,也是我們國家國寶。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沒加入過中國美協的一代大家黃秋園

黃秋園(1914—1979),江西南昌人,名明琦,字秋園,號大覺子、半個僧、清風老人等。其遠離名利,黃秋園先生生前困頓,但孤介不媚時俗。遠離名利,不求聞達,一直受到地方美術界少數人排斥,去世前未吸收為地方美協會員。

秋園先生於一九七九年因病去世,享年65歲;逝世五年後,他的作品公諸於世,震撼整個中國畫壇。一九八七年中央美術學院追聘秋園先生為名譽教授。中國畫研究院追聘秋園先生為榮譽院委委員。黃秋園的山水畫中多有隱居高士出現,想來正是反映了其淡泊的心境。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黃秋園被譽為中國書畫界“當代陶淵明”。其生前困頓,然孤介不媚時俗,遠離名利,不求聞達,雖未有專業學習中國畫的經歷,卻一生浸進于山水畫傳統,融南北宗於一體。李可染曾為黃秋園作品書寫了一段題跋:“黃秋園先生山水畫有石溪筆墨之圓厚、石濤意境之清新、王蒙佈局之茂密,含英咀華,自成家法。蒼蒼茫茫,煙雲滿紙,望之氣象萬千,樸人眉宇。二石、山樵在世,亦必歎服!”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中國美術館的黃秋園畫作展中有一半以上的作品,都是畫著一名拄杖老人過橋的情景;或是一位古人在山野茅屋中,喃喃自讀、靜心打坐;作品通常加上生動風趣的題詩。很多人觀後都認為這就是秋園先生內心世界的寫照,畫中踽踽獨行與窗前獨坐的老人不是別人,正是秋園先生自己。一種隱歸山林、遺世獨修的清雅躍然紙上。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黃秋園先生作品的學術根基就在於一根根一條條骨法用筆而營造的線的世界。而這線就是一切追求的基礎。以線立骨,看清方向,心中橫亙著巨大的座標,清晰聳立。在藝術的大同中尋找我的不同,不侷限在小情調或技巧上的賣弄。不侷限於筆墨表現上的標新立異,遊走其間帶給你的是心靈上的無限爛漫。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畫家之死

為了卻黃秋園遺願,黃良楷在父親死後兩年,為他籌辦了他生平的第一個畫展。這個從未發表過一張畫、連地方美協會員都不是的銀行退休職員,終於在他死後5年震動了中國畫壇。這一切對於黃秋園或許是來得太遲,連李可染在看了他的畫後都抱憾說,“國有顏回而不知深以為恥,像黃秋園這樣的大家,生前很少被人理解,孤獨伴隨了一生。”而這一切對於黃良楷卻非同尋常,“父親的畫曾在一隻破紙箱壓了兩年,差點當廢品賣掉,現在想起來都後怕。”

黃良楷曾做過6年木匠,這份職業是父親為他選擇的。

“父親是南昌縣黃馬鄉馬家橋村人,只讀過中學,能夠進銀行做事,是因為能寫一手好毛筆字,他一直以為書畫不過是一門手藝。1973年,我從高安插隊回城,當時的工作很難找,父親說學剃頭不錯,不過只能賺小錢,想過好日子還是學木匠”。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1979年5月,黃良楷到外貿宿舍樓的一戶人家聯繫木工活,主人有一手裱畫的絕活,解放前就認識黃秋園,在傢俱打完的那一天,隨黃良楷去看“老爺子”,故人相見黃秋園來了興致,多喝了幾杯酒後突發腦溢血。“父親一生無慾無求,除了每天都要泡半天茶館外,就是寫字畫畫。但臨終前卻鄭重的交待,希望在他死後能為他辦個畫展。”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南昌畫家

“父親顯然知道自己的價值,1975年,妹妹結婚,父親為她畫了一幅《天女散花》作為嫁妝,並給她說古道今:清代畫家趙之謙家境貧寒,女兒陪嫁也只有一箱畫,哪知趙之謙日後名聲大振,作品價值連城……”黃良楷回憶說:“當時我也在旁邊,但也只當是父親的一句戲言。現在想來,連做子女的都不瞭解他的書畫藝術,更不用說深入他內心的痛苦了。上個世紀60年代,傅抱石來南昌,在無意中看到他的幾幅畫,便讓學生沈仲雲邀他去江西賓館會面,但被他拒絕了。這孤傲的背後,又隱忍著怎樣的寂寞和痛苦。”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但要為師出無名的父親辦一個畫展,的確讓這個“小木匠”為難,對江西美術界“一頭霧水”的黃良楷連一個主辦單位都找不到。直到兩年後,與八大山人紀念館館長吳振幫的一次邂逅,事情才有了轉機。“或許這就是命運的安排吧!父親的一段特殊際遇在此時幫上了忙。還是在60年代,一向混跡於三教九流的父親,從茶館裡出來,碰見一個平時常在一起神聊的裁縫買菜回家,見那包豆時的紙是一張上了年頭的宣紙,要過來一看,競是一幅殘損了的八大山人真跡,便用20元錢買了下來,修補裝裱把玩一陣子後,捐給了八大山人紀念館,他也從此和吳館長結成了莫逆之交。”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找到了主辦單位,但裱畫、租場地要200多元,黃良楷只好瞞著妻子把一臺“用了5張票”才買到的蝴蝶牌縫紉機賣了。但在為畫展印簡介時還是遇到了麻煩,有人對稱黃秋園為“畫家”有異義,叫“民間藝人”還差不多。最後,經過反覆爭取,才爭得一個“南昌畫家”的名頭。

1984年5月,黃秋園畫展如期開展。100餘幅山水畫從黃家的雜物間裡走進了人們的視野。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南北縱橫

向來只聞其聲不見其人的黃秋園終於走出了他孑孓前行的小巷,而原本以為完成了“歷史使命”的黃良楷也似乎感覺到了,父親應該走得更遠。

1985年3月,黃良楷接到江蘇美協邀請,讓他帶著父親的畫作到南京展出,並承擔所有費用。

3月份雖然已是春天,但列車沿皖贛線駛過時卻見不到一點綠色。在山水畫家彙集的南京,讓黃良楷這個對繪畫“一竅不通”的門外漢真正知道了父親的價值。江蘇省美協主席、國畫院院長雅民在參觀完畫展後,第一個稱黃秋園為大師,並在香港《文匯報》撰文,用兩個整版評介黃的作品。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其時,全國第六屆美展正在南京召開,由南京藝術學院李小山挑起的“傳統國畫己走到窮途末路的”爭端正辯得難分難解,黃秋園的出現正好證明了傳統筆墨並未消亡。但這一切,當時的黃良楷並不全部知曉,從南京回來後,繼續在南昌市二輕局當一名小職員。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一年後,《中國畫》雜誌一位編輯的造訪,再次打破了他平靜的生活———他建議到中央美術館去辦展覽。但2000多元場租及住宿費、旅差費,把當時只拿幾十元工資的他難住了。無奈之下,黃良楷只好去“求”相關部門,但得到的回答是“這是你自己的個人行為”。最後,只得向中央美術館“捐贈”了5幅畫;又向中央美院招待所“捐贈”了一幅,解決了吃飯和住宿問題,然後東拼西湊了1000元路費,坐硬座趕到了北京。提起這段往事,黃良楷感慨萬千:“若是現在賣掉這些畫,坐飛機、住總統套房都用不完”。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然而,付出了這麼多精力,畫展一開始卻反響平平,參觀的人稀稀落落。但奇蹟在畫展臨近結束時還是發生了,劉海粟大師來了,看完畫展後表示“要用自己的畫換一幅黃秋園的畫”;李可染大師也來了,並將他與隱居於鄉野的陶淵明相比。隨後,場面一下子熱了起來,江西繼傅抱石之後又一位大師登臺了———在他本人去世5年之後。

名家論秋園

李可染大師:國有顏面而不知,深以為恥,象秋園這樣的大家長期被埋沒是我們工作的缺點。整個中 國美術史上能作積墨的不多,成功的更少。在積墨法上有突出成就有龔賢、石溪、近代的有黃賓虹,再就 是秋園先生了。中國畫藝術是在發展的,決不是到了窮途末路,黃秋園先生的藝術成就再一次說明了中國 畫強大的生命力。北京人眼光很高,這麼多展覽,看多了也麻木了,像這樣成功的展覽還沒有過,展覽有 法國的、德國的、日本的、國內就更多了,都沒有這次成功,東山、平山我看都不如秋園。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劉海粟大師:黃秋園先生是江西人民優秀的兒子,我中華民族傑出藝術家,他的畫體現了中國人永不 枯竭的創造力,工筆崇唐,底功紮實,以元人鬆秀之筆,取宋人構圖,又得明末清初諸家之長,是自學成 才的代表,作品證明了中國畫並無所謂“危機”,而是生機鬱勃。化古為新,人們正在認識他,他必將給 祖國帶來光榮。

潘茲先生:秋園的作品就是放在故宮裡也是精品,他是江西的光榮,也是我們民族的光榮。他的作品 可以作為我國文化界的一個項目拿到國際上去宣傳。

蔡若虹先生:黃秋園畫展在首都引起轟動,大家一致叫好,這是很不容易,也是前所未有,這並不是 捧場,而是黃秋園精湛藝術作品把廣大美術家征服了。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華夏先生:黃老功力深厚,修養全面,昨日黃苗子,啟功先生對我講,黃老的筆墨功力在當代可能找 不到第二個。

黃苗子先生:傅抱石先生和黃秋園先生同時江西人,同時當代畫家,同樣有高度的成就,但傅先生生 前就已有了盛名,而黃秋園先生直至他身後五六年,才有人發現他一輩子默默耕耘的驚人收穫,……香港乃至全世界美術界做夢也沒有想到江西會出一個黃秋園。

黃君壁先生:黃秋園先生是位百年難遇的一位大畫家,了不起,比黃賓虹先生還高明。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白雪石先生:現在整個京城都在議論黃秋園先生遺作展,為之震動,他的作品是國之瑰寶,他是一位 了不起的大畫家。

樑樹年先生:秋老的傳統功力,藝術修養,人品都很高,他集中古人最好的東西,加上自己的理解和 生活中新的感受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我看展覽時當場寫了一首詩以表敬仰之情:“大滌大覺總歸真,清 風清汀兩老人,留得廬山真面目,文章道德敢望塵”。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何海霞先生:象秋園先生這樣深厚的傳統功力,這樣全面藝術修養,這樣嚴謹的治學精神,令人吃驚 。歎服,咱們北京第一次有這麼好的展覽。這不僅是江西的財富,也是我們國家國寶。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候一民先生:黃先生不愧為一代大家,為後世學者的典範。學院決定追聘黃秋園先生為我院教授,這 是經過院藝術學術委員會全體委員通過的。院刊“美術研究”準備出黃秋園研究專刊,並在適當時候在院 裡舉辦黃老展覽。

賈又福先生:黃秋園的藝術成就不可估量的,要達到這麼高的成就要下一輩子定下心來為之奮鬥的。他不僅大畫震撼人心,就是許多課徒畫搞,我看了也是精湛的。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沒加入過中國美協的一代大家黃秋園

黃秋園(1914—1979),江西南昌人,名明琦,字秋園,號大覺子、半個僧、清風老人等。其遠離名利,黃秋園先生生前困頓,但孤介不媚時俗。遠離名利,不求聞達,一直受到地方美術界少數人排斥,去世前未吸收為地方美協會員。

秋園先生於一九七九年因病去世,享年65歲;逝世五年後,他的作品公諸於世,震撼整個中國畫壇。一九八七年中央美術學院追聘秋園先生為名譽教授。中國畫研究院追聘秋園先生為榮譽院委委員。黃秋園的山水畫中多有隱居高士出現,想來正是反映了其淡泊的心境。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黃秋園被譽為中國書畫界“當代陶淵明”。其生前困頓,然孤介不媚時俗,遠離名利,不求聞達,雖未有專業學習中國畫的經歷,卻一生浸進于山水畫傳統,融南北宗於一體。李可染曾為黃秋園作品書寫了一段題跋:“黃秋園先生山水畫有石溪筆墨之圓厚、石濤意境之清新、王蒙佈局之茂密,含英咀華,自成家法。蒼蒼茫茫,煙雲滿紙,望之氣象萬千,樸人眉宇。二石、山樵在世,亦必歎服!”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中國美術館的黃秋園畫作展中有一半以上的作品,都是畫著一名拄杖老人過橋的情景;或是一位古人在山野茅屋中,喃喃自讀、靜心打坐;作品通常加上生動風趣的題詩。很多人觀後都認為這就是秋園先生內心世界的寫照,畫中踽踽獨行與窗前獨坐的老人不是別人,正是秋園先生自己。一種隱歸山林、遺世獨修的清雅躍然紙上。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黃秋園先生作品的學術根基就在於一根根一條條骨法用筆而營造的線的世界。而這線就是一切追求的基礎。以線立骨,看清方向,心中橫亙著巨大的座標,清晰聳立。在藝術的大同中尋找我的不同,不侷限在小情調或技巧上的賣弄。不侷限於筆墨表現上的標新立異,遊走其間帶給你的是心靈上的無限爛漫。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畫家之死

為了卻黃秋園遺願,黃良楷在父親死後兩年,為他籌辦了他生平的第一個畫展。這個從未發表過一張畫、連地方美協會員都不是的銀行退休職員,終於在他死後5年震動了中國畫壇。這一切對於黃秋園或許是來得太遲,連李可染在看了他的畫後都抱憾說,“國有顏回而不知深以為恥,像黃秋園這樣的大家,生前很少被人理解,孤獨伴隨了一生。”而這一切對於黃良楷卻非同尋常,“父親的畫曾在一隻破紙箱壓了兩年,差點當廢品賣掉,現在想起來都後怕。”

黃良楷曾做過6年木匠,這份職業是父親為他選擇的。

“父親是南昌縣黃馬鄉馬家橋村人,只讀過中學,能夠進銀行做事,是因為能寫一手好毛筆字,他一直以為書畫不過是一門手藝。1973年,我從高安插隊回城,當時的工作很難找,父親說學剃頭不錯,不過只能賺小錢,想過好日子還是學木匠”。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1979年5月,黃良楷到外貿宿舍樓的一戶人家聯繫木工活,主人有一手裱畫的絕活,解放前就認識黃秋園,在傢俱打完的那一天,隨黃良楷去看“老爺子”,故人相見黃秋園來了興致,多喝了幾杯酒後突發腦溢血。“父親一生無慾無求,除了每天都要泡半天茶館外,就是寫字畫畫。但臨終前卻鄭重的交待,希望在他死後能為他辦個畫展。”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南昌畫家

“父親顯然知道自己的價值,1975年,妹妹結婚,父親為她畫了一幅《天女散花》作為嫁妝,並給她說古道今:清代畫家趙之謙家境貧寒,女兒陪嫁也只有一箱畫,哪知趙之謙日後名聲大振,作品價值連城……”黃良楷回憶說:“當時我也在旁邊,但也只當是父親的一句戲言。現在想來,連做子女的都不瞭解他的書畫藝術,更不用說深入他內心的痛苦了。上個世紀60年代,傅抱石來南昌,在無意中看到他的幾幅畫,便讓學生沈仲雲邀他去江西賓館會面,但被他拒絕了。這孤傲的背後,又隱忍著怎樣的寂寞和痛苦。”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但要為師出無名的父親辦一個畫展,的確讓這個“小木匠”為難,對江西美術界“一頭霧水”的黃良楷連一個主辦單位都找不到。直到兩年後,與八大山人紀念館館長吳振幫的一次邂逅,事情才有了轉機。“或許這就是命運的安排吧!父親的一段特殊際遇在此時幫上了忙。還是在60年代,一向混跡於三教九流的父親,從茶館裡出來,碰見一個平時常在一起神聊的裁縫買菜回家,見那包豆時的紙是一張上了年頭的宣紙,要過來一看,競是一幅殘損了的八大山人真跡,便用20元錢買了下來,修補裝裱把玩一陣子後,捐給了八大山人紀念館,他也從此和吳館長結成了莫逆之交。”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找到了主辦單位,但裱畫、租場地要200多元,黃良楷只好瞞著妻子把一臺“用了5張票”才買到的蝴蝶牌縫紉機賣了。但在為畫展印簡介時還是遇到了麻煩,有人對稱黃秋園為“畫家”有異義,叫“民間藝人”還差不多。最後,經過反覆爭取,才爭得一個“南昌畫家”的名頭。

1984年5月,黃秋園畫展如期開展。100餘幅山水畫從黃家的雜物間裡走進了人們的視野。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南北縱橫

向來只聞其聲不見其人的黃秋園終於走出了他孑孓前行的小巷,而原本以為完成了“歷史使命”的黃良楷也似乎感覺到了,父親應該走得更遠。

1985年3月,黃良楷接到江蘇美協邀請,讓他帶著父親的畫作到南京展出,並承擔所有費用。

3月份雖然已是春天,但列車沿皖贛線駛過時卻見不到一點綠色。在山水畫家彙集的南京,讓黃良楷這個對繪畫“一竅不通”的門外漢真正知道了父親的價值。江蘇省美協主席、國畫院院長雅民在參觀完畫展後,第一個稱黃秋園為大師,並在香港《文匯報》撰文,用兩個整版評介黃的作品。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其時,全國第六屆美展正在南京召開,由南京藝術學院李小山挑起的“傳統國畫己走到窮途末路的”爭端正辯得難分難解,黃秋園的出現正好證明了傳統筆墨並未消亡。但這一切,當時的黃良楷並不全部知曉,從南京回來後,繼續在南昌市二輕局當一名小職員。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一年後,《中國畫》雜誌一位編輯的造訪,再次打破了他平靜的生活———他建議到中央美術館去辦展覽。但2000多元場租及住宿費、旅差費,把當時只拿幾十元工資的他難住了。無奈之下,黃良楷只好去“求”相關部門,但得到的回答是“這是你自己的個人行為”。最後,只得向中央美術館“捐贈”了5幅畫;又向中央美院招待所“捐贈”了一幅,解決了吃飯和住宿問題,然後東拼西湊了1000元路費,坐硬座趕到了北京。提起這段往事,黃良楷感慨萬千:“若是現在賣掉這些畫,坐飛機、住總統套房都用不完”。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然而,付出了這麼多精力,畫展一開始卻反響平平,參觀的人稀稀落落。但奇蹟在畫展臨近結束時還是發生了,劉海粟大師來了,看完畫展後表示“要用自己的畫換一幅黃秋園的畫”;李可染大師也來了,並將他與隱居於鄉野的陶淵明相比。隨後,場面一下子熱了起來,江西繼傅抱石之後又一位大師登臺了———在他本人去世5年之後。

名家論秋園

李可染大師:國有顏面而不知,深以為恥,象秋園這樣的大家長期被埋沒是我們工作的缺點。整個中 國美術史上能作積墨的不多,成功的更少。在積墨法上有突出成就有龔賢、石溪、近代的有黃賓虹,再就 是秋園先生了。中國畫藝術是在發展的,決不是到了窮途末路,黃秋園先生的藝術成就再一次說明了中國 畫強大的生命力。北京人眼光很高,這麼多展覽,看多了也麻木了,像這樣成功的展覽還沒有過,展覽有 法國的、德國的、日本的、國內就更多了,都沒有這次成功,東山、平山我看都不如秋園。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劉海粟大師:黃秋園先生是江西人民優秀的兒子,我中華民族傑出藝術家,他的畫體現了中國人永不 枯竭的創造力,工筆崇唐,底功紮實,以元人鬆秀之筆,取宋人構圖,又得明末清初諸家之長,是自學成 才的代表,作品證明了中國畫並無所謂“危機”,而是生機鬱勃。化古為新,人們正在認識他,他必將給 祖國帶來光榮。

潘茲先生:秋園的作品就是放在故宮裡也是精品,他是江西的光榮,也是我們民族的光榮。他的作品 可以作為我國文化界的一個項目拿到國際上去宣傳。

蔡若虹先生:黃秋園畫展在首都引起轟動,大家一致叫好,這是很不容易,也是前所未有,這並不是 捧場,而是黃秋園精湛藝術作品把廣大美術家征服了。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華夏先生:黃老功力深厚,修養全面,昨日黃苗子,啟功先生對我講,黃老的筆墨功力在當代可能找 不到第二個。

黃苗子先生:傅抱石先生和黃秋園先生同時江西人,同時當代畫家,同樣有高度的成就,但傅先生生 前就已有了盛名,而黃秋園先生直至他身後五六年,才有人發現他一輩子默默耕耘的驚人收穫,……香港乃至全世界美術界做夢也沒有想到江西會出一個黃秋園。

黃君壁先生:黃秋園先生是位百年難遇的一位大畫家,了不起,比黃賓虹先生還高明。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白雪石先生:現在整個京城都在議論黃秋園先生遺作展,為之震動,他的作品是國之瑰寶,他是一位 了不起的大畫家。

樑樹年先生:秋老的傳統功力,藝術修養,人品都很高,他集中古人最好的東西,加上自己的理解和 生活中新的感受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我看展覽時當場寫了一首詩以表敬仰之情:“大滌大覺總歸真,清 風清汀兩老人,留得廬山真面目,文章道德敢望塵”。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何海霞先生:象秋園先生這樣深厚的傳統功力,這樣全面藝術修養,這樣嚴謹的治學精神,令人吃驚 。歎服,咱們北京第一次有這麼好的展覽。這不僅是江西的財富,也是我們國家國寶。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候一民先生:黃先生不愧為一代大家,為後世學者的典範。學院決定追聘黃秋園先生為我院教授,這 是經過院藝術學術委員會全體委員通過的。院刊“美術研究”準備出黃秋園研究專刊,並在適當時候在院 裡舉辦黃老展覽。

賈又福先生:黃秋園的藝術成就不可估量的,要達到這麼高的成就要下一輩子定下心來為之奮鬥的。他不僅大畫震撼人心,就是許多課徒畫搞,我看了也是精湛的。

不求聞達,但求曠世獨修,這才是真正的畫壇大腕!

黃秋園山水的成功絕非偶然。這內中既有他對山水畫藝術的獨特見解與追求,又有他長期刻苦磨練而形成的獨有的筆墨技法,更有他潛心揣摩傳統繪畫規律性的歷史發展規律,才逐步形成他那“深邃虛靈,幽深曠達”的個性風格。他的山水創作,千筆萬筆,筆筆見筆,又似筆筆無筆,皴擦渲染,層層疊加,交錯繁雜,然又似渾然化一,整體合一,演變出山水獨有的藝術風韻。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