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駿飛|記者節答問

編前語

今天是第十八個記者節,除了記者本身,已經鮮有人記得這是他們的節日了,信息的過載與事實的稀缺狹路相逢,不變的唯餘記者的責任與堅守。在這個冷清的節日裡,我們來問老師,關於記者節,關於新聞的前景……

記者節答問

杜駿飛

編前語

今天是第十八個記者節,除了記者本身,已經鮮有人記得這是他們的節日了,信息的過載與事實的稀缺狹路相逢,不變的唯餘記者的責任與堅守。在這個冷清的節日裡,我們來問老師,關於記者節,關於新聞的前景……

記者節答問

杜駿飛

杜駿飛|記者節答問

杜駿飛

Q1

網上有新聞人自嘲說:既不發福利也不放假,記者節你哪來的勇氣管自己叫節?杜老師您怎麼看這個沒有喜感、不像節的記者節?

杜駿飛:

不是所有的節日都是為了發福利和放假,有的節日被設立,只是為了紀念和提醒。

文化界過端午節,未必吃粽子,但總會提到屈原,先輩們過寒食節,是要感念介子推,不是為了踏青和蹴鞠。

我們要為記者節的清淡感到光榮,它不像旅遊節那麼淺薄,不像勞動節那麼天真,不像情人節那麼世俗,不像雙十一那麼勢利。

記者節是新聞人重溫新聞精神的節日,是肅穆提示記者存在價值的一天。縱然有一天典範的新聞業消亡殆盡,我們依然會在這一天,鄭重其事地斟一杯酒,緬懷那些傳說中的新聞人不朽的靈魂,追憶隨歲月遠去的新聞使命。

即使到那時,這一天仍然是記者節。


Q2

澎拜新聞在社論中頗有幾分怨念地感嘆說:“自媒體崛起;行業垂直媒體日益發達;網購平臺做起了‘新聞內容’;聚合平臺仗著‘算法’和資本力量,橫衝直撞……那些原本與嚴肅新聞毫不搭邊的行業,如今都成了媒體同行。” 您怎麼看“傳統”新聞人面對的威脅和挑戰?

杜駿飛:

感慨是必須的,怨念則不必。

傑出的藝術原作,不會去怨念滿大街的藝術衍生品,真正的新聞業,樂於在技術與資本的烽火連天中經受洗禮,卓越的新聞人,也不會慌亂於新聞競爭的狼煙四起。

自媒體導致公民新聞普遍崛起,從而使新聞業跨過了從精英到大眾的臨界點,也使得媒體真正成為了社會大腦的連接器。但自媒體的不成熟和未經訓練,也恰好反襯了典範新聞的專業可信。

同樣,垂類媒體日益發達,使公眾自我選擇、自我分群,這其實也是定製新聞與分眾新聞的機遇。

聚合平臺有“算法”優勢,短期來說,會基於大數法則形成規模效應,但技術進化絕非新聞演化的終點,同時,這種鼓勵受眾趣味自我強化的旨趣,也絕非“關鍵新聞”的核心競爭力。

新聞業在過去、現在和未來,其最高價值都來自其專業性、公共性、超越性和人文關懷,資本、技術和社群不過是其抵達彼岸的通路,如此而已。

為此,我仍然相信,不管日漸喧囂的“信息服務業”、“機器人新聞生產”如何強勢,新聞的救贖仍然在於:人、人文和人性。

以大歷史觀來看,典範新聞業的生存競爭之道,正像“知識人”的自我實現一樣,終究會回到和依靠“士的精神”。


Q3

但是,有新聞人說, “只有弱勢群體才有節日”,更悲哀的是隻有自己才知道有這個節日。“你為之堅持、奮鬥的一切,沒人在意”已經成為很多記者的一大焦慮。您怎麼看?

杜駿飛:

的確,朋友圈關注記者節的人已漸漸稀落,即便是新聞系學生。與新聞的黃金時代相比,記者的社會地位與職業認可度也急劇下降。

但我們必須正確地看待因果:新聞業汙名化嚴重,不是因為我們典範,恰恰是整個行業對專業性不再堅守。行業競爭壓力大、工作環境危險等問題,在漫長的新聞史上也不是第一次出現。

即使是新媒介環境的壓力,也無非是對新聞專業技能的深度、廣度要求越來越高而已。

因此,新聞人還是要反求諸己。

只要世界仍然存在,其發展的動力就不會消失,那些引導人類上升、促進社會進步的新聞就永遠有價值。看不到這一遠景的人,無非是沒有站在新聞價值的寶塔尖上而已。

我們確實對外界的認可和尊重滿懷期待,但比這一點更重要的是,我們是否仍然對自己的職業葆有認可和尊重?

以我之見,一切外部認同的基石在於自我認同。為此,新聞人仍當對自己的專業、使命、理想和情懷滿懷莊敬。

——在這個無人守候的記者節裡。

編前語

今天是第十八個記者節,除了記者本身,已經鮮有人記得這是他們的節日了,信息的過載與事實的稀缺狹路相逢,不變的唯餘記者的責任與堅守。在這個冷清的節日裡,我們來問老師,關於記者節,關於新聞的前景……

記者節答問

杜駿飛

杜駿飛|記者節答問

杜駿飛

Q1

網上有新聞人自嘲說:既不發福利也不放假,記者節你哪來的勇氣管自己叫節?杜老師您怎麼看這個沒有喜感、不像節的記者節?

杜駿飛:

不是所有的節日都是為了發福利和放假,有的節日被設立,只是為了紀念和提醒。

文化界過端午節,未必吃粽子,但總會提到屈原,先輩們過寒食節,是要感念介子推,不是為了踏青和蹴鞠。

我們要為記者節的清淡感到光榮,它不像旅遊節那麼淺薄,不像勞動節那麼天真,不像情人節那麼世俗,不像雙十一那麼勢利。

記者節是新聞人重溫新聞精神的節日,是肅穆提示記者存在價值的一天。縱然有一天典範的新聞業消亡殆盡,我們依然會在這一天,鄭重其事地斟一杯酒,緬懷那些傳說中的新聞人不朽的靈魂,追憶隨歲月遠去的新聞使命。

即使到那時,這一天仍然是記者節。


Q2

澎拜新聞在社論中頗有幾分怨念地感嘆說:“自媒體崛起;行業垂直媒體日益發達;網購平臺做起了‘新聞內容’;聚合平臺仗著‘算法’和資本力量,橫衝直撞……那些原本與嚴肅新聞毫不搭邊的行業,如今都成了媒體同行。” 您怎麼看“傳統”新聞人面對的威脅和挑戰?

杜駿飛:

感慨是必須的,怨念則不必。

傑出的藝術原作,不會去怨念滿大街的藝術衍生品,真正的新聞業,樂於在技術與資本的烽火連天中經受洗禮,卓越的新聞人,也不會慌亂於新聞競爭的狼煙四起。

自媒體導致公民新聞普遍崛起,從而使新聞業跨過了從精英到大眾的臨界點,也使得媒體真正成為了社會大腦的連接器。但自媒體的不成熟和未經訓練,也恰好反襯了典範新聞的專業可信。

同樣,垂類媒體日益發達,使公眾自我選擇、自我分群,這其實也是定製新聞與分眾新聞的機遇。

聚合平臺有“算法”優勢,短期來說,會基於大數法則形成規模效應,但技術進化絕非新聞演化的終點,同時,這種鼓勵受眾趣味自我強化的旨趣,也絕非“關鍵新聞”的核心競爭力。

新聞業在過去、現在和未來,其最高價值都來自其專業性、公共性、超越性和人文關懷,資本、技術和社群不過是其抵達彼岸的通路,如此而已。

為此,我仍然相信,不管日漸喧囂的“信息服務業”、“機器人新聞生產”如何強勢,新聞的救贖仍然在於:人、人文和人性。

以大歷史觀來看,典範新聞業的生存競爭之道,正像“知識人”的自我實現一樣,終究會回到和依靠“士的精神”。


Q3

但是,有新聞人說, “只有弱勢群體才有節日”,更悲哀的是隻有自己才知道有這個節日。“你為之堅持、奮鬥的一切,沒人在意”已經成為很多記者的一大焦慮。您怎麼看?

杜駿飛:

的確,朋友圈關注記者節的人已漸漸稀落,即便是新聞系學生。與新聞的黃金時代相比,記者的社會地位與職業認可度也急劇下降。

但我們必須正確地看待因果:新聞業汙名化嚴重,不是因為我們典範,恰恰是整個行業對專業性不再堅守。行業競爭壓力大、工作環境危險等問題,在漫長的新聞史上也不是第一次出現。

即使是新媒介環境的壓力,也無非是對新聞專業技能的深度、廣度要求越來越高而已。

因此,新聞人還是要反求諸己。

只要世界仍然存在,其發展的動力就不會消失,那些引導人類上升、促進社會進步的新聞就永遠有價值。看不到這一遠景的人,無非是沒有站在新聞價值的寶塔尖上而已。

我們確實對外界的認可和尊重滿懷期待,但比這一點更重要的是,我們是否仍然對自己的職業葆有認可和尊重?

以我之見,一切外部認同的基石在於自我認同。為此,新聞人仍當對自己的專業、使命、理想和情懷滿懷莊敬。

——在這個無人守候的記者節裡。

杜駿飛|記者節答問

附:

懷念新聞

杜駿飛

它是自由,睡在風裡

它是莊嚴,甦醒在碑上

它是低語,眾人聽見

它是放逐,榮歸故鄉

它是真實,懸掛於天空

它是短暫,比永恆更漫長

它是不動聲色的憤怒

它是平鋪直敘的歌唱

它是糧食,真理賴此為生

它是空氣,凡事皆在此中央

它是消逝的遠景

它是孤獨的繁忙

它是前世尚未來臨

它是無人知曉的榮光

它在彼岸,訴說信仰

它指點樂園,手有餘香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