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兆申:中國消化內鏡的未來李兆申:中國消化內鏡的未來李兆申:中國消化內鏡的未來

► 李兆申教授

撰寫 | 李兆申(海軍軍醫大學長海醫院

編輯 | 黃美清

● ● ●

進入21世紀,消化內鏡診療技術進入一個嶄新的時代,診斷由表及裡,由宏觀到微觀,治療實現全方位、立體化、微創化。回顧過去半個多世紀的崢嶸歲月,消化內鏡發展迅速,成績斐然,這其中凝聚了無數消化內鏡人的智慧!展望消化內鏡的未來,任重道遠,前途光明。

內鏡診斷——無盲區

2000年第一臺膠囊內鏡應用於臨床,為內鏡檢查開闢了新的思路,突破小腸這一內鏡檢查盲區,使得小腸疾病的診斷有了明顯進步。目前,在全球62個國家1000餘家醫院應用,受檢例數>25萬,小腸疾病診斷率提高到70%,且易吞服(9~91歲),無痛苦,耐受性好,併發症發生率<1%。

近年來,隨著理念和技術的不斷髮展,“小膠囊”逐漸拓展出“大舞臺”。近幾年,長海醫院牽頭完成了一項新型磁控膠囊胃鏡與常規電子胃鏡的對照試驗。該研究顯示,磁控膠囊胃鏡診斷全胃局部病灶的敏感性為90.4%、特異性94.7%、準確性93.4%,並且未遺漏重要病變(腫瘤、潰瘍等)。磁控膠囊胃鏡是近年來我國消化內鏡自主創新領域的重要成果,該研究證明膠囊胃鏡用於胃病無創檢查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內鏡診斷——精細化

內鏡窄帶成像術(NBI)作為一種新興的內鏡技術,較普通內鏡有著明顯的優勢,聯合放大內鏡不僅能夠清晰顯示病灶血管改變及腺管結構的改變,為早期發現異常病變、提高病理檢出率提供了一種全新的途徑,而且超高倍放大內鏡還可進一步觀察細胞形態。

共聚焦激光顯微內鏡是在內窺鏡頭端整合一個共聚焦顯微內鏡微探頭,使用對比劑——熒光素鈉增強黏膜對比度,可使內鏡放大倍數超過1000倍,能在活體中對細胞及亞細胞結構進行觀察。2011年,Gut發表了山東大學齊魯醫院研究者的相關研究,該研究顯示,與白光內鏡(敏感性:72.2%;特異性:95.1%;準確性:94.1%)相比,實時整合型共聚焦激光顯微內鏡(敏感性:88.9%;特異性:99.3%;準確性:98.8%)在診斷淺表型胃癌/高級別上皮內瘤變方面具有更高的有效性及可靠性(P<0.05)。

內鏡診斷——智能化

2017年2月,《自然》雜誌發表了美國的相關研究,該研究基於大數據(129450張皮膚病圖片,2032種皮膚病),機器的診斷準確性>91%,診斷皮膚癌的水平與皮膚科醫生相當,未來可裝配於手機,實現皮膚癌全民篩查。該研究成果在相關研究領域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2016年11月,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腫瘤研究所、吉林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美國萊斯大學、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的研究者在《胃腸內鏡》雜誌發表了食管癌智能診斷的相關研究,通過對食管鱗癌高清顯微內鏡全自動實時圖像分析,為醫師實時提供診斷信息,診斷靈敏度為95%,特異度為91%。

2016年3月,《胃腸內鏡》雜誌發表了日本廣島大學的相關研究,在該研究中,計算機通過對NBI放大結腸鏡實時圖像識別,完成組織學診斷,靈敏度為93%,特異度為93%。2017年3月,“人工智能”首次被寫入我國政府工作報告,並作為新興產業提上國家議程。在未來,消化內鏡這個“大舞臺”上,人工智能將大展身手,為內鏡發展添加新的活力。

內鏡治療——微創化

微創治療是近年來醫學領域發展起來的新治療手段,代表著醫學的新方向,自然腔道內鏡手術(NOTES)應運而生。隨著消化內鏡治療技術的不斷髮展,在傳統NOTES基礎上提出基於內鏡黏膜下剝離術(ESD)、超聲內鏡(EUS)新的理念,建立了經自然腔道內鏡“最短手術入路”。基於ESD的新NOTES技術提出“第三操作空間”概念,打通黏膜下層“隧道”,主要包括:經口內鏡下肌切開術、經口內鏡下幽門肌切開術、內鏡經黏膜下隧道腫瘤切除術、內鏡下全層切除術等。基於EUS的新NOTES技術藉助EUS“第三隻眼”通過漿膜外手術入路引導完成操作,主要包括EUS引導下順行胰膽管造影術、EUS引導下膽管引流術、EUS引導下胰管引流術、EUS引導下胃腸吻合術等。

【來源:《中華醫學信息導報》2017年第21期】

中華醫學信息導報

《中華醫學信息導報》創刊於1986年,為中華醫學會機關報。本報以“傳播醫學信息,引領臨床實踐”為辦刊宗旨,積極打造“中國醫學學術發佈首選平臺”。

歡迎訂閱信息導報

郵發代號:2-683;

訂閱單價:半月刊,4.8元/期,115.2元/年。

諮詢電話:010-85158530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