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魔咒”再顯,留給跨國互聯網巨頭的時間不多了

11月9日,搜狗在紐交所上市,艱苦耕耘了14年的王小川成為億萬富翁。

或許是巧合,11月15日,與王小川在搜狗的共同創業者,前搜狗技術總監,現脈脈的創始人、CEO林凡也在其耕耘的職場社交事業上獲得重大進展,書寫了另外一個互聯網創業佳話。林凡宣佈脈脈完成了C輪7500萬美元的融資,由DCM領投,IDG資本和晨興資本跟投,智聯招聘作為新進戰略投資方也在列。

在完成融資之後,林凡發內部信,在回顧往事時提到王小川,他寫道:“20年前,我在備戰高考時,在臺歷上寫下【寶劍鋒從磨礪出】以自勉,終從南方小城考入中國的最高學府清華大學。14年前,我和王小川一起創業,搜狗過去和現在的每個同事堅持付出,終在紐交所成功敲鐘。書上一夜成功的案例,有包裝也有特殊的運氣。但對於平凡的我們來說,每一個成功的背後,都需要個人或團隊付出難以忍受的堅持。”

11月9日,搜狗在紐交所上市,艱苦耕耘了14年的王小川成為億萬富翁。

或許是巧合,11月15日,與王小川在搜狗的共同創業者,前搜狗技術總監,現脈脈的創始人、CEO林凡也在其耕耘的職場社交事業上獲得重大進展,書寫了另外一個互聯網創業佳話。林凡宣佈脈脈完成了C輪7500萬美元的融資,由DCM領投,IDG資本和晨興資本跟投,智聯招聘作為新進戰略投資方也在列。

在完成融資之後,林凡發內部信,在回顧往事時提到王小川,他寫道:“20年前,我在備戰高考時,在臺歷上寫下【寶劍鋒從磨礪出】以自勉,終從南方小城考入中國的最高學府清華大學。14年前,我和王小川一起創業,搜狗過去和現在的每個同事堅持付出,終在紐交所成功敲鐘。書上一夜成功的案例,有包裝也有特殊的運氣。但對於平凡的我們來說,每一個成功的背後,都需要個人或團隊付出難以忍受的堅持。”

“中國魔咒”再顯,留給跨國互聯網巨頭的時間不多了

對於上一階段的成功,林凡用了三個關鍵詞,堅持、信任與夢想,看來,滿滿是情懷的內部信背後,也是一個“苦心人,天不負,百二秦關終屬楚”的故事,有淚水,有歡笑,有辛酸,有苦楚。

林凡的心情可以理解。因為作為中國本土的職場社交產品,脈脈從面世之初就要面對一座大山,那就是美國互聯網巨頭LinkedIn。在硅谷LinkedIn與谷歌、臉書、亞馬遜並稱FLAG,都是美國互聯網行業的旗幟性企業。

2013年10月脈脈上線,2014年,LinkedIn就開始了在中國的戰略佈局,在北京成立全球第26家辦事處,公司也由著名互聯網創業者沈博陽掛帥。

猶記沈博陽上任之初,在東三環畔的領英辦公室裡與幾個媒體人見面,還專門談到世界互聯網公司的“中國魔咒”話題,到彼時2014年為止,幾乎無一例外,在中國拓展業務的境外互聯網巨頭全部或鎩羽而歸或保持象徵性存在,從雅虎到eBay到谷歌到亞馬遜,而領英則要打破這個魔咒。

然而事實是,到今年的6月份,沈博陽也宣佈從領英中國離職,使領英在中國的前路陷入迷霧。之後出版的《紐約時報》報道這一現狀,在這篇標題為《硅谷巨鱷在中國為何水土不服》的文章中還專門以脈脈作為對比,稱“相比在歐美市場的勢如破竹,領英在中國市場並沒有獲得成功,在與本土玩家脈脈的赤身搏鬥中,輸得體無完膚。”隨後大家都知道了,脈脈這周又從資本方手裡拿到了C輪7500萬美元融資。

一邊是領英受挫,一邊是脈脈融得巨資,這並不一定表明是脈脈已經擊退了領英,但兩者之間顯然是存在某種關聯的,因為在中國市場上,聚焦職場社交的產品,數得出的也就這麼兩款。

那麼領英之所失或者脈脈之所長到底何在呢?不妨從外媒報道的第三隻眼的視角去考量。在那篇《硅谷巨鱷在中國為何水土不服》的報道中,領英只是諸多“中國魔咒”下的又一個案例。

《紐約時報》記者花了大量篇幅抱怨中國市場的不足之處,比如管制多、缺乏規則等,但同時也不得不正視一些正常的市場因素。

比如他提到:

“中國是消費者服務與技術競爭最激烈的地方。領英的本地應用程序赤兔未能吸引在中國較小城市生活的數億名對國際勞動力市場接觸較少的潛在用戶。”

“雖然在大部分國家,領英只是像在美國那樣運營自己的網絡,但在中國,結果證明,很難像那樣操作。在中國,該公司想要吸引的很多人只使用智能手機,通過即時通訊應用程序而非電子郵件進行溝通。

凡此種種,其實可以歸結為一個意思,那就是領英實際上沒有在職場社交產品的中國本土化方面形成突破,而脈脈之所以在跨國巨頭壓制下取得成功,則是因為它在同樣的產品方向下,對職場社交根據中國本土特色做了巨大的模式再創新。

相比領英而言,脈脈在人脈拓展、內容分發、匿名交流、實名認證、移動優先等細節方面做得更為人性化、更為中國用戶著想、更接地氣。比如,匿名交流就有效地滿足了普遍工作壓力大、強度高的職場人士的交流需求,也成為增強脈脈用戶活躍度的一大利器;而群聊服務,則更能滿足用戶多元化的聊天和商務溝通需求。

在做得比領英更懂中國人、更懂中國職場需求之後,其“真實職業形象、人脈共享”的需求終於為用戶所接受,而隨之則一切水到渠成,如林凡所言,有了真實的職業形象和人脈網絡,芝麻信用、京東金融等中國最大的個人徵信平臺先後選擇和脈脈合作,更全面的評估消費者的個人金融信用;滴滴、自如等共享經濟平臺也與脈脈牽手,讓用戶在共享出行、共享房屋時能掌握真實信息,建立交易的信任基礎;世紀佳緣、百合網等婚戀平臺都在使用脈脈的職業認證來完善徵信,讓利用虛假身份行騙者無處遁形。

種種跡象表明,在脈脈憑著一己之力推動下,職場社交終於找到了自己的風口,2016年底脈脈宣佈實現盈虧平衡。從2017年開始,脈脈的活躍用戶及收入均有高達五倍的增長,據艾瑞APP指數顯示,今年4月已超過領英中國位列職業社交行業第一,2017年11月,脈脈榮登蘋果App Store商務免費榜榜首,領跑中國職場社交。

脈脈進,領英退,這看起來似乎是互聯網業“外企魔咒”的再現,但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哪裡真的有什麼魔咒,歸根結底還是要看國外巨頭到底是否重視中國市場,是否有真心為中國市場的本土屬性與本土用戶做出犧牲、做出割捨、做出創新。回頭看脈脈四年來的創業創新過程,林凡其實也沒講出什麼獨門祕方,用他的話就是:以用戶需求為出發點,堅持再堅持。

境外互聯網巨頭進入中國已經有近二十年曆史,在最初階段,中國本土互聯網企業還非常弱小,而巨頭們則非常強大,在這種對比懸殊的情況下,不能不說中國互聯網公司的勝出具有某些偶然性和幸運性。

但現在,隨著阿里、騰訊等中國互聯網巨頭的崛起,隨著脈脈這類本土創新互聯網企業的層出不窮,跨國互聯網巨頭在中國已經結束了它們的好時光,如果仍然抱有傲慢之心,跨國互聯網巨頭未來在中國本土機會將越來越少。至於領英,只能說一聲嘆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