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城市中人的流動畫成最美的一幅畫,哪一條是你的出行軌跡呢?

如何定義一座城市的中心?

它或許是地理空間上的幾何中心點,或許是展示城市形象的著名地標,或許是這座城市的行政或商業中心。與學術上的定義不同,我們嘗試透過滴滴出行大數據聚焦城市內部,觀察一個城市流動最密集的區域和出行最集中的路線,這些區域就像蜂巢一樣,是辛勤的蜜蜂的工作棲居之所。

如果再將城市看作是一個有機的生命體,蜂巢所在的區域當之無愧起到“心臟”的作用,而一條條城市走廊則像“大動脈”。它們與人類作息保持統一節奏,前者將城市最具生命力的血液彙集到一起,後者源源不斷地為城市流動搭橋鋪路。

讓我們跟隨滴滴大數據的腳步,一起體驗四座城市的脈搏跳動。

北京:核心熱點

將城市中人的流動畫成最美的一幅畫,哪一條是你的出行軌跡呢?

圖1 北京24小時城市中心變化

在僅十幾秒的動態圖中,北京一天通常是這樣過去的:最安靜的時間是凌晨3-4點,此時除了機場和三里屯外,絕大部分人都還在夢鄉中;清晨6點開始,城市的四面八方逐漸甦醒過來,人們開始上班、工作,忙碌起來;進入到白天后,持續活躍的是國貿地區,在北京的東部閃耀著;傍晚呈現出多箇中心,尤其在夜晚九點,國貿、中關村、西二旗、望京、亦莊等地的熱度會短暫上升;23:00後城市中心又迴歸到三里屯。

將城市中人的流動畫成最美的一幅畫,哪一條是你的出行軌跡呢?

圖2 基於OD的北京城市走廊地圖

以國貿為主的商務區和以三里屯為主的娛樂區構成了北京城市中心的“雙核”,這可以從基於OD繪製的北京出行地圖中看出。圖2中最密集的幾條城市走廊集中在建國門-國貿-朝陽門-三里屯一帶,構成了北京最活躍的地區。其他城市走廊則零散分佈在四環以外,比如西二旗-回龍觀、機場周邊、通州區新華北路、亦莊、和大興區黃亦路。

武漢:隔江相望

將城市中人的流動畫成最美的一幅畫,哪一條是你的出行軌跡呢?

圖3 武漢24小時城市中心變化

圖3中,武漢的出行活躍度像蝴蝶翅膀一樣沿著長江展開。一江相隔,武漢三鎮分為左岸漢口漢陽,右岸武昌。在早高峰7-8點,多個城市中心幾乎同時出現在漢口火車站、江漢路、沌口開發區,武昌徐東大街、街道口等地。而到了晚高峰和夜高峰,光谷和軟件園也加入城市中心的陣營。可以看出,武漢的城市中心有很明顯的隨時間變動的特性。

將城市中人的流動畫成最美的一幅畫,哪一條是你的出行軌跡呢?

圖4 基於OD的武漢城市走廊地圖

在圖4中,漢口站、武漢站和天河機場這些交通樞紐依然是重要的城市走廊節點。而兼具商業區和住宅區功能的中南商區和光谷,則構成了長江右岸的兩條走廊,是武漢生活節奏最快和城市流動最密切的地方。

再來說說光谷。高校眾多,商圈環繞,再加上地鐵和配套工程的建設,節假日常常多達20萬人次的單日客流量,使得光谷轉盤一直是武漢的“堵霸”。因此,武漢居民將之戲稱為“宇宙中心大轉盤”,圍著轉盤長達一小時堵車不動也稀鬆平常。2018地鐵工期將至,讓我們期待“全球最美地鐵站”的華麗變身。

哈爾濱:再造中心

將城市中人的流動畫成最美的一幅畫,哪一條是你的出行軌跡呢?

圖5 哈爾濱24小時城市重心變化

縱觀哈爾濱一天的出行變化,中央大街、“哈一百”(哈爾濱第一百貨)和秋林依舊是屹立不倒的城市中心,在白天大多數時間出行最為活躍。

然而從更長的時間尺度來看,自上而下主導的區域規劃,能夠在遠離核心區的空間載體中“再造”出新的城市出行中心。藉助滴滴大數據不難看出,哈爾濱及其北部的利民開發區就是此類典型案例。

經黑龍江省政府批准,利民經濟技術開發區於1992年啟動建設,其前身則是農業發展相對落後的呼蘭區利民鎮。2011年,開發區配上“國家級”的頭銜,並逐步擁有綠色食品、現代醫藥和文化教育三大支柱產業,圍繞開發區內大學城搭建的城市走廊也逐漸顯現。

將城市中人的流動畫成最美的一幅畫,哪一條是你的出行軌跡呢?

圖6 基於OD的哈爾濱城市走廊地圖

在基於OD繪製的哈爾濱出行地圖中,最北邊相連的兩條較粗紅線就是利民開發區的學院路和大學城周邊區域。僅在規劃長度4700米的學院路上,就有包括哈爾濱師範大學、黑龍江外國語大學在內約20所高校。20年的發展使開發區人口增長至20餘萬,隨之而來的交通、購物、教育、醫療等配套設施也逐漸完善。

再將目光投向東部,哈爾濱另一個較為明顯的城市走廊是長江路。這條路段北側不僅有哈爾濱國際會展中心,而且還有大型服裝市場和超市,周邊也是集中的住宅區和高校區。

東莞:遍地開花

將城市中人的流動畫成最美的一幅畫,哪一條是你的出行軌跡呢?

圖7 東莞24小時城市中心變化

我們再來看南部的珠三角地區的東莞市。作為中國最具經濟活力的一體化城市群,2014年珠三角的城市化率84.12%;其中東莞則更高,達到88.81%。因此,這座城市的出行與流動格外引人關注。

透過滴滴大數據繪製的出行熱力圖(圖7),可以看到東莞的出行活躍度呈“遍地開花”狀展開,城市中心較為分散地遍佈在五大城市組團的32個鄉鎮和街道中。基於OD繪製的東莞出行地圖(圖8)也展現出,以多個活躍區為中心的城市走廊形成了一系列的簇,如巨網一般將整座城市覆蓋。

將城市中人的流動畫成最美的一幅畫,哪一條是你的出行軌跡呢?

圖8 基於OD的東莞城市走廊地圖

自北向南,第一條城市走廊是東莞市區南城街道中的綠色路。在綠色路附近密集分佈有公寓區、別墅區和幾家酒店,並且配套有學校、購物廣場和體育公園等設施。毫無疑問,這是位於市區南部的一條中心走廊。

然而,從空間角度來看,東莞的產業集聚並不發生在中心市區,而是呈現地域分散的特點。依靠廉價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力,東莞吸引大量外商直接投資,在沒有工業積累的基礎上實現了工業化的起步,而勞動密集型工業又為東莞引致大批外來人口。因此,快速工業化形成的產業集聚直接助推了東莞快速的城市化發展。

市區周邊20多個鎮成為東莞工業發展和產業集聚的主要載體,而圖4中位於厚街鎮和虎門鎮的兩條“城市走廊”則最具代表性。

位於中央的紅色線條是汀環路,其所在的厚街鎮承載了東莞的傢俱產業群,以“傢俱之都”而聞名。2015年厚街鎮鎮出口額達到91.98億美元,位列全市第一。

最南邊的“V字走廊”則由虎門鎮的連升路與虎門大道組成。在虎門,170多年前的銷煙事件和戰爭風雲或許已經在歷史中散去。近年來以紡織服裝產業(尤其是女裝生產)為支柱,虎門鎮2016年實現497億元的生產總值,全市排名第一。佔據離深港近在咫尺的座標,無論是經濟實力還是常住人口,虎門鎮都已經達到一個內陸小城市的標準。

東莞能夠形成目前“多中心”、“多走廊”式的城市流動分佈,不僅歸功於產業集聚發展,而且得益於基礎設施建設。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珠三角的騰飛,東莞城市化的進程也進入“快車道”。官方數據統計,1978年以來東莞城市道路建設迅速增長,公路通車裡程由1259公里增加到5266公里,公路密度由51.08公里/百平方公里增加到213.64公里/百平方公里。

隨著網約車在新一線城市的興起,以滴滴為代表的共享出行平臺為莞城人提供了一種兼具承載能力和交通效率的出行新選擇。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