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陵故事」陳忠良:剪不斷的丹青緣

「巴陵故事」陳忠良:剪不斷的丹青緣「巴陵故事」陳忠良:剪不斷的丹青緣「巴陵故事」陳忠良:剪不斷的丹青緣

巴陵故事

微巴陵原創欄目

記錄巴陵這片熱土

平凡人,不凡事

第16期

「巴陵故事」陳忠良:剪不斷的丹青緣「巴陵故事」陳忠良:剪不斷的丹青緣

巴陵故事

微巴陵原創欄目

記錄巴陵這片熱土

平凡人,不凡事

第16期

「巴陵故事」陳忠良:剪不斷的丹青緣

情緣

66歲的陳忠良出生於張谷英鎮一個名叫東山的小山村裡。“動搖風景麗,蓋覆小鎮深”,或許是家鄉依山傍水、鳥語花香的自然環境,給了他創作的靈感和激情,奠定了他方寸紙間的神韻與情思,使從小痴迷於美術的他對畫畫有了一份特別的執著。多年來,畫畫既是他度過閒暇時光的手段,更是他難以割捨的一份情緣。

「巴陵故事」陳忠良:剪不斷的丹青緣「巴陵故事」陳忠良:剪不斷的丹青緣

巴陵故事

微巴陵原創欄目

記錄巴陵這片熱土

平凡人,不凡事

第16期

「巴陵故事」陳忠良:剪不斷的丹青緣

情緣

66歲的陳忠良出生於張谷英鎮一個名叫東山的小山村裡。“動搖風景麗,蓋覆小鎮深”,或許是家鄉依山傍水、鳥語花香的自然環境,給了他創作的靈感和激情,奠定了他方寸紙間的神韻與情思,使從小痴迷於美術的他對畫畫有了一份特別的執著。多年來,畫畫既是他度過閒暇時光的手段,更是他難以割捨的一份情緣。

「巴陵故事」陳忠良:剪不斷的丹青緣

家庭

1951年,陳忠良出生於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小時候的那段經歷使他記憶猶新,3歲是和小夥伴們在泥地裡打滾的年紀,他最喜歡捏泥巴。把泥巴捏成小狗、小雞、小鴨的模樣,這個小“遊戲”讓他的觀察力更敏銳,想像力更豐富,他經常在泥地裡一坐就是大半天,琢磨著把多種動物造型捏得有模有樣,慢慢地,他的作品常得到周圍親朋好友的讚揚與鼓勵。年紀再大點後,他就把捏玩的小玩意兒進行再創作,放到磚窯裡燒製,再拿去鎮上換些小東西,這成為他童年時最開心的“小祕密”。

「巴陵故事」陳忠良:剪不斷的丹青緣「巴陵故事」陳忠良:剪不斷的丹青緣

巴陵故事

微巴陵原創欄目

記錄巴陵這片熱土

平凡人,不凡事

第16期

「巴陵故事」陳忠良:剪不斷的丹青緣

情緣

66歲的陳忠良出生於張谷英鎮一個名叫東山的小山村裡。“動搖風景麗,蓋覆小鎮深”,或許是家鄉依山傍水、鳥語花香的自然環境,給了他創作的靈感和激情,奠定了他方寸紙間的神韻與情思,使從小痴迷於美術的他對畫畫有了一份特別的執著。多年來,畫畫既是他度過閒暇時光的手段,更是他難以割捨的一份情緣。

「巴陵故事」陳忠良:剪不斷的丹青緣

家庭

1951年,陳忠良出生於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小時候的那段經歷使他記憶猶新,3歲是和小夥伴們在泥地裡打滾的年紀,他最喜歡捏泥巴。把泥巴捏成小狗、小雞、小鴨的模樣,這個小“遊戲”讓他的觀察力更敏銳,想像力更豐富,他經常在泥地裡一坐就是大半天,琢磨著把多種動物造型捏得有模有樣,慢慢地,他的作品常得到周圍親朋好友的讚揚與鼓勵。年紀再大點後,他就把捏玩的小玩意兒進行再創作,放到磚窯裡燒製,再拿去鎮上換些小東西,這成為他童年時最開心的“小祕密”。

「巴陵故事」陳忠良:剪不斷的丹青緣

追求

將藝術生活化,將生活藝術化,走到哪裡畫到哪裡,這是陳忠良心中一直不滅的追求。 1972年,正值文革,每次開大會都是他的“畫畫時間”,領導在臺上講,他就在下面練速寫。有一次,他畫下同事開會看書的模樣,並附詩:“舊作情義淡,新書墨味濃”,來描述眼睛深度近視的同事看書時的窘態,栩栩如生的畫作配上滑稽的打油詩,讓人開懷大笑。

「巴陵故事」陳忠良:剪不斷的丹青緣「巴陵故事」陳忠良:剪不斷的丹青緣

巴陵故事

微巴陵原創欄目

記錄巴陵這片熱土

平凡人,不凡事

第16期

「巴陵故事」陳忠良:剪不斷的丹青緣

情緣

66歲的陳忠良出生於張谷英鎮一個名叫東山的小山村裡。“動搖風景麗,蓋覆小鎮深”,或許是家鄉依山傍水、鳥語花香的自然環境,給了他創作的靈感和激情,奠定了他方寸紙間的神韻與情思,使從小痴迷於美術的他對畫畫有了一份特別的執著。多年來,畫畫既是他度過閒暇時光的手段,更是他難以割捨的一份情緣。

「巴陵故事」陳忠良:剪不斷的丹青緣

家庭

1951年,陳忠良出生於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小時候的那段經歷使他記憶猶新,3歲是和小夥伴們在泥地裡打滾的年紀,他最喜歡捏泥巴。把泥巴捏成小狗、小雞、小鴨的模樣,這個小“遊戲”讓他的觀察力更敏銳,想像力更豐富,他經常在泥地裡一坐就是大半天,琢磨著把多種動物造型捏得有模有樣,慢慢地,他的作品常得到周圍親朋好友的讚揚與鼓勵。年紀再大點後,他就把捏玩的小玩意兒進行再創作,放到磚窯裡燒製,再拿去鎮上換些小東西,這成為他童年時最開心的“小祕密”。

「巴陵故事」陳忠良:剪不斷的丹青緣

追求

將藝術生活化,將生活藝術化,走到哪裡畫到哪裡,這是陳忠良心中一直不滅的追求。 1972年,正值文革,每次開大會都是他的“畫畫時間”,領導在臺上講,他就在下面練速寫。有一次,他畫下同事開會看書的模樣,並附詩:“舊作情義淡,新書墨味濃”,來描述眼睛深度近視的同事看書時的窘態,栩栩如生的畫作配上滑稽的打油詩,讓人開懷大笑。

「巴陵故事」陳忠良:剪不斷的丹青緣

經歷

進入90年代以後,父母漸漸老去,四個兒女都在上學讀書,一家八口的生活重擔落在這陳忠良身上,讓他不敢有絲毫鬆懈。一邊是生活的壓力,另一邊是對畫畫的熱愛,怎麼能讓兩者平衡呢?陳忠良開始聯繫畫廊,四尺對開的畫,一幅大概買20—30塊錢,這樣下來,陳忠良每個月多了近2000元收入。而正是這段經歷,讓他的畫功開始得到大幅度提升。

「巴陵故事」陳忠良:剪不斷的丹青緣「巴陵故事」陳忠良:剪不斷的丹青緣

巴陵故事

微巴陵原創欄目

記錄巴陵這片熱土

平凡人,不凡事

第16期

「巴陵故事」陳忠良:剪不斷的丹青緣

情緣

66歲的陳忠良出生於張谷英鎮一個名叫東山的小山村裡。“動搖風景麗,蓋覆小鎮深”,或許是家鄉依山傍水、鳥語花香的自然環境,給了他創作的靈感和激情,奠定了他方寸紙間的神韻與情思,使從小痴迷於美術的他對畫畫有了一份特別的執著。多年來,畫畫既是他度過閒暇時光的手段,更是他難以割捨的一份情緣。

「巴陵故事」陳忠良:剪不斷的丹青緣

家庭

1951年,陳忠良出生於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小時候的那段經歷使他記憶猶新,3歲是和小夥伴們在泥地裡打滾的年紀,他最喜歡捏泥巴。把泥巴捏成小狗、小雞、小鴨的模樣,這個小“遊戲”讓他的觀察力更敏銳,想像力更豐富,他經常在泥地裡一坐就是大半天,琢磨著把多種動物造型捏得有模有樣,慢慢地,他的作品常得到周圍親朋好友的讚揚與鼓勵。年紀再大點後,他就把捏玩的小玩意兒進行再創作,放到磚窯裡燒製,再拿去鎮上換些小東西,這成為他童年時最開心的“小祕密”。

「巴陵故事」陳忠良:剪不斷的丹青緣

追求

將藝術生活化,將生活藝術化,走到哪裡畫到哪裡,這是陳忠良心中一直不滅的追求。 1972年,正值文革,每次開大會都是他的“畫畫時間”,領導在臺上講,他就在下面練速寫。有一次,他畫下同事開會看書的模樣,並附詩:“舊作情義淡,新書墨味濃”,來描述眼睛深度近視的同事看書時的窘態,栩栩如生的畫作配上滑稽的打油詩,讓人開懷大笑。

「巴陵故事」陳忠良:剪不斷的丹青緣

經歷

進入90年代以後,父母漸漸老去,四個兒女都在上學讀書,一家八口的生活重擔落在這陳忠良身上,讓他不敢有絲毫鬆懈。一邊是生活的壓力,另一邊是對畫畫的熱愛,怎麼能讓兩者平衡呢?陳忠良開始聯繫畫廊,四尺對開的畫,一幅大概買20—30塊錢,這樣下來,陳忠良每個月多了近2000元收入。而正是這段經歷,讓他的畫功開始得到大幅度提升。

「巴陵故事」陳忠良:剪不斷的丹青緣

作品

看一幅畫,彷彿是體會一種情懷。陳忠良的畫作時而透露著細膩溫融的情思,時而是鄉間小路上的精彩,時而是萬物生靈的鮮活……種種心靈的感悟都能濃縮在他的筆下。2008年,他的國畫作品《葡萄》入選在北大、溫哥華分別展出的“第三屆加拿大中華詩書畫大展”;2014年國畫《洞庭春》獲“第七屆全國著名花鳥畫家作品展”佳作獎。

「巴陵故事」陳忠良:剪不斷的丹青緣「巴陵故事」陳忠良:剪不斷的丹青緣

巴陵故事

微巴陵原創欄目

記錄巴陵這片熱土

平凡人,不凡事

第16期

「巴陵故事」陳忠良:剪不斷的丹青緣

情緣

66歲的陳忠良出生於張谷英鎮一個名叫東山的小山村裡。“動搖風景麗,蓋覆小鎮深”,或許是家鄉依山傍水、鳥語花香的自然環境,給了他創作的靈感和激情,奠定了他方寸紙間的神韻與情思,使從小痴迷於美術的他對畫畫有了一份特別的執著。多年來,畫畫既是他度過閒暇時光的手段,更是他難以割捨的一份情緣。

「巴陵故事」陳忠良:剪不斷的丹青緣

家庭

1951年,陳忠良出生於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小時候的那段經歷使他記憶猶新,3歲是和小夥伴們在泥地裡打滾的年紀,他最喜歡捏泥巴。把泥巴捏成小狗、小雞、小鴨的模樣,這個小“遊戲”讓他的觀察力更敏銳,想像力更豐富,他經常在泥地裡一坐就是大半天,琢磨著把多種動物造型捏得有模有樣,慢慢地,他的作品常得到周圍親朋好友的讚揚與鼓勵。年紀再大點後,他就把捏玩的小玩意兒進行再創作,放到磚窯裡燒製,再拿去鎮上換些小東西,這成為他童年時最開心的“小祕密”。

「巴陵故事」陳忠良:剪不斷的丹青緣

追求

將藝術生活化,將生活藝術化,走到哪裡畫到哪裡,這是陳忠良心中一直不滅的追求。 1972年,正值文革,每次開大會都是他的“畫畫時間”,領導在臺上講,他就在下面練速寫。有一次,他畫下同事開會看書的模樣,並附詩:“舊作情義淡,新書墨味濃”,來描述眼睛深度近視的同事看書時的窘態,栩栩如生的畫作配上滑稽的打油詩,讓人開懷大笑。

「巴陵故事」陳忠良:剪不斷的丹青緣

經歷

進入90年代以後,父母漸漸老去,四個兒女都在上學讀書,一家八口的生活重擔落在這陳忠良身上,讓他不敢有絲毫鬆懈。一邊是生活的壓力,另一邊是對畫畫的熱愛,怎麼能讓兩者平衡呢?陳忠良開始聯繫畫廊,四尺對開的畫,一幅大概買20—30塊錢,這樣下來,陳忠良每個月多了近2000元收入。而正是這段經歷,讓他的畫功開始得到大幅度提升。

「巴陵故事」陳忠良:剪不斷的丹青緣

作品

看一幅畫,彷彿是體會一種情懷。陳忠良的畫作時而透露著細膩溫融的情思,時而是鄉間小路上的精彩,時而是萬物生靈的鮮活……種種心靈的感悟都能濃縮在他的筆下。2008年,他的國畫作品《葡萄》入選在北大、溫哥華分別展出的“第三屆加拿大中華詩書畫大展”;2014年國畫《洞庭春》獲“第七屆全國著名花鳥畫家作品展”佳作獎。

「巴陵故事」陳忠良:剪不斷的丹青緣

見解

陳忠良不僅對生活有著敏銳的洞察力,在創作上也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畫畫源於內心的熱愛,必須用心用情。”這是陳忠良最常說的一句話。他的畫室是家裡靠近陽臺的一間小偏房,雖有些簡陋,卻散發著濃郁的墨香。牆上的大木板是他是“畫架”,他一手端調色盤,一手執畫筆,一站就是一整天。書架上,每一本畫冊與創作書籍都被他收拾的整整齊齊。

「巴陵故事」陳忠良:剪不斷的丹青緣「巴陵故事」陳忠良:剪不斷的丹青緣

巴陵故事

微巴陵原創欄目

記錄巴陵這片熱土

平凡人,不凡事

第16期

「巴陵故事」陳忠良:剪不斷的丹青緣

情緣

66歲的陳忠良出生於張谷英鎮一個名叫東山的小山村裡。“動搖風景麗,蓋覆小鎮深”,或許是家鄉依山傍水、鳥語花香的自然環境,給了他創作的靈感和激情,奠定了他方寸紙間的神韻與情思,使從小痴迷於美術的他對畫畫有了一份特別的執著。多年來,畫畫既是他度過閒暇時光的手段,更是他難以割捨的一份情緣。

「巴陵故事」陳忠良:剪不斷的丹青緣

家庭

1951年,陳忠良出生於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小時候的那段經歷使他記憶猶新,3歲是和小夥伴們在泥地裡打滾的年紀,他最喜歡捏泥巴。把泥巴捏成小狗、小雞、小鴨的模樣,這個小“遊戲”讓他的觀察力更敏銳,想像力更豐富,他經常在泥地裡一坐就是大半天,琢磨著把多種動物造型捏得有模有樣,慢慢地,他的作品常得到周圍親朋好友的讚揚與鼓勵。年紀再大點後,他就把捏玩的小玩意兒進行再創作,放到磚窯裡燒製,再拿去鎮上換些小東西,這成為他童年時最開心的“小祕密”。

「巴陵故事」陳忠良:剪不斷的丹青緣

追求

將藝術生活化,將生活藝術化,走到哪裡畫到哪裡,這是陳忠良心中一直不滅的追求。 1972年,正值文革,每次開大會都是他的“畫畫時間”,領導在臺上講,他就在下面練速寫。有一次,他畫下同事開會看書的模樣,並附詩:“舊作情義淡,新書墨味濃”,來描述眼睛深度近視的同事看書時的窘態,栩栩如生的畫作配上滑稽的打油詩,讓人開懷大笑。

「巴陵故事」陳忠良:剪不斷的丹青緣

經歷

進入90年代以後,父母漸漸老去,四個兒女都在上學讀書,一家八口的生活重擔落在這陳忠良身上,讓他不敢有絲毫鬆懈。一邊是生活的壓力,另一邊是對畫畫的熱愛,怎麼能讓兩者平衡呢?陳忠良開始聯繫畫廊,四尺對開的畫,一幅大概買20—30塊錢,這樣下來,陳忠良每個月多了近2000元收入。而正是這段經歷,讓他的畫功開始得到大幅度提升。

「巴陵故事」陳忠良:剪不斷的丹青緣

作品

看一幅畫,彷彿是體會一種情懷。陳忠良的畫作時而透露著細膩溫融的情思,時而是鄉間小路上的精彩,時而是萬物生靈的鮮活……種種心靈的感悟都能濃縮在他的筆下。2008年,他的國畫作品《葡萄》入選在北大、溫哥華分別展出的“第三屆加拿大中華詩書畫大展”;2014年國畫《洞庭春》獲“第七屆全國著名花鳥畫家作品展”佳作獎。

「巴陵故事」陳忠良:剪不斷的丹青緣

見解

陳忠良不僅對生活有著敏銳的洞察力,在創作上也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畫畫源於內心的熱愛,必須用心用情。”這是陳忠良最常說的一句話。他的畫室是家裡靠近陽臺的一間小偏房,雖有些簡陋,卻散發著濃郁的墨香。牆上的大木板是他是“畫架”,他一手端調色盤,一手執畫筆,一站就是一整天。書架上,每一本畫冊與創作書籍都被他收拾的整整齊齊。

「巴陵故事」陳忠良:剪不斷的丹青緣

樂趣

即將進入古稀之年的陳忠良,把自己的新作品拿出來和朋友賞析,談詩歌、論畫作成為他生活中最大的樂趣,他還想畫得更多,畫的更好。

「巴陵故事」陳忠良:剪不斷的丹青緣「巴陵故事」陳忠良:剪不斷的丹青緣

巴陵故事

微巴陵原創欄目

記錄巴陵這片熱土

平凡人,不凡事

第16期

「巴陵故事」陳忠良:剪不斷的丹青緣

情緣

66歲的陳忠良出生於張谷英鎮一個名叫東山的小山村裡。“動搖風景麗,蓋覆小鎮深”,或許是家鄉依山傍水、鳥語花香的自然環境,給了他創作的靈感和激情,奠定了他方寸紙間的神韻與情思,使從小痴迷於美術的他對畫畫有了一份特別的執著。多年來,畫畫既是他度過閒暇時光的手段,更是他難以割捨的一份情緣。

「巴陵故事」陳忠良:剪不斷的丹青緣

家庭

1951年,陳忠良出生於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小時候的那段經歷使他記憶猶新,3歲是和小夥伴們在泥地裡打滾的年紀,他最喜歡捏泥巴。把泥巴捏成小狗、小雞、小鴨的模樣,這個小“遊戲”讓他的觀察力更敏銳,想像力更豐富,他經常在泥地裡一坐就是大半天,琢磨著把多種動物造型捏得有模有樣,慢慢地,他的作品常得到周圍親朋好友的讚揚與鼓勵。年紀再大點後,他就把捏玩的小玩意兒進行再創作,放到磚窯裡燒製,再拿去鎮上換些小東西,這成為他童年時最開心的“小祕密”。

「巴陵故事」陳忠良:剪不斷的丹青緣

追求

將藝術生活化,將生活藝術化,走到哪裡畫到哪裡,這是陳忠良心中一直不滅的追求。 1972年,正值文革,每次開大會都是他的“畫畫時間”,領導在臺上講,他就在下面練速寫。有一次,他畫下同事開會看書的模樣,並附詩:“舊作情義淡,新書墨味濃”,來描述眼睛深度近視的同事看書時的窘態,栩栩如生的畫作配上滑稽的打油詩,讓人開懷大笑。

「巴陵故事」陳忠良:剪不斷的丹青緣

經歷

進入90年代以後,父母漸漸老去,四個兒女都在上學讀書,一家八口的生活重擔落在這陳忠良身上,讓他不敢有絲毫鬆懈。一邊是生活的壓力,另一邊是對畫畫的熱愛,怎麼能讓兩者平衡呢?陳忠良開始聯繫畫廊,四尺對開的畫,一幅大概買20—30塊錢,這樣下來,陳忠良每個月多了近2000元收入。而正是這段經歷,讓他的畫功開始得到大幅度提升。

「巴陵故事」陳忠良:剪不斷的丹青緣

作品

看一幅畫,彷彿是體會一種情懷。陳忠良的畫作時而透露著細膩溫融的情思,時而是鄉間小路上的精彩,時而是萬物生靈的鮮活……種種心靈的感悟都能濃縮在他的筆下。2008年,他的國畫作品《葡萄》入選在北大、溫哥華分別展出的“第三屆加拿大中華詩書畫大展”;2014年國畫《洞庭春》獲“第七屆全國著名花鳥畫家作品展”佳作獎。

「巴陵故事」陳忠良:剪不斷的丹青緣

見解

陳忠良不僅對生活有著敏銳的洞察力,在創作上也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畫畫源於內心的熱愛,必須用心用情。”這是陳忠良最常說的一句話。他的畫室是家裡靠近陽臺的一間小偏房,雖有些簡陋,卻散發著濃郁的墨香。牆上的大木板是他是“畫架”,他一手端調色盤,一手執畫筆,一站就是一整天。書架上,每一本畫冊與創作書籍都被他收拾的整整齊齊。

「巴陵故事」陳忠良:剪不斷的丹青緣

樂趣

即將進入古稀之年的陳忠良,把自己的新作品拿出來和朋友賞析,談詩歌、論畫作成為他生活中最大的樂趣,他還想畫得更多,畫的更好。

「巴陵故事」陳忠良:剪不斷的丹青緣「巴陵故事」陳忠良:剪不斷的丹青緣「巴陵故事」陳忠良:剪不斷的丹青緣

巴陵故事

微巴陵原創欄目

記錄巴陵這片熱土

平凡人,不凡事

第16期

「巴陵故事」陳忠良:剪不斷的丹青緣

情緣

66歲的陳忠良出生於張谷英鎮一個名叫東山的小山村裡。“動搖風景麗,蓋覆小鎮深”,或許是家鄉依山傍水、鳥語花香的自然環境,給了他創作的靈感和激情,奠定了他方寸紙間的神韻與情思,使從小痴迷於美術的他對畫畫有了一份特別的執著。多年來,畫畫既是他度過閒暇時光的手段,更是他難以割捨的一份情緣。

「巴陵故事」陳忠良:剪不斷的丹青緣

家庭

1951年,陳忠良出生於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小時候的那段經歷使他記憶猶新,3歲是和小夥伴們在泥地裡打滾的年紀,他最喜歡捏泥巴。把泥巴捏成小狗、小雞、小鴨的模樣,這個小“遊戲”讓他的觀察力更敏銳,想像力更豐富,他經常在泥地裡一坐就是大半天,琢磨著把多種動物造型捏得有模有樣,慢慢地,他的作品常得到周圍親朋好友的讚揚與鼓勵。年紀再大點後,他就把捏玩的小玩意兒進行再創作,放到磚窯裡燒製,再拿去鎮上換些小東西,這成為他童年時最開心的“小祕密”。

「巴陵故事」陳忠良:剪不斷的丹青緣

追求

將藝術生活化,將生活藝術化,走到哪裡畫到哪裡,這是陳忠良心中一直不滅的追求。 1972年,正值文革,每次開大會都是他的“畫畫時間”,領導在臺上講,他就在下面練速寫。有一次,他畫下同事開會看書的模樣,並附詩:“舊作情義淡,新書墨味濃”,來描述眼睛深度近視的同事看書時的窘態,栩栩如生的畫作配上滑稽的打油詩,讓人開懷大笑。

「巴陵故事」陳忠良:剪不斷的丹青緣

經歷

進入90年代以後,父母漸漸老去,四個兒女都在上學讀書,一家八口的生活重擔落在這陳忠良身上,讓他不敢有絲毫鬆懈。一邊是生活的壓力,另一邊是對畫畫的熱愛,怎麼能讓兩者平衡呢?陳忠良開始聯繫畫廊,四尺對開的畫,一幅大概買20—30塊錢,這樣下來,陳忠良每個月多了近2000元收入。而正是這段經歷,讓他的畫功開始得到大幅度提升。

「巴陵故事」陳忠良:剪不斷的丹青緣

作品

看一幅畫,彷彿是體會一種情懷。陳忠良的畫作時而透露著細膩溫融的情思,時而是鄉間小路上的精彩,時而是萬物生靈的鮮活……種種心靈的感悟都能濃縮在他的筆下。2008年,他的國畫作品《葡萄》入選在北大、溫哥華分別展出的“第三屆加拿大中華詩書畫大展”;2014年國畫《洞庭春》獲“第七屆全國著名花鳥畫家作品展”佳作獎。

「巴陵故事」陳忠良:剪不斷的丹青緣

見解

陳忠良不僅對生活有著敏銳的洞察力,在創作上也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畫畫源於內心的熱愛,必須用心用情。”這是陳忠良最常說的一句話。他的畫室是家裡靠近陽臺的一間小偏房,雖有些簡陋,卻散發著濃郁的墨香。牆上的大木板是他是“畫架”,他一手端調色盤,一手執畫筆,一站就是一整天。書架上,每一本畫冊與創作書籍都被他收拾的整整齊齊。

「巴陵故事」陳忠良:剪不斷的丹青緣

樂趣

即將進入古稀之年的陳忠良,把自己的新作品拿出來和朋友賞析,談詩歌、論畫作成為他生活中最大的樂趣,他還想畫得更多,畫的更好。

「巴陵故事」陳忠良:剪不斷的丹青緣「巴陵故事」陳忠良:剪不斷的丹青緣

圖文 | 袁穎

編輯 | 毛水作

投稿 | [email protected]; 0730-7654333

商務合作| 0730-7633108 / 18973095788

「巴陵故事」陳忠良:剪不斷的丹青緣「巴陵故事」陳忠良:剪不斷的丹青緣

巴陵故事

微巴陵原創欄目

記錄巴陵這片熱土

平凡人,不凡事

第16期

「巴陵故事」陳忠良:剪不斷的丹青緣

情緣

66歲的陳忠良出生於張谷英鎮一個名叫東山的小山村裡。“動搖風景麗,蓋覆小鎮深”,或許是家鄉依山傍水、鳥語花香的自然環境,給了他創作的靈感和激情,奠定了他方寸紙間的神韻與情思,使從小痴迷於美術的他對畫畫有了一份特別的執著。多年來,畫畫既是他度過閒暇時光的手段,更是他難以割捨的一份情緣。

「巴陵故事」陳忠良:剪不斷的丹青緣

家庭

1951年,陳忠良出生於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小時候的那段經歷使他記憶猶新,3歲是和小夥伴們在泥地裡打滾的年紀,他最喜歡捏泥巴。把泥巴捏成小狗、小雞、小鴨的模樣,這個小“遊戲”讓他的觀察力更敏銳,想像力更豐富,他經常在泥地裡一坐就是大半天,琢磨著把多種動物造型捏得有模有樣,慢慢地,他的作品常得到周圍親朋好友的讚揚與鼓勵。年紀再大點後,他就把捏玩的小玩意兒進行再創作,放到磚窯裡燒製,再拿去鎮上換些小東西,這成為他童年時最開心的“小祕密”。

「巴陵故事」陳忠良:剪不斷的丹青緣

追求

將藝術生活化,將生活藝術化,走到哪裡畫到哪裡,這是陳忠良心中一直不滅的追求。 1972年,正值文革,每次開大會都是他的“畫畫時間”,領導在臺上講,他就在下面練速寫。有一次,他畫下同事開會看書的模樣,並附詩:“舊作情義淡,新書墨味濃”,來描述眼睛深度近視的同事看書時的窘態,栩栩如生的畫作配上滑稽的打油詩,讓人開懷大笑。

「巴陵故事」陳忠良:剪不斷的丹青緣

經歷

進入90年代以後,父母漸漸老去,四個兒女都在上學讀書,一家八口的生活重擔落在這陳忠良身上,讓他不敢有絲毫鬆懈。一邊是生活的壓力,另一邊是對畫畫的熱愛,怎麼能讓兩者平衡呢?陳忠良開始聯繫畫廊,四尺對開的畫,一幅大概買20—30塊錢,這樣下來,陳忠良每個月多了近2000元收入。而正是這段經歷,讓他的畫功開始得到大幅度提升。

「巴陵故事」陳忠良:剪不斷的丹青緣

作品

看一幅畫,彷彿是體會一種情懷。陳忠良的畫作時而透露著細膩溫融的情思,時而是鄉間小路上的精彩,時而是萬物生靈的鮮活……種種心靈的感悟都能濃縮在他的筆下。2008年,他的國畫作品《葡萄》入選在北大、溫哥華分別展出的“第三屆加拿大中華詩書畫大展”;2014年國畫《洞庭春》獲“第七屆全國著名花鳥畫家作品展”佳作獎。

「巴陵故事」陳忠良:剪不斷的丹青緣

見解

陳忠良不僅對生活有著敏銳的洞察力,在創作上也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畫畫源於內心的熱愛,必須用心用情。”這是陳忠良最常說的一句話。他的畫室是家裡靠近陽臺的一間小偏房,雖有些簡陋,卻散發著濃郁的墨香。牆上的大木板是他是“畫架”,他一手端調色盤,一手執畫筆,一站就是一整天。書架上,每一本畫冊與創作書籍都被他收拾的整整齊齊。

「巴陵故事」陳忠良:剪不斷的丹青緣

樂趣

即將進入古稀之年的陳忠良,把自己的新作品拿出來和朋友賞析,談詩歌、論畫作成為他生活中最大的樂趣,他還想畫得更多,畫的更好。

「巴陵故事」陳忠良:剪不斷的丹青緣「巴陵故事」陳忠良:剪不斷的丹青緣

圖文 | 袁穎

編輯 | 毛水作

投稿 | [email protected]; 0730-7654333

商務合作| 0730-7633108 / 18973095788

「巴陵故事」陳忠良:剪不斷的丹青緣「巴陵故事」陳忠良:剪不斷的丹青緣「巴陵故事」陳忠良:剪不斷的丹青緣

巴陵故事

微巴陵原創欄目

記錄巴陵這片熱土

平凡人,不凡事

第16期

「巴陵故事」陳忠良:剪不斷的丹青緣

情緣

66歲的陳忠良出生於張谷英鎮一個名叫東山的小山村裡。“動搖風景麗,蓋覆小鎮深”,或許是家鄉依山傍水、鳥語花香的自然環境,給了他創作的靈感和激情,奠定了他方寸紙間的神韻與情思,使從小痴迷於美術的他對畫畫有了一份特別的執著。多年來,畫畫既是他度過閒暇時光的手段,更是他難以割捨的一份情緣。

「巴陵故事」陳忠良:剪不斷的丹青緣

家庭

1951年,陳忠良出生於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小時候的那段經歷使他記憶猶新,3歲是和小夥伴們在泥地裡打滾的年紀,他最喜歡捏泥巴。把泥巴捏成小狗、小雞、小鴨的模樣,這個小“遊戲”讓他的觀察力更敏銳,想像力更豐富,他經常在泥地裡一坐就是大半天,琢磨著把多種動物造型捏得有模有樣,慢慢地,他的作品常得到周圍親朋好友的讚揚與鼓勵。年紀再大點後,他就把捏玩的小玩意兒進行再創作,放到磚窯裡燒製,再拿去鎮上換些小東西,這成為他童年時最開心的“小祕密”。

「巴陵故事」陳忠良:剪不斷的丹青緣

追求

將藝術生活化,將生活藝術化,走到哪裡畫到哪裡,這是陳忠良心中一直不滅的追求。 1972年,正值文革,每次開大會都是他的“畫畫時間”,領導在臺上講,他就在下面練速寫。有一次,他畫下同事開會看書的模樣,並附詩:“舊作情義淡,新書墨味濃”,來描述眼睛深度近視的同事看書時的窘態,栩栩如生的畫作配上滑稽的打油詩,讓人開懷大笑。

「巴陵故事」陳忠良:剪不斷的丹青緣

經歷

進入90年代以後,父母漸漸老去,四個兒女都在上學讀書,一家八口的生活重擔落在這陳忠良身上,讓他不敢有絲毫鬆懈。一邊是生活的壓力,另一邊是對畫畫的熱愛,怎麼能讓兩者平衡呢?陳忠良開始聯繫畫廊,四尺對開的畫,一幅大概買20—30塊錢,這樣下來,陳忠良每個月多了近2000元收入。而正是這段經歷,讓他的畫功開始得到大幅度提升。

「巴陵故事」陳忠良:剪不斷的丹青緣

作品

看一幅畫,彷彿是體會一種情懷。陳忠良的畫作時而透露著細膩溫融的情思,時而是鄉間小路上的精彩,時而是萬物生靈的鮮活……種種心靈的感悟都能濃縮在他的筆下。2008年,他的國畫作品《葡萄》入選在北大、溫哥華分別展出的“第三屆加拿大中華詩書畫大展”;2014年國畫《洞庭春》獲“第七屆全國著名花鳥畫家作品展”佳作獎。

「巴陵故事」陳忠良:剪不斷的丹青緣

見解

陳忠良不僅對生活有著敏銳的洞察力,在創作上也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畫畫源於內心的熱愛,必須用心用情。”這是陳忠良最常說的一句話。他的畫室是家裡靠近陽臺的一間小偏房,雖有些簡陋,卻散發著濃郁的墨香。牆上的大木板是他是“畫架”,他一手端調色盤,一手執畫筆,一站就是一整天。書架上,每一本畫冊與創作書籍都被他收拾的整整齊齊。

「巴陵故事」陳忠良:剪不斷的丹青緣

樂趣

即將進入古稀之年的陳忠良,把自己的新作品拿出來和朋友賞析,談詩歌、論畫作成為他生活中最大的樂趣,他還想畫得更多,畫的更好。

「巴陵故事」陳忠良:剪不斷的丹青緣「巴陵故事」陳忠良:剪不斷的丹青緣

圖文 | 袁穎

編輯 | 毛水作

投稿 | [email protected]; 0730-7654333

商務合作| 0730-7633108 / 18973095788

「巴陵故事」陳忠良:剪不斷的丹青緣「巴陵故事」陳忠良:剪不斷的丹青緣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