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多年的歷史淵源,張大千與國民黨的一些元老與上層人士都有往來,交情也非同一般。如於右任、張群等。從內心深處講,當時的張大千是想回到北京的,特別是譽他為“五百年來唯此一人”,在北京美術界有相當影響力的徐悲鴻託人給他捎來一封親筆信,邀請他去北京工作,更是讓張大千欣喜萬分。然而張大千在四川有家眷若干人,還有他的弟子們,如若隻身悄然成行,他的家眷和弟子控怕遭國民黨荼毒。如果攜家眷前往,顯然又走不脫,這讓張大千躊躇不定,北行之事就此擱置。1949年11月,張大千在臺北舉辦畫展,聽到了不少大陸的消息,讓他有所擔心,但他也不願意委身於國民黨統。此時,張大千遇到了他的好友,國民黨檢察院院長於右任,當時于右任剛從重慶飛到臺灣,家眷都沒來得及帶出來。于右任見到張大千,大吃一驚,讓他抓緊回成都接家眷。張大千憂心忡忡,正不知如何是好時,當時的臺灣省主席陳誠邀請他赴宴,在宴席上,他遇到了另一位好友,有“北張南溥”之稱的畫壇巨擎溥心畲。溥心畲已經定居臺灣,也力勸張大千遷居,陳誠聽說張大千還有家眷在成都時,大呼再過幾天就來不及了,立刻安排張大千乘軍機回成都。

由於多年的歷史淵源,張大千與國民黨的一些元老與上層人士都有往來,交情也非同一般。如於右任、張群等。從內心深處講,當時的張大千是想回到北京的,特別是譽他為“五百年來唯此一人”,在北京美術界有相當影響力的徐悲鴻託人給他捎來一封親筆信,邀請他去北京工作,更是讓張大千欣喜萬分。然而張大千在四川有家眷若干人,還有他的弟子們,如若隻身悄然成行,他的家眷和弟子控怕遭國民黨荼毒。如果攜家眷前往,顯然又走不脫,這讓張大千躊躇不定,北行之事就此擱置。1949年11月,張大千在臺北舉辦畫展,聽到了不少大陸的消息,讓他有所擔心,但他也不願意委身於國民黨統。此時,張大千遇到了他的好友,國民黨檢察院院長於右任,當時于右任剛從重慶飛到臺灣,家眷都沒來得及帶出來。于右任見到張大千,大吃一驚,讓他抓緊回成都接家眷。張大千憂心忡忡,正不知如何是好時,當時的臺灣省主席陳誠邀請他赴宴,在宴席上,他遇到了另一位好友,有“北張南溥”之稱的畫壇巨擎溥心畲。溥心畲已經定居臺灣,也力勸張大千遷居,陳誠聽說張大千還有家眷在成都時,大呼再過幾天就來不及了,立刻安排張大千乘軍機回成都。

張大千佛語禪心伴終生

在種種姻緣紛至沓來之前,張大千曾有過一段刻骨銘心的初戀。他的那個她,是青梅竹馬,比他大三個月的表姐謝舜華。兩人相約,一旦張大千學成歸來,就完婚成家。天有不測風雲,謝舜華1918年冬病逝故里。當時張大千剛隨二哥去日本學習染織技術,聞訊後悲痛不已,從日本趕往上海,欲速回川弔祭,因國途戰亂,未能成行。1920年,仍然深陷情殤的張大千,終於回國。伊人已去,事業迷茫,不知何去何從的張大千遁入空門,在上海松江禪定寺出家了。“大千”正是出家時所賜的法號。但是他終究塵緣未了,在當了百天的和尚後,被二哥押回老家。短暫的出家修行,讓本來就很有慧根的張大千境界高闊不少,日後更多豁達與圓融,瀟灑與豪邁,能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佛語禪心伴終生。

由於多年的歷史淵源,張大千與國民黨的一些元老與上層人士都有往來,交情也非同一般。如於右任、張群等。從內心深處講,當時的張大千是想回到北京的,特別是譽他為“五百年來唯此一人”,在北京美術界有相當影響力的徐悲鴻託人給他捎來一封親筆信,邀請他去北京工作,更是讓張大千欣喜萬分。然而張大千在四川有家眷若干人,還有他的弟子們,如若隻身悄然成行,他的家眷和弟子控怕遭國民黨荼毒。如果攜家眷前往,顯然又走不脫,這讓張大千躊躇不定,北行之事就此擱置。1949年11月,張大千在臺北舉辦畫展,聽到了不少大陸的消息,讓他有所擔心,但他也不願意委身於國民黨統。此時,張大千遇到了他的好友,國民黨檢察院院長於右任,當時于右任剛從重慶飛到臺灣,家眷都沒來得及帶出來。于右任見到張大千,大吃一驚,讓他抓緊回成都接家眷。張大千憂心忡忡,正不知如何是好時,當時的臺灣省主席陳誠邀請他赴宴,在宴席上,他遇到了另一位好友,有“北張南溥”之稱的畫壇巨擎溥心畲。溥心畲已經定居臺灣,也力勸張大千遷居,陳誠聽說張大千還有家眷在成都時,大呼再過幾天就來不及了,立刻安排張大千乘軍機回成都。

張大千佛語禪心伴終生

在種種姻緣紛至沓來之前,張大千曾有過一段刻骨銘心的初戀。他的那個她,是青梅竹馬,比他大三個月的表姐謝舜華。兩人相約,一旦張大千學成歸來,就完婚成家。天有不測風雲,謝舜華1918年冬病逝故里。當時張大千剛隨二哥去日本學習染織技術,聞訊後悲痛不已,從日本趕往上海,欲速回川弔祭,因國途戰亂,未能成行。1920年,仍然深陷情殤的張大千,終於回國。伊人已去,事業迷茫,不知何去何從的張大千遁入空門,在上海松江禪定寺出家了。“大千”正是出家時所賜的法號。但是他終究塵緣未了,在當了百天的和尚後,被二哥押回老家。短暫的出家修行,讓本來就很有慧根的張大千境界高闊不少,日後更多豁達與圓融,瀟灑與豪邁,能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佛語禪心伴終生。

張大千佛語禪心伴終生

畫家可以在畫中創造另一個天地,要如何去畫,就如何去畫。有時要表現現實,有時也不能太顧現實,這種取捨,全憑自己思想。何以如此?簡略地說,大抵畫一種東西,不應當求太像,也不應當故意求不像。求它像,當然不如攝影,如就它不像,那有何以畫它呢?所以一定要在像與不像之間,得到超物的天趣,方算是藝術。正是古人所謂遺貌取神,又等於說我筆底下所創造的新天地,叫識者一看自然會辨認得出來。我看到真美就畫下來,不美就拋棄了它。談到真美,當然不單指物的形態,是要悟到物的神韻。這可引證蘇軾評王摩詰的兩句話:“畫中有詩,詩中有畫。”畫是無聲的詩,詩是有聲的畫。怎樣能達到這個境界呢?就是說要意在筆先,心靈一觸,就能跟著筆墨表露在紙上。所以說“形成於未畫之先”,“神留於既畫之後”。近代有極多物事,為古代所沒有,並非都不能入畫,只要用你的靈感與思想,不變更原理而得其神態,畫得含有古意而又不落俗套,這就算藝術了。

由於多年的歷史淵源,張大千與國民黨的一些元老與上層人士都有往來,交情也非同一般。如於右任、張群等。從內心深處講,當時的張大千是想回到北京的,特別是譽他為“五百年來唯此一人”,在北京美術界有相當影響力的徐悲鴻託人給他捎來一封親筆信,邀請他去北京工作,更是讓張大千欣喜萬分。然而張大千在四川有家眷若干人,還有他的弟子們,如若隻身悄然成行,他的家眷和弟子控怕遭國民黨荼毒。如果攜家眷前往,顯然又走不脫,這讓張大千躊躇不定,北行之事就此擱置。1949年11月,張大千在臺北舉辦畫展,聽到了不少大陸的消息,讓他有所擔心,但他也不願意委身於國民黨統。此時,張大千遇到了他的好友,國民黨檢察院院長於右任,當時于右任剛從重慶飛到臺灣,家眷都沒來得及帶出來。于右任見到張大千,大吃一驚,讓他抓緊回成都接家眷。張大千憂心忡忡,正不知如何是好時,當時的臺灣省主席陳誠邀請他赴宴,在宴席上,他遇到了另一位好友,有“北張南溥”之稱的畫壇巨擎溥心畲。溥心畲已經定居臺灣,也力勸張大千遷居,陳誠聽說張大千還有家眷在成都時,大呼再過幾天就來不及了,立刻安排張大千乘軍機回成都。

張大千佛語禪心伴終生

在種種姻緣紛至沓來之前,張大千曾有過一段刻骨銘心的初戀。他的那個她,是青梅竹馬,比他大三個月的表姐謝舜華。兩人相約,一旦張大千學成歸來,就完婚成家。天有不測風雲,謝舜華1918年冬病逝故里。當時張大千剛隨二哥去日本學習染織技術,聞訊後悲痛不已,從日本趕往上海,欲速回川弔祭,因國途戰亂,未能成行。1920年,仍然深陷情殤的張大千,終於回國。伊人已去,事業迷茫,不知何去何從的張大千遁入空門,在上海松江禪定寺出家了。“大千”正是出家時所賜的法號。但是他終究塵緣未了,在當了百天的和尚後,被二哥押回老家。短暫的出家修行,讓本來就很有慧根的張大千境界高闊不少,日後更多豁達與圓融,瀟灑與豪邁,能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佛語禪心伴終生。

張大千佛語禪心伴終生

畫家可以在畫中創造另一個天地,要如何去畫,就如何去畫。有時要表現現實,有時也不能太顧現實,這種取捨,全憑自己思想。何以如此?簡略地說,大抵畫一種東西,不應當求太像,也不應當故意求不像。求它像,當然不如攝影,如就它不像,那有何以畫它呢?所以一定要在像與不像之間,得到超物的天趣,方算是藝術。正是古人所謂遺貌取神,又等於說我筆底下所創造的新天地,叫識者一看自然會辨認得出來。我看到真美就畫下來,不美就拋棄了它。談到真美,當然不單指物的形態,是要悟到物的神韻。這可引證蘇軾評王摩詰的兩句話:“畫中有詩,詩中有畫。”畫是無聲的詩,詩是有聲的畫。怎樣能達到這個境界呢?就是說要意在筆先,心靈一觸,就能跟著筆墨表露在紙上。所以說“形成於未畫之先”,“神留於既畫之後”。近代有極多物事,為古代所沒有,並非都不能入畫,只要用你的靈感與思想,不變更原理而得其神態,畫得含有古意而又不落俗套,這就算藝術了。

張大千佛語禪心伴終生

張大千的潑墨潑彩作品呈現出來的是濃墨、淡墨與色彩的互破互融,其中大部分還有少量的勾勒,或是點景人物、或是房舍草屋、或是釣艇漁舟都僅是畫面的點綴,以反襯畫面那潑染成片的墨與色。雖然線在這些畫作裡出現的不多,但從那寥寥數筆就可以見到中國傳統繪畫的線的神韻。在他的潑墨潑彩作品中線的減少是以色墨的面的擴大為前提的,在這些作品中,張大千大膽突破了傳統中國畫以線造型的原則,將面作為主體在畫面中鋪開,通過不同顏色的塊面穿插來經營畫面。張大千晚年的潑墨潑彩山水畫色彩單純明麗,畫面以冷色調為主,其中又最重石青和石綠,這種色彩是中國畫中青綠山水所特有的。但在他畫面又區別於青綠山水,在用色上他採用先潑墨為底,然後再潑彩的做法,這一方法,他自己的見解是“色之有底,方顯得凝重,且有舊氣。是為古人之法。”

由於多年的歷史淵源,張大千與國民黨的一些元老與上層人士都有往來,交情也非同一般。如於右任、張群等。從內心深處講,當時的張大千是想回到北京的,特別是譽他為“五百年來唯此一人”,在北京美術界有相當影響力的徐悲鴻託人給他捎來一封親筆信,邀請他去北京工作,更是讓張大千欣喜萬分。然而張大千在四川有家眷若干人,還有他的弟子們,如若隻身悄然成行,他的家眷和弟子控怕遭國民黨荼毒。如果攜家眷前往,顯然又走不脫,這讓張大千躊躇不定,北行之事就此擱置。1949年11月,張大千在臺北舉辦畫展,聽到了不少大陸的消息,讓他有所擔心,但他也不願意委身於國民黨統。此時,張大千遇到了他的好友,國民黨檢察院院長於右任,當時于右任剛從重慶飛到臺灣,家眷都沒來得及帶出來。于右任見到張大千,大吃一驚,讓他抓緊回成都接家眷。張大千憂心忡忡,正不知如何是好時,當時的臺灣省主席陳誠邀請他赴宴,在宴席上,他遇到了另一位好友,有“北張南溥”之稱的畫壇巨擎溥心畲。溥心畲已經定居臺灣,也力勸張大千遷居,陳誠聽說張大千還有家眷在成都時,大呼再過幾天就來不及了,立刻安排張大千乘軍機回成都。

張大千佛語禪心伴終生

在種種姻緣紛至沓來之前,張大千曾有過一段刻骨銘心的初戀。他的那個她,是青梅竹馬,比他大三個月的表姐謝舜華。兩人相約,一旦張大千學成歸來,就完婚成家。天有不測風雲,謝舜華1918年冬病逝故里。當時張大千剛隨二哥去日本學習染織技術,聞訊後悲痛不已,從日本趕往上海,欲速回川弔祭,因國途戰亂,未能成行。1920年,仍然深陷情殤的張大千,終於回國。伊人已去,事業迷茫,不知何去何從的張大千遁入空門,在上海松江禪定寺出家了。“大千”正是出家時所賜的法號。但是他終究塵緣未了,在當了百天的和尚後,被二哥押回老家。短暫的出家修行,讓本來就很有慧根的張大千境界高闊不少,日後更多豁達與圓融,瀟灑與豪邁,能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佛語禪心伴終生。

張大千佛語禪心伴終生

畫家可以在畫中創造另一個天地,要如何去畫,就如何去畫。有時要表現現實,有時也不能太顧現實,這種取捨,全憑自己思想。何以如此?簡略地說,大抵畫一種東西,不應當求太像,也不應當故意求不像。求它像,當然不如攝影,如就它不像,那有何以畫它呢?所以一定要在像與不像之間,得到超物的天趣,方算是藝術。正是古人所謂遺貌取神,又等於說我筆底下所創造的新天地,叫識者一看自然會辨認得出來。我看到真美就畫下來,不美就拋棄了它。談到真美,當然不單指物的形態,是要悟到物的神韻。這可引證蘇軾評王摩詰的兩句話:“畫中有詩,詩中有畫。”畫是無聲的詩,詩是有聲的畫。怎樣能達到這個境界呢?就是說要意在筆先,心靈一觸,就能跟著筆墨表露在紙上。所以說“形成於未畫之先”,“神留於既畫之後”。近代有極多物事,為古代所沒有,並非都不能入畫,只要用你的靈感與思想,不變更原理而得其神態,畫得含有古意而又不落俗套,這就算藝術了。

張大千佛語禪心伴終生

張大千的潑墨潑彩作品呈現出來的是濃墨、淡墨與色彩的互破互融,其中大部分還有少量的勾勒,或是點景人物、或是房舍草屋、或是釣艇漁舟都僅是畫面的點綴,以反襯畫面那潑染成片的墨與色。雖然線在這些畫作裡出現的不多,但從那寥寥數筆就可以見到中國傳統繪畫的線的神韻。在他的潑墨潑彩作品中線的減少是以色墨的面的擴大為前提的,在這些作品中,張大千大膽突破了傳統中國畫以線造型的原則,將面作為主體在畫面中鋪開,通過不同顏色的塊面穿插來經營畫面。張大千晚年的潑墨潑彩山水畫色彩單純明麗,畫面以冷色調為主,其中又最重石青和石綠,這種色彩是中國畫中青綠山水所特有的。但在他畫面又區別於青綠山水,在用色上他採用先潑墨為底,然後再潑彩的做法,這一方法,他自己的見解是“色之有底,方顯得凝重,且有舊氣。是為古人之法。”

張大千佛語禪心伴終生

臨離開敦煌的時候,張大千特意畫了一張野蘑菇生長地點的祕密地圖,送給了後來任敦煌藝術研究所所長的常書鴻,上面詳細標明瞭野蘑菇的採摘路線和採摘時間,還標明瞭哪一處的野蘑菇長得最好、口味最佳。張大千還喜歡一道菜叫南腿帽結。南腿指金華火腿,“帽結”原來是指清代男性帽頂正中的結。此菜中的帽結是一種細長的嫩筍,買回來是乾的,先泡軟,下鍋前每一支打一個結,所以叫帽結。實際上這個菜就是火腿燉筍子,張大千給它起名叫“南腿帽結”。此菜湯汁濃白,肉汁肥酥。

由於多年的歷史淵源,張大千與國民黨的一些元老與上層人士都有往來,交情也非同一般。如於右任、張群等。從內心深處講,當時的張大千是想回到北京的,特別是譽他為“五百年來唯此一人”,在北京美術界有相當影響力的徐悲鴻託人給他捎來一封親筆信,邀請他去北京工作,更是讓張大千欣喜萬分。然而張大千在四川有家眷若干人,還有他的弟子們,如若隻身悄然成行,他的家眷和弟子控怕遭國民黨荼毒。如果攜家眷前往,顯然又走不脫,這讓張大千躊躇不定,北行之事就此擱置。1949年11月,張大千在臺北舉辦畫展,聽到了不少大陸的消息,讓他有所擔心,但他也不願意委身於國民黨統。此時,張大千遇到了他的好友,國民黨檢察院院長於右任,當時于右任剛從重慶飛到臺灣,家眷都沒來得及帶出來。于右任見到張大千,大吃一驚,讓他抓緊回成都接家眷。張大千憂心忡忡,正不知如何是好時,當時的臺灣省主席陳誠邀請他赴宴,在宴席上,他遇到了另一位好友,有“北張南溥”之稱的畫壇巨擎溥心畲。溥心畲已經定居臺灣,也力勸張大千遷居,陳誠聽說張大千還有家眷在成都時,大呼再過幾天就來不及了,立刻安排張大千乘軍機回成都。

張大千佛語禪心伴終生

在種種姻緣紛至沓來之前,張大千曾有過一段刻骨銘心的初戀。他的那個她,是青梅竹馬,比他大三個月的表姐謝舜華。兩人相約,一旦張大千學成歸來,就完婚成家。天有不測風雲,謝舜華1918年冬病逝故里。當時張大千剛隨二哥去日本學習染織技術,聞訊後悲痛不已,從日本趕往上海,欲速回川弔祭,因國途戰亂,未能成行。1920年,仍然深陷情殤的張大千,終於回國。伊人已去,事業迷茫,不知何去何從的張大千遁入空門,在上海松江禪定寺出家了。“大千”正是出家時所賜的法號。但是他終究塵緣未了,在當了百天的和尚後,被二哥押回老家。短暫的出家修行,讓本來就很有慧根的張大千境界高闊不少,日後更多豁達與圓融,瀟灑與豪邁,能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佛語禪心伴終生。

張大千佛語禪心伴終生

畫家可以在畫中創造另一個天地,要如何去畫,就如何去畫。有時要表現現實,有時也不能太顧現實,這種取捨,全憑自己思想。何以如此?簡略地說,大抵畫一種東西,不應當求太像,也不應當故意求不像。求它像,當然不如攝影,如就它不像,那有何以畫它呢?所以一定要在像與不像之間,得到超物的天趣,方算是藝術。正是古人所謂遺貌取神,又等於說我筆底下所創造的新天地,叫識者一看自然會辨認得出來。我看到真美就畫下來,不美就拋棄了它。談到真美,當然不單指物的形態,是要悟到物的神韻。這可引證蘇軾評王摩詰的兩句話:“畫中有詩,詩中有畫。”畫是無聲的詩,詩是有聲的畫。怎樣能達到這個境界呢?就是說要意在筆先,心靈一觸,就能跟著筆墨表露在紙上。所以說“形成於未畫之先”,“神留於既畫之後”。近代有極多物事,為古代所沒有,並非都不能入畫,只要用你的靈感與思想,不變更原理而得其神態,畫得含有古意而又不落俗套,這就算藝術了。

張大千佛語禪心伴終生

張大千的潑墨潑彩作品呈現出來的是濃墨、淡墨與色彩的互破互融,其中大部分還有少量的勾勒,或是點景人物、或是房舍草屋、或是釣艇漁舟都僅是畫面的點綴,以反襯畫面那潑染成片的墨與色。雖然線在這些畫作裡出現的不多,但從那寥寥數筆就可以見到中國傳統繪畫的線的神韻。在他的潑墨潑彩作品中線的減少是以色墨的面的擴大為前提的,在這些作品中,張大千大膽突破了傳統中國畫以線造型的原則,將面作為主體在畫面中鋪開,通過不同顏色的塊面穿插來經營畫面。張大千晚年的潑墨潑彩山水畫色彩單純明麗,畫面以冷色調為主,其中又最重石青和石綠,這種色彩是中國畫中青綠山水所特有的。但在他畫面又區別於青綠山水,在用色上他採用先潑墨為底,然後再潑彩的做法,這一方法,他自己的見解是“色之有底,方顯得凝重,且有舊氣。是為古人之法。”

張大千佛語禪心伴終生

臨離開敦煌的時候,張大千特意畫了一張野蘑菇生長地點的祕密地圖,送給了後來任敦煌藝術研究所所長的常書鴻,上面詳細標明瞭野蘑菇的採摘路線和採摘時間,還標明瞭哪一處的野蘑菇長得最好、口味最佳。張大千還喜歡一道菜叫南腿帽結。南腿指金華火腿,“帽結”原來是指清代男性帽頂正中的結。此菜中的帽結是一種細長的嫩筍,買回來是乾的,先泡軟,下鍋前每一支打一個結,所以叫帽結。實際上這個菜就是火腿燉筍子,張大千給它起名叫“南腿帽結”。此菜湯汁濃白,肉汁肥酥。

張大千佛語禪心伴終生

張大千30歲以前的畫風可謂“清新俊逸”,50歲進於“瑰麗雄奇”,60歲以後達“蒼深淵穆”之境,80歲後氣質淳化,筆簡墨淡,其獨創潑墨山水,奇偉瑰麗,與天地融合。增強了意境的感染力和畫幅的整體效果。張大千的藝術生涯和繪畫風格,經歷“師古”、“師自然”、“師心”的三階段:40歲前"以古人為師",40歲至60歲之間以自然為師,60歲後以心為師。早年遍臨古代大師名跡,從石濤、八大到徐渭、郭淳以至宋元諸家乃至敦煌壁畫。60歲後在傳統筆墨基礎上,受西方現代繪畫抽象表現主義的啟發,獨創潑彩畫法,那種墨彩輝映的效果使他的繪畫藝術在深厚的古典藝術底蘊中獨具氣息。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