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刀斷水水更流,經濟下行帶來的不是通縮而是滯脹

最近悟出的關於宏觀經濟的兩個判斷:

一是投機市場下漲跌轉換加速,政策調控都來不及。放水到後期經濟週期越來越短,因為脫離基本面,各類微觀經濟體都在投機,投機導致切換頻率大增,一刺激就暴漲,一打壓就暴跌。這和15年股市一樣,一年前喊牛市起點,緊接著就是兩萬億救災。

房地產現在就類似15年股市,330新政刺激了帶來暴漲,然後又下重手控制,重手包括限賣限賣,還有租賃新政,沉痾用了猛藥。可能剛剛為了按住房價出很多政策,轉眼間就立刻掉頭墜落,這個時候再次反轉政策也來不及了,10月份的地產和貨幣已經顯疲態。

二是抽刀斷水水更流,經濟下行拐點一旦確立,帶來的不是通縮,而是滯脹。有一些人認為,經濟出現長週期拐點,疊加老年化,會像以前日本一樣走向通縮,價格下跌,長期利率下行,看好國債。個人不認同這個觀點。

如果經濟拐點出現,會甩出依賴增長的理財和地產資金,大量沉澱資金會被激活。縮槓桿減少的貨幣,沒有經濟拐點甩出恐慌貨幣多。水放多了,緊縮只會產生更多的水,這就是抽刀斷水水更流。

剛剛10月宏觀數據公佈,幾乎全部低於預期,但國債期貨卻掉頭下跌,這就是上面說的抽刀斷水水更流,經濟拐點不是通縮,反而是滯脹的開始,債市預期了脹自然就跌了。 剛才10年期國債現券收益率突破4%,屬2014年10月來首次。

通縮那種只會存在有有嚴格獨立貨幣政策的國家,經濟下行時大家現金會值錢,我們前面放水過度,經濟下行即使收縮部分槓桿,但同時會產生更多的閒置貨幣,貨幣恐慌就會帶來保值和剛需價格上漲。

這個邏輯以前談過,現在感覺越來越接近了。這裡的機會就是保值品和剛需,通過大宗期貨市場實現獲利,比如貴金屬,食用油白糖等。這個過程中股市總體機會不會太大,因為利率上升了,必然降低股票估值。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