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VS浙江,中國經濟形態下的兩種縮影,誰更有優勢?

文/東南偏北

江蘇、浙江這兩個省份,在所有省份中,總是格外耀眼!

兩個省份也一直都有“江浙一家親”的說法,這樣的說法的產生,倒不是因為江浙滬包郵。歸根緣由,還是因為兩個兩個省份在歷史潮流中總是被“捆綁”在一起,畢竟在古代就有“吳越”之說。所以,這兩個省份在歷史發展潮流中組個“省份CP”真是一點違和感都沒有。

1

兩個省份發展模式“截然相反”

雖然兩個省份經常被拿在一起說事,但其實兩個省份如果從經濟形態來看的話,這兩個省份的發展路徑完全不是一個“路子”。發展到現在,江蘇跟浙江更像是兩種經濟形態下的縮影。江蘇的發展模式更傾向於,在“強政府”背景下,企業的形式主要是集體企業和外資企業。而浙江與江蘇正好反過來了,浙江是全國內出了名的民企強省。

從兩個城市的規模以上工業的發展情況,也能佐證這一點。以2016年的數據為例:

大規模裝備製造業龍頭企業:浙江(621家)、江蘇(1174家)

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浙江(14009億元)、江蘇(35433.2億元)

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浙江(9.95萬億元)、江蘇(12.11萬億元)

大規模裝備製造業、規模以上工業、重要金融機構這三者能夠在市場上形成規模,更多都是“國有經濟”的體現。而這三者,浙江相比江蘇都相對較少,尤其是大規模龍頭企業相對較少跟規模以上工業,所以用“小規模民營企業扎堆”來形容現在浙江,真是一點都不為過。

其實,無論是“國進民退”,還是以民營經濟為核心,這兩種發展模式肯定是各有優劣之處,在江蘇的“強政府”模式下,最大的優點就是效率高,比如在徵地、拆遷、稅收優惠等方面,體現就會很明顯,這樣的“背景”也能夠給到相關企業(比如:集體、國有、外資企業)政策上更多的優惠。

浙江的經濟體系則更傾向於市場經濟,全國知名的浙商,就一直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在五大商幫中也一直位居首列。這種模式最大的好處,就是衝勁足。當然缺點也十分明顯,那就是“方向性”可能不如前者。比如,浙江在發展過程中走過的彎路最明顯的就有三個地方,只要一面臨大的政策調整,浙江省內經濟基本就是被牽著走。

1、以前煤炭、礦產在國內高度繁榮的時候,一大幫浙商從山西買入煤礦,後來煤礦整頓、調控開始,一群人賠得那叫一個慘。

2、“溫州炒房團”,估計大部分人對這個名字都不會陌生。在這浙江房價迅猛發展的幾個階段,幾乎都有他們的身影。炒房團的存在使得樓價快速上漲,但這對浙江來說,並不是什麼好事,也正是如此才使得浙江經濟一度脫實就需,產業空虛化,錯過了最佳轉型時機。

3、浙江民間借貸的高度繁榮,這對於一個行業來說不是什麼壞事,但是一旦政策發生變化,經濟受到的衝擊就會相比省份明顯得多。

文/東南偏北

江蘇、浙江這兩個省份,在所有省份中,總是格外耀眼!

兩個省份也一直都有“江浙一家親”的說法,這樣的說法的產生,倒不是因為江浙滬包郵。歸根緣由,還是因為兩個兩個省份在歷史潮流中總是被“捆綁”在一起,畢竟在古代就有“吳越”之說。所以,這兩個省份在歷史發展潮流中組個“省份CP”真是一點違和感都沒有。

1

兩個省份發展模式“截然相反”

雖然兩個省份經常被拿在一起說事,但其實兩個省份如果從經濟形態來看的話,這兩個省份的發展路徑完全不是一個“路子”。發展到現在,江蘇跟浙江更像是兩種經濟形態下的縮影。江蘇的發展模式更傾向於,在“強政府”背景下,企業的形式主要是集體企業和外資企業。而浙江與江蘇正好反過來了,浙江是全國內出了名的民企強省。

從兩個城市的規模以上工業的發展情況,也能佐證這一點。以2016年的數據為例:

大規模裝備製造業龍頭企業:浙江(621家)、江蘇(1174家)

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浙江(14009億元)、江蘇(35433.2億元)

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浙江(9.95萬億元)、江蘇(12.11萬億元)

大規模裝備製造業、規模以上工業、重要金融機構這三者能夠在市場上形成規模,更多都是“國有經濟”的體現。而這三者,浙江相比江蘇都相對較少,尤其是大規模龍頭企業相對較少跟規模以上工業,所以用“小規模民營企業扎堆”來形容現在浙江,真是一點都不為過。

其實,無論是“國進民退”,還是以民營經濟為核心,這兩種發展模式肯定是各有優劣之處,在江蘇的“強政府”模式下,最大的優點就是效率高,比如在徵地、拆遷、稅收優惠等方面,體現就會很明顯,這樣的“背景”也能夠給到相關企業(比如:集體、國有、外資企業)政策上更多的優惠。

浙江的經濟體系則更傾向於市場經濟,全國知名的浙商,就一直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在五大商幫中也一直位居首列。這種模式最大的好處,就是衝勁足。當然缺點也十分明顯,那就是“方向性”可能不如前者。比如,浙江在發展過程中走過的彎路最明顯的就有三個地方,只要一面臨大的政策調整,浙江省內經濟基本就是被牽著走。

1、以前煤炭、礦產在國內高度繁榮的時候,一大幫浙商從山西買入煤礦,後來煤礦整頓、調控開始,一群人賠得那叫一個慘。

2、“溫州炒房團”,估計大部分人對這個名字都不會陌生。在這浙江房價迅猛發展的幾個階段,幾乎都有他們的身影。炒房團的存在使得樓價快速上漲,但這對浙江來說,並不是什麼好事,也正是如此才使得浙江經濟一度脫實就需,產業空虛化,錯過了最佳轉型時機。

3、浙江民間借貸的高度繁榮,這對於一個行業來說不是什麼壞事,但是一旦政策發生變化,經濟受到的衝擊就會相比省份明顯得多。

江蘇VS浙江,中國經濟形態下的兩種縮影,誰更有優勢?

在江蘇與浙江的企業間,就一直流傳著一句話,叫做:“江蘇企業扶著政策走,浙江企業跟著政策走”,雖是一句玩笑話,卻也不無道理。

2

江蘇與浙江誰更能適應中國發展潮流?

中國經濟經歷了這麼些年的迅速發展,其實發展模式也是不斷在變化。

早期的發展模式更傾向於“世界工廠”型(即製造業→出口模式),在所有的城市中,沿海地區以“出口型製造業”為核心的城市得到迅猛發展,最明顯的列子就是溫州、東莞和佛山。在這個階段,主要還是以製造業為核心。有製造優勢、有港口、有航運、有不錯的交通基礎設施就是最大的優勢。

等中國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以後,就開始進入“城鎮化模式”發展,什麼意思呢?就是以“房地產+基建”為核心,通過貨幣增發的方式,增加槓桿,大搞基建。在這個過程最明顯的體現就是,讓買房子的人都得到增值,這也是為什麼前些年有人靠房地產投資賺得盆滿缽滿的一個重要原因。

“城鎮化模式”能夠在中國行得通,最主要還是中國滿足了“過去-現在-將來”的一個“合力”,在改革開放前,更多的是抑制城鎮化,所以相當於有一塊“蛋糕”可以等著“現在”來吃,等到改革開放以後,中國經濟迎來再一次騰飛,有別的國家給過來的紅利。而關於未來的那份“蛋糕”,則可以通過房地產的模式預先透支。

從2014年開始,我們就可以發現,關於房地產的調控一波接著一波,這一系列的措施,其實也只是為了防止對未來透支過度。也正是這一系列措施,或許已經開始標誌著,中國正在邁入“印股票時代”。什麼意思呢?金融業、地產業等要想去槓桿,最便捷的辦法是什麼?最便捷的辦法就是通過融資去緩解,比如增加IPO數量、債券發行提升等,這樣中央才有利於企業去槓桿,才利於把存款轉化為現金去支持實體經濟!

所以在這樣的發展背景下,也就是說江蘇、浙江哪個省份的產業結構越複雜,哪個省份就越能夠歷史潮流中脫穎而出,我們再看看兩個省份的產業佔比。

「2011年」

江蘇:第一產業佔比6.3%,第二產業佔比51.4%,第三產業佔比42.3%

浙江:第一產業佔比4.9% ,第二產業產業佔比51.3%,第三產業佔比43.8%。

「2016年」

江蘇:第一產業佔比5.3%,第二產業佔比44.5%,第三產業佔比50.2%

浙江:第一產業佔比4.2% ,第二產業產業佔比44.1%,第三產業佔比51.7%。

雖然兩個省份的發展模式不太一樣,但是我們通過數據也可以發現,兩個省份在產業結構的方向性上極其一致。所以從產業結構來看,兩個省份可以說是不相上下。

3

江蘇、浙江經濟指標分析

在省份與省份的“較量”中,用的最多的幾個指標就是:經濟增速、資金總量、“GDP含金量”(資金總量/GDP)、財政收入、人口增長。

其中經濟增速反映的是省份過往的衝勁,資金總量則代表了省份對資金的聚攏能力,財政收入的高低往往能夠決定當地政府對未來發展投入資金的力度,人口增長更不用說,人才是發展的核心!

一、經濟增速

下面是全國、浙江和江蘇2011-2016年經濟增長情況:

浙江經濟分別增長:9%、8%、8.2%,7.6%,8%, 7.5%

江蘇分別增長:11%、10.1%、9.6%,8.7%,8.5%,7.8%

全國增長:9.2%、7.8%、7.7%、7.4%、6.9%、6.7%

通過上面數據我們也可以發現,浙江、江蘇兩個省份全年都是增速都是強於全國增長,說這兩個省份是經濟“龍頭”省份,一點都不為過。江蘇在這過程中,雖然經濟增長一直高於浙江,但是我們也可以發現,這兩個省份的增長差距在不斷縮小,從2011年相差2%,到2016只相差0.3%。

二、資金總量

文/東南偏北

江蘇、浙江這兩個省份,在所有省份中,總是格外耀眼!

兩個省份也一直都有“江浙一家親”的說法,這樣的說法的產生,倒不是因為江浙滬包郵。歸根緣由,還是因為兩個兩個省份在歷史潮流中總是被“捆綁”在一起,畢竟在古代就有“吳越”之說。所以,這兩個省份在歷史發展潮流中組個“省份CP”真是一點違和感都沒有。

1

兩個省份發展模式“截然相反”

雖然兩個省份經常被拿在一起說事,但其實兩個省份如果從經濟形態來看的話,這兩個省份的發展路徑完全不是一個“路子”。發展到現在,江蘇跟浙江更像是兩種經濟形態下的縮影。江蘇的發展模式更傾向於,在“強政府”背景下,企業的形式主要是集體企業和外資企業。而浙江與江蘇正好反過來了,浙江是全國內出了名的民企強省。

從兩個城市的規模以上工業的發展情況,也能佐證這一點。以2016年的數據為例:

大規模裝備製造業龍頭企業:浙江(621家)、江蘇(1174家)

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浙江(14009億元)、江蘇(35433.2億元)

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浙江(9.95萬億元)、江蘇(12.11萬億元)

大規模裝備製造業、規模以上工業、重要金融機構這三者能夠在市場上形成規模,更多都是“國有經濟”的體現。而這三者,浙江相比江蘇都相對較少,尤其是大規模龍頭企業相對較少跟規模以上工業,所以用“小規模民營企業扎堆”來形容現在浙江,真是一點都不為過。

其實,無論是“國進民退”,還是以民營經濟為核心,這兩種發展模式肯定是各有優劣之處,在江蘇的“強政府”模式下,最大的優點就是效率高,比如在徵地、拆遷、稅收優惠等方面,體現就會很明顯,這樣的“背景”也能夠給到相關企業(比如:集體、國有、外資企業)政策上更多的優惠。

浙江的經濟體系則更傾向於市場經濟,全國知名的浙商,就一直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在五大商幫中也一直位居首列。這種模式最大的好處,就是衝勁足。當然缺點也十分明顯,那就是“方向性”可能不如前者。比如,浙江在發展過程中走過的彎路最明顯的就有三個地方,只要一面臨大的政策調整,浙江省內經濟基本就是被牽著走。

1、以前煤炭、礦產在國內高度繁榮的時候,一大幫浙商從山西買入煤礦,後來煤礦整頓、調控開始,一群人賠得那叫一個慘。

2、“溫州炒房團”,估計大部分人對這個名字都不會陌生。在這浙江房價迅猛發展的幾個階段,幾乎都有他們的身影。炒房團的存在使得樓價快速上漲,但這對浙江來說,並不是什麼好事,也正是如此才使得浙江經濟一度脫實就需,產業空虛化,錯過了最佳轉型時機。

3、浙江民間借貸的高度繁榮,這對於一個行業來說不是什麼壞事,但是一旦政策發生變化,經濟受到的衝擊就會相比省份明顯得多。

江蘇VS浙江,中國經濟形態下的兩種縮影,誰更有優勢?

在江蘇與浙江的企業間,就一直流傳著一句話,叫做:“江蘇企業扶著政策走,浙江企業跟著政策走”,雖是一句玩笑話,卻也不無道理。

2

江蘇與浙江誰更能適應中國發展潮流?

中國經濟經歷了這麼些年的迅速發展,其實發展模式也是不斷在變化。

早期的發展模式更傾向於“世界工廠”型(即製造業→出口模式),在所有的城市中,沿海地區以“出口型製造業”為核心的城市得到迅猛發展,最明顯的列子就是溫州、東莞和佛山。在這個階段,主要還是以製造業為核心。有製造優勢、有港口、有航運、有不錯的交通基礎設施就是最大的優勢。

等中國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以後,就開始進入“城鎮化模式”發展,什麼意思呢?就是以“房地產+基建”為核心,通過貨幣增發的方式,增加槓桿,大搞基建。在這個過程最明顯的體現就是,讓買房子的人都得到增值,這也是為什麼前些年有人靠房地產投資賺得盆滿缽滿的一個重要原因。

“城鎮化模式”能夠在中國行得通,最主要還是中國滿足了“過去-現在-將來”的一個“合力”,在改革開放前,更多的是抑制城鎮化,所以相當於有一塊“蛋糕”可以等著“現在”來吃,等到改革開放以後,中國經濟迎來再一次騰飛,有別的國家給過來的紅利。而關於未來的那份“蛋糕”,則可以通過房地產的模式預先透支。

從2014年開始,我們就可以發現,關於房地產的調控一波接著一波,這一系列的措施,其實也只是為了防止對未來透支過度。也正是這一系列措施,或許已經開始標誌著,中國正在邁入“印股票時代”。什麼意思呢?金融業、地產業等要想去槓桿,最便捷的辦法是什麼?最便捷的辦法就是通過融資去緩解,比如增加IPO數量、債券發行提升等,這樣中央才有利於企業去槓桿,才利於把存款轉化為現金去支持實體經濟!

所以在這樣的發展背景下,也就是說江蘇、浙江哪個省份的產業結構越複雜,哪個省份就越能夠歷史潮流中脫穎而出,我們再看看兩個省份的產業佔比。

「2011年」

江蘇:第一產業佔比6.3%,第二產業佔比51.4%,第三產業佔比42.3%

浙江:第一產業佔比4.9% ,第二產業產業佔比51.3%,第三產業佔比43.8%。

「2016年」

江蘇:第一產業佔比5.3%,第二產業佔比44.5%,第三產業佔比50.2%

浙江:第一產業佔比4.2% ,第二產業產業佔比44.1%,第三產業佔比51.7%。

雖然兩個省份的發展模式不太一樣,但是我們通過數據也可以發現,兩個省份在產業結構的方向性上極其一致。所以從產業結構來看,兩個省份可以說是不相上下。

3

江蘇、浙江經濟指標分析

在省份與省份的“較量”中,用的最多的幾個指標就是:經濟增速、資金總量、“GDP含金量”(資金總量/GDP)、財政收入、人口增長。

其中經濟增速反映的是省份過往的衝勁,資金總量則代表了省份對資金的聚攏能力,財政收入的高低往往能夠決定當地政府對未來發展投入資金的力度,人口增長更不用說,人才是發展的核心!

一、經濟增速

下面是全國、浙江和江蘇2011-2016年經濟增長情況:

浙江經濟分別增長:9%、8%、8.2%,7.6%,8%, 7.5%

江蘇分別增長:11%、10.1%、9.6%,8.7%,8.5%,7.8%

全國增長:9.2%、7.8%、7.7%、7.4%、6.9%、6.7%

通過上面數據我們也可以發現,浙江、江蘇兩個省份全年都是增速都是強於全國增長,說這兩個省份是經濟“龍頭”省份,一點都不為過。江蘇在這過程中,雖然經濟增長一直高於浙江,但是我們也可以發現,這兩個省份的增長差距在不斷縮小,從2011年相差2%,到2016只相差0.3%。

二、資金總量

江蘇VS浙江,中國經濟形態下的兩種縮影,誰更有優勢?

製圖:東南偏北 數據來源:各地統計公報

從兩個省份的資金總量情況來看,兩個省份在2011年的時候是兩個省份資金總量最接近的時候,其他時間段也都保持著同漲同跌的趨勢,但是也很明顯,到2015、2016年這兩年,浙江資金總量增長速度開始有些乏力了,所以2017、2018這兩年的數據是關鍵,因為2017年、2018年如果江蘇資金總量能夠在來一次騰飛,那2016年就可能成為兩個省份重要拐點。

三、GDP含金量

文/東南偏北

江蘇、浙江這兩個省份,在所有省份中,總是格外耀眼!

兩個省份也一直都有“江浙一家親”的說法,這樣的說法的產生,倒不是因為江浙滬包郵。歸根緣由,還是因為兩個兩個省份在歷史潮流中總是被“捆綁”在一起,畢竟在古代就有“吳越”之說。所以,這兩個省份在歷史發展潮流中組個“省份CP”真是一點違和感都沒有。

1

兩個省份發展模式“截然相反”

雖然兩個省份經常被拿在一起說事,但其實兩個省份如果從經濟形態來看的話,這兩個省份的發展路徑完全不是一個“路子”。發展到現在,江蘇跟浙江更像是兩種經濟形態下的縮影。江蘇的發展模式更傾向於,在“強政府”背景下,企業的形式主要是集體企業和外資企業。而浙江與江蘇正好反過來了,浙江是全國內出了名的民企強省。

從兩個城市的規模以上工業的發展情況,也能佐證這一點。以2016年的數據為例:

大規模裝備製造業龍頭企業:浙江(621家)、江蘇(1174家)

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浙江(14009億元)、江蘇(35433.2億元)

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浙江(9.95萬億元)、江蘇(12.11萬億元)

大規模裝備製造業、規模以上工業、重要金融機構這三者能夠在市場上形成規模,更多都是“國有經濟”的體現。而這三者,浙江相比江蘇都相對較少,尤其是大規模龍頭企業相對較少跟規模以上工業,所以用“小規模民營企業扎堆”來形容現在浙江,真是一點都不為過。

其實,無論是“國進民退”,還是以民營經濟為核心,這兩種發展模式肯定是各有優劣之處,在江蘇的“強政府”模式下,最大的優點就是效率高,比如在徵地、拆遷、稅收優惠等方面,體現就會很明顯,這樣的“背景”也能夠給到相關企業(比如:集體、國有、外資企業)政策上更多的優惠。

浙江的經濟體系則更傾向於市場經濟,全國知名的浙商,就一直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在五大商幫中也一直位居首列。這種模式最大的好處,就是衝勁足。當然缺點也十分明顯,那就是“方向性”可能不如前者。比如,浙江在發展過程中走過的彎路最明顯的就有三個地方,只要一面臨大的政策調整,浙江省內經濟基本就是被牽著走。

1、以前煤炭、礦產在國內高度繁榮的時候,一大幫浙商從山西買入煤礦,後來煤礦整頓、調控開始,一群人賠得那叫一個慘。

2、“溫州炒房團”,估計大部分人對這個名字都不會陌生。在這浙江房價迅猛發展的幾個階段,幾乎都有他們的身影。炒房團的存在使得樓價快速上漲,但這對浙江來說,並不是什麼好事,也正是如此才使得浙江經濟一度脫實就需,產業空虛化,錯過了最佳轉型時機。

3、浙江民間借貸的高度繁榮,這對於一個行業來說不是什麼壞事,但是一旦政策發生變化,經濟受到的衝擊就會相比省份明顯得多。

江蘇VS浙江,中國經濟形態下的兩種縮影,誰更有優勢?

在江蘇與浙江的企業間,就一直流傳著一句話,叫做:“江蘇企業扶著政策走,浙江企業跟著政策走”,雖是一句玩笑話,卻也不無道理。

2

江蘇與浙江誰更能適應中國發展潮流?

中國經濟經歷了這麼些年的迅速發展,其實發展模式也是不斷在變化。

早期的發展模式更傾向於“世界工廠”型(即製造業→出口模式),在所有的城市中,沿海地區以“出口型製造業”為核心的城市得到迅猛發展,最明顯的列子就是溫州、東莞和佛山。在這個階段,主要還是以製造業為核心。有製造優勢、有港口、有航運、有不錯的交通基礎設施就是最大的優勢。

等中國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以後,就開始進入“城鎮化模式”發展,什麼意思呢?就是以“房地產+基建”為核心,通過貨幣增發的方式,增加槓桿,大搞基建。在這個過程最明顯的體現就是,讓買房子的人都得到增值,這也是為什麼前些年有人靠房地產投資賺得盆滿缽滿的一個重要原因。

“城鎮化模式”能夠在中國行得通,最主要還是中國滿足了“過去-現在-將來”的一個“合力”,在改革開放前,更多的是抑制城鎮化,所以相當於有一塊“蛋糕”可以等著“現在”來吃,等到改革開放以後,中國經濟迎來再一次騰飛,有別的國家給過來的紅利。而關於未來的那份“蛋糕”,則可以通過房地產的模式預先透支。

從2014年開始,我們就可以發現,關於房地產的調控一波接著一波,這一系列的措施,其實也只是為了防止對未來透支過度。也正是這一系列措施,或許已經開始標誌著,中國正在邁入“印股票時代”。什麼意思呢?金融業、地產業等要想去槓桿,最便捷的辦法是什麼?最便捷的辦法就是通過融資去緩解,比如增加IPO數量、債券發行提升等,這樣中央才有利於企業去槓桿,才利於把存款轉化為現金去支持實體經濟!

所以在這樣的發展背景下,也就是說江蘇、浙江哪個省份的產業結構越複雜,哪個省份就越能夠歷史潮流中脫穎而出,我們再看看兩個省份的產業佔比。

「2011年」

江蘇:第一產業佔比6.3%,第二產業佔比51.4%,第三產業佔比42.3%

浙江:第一產業佔比4.9% ,第二產業產業佔比51.3%,第三產業佔比43.8%。

「2016年」

江蘇:第一產業佔比5.3%,第二產業佔比44.5%,第三產業佔比50.2%

浙江:第一產業佔比4.2% ,第二產業產業佔比44.1%,第三產業佔比51.7%。

雖然兩個省份的發展模式不太一樣,但是我們通過數據也可以發現,兩個省份在產業結構的方向性上極其一致。所以從產業結構來看,兩個省份可以說是不相上下。

3

江蘇、浙江經濟指標分析

在省份與省份的“較量”中,用的最多的幾個指標就是:經濟增速、資金總量、“GDP含金量”(資金總量/GDP)、財政收入、人口增長。

其中經濟增速反映的是省份過往的衝勁,資金總量則代表了省份對資金的聚攏能力,財政收入的高低往往能夠決定當地政府對未來發展投入資金的力度,人口增長更不用說,人才是發展的核心!

一、經濟增速

下面是全國、浙江和江蘇2011-2016年經濟增長情況:

浙江經濟分別增長:9%、8%、8.2%,7.6%,8%, 7.5%

江蘇分別增長:11%、10.1%、9.6%,8.7%,8.5%,7.8%

全國增長:9.2%、7.8%、7.7%、7.4%、6.9%、6.7%

通過上面數據我們也可以發現,浙江、江蘇兩個省份全年都是增速都是強於全國增長,說這兩個省份是經濟“龍頭”省份,一點都不為過。江蘇在這過程中,雖然經濟增長一直高於浙江,但是我們也可以發現,這兩個省份的增長差距在不斷縮小,從2011年相差2%,到2016只相差0.3%。

二、資金總量

江蘇VS浙江,中國經濟形態下的兩種縮影,誰更有優勢?

製圖:東南偏北 數據來源:各地統計公報

從兩個省份的資金總量情況來看,兩個省份在2011年的時候是兩個省份資金總量最接近的時候,其他時間段也都保持著同漲同跌的趨勢,但是也很明顯,到2015、2016年這兩年,浙江資金總量增長速度開始有些乏力了,所以2017、2018這兩年的數據是關鍵,因為2017年、2018年如果江蘇資金總量能夠在來一次騰飛,那2016年就可能成為兩個省份重要拐點。

三、GDP含金量

江蘇VS浙江,中國經濟形態下的兩種縮影,誰更有優勢?

製圖:東南偏北 數據來源:各地統計公報

眾所周知,廣東、江蘇、山東、浙江都是國內的經濟強省,論GDP排名的話,在國內也是位居前四。但是從“GDP含金量”來的話,江蘇跟山東與浙江相比就要差遠了,浙江跟廣東相差不多,浙江在11年的時候“GDP含金量”一度高於廣東。而與“GDP含金量”間接掛鉤的就是當地的就業率、當地的民生改善以及當地的幸福指數等。

四、財政收入

文/東南偏北

江蘇、浙江這兩個省份,在所有省份中,總是格外耀眼!

兩個省份也一直都有“江浙一家親”的說法,這樣的說法的產生,倒不是因為江浙滬包郵。歸根緣由,還是因為兩個兩個省份在歷史潮流中總是被“捆綁”在一起,畢竟在古代就有“吳越”之說。所以,這兩個省份在歷史發展潮流中組個“省份CP”真是一點違和感都沒有。

1

兩個省份發展模式“截然相反”

雖然兩個省份經常被拿在一起說事,但其實兩個省份如果從經濟形態來看的話,這兩個省份的發展路徑完全不是一個“路子”。發展到現在,江蘇跟浙江更像是兩種經濟形態下的縮影。江蘇的發展模式更傾向於,在“強政府”背景下,企業的形式主要是集體企業和外資企業。而浙江與江蘇正好反過來了,浙江是全國內出了名的民企強省。

從兩個城市的規模以上工業的發展情況,也能佐證這一點。以2016年的數據為例:

大規模裝備製造業龍頭企業:浙江(621家)、江蘇(1174家)

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浙江(14009億元)、江蘇(35433.2億元)

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浙江(9.95萬億元)、江蘇(12.11萬億元)

大規模裝備製造業、規模以上工業、重要金融機構這三者能夠在市場上形成規模,更多都是“國有經濟”的體現。而這三者,浙江相比江蘇都相對較少,尤其是大規模龍頭企業相對較少跟規模以上工業,所以用“小規模民營企業扎堆”來形容現在浙江,真是一點都不為過。

其實,無論是“國進民退”,還是以民營經濟為核心,這兩種發展模式肯定是各有優劣之處,在江蘇的“強政府”模式下,最大的優點就是效率高,比如在徵地、拆遷、稅收優惠等方面,體現就會很明顯,這樣的“背景”也能夠給到相關企業(比如:集體、國有、外資企業)政策上更多的優惠。

浙江的經濟體系則更傾向於市場經濟,全國知名的浙商,就一直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在五大商幫中也一直位居首列。這種模式最大的好處,就是衝勁足。當然缺點也十分明顯,那就是“方向性”可能不如前者。比如,浙江在發展過程中走過的彎路最明顯的就有三個地方,只要一面臨大的政策調整,浙江省內經濟基本就是被牽著走。

1、以前煤炭、礦產在國內高度繁榮的時候,一大幫浙商從山西買入煤礦,後來煤礦整頓、調控開始,一群人賠得那叫一個慘。

2、“溫州炒房團”,估計大部分人對這個名字都不會陌生。在這浙江房價迅猛發展的幾個階段,幾乎都有他們的身影。炒房團的存在使得樓價快速上漲,但這對浙江來說,並不是什麼好事,也正是如此才使得浙江經濟一度脫實就需,產業空虛化,錯過了最佳轉型時機。

3、浙江民間借貸的高度繁榮,這對於一個行業來說不是什麼壞事,但是一旦政策發生變化,經濟受到的衝擊就會相比省份明顯得多。

江蘇VS浙江,中國經濟形態下的兩種縮影,誰更有優勢?

在江蘇與浙江的企業間,就一直流傳著一句話,叫做:“江蘇企業扶著政策走,浙江企業跟著政策走”,雖是一句玩笑話,卻也不無道理。

2

江蘇與浙江誰更能適應中國發展潮流?

中國經濟經歷了這麼些年的迅速發展,其實發展模式也是不斷在變化。

早期的發展模式更傾向於“世界工廠”型(即製造業→出口模式),在所有的城市中,沿海地區以“出口型製造業”為核心的城市得到迅猛發展,最明顯的列子就是溫州、東莞和佛山。在這個階段,主要還是以製造業為核心。有製造優勢、有港口、有航運、有不錯的交通基礎設施就是最大的優勢。

等中國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以後,就開始進入“城鎮化模式”發展,什麼意思呢?就是以“房地產+基建”為核心,通過貨幣增發的方式,增加槓桿,大搞基建。在這個過程最明顯的體現就是,讓買房子的人都得到增值,這也是為什麼前些年有人靠房地產投資賺得盆滿缽滿的一個重要原因。

“城鎮化模式”能夠在中國行得通,最主要還是中國滿足了“過去-現在-將來”的一個“合力”,在改革開放前,更多的是抑制城鎮化,所以相當於有一塊“蛋糕”可以等著“現在”來吃,等到改革開放以後,中國經濟迎來再一次騰飛,有別的國家給過來的紅利。而關於未來的那份“蛋糕”,則可以通過房地產的模式預先透支。

從2014年開始,我們就可以發現,關於房地產的調控一波接著一波,這一系列的措施,其實也只是為了防止對未來透支過度。也正是這一系列措施,或許已經開始標誌著,中國正在邁入“印股票時代”。什麼意思呢?金融業、地產業等要想去槓桿,最便捷的辦法是什麼?最便捷的辦法就是通過融資去緩解,比如增加IPO數量、債券發行提升等,這樣中央才有利於企業去槓桿,才利於把存款轉化為現金去支持實體經濟!

所以在這樣的發展背景下,也就是說江蘇、浙江哪個省份的產業結構越複雜,哪個省份就越能夠歷史潮流中脫穎而出,我們再看看兩個省份的產業佔比。

「2011年」

江蘇:第一產業佔比6.3%,第二產業佔比51.4%,第三產業佔比42.3%

浙江:第一產業佔比4.9% ,第二產業產業佔比51.3%,第三產業佔比43.8%。

「2016年」

江蘇:第一產業佔比5.3%,第二產業佔比44.5%,第三產業佔比50.2%

浙江:第一產業佔比4.2% ,第二產業產業佔比44.1%,第三產業佔比51.7%。

雖然兩個省份的發展模式不太一樣,但是我們通過數據也可以發現,兩個省份在產業結構的方向性上極其一致。所以從產業結構來看,兩個省份可以說是不相上下。

3

江蘇、浙江經濟指標分析

在省份與省份的“較量”中,用的最多的幾個指標就是:經濟增速、資金總量、“GDP含金量”(資金總量/GDP)、財政收入、人口增長。

其中經濟增速反映的是省份過往的衝勁,資金總量則代表了省份對資金的聚攏能力,財政收入的高低往往能夠決定當地政府對未來發展投入資金的力度,人口增長更不用說,人才是發展的核心!

一、經濟增速

下面是全國、浙江和江蘇2011-2016年經濟增長情況:

浙江經濟分別增長:9%、8%、8.2%,7.6%,8%, 7.5%

江蘇分別增長:11%、10.1%、9.6%,8.7%,8.5%,7.8%

全國增長:9.2%、7.8%、7.7%、7.4%、6.9%、6.7%

通過上面數據我們也可以發現,浙江、江蘇兩個省份全年都是增速都是強於全國增長,說這兩個省份是經濟“龍頭”省份,一點都不為過。江蘇在這過程中,雖然經濟增長一直高於浙江,但是我們也可以發現,這兩個省份的增長差距在不斷縮小,從2011年相差2%,到2016只相差0.3%。

二、資金總量

江蘇VS浙江,中國經濟形態下的兩種縮影,誰更有優勢?

製圖:東南偏北 數據來源:各地統計公報

從兩個省份的資金總量情況來看,兩個省份在2011年的時候是兩個省份資金總量最接近的時候,其他時間段也都保持著同漲同跌的趨勢,但是也很明顯,到2015、2016年這兩年,浙江資金總量增長速度開始有些乏力了,所以2017、2018這兩年的數據是關鍵,因為2017年、2018年如果江蘇資金總量能夠在來一次騰飛,那2016年就可能成為兩個省份重要拐點。

三、GDP含金量

江蘇VS浙江,中國經濟形態下的兩種縮影,誰更有優勢?

製圖:東南偏北 數據來源:各地統計公報

眾所周知,廣東、江蘇、山東、浙江都是國內的經濟強省,論GDP排名的話,在國內也是位居前四。但是從“GDP含金量”來的話,江蘇跟山東與浙江相比就要差遠了,浙江跟廣東相差不多,浙江在11年的時候“GDP含金量”一度高於廣東。而與“GDP含金量”間接掛鉤的就是當地的就業率、當地的民生改善以及當地的幸福指數等。

四、財政收入

江蘇VS浙江,中國經濟形態下的兩種縮影,誰更有優勢?

製圖:東南偏北 數據來源:各地統計公報

財政收入方面,兩個省份的差距其實並不算明顯,浙江略有優勢。兩個省份財政收入支出情況,如下。

江蘇財政支出前三:教育支出、醫療衛生支出、公共安全支出、保障就業支出

浙江財政支出前三:社會研究發展支出、科技活動支出、醫療救助支出

雖然兩個省份資金投入的方向主要是圍繞著科教、公共、醫療,但是兩個省份的力度還是不太一樣,從兩個省份的資金投入量來看,江蘇要比浙江力度大很多,這或許也能側面佐證兩個省份的民生改善,以及幸福指數。

五、人口增長

文/東南偏北

江蘇、浙江這兩個省份,在所有省份中,總是格外耀眼!

兩個省份也一直都有“江浙一家親”的說法,這樣的說法的產生,倒不是因為江浙滬包郵。歸根緣由,還是因為兩個兩個省份在歷史潮流中總是被“捆綁”在一起,畢竟在古代就有“吳越”之說。所以,這兩個省份在歷史發展潮流中組個“省份CP”真是一點違和感都沒有。

1

兩個省份發展模式“截然相反”

雖然兩個省份經常被拿在一起說事,但其實兩個省份如果從經濟形態來看的話,這兩個省份的發展路徑完全不是一個“路子”。發展到現在,江蘇跟浙江更像是兩種經濟形態下的縮影。江蘇的發展模式更傾向於,在“強政府”背景下,企業的形式主要是集體企業和外資企業。而浙江與江蘇正好反過來了,浙江是全國內出了名的民企強省。

從兩個城市的規模以上工業的發展情況,也能佐證這一點。以2016年的數據為例:

大規模裝備製造業龍頭企業:浙江(621家)、江蘇(1174家)

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浙江(14009億元)、江蘇(35433.2億元)

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浙江(9.95萬億元)、江蘇(12.11萬億元)

大規模裝備製造業、規模以上工業、重要金融機構這三者能夠在市場上形成規模,更多都是“國有經濟”的體現。而這三者,浙江相比江蘇都相對較少,尤其是大規模龍頭企業相對較少跟規模以上工業,所以用“小規模民營企業扎堆”來形容現在浙江,真是一點都不為過。

其實,無論是“國進民退”,還是以民營經濟為核心,這兩種發展模式肯定是各有優劣之處,在江蘇的“強政府”模式下,最大的優點就是效率高,比如在徵地、拆遷、稅收優惠等方面,體現就會很明顯,這樣的“背景”也能夠給到相關企業(比如:集體、國有、外資企業)政策上更多的優惠。

浙江的經濟體系則更傾向於市場經濟,全國知名的浙商,就一直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在五大商幫中也一直位居首列。這種模式最大的好處,就是衝勁足。當然缺點也十分明顯,那就是“方向性”可能不如前者。比如,浙江在發展過程中走過的彎路最明顯的就有三個地方,只要一面臨大的政策調整,浙江省內經濟基本就是被牽著走。

1、以前煤炭、礦產在國內高度繁榮的時候,一大幫浙商從山西買入煤礦,後來煤礦整頓、調控開始,一群人賠得那叫一個慘。

2、“溫州炒房團”,估計大部分人對這個名字都不會陌生。在這浙江房價迅猛發展的幾個階段,幾乎都有他們的身影。炒房團的存在使得樓價快速上漲,但這對浙江來說,並不是什麼好事,也正是如此才使得浙江經濟一度脫實就需,產業空虛化,錯過了最佳轉型時機。

3、浙江民間借貸的高度繁榮,這對於一個行業來說不是什麼壞事,但是一旦政策發生變化,經濟受到的衝擊就會相比省份明顯得多。

江蘇VS浙江,中國經濟形態下的兩種縮影,誰更有優勢?

在江蘇與浙江的企業間,就一直流傳著一句話,叫做:“江蘇企業扶著政策走,浙江企業跟著政策走”,雖是一句玩笑話,卻也不無道理。

2

江蘇與浙江誰更能適應中國發展潮流?

中國經濟經歷了這麼些年的迅速發展,其實發展模式也是不斷在變化。

早期的發展模式更傾向於“世界工廠”型(即製造業→出口模式),在所有的城市中,沿海地區以“出口型製造業”為核心的城市得到迅猛發展,最明顯的列子就是溫州、東莞和佛山。在這個階段,主要還是以製造業為核心。有製造優勢、有港口、有航運、有不錯的交通基礎設施就是最大的優勢。

等中國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以後,就開始進入“城鎮化模式”發展,什麼意思呢?就是以“房地產+基建”為核心,通過貨幣增發的方式,增加槓桿,大搞基建。在這個過程最明顯的體現就是,讓買房子的人都得到增值,這也是為什麼前些年有人靠房地產投資賺得盆滿缽滿的一個重要原因。

“城鎮化模式”能夠在中國行得通,最主要還是中國滿足了“過去-現在-將來”的一個“合力”,在改革開放前,更多的是抑制城鎮化,所以相當於有一塊“蛋糕”可以等著“現在”來吃,等到改革開放以後,中國經濟迎來再一次騰飛,有別的國家給過來的紅利。而關於未來的那份“蛋糕”,則可以通過房地產的模式預先透支。

從2014年開始,我們就可以發現,關於房地產的調控一波接著一波,這一系列的措施,其實也只是為了防止對未來透支過度。也正是這一系列措施,或許已經開始標誌著,中國正在邁入“印股票時代”。什麼意思呢?金融業、地產業等要想去槓桿,最便捷的辦法是什麼?最便捷的辦法就是通過融資去緩解,比如增加IPO數量、債券發行提升等,這樣中央才有利於企業去槓桿,才利於把存款轉化為現金去支持實體經濟!

所以在這樣的發展背景下,也就是說江蘇、浙江哪個省份的產業結構越複雜,哪個省份就越能夠歷史潮流中脫穎而出,我們再看看兩個省份的產業佔比。

「2011年」

江蘇:第一產業佔比6.3%,第二產業佔比51.4%,第三產業佔比42.3%

浙江:第一產業佔比4.9% ,第二產業產業佔比51.3%,第三產業佔比43.8%。

「2016年」

江蘇:第一產業佔比5.3%,第二產業佔比44.5%,第三產業佔比50.2%

浙江:第一產業佔比4.2% ,第二產業產業佔比44.1%,第三產業佔比51.7%。

雖然兩個省份的發展模式不太一樣,但是我們通過數據也可以發現,兩個省份在產業結構的方向性上極其一致。所以從產業結構來看,兩個省份可以說是不相上下。

3

江蘇、浙江經濟指標分析

在省份與省份的“較量”中,用的最多的幾個指標就是:經濟增速、資金總量、“GDP含金量”(資金總量/GDP)、財政收入、人口增長。

其中經濟增速反映的是省份過往的衝勁,資金總量則代表了省份對資金的聚攏能力,財政收入的高低往往能夠決定當地政府對未來發展投入資金的力度,人口增長更不用說,人才是發展的核心!

一、經濟增速

下面是全國、浙江和江蘇2011-2016年經濟增長情況:

浙江經濟分別增長:9%、8%、8.2%,7.6%,8%, 7.5%

江蘇分別增長:11%、10.1%、9.6%,8.7%,8.5%,7.8%

全國增長:9.2%、7.8%、7.7%、7.4%、6.9%、6.7%

通過上面數據我們也可以發現,浙江、江蘇兩個省份全年都是增速都是強於全國增長,說這兩個省份是經濟“龍頭”省份,一點都不為過。江蘇在這過程中,雖然經濟增長一直高於浙江,但是我們也可以發現,這兩個省份的增長差距在不斷縮小,從2011年相差2%,到2016只相差0.3%。

二、資金總量

江蘇VS浙江,中國經濟形態下的兩種縮影,誰更有優勢?

製圖:東南偏北 數據來源:各地統計公報

從兩個省份的資金總量情況來看,兩個省份在2011年的時候是兩個省份資金總量最接近的時候,其他時間段也都保持著同漲同跌的趨勢,但是也很明顯,到2015、2016年這兩年,浙江資金總量增長速度開始有些乏力了,所以2017、2018這兩年的數據是關鍵,因為2017年、2018年如果江蘇資金總量能夠在來一次騰飛,那2016年就可能成為兩個省份重要拐點。

三、GDP含金量

江蘇VS浙江,中國經濟形態下的兩種縮影,誰更有優勢?

製圖:東南偏北 數據來源:各地統計公報

眾所周知,廣東、江蘇、山東、浙江都是國內的經濟強省,論GDP排名的話,在國內也是位居前四。但是從“GDP含金量”來的話,江蘇跟山東與浙江相比就要差遠了,浙江跟廣東相差不多,浙江在11年的時候“GDP含金量”一度高於廣東。而與“GDP含金量”間接掛鉤的就是當地的就業率、當地的民生改善以及當地的幸福指數等。

四、財政收入

江蘇VS浙江,中國經濟形態下的兩種縮影,誰更有優勢?

製圖:東南偏北 數據來源:各地統計公報

財政收入方面,兩個省份的差距其實並不算明顯,浙江略有優勢。兩個省份財政收入支出情況,如下。

江蘇財政支出前三:教育支出、醫療衛生支出、公共安全支出、保障就業支出

浙江財政支出前三:社會研究發展支出、科技活動支出、醫療救助支出

雖然兩個省份資金投入的方向主要是圍繞著科教、公共、醫療,但是兩個省份的力度還是不太一樣,從兩個省份的資金投入量來看,江蘇要比浙江力度大很多,這或許也能側面佐證兩個省份的民生改善,以及幸福指數。

五、人口增長

江蘇VS浙江,中國經濟形態下的兩種縮影,誰更有優勢?

製圖:東南偏北 數據來源:各地統計公報

在比較各省市人口增長的數據時,筆者更傾向於於用“小學生人數”這個指標作為依據,一方面小學生人數的增長情況與常住人口有非常高的相關性,另一方面小學生數量是“數人頭”數出來的,數據也比抽樣統計更準確。所以這個數據,也更能夠反映省份(城市)對各地人口的吸引力。

從表中不難看出,上面列舉的省份的小學生人數連續兩年都在增長,只有浙江除外,這方面浙江與江蘇還是有一定差距,一方面是體現在人口基數,另一方面是體現在省內(城市)對於人口的吸引力,從數據來看,很明顯江蘇要比浙江更具備對人口的吸引力。

江蘇與浙江兩個經濟強省,兩種不同的發展模式,通過前面的數據對比我們也可以發現,這兩個省份明顯更有優劣,要從民生幸福指數來看,浙江要高於江蘇,從上面的GDP含金量也可以佐證這一點。但是從人口吸引力來看,江蘇要比浙江強太多。

從上面的分析中,我們也可以看出,從2001-2014年是江蘇發展最為迅猛的階段。歸其緣由,還是因為這個時間,剛好是一波房地產“牛市”,而在江蘇“強政府”的背景下,發展力度自然小不了。浙江作為民營企業強省,衝勁十足,但在這過程中也走了不少彎路。所以對於浙江而言,在省份競爭中取勝的核心還是轉型,轉型之後的浙江,或許才是“崛起之路”的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