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徐三庚的印面,說一說學篆刻學習的入手順序

記得有人在我的公號裡留言,說讓我介紹一下徐三庚,一直沒有動手是因為我並不喜歡這位篆刻大師(是的,不喜歡歸不喜歡)。我的評價是徐三庚的篆刻有強烈的自我個性,如果從學習他出發,容易困在這一種風格之內而不易脫殼重出,他不像漢印或其他大家一樣,學習之後能獲得較多的普適性的藝術規律,什麼意思呢:就是學徐三庚容易被“格式化”,不易出來。如果初學者,建議學其他名家印或者直接在秦漢印裡找出路。

今天我們就一邊稍稍介紹一點徐三庚,一邊說說篆刻學習的入手順序。

記得有人在我的公號裡留言,說讓我介紹一下徐三庚,一直沒有動手是因為我並不喜歡這位篆刻大師(是的,不喜歡歸不喜歡)。我的評價是徐三庚的篆刻有強烈的自我個性,如果從學習他出發,容易困在這一種風格之內而不易脫殼重出,他不像漢印或其他大家一樣,學習之後能獲得較多的普適性的藝術規律,什麼意思呢:就是學徐三庚容易被“格式化”,不易出來。如果初學者,建議學其他名家印或者直接在秦漢印裡找出路。

今天我們就一邊稍稍介紹一點徐三庚,一邊說說篆刻學習的入手順序。

看徐三庚的印面,說一說學篆刻學習的入手順序

(徐三庚像)

徐三庚(1826-1890),清代篆刻家。字辛谷,又字詵郭,號井罍,又號袖海,別號金罍山民、似魚室主、餘糧生,浙江紹興上虞人。精於金石文字,善篆隸篆書。苦習《吳紀功碑》,參以金冬心(金農)的側筆用法,纖細流麗,飄逸多姿,在吳熙載、趙之謙外另闢面目。

這是百度百科徐三庚的資料,其實查資料,他比趙之謙還要大三歲,而且他基本上是圈在“鄧派”“印從書出”路子上的大師雖然也在印外尋求取法資源,但與不斷創新的趙之謙並沒有很強的可比性,但卻完全可以稱為“印從出書”的第三人,他前面稱得上大師的就只有鄧石如,吳讓之。

徐三庚一直爭議很大,於是,每當提及,微詞較多,但真正把他的印作整理之後,會發現,這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大師級篆刻家。他跟趙之謙一樣,早年學浙派,後由浙轉徽,學浙派時入手是陳曼生、趙次閒;後又學程邃,四十歲上下開始師法鄧石如、吳讓之,接著又上溯漢磚、漢瓦、漢金文,最後選擇《吳紀功碑》為自己書法和篆刻用字的主要體勢,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完成由浙入皖的歷程。

記得有人在我的公號裡留言,說讓我介紹一下徐三庚,一直沒有動手是因為我並不喜歡這位篆刻大師(是的,不喜歡歸不喜歡)。我的評價是徐三庚的篆刻有強烈的自我個性,如果從學習他出發,容易困在這一種風格之內而不易脫殼重出,他不像漢印或其他大家一樣,學習之後能獲得較多的普適性的藝術規律,什麼意思呢:就是學徐三庚容易被“格式化”,不易出來。如果初學者,建議學其他名家印或者直接在秦漢印裡找出路。

今天我們就一邊稍稍介紹一點徐三庚,一邊說說篆刻學習的入手順序。

看徐三庚的印面,說一說學篆刻學習的入手順序

(徐三庚像)

徐三庚(1826-1890),清代篆刻家。字辛谷,又字詵郭,號井罍,又號袖海,別號金罍山民、似魚室主、餘糧生,浙江紹興上虞人。精於金石文字,善篆隸篆書。苦習《吳紀功碑》,參以金冬心(金農)的側筆用法,纖細流麗,飄逸多姿,在吳熙載、趙之謙外另闢面目。

這是百度百科徐三庚的資料,其實查資料,他比趙之謙還要大三歲,而且他基本上是圈在“鄧派”“印從書出”路子上的大師雖然也在印外尋求取法資源,但與不斷創新的趙之謙並沒有很強的可比性,但卻完全可以稱為“印從出書”的第三人,他前面稱得上大師的就只有鄧石如,吳讓之。

徐三庚一直爭議很大,於是,每當提及,微詞較多,但真正把他的印作整理之後,會發現,這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大師級篆刻家。他跟趙之謙一樣,早年學浙派,後由浙轉徽,學浙派時入手是陳曼生、趙次閒;後又學程邃,四十歲上下開始師法鄧石如、吳讓之,接著又上溯漢磚、漢瓦、漢金文,最後選擇《吳紀功碑》為自己書法和篆刻用字的主要體勢,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完成由浙入皖的歷程。

看徐三庚的印面,說一說學篆刻學習的入手順序

記得有人在我的公號裡留言,說讓我介紹一下徐三庚,一直沒有動手是因為我並不喜歡這位篆刻大師(是的,不喜歡歸不喜歡)。我的評價是徐三庚的篆刻有強烈的自我個性,如果從學習他出發,容易困在這一種風格之內而不易脫殼重出,他不像漢印或其他大家一樣,學習之後能獲得較多的普適性的藝術規律,什麼意思呢:就是學徐三庚容易被“格式化”,不易出來。如果初學者,建議學其他名家印或者直接在秦漢印裡找出路。

今天我們就一邊稍稍介紹一點徐三庚,一邊說說篆刻學習的入手順序。

看徐三庚的印面,說一說學篆刻學習的入手順序

(徐三庚像)

徐三庚(1826-1890),清代篆刻家。字辛谷,又字詵郭,號井罍,又號袖海,別號金罍山民、似魚室主、餘糧生,浙江紹興上虞人。精於金石文字,善篆隸篆書。苦習《吳紀功碑》,參以金冬心(金農)的側筆用法,纖細流麗,飄逸多姿,在吳熙載、趙之謙外另闢面目。

這是百度百科徐三庚的資料,其實查資料,他比趙之謙還要大三歲,而且他基本上是圈在“鄧派”“印從書出”路子上的大師雖然也在印外尋求取法資源,但與不斷創新的趙之謙並沒有很強的可比性,但卻完全可以稱為“印從出書”的第三人,他前面稱得上大師的就只有鄧石如,吳讓之。

徐三庚一直爭議很大,於是,每當提及,微詞較多,但真正把他的印作整理之後,會發現,這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大師級篆刻家。他跟趙之謙一樣,早年學浙派,後由浙轉徽,學浙派時入手是陳曼生、趙次閒;後又學程邃,四十歲上下開始師法鄧石如、吳讓之,接著又上溯漢磚、漢瓦、漢金文,最後選擇《吳紀功碑》為自己書法和篆刻用字的主要體勢,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完成由浙入皖的歷程。

看徐三庚的印面,說一說學篆刻學習的入手順序

看徐三庚的印面,說一說學篆刻學習的入手順序

記得有人在我的公號裡留言,說讓我介紹一下徐三庚,一直沒有動手是因為我並不喜歡這位篆刻大師(是的,不喜歡歸不喜歡)。我的評價是徐三庚的篆刻有強烈的自我個性,如果從學習他出發,容易困在這一種風格之內而不易脫殼重出,他不像漢印或其他大家一樣,學習之後能獲得較多的普適性的藝術規律,什麼意思呢:就是學徐三庚容易被“格式化”,不易出來。如果初學者,建議學其他名家印或者直接在秦漢印裡找出路。

今天我們就一邊稍稍介紹一點徐三庚,一邊說說篆刻學習的入手順序。

看徐三庚的印面,說一說學篆刻學習的入手順序

(徐三庚像)

徐三庚(1826-1890),清代篆刻家。字辛谷,又字詵郭,號井罍,又號袖海,別號金罍山民、似魚室主、餘糧生,浙江紹興上虞人。精於金石文字,善篆隸篆書。苦習《吳紀功碑》,參以金冬心(金農)的側筆用法,纖細流麗,飄逸多姿,在吳熙載、趙之謙外另闢面目。

這是百度百科徐三庚的資料,其實查資料,他比趙之謙還要大三歲,而且他基本上是圈在“鄧派”“印從書出”路子上的大師雖然也在印外尋求取法資源,但與不斷創新的趙之謙並沒有很強的可比性,但卻完全可以稱為“印從出書”的第三人,他前面稱得上大師的就只有鄧石如,吳讓之。

徐三庚一直爭議很大,於是,每當提及,微詞較多,但真正把他的印作整理之後,會發現,這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大師級篆刻家。他跟趙之謙一樣,早年學浙派,後由浙轉徽,學浙派時入手是陳曼生、趙次閒;後又學程邃,四十歲上下開始師法鄧石如、吳讓之,接著又上溯漢磚、漢瓦、漢金文,最後選擇《吳紀功碑》為自己書法和篆刻用字的主要體勢,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完成由浙入皖的歷程。

看徐三庚的印面,說一說學篆刻學習的入手順序

看徐三庚的印面,說一說學篆刻學習的入手順序

看徐三庚的印面,說一說學篆刻學習的入手順序

記得有人在我的公號裡留言,說讓我介紹一下徐三庚,一直沒有動手是因為我並不喜歡這位篆刻大師(是的,不喜歡歸不喜歡)。我的評價是徐三庚的篆刻有強烈的自我個性,如果從學習他出發,容易困在這一種風格之內而不易脫殼重出,他不像漢印或其他大家一樣,學習之後能獲得較多的普適性的藝術規律,什麼意思呢:就是學徐三庚容易被“格式化”,不易出來。如果初學者,建議學其他名家印或者直接在秦漢印裡找出路。

今天我們就一邊稍稍介紹一點徐三庚,一邊說說篆刻學習的入手順序。

看徐三庚的印面,說一說學篆刻學習的入手順序

(徐三庚像)

徐三庚(1826-1890),清代篆刻家。字辛谷,又字詵郭,號井罍,又號袖海,別號金罍山民、似魚室主、餘糧生,浙江紹興上虞人。精於金石文字,善篆隸篆書。苦習《吳紀功碑》,參以金冬心(金農)的側筆用法,纖細流麗,飄逸多姿,在吳熙載、趙之謙外另闢面目。

這是百度百科徐三庚的資料,其實查資料,他比趙之謙還要大三歲,而且他基本上是圈在“鄧派”“印從書出”路子上的大師雖然也在印外尋求取法資源,但與不斷創新的趙之謙並沒有很強的可比性,但卻完全可以稱為“印從出書”的第三人,他前面稱得上大師的就只有鄧石如,吳讓之。

徐三庚一直爭議很大,於是,每當提及,微詞較多,但真正把他的印作整理之後,會發現,這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大師級篆刻家。他跟趙之謙一樣,早年學浙派,後由浙轉徽,學浙派時入手是陳曼生、趙次閒;後又學程邃,四十歲上下開始師法鄧石如、吳讓之,接著又上溯漢磚、漢瓦、漢金文,最後選擇《吳紀功碑》為自己書法和篆刻用字的主要體勢,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完成由浙入皖的歷程。

看徐三庚的印面,說一說學篆刻學習的入手順序

看徐三庚的印面,說一說學篆刻學習的入手順序

看徐三庚的印面,說一說學篆刻學習的入手順序

看徐三庚的印面,說一說學篆刻學習的入手順序

記得有人在我的公號裡留言,說讓我介紹一下徐三庚,一直沒有動手是因為我並不喜歡這位篆刻大師(是的,不喜歡歸不喜歡)。我的評價是徐三庚的篆刻有強烈的自我個性,如果從學習他出發,容易困在這一種風格之內而不易脫殼重出,他不像漢印或其他大家一樣,學習之後能獲得較多的普適性的藝術規律,什麼意思呢:就是學徐三庚容易被“格式化”,不易出來。如果初學者,建議學其他名家印或者直接在秦漢印裡找出路。

今天我們就一邊稍稍介紹一點徐三庚,一邊說說篆刻學習的入手順序。

看徐三庚的印面,說一說學篆刻學習的入手順序

(徐三庚像)

徐三庚(1826-1890),清代篆刻家。字辛谷,又字詵郭,號井罍,又號袖海,別號金罍山民、似魚室主、餘糧生,浙江紹興上虞人。精於金石文字,善篆隸篆書。苦習《吳紀功碑》,參以金冬心(金農)的側筆用法,纖細流麗,飄逸多姿,在吳熙載、趙之謙外另闢面目。

這是百度百科徐三庚的資料,其實查資料,他比趙之謙還要大三歲,而且他基本上是圈在“鄧派”“印從書出”路子上的大師雖然也在印外尋求取法資源,但與不斷創新的趙之謙並沒有很強的可比性,但卻完全可以稱為“印從出書”的第三人,他前面稱得上大師的就只有鄧石如,吳讓之。

徐三庚一直爭議很大,於是,每當提及,微詞較多,但真正把他的印作整理之後,會發現,這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大師級篆刻家。他跟趙之謙一樣,早年學浙派,後由浙轉徽,學浙派時入手是陳曼生、趙次閒;後又學程邃,四十歲上下開始師法鄧石如、吳讓之,接著又上溯漢磚、漢瓦、漢金文,最後選擇《吳紀功碑》為自己書法和篆刻用字的主要體勢,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完成由浙入皖的歷程。

看徐三庚的印面,說一說學篆刻學習的入手順序

看徐三庚的印面,說一說學篆刻學習的入手順序

看徐三庚的印面,說一說學篆刻學習的入手順序

看徐三庚的印面,說一說學篆刻學習的入手順序

看徐三庚的印面,說一說學篆刻學習的入手順序

吳讓之對趙之謙不認可的是“讓頭舒足”,如果讓吳讓之評價徐三庚,估計他一定會被徐三庚印的“故作姿態”氣死,因為,這種“故作姿態”正是徐三庚強烈的個性特徵。也就是說,這是他的“個性風格”

今天在朋友圈看到幾方徐三庚的原印,很是喜歡,分享過來。

記得有人在我的公號裡留言,說讓我介紹一下徐三庚,一直沒有動手是因為我並不喜歡這位篆刻大師(是的,不喜歡歸不喜歡)。我的評價是徐三庚的篆刻有強烈的自我個性,如果從學習他出發,容易困在這一種風格之內而不易脫殼重出,他不像漢印或其他大家一樣,學習之後能獲得較多的普適性的藝術規律,什麼意思呢:就是學徐三庚容易被“格式化”,不易出來。如果初學者,建議學其他名家印或者直接在秦漢印裡找出路。

今天我們就一邊稍稍介紹一點徐三庚,一邊說說篆刻學習的入手順序。

看徐三庚的印面,說一說學篆刻學習的入手順序

(徐三庚像)

徐三庚(1826-1890),清代篆刻家。字辛谷,又字詵郭,號井罍,又號袖海,別號金罍山民、似魚室主、餘糧生,浙江紹興上虞人。精於金石文字,善篆隸篆書。苦習《吳紀功碑》,參以金冬心(金農)的側筆用法,纖細流麗,飄逸多姿,在吳熙載、趙之謙外另闢面目。

這是百度百科徐三庚的資料,其實查資料,他比趙之謙還要大三歲,而且他基本上是圈在“鄧派”“印從書出”路子上的大師雖然也在印外尋求取法資源,但與不斷創新的趙之謙並沒有很強的可比性,但卻完全可以稱為“印從出書”的第三人,他前面稱得上大師的就只有鄧石如,吳讓之。

徐三庚一直爭議很大,於是,每當提及,微詞較多,但真正把他的印作整理之後,會發現,這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大師級篆刻家。他跟趙之謙一樣,早年學浙派,後由浙轉徽,學浙派時入手是陳曼生、趙次閒;後又學程邃,四十歲上下開始師法鄧石如、吳讓之,接著又上溯漢磚、漢瓦、漢金文,最後選擇《吳紀功碑》為自己書法和篆刻用字的主要體勢,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完成由浙入皖的歷程。

看徐三庚的印面,說一說學篆刻學習的入手順序

看徐三庚的印面,說一說學篆刻學習的入手順序

看徐三庚的印面,說一說學篆刻學習的入手順序

看徐三庚的印面,說一說學篆刻學習的入手順序

看徐三庚的印面,說一說學篆刻學習的入手順序

吳讓之對趙之謙不認可的是“讓頭舒足”,如果讓吳讓之評價徐三庚,估計他一定會被徐三庚印的“故作姿態”氣死,因為,這種“故作姿態”正是徐三庚強烈的個性特徵。也就是說,這是他的“個性風格”

今天在朋友圈看到幾方徐三庚的原印,很是喜歡,分享過來。

看徐三庚的印面,說一說學篆刻學習的入手順序

記得有人在我的公號裡留言,說讓我介紹一下徐三庚,一直沒有動手是因為我並不喜歡這位篆刻大師(是的,不喜歡歸不喜歡)。我的評價是徐三庚的篆刻有強烈的自我個性,如果從學習他出發,容易困在這一種風格之內而不易脫殼重出,他不像漢印或其他大家一樣,學習之後能獲得較多的普適性的藝術規律,什麼意思呢:就是學徐三庚容易被“格式化”,不易出來。如果初學者,建議學其他名家印或者直接在秦漢印裡找出路。

今天我們就一邊稍稍介紹一點徐三庚,一邊說說篆刻學習的入手順序。

看徐三庚的印面,說一說學篆刻學習的入手順序

(徐三庚像)

徐三庚(1826-1890),清代篆刻家。字辛谷,又字詵郭,號井罍,又號袖海,別號金罍山民、似魚室主、餘糧生,浙江紹興上虞人。精於金石文字,善篆隸篆書。苦習《吳紀功碑》,參以金冬心(金農)的側筆用法,纖細流麗,飄逸多姿,在吳熙載、趙之謙外另闢面目。

這是百度百科徐三庚的資料,其實查資料,他比趙之謙還要大三歲,而且他基本上是圈在“鄧派”“印從書出”路子上的大師雖然也在印外尋求取法資源,但與不斷創新的趙之謙並沒有很強的可比性,但卻完全可以稱為“印從出書”的第三人,他前面稱得上大師的就只有鄧石如,吳讓之。

徐三庚一直爭議很大,於是,每當提及,微詞較多,但真正把他的印作整理之後,會發現,這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大師級篆刻家。他跟趙之謙一樣,早年學浙派,後由浙轉徽,學浙派時入手是陳曼生、趙次閒;後又學程邃,四十歲上下開始師法鄧石如、吳讓之,接著又上溯漢磚、漢瓦、漢金文,最後選擇《吳紀功碑》為自己書法和篆刻用字的主要體勢,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完成由浙入皖的歷程。

看徐三庚的印面,說一說學篆刻學習的入手順序

看徐三庚的印面,說一說學篆刻學習的入手順序

看徐三庚的印面,說一說學篆刻學習的入手順序

看徐三庚的印面,說一說學篆刻學習的入手順序

看徐三庚的印面,說一說學篆刻學習的入手順序

吳讓之對趙之謙不認可的是“讓頭舒足”,如果讓吳讓之評價徐三庚,估計他一定會被徐三庚印的“故作姿態”氣死,因為,這種“故作姿態”正是徐三庚強烈的個性特徵。也就是說,這是他的“個性風格”

今天在朋友圈看到幾方徐三庚的原印,很是喜歡,分享過來。

看徐三庚的印面,說一說學篆刻學習的入手順序

看徐三庚的印面,說一說學篆刻學習的入手順序

記得有人在我的公號裡留言,說讓我介紹一下徐三庚,一直沒有動手是因為我並不喜歡這位篆刻大師(是的,不喜歡歸不喜歡)。我的評價是徐三庚的篆刻有強烈的自我個性,如果從學習他出發,容易困在這一種風格之內而不易脫殼重出,他不像漢印或其他大家一樣,學習之後能獲得較多的普適性的藝術規律,什麼意思呢:就是學徐三庚容易被“格式化”,不易出來。如果初學者,建議學其他名家印或者直接在秦漢印裡找出路。

今天我們就一邊稍稍介紹一點徐三庚,一邊說說篆刻學習的入手順序。

看徐三庚的印面,說一說學篆刻學習的入手順序

(徐三庚像)

徐三庚(1826-1890),清代篆刻家。字辛谷,又字詵郭,號井罍,又號袖海,別號金罍山民、似魚室主、餘糧生,浙江紹興上虞人。精於金石文字,善篆隸篆書。苦習《吳紀功碑》,參以金冬心(金農)的側筆用法,纖細流麗,飄逸多姿,在吳熙載、趙之謙外另闢面目。

這是百度百科徐三庚的資料,其實查資料,他比趙之謙還要大三歲,而且他基本上是圈在“鄧派”“印從書出”路子上的大師雖然也在印外尋求取法資源,但與不斷創新的趙之謙並沒有很強的可比性,但卻完全可以稱為“印從出書”的第三人,他前面稱得上大師的就只有鄧石如,吳讓之。

徐三庚一直爭議很大,於是,每當提及,微詞較多,但真正把他的印作整理之後,會發現,這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大師級篆刻家。他跟趙之謙一樣,早年學浙派,後由浙轉徽,學浙派時入手是陳曼生、趙次閒;後又學程邃,四十歲上下開始師法鄧石如、吳讓之,接著又上溯漢磚、漢瓦、漢金文,最後選擇《吳紀功碑》為自己書法和篆刻用字的主要體勢,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完成由浙入皖的歷程。

看徐三庚的印面,說一說學篆刻學習的入手順序

看徐三庚的印面,說一說學篆刻學習的入手順序

看徐三庚的印面,說一說學篆刻學習的入手順序

看徐三庚的印面,說一說學篆刻學習的入手順序

看徐三庚的印面,說一說學篆刻學習的入手順序

吳讓之對趙之謙不認可的是“讓頭舒足”,如果讓吳讓之評價徐三庚,估計他一定會被徐三庚印的“故作姿態”氣死,因為,這種“故作姿態”正是徐三庚強烈的個性特徵。也就是說,這是他的“個性風格”

今天在朋友圈看到幾方徐三庚的原印,很是喜歡,分享過來。

看徐三庚的印面,說一說學篆刻學習的入手順序

看徐三庚的印面,說一說學篆刻學習的入手順序

看徐三庚的印面,說一說學篆刻學習的入手順序

記得有人在我的公號裡留言,說讓我介紹一下徐三庚,一直沒有動手是因為我並不喜歡這位篆刻大師(是的,不喜歡歸不喜歡)。我的評價是徐三庚的篆刻有強烈的自我個性,如果從學習他出發,容易困在這一種風格之內而不易脫殼重出,他不像漢印或其他大家一樣,學習之後能獲得較多的普適性的藝術規律,什麼意思呢:就是學徐三庚容易被“格式化”,不易出來。如果初學者,建議學其他名家印或者直接在秦漢印裡找出路。

今天我們就一邊稍稍介紹一點徐三庚,一邊說說篆刻學習的入手順序。

看徐三庚的印面,說一說學篆刻學習的入手順序

(徐三庚像)

徐三庚(1826-1890),清代篆刻家。字辛谷,又字詵郭,號井罍,又號袖海,別號金罍山民、似魚室主、餘糧生,浙江紹興上虞人。精於金石文字,善篆隸篆書。苦習《吳紀功碑》,參以金冬心(金農)的側筆用法,纖細流麗,飄逸多姿,在吳熙載、趙之謙外另闢面目。

這是百度百科徐三庚的資料,其實查資料,他比趙之謙還要大三歲,而且他基本上是圈在“鄧派”“印從書出”路子上的大師雖然也在印外尋求取法資源,但與不斷創新的趙之謙並沒有很強的可比性,但卻完全可以稱為“印從出書”的第三人,他前面稱得上大師的就只有鄧石如,吳讓之。

徐三庚一直爭議很大,於是,每當提及,微詞較多,但真正把他的印作整理之後,會發現,這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大師級篆刻家。他跟趙之謙一樣,早年學浙派,後由浙轉徽,學浙派時入手是陳曼生、趙次閒;後又學程邃,四十歲上下開始師法鄧石如、吳讓之,接著又上溯漢磚、漢瓦、漢金文,最後選擇《吳紀功碑》為自己書法和篆刻用字的主要體勢,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完成由浙入皖的歷程。

看徐三庚的印面,說一說學篆刻學習的入手順序

看徐三庚的印面,說一說學篆刻學習的入手順序

看徐三庚的印面,說一說學篆刻學習的入手順序

看徐三庚的印面,說一說學篆刻學習的入手順序

看徐三庚的印面,說一說學篆刻學習的入手順序

吳讓之對趙之謙不認可的是“讓頭舒足”,如果讓吳讓之評價徐三庚,估計他一定會被徐三庚印的“故作姿態”氣死,因為,這種“故作姿態”正是徐三庚強烈的個性特徵。也就是說,這是他的“個性風格”

今天在朋友圈看到幾方徐三庚的原印,很是喜歡,分享過來。

看徐三庚的印面,說一說學篆刻學習的入手順序

看徐三庚的印面,說一說學篆刻學習的入手順序

看徐三庚的印面,說一說學篆刻學習的入手順序

看徐三庚的印面,說一說學篆刻學習的入手順序

記得有人在我的公號裡留言,說讓我介紹一下徐三庚,一直沒有動手是因為我並不喜歡這位篆刻大師(是的,不喜歡歸不喜歡)。我的評價是徐三庚的篆刻有強烈的自我個性,如果從學習他出發,容易困在這一種風格之內而不易脫殼重出,他不像漢印或其他大家一樣,學習之後能獲得較多的普適性的藝術規律,什麼意思呢:就是學徐三庚容易被“格式化”,不易出來。如果初學者,建議學其他名家印或者直接在秦漢印裡找出路。

今天我們就一邊稍稍介紹一點徐三庚,一邊說說篆刻學習的入手順序。

看徐三庚的印面,說一說學篆刻學習的入手順序

(徐三庚像)

徐三庚(1826-1890),清代篆刻家。字辛谷,又字詵郭,號井罍,又號袖海,別號金罍山民、似魚室主、餘糧生,浙江紹興上虞人。精於金石文字,善篆隸篆書。苦習《吳紀功碑》,參以金冬心(金農)的側筆用法,纖細流麗,飄逸多姿,在吳熙載、趙之謙外另闢面目。

這是百度百科徐三庚的資料,其實查資料,他比趙之謙還要大三歲,而且他基本上是圈在“鄧派”“印從書出”路子上的大師雖然也在印外尋求取法資源,但與不斷創新的趙之謙並沒有很強的可比性,但卻完全可以稱為“印從出書”的第三人,他前面稱得上大師的就只有鄧石如,吳讓之。

徐三庚一直爭議很大,於是,每當提及,微詞較多,但真正把他的印作整理之後,會發現,這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大師級篆刻家。他跟趙之謙一樣,早年學浙派,後由浙轉徽,學浙派時入手是陳曼生、趙次閒;後又學程邃,四十歲上下開始師法鄧石如、吳讓之,接著又上溯漢磚、漢瓦、漢金文,最後選擇《吳紀功碑》為自己書法和篆刻用字的主要體勢,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完成由浙入皖的歷程。

看徐三庚的印面,說一說學篆刻學習的入手順序

看徐三庚的印面,說一說學篆刻學習的入手順序

看徐三庚的印面,說一說學篆刻學習的入手順序

看徐三庚的印面,說一說學篆刻學習的入手順序

看徐三庚的印面,說一說學篆刻學習的入手順序

吳讓之對趙之謙不認可的是“讓頭舒足”,如果讓吳讓之評價徐三庚,估計他一定會被徐三庚印的“故作姿態”氣死,因為,這種“故作姿態”正是徐三庚強烈的個性特徵。也就是說,這是他的“個性風格”

今天在朋友圈看到幾方徐三庚的原印,很是喜歡,分享過來。

看徐三庚的印面,說一說學篆刻學習的入手順序

看徐三庚的印面,說一說學篆刻學習的入手順序

看徐三庚的印面,說一說學篆刻學習的入手順序

看徐三庚的印面,說一說學篆刻學習的入手順序

看徐三庚的印面,說一說學篆刻學習的入手順序

記得有人在我的公號裡留言,說讓我介紹一下徐三庚,一直沒有動手是因為我並不喜歡這位篆刻大師(是的,不喜歡歸不喜歡)。我的評價是徐三庚的篆刻有強烈的自我個性,如果從學習他出發,容易困在這一種風格之內而不易脫殼重出,他不像漢印或其他大家一樣,學習之後能獲得較多的普適性的藝術規律,什麼意思呢:就是學徐三庚容易被“格式化”,不易出來。如果初學者,建議學其他名家印或者直接在秦漢印裡找出路。

今天我們就一邊稍稍介紹一點徐三庚,一邊說說篆刻學習的入手順序。

看徐三庚的印面,說一說學篆刻學習的入手順序

(徐三庚像)

徐三庚(1826-1890),清代篆刻家。字辛谷,又字詵郭,號井罍,又號袖海,別號金罍山民、似魚室主、餘糧生,浙江紹興上虞人。精於金石文字,善篆隸篆書。苦習《吳紀功碑》,參以金冬心(金農)的側筆用法,纖細流麗,飄逸多姿,在吳熙載、趙之謙外另闢面目。

這是百度百科徐三庚的資料,其實查資料,他比趙之謙還要大三歲,而且他基本上是圈在“鄧派”“印從書出”路子上的大師雖然也在印外尋求取法資源,但與不斷創新的趙之謙並沒有很強的可比性,但卻完全可以稱為“印從出書”的第三人,他前面稱得上大師的就只有鄧石如,吳讓之。

徐三庚一直爭議很大,於是,每當提及,微詞較多,但真正把他的印作整理之後,會發現,這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大師級篆刻家。他跟趙之謙一樣,早年學浙派,後由浙轉徽,學浙派時入手是陳曼生、趙次閒;後又學程邃,四十歲上下開始師法鄧石如、吳讓之,接著又上溯漢磚、漢瓦、漢金文,最後選擇《吳紀功碑》為自己書法和篆刻用字的主要體勢,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完成由浙入皖的歷程。

看徐三庚的印面,說一說學篆刻學習的入手順序

看徐三庚的印面,說一說學篆刻學習的入手順序

看徐三庚的印面,說一說學篆刻學習的入手順序

看徐三庚的印面,說一說學篆刻學習的入手順序

看徐三庚的印面,說一說學篆刻學習的入手順序

吳讓之對趙之謙不認可的是“讓頭舒足”,如果讓吳讓之評價徐三庚,估計他一定會被徐三庚印的“故作姿態”氣死,因為,這種“故作姿態”正是徐三庚強烈的個性特徵。也就是說,這是他的“個性風格”

今天在朋友圈看到幾方徐三庚的原印,很是喜歡,分享過來。

看徐三庚的印面,說一說學篆刻學習的入手順序

看徐三庚的印面,說一說學篆刻學習的入手順序

看徐三庚的印面,說一說學篆刻學習的入手順序

看徐三庚的印面,說一說學篆刻學習的入手順序

看徐三庚的印面,說一說學篆刻學習的入手順序

看徐三庚的印面,說一說學篆刻學習的入手順序

記得有人在我的公號裡留言,說讓我介紹一下徐三庚,一直沒有動手是因為我並不喜歡這位篆刻大師(是的,不喜歡歸不喜歡)。我的評價是徐三庚的篆刻有強烈的自我個性,如果從學習他出發,容易困在這一種風格之內而不易脫殼重出,他不像漢印或其他大家一樣,學習之後能獲得較多的普適性的藝術規律,什麼意思呢:就是學徐三庚容易被“格式化”,不易出來。如果初學者,建議學其他名家印或者直接在秦漢印裡找出路。

今天我們就一邊稍稍介紹一點徐三庚,一邊說說篆刻學習的入手順序。

看徐三庚的印面,說一說學篆刻學習的入手順序

(徐三庚像)

徐三庚(1826-1890),清代篆刻家。字辛谷,又字詵郭,號井罍,又號袖海,別號金罍山民、似魚室主、餘糧生,浙江紹興上虞人。精於金石文字,善篆隸篆書。苦習《吳紀功碑》,參以金冬心(金農)的側筆用法,纖細流麗,飄逸多姿,在吳熙載、趙之謙外另闢面目。

這是百度百科徐三庚的資料,其實查資料,他比趙之謙還要大三歲,而且他基本上是圈在“鄧派”“印從書出”路子上的大師雖然也在印外尋求取法資源,但與不斷創新的趙之謙並沒有很強的可比性,但卻完全可以稱為“印從出書”的第三人,他前面稱得上大師的就只有鄧石如,吳讓之。

徐三庚一直爭議很大,於是,每當提及,微詞較多,但真正把他的印作整理之後,會發現,這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大師級篆刻家。他跟趙之謙一樣,早年學浙派,後由浙轉徽,學浙派時入手是陳曼生、趙次閒;後又學程邃,四十歲上下開始師法鄧石如、吳讓之,接著又上溯漢磚、漢瓦、漢金文,最後選擇《吳紀功碑》為自己書法和篆刻用字的主要體勢,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完成由浙入皖的歷程。

看徐三庚的印面,說一說學篆刻學習的入手順序

看徐三庚的印面,說一說學篆刻學習的入手順序

看徐三庚的印面,說一說學篆刻學習的入手順序

看徐三庚的印面,說一說學篆刻學習的入手順序

看徐三庚的印面,說一說學篆刻學習的入手順序

吳讓之對趙之謙不認可的是“讓頭舒足”,如果讓吳讓之評價徐三庚,估計他一定會被徐三庚印的“故作姿態”氣死,因為,這種“故作姿態”正是徐三庚強烈的個性特徵。也就是說,這是他的“個性風格”

今天在朋友圈看到幾方徐三庚的原印,很是喜歡,分享過來。

看徐三庚的印面,說一說學篆刻學習的入手順序

看徐三庚的印面,說一說學篆刻學習的入手順序

看徐三庚的印面,說一說學篆刻學習的入手順序

看徐三庚的印面,說一說學篆刻學習的入手順序

看徐三庚的印面,說一說學篆刻學習的入手順序

看徐三庚的印面,說一說學篆刻學習的入手順序

看徐三庚的印面,說一說學篆刻學習的入手順序

記得有人在我的公號裡留言,說讓我介紹一下徐三庚,一直沒有動手是因為我並不喜歡這位篆刻大師(是的,不喜歡歸不喜歡)。我的評價是徐三庚的篆刻有強烈的自我個性,如果從學習他出發,容易困在這一種風格之內而不易脫殼重出,他不像漢印或其他大家一樣,學習之後能獲得較多的普適性的藝術規律,什麼意思呢:就是學徐三庚容易被“格式化”,不易出來。如果初學者,建議學其他名家印或者直接在秦漢印裡找出路。

今天我們就一邊稍稍介紹一點徐三庚,一邊說說篆刻學習的入手順序。

看徐三庚的印面,說一說學篆刻學習的入手順序

(徐三庚像)

徐三庚(1826-1890),清代篆刻家。字辛谷,又字詵郭,號井罍,又號袖海,別號金罍山民、似魚室主、餘糧生,浙江紹興上虞人。精於金石文字,善篆隸篆書。苦習《吳紀功碑》,參以金冬心(金農)的側筆用法,纖細流麗,飄逸多姿,在吳熙載、趙之謙外另闢面目。

這是百度百科徐三庚的資料,其實查資料,他比趙之謙還要大三歲,而且他基本上是圈在“鄧派”“印從書出”路子上的大師雖然也在印外尋求取法資源,但與不斷創新的趙之謙並沒有很強的可比性,但卻完全可以稱為“印從出書”的第三人,他前面稱得上大師的就只有鄧石如,吳讓之。

徐三庚一直爭議很大,於是,每當提及,微詞較多,但真正把他的印作整理之後,會發現,這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大師級篆刻家。他跟趙之謙一樣,早年學浙派,後由浙轉徽,學浙派時入手是陳曼生、趙次閒;後又學程邃,四十歲上下開始師法鄧石如、吳讓之,接著又上溯漢磚、漢瓦、漢金文,最後選擇《吳紀功碑》為自己書法和篆刻用字的主要體勢,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完成由浙入皖的歷程。

看徐三庚的印面,說一說學篆刻學習的入手順序

看徐三庚的印面,說一說學篆刻學習的入手順序

看徐三庚的印面,說一說學篆刻學習的入手順序

看徐三庚的印面,說一說學篆刻學習的入手順序

看徐三庚的印面,說一說學篆刻學習的入手順序

吳讓之對趙之謙不認可的是“讓頭舒足”,如果讓吳讓之評價徐三庚,估計他一定會被徐三庚印的“故作姿態”氣死,因為,這種“故作姿態”正是徐三庚強烈的個性特徵。也就是說,這是他的“個性風格”

今天在朋友圈看到幾方徐三庚的原印,很是喜歡,分享過來。

看徐三庚的印面,說一說學篆刻學習的入手順序

看徐三庚的印面,說一說學篆刻學習的入手順序

看徐三庚的印面,說一說學篆刻學習的入手順序

看徐三庚的印面,說一說學篆刻學習的入手順序

看徐三庚的印面,說一說學篆刻學習的入手順序

看徐三庚的印面,說一說學篆刻學習的入手順序

看徐三庚的印面,說一說學篆刻學習的入手順序

看徐三庚的印面,說一說學篆刻學習的入手順序

記得有人在我的公號裡留言,說讓我介紹一下徐三庚,一直沒有動手是因為我並不喜歡這位篆刻大師(是的,不喜歡歸不喜歡)。我的評價是徐三庚的篆刻有強烈的自我個性,如果從學習他出發,容易困在這一種風格之內而不易脫殼重出,他不像漢印或其他大家一樣,學習之後能獲得較多的普適性的藝術規律,什麼意思呢:就是學徐三庚容易被“格式化”,不易出來。如果初學者,建議學其他名家印或者直接在秦漢印裡找出路。

今天我們就一邊稍稍介紹一點徐三庚,一邊說說篆刻學習的入手順序。

看徐三庚的印面,說一說學篆刻學習的入手順序

(徐三庚像)

徐三庚(1826-1890),清代篆刻家。字辛谷,又字詵郭,號井罍,又號袖海,別號金罍山民、似魚室主、餘糧生,浙江紹興上虞人。精於金石文字,善篆隸篆書。苦習《吳紀功碑》,參以金冬心(金農)的側筆用法,纖細流麗,飄逸多姿,在吳熙載、趙之謙外另闢面目。

這是百度百科徐三庚的資料,其實查資料,他比趙之謙還要大三歲,而且他基本上是圈在“鄧派”“印從書出”路子上的大師雖然也在印外尋求取法資源,但與不斷創新的趙之謙並沒有很強的可比性,但卻完全可以稱為“印從出書”的第三人,他前面稱得上大師的就只有鄧石如,吳讓之。

徐三庚一直爭議很大,於是,每當提及,微詞較多,但真正把他的印作整理之後,會發現,這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大師級篆刻家。他跟趙之謙一樣,早年學浙派,後由浙轉徽,學浙派時入手是陳曼生、趙次閒;後又學程邃,四十歲上下開始師法鄧石如、吳讓之,接著又上溯漢磚、漢瓦、漢金文,最後選擇《吳紀功碑》為自己書法和篆刻用字的主要體勢,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完成由浙入皖的歷程。

看徐三庚的印面,說一說學篆刻學習的入手順序

看徐三庚的印面,說一說學篆刻學習的入手順序

看徐三庚的印面,說一說學篆刻學習的入手順序

看徐三庚的印面,說一說學篆刻學習的入手順序

看徐三庚的印面,說一說學篆刻學習的入手順序

吳讓之對趙之謙不認可的是“讓頭舒足”,如果讓吳讓之評價徐三庚,估計他一定會被徐三庚印的“故作姿態”氣死,因為,這種“故作姿態”正是徐三庚強烈的個性特徵。也就是說,這是他的“個性風格”

今天在朋友圈看到幾方徐三庚的原印,很是喜歡,分享過來。

看徐三庚的印面,說一說學篆刻學習的入手順序

看徐三庚的印面,說一說學篆刻學習的入手順序

看徐三庚的印面,說一說學篆刻學習的入手順序

看徐三庚的印面,說一說學篆刻學習的入手順序

看徐三庚的印面,說一說學篆刻學習的入手順序

看徐三庚的印面,說一說學篆刻學習的入手順序

看徐三庚的印面,說一說學篆刻學習的入手順序

看徐三庚的印面,說一說學篆刻學習的入手順序

看徐三庚的印面,說一說學篆刻學習的入手順序

我們從徐三庚這裡能看到很多東西,比如漢印的端方正直,比如線條的印從書出的流暢,比如運刀的從容堅定,比如章法的嚴整和諧,比如字法與印面的適應等等,要成一家“有自己風格的篆刻人”,路很長,究竟要如何走,如何練習,能快點接近這個“目的地”呢?

我認可(純個人觀點)的學習篆刻的順序是這樣的:

1、從臨摹秦漢印入手,尤其是漢印,我也一直在理漢印的作業,希望真的如吳昌碩所說的“撫擬漢印者宜先從平實一路入手,庶無流弊矣”。學這些漢印,目的在於掌握篆刻印章的基本章法、刀法的運用和篆字的變形,後期學漢印的各種風格又可以學到粗獷、雄渾、典雅、灑脫、率真等不同路線的風格氣質(這些印面類型漢印裡全部都有),下狠功夫學紮實了。

2、有了秦漢印章的規矩之後,再參考、摹清代中晚期著名印人的作品,如浙派的陳鴻壽、趙之琛,體會一下有浙派“有風格的漢印”在篆法、刀法上的特徵;再通過對吳讓之、趙之謙、黃牧甫等人作品的臨摹,一邊體會運刀如筆的感覺,一面拓展自己對印外取法資源的學習,漸漸接近“印外求印”。

3、有了以上兩種基礎之後,再上溯到戰國古璽,體會古璽的精緻秀雅或奇肆詭譎或稚拙天趣,再得陰陽、奇正之變。

4、找一家較晚近的大師為樣本(當然以自己喜歡為選擇標準),把他的作品臨個盡透,慢慢鍛造自家氣質。

5、再回到秦漢印章裡,不斷臨習,學習漢印端凝渾厚大方穩重的氣質。

以上五項,反覆多次,再加以文學、文字學、金石學等方面修養的提高,漸次形成自己穩定的風格。如此算來,幾十年過去是肯定的。“有好都能累此生”決不是白說的。吳昌碩說,要想成名成家,至少得辛苦半世,也不是虛言。

(【老李刻堂】之214,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