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的章法猶如繪畫的構圖,在形式美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一方印章的篆法、刀法無論有多精彩,章法平庸,就會前功盡棄。章法,是把所要刻的文字,根據印面位置一字一畫地置於印章之中,使其各得其位,整體虛實相間,顧盼生情,妙趣橫生。

前人對章法有過精闢的論述:“一印之章法,如大匠之造屋,先酌地勢之形,圖像之間架,及胸中有全屋,而後量材準尺寸⋯⋯”篆刻的章法如同大匠造屋,對建築藍圖設計,胸中無具體構思,局部無合理安排,只能導致失敗。綜觀歷代有成就的篆刻家,無不對章法十分重視。相傳吳昌碩刻印,必先靜坐默想,反覆構思,俟有所得,然後再在紙上起稿。有時起稿要反覆修改達數十次,滿意後再寫上印面。可見大師對章法的重視程度。所以我們對章法佈局一定要有足夠的重視,若草草了事,習以為常,則很難有所建樹。

篆刻的章法千變萬化,方寸之間氣象萬千,但也不是玄妙到無法捉摸的地步,只要我們從先賢的作品中深入研究,不斷總結,找出基本規律,掌握基本的表現手法,也不是十分艱難的事情。至於形成自己的風格,則要在前人的基礎上,在各方面的素質不斷提高後,方能逐步形成。下面根據前人常見成功的印例,對印文布排、章法佈局作一簡要的介紹和分析。

(一)印文布排

印文的字數多少不一,少者一二字,多者數十字。在布排的順序上古今基本相同,一般均是按照先上後下,先右後左順序進行的。在相同字數的印中,又有各種不同的排列方法,這是因為文字結構筆畫繁簡的不同,為了章法的需要而進行的變化。

1.一字印,常見的有置於中央,或靠上或靠左、右。

2.兩字印,布排方式有兩種:

篆刻的章法猶如繪畫的構圖,在形式美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一方印章的篆法、刀法無論有多精彩,章法平庸,就會前功盡棄。章法,是把所要刻的文字,根據印面位置一字一畫地置於印章之中,使其各得其位,整體虛實相間,顧盼生情,妙趣橫生。

前人對章法有過精闢的論述:“一印之章法,如大匠之造屋,先酌地勢之形,圖像之間架,及胸中有全屋,而後量材準尺寸⋯⋯”篆刻的章法如同大匠造屋,對建築藍圖設計,胸中無具體構思,局部無合理安排,只能導致失敗。綜觀歷代有成就的篆刻家,無不對章法十分重視。相傳吳昌碩刻印,必先靜坐默想,反覆構思,俟有所得,然後再在紙上起稿。有時起稿要反覆修改達數十次,滿意後再寫上印面。可見大師對章法的重視程度。所以我們對章法佈局一定要有足夠的重視,若草草了事,習以為常,則很難有所建樹。

篆刻的章法千變萬化,方寸之間氣象萬千,但也不是玄妙到無法捉摸的地步,只要我們從先賢的作品中深入研究,不斷總結,找出基本規律,掌握基本的表現手法,也不是十分艱難的事情。至於形成自己的風格,則要在前人的基礎上,在各方面的素質不斷提高後,方能逐步形成。下面根據前人常見成功的印例,對印文布排、章法佈局作一簡要的介紹和分析。

(一)印文布排

印文的字數多少不一,少者一二字,多者數十字。在布排的順序上古今基本相同,一般均是按照先上後下,先右後左順序進行的。在相同字數的印中,又有各種不同的排列方法,這是因為文字結構筆畫繁簡的不同,為了章法的需要而進行的變化。

1.一字印,常見的有置於中央,或靠上或靠左、右。

2.兩字印,布排方式有兩種: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3.三字印,布排方式有四種:

篆刻的章法猶如繪畫的構圖,在形式美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一方印章的篆法、刀法無論有多精彩,章法平庸,就會前功盡棄。章法,是把所要刻的文字,根據印面位置一字一畫地置於印章之中,使其各得其位,整體虛實相間,顧盼生情,妙趣橫生。

前人對章法有過精闢的論述:“一印之章法,如大匠之造屋,先酌地勢之形,圖像之間架,及胸中有全屋,而後量材準尺寸⋯⋯”篆刻的章法如同大匠造屋,對建築藍圖設計,胸中無具體構思,局部無合理安排,只能導致失敗。綜觀歷代有成就的篆刻家,無不對章法十分重視。相傳吳昌碩刻印,必先靜坐默想,反覆構思,俟有所得,然後再在紙上起稿。有時起稿要反覆修改達數十次,滿意後再寫上印面。可見大師對章法的重視程度。所以我們對章法佈局一定要有足夠的重視,若草草了事,習以為常,則很難有所建樹。

篆刻的章法千變萬化,方寸之間氣象萬千,但也不是玄妙到無法捉摸的地步,只要我們從先賢的作品中深入研究,不斷總結,找出基本規律,掌握基本的表現手法,也不是十分艱難的事情。至於形成自己的風格,則要在前人的基礎上,在各方面的素質不斷提高後,方能逐步形成。下面根據前人常見成功的印例,對印文布排、章法佈局作一簡要的介紹和分析。

(一)印文布排

印文的字數多少不一,少者一二字,多者數十字。在布排的順序上古今基本相同,一般均是按照先上後下,先右後左順序進行的。在相同字數的印中,又有各種不同的排列方法,這是因為文字結構筆畫繁簡的不同,為了章法的需要而進行的變化。

1.一字印,常見的有置於中央,或靠上或靠左、右。

2.兩字印,布排方式有兩種: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3.三字印,布排方式有四種: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4.四字印,布排方式有六種:

篆刻的章法猶如繪畫的構圖,在形式美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一方印章的篆法、刀法無論有多精彩,章法平庸,就會前功盡棄。章法,是把所要刻的文字,根據印面位置一字一畫地置於印章之中,使其各得其位,整體虛實相間,顧盼生情,妙趣橫生。

前人對章法有過精闢的論述:“一印之章法,如大匠之造屋,先酌地勢之形,圖像之間架,及胸中有全屋,而後量材準尺寸⋯⋯”篆刻的章法如同大匠造屋,對建築藍圖設計,胸中無具體構思,局部無合理安排,只能導致失敗。綜觀歷代有成就的篆刻家,無不對章法十分重視。相傳吳昌碩刻印,必先靜坐默想,反覆構思,俟有所得,然後再在紙上起稿。有時起稿要反覆修改達數十次,滿意後再寫上印面。可見大師對章法的重視程度。所以我們對章法佈局一定要有足夠的重視,若草草了事,習以為常,則很難有所建樹。

篆刻的章法千變萬化,方寸之間氣象萬千,但也不是玄妙到無法捉摸的地步,只要我們從先賢的作品中深入研究,不斷總結,找出基本規律,掌握基本的表現手法,也不是十分艱難的事情。至於形成自己的風格,則要在前人的基礎上,在各方面的素質不斷提高後,方能逐步形成。下面根據前人常見成功的印例,對印文布排、章法佈局作一簡要的介紹和分析。

(一)印文布排

印文的字數多少不一,少者一二字,多者數十字。在布排的順序上古今基本相同,一般均是按照先上後下,先右後左順序進行的。在相同字數的印中,又有各種不同的排列方法,這是因為文字結構筆畫繁簡的不同,為了章法的需要而進行的變化。

1.一字印,常見的有置於中央,或靠上或靠左、右。

2.兩字印,布排方式有兩種: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3.三字印,布排方式有四種: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4.四字印,布排方式有六種: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5.五字印,布排方式有八種:

篆刻的章法猶如繪畫的構圖,在形式美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一方印章的篆法、刀法無論有多精彩,章法平庸,就會前功盡棄。章法,是把所要刻的文字,根據印面位置一字一畫地置於印章之中,使其各得其位,整體虛實相間,顧盼生情,妙趣橫生。

前人對章法有過精闢的論述:“一印之章法,如大匠之造屋,先酌地勢之形,圖像之間架,及胸中有全屋,而後量材準尺寸⋯⋯”篆刻的章法如同大匠造屋,對建築藍圖設計,胸中無具體構思,局部無合理安排,只能導致失敗。綜觀歷代有成就的篆刻家,無不對章法十分重視。相傳吳昌碩刻印,必先靜坐默想,反覆構思,俟有所得,然後再在紙上起稿。有時起稿要反覆修改達數十次,滿意後再寫上印面。可見大師對章法的重視程度。所以我們對章法佈局一定要有足夠的重視,若草草了事,習以為常,則很難有所建樹。

篆刻的章法千變萬化,方寸之間氣象萬千,但也不是玄妙到無法捉摸的地步,只要我們從先賢的作品中深入研究,不斷總結,找出基本規律,掌握基本的表現手法,也不是十分艱難的事情。至於形成自己的風格,則要在前人的基礎上,在各方面的素質不斷提高後,方能逐步形成。下面根據前人常見成功的印例,對印文布排、章法佈局作一簡要的介紹和分析。

(一)印文布排

印文的字數多少不一,少者一二字,多者數十字。在布排的順序上古今基本相同,一般均是按照先上後下,先右後左順序進行的。在相同字數的印中,又有各種不同的排列方法,這是因為文字結構筆畫繁簡的不同,為了章法的需要而進行的變化。

1.一字印,常見的有置於中央,或靠上或靠左、右。

2.兩字印,布排方式有兩種: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3.三字印,布排方式有四種: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4.四字印,布排方式有六種: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5.五字印,布排方式有八種: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6.六字印,布排方式有八種:

篆刻的章法猶如繪畫的構圖,在形式美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一方印章的篆法、刀法無論有多精彩,章法平庸,就會前功盡棄。章法,是把所要刻的文字,根據印面位置一字一畫地置於印章之中,使其各得其位,整體虛實相間,顧盼生情,妙趣橫生。

前人對章法有過精闢的論述:“一印之章法,如大匠之造屋,先酌地勢之形,圖像之間架,及胸中有全屋,而後量材準尺寸⋯⋯”篆刻的章法如同大匠造屋,對建築藍圖設計,胸中無具體構思,局部無合理安排,只能導致失敗。綜觀歷代有成就的篆刻家,無不對章法十分重視。相傳吳昌碩刻印,必先靜坐默想,反覆構思,俟有所得,然後再在紙上起稿。有時起稿要反覆修改達數十次,滿意後再寫上印面。可見大師對章法的重視程度。所以我們對章法佈局一定要有足夠的重視,若草草了事,習以為常,則很難有所建樹。

篆刻的章法千變萬化,方寸之間氣象萬千,但也不是玄妙到無法捉摸的地步,只要我們從先賢的作品中深入研究,不斷總結,找出基本規律,掌握基本的表現手法,也不是十分艱難的事情。至於形成自己的風格,則要在前人的基礎上,在各方面的素質不斷提高後,方能逐步形成。下面根據前人常見成功的印例,對印文布排、章法佈局作一簡要的介紹和分析。

(一)印文布排

印文的字數多少不一,少者一二字,多者數十字。在布排的順序上古今基本相同,一般均是按照先上後下,先右後左順序進行的。在相同字數的印中,又有各種不同的排列方法,這是因為文字結構筆畫繁簡的不同,為了章法的需要而進行的變化。

1.一字印,常見的有置於中央,或靠上或靠左、右。

2.兩字印,布排方式有兩種: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3.三字印,布排方式有四種: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4.四字印,布排方式有六種: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5.五字印,布排方式有八種: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6.六字印,布排方式有八種: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7.七字印,布排方式有十二種:

篆刻的章法猶如繪畫的構圖,在形式美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一方印章的篆法、刀法無論有多精彩,章法平庸,就會前功盡棄。章法,是把所要刻的文字,根據印面位置一字一畫地置於印章之中,使其各得其位,整體虛實相間,顧盼生情,妙趣橫生。

前人對章法有過精闢的論述:“一印之章法,如大匠之造屋,先酌地勢之形,圖像之間架,及胸中有全屋,而後量材準尺寸⋯⋯”篆刻的章法如同大匠造屋,對建築藍圖設計,胸中無具體構思,局部無合理安排,只能導致失敗。綜觀歷代有成就的篆刻家,無不對章法十分重視。相傳吳昌碩刻印,必先靜坐默想,反覆構思,俟有所得,然後再在紙上起稿。有時起稿要反覆修改達數十次,滿意後再寫上印面。可見大師對章法的重視程度。所以我們對章法佈局一定要有足夠的重視,若草草了事,習以為常,則很難有所建樹。

篆刻的章法千變萬化,方寸之間氣象萬千,但也不是玄妙到無法捉摸的地步,只要我們從先賢的作品中深入研究,不斷總結,找出基本規律,掌握基本的表現手法,也不是十分艱難的事情。至於形成自己的風格,則要在前人的基礎上,在各方面的素質不斷提高後,方能逐步形成。下面根據前人常見成功的印例,對印文布排、章法佈局作一簡要的介紹和分析。

(一)印文布排

印文的字數多少不一,少者一二字,多者數十字。在布排的順序上古今基本相同,一般均是按照先上後下,先右後左順序進行的。在相同字數的印中,又有各種不同的排列方法,這是因為文字結構筆畫繁簡的不同,為了章法的需要而進行的變化。

1.一字印,常見的有置於中央,或靠上或靠左、右。

2.兩字印,布排方式有兩種: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3.三字印,布排方式有四種: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4.四字印,布排方式有六種: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5.五字印,布排方式有八種: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6.六字印,布排方式有八種: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7.七字印,布排方式有十二種: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篆刻的章法猶如繪畫的構圖,在形式美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一方印章的篆法、刀法無論有多精彩,章法平庸,就會前功盡棄。章法,是把所要刻的文字,根據印面位置一字一畫地置於印章之中,使其各得其位,整體虛實相間,顧盼生情,妙趣橫生。

前人對章法有過精闢的論述:“一印之章法,如大匠之造屋,先酌地勢之形,圖像之間架,及胸中有全屋,而後量材準尺寸⋯⋯”篆刻的章法如同大匠造屋,對建築藍圖設計,胸中無具體構思,局部無合理安排,只能導致失敗。綜觀歷代有成就的篆刻家,無不對章法十分重視。相傳吳昌碩刻印,必先靜坐默想,反覆構思,俟有所得,然後再在紙上起稿。有時起稿要反覆修改達數十次,滿意後再寫上印面。可見大師對章法的重視程度。所以我們對章法佈局一定要有足夠的重視,若草草了事,習以為常,則很難有所建樹。

篆刻的章法千變萬化,方寸之間氣象萬千,但也不是玄妙到無法捉摸的地步,只要我們從先賢的作品中深入研究,不斷總結,找出基本規律,掌握基本的表現手法,也不是十分艱難的事情。至於形成自己的風格,則要在前人的基礎上,在各方面的素質不斷提高後,方能逐步形成。下面根據前人常見成功的印例,對印文布排、章法佈局作一簡要的介紹和分析。

(一)印文布排

印文的字數多少不一,少者一二字,多者數十字。在布排的順序上古今基本相同,一般均是按照先上後下,先右後左順序進行的。在相同字數的印中,又有各種不同的排列方法,這是因為文字結構筆畫繁簡的不同,為了章法的需要而進行的變化。

1.一字印,常見的有置於中央,或靠上或靠左、右。

2.兩字印,布排方式有兩種: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3.三字印,布排方式有四種: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4.四字印,布排方式有六種: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5.五字印,布排方式有八種: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6.六字印,布排方式有八種: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7.七字印,布排方式有十二種: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8.八字印,布排方式更多,只要按照順序規律,容易順讀就可以了。

(二)章法佈局

篆刻的章法佈局,基本方法如下:

1.平均法

平均法在印章形式中屬最工整的一路。字數二至六字,每字在印面上所佔位置相等。章法工整平穩,線條與線條之間的留朱寬度基本相等,橫平豎直,轉折處或方或方中寓圓,給人以靜雅穩健、自然得韻之感(見圖8—19)。平均法初習刻印比較好掌握,不過選擇內容文字的筆畫多少要基本相等,過於懸殊,章法也就無平均可言了。

篆刻的章法猶如繪畫的構圖,在形式美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一方印章的篆法、刀法無論有多精彩,章法平庸,就會前功盡棄。章法,是把所要刻的文字,根據印面位置一字一畫地置於印章之中,使其各得其位,整體虛實相間,顧盼生情,妙趣橫生。

前人對章法有過精闢的論述:“一印之章法,如大匠之造屋,先酌地勢之形,圖像之間架,及胸中有全屋,而後量材準尺寸⋯⋯”篆刻的章法如同大匠造屋,對建築藍圖設計,胸中無具體構思,局部無合理安排,只能導致失敗。綜觀歷代有成就的篆刻家,無不對章法十分重視。相傳吳昌碩刻印,必先靜坐默想,反覆構思,俟有所得,然後再在紙上起稿。有時起稿要反覆修改達數十次,滿意後再寫上印面。可見大師對章法的重視程度。所以我們對章法佈局一定要有足夠的重視,若草草了事,習以為常,則很難有所建樹。

篆刻的章法千變萬化,方寸之間氣象萬千,但也不是玄妙到無法捉摸的地步,只要我們從先賢的作品中深入研究,不斷總結,找出基本規律,掌握基本的表現手法,也不是十分艱難的事情。至於形成自己的風格,則要在前人的基礎上,在各方面的素質不斷提高後,方能逐步形成。下面根據前人常見成功的印例,對印文布排、章法佈局作一簡要的介紹和分析。

(一)印文布排

印文的字數多少不一,少者一二字,多者數十字。在布排的順序上古今基本相同,一般均是按照先上後下,先右後左順序進行的。在相同字數的印中,又有各種不同的排列方法,這是因為文字結構筆畫繁簡的不同,為了章法的需要而進行的變化。

1.一字印,常見的有置於中央,或靠上或靠左、右。

2.兩字印,布排方式有兩種: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3.三字印,布排方式有四種: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4.四字印,布排方式有六種: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5.五字印,布排方式有八種: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6.六字印,布排方式有八種: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7.七字印,布排方式有十二種: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8.八字印,布排方式更多,只要按照順序規律,容易順讀就可以了。

(二)章法佈局

篆刻的章法佈局,基本方法如下:

1.平均法

平均法在印章形式中屬最工整的一路。字數二至六字,每字在印面上所佔位置相等。章法工整平穩,線條與線條之間的留朱寬度基本相等,橫平豎直,轉折處或方或方中寓圓,給人以靜雅穩健、自然得韻之感(見圖8—19)。平均法初習刻印比較好掌握,不過選擇內容文字的筆畫多少要基本相等,過於懸殊,章法也就無平均可言了。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2.疏密法

入印文字的筆畫有繁有簡,把它們安排在一印中,各字面積均等,形成自然的疏密對比;或者是根據文字特點,作適度的調整後所產生的疏密對比。古人所說的“寬可走馬,密不透風”,在疏密法中即能得到體現。疏密法在傳統的印章中有四種表現方法。一種為本身入印文字特定筆畫造成的疏與密的對比。圖8—20“傅捐之印”,四字在印面各佔四分之一,“傅捐印”三字筆畫多,在所佔的位置中線條密集白多紅少,形成了三繁一簡的疏密關係;圖8—21“殿中都尉”印,圖8—22“人間何世” 印,同屬此類。第二種是順其文字筆畫的繁簡,生成上下或左右的疏密呼應對比。如圖8—23“王鳳之印”四字,文字布排為順向,四字各佔四分之一,“王”、“之”筆畫簡,“鳳”、“印”筆畫繁,上下各半,形成了上下疏密朱白對比。如果此印四字採用迴文法布排,可產生對角疏密呼應;圖8—24“千人督印”,圖8—25“侵騎千人”印,為左右疏密對比法。第三種疏密法是印文中某字的筆畫過多,又無法省減,只能隨其形,加大其所佔面積,而讓下一字緊縮,造成左密右疏或右密左疏的關係,如圖 8—26“王奉熹印”即屬此種。第四種為隨形就勢。圖8—27“丁若延印”中的“丁”字,其形似蘑菇,上部筆畫密集,下部一足頂立,“丁”字四周形成了自然的空白,毫無造作之氣。

篆刻的章法猶如繪畫的構圖,在形式美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一方印章的篆法、刀法無論有多精彩,章法平庸,就會前功盡棄。章法,是把所要刻的文字,根據印面位置一字一畫地置於印章之中,使其各得其位,整體虛實相間,顧盼生情,妙趣橫生。

前人對章法有過精闢的論述:“一印之章法,如大匠之造屋,先酌地勢之形,圖像之間架,及胸中有全屋,而後量材準尺寸⋯⋯”篆刻的章法如同大匠造屋,對建築藍圖設計,胸中無具體構思,局部無合理安排,只能導致失敗。綜觀歷代有成就的篆刻家,無不對章法十分重視。相傳吳昌碩刻印,必先靜坐默想,反覆構思,俟有所得,然後再在紙上起稿。有時起稿要反覆修改達數十次,滿意後再寫上印面。可見大師對章法的重視程度。所以我們對章法佈局一定要有足夠的重視,若草草了事,習以為常,則很難有所建樹。

篆刻的章法千變萬化,方寸之間氣象萬千,但也不是玄妙到無法捉摸的地步,只要我們從先賢的作品中深入研究,不斷總結,找出基本規律,掌握基本的表現手法,也不是十分艱難的事情。至於形成自己的風格,則要在前人的基礎上,在各方面的素質不斷提高後,方能逐步形成。下面根據前人常見成功的印例,對印文布排、章法佈局作一簡要的介紹和分析。

(一)印文布排

印文的字數多少不一,少者一二字,多者數十字。在布排的順序上古今基本相同,一般均是按照先上後下,先右後左順序進行的。在相同字數的印中,又有各種不同的排列方法,這是因為文字結構筆畫繁簡的不同,為了章法的需要而進行的變化。

1.一字印,常見的有置於中央,或靠上或靠左、右。

2.兩字印,布排方式有兩種: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3.三字印,布排方式有四種: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4.四字印,布排方式有六種: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5.五字印,布排方式有八種: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6.六字印,布排方式有八種: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7.七字印,布排方式有十二種: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8.八字印,布排方式更多,只要按照順序規律,容易順讀就可以了。

(二)章法佈局

篆刻的章法佈局,基本方法如下:

1.平均法

平均法在印章形式中屬最工整的一路。字數二至六字,每字在印面上所佔位置相等。章法工整平穩,線條與線條之間的留朱寬度基本相等,橫平豎直,轉折處或方或方中寓圓,給人以靜雅穩健、自然得韻之感(見圖8—19)。平均法初習刻印比較好掌握,不過選擇內容文字的筆畫多少要基本相等,過於懸殊,章法也就無平均可言了。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2.疏密法

入印文字的筆畫有繁有簡,把它們安排在一印中,各字面積均等,形成自然的疏密對比;或者是根據文字特點,作適度的調整後所產生的疏密對比。古人所說的“寬可走馬,密不透風”,在疏密法中即能得到體現。疏密法在傳統的印章中有四種表現方法。一種為本身入印文字特定筆畫造成的疏與密的對比。圖8—20“傅捐之印”,四字在印面各佔四分之一,“傅捐印”三字筆畫多,在所佔的位置中線條密集白多紅少,形成了三繁一簡的疏密關係;圖8—21“殿中都尉”印,圖8—22“人間何世” 印,同屬此類。第二種是順其文字筆畫的繁簡,生成上下或左右的疏密呼應對比。如圖8—23“王鳳之印”四字,文字布排為順向,四字各佔四分之一,“王”、“之”筆畫簡,“鳳”、“印”筆畫繁,上下各半,形成了上下疏密朱白對比。如果此印四字採用迴文法布排,可產生對角疏密呼應;圖8—24“千人督印”,圖8—25“侵騎千人”印,為左右疏密對比法。第三種疏密法是印文中某字的筆畫過多,又無法省減,只能隨其形,加大其所佔面積,而讓下一字緊縮,造成左密右疏或右密左疏的關係,如圖 8—26“王奉熹印”即屬此種。第四種為隨形就勢。圖8—27“丁若延印”中的“丁”字,其形似蘑菇,上部筆畫密集,下部一足頂立,“丁”字四周形成了自然的空白,毫無造作之氣。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3.輕重法

輕重是物理學的名詞,造型藝術由於線條所佔面積有大小的區別,給視覺造成輕重感,後來藝術家們便把這一名詞引用到了藝術上。印章章法如能巧妙地安排出輕重的對比,將能賦予作品以虛實相生,輕重相間,協調呼應的節奏感。輕重在印章中以線條的粗細所佔的空間論之,粗者重,細者輕。線條粗細的把握,通常是根據入印文字筆畫的繁簡而決定的,字的筆畫多,線條細;筆畫少,則線條刻得粗些。圖8—28“晉率善羌佰長”印,其中“晉”、“善”兩字筆畫繁,所刻線條只有其他字的二分之一粗,而其他字筆畫少就刻得粗,全印六字,呈二輕四重。圖8—29“晉歸義胡王”印,圖8—30“贛榆令印”,為四重一輕和兩重兩輕,均能給人以輕重相間的節奏美感。

篆刻的章法猶如繪畫的構圖,在形式美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一方印章的篆法、刀法無論有多精彩,章法平庸,就會前功盡棄。章法,是把所要刻的文字,根據印面位置一字一畫地置於印章之中,使其各得其位,整體虛實相間,顧盼生情,妙趣橫生。

前人對章法有過精闢的論述:“一印之章法,如大匠之造屋,先酌地勢之形,圖像之間架,及胸中有全屋,而後量材準尺寸⋯⋯”篆刻的章法如同大匠造屋,對建築藍圖設計,胸中無具體構思,局部無合理安排,只能導致失敗。綜觀歷代有成就的篆刻家,無不對章法十分重視。相傳吳昌碩刻印,必先靜坐默想,反覆構思,俟有所得,然後再在紙上起稿。有時起稿要反覆修改達數十次,滿意後再寫上印面。可見大師對章法的重視程度。所以我們對章法佈局一定要有足夠的重視,若草草了事,習以為常,則很難有所建樹。

篆刻的章法千變萬化,方寸之間氣象萬千,但也不是玄妙到無法捉摸的地步,只要我們從先賢的作品中深入研究,不斷總結,找出基本規律,掌握基本的表現手法,也不是十分艱難的事情。至於形成自己的風格,則要在前人的基礎上,在各方面的素質不斷提高後,方能逐步形成。下面根據前人常見成功的印例,對印文布排、章法佈局作一簡要的介紹和分析。

(一)印文布排

印文的字數多少不一,少者一二字,多者數十字。在布排的順序上古今基本相同,一般均是按照先上後下,先右後左順序進行的。在相同字數的印中,又有各種不同的排列方法,這是因為文字結構筆畫繁簡的不同,為了章法的需要而進行的變化。

1.一字印,常見的有置於中央,或靠上或靠左、右。

2.兩字印,布排方式有兩種: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3.三字印,布排方式有四種: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4.四字印,布排方式有六種: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5.五字印,布排方式有八種: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6.六字印,布排方式有八種: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7.七字印,布排方式有十二種: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8.八字印,布排方式更多,只要按照順序規律,容易順讀就可以了。

(二)章法佈局

篆刻的章法佈局,基本方法如下:

1.平均法

平均法在印章形式中屬最工整的一路。字數二至六字,每字在印面上所佔位置相等。章法工整平穩,線條與線條之間的留朱寬度基本相等,橫平豎直,轉折處或方或方中寓圓,給人以靜雅穩健、自然得韻之感(見圖8—19)。平均法初習刻印比較好掌握,不過選擇內容文字的筆畫多少要基本相等,過於懸殊,章法也就無平均可言了。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2.疏密法

入印文字的筆畫有繁有簡,把它們安排在一印中,各字面積均等,形成自然的疏密對比;或者是根據文字特點,作適度的調整後所產生的疏密對比。古人所說的“寬可走馬,密不透風”,在疏密法中即能得到體現。疏密法在傳統的印章中有四種表現方法。一種為本身入印文字特定筆畫造成的疏與密的對比。圖8—20“傅捐之印”,四字在印面各佔四分之一,“傅捐印”三字筆畫多,在所佔的位置中線條密集白多紅少,形成了三繁一簡的疏密關係;圖8—21“殿中都尉”印,圖8—22“人間何世” 印,同屬此類。第二種是順其文字筆畫的繁簡,生成上下或左右的疏密呼應對比。如圖8—23“王鳳之印”四字,文字布排為順向,四字各佔四分之一,“王”、“之”筆畫簡,“鳳”、“印”筆畫繁,上下各半,形成了上下疏密朱白對比。如果此印四字採用迴文法布排,可產生對角疏密呼應;圖8—24“千人督印”,圖8—25“侵騎千人”印,為左右疏密對比法。第三種疏密法是印文中某字的筆畫過多,又無法省減,只能隨其形,加大其所佔面積,而讓下一字緊縮,造成左密右疏或右密左疏的關係,如圖 8—26“王奉熹印”即屬此種。第四種為隨形就勢。圖8—27“丁若延印”中的“丁”字,其形似蘑菇,上部筆畫密集,下部一足頂立,“丁”字四周形成了自然的空白,毫無造作之氣。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3.輕重法

輕重是物理學的名詞,造型藝術由於線條所佔面積有大小的區別,給視覺造成輕重感,後來藝術家們便把這一名詞引用到了藝術上。印章章法如能巧妙地安排出輕重的對比,將能賦予作品以虛實相生,輕重相間,協調呼應的節奏感。輕重在印章中以線條的粗細所佔的空間論之,粗者重,細者輕。線條粗細的把握,通常是根據入印文字筆畫的繁簡而決定的,字的筆畫多,線條細;筆畫少,則線條刻得粗些。圖8—28“晉率善羌佰長”印,其中“晉”、“善”兩字筆畫繁,所刻線條只有其他字的二分之一粗,而其他字筆畫少就刻得粗,全印六字,呈二輕四重。圖8—29“晉歸義胡王”印,圖8—30“贛榆令印”,為四重一輕和兩重兩輕,均能給人以輕重相間的節奏美感。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4.呼應法

呼應是朱白或疏密在一方印中相互照應的一種方法。一方印經過合理的呼應安排,能產生左顧右盼、遙相呼應的效果,增強整體的韻律節奏。但呼應安排不能生搬硬套,要根據字形結構特點和筆畫的繁簡靈活變化。

呼應有兩種處理方法:一種為入印文字依固有的筆畫繁簡;另一種是根據印面藝術氛圍的需要,人為地創造呼應,達到天然渾樸的藝術效果。圖8—31“楊士驤印”中的“楊”、“驤”筆畫繁,“士”、“印”筆畫簡,用迴文法布排,形成了朱白的對角呼應。圖8—32“長水司馬” 圖8—33“新會伍氏藏書”印,均屬此類。圖8—34“鑾坡一字澤廣”,圖8—35“潁孫”印,為上中部與右下角呼應。圖8— 36“太醫丞印”四字中,除“太”字外,其餘三字的筆畫均不算少,為了使印面輕重呼應,虛實相間,此印把“印”字的上半部“爪”字頭向下延伸,下面的“卩部緊縮,與“太”字形成了呼應。圖8—37“修盦”印,是把兩字一上一下進行錯位後形成右上與左下的空白呼應。圖8—38“丁敬之印”,圖8—39 “群眾未縣”印,通過印邊、角的殘破處理而呼應,使印面達到了開朗透氣、輕鬆活潑的效果。

篆刻的章法猶如繪畫的構圖,在形式美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一方印章的篆法、刀法無論有多精彩,章法平庸,就會前功盡棄。章法,是把所要刻的文字,根據印面位置一字一畫地置於印章之中,使其各得其位,整體虛實相間,顧盼生情,妙趣橫生。

前人對章法有過精闢的論述:“一印之章法,如大匠之造屋,先酌地勢之形,圖像之間架,及胸中有全屋,而後量材準尺寸⋯⋯”篆刻的章法如同大匠造屋,對建築藍圖設計,胸中無具體構思,局部無合理安排,只能導致失敗。綜觀歷代有成就的篆刻家,無不對章法十分重視。相傳吳昌碩刻印,必先靜坐默想,反覆構思,俟有所得,然後再在紙上起稿。有時起稿要反覆修改達數十次,滿意後再寫上印面。可見大師對章法的重視程度。所以我們對章法佈局一定要有足夠的重視,若草草了事,習以為常,則很難有所建樹。

篆刻的章法千變萬化,方寸之間氣象萬千,但也不是玄妙到無法捉摸的地步,只要我們從先賢的作品中深入研究,不斷總結,找出基本規律,掌握基本的表現手法,也不是十分艱難的事情。至於形成自己的風格,則要在前人的基礎上,在各方面的素質不斷提高後,方能逐步形成。下面根據前人常見成功的印例,對印文布排、章法佈局作一簡要的介紹和分析。

(一)印文布排

印文的字數多少不一,少者一二字,多者數十字。在布排的順序上古今基本相同,一般均是按照先上後下,先右後左順序進行的。在相同字數的印中,又有各種不同的排列方法,這是因為文字結構筆畫繁簡的不同,為了章法的需要而進行的變化。

1.一字印,常見的有置於中央,或靠上或靠左、右。

2.兩字印,布排方式有兩種: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3.三字印,布排方式有四種: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4.四字印,布排方式有六種: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5.五字印,布排方式有八種: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6.六字印,布排方式有八種: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7.七字印,布排方式有十二種: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8.八字印,布排方式更多,只要按照順序規律,容易順讀就可以了。

(二)章法佈局

篆刻的章法佈局,基本方法如下:

1.平均法

平均法在印章形式中屬最工整的一路。字數二至六字,每字在印面上所佔位置相等。章法工整平穩,線條與線條之間的留朱寬度基本相等,橫平豎直,轉折處或方或方中寓圓,給人以靜雅穩健、自然得韻之感(見圖8—19)。平均法初習刻印比較好掌握,不過選擇內容文字的筆畫多少要基本相等,過於懸殊,章法也就無平均可言了。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2.疏密法

入印文字的筆畫有繁有簡,把它們安排在一印中,各字面積均等,形成自然的疏密對比;或者是根據文字特點,作適度的調整後所產生的疏密對比。古人所說的“寬可走馬,密不透風”,在疏密法中即能得到體現。疏密法在傳統的印章中有四種表現方法。一種為本身入印文字特定筆畫造成的疏與密的對比。圖8—20“傅捐之印”,四字在印面各佔四分之一,“傅捐印”三字筆畫多,在所佔的位置中線條密集白多紅少,形成了三繁一簡的疏密關係;圖8—21“殿中都尉”印,圖8—22“人間何世” 印,同屬此類。第二種是順其文字筆畫的繁簡,生成上下或左右的疏密呼應對比。如圖8—23“王鳳之印”四字,文字布排為順向,四字各佔四分之一,“王”、“之”筆畫簡,“鳳”、“印”筆畫繁,上下各半,形成了上下疏密朱白對比。如果此印四字採用迴文法布排,可產生對角疏密呼應;圖8—24“千人督印”,圖8—25“侵騎千人”印,為左右疏密對比法。第三種疏密法是印文中某字的筆畫過多,又無法省減,只能隨其形,加大其所佔面積,而讓下一字緊縮,造成左密右疏或右密左疏的關係,如圖 8—26“王奉熹印”即屬此種。第四種為隨形就勢。圖8—27“丁若延印”中的“丁”字,其形似蘑菇,上部筆畫密集,下部一足頂立,“丁”字四周形成了自然的空白,毫無造作之氣。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3.輕重法

輕重是物理學的名詞,造型藝術由於線條所佔面積有大小的區別,給視覺造成輕重感,後來藝術家們便把這一名詞引用到了藝術上。印章章法如能巧妙地安排出輕重的對比,將能賦予作品以虛實相生,輕重相間,協調呼應的節奏感。輕重在印章中以線條的粗細所佔的空間論之,粗者重,細者輕。線條粗細的把握,通常是根據入印文字筆畫的繁簡而決定的,字的筆畫多,線條細;筆畫少,則線條刻得粗些。圖8—28“晉率善羌佰長”印,其中“晉”、“善”兩字筆畫繁,所刻線條只有其他字的二分之一粗,而其他字筆畫少就刻得粗,全印六字,呈二輕四重。圖8—29“晉歸義胡王”印,圖8—30“贛榆令印”,為四重一輕和兩重兩輕,均能給人以輕重相間的節奏美感。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4.呼應法

呼應是朱白或疏密在一方印中相互照應的一種方法。一方印經過合理的呼應安排,能產生左顧右盼、遙相呼應的效果,增強整體的韻律節奏。但呼應安排不能生搬硬套,要根據字形結構特點和筆畫的繁簡靈活變化。

呼應有兩種處理方法:一種為入印文字依固有的筆畫繁簡;另一種是根據印面藝術氛圍的需要,人為地創造呼應,達到天然渾樸的藝術效果。圖8—31“楊士驤印”中的“楊”、“驤”筆畫繁,“士”、“印”筆畫簡,用迴文法布排,形成了朱白的對角呼應。圖8—32“長水司馬” 圖8—33“新會伍氏藏書”印,均屬此類。圖8—34“鑾坡一字澤廣”,圖8—35“潁孫”印,為上中部與右下角呼應。圖8— 36“太醫丞印”四字中,除“太”字外,其餘三字的筆畫均不算少,為了使印面輕重呼應,虛實相間,此印把“印”字的上半部“爪”字頭向下延伸,下面的“卩部緊縮,與“太”字形成了呼應。圖8—37“修盦”印,是把兩字一上一下進行錯位後形成右上與左下的空白呼應。圖8—38“丁敬之印”,圖8—39 “群眾未縣”印,通過印邊、角的殘破處理而呼應,使印面達到了開朗透氣、輕鬆活潑的效果。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5.借邊法

借邊是在文字有較長的線條與印邊欄重合時,為了打破平行線而使用的一種方法。圖8—40 “湖州安吉縣”印,“湖州”兩字的右邊均有長豎直線,為了避免雷同,造成章法的呆板,此印把右邊邊欄去掉,用“湖州”兩字的長豎畫代替借邊,達到了章法的變化和諧;圖8—41“祖金軒”,圖8—42“處其厚”印同屬此法。圖8—43“豫卿”印中“豫”字的最後一筆,利用借邊法,處理得恰到好處:第一,打破了與印邊的平行,減少了一個間隔的空間;第二,變化了兩字下部垂足之間的空隙,使章法靈動多姿,匠心獨具。

篆刻的章法猶如繪畫的構圖,在形式美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一方印章的篆法、刀法無論有多精彩,章法平庸,就會前功盡棄。章法,是把所要刻的文字,根據印面位置一字一畫地置於印章之中,使其各得其位,整體虛實相間,顧盼生情,妙趣橫生。

前人對章法有過精闢的論述:“一印之章法,如大匠之造屋,先酌地勢之形,圖像之間架,及胸中有全屋,而後量材準尺寸⋯⋯”篆刻的章法如同大匠造屋,對建築藍圖設計,胸中無具體構思,局部無合理安排,只能導致失敗。綜觀歷代有成就的篆刻家,無不對章法十分重視。相傳吳昌碩刻印,必先靜坐默想,反覆構思,俟有所得,然後再在紙上起稿。有時起稿要反覆修改達數十次,滿意後再寫上印面。可見大師對章法的重視程度。所以我們對章法佈局一定要有足夠的重視,若草草了事,習以為常,則很難有所建樹。

篆刻的章法千變萬化,方寸之間氣象萬千,但也不是玄妙到無法捉摸的地步,只要我們從先賢的作品中深入研究,不斷總結,找出基本規律,掌握基本的表現手法,也不是十分艱難的事情。至於形成自己的風格,則要在前人的基礎上,在各方面的素質不斷提高後,方能逐步形成。下面根據前人常見成功的印例,對印文布排、章法佈局作一簡要的介紹和分析。

(一)印文布排

印文的字數多少不一,少者一二字,多者數十字。在布排的順序上古今基本相同,一般均是按照先上後下,先右後左順序進行的。在相同字數的印中,又有各種不同的排列方法,這是因為文字結構筆畫繁簡的不同,為了章法的需要而進行的變化。

1.一字印,常見的有置於中央,或靠上或靠左、右。

2.兩字印,布排方式有兩種: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3.三字印,布排方式有四種: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4.四字印,布排方式有六種: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5.五字印,布排方式有八種: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6.六字印,布排方式有八種: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7.七字印,布排方式有十二種: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8.八字印,布排方式更多,只要按照順序規律,容易順讀就可以了。

(二)章法佈局

篆刻的章法佈局,基本方法如下:

1.平均法

平均法在印章形式中屬最工整的一路。字數二至六字,每字在印面上所佔位置相等。章法工整平穩,線條與線條之間的留朱寬度基本相等,橫平豎直,轉折處或方或方中寓圓,給人以靜雅穩健、自然得韻之感(見圖8—19)。平均法初習刻印比較好掌握,不過選擇內容文字的筆畫多少要基本相等,過於懸殊,章法也就無平均可言了。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2.疏密法

入印文字的筆畫有繁有簡,把它們安排在一印中,各字面積均等,形成自然的疏密對比;或者是根據文字特點,作適度的調整後所產生的疏密對比。古人所說的“寬可走馬,密不透風”,在疏密法中即能得到體現。疏密法在傳統的印章中有四種表現方法。一種為本身入印文字特定筆畫造成的疏與密的對比。圖8—20“傅捐之印”,四字在印面各佔四分之一,“傅捐印”三字筆畫多,在所佔的位置中線條密集白多紅少,形成了三繁一簡的疏密關係;圖8—21“殿中都尉”印,圖8—22“人間何世” 印,同屬此類。第二種是順其文字筆畫的繁簡,生成上下或左右的疏密呼應對比。如圖8—23“王鳳之印”四字,文字布排為順向,四字各佔四分之一,“王”、“之”筆畫簡,“鳳”、“印”筆畫繁,上下各半,形成了上下疏密朱白對比。如果此印四字採用迴文法布排,可產生對角疏密呼應;圖8—24“千人督印”,圖8—25“侵騎千人”印,為左右疏密對比法。第三種疏密法是印文中某字的筆畫過多,又無法省減,只能隨其形,加大其所佔面積,而讓下一字緊縮,造成左密右疏或右密左疏的關係,如圖 8—26“王奉熹印”即屬此種。第四種為隨形就勢。圖8—27“丁若延印”中的“丁”字,其形似蘑菇,上部筆畫密集,下部一足頂立,“丁”字四周形成了自然的空白,毫無造作之氣。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3.輕重法

輕重是物理學的名詞,造型藝術由於線條所佔面積有大小的區別,給視覺造成輕重感,後來藝術家們便把這一名詞引用到了藝術上。印章章法如能巧妙地安排出輕重的對比,將能賦予作品以虛實相生,輕重相間,協調呼應的節奏感。輕重在印章中以線條的粗細所佔的空間論之,粗者重,細者輕。線條粗細的把握,通常是根據入印文字筆畫的繁簡而決定的,字的筆畫多,線條細;筆畫少,則線條刻得粗些。圖8—28“晉率善羌佰長”印,其中“晉”、“善”兩字筆畫繁,所刻線條只有其他字的二分之一粗,而其他字筆畫少就刻得粗,全印六字,呈二輕四重。圖8—29“晉歸義胡王”印,圖8—30“贛榆令印”,為四重一輕和兩重兩輕,均能給人以輕重相間的節奏美感。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4.呼應法

呼應是朱白或疏密在一方印中相互照應的一種方法。一方印經過合理的呼應安排,能產生左顧右盼、遙相呼應的效果,增強整體的韻律節奏。但呼應安排不能生搬硬套,要根據字形結構特點和筆畫的繁簡靈活變化。

呼應有兩種處理方法:一種為入印文字依固有的筆畫繁簡;另一種是根據印面藝術氛圍的需要,人為地創造呼應,達到天然渾樸的藝術效果。圖8—31“楊士驤印”中的“楊”、“驤”筆畫繁,“士”、“印”筆畫簡,用迴文法布排,形成了朱白的對角呼應。圖8—32“長水司馬” 圖8—33“新會伍氏藏書”印,均屬此類。圖8—34“鑾坡一字澤廣”,圖8—35“潁孫”印,為上中部與右下角呼應。圖8— 36“太醫丞印”四字中,除“太”字外,其餘三字的筆畫均不算少,為了使印面輕重呼應,虛實相間,此印把“印”字的上半部“爪”字頭向下延伸,下面的“卩部緊縮,與“太”字形成了呼應。圖8—37“修盦”印,是把兩字一上一下進行錯位後形成右上與左下的空白呼應。圖8—38“丁敬之印”,圖8—39 “群眾未縣”印,通過印邊、角的殘破處理而呼應,使印面達到了開朗透氣、輕鬆活潑的效果。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5.借邊法

借邊是在文字有較長的線條與印邊欄重合時,為了打破平行線而使用的一種方法。圖8—40 “湖州安吉縣”印,“湖州”兩字的右邊均有長豎直線,為了避免雷同,造成章法的呆板,此印把右邊邊欄去掉,用“湖州”兩字的長豎畫代替借邊,達到了章法的變化和諧;圖8—41“祖金軒”,圖8—42“處其厚”印同屬此法。圖8—43“豫卿”印中“豫”字的最後一筆,利用借邊法,處理得恰到好處:第一,打破了與印邊的平行,減少了一個間隔的空間;第二,變化了兩字下部垂足之間的空隙,使章法靈動多姿,匠心獨具。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6.增損法

增損是對文字筆畫在不悖“六書”的前提下,根據章法要求,對筆畫簡的字適當增畫,對筆畫繁的字酌情減筆。增損,在一方印中最多一二字,一字中最多一二筆;如果字字增損,字法雖無乖謬之處,定會招來牽強附會之嫌。圖8—44“五威將焦掾並印”,“並”字篆作兩個立字,此印的處理法是把左“立”的中間兩豎並作一粗豎,兩個立字的下橫並作一長橫。一字減去了兩畫,既減少了印面留朱過碎的現象,增強了印章下部的重量感,又與“威”字中女部的並筆相呼應。圖8—45。故此印既增筆可識、又使章法合理統一。

篆刻的章法猶如繪畫的構圖,在形式美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一方印章的篆法、刀法無論有多精彩,章法平庸,就會前功盡棄。章法,是把所要刻的文字,根據印面位置一字一畫地置於印章之中,使其各得其位,整體虛實相間,顧盼生情,妙趣橫生。

前人對章法有過精闢的論述:“一印之章法,如大匠之造屋,先酌地勢之形,圖像之間架,及胸中有全屋,而後量材準尺寸⋯⋯”篆刻的章法如同大匠造屋,對建築藍圖設計,胸中無具體構思,局部無合理安排,只能導致失敗。綜觀歷代有成就的篆刻家,無不對章法十分重視。相傳吳昌碩刻印,必先靜坐默想,反覆構思,俟有所得,然後再在紙上起稿。有時起稿要反覆修改達數十次,滿意後再寫上印面。可見大師對章法的重視程度。所以我們對章法佈局一定要有足夠的重視,若草草了事,習以為常,則很難有所建樹。

篆刻的章法千變萬化,方寸之間氣象萬千,但也不是玄妙到無法捉摸的地步,只要我們從先賢的作品中深入研究,不斷總結,找出基本規律,掌握基本的表現手法,也不是十分艱難的事情。至於形成自己的風格,則要在前人的基礎上,在各方面的素質不斷提高後,方能逐步形成。下面根據前人常見成功的印例,對印文布排、章法佈局作一簡要的介紹和分析。

(一)印文布排

印文的字數多少不一,少者一二字,多者數十字。在布排的順序上古今基本相同,一般均是按照先上後下,先右後左順序進行的。在相同字數的印中,又有各種不同的排列方法,這是因為文字結構筆畫繁簡的不同,為了章法的需要而進行的變化。

1.一字印,常見的有置於中央,或靠上或靠左、右。

2.兩字印,布排方式有兩種: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3.三字印,布排方式有四種: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4.四字印,布排方式有六種: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5.五字印,布排方式有八種: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6.六字印,布排方式有八種: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7.七字印,布排方式有十二種: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8.八字印,布排方式更多,只要按照順序規律,容易順讀就可以了。

(二)章法佈局

篆刻的章法佈局,基本方法如下:

1.平均法

平均法在印章形式中屬最工整的一路。字數二至六字,每字在印面上所佔位置相等。章法工整平穩,線條與線條之間的留朱寬度基本相等,橫平豎直,轉折處或方或方中寓圓,給人以靜雅穩健、自然得韻之感(見圖8—19)。平均法初習刻印比較好掌握,不過選擇內容文字的筆畫多少要基本相等,過於懸殊,章法也就無平均可言了。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2.疏密法

入印文字的筆畫有繁有簡,把它們安排在一印中,各字面積均等,形成自然的疏密對比;或者是根據文字特點,作適度的調整後所產生的疏密對比。古人所說的“寬可走馬,密不透風”,在疏密法中即能得到體現。疏密法在傳統的印章中有四種表現方法。一種為本身入印文字特定筆畫造成的疏與密的對比。圖8—20“傅捐之印”,四字在印面各佔四分之一,“傅捐印”三字筆畫多,在所佔的位置中線條密集白多紅少,形成了三繁一簡的疏密關係;圖8—21“殿中都尉”印,圖8—22“人間何世” 印,同屬此類。第二種是順其文字筆畫的繁簡,生成上下或左右的疏密呼應對比。如圖8—23“王鳳之印”四字,文字布排為順向,四字各佔四分之一,“王”、“之”筆畫簡,“鳳”、“印”筆畫繁,上下各半,形成了上下疏密朱白對比。如果此印四字採用迴文法布排,可產生對角疏密呼應;圖8—24“千人督印”,圖8—25“侵騎千人”印,為左右疏密對比法。第三種疏密法是印文中某字的筆畫過多,又無法省減,只能隨其形,加大其所佔面積,而讓下一字緊縮,造成左密右疏或右密左疏的關係,如圖 8—26“王奉熹印”即屬此種。第四種為隨形就勢。圖8—27“丁若延印”中的“丁”字,其形似蘑菇,上部筆畫密集,下部一足頂立,“丁”字四周形成了自然的空白,毫無造作之氣。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3.輕重法

輕重是物理學的名詞,造型藝術由於線條所佔面積有大小的區別,給視覺造成輕重感,後來藝術家們便把這一名詞引用到了藝術上。印章章法如能巧妙地安排出輕重的對比,將能賦予作品以虛實相生,輕重相間,協調呼應的節奏感。輕重在印章中以線條的粗細所佔的空間論之,粗者重,細者輕。線條粗細的把握,通常是根據入印文字筆畫的繁簡而決定的,字的筆畫多,線條細;筆畫少,則線條刻得粗些。圖8—28“晉率善羌佰長”印,其中“晉”、“善”兩字筆畫繁,所刻線條只有其他字的二分之一粗,而其他字筆畫少就刻得粗,全印六字,呈二輕四重。圖8—29“晉歸義胡王”印,圖8—30“贛榆令印”,為四重一輕和兩重兩輕,均能給人以輕重相間的節奏美感。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4.呼應法

呼應是朱白或疏密在一方印中相互照應的一種方法。一方印經過合理的呼應安排,能產生左顧右盼、遙相呼應的效果,增強整體的韻律節奏。但呼應安排不能生搬硬套,要根據字形結構特點和筆畫的繁簡靈活變化。

呼應有兩種處理方法:一種為入印文字依固有的筆畫繁簡;另一種是根據印面藝術氛圍的需要,人為地創造呼應,達到天然渾樸的藝術效果。圖8—31“楊士驤印”中的“楊”、“驤”筆畫繁,“士”、“印”筆畫簡,用迴文法布排,形成了朱白的對角呼應。圖8—32“長水司馬” 圖8—33“新會伍氏藏書”印,均屬此類。圖8—34“鑾坡一字澤廣”,圖8—35“潁孫”印,為上中部與右下角呼應。圖8— 36“太醫丞印”四字中,除“太”字外,其餘三字的筆畫均不算少,為了使印面輕重呼應,虛實相間,此印把“印”字的上半部“爪”字頭向下延伸,下面的“卩部緊縮,與“太”字形成了呼應。圖8—37“修盦”印,是把兩字一上一下進行錯位後形成右上與左下的空白呼應。圖8—38“丁敬之印”,圖8—39 “群眾未縣”印,通過印邊、角的殘破處理而呼應,使印面達到了開朗透氣、輕鬆活潑的效果。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5.借邊法

借邊是在文字有較長的線條與印邊欄重合時,為了打破平行線而使用的一種方法。圖8—40 “湖州安吉縣”印,“湖州”兩字的右邊均有長豎直線,為了避免雷同,造成章法的呆板,此印把右邊邊欄去掉,用“湖州”兩字的長豎畫代替借邊,達到了章法的變化和諧;圖8—41“祖金軒”,圖8—42“處其厚”印同屬此法。圖8—43“豫卿”印中“豫”字的最後一筆,利用借邊法,處理得恰到好處:第一,打破了與印邊的平行,減少了一個間隔的空間;第二,變化了兩字下部垂足之間的空隙,使章法靈動多姿,匠心獨具。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6.增損法

增損是對文字筆畫在不悖“六書”的前提下,根據章法要求,對筆畫簡的字適當增畫,對筆畫繁的字酌情減筆。增損,在一方印中最多一二字,一字中最多一二筆;如果字字增損,字法雖無乖謬之處,定會招來牽強附會之嫌。圖8—44“五威將焦掾並印”,“並”字篆作兩個立字,此印的處理法是把左“立”的中間兩豎並作一粗豎,兩個立字的下橫並作一長橫。一字減去了兩畫,既減少了印面留朱過碎的現象,增強了印章下部的重量感,又與“威”字中女部的並筆相呼應。圖8—45。故此印既增筆可識、又使章法合理統一。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7.收放法

字形的收與放,本是漢字書法美的特徵之一,在篆刻中為了章法美的需要,求得整體緊湊生動,可根據印文特點,讓筆畫進一步誇張和收放。圖8—46“雅初”印,“雅”字的“牙”偏旁基本是上下頂邊,“佳”旁的上部延伸誇張,形成左右兩處不等高的空白;“初”字“衣”偏旁下部用長垂足誇張抵邊, “刀”旁上提緊縮。全印章法佈局形成了合理的疏密變化,留白處又相互呼應,十分生動。圖8—47 “梅垞”印,兩字的橫向線條緊收上部,四條不同形態的豎線誇張至底邊,切割出不等距的空白,由於線條巧妙的收放搭配,此印章法呈一幅“梅垞”的詩意圖。圖8—48“書徵氏”印,“書徵”兩字滿布右半部五分之三的印面,如左面的“氏”字仍用滿布之法,章法定有鬆散之嫌;然而作者匠心獨運,把 “氏”字的斜鉤加長,呈頂天立地之勢,其他筆畫緊收上沿,為了使印的左部無單薄感,又把“氏”字的反鉤加以盤曲,形成了大起大落的朱白對比,章法生動活潑,妙不可言。

篆刻的章法猶如繪畫的構圖,在形式美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一方印章的篆法、刀法無論有多精彩,章法平庸,就會前功盡棄。章法,是把所要刻的文字,根據印面位置一字一畫地置於印章之中,使其各得其位,整體虛實相間,顧盼生情,妙趣橫生。

前人對章法有過精闢的論述:“一印之章法,如大匠之造屋,先酌地勢之形,圖像之間架,及胸中有全屋,而後量材準尺寸⋯⋯”篆刻的章法如同大匠造屋,對建築藍圖設計,胸中無具體構思,局部無合理安排,只能導致失敗。綜觀歷代有成就的篆刻家,無不對章法十分重視。相傳吳昌碩刻印,必先靜坐默想,反覆構思,俟有所得,然後再在紙上起稿。有時起稿要反覆修改達數十次,滿意後再寫上印面。可見大師對章法的重視程度。所以我們對章法佈局一定要有足夠的重視,若草草了事,習以為常,則很難有所建樹。

篆刻的章法千變萬化,方寸之間氣象萬千,但也不是玄妙到無法捉摸的地步,只要我們從先賢的作品中深入研究,不斷總結,找出基本規律,掌握基本的表現手法,也不是十分艱難的事情。至於形成自己的風格,則要在前人的基礎上,在各方面的素質不斷提高後,方能逐步形成。下面根據前人常見成功的印例,對印文布排、章法佈局作一簡要的介紹和分析。

(一)印文布排

印文的字數多少不一,少者一二字,多者數十字。在布排的順序上古今基本相同,一般均是按照先上後下,先右後左順序進行的。在相同字數的印中,又有各種不同的排列方法,這是因為文字結構筆畫繁簡的不同,為了章法的需要而進行的變化。

1.一字印,常見的有置於中央,或靠上或靠左、右。

2.兩字印,布排方式有兩種: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3.三字印,布排方式有四種: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4.四字印,布排方式有六種: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5.五字印,布排方式有八種: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6.六字印,布排方式有八種: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7.七字印,布排方式有十二種: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8.八字印,布排方式更多,只要按照順序規律,容易順讀就可以了。

(二)章法佈局

篆刻的章法佈局,基本方法如下:

1.平均法

平均法在印章形式中屬最工整的一路。字數二至六字,每字在印面上所佔位置相等。章法工整平穩,線條與線條之間的留朱寬度基本相等,橫平豎直,轉折處或方或方中寓圓,給人以靜雅穩健、自然得韻之感(見圖8—19)。平均法初習刻印比較好掌握,不過選擇內容文字的筆畫多少要基本相等,過於懸殊,章法也就無平均可言了。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2.疏密法

入印文字的筆畫有繁有簡,把它們安排在一印中,各字面積均等,形成自然的疏密對比;或者是根據文字特點,作適度的調整後所產生的疏密對比。古人所說的“寬可走馬,密不透風”,在疏密法中即能得到體現。疏密法在傳統的印章中有四種表現方法。一種為本身入印文字特定筆畫造成的疏與密的對比。圖8—20“傅捐之印”,四字在印面各佔四分之一,“傅捐印”三字筆畫多,在所佔的位置中線條密集白多紅少,形成了三繁一簡的疏密關係;圖8—21“殿中都尉”印,圖8—22“人間何世” 印,同屬此類。第二種是順其文字筆畫的繁簡,生成上下或左右的疏密呼應對比。如圖8—23“王鳳之印”四字,文字布排為順向,四字各佔四分之一,“王”、“之”筆畫簡,“鳳”、“印”筆畫繁,上下各半,形成了上下疏密朱白對比。如果此印四字採用迴文法布排,可產生對角疏密呼應;圖8—24“千人督印”,圖8—25“侵騎千人”印,為左右疏密對比法。第三種疏密法是印文中某字的筆畫過多,又無法省減,只能隨其形,加大其所佔面積,而讓下一字緊縮,造成左密右疏或右密左疏的關係,如圖 8—26“王奉熹印”即屬此種。第四種為隨形就勢。圖8—27“丁若延印”中的“丁”字,其形似蘑菇,上部筆畫密集,下部一足頂立,“丁”字四周形成了自然的空白,毫無造作之氣。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3.輕重法

輕重是物理學的名詞,造型藝術由於線條所佔面積有大小的區別,給視覺造成輕重感,後來藝術家們便把這一名詞引用到了藝術上。印章章法如能巧妙地安排出輕重的對比,將能賦予作品以虛實相生,輕重相間,協調呼應的節奏感。輕重在印章中以線條的粗細所佔的空間論之,粗者重,細者輕。線條粗細的把握,通常是根據入印文字筆畫的繁簡而決定的,字的筆畫多,線條細;筆畫少,則線條刻得粗些。圖8—28“晉率善羌佰長”印,其中“晉”、“善”兩字筆畫繁,所刻線條只有其他字的二分之一粗,而其他字筆畫少就刻得粗,全印六字,呈二輕四重。圖8—29“晉歸義胡王”印,圖8—30“贛榆令印”,為四重一輕和兩重兩輕,均能給人以輕重相間的節奏美感。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4.呼應法

呼應是朱白或疏密在一方印中相互照應的一種方法。一方印經過合理的呼應安排,能產生左顧右盼、遙相呼應的效果,增強整體的韻律節奏。但呼應安排不能生搬硬套,要根據字形結構特點和筆畫的繁簡靈活變化。

呼應有兩種處理方法:一種為入印文字依固有的筆畫繁簡;另一種是根據印面藝術氛圍的需要,人為地創造呼應,達到天然渾樸的藝術效果。圖8—31“楊士驤印”中的“楊”、“驤”筆畫繁,“士”、“印”筆畫簡,用迴文法布排,形成了朱白的對角呼應。圖8—32“長水司馬” 圖8—33“新會伍氏藏書”印,均屬此類。圖8—34“鑾坡一字澤廣”,圖8—35“潁孫”印,為上中部與右下角呼應。圖8— 36“太醫丞印”四字中,除“太”字外,其餘三字的筆畫均不算少,為了使印面輕重呼應,虛實相間,此印把“印”字的上半部“爪”字頭向下延伸,下面的“卩部緊縮,與“太”字形成了呼應。圖8—37“修盦”印,是把兩字一上一下進行錯位後形成右上與左下的空白呼應。圖8—38“丁敬之印”,圖8—39 “群眾未縣”印,通過印邊、角的殘破處理而呼應,使印面達到了開朗透氣、輕鬆活潑的效果。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5.借邊法

借邊是在文字有較長的線條與印邊欄重合時,為了打破平行線而使用的一種方法。圖8—40 “湖州安吉縣”印,“湖州”兩字的右邊均有長豎直線,為了避免雷同,造成章法的呆板,此印把右邊邊欄去掉,用“湖州”兩字的長豎畫代替借邊,達到了章法的變化和諧;圖8—41“祖金軒”,圖8—42“處其厚”印同屬此法。圖8—43“豫卿”印中“豫”字的最後一筆,利用借邊法,處理得恰到好處:第一,打破了與印邊的平行,減少了一個間隔的空間;第二,變化了兩字下部垂足之間的空隙,使章法靈動多姿,匠心獨具。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6.增損法

增損是對文字筆畫在不悖“六書”的前提下,根據章法要求,對筆畫簡的字適當增畫,對筆畫繁的字酌情減筆。增損,在一方印中最多一二字,一字中最多一二筆;如果字字增損,字法雖無乖謬之處,定會招來牽強附會之嫌。圖8—44“五威將焦掾並印”,“並”字篆作兩個立字,此印的處理法是把左“立”的中間兩豎並作一粗豎,兩個立字的下橫並作一長橫。一字減去了兩畫,既減少了印面留朱過碎的現象,增強了印章下部的重量感,又與“威”字中女部的並筆相呼應。圖8—45。故此印既增筆可識、又使章法合理統一。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7.收放法

字形的收與放,本是漢字書法美的特徵之一,在篆刻中為了章法美的需要,求得整體緊湊生動,可根據印文特點,讓筆畫進一步誇張和收放。圖8—46“雅初”印,“雅”字的“牙”偏旁基本是上下頂邊,“佳”旁的上部延伸誇張,形成左右兩處不等高的空白;“初”字“衣”偏旁下部用長垂足誇張抵邊, “刀”旁上提緊縮。全印章法佈局形成了合理的疏密變化,留白處又相互呼應,十分生動。圖8—47 “梅垞”印,兩字的橫向線條緊收上部,四條不同形態的豎線誇張至底邊,切割出不等距的空白,由於線條巧妙的收放搭配,此印章法呈一幅“梅垞”的詩意圖。圖8—48“書徵氏”印,“書徵”兩字滿布右半部五分之三的印面,如左面的“氏”字仍用滿布之法,章法定有鬆散之嫌;然而作者匠心獨運,把 “氏”字的斜鉤加長,呈頂天立地之勢,其他筆畫緊收上沿,為了使印的左部無單薄感,又把“氏”字的反鉤加以盤曲,形成了大起大落的朱白對比,章法生動活潑,妙不可言。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8.挪讓法

改變篆書固有結構的形態,適應章法的需要,叫做挪讓。挪讓常見的有文字佔地大小,偏旁部首穿插和移位兩種。圖8—49“王遂”印,圖8—50“騃人”印,由於印文兩字筆畫繁簡過於懸殊,卻又無法用增損來協調,故用挪位變化兩字所佔的面積。圖8—51“孺子牛”印,“孺”字偏旁與“子”為同一寫法,均有向左彎曲的豎鉤,“牛”字的造型上大下小,這三字組合一印,章法較難安排。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作者把“孺”字的“子”偏上提,讓出下部,再把下部“而”向左挪伸,改造了“孺”的固有結構,同時又把“子”字的豎鉤變換了方向,形成了兩個“子”一曲一直,好似倆人攜手同行。章法出奇制勝,精彩至極。圖8—52“俯首甘為孺子牛”,印中“俯”字的單人旁與“甘”字的組合,“首”、“甘”、“子”、“牛” 四字的挪讓,均是挪讓中的高明之舉。

篆刻的章法猶如繪畫的構圖,在形式美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一方印章的篆法、刀法無論有多精彩,章法平庸,就會前功盡棄。章法,是把所要刻的文字,根據印面位置一字一畫地置於印章之中,使其各得其位,整體虛實相間,顧盼生情,妙趣橫生。

前人對章法有過精闢的論述:“一印之章法,如大匠之造屋,先酌地勢之形,圖像之間架,及胸中有全屋,而後量材準尺寸⋯⋯”篆刻的章法如同大匠造屋,對建築藍圖設計,胸中無具體構思,局部無合理安排,只能導致失敗。綜觀歷代有成就的篆刻家,無不對章法十分重視。相傳吳昌碩刻印,必先靜坐默想,反覆構思,俟有所得,然後再在紙上起稿。有時起稿要反覆修改達數十次,滿意後再寫上印面。可見大師對章法的重視程度。所以我們對章法佈局一定要有足夠的重視,若草草了事,習以為常,則很難有所建樹。

篆刻的章法千變萬化,方寸之間氣象萬千,但也不是玄妙到無法捉摸的地步,只要我們從先賢的作品中深入研究,不斷總結,找出基本規律,掌握基本的表現手法,也不是十分艱難的事情。至於形成自己的風格,則要在前人的基礎上,在各方面的素質不斷提高後,方能逐步形成。下面根據前人常見成功的印例,對印文布排、章法佈局作一簡要的介紹和分析。

(一)印文布排

印文的字數多少不一,少者一二字,多者數十字。在布排的順序上古今基本相同,一般均是按照先上後下,先右後左順序進行的。在相同字數的印中,又有各種不同的排列方法,這是因為文字結構筆畫繁簡的不同,為了章法的需要而進行的變化。

1.一字印,常見的有置於中央,或靠上或靠左、右。

2.兩字印,布排方式有兩種: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3.三字印,布排方式有四種: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4.四字印,布排方式有六種: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5.五字印,布排方式有八種: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6.六字印,布排方式有八種: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7.七字印,布排方式有十二種: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8.八字印,布排方式更多,只要按照順序規律,容易順讀就可以了。

(二)章法佈局

篆刻的章法佈局,基本方法如下:

1.平均法

平均法在印章形式中屬最工整的一路。字數二至六字,每字在印面上所佔位置相等。章法工整平穩,線條與線條之間的留朱寬度基本相等,橫平豎直,轉折處或方或方中寓圓,給人以靜雅穩健、自然得韻之感(見圖8—19)。平均法初習刻印比較好掌握,不過選擇內容文字的筆畫多少要基本相等,過於懸殊,章法也就無平均可言了。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2.疏密法

入印文字的筆畫有繁有簡,把它們安排在一印中,各字面積均等,形成自然的疏密對比;或者是根據文字特點,作適度的調整後所產生的疏密對比。古人所說的“寬可走馬,密不透風”,在疏密法中即能得到體現。疏密法在傳統的印章中有四種表現方法。一種為本身入印文字特定筆畫造成的疏與密的對比。圖8—20“傅捐之印”,四字在印面各佔四分之一,“傅捐印”三字筆畫多,在所佔的位置中線條密集白多紅少,形成了三繁一簡的疏密關係;圖8—21“殿中都尉”印,圖8—22“人間何世” 印,同屬此類。第二種是順其文字筆畫的繁簡,生成上下或左右的疏密呼應對比。如圖8—23“王鳳之印”四字,文字布排為順向,四字各佔四分之一,“王”、“之”筆畫簡,“鳳”、“印”筆畫繁,上下各半,形成了上下疏密朱白對比。如果此印四字採用迴文法布排,可產生對角疏密呼應;圖8—24“千人督印”,圖8—25“侵騎千人”印,為左右疏密對比法。第三種疏密法是印文中某字的筆畫過多,又無法省減,只能隨其形,加大其所佔面積,而讓下一字緊縮,造成左密右疏或右密左疏的關係,如圖 8—26“王奉熹印”即屬此種。第四種為隨形就勢。圖8—27“丁若延印”中的“丁”字,其形似蘑菇,上部筆畫密集,下部一足頂立,“丁”字四周形成了自然的空白,毫無造作之氣。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3.輕重法

輕重是物理學的名詞,造型藝術由於線條所佔面積有大小的區別,給視覺造成輕重感,後來藝術家們便把這一名詞引用到了藝術上。印章章法如能巧妙地安排出輕重的對比,將能賦予作品以虛實相生,輕重相間,協調呼應的節奏感。輕重在印章中以線條的粗細所佔的空間論之,粗者重,細者輕。線條粗細的把握,通常是根據入印文字筆畫的繁簡而決定的,字的筆畫多,線條細;筆畫少,則線條刻得粗些。圖8—28“晉率善羌佰長”印,其中“晉”、“善”兩字筆畫繁,所刻線條只有其他字的二分之一粗,而其他字筆畫少就刻得粗,全印六字,呈二輕四重。圖8—29“晉歸義胡王”印,圖8—30“贛榆令印”,為四重一輕和兩重兩輕,均能給人以輕重相間的節奏美感。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4.呼應法

呼應是朱白或疏密在一方印中相互照應的一種方法。一方印經過合理的呼應安排,能產生左顧右盼、遙相呼應的效果,增強整體的韻律節奏。但呼應安排不能生搬硬套,要根據字形結構特點和筆畫的繁簡靈活變化。

呼應有兩種處理方法:一種為入印文字依固有的筆畫繁簡;另一種是根據印面藝術氛圍的需要,人為地創造呼應,達到天然渾樸的藝術效果。圖8—31“楊士驤印”中的“楊”、“驤”筆畫繁,“士”、“印”筆畫簡,用迴文法布排,形成了朱白的對角呼應。圖8—32“長水司馬” 圖8—33“新會伍氏藏書”印,均屬此類。圖8—34“鑾坡一字澤廣”,圖8—35“潁孫”印,為上中部與右下角呼應。圖8— 36“太醫丞印”四字中,除“太”字外,其餘三字的筆畫均不算少,為了使印面輕重呼應,虛實相間,此印把“印”字的上半部“爪”字頭向下延伸,下面的“卩部緊縮,與“太”字形成了呼應。圖8—37“修盦”印,是把兩字一上一下進行錯位後形成右上與左下的空白呼應。圖8—38“丁敬之印”,圖8—39 “群眾未縣”印,通過印邊、角的殘破處理而呼應,使印面達到了開朗透氣、輕鬆活潑的效果。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5.借邊法

借邊是在文字有較長的線條與印邊欄重合時,為了打破平行線而使用的一種方法。圖8—40 “湖州安吉縣”印,“湖州”兩字的右邊均有長豎直線,為了避免雷同,造成章法的呆板,此印把右邊邊欄去掉,用“湖州”兩字的長豎畫代替借邊,達到了章法的變化和諧;圖8—41“祖金軒”,圖8—42“處其厚”印同屬此法。圖8—43“豫卿”印中“豫”字的最後一筆,利用借邊法,處理得恰到好處:第一,打破了與印邊的平行,減少了一個間隔的空間;第二,變化了兩字下部垂足之間的空隙,使章法靈動多姿,匠心獨具。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6.增損法

增損是對文字筆畫在不悖“六書”的前提下,根據章法要求,對筆畫簡的字適當增畫,對筆畫繁的字酌情減筆。增損,在一方印中最多一二字,一字中最多一二筆;如果字字增損,字法雖無乖謬之處,定會招來牽強附會之嫌。圖8—44“五威將焦掾並印”,“並”字篆作兩個立字,此印的處理法是把左“立”的中間兩豎並作一粗豎,兩個立字的下橫並作一長橫。一字減去了兩畫,既減少了印面留朱過碎的現象,增強了印章下部的重量感,又與“威”字中女部的並筆相呼應。圖8—45。故此印既增筆可識、又使章法合理統一。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7.收放法

字形的收與放,本是漢字書法美的特徵之一,在篆刻中為了章法美的需要,求得整體緊湊生動,可根據印文特點,讓筆畫進一步誇張和收放。圖8—46“雅初”印,“雅”字的“牙”偏旁基本是上下頂邊,“佳”旁的上部延伸誇張,形成左右兩處不等高的空白;“初”字“衣”偏旁下部用長垂足誇張抵邊, “刀”旁上提緊縮。全印章法佈局形成了合理的疏密變化,留白處又相互呼應,十分生動。圖8—47 “梅垞”印,兩字的橫向線條緊收上部,四條不同形態的豎線誇張至底邊,切割出不等距的空白,由於線條巧妙的收放搭配,此印章法呈一幅“梅垞”的詩意圖。圖8—48“書徵氏”印,“書徵”兩字滿布右半部五分之三的印面,如左面的“氏”字仍用滿布之法,章法定有鬆散之嫌;然而作者匠心獨運,把 “氏”字的斜鉤加長,呈頂天立地之勢,其他筆畫緊收上沿,為了使印的左部無單薄感,又把“氏”字的反鉤加以盤曲,形成了大起大落的朱白對比,章法生動活潑,妙不可言。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8.挪讓法

改變篆書固有結構的形態,適應章法的需要,叫做挪讓。挪讓常見的有文字佔地大小,偏旁部首穿插和移位兩種。圖8—49“王遂”印,圖8—50“騃人”印,由於印文兩字筆畫繁簡過於懸殊,卻又無法用增損來協調,故用挪位變化兩字所佔的面積。圖8—51“孺子牛”印,“孺”字偏旁與“子”為同一寫法,均有向左彎曲的豎鉤,“牛”字的造型上大下小,這三字組合一印,章法較難安排。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作者把“孺”字的“子”偏上提,讓出下部,再把下部“而”向左挪伸,改造了“孺”的固有結構,同時又把“子”字的豎鉤變換了方向,形成了兩個“子”一曲一直,好似倆人攜手同行。章法出奇制勝,精彩至極。圖8—52“俯首甘為孺子牛”,印中“俯”字的單人旁與“甘”字的組合,“首”、“甘”、“子”、“牛” 四字的挪讓,均是挪讓中的高明之舉。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篆刻的章法猶如繪畫的構圖,在形式美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一方印章的篆法、刀法無論有多精彩,章法平庸,就會前功盡棄。章法,是把所要刻的文字,根據印面位置一字一畫地置於印章之中,使其各得其位,整體虛實相間,顧盼生情,妙趣橫生。

前人對章法有過精闢的論述:“一印之章法,如大匠之造屋,先酌地勢之形,圖像之間架,及胸中有全屋,而後量材準尺寸⋯⋯”篆刻的章法如同大匠造屋,對建築藍圖設計,胸中無具體構思,局部無合理安排,只能導致失敗。綜觀歷代有成就的篆刻家,無不對章法十分重視。相傳吳昌碩刻印,必先靜坐默想,反覆構思,俟有所得,然後再在紙上起稿。有時起稿要反覆修改達數十次,滿意後再寫上印面。可見大師對章法的重視程度。所以我們對章法佈局一定要有足夠的重視,若草草了事,習以為常,則很難有所建樹。

篆刻的章法千變萬化,方寸之間氣象萬千,但也不是玄妙到無法捉摸的地步,只要我們從先賢的作品中深入研究,不斷總結,找出基本規律,掌握基本的表現手法,也不是十分艱難的事情。至於形成自己的風格,則要在前人的基礎上,在各方面的素質不斷提高後,方能逐步形成。下面根據前人常見成功的印例,對印文布排、章法佈局作一簡要的介紹和分析。

(一)印文布排

印文的字數多少不一,少者一二字,多者數十字。在布排的順序上古今基本相同,一般均是按照先上後下,先右後左順序進行的。在相同字數的印中,又有各種不同的排列方法,這是因為文字結構筆畫繁簡的不同,為了章法的需要而進行的變化。

1.一字印,常見的有置於中央,或靠上或靠左、右。

2.兩字印,布排方式有兩種: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3.三字印,布排方式有四種: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4.四字印,布排方式有六種: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5.五字印,布排方式有八種: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6.六字印,布排方式有八種: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7.七字印,布排方式有十二種: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8.八字印,布排方式更多,只要按照順序規律,容易順讀就可以了。

(二)章法佈局

篆刻的章法佈局,基本方法如下:

1.平均法

平均法在印章形式中屬最工整的一路。字數二至六字,每字在印面上所佔位置相等。章法工整平穩,線條與線條之間的留朱寬度基本相等,橫平豎直,轉折處或方或方中寓圓,給人以靜雅穩健、自然得韻之感(見圖8—19)。平均法初習刻印比較好掌握,不過選擇內容文字的筆畫多少要基本相等,過於懸殊,章法也就無平均可言了。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2.疏密法

入印文字的筆畫有繁有簡,把它們安排在一印中,各字面積均等,形成自然的疏密對比;或者是根據文字特點,作適度的調整後所產生的疏密對比。古人所說的“寬可走馬,密不透風”,在疏密法中即能得到體現。疏密法在傳統的印章中有四種表現方法。一種為本身入印文字特定筆畫造成的疏與密的對比。圖8—20“傅捐之印”,四字在印面各佔四分之一,“傅捐印”三字筆畫多,在所佔的位置中線條密集白多紅少,形成了三繁一簡的疏密關係;圖8—21“殿中都尉”印,圖8—22“人間何世” 印,同屬此類。第二種是順其文字筆畫的繁簡,生成上下或左右的疏密呼應對比。如圖8—23“王鳳之印”四字,文字布排為順向,四字各佔四分之一,“王”、“之”筆畫簡,“鳳”、“印”筆畫繁,上下各半,形成了上下疏密朱白對比。如果此印四字採用迴文法布排,可產生對角疏密呼應;圖8—24“千人督印”,圖8—25“侵騎千人”印,為左右疏密對比法。第三種疏密法是印文中某字的筆畫過多,又無法省減,只能隨其形,加大其所佔面積,而讓下一字緊縮,造成左密右疏或右密左疏的關係,如圖 8—26“王奉熹印”即屬此種。第四種為隨形就勢。圖8—27“丁若延印”中的“丁”字,其形似蘑菇,上部筆畫密集,下部一足頂立,“丁”字四周形成了自然的空白,毫無造作之氣。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3.輕重法

輕重是物理學的名詞,造型藝術由於線條所佔面積有大小的區別,給視覺造成輕重感,後來藝術家們便把這一名詞引用到了藝術上。印章章法如能巧妙地安排出輕重的對比,將能賦予作品以虛實相生,輕重相間,協調呼應的節奏感。輕重在印章中以線條的粗細所佔的空間論之,粗者重,細者輕。線條粗細的把握,通常是根據入印文字筆畫的繁簡而決定的,字的筆畫多,線條細;筆畫少,則線條刻得粗些。圖8—28“晉率善羌佰長”印,其中“晉”、“善”兩字筆畫繁,所刻線條只有其他字的二分之一粗,而其他字筆畫少就刻得粗,全印六字,呈二輕四重。圖8—29“晉歸義胡王”印,圖8—30“贛榆令印”,為四重一輕和兩重兩輕,均能給人以輕重相間的節奏美感。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4.呼應法

呼應是朱白或疏密在一方印中相互照應的一種方法。一方印經過合理的呼應安排,能產生左顧右盼、遙相呼應的效果,增強整體的韻律節奏。但呼應安排不能生搬硬套,要根據字形結構特點和筆畫的繁簡靈活變化。

呼應有兩種處理方法:一種為入印文字依固有的筆畫繁簡;另一種是根據印面藝術氛圍的需要,人為地創造呼應,達到天然渾樸的藝術效果。圖8—31“楊士驤印”中的“楊”、“驤”筆畫繁,“士”、“印”筆畫簡,用迴文法布排,形成了朱白的對角呼應。圖8—32“長水司馬” 圖8—33“新會伍氏藏書”印,均屬此類。圖8—34“鑾坡一字澤廣”,圖8—35“潁孫”印,為上中部與右下角呼應。圖8— 36“太醫丞印”四字中,除“太”字外,其餘三字的筆畫均不算少,為了使印面輕重呼應,虛實相間,此印把“印”字的上半部“爪”字頭向下延伸,下面的“卩部緊縮,與“太”字形成了呼應。圖8—37“修盦”印,是把兩字一上一下進行錯位後形成右上與左下的空白呼應。圖8—38“丁敬之印”,圖8—39 “群眾未縣”印,通過印邊、角的殘破處理而呼應,使印面達到了開朗透氣、輕鬆活潑的效果。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5.借邊法

借邊是在文字有較長的線條與印邊欄重合時,為了打破平行線而使用的一種方法。圖8—40 “湖州安吉縣”印,“湖州”兩字的右邊均有長豎直線,為了避免雷同,造成章法的呆板,此印把右邊邊欄去掉,用“湖州”兩字的長豎畫代替借邊,達到了章法的變化和諧;圖8—41“祖金軒”,圖8—42“處其厚”印同屬此法。圖8—43“豫卿”印中“豫”字的最後一筆,利用借邊法,處理得恰到好處:第一,打破了與印邊的平行,減少了一個間隔的空間;第二,變化了兩字下部垂足之間的空隙,使章法靈動多姿,匠心獨具。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6.增損法

增損是對文字筆畫在不悖“六書”的前提下,根據章法要求,對筆畫簡的字適當增畫,對筆畫繁的字酌情減筆。增損,在一方印中最多一二字,一字中最多一二筆;如果字字增損,字法雖無乖謬之處,定會招來牽強附會之嫌。圖8—44“五威將焦掾並印”,“並”字篆作兩個立字,此印的處理法是把左“立”的中間兩豎並作一粗豎,兩個立字的下橫並作一長橫。一字減去了兩畫,既減少了印面留朱過碎的現象,增強了印章下部的重量感,又與“威”字中女部的並筆相呼應。圖8—45。故此印既增筆可識、又使章法合理統一。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7.收放法

字形的收與放,本是漢字書法美的特徵之一,在篆刻中為了章法美的需要,求得整體緊湊生動,可根據印文特點,讓筆畫進一步誇張和收放。圖8—46“雅初”印,“雅”字的“牙”偏旁基本是上下頂邊,“佳”旁的上部延伸誇張,形成左右兩處不等高的空白;“初”字“衣”偏旁下部用長垂足誇張抵邊, “刀”旁上提緊縮。全印章法佈局形成了合理的疏密變化,留白處又相互呼應,十分生動。圖8—47 “梅垞”印,兩字的橫向線條緊收上部,四條不同形態的豎線誇張至底邊,切割出不等距的空白,由於線條巧妙的收放搭配,此印章法呈一幅“梅垞”的詩意圖。圖8—48“書徵氏”印,“書徵”兩字滿布右半部五分之三的印面,如左面的“氏”字仍用滿布之法,章法定有鬆散之嫌;然而作者匠心獨運,把 “氏”字的斜鉤加長,呈頂天立地之勢,其他筆畫緊收上沿,為了使印的左部無單薄感,又把“氏”字的反鉤加以盤曲,形成了大起大落的朱白對比,章法生動活潑,妙不可言。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8.挪讓法

改變篆書固有結構的形態,適應章法的需要,叫做挪讓。挪讓常見的有文字佔地大小,偏旁部首穿插和移位兩種。圖8—49“王遂”印,圖8—50“騃人”印,由於印文兩字筆畫繁簡過於懸殊,卻又無法用增損來協調,故用挪位變化兩字所佔的面積。圖8—51“孺子牛”印,“孺”字偏旁與“子”為同一寫法,均有向左彎曲的豎鉤,“牛”字的造型上大下小,這三字組合一印,章法較難安排。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作者把“孺”字的“子”偏上提,讓出下部,再把下部“而”向左挪伸,改造了“孺”的固有結構,同時又把“子”字的豎鉤變換了方向,形成了兩個“子”一曲一直,好似倆人攜手同行。章法出奇制勝,精彩至極。圖8—52“俯首甘為孺子牛”,印中“俯”字的單人旁與“甘”字的組合,“首”、“甘”、“子”、“牛” 四字的挪讓,均是挪讓中的高明之舉。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9.方圓法

在一印中作方圓變化的處理,也是避免章法呆板和雷同的有效方法。圖8—53“明中大恆”印, “明”字的“日”偏作大篆寫法,圓形,右旁的“月”和“中”字用方中寓圓法,“恆”則純用方折,給人以方圓多變之感。圖8—54“風隥吹陰雪雲門吼瀑泉”,圖8—55“匋廬”,這兩印的方圓對比更加強烈,生動活潑又無生硬唐突之嫌。

篆刻的章法猶如繪畫的構圖,在形式美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一方印章的篆法、刀法無論有多精彩,章法平庸,就會前功盡棄。章法,是把所要刻的文字,根據印面位置一字一畫地置於印章之中,使其各得其位,整體虛實相間,顧盼生情,妙趣橫生。

前人對章法有過精闢的論述:“一印之章法,如大匠之造屋,先酌地勢之形,圖像之間架,及胸中有全屋,而後量材準尺寸⋯⋯”篆刻的章法如同大匠造屋,對建築藍圖設計,胸中無具體構思,局部無合理安排,只能導致失敗。綜觀歷代有成就的篆刻家,無不對章法十分重視。相傳吳昌碩刻印,必先靜坐默想,反覆構思,俟有所得,然後再在紙上起稿。有時起稿要反覆修改達數十次,滿意後再寫上印面。可見大師對章法的重視程度。所以我們對章法佈局一定要有足夠的重視,若草草了事,習以為常,則很難有所建樹。

篆刻的章法千變萬化,方寸之間氣象萬千,但也不是玄妙到無法捉摸的地步,只要我們從先賢的作品中深入研究,不斷總結,找出基本規律,掌握基本的表現手法,也不是十分艱難的事情。至於形成自己的風格,則要在前人的基礎上,在各方面的素質不斷提高後,方能逐步形成。下面根據前人常見成功的印例,對印文布排、章法佈局作一簡要的介紹和分析。

(一)印文布排

印文的字數多少不一,少者一二字,多者數十字。在布排的順序上古今基本相同,一般均是按照先上後下,先右後左順序進行的。在相同字數的印中,又有各種不同的排列方法,這是因為文字結構筆畫繁簡的不同,為了章法的需要而進行的變化。

1.一字印,常見的有置於中央,或靠上或靠左、右。

2.兩字印,布排方式有兩種: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3.三字印,布排方式有四種: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4.四字印,布排方式有六種: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5.五字印,布排方式有八種: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6.六字印,布排方式有八種: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7.七字印,布排方式有十二種: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8.八字印,布排方式更多,只要按照順序規律,容易順讀就可以了。

(二)章法佈局

篆刻的章法佈局,基本方法如下:

1.平均法

平均法在印章形式中屬最工整的一路。字數二至六字,每字在印面上所佔位置相等。章法工整平穩,線條與線條之間的留朱寬度基本相等,橫平豎直,轉折處或方或方中寓圓,給人以靜雅穩健、自然得韻之感(見圖8—19)。平均法初習刻印比較好掌握,不過選擇內容文字的筆畫多少要基本相等,過於懸殊,章法也就無平均可言了。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2.疏密法

入印文字的筆畫有繁有簡,把它們安排在一印中,各字面積均等,形成自然的疏密對比;或者是根據文字特點,作適度的調整後所產生的疏密對比。古人所說的“寬可走馬,密不透風”,在疏密法中即能得到體現。疏密法在傳統的印章中有四種表現方法。一種為本身入印文字特定筆畫造成的疏與密的對比。圖8—20“傅捐之印”,四字在印面各佔四分之一,“傅捐印”三字筆畫多,在所佔的位置中線條密集白多紅少,形成了三繁一簡的疏密關係;圖8—21“殿中都尉”印,圖8—22“人間何世” 印,同屬此類。第二種是順其文字筆畫的繁簡,生成上下或左右的疏密呼應對比。如圖8—23“王鳳之印”四字,文字布排為順向,四字各佔四分之一,“王”、“之”筆畫簡,“鳳”、“印”筆畫繁,上下各半,形成了上下疏密朱白對比。如果此印四字採用迴文法布排,可產生對角疏密呼應;圖8—24“千人督印”,圖8—25“侵騎千人”印,為左右疏密對比法。第三種疏密法是印文中某字的筆畫過多,又無法省減,只能隨其形,加大其所佔面積,而讓下一字緊縮,造成左密右疏或右密左疏的關係,如圖 8—26“王奉熹印”即屬此種。第四種為隨形就勢。圖8—27“丁若延印”中的“丁”字,其形似蘑菇,上部筆畫密集,下部一足頂立,“丁”字四周形成了自然的空白,毫無造作之氣。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3.輕重法

輕重是物理學的名詞,造型藝術由於線條所佔面積有大小的區別,給視覺造成輕重感,後來藝術家們便把這一名詞引用到了藝術上。印章章法如能巧妙地安排出輕重的對比,將能賦予作品以虛實相生,輕重相間,協調呼應的節奏感。輕重在印章中以線條的粗細所佔的空間論之,粗者重,細者輕。線條粗細的把握,通常是根據入印文字筆畫的繁簡而決定的,字的筆畫多,線條細;筆畫少,則線條刻得粗些。圖8—28“晉率善羌佰長”印,其中“晉”、“善”兩字筆畫繁,所刻線條只有其他字的二分之一粗,而其他字筆畫少就刻得粗,全印六字,呈二輕四重。圖8—29“晉歸義胡王”印,圖8—30“贛榆令印”,為四重一輕和兩重兩輕,均能給人以輕重相間的節奏美感。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4.呼應法

呼應是朱白或疏密在一方印中相互照應的一種方法。一方印經過合理的呼應安排,能產生左顧右盼、遙相呼應的效果,增強整體的韻律節奏。但呼應安排不能生搬硬套,要根據字形結構特點和筆畫的繁簡靈活變化。

呼應有兩種處理方法:一種為入印文字依固有的筆畫繁簡;另一種是根據印面藝術氛圍的需要,人為地創造呼應,達到天然渾樸的藝術效果。圖8—31“楊士驤印”中的“楊”、“驤”筆畫繁,“士”、“印”筆畫簡,用迴文法布排,形成了朱白的對角呼應。圖8—32“長水司馬” 圖8—33“新會伍氏藏書”印,均屬此類。圖8—34“鑾坡一字澤廣”,圖8—35“潁孫”印,為上中部與右下角呼應。圖8— 36“太醫丞印”四字中,除“太”字外,其餘三字的筆畫均不算少,為了使印面輕重呼應,虛實相間,此印把“印”字的上半部“爪”字頭向下延伸,下面的“卩部緊縮,與“太”字形成了呼應。圖8—37“修盦”印,是把兩字一上一下進行錯位後形成右上與左下的空白呼應。圖8—38“丁敬之印”,圖8—39 “群眾未縣”印,通過印邊、角的殘破處理而呼應,使印面達到了開朗透氣、輕鬆活潑的效果。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5.借邊法

借邊是在文字有較長的線條與印邊欄重合時,為了打破平行線而使用的一種方法。圖8—40 “湖州安吉縣”印,“湖州”兩字的右邊均有長豎直線,為了避免雷同,造成章法的呆板,此印把右邊邊欄去掉,用“湖州”兩字的長豎畫代替借邊,達到了章法的變化和諧;圖8—41“祖金軒”,圖8—42“處其厚”印同屬此法。圖8—43“豫卿”印中“豫”字的最後一筆,利用借邊法,處理得恰到好處:第一,打破了與印邊的平行,減少了一個間隔的空間;第二,變化了兩字下部垂足之間的空隙,使章法靈動多姿,匠心獨具。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6.增損法

增損是對文字筆畫在不悖“六書”的前提下,根據章法要求,對筆畫簡的字適當增畫,對筆畫繁的字酌情減筆。增損,在一方印中最多一二字,一字中最多一二筆;如果字字增損,字法雖無乖謬之處,定會招來牽強附會之嫌。圖8—44“五威將焦掾並印”,“並”字篆作兩個立字,此印的處理法是把左“立”的中間兩豎並作一粗豎,兩個立字的下橫並作一長橫。一字減去了兩畫,既減少了印面留朱過碎的現象,增強了印章下部的重量感,又與“威”字中女部的並筆相呼應。圖8—45。故此印既增筆可識、又使章法合理統一。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7.收放法

字形的收與放,本是漢字書法美的特徵之一,在篆刻中為了章法美的需要,求得整體緊湊生動,可根據印文特點,讓筆畫進一步誇張和收放。圖8—46“雅初”印,“雅”字的“牙”偏旁基本是上下頂邊,“佳”旁的上部延伸誇張,形成左右兩處不等高的空白;“初”字“衣”偏旁下部用長垂足誇張抵邊, “刀”旁上提緊縮。全印章法佈局形成了合理的疏密變化,留白處又相互呼應,十分生動。圖8—47 “梅垞”印,兩字的橫向線條緊收上部,四條不同形態的豎線誇張至底邊,切割出不等距的空白,由於線條巧妙的收放搭配,此印章法呈一幅“梅垞”的詩意圖。圖8—48“書徵氏”印,“書徵”兩字滿布右半部五分之三的印面,如左面的“氏”字仍用滿布之法,章法定有鬆散之嫌;然而作者匠心獨運,把 “氏”字的斜鉤加長,呈頂天立地之勢,其他筆畫緊收上沿,為了使印的左部無單薄感,又把“氏”字的反鉤加以盤曲,形成了大起大落的朱白對比,章法生動活潑,妙不可言。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8.挪讓法

改變篆書固有結構的形態,適應章法的需要,叫做挪讓。挪讓常見的有文字佔地大小,偏旁部首穿插和移位兩種。圖8—49“王遂”印,圖8—50“騃人”印,由於印文兩字筆畫繁簡過於懸殊,卻又無法用增損來協調,故用挪位變化兩字所佔的面積。圖8—51“孺子牛”印,“孺”字偏旁與“子”為同一寫法,均有向左彎曲的豎鉤,“牛”字的造型上大下小,這三字組合一印,章法較難安排。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作者把“孺”字的“子”偏上提,讓出下部,再把下部“而”向左挪伸,改造了“孺”的固有結構,同時又把“子”字的豎鉤變換了方向,形成了兩個“子”一曲一直,好似倆人攜手同行。章法出奇制勝,精彩至極。圖8—52“俯首甘為孺子牛”,印中“俯”字的單人旁與“甘”字的組合,“首”、“甘”、“子”、“牛” 四字的挪讓,均是挪讓中的高明之舉。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9.方圓法

在一印中作方圓變化的處理,也是避免章法呆板和雷同的有效方法。圖8—53“明中大恆”印, “明”字的“日”偏作大篆寫法,圓形,右旁的“月”和“中”字用方中寓圓法,“恆”則純用方折,給人以方圓多變之感。圖8—54“風隥吹陰雪雲門吼瀑泉”,圖8—55“匋廬”,這兩印的方圓對比更加強烈,生動活潑又無生硬唐突之嫌。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10.避同法

在一方印章中出現重複字或一個內容刻兩方以上的印,在創作中是常遇到的。字重和印重複,必須在字法、章法或形式上進行變化。若千印一面,凡字定式,那是印匠所為;高手刻印,以變化為能事。圖8—56“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圖8—57“關山陣陣蒼”兩印,為鄧散木之力作。兩印中“星星”和 “陣陣”的重複,在篆法造型上很難變化,故用兩短橫代替,避免了雷同。圖8—58黃士陵的兩方“楊 士驤印”,同作擬漢印,其中一印作滿白文,另一作細白文,“楊”、“驤”兩字的篆法結構均有所變化。兩印粗看相似,細品奧妙無窮。圖8—59三方“千尋竹齋”印,均出自吳昌碩一人之手;三方印用兩種刻法(朱、白),三種章法,三種文字布排方法;在篆法上,“千”字變化三次,“尋”、“齋”變化兩次,足見吳昌碩的匠心和變化能力的高妙。

篆刻的章法猶如繪畫的構圖,在形式美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一方印章的篆法、刀法無論有多精彩,章法平庸,就會前功盡棄。章法,是把所要刻的文字,根據印面位置一字一畫地置於印章之中,使其各得其位,整體虛實相間,顧盼生情,妙趣橫生。

前人對章法有過精闢的論述:“一印之章法,如大匠之造屋,先酌地勢之形,圖像之間架,及胸中有全屋,而後量材準尺寸⋯⋯”篆刻的章法如同大匠造屋,對建築藍圖設計,胸中無具體構思,局部無合理安排,只能導致失敗。綜觀歷代有成就的篆刻家,無不對章法十分重視。相傳吳昌碩刻印,必先靜坐默想,反覆構思,俟有所得,然後再在紙上起稿。有時起稿要反覆修改達數十次,滿意後再寫上印面。可見大師對章法的重視程度。所以我們對章法佈局一定要有足夠的重視,若草草了事,習以為常,則很難有所建樹。

篆刻的章法千變萬化,方寸之間氣象萬千,但也不是玄妙到無法捉摸的地步,只要我們從先賢的作品中深入研究,不斷總結,找出基本規律,掌握基本的表現手法,也不是十分艱難的事情。至於形成自己的風格,則要在前人的基礎上,在各方面的素質不斷提高後,方能逐步形成。下面根據前人常見成功的印例,對印文布排、章法佈局作一簡要的介紹和分析。

(一)印文布排

印文的字數多少不一,少者一二字,多者數十字。在布排的順序上古今基本相同,一般均是按照先上後下,先右後左順序進行的。在相同字數的印中,又有各種不同的排列方法,這是因為文字結構筆畫繁簡的不同,為了章法的需要而進行的變化。

1.一字印,常見的有置於中央,或靠上或靠左、右。

2.兩字印,布排方式有兩種: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3.三字印,布排方式有四種: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4.四字印,布排方式有六種: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5.五字印,布排方式有八種: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6.六字印,布排方式有八種: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7.七字印,布排方式有十二種: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8.八字印,布排方式更多,只要按照順序規律,容易順讀就可以了。

(二)章法佈局

篆刻的章法佈局,基本方法如下:

1.平均法

平均法在印章形式中屬最工整的一路。字數二至六字,每字在印面上所佔位置相等。章法工整平穩,線條與線條之間的留朱寬度基本相等,橫平豎直,轉折處或方或方中寓圓,給人以靜雅穩健、自然得韻之感(見圖8—19)。平均法初習刻印比較好掌握,不過選擇內容文字的筆畫多少要基本相等,過於懸殊,章法也就無平均可言了。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2.疏密法

入印文字的筆畫有繁有簡,把它們安排在一印中,各字面積均等,形成自然的疏密對比;或者是根據文字特點,作適度的調整後所產生的疏密對比。古人所說的“寬可走馬,密不透風”,在疏密法中即能得到體現。疏密法在傳統的印章中有四種表現方法。一種為本身入印文字特定筆畫造成的疏與密的對比。圖8—20“傅捐之印”,四字在印面各佔四分之一,“傅捐印”三字筆畫多,在所佔的位置中線條密集白多紅少,形成了三繁一簡的疏密關係;圖8—21“殿中都尉”印,圖8—22“人間何世” 印,同屬此類。第二種是順其文字筆畫的繁簡,生成上下或左右的疏密呼應對比。如圖8—23“王鳳之印”四字,文字布排為順向,四字各佔四分之一,“王”、“之”筆畫簡,“鳳”、“印”筆畫繁,上下各半,形成了上下疏密朱白對比。如果此印四字採用迴文法布排,可產生對角疏密呼應;圖8—24“千人督印”,圖8—25“侵騎千人”印,為左右疏密對比法。第三種疏密法是印文中某字的筆畫過多,又無法省減,只能隨其形,加大其所佔面積,而讓下一字緊縮,造成左密右疏或右密左疏的關係,如圖 8—26“王奉熹印”即屬此種。第四種為隨形就勢。圖8—27“丁若延印”中的“丁”字,其形似蘑菇,上部筆畫密集,下部一足頂立,“丁”字四周形成了自然的空白,毫無造作之氣。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3.輕重法

輕重是物理學的名詞,造型藝術由於線條所佔面積有大小的區別,給視覺造成輕重感,後來藝術家們便把這一名詞引用到了藝術上。印章章法如能巧妙地安排出輕重的對比,將能賦予作品以虛實相生,輕重相間,協調呼應的節奏感。輕重在印章中以線條的粗細所佔的空間論之,粗者重,細者輕。線條粗細的把握,通常是根據入印文字筆畫的繁簡而決定的,字的筆畫多,線條細;筆畫少,則線條刻得粗些。圖8—28“晉率善羌佰長”印,其中“晉”、“善”兩字筆畫繁,所刻線條只有其他字的二分之一粗,而其他字筆畫少就刻得粗,全印六字,呈二輕四重。圖8—29“晉歸義胡王”印,圖8—30“贛榆令印”,為四重一輕和兩重兩輕,均能給人以輕重相間的節奏美感。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4.呼應法

呼應是朱白或疏密在一方印中相互照應的一種方法。一方印經過合理的呼應安排,能產生左顧右盼、遙相呼應的效果,增強整體的韻律節奏。但呼應安排不能生搬硬套,要根據字形結構特點和筆畫的繁簡靈活變化。

呼應有兩種處理方法:一種為入印文字依固有的筆畫繁簡;另一種是根據印面藝術氛圍的需要,人為地創造呼應,達到天然渾樸的藝術效果。圖8—31“楊士驤印”中的“楊”、“驤”筆畫繁,“士”、“印”筆畫簡,用迴文法布排,形成了朱白的對角呼應。圖8—32“長水司馬” 圖8—33“新會伍氏藏書”印,均屬此類。圖8—34“鑾坡一字澤廣”,圖8—35“潁孫”印,為上中部與右下角呼應。圖8— 36“太醫丞印”四字中,除“太”字外,其餘三字的筆畫均不算少,為了使印面輕重呼應,虛實相間,此印把“印”字的上半部“爪”字頭向下延伸,下面的“卩部緊縮,與“太”字形成了呼應。圖8—37“修盦”印,是把兩字一上一下進行錯位後形成右上與左下的空白呼應。圖8—38“丁敬之印”,圖8—39 “群眾未縣”印,通過印邊、角的殘破處理而呼應,使印面達到了開朗透氣、輕鬆活潑的效果。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5.借邊法

借邊是在文字有較長的線條與印邊欄重合時,為了打破平行線而使用的一種方法。圖8—40 “湖州安吉縣”印,“湖州”兩字的右邊均有長豎直線,為了避免雷同,造成章法的呆板,此印把右邊邊欄去掉,用“湖州”兩字的長豎畫代替借邊,達到了章法的變化和諧;圖8—41“祖金軒”,圖8—42“處其厚”印同屬此法。圖8—43“豫卿”印中“豫”字的最後一筆,利用借邊法,處理得恰到好處:第一,打破了與印邊的平行,減少了一個間隔的空間;第二,變化了兩字下部垂足之間的空隙,使章法靈動多姿,匠心獨具。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6.增損法

增損是對文字筆畫在不悖“六書”的前提下,根據章法要求,對筆畫簡的字適當增畫,對筆畫繁的字酌情減筆。增損,在一方印中最多一二字,一字中最多一二筆;如果字字增損,字法雖無乖謬之處,定會招來牽強附會之嫌。圖8—44“五威將焦掾並印”,“並”字篆作兩個立字,此印的處理法是把左“立”的中間兩豎並作一粗豎,兩個立字的下橫並作一長橫。一字減去了兩畫,既減少了印面留朱過碎的現象,增強了印章下部的重量感,又與“威”字中女部的並筆相呼應。圖8—45。故此印既增筆可識、又使章法合理統一。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7.收放法

字形的收與放,本是漢字書法美的特徵之一,在篆刻中為了章法美的需要,求得整體緊湊生動,可根據印文特點,讓筆畫進一步誇張和收放。圖8—46“雅初”印,“雅”字的“牙”偏旁基本是上下頂邊,“佳”旁的上部延伸誇張,形成左右兩處不等高的空白;“初”字“衣”偏旁下部用長垂足誇張抵邊, “刀”旁上提緊縮。全印章法佈局形成了合理的疏密變化,留白處又相互呼應,十分生動。圖8—47 “梅垞”印,兩字的橫向線條緊收上部,四條不同形態的豎線誇張至底邊,切割出不等距的空白,由於線條巧妙的收放搭配,此印章法呈一幅“梅垞”的詩意圖。圖8—48“書徵氏”印,“書徵”兩字滿布右半部五分之三的印面,如左面的“氏”字仍用滿布之法,章法定有鬆散之嫌;然而作者匠心獨運,把 “氏”字的斜鉤加長,呈頂天立地之勢,其他筆畫緊收上沿,為了使印的左部無單薄感,又把“氏”字的反鉤加以盤曲,形成了大起大落的朱白對比,章法生動活潑,妙不可言。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8.挪讓法

改變篆書固有結構的形態,適應章法的需要,叫做挪讓。挪讓常見的有文字佔地大小,偏旁部首穿插和移位兩種。圖8—49“王遂”印,圖8—50“騃人”印,由於印文兩字筆畫繁簡過於懸殊,卻又無法用增損來協調,故用挪位變化兩字所佔的面積。圖8—51“孺子牛”印,“孺”字偏旁與“子”為同一寫法,均有向左彎曲的豎鉤,“牛”字的造型上大下小,這三字組合一印,章法較難安排。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作者把“孺”字的“子”偏上提,讓出下部,再把下部“而”向左挪伸,改造了“孺”的固有結構,同時又把“子”字的豎鉤變換了方向,形成了兩個“子”一曲一直,好似倆人攜手同行。章法出奇制勝,精彩至極。圖8—52“俯首甘為孺子牛”,印中“俯”字的單人旁與“甘”字的組合,“首”、“甘”、“子”、“牛” 四字的挪讓,均是挪讓中的高明之舉。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9.方圓法

在一印中作方圓變化的處理,也是避免章法呆板和雷同的有效方法。圖8—53“明中大恆”印, “明”字的“日”偏作大篆寫法,圓形,右旁的“月”和“中”字用方中寓圓法,“恆”則純用方折,給人以方圓多變之感。圖8—54“風隥吹陰雪雲門吼瀑泉”,圖8—55“匋廬”,這兩印的方圓對比更加強烈,生動活潑又無生硬唐突之嫌。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10.避同法

在一方印章中出現重複字或一個內容刻兩方以上的印,在創作中是常遇到的。字重和印重複,必須在字法、章法或形式上進行變化。若千印一面,凡字定式,那是印匠所為;高手刻印,以變化為能事。圖8—56“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圖8—57“關山陣陣蒼”兩印,為鄧散木之力作。兩印中“星星”和 “陣陣”的重複,在篆法造型上很難變化,故用兩短橫代替,避免了雷同。圖8—58黃士陵的兩方“楊 士驤印”,同作擬漢印,其中一印作滿白文,另一作細白文,“楊”、“驤”兩字的篆法結構均有所變化。兩印粗看相似,細品奧妙無窮。圖8—59三方“千尋竹齋”印,均出自吳昌碩一人之手;三方印用兩種刻法(朱、白),三種章法,三種文字布排方法;在篆法上,“千”字變化三次,“尋”、“齋”變化兩次,足見吳昌碩的匠心和變化能力的高妙。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11.穿插法

寫意豪放一路的印風,往往以筆勢縱橫,氣勢霸悍,氣息連貫,左右顧盼的氣氛去營造,故在文字線條上需進行適度合理的穿插,來進一步烘托。線條的穿插要適度,不能無休止地延伸,同時在穿插中要兼顧疏密、輕重、呼應的關係,如果任意無序地左穿右插,將似亂麻一團。圖8—60“家在廬山第五峰”印中的“家”字,下半部的幾撇向左拼靠,穿插至“廬”字下部的空隙處,形成兩字的緊密, “家”字的右下側挪出了疏的空間,與密產生對比;“在”字的上部上提左靠,與“山”字連接,“山”又與 “峰”粘連,造成橫向承接呼應;“第”字上弧線穿至“在”、“山”之間,又形成線條的密集,故與兩側的疏產生了鮮明的疏密關係。我們整體審視此印,雖以細朱文刻之,然縱橫有序的穿插,疏密的對比,朱白的呼應,無不給人以氣勢磅礴,嫵媚多姿,顧盼生情的感受。圖8—61“夢想芙蓉路八千”印,以粗朱文形式創作,其縱橫穿插的線條,把章法締造得更加博大恢宏,其高妙的處理手法,我們從中不難領悟。

篆刻的章法猶如繪畫的構圖,在形式美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一方印章的篆法、刀法無論有多精彩,章法平庸,就會前功盡棄。章法,是把所要刻的文字,根據印面位置一字一畫地置於印章之中,使其各得其位,整體虛實相間,顧盼生情,妙趣橫生。

前人對章法有過精闢的論述:“一印之章法,如大匠之造屋,先酌地勢之形,圖像之間架,及胸中有全屋,而後量材準尺寸⋯⋯”篆刻的章法如同大匠造屋,對建築藍圖設計,胸中無具體構思,局部無合理安排,只能導致失敗。綜觀歷代有成就的篆刻家,無不對章法十分重視。相傳吳昌碩刻印,必先靜坐默想,反覆構思,俟有所得,然後再在紙上起稿。有時起稿要反覆修改達數十次,滿意後再寫上印面。可見大師對章法的重視程度。所以我們對章法佈局一定要有足夠的重視,若草草了事,習以為常,則很難有所建樹。

篆刻的章法千變萬化,方寸之間氣象萬千,但也不是玄妙到無法捉摸的地步,只要我們從先賢的作品中深入研究,不斷總結,找出基本規律,掌握基本的表現手法,也不是十分艱難的事情。至於形成自己的風格,則要在前人的基礎上,在各方面的素質不斷提高後,方能逐步形成。下面根據前人常見成功的印例,對印文布排、章法佈局作一簡要的介紹和分析。

(一)印文布排

印文的字數多少不一,少者一二字,多者數十字。在布排的順序上古今基本相同,一般均是按照先上後下,先右後左順序進行的。在相同字數的印中,又有各種不同的排列方法,這是因為文字結構筆畫繁簡的不同,為了章法的需要而進行的變化。

1.一字印,常見的有置於中央,或靠上或靠左、右。

2.兩字印,布排方式有兩種: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3.三字印,布排方式有四種: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4.四字印,布排方式有六種: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5.五字印,布排方式有八種: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6.六字印,布排方式有八種: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7.七字印,布排方式有十二種: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8.八字印,布排方式更多,只要按照順序規律,容易順讀就可以了。

(二)章法佈局

篆刻的章法佈局,基本方法如下:

1.平均法

平均法在印章形式中屬最工整的一路。字數二至六字,每字在印面上所佔位置相等。章法工整平穩,線條與線條之間的留朱寬度基本相等,橫平豎直,轉折處或方或方中寓圓,給人以靜雅穩健、自然得韻之感(見圖8—19)。平均法初習刻印比較好掌握,不過選擇內容文字的筆畫多少要基本相等,過於懸殊,章法也就無平均可言了。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2.疏密法

入印文字的筆畫有繁有簡,把它們安排在一印中,各字面積均等,形成自然的疏密對比;或者是根據文字特點,作適度的調整後所產生的疏密對比。古人所說的“寬可走馬,密不透風”,在疏密法中即能得到體現。疏密法在傳統的印章中有四種表現方法。一種為本身入印文字特定筆畫造成的疏與密的對比。圖8—20“傅捐之印”,四字在印面各佔四分之一,“傅捐印”三字筆畫多,在所佔的位置中線條密集白多紅少,形成了三繁一簡的疏密關係;圖8—21“殿中都尉”印,圖8—22“人間何世” 印,同屬此類。第二種是順其文字筆畫的繁簡,生成上下或左右的疏密呼應對比。如圖8—23“王鳳之印”四字,文字布排為順向,四字各佔四分之一,“王”、“之”筆畫簡,“鳳”、“印”筆畫繁,上下各半,形成了上下疏密朱白對比。如果此印四字採用迴文法布排,可產生對角疏密呼應;圖8—24“千人督印”,圖8—25“侵騎千人”印,為左右疏密對比法。第三種疏密法是印文中某字的筆畫過多,又無法省減,只能隨其形,加大其所佔面積,而讓下一字緊縮,造成左密右疏或右密左疏的關係,如圖 8—26“王奉熹印”即屬此種。第四種為隨形就勢。圖8—27“丁若延印”中的“丁”字,其形似蘑菇,上部筆畫密集,下部一足頂立,“丁”字四周形成了自然的空白,毫無造作之氣。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3.輕重法

輕重是物理學的名詞,造型藝術由於線條所佔面積有大小的區別,給視覺造成輕重感,後來藝術家們便把這一名詞引用到了藝術上。印章章法如能巧妙地安排出輕重的對比,將能賦予作品以虛實相生,輕重相間,協調呼應的節奏感。輕重在印章中以線條的粗細所佔的空間論之,粗者重,細者輕。線條粗細的把握,通常是根據入印文字筆畫的繁簡而決定的,字的筆畫多,線條細;筆畫少,則線條刻得粗些。圖8—28“晉率善羌佰長”印,其中“晉”、“善”兩字筆畫繁,所刻線條只有其他字的二分之一粗,而其他字筆畫少就刻得粗,全印六字,呈二輕四重。圖8—29“晉歸義胡王”印,圖8—30“贛榆令印”,為四重一輕和兩重兩輕,均能給人以輕重相間的節奏美感。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4.呼應法

呼應是朱白或疏密在一方印中相互照應的一種方法。一方印經過合理的呼應安排,能產生左顧右盼、遙相呼應的效果,增強整體的韻律節奏。但呼應安排不能生搬硬套,要根據字形結構特點和筆畫的繁簡靈活變化。

呼應有兩種處理方法:一種為入印文字依固有的筆畫繁簡;另一種是根據印面藝術氛圍的需要,人為地創造呼應,達到天然渾樸的藝術效果。圖8—31“楊士驤印”中的“楊”、“驤”筆畫繁,“士”、“印”筆畫簡,用迴文法布排,形成了朱白的對角呼應。圖8—32“長水司馬” 圖8—33“新會伍氏藏書”印,均屬此類。圖8—34“鑾坡一字澤廣”,圖8—35“潁孫”印,為上中部與右下角呼應。圖8— 36“太醫丞印”四字中,除“太”字外,其餘三字的筆畫均不算少,為了使印面輕重呼應,虛實相間,此印把“印”字的上半部“爪”字頭向下延伸,下面的“卩部緊縮,與“太”字形成了呼應。圖8—37“修盦”印,是把兩字一上一下進行錯位後形成右上與左下的空白呼應。圖8—38“丁敬之印”,圖8—39 “群眾未縣”印,通過印邊、角的殘破處理而呼應,使印面達到了開朗透氣、輕鬆活潑的效果。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5.借邊法

借邊是在文字有較長的線條與印邊欄重合時,為了打破平行線而使用的一種方法。圖8—40 “湖州安吉縣”印,“湖州”兩字的右邊均有長豎直線,為了避免雷同,造成章法的呆板,此印把右邊邊欄去掉,用“湖州”兩字的長豎畫代替借邊,達到了章法的變化和諧;圖8—41“祖金軒”,圖8—42“處其厚”印同屬此法。圖8—43“豫卿”印中“豫”字的最後一筆,利用借邊法,處理得恰到好處:第一,打破了與印邊的平行,減少了一個間隔的空間;第二,變化了兩字下部垂足之間的空隙,使章法靈動多姿,匠心獨具。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6.增損法

增損是對文字筆畫在不悖“六書”的前提下,根據章法要求,對筆畫簡的字適當增畫,對筆畫繁的字酌情減筆。增損,在一方印中最多一二字,一字中最多一二筆;如果字字增損,字法雖無乖謬之處,定會招來牽強附會之嫌。圖8—44“五威將焦掾並印”,“並”字篆作兩個立字,此印的處理法是把左“立”的中間兩豎並作一粗豎,兩個立字的下橫並作一長橫。一字減去了兩畫,既減少了印面留朱過碎的現象,增強了印章下部的重量感,又與“威”字中女部的並筆相呼應。圖8—45。故此印既增筆可識、又使章法合理統一。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7.收放法

字形的收與放,本是漢字書法美的特徵之一,在篆刻中為了章法美的需要,求得整體緊湊生動,可根據印文特點,讓筆畫進一步誇張和收放。圖8—46“雅初”印,“雅”字的“牙”偏旁基本是上下頂邊,“佳”旁的上部延伸誇張,形成左右兩處不等高的空白;“初”字“衣”偏旁下部用長垂足誇張抵邊, “刀”旁上提緊縮。全印章法佈局形成了合理的疏密變化,留白處又相互呼應,十分生動。圖8—47 “梅垞”印,兩字的橫向線條緊收上部,四條不同形態的豎線誇張至底邊,切割出不等距的空白,由於線條巧妙的收放搭配,此印章法呈一幅“梅垞”的詩意圖。圖8—48“書徵氏”印,“書徵”兩字滿布右半部五分之三的印面,如左面的“氏”字仍用滿布之法,章法定有鬆散之嫌;然而作者匠心獨運,把 “氏”字的斜鉤加長,呈頂天立地之勢,其他筆畫緊收上沿,為了使印的左部無單薄感,又把“氏”字的反鉤加以盤曲,形成了大起大落的朱白對比,章法生動活潑,妙不可言。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8.挪讓法

改變篆書固有結構的形態,適應章法的需要,叫做挪讓。挪讓常見的有文字佔地大小,偏旁部首穿插和移位兩種。圖8—49“王遂”印,圖8—50“騃人”印,由於印文兩字筆畫繁簡過於懸殊,卻又無法用增損來協調,故用挪位變化兩字所佔的面積。圖8—51“孺子牛”印,“孺”字偏旁與“子”為同一寫法,均有向左彎曲的豎鉤,“牛”字的造型上大下小,這三字組合一印,章法較難安排。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作者把“孺”字的“子”偏上提,讓出下部,再把下部“而”向左挪伸,改造了“孺”的固有結構,同時又把“子”字的豎鉤變換了方向,形成了兩個“子”一曲一直,好似倆人攜手同行。章法出奇制勝,精彩至極。圖8—52“俯首甘為孺子牛”,印中“俯”字的單人旁與“甘”字的組合,“首”、“甘”、“子”、“牛” 四字的挪讓,均是挪讓中的高明之舉。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9.方圓法

在一印中作方圓變化的處理,也是避免章法呆板和雷同的有效方法。圖8—53“明中大恆”印, “明”字的“日”偏作大篆寫法,圓形,右旁的“月”和“中”字用方中寓圓法,“恆”則純用方折,給人以方圓多變之感。圖8—54“風隥吹陰雪雲門吼瀑泉”,圖8—55“匋廬”,這兩印的方圓對比更加強烈,生動活潑又無生硬唐突之嫌。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10.避同法

在一方印章中出現重複字或一個內容刻兩方以上的印,在創作中是常遇到的。字重和印重複,必須在字法、章法或形式上進行變化。若千印一面,凡字定式,那是印匠所為;高手刻印,以變化為能事。圖8—56“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圖8—57“關山陣陣蒼”兩印,為鄧散木之力作。兩印中“星星”和 “陣陣”的重複,在篆法造型上很難變化,故用兩短橫代替,避免了雷同。圖8—58黃士陵的兩方“楊 士驤印”,同作擬漢印,其中一印作滿白文,另一作細白文,“楊”、“驤”兩字的篆法結構均有所變化。兩印粗看相似,細品奧妙無窮。圖8—59三方“千尋竹齋”印,均出自吳昌碩一人之手;三方印用兩種刻法(朱、白),三種章法,三種文字布排方法;在篆法上,“千”字變化三次,“尋”、“齋”變化兩次,足見吳昌碩的匠心和變化能力的高妙。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11.穿插法

寫意豪放一路的印風,往往以筆勢縱橫,氣勢霸悍,氣息連貫,左右顧盼的氣氛去營造,故在文字線條上需進行適度合理的穿插,來進一步烘托。線條的穿插要適度,不能無休止地延伸,同時在穿插中要兼顧疏密、輕重、呼應的關係,如果任意無序地左穿右插,將似亂麻一團。圖8—60“家在廬山第五峰”印中的“家”字,下半部的幾撇向左拼靠,穿插至“廬”字下部的空隙處,形成兩字的緊密, “家”字的右下側挪出了疏的空間,與密產生對比;“在”字的上部上提左靠,與“山”字連接,“山”又與 “峰”粘連,造成橫向承接呼應;“第”字上弧線穿至“在”、“山”之間,又形成線條的密集,故與兩側的疏產生了鮮明的疏密關係。我們整體審視此印,雖以細朱文刻之,然縱橫有序的穿插,疏密的對比,朱白的呼應,無不給人以氣勢磅礴,嫵媚多姿,顧盼生情的感受。圖8—61“夢想芙蓉路八千”印,以粗朱文形式創作,其縱橫穿插的線條,把章法締造得更加博大恢宏,其高妙的處理手法,我們從中不難領悟。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12.開合法

開合能使章法產生離而不散、合而不擠,強化成分朱布白、呼應對比的一種方法。圖8—62“安吉”朱文印,兩字各向左右拉開距離,左邊緊靠邊線,右邊拼入邊欄,呈鬆散的佈局,最後以不等的寬邊聚攏,起到了散中有合、閤中見離的藝術效果。如果此印兩字均布印面,必有平板無味之感。圖 8—63“八硯樓”印,“八”字左右開張,左撇緊迫“樓”,“樓”字本呈左傾之勢,由於“八”字的撇畫與其合,加重了“樓”右部的分量,而化險為夷得到了平衡;“八”字兩畫左右開離,中間留出大塊硃色,與下部幾處空白遙相呼應,生動有趣。

篆刻的章法猶如繪畫的構圖,在形式美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一方印章的篆法、刀法無論有多精彩,章法平庸,就會前功盡棄。章法,是把所要刻的文字,根據印面位置一字一畫地置於印章之中,使其各得其位,整體虛實相間,顧盼生情,妙趣橫生。

前人對章法有過精闢的論述:“一印之章法,如大匠之造屋,先酌地勢之形,圖像之間架,及胸中有全屋,而後量材準尺寸⋯⋯”篆刻的章法如同大匠造屋,對建築藍圖設計,胸中無具體構思,局部無合理安排,只能導致失敗。綜觀歷代有成就的篆刻家,無不對章法十分重視。相傳吳昌碩刻印,必先靜坐默想,反覆構思,俟有所得,然後再在紙上起稿。有時起稿要反覆修改達數十次,滿意後再寫上印面。可見大師對章法的重視程度。所以我們對章法佈局一定要有足夠的重視,若草草了事,習以為常,則很難有所建樹。

篆刻的章法千變萬化,方寸之間氣象萬千,但也不是玄妙到無法捉摸的地步,只要我們從先賢的作品中深入研究,不斷總結,找出基本規律,掌握基本的表現手法,也不是十分艱難的事情。至於形成自己的風格,則要在前人的基礎上,在各方面的素質不斷提高後,方能逐步形成。下面根據前人常見成功的印例,對印文布排、章法佈局作一簡要的介紹和分析。

(一)印文布排

印文的字數多少不一,少者一二字,多者數十字。在布排的順序上古今基本相同,一般均是按照先上後下,先右後左順序進行的。在相同字數的印中,又有各種不同的排列方法,這是因為文字結構筆畫繁簡的不同,為了章法的需要而進行的變化。

1.一字印,常見的有置於中央,或靠上或靠左、右。

2.兩字印,布排方式有兩種: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3.三字印,布排方式有四種: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4.四字印,布排方式有六種: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5.五字印,布排方式有八種: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6.六字印,布排方式有八種: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7.七字印,布排方式有十二種: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8.八字印,布排方式更多,只要按照順序規律,容易順讀就可以了。

(二)章法佈局

篆刻的章法佈局,基本方法如下:

1.平均法

平均法在印章形式中屬最工整的一路。字數二至六字,每字在印面上所佔位置相等。章法工整平穩,線條與線條之間的留朱寬度基本相等,橫平豎直,轉折處或方或方中寓圓,給人以靜雅穩健、自然得韻之感(見圖8—19)。平均法初習刻印比較好掌握,不過選擇內容文字的筆畫多少要基本相等,過於懸殊,章法也就無平均可言了。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2.疏密法

入印文字的筆畫有繁有簡,把它們安排在一印中,各字面積均等,形成自然的疏密對比;或者是根據文字特點,作適度的調整後所產生的疏密對比。古人所說的“寬可走馬,密不透風”,在疏密法中即能得到體現。疏密法在傳統的印章中有四種表現方法。一種為本身入印文字特定筆畫造成的疏與密的對比。圖8—20“傅捐之印”,四字在印面各佔四分之一,“傅捐印”三字筆畫多,在所佔的位置中線條密集白多紅少,形成了三繁一簡的疏密關係;圖8—21“殿中都尉”印,圖8—22“人間何世” 印,同屬此類。第二種是順其文字筆畫的繁簡,生成上下或左右的疏密呼應對比。如圖8—23“王鳳之印”四字,文字布排為順向,四字各佔四分之一,“王”、“之”筆畫簡,“鳳”、“印”筆畫繁,上下各半,形成了上下疏密朱白對比。如果此印四字採用迴文法布排,可產生對角疏密呼應;圖8—24“千人督印”,圖8—25“侵騎千人”印,為左右疏密對比法。第三種疏密法是印文中某字的筆畫過多,又無法省減,只能隨其形,加大其所佔面積,而讓下一字緊縮,造成左密右疏或右密左疏的關係,如圖 8—26“王奉熹印”即屬此種。第四種為隨形就勢。圖8—27“丁若延印”中的“丁”字,其形似蘑菇,上部筆畫密集,下部一足頂立,“丁”字四周形成了自然的空白,毫無造作之氣。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3.輕重法

輕重是物理學的名詞,造型藝術由於線條所佔面積有大小的區別,給視覺造成輕重感,後來藝術家們便把這一名詞引用到了藝術上。印章章法如能巧妙地安排出輕重的對比,將能賦予作品以虛實相生,輕重相間,協調呼應的節奏感。輕重在印章中以線條的粗細所佔的空間論之,粗者重,細者輕。線條粗細的把握,通常是根據入印文字筆畫的繁簡而決定的,字的筆畫多,線條細;筆畫少,則線條刻得粗些。圖8—28“晉率善羌佰長”印,其中“晉”、“善”兩字筆畫繁,所刻線條只有其他字的二分之一粗,而其他字筆畫少就刻得粗,全印六字,呈二輕四重。圖8—29“晉歸義胡王”印,圖8—30“贛榆令印”,為四重一輕和兩重兩輕,均能給人以輕重相間的節奏美感。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4.呼應法

呼應是朱白或疏密在一方印中相互照應的一種方法。一方印經過合理的呼應安排,能產生左顧右盼、遙相呼應的效果,增強整體的韻律節奏。但呼應安排不能生搬硬套,要根據字形結構特點和筆畫的繁簡靈活變化。

呼應有兩種處理方法:一種為入印文字依固有的筆畫繁簡;另一種是根據印面藝術氛圍的需要,人為地創造呼應,達到天然渾樸的藝術效果。圖8—31“楊士驤印”中的“楊”、“驤”筆畫繁,“士”、“印”筆畫簡,用迴文法布排,形成了朱白的對角呼應。圖8—32“長水司馬” 圖8—33“新會伍氏藏書”印,均屬此類。圖8—34“鑾坡一字澤廣”,圖8—35“潁孫”印,為上中部與右下角呼應。圖8— 36“太醫丞印”四字中,除“太”字外,其餘三字的筆畫均不算少,為了使印面輕重呼應,虛實相間,此印把“印”字的上半部“爪”字頭向下延伸,下面的“卩部緊縮,與“太”字形成了呼應。圖8—37“修盦”印,是把兩字一上一下進行錯位後形成右上與左下的空白呼應。圖8—38“丁敬之印”,圖8—39 “群眾未縣”印,通過印邊、角的殘破處理而呼應,使印面達到了開朗透氣、輕鬆活潑的效果。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5.借邊法

借邊是在文字有較長的線條與印邊欄重合時,為了打破平行線而使用的一種方法。圖8—40 “湖州安吉縣”印,“湖州”兩字的右邊均有長豎直線,為了避免雷同,造成章法的呆板,此印把右邊邊欄去掉,用“湖州”兩字的長豎畫代替借邊,達到了章法的變化和諧;圖8—41“祖金軒”,圖8—42“處其厚”印同屬此法。圖8—43“豫卿”印中“豫”字的最後一筆,利用借邊法,處理得恰到好處:第一,打破了與印邊的平行,減少了一個間隔的空間;第二,變化了兩字下部垂足之間的空隙,使章法靈動多姿,匠心獨具。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6.增損法

增損是對文字筆畫在不悖“六書”的前提下,根據章法要求,對筆畫簡的字適當增畫,對筆畫繁的字酌情減筆。增損,在一方印中最多一二字,一字中最多一二筆;如果字字增損,字法雖無乖謬之處,定會招來牽強附會之嫌。圖8—44“五威將焦掾並印”,“並”字篆作兩個立字,此印的處理法是把左“立”的中間兩豎並作一粗豎,兩個立字的下橫並作一長橫。一字減去了兩畫,既減少了印面留朱過碎的現象,增強了印章下部的重量感,又與“威”字中女部的並筆相呼應。圖8—45。故此印既增筆可識、又使章法合理統一。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7.收放法

字形的收與放,本是漢字書法美的特徵之一,在篆刻中為了章法美的需要,求得整體緊湊生動,可根據印文特點,讓筆畫進一步誇張和收放。圖8—46“雅初”印,“雅”字的“牙”偏旁基本是上下頂邊,“佳”旁的上部延伸誇張,形成左右兩處不等高的空白;“初”字“衣”偏旁下部用長垂足誇張抵邊, “刀”旁上提緊縮。全印章法佈局形成了合理的疏密變化,留白處又相互呼應,十分生動。圖8—47 “梅垞”印,兩字的橫向線條緊收上部,四條不同形態的豎線誇張至底邊,切割出不等距的空白,由於線條巧妙的收放搭配,此印章法呈一幅“梅垞”的詩意圖。圖8—48“書徵氏”印,“書徵”兩字滿布右半部五分之三的印面,如左面的“氏”字仍用滿布之法,章法定有鬆散之嫌;然而作者匠心獨運,把 “氏”字的斜鉤加長,呈頂天立地之勢,其他筆畫緊收上沿,為了使印的左部無單薄感,又把“氏”字的反鉤加以盤曲,形成了大起大落的朱白對比,章法生動活潑,妙不可言。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8.挪讓法

改變篆書固有結構的形態,適應章法的需要,叫做挪讓。挪讓常見的有文字佔地大小,偏旁部首穿插和移位兩種。圖8—49“王遂”印,圖8—50“騃人”印,由於印文兩字筆畫繁簡過於懸殊,卻又無法用增損來協調,故用挪位變化兩字所佔的面積。圖8—51“孺子牛”印,“孺”字偏旁與“子”為同一寫法,均有向左彎曲的豎鉤,“牛”字的造型上大下小,這三字組合一印,章法較難安排。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作者把“孺”字的“子”偏上提,讓出下部,再把下部“而”向左挪伸,改造了“孺”的固有結構,同時又把“子”字的豎鉤變換了方向,形成了兩個“子”一曲一直,好似倆人攜手同行。章法出奇制勝,精彩至極。圖8—52“俯首甘為孺子牛”,印中“俯”字的單人旁與“甘”字的組合,“首”、“甘”、“子”、“牛” 四字的挪讓,均是挪讓中的高明之舉。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9.方圓法

在一印中作方圓變化的處理,也是避免章法呆板和雷同的有效方法。圖8—53“明中大恆”印, “明”字的“日”偏作大篆寫法,圓形,右旁的“月”和“中”字用方中寓圓法,“恆”則純用方折,給人以方圓多變之感。圖8—54“風隥吹陰雪雲門吼瀑泉”,圖8—55“匋廬”,這兩印的方圓對比更加強烈,生動活潑又無生硬唐突之嫌。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10.避同法

在一方印章中出現重複字或一個內容刻兩方以上的印,在創作中是常遇到的。字重和印重複,必須在字法、章法或形式上進行變化。若千印一面,凡字定式,那是印匠所為;高手刻印,以變化為能事。圖8—56“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圖8—57“關山陣陣蒼”兩印,為鄧散木之力作。兩印中“星星”和 “陣陣”的重複,在篆法造型上很難變化,故用兩短橫代替,避免了雷同。圖8—58黃士陵的兩方“楊 士驤印”,同作擬漢印,其中一印作滿白文,另一作細白文,“楊”、“驤”兩字的篆法結構均有所變化。兩印粗看相似,細品奧妙無窮。圖8—59三方“千尋竹齋”印,均出自吳昌碩一人之手;三方印用兩種刻法(朱、白),三種章法,三種文字布排方法;在篆法上,“千”字變化三次,“尋”、“齋”變化兩次,足見吳昌碩的匠心和變化能力的高妙。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11.穿插法

寫意豪放一路的印風,往往以筆勢縱橫,氣勢霸悍,氣息連貫,左右顧盼的氣氛去營造,故在文字線條上需進行適度合理的穿插,來進一步烘托。線條的穿插要適度,不能無休止地延伸,同時在穿插中要兼顧疏密、輕重、呼應的關係,如果任意無序地左穿右插,將似亂麻一團。圖8—60“家在廬山第五峰”印中的“家”字,下半部的幾撇向左拼靠,穿插至“廬”字下部的空隙處,形成兩字的緊密, “家”字的右下側挪出了疏的空間,與密產生對比;“在”字的上部上提左靠,與“山”字連接,“山”又與 “峰”粘連,造成橫向承接呼應;“第”字上弧線穿至“在”、“山”之間,又形成線條的密集,故與兩側的疏產生了鮮明的疏密關係。我們整體審視此印,雖以細朱文刻之,然縱橫有序的穿插,疏密的對比,朱白的呼應,無不給人以氣勢磅礴,嫵媚多姿,顧盼生情的感受。圖8—61“夢想芙蓉路八千”印,以粗朱文形式創作,其縱橫穿插的線條,把章法締造得更加博大恢宏,其高妙的處理手法,我們從中不難領悟。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12.開合法

開合能使章法產生離而不散、合而不擠,強化成分朱布白、呼應對比的一種方法。圖8—62“安吉”朱文印,兩字各向左右拉開距離,左邊緊靠邊線,右邊拼入邊欄,呈鬆散的佈局,最後以不等的寬邊聚攏,起到了散中有合、閤中見離的藝術效果。如果此印兩字均布印面,必有平板無味之感。圖 8—63“八硯樓”印,“八”字左右開張,左撇緊迫“樓”,“樓”字本呈左傾之勢,由於“八”字的撇畫與其合,加重了“樓”右部的分量,而化險為夷得到了平衡;“八”字兩畫左右開離,中間留出大塊硃色,與下部幾處空白遙相呼應,生動有趣。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13.欹側法

在書法創作中,尤其是行草書,結構的欹側變化是十分講究的,如左欹右側,上欹下側等。後來把這一方法運用到了篆刻的字勢章法中,賦予了篆刻藝術新的章法形式,別開一境。欹側變化在篆刻中表現最強烈者,當首推齊白石。圖8—64“奪得天工”印,是白石老人精品之作;印中四字細加審視,各得欹側之勢;“奪”、“工”呈右側,“得”、“天”取左欹,在章法上既交叉對角順勢呼應,又上下欹側,左右照應;在線條方向的處理上,“奪”字有連續十個橫畫,組成了三組不同角度的放射斜線,與其他三字的平橫形成強烈反差,無不給人巧奪天工、妙造自然之感。圖8—65“風前月下清吟”,圖 8—66“最工者愁”兩印,除刀法、字法外,均以欹側來表現其強烈的風格個性。

篆刻的章法猶如繪畫的構圖,在形式美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一方印章的篆法、刀法無論有多精彩,章法平庸,就會前功盡棄。章法,是把所要刻的文字,根據印面位置一字一畫地置於印章之中,使其各得其位,整體虛實相間,顧盼生情,妙趣橫生。

前人對章法有過精闢的論述:“一印之章法,如大匠之造屋,先酌地勢之形,圖像之間架,及胸中有全屋,而後量材準尺寸⋯⋯”篆刻的章法如同大匠造屋,對建築藍圖設計,胸中無具體構思,局部無合理安排,只能導致失敗。綜觀歷代有成就的篆刻家,無不對章法十分重視。相傳吳昌碩刻印,必先靜坐默想,反覆構思,俟有所得,然後再在紙上起稿。有時起稿要反覆修改達數十次,滿意後再寫上印面。可見大師對章法的重視程度。所以我們對章法佈局一定要有足夠的重視,若草草了事,習以為常,則很難有所建樹。

篆刻的章法千變萬化,方寸之間氣象萬千,但也不是玄妙到無法捉摸的地步,只要我們從先賢的作品中深入研究,不斷總結,找出基本規律,掌握基本的表現手法,也不是十分艱難的事情。至於形成自己的風格,則要在前人的基礎上,在各方面的素質不斷提高後,方能逐步形成。下面根據前人常見成功的印例,對印文布排、章法佈局作一簡要的介紹和分析。

(一)印文布排

印文的字數多少不一,少者一二字,多者數十字。在布排的順序上古今基本相同,一般均是按照先上後下,先右後左順序進行的。在相同字數的印中,又有各種不同的排列方法,這是因為文字結構筆畫繁簡的不同,為了章法的需要而進行的變化。

1.一字印,常見的有置於中央,或靠上或靠左、右。

2.兩字印,布排方式有兩種: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3.三字印,布排方式有四種: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4.四字印,布排方式有六種: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5.五字印,布排方式有八種: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6.六字印,布排方式有八種: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7.七字印,布排方式有十二種: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8.八字印,布排方式更多,只要按照順序規律,容易順讀就可以了。

(二)章法佈局

篆刻的章法佈局,基本方法如下:

1.平均法

平均法在印章形式中屬最工整的一路。字數二至六字,每字在印面上所佔位置相等。章法工整平穩,線條與線條之間的留朱寬度基本相等,橫平豎直,轉折處或方或方中寓圓,給人以靜雅穩健、自然得韻之感(見圖8—19)。平均法初習刻印比較好掌握,不過選擇內容文字的筆畫多少要基本相等,過於懸殊,章法也就無平均可言了。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2.疏密法

入印文字的筆畫有繁有簡,把它們安排在一印中,各字面積均等,形成自然的疏密對比;或者是根據文字特點,作適度的調整後所產生的疏密對比。古人所說的“寬可走馬,密不透風”,在疏密法中即能得到體現。疏密法在傳統的印章中有四種表現方法。一種為本身入印文字特定筆畫造成的疏與密的對比。圖8—20“傅捐之印”,四字在印面各佔四分之一,“傅捐印”三字筆畫多,在所佔的位置中線條密集白多紅少,形成了三繁一簡的疏密關係;圖8—21“殿中都尉”印,圖8—22“人間何世” 印,同屬此類。第二種是順其文字筆畫的繁簡,生成上下或左右的疏密呼應對比。如圖8—23“王鳳之印”四字,文字布排為順向,四字各佔四分之一,“王”、“之”筆畫簡,“鳳”、“印”筆畫繁,上下各半,形成了上下疏密朱白對比。如果此印四字採用迴文法布排,可產生對角疏密呼應;圖8—24“千人督印”,圖8—25“侵騎千人”印,為左右疏密對比法。第三種疏密法是印文中某字的筆畫過多,又無法省減,只能隨其形,加大其所佔面積,而讓下一字緊縮,造成左密右疏或右密左疏的關係,如圖 8—26“王奉熹印”即屬此種。第四種為隨形就勢。圖8—27“丁若延印”中的“丁”字,其形似蘑菇,上部筆畫密集,下部一足頂立,“丁”字四周形成了自然的空白,毫無造作之氣。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3.輕重法

輕重是物理學的名詞,造型藝術由於線條所佔面積有大小的區別,給視覺造成輕重感,後來藝術家們便把這一名詞引用到了藝術上。印章章法如能巧妙地安排出輕重的對比,將能賦予作品以虛實相生,輕重相間,協調呼應的節奏感。輕重在印章中以線條的粗細所佔的空間論之,粗者重,細者輕。線條粗細的把握,通常是根據入印文字筆畫的繁簡而決定的,字的筆畫多,線條細;筆畫少,則線條刻得粗些。圖8—28“晉率善羌佰長”印,其中“晉”、“善”兩字筆畫繁,所刻線條只有其他字的二分之一粗,而其他字筆畫少就刻得粗,全印六字,呈二輕四重。圖8—29“晉歸義胡王”印,圖8—30“贛榆令印”,為四重一輕和兩重兩輕,均能給人以輕重相間的節奏美感。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4.呼應法

呼應是朱白或疏密在一方印中相互照應的一種方法。一方印經過合理的呼應安排,能產生左顧右盼、遙相呼應的效果,增強整體的韻律節奏。但呼應安排不能生搬硬套,要根據字形結構特點和筆畫的繁簡靈活變化。

呼應有兩種處理方法:一種為入印文字依固有的筆畫繁簡;另一種是根據印面藝術氛圍的需要,人為地創造呼應,達到天然渾樸的藝術效果。圖8—31“楊士驤印”中的“楊”、“驤”筆畫繁,“士”、“印”筆畫簡,用迴文法布排,形成了朱白的對角呼應。圖8—32“長水司馬” 圖8—33“新會伍氏藏書”印,均屬此類。圖8—34“鑾坡一字澤廣”,圖8—35“潁孫”印,為上中部與右下角呼應。圖8— 36“太醫丞印”四字中,除“太”字外,其餘三字的筆畫均不算少,為了使印面輕重呼應,虛實相間,此印把“印”字的上半部“爪”字頭向下延伸,下面的“卩部緊縮,與“太”字形成了呼應。圖8—37“修盦”印,是把兩字一上一下進行錯位後形成右上與左下的空白呼應。圖8—38“丁敬之印”,圖8—39 “群眾未縣”印,通過印邊、角的殘破處理而呼應,使印面達到了開朗透氣、輕鬆活潑的效果。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5.借邊法

借邊是在文字有較長的線條與印邊欄重合時,為了打破平行線而使用的一種方法。圖8—40 “湖州安吉縣”印,“湖州”兩字的右邊均有長豎直線,為了避免雷同,造成章法的呆板,此印把右邊邊欄去掉,用“湖州”兩字的長豎畫代替借邊,達到了章法的變化和諧;圖8—41“祖金軒”,圖8—42“處其厚”印同屬此法。圖8—43“豫卿”印中“豫”字的最後一筆,利用借邊法,處理得恰到好處:第一,打破了與印邊的平行,減少了一個間隔的空間;第二,變化了兩字下部垂足之間的空隙,使章法靈動多姿,匠心獨具。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6.增損法

增損是對文字筆畫在不悖“六書”的前提下,根據章法要求,對筆畫簡的字適當增畫,對筆畫繁的字酌情減筆。增損,在一方印中最多一二字,一字中最多一二筆;如果字字增損,字法雖無乖謬之處,定會招來牽強附會之嫌。圖8—44“五威將焦掾並印”,“並”字篆作兩個立字,此印的處理法是把左“立”的中間兩豎並作一粗豎,兩個立字的下橫並作一長橫。一字減去了兩畫,既減少了印面留朱過碎的現象,增強了印章下部的重量感,又與“威”字中女部的並筆相呼應。圖8—45。故此印既增筆可識、又使章法合理統一。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7.收放法

字形的收與放,本是漢字書法美的特徵之一,在篆刻中為了章法美的需要,求得整體緊湊生動,可根據印文特點,讓筆畫進一步誇張和收放。圖8—46“雅初”印,“雅”字的“牙”偏旁基本是上下頂邊,“佳”旁的上部延伸誇張,形成左右兩處不等高的空白;“初”字“衣”偏旁下部用長垂足誇張抵邊, “刀”旁上提緊縮。全印章法佈局形成了合理的疏密變化,留白處又相互呼應,十分生動。圖8—47 “梅垞”印,兩字的橫向線條緊收上部,四條不同形態的豎線誇張至底邊,切割出不等距的空白,由於線條巧妙的收放搭配,此印章法呈一幅“梅垞”的詩意圖。圖8—48“書徵氏”印,“書徵”兩字滿布右半部五分之三的印面,如左面的“氏”字仍用滿布之法,章法定有鬆散之嫌;然而作者匠心獨運,把 “氏”字的斜鉤加長,呈頂天立地之勢,其他筆畫緊收上沿,為了使印的左部無單薄感,又把“氏”字的反鉤加以盤曲,形成了大起大落的朱白對比,章法生動活潑,妙不可言。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8.挪讓法

改變篆書固有結構的形態,適應章法的需要,叫做挪讓。挪讓常見的有文字佔地大小,偏旁部首穿插和移位兩種。圖8—49“王遂”印,圖8—50“騃人”印,由於印文兩字筆畫繁簡過於懸殊,卻又無法用增損來協調,故用挪位變化兩字所佔的面積。圖8—51“孺子牛”印,“孺”字偏旁與“子”為同一寫法,均有向左彎曲的豎鉤,“牛”字的造型上大下小,這三字組合一印,章法較難安排。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作者把“孺”字的“子”偏上提,讓出下部,再把下部“而”向左挪伸,改造了“孺”的固有結構,同時又把“子”字的豎鉤變換了方向,形成了兩個“子”一曲一直,好似倆人攜手同行。章法出奇制勝,精彩至極。圖8—52“俯首甘為孺子牛”,印中“俯”字的單人旁與“甘”字的組合,“首”、“甘”、“子”、“牛” 四字的挪讓,均是挪讓中的高明之舉。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9.方圓法

在一印中作方圓變化的處理,也是避免章法呆板和雷同的有效方法。圖8—53“明中大恆”印, “明”字的“日”偏作大篆寫法,圓形,右旁的“月”和“中”字用方中寓圓法,“恆”則純用方折,給人以方圓多變之感。圖8—54“風隥吹陰雪雲門吼瀑泉”,圖8—55“匋廬”,這兩印的方圓對比更加強烈,生動活潑又無生硬唐突之嫌。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10.避同法

在一方印章中出現重複字或一個內容刻兩方以上的印,在創作中是常遇到的。字重和印重複,必須在字法、章法或形式上進行變化。若千印一面,凡字定式,那是印匠所為;高手刻印,以變化為能事。圖8—56“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圖8—57“關山陣陣蒼”兩印,為鄧散木之力作。兩印中“星星”和 “陣陣”的重複,在篆法造型上很難變化,故用兩短橫代替,避免了雷同。圖8—58黃士陵的兩方“楊 士驤印”,同作擬漢印,其中一印作滿白文,另一作細白文,“楊”、“驤”兩字的篆法結構均有所變化。兩印粗看相似,細品奧妙無窮。圖8—59三方“千尋竹齋”印,均出自吳昌碩一人之手;三方印用兩種刻法(朱、白),三種章法,三種文字布排方法;在篆法上,“千”字變化三次,“尋”、“齋”變化兩次,足見吳昌碩的匠心和變化能力的高妙。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11.穿插法

寫意豪放一路的印風,往往以筆勢縱橫,氣勢霸悍,氣息連貫,左右顧盼的氣氛去營造,故在文字線條上需進行適度合理的穿插,來進一步烘托。線條的穿插要適度,不能無休止地延伸,同時在穿插中要兼顧疏密、輕重、呼應的關係,如果任意無序地左穿右插,將似亂麻一團。圖8—60“家在廬山第五峰”印中的“家”字,下半部的幾撇向左拼靠,穿插至“廬”字下部的空隙處,形成兩字的緊密, “家”字的右下側挪出了疏的空間,與密產生對比;“在”字的上部上提左靠,與“山”字連接,“山”又與 “峰”粘連,造成橫向承接呼應;“第”字上弧線穿至“在”、“山”之間,又形成線條的密集,故與兩側的疏產生了鮮明的疏密關係。我們整體審視此印,雖以細朱文刻之,然縱橫有序的穿插,疏密的對比,朱白的呼應,無不給人以氣勢磅礴,嫵媚多姿,顧盼生情的感受。圖8—61“夢想芙蓉路八千”印,以粗朱文形式創作,其縱橫穿插的線條,把章法締造得更加博大恢宏,其高妙的處理手法,我們從中不難領悟。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12.開合法

開合能使章法產生離而不散、合而不擠,強化成分朱布白、呼應對比的一種方法。圖8—62“安吉”朱文印,兩字各向左右拉開距離,左邊緊靠邊線,右邊拼入邊欄,呈鬆散的佈局,最後以不等的寬邊聚攏,起到了散中有合、閤中見離的藝術效果。如果此印兩字均布印面,必有平板無味之感。圖 8—63“八硯樓”印,“八”字左右開張,左撇緊迫“樓”,“樓”字本呈左傾之勢,由於“八”字的撇畫與其合,加重了“樓”右部的分量,而化險為夷得到了平衡;“八”字兩畫左右開離,中間留出大塊硃色,與下部幾處空白遙相呼應,生動有趣。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13.欹側法

在書法創作中,尤其是行草書,結構的欹側變化是十分講究的,如左欹右側,上欹下側等。後來把這一方法運用到了篆刻的字勢章法中,賦予了篆刻藝術新的章法形式,別開一境。欹側變化在篆刻中表現最強烈者,當首推齊白石。圖8—64“奪得天工”印,是白石老人精品之作;印中四字細加審視,各得欹側之勢;“奪”、“工”呈右側,“得”、“天”取左欹,在章法上既交叉對角順勢呼應,又上下欹側,左右照應;在線條方向的處理上,“奪”字有連續十個橫畫,組成了三組不同角度的放射斜線,與其他三字的平橫形成強烈反差,無不給人巧奪天工、妙造自然之感。圖8—65“風前月下清吟”,圖 8—66“最工者愁”兩印,除刀法、字法外,均以欹側來表現其強烈的風格個性。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14.界畫法

界畫是印章中常見的形式,其種類多種多樣,如:兩字印套“上下”、“左右”,三字印套“右上下左”、“右左上下”,四字印套“回形”,六字印套“上三字下三字”,九字印套“每排三字”等。用界畫來間隔文字的目的有二:一是作為印章的裝飾,豐富印面效果;二是規整章法。圖8—67“商庫”、圖8—68“司馬戎”、圖8—69“南鄉喪吏”和圖8—70“右馬將廄”等印,是以文字的多少進行間隔,純起裝飾作用,為秦官印的印式。圖 8—71“明月前身”、圖8—72“千里之路不可扶以繩”兩印,它們的界畫是為了避免章法的鬆散而使用的。前者“明月前身”,是吳昌碩懷念前妻章夫人所作,印文造型趨欹側,線條圓轉富於動勢,意示夫人嫵媚嬌柔的英姿;然而過多的弧線,在章法上定有流動不穩之態,所以在四字之間加“十”字界,達到了動中有靜,飄柔中見穩重的極佳效果。後者“千里之路不可扶以繩”,以金文入印,金文結體大小不一,字形欹側跌宕,以“井”字界畫,產生了團聚統一、疏密協調的藝術氣氛。

篆刻的章法猶如繪畫的構圖,在形式美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一方印章的篆法、刀法無論有多精彩,章法平庸,就會前功盡棄。章法,是把所要刻的文字,根據印面位置一字一畫地置於印章之中,使其各得其位,整體虛實相間,顧盼生情,妙趣橫生。

前人對章法有過精闢的論述:“一印之章法,如大匠之造屋,先酌地勢之形,圖像之間架,及胸中有全屋,而後量材準尺寸⋯⋯”篆刻的章法如同大匠造屋,對建築藍圖設計,胸中無具體構思,局部無合理安排,只能導致失敗。綜觀歷代有成就的篆刻家,無不對章法十分重視。相傳吳昌碩刻印,必先靜坐默想,反覆構思,俟有所得,然後再在紙上起稿。有時起稿要反覆修改達數十次,滿意後再寫上印面。可見大師對章法的重視程度。所以我們對章法佈局一定要有足夠的重視,若草草了事,習以為常,則很難有所建樹。

篆刻的章法千變萬化,方寸之間氣象萬千,但也不是玄妙到無法捉摸的地步,只要我們從先賢的作品中深入研究,不斷總結,找出基本規律,掌握基本的表現手法,也不是十分艱難的事情。至於形成自己的風格,則要在前人的基礎上,在各方面的素質不斷提高後,方能逐步形成。下面根據前人常見成功的印例,對印文布排、章法佈局作一簡要的介紹和分析。

(一)印文布排

印文的字數多少不一,少者一二字,多者數十字。在布排的順序上古今基本相同,一般均是按照先上後下,先右後左順序進行的。在相同字數的印中,又有各種不同的排列方法,這是因為文字結構筆畫繁簡的不同,為了章法的需要而進行的變化。

1.一字印,常見的有置於中央,或靠上或靠左、右。

2.兩字印,布排方式有兩種: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3.三字印,布排方式有四種: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4.四字印,布排方式有六種: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5.五字印,布排方式有八種: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6.六字印,布排方式有八種: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7.七字印,布排方式有十二種: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8.八字印,布排方式更多,只要按照順序規律,容易順讀就可以了。

(二)章法佈局

篆刻的章法佈局,基本方法如下:

1.平均法

平均法在印章形式中屬最工整的一路。字數二至六字,每字在印面上所佔位置相等。章法工整平穩,線條與線條之間的留朱寬度基本相等,橫平豎直,轉折處或方或方中寓圓,給人以靜雅穩健、自然得韻之感(見圖8—19)。平均法初習刻印比較好掌握,不過選擇內容文字的筆畫多少要基本相等,過於懸殊,章法也就無平均可言了。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2.疏密法

入印文字的筆畫有繁有簡,把它們安排在一印中,各字面積均等,形成自然的疏密對比;或者是根據文字特點,作適度的調整後所產生的疏密對比。古人所說的“寬可走馬,密不透風”,在疏密法中即能得到體現。疏密法在傳統的印章中有四種表現方法。一種為本身入印文字特定筆畫造成的疏與密的對比。圖8—20“傅捐之印”,四字在印面各佔四分之一,“傅捐印”三字筆畫多,在所佔的位置中線條密集白多紅少,形成了三繁一簡的疏密關係;圖8—21“殿中都尉”印,圖8—22“人間何世” 印,同屬此類。第二種是順其文字筆畫的繁簡,生成上下或左右的疏密呼應對比。如圖8—23“王鳳之印”四字,文字布排為順向,四字各佔四分之一,“王”、“之”筆畫簡,“鳳”、“印”筆畫繁,上下各半,形成了上下疏密朱白對比。如果此印四字採用迴文法布排,可產生對角疏密呼應;圖8—24“千人督印”,圖8—25“侵騎千人”印,為左右疏密對比法。第三種疏密法是印文中某字的筆畫過多,又無法省減,只能隨其形,加大其所佔面積,而讓下一字緊縮,造成左密右疏或右密左疏的關係,如圖 8—26“王奉熹印”即屬此種。第四種為隨形就勢。圖8—27“丁若延印”中的“丁”字,其形似蘑菇,上部筆畫密集,下部一足頂立,“丁”字四周形成了自然的空白,毫無造作之氣。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3.輕重法

輕重是物理學的名詞,造型藝術由於線條所佔面積有大小的區別,給視覺造成輕重感,後來藝術家們便把這一名詞引用到了藝術上。印章章法如能巧妙地安排出輕重的對比,將能賦予作品以虛實相生,輕重相間,協調呼應的節奏感。輕重在印章中以線條的粗細所佔的空間論之,粗者重,細者輕。線條粗細的把握,通常是根據入印文字筆畫的繁簡而決定的,字的筆畫多,線條細;筆畫少,則線條刻得粗些。圖8—28“晉率善羌佰長”印,其中“晉”、“善”兩字筆畫繁,所刻線條只有其他字的二分之一粗,而其他字筆畫少就刻得粗,全印六字,呈二輕四重。圖8—29“晉歸義胡王”印,圖8—30“贛榆令印”,為四重一輕和兩重兩輕,均能給人以輕重相間的節奏美感。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4.呼應法

呼應是朱白或疏密在一方印中相互照應的一種方法。一方印經過合理的呼應安排,能產生左顧右盼、遙相呼應的效果,增強整體的韻律節奏。但呼應安排不能生搬硬套,要根據字形結構特點和筆畫的繁簡靈活變化。

呼應有兩種處理方法:一種為入印文字依固有的筆畫繁簡;另一種是根據印面藝術氛圍的需要,人為地創造呼應,達到天然渾樸的藝術效果。圖8—31“楊士驤印”中的“楊”、“驤”筆畫繁,“士”、“印”筆畫簡,用迴文法布排,形成了朱白的對角呼應。圖8—32“長水司馬” 圖8—33“新會伍氏藏書”印,均屬此類。圖8—34“鑾坡一字澤廣”,圖8—35“潁孫”印,為上中部與右下角呼應。圖8— 36“太醫丞印”四字中,除“太”字外,其餘三字的筆畫均不算少,為了使印面輕重呼應,虛實相間,此印把“印”字的上半部“爪”字頭向下延伸,下面的“卩部緊縮,與“太”字形成了呼應。圖8—37“修盦”印,是把兩字一上一下進行錯位後形成右上與左下的空白呼應。圖8—38“丁敬之印”,圖8—39 “群眾未縣”印,通過印邊、角的殘破處理而呼應,使印面達到了開朗透氣、輕鬆活潑的效果。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5.借邊法

借邊是在文字有較長的線條與印邊欄重合時,為了打破平行線而使用的一種方法。圖8—40 “湖州安吉縣”印,“湖州”兩字的右邊均有長豎直線,為了避免雷同,造成章法的呆板,此印把右邊邊欄去掉,用“湖州”兩字的長豎畫代替借邊,達到了章法的變化和諧;圖8—41“祖金軒”,圖8—42“處其厚”印同屬此法。圖8—43“豫卿”印中“豫”字的最後一筆,利用借邊法,處理得恰到好處:第一,打破了與印邊的平行,減少了一個間隔的空間;第二,變化了兩字下部垂足之間的空隙,使章法靈動多姿,匠心獨具。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6.增損法

增損是對文字筆畫在不悖“六書”的前提下,根據章法要求,對筆畫簡的字適當增畫,對筆畫繁的字酌情減筆。增損,在一方印中最多一二字,一字中最多一二筆;如果字字增損,字法雖無乖謬之處,定會招來牽強附會之嫌。圖8—44“五威將焦掾並印”,“並”字篆作兩個立字,此印的處理法是把左“立”的中間兩豎並作一粗豎,兩個立字的下橫並作一長橫。一字減去了兩畫,既減少了印面留朱過碎的現象,增強了印章下部的重量感,又與“威”字中女部的並筆相呼應。圖8—45。故此印既增筆可識、又使章法合理統一。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7.收放法

字形的收與放,本是漢字書法美的特徵之一,在篆刻中為了章法美的需要,求得整體緊湊生動,可根據印文特點,讓筆畫進一步誇張和收放。圖8—46“雅初”印,“雅”字的“牙”偏旁基本是上下頂邊,“佳”旁的上部延伸誇張,形成左右兩處不等高的空白;“初”字“衣”偏旁下部用長垂足誇張抵邊, “刀”旁上提緊縮。全印章法佈局形成了合理的疏密變化,留白處又相互呼應,十分生動。圖8—47 “梅垞”印,兩字的橫向線條緊收上部,四條不同形態的豎線誇張至底邊,切割出不等距的空白,由於線條巧妙的收放搭配,此印章法呈一幅“梅垞”的詩意圖。圖8—48“書徵氏”印,“書徵”兩字滿布右半部五分之三的印面,如左面的“氏”字仍用滿布之法,章法定有鬆散之嫌;然而作者匠心獨運,把 “氏”字的斜鉤加長,呈頂天立地之勢,其他筆畫緊收上沿,為了使印的左部無單薄感,又把“氏”字的反鉤加以盤曲,形成了大起大落的朱白對比,章法生動活潑,妙不可言。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8.挪讓法

改變篆書固有結構的形態,適應章法的需要,叫做挪讓。挪讓常見的有文字佔地大小,偏旁部首穿插和移位兩種。圖8—49“王遂”印,圖8—50“騃人”印,由於印文兩字筆畫繁簡過於懸殊,卻又無法用增損來協調,故用挪位變化兩字所佔的面積。圖8—51“孺子牛”印,“孺”字偏旁與“子”為同一寫法,均有向左彎曲的豎鉤,“牛”字的造型上大下小,這三字組合一印,章法較難安排。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作者把“孺”字的“子”偏上提,讓出下部,再把下部“而”向左挪伸,改造了“孺”的固有結構,同時又把“子”字的豎鉤變換了方向,形成了兩個“子”一曲一直,好似倆人攜手同行。章法出奇制勝,精彩至極。圖8—52“俯首甘為孺子牛”,印中“俯”字的單人旁與“甘”字的組合,“首”、“甘”、“子”、“牛” 四字的挪讓,均是挪讓中的高明之舉。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9.方圓法

在一印中作方圓變化的處理,也是避免章法呆板和雷同的有效方法。圖8—53“明中大恆”印, “明”字的“日”偏作大篆寫法,圓形,右旁的“月”和“中”字用方中寓圓法,“恆”則純用方折,給人以方圓多變之感。圖8—54“風隥吹陰雪雲門吼瀑泉”,圖8—55“匋廬”,這兩印的方圓對比更加強烈,生動活潑又無生硬唐突之嫌。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10.避同法

在一方印章中出現重複字或一個內容刻兩方以上的印,在創作中是常遇到的。字重和印重複,必須在字法、章法或形式上進行變化。若千印一面,凡字定式,那是印匠所為;高手刻印,以變化為能事。圖8—56“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圖8—57“關山陣陣蒼”兩印,為鄧散木之力作。兩印中“星星”和 “陣陣”的重複,在篆法造型上很難變化,故用兩短橫代替,避免了雷同。圖8—58黃士陵的兩方“楊 士驤印”,同作擬漢印,其中一印作滿白文,另一作細白文,“楊”、“驤”兩字的篆法結構均有所變化。兩印粗看相似,細品奧妙無窮。圖8—59三方“千尋竹齋”印,均出自吳昌碩一人之手;三方印用兩種刻法(朱、白),三種章法,三種文字布排方法;在篆法上,“千”字變化三次,“尋”、“齋”變化兩次,足見吳昌碩的匠心和變化能力的高妙。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11.穿插法

寫意豪放一路的印風,往往以筆勢縱橫,氣勢霸悍,氣息連貫,左右顧盼的氣氛去營造,故在文字線條上需進行適度合理的穿插,來進一步烘托。線條的穿插要適度,不能無休止地延伸,同時在穿插中要兼顧疏密、輕重、呼應的關係,如果任意無序地左穿右插,將似亂麻一團。圖8—60“家在廬山第五峰”印中的“家”字,下半部的幾撇向左拼靠,穿插至“廬”字下部的空隙處,形成兩字的緊密, “家”字的右下側挪出了疏的空間,與密產生對比;“在”字的上部上提左靠,與“山”字連接,“山”又與 “峰”粘連,造成橫向承接呼應;“第”字上弧線穿至“在”、“山”之間,又形成線條的密集,故與兩側的疏產生了鮮明的疏密關係。我們整體審視此印,雖以細朱文刻之,然縱橫有序的穿插,疏密的對比,朱白的呼應,無不給人以氣勢磅礴,嫵媚多姿,顧盼生情的感受。圖8—61“夢想芙蓉路八千”印,以粗朱文形式創作,其縱橫穿插的線條,把章法締造得更加博大恢宏,其高妙的處理手法,我們從中不難領悟。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12.開合法

開合能使章法產生離而不散、合而不擠,強化成分朱布白、呼應對比的一種方法。圖8—62“安吉”朱文印,兩字各向左右拉開距離,左邊緊靠邊線,右邊拼入邊欄,呈鬆散的佈局,最後以不等的寬邊聚攏,起到了散中有合、閤中見離的藝術效果。如果此印兩字均布印面,必有平板無味之感。圖 8—63“八硯樓”印,“八”字左右開張,左撇緊迫“樓”,“樓”字本呈左傾之勢,由於“八”字的撇畫與其合,加重了“樓”右部的分量,而化險為夷得到了平衡;“八”字兩畫左右開離,中間留出大塊硃色,與下部幾處空白遙相呼應,生動有趣。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13.欹側法

在書法創作中,尤其是行草書,結構的欹側變化是十分講究的,如左欹右側,上欹下側等。後來把這一方法運用到了篆刻的字勢章法中,賦予了篆刻藝術新的章法形式,別開一境。欹側變化在篆刻中表現最強烈者,當首推齊白石。圖8—64“奪得天工”印,是白石老人精品之作;印中四字細加審視,各得欹側之勢;“奪”、“工”呈右側,“得”、“天”取左欹,在章法上既交叉對角順勢呼應,又上下欹側,左右照應;在線條方向的處理上,“奪”字有連續十個橫畫,組成了三組不同角度的放射斜線,與其他三字的平橫形成強烈反差,無不給人巧奪天工、妙造自然之感。圖8—65“風前月下清吟”,圖 8—66“最工者愁”兩印,除刀法、字法外,均以欹側來表現其強烈的風格個性。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14.界畫法

界畫是印章中常見的形式,其種類多種多樣,如:兩字印套“上下”、“左右”,三字印套“右上下左”、“右左上下”,四字印套“回形”,六字印套“上三字下三字”,九字印套“每排三字”等。用界畫來間隔文字的目的有二:一是作為印章的裝飾,豐富印面效果;二是規整章法。圖8—67“商庫”、圖8—68“司馬戎”、圖8—69“南鄉喪吏”和圖8—70“右馬將廄”等印,是以文字的多少進行間隔,純起裝飾作用,為秦官印的印式。圖 8—71“明月前身”、圖8—72“千里之路不可扶以繩”兩印,它們的界畫是為了避免章法的鬆散而使用的。前者“明月前身”,是吳昌碩懷念前妻章夫人所作,印文造型趨欹側,線條圓轉富於動勢,意示夫人嫵媚嬌柔的英姿;然而過多的弧線,在章法上定有流動不穩之態,所以在四字之間加“十”字界,達到了動中有靜,飄柔中見穩重的極佳效果。後者“千里之路不可扶以繩”,以金文入印,金文結體大小不一,字形欹側跌宕,以“井”字界畫,產生了團聚統一、疏密協調的藝術氣氛。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15.邊欄變化法

邊欄是印章的組成部分。合理地設計好邊欄與印文風格的關係,能使作品錦上添花,更具完整性和增加形式美的寓意。邊欄的變化處理,是根據陰陽刻法、章法、風格等綜合因素設計的。常見的邊欄有以下幾種:

(1)印邊獨立等寬。這種邊欄,一般風格比較工整典雅,線條橫平豎直,如圖8—73“孫古云鑑藏書畫之印”、圖8—74“徐堂印信”兩方朱文印,圖8—75“韓畢印”、圖8—76“上官建印”兩方白文印。白文印的邊欄為四周均等整齊的留紅。

篆刻的章法猶如繪畫的構圖,在形式美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一方印章的篆法、刀法無論有多精彩,章法平庸,就會前功盡棄。章法,是把所要刻的文字,根據印面位置一字一畫地置於印章之中,使其各得其位,整體虛實相間,顧盼生情,妙趣橫生。

前人對章法有過精闢的論述:“一印之章法,如大匠之造屋,先酌地勢之形,圖像之間架,及胸中有全屋,而後量材準尺寸⋯⋯”篆刻的章法如同大匠造屋,對建築藍圖設計,胸中無具體構思,局部無合理安排,只能導致失敗。綜觀歷代有成就的篆刻家,無不對章法十分重視。相傳吳昌碩刻印,必先靜坐默想,反覆構思,俟有所得,然後再在紙上起稿。有時起稿要反覆修改達數十次,滿意後再寫上印面。可見大師對章法的重視程度。所以我們對章法佈局一定要有足夠的重視,若草草了事,習以為常,則很難有所建樹。

篆刻的章法千變萬化,方寸之間氣象萬千,但也不是玄妙到無法捉摸的地步,只要我們從先賢的作品中深入研究,不斷總結,找出基本規律,掌握基本的表現手法,也不是十分艱難的事情。至於形成自己的風格,則要在前人的基礎上,在各方面的素質不斷提高後,方能逐步形成。下面根據前人常見成功的印例,對印文布排、章法佈局作一簡要的介紹和分析。

(一)印文布排

印文的字數多少不一,少者一二字,多者數十字。在布排的順序上古今基本相同,一般均是按照先上後下,先右後左順序進行的。在相同字數的印中,又有各種不同的排列方法,這是因為文字結構筆畫繁簡的不同,為了章法的需要而進行的變化。

1.一字印,常見的有置於中央,或靠上或靠左、右。

2.兩字印,布排方式有兩種: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3.三字印,布排方式有四種: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4.四字印,布排方式有六種: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5.五字印,布排方式有八種: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6.六字印,布排方式有八種: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7.七字印,布排方式有十二種: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8.八字印,布排方式更多,只要按照順序規律,容易順讀就可以了。

(二)章法佈局

篆刻的章法佈局,基本方法如下:

1.平均法

平均法在印章形式中屬最工整的一路。字數二至六字,每字在印面上所佔位置相等。章法工整平穩,線條與線條之間的留朱寬度基本相等,橫平豎直,轉折處或方或方中寓圓,給人以靜雅穩健、自然得韻之感(見圖8—19)。平均法初習刻印比較好掌握,不過選擇內容文字的筆畫多少要基本相等,過於懸殊,章法也就無平均可言了。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2.疏密法

入印文字的筆畫有繁有簡,把它們安排在一印中,各字面積均等,形成自然的疏密對比;或者是根據文字特點,作適度的調整後所產生的疏密對比。古人所說的“寬可走馬,密不透風”,在疏密法中即能得到體現。疏密法在傳統的印章中有四種表現方法。一種為本身入印文字特定筆畫造成的疏與密的對比。圖8—20“傅捐之印”,四字在印面各佔四分之一,“傅捐印”三字筆畫多,在所佔的位置中線條密集白多紅少,形成了三繁一簡的疏密關係;圖8—21“殿中都尉”印,圖8—22“人間何世” 印,同屬此類。第二種是順其文字筆畫的繁簡,生成上下或左右的疏密呼應對比。如圖8—23“王鳳之印”四字,文字布排為順向,四字各佔四分之一,“王”、“之”筆畫簡,“鳳”、“印”筆畫繁,上下各半,形成了上下疏密朱白對比。如果此印四字採用迴文法布排,可產生對角疏密呼應;圖8—24“千人督印”,圖8—25“侵騎千人”印,為左右疏密對比法。第三種疏密法是印文中某字的筆畫過多,又無法省減,只能隨其形,加大其所佔面積,而讓下一字緊縮,造成左密右疏或右密左疏的關係,如圖 8—26“王奉熹印”即屬此種。第四種為隨形就勢。圖8—27“丁若延印”中的“丁”字,其形似蘑菇,上部筆畫密集,下部一足頂立,“丁”字四周形成了自然的空白,毫無造作之氣。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3.輕重法

輕重是物理學的名詞,造型藝術由於線條所佔面積有大小的區別,給視覺造成輕重感,後來藝術家們便把這一名詞引用到了藝術上。印章章法如能巧妙地安排出輕重的對比,將能賦予作品以虛實相生,輕重相間,協調呼應的節奏感。輕重在印章中以線條的粗細所佔的空間論之,粗者重,細者輕。線條粗細的把握,通常是根據入印文字筆畫的繁簡而決定的,字的筆畫多,線條細;筆畫少,則線條刻得粗些。圖8—28“晉率善羌佰長”印,其中“晉”、“善”兩字筆畫繁,所刻線條只有其他字的二分之一粗,而其他字筆畫少就刻得粗,全印六字,呈二輕四重。圖8—29“晉歸義胡王”印,圖8—30“贛榆令印”,為四重一輕和兩重兩輕,均能給人以輕重相間的節奏美感。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4.呼應法

呼應是朱白或疏密在一方印中相互照應的一種方法。一方印經過合理的呼應安排,能產生左顧右盼、遙相呼應的效果,增強整體的韻律節奏。但呼應安排不能生搬硬套,要根據字形結構特點和筆畫的繁簡靈活變化。

呼應有兩種處理方法:一種為入印文字依固有的筆畫繁簡;另一種是根據印面藝術氛圍的需要,人為地創造呼應,達到天然渾樸的藝術效果。圖8—31“楊士驤印”中的“楊”、“驤”筆畫繁,“士”、“印”筆畫簡,用迴文法布排,形成了朱白的對角呼應。圖8—32“長水司馬” 圖8—33“新會伍氏藏書”印,均屬此類。圖8—34“鑾坡一字澤廣”,圖8—35“潁孫”印,為上中部與右下角呼應。圖8— 36“太醫丞印”四字中,除“太”字外,其餘三字的筆畫均不算少,為了使印面輕重呼應,虛實相間,此印把“印”字的上半部“爪”字頭向下延伸,下面的“卩部緊縮,與“太”字形成了呼應。圖8—37“修盦”印,是把兩字一上一下進行錯位後形成右上與左下的空白呼應。圖8—38“丁敬之印”,圖8—39 “群眾未縣”印,通過印邊、角的殘破處理而呼應,使印面達到了開朗透氣、輕鬆活潑的效果。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5.借邊法

借邊是在文字有較長的線條與印邊欄重合時,為了打破平行線而使用的一種方法。圖8—40 “湖州安吉縣”印,“湖州”兩字的右邊均有長豎直線,為了避免雷同,造成章法的呆板,此印把右邊邊欄去掉,用“湖州”兩字的長豎畫代替借邊,達到了章法的變化和諧;圖8—41“祖金軒”,圖8—42“處其厚”印同屬此法。圖8—43“豫卿”印中“豫”字的最後一筆,利用借邊法,處理得恰到好處:第一,打破了與印邊的平行,減少了一個間隔的空間;第二,變化了兩字下部垂足之間的空隙,使章法靈動多姿,匠心獨具。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6.增損法

增損是對文字筆畫在不悖“六書”的前提下,根據章法要求,對筆畫簡的字適當增畫,對筆畫繁的字酌情減筆。增損,在一方印中最多一二字,一字中最多一二筆;如果字字增損,字法雖無乖謬之處,定會招來牽強附會之嫌。圖8—44“五威將焦掾並印”,“並”字篆作兩個立字,此印的處理法是把左“立”的中間兩豎並作一粗豎,兩個立字的下橫並作一長橫。一字減去了兩畫,既減少了印面留朱過碎的現象,增強了印章下部的重量感,又與“威”字中女部的並筆相呼應。圖8—45。故此印既增筆可識、又使章法合理統一。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7.收放法

字形的收與放,本是漢字書法美的特徵之一,在篆刻中為了章法美的需要,求得整體緊湊生動,可根據印文特點,讓筆畫進一步誇張和收放。圖8—46“雅初”印,“雅”字的“牙”偏旁基本是上下頂邊,“佳”旁的上部延伸誇張,形成左右兩處不等高的空白;“初”字“衣”偏旁下部用長垂足誇張抵邊, “刀”旁上提緊縮。全印章法佈局形成了合理的疏密變化,留白處又相互呼應,十分生動。圖8—47 “梅垞”印,兩字的橫向線條緊收上部,四條不同形態的豎線誇張至底邊,切割出不等距的空白,由於線條巧妙的收放搭配,此印章法呈一幅“梅垞”的詩意圖。圖8—48“書徵氏”印,“書徵”兩字滿布右半部五分之三的印面,如左面的“氏”字仍用滿布之法,章法定有鬆散之嫌;然而作者匠心獨運,把 “氏”字的斜鉤加長,呈頂天立地之勢,其他筆畫緊收上沿,為了使印的左部無單薄感,又把“氏”字的反鉤加以盤曲,形成了大起大落的朱白對比,章法生動活潑,妙不可言。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8.挪讓法

改變篆書固有結構的形態,適應章法的需要,叫做挪讓。挪讓常見的有文字佔地大小,偏旁部首穿插和移位兩種。圖8—49“王遂”印,圖8—50“騃人”印,由於印文兩字筆畫繁簡過於懸殊,卻又無法用增損來協調,故用挪位變化兩字所佔的面積。圖8—51“孺子牛”印,“孺”字偏旁與“子”為同一寫法,均有向左彎曲的豎鉤,“牛”字的造型上大下小,這三字組合一印,章法較難安排。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作者把“孺”字的“子”偏上提,讓出下部,再把下部“而”向左挪伸,改造了“孺”的固有結構,同時又把“子”字的豎鉤變換了方向,形成了兩個“子”一曲一直,好似倆人攜手同行。章法出奇制勝,精彩至極。圖8—52“俯首甘為孺子牛”,印中“俯”字的單人旁與“甘”字的組合,“首”、“甘”、“子”、“牛” 四字的挪讓,均是挪讓中的高明之舉。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9.方圓法

在一印中作方圓變化的處理,也是避免章法呆板和雷同的有效方法。圖8—53“明中大恆”印, “明”字的“日”偏作大篆寫法,圓形,右旁的“月”和“中”字用方中寓圓法,“恆”則純用方折,給人以方圓多變之感。圖8—54“風隥吹陰雪雲門吼瀑泉”,圖8—55“匋廬”,這兩印的方圓對比更加強烈,生動活潑又無生硬唐突之嫌。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10.避同法

在一方印章中出現重複字或一個內容刻兩方以上的印,在創作中是常遇到的。字重和印重複,必須在字法、章法或形式上進行變化。若千印一面,凡字定式,那是印匠所為;高手刻印,以變化為能事。圖8—56“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圖8—57“關山陣陣蒼”兩印,為鄧散木之力作。兩印中“星星”和 “陣陣”的重複,在篆法造型上很難變化,故用兩短橫代替,避免了雷同。圖8—58黃士陵的兩方“楊 士驤印”,同作擬漢印,其中一印作滿白文,另一作細白文,“楊”、“驤”兩字的篆法結構均有所變化。兩印粗看相似,細品奧妙無窮。圖8—59三方“千尋竹齋”印,均出自吳昌碩一人之手;三方印用兩種刻法(朱、白),三種章法,三種文字布排方法;在篆法上,“千”字變化三次,“尋”、“齋”變化兩次,足見吳昌碩的匠心和變化能力的高妙。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11.穿插法

寫意豪放一路的印風,往往以筆勢縱橫,氣勢霸悍,氣息連貫,左右顧盼的氣氛去營造,故在文字線條上需進行適度合理的穿插,來進一步烘托。線條的穿插要適度,不能無休止地延伸,同時在穿插中要兼顧疏密、輕重、呼應的關係,如果任意無序地左穿右插,將似亂麻一團。圖8—60“家在廬山第五峰”印中的“家”字,下半部的幾撇向左拼靠,穿插至“廬”字下部的空隙處,形成兩字的緊密, “家”字的右下側挪出了疏的空間,與密產生對比;“在”字的上部上提左靠,與“山”字連接,“山”又與 “峰”粘連,造成橫向承接呼應;“第”字上弧線穿至“在”、“山”之間,又形成線條的密集,故與兩側的疏產生了鮮明的疏密關係。我們整體審視此印,雖以細朱文刻之,然縱橫有序的穿插,疏密的對比,朱白的呼應,無不給人以氣勢磅礴,嫵媚多姿,顧盼生情的感受。圖8—61“夢想芙蓉路八千”印,以粗朱文形式創作,其縱橫穿插的線條,把章法締造得更加博大恢宏,其高妙的處理手法,我們從中不難領悟。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12.開合法

開合能使章法產生離而不散、合而不擠,強化成分朱布白、呼應對比的一種方法。圖8—62“安吉”朱文印,兩字各向左右拉開距離,左邊緊靠邊線,右邊拼入邊欄,呈鬆散的佈局,最後以不等的寬邊聚攏,起到了散中有合、閤中見離的藝術效果。如果此印兩字均布印面,必有平板無味之感。圖 8—63“八硯樓”印,“八”字左右開張,左撇緊迫“樓”,“樓”字本呈左傾之勢,由於“八”字的撇畫與其合,加重了“樓”右部的分量,而化險為夷得到了平衡;“八”字兩畫左右開離,中間留出大塊硃色,與下部幾處空白遙相呼應,生動有趣。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13.欹側法

在書法創作中,尤其是行草書,結構的欹側變化是十分講究的,如左欹右側,上欹下側等。後來把這一方法運用到了篆刻的字勢章法中,賦予了篆刻藝術新的章法形式,別開一境。欹側變化在篆刻中表現最強烈者,當首推齊白石。圖8—64“奪得天工”印,是白石老人精品之作;印中四字細加審視,各得欹側之勢;“奪”、“工”呈右側,“得”、“天”取左欹,在章法上既交叉對角順勢呼應,又上下欹側,左右照應;在線條方向的處理上,“奪”字有連續十個橫畫,組成了三組不同角度的放射斜線,與其他三字的平橫形成強烈反差,無不給人巧奪天工、妙造自然之感。圖8—65“風前月下清吟”,圖 8—66“最工者愁”兩印,除刀法、字法外,均以欹側來表現其強烈的風格個性。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14.界畫法

界畫是印章中常見的形式,其種類多種多樣,如:兩字印套“上下”、“左右”,三字印套“右上下左”、“右左上下”,四字印套“回形”,六字印套“上三字下三字”,九字印套“每排三字”等。用界畫來間隔文字的目的有二:一是作為印章的裝飾,豐富印面效果;二是規整章法。圖8—67“商庫”、圖8—68“司馬戎”、圖8—69“南鄉喪吏”和圖8—70“右馬將廄”等印,是以文字的多少進行間隔,純起裝飾作用,為秦官印的印式。圖 8—71“明月前身”、圖8—72“千里之路不可扶以繩”兩印,它們的界畫是為了避免章法的鬆散而使用的。前者“明月前身”,是吳昌碩懷念前妻章夫人所作,印文造型趨欹側,線條圓轉富於動勢,意示夫人嫵媚嬌柔的英姿;然而過多的弧線,在章法上定有流動不穩之態,所以在四字之間加“十”字界,達到了動中有靜,飄柔中見穩重的極佳效果。後者“千里之路不可扶以繩”,以金文入印,金文結體大小不一,字形欹側跌宕,以“井”字界畫,產生了團聚統一、疏密協調的藝術氣氛。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15.邊欄變化法

邊欄是印章的組成部分。合理地設計好邊欄與印文風格的關係,能使作品錦上添花,更具完整性和增加形式美的寓意。邊欄的變化處理,是根據陰陽刻法、章法、風格等綜合因素設計的。常見的邊欄有以下幾種:

(1)印邊獨立等寬。這種邊欄,一般風格比較工整典雅,線條橫平豎直,如圖8—73“孫古云鑑藏書畫之印”、圖8—74“徐堂印信”兩方朱文印,圖8—75“韓畢印”、圖8—76“上官建印”兩方白文印。白文印的邊欄為四周均等整齊的留紅。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2)雙邊。雙層邊欄只是起裝飾作用。印文風格要求同(1),如圖8—77“千化範室”印。

篆刻的章法猶如繪畫的構圖,在形式美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一方印章的篆法、刀法無論有多精彩,章法平庸,就會前功盡棄。章法,是把所要刻的文字,根據印面位置一字一畫地置於印章之中,使其各得其位,整體虛實相間,顧盼生情,妙趣橫生。

前人對章法有過精闢的論述:“一印之章法,如大匠之造屋,先酌地勢之形,圖像之間架,及胸中有全屋,而後量材準尺寸⋯⋯”篆刻的章法如同大匠造屋,對建築藍圖設計,胸中無具體構思,局部無合理安排,只能導致失敗。綜觀歷代有成就的篆刻家,無不對章法十分重視。相傳吳昌碩刻印,必先靜坐默想,反覆構思,俟有所得,然後再在紙上起稿。有時起稿要反覆修改達數十次,滿意後再寫上印面。可見大師對章法的重視程度。所以我們對章法佈局一定要有足夠的重視,若草草了事,習以為常,則很難有所建樹。

篆刻的章法千變萬化,方寸之間氣象萬千,但也不是玄妙到無法捉摸的地步,只要我們從先賢的作品中深入研究,不斷總結,找出基本規律,掌握基本的表現手法,也不是十分艱難的事情。至於形成自己的風格,則要在前人的基礎上,在各方面的素質不斷提高後,方能逐步形成。下面根據前人常見成功的印例,對印文布排、章法佈局作一簡要的介紹和分析。

(一)印文布排

印文的字數多少不一,少者一二字,多者數十字。在布排的順序上古今基本相同,一般均是按照先上後下,先右後左順序進行的。在相同字數的印中,又有各種不同的排列方法,這是因為文字結構筆畫繁簡的不同,為了章法的需要而進行的變化。

1.一字印,常見的有置於中央,或靠上或靠左、右。

2.兩字印,布排方式有兩種: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3.三字印,布排方式有四種: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4.四字印,布排方式有六種: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5.五字印,布排方式有八種: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6.六字印,布排方式有八種: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7.七字印,布排方式有十二種: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8.八字印,布排方式更多,只要按照順序規律,容易順讀就可以了。

(二)章法佈局

篆刻的章法佈局,基本方法如下:

1.平均法

平均法在印章形式中屬最工整的一路。字數二至六字,每字在印面上所佔位置相等。章法工整平穩,線條與線條之間的留朱寬度基本相等,橫平豎直,轉折處或方或方中寓圓,給人以靜雅穩健、自然得韻之感(見圖8—19)。平均法初習刻印比較好掌握,不過選擇內容文字的筆畫多少要基本相等,過於懸殊,章法也就無平均可言了。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2.疏密法

入印文字的筆畫有繁有簡,把它們安排在一印中,各字面積均等,形成自然的疏密對比;或者是根據文字特點,作適度的調整後所產生的疏密對比。古人所說的“寬可走馬,密不透風”,在疏密法中即能得到體現。疏密法在傳統的印章中有四種表現方法。一種為本身入印文字特定筆畫造成的疏與密的對比。圖8—20“傅捐之印”,四字在印面各佔四分之一,“傅捐印”三字筆畫多,在所佔的位置中線條密集白多紅少,形成了三繁一簡的疏密關係;圖8—21“殿中都尉”印,圖8—22“人間何世” 印,同屬此類。第二種是順其文字筆畫的繁簡,生成上下或左右的疏密呼應對比。如圖8—23“王鳳之印”四字,文字布排為順向,四字各佔四分之一,“王”、“之”筆畫簡,“鳳”、“印”筆畫繁,上下各半,形成了上下疏密朱白對比。如果此印四字採用迴文法布排,可產生對角疏密呼應;圖8—24“千人督印”,圖8—25“侵騎千人”印,為左右疏密對比法。第三種疏密法是印文中某字的筆畫過多,又無法省減,只能隨其形,加大其所佔面積,而讓下一字緊縮,造成左密右疏或右密左疏的關係,如圖 8—26“王奉熹印”即屬此種。第四種為隨形就勢。圖8—27“丁若延印”中的“丁”字,其形似蘑菇,上部筆畫密集,下部一足頂立,“丁”字四周形成了自然的空白,毫無造作之氣。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3.輕重法

輕重是物理學的名詞,造型藝術由於線條所佔面積有大小的區別,給視覺造成輕重感,後來藝術家們便把這一名詞引用到了藝術上。印章章法如能巧妙地安排出輕重的對比,將能賦予作品以虛實相生,輕重相間,協調呼應的節奏感。輕重在印章中以線條的粗細所佔的空間論之,粗者重,細者輕。線條粗細的把握,通常是根據入印文字筆畫的繁簡而決定的,字的筆畫多,線條細;筆畫少,則線條刻得粗些。圖8—28“晉率善羌佰長”印,其中“晉”、“善”兩字筆畫繁,所刻線條只有其他字的二分之一粗,而其他字筆畫少就刻得粗,全印六字,呈二輕四重。圖8—29“晉歸義胡王”印,圖8—30“贛榆令印”,為四重一輕和兩重兩輕,均能給人以輕重相間的節奏美感。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4.呼應法

呼應是朱白或疏密在一方印中相互照應的一種方法。一方印經過合理的呼應安排,能產生左顧右盼、遙相呼應的效果,增強整體的韻律節奏。但呼應安排不能生搬硬套,要根據字形結構特點和筆畫的繁簡靈活變化。

呼應有兩種處理方法:一種為入印文字依固有的筆畫繁簡;另一種是根據印面藝術氛圍的需要,人為地創造呼應,達到天然渾樸的藝術效果。圖8—31“楊士驤印”中的“楊”、“驤”筆畫繁,“士”、“印”筆畫簡,用迴文法布排,形成了朱白的對角呼應。圖8—32“長水司馬” 圖8—33“新會伍氏藏書”印,均屬此類。圖8—34“鑾坡一字澤廣”,圖8—35“潁孫”印,為上中部與右下角呼應。圖8— 36“太醫丞印”四字中,除“太”字外,其餘三字的筆畫均不算少,為了使印面輕重呼應,虛實相間,此印把“印”字的上半部“爪”字頭向下延伸,下面的“卩部緊縮,與“太”字形成了呼應。圖8—37“修盦”印,是把兩字一上一下進行錯位後形成右上與左下的空白呼應。圖8—38“丁敬之印”,圖8—39 “群眾未縣”印,通過印邊、角的殘破處理而呼應,使印面達到了開朗透氣、輕鬆活潑的效果。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5.借邊法

借邊是在文字有較長的線條與印邊欄重合時,為了打破平行線而使用的一種方法。圖8—40 “湖州安吉縣”印,“湖州”兩字的右邊均有長豎直線,為了避免雷同,造成章法的呆板,此印把右邊邊欄去掉,用“湖州”兩字的長豎畫代替借邊,達到了章法的變化和諧;圖8—41“祖金軒”,圖8—42“處其厚”印同屬此法。圖8—43“豫卿”印中“豫”字的最後一筆,利用借邊法,處理得恰到好處:第一,打破了與印邊的平行,減少了一個間隔的空間;第二,變化了兩字下部垂足之間的空隙,使章法靈動多姿,匠心獨具。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6.增損法

增損是對文字筆畫在不悖“六書”的前提下,根據章法要求,對筆畫簡的字適當增畫,對筆畫繁的字酌情減筆。增損,在一方印中最多一二字,一字中最多一二筆;如果字字增損,字法雖無乖謬之處,定會招來牽強附會之嫌。圖8—44“五威將焦掾並印”,“並”字篆作兩個立字,此印的處理法是把左“立”的中間兩豎並作一粗豎,兩個立字的下橫並作一長橫。一字減去了兩畫,既減少了印面留朱過碎的現象,增強了印章下部的重量感,又與“威”字中女部的並筆相呼應。圖8—45。故此印既增筆可識、又使章法合理統一。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7.收放法

字形的收與放,本是漢字書法美的特徵之一,在篆刻中為了章法美的需要,求得整體緊湊生動,可根據印文特點,讓筆畫進一步誇張和收放。圖8—46“雅初”印,“雅”字的“牙”偏旁基本是上下頂邊,“佳”旁的上部延伸誇張,形成左右兩處不等高的空白;“初”字“衣”偏旁下部用長垂足誇張抵邊, “刀”旁上提緊縮。全印章法佈局形成了合理的疏密變化,留白處又相互呼應,十分生動。圖8—47 “梅垞”印,兩字的橫向線條緊收上部,四條不同形態的豎線誇張至底邊,切割出不等距的空白,由於線條巧妙的收放搭配,此印章法呈一幅“梅垞”的詩意圖。圖8—48“書徵氏”印,“書徵”兩字滿布右半部五分之三的印面,如左面的“氏”字仍用滿布之法,章法定有鬆散之嫌;然而作者匠心獨運,把 “氏”字的斜鉤加長,呈頂天立地之勢,其他筆畫緊收上沿,為了使印的左部無單薄感,又把“氏”字的反鉤加以盤曲,形成了大起大落的朱白對比,章法生動活潑,妙不可言。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8.挪讓法

改變篆書固有結構的形態,適應章法的需要,叫做挪讓。挪讓常見的有文字佔地大小,偏旁部首穿插和移位兩種。圖8—49“王遂”印,圖8—50“騃人”印,由於印文兩字筆畫繁簡過於懸殊,卻又無法用增損來協調,故用挪位變化兩字所佔的面積。圖8—51“孺子牛”印,“孺”字偏旁與“子”為同一寫法,均有向左彎曲的豎鉤,“牛”字的造型上大下小,這三字組合一印,章法較難安排。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作者把“孺”字的“子”偏上提,讓出下部,再把下部“而”向左挪伸,改造了“孺”的固有結構,同時又把“子”字的豎鉤變換了方向,形成了兩個“子”一曲一直,好似倆人攜手同行。章法出奇制勝,精彩至極。圖8—52“俯首甘為孺子牛”,印中“俯”字的單人旁與“甘”字的組合,“首”、“甘”、“子”、“牛” 四字的挪讓,均是挪讓中的高明之舉。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9.方圓法

在一印中作方圓變化的處理,也是避免章法呆板和雷同的有效方法。圖8—53“明中大恆”印, “明”字的“日”偏作大篆寫法,圓形,右旁的“月”和“中”字用方中寓圓法,“恆”則純用方折,給人以方圓多變之感。圖8—54“風隥吹陰雪雲門吼瀑泉”,圖8—55“匋廬”,這兩印的方圓對比更加強烈,生動活潑又無生硬唐突之嫌。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10.避同法

在一方印章中出現重複字或一個內容刻兩方以上的印,在創作中是常遇到的。字重和印重複,必須在字法、章法或形式上進行變化。若千印一面,凡字定式,那是印匠所為;高手刻印,以變化為能事。圖8—56“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圖8—57“關山陣陣蒼”兩印,為鄧散木之力作。兩印中“星星”和 “陣陣”的重複,在篆法造型上很難變化,故用兩短橫代替,避免了雷同。圖8—58黃士陵的兩方“楊 士驤印”,同作擬漢印,其中一印作滿白文,另一作細白文,“楊”、“驤”兩字的篆法結構均有所變化。兩印粗看相似,細品奧妙無窮。圖8—59三方“千尋竹齋”印,均出自吳昌碩一人之手;三方印用兩種刻法(朱、白),三種章法,三種文字布排方法;在篆法上,“千”字變化三次,“尋”、“齋”變化兩次,足見吳昌碩的匠心和變化能力的高妙。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11.穿插法

寫意豪放一路的印風,往往以筆勢縱橫,氣勢霸悍,氣息連貫,左右顧盼的氣氛去營造,故在文字線條上需進行適度合理的穿插,來進一步烘托。線條的穿插要適度,不能無休止地延伸,同時在穿插中要兼顧疏密、輕重、呼應的關係,如果任意無序地左穿右插,將似亂麻一團。圖8—60“家在廬山第五峰”印中的“家”字,下半部的幾撇向左拼靠,穿插至“廬”字下部的空隙處,形成兩字的緊密, “家”字的右下側挪出了疏的空間,與密產生對比;“在”字的上部上提左靠,與“山”字連接,“山”又與 “峰”粘連,造成橫向承接呼應;“第”字上弧線穿至“在”、“山”之間,又形成線條的密集,故與兩側的疏產生了鮮明的疏密關係。我們整體審視此印,雖以細朱文刻之,然縱橫有序的穿插,疏密的對比,朱白的呼應,無不給人以氣勢磅礴,嫵媚多姿,顧盼生情的感受。圖8—61“夢想芙蓉路八千”印,以粗朱文形式創作,其縱橫穿插的線條,把章法締造得更加博大恢宏,其高妙的處理手法,我們從中不難領悟。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12.開合法

開合能使章法產生離而不散、合而不擠,強化成分朱布白、呼應對比的一種方法。圖8—62“安吉”朱文印,兩字各向左右拉開距離,左邊緊靠邊線,右邊拼入邊欄,呈鬆散的佈局,最後以不等的寬邊聚攏,起到了散中有合、閤中見離的藝術效果。如果此印兩字均布印面,必有平板無味之感。圖 8—63“八硯樓”印,“八”字左右開張,左撇緊迫“樓”,“樓”字本呈左傾之勢,由於“八”字的撇畫與其合,加重了“樓”右部的分量,而化險為夷得到了平衡;“八”字兩畫左右開離,中間留出大塊硃色,與下部幾處空白遙相呼應,生動有趣。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13.欹側法

在書法創作中,尤其是行草書,結構的欹側變化是十分講究的,如左欹右側,上欹下側等。後來把這一方法運用到了篆刻的字勢章法中,賦予了篆刻藝術新的章法形式,別開一境。欹側變化在篆刻中表現最強烈者,當首推齊白石。圖8—64“奪得天工”印,是白石老人精品之作;印中四字細加審視,各得欹側之勢;“奪”、“工”呈右側,“得”、“天”取左欹,在章法上既交叉對角順勢呼應,又上下欹側,左右照應;在線條方向的處理上,“奪”字有連續十個橫畫,組成了三組不同角度的放射斜線,與其他三字的平橫形成強烈反差,無不給人巧奪天工、妙造自然之感。圖8—65“風前月下清吟”,圖 8—66“最工者愁”兩印,除刀法、字法外,均以欹側來表現其強烈的風格個性。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14.界畫法

界畫是印章中常見的形式,其種類多種多樣,如:兩字印套“上下”、“左右”,三字印套“右上下左”、“右左上下”,四字印套“回形”,六字印套“上三字下三字”,九字印套“每排三字”等。用界畫來間隔文字的目的有二:一是作為印章的裝飾,豐富印面效果;二是規整章法。圖8—67“商庫”、圖8—68“司馬戎”、圖8—69“南鄉喪吏”和圖8—70“右馬將廄”等印,是以文字的多少進行間隔,純起裝飾作用,為秦官印的印式。圖 8—71“明月前身”、圖8—72“千里之路不可扶以繩”兩印,它們的界畫是為了避免章法的鬆散而使用的。前者“明月前身”,是吳昌碩懷念前妻章夫人所作,印文造型趨欹側,線條圓轉富於動勢,意示夫人嫵媚嬌柔的英姿;然而過多的弧線,在章法上定有流動不穩之態,所以在四字之間加“十”字界,達到了動中有靜,飄柔中見穩重的極佳效果。後者“千里之路不可扶以繩”,以金文入印,金文結體大小不一,字形欹側跌宕,以“井”字界畫,產生了團聚統一、疏密協調的藝術氣氛。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15.邊欄變化法

邊欄是印章的組成部分。合理地設計好邊欄與印文風格的關係,能使作品錦上添花,更具完整性和增加形式美的寓意。邊欄的變化處理,是根據陰陽刻法、章法、風格等綜合因素設計的。常見的邊欄有以下幾種:

(1)印邊獨立等寬。這種邊欄,一般風格比較工整典雅,線條橫平豎直,如圖8—73“孫古云鑑藏書畫之印”、圖8—74“徐堂印信”兩方朱文印,圖8—75“韓畢印”、圖8—76“上官建印”兩方白文印。白文印的邊欄為四周均等整齊的留紅。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2)雙邊。雙層邊欄只是起裝飾作用。印文風格要求同(1),如圖8—77“千化範室”印。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3)白文套邊。在古璽印中均用此式,是為了起變印文渙散為整體的作用,如圖8—78“□內師璽”,圖8—79“開方之璽”。明清流派印創作用此式,只是起變化形式的裝飾作用,如圖8—80“筆歌墨舞”,圖8—81“小農”印。

篆刻的章法猶如繪畫的構圖,在形式美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一方印章的篆法、刀法無論有多精彩,章法平庸,就會前功盡棄。章法,是把所要刻的文字,根據印面位置一字一畫地置於印章之中,使其各得其位,整體虛實相間,顧盼生情,妙趣橫生。

前人對章法有過精闢的論述:“一印之章法,如大匠之造屋,先酌地勢之形,圖像之間架,及胸中有全屋,而後量材準尺寸⋯⋯”篆刻的章法如同大匠造屋,對建築藍圖設計,胸中無具體構思,局部無合理安排,只能導致失敗。綜觀歷代有成就的篆刻家,無不對章法十分重視。相傳吳昌碩刻印,必先靜坐默想,反覆構思,俟有所得,然後再在紙上起稿。有時起稿要反覆修改達數十次,滿意後再寫上印面。可見大師對章法的重視程度。所以我們對章法佈局一定要有足夠的重視,若草草了事,習以為常,則很難有所建樹。

篆刻的章法千變萬化,方寸之間氣象萬千,但也不是玄妙到無法捉摸的地步,只要我們從先賢的作品中深入研究,不斷總結,找出基本規律,掌握基本的表現手法,也不是十分艱難的事情。至於形成自己的風格,則要在前人的基礎上,在各方面的素質不斷提高後,方能逐步形成。下面根據前人常見成功的印例,對印文布排、章法佈局作一簡要的介紹和分析。

(一)印文布排

印文的字數多少不一,少者一二字,多者數十字。在布排的順序上古今基本相同,一般均是按照先上後下,先右後左順序進行的。在相同字數的印中,又有各種不同的排列方法,這是因為文字結構筆畫繁簡的不同,為了章法的需要而進行的變化。

1.一字印,常見的有置於中央,或靠上或靠左、右。

2.兩字印,布排方式有兩種: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3.三字印,布排方式有四種: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4.四字印,布排方式有六種: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5.五字印,布排方式有八種: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6.六字印,布排方式有八種: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7.七字印,布排方式有十二種: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8.八字印,布排方式更多,只要按照順序規律,容易順讀就可以了。

(二)章法佈局

篆刻的章法佈局,基本方法如下:

1.平均法

平均法在印章形式中屬最工整的一路。字數二至六字,每字在印面上所佔位置相等。章法工整平穩,線條與線條之間的留朱寬度基本相等,橫平豎直,轉折處或方或方中寓圓,給人以靜雅穩健、自然得韻之感(見圖8—19)。平均法初習刻印比較好掌握,不過選擇內容文字的筆畫多少要基本相等,過於懸殊,章法也就無平均可言了。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2.疏密法

入印文字的筆畫有繁有簡,把它們安排在一印中,各字面積均等,形成自然的疏密對比;或者是根據文字特點,作適度的調整後所產生的疏密對比。古人所說的“寬可走馬,密不透風”,在疏密法中即能得到體現。疏密法在傳統的印章中有四種表現方法。一種為本身入印文字特定筆畫造成的疏與密的對比。圖8—20“傅捐之印”,四字在印面各佔四分之一,“傅捐印”三字筆畫多,在所佔的位置中線條密集白多紅少,形成了三繁一簡的疏密關係;圖8—21“殿中都尉”印,圖8—22“人間何世” 印,同屬此類。第二種是順其文字筆畫的繁簡,生成上下或左右的疏密呼應對比。如圖8—23“王鳳之印”四字,文字布排為順向,四字各佔四分之一,“王”、“之”筆畫簡,“鳳”、“印”筆畫繁,上下各半,形成了上下疏密朱白對比。如果此印四字採用迴文法布排,可產生對角疏密呼應;圖8—24“千人督印”,圖8—25“侵騎千人”印,為左右疏密對比法。第三種疏密法是印文中某字的筆畫過多,又無法省減,只能隨其形,加大其所佔面積,而讓下一字緊縮,造成左密右疏或右密左疏的關係,如圖 8—26“王奉熹印”即屬此種。第四種為隨形就勢。圖8—27“丁若延印”中的“丁”字,其形似蘑菇,上部筆畫密集,下部一足頂立,“丁”字四周形成了自然的空白,毫無造作之氣。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3.輕重法

輕重是物理學的名詞,造型藝術由於線條所佔面積有大小的區別,給視覺造成輕重感,後來藝術家們便把這一名詞引用到了藝術上。印章章法如能巧妙地安排出輕重的對比,將能賦予作品以虛實相生,輕重相間,協調呼應的節奏感。輕重在印章中以線條的粗細所佔的空間論之,粗者重,細者輕。線條粗細的把握,通常是根據入印文字筆畫的繁簡而決定的,字的筆畫多,線條細;筆畫少,則線條刻得粗些。圖8—28“晉率善羌佰長”印,其中“晉”、“善”兩字筆畫繁,所刻線條只有其他字的二分之一粗,而其他字筆畫少就刻得粗,全印六字,呈二輕四重。圖8—29“晉歸義胡王”印,圖8—30“贛榆令印”,為四重一輕和兩重兩輕,均能給人以輕重相間的節奏美感。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4.呼應法

呼應是朱白或疏密在一方印中相互照應的一種方法。一方印經過合理的呼應安排,能產生左顧右盼、遙相呼應的效果,增強整體的韻律節奏。但呼應安排不能生搬硬套,要根據字形結構特點和筆畫的繁簡靈活變化。

呼應有兩種處理方法:一種為入印文字依固有的筆畫繁簡;另一種是根據印面藝術氛圍的需要,人為地創造呼應,達到天然渾樸的藝術效果。圖8—31“楊士驤印”中的“楊”、“驤”筆畫繁,“士”、“印”筆畫簡,用迴文法布排,形成了朱白的對角呼應。圖8—32“長水司馬” 圖8—33“新會伍氏藏書”印,均屬此類。圖8—34“鑾坡一字澤廣”,圖8—35“潁孫”印,為上中部與右下角呼應。圖8— 36“太醫丞印”四字中,除“太”字外,其餘三字的筆畫均不算少,為了使印面輕重呼應,虛實相間,此印把“印”字的上半部“爪”字頭向下延伸,下面的“卩部緊縮,與“太”字形成了呼應。圖8—37“修盦”印,是把兩字一上一下進行錯位後形成右上與左下的空白呼應。圖8—38“丁敬之印”,圖8—39 “群眾未縣”印,通過印邊、角的殘破處理而呼應,使印面達到了開朗透氣、輕鬆活潑的效果。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5.借邊法

借邊是在文字有較長的線條與印邊欄重合時,為了打破平行線而使用的一種方法。圖8—40 “湖州安吉縣”印,“湖州”兩字的右邊均有長豎直線,為了避免雷同,造成章法的呆板,此印把右邊邊欄去掉,用“湖州”兩字的長豎畫代替借邊,達到了章法的變化和諧;圖8—41“祖金軒”,圖8—42“處其厚”印同屬此法。圖8—43“豫卿”印中“豫”字的最後一筆,利用借邊法,處理得恰到好處:第一,打破了與印邊的平行,減少了一個間隔的空間;第二,變化了兩字下部垂足之間的空隙,使章法靈動多姿,匠心獨具。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6.增損法

增損是對文字筆畫在不悖“六書”的前提下,根據章法要求,對筆畫簡的字適當增畫,對筆畫繁的字酌情減筆。增損,在一方印中最多一二字,一字中最多一二筆;如果字字增損,字法雖無乖謬之處,定會招來牽強附會之嫌。圖8—44“五威將焦掾並印”,“並”字篆作兩個立字,此印的處理法是把左“立”的中間兩豎並作一粗豎,兩個立字的下橫並作一長橫。一字減去了兩畫,既減少了印面留朱過碎的現象,增強了印章下部的重量感,又與“威”字中女部的並筆相呼應。圖8—45。故此印既增筆可識、又使章法合理統一。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7.收放法

字形的收與放,本是漢字書法美的特徵之一,在篆刻中為了章法美的需要,求得整體緊湊生動,可根據印文特點,讓筆畫進一步誇張和收放。圖8—46“雅初”印,“雅”字的“牙”偏旁基本是上下頂邊,“佳”旁的上部延伸誇張,形成左右兩處不等高的空白;“初”字“衣”偏旁下部用長垂足誇張抵邊, “刀”旁上提緊縮。全印章法佈局形成了合理的疏密變化,留白處又相互呼應,十分生動。圖8—47 “梅垞”印,兩字的橫向線條緊收上部,四條不同形態的豎線誇張至底邊,切割出不等距的空白,由於線條巧妙的收放搭配,此印章法呈一幅“梅垞”的詩意圖。圖8—48“書徵氏”印,“書徵”兩字滿布右半部五分之三的印面,如左面的“氏”字仍用滿布之法,章法定有鬆散之嫌;然而作者匠心獨運,把 “氏”字的斜鉤加長,呈頂天立地之勢,其他筆畫緊收上沿,為了使印的左部無單薄感,又把“氏”字的反鉤加以盤曲,形成了大起大落的朱白對比,章法生動活潑,妙不可言。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8.挪讓法

改變篆書固有結構的形態,適應章法的需要,叫做挪讓。挪讓常見的有文字佔地大小,偏旁部首穿插和移位兩種。圖8—49“王遂”印,圖8—50“騃人”印,由於印文兩字筆畫繁簡過於懸殊,卻又無法用增損來協調,故用挪位變化兩字所佔的面積。圖8—51“孺子牛”印,“孺”字偏旁與“子”為同一寫法,均有向左彎曲的豎鉤,“牛”字的造型上大下小,這三字組合一印,章法較難安排。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作者把“孺”字的“子”偏上提,讓出下部,再把下部“而”向左挪伸,改造了“孺”的固有結構,同時又把“子”字的豎鉤變換了方向,形成了兩個“子”一曲一直,好似倆人攜手同行。章法出奇制勝,精彩至極。圖8—52“俯首甘為孺子牛”,印中“俯”字的單人旁與“甘”字的組合,“首”、“甘”、“子”、“牛” 四字的挪讓,均是挪讓中的高明之舉。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9.方圓法

在一印中作方圓變化的處理,也是避免章法呆板和雷同的有效方法。圖8—53“明中大恆”印, “明”字的“日”偏作大篆寫法,圓形,右旁的“月”和“中”字用方中寓圓法,“恆”則純用方折,給人以方圓多變之感。圖8—54“風隥吹陰雪雲門吼瀑泉”,圖8—55“匋廬”,這兩印的方圓對比更加強烈,生動活潑又無生硬唐突之嫌。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10.避同法

在一方印章中出現重複字或一個內容刻兩方以上的印,在創作中是常遇到的。字重和印重複,必須在字法、章法或形式上進行變化。若千印一面,凡字定式,那是印匠所為;高手刻印,以變化為能事。圖8—56“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圖8—57“關山陣陣蒼”兩印,為鄧散木之力作。兩印中“星星”和 “陣陣”的重複,在篆法造型上很難變化,故用兩短橫代替,避免了雷同。圖8—58黃士陵的兩方“楊 士驤印”,同作擬漢印,其中一印作滿白文,另一作細白文,“楊”、“驤”兩字的篆法結構均有所變化。兩印粗看相似,細品奧妙無窮。圖8—59三方“千尋竹齋”印,均出自吳昌碩一人之手;三方印用兩種刻法(朱、白),三種章法,三種文字布排方法;在篆法上,“千”字變化三次,“尋”、“齋”變化兩次,足見吳昌碩的匠心和變化能力的高妙。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11.穿插法

寫意豪放一路的印風,往往以筆勢縱橫,氣勢霸悍,氣息連貫,左右顧盼的氣氛去營造,故在文字線條上需進行適度合理的穿插,來進一步烘托。線條的穿插要適度,不能無休止地延伸,同時在穿插中要兼顧疏密、輕重、呼應的關係,如果任意無序地左穿右插,將似亂麻一團。圖8—60“家在廬山第五峰”印中的“家”字,下半部的幾撇向左拼靠,穿插至“廬”字下部的空隙處,形成兩字的緊密, “家”字的右下側挪出了疏的空間,與密產生對比;“在”字的上部上提左靠,與“山”字連接,“山”又與 “峰”粘連,造成橫向承接呼應;“第”字上弧線穿至“在”、“山”之間,又形成線條的密集,故與兩側的疏產生了鮮明的疏密關係。我們整體審視此印,雖以細朱文刻之,然縱橫有序的穿插,疏密的對比,朱白的呼應,無不給人以氣勢磅礴,嫵媚多姿,顧盼生情的感受。圖8—61“夢想芙蓉路八千”印,以粗朱文形式創作,其縱橫穿插的線條,把章法締造得更加博大恢宏,其高妙的處理手法,我們從中不難領悟。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12.開合法

開合能使章法產生離而不散、合而不擠,強化成分朱布白、呼應對比的一種方法。圖8—62“安吉”朱文印,兩字各向左右拉開距離,左邊緊靠邊線,右邊拼入邊欄,呈鬆散的佈局,最後以不等的寬邊聚攏,起到了散中有合、閤中見離的藝術效果。如果此印兩字均布印面,必有平板無味之感。圖 8—63“八硯樓”印,“八”字左右開張,左撇緊迫“樓”,“樓”字本呈左傾之勢,由於“八”字的撇畫與其合,加重了“樓”右部的分量,而化險為夷得到了平衡;“八”字兩畫左右開離,中間留出大塊硃色,與下部幾處空白遙相呼應,生動有趣。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13.欹側法

在書法創作中,尤其是行草書,結構的欹側變化是十分講究的,如左欹右側,上欹下側等。後來把這一方法運用到了篆刻的字勢章法中,賦予了篆刻藝術新的章法形式,別開一境。欹側變化在篆刻中表現最強烈者,當首推齊白石。圖8—64“奪得天工”印,是白石老人精品之作;印中四字細加審視,各得欹側之勢;“奪”、“工”呈右側,“得”、“天”取左欹,在章法上既交叉對角順勢呼應,又上下欹側,左右照應;在線條方向的處理上,“奪”字有連續十個橫畫,組成了三組不同角度的放射斜線,與其他三字的平橫形成強烈反差,無不給人巧奪天工、妙造自然之感。圖8—65“風前月下清吟”,圖 8—66“最工者愁”兩印,除刀法、字法外,均以欹側來表現其強烈的風格個性。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14.界畫法

界畫是印章中常見的形式,其種類多種多樣,如:兩字印套“上下”、“左右”,三字印套“右上下左”、“右左上下”,四字印套“回形”,六字印套“上三字下三字”,九字印套“每排三字”等。用界畫來間隔文字的目的有二:一是作為印章的裝飾,豐富印面效果;二是規整章法。圖8—67“商庫”、圖8—68“司馬戎”、圖8—69“南鄉喪吏”和圖8—70“右馬將廄”等印,是以文字的多少進行間隔,純起裝飾作用,為秦官印的印式。圖 8—71“明月前身”、圖8—72“千里之路不可扶以繩”兩印,它們的界畫是為了避免章法的鬆散而使用的。前者“明月前身”,是吳昌碩懷念前妻章夫人所作,印文造型趨欹側,線條圓轉富於動勢,意示夫人嫵媚嬌柔的英姿;然而過多的弧線,在章法上定有流動不穩之態,所以在四字之間加“十”字界,達到了動中有靜,飄柔中見穩重的極佳效果。後者“千里之路不可扶以繩”,以金文入印,金文結體大小不一,字形欹側跌宕,以“井”字界畫,產生了團聚統一、疏密協調的藝術氣氛。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15.邊欄變化法

邊欄是印章的組成部分。合理地設計好邊欄與印文風格的關係,能使作品錦上添花,更具完整性和增加形式美的寓意。邊欄的變化處理,是根據陰陽刻法、章法、風格等綜合因素設計的。常見的邊欄有以下幾種:

(1)印邊獨立等寬。這種邊欄,一般風格比較工整典雅,線條橫平豎直,如圖8—73“孫古云鑑藏書畫之印”、圖8—74“徐堂印信”兩方朱文印,圖8—75“韓畢印”、圖8—76“上官建印”兩方白文印。白文印的邊欄為四周均等整齊的留紅。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2)雙邊。雙層邊欄只是起裝飾作用。印文風格要求同(1),如圖8—77“千化範室”印。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3)白文套邊。在古璽印中均用此式,是為了起變印文渙散為整體的作用,如圖8—78“□內師璽”,圖8—79“開方之璽”。明清流派印創作用此式,只是起變化形式的裝飾作用,如圖8—80“筆歌墨舞”,圖8—81“小農”印。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4)印文粘邊。印文與邊欄粘連的設計,一般為朱文,小篆入印。小篆圓轉流暢,柔美多姿,與印邊相連,氣息貫通,渾然一體,如圖8—82“袁氏止水”,圖8—83“生逢堯舜君不忍便永訣”,圖8—84 “顧氏永寶”等印。白文印是用迫邊殘破的方法。迫邊殘破要根據章法的需要而為之,其中有一面迫邊,二面迫邊,三面和四面迫邊。圖8—85“王秉恩印”,為一面迫邊殘破,在筆畫繁處起到了透氣作用,又與“王”字的筆畫簡相呼應。圖8—86“人外廬”印,入印文字豎畫較多,“人”的捺畫,“廬”的 “廣”字頭長撇,均與印邊呈平行線,此印的處理是兩邊迫邊殘破,既打破直線的平行,又使縱向勢態的章法得到了橫向的調節。圖8—87“沈佺之印”,為三面迫邊,此印章法穩健,刀法凝重,線條基本均布印面,有平淡之嫌;然而作者以左、上、右三面迫邊殘破,在視覺上有衝出印面之勢,調節了印面的滯重,賦予了章法博大的漲力。圖8—88“依隱玩世”和圖8—89“大歡喜”兩印,四面迫邊殘破,為擬漢爛銅印的一種形式,兩印章法本為均勻嫻雅,然四周迫邊殘破,又增加了古樸爛漫的氣象。

篆刻的章法猶如繪畫的構圖,在形式美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一方印章的篆法、刀法無論有多精彩,章法平庸,就會前功盡棄。章法,是把所要刻的文字,根據印面位置一字一畫地置於印章之中,使其各得其位,整體虛實相間,顧盼生情,妙趣橫生。

前人對章法有過精闢的論述:“一印之章法,如大匠之造屋,先酌地勢之形,圖像之間架,及胸中有全屋,而後量材準尺寸⋯⋯”篆刻的章法如同大匠造屋,對建築藍圖設計,胸中無具體構思,局部無合理安排,只能導致失敗。綜觀歷代有成就的篆刻家,無不對章法十分重視。相傳吳昌碩刻印,必先靜坐默想,反覆構思,俟有所得,然後再在紙上起稿。有時起稿要反覆修改達數十次,滿意後再寫上印面。可見大師對章法的重視程度。所以我們對章法佈局一定要有足夠的重視,若草草了事,習以為常,則很難有所建樹。

篆刻的章法千變萬化,方寸之間氣象萬千,但也不是玄妙到無法捉摸的地步,只要我們從先賢的作品中深入研究,不斷總結,找出基本規律,掌握基本的表現手法,也不是十分艱難的事情。至於形成自己的風格,則要在前人的基礎上,在各方面的素質不斷提高後,方能逐步形成。下面根據前人常見成功的印例,對印文布排、章法佈局作一簡要的介紹和分析。

(一)印文布排

印文的字數多少不一,少者一二字,多者數十字。在布排的順序上古今基本相同,一般均是按照先上後下,先右後左順序進行的。在相同字數的印中,又有各種不同的排列方法,這是因為文字結構筆畫繁簡的不同,為了章法的需要而進行的變化。

1.一字印,常見的有置於中央,或靠上或靠左、右。

2.兩字印,布排方式有兩種: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3.三字印,布排方式有四種: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4.四字印,布排方式有六種: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5.五字印,布排方式有八種: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6.六字印,布排方式有八種: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7.七字印,布排方式有十二種: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8.八字印,布排方式更多,只要按照順序規律,容易順讀就可以了。

(二)章法佈局

篆刻的章法佈局,基本方法如下:

1.平均法

平均法在印章形式中屬最工整的一路。字數二至六字,每字在印面上所佔位置相等。章法工整平穩,線條與線條之間的留朱寬度基本相等,橫平豎直,轉折處或方或方中寓圓,給人以靜雅穩健、自然得韻之感(見圖8—19)。平均法初習刻印比較好掌握,不過選擇內容文字的筆畫多少要基本相等,過於懸殊,章法也就無平均可言了。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2.疏密法

入印文字的筆畫有繁有簡,把它們安排在一印中,各字面積均等,形成自然的疏密對比;或者是根據文字特點,作適度的調整後所產生的疏密對比。古人所說的“寬可走馬,密不透風”,在疏密法中即能得到體現。疏密法在傳統的印章中有四種表現方法。一種為本身入印文字特定筆畫造成的疏與密的對比。圖8—20“傅捐之印”,四字在印面各佔四分之一,“傅捐印”三字筆畫多,在所佔的位置中線條密集白多紅少,形成了三繁一簡的疏密關係;圖8—21“殿中都尉”印,圖8—22“人間何世” 印,同屬此類。第二種是順其文字筆畫的繁簡,生成上下或左右的疏密呼應對比。如圖8—23“王鳳之印”四字,文字布排為順向,四字各佔四分之一,“王”、“之”筆畫簡,“鳳”、“印”筆畫繁,上下各半,形成了上下疏密朱白對比。如果此印四字採用迴文法布排,可產生對角疏密呼應;圖8—24“千人督印”,圖8—25“侵騎千人”印,為左右疏密對比法。第三種疏密法是印文中某字的筆畫過多,又無法省減,只能隨其形,加大其所佔面積,而讓下一字緊縮,造成左密右疏或右密左疏的關係,如圖 8—26“王奉熹印”即屬此種。第四種為隨形就勢。圖8—27“丁若延印”中的“丁”字,其形似蘑菇,上部筆畫密集,下部一足頂立,“丁”字四周形成了自然的空白,毫無造作之氣。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3.輕重法

輕重是物理學的名詞,造型藝術由於線條所佔面積有大小的區別,給視覺造成輕重感,後來藝術家們便把這一名詞引用到了藝術上。印章章法如能巧妙地安排出輕重的對比,將能賦予作品以虛實相生,輕重相間,協調呼應的節奏感。輕重在印章中以線條的粗細所佔的空間論之,粗者重,細者輕。線條粗細的把握,通常是根據入印文字筆畫的繁簡而決定的,字的筆畫多,線條細;筆畫少,則線條刻得粗些。圖8—28“晉率善羌佰長”印,其中“晉”、“善”兩字筆畫繁,所刻線條只有其他字的二分之一粗,而其他字筆畫少就刻得粗,全印六字,呈二輕四重。圖8—29“晉歸義胡王”印,圖8—30“贛榆令印”,為四重一輕和兩重兩輕,均能給人以輕重相間的節奏美感。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4.呼應法

呼應是朱白或疏密在一方印中相互照應的一種方法。一方印經過合理的呼應安排,能產生左顧右盼、遙相呼應的效果,增強整體的韻律節奏。但呼應安排不能生搬硬套,要根據字形結構特點和筆畫的繁簡靈活變化。

呼應有兩種處理方法:一種為入印文字依固有的筆畫繁簡;另一種是根據印面藝術氛圍的需要,人為地創造呼應,達到天然渾樸的藝術效果。圖8—31“楊士驤印”中的“楊”、“驤”筆畫繁,“士”、“印”筆畫簡,用迴文法布排,形成了朱白的對角呼應。圖8—32“長水司馬” 圖8—33“新會伍氏藏書”印,均屬此類。圖8—34“鑾坡一字澤廣”,圖8—35“潁孫”印,為上中部與右下角呼應。圖8— 36“太醫丞印”四字中,除“太”字外,其餘三字的筆畫均不算少,為了使印面輕重呼應,虛實相間,此印把“印”字的上半部“爪”字頭向下延伸,下面的“卩部緊縮,與“太”字形成了呼應。圖8—37“修盦”印,是把兩字一上一下進行錯位後形成右上與左下的空白呼應。圖8—38“丁敬之印”,圖8—39 “群眾未縣”印,通過印邊、角的殘破處理而呼應,使印面達到了開朗透氣、輕鬆活潑的效果。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5.借邊法

借邊是在文字有較長的線條與印邊欄重合時,為了打破平行線而使用的一種方法。圖8—40 “湖州安吉縣”印,“湖州”兩字的右邊均有長豎直線,為了避免雷同,造成章法的呆板,此印把右邊邊欄去掉,用“湖州”兩字的長豎畫代替借邊,達到了章法的變化和諧;圖8—41“祖金軒”,圖8—42“處其厚”印同屬此法。圖8—43“豫卿”印中“豫”字的最後一筆,利用借邊法,處理得恰到好處:第一,打破了與印邊的平行,減少了一個間隔的空間;第二,變化了兩字下部垂足之間的空隙,使章法靈動多姿,匠心獨具。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6.增損法

增損是對文字筆畫在不悖“六書”的前提下,根據章法要求,對筆畫簡的字適當增畫,對筆畫繁的字酌情減筆。增損,在一方印中最多一二字,一字中最多一二筆;如果字字增損,字法雖無乖謬之處,定會招來牽強附會之嫌。圖8—44“五威將焦掾並印”,“並”字篆作兩個立字,此印的處理法是把左“立”的中間兩豎並作一粗豎,兩個立字的下橫並作一長橫。一字減去了兩畫,既減少了印面留朱過碎的現象,增強了印章下部的重量感,又與“威”字中女部的並筆相呼應。圖8—45。故此印既增筆可識、又使章法合理統一。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7.收放法

字形的收與放,本是漢字書法美的特徵之一,在篆刻中為了章法美的需要,求得整體緊湊生動,可根據印文特點,讓筆畫進一步誇張和收放。圖8—46“雅初”印,“雅”字的“牙”偏旁基本是上下頂邊,“佳”旁的上部延伸誇張,形成左右兩處不等高的空白;“初”字“衣”偏旁下部用長垂足誇張抵邊, “刀”旁上提緊縮。全印章法佈局形成了合理的疏密變化,留白處又相互呼應,十分生動。圖8—47 “梅垞”印,兩字的橫向線條緊收上部,四條不同形態的豎線誇張至底邊,切割出不等距的空白,由於線條巧妙的收放搭配,此印章法呈一幅“梅垞”的詩意圖。圖8—48“書徵氏”印,“書徵”兩字滿布右半部五分之三的印面,如左面的“氏”字仍用滿布之法,章法定有鬆散之嫌;然而作者匠心獨運,把 “氏”字的斜鉤加長,呈頂天立地之勢,其他筆畫緊收上沿,為了使印的左部無單薄感,又把“氏”字的反鉤加以盤曲,形成了大起大落的朱白對比,章法生動活潑,妙不可言。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8.挪讓法

改變篆書固有結構的形態,適應章法的需要,叫做挪讓。挪讓常見的有文字佔地大小,偏旁部首穿插和移位兩種。圖8—49“王遂”印,圖8—50“騃人”印,由於印文兩字筆畫繁簡過於懸殊,卻又無法用增損來協調,故用挪位變化兩字所佔的面積。圖8—51“孺子牛”印,“孺”字偏旁與“子”為同一寫法,均有向左彎曲的豎鉤,“牛”字的造型上大下小,這三字組合一印,章法較難安排。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作者把“孺”字的“子”偏上提,讓出下部,再把下部“而”向左挪伸,改造了“孺”的固有結構,同時又把“子”字的豎鉤變換了方向,形成了兩個“子”一曲一直,好似倆人攜手同行。章法出奇制勝,精彩至極。圖8—52“俯首甘為孺子牛”,印中“俯”字的單人旁與“甘”字的組合,“首”、“甘”、“子”、“牛” 四字的挪讓,均是挪讓中的高明之舉。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9.方圓法

在一印中作方圓變化的處理,也是避免章法呆板和雷同的有效方法。圖8—53“明中大恆”印, “明”字的“日”偏作大篆寫法,圓形,右旁的“月”和“中”字用方中寓圓法,“恆”則純用方折,給人以方圓多變之感。圖8—54“風隥吹陰雪雲門吼瀑泉”,圖8—55“匋廬”,這兩印的方圓對比更加強烈,生動活潑又無生硬唐突之嫌。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10.避同法

在一方印章中出現重複字或一個內容刻兩方以上的印,在創作中是常遇到的。字重和印重複,必須在字法、章法或形式上進行變化。若千印一面,凡字定式,那是印匠所為;高手刻印,以變化為能事。圖8—56“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圖8—57“關山陣陣蒼”兩印,為鄧散木之力作。兩印中“星星”和 “陣陣”的重複,在篆法造型上很難變化,故用兩短橫代替,避免了雷同。圖8—58黃士陵的兩方“楊 士驤印”,同作擬漢印,其中一印作滿白文,另一作細白文,“楊”、“驤”兩字的篆法結構均有所變化。兩印粗看相似,細品奧妙無窮。圖8—59三方“千尋竹齋”印,均出自吳昌碩一人之手;三方印用兩種刻法(朱、白),三種章法,三種文字布排方法;在篆法上,“千”字變化三次,“尋”、“齋”變化兩次,足見吳昌碩的匠心和變化能力的高妙。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11.穿插法

寫意豪放一路的印風,往往以筆勢縱橫,氣勢霸悍,氣息連貫,左右顧盼的氣氛去營造,故在文字線條上需進行適度合理的穿插,來進一步烘托。線條的穿插要適度,不能無休止地延伸,同時在穿插中要兼顧疏密、輕重、呼應的關係,如果任意無序地左穿右插,將似亂麻一團。圖8—60“家在廬山第五峰”印中的“家”字,下半部的幾撇向左拼靠,穿插至“廬”字下部的空隙處,形成兩字的緊密, “家”字的右下側挪出了疏的空間,與密產生對比;“在”字的上部上提左靠,與“山”字連接,“山”又與 “峰”粘連,造成橫向承接呼應;“第”字上弧線穿至“在”、“山”之間,又形成線條的密集,故與兩側的疏產生了鮮明的疏密關係。我們整體審視此印,雖以細朱文刻之,然縱橫有序的穿插,疏密的對比,朱白的呼應,無不給人以氣勢磅礴,嫵媚多姿,顧盼生情的感受。圖8—61“夢想芙蓉路八千”印,以粗朱文形式創作,其縱橫穿插的線條,把章法締造得更加博大恢宏,其高妙的處理手法,我們從中不難領悟。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12.開合法

開合能使章法產生離而不散、合而不擠,強化成分朱布白、呼應對比的一種方法。圖8—62“安吉”朱文印,兩字各向左右拉開距離,左邊緊靠邊線,右邊拼入邊欄,呈鬆散的佈局,最後以不等的寬邊聚攏,起到了散中有合、閤中見離的藝術效果。如果此印兩字均布印面,必有平板無味之感。圖 8—63“八硯樓”印,“八”字左右開張,左撇緊迫“樓”,“樓”字本呈左傾之勢,由於“八”字的撇畫與其合,加重了“樓”右部的分量,而化險為夷得到了平衡;“八”字兩畫左右開離,中間留出大塊硃色,與下部幾處空白遙相呼應,生動有趣。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13.欹側法

在書法創作中,尤其是行草書,結構的欹側變化是十分講究的,如左欹右側,上欹下側等。後來把這一方法運用到了篆刻的字勢章法中,賦予了篆刻藝術新的章法形式,別開一境。欹側變化在篆刻中表現最強烈者,當首推齊白石。圖8—64“奪得天工”印,是白石老人精品之作;印中四字細加審視,各得欹側之勢;“奪”、“工”呈右側,“得”、“天”取左欹,在章法上既交叉對角順勢呼應,又上下欹側,左右照應;在線條方向的處理上,“奪”字有連續十個橫畫,組成了三組不同角度的放射斜線,與其他三字的平橫形成強烈反差,無不給人巧奪天工、妙造自然之感。圖8—65“風前月下清吟”,圖 8—66“最工者愁”兩印,除刀法、字法外,均以欹側來表現其強烈的風格個性。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14.界畫法

界畫是印章中常見的形式,其種類多種多樣,如:兩字印套“上下”、“左右”,三字印套“右上下左”、“右左上下”,四字印套“回形”,六字印套“上三字下三字”,九字印套“每排三字”等。用界畫來間隔文字的目的有二:一是作為印章的裝飾,豐富印面效果;二是規整章法。圖8—67“商庫”、圖8—68“司馬戎”、圖8—69“南鄉喪吏”和圖8—70“右馬將廄”等印,是以文字的多少進行間隔,純起裝飾作用,為秦官印的印式。圖 8—71“明月前身”、圖8—72“千里之路不可扶以繩”兩印,它們的界畫是為了避免章法的鬆散而使用的。前者“明月前身”,是吳昌碩懷念前妻章夫人所作,印文造型趨欹側,線條圓轉富於動勢,意示夫人嫵媚嬌柔的英姿;然而過多的弧線,在章法上定有流動不穩之態,所以在四字之間加“十”字界,達到了動中有靜,飄柔中見穩重的極佳效果。後者“千里之路不可扶以繩”,以金文入印,金文結體大小不一,字形欹側跌宕,以“井”字界畫,產生了團聚統一、疏密協調的藝術氣氛。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15.邊欄變化法

邊欄是印章的組成部分。合理地設計好邊欄與印文風格的關係,能使作品錦上添花,更具完整性和增加形式美的寓意。邊欄的變化處理,是根據陰陽刻法、章法、風格等綜合因素設計的。常見的邊欄有以下幾種:

(1)印邊獨立等寬。這種邊欄,一般風格比較工整典雅,線條橫平豎直,如圖8—73“孫古云鑑藏書畫之印”、圖8—74“徐堂印信”兩方朱文印,圖8—75“韓畢印”、圖8—76“上官建印”兩方白文印。白文印的邊欄為四周均等整齊的留紅。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2)雙邊。雙層邊欄只是起裝飾作用。印文風格要求同(1),如圖8—77“千化範室”印。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3)白文套邊。在古璽印中均用此式,是為了起變印文渙散為整體的作用,如圖8—78“□內師璽”,圖8—79“開方之璽”。明清流派印創作用此式,只是起變化形式的裝飾作用,如圖8—80“筆歌墨舞”,圖8—81“小農”印。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4)印文粘邊。印文與邊欄粘連的設計,一般為朱文,小篆入印。小篆圓轉流暢,柔美多姿,與印邊相連,氣息貫通,渾然一體,如圖8—82“袁氏止水”,圖8—83“生逢堯舜君不忍便永訣”,圖8—84 “顧氏永寶”等印。白文印是用迫邊殘破的方法。迫邊殘破要根據章法的需要而為之,其中有一面迫邊,二面迫邊,三面和四面迫邊。圖8—85“王秉恩印”,為一面迫邊殘破,在筆畫繁處起到了透氣作用,又與“王”字的筆畫簡相呼應。圖8—86“人外廬”印,入印文字豎畫較多,“人”的捺畫,“廬”的 “廣”字頭長撇,均與印邊呈平行線,此印的處理是兩邊迫邊殘破,既打破直線的平行,又使縱向勢態的章法得到了橫向的調節。圖8—87“沈佺之印”,為三面迫邊,此印章法穩健,刀法凝重,線條基本均布印面,有平淡之嫌;然而作者以左、上、右三面迫邊殘破,在視覺上有衝出印面之勢,調節了印面的滯重,賦予了章法博大的漲力。圖8—88“依隱玩世”和圖8—89“大歡喜”兩印,四面迫邊殘破,為擬漢爛銅印的一種形式,兩印章法本為均勻嫻雅,然四周迫邊殘破,又增加了古樸爛漫的氣象。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5)寬邊式。寬邊是古陽文的一種表現形式。此類印章線條細均勁挺,印文布排錯落開合,以等寬邊圍欄,給人以秀雅中顯穩重、自然中見規整的藝術效果。圖8—90“長紹”和圖8—91“每”兩印即是。

篆刻的章法猶如繪畫的構圖,在形式美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一方印章的篆法、刀法無論有多精彩,章法平庸,就會前功盡棄。章法,是把所要刻的文字,根據印面位置一字一畫地置於印章之中,使其各得其位,整體虛實相間,顧盼生情,妙趣橫生。

前人對章法有過精闢的論述:“一印之章法,如大匠之造屋,先酌地勢之形,圖像之間架,及胸中有全屋,而後量材準尺寸⋯⋯”篆刻的章法如同大匠造屋,對建築藍圖設計,胸中無具體構思,局部無合理安排,只能導致失敗。綜觀歷代有成就的篆刻家,無不對章法十分重視。相傳吳昌碩刻印,必先靜坐默想,反覆構思,俟有所得,然後再在紙上起稿。有時起稿要反覆修改達數十次,滿意後再寫上印面。可見大師對章法的重視程度。所以我們對章法佈局一定要有足夠的重視,若草草了事,習以為常,則很難有所建樹。

篆刻的章法千變萬化,方寸之間氣象萬千,但也不是玄妙到無法捉摸的地步,只要我們從先賢的作品中深入研究,不斷總結,找出基本規律,掌握基本的表現手法,也不是十分艱難的事情。至於形成自己的風格,則要在前人的基礎上,在各方面的素質不斷提高後,方能逐步形成。下面根據前人常見成功的印例,對印文布排、章法佈局作一簡要的介紹和分析。

(一)印文布排

印文的字數多少不一,少者一二字,多者數十字。在布排的順序上古今基本相同,一般均是按照先上後下,先右後左順序進行的。在相同字數的印中,又有各種不同的排列方法,這是因為文字結構筆畫繁簡的不同,為了章法的需要而進行的變化。

1.一字印,常見的有置於中央,或靠上或靠左、右。

2.兩字印,布排方式有兩種: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3.三字印,布排方式有四種: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4.四字印,布排方式有六種: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5.五字印,布排方式有八種: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6.六字印,布排方式有八種: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7.七字印,布排方式有十二種: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8.八字印,布排方式更多,只要按照順序規律,容易順讀就可以了。

(二)章法佈局

篆刻的章法佈局,基本方法如下:

1.平均法

平均法在印章形式中屬最工整的一路。字數二至六字,每字在印面上所佔位置相等。章法工整平穩,線條與線條之間的留朱寬度基本相等,橫平豎直,轉折處或方或方中寓圓,給人以靜雅穩健、自然得韻之感(見圖8—19)。平均法初習刻印比較好掌握,不過選擇內容文字的筆畫多少要基本相等,過於懸殊,章法也就無平均可言了。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2.疏密法

入印文字的筆畫有繁有簡,把它們安排在一印中,各字面積均等,形成自然的疏密對比;或者是根據文字特點,作適度的調整後所產生的疏密對比。古人所說的“寬可走馬,密不透風”,在疏密法中即能得到體現。疏密法在傳統的印章中有四種表現方法。一種為本身入印文字特定筆畫造成的疏與密的對比。圖8—20“傅捐之印”,四字在印面各佔四分之一,“傅捐印”三字筆畫多,在所佔的位置中線條密集白多紅少,形成了三繁一簡的疏密關係;圖8—21“殿中都尉”印,圖8—22“人間何世” 印,同屬此類。第二種是順其文字筆畫的繁簡,生成上下或左右的疏密呼應對比。如圖8—23“王鳳之印”四字,文字布排為順向,四字各佔四分之一,“王”、“之”筆畫簡,“鳳”、“印”筆畫繁,上下各半,形成了上下疏密朱白對比。如果此印四字採用迴文法布排,可產生對角疏密呼應;圖8—24“千人督印”,圖8—25“侵騎千人”印,為左右疏密對比法。第三種疏密法是印文中某字的筆畫過多,又無法省減,只能隨其形,加大其所佔面積,而讓下一字緊縮,造成左密右疏或右密左疏的關係,如圖 8—26“王奉熹印”即屬此種。第四種為隨形就勢。圖8—27“丁若延印”中的“丁”字,其形似蘑菇,上部筆畫密集,下部一足頂立,“丁”字四周形成了自然的空白,毫無造作之氣。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3.輕重法

輕重是物理學的名詞,造型藝術由於線條所佔面積有大小的區別,給視覺造成輕重感,後來藝術家們便把這一名詞引用到了藝術上。印章章法如能巧妙地安排出輕重的對比,將能賦予作品以虛實相生,輕重相間,協調呼應的節奏感。輕重在印章中以線條的粗細所佔的空間論之,粗者重,細者輕。線條粗細的把握,通常是根據入印文字筆畫的繁簡而決定的,字的筆畫多,線條細;筆畫少,則線條刻得粗些。圖8—28“晉率善羌佰長”印,其中“晉”、“善”兩字筆畫繁,所刻線條只有其他字的二分之一粗,而其他字筆畫少就刻得粗,全印六字,呈二輕四重。圖8—29“晉歸義胡王”印,圖8—30“贛榆令印”,為四重一輕和兩重兩輕,均能給人以輕重相間的節奏美感。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4.呼應法

呼應是朱白或疏密在一方印中相互照應的一種方法。一方印經過合理的呼應安排,能產生左顧右盼、遙相呼應的效果,增強整體的韻律節奏。但呼應安排不能生搬硬套,要根據字形結構特點和筆畫的繁簡靈活變化。

呼應有兩種處理方法:一種為入印文字依固有的筆畫繁簡;另一種是根據印面藝術氛圍的需要,人為地創造呼應,達到天然渾樸的藝術效果。圖8—31“楊士驤印”中的“楊”、“驤”筆畫繁,“士”、“印”筆畫簡,用迴文法布排,形成了朱白的對角呼應。圖8—32“長水司馬” 圖8—33“新會伍氏藏書”印,均屬此類。圖8—34“鑾坡一字澤廣”,圖8—35“潁孫”印,為上中部與右下角呼應。圖8— 36“太醫丞印”四字中,除“太”字外,其餘三字的筆畫均不算少,為了使印面輕重呼應,虛實相間,此印把“印”字的上半部“爪”字頭向下延伸,下面的“卩部緊縮,與“太”字形成了呼應。圖8—37“修盦”印,是把兩字一上一下進行錯位後形成右上與左下的空白呼應。圖8—38“丁敬之印”,圖8—39 “群眾未縣”印,通過印邊、角的殘破處理而呼應,使印面達到了開朗透氣、輕鬆活潑的效果。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5.借邊法

借邊是在文字有較長的線條與印邊欄重合時,為了打破平行線而使用的一種方法。圖8—40 “湖州安吉縣”印,“湖州”兩字的右邊均有長豎直線,為了避免雷同,造成章法的呆板,此印把右邊邊欄去掉,用“湖州”兩字的長豎畫代替借邊,達到了章法的變化和諧;圖8—41“祖金軒”,圖8—42“處其厚”印同屬此法。圖8—43“豫卿”印中“豫”字的最後一筆,利用借邊法,處理得恰到好處:第一,打破了與印邊的平行,減少了一個間隔的空間;第二,變化了兩字下部垂足之間的空隙,使章法靈動多姿,匠心獨具。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6.增損法

增損是對文字筆畫在不悖“六書”的前提下,根據章法要求,對筆畫簡的字適當增畫,對筆畫繁的字酌情減筆。增損,在一方印中最多一二字,一字中最多一二筆;如果字字增損,字法雖無乖謬之處,定會招來牽強附會之嫌。圖8—44“五威將焦掾並印”,“並”字篆作兩個立字,此印的處理法是把左“立”的中間兩豎並作一粗豎,兩個立字的下橫並作一長橫。一字減去了兩畫,既減少了印面留朱過碎的現象,增強了印章下部的重量感,又與“威”字中女部的並筆相呼應。圖8—45。故此印既增筆可識、又使章法合理統一。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7.收放法

字形的收與放,本是漢字書法美的特徵之一,在篆刻中為了章法美的需要,求得整體緊湊生動,可根據印文特點,讓筆畫進一步誇張和收放。圖8—46“雅初”印,“雅”字的“牙”偏旁基本是上下頂邊,“佳”旁的上部延伸誇張,形成左右兩處不等高的空白;“初”字“衣”偏旁下部用長垂足誇張抵邊, “刀”旁上提緊縮。全印章法佈局形成了合理的疏密變化,留白處又相互呼應,十分生動。圖8—47 “梅垞”印,兩字的橫向線條緊收上部,四條不同形態的豎線誇張至底邊,切割出不等距的空白,由於線條巧妙的收放搭配,此印章法呈一幅“梅垞”的詩意圖。圖8—48“書徵氏”印,“書徵”兩字滿布右半部五分之三的印面,如左面的“氏”字仍用滿布之法,章法定有鬆散之嫌;然而作者匠心獨運,把 “氏”字的斜鉤加長,呈頂天立地之勢,其他筆畫緊收上沿,為了使印的左部無單薄感,又把“氏”字的反鉤加以盤曲,形成了大起大落的朱白對比,章法生動活潑,妙不可言。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8.挪讓法

改變篆書固有結構的形態,適應章法的需要,叫做挪讓。挪讓常見的有文字佔地大小,偏旁部首穿插和移位兩種。圖8—49“王遂”印,圖8—50“騃人”印,由於印文兩字筆畫繁簡過於懸殊,卻又無法用增損來協調,故用挪位變化兩字所佔的面積。圖8—51“孺子牛”印,“孺”字偏旁與“子”為同一寫法,均有向左彎曲的豎鉤,“牛”字的造型上大下小,這三字組合一印,章法較難安排。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作者把“孺”字的“子”偏上提,讓出下部,再把下部“而”向左挪伸,改造了“孺”的固有結構,同時又把“子”字的豎鉤變換了方向,形成了兩個“子”一曲一直,好似倆人攜手同行。章法出奇制勝,精彩至極。圖8—52“俯首甘為孺子牛”,印中“俯”字的單人旁與“甘”字的組合,“首”、“甘”、“子”、“牛” 四字的挪讓,均是挪讓中的高明之舉。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9.方圓法

在一印中作方圓變化的處理,也是避免章法呆板和雷同的有效方法。圖8—53“明中大恆”印, “明”字的“日”偏作大篆寫法,圓形,右旁的“月”和“中”字用方中寓圓法,“恆”則純用方折,給人以方圓多變之感。圖8—54“風隥吹陰雪雲門吼瀑泉”,圖8—55“匋廬”,這兩印的方圓對比更加強烈,生動活潑又無生硬唐突之嫌。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10.避同法

在一方印章中出現重複字或一個內容刻兩方以上的印,在創作中是常遇到的。字重和印重複,必須在字法、章法或形式上進行變化。若千印一面,凡字定式,那是印匠所為;高手刻印,以變化為能事。圖8—56“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圖8—57“關山陣陣蒼”兩印,為鄧散木之力作。兩印中“星星”和 “陣陣”的重複,在篆法造型上很難變化,故用兩短橫代替,避免了雷同。圖8—58黃士陵的兩方“楊 士驤印”,同作擬漢印,其中一印作滿白文,另一作細白文,“楊”、“驤”兩字的篆法結構均有所變化。兩印粗看相似,細品奧妙無窮。圖8—59三方“千尋竹齋”印,均出自吳昌碩一人之手;三方印用兩種刻法(朱、白),三種章法,三種文字布排方法;在篆法上,“千”字變化三次,“尋”、“齋”變化兩次,足見吳昌碩的匠心和變化能力的高妙。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11.穿插法

寫意豪放一路的印風,往往以筆勢縱橫,氣勢霸悍,氣息連貫,左右顧盼的氣氛去營造,故在文字線條上需進行適度合理的穿插,來進一步烘托。線條的穿插要適度,不能無休止地延伸,同時在穿插中要兼顧疏密、輕重、呼應的關係,如果任意無序地左穿右插,將似亂麻一團。圖8—60“家在廬山第五峰”印中的“家”字,下半部的幾撇向左拼靠,穿插至“廬”字下部的空隙處,形成兩字的緊密, “家”字的右下側挪出了疏的空間,與密產生對比;“在”字的上部上提左靠,與“山”字連接,“山”又與 “峰”粘連,造成橫向承接呼應;“第”字上弧線穿至“在”、“山”之間,又形成線條的密集,故與兩側的疏產生了鮮明的疏密關係。我們整體審視此印,雖以細朱文刻之,然縱橫有序的穿插,疏密的對比,朱白的呼應,無不給人以氣勢磅礴,嫵媚多姿,顧盼生情的感受。圖8—61“夢想芙蓉路八千”印,以粗朱文形式創作,其縱橫穿插的線條,把章法締造得更加博大恢宏,其高妙的處理手法,我們從中不難領悟。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12.開合法

開合能使章法產生離而不散、合而不擠,強化成分朱布白、呼應對比的一種方法。圖8—62“安吉”朱文印,兩字各向左右拉開距離,左邊緊靠邊線,右邊拼入邊欄,呈鬆散的佈局,最後以不等的寬邊聚攏,起到了散中有合、閤中見離的藝術效果。如果此印兩字均布印面,必有平板無味之感。圖 8—63“八硯樓”印,“八”字左右開張,左撇緊迫“樓”,“樓”字本呈左傾之勢,由於“八”字的撇畫與其合,加重了“樓”右部的分量,而化險為夷得到了平衡;“八”字兩畫左右開離,中間留出大塊硃色,與下部幾處空白遙相呼應,生動有趣。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13.欹側法

在書法創作中,尤其是行草書,結構的欹側變化是十分講究的,如左欹右側,上欹下側等。後來把這一方法運用到了篆刻的字勢章法中,賦予了篆刻藝術新的章法形式,別開一境。欹側變化在篆刻中表現最強烈者,當首推齊白石。圖8—64“奪得天工”印,是白石老人精品之作;印中四字細加審視,各得欹側之勢;“奪”、“工”呈右側,“得”、“天”取左欹,在章法上既交叉對角順勢呼應,又上下欹側,左右照應;在線條方向的處理上,“奪”字有連續十個橫畫,組成了三組不同角度的放射斜線,與其他三字的平橫形成強烈反差,無不給人巧奪天工、妙造自然之感。圖8—65“風前月下清吟”,圖 8—66“最工者愁”兩印,除刀法、字法外,均以欹側來表現其強烈的風格個性。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14.界畫法

界畫是印章中常見的形式,其種類多種多樣,如:兩字印套“上下”、“左右”,三字印套“右上下左”、“右左上下”,四字印套“回形”,六字印套“上三字下三字”,九字印套“每排三字”等。用界畫來間隔文字的目的有二:一是作為印章的裝飾,豐富印面效果;二是規整章法。圖8—67“商庫”、圖8—68“司馬戎”、圖8—69“南鄉喪吏”和圖8—70“右馬將廄”等印,是以文字的多少進行間隔,純起裝飾作用,為秦官印的印式。圖 8—71“明月前身”、圖8—72“千里之路不可扶以繩”兩印,它們的界畫是為了避免章法的鬆散而使用的。前者“明月前身”,是吳昌碩懷念前妻章夫人所作,印文造型趨欹側,線條圓轉富於動勢,意示夫人嫵媚嬌柔的英姿;然而過多的弧線,在章法上定有流動不穩之態,所以在四字之間加“十”字界,達到了動中有靜,飄柔中見穩重的極佳效果。後者“千里之路不可扶以繩”,以金文入印,金文結體大小不一,字形欹側跌宕,以“井”字界畫,產生了團聚統一、疏密協調的藝術氣氛。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15.邊欄變化法

邊欄是印章的組成部分。合理地設計好邊欄與印文風格的關係,能使作品錦上添花,更具完整性和增加形式美的寓意。邊欄的變化處理,是根據陰陽刻法、章法、風格等綜合因素設計的。常見的邊欄有以下幾種:

(1)印邊獨立等寬。這種邊欄,一般風格比較工整典雅,線條橫平豎直,如圖8—73“孫古云鑑藏書畫之印”、圖8—74“徐堂印信”兩方朱文印,圖8—75“韓畢印”、圖8—76“上官建印”兩方白文印。白文印的邊欄為四周均等整齊的留紅。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2)雙邊。雙層邊欄只是起裝飾作用。印文風格要求同(1),如圖8—77“千化範室”印。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3)白文套邊。在古璽印中均用此式,是為了起變印文渙散為整體的作用,如圖8—78“□內師璽”,圖8—79“開方之璽”。明清流派印創作用此式,只是起變化形式的裝飾作用,如圖8—80“筆歌墨舞”,圖8—81“小農”印。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4)印文粘邊。印文與邊欄粘連的設計,一般為朱文,小篆入印。小篆圓轉流暢,柔美多姿,與印邊相連,氣息貫通,渾然一體,如圖8—82“袁氏止水”,圖8—83“生逢堯舜君不忍便永訣”,圖8—84 “顧氏永寶”等印。白文印是用迫邊殘破的方法。迫邊殘破要根據章法的需要而為之,其中有一面迫邊,二面迫邊,三面和四面迫邊。圖8—85“王秉恩印”,為一面迫邊殘破,在筆畫繁處起到了透氣作用,又與“王”字的筆畫簡相呼應。圖8—86“人外廬”印,入印文字豎畫較多,“人”的捺畫,“廬”的 “廣”字頭長撇,均與印邊呈平行線,此印的處理是兩邊迫邊殘破,既打破直線的平行,又使縱向勢態的章法得到了橫向的調節。圖8—87“沈佺之印”,為三面迫邊,此印章法穩健,刀法凝重,線條基本均布印面,有平淡之嫌;然而作者以左、上、右三面迫邊殘破,在視覺上有衝出印面之勢,調節了印面的滯重,賦予了章法博大的漲力。圖8—88“依隱玩世”和圖8—89“大歡喜”兩印,四面迫邊殘破,為擬漢爛銅印的一種形式,兩印章法本為均勻嫻雅,然四周迫邊殘破,又增加了古樸爛漫的氣象。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5)寬邊式。寬邊是古陽文的一種表現形式。此類印章線條細均勁挺,印文布排錯落開合,以等寬邊圍欄,給人以秀雅中顯穩重、自然中見規整的藝術效果。圖8—90“長紹”和圖8—91“每”兩印即是。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6)寬窄調節式。印邊有寬窄變化初見於封泥,近代吳昌碩最先把這一形式用於篆刻創作。印邊的寬窄變化,可調節章法重心,增強形式感,有險中求穩,化險為夷,輕重呼應的作用。圖8—92 “石丁”印,兩字互相緊迫,粘連右、上邊欄,印文粗而上、右印邊細,雖有輕重對比,但過於唐突,然而由於左、下部印文與邊拉開了距離,為了平衡重心,故設計成寬邊,形成了印邊的對角對比和與印文的照應,章法生動奇妙。圖8—93“子通”印,章法設計用意與前者相同,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把左、上邊欄去掉,別出心裁,使人耳目一新。在白文印中也有留邊寬窄的章法設計,如圖8—94“六億神州盡舜堯”印,便是白文印中印邊設計構思巧妙的印例之一。

篆刻的章法猶如繪畫的構圖,在形式美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一方印章的篆法、刀法無論有多精彩,章法平庸,就會前功盡棄。章法,是把所要刻的文字,根據印面位置一字一畫地置於印章之中,使其各得其位,整體虛實相間,顧盼生情,妙趣橫生。

前人對章法有過精闢的論述:“一印之章法,如大匠之造屋,先酌地勢之形,圖像之間架,及胸中有全屋,而後量材準尺寸⋯⋯”篆刻的章法如同大匠造屋,對建築藍圖設計,胸中無具體構思,局部無合理安排,只能導致失敗。綜觀歷代有成就的篆刻家,無不對章法十分重視。相傳吳昌碩刻印,必先靜坐默想,反覆構思,俟有所得,然後再在紙上起稿。有時起稿要反覆修改達數十次,滿意後再寫上印面。可見大師對章法的重視程度。所以我們對章法佈局一定要有足夠的重視,若草草了事,習以為常,則很難有所建樹。

篆刻的章法千變萬化,方寸之間氣象萬千,但也不是玄妙到無法捉摸的地步,只要我們從先賢的作品中深入研究,不斷總結,找出基本規律,掌握基本的表現手法,也不是十分艱難的事情。至於形成自己的風格,則要在前人的基礎上,在各方面的素質不斷提高後,方能逐步形成。下面根據前人常見成功的印例,對印文布排、章法佈局作一簡要的介紹和分析。

(一)印文布排

印文的字數多少不一,少者一二字,多者數十字。在布排的順序上古今基本相同,一般均是按照先上後下,先右後左順序進行的。在相同字數的印中,又有各種不同的排列方法,這是因為文字結構筆畫繁簡的不同,為了章法的需要而進行的變化。

1.一字印,常見的有置於中央,或靠上或靠左、右。

2.兩字印,布排方式有兩種: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3.三字印,布排方式有四種: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4.四字印,布排方式有六種: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5.五字印,布排方式有八種: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6.六字印,布排方式有八種: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7.七字印,布排方式有十二種: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8.八字印,布排方式更多,只要按照順序規律,容易順讀就可以了。

(二)章法佈局

篆刻的章法佈局,基本方法如下:

1.平均法

平均法在印章形式中屬最工整的一路。字數二至六字,每字在印面上所佔位置相等。章法工整平穩,線條與線條之間的留朱寬度基本相等,橫平豎直,轉折處或方或方中寓圓,給人以靜雅穩健、自然得韻之感(見圖8—19)。平均法初習刻印比較好掌握,不過選擇內容文字的筆畫多少要基本相等,過於懸殊,章法也就無平均可言了。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2.疏密法

入印文字的筆畫有繁有簡,把它們安排在一印中,各字面積均等,形成自然的疏密對比;或者是根據文字特點,作適度的調整後所產生的疏密對比。古人所說的“寬可走馬,密不透風”,在疏密法中即能得到體現。疏密法在傳統的印章中有四種表現方法。一種為本身入印文字特定筆畫造成的疏與密的對比。圖8—20“傅捐之印”,四字在印面各佔四分之一,“傅捐印”三字筆畫多,在所佔的位置中線條密集白多紅少,形成了三繁一簡的疏密關係;圖8—21“殿中都尉”印,圖8—22“人間何世” 印,同屬此類。第二種是順其文字筆畫的繁簡,生成上下或左右的疏密呼應對比。如圖8—23“王鳳之印”四字,文字布排為順向,四字各佔四分之一,“王”、“之”筆畫簡,“鳳”、“印”筆畫繁,上下各半,形成了上下疏密朱白對比。如果此印四字採用迴文法布排,可產生對角疏密呼應;圖8—24“千人督印”,圖8—25“侵騎千人”印,為左右疏密對比法。第三種疏密法是印文中某字的筆畫過多,又無法省減,只能隨其形,加大其所佔面積,而讓下一字緊縮,造成左密右疏或右密左疏的關係,如圖 8—26“王奉熹印”即屬此種。第四種為隨形就勢。圖8—27“丁若延印”中的“丁”字,其形似蘑菇,上部筆畫密集,下部一足頂立,“丁”字四周形成了自然的空白,毫無造作之氣。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3.輕重法

輕重是物理學的名詞,造型藝術由於線條所佔面積有大小的區別,給視覺造成輕重感,後來藝術家們便把這一名詞引用到了藝術上。印章章法如能巧妙地安排出輕重的對比,將能賦予作品以虛實相生,輕重相間,協調呼應的節奏感。輕重在印章中以線條的粗細所佔的空間論之,粗者重,細者輕。線條粗細的把握,通常是根據入印文字筆畫的繁簡而決定的,字的筆畫多,線條細;筆畫少,則線條刻得粗些。圖8—28“晉率善羌佰長”印,其中“晉”、“善”兩字筆畫繁,所刻線條只有其他字的二分之一粗,而其他字筆畫少就刻得粗,全印六字,呈二輕四重。圖8—29“晉歸義胡王”印,圖8—30“贛榆令印”,為四重一輕和兩重兩輕,均能給人以輕重相間的節奏美感。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4.呼應法

呼應是朱白或疏密在一方印中相互照應的一種方法。一方印經過合理的呼應安排,能產生左顧右盼、遙相呼應的效果,增強整體的韻律節奏。但呼應安排不能生搬硬套,要根據字形結構特點和筆畫的繁簡靈活變化。

呼應有兩種處理方法:一種為入印文字依固有的筆畫繁簡;另一種是根據印面藝術氛圍的需要,人為地創造呼應,達到天然渾樸的藝術效果。圖8—31“楊士驤印”中的“楊”、“驤”筆畫繁,“士”、“印”筆畫簡,用迴文法布排,形成了朱白的對角呼應。圖8—32“長水司馬” 圖8—33“新會伍氏藏書”印,均屬此類。圖8—34“鑾坡一字澤廣”,圖8—35“潁孫”印,為上中部與右下角呼應。圖8— 36“太醫丞印”四字中,除“太”字外,其餘三字的筆畫均不算少,為了使印面輕重呼應,虛實相間,此印把“印”字的上半部“爪”字頭向下延伸,下面的“卩部緊縮,與“太”字形成了呼應。圖8—37“修盦”印,是把兩字一上一下進行錯位後形成右上與左下的空白呼應。圖8—38“丁敬之印”,圖8—39 “群眾未縣”印,通過印邊、角的殘破處理而呼應,使印面達到了開朗透氣、輕鬆活潑的效果。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5.借邊法

借邊是在文字有較長的線條與印邊欄重合時,為了打破平行線而使用的一種方法。圖8—40 “湖州安吉縣”印,“湖州”兩字的右邊均有長豎直線,為了避免雷同,造成章法的呆板,此印把右邊邊欄去掉,用“湖州”兩字的長豎畫代替借邊,達到了章法的變化和諧;圖8—41“祖金軒”,圖8—42“處其厚”印同屬此法。圖8—43“豫卿”印中“豫”字的最後一筆,利用借邊法,處理得恰到好處:第一,打破了與印邊的平行,減少了一個間隔的空間;第二,變化了兩字下部垂足之間的空隙,使章法靈動多姿,匠心獨具。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6.增損法

增損是對文字筆畫在不悖“六書”的前提下,根據章法要求,對筆畫簡的字適當增畫,對筆畫繁的字酌情減筆。增損,在一方印中最多一二字,一字中最多一二筆;如果字字增損,字法雖無乖謬之處,定會招來牽強附會之嫌。圖8—44“五威將焦掾並印”,“並”字篆作兩個立字,此印的處理法是把左“立”的中間兩豎並作一粗豎,兩個立字的下橫並作一長橫。一字減去了兩畫,既減少了印面留朱過碎的現象,增強了印章下部的重量感,又與“威”字中女部的並筆相呼應。圖8—45。故此印既增筆可識、又使章法合理統一。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7.收放法

字形的收與放,本是漢字書法美的特徵之一,在篆刻中為了章法美的需要,求得整體緊湊生動,可根據印文特點,讓筆畫進一步誇張和收放。圖8—46“雅初”印,“雅”字的“牙”偏旁基本是上下頂邊,“佳”旁的上部延伸誇張,形成左右兩處不等高的空白;“初”字“衣”偏旁下部用長垂足誇張抵邊, “刀”旁上提緊縮。全印章法佈局形成了合理的疏密變化,留白處又相互呼應,十分生動。圖8—47 “梅垞”印,兩字的橫向線條緊收上部,四條不同形態的豎線誇張至底邊,切割出不等距的空白,由於線條巧妙的收放搭配,此印章法呈一幅“梅垞”的詩意圖。圖8—48“書徵氏”印,“書徵”兩字滿布右半部五分之三的印面,如左面的“氏”字仍用滿布之法,章法定有鬆散之嫌;然而作者匠心獨運,把 “氏”字的斜鉤加長,呈頂天立地之勢,其他筆畫緊收上沿,為了使印的左部無單薄感,又把“氏”字的反鉤加以盤曲,形成了大起大落的朱白對比,章法生動活潑,妙不可言。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8.挪讓法

改變篆書固有結構的形態,適應章法的需要,叫做挪讓。挪讓常見的有文字佔地大小,偏旁部首穿插和移位兩種。圖8—49“王遂”印,圖8—50“騃人”印,由於印文兩字筆畫繁簡過於懸殊,卻又無法用增損來協調,故用挪位變化兩字所佔的面積。圖8—51“孺子牛”印,“孺”字偏旁與“子”為同一寫法,均有向左彎曲的豎鉤,“牛”字的造型上大下小,這三字組合一印,章法較難安排。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作者把“孺”字的“子”偏上提,讓出下部,再把下部“而”向左挪伸,改造了“孺”的固有結構,同時又把“子”字的豎鉤變換了方向,形成了兩個“子”一曲一直,好似倆人攜手同行。章法出奇制勝,精彩至極。圖8—52“俯首甘為孺子牛”,印中“俯”字的單人旁與“甘”字的組合,“首”、“甘”、“子”、“牛” 四字的挪讓,均是挪讓中的高明之舉。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9.方圓法

在一印中作方圓變化的處理,也是避免章法呆板和雷同的有效方法。圖8—53“明中大恆”印, “明”字的“日”偏作大篆寫法,圓形,右旁的“月”和“中”字用方中寓圓法,“恆”則純用方折,給人以方圓多變之感。圖8—54“風隥吹陰雪雲門吼瀑泉”,圖8—55“匋廬”,這兩印的方圓對比更加強烈,生動活潑又無生硬唐突之嫌。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10.避同法

在一方印章中出現重複字或一個內容刻兩方以上的印,在創作中是常遇到的。字重和印重複,必須在字法、章法或形式上進行變化。若千印一面,凡字定式,那是印匠所為;高手刻印,以變化為能事。圖8—56“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圖8—57“關山陣陣蒼”兩印,為鄧散木之力作。兩印中“星星”和 “陣陣”的重複,在篆法造型上很難變化,故用兩短橫代替,避免了雷同。圖8—58黃士陵的兩方“楊 士驤印”,同作擬漢印,其中一印作滿白文,另一作細白文,“楊”、“驤”兩字的篆法結構均有所變化。兩印粗看相似,細品奧妙無窮。圖8—59三方“千尋竹齋”印,均出自吳昌碩一人之手;三方印用兩種刻法(朱、白),三種章法,三種文字布排方法;在篆法上,“千”字變化三次,“尋”、“齋”變化兩次,足見吳昌碩的匠心和變化能力的高妙。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11.穿插法

寫意豪放一路的印風,往往以筆勢縱橫,氣勢霸悍,氣息連貫,左右顧盼的氣氛去營造,故在文字線條上需進行適度合理的穿插,來進一步烘托。線條的穿插要適度,不能無休止地延伸,同時在穿插中要兼顧疏密、輕重、呼應的關係,如果任意無序地左穿右插,將似亂麻一團。圖8—60“家在廬山第五峰”印中的“家”字,下半部的幾撇向左拼靠,穿插至“廬”字下部的空隙處,形成兩字的緊密, “家”字的右下側挪出了疏的空間,與密產生對比;“在”字的上部上提左靠,與“山”字連接,“山”又與 “峰”粘連,造成橫向承接呼應;“第”字上弧線穿至“在”、“山”之間,又形成線條的密集,故與兩側的疏產生了鮮明的疏密關係。我們整體審視此印,雖以細朱文刻之,然縱橫有序的穿插,疏密的對比,朱白的呼應,無不給人以氣勢磅礴,嫵媚多姿,顧盼生情的感受。圖8—61“夢想芙蓉路八千”印,以粗朱文形式創作,其縱橫穿插的線條,把章法締造得更加博大恢宏,其高妙的處理手法,我們從中不難領悟。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12.開合法

開合能使章法產生離而不散、合而不擠,強化成分朱布白、呼應對比的一種方法。圖8—62“安吉”朱文印,兩字各向左右拉開距離,左邊緊靠邊線,右邊拼入邊欄,呈鬆散的佈局,最後以不等的寬邊聚攏,起到了散中有合、閤中見離的藝術效果。如果此印兩字均布印面,必有平板無味之感。圖 8—63“八硯樓”印,“八”字左右開張,左撇緊迫“樓”,“樓”字本呈左傾之勢,由於“八”字的撇畫與其合,加重了“樓”右部的分量,而化險為夷得到了平衡;“八”字兩畫左右開離,中間留出大塊硃色,與下部幾處空白遙相呼應,生動有趣。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13.欹側法

在書法創作中,尤其是行草書,結構的欹側變化是十分講究的,如左欹右側,上欹下側等。後來把這一方法運用到了篆刻的字勢章法中,賦予了篆刻藝術新的章法形式,別開一境。欹側變化在篆刻中表現最強烈者,當首推齊白石。圖8—64“奪得天工”印,是白石老人精品之作;印中四字細加審視,各得欹側之勢;“奪”、“工”呈右側,“得”、“天”取左欹,在章法上既交叉對角順勢呼應,又上下欹側,左右照應;在線條方向的處理上,“奪”字有連續十個橫畫,組成了三組不同角度的放射斜線,與其他三字的平橫形成強烈反差,無不給人巧奪天工、妙造自然之感。圖8—65“風前月下清吟”,圖 8—66“最工者愁”兩印,除刀法、字法外,均以欹側來表現其強烈的風格個性。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14.界畫法

界畫是印章中常見的形式,其種類多種多樣,如:兩字印套“上下”、“左右”,三字印套“右上下左”、“右左上下”,四字印套“回形”,六字印套“上三字下三字”,九字印套“每排三字”等。用界畫來間隔文字的目的有二:一是作為印章的裝飾,豐富印面效果;二是規整章法。圖8—67“商庫”、圖8—68“司馬戎”、圖8—69“南鄉喪吏”和圖8—70“右馬將廄”等印,是以文字的多少進行間隔,純起裝飾作用,為秦官印的印式。圖 8—71“明月前身”、圖8—72“千里之路不可扶以繩”兩印,它們的界畫是為了避免章法的鬆散而使用的。前者“明月前身”,是吳昌碩懷念前妻章夫人所作,印文造型趨欹側,線條圓轉富於動勢,意示夫人嫵媚嬌柔的英姿;然而過多的弧線,在章法上定有流動不穩之態,所以在四字之間加“十”字界,達到了動中有靜,飄柔中見穩重的極佳效果。後者“千里之路不可扶以繩”,以金文入印,金文結體大小不一,字形欹側跌宕,以“井”字界畫,產生了團聚統一、疏密協調的藝術氣氛。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15.邊欄變化法

邊欄是印章的組成部分。合理地設計好邊欄與印文風格的關係,能使作品錦上添花,更具完整性和增加形式美的寓意。邊欄的變化處理,是根據陰陽刻法、章法、風格等綜合因素設計的。常見的邊欄有以下幾種:

(1)印邊獨立等寬。這種邊欄,一般風格比較工整典雅,線條橫平豎直,如圖8—73“孫古云鑑藏書畫之印”、圖8—74“徐堂印信”兩方朱文印,圖8—75“韓畢印”、圖8—76“上官建印”兩方白文印。白文印的邊欄為四周均等整齊的留紅。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2)雙邊。雙層邊欄只是起裝飾作用。印文風格要求同(1),如圖8—77“千化範室”印。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3)白文套邊。在古璽印中均用此式,是為了起變印文渙散為整體的作用,如圖8—78“□內師璽”,圖8—79“開方之璽”。明清流派印創作用此式,只是起變化形式的裝飾作用,如圖8—80“筆歌墨舞”,圖8—81“小農”印。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4)印文粘邊。印文與邊欄粘連的設計,一般為朱文,小篆入印。小篆圓轉流暢,柔美多姿,與印邊相連,氣息貫通,渾然一體,如圖8—82“袁氏止水”,圖8—83“生逢堯舜君不忍便永訣”,圖8—84 “顧氏永寶”等印。白文印是用迫邊殘破的方法。迫邊殘破要根據章法的需要而為之,其中有一面迫邊,二面迫邊,三面和四面迫邊。圖8—85“王秉恩印”,為一面迫邊殘破,在筆畫繁處起到了透氣作用,又與“王”字的筆畫簡相呼應。圖8—86“人外廬”印,入印文字豎畫較多,“人”的捺畫,“廬”的 “廣”字頭長撇,均與印邊呈平行線,此印的處理是兩邊迫邊殘破,既打破直線的平行,又使縱向勢態的章法得到了橫向的調節。圖8—87“沈佺之印”,為三面迫邊,此印章法穩健,刀法凝重,線條基本均布印面,有平淡之嫌;然而作者以左、上、右三面迫邊殘破,在視覺上有衝出印面之勢,調節了印面的滯重,賦予了章法博大的漲力。圖8—88“依隱玩世”和圖8—89“大歡喜”兩印,四面迫邊殘破,為擬漢爛銅印的一種形式,兩印章法本為均勻嫻雅,然四周迫邊殘破,又增加了古樸爛漫的氣象。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5)寬邊式。寬邊是古陽文的一種表現形式。此類印章線條細均勁挺,印文布排錯落開合,以等寬邊圍欄,給人以秀雅中顯穩重、自然中見規整的藝術效果。圖8—90“長紹”和圖8—91“每”兩印即是。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6)寬窄調節式。印邊有寬窄變化初見於封泥,近代吳昌碩最先把這一形式用於篆刻創作。印邊的寬窄變化,可調節章法重心,增強形式感,有險中求穩,化險為夷,輕重呼應的作用。圖8—92 “石丁”印,兩字互相緊迫,粘連右、上邊欄,印文粗而上、右印邊細,雖有輕重對比,但過於唐突,然而由於左、下部印文與邊拉開了距離,為了平衡重心,故設計成寬邊,形成了印邊的對角對比和與印文的照應,章法生動奇妙。圖8—93“子通”印,章法設計用意與前者相同,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把左、上邊欄去掉,別出心裁,使人耳目一新。在白文印中也有留邊寬窄的章法設計,如圖8—94“六億神州盡舜堯”印,便是白文印中印邊設計構思巧妙的印例之一。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7)無邊式。印章無邊始於流派印,有蕭疏簡練、不激不勵之感。創作此類作品,要根據文字造型的特點,一種是印章四周要有較長的線條,如圖8—95“家在龍山鳳水”印;另一種是入印文字的盤曲要略加改造,使章法有團聚感和凝聚力,如圖8—96“茹芝餌黃”印。

篆刻的章法猶如繪畫的構圖,在形式美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一方印章的篆法、刀法無論有多精彩,章法平庸,就會前功盡棄。章法,是把所要刻的文字,根據印面位置一字一畫地置於印章之中,使其各得其位,整體虛實相間,顧盼生情,妙趣橫生。

前人對章法有過精闢的論述:“一印之章法,如大匠之造屋,先酌地勢之形,圖像之間架,及胸中有全屋,而後量材準尺寸⋯⋯”篆刻的章法如同大匠造屋,對建築藍圖設計,胸中無具體構思,局部無合理安排,只能導致失敗。綜觀歷代有成就的篆刻家,無不對章法十分重視。相傳吳昌碩刻印,必先靜坐默想,反覆構思,俟有所得,然後再在紙上起稿。有時起稿要反覆修改達數十次,滿意後再寫上印面。可見大師對章法的重視程度。所以我們對章法佈局一定要有足夠的重視,若草草了事,習以為常,則很難有所建樹。

篆刻的章法千變萬化,方寸之間氣象萬千,但也不是玄妙到無法捉摸的地步,只要我們從先賢的作品中深入研究,不斷總結,找出基本規律,掌握基本的表現手法,也不是十分艱難的事情。至於形成自己的風格,則要在前人的基礎上,在各方面的素質不斷提高後,方能逐步形成。下面根據前人常見成功的印例,對印文布排、章法佈局作一簡要的介紹和分析。

(一)印文布排

印文的字數多少不一,少者一二字,多者數十字。在布排的順序上古今基本相同,一般均是按照先上後下,先右後左順序進行的。在相同字數的印中,又有各種不同的排列方法,這是因為文字結構筆畫繁簡的不同,為了章法的需要而進行的變化。

1.一字印,常見的有置於中央,或靠上或靠左、右。

2.兩字印,布排方式有兩種: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3.三字印,布排方式有四種: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4.四字印,布排方式有六種: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5.五字印,布排方式有八種: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6.六字印,布排方式有八種: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7.七字印,布排方式有十二種: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8.八字印,布排方式更多,只要按照順序規律,容易順讀就可以了。

(二)章法佈局

篆刻的章法佈局,基本方法如下:

1.平均法

平均法在印章形式中屬最工整的一路。字數二至六字,每字在印面上所佔位置相等。章法工整平穩,線條與線條之間的留朱寬度基本相等,橫平豎直,轉折處或方或方中寓圓,給人以靜雅穩健、自然得韻之感(見圖8—19)。平均法初習刻印比較好掌握,不過選擇內容文字的筆畫多少要基本相等,過於懸殊,章法也就無平均可言了。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2.疏密法

入印文字的筆畫有繁有簡,把它們安排在一印中,各字面積均等,形成自然的疏密對比;或者是根據文字特點,作適度的調整後所產生的疏密對比。古人所說的“寬可走馬,密不透風”,在疏密法中即能得到體現。疏密法在傳統的印章中有四種表現方法。一種為本身入印文字特定筆畫造成的疏與密的對比。圖8—20“傅捐之印”,四字在印面各佔四分之一,“傅捐印”三字筆畫多,在所佔的位置中線條密集白多紅少,形成了三繁一簡的疏密關係;圖8—21“殿中都尉”印,圖8—22“人間何世” 印,同屬此類。第二種是順其文字筆畫的繁簡,生成上下或左右的疏密呼應對比。如圖8—23“王鳳之印”四字,文字布排為順向,四字各佔四分之一,“王”、“之”筆畫簡,“鳳”、“印”筆畫繁,上下各半,形成了上下疏密朱白對比。如果此印四字採用迴文法布排,可產生對角疏密呼應;圖8—24“千人督印”,圖8—25“侵騎千人”印,為左右疏密對比法。第三種疏密法是印文中某字的筆畫過多,又無法省減,只能隨其形,加大其所佔面積,而讓下一字緊縮,造成左密右疏或右密左疏的關係,如圖 8—26“王奉熹印”即屬此種。第四種為隨形就勢。圖8—27“丁若延印”中的“丁”字,其形似蘑菇,上部筆畫密集,下部一足頂立,“丁”字四周形成了自然的空白,毫無造作之氣。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3.輕重法

輕重是物理學的名詞,造型藝術由於線條所佔面積有大小的區別,給視覺造成輕重感,後來藝術家們便把這一名詞引用到了藝術上。印章章法如能巧妙地安排出輕重的對比,將能賦予作品以虛實相生,輕重相間,協調呼應的節奏感。輕重在印章中以線條的粗細所佔的空間論之,粗者重,細者輕。線條粗細的把握,通常是根據入印文字筆畫的繁簡而決定的,字的筆畫多,線條細;筆畫少,則線條刻得粗些。圖8—28“晉率善羌佰長”印,其中“晉”、“善”兩字筆畫繁,所刻線條只有其他字的二分之一粗,而其他字筆畫少就刻得粗,全印六字,呈二輕四重。圖8—29“晉歸義胡王”印,圖8—30“贛榆令印”,為四重一輕和兩重兩輕,均能給人以輕重相間的節奏美感。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4.呼應法

呼應是朱白或疏密在一方印中相互照應的一種方法。一方印經過合理的呼應安排,能產生左顧右盼、遙相呼應的效果,增強整體的韻律節奏。但呼應安排不能生搬硬套,要根據字形結構特點和筆畫的繁簡靈活變化。

呼應有兩種處理方法:一種為入印文字依固有的筆畫繁簡;另一種是根據印面藝術氛圍的需要,人為地創造呼應,達到天然渾樸的藝術效果。圖8—31“楊士驤印”中的“楊”、“驤”筆畫繁,“士”、“印”筆畫簡,用迴文法布排,形成了朱白的對角呼應。圖8—32“長水司馬” 圖8—33“新會伍氏藏書”印,均屬此類。圖8—34“鑾坡一字澤廣”,圖8—35“潁孫”印,為上中部與右下角呼應。圖8— 36“太醫丞印”四字中,除“太”字外,其餘三字的筆畫均不算少,為了使印面輕重呼應,虛實相間,此印把“印”字的上半部“爪”字頭向下延伸,下面的“卩部緊縮,與“太”字形成了呼應。圖8—37“修盦”印,是把兩字一上一下進行錯位後形成右上與左下的空白呼應。圖8—38“丁敬之印”,圖8—39 “群眾未縣”印,通過印邊、角的殘破處理而呼應,使印面達到了開朗透氣、輕鬆活潑的效果。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5.借邊法

借邊是在文字有較長的線條與印邊欄重合時,為了打破平行線而使用的一種方法。圖8—40 “湖州安吉縣”印,“湖州”兩字的右邊均有長豎直線,為了避免雷同,造成章法的呆板,此印把右邊邊欄去掉,用“湖州”兩字的長豎畫代替借邊,達到了章法的變化和諧;圖8—41“祖金軒”,圖8—42“處其厚”印同屬此法。圖8—43“豫卿”印中“豫”字的最後一筆,利用借邊法,處理得恰到好處:第一,打破了與印邊的平行,減少了一個間隔的空間;第二,變化了兩字下部垂足之間的空隙,使章法靈動多姿,匠心獨具。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6.增損法

增損是對文字筆畫在不悖“六書”的前提下,根據章法要求,對筆畫簡的字適當增畫,對筆畫繁的字酌情減筆。增損,在一方印中最多一二字,一字中最多一二筆;如果字字增損,字法雖無乖謬之處,定會招來牽強附會之嫌。圖8—44“五威將焦掾並印”,“並”字篆作兩個立字,此印的處理法是把左“立”的中間兩豎並作一粗豎,兩個立字的下橫並作一長橫。一字減去了兩畫,既減少了印面留朱過碎的現象,增強了印章下部的重量感,又與“威”字中女部的並筆相呼應。圖8—45。故此印既增筆可識、又使章法合理統一。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7.收放法

字形的收與放,本是漢字書法美的特徵之一,在篆刻中為了章法美的需要,求得整體緊湊生動,可根據印文特點,讓筆畫進一步誇張和收放。圖8—46“雅初”印,“雅”字的“牙”偏旁基本是上下頂邊,“佳”旁的上部延伸誇張,形成左右兩處不等高的空白;“初”字“衣”偏旁下部用長垂足誇張抵邊, “刀”旁上提緊縮。全印章法佈局形成了合理的疏密變化,留白處又相互呼應,十分生動。圖8—47 “梅垞”印,兩字的橫向線條緊收上部,四條不同形態的豎線誇張至底邊,切割出不等距的空白,由於線條巧妙的收放搭配,此印章法呈一幅“梅垞”的詩意圖。圖8—48“書徵氏”印,“書徵”兩字滿布右半部五分之三的印面,如左面的“氏”字仍用滿布之法,章法定有鬆散之嫌;然而作者匠心獨運,把 “氏”字的斜鉤加長,呈頂天立地之勢,其他筆畫緊收上沿,為了使印的左部無單薄感,又把“氏”字的反鉤加以盤曲,形成了大起大落的朱白對比,章法生動活潑,妙不可言。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8.挪讓法

改變篆書固有結構的形態,適應章法的需要,叫做挪讓。挪讓常見的有文字佔地大小,偏旁部首穿插和移位兩種。圖8—49“王遂”印,圖8—50“騃人”印,由於印文兩字筆畫繁簡過於懸殊,卻又無法用增損來協調,故用挪位變化兩字所佔的面積。圖8—51“孺子牛”印,“孺”字偏旁與“子”為同一寫法,均有向左彎曲的豎鉤,“牛”字的造型上大下小,這三字組合一印,章法較難安排。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作者把“孺”字的“子”偏上提,讓出下部,再把下部“而”向左挪伸,改造了“孺”的固有結構,同時又把“子”字的豎鉤變換了方向,形成了兩個“子”一曲一直,好似倆人攜手同行。章法出奇制勝,精彩至極。圖8—52“俯首甘為孺子牛”,印中“俯”字的單人旁與“甘”字的組合,“首”、“甘”、“子”、“牛” 四字的挪讓,均是挪讓中的高明之舉。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9.方圓法

在一印中作方圓變化的處理,也是避免章法呆板和雷同的有效方法。圖8—53“明中大恆”印, “明”字的“日”偏作大篆寫法,圓形,右旁的“月”和“中”字用方中寓圓法,“恆”則純用方折,給人以方圓多變之感。圖8—54“風隥吹陰雪雲門吼瀑泉”,圖8—55“匋廬”,這兩印的方圓對比更加強烈,生動活潑又無生硬唐突之嫌。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10.避同法

在一方印章中出現重複字或一個內容刻兩方以上的印,在創作中是常遇到的。字重和印重複,必須在字法、章法或形式上進行變化。若千印一面,凡字定式,那是印匠所為;高手刻印,以變化為能事。圖8—56“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圖8—57“關山陣陣蒼”兩印,為鄧散木之力作。兩印中“星星”和 “陣陣”的重複,在篆法造型上很難變化,故用兩短橫代替,避免了雷同。圖8—58黃士陵的兩方“楊 士驤印”,同作擬漢印,其中一印作滿白文,另一作細白文,“楊”、“驤”兩字的篆法結構均有所變化。兩印粗看相似,細品奧妙無窮。圖8—59三方“千尋竹齋”印,均出自吳昌碩一人之手;三方印用兩種刻法(朱、白),三種章法,三種文字布排方法;在篆法上,“千”字變化三次,“尋”、“齋”變化兩次,足見吳昌碩的匠心和變化能力的高妙。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11.穿插法

寫意豪放一路的印風,往往以筆勢縱橫,氣勢霸悍,氣息連貫,左右顧盼的氣氛去營造,故在文字線條上需進行適度合理的穿插,來進一步烘托。線條的穿插要適度,不能無休止地延伸,同時在穿插中要兼顧疏密、輕重、呼應的關係,如果任意無序地左穿右插,將似亂麻一團。圖8—60“家在廬山第五峰”印中的“家”字,下半部的幾撇向左拼靠,穿插至“廬”字下部的空隙處,形成兩字的緊密, “家”字的右下側挪出了疏的空間,與密產生對比;“在”字的上部上提左靠,與“山”字連接,“山”又與 “峰”粘連,造成橫向承接呼應;“第”字上弧線穿至“在”、“山”之間,又形成線條的密集,故與兩側的疏產生了鮮明的疏密關係。我們整體審視此印,雖以細朱文刻之,然縱橫有序的穿插,疏密的對比,朱白的呼應,無不給人以氣勢磅礴,嫵媚多姿,顧盼生情的感受。圖8—61“夢想芙蓉路八千”印,以粗朱文形式創作,其縱橫穿插的線條,把章法締造得更加博大恢宏,其高妙的處理手法,我們從中不難領悟。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12.開合法

開合能使章法產生離而不散、合而不擠,強化成分朱布白、呼應對比的一種方法。圖8—62“安吉”朱文印,兩字各向左右拉開距離,左邊緊靠邊線,右邊拼入邊欄,呈鬆散的佈局,最後以不等的寬邊聚攏,起到了散中有合、閤中見離的藝術效果。如果此印兩字均布印面,必有平板無味之感。圖 8—63“八硯樓”印,“八”字左右開張,左撇緊迫“樓”,“樓”字本呈左傾之勢,由於“八”字的撇畫與其合,加重了“樓”右部的分量,而化險為夷得到了平衡;“八”字兩畫左右開離,中間留出大塊硃色,與下部幾處空白遙相呼應,生動有趣。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13.欹側法

在書法創作中,尤其是行草書,結構的欹側變化是十分講究的,如左欹右側,上欹下側等。後來把這一方法運用到了篆刻的字勢章法中,賦予了篆刻藝術新的章法形式,別開一境。欹側變化在篆刻中表現最強烈者,當首推齊白石。圖8—64“奪得天工”印,是白石老人精品之作;印中四字細加審視,各得欹側之勢;“奪”、“工”呈右側,“得”、“天”取左欹,在章法上既交叉對角順勢呼應,又上下欹側,左右照應;在線條方向的處理上,“奪”字有連續十個橫畫,組成了三組不同角度的放射斜線,與其他三字的平橫形成強烈反差,無不給人巧奪天工、妙造自然之感。圖8—65“風前月下清吟”,圖 8—66“最工者愁”兩印,除刀法、字法外,均以欹側來表現其強烈的風格個性。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14.界畫法

界畫是印章中常見的形式,其種類多種多樣,如:兩字印套“上下”、“左右”,三字印套“右上下左”、“右左上下”,四字印套“回形”,六字印套“上三字下三字”,九字印套“每排三字”等。用界畫來間隔文字的目的有二:一是作為印章的裝飾,豐富印面效果;二是規整章法。圖8—67“商庫”、圖8—68“司馬戎”、圖8—69“南鄉喪吏”和圖8—70“右馬將廄”等印,是以文字的多少進行間隔,純起裝飾作用,為秦官印的印式。圖 8—71“明月前身”、圖8—72“千里之路不可扶以繩”兩印,它們的界畫是為了避免章法的鬆散而使用的。前者“明月前身”,是吳昌碩懷念前妻章夫人所作,印文造型趨欹側,線條圓轉富於動勢,意示夫人嫵媚嬌柔的英姿;然而過多的弧線,在章法上定有流動不穩之態,所以在四字之間加“十”字界,達到了動中有靜,飄柔中見穩重的極佳效果。後者“千里之路不可扶以繩”,以金文入印,金文結體大小不一,字形欹側跌宕,以“井”字界畫,產生了團聚統一、疏密協調的藝術氣氛。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15.邊欄變化法

邊欄是印章的組成部分。合理地設計好邊欄與印文風格的關係,能使作品錦上添花,更具完整性和增加形式美的寓意。邊欄的變化處理,是根據陰陽刻法、章法、風格等綜合因素設計的。常見的邊欄有以下幾種:

(1)印邊獨立等寬。這種邊欄,一般風格比較工整典雅,線條橫平豎直,如圖8—73“孫古云鑑藏書畫之印”、圖8—74“徐堂印信”兩方朱文印,圖8—75“韓畢印”、圖8—76“上官建印”兩方白文印。白文印的邊欄為四周均等整齊的留紅。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2)雙邊。雙層邊欄只是起裝飾作用。印文風格要求同(1),如圖8—77“千化範室”印。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3)白文套邊。在古璽印中均用此式,是為了起變印文渙散為整體的作用,如圖8—78“□內師璽”,圖8—79“開方之璽”。明清流派印創作用此式,只是起變化形式的裝飾作用,如圖8—80“筆歌墨舞”,圖8—81“小農”印。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4)印文粘邊。印文與邊欄粘連的設計,一般為朱文,小篆入印。小篆圓轉流暢,柔美多姿,與印邊相連,氣息貫通,渾然一體,如圖8—82“袁氏止水”,圖8—83“生逢堯舜君不忍便永訣”,圖8—84 “顧氏永寶”等印。白文印是用迫邊殘破的方法。迫邊殘破要根據章法的需要而為之,其中有一面迫邊,二面迫邊,三面和四面迫邊。圖8—85“王秉恩印”,為一面迫邊殘破,在筆畫繁處起到了透氣作用,又與“王”字的筆畫簡相呼應。圖8—86“人外廬”印,入印文字豎畫較多,“人”的捺畫,“廬”的 “廣”字頭長撇,均與印邊呈平行線,此印的處理是兩邊迫邊殘破,既打破直線的平行,又使縱向勢態的章法得到了橫向的調節。圖8—87“沈佺之印”,為三面迫邊,此印章法穩健,刀法凝重,線條基本均布印面,有平淡之嫌;然而作者以左、上、右三面迫邊殘破,在視覺上有衝出印面之勢,調節了印面的滯重,賦予了章法博大的漲力。圖8—88“依隱玩世”和圖8—89“大歡喜”兩印,四面迫邊殘破,為擬漢爛銅印的一種形式,兩印章法本為均勻嫻雅,然四周迫邊殘破,又增加了古樸爛漫的氣象。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5)寬邊式。寬邊是古陽文的一種表現形式。此類印章線條細均勁挺,印文布排錯落開合,以等寬邊圍欄,給人以秀雅中顯穩重、自然中見規整的藝術效果。圖8—90“長紹”和圖8—91“每”兩印即是。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6)寬窄調節式。印邊有寬窄變化初見於封泥,近代吳昌碩最先把這一形式用於篆刻創作。印邊的寬窄變化,可調節章法重心,增強形式感,有險中求穩,化險為夷,輕重呼應的作用。圖8—92 “石丁”印,兩字互相緊迫,粘連右、上邊欄,印文粗而上、右印邊細,雖有輕重對比,但過於唐突,然而由於左、下部印文與邊拉開了距離,為了平衡重心,故設計成寬邊,形成了印邊的對角對比和與印文的照應,章法生動奇妙。圖8—93“子通”印,章法設計用意與前者相同,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把左、上邊欄去掉,別出心裁,使人耳目一新。在白文印中也有留邊寬窄的章法設計,如圖8—94“六億神州盡舜堯”印,便是白文印中印邊設計構思巧妙的印例之一。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7)無邊式。印章無邊始於流派印,有蕭疏簡練、不激不勵之感。創作此類作品,要根據文字造型的特點,一種是印章四周要有較長的線條,如圖8—95“家在龍山鳳水”印;另一種是入印文字的盤曲要略加改造,使章法有團聚感和凝聚力,如圖8—96“茹芝餌黃”印。

零基礎篆刻章法入門

  篆刻的章法千變萬化,氣象萬千。以上只是簡要介紹和分析了前人在章法形式上常見的一些印例。初涉創作要循序漸進,可按照以上印例進行擬仿創作,在擬仿中不斷總結、積累和深化,並結合自己的審美情趣,舉一反三,靈活運用,才能從必然王國上升到自由王國。練習:根據以上十五種章法進行擬仿創作練習。入印文字的造型,要與所擬仿印例比較相近。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