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說蒜價比不了去年,但黃葉病若是防不好,那產量就沒保障了

近年來,大蒜受多種因素的影響,黃葉現象較為突出,導致大蒜產量減少、品質降低,一般發生田減產10%~30%,特別嚴重田塊絕收。不同病因的黃葉給防治增加了難度,正確識別是防治的前提,對症用藥,才能達到最佳的防治效果。下面介紹下大蒜黃葉發生原因及防治對策。

雖說蒜價比不了去年,但黃葉病若是防不好,那產量就沒保障了

一、發生原因及其特點

(1)生理性黃葉

1、土壤酸化。酸性土壤危害引起黃葉,中性土壤適於大蒜的生長,以pH 值7.0~7.4最適宜。當有機肥施用較少,大量施用化學肥料(複合肥、過磷酸鈣)會使土壤酸化,引起大蒜葉生長緩慢,細弱,外葉枯黃。

2、乾旱。大蒜的生產過程中不注意澆水,土壤乾旱,植株缺水易引起黃葉,在降雨量較少的冬春季節發生普遍。

3、微量元素缺乏。缺鈣心葉尖黃化,生理受阻,缺鎂外葉尖黃化。

4、有毒氣體危害。一是追施碳酸氫銨,會引起氨氣危害,使葉尖枯萎,逐漸變為褐色;二是工廠排放廢氣(CO)引起受害葉片快速失綠,葉片開始變成灰白色,後期葉片枯黃,病部無黴狀物等病徵。

5、生理性脫肥。發生在大蒜生長前期。大蒜出苗20 d後葉尖開始失綠變成茶褐色,後葉尖枯黃,田間表現為發病均勻,無中心病株。其原因是‘退母’,也叫生理性脫肥,種蒜內貯藏的養分已用光,花薹和蒜瓣開始分化,如不及時追肥,就會發生黃葉現象。

(2)病理性黃葉

1、大蒜葉枯病

症狀:主要危害葉片,染病多始於葉尖或葉的其他部位,初呈花白色小圓點,擴大後呈不規則形或橢圓形灰白色或灰褐色病斑,上生黑色黴狀物,嚴重時葉片枯死。在彭州市11月上旬開始發病,翌年3月進入發病高峰期,一般病株率在20%以上。

病原為真菌子囊菌亞門枯葉格孢腔菌[Pleospora herbarum(Pers.ex Fr.)Rabenk],屬真菌界半知菌類。

2、大蒜葉疫病

症狀:主要危害葉片,葉片染病初在葉片中部或葉尖上生蒼白色至淺黃色水浸狀斑,邊緣淺綠色,病斑擴展快,葉片萎垂,溼度大時上生稀疏灰白色黴,病斑枯死。生產上多在10月和翌年3月為害,是大蒜常發病害。

病原為黃花菜匍柄黴[Stmphylinm uesicarium(Wallr)simons],屬半知菌類真菌。

3、大蒜細菌性軟腐病

症狀:大蒜染病後,先從葉緣或中脈發病,沿葉緣或中脈形成黃白色條斑,可貫穿整個葉片,溼度大時,病部呈黃褐色軟腐狀。腳葉先發病,後漸向上部葉片擴展,致全枯黃或死亡。 田間表現為點片發生,多在入水口處先發病,地勢窪、排水不良的田塊發病重,11月發病重。

病原為胡蘿蔔軟腐歐氏桿菌胡蘿蔔軟腐致病型[Erwinia carotovora subsp.Carotovora(Jones)Bergeyetal],屬細菌界薄壁菌門。

雖說蒜價比不了去年,但黃葉病若是防不好,那產量就沒保障了

二、防治對策

(1)農業防治措施

1、選用抗病豐產品種

儘可能採用脫毒蒜、抗病蒜或選用成都市農林科學院選育的成蒜早系列品種,如成蒜早3號、成蒜早4號。

2、土壤改良

施氧化鈣(CaO)750 kg/hm2中和酸性並施用腐熟有機肥。

3、輪作

選擇土壤有機質豐富,保水保肥能力強的壤土或砂壤土地種植大蒜,忌連作或與蔥蒜等百合科作物重茬,種植區域應遠離汙染源。

4、深溝高廂栽培

秋種季節,一般年份雨日多,應採用高廂種植,利於排水,減輕後期病害發生程度。

5、科學施肥

整地時基肥施腐熟有機肥30~45 t/hm2、45%複合肥(15-15-15)600~750 kg/hm2、硫酸鋅15 kg/hm2。早追肥,出苗後在二至三葉期(早熟品種在9月下旬施肥,晚熟品種下10月下旬施肥)追肥尿素75.0~112.5 kg/hm2,這時期追肥可有效地減輕因‘退母’缺肥出現的生理性黃葉,也可用0.5%幾丁聚糠水劑300倍液噴霧調節大蒜生長,增強大蒜的抗性。

(2)化學防治措施

1、大蒜葉枯病

發病初期用甲基硫菌靈500倍液,或75%百菌清800倍液,或50%異菌脲(撲海因)可溼性粉劑1000~1500倍液噴霧防治。視田間病情於11月底或3月下旬開始施藥,冬季防治1次,春季防治2次。

2、大蒜葉疫病

發病初期用72%克露800~1000倍液,或殺毒礬400~500倍液,或69%安克錳鋅1000倍液噴霧防治。

3、大蒜細菌性軟腐病

發病初期可用72%農用鏈黴素可溼性粉劑3000倍液,或加收米400~500倍液噴霧防治。一般10月下旬開始防治,重冬前防治。

(惠農政策不知道?市場行情不清楚?三農熱點不瞭解?關注河南科技報“新三農”微信公眾號:hnkjbxsn,三農信息盡在掌握。)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