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廠化養殖無刺激消毒模式

工廠化養殖是未來水產養殖的重要發展方向,目前在北方市場發展的如火如荼,那麼工廠化養殖的核心是可控,可控的目的是為了水產動物生長病害及成本的可控,具體就是苗種、水質、飼料、健康(保健)、疾病、養殖管理的可控。目前工廠化養殖主要有以物理過濾方式為主的機械工廠化和以魚菜共生類似方式的生態工廠化。以某工廠化養殖場案例為例,魚菜共生系統投資300萬,其中180萬用於實時預警、監控、檢測及自動化修復系統(以軟件為主)。但實際運行過程中發現,單一方法不湊效,物理方法成本高,化學方法魚菜生長受影響,生物方法起效慢。

工廠化養殖無刺激消毒模式

工廠化養殖的水質控制思考

水質可控,很多人認為這是工廠化養殖成功的核心之一。甚至出現了不需要消毒就可以養成的很多案例,那麼工廠化養殖到底需不需要消毒,應該如何消毒?我們首先看看目前的現狀,全國現在養蝦對於微生物的使用都已全盤接受,不管哪種模式、不管養殖戶還是經銷商都會重點推廣使用有益微生物來調水,以達到“以菌抑菌”的目的,但是有縱觀幾年的疾病都有意思:不但沒有減輕,反而呈現更大規模的暴發,同時疾病呈現急性化的特性。那我們就會問,以菌抑菌到底還走得通嗎?經銷商、養殖戶和廠家都在不停的想:到底是什麼引起了細菌、病毒的高速繁殖?有的說是苗種,有的說是水體,甚至去搞發酵飼料,到底原因在哪裡?亂花漸欲迷人眼,但至少我們有一個方向是明確的:要尋找細菌和病毒生長快速的原因所在。

工廠化養殖無刺激消毒模式

和水體細菌有關的大類產品,基本只能定位微生物,因為底改、解毒、營養、肥水都沒有明確的涉及到如何針對水體中的細菌,而在微生物推廣歷程中,微生物產品的調水、保水、養水概念是先期提出和推廣的,而且在推廣過程中我們也不停的去強調在養殖區域裡堅持使用有益菌,可以從生態位競爭的層面上有效抑制有害菌的繁殖——以菌抑菌,但為什麼有益菌的大範圍使用仍然不能阻擋有害菌的繁殖呢?而且疾病來的越來越猛烈,幾乎三天都撐不住,更不知道什麼病因——細菌、病毒、營養缺失還是苗種,抑或天氣?大多數一塘蝦死光了還不知道這麼回事!最為大家接受的“以菌抑菌”的這個概念存在著很大的漏洞,以菌抑菌是不錯的,但是需要做出補充,否則這條路可能存在極大的隱患。隨著養殖時間的延長,一個固定養殖環境中的生物總數總體上應該是增加的,不管是有益菌還是有害菌,在未達到環境大變化之前,都是呈現總量上升趨勢。有益菌只是抑制了有害菌的繁殖,並不是讓有害菌停止繁殖。水體中有害菌可以適應有益菌的環境。水體中有害菌與病毒的種類遠超我們的認知,往往是很多疾病無法檢測出來的。多種有害菌在一起,容易產生協同作用,在致病後會引起混合型疾病,更難治療。

有害菌會在水體中緩慢繁殖——抑制不是殺死,所以有害菌生長是必然,只是緩慢罷了。不斷的使用有益菌,可能會使得有害菌在環境中的比例未能增加,但是隨著養殖時間的延長,環境中的生物數量會增加——出現的結果是比例未變,但有益菌、有害菌的數量都會增加,其中的有害菌當增加到致病數量後,更是會出現連續指數級的增加,而且有害菌此時已適應了有益菌的這種包圍,所以疾病呈現了快速急性化的特徵。對於能檢測出來的細菌,我們可以通過檢測明確得知,但是以弧菌為例,近兩年往往水體中的弧菌是檢測不出來的或數量極少的,蝦子仍然在發病,為什麼?原因可能有兩個:第一,弧菌變異了;第二,新的致病菌的生成,我們檢測不出來。後者的可能性會更大些。

工廠化養殖無刺激消毒模式

綜上所述,那麼我們就需要對“以菌抑菌”這個方法做出重要的補充,具體可以定期通過一定的方法來殺滅一部分有害菌,以真正防止他們的數量達到致病的臨界數量。比如稻田中的野草,在不能清除的前提下,我們唯一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長一茬割一茬,只有這樣,野草不能繁殖起來,對稻子的影響是最小的。比如市面上現有的蛭弧菌,可以針對性的殺滅某些弧菌,但對其他細菌和病毒的效果就幾乎沒有了。

那麼現在擺在我們面前的問題,我們的建議是工廠化養殖的水質調節需要定期進行消毒處理。疾病的醞釀到發生是一個由致病微生物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消毒就是經常不斷的將致病微生物的數量清除到不能引起疾病的程度。建立嚴格的消毒規範,實際上就是不斷的維持動物與微生物和諧相處。

消毒劑的困惑?

消毒劑的選擇是一個難點,我們常用的消毒劑包括氯製劑、溴製劑、醛製劑、氧化劑等,這些產品全部都具有一個缺點:強烈的刺激性,會傷藻傷水。當然國家標準的聚維酮碘、過硫酸氫鉀的刺激會小一些,但聚維酮碘也存在著溶液及遊離碘的雙重刺激,因此,定期消毒可能就成了兩難問題:不消毒,有害菌在偷偷繁殖;消毒,傷藻傷菌——不知道如何是好。

純生物的益生菌消毒劑:益富源微生物除臭消毒em菌液

工廠化養殖無刺激消毒模式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