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教育之前,你應該先了解孩子的大腦密碼

談教育之前,你應該先了解孩子的大腦密碼

孩子從小是個“左撇子”,怎麼都改不過來? 上一年級了,寫字時左右偏旁總是顛倒?早早讓孩子學英語、背唐詩,結果竟然和“零基礎”的同學沒啥區別?……遇到這樣的問題,家長們別急著糾正孩子。在我國臺灣著名教育專家洪蘭教授看來,孩子的所有行為都能在大腦中找到答案。先“懂腦”,再“動腦”,這才是教育孩子的正確打開方式。

教育需順應大腦發育規律

很多家長或許注意過這些現象:孩子出生不久時,奶瓶、奶嘴都要細細消毒,但當他們會爬行後,把未經消毒的玩具塞到嘴裡,卻沒有拉肚子;孩子不到一歲時,開始對電視產生好奇,但他們看電視的時候需要坐在比較靠前的位置……還有一些家長或許遇到過這樣的煩惱:孩子上了一年級,寫字時左右偏旁總是顛倒,字母b和d、數字3和5也會寫反……這些令人費解甚至“著急上火”的事,都是因為大腦。

洪蘭解釋,孩子生長到八個月左右,大腦的運動皮質區發育完畢,在這一階段,乳牙初萌刺激牙齦上的神經,會造成口水增多。“髒東西跟口水一起流掉了,所以保護了孩子的健康。”而孩子的聽覺皮質往往在出生七個月時發育成熟,但在一歲半之前,他們大腦中控制眼球焦距的功能尚未形成。

關於“寫字顛倒”問題,這是因為大自然中很多事物是對稱的,包括人臉,所以最開始人類的大腦是不分左右的。一般來說,孩子可以在三個月內學會分辨左右,如果到了三年級還不會,就要及時就醫,檢查是否患有失讀症。

“大腦是人體最重要的器官。”可以說,孩子成長中的一舉一動都是由大腦發育規律決定的。父母們與其“動腦”探索那些所謂的“科學育兒方式”,不如先“懂腦”。對孩子的教育,順其自然最好。

成功祕訣在於堅持,也在於對孩子成熟的等待

曾經有科學家做過一個實驗:一對同卵雙胞胎兄弟,哥哥和弟弟分別在出生後10個月、13個月時學走路,哥哥雖然學會得早,但弟弟學會後,走得比哥哥還好。而且,由於哥哥在膝蓋軟骨尚未發育成熟時學走路,到中年時期膝蓋反而出現了損傷。這個實驗很好地回擊了時下不少家長將“不能輸在起跑線上”奉為金科玉律的現實,事實證明,讓孩子“搶跑”可能會得不償失,因為“成功的人不是跑得最早的人,也不是最聰明的人,而是最有毅力的人。”

洪蘭介紹,在人類大腦中,有一塊區域名為“海馬迴”,與記憶有直接關係。海馬迴若出現損傷,就會變成人們熟知的“阿爾茲海默症”。根據一些科學實驗,情緒是影響海馬迴最快的工具,而人在恐懼的時候無法處理信息。洪蘭提到,現在有一部分孩子習慣使用左手,但一些家長認為這種現象“不正常”,因此強制矯正。事實上,使用左手或右手,行為的質量並不會有差別,使用左手的孩子右腦比較發達,反之亦然。對家長來說,不妨放任孩子用最擅長的手做事,尤其不要讓孩子對這件事產生情緒障礙,甚至產生負向人格。“有時候你認為是缺點,但可能這是孩子真正擅長的東西。”

歐陽修曾寫過一篇文章 《賣油翁》,一句“無他,但手熟爾”說明了一個人能將一件事做到極致,不一定是“基因好”,而是因為年復一年的堅持。“在做事的時候,大腦的神經迴路會不斷得到強化,這樣一來,對手或其他肢體的控制能力也會增強。”而在甲骨文中,“習”字由一個“羽”和一個“日”組成,“多次飛翔”就是“習”字的本義。在洪蘭看來,學習需要堅持。但家長們也要謹記蘇軾的一句詩:“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

運動、遊戲、父母都是學習的朋友

學習固然需要堅持和專注,但適當的運動、遊戲是有益的,而且最適合孩子大腦發展的地方是溫馨的家庭,最佳的營養是安全感,而最好的刺激是父母的陪伴。

洪蘭說,運動會刺激神經傳導物質分泌,如多巴胺、血清張素、正腎上腺素等,並促使神經連接,使大腦加速運轉。因此,讓孩子運動完去做功課,效果是最好的。對於患有阿爾茲海默症的老人來說,運動同樣是一劑良方。另外,孩子在做功課前一定要吃飽肚子。科學發現,飢餓會影響記憶力。

被家長視為“毒瘤”的遊戲,如果處理得當,其實也可以成為學習的夥伴。洪蘭提到,玩遊戲時,人的大腦會活化起來,而且孩子可以在遊戲中培養與人相處的能力。“孩子不會一個人長大,社會化的過程需要和同儕一起完成。”其實,最好的“玩具”是同齡夥伴。“會玩的孩子EQ (情商) 高。”

當然,對孩子們來說,最好的朋友是父母。科學家在實驗中發現,當實驗者對著一名出生40分鐘的嬰兒吐舌頭,嬰兒立刻就會學起來。這是鏡像神經元的發現過程,同時也證明了一個事實:模仿是人類的天賦。而孩子是看著父母的背影長大的,對孩子來說,父母的言傳身教尤其重要。

洪蘭強調,父母所制定的規矩和限制並不會讓孩子感到難受,相反,這會形成一種規範,讓他有安全感。“我們是通過被人管理才學會管理自己。”如果一開始沒有外在的控制,內在的控制也不會產生。現在,很多父母喜歡拿自己的孩子跟“別人家的孩子”比,但基因不同,後天生長的環境不相同,大腦活化位置也不同,所以這種比較是不公平的。孩子的大腦發育需要時間,更需要被提供良好的成長環境。“父母一定要學會用欣賞的眼光看孩子。”

閱讀是吸取信息最快方式,將改變大腦

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在一次公開演講中提出“21世紀競爭的必要條件”,一是快速吸取信息,二是正確表達意思。自此,新加坡在全國範圍內推廣閱讀和演講。

科學研究發現,閱讀是吸取信息最快的方式。有數據統計,一分鐘內,眼睛讀取的字符平均為668個,是說話的三倍之多。一些大腦實驗表明,文盲與識字者的大腦結構有很大不同。“閱讀改變大腦。”此言非虛。

如果將 《蒙娜麗莎的微笑》 抹去90%的信息,看過的人依然能夠輕易地將其辨認出來,但從來沒有看過這幅畫的人,只會根據自己的背景知識來判斷。“你的背景知識,決定你所看到的東西。”

洪蘭提到,“大腦是凡走過必留下痕跡。”只要你動手做過一件事,就會產生神經連接,下次再做就會容易很多。換言之,經驗是促使神經連接最好的方式,但經驗是要靠時間積累的,人類是在用有限的生命學習無限的知識,而閱讀就是將別人的經驗內化成自己的過程。

遺傳學家已經發現,人類與黑猩猩的基因只有1.5%的區別,這點微小的差別正在於文字的傳承、閱讀的能力。“人類是唯一能享受到祖先智慧的生靈。”洪蘭強調,我們需要廣泛的閱讀充實大腦,這樣我們的所見所聞將更加豐富。

文章來源 | 文匯報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