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1、河北省石家莊市

1、河北省石家莊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石家莊市,舊稱石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河北省的省會,京津冀區域的中心城市,全國重要的現代服務業、生物產業基地之一,同時還是河北省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對外交流的中心。地處華北平原腹地,河北省中南部,北靠京津,西倚太行山,位於京廣鐵路、石德鐵路,石太鐵路和石太客運專線的交匯處,是重要的鐵路樞紐。是一座由近代鐵路的開通而發展起來的年輕城市。

20世紀初期,石家莊村只有93戶人家,578人,面積約0.1平方公里。1902年由法國和比利時修建的京漢鐵路從這裡經過,設立一個站點,因石家莊名氣不大,就以相距不遠的振頭鎮命名,稱為振頭站;1907年正太鐵路(正定到太原)通車,正太鐵路為了避免在滹沱河上建橋,在石家莊和京漢鐵路連接,將正太鐵路起點由正定改為石家莊,石家莊成為兩條鐵路的交匯點,並逐漸成為交通要道和商品集散地。同一年,橫跨京漢鐵路和正太鐵路的河北省第一座鐵路公路立交橋“大石橋”竣工,從此石家莊以大石橋為界分為了橋東區、橋西區。

1、河北省石家莊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石家莊市,舊稱石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河北省的省會,京津冀區域的中心城市,全國重要的現代服務業、生物產業基地之一,同時還是河北省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對外交流的中心。地處華北平原腹地,河北省中南部,北靠京津,西倚太行山,位於京廣鐵路、石德鐵路,石太鐵路和石太客運專線的交匯處,是重要的鐵路樞紐。是一座由近代鐵路的開通而發展起來的年輕城市。

20世紀初期,石家莊村只有93戶人家,578人,面積約0.1平方公里。1902年由法國和比利時修建的京漢鐵路從這裡經過,設立一個站點,因石家莊名氣不大,就以相距不遠的振頭鎮命名,稱為振頭站;1907年正太鐵路(正定到太原)通車,正太鐵路為了避免在滹沱河上建橋,在石家莊和京漢鐵路連接,將正太鐵路起點由正定改為石家莊,石家莊成為兩條鐵路的交匯點,並逐漸成為交通要道和商品集散地。同一年,橫跨京漢鐵路和正太鐵路的河北省第一座鐵路公路立交橋“大石橋”竣工,從此石家莊以大石橋為界分為了橋東區、橋西區。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人們常說,石家莊是一座被火車拉來的城市。石家莊與火車真是分不開了。“鐵路入地”成功之後,石家莊將成為中國第一個鐵路從地下穿過的城市。石家莊,地處河北省中南部, 環渤海灣經濟區,距北京283公里。明朝初年,是正定衛的軍屯和官莊,(公元1688年)廢除衛所軍屯制之後,石家莊才成為隸屬正定府獲鹿縣(今鹿泉市)的一個小村莊,與當時的政治中心真定城(今正定)隔滹沱河相望。

1、河北省石家莊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石家莊市,舊稱石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河北省的省會,京津冀區域的中心城市,全國重要的現代服務業、生物產業基地之一,同時還是河北省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對外交流的中心。地處華北平原腹地,河北省中南部,北靠京津,西倚太行山,位於京廣鐵路、石德鐵路,石太鐵路和石太客運專線的交匯處,是重要的鐵路樞紐。是一座由近代鐵路的開通而發展起來的年輕城市。

20世紀初期,石家莊村只有93戶人家,578人,面積約0.1平方公里。1902年由法國和比利時修建的京漢鐵路從這裡經過,設立一個站點,因石家莊名氣不大,就以相距不遠的振頭鎮命名,稱為振頭站;1907年正太鐵路(正定到太原)通車,正太鐵路為了避免在滹沱河上建橋,在石家莊和京漢鐵路連接,將正太鐵路起點由正定改為石家莊,石家莊成為兩條鐵路的交匯點,並逐漸成為交通要道和商品集散地。同一年,橫跨京漢鐵路和正太鐵路的河北省第一座鐵路公路立交橋“大石橋”竣工,從此石家莊以大石橋為界分為了橋東區、橋西區。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人們常說,石家莊是一座被火車拉來的城市。石家莊與火車真是分不開了。“鐵路入地”成功之後,石家莊將成為中國第一個鐵路從地下穿過的城市。石家莊,地處河北省中南部, 環渤海灣經濟區,距北京283公里。明朝初年,是正定衛的軍屯和官莊,(公元1688年)廢除衛所軍屯制之後,石家莊才成為隸屬正定府獲鹿縣(今鹿泉市)的一個小村莊,與當時的政治中心真定城(今正定)隔滹沱河相望。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1、河北省石家莊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石家莊市,舊稱石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河北省的省會,京津冀區域的中心城市,全國重要的現代服務業、生物產業基地之一,同時還是河北省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對外交流的中心。地處華北平原腹地,河北省中南部,北靠京津,西倚太行山,位於京廣鐵路、石德鐵路,石太鐵路和石太客運專線的交匯處,是重要的鐵路樞紐。是一座由近代鐵路的開通而發展起來的年輕城市。

20世紀初期,石家莊村只有93戶人家,578人,面積約0.1平方公里。1902年由法國和比利時修建的京漢鐵路從這裡經過,設立一個站點,因石家莊名氣不大,就以相距不遠的振頭鎮命名,稱為振頭站;1907年正太鐵路(正定到太原)通車,正太鐵路為了避免在滹沱河上建橋,在石家莊和京漢鐵路連接,將正太鐵路起點由正定改為石家莊,石家莊成為兩條鐵路的交匯點,並逐漸成為交通要道和商品集散地。同一年,橫跨京漢鐵路和正太鐵路的河北省第一座鐵路公路立交橋“大石橋”竣工,從此石家莊以大石橋為界分為了橋東區、橋西區。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人們常說,石家莊是一座被火車拉來的城市。石家莊與火車真是分不開了。“鐵路入地”成功之後,石家莊將成為中國第一個鐵路從地下穿過的城市。石家莊,地處河北省中南部, 環渤海灣經濟區,距北京283公里。明朝初年,是正定衛的軍屯和官莊,(公元1688年)廢除衛所軍屯制之後,石家莊才成為隸屬正定府獲鹿縣(今鹿泉市)的一個小村莊,與當時的政治中心真定城(今正定)隔滹沱河相望。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翻開《石門指南》(編寫於20世紀30年代)一書,石家莊由“村莊”到“都市”的演變歷程清晰在目:1903年京漢鐵路在石家莊村東設站,1907年正太鐵路通車,石家莊站成了兩條鐵路的交匯點。石家莊從此才開始由鄉村向城市轉變。1925年,石家莊村被改為石家市。同年,石家莊村和休門村合併,更名為石門市。1947年人民解放軍解放了這座城市後,石門市被更名為石家莊市。

1、河北省石家莊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石家莊市,舊稱石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河北省的省會,京津冀區域的中心城市,全國重要的現代服務業、生物產業基地之一,同時還是河北省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對外交流的中心。地處華北平原腹地,河北省中南部,北靠京津,西倚太行山,位於京廣鐵路、石德鐵路,石太鐵路和石太客運專線的交匯處,是重要的鐵路樞紐。是一座由近代鐵路的開通而發展起來的年輕城市。

20世紀初期,石家莊村只有93戶人家,578人,面積約0.1平方公里。1902年由法國和比利時修建的京漢鐵路從這裡經過,設立一個站點,因石家莊名氣不大,就以相距不遠的振頭鎮命名,稱為振頭站;1907年正太鐵路(正定到太原)通車,正太鐵路為了避免在滹沱河上建橋,在石家莊和京漢鐵路連接,將正太鐵路起點由正定改為石家莊,石家莊成為兩條鐵路的交匯點,並逐漸成為交通要道和商品集散地。同一年,橫跨京漢鐵路和正太鐵路的河北省第一座鐵路公路立交橋“大石橋”竣工,從此石家莊以大石橋為界分為了橋東區、橋西區。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人們常說,石家莊是一座被火車拉來的城市。石家莊與火車真是分不開了。“鐵路入地”成功之後,石家莊將成為中國第一個鐵路從地下穿過的城市。石家莊,地處河北省中南部, 環渤海灣經濟區,距北京283公里。明朝初年,是正定衛的軍屯和官莊,(公元1688年)廢除衛所軍屯制之後,石家莊才成為隸屬正定府獲鹿縣(今鹿泉市)的一個小村莊,與當時的政治中心真定城(今正定)隔滹沱河相望。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翻開《石門指南》(編寫於20世紀30年代)一書,石家莊由“村莊”到“都市”的演變歷程清晰在目:1903年京漢鐵路在石家莊村東設站,1907年正太鐵路通車,石家莊站成了兩條鐵路的交匯點。石家莊從此才開始由鄉村向城市轉變。1925年,石家莊村被改為石家市。同年,石家莊村和休門村合併,更名為石門市。1947年人民解放軍解放了這座城市後,石門市被更名為石家莊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村莊之小,在清光緒《獲鹿縣志》中有所描述,“石家莊,縣東南三十五里,街道六,廟宇六,井泉四”。就是到了20世紀初,石家莊村的面積也不足0.1平方公里,僅200戶人家,六百餘口人。

從小村莊到大城市,轉機出現在1903年—盧漢鐵路(今京廣鐵路)和正太鐵路(今石太鐵路)施工,在石家莊建了火車站,讓石家莊成為重要的交通樞紐。於是,石家莊成了中國惟一一個因鐵路而興的大城市。

百年來,火車站將這個城市一分為二,西側城市化早而且快,東側則是另一番情致。其北邊緊臨中山路,站在車站門口向西北方向望去,兩側酒店、購物中心林立,一派繁榮。往東北方走上一刻鐘,能到石家莊著名的中國南三條市場,繼續向東,是另一個購物中心—北國商城。

不只東西差異,火車成就了石家莊,也迅速為其凝結了一個城市內核—以火車站為中心,方圓20平方公里的城市中心區域,集中了省、市行政中心、文化活動中心、商業中心、醫療中心以及全國十大小商品市場中的兩個(中國南三條和新華集貿市場)。

1、河北省石家莊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石家莊市,舊稱石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河北省的省會,京津冀區域的中心城市,全國重要的現代服務業、生物產業基地之一,同時還是河北省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對外交流的中心。地處華北平原腹地,河北省中南部,北靠京津,西倚太行山,位於京廣鐵路、石德鐵路,石太鐵路和石太客運專線的交匯處,是重要的鐵路樞紐。是一座由近代鐵路的開通而發展起來的年輕城市。

20世紀初期,石家莊村只有93戶人家,578人,面積約0.1平方公里。1902年由法國和比利時修建的京漢鐵路從這裡經過,設立一個站點,因石家莊名氣不大,就以相距不遠的振頭鎮命名,稱為振頭站;1907年正太鐵路(正定到太原)通車,正太鐵路為了避免在滹沱河上建橋,在石家莊和京漢鐵路連接,將正太鐵路起點由正定改為石家莊,石家莊成為兩條鐵路的交匯點,並逐漸成為交通要道和商品集散地。同一年,橫跨京漢鐵路和正太鐵路的河北省第一座鐵路公路立交橋“大石橋”竣工,從此石家莊以大石橋為界分為了橋東區、橋西區。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人們常說,石家莊是一座被火車拉來的城市。石家莊與火車真是分不開了。“鐵路入地”成功之後,石家莊將成為中國第一個鐵路從地下穿過的城市。石家莊,地處河北省中南部, 環渤海灣經濟區,距北京283公里。明朝初年,是正定衛的軍屯和官莊,(公元1688年)廢除衛所軍屯制之後,石家莊才成為隸屬正定府獲鹿縣(今鹿泉市)的一個小村莊,與當時的政治中心真定城(今正定)隔滹沱河相望。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翻開《石門指南》(編寫於20世紀30年代)一書,石家莊由“村莊”到“都市”的演變歷程清晰在目:1903年京漢鐵路在石家莊村東設站,1907年正太鐵路通車,石家莊站成了兩條鐵路的交匯點。石家莊從此才開始由鄉村向城市轉變。1925年,石家莊村被改為石家市。同年,石家莊村和休門村合併,更名為石門市。1947年人民解放軍解放了這座城市後,石門市被更名為石家莊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村莊之小,在清光緒《獲鹿縣志》中有所描述,“石家莊,縣東南三十五里,街道六,廟宇六,井泉四”。就是到了20世紀初,石家莊村的面積也不足0.1平方公里,僅200戶人家,六百餘口人。

從小村莊到大城市,轉機出現在1903年—盧漢鐵路(今京廣鐵路)和正太鐵路(今石太鐵路)施工,在石家莊建了火車站,讓石家莊成為重要的交通樞紐。於是,石家莊成了中國惟一一個因鐵路而興的大城市。

百年來,火車站將這個城市一分為二,西側城市化早而且快,東側則是另一番情致。其北邊緊臨中山路,站在車站門口向西北方向望去,兩側酒店、購物中心林立,一派繁榮。往東北方走上一刻鐘,能到石家莊著名的中國南三條市場,繼續向東,是另一個購物中心—北國商城。

不只東西差異,火車成就了石家莊,也迅速為其凝結了一個城市內核—以火車站為中心,方圓20平方公里的城市中心區域,集中了省、市行政中心、文化活動中心、商業中心、醫療中心以及全國十大小商品市場中的兩個(中國南三條和新華集貿市場)。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每天,火車都從城市的心臟地帶呼嘯而過,居住在市中心的人們,享受繁華之餘也要忍受噪音。搬離市中心,你卻不得不考慮缺少各種公共資源帶來的不便。

對那些巨型機器,石家莊人寄予厚望,鐵路入地有5.2公里,之後,新的火車站會南遷。這是一項耗時、耗力、耗財的工程,但隨意問起一位石家莊人,多會得到這樣的答案:現有的核心區域能解放出來,這是城市新的希望。

2、河南省鄭州市

1、河北省石家莊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石家莊市,舊稱石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河北省的省會,京津冀區域的中心城市,全國重要的現代服務業、生物產業基地之一,同時還是河北省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對外交流的中心。地處華北平原腹地,河北省中南部,北靠京津,西倚太行山,位於京廣鐵路、石德鐵路,石太鐵路和石太客運專線的交匯處,是重要的鐵路樞紐。是一座由近代鐵路的開通而發展起來的年輕城市。

20世紀初期,石家莊村只有93戶人家,578人,面積約0.1平方公里。1902年由法國和比利時修建的京漢鐵路從這裡經過,設立一個站點,因石家莊名氣不大,就以相距不遠的振頭鎮命名,稱為振頭站;1907年正太鐵路(正定到太原)通車,正太鐵路為了避免在滹沱河上建橋,在石家莊和京漢鐵路連接,將正太鐵路起點由正定改為石家莊,石家莊成為兩條鐵路的交匯點,並逐漸成為交通要道和商品集散地。同一年,橫跨京漢鐵路和正太鐵路的河北省第一座鐵路公路立交橋“大石橋”竣工,從此石家莊以大石橋為界分為了橋東區、橋西區。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人們常說,石家莊是一座被火車拉來的城市。石家莊與火車真是分不開了。“鐵路入地”成功之後,石家莊將成為中國第一個鐵路從地下穿過的城市。石家莊,地處河北省中南部, 環渤海灣經濟區,距北京283公里。明朝初年,是正定衛的軍屯和官莊,(公元1688年)廢除衛所軍屯制之後,石家莊才成為隸屬正定府獲鹿縣(今鹿泉市)的一個小村莊,與當時的政治中心真定城(今正定)隔滹沱河相望。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翻開《石門指南》(編寫於20世紀30年代)一書,石家莊由“村莊”到“都市”的演變歷程清晰在目:1903年京漢鐵路在石家莊村東設站,1907年正太鐵路通車,石家莊站成了兩條鐵路的交匯點。石家莊從此才開始由鄉村向城市轉變。1925年,石家莊村被改為石家市。同年,石家莊村和休門村合併,更名為石門市。1947年人民解放軍解放了這座城市後,石門市被更名為石家莊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村莊之小,在清光緒《獲鹿縣志》中有所描述,“石家莊,縣東南三十五里,街道六,廟宇六,井泉四”。就是到了20世紀初,石家莊村的面積也不足0.1平方公里,僅200戶人家,六百餘口人。

從小村莊到大城市,轉機出現在1903年—盧漢鐵路(今京廣鐵路)和正太鐵路(今石太鐵路)施工,在石家莊建了火車站,讓石家莊成為重要的交通樞紐。於是,石家莊成了中國惟一一個因鐵路而興的大城市。

百年來,火車站將這個城市一分為二,西側城市化早而且快,東側則是另一番情致。其北邊緊臨中山路,站在車站門口向西北方向望去,兩側酒店、購物中心林立,一派繁榮。往東北方走上一刻鐘,能到石家莊著名的中國南三條市場,繼續向東,是另一個購物中心—北國商城。

不只東西差異,火車成就了石家莊,也迅速為其凝結了一個城市內核—以火車站為中心,方圓20平方公里的城市中心區域,集中了省、市行政中心、文化活動中心、商業中心、醫療中心以及全國十大小商品市場中的兩個(中國南三條和新華集貿市場)。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每天,火車都從城市的心臟地帶呼嘯而過,居住在市中心的人們,享受繁華之餘也要忍受噪音。搬離市中心,你卻不得不考慮缺少各種公共資源帶來的不便。

對那些巨型機器,石家莊人寄予厚望,鐵路入地有5.2公里,之後,新的火車站會南遷。這是一項耗時、耗力、耗財的工程,但隨意問起一位石家莊人,多會得到這樣的答案:現有的核心區域能解放出來,這是城市新的希望。

2、河南省鄭州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鄭州交通、通訊發達,處於中國交通大十字架的中心位置。隴海鐵路、京廣鐵路在這裡交匯,107國道、310國道、京港澳高速公路和連霍高速公路穿境而過,鄭州新鄭國際機場與國內外30多個城市通航。擁有亞洲最大的列車編組站鄭州北站和中國最大的零擔貨物轉運站鄭州東站,有一類航空、鐵路口岸和公路二類口岸各1個,

1、河北省石家莊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石家莊市,舊稱石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河北省的省會,京津冀區域的中心城市,全國重要的現代服務業、生物產業基地之一,同時還是河北省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對外交流的中心。地處華北平原腹地,河北省中南部,北靠京津,西倚太行山,位於京廣鐵路、石德鐵路,石太鐵路和石太客運專線的交匯處,是重要的鐵路樞紐。是一座由近代鐵路的開通而發展起來的年輕城市。

20世紀初期,石家莊村只有93戶人家,578人,面積約0.1平方公里。1902年由法國和比利時修建的京漢鐵路從這裡經過,設立一個站點,因石家莊名氣不大,就以相距不遠的振頭鎮命名,稱為振頭站;1907年正太鐵路(正定到太原)通車,正太鐵路為了避免在滹沱河上建橋,在石家莊和京漢鐵路連接,將正太鐵路起點由正定改為石家莊,石家莊成為兩條鐵路的交匯點,並逐漸成為交通要道和商品集散地。同一年,橫跨京漢鐵路和正太鐵路的河北省第一座鐵路公路立交橋“大石橋”竣工,從此石家莊以大石橋為界分為了橋東區、橋西區。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人們常說,石家莊是一座被火車拉來的城市。石家莊與火車真是分不開了。“鐵路入地”成功之後,石家莊將成為中國第一個鐵路從地下穿過的城市。石家莊,地處河北省中南部, 環渤海灣經濟區,距北京283公里。明朝初年,是正定衛的軍屯和官莊,(公元1688年)廢除衛所軍屯制之後,石家莊才成為隸屬正定府獲鹿縣(今鹿泉市)的一個小村莊,與當時的政治中心真定城(今正定)隔滹沱河相望。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翻開《石門指南》(編寫於20世紀30年代)一書,石家莊由“村莊”到“都市”的演變歷程清晰在目:1903年京漢鐵路在石家莊村東設站,1907年正太鐵路通車,石家莊站成了兩條鐵路的交匯點。石家莊從此才開始由鄉村向城市轉變。1925年,石家莊村被改為石家市。同年,石家莊村和休門村合併,更名為石門市。1947年人民解放軍解放了這座城市後,石門市被更名為石家莊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村莊之小,在清光緒《獲鹿縣志》中有所描述,“石家莊,縣東南三十五里,街道六,廟宇六,井泉四”。就是到了20世紀初,石家莊村的面積也不足0.1平方公里,僅200戶人家,六百餘口人。

從小村莊到大城市,轉機出現在1903年—盧漢鐵路(今京廣鐵路)和正太鐵路(今石太鐵路)施工,在石家莊建了火車站,讓石家莊成為重要的交通樞紐。於是,石家莊成了中國惟一一個因鐵路而興的大城市。

百年來,火車站將這個城市一分為二,西側城市化早而且快,東側則是另一番情致。其北邊緊臨中山路,站在車站門口向西北方向望去,兩側酒店、購物中心林立,一派繁榮。往東北方走上一刻鐘,能到石家莊著名的中國南三條市場,繼續向東,是另一個購物中心—北國商城。

不只東西差異,火車成就了石家莊,也迅速為其凝結了一個城市內核—以火車站為中心,方圓20平方公里的城市中心區域,集中了省、市行政中心、文化活動中心、商業中心、醫療中心以及全國十大小商品市場中的兩個(中國南三條和新華集貿市場)。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每天,火車都從城市的心臟地帶呼嘯而過,居住在市中心的人們,享受繁華之餘也要忍受噪音。搬離市中心,你卻不得不考慮缺少各種公共資源帶來的不便。

對那些巨型機器,石家莊人寄予厚望,鐵路入地有5.2公里,之後,新的火車站會南遷。這是一項耗時、耗力、耗財的工程,但隨意問起一位石家莊人,多會得到這樣的答案:現有的核心區域能解放出來,這是城市新的希望。

2、河南省鄭州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鄭州交通、通訊發達,處於中國交通大十字架的中心位置。隴海鐵路、京廣鐵路在這裡交匯,107國道、310國道、京港澳高速公路和連霍高速公路穿境而過,鄭州新鄭國際機場與國內外30多個城市通航。擁有亞洲最大的列車編組站鄭州北站和中國最大的零擔貨物轉運站鄭州東站,有一類航空、鐵路口岸和公路二類口岸各1個,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貨物可在鄭州聯檢封關直通國外。郵政電信業務量位居中國前列,是華中地區一個鐵路、公路、航空、郵電通信兼具的綜合性核心交通通訊樞紐。鄭州優越的中心地理位置及鐵路優勢,使得從鄭州到達國內各地都非常方便快捷。隨著各項交通設施的陸續完工,鄭州將實現客專、城際鐵路、公路客運、公交、出租和航空之間的零換乘。

1、河北省石家莊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石家莊市,舊稱石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河北省的省會,京津冀區域的中心城市,全國重要的現代服務業、生物產業基地之一,同時還是河北省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對外交流的中心。地處華北平原腹地,河北省中南部,北靠京津,西倚太行山,位於京廣鐵路、石德鐵路,石太鐵路和石太客運專線的交匯處,是重要的鐵路樞紐。是一座由近代鐵路的開通而發展起來的年輕城市。

20世紀初期,石家莊村只有93戶人家,578人,面積約0.1平方公里。1902年由法國和比利時修建的京漢鐵路從這裡經過,設立一個站點,因石家莊名氣不大,就以相距不遠的振頭鎮命名,稱為振頭站;1907年正太鐵路(正定到太原)通車,正太鐵路為了避免在滹沱河上建橋,在石家莊和京漢鐵路連接,將正太鐵路起點由正定改為石家莊,石家莊成為兩條鐵路的交匯點,並逐漸成為交通要道和商品集散地。同一年,橫跨京漢鐵路和正太鐵路的河北省第一座鐵路公路立交橋“大石橋”竣工,從此石家莊以大石橋為界分為了橋東區、橋西區。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人們常說,石家莊是一座被火車拉來的城市。石家莊與火車真是分不開了。“鐵路入地”成功之後,石家莊將成為中國第一個鐵路從地下穿過的城市。石家莊,地處河北省中南部, 環渤海灣經濟區,距北京283公里。明朝初年,是正定衛的軍屯和官莊,(公元1688年)廢除衛所軍屯制之後,石家莊才成為隸屬正定府獲鹿縣(今鹿泉市)的一個小村莊,與當時的政治中心真定城(今正定)隔滹沱河相望。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翻開《石門指南》(編寫於20世紀30年代)一書,石家莊由“村莊”到“都市”的演變歷程清晰在目:1903年京漢鐵路在石家莊村東設站,1907年正太鐵路通車,石家莊站成了兩條鐵路的交匯點。石家莊從此才開始由鄉村向城市轉變。1925年,石家莊村被改為石家市。同年,石家莊村和休門村合併,更名為石門市。1947年人民解放軍解放了這座城市後,石門市被更名為石家莊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村莊之小,在清光緒《獲鹿縣志》中有所描述,“石家莊,縣東南三十五里,街道六,廟宇六,井泉四”。就是到了20世紀初,石家莊村的面積也不足0.1平方公里,僅200戶人家,六百餘口人。

從小村莊到大城市,轉機出現在1903年—盧漢鐵路(今京廣鐵路)和正太鐵路(今石太鐵路)施工,在石家莊建了火車站,讓石家莊成為重要的交通樞紐。於是,石家莊成了中國惟一一個因鐵路而興的大城市。

百年來,火車站將這個城市一分為二,西側城市化早而且快,東側則是另一番情致。其北邊緊臨中山路,站在車站門口向西北方向望去,兩側酒店、購物中心林立,一派繁榮。往東北方走上一刻鐘,能到石家莊著名的中國南三條市場,繼續向東,是另一個購物中心—北國商城。

不只東西差異,火車成就了石家莊,也迅速為其凝結了一個城市內核—以火車站為中心,方圓20平方公里的城市中心區域,集中了省、市行政中心、文化活動中心、商業中心、醫療中心以及全國十大小商品市場中的兩個(中國南三條和新華集貿市場)。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每天,火車都從城市的心臟地帶呼嘯而過,居住在市中心的人們,享受繁華之餘也要忍受噪音。搬離市中心,你卻不得不考慮缺少各種公共資源帶來的不便。

對那些巨型機器,石家莊人寄予厚望,鐵路入地有5.2公里,之後,新的火車站會南遷。這是一項耗時、耗力、耗財的工程,但隨意問起一位石家莊人,多會得到這樣的答案:現有的核心區域能解放出來,這是城市新的希望。

2、河南省鄭州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鄭州交通、通訊發達,處於中國交通大十字架的中心位置。隴海鐵路、京廣鐵路在這裡交匯,107國道、310國道、京港澳高速公路和連霍高速公路穿境而過,鄭州新鄭國際機場與國內外30多個城市通航。擁有亞洲最大的列車編組站鄭州北站和中國最大的零擔貨物轉運站鄭州東站,有一類航空、鐵路口岸和公路二類口岸各1個,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貨物可在鄭州聯檢封關直通國外。郵政電信業務量位居中國前列,是華中地區一個鐵路、公路、航空、郵電通信兼具的綜合性核心交通通訊樞紐。鄭州優越的中心地理位置及鐵路優勢,使得從鄭州到達國內各地都非常方便快捷。隨著各項交通設施的陸續完工,鄭州將實現客專、城際鐵路、公路客運、公交、出租和航空之間的零換乘。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在現代城市的意義上,鄭州的歷史一點也不長。在20世紀之前,它都乏善可陳,直到1928年才正式建市,這在很大程度上還是拜清政府修建的那條京漢鐵路(如今的京廣線前身)所賜。1954年10月,河南省會由開封遷至鄭州。省會遷移的原因既有地理環境及交通條件的因素,也有經濟及政治因素,而鄭州由於位置適中、交通便利、經濟發展前景良好以及便於領導全省工作等優勢,使它取代了開封的省會地位。從1951年河南省會初步獲准遷至鄭州,到1952年正式確定遷移,再到1954年基本完成遷移,廣大幹部群眾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省會遷移對河南省以及鄭州、開封兩市都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1、河北省石家莊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石家莊市,舊稱石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河北省的省會,京津冀區域的中心城市,全國重要的現代服務業、生物產業基地之一,同時還是河北省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對外交流的中心。地處華北平原腹地,河北省中南部,北靠京津,西倚太行山,位於京廣鐵路、石德鐵路,石太鐵路和石太客運專線的交匯處,是重要的鐵路樞紐。是一座由近代鐵路的開通而發展起來的年輕城市。

20世紀初期,石家莊村只有93戶人家,578人,面積約0.1平方公里。1902年由法國和比利時修建的京漢鐵路從這裡經過,設立一個站點,因石家莊名氣不大,就以相距不遠的振頭鎮命名,稱為振頭站;1907年正太鐵路(正定到太原)通車,正太鐵路為了避免在滹沱河上建橋,在石家莊和京漢鐵路連接,將正太鐵路起點由正定改為石家莊,石家莊成為兩條鐵路的交匯點,並逐漸成為交通要道和商品集散地。同一年,橫跨京漢鐵路和正太鐵路的河北省第一座鐵路公路立交橋“大石橋”竣工,從此石家莊以大石橋為界分為了橋東區、橋西區。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人們常說,石家莊是一座被火車拉來的城市。石家莊與火車真是分不開了。“鐵路入地”成功之後,石家莊將成為中國第一個鐵路從地下穿過的城市。石家莊,地處河北省中南部, 環渤海灣經濟區,距北京283公里。明朝初年,是正定衛的軍屯和官莊,(公元1688年)廢除衛所軍屯制之後,石家莊才成為隸屬正定府獲鹿縣(今鹿泉市)的一個小村莊,與當時的政治中心真定城(今正定)隔滹沱河相望。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翻開《石門指南》(編寫於20世紀30年代)一書,石家莊由“村莊”到“都市”的演變歷程清晰在目:1903年京漢鐵路在石家莊村東設站,1907年正太鐵路通車,石家莊站成了兩條鐵路的交匯點。石家莊從此才開始由鄉村向城市轉變。1925年,石家莊村被改為石家市。同年,石家莊村和休門村合併,更名為石門市。1947年人民解放軍解放了這座城市後,石門市被更名為石家莊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村莊之小,在清光緒《獲鹿縣志》中有所描述,“石家莊,縣東南三十五里,街道六,廟宇六,井泉四”。就是到了20世紀初,石家莊村的面積也不足0.1平方公里,僅200戶人家,六百餘口人。

從小村莊到大城市,轉機出現在1903年—盧漢鐵路(今京廣鐵路)和正太鐵路(今石太鐵路)施工,在石家莊建了火車站,讓石家莊成為重要的交通樞紐。於是,石家莊成了中國惟一一個因鐵路而興的大城市。

百年來,火車站將這個城市一分為二,西側城市化早而且快,東側則是另一番情致。其北邊緊臨中山路,站在車站門口向西北方向望去,兩側酒店、購物中心林立,一派繁榮。往東北方走上一刻鐘,能到石家莊著名的中國南三條市場,繼續向東,是另一個購物中心—北國商城。

不只東西差異,火車成就了石家莊,也迅速為其凝結了一個城市內核—以火車站為中心,方圓20平方公里的城市中心區域,集中了省、市行政中心、文化活動中心、商業中心、醫療中心以及全國十大小商品市場中的兩個(中國南三條和新華集貿市場)。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每天,火車都從城市的心臟地帶呼嘯而過,居住在市中心的人們,享受繁華之餘也要忍受噪音。搬離市中心,你卻不得不考慮缺少各種公共資源帶來的不便。

對那些巨型機器,石家莊人寄予厚望,鐵路入地有5.2公里,之後,新的火車站會南遷。這是一項耗時、耗力、耗財的工程,但隨意問起一位石家莊人,多會得到這樣的答案:現有的核心區域能解放出來,這是城市新的希望。

2、河南省鄭州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鄭州交通、通訊發達,處於中國交通大十字架的中心位置。隴海鐵路、京廣鐵路在這裡交匯,107國道、310國道、京港澳高速公路和連霍高速公路穿境而過,鄭州新鄭國際機場與國內外30多個城市通航。擁有亞洲最大的列車編組站鄭州北站和中國最大的零擔貨物轉運站鄭州東站,有一類航空、鐵路口岸和公路二類口岸各1個,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貨物可在鄭州聯檢封關直通國外。郵政電信業務量位居中國前列,是華中地區一個鐵路、公路、航空、郵電通信兼具的綜合性核心交通通訊樞紐。鄭州優越的中心地理位置及鐵路優勢,使得從鄭州到達國內各地都非常方便快捷。隨著各項交通設施的陸續完工,鄭州將實現客專、城際鐵路、公路客運、公交、出租和航空之間的零換乘。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在現代城市的意義上,鄭州的歷史一點也不長。在20世紀之前,它都乏善可陳,直到1928年才正式建市,這在很大程度上還是拜清政府修建的那條京漢鐵路(如今的京廣線前身)所賜。1954年10月,河南省會由開封遷至鄭州。省會遷移的原因既有地理環境及交通條件的因素,也有經濟及政治因素,而鄭州由於位置適中、交通便利、經濟發展前景良好以及便於領導全省工作等優勢,使它取代了開封的省會地位。從1951年河南省會初步獲准遷至鄭州,到1952年正式確定遷移,再到1954年基本完成遷移,廣大幹部群眾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省會遷移對河南省以及鄭州、開封兩市都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1、河北省石家莊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石家莊市,舊稱石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河北省的省會,京津冀區域的中心城市,全國重要的現代服務業、生物產業基地之一,同時還是河北省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對外交流的中心。地處華北平原腹地,河北省中南部,北靠京津,西倚太行山,位於京廣鐵路、石德鐵路,石太鐵路和石太客運專線的交匯處,是重要的鐵路樞紐。是一座由近代鐵路的開通而發展起來的年輕城市。

20世紀初期,石家莊村只有93戶人家,578人,面積約0.1平方公里。1902年由法國和比利時修建的京漢鐵路從這裡經過,設立一個站點,因石家莊名氣不大,就以相距不遠的振頭鎮命名,稱為振頭站;1907年正太鐵路(正定到太原)通車,正太鐵路為了避免在滹沱河上建橋,在石家莊和京漢鐵路連接,將正太鐵路起點由正定改為石家莊,石家莊成為兩條鐵路的交匯點,並逐漸成為交通要道和商品集散地。同一年,橫跨京漢鐵路和正太鐵路的河北省第一座鐵路公路立交橋“大石橋”竣工,從此石家莊以大石橋為界分為了橋東區、橋西區。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人們常說,石家莊是一座被火車拉來的城市。石家莊與火車真是分不開了。“鐵路入地”成功之後,石家莊將成為中國第一個鐵路從地下穿過的城市。石家莊,地處河北省中南部, 環渤海灣經濟區,距北京283公里。明朝初年,是正定衛的軍屯和官莊,(公元1688年)廢除衛所軍屯制之後,石家莊才成為隸屬正定府獲鹿縣(今鹿泉市)的一個小村莊,與當時的政治中心真定城(今正定)隔滹沱河相望。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翻開《石門指南》(編寫於20世紀30年代)一書,石家莊由“村莊”到“都市”的演變歷程清晰在目:1903年京漢鐵路在石家莊村東設站,1907年正太鐵路通車,石家莊站成了兩條鐵路的交匯點。石家莊從此才開始由鄉村向城市轉變。1925年,石家莊村被改為石家市。同年,石家莊村和休門村合併,更名為石門市。1947年人民解放軍解放了這座城市後,石門市被更名為石家莊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村莊之小,在清光緒《獲鹿縣志》中有所描述,“石家莊,縣東南三十五里,街道六,廟宇六,井泉四”。就是到了20世紀初,石家莊村的面積也不足0.1平方公里,僅200戶人家,六百餘口人。

從小村莊到大城市,轉機出現在1903年—盧漢鐵路(今京廣鐵路)和正太鐵路(今石太鐵路)施工,在石家莊建了火車站,讓石家莊成為重要的交通樞紐。於是,石家莊成了中國惟一一個因鐵路而興的大城市。

百年來,火車站將這個城市一分為二,西側城市化早而且快,東側則是另一番情致。其北邊緊臨中山路,站在車站門口向西北方向望去,兩側酒店、購物中心林立,一派繁榮。往東北方走上一刻鐘,能到石家莊著名的中國南三條市場,繼續向東,是另一個購物中心—北國商城。

不只東西差異,火車成就了石家莊,也迅速為其凝結了一個城市內核—以火車站為中心,方圓20平方公里的城市中心區域,集中了省、市行政中心、文化活動中心、商業中心、醫療中心以及全國十大小商品市場中的兩個(中國南三條和新華集貿市場)。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每天,火車都從城市的心臟地帶呼嘯而過,居住在市中心的人們,享受繁華之餘也要忍受噪音。搬離市中心,你卻不得不考慮缺少各種公共資源帶來的不便。

對那些巨型機器,石家莊人寄予厚望,鐵路入地有5.2公里,之後,新的火車站會南遷。這是一項耗時、耗力、耗財的工程,但隨意問起一位石家莊人,多會得到這樣的答案:現有的核心區域能解放出來,這是城市新的希望。

2、河南省鄭州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鄭州交通、通訊發達,處於中國交通大十字架的中心位置。隴海鐵路、京廣鐵路在這裡交匯,107國道、310國道、京港澳高速公路和連霍高速公路穿境而過,鄭州新鄭國際機場與國內外30多個城市通航。擁有亞洲最大的列車編組站鄭州北站和中國最大的零擔貨物轉運站鄭州東站,有一類航空、鐵路口岸和公路二類口岸各1個,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貨物可在鄭州聯檢封關直通國外。郵政電信業務量位居中國前列,是華中地區一個鐵路、公路、航空、郵電通信兼具的綜合性核心交通通訊樞紐。鄭州優越的中心地理位置及鐵路優勢,使得從鄭州到達國內各地都非常方便快捷。隨著各項交通設施的陸續完工,鄭州將實現客專、城際鐵路、公路客運、公交、出租和航空之間的零換乘。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在現代城市的意義上,鄭州的歷史一點也不長。在20世紀之前,它都乏善可陳,直到1928年才正式建市,這在很大程度上還是拜清政府修建的那條京漢鐵路(如今的京廣線前身)所賜。1954年10月,河南省會由開封遷至鄭州。省會遷移的原因既有地理環境及交通條件的因素,也有經濟及政治因素,而鄭州由於位置適中、交通便利、經濟發展前景良好以及便於領導全省工作等優勢,使它取代了開封的省會地位。從1951年河南省會初步獲准遷至鄭州,到1952年正式確定遷移,再到1954年基本完成遷移,廣大幹部群眾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省會遷移對河南省以及鄭州、開封兩市都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京漢鐵路為什麼不選擇穿過當時的首府開封,不選擇更聲名遠播的洛陽,卻選在了當時位於這兩大城市之間的小村落?正史野史有很多說法,但比較可信的是《清史稿•交通志》上的記載,在當時工程技術和資金條件下,張之洞設計鐵路具體線路時,把黃河橋看做修築京漢鐵路最緊要的環節。開封一帶的黃河,是著名的懸河,被稱為黃河的“豆腐腰”,如果選擇從開封建橋,不但投資大,建成後風險也很大。因此,京漢鐵路線路才拐了一個彎兒,從當時附近的花園口穿過黃河南下,至於另外一個名城洛陽則偏西距離稍遠也被放棄。

1、河北省石家莊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石家莊市,舊稱石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河北省的省會,京津冀區域的中心城市,全國重要的現代服務業、生物產業基地之一,同時還是河北省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對外交流的中心。地處華北平原腹地,河北省中南部,北靠京津,西倚太行山,位於京廣鐵路、石德鐵路,石太鐵路和石太客運專線的交匯處,是重要的鐵路樞紐。是一座由近代鐵路的開通而發展起來的年輕城市。

20世紀初期,石家莊村只有93戶人家,578人,面積約0.1平方公里。1902年由法國和比利時修建的京漢鐵路從這裡經過,設立一個站點,因石家莊名氣不大,就以相距不遠的振頭鎮命名,稱為振頭站;1907年正太鐵路(正定到太原)通車,正太鐵路為了避免在滹沱河上建橋,在石家莊和京漢鐵路連接,將正太鐵路起點由正定改為石家莊,石家莊成為兩條鐵路的交匯點,並逐漸成為交通要道和商品集散地。同一年,橫跨京漢鐵路和正太鐵路的河北省第一座鐵路公路立交橋“大石橋”竣工,從此石家莊以大石橋為界分為了橋東區、橋西區。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人們常說,石家莊是一座被火車拉來的城市。石家莊與火車真是分不開了。“鐵路入地”成功之後,石家莊將成為中國第一個鐵路從地下穿過的城市。石家莊,地處河北省中南部, 環渤海灣經濟區,距北京283公里。明朝初年,是正定衛的軍屯和官莊,(公元1688年)廢除衛所軍屯制之後,石家莊才成為隸屬正定府獲鹿縣(今鹿泉市)的一個小村莊,與當時的政治中心真定城(今正定)隔滹沱河相望。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翻開《石門指南》(編寫於20世紀30年代)一書,石家莊由“村莊”到“都市”的演變歷程清晰在目:1903年京漢鐵路在石家莊村東設站,1907年正太鐵路通車,石家莊站成了兩條鐵路的交匯點。石家莊從此才開始由鄉村向城市轉變。1925年,石家莊村被改為石家市。同年,石家莊村和休門村合併,更名為石門市。1947年人民解放軍解放了這座城市後,石門市被更名為石家莊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村莊之小,在清光緒《獲鹿縣志》中有所描述,“石家莊,縣東南三十五里,街道六,廟宇六,井泉四”。就是到了20世紀初,石家莊村的面積也不足0.1平方公里,僅200戶人家,六百餘口人。

從小村莊到大城市,轉機出現在1903年—盧漢鐵路(今京廣鐵路)和正太鐵路(今石太鐵路)施工,在石家莊建了火車站,讓石家莊成為重要的交通樞紐。於是,石家莊成了中國惟一一個因鐵路而興的大城市。

百年來,火車站將這個城市一分為二,西側城市化早而且快,東側則是另一番情致。其北邊緊臨中山路,站在車站門口向西北方向望去,兩側酒店、購物中心林立,一派繁榮。往東北方走上一刻鐘,能到石家莊著名的中國南三條市場,繼續向東,是另一個購物中心—北國商城。

不只東西差異,火車成就了石家莊,也迅速為其凝結了一個城市內核—以火車站為中心,方圓20平方公里的城市中心區域,集中了省、市行政中心、文化活動中心、商業中心、醫療中心以及全國十大小商品市場中的兩個(中國南三條和新華集貿市場)。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每天,火車都從城市的心臟地帶呼嘯而過,居住在市中心的人們,享受繁華之餘也要忍受噪音。搬離市中心,你卻不得不考慮缺少各種公共資源帶來的不便。

對那些巨型機器,石家莊人寄予厚望,鐵路入地有5.2公里,之後,新的火車站會南遷。這是一項耗時、耗力、耗財的工程,但隨意問起一位石家莊人,多會得到這樣的答案:現有的核心區域能解放出來,這是城市新的希望。

2、河南省鄭州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鄭州交通、通訊發達,處於中國交通大十字架的中心位置。隴海鐵路、京廣鐵路在這裡交匯,107國道、310國道、京港澳高速公路和連霍高速公路穿境而過,鄭州新鄭國際機場與國內外30多個城市通航。擁有亞洲最大的列車編組站鄭州北站和中國最大的零擔貨物轉運站鄭州東站,有一類航空、鐵路口岸和公路二類口岸各1個,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貨物可在鄭州聯檢封關直通國外。郵政電信業務量位居中國前列,是華中地區一個鐵路、公路、航空、郵電通信兼具的綜合性核心交通通訊樞紐。鄭州優越的中心地理位置及鐵路優勢,使得從鄭州到達國內各地都非常方便快捷。隨著各項交通設施的陸續完工,鄭州將實現客專、城際鐵路、公路客運、公交、出租和航空之間的零換乘。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在現代城市的意義上,鄭州的歷史一點也不長。在20世紀之前,它都乏善可陳,直到1928年才正式建市,這在很大程度上還是拜清政府修建的那條京漢鐵路(如今的京廣線前身)所賜。1954年10月,河南省會由開封遷至鄭州。省會遷移的原因既有地理環境及交通條件的因素,也有經濟及政治因素,而鄭州由於位置適中、交通便利、經濟發展前景良好以及便於領導全省工作等優勢,使它取代了開封的省會地位。從1951年河南省會初步獲准遷至鄭州,到1952年正式確定遷移,再到1954年基本完成遷移,廣大幹部群眾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省會遷移對河南省以及鄭州、開封兩市都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京漢鐵路為什麼不選擇穿過當時的首府開封,不選擇更聲名遠播的洛陽,卻選在了當時位於這兩大城市之間的小村落?正史野史有很多說法,但比較可信的是《清史稿•交通志》上的記載,在當時工程技術和資金條件下,張之洞設計鐵路具體線路時,把黃河橋看做修築京漢鐵路最緊要的環節。開封一帶的黃河,是著名的懸河,被稱為黃河的“豆腐腰”,如果選擇從開封建橋,不但投資大,建成後風險也很大。因此,京漢鐵路線路才拐了一個彎兒,從當時附近的花園口穿過黃河南下,至於另外一個名城洛陽則偏西距離稍遠也被放棄。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當年張之洞筆下那道彎開啟了鄭州這座城市20世紀的城市化歷史。1949年以後,鄭州取代開封成了河南的省會,鄭州下轄的新鄭、中牟、鞏義都比鄭州有名氣,歷史上鄭州只不過是一個小村鎮吧了!一個靠鐵路樞紐發展起來的城市,硬要吹說是古都!

少林寺自古都是人家洛陽的,登封少林寺是北魏孝文帝在洛陽建的,少林棍僧救唐王也是因為洛陽,鞏義和登封作為河洛文化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解放後卻被鄭州搶去。登封的少林寺是北魏太和年間修建的,是為了供養一位西域的高僧,至於達摩為什麼來登封也是這個道理,嵩洛之地是中國的佛教中心,這是因為洛陽長期為都的原因,少林寺就是皇家寺院,其他少林和洛陽的關係,你自己去翻書看看再來說. 現在少林寺還有一碑寫明瞭拓拔氏立的少林,登封又有多少東漢,隋唐武周,北宋的東西和洛陽沒關係?理直氣壯的說少林是鄭州的。

1、河北省石家莊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石家莊市,舊稱石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河北省的省會,京津冀區域的中心城市,全國重要的現代服務業、生物產業基地之一,同時還是河北省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對外交流的中心。地處華北平原腹地,河北省中南部,北靠京津,西倚太行山,位於京廣鐵路、石德鐵路,石太鐵路和石太客運專線的交匯處,是重要的鐵路樞紐。是一座由近代鐵路的開通而發展起來的年輕城市。

20世紀初期,石家莊村只有93戶人家,578人,面積約0.1平方公里。1902年由法國和比利時修建的京漢鐵路從這裡經過,設立一個站點,因石家莊名氣不大,就以相距不遠的振頭鎮命名,稱為振頭站;1907年正太鐵路(正定到太原)通車,正太鐵路為了避免在滹沱河上建橋,在石家莊和京漢鐵路連接,將正太鐵路起點由正定改為石家莊,石家莊成為兩條鐵路的交匯點,並逐漸成為交通要道和商品集散地。同一年,橫跨京漢鐵路和正太鐵路的河北省第一座鐵路公路立交橋“大石橋”竣工,從此石家莊以大石橋為界分為了橋東區、橋西區。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人們常說,石家莊是一座被火車拉來的城市。石家莊與火車真是分不開了。“鐵路入地”成功之後,石家莊將成為中國第一個鐵路從地下穿過的城市。石家莊,地處河北省中南部, 環渤海灣經濟區,距北京283公里。明朝初年,是正定衛的軍屯和官莊,(公元1688年)廢除衛所軍屯制之後,石家莊才成為隸屬正定府獲鹿縣(今鹿泉市)的一個小村莊,與當時的政治中心真定城(今正定)隔滹沱河相望。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翻開《石門指南》(編寫於20世紀30年代)一書,石家莊由“村莊”到“都市”的演變歷程清晰在目:1903年京漢鐵路在石家莊村東設站,1907年正太鐵路通車,石家莊站成了兩條鐵路的交匯點。石家莊從此才開始由鄉村向城市轉變。1925年,石家莊村被改為石家市。同年,石家莊村和休門村合併,更名為石門市。1947年人民解放軍解放了這座城市後,石門市被更名為石家莊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村莊之小,在清光緒《獲鹿縣志》中有所描述,“石家莊,縣東南三十五里,街道六,廟宇六,井泉四”。就是到了20世紀初,石家莊村的面積也不足0.1平方公里,僅200戶人家,六百餘口人。

從小村莊到大城市,轉機出現在1903年—盧漢鐵路(今京廣鐵路)和正太鐵路(今石太鐵路)施工,在石家莊建了火車站,讓石家莊成為重要的交通樞紐。於是,石家莊成了中國惟一一個因鐵路而興的大城市。

百年來,火車站將這個城市一分為二,西側城市化早而且快,東側則是另一番情致。其北邊緊臨中山路,站在車站門口向西北方向望去,兩側酒店、購物中心林立,一派繁榮。往東北方走上一刻鐘,能到石家莊著名的中國南三條市場,繼續向東,是另一個購物中心—北國商城。

不只東西差異,火車成就了石家莊,也迅速為其凝結了一個城市內核—以火車站為中心,方圓20平方公里的城市中心區域,集中了省、市行政中心、文化活動中心、商業中心、醫療中心以及全國十大小商品市場中的兩個(中國南三條和新華集貿市場)。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每天,火車都從城市的心臟地帶呼嘯而過,居住在市中心的人們,享受繁華之餘也要忍受噪音。搬離市中心,你卻不得不考慮缺少各種公共資源帶來的不便。

對那些巨型機器,石家莊人寄予厚望,鐵路入地有5.2公里,之後,新的火車站會南遷。這是一項耗時、耗力、耗財的工程,但隨意問起一位石家莊人,多會得到這樣的答案:現有的核心區域能解放出來,這是城市新的希望。

2、河南省鄭州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鄭州交通、通訊發達,處於中國交通大十字架的中心位置。隴海鐵路、京廣鐵路在這裡交匯,107國道、310國道、京港澳高速公路和連霍高速公路穿境而過,鄭州新鄭國際機場與國內外30多個城市通航。擁有亞洲最大的列車編組站鄭州北站和中國最大的零擔貨物轉運站鄭州東站,有一類航空、鐵路口岸和公路二類口岸各1個,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貨物可在鄭州聯檢封關直通國外。郵政電信業務量位居中國前列,是華中地區一個鐵路、公路、航空、郵電通信兼具的綜合性核心交通通訊樞紐。鄭州優越的中心地理位置及鐵路優勢,使得從鄭州到達國內各地都非常方便快捷。隨著各項交通設施的陸續完工,鄭州將實現客專、城際鐵路、公路客運、公交、出租和航空之間的零換乘。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在現代城市的意義上,鄭州的歷史一點也不長。在20世紀之前,它都乏善可陳,直到1928年才正式建市,這在很大程度上還是拜清政府修建的那條京漢鐵路(如今的京廣線前身)所賜。1954年10月,河南省會由開封遷至鄭州。省會遷移的原因既有地理環境及交通條件的因素,也有經濟及政治因素,而鄭州由於位置適中、交通便利、經濟發展前景良好以及便於領導全省工作等優勢,使它取代了開封的省會地位。從1951年河南省會初步獲准遷至鄭州,到1952年正式確定遷移,再到1954年基本完成遷移,廣大幹部群眾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省會遷移對河南省以及鄭州、開封兩市都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京漢鐵路為什麼不選擇穿過當時的首府開封,不選擇更聲名遠播的洛陽,卻選在了當時位於這兩大城市之間的小村落?正史野史有很多說法,但比較可信的是《清史稿•交通志》上的記載,在當時工程技術和資金條件下,張之洞設計鐵路具體線路時,把黃河橋看做修築京漢鐵路最緊要的環節。開封一帶的黃河,是著名的懸河,被稱為黃河的“豆腐腰”,如果選擇從開封建橋,不但投資大,建成後風險也很大。因此,京漢鐵路線路才拐了一個彎兒,從當時附近的花園口穿過黃河南下,至於另外一個名城洛陽則偏西距離稍遠也被放棄。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當年張之洞筆下那道彎開啟了鄭州這座城市20世紀的城市化歷史。1949年以後,鄭州取代開封成了河南的省會,鄭州下轄的新鄭、中牟、鞏義都比鄭州有名氣,歷史上鄭州只不過是一個小村鎮吧了!一個靠鐵路樞紐發展起來的城市,硬要吹說是古都!

少林寺自古都是人家洛陽的,登封少林寺是北魏孝文帝在洛陽建的,少林棍僧救唐王也是因為洛陽,鞏義和登封作為河洛文化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解放後卻被鄭州搶去。登封的少林寺是北魏太和年間修建的,是為了供養一位西域的高僧,至於達摩為什麼來登封也是這個道理,嵩洛之地是中國的佛教中心,這是因為洛陽長期為都的原因,少林寺就是皇家寺院,其他少林和洛陽的關係,你自己去翻書看看再來說. 現在少林寺還有一碑寫明瞭拓拔氏立的少林,登封又有多少東漢,隋唐武周,北宋的東西和洛陽沒關係?理直氣壯的說少林是鄭州的。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歷史也似乎是跟河南人開了一個玩笑,承載著一億人口的中原腹地,現代化生長並沒有從那些有著悠久城市史的地方開始,而是從一片白紙上起步。這一切很大程度上都應該歸功於那條京廣線。被這條鐵路線改變命運的遠不止鄭州一座城市,鐵路還塑造了另外一批新興城市,比如新鄉、漯河、駐馬店等。歷史上,中原曾是名城薈萃,比如洛陽、開封、安陽、周口、南陽等等,如今卻都因遠離了現代交通大動脈,而落伍於整個國家的現代化轉型。

3、江西省鷹潭市

1、河北省石家莊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石家莊市,舊稱石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河北省的省會,京津冀區域的中心城市,全國重要的現代服務業、生物產業基地之一,同時還是河北省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對外交流的中心。地處華北平原腹地,河北省中南部,北靠京津,西倚太行山,位於京廣鐵路、石德鐵路,石太鐵路和石太客運專線的交匯處,是重要的鐵路樞紐。是一座由近代鐵路的開通而發展起來的年輕城市。

20世紀初期,石家莊村只有93戶人家,578人,面積約0.1平方公里。1902年由法國和比利時修建的京漢鐵路從這裡經過,設立一個站點,因石家莊名氣不大,就以相距不遠的振頭鎮命名,稱為振頭站;1907年正太鐵路(正定到太原)通車,正太鐵路為了避免在滹沱河上建橋,在石家莊和京漢鐵路連接,將正太鐵路起點由正定改為石家莊,石家莊成為兩條鐵路的交匯點,並逐漸成為交通要道和商品集散地。同一年,橫跨京漢鐵路和正太鐵路的河北省第一座鐵路公路立交橋“大石橋”竣工,從此石家莊以大石橋為界分為了橋東區、橋西區。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人們常說,石家莊是一座被火車拉來的城市。石家莊與火車真是分不開了。“鐵路入地”成功之後,石家莊將成為中國第一個鐵路從地下穿過的城市。石家莊,地處河北省中南部, 環渤海灣經濟區,距北京283公里。明朝初年,是正定衛的軍屯和官莊,(公元1688年)廢除衛所軍屯制之後,石家莊才成為隸屬正定府獲鹿縣(今鹿泉市)的一個小村莊,與當時的政治中心真定城(今正定)隔滹沱河相望。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翻開《石門指南》(編寫於20世紀30年代)一書,石家莊由“村莊”到“都市”的演變歷程清晰在目:1903年京漢鐵路在石家莊村東設站,1907年正太鐵路通車,石家莊站成了兩條鐵路的交匯點。石家莊從此才開始由鄉村向城市轉變。1925年,石家莊村被改為石家市。同年,石家莊村和休門村合併,更名為石門市。1947年人民解放軍解放了這座城市後,石門市被更名為石家莊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村莊之小,在清光緒《獲鹿縣志》中有所描述,“石家莊,縣東南三十五里,街道六,廟宇六,井泉四”。就是到了20世紀初,石家莊村的面積也不足0.1平方公里,僅200戶人家,六百餘口人。

從小村莊到大城市,轉機出現在1903年—盧漢鐵路(今京廣鐵路)和正太鐵路(今石太鐵路)施工,在石家莊建了火車站,讓石家莊成為重要的交通樞紐。於是,石家莊成了中國惟一一個因鐵路而興的大城市。

百年來,火車站將這個城市一分為二,西側城市化早而且快,東側則是另一番情致。其北邊緊臨中山路,站在車站門口向西北方向望去,兩側酒店、購物中心林立,一派繁榮。往東北方走上一刻鐘,能到石家莊著名的中國南三條市場,繼續向東,是另一個購物中心—北國商城。

不只東西差異,火車成就了石家莊,也迅速為其凝結了一個城市內核—以火車站為中心,方圓20平方公里的城市中心區域,集中了省、市行政中心、文化活動中心、商業中心、醫療中心以及全國十大小商品市場中的兩個(中國南三條和新華集貿市場)。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每天,火車都從城市的心臟地帶呼嘯而過,居住在市中心的人們,享受繁華之餘也要忍受噪音。搬離市中心,你卻不得不考慮缺少各種公共資源帶來的不便。

對那些巨型機器,石家莊人寄予厚望,鐵路入地有5.2公里,之後,新的火車站會南遷。這是一項耗時、耗力、耗財的工程,但隨意問起一位石家莊人,多會得到這樣的答案:現有的核心區域能解放出來,這是城市新的希望。

2、河南省鄭州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鄭州交通、通訊發達,處於中國交通大十字架的中心位置。隴海鐵路、京廣鐵路在這裡交匯,107國道、310國道、京港澳高速公路和連霍高速公路穿境而過,鄭州新鄭國際機場與國內外30多個城市通航。擁有亞洲最大的列車編組站鄭州北站和中國最大的零擔貨物轉運站鄭州東站,有一類航空、鐵路口岸和公路二類口岸各1個,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貨物可在鄭州聯檢封關直通國外。郵政電信業務量位居中國前列,是華中地區一個鐵路、公路、航空、郵電通信兼具的綜合性核心交通通訊樞紐。鄭州優越的中心地理位置及鐵路優勢,使得從鄭州到達國內各地都非常方便快捷。隨著各項交通設施的陸續完工,鄭州將實現客專、城際鐵路、公路客運、公交、出租和航空之間的零換乘。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在現代城市的意義上,鄭州的歷史一點也不長。在20世紀之前,它都乏善可陳,直到1928年才正式建市,這在很大程度上還是拜清政府修建的那條京漢鐵路(如今的京廣線前身)所賜。1954年10月,河南省會由開封遷至鄭州。省會遷移的原因既有地理環境及交通條件的因素,也有經濟及政治因素,而鄭州由於位置適中、交通便利、經濟發展前景良好以及便於領導全省工作等優勢,使它取代了開封的省會地位。從1951年河南省會初步獲准遷至鄭州,到1952年正式確定遷移,再到1954年基本完成遷移,廣大幹部群眾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省會遷移對河南省以及鄭州、開封兩市都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京漢鐵路為什麼不選擇穿過當時的首府開封,不選擇更聲名遠播的洛陽,卻選在了當時位於這兩大城市之間的小村落?正史野史有很多說法,但比較可信的是《清史稿•交通志》上的記載,在當時工程技術和資金條件下,張之洞設計鐵路具體線路時,把黃河橋看做修築京漢鐵路最緊要的環節。開封一帶的黃河,是著名的懸河,被稱為黃河的“豆腐腰”,如果選擇從開封建橋,不但投資大,建成後風險也很大。因此,京漢鐵路線路才拐了一個彎兒,從當時附近的花園口穿過黃河南下,至於另外一個名城洛陽則偏西距離稍遠也被放棄。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當年張之洞筆下那道彎開啟了鄭州這座城市20世紀的城市化歷史。1949年以後,鄭州取代開封成了河南的省會,鄭州下轄的新鄭、中牟、鞏義都比鄭州有名氣,歷史上鄭州只不過是一個小村鎮吧了!一個靠鐵路樞紐發展起來的城市,硬要吹說是古都!

少林寺自古都是人家洛陽的,登封少林寺是北魏孝文帝在洛陽建的,少林棍僧救唐王也是因為洛陽,鞏義和登封作為河洛文化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解放後卻被鄭州搶去。登封的少林寺是北魏太和年間修建的,是為了供養一位西域的高僧,至於達摩為什麼來登封也是這個道理,嵩洛之地是中國的佛教中心,這是因為洛陽長期為都的原因,少林寺就是皇家寺院,其他少林和洛陽的關係,你自己去翻書看看再來說. 現在少林寺還有一碑寫明瞭拓拔氏立的少林,登封又有多少東漢,隋唐武周,北宋的東西和洛陽沒關係?理直氣壯的說少林是鄭州的。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歷史也似乎是跟河南人開了一個玩笑,承載著一億人口的中原腹地,現代化生長並沒有從那些有著悠久城市史的地方開始,而是從一片白紙上起步。這一切很大程度上都應該歸功於那條京廣線。被這條鐵路線改變命運的遠不止鄭州一座城市,鐵路還塑造了另外一批新興城市,比如新鄉、漯河、駐馬店等。歷史上,中原曾是名城薈萃,比如洛陽、開封、安陽、周口、南陽等等,如今卻都因遠離了現代交通大動脈,而落伍於整個國家的現代化轉型。

3、江西省鷹潭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鷹潭市是江西省下轄的一個地級市,是中國重要的鐵路樞紐,是滬昆鐵路、鷹廈鐵路、皖贛鐵路的交匯點。

1、河北省石家莊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石家莊市,舊稱石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河北省的省會,京津冀區域的中心城市,全國重要的現代服務業、生物產業基地之一,同時還是河北省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對外交流的中心。地處華北平原腹地,河北省中南部,北靠京津,西倚太行山,位於京廣鐵路、石德鐵路,石太鐵路和石太客運專線的交匯處,是重要的鐵路樞紐。是一座由近代鐵路的開通而發展起來的年輕城市。

20世紀初期,石家莊村只有93戶人家,578人,面積約0.1平方公里。1902年由法國和比利時修建的京漢鐵路從這裡經過,設立一個站點,因石家莊名氣不大,就以相距不遠的振頭鎮命名,稱為振頭站;1907年正太鐵路(正定到太原)通車,正太鐵路為了避免在滹沱河上建橋,在石家莊和京漢鐵路連接,將正太鐵路起點由正定改為石家莊,石家莊成為兩條鐵路的交匯點,並逐漸成為交通要道和商品集散地。同一年,橫跨京漢鐵路和正太鐵路的河北省第一座鐵路公路立交橋“大石橋”竣工,從此石家莊以大石橋為界分為了橋東區、橋西區。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人們常說,石家莊是一座被火車拉來的城市。石家莊與火車真是分不開了。“鐵路入地”成功之後,石家莊將成為中國第一個鐵路從地下穿過的城市。石家莊,地處河北省中南部, 環渤海灣經濟區,距北京283公里。明朝初年,是正定衛的軍屯和官莊,(公元1688年)廢除衛所軍屯制之後,石家莊才成為隸屬正定府獲鹿縣(今鹿泉市)的一個小村莊,與當時的政治中心真定城(今正定)隔滹沱河相望。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翻開《石門指南》(編寫於20世紀30年代)一書,石家莊由“村莊”到“都市”的演變歷程清晰在目:1903年京漢鐵路在石家莊村東設站,1907年正太鐵路通車,石家莊站成了兩條鐵路的交匯點。石家莊從此才開始由鄉村向城市轉變。1925年,石家莊村被改為石家市。同年,石家莊村和休門村合併,更名為石門市。1947年人民解放軍解放了這座城市後,石門市被更名為石家莊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村莊之小,在清光緒《獲鹿縣志》中有所描述,“石家莊,縣東南三十五里,街道六,廟宇六,井泉四”。就是到了20世紀初,石家莊村的面積也不足0.1平方公里,僅200戶人家,六百餘口人。

從小村莊到大城市,轉機出現在1903年—盧漢鐵路(今京廣鐵路)和正太鐵路(今石太鐵路)施工,在石家莊建了火車站,讓石家莊成為重要的交通樞紐。於是,石家莊成了中國惟一一個因鐵路而興的大城市。

百年來,火車站將這個城市一分為二,西側城市化早而且快,東側則是另一番情致。其北邊緊臨中山路,站在車站門口向西北方向望去,兩側酒店、購物中心林立,一派繁榮。往東北方走上一刻鐘,能到石家莊著名的中國南三條市場,繼續向東,是另一個購物中心—北國商城。

不只東西差異,火車成就了石家莊,也迅速為其凝結了一個城市內核—以火車站為中心,方圓20平方公里的城市中心區域,集中了省、市行政中心、文化活動中心、商業中心、醫療中心以及全國十大小商品市場中的兩個(中國南三條和新華集貿市場)。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每天,火車都從城市的心臟地帶呼嘯而過,居住在市中心的人們,享受繁華之餘也要忍受噪音。搬離市中心,你卻不得不考慮缺少各種公共資源帶來的不便。

對那些巨型機器,石家莊人寄予厚望,鐵路入地有5.2公里,之後,新的火車站會南遷。這是一項耗時、耗力、耗財的工程,但隨意問起一位石家莊人,多會得到這樣的答案:現有的核心區域能解放出來,這是城市新的希望。

2、河南省鄭州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鄭州交通、通訊發達,處於中國交通大十字架的中心位置。隴海鐵路、京廣鐵路在這裡交匯,107國道、310國道、京港澳高速公路和連霍高速公路穿境而過,鄭州新鄭國際機場與國內外30多個城市通航。擁有亞洲最大的列車編組站鄭州北站和中國最大的零擔貨物轉運站鄭州東站,有一類航空、鐵路口岸和公路二類口岸各1個,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貨物可在鄭州聯檢封關直通國外。郵政電信業務量位居中國前列,是華中地區一個鐵路、公路、航空、郵電通信兼具的綜合性核心交通通訊樞紐。鄭州優越的中心地理位置及鐵路優勢,使得從鄭州到達國內各地都非常方便快捷。隨著各項交通設施的陸續完工,鄭州將實現客專、城際鐵路、公路客運、公交、出租和航空之間的零換乘。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在現代城市的意義上,鄭州的歷史一點也不長。在20世紀之前,它都乏善可陳,直到1928年才正式建市,這在很大程度上還是拜清政府修建的那條京漢鐵路(如今的京廣線前身)所賜。1954年10月,河南省會由開封遷至鄭州。省會遷移的原因既有地理環境及交通條件的因素,也有經濟及政治因素,而鄭州由於位置適中、交通便利、經濟發展前景良好以及便於領導全省工作等優勢,使它取代了開封的省會地位。從1951年河南省會初步獲准遷至鄭州,到1952年正式確定遷移,再到1954年基本完成遷移,廣大幹部群眾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省會遷移對河南省以及鄭州、開封兩市都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京漢鐵路為什麼不選擇穿過當時的首府開封,不選擇更聲名遠播的洛陽,卻選在了當時位於這兩大城市之間的小村落?正史野史有很多說法,但比較可信的是《清史稿•交通志》上的記載,在當時工程技術和資金條件下,張之洞設計鐵路具體線路時,把黃河橋看做修築京漢鐵路最緊要的環節。開封一帶的黃河,是著名的懸河,被稱為黃河的“豆腐腰”,如果選擇從開封建橋,不但投資大,建成後風險也很大。因此,京漢鐵路線路才拐了一個彎兒,從當時附近的花園口穿過黃河南下,至於另外一個名城洛陽則偏西距離稍遠也被放棄。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當年張之洞筆下那道彎開啟了鄭州這座城市20世紀的城市化歷史。1949年以後,鄭州取代開封成了河南的省會,鄭州下轄的新鄭、中牟、鞏義都比鄭州有名氣,歷史上鄭州只不過是一個小村鎮吧了!一個靠鐵路樞紐發展起來的城市,硬要吹說是古都!

少林寺自古都是人家洛陽的,登封少林寺是北魏孝文帝在洛陽建的,少林棍僧救唐王也是因為洛陽,鞏義和登封作為河洛文化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解放後卻被鄭州搶去。登封的少林寺是北魏太和年間修建的,是為了供養一位西域的高僧,至於達摩為什麼來登封也是這個道理,嵩洛之地是中國的佛教中心,這是因為洛陽長期為都的原因,少林寺就是皇家寺院,其他少林和洛陽的關係,你自己去翻書看看再來說. 現在少林寺還有一碑寫明瞭拓拔氏立的少林,登封又有多少東漢,隋唐武周,北宋的東西和洛陽沒關係?理直氣壯的說少林是鄭州的。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歷史也似乎是跟河南人開了一個玩笑,承載著一億人口的中原腹地,現代化生長並沒有從那些有著悠久城市史的地方開始,而是從一片白紙上起步。這一切很大程度上都應該歸功於那條京廣線。被這條鐵路線改變命運的遠不止鄭州一座城市,鐵路還塑造了另外一批新興城市,比如新鄉、漯河、駐馬店等。歷史上,中原曾是名城薈萃,比如洛陽、開封、安陽、周口、南陽等等,如今卻都因遠離了現代交通大動脈,而落伍於整個國家的現代化轉型。

3、江西省鷹潭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鷹潭市是江西省下轄的一個地級市,是中國重要的鐵路樞紐,是滬昆鐵路、鷹廈鐵路、皖贛鐵路的交匯點。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1957年因建設鷹廈鐵路,1958年復為貴溪縣轄鎮。1960年再次升為縣級鎮,由上饒專區直轄。1979年改鎮為縣級鷹潭市,屬上饒地區。

1983年以原鷹潭市、貴溪、餘江2縣設地級鷹潭市,原縣級鷹潭市境置月湖區。1996年貴溪撤縣設市。

鷹潭站是江西省唯一一個特等站。特等站是中國鐵路車站中最高等級的車站。全國擁有此殊榮的特等站如下:黑龍江牡丹江站、河北山海關站、豐臺站、河北石家莊站 、山西大同站、 甘肅蘭州西站等。鄧稱讚鷹潭“是個好口子”!,就是因為鷹潭的地理位置非常優越,交通非常便捷。

1、河北省石家莊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石家莊市,舊稱石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河北省的省會,京津冀區域的中心城市,全國重要的現代服務業、生物產業基地之一,同時還是河北省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對外交流的中心。地處華北平原腹地,河北省中南部,北靠京津,西倚太行山,位於京廣鐵路、石德鐵路,石太鐵路和石太客運專線的交匯處,是重要的鐵路樞紐。是一座由近代鐵路的開通而發展起來的年輕城市。

20世紀初期,石家莊村只有93戶人家,578人,面積約0.1平方公里。1902年由法國和比利時修建的京漢鐵路從這裡經過,設立一個站點,因石家莊名氣不大,就以相距不遠的振頭鎮命名,稱為振頭站;1907年正太鐵路(正定到太原)通車,正太鐵路為了避免在滹沱河上建橋,在石家莊和京漢鐵路連接,將正太鐵路起點由正定改為石家莊,石家莊成為兩條鐵路的交匯點,並逐漸成為交通要道和商品集散地。同一年,橫跨京漢鐵路和正太鐵路的河北省第一座鐵路公路立交橋“大石橋”竣工,從此石家莊以大石橋為界分為了橋東區、橋西區。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人們常說,石家莊是一座被火車拉來的城市。石家莊與火車真是分不開了。“鐵路入地”成功之後,石家莊將成為中國第一個鐵路從地下穿過的城市。石家莊,地處河北省中南部, 環渤海灣經濟區,距北京283公里。明朝初年,是正定衛的軍屯和官莊,(公元1688年)廢除衛所軍屯制之後,石家莊才成為隸屬正定府獲鹿縣(今鹿泉市)的一個小村莊,與當時的政治中心真定城(今正定)隔滹沱河相望。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翻開《石門指南》(編寫於20世紀30年代)一書,石家莊由“村莊”到“都市”的演變歷程清晰在目:1903年京漢鐵路在石家莊村東設站,1907年正太鐵路通車,石家莊站成了兩條鐵路的交匯點。石家莊從此才開始由鄉村向城市轉變。1925年,石家莊村被改為石家市。同年,石家莊村和休門村合併,更名為石門市。1947年人民解放軍解放了這座城市後,石門市被更名為石家莊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村莊之小,在清光緒《獲鹿縣志》中有所描述,“石家莊,縣東南三十五里,街道六,廟宇六,井泉四”。就是到了20世紀初,石家莊村的面積也不足0.1平方公里,僅200戶人家,六百餘口人。

從小村莊到大城市,轉機出現在1903年—盧漢鐵路(今京廣鐵路)和正太鐵路(今石太鐵路)施工,在石家莊建了火車站,讓石家莊成為重要的交通樞紐。於是,石家莊成了中國惟一一個因鐵路而興的大城市。

百年來,火車站將這個城市一分為二,西側城市化早而且快,東側則是另一番情致。其北邊緊臨中山路,站在車站門口向西北方向望去,兩側酒店、購物中心林立,一派繁榮。往東北方走上一刻鐘,能到石家莊著名的中國南三條市場,繼續向東,是另一個購物中心—北國商城。

不只東西差異,火車成就了石家莊,也迅速為其凝結了一個城市內核—以火車站為中心,方圓20平方公里的城市中心區域,集中了省、市行政中心、文化活動中心、商業中心、醫療中心以及全國十大小商品市場中的兩個(中國南三條和新華集貿市場)。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每天,火車都從城市的心臟地帶呼嘯而過,居住在市中心的人們,享受繁華之餘也要忍受噪音。搬離市中心,你卻不得不考慮缺少各種公共資源帶來的不便。

對那些巨型機器,石家莊人寄予厚望,鐵路入地有5.2公里,之後,新的火車站會南遷。這是一項耗時、耗力、耗財的工程,但隨意問起一位石家莊人,多會得到這樣的答案:現有的核心區域能解放出來,這是城市新的希望。

2、河南省鄭州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鄭州交通、通訊發達,處於中國交通大十字架的中心位置。隴海鐵路、京廣鐵路在這裡交匯,107國道、310國道、京港澳高速公路和連霍高速公路穿境而過,鄭州新鄭國際機場與國內外30多個城市通航。擁有亞洲最大的列車編組站鄭州北站和中國最大的零擔貨物轉運站鄭州東站,有一類航空、鐵路口岸和公路二類口岸各1個,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貨物可在鄭州聯檢封關直通國外。郵政電信業務量位居中國前列,是華中地區一個鐵路、公路、航空、郵電通信兼具的綜合性核心交通通訊樞紐。鄭州優越的中心地理位置及鐵路優勢,使得從鄭州到達國內各地都非常方便快捷。隨著各項交通設施的陸續完工,鄭州將實現客專、城際鐵路、公路客運、公交、出租和航空之間的零換乘。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在現代城市的意義上,鄭州的歷史一點也不長。在20世紀之前,它都乏善可陳,直到1928年才正式建市,這在很大程度上還是拜清政府修建的那條京漢鐵路(如今的京廣線前身)所賜。1954年10月,河南省會由開封遷至鄭州。省會遷移的原因既有地理環境及交通條件的因素,也有經濟及政治因素,而鄭州由於位置適中、交通便利、經濟發展前景良好以及便於領導全省工作等優勢,使它取代了開封的省會地位。從1951年河南省會初步獲准遷至鄭州,到1952年正式確定遷移,再到1954年基本完成遷移,廣大幹部群眾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省會遷移對河南省以及鄭州、開封兩市都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京漢鐵路為什麼不選擇穿過當時的首府開封,不選擇更聲名遠播的洛陽,卻選在了當時位於這兩大城市之間的小村落?正史野史有很多說法,但比較可信的是《清史稿•交通志》上的記載,在當時工程技術和資金條件下,張之洞設計鐵路具體線路時,把黃河橋看做修築京漢鐵路最緊要的環節。開封一帶的黃河,是著名的懸河,被稱為黃河的“豆腐腰”,如果選擇從開封建橋,不但投資大,建成後風險也很大。因此,京漢鐵路線路才拐了一個彎兒,從當時附近的花園口穿過黃河南下,至於另外一個名城洛陽則偏西距離稍遠也被放棄。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當年張之洞筆下那道彎開啟了鄭州這座城市20世紀的城市化歷史。1949年以後,鄭州取代開封成了河南的省會,鄭州下轄的新鄭、中牟、鞏義都比鄭州有名氣,歷史上鄭州只不過是一個小村鎮吧了!一個靠鐵路樞紐發展起來的城市,硬要吹說是古都!

少林寺自古都是人家洛陽的,登封少林寺是北魏孝文帝在洛陽建的,少林棍僧救唐王也是因為洛陽,鞏義和登封作為河洛文化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解放後卻被鄭州搶去。登封的少林寺是北魏太和年間修建的,是為了供養一位西域的高僧,至於達摩為什麼來登封也是這個道理,嵩洛之地是中國的佛教中心,這是因為洛陽長期為都的原因,少林寺就是皇家寺院,其他少林和洛陽的關係,你自己去翻書看看再來說. 現在少林寺還有一碑寫明瞭拓拔氏立的少林,登封又有多少東漢,隋唐武周,北宋的東西和洛陽沒關係?理直氣壯的說少林是鄭州的。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歷史也似乎是跟河南人開了一個玩笑,承載著一億人口的中原腹地,現代化生長並沒有從那些有著悠久城市史的地方開始,而是從一片白紙上起步。這一切很大程度上都應該歸功於那條京廣線。被這條鐵路線改變命運的遠不止鄭州一座城市,鐵路還塑造了另外一批新興城市,比如新鄉、漯河、駐馬店等。歷史上,中原曾是名城薈萃,比如洛陽、開封、安陽、周口、南陽等等,如今卻都因遠離了現代交通大動脈,而落伍於整個國家的現代化轉型。

3、江西省鷹潭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鷹潭市是江西省下轄的一個地級市,是中國重要的鐵路樞紐,是滬昆鐵路、鷹廈鐵路、皖贛鐵路的交匯點。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1957年因建設鷹廈鐵路,1958年復為貴溪縣轄鎮。1960年再次升為縣級鎮,由上饒專區直轄。1979年改鎮為縣級鷹潭市,屬上饒地區。

1983年以原鷹潭市、貴溪、餘江2縣設地級鷹潭市,原縣級鷹潭市境置月湖區。1996年貴溪撤縣設市。

鷹潭站是江西省唯一一個特等站。特等站是中國鐵路車站中最高等級的車站。全國擁有此殊榮的特等站如下:黑龍江牡丹江站、河北山海關站、豐臺站、河北石家莊站 、山西大同站、 甘肅蘭州西站等。鄧稱讚鷹潭“是個好口子”!,就是因為鷹潭的地理位置非常優越,交通非常便捷。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鷹潭站 

1、河北省石家莊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石家莊市,舊稱石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河北省的省會,京津冀區域的中心城市,全國重要的現代服務業、生物產業基地之一,同時還是河北省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對外交流的中心。地處華北平原腹地,河北省中南部,北靠京津,西倚太行山,位於京廣鐵路、石德鐵路,石太鐵路和石太客運專線的交匯處,是重要的鐵路樞紐。是一座由近代鐵路的開通而發展起來的年輕城市。

20世紀初期,石家莊村只有93戶人家,578人,面積約0.1平方公里。1902年由法國和比利時修建的京漢鐵路從這裡經過,設立一個站點,因石家莊名氣不大,就以相距不遠的振頭鎮命名,稱為振頭站;1907年正太鐵路(正定到太原)通車,正太鐵路為了避免在滹沱河上建橋,在石家莊和京漢鐵路連接,將正太鐵路起點由正定改為石家莊,石家莊成為兩條鐵路的交匯點,並逐漸成為交通要道和商品集散地。同一年,橫跨京漢鐵路和正太鐵路的河北省第一座鐵路公路立交橋“大石橋”竣工,從此石家莊以大石橋為界分為了橋東區、橋西區。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人們常說,石家莊是一座被火車拉來的城市。石家莊與火車真是分不開了。“鐵路入地”成功之後,石家莊將成為中國第一個鐵路從地下穿過的城市。石家莊,地處河北省中南部, 環渤海灣經濟區,距北京283公里。明朝初年,是正定衛的軍屯和官莊,(公元1688年)廢除衛所軍屯制之後,石家莊才成為隸屬正定府獲鹿縣(今鹿泉市)的一個小村莊,與當時的政治中心真定城(今正定)隔滹沱河相望。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翻開《石門指南》(編寫於20世紀30年代)一書,石家莊由“村莊”到“都市”的演變歷程清晰在目:1903年京漢鐵路在石家莊村東設站,1907年正太鐵路通車,石家莊站成了兩條鐵路的交匯點。石家莊從此才開始由鄉村向城市轉變。1925年,石家莊村被改為石家市。同年,石家莊村和休門村合併,更名為石門市。1947年人民解放軍解放了這座城市後,石門市被更名為石家莊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村莊之小,在清光緒《獲鹿縣志》中有所描述,“石家莊,縣東南三十五里,街道六,廟宇六,井泉四”。就是到了20世紀初,石家莊村的面積也不足0.1平方公里,僅200戶人家,六百餘口人。

從小村莊到大城市,轉機出現在1903年—盧漢鐵路(今京廣鐵路)和正太鐵路(今石太鐵路)施工,在石家莊建了火車站,讓石家莊成為重要的交通樞紐。於是,石家莊成了中國惟一一個因鐵路而興的大城市。

百年來,火車站將這個城市一分為二,西側城市化早而且快,東側則是另一番情致。其北邊緊臨中山路,站在車站門口向西北方向望去,兩側酒店、購物中心林立,一派繁榮。往東北方走上一刻鐘,能到石家莊著名的中國南三條市場,繼續向東,是另一個購物中心—北國商城。

不只東西差異,火車成就了石家莊,也迅速為其凝結了一個城市內核—以火車站為中心,方圓20平方公里的城市中心區域,集中了省、市行政中心、文化活動中心、商業中心、醫療中心以及全國十大小商品市場中的兩個(中國南三條和新華集貿市場)。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每天,火車都從城市的心臟地帶呼嘯而過,居住在市中心的人們,享受繁華之餘也要忍受噪音。搬離市中心,你卻不得不考慮缺少各種公共資源帶來的不便。

對那些巨型機器,石家莊人寄予厚望,鐵路入地有5.2公里,之後,新的火車站會南遷。這是一項耗時、耗力、耗財的工程,但隨意問起一位石家莊人,多會得到這樣的答案:現有的核心區域能解放出來,這是城市新的希望。

2、河南省鄭州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鄭州交通、通訊發達,處於中國交通大十字架的中心位置。隴海鐵路、京廣鐵路在這裡交匯,107國道、310國道、京港澳高速公路和連霍高速公路穿境而過,鄭州新鄭國際機場與國內外30多個城市通航。擁有亞洲最大的列車編組站鄭州北站和中國最大的零擔貨物轉運站鄭州東站,有一類航空、鐵路口岸和公路二類口岸各1個,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貨物可在鄭州聯檢封關直通國外。郵政電信業務量位居中國前列,是華中地區一個鐵路、公路、航空、郵電通信兼具的綜合性核心交通通訊樞紐。鄭州優越的中心地理位置及鐵路優勢,使得從鄭州到達國內各地都非常方便快捷。隨著各項交通設施的陸續完工,鄭州將實現客專、城際鐵路、公路客運、公交、出租和航空之間的零換乘。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在現代城市的意義上,鄭州的歷史一點也不長。在20世紀之前,它都乏善可陳,直到1928年才正式建市,這在很大程度上還是拜清政府修建的那條京漢鐵路(如今的京廣線前身)所賜。1954年10月,河南省會由開封遷至鄭州。省會遷移的原因既有地理環境及交通條件的因素,也有經濟及政治因素,而鄭州由於位置適中、交通便利、經濟發展前景良好以及便於領導全省工作等優勢,使它取代了開封的省會地位。從1951年河南省會初步獲准遷至鄭州,到1952年正式確定遷移,再到1954年基本完成遷移,廣大幹部群眾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省會遷移對河南省以及鄭州、開封兩市都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京漢鐵路為什麼不選擇穿過當時的首府開封,不選擇更聲名遠播的洛陽,卻選在了當時位於這兩大城市之間的小村落?正史野史有很多說法,但比較可信的是《清史稿•交通志》上的記載,在當時工程技術和資金條件下,張之洞設計鐵路具體線路時,把黃河橋看做修築京漢鐵路最緊要的環節。開封一帶的黃河,是著名的懸河,被稱為黃河的“豆腐腰”,如果選擇從開封建橋,不但投資大,建成後風險也很大。因此,京漢鐵路線路才拐了一個彎兒,從當時附近的花園口穿過黃河南下,至於另外一個名城洛陽則偏西距離稍遠也被放棄。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當年張之洞筆下那道彎開啟了鄭州這座城市20世紀的城市化歷史。1949年以後,鄭州取代開封成了河南的省會,鄭州下轄的新鄭、中牟、鞏義都比鄭州有名氣,歷史上鄭州只不過是一個小村鎮吧了!一個靠鐵路樞紐發展起來的城市,硬要吹說是古都!

少林寺自古都是人家洛陽的,登封少林寺是北魏孝文帝在洛陽建的,少林棍僧救唐王也是因為洛陽,鞏義和登封作為河洛文化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解放後卻被鄭州搶去。登封的少林寺是北魏太和年間修建的,是為了供養一位西域的高僧,至於達摩為什麼來登封也是這個道理,嵩洛之地是中國的佛教中心,這是因為洛陽長期為都的原因,少林寺就是皇家寺院,其他少林和洛陽的關係,你自己去翻書看看再來說. 現在少林寺還有一碑寫明瞭拓拔氏立的少林,登封又有多少東漢,隋唐武周,北宋的東西和洛陽沒關係?理直氣壯的說少林是鄭州的。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歷史也似乎是跟河南人開了一個玩笑,承載著一億人口的中原腹地,現代化生長並沒有從那些有著悠久城市史的地方開始,而是從一片白紙上起步。這一切很大程度上都應該歸功於那條京廣線。被這條鐵路線改變命運的遠不止鄭州一座城市,鐵路還塑造了另外一批新興城市,比如新鄉、漯河、駐馬店等。歷史上,中原曾是名城薈萃,比如洛陽、開封、安陽、周口、南陽等等,如今卻都因遠離了現代交通大動脈,而落伍於整個國家的現代化轉型。

3、江西省鷹潭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鷹潭市是江西省下轄的一個地級市,是中國重要的鐵路樞紐,是滬昆鐵路、鷹廈鐵路、皖贛鐵路的交匯點。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1957年因建設鷹廈鐵路,1958年復為貴溪縣轄鎮。1960年再次升為縣級鎮,由上饒專區直轄。1979年改鎮為縣級鷹潭市,屬上饒地區。

1983年以原鷹潭市、貴溪、餘江2縣設地級鷹潭市,原縣級鷹潭市境置月湖區。1996年貴溪撤縣設市。

鷹潭站是江西省唯一一個特等站。特等站是中國鐵路車站中最高等級的車站。全國擁有此殊榮的特等站如下:黑龍江牡丹江站、河北山海關站、豐臺站、河北石家莊站 、山西大同站、 甘肅蘭州西站等。鄧稱讚鷹潭“是個好口子”!,就是因為鷹潭的地理位置非常優越,交通非常便捷。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鷹潭站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鷹廈鐵路,又稱鷹廈線,是中國東南部地區最重要的鐵路主幹線。它北起江西鷹潭,南至福建廈門,全長694公里。它在鷹潭與浙贛鐵路交匯,另外,在南平市的來舟有一支線通往福州,被稱作來福鐵路。鷹廈鐵路於1954年動工興建,1957年竣工通車,是江西北部進入福建的唯一鐵路幹線,由此促進了鷹潭地區交通大發展。  浙贛、皖贛、鷹廈三條鐵路幹線在鷹潭縱橫交匯,貫通大江南北;206、320國道和311高速公路(滬昆高速)和濟廣高速橫貫全境,迎來送往四方賓朋;江西五大水系之一的信江,向西流入鄱陽湖與長江水系貫通,維繫八方情感。鷹潭已建成鐵路和公路的“雙樞紐”。

4、安徽省蚌埠市

1、河北省石家莊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石家莊市,舊稱石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河北省的省會,京津冀區域的中心城市,全國重要的現代服務業、生物產業基地之一,同時還是河北省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對外交流的中心。地處華北平原腹地,河北省中南部,北靠京津,西倚太行山,位於京廣鐵路、石德鐵路,石太鐵路和石太客運專線的交匯處,是重要的鐵路樞紐。是一座由近代鐵路的開通而發展起來的年輕城市。

20世紀初期,石家莊村只有93戶人家,578人,面積約0.1平方公里。1902年由法國和比利時修建的京漢鐵路從這裡經過,設立一個站點,因石家莊名氣不大,就以相距不遠的振頭鎮命名,稱為振頭站;1907年正太鐵路(正定到太原)通車,正太鐵路為了避免在滹沱河上建橋,在石家莊和京漢鐵路連接,將正太鐵路起點由正定改為石家莊,石家莊成為兩條鐵路的交匯點,並逐漸成為交通要道和商品集散地。同一年,橫跨京漢鐵路和正太鐵路的河北省第一座鐵路公路立交橋“大石橋”竣工,從此石家莊以大石橋為界分為了橋東區、橋西區。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人們常說,石家莊是一座被火車拉來的城市。石家莊與火車真是分不開了。“鐵路入地”成功之後,石家莊將成為中國第一個鐵路從地下穿過的城市。石家莊,地處河北省中南部, 環渤海灣經濟區,距北京283公里。明朝初年,是正定衛的軍屯和官莊,(公元1688年)廢除衛所軍屯制之後,石家莊才成為隸屬正定府獲鹿縣(今鹿泉市)的一個小村莊,與當時的政治中心真定城(今正定)隔滹沱河相望。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翻開《石門指南》(編寫於20世紀30年代)一書,石家莊由“村莊”到“都市”的演變歷程清晰在目:1903年京漢鐵路在石家莊村東設站,1907年正太鐵路通車,石家莊站成了兩條鐵路的交匯點。石家莊從此才開始由鄉村向城市轉變。1925年,石家莊村被改為石家市。同年,石家莊村和休門村合併,更名為石門市。1947年人民解放軍解放了這座城市後,石門市被更名為石家莊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村莊之小,在清光緒《獲鹿縣志》中有所描述,“石家莊,縣東南三十五里,街道六,廟宇六,井泉四”。就是到了20世紀初,石家莊村的面積也不足0.1平方公里,僅200戶人家,六百餘口人。

從小村莊到大城市,轉機出現在1903年—盧漢鐵路(今京廣鐵路)和正太鐵路(今石太鐵路)施工,在石家莊建了火車站,讓石家莊成為重要的交通樞紐。於是,石家莊成了中國惟一一個因鐵路而興的大城市。

百年來,火車站將這個城市一分為二,西側城市化早而且快,東側則是另一番情致。其北邊緊臨中山路,站在車站門口向西北方向望去,兩側酒店、購物中心林立,一派繁榮。往東北方走上一刻鐘,能到石家莊著名的中國南三條市場,繼續向東,是另一個購物中心—北國商城。

不只東西差異,火車成就了石家莊,也迅速為其凝結了一個城市內核—以火車站為中心,方圓20平方公里的城市中心區域,集中了省、市行政中心、文化活動中心、商業中心、醫療中心以及全國十大小商品市場中的兩個(中國南三條和新華集貿市場)。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每天,火車都從城市的心臟地帶呼嘯而過,居住在市中心的人們,享受繁華之餘也要忍受噪音。搬離市中心,你卻不得不考慮缺少各種公共資源帶來的不便。

對那些巨型機器,石家莊人寄予厚望,鐵路入地有5.2公里,之後,新的火車站會南遷。這是一項耗時、耗力、耗財的工程,但隨意問起一位石家莊人,多會得到這樣的答案:現有的核心區域能解放出來,這是城市新的希望。

2、河南省鄭州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鄭州交通、通訊發達,處於中國交通大十字架的中心位置。隴海鐵路、京廣鐵路在這裡交匯,107國道、310國道、京港澳高速公路和連霍高速公路穿境而過,鄭州新鄭國際機場與國內外30多個城市通航。擁有亞洲最大的列車編組站鄭州北站和中國最大的零擔貨物轉運站鄭州東站,有一類航空、鐵路口岸和公路二類口岸各1個,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貨物可在鄭州聯檢封關直通國外。郵政電信業務量位居中國前列,是華中地區一個鐵路、公路、航空、郵電通信兼具的綜合性核心交通通訊樞紐。鄭州優越的中心地理位置及鐵路優勢,使得從鄭州到達國內各地都非常方便快捷。隨著各項交通設施的陸續完工,鄭州將實現客專、城際鐵路、公路客運、公交、出租和航空之間的零換乘。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在現代城市的意義上,鄭州的歷史一點也不長。在20世紀之前,它都乏善可陳,直到1928年才正式建市,這在很大程度上還是拜清政府修建的那條京漢鐵路(如今的京廣線前身)所賜。1954年10月,河南省會由開封遷至鄭州。省會遷移的原因既有地理環境及交通條件的因素,也有經濟及政治因素,而鄭州由於位置適中、交通便利、經濟發展前景良好以及便於領導全省工作等優勢,使它取代了開封的省會地位。從1951年河南省會初步獲准遷至鄭州,到1952年正式確定遷移,再到1954年基本完成遷移,廣大幹部群眾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省會遷移對河南省以及鄭州、開封兩市都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京漢鐵路為什麼不選擇穿過當時的首府開封,不選擇更聲名遠播的洛陽,卻選在了當時位於這兩大城市之間的小村落?正史野史有很多說法,但比較可信的是《清史稿•交通志》上的記載,在當時工程技術和資金條件下,張之洞設計鐵路具體線路時,把黃河橋看做修築京漢鐵路最緊要的環節。開封一帶的黃河,是著名的懸河,被稱為黃河的“豆腐腰”,如果選擇從開封建橋,不但投資大,建成後風險也很大。因此,京漢鐵路線路才拐了一個彎兒,從當時附近的花園口穿過黃河南下,至於另外一個名城洛陽則偏西距離稍遠也被放棄。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當年張之洞筆下那道彎開啟了鄭州這座城市20世紀的城市化歷史。1949年以後,鄭州取代開封成了河南的省會,鄭州下轄的新鄭、中牟、鞏義都比鄭州有名氣,歷史上鄭州只不過是一個小村鎮吧了!一個靠鐵路樞紐發展起來的城市,硬要吹說是古都!

少林寺自古都是人家洛陽的,登封少林寺是北魏孝文帝在洛陽建的,少林棍僧救唐王也是因為洛陽,鞏義和登封作為河洛文化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解放後卻被鄭州搶去。登封的少林寺是北魏太和年間修建的,是為了供養一位西域的高僧,至於達摩為什麼來登封也是這個道理,嵩洛之地是中國的佛教中心,這是因為洛陽長期為都的原因,少林寺就是皇家寺院,其他少林和洛陽的關係,你自己去翻書看看再來說. 現在少林寺還有一碑寫明瞭拓拔氏立的少林,登封又有多少東漢,隋唐武周,北宋的東西和洛陽沒關係?理直氣壯的說少林是鄭州的。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歷史也似乎是跟河南人開了一個玩笑,承載著一億人口的中原腹地,現代化生長並沒有從那些有著悠久城市史的地方開始,而是從一片白紙上起步。這一切很大程度上都應該歸功於那條京廣線。被這條鐵路線改變命運的遠不止鄭州一座城市,鐵路還塑造了另外一批新興城市,比如新鄉、漯河、駐馬店等。歷史上,中原曾是名城薈萃,比如洛陽、開封、安陽、周口、南陽等等,如今卻都因遠離了現代交通大動脈,而落伍於整個國家的現代化轉型。

3、江西省鷹潭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鷹潭市是江西省下轄的一個地級市,是中國重要的鐵路樞紐,是滬昆鐵路、鷹廈鐵路、皖贛鐵路的交匯點。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1957年因建設鷹廈鐵路,1958年復為貴溪縣轄鎮。1960年再次升為縣級鎮,由上饒專區直轄。1979年改鎮為縣級鷹潭市,屬上饒地區。

1983年以原鷹潭市、貴溪、餘江2縣設地級鷹潭市,原縣級鷹潭市境置月湖區。1996年貴溪撤縣設市。

鷹潭站是江西省唯一一個特等站。特等站是中國鐵路車站中最高等級的車站。全國擁有此殊榮的特等站如下:黑龍江牡丹江站、河北山海關站、豐臺站、河北石家莊站 、山西大同站、 甘肅蘭州西站等。鄧稱讚鷹潭“是個好口子”!,就是因為鷹潭的地理位置非常優越,交通非常便捷。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鷹潭站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鷹廈鐵路,又稱鷹廈線,是中國東南部地區最重要的鐵路主幹線。它北起江西鷹潭,南至福建廈門,全長694公里。它在鷹潭與浙贛鐵路交匯,另外,在南平市的來舟有一支線通往福州,被稱作來福鐵路。鷹廈鐵路於1954年動工興建,1957年竣工通車,是江西北部進入福建的唯一鐵路幹線,由此促進了鷹潭地區交通大發展。  浙贛、皖贛、鷹廈三條鐵路幹線在鷹潭縱橫交匯,貫通大江南北;206、320國道和311高速公路(滬昆高速)和濟廣高速橫貫全境,迎來送往四方賓朋;江西五大水系之一的信江,向西流入鄱陽湖與長江水系貫通,維繫八方情感。鷹潭已建成鐵路和公路的“雙樞紐”。

4、安徽省蚌埠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蚌埠市,簡稱蚌,別名珠城。是安徽省下轄的一個地級市、全國重要樞紐城市、皖北地區的商貿中心與加工製造業中心和郵電通訊指揮調度中心。位於華北平原南端京滬鐵路和淮南鐵路的交匯點,同時也是安徽最大的高鐵樞紐,京滬高鐵、合福高鐵(合蚌高鐵段)在蚌埠交匯。地處中國南北分界線,淮河穿城而過,臨近鳳陽、南京。由於古代盛產河蚌珍珠,從而得名“珠城”。1947年初蚌埠設市,直屬安徽省,是安徽省第一個設市的城市。

1、河北省石家莊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石家莊市,舊稱石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河北省的省會,京津冀區域的中心城市,全國重要的現代服務業、生物產業基地之一,同時還是河北省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對外交流的中心。地處華北平原腹地,河北省中南部,北靠京津,西倚太行山,位於京廣鐵路、石德鐵路,石太鐵路和石太客運專線的交匯處,是重要的鐵路樞紐。是一座由近代鐵路的開通而發展起來的年輕城市。

20世紀初期,石家莊村只有93戶人家,578人,面積約0.1平方公里。1902年由法國和比利時修建的京漢鐵路從這裡經過,設立一個站點,因石家莊名氣不大,就以相距不遠的振頭鎮命名,稱為振頭站;1907年正太鐵路(正定到太原)通車,正太鐵路為了避免在滹沱河上建橋,在石家莊和京漢鐵路連接,將正太鐵路起點由正定改為石家莊,石家莊成為兩條鐵路的交匯點,並逐漸成為交通要道和商品集散地。同一年,橫跨京漢鐵路和正太鐵路的河北省第一座鐵路公路立交橋“大石橋”竣工,從此石家莊以大石橋為界分為了橋東區、橋西區。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人們常說,石家莊是一座被火車拉來的城市。石家莊與火車真是分不開了。“鐵路入地”成功之後,石家莊將成為中國第一個鐵路從地下穿過的城市。石家莊,地處河北省中南部, 環渤海灣經濟區,距北京283公里。明朝初年,是正定衛的軍屯和官莊,(公元1688年)廢除衛所軍屯制之後,石家莊才成為隸屬正定府獲鹿縣(今鹿泉市)的一個小村莊,與當時的政治中心真定城(今正定)隔滹沱河相望。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翻開《石門指南》(編寫於20世紀30年代)一書,石家莊由“村莊”到“都市”的演變歷程清晰在目:1903年京漢鐵路在石家莊村東設站,1907年正太鐵路通車,石家莊站成了兩條鐵路的交匯點。石家莊從此才開始由鄉村向城市轉變。1925年,石家莊村被改為石家市。同年,石家莊村和休門村合併,更名為石門市。1947年人民解放軍解放了這座城市後,石門市被更名為石家莊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村莊之小,在清光緒《獲鹿縣志》中有所描述,“石家莊,縣東南三十五里,街道六,廟宇六,井泉四”。就是到了20世紀初,石家莊村的面積也不足0.1平方公里,僅200戶人家,六百餘口人。

從小村莊到大城市,轉機出現在1903年—盧漢鐵路(今京廣鐵路)和正太鐵路(今石太鐵路)施工,在石家莊建了火車站,讓石家莊成為重要的交通樞紐。於是,石家莊成了中國惟一一個因鐵路而興的大城市。

百年來,火車站將這個城市一分為二,西側城市化早而且快,東側則是另一番情致。其北邊緊臨中山路,站在車站門口向西北方向望去,兩側酒店、購物中心林立,一派繁榮。往東北方走上一刻鐘,能到石家莊著名的中國南三條市場,繼續向東,是另一個購物中心—北國商城。

不只東西差異,火車成就了石家莊,也迅速為其凝結了一個城市內核—以火車站為中心,方圓20平方公里的城市中心區域,集中了省、市行政中心、文化活動中心、商業中心、醫療中心以及全國十大小商品市場中的兩個(中國南三條和新華集貿市場)。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每天,火車都從城市的心臟地帶呼嘯而過,居住在市中心的人們,享受繁華之餘也要忍受噪音。搬離市中心,你卻不得不考慮缺少各種公共資源帶來的不便。

對那些巨型機器,石家莊人寄予厚望,鐵路入地有5.2公里,之後,新的火車站會南遷。這是一項耗時、耗力、耗財的工程,但隨意問起一位石家莊人,多會得到這樣的答案:現有的核心區域能解放出來,這是城市新的希望。

2、河南省鄭州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鄭州交通、通訊發達,處於中國交通大十字架的中心位置。隴海鐵路、京廣鐵路在這裡交匯,107國道、310國道、京港澳高速公路和連霍高速公路穿境而過,鄭州新鄭國際機場與國內外30多個城市通航。擁有亞洲最大的列車編組站鄭州北站和中國最大的零擔貨物轉運站鄭州東站,有一類航空、鐵路口岸和公路二類口岸各1個,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貨物可在鄭州聯檢封關直通國外。郵政電信業務量位居中國前列,是華中地區一個鐵路、公路、航空、郵電通信兼具的綜合性核心交通通訊樞紐。鄭州優越的中心地理位置及鐵路優勢,使得從鄭州到達國內各地都非常方便快捷。隨著各項交通設施的陸續完工,鄭州將實現客專、城際鐵路、公路客運、公交、出租和航空之間的零換乘。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在現代城市的意義上,鄭州的歷史一點也不長。在20世紀之前,它都乏善可陳,直到1928年才正式建市,這在很大程度上還是拜清政府修建的那條京漢鐵路(如今的京廣線前身)所賜。1954年10月,河南省會由開封遷至鄭州。省會遷移的原因既有地理環境及交通條件的因素,也有經濟及政治因素,而鄭州由於位置適中、交通便利、經濟發展前景良好以及便於領導全省工作等優勢,使它取代了開封的省會地位。從1951年河南省會初步獲准遷至鄭州,到1952年正式確定遷移,再到1954年基本完成遷移,廣大幹部群眾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省會遷移對河南省以及鄭州、開封兩市都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京漢鐵路為什麼不選擇穿過當時的首府開封,不選擇更聲名遠播的洛陽,卻選在了當時位於這兩大城市之間的小村落?正史野史有很多說法,但比較可信的是《清史稿•交通志》上的記載,在當時工程技術和資金條件下,張之洞設計鐵路具體線路時,把黃河橋看做修築京漢鐵路最緊要的環節。開封一帶的黃河,是著名的懸河,被稱為黃河的“豆腐腰”,如果選擇從開封建橋,不但投資大,建成後風險也很大。因此,京漢鐵路線路才拐了一個彎兒,從當時附近的花園口穿過黃河南下,至於另外一個名城洛陽則偏西距離稍遠也被放棄。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當年張之洞筆下那道彎開啟了鄭州這座城市20世紀的城市化歷史。1949年以後,鄭州取代開封成了河南的省會,鄭州下轄的新鄭、中牟、鞏義都比鄭州有名氣,歷史上鄭州只不過是一個小村鎮吧了!一個靠鐵路樞紐發展起來的城市,硬要吹說是古都!

少林寺自古都是人家洛陽的,登封少林寺是北魏孝文帝在洛陽建的,少林棍僧救唐王也是因為洛陽,鞏義和登封作為河洛文化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解放後卻被鄭州搶去。登封的少林寺是北魏太和年間修建的,是為了供養一位西域的高僧,至於達摩為什麼來登封也是這個道理,嵩洛之地是中國的佛教中心,這是因為洛陽長期為都的原因,少林寺就是皇家寺院,其他少林和洛陽的關係,你自己去翻書看看再來說. 現在少林寺還有一碑寫明瞭拓拔氏立的少林,登封又有多少東漢,隋唐武周,北宋的東西和洛陽沒關係?理直氣壯的說少林是鄭州的。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歷史也似乎是跟河南人開了一個玩笑,承載著一億人口的中原腹地,現代化生長並沒有從那些有著悠久城市史的地方開始,而是從一片白紙上起步。這一切很大程度上都應該歸功於那條京廣線。被這條鐵路線改變命運的遠不止鄭州一座城市,鐵路還塑造了另外一批新興城市,比如新鄉、漯河、駐馬店等。歷史上,中原曾是名城薈萃,比如洛陽、開封、安陽、周口、南陽等等,如今卻都因遠離了現代交通大動脈,而落伍於整個國家的現代化轉型。

3、江西省鷹潭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鷹潭市是江西省下轄的一個地級市,是中國重要的鐵路樞紐,是滬昆鐵路、鷹廈鐵路、皖贛鐵路的交匯點。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1957年因建設鷹廈鐵路,1958年復為貴溪縣轄鎮。1960年再次升為縣級鎮,由上饒專區直轄。1979年改鎮為縣級鷹潭市,屬上饒地區。

1983年以原鷹潭市、貴溪、餘江2縣設地級鷹潭市,原縣級鷹潭市境置月湖區。1996年貴溪撤縣設市。

鷹潭站是江西省唯一一個特等站。特等站是中國鐵路車站中最高等級的車站。全國擁有此殊榮的特等站如下:黑龍江牡丹江站、河北山海關站、豐臺站、河北石家莊站 、山西大同站、 甘肅蘭州西站等。鄧稱讚鷹潭“是個好口子”!,就是因為鷹潭的地理位置非常優越,交通非常便捷。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鷹潭站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鷹廈鐵路,又稱鷹廈線,是中國東南部地區最重要的鐵路主幹線。它北起江西鷹潭,南至福建廈門,全長694公里。它在鷹潭與浙贛鐵路交匯,另外,在南平市的來舟有一支線通往福州,被稱作來福鐵路。鷹廈鐵路於1954年動工興建,1957年竣工通車,是江西北部進入福建的唯一鐵路幹線,由此促進了鷹潭地區交通大發展。  浙贛、皖贛、鷹廈三條鐵路幹線在鷹潭縱橫交匯,貫通大江南北;206、320國道和311高速公路(滬昆高速)和濟廣高速橫貫全境,迎來送往四方賓朋;江西五大水系之一的信江,向西流入鄱陽湖與長江水系貫通,維繫八方情感。鷹潭已建成鐵路和公路的“雙樞紐”。

4、安徽省蚌埠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蚌埠市,簡稱蚌,別名珠城。是安徽省下轄的一個地級市、全國重要樞紐城市、皖北地區的商貿中心與加工製造業中心和郵電通訊指揮調度中心。位於華北平原南端京滬鐵路和淮南鐵路的交匯點,同時也是安徽最大的高鐵樞紐,京滬高鐵、合福高鐵(合蚌高鐵段)在蚌埠交匯。地處中國南北分界線,淮河穿城而過,臨近鳳陽、南京。由於古代盛產河蚌珍珠,從而得名“珠城”。1947年初蚌埠設市,直屬安徽省,是安徽省第一個設市的城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一百年前,津浦鐵路開通,蚌埠由一個淮畔小漁村變成了一座美麗的城市;一百年後,蚌埠再一次因鐵路站在了發展的“高速路口”。2010年12月3日,在京滬高鐵棗莊至蚌埠先導段上,新一代高速動車組飆出486.1公里時速,再次刷新世界鐵路運營史上的最高紀錄。

1、河北省石家莊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石家莊市,舊稱石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河北省的省會,京津冀區域的中心城市,全國重要的現代服務業、生物產業基地之一,同時還是河北省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對外交流的中心。地處華北平原腹地,河北省中南部,北靠京津,西倚太行山,位於京廣鐵路、石德鐵路,石太鐵路和石太客運專線的交匯處,是重要的鐵路樞紐。是一座由近代鐵路的開通而發展起來的年輕城市。

20世紀初期,石家莊村只有93戶人家,578人,面積約0.1平方公里。1902年由法國和比利時修建的京漢鐵路從這裡經過,設立一個站點,因石家莊名氣不大,就以相距不遠的振頭鎮命名,稱為振頭站;1907年正太鐵路(正定到太原)通車,正太鐵路為了避免在滹沱河上建橋,在石家莊和京漢鐵路連接,將正太鐵路起點由正定改為石家莊,石家莊成為兩條鐵路的交匯點,並逐漸成為交通要道和商品集散地。同一年,橫跨京漢鐵路和正太鐵路的河北省第一座鐵路公路立交橋“大石橋”竣工,從此石家莊以大石橋為界分為了橋東區、橋西區。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人們常說,石家莊是一座被火車拉來的城市。石家莊與火車真是分不開了。“鐵路入地”成功之後,石家莊將成為中國第一個鐵路從地下穿過的城市。石家莊,地處河北省中南部, 環渤海灣經濟區,距北京283公里。明朝初年,是正定衛的軍屯和官莊,(公元1688年)廢除衛所軍屯制之後,石家莊才成為隸屬正定府獲鹿縣(今鹿泉市)的一個小村莊,與當時的政治中心真定城(今正定)隔滹沱河相望。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翻開《石門指南》(編寫於20世紀30年代)一書,石家莊由“村莊”到“都市”的演變歷程清晰在目:1903年京漢鐵路在石家莊村東設站,1907年正太鐵路通車,石家莊站成了兩條鐵路的交匯點。石家莊從此才開始由鄉村向城市轉變。1925年,石家莊村被改為石家市。同年,石家莊村和休門村合併,更名為石門市。1947年人民解放軍解放了這座城市後,石門市被更名為石家莊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村莊之小,在清光緒《獲鹿縣志》中有所描述,“石家莊,縣東南三十五里,街道六,廟宇六,井泉四”。就是到了20世紀初,石家莊村的面積也不足0.1平方公里,僅200戶人家,六百餘口人。

從小村莊到大城市,轉機出現在1903年—盧漢鐵路(今京廣鐵路)和正太鐵路(今石太鐵路)施工,在石家莊建了火車站,讓石家莊成為重要的交通樞紐。於是,石家莊成了中國惟一一個因鐵路而興的大城市。

百年來,火車站將這個城市一分為二,西側城市化早而且快,東側則是另一番情致。其北邊緊臨中山路,站在車站門口向西北方向望去,兩側酒店、購物中心林立,一派繁榮。往東北方走上一刻鐘,能到石家莊著名的中國南三條市場,繼續向東,是另一個購物中心—北國商城。

不只東西差異,火車成就了石家莊,也迅速為其凝結了一個城市內核—以火車站為中心,方圓20平方公里的城市中心區域,集中了省、市行政中心、文化活動中心、商業中心、醫療中心以及全國十大小商品市場中的兩個(中國南三條和新華集貿市場)。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每天,火車都從城市的心臟地帶呼嘯而過,居住在市中心的人們,享受繁華之餘也要忍受噪音。搬離市中心,你卻不得不考慮缺少各種公共資源帶來的不便。

對那些巨型機器,石家莊人寄予厚望,鐵路入地有5.2公里,之後,新的火車站會南遷。這是一項耗時、耗力、耗財的工程,但隨意問起一位石家莊人,多會得到這樣的答案:現有的核心區域能解放出來,這是城市新的希望。

2、河南省鄭州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鄭州交通、通訊發達,處於中國交通大十字架的中心位置。隴海鐵路、京廣鐵路在這裡交匯,107國道、310國道、京港澳高速公路和連霍高速公路穿境而過,鄭州新鄭國際機場與國內外30多個城市通航。擁有亞洲最大的列車編組站鄭州北站和中國最大的零擔貨物轉運站鄭州東站,有一類航空、鐵路口岸和公路二類口岸各1個,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貨物可在鄭州聯檢封關直通國外。郵政電信業務量位居中國前列,是華中地區一個鐵路、公路、航空、郵電通信兼具的綜合性核心交通通訊樞紐。鄭州優越的中心地理位置及鐵路優勢,使得從鄭州到達國內各地都非常方便快捷。隨著各項交通設施的陸續完工,鄭州將實現客專、城際鐵路、公路客運、公交、出租和航空之間的零換乘。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在現代城市的意義上,鄭州的歷史一點也不長。在20世紀之前,它都乏善可陳,直到1928年才正式建市,這在很大程度上還是拜清政府修建的那條京漢鐵路(如今的京廣線前身)所賜。1954年10月,河南省會由開封遷至鄭州。省會遷移的原因既有地理環境及交通條件的因素,也有經濟及政治因素,而鄭州由於位置適中、交通便利、經濟發展前景良好以及便於領導全省工作等優勢,使它取代了開封的省會地位。從1951年河南省會初步獲准遷至鄭州,到1952年正式確定遷移,再到1954年基本完成遷移,廣大幹部群眾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省會遷移對河南省以及鄭州、開封兩市都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京漢鐵路為什麼不選擇穿過當時的首府開封,不選擇更聲名遠播的洛陽,卻選在了當時位於這兩大城市之間的小村落?正史野史有很多說法,但比較可信的是《清史稿•交通志》上的記載,在當時工程技術和資金條件下,張之洞設計鐵路具體線路時,把黃河橋看做修築京漢鐵路最緊要的環節。開封一帶的黃河,是著名的懸河,被稱為黃河的“豆腐腰”,如果選擇從開封建橋,不但投資大,建成後風險也很大。因此,京漢鐵路線路才拐了一個彎兒,從當時附近的花園口穿過黃河南下,至於另外一個名城洛陽則偏西距離稍遠也被放棄。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當年張之洞筆下那道彎開啟了鄭州這座城市20世紀的城市化歷史。1949年以後,鄭州取代開封成了河南的省會,鄭州下轄的新鄭、中牟、鞏義都比鄭州有名氣,歷史上鄭州只不過是一個小村鎮吧了!一個靠鐵路樞紐發展起來的城市,硬要吹說是古都!

少林寺自古都是人家洛陽的,登封少林寺是北魏孝文帝在洛陽建的,少林棍僧救唐王也是因為洛陽,鞏義和登封作為河洛文化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解放後卻被鄭州搶去。登封的少林寺是北魏太和年間修建的,是為了供養一位西域的高僧,至於達摩為什麼來登封也是這個道理,嵩洛之地是中國的佛教中心,這是因為洛陽長期為都的原因,少林寺就是皇家寺院,其他少林和洛陽的關係,你自己去翻書看看再來說. 現在少林寺還有一碑寫明瞭拓拔氏立的少林,登封又有多少東漢,隋唐武周,北宋的東西和洛陽沒關係?理直氣壯的說少林是鄭州的。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歷史也似乎是跟河南人開了一個玩笑,承載著一億人口的中原腹地,現代化生長並沒有從那些有著悠久城市史的地方開始,而是從一片白紙上起步。這一切很大程度上都應該歸功於那條京廣線。被這條鐵路線改變命運的遠不止鄭州一座城市,鐵路還塑造了另外一批新興城市,比如新鄉、漯河、駐馬店等。歷史上,中原曾是名城薈萃,比如洛陽、開封、安陽、周口、南陽等等,如今卻都因遠離了現代交通大動脈,而落伍於整個國家的現代化轉型。

3、江西省鷹潭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鷹潭市是江西省下轄的一個地級市,是中國重要的鐵路樞紐,是滬昆鐵路、鷹廈鐵路、皖贛鐵路的交匯點。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1957年因建設鷹廈鐵路,1958年復為貴溪縣轄鎮。1960年再次升為縣級鎮,由上饒專區直轄。1979年改鎮為縣級鷹潭市,屬上饒地區。

1983年以原鷹潭市、貴溪、餘江2縣設地級鷹潭市,原縣級鷹潭市境置月湖區。1996年貴溪撤縣設市。

鷹潭站是江西省唯一一個特等站。特等站是中國鐵路車站中最高等級的車站。全國擁有此殊榮的特等站如下:黑龍江牡丹江站、河北山海關站、豐臺站、河北石家莊站 、山西大同站、 甘肅蘭州西站等。鄧稱讚鷹潭“是個好口子”!,就是因為鷹潭的地理位置非常優越,交通非常便捷。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鷹潭站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鷹廈鐵路,又稱鷹廈線,是中國東南部地區最重要的鐵路主幹線。它北起江西鷹潭,南至福建廈門,全長694公里。它在鷹潭與浙贛鐵路交匯,另外,在南平市的來舟有一支線通往福州,被稱作來福鐵路。鷹廈鐵路於1954年動工興建,1957年竣工通車,是江西北部進入福建的唯一鐵路幹線,由此促進了鷹潭地區交通大發展。  浙贛、皖贛、鷹廈三條鐵路幹線在鷹潭縱橫交匯,貫通大江南北;206、320國道和311高速公路(滬昆高速)和濟廣高速橫貫全境,迎來送往四方賓朋;江西五大水系之一的信江,向西流入鄱陽湖與長江水系貫通,維繫八方情感。鷹潭已建成鐵路和公路的“雙樞紐”。

4、安徽省蚌埠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蚌埠市,簡稱蚌,別名珠城。是安徽省下轄的一個地級市、全國重要樞紐城市、皖北地區的商貿中心與加工製造業中心和郵電通訊指揮調度中心。位於華北平原南端京滬鐵路和淮南鐵路的交匯點,同時也是安徽最大的高鐵樞紐,京滬高鐵、合福高鐵(合蚌高鐵段)在蚌埠交匯。地處中國南北分界線,淮河穿城而過,臨近鳳陽、南京。由於古代盛產河蚌珍珠,從而得名“珠城”。1947年初蚌埠設市,直屬安徽省,是安徽省第一個設市的城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一百年前,津浦鐵路開通,蚌埠由一個淮畔小漁村變成了一座美麗的城市;一百年後,蚌埠再一次因鐵路站在了發展的“高速路口”。2010年12月3日,在京滬高鐵棗莊至蚌埠先導段上,新一代高速動車組飆出486.1公里時速,再次刷新世界鐵路運營史上的最高紀錄。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比起蘇南的蘇、錫、常,同是地級市的蚌埠無論是城市面貌、GDP總量,都落後不少。不過,高鐵站的落地,又讓“鐵路之城”蚌埠燃起了新的激情。蚌埠人相信,京滬高鐵開通後,將大大拉近蚌埠與京、滬的距離;同時,合蚌高鐵、京福(北京到福州,經過蚌埠)高鐵也已相繼開工,蚌埠又將成為高鐵樞紐之一。

1、河北省石家莊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石家莊市,舊稱石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河北省的省會,京津冀區域的中心城市,全國重要的現代服務業、生物產業基地之一,同時還是河北省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對外交流的中心。地處華北平原腹地,河北省中南部,北靠京津,西倚太行山,位於京廣鐵路、石德鐵路,石太鐵路和石太客運專線的交匯處,是重要的鐵路樞紐。是一座由近代鐵路的開通而發展起來的年輕城市。

20世紀初期,石家莊村只有93戶人家,578人,面積約0.1平方公里。1902年由法國和比利時修建的京漢鐵路從這裡經過,設立一個站點,因石家莊名氣不大,就以相距不遠的振頭鎮命名,稱為振頭站;1907年正太鐵路(正定到太原)通車,正太鐵路為了避免在滹沱河上建橋,在石家莊和京漢鐵路連接,將正太鐵路起點由正定改為石家莊,石家莊成為兩條鐵路的交匯點,並逐漸成為交通要道和商品集散地。同一年,橫跨京漢鐵路和正太鐵路的河北省第一座鐵路公路立交橋“大石橋”竣工,從此石家莊以大石橋為界分為了橋東區、橋西區。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人們常說,石家莊是一座被火車拉來的城市。石家莊與火車真是分不開了。“鐵路入地”成功之後,石家莊將成為中國第一個鐵路從地下穿過的城市。石家莊,地處河北省中南部, 環渤海灣經濟區,距北京283公里。明朝初年,是正定衛的軍屯和官莊,(公元1688年)廢除衛所軍屯制之後,石家莊才成為隸屬正定府獲鹿縣(今鹿泉市)的一個小村莊,與當時的政治中心真定城(今正定)隔滹沱河相望。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翻開《石門指南》(編寫於20世紀30年代)一書,石家莊由“村莊”到“都市”的演變歷程清晰在目:1903年京漢鐵路在石家莊村東設站,1907年正太鐵路通車,石家莊站成了兩條鐵路的交匯點。石家莊從此才開始由鄉村向城市轉變。1925年,石家莊村被改為石家市。同年,石家莊村和休門村合併,更名為石門市。1947年人民解放軍解放了這座城市後,石門市被更名為石家莊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村莊之小,在清光緒《獲鹿縣志》中有所描述,“石家莊,縣東南三十五里,街道六,廟宇六,井泉四”。就是到了20世紀初,石家莊村的面積也不足0.1平方公里,僅200戶人家,六百餘口人。

從小村莊到大城市,轉機出現在1903年—盧漢鐵路(今京廣鐵路)和正太鐵路(今石太鐵路)施工,在石家莊建了火車站,讓石家莊成為重要的交通樞紐。於是,石家莊成了中國惟一一個因鐵路而興的大城市。

百年來,火車站將這個城市一分為二,西側城市化早而且快,東側則是另一番情致。其北邊緊臨中山路,站在車站門口向西北方向望去,兩側酒店、購物中心林立,一派繁榮。往東北方走上一刻鐘,能到石家莊著名的中國南三條市場,繼續向東,是另一個購物中心—北國商城。

不只東西差異,火車成就了石家莊,也迅速為其凝結了一個城市內核—以火車站為中心,方圓20平方公里的城市中心區域,集中了省、市行政中心、文化活動中心、商業中心、醫療中心以及全國十大小商品市場中的兩個(中國南三條和新華集貿市場)。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每天,火車都從城市的心臟地帶呼嘯而過,居住在市中心的人們,享受繁華之餘也要忍受噪音。搬離市中心,你卻不得不考慮缺少各種公共資源帶來的不便。

對那些巨型機器,石家莊人寄予厚望,鐵路入地有5.2公里,之後,新的火車站會南遷。這是一項耗時、耗力、耗財的工程,但隨意問起一位石家莊人,多會得到這樣的答案:現有的核心區域能解放出來,這是城市新的希望。

2、河南省鄭州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鄭州交通、通訊發達,處於中國交通大十字架的中心位置。隴海鐵路、京廣鐵路在這裡交匯,107國道、310國道、京港澳高速公路和連霍高速公路穿境而過,鄭州新鄭國際機場與國內外30多個城市通航。擁有亞洲最大的列車編組站鄭州北站和中國最大的零擔貨物轉運站鄭州東站,有一類航空、鐵路口岸和公路二類口岸各1個,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貨物可在鄭州聯檢封關直通國外。郵政電信業務量位居中國前列,是華中地區一個鐵路、公路、航空、郵電通信兼具的綜合性核心交通通訊樞紐。鄭州優越的中心地理位置及鐵路優勢,使得從鄭州到達國內各地都非常方便快捷。隨著各項交通設施的陸續完工,鄭州將實現客專、城際鐵路、公路客運、公交、出租和航空之間的零換乘。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在現代城市的意義上,鄭州的歷史一點也不長。在20世紀之前,它都乏善可陳,直到1928年才正式建市,這在很大程度上還是拜清政府修建的那條京漢鐵路(如今的京廣線前身)所賜。1954年10月,河南省會由開封遷至鄭州。省會遷移的原因既有地理環境及交通條件的因素,也有經濟及政治因素,而鄭州由於位置適中、交通便利、經濟發展前景良好以及便於領導全省工作等優勢,使它取代了開封的省會地位。從1951年河南省會初步獲准遷至鄭州,到1952年正式確定遷移,再到1954年基本完成遷移,廣大幹部群眾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省會遷移對河南省以及鄭州、開封兩市都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京漢鐵路為什麼不選擇穿過當時的首府開封,不選擇更聲名遠播的洛陽,卻選在了當時位於這兩大城市之間的小村落?正史野史有很多說法,但比較可信的是《清史稿•交通志》上的記載,在當時工程技術和資金條件下,張之洞設計鐵路具體線路時,把黃河橋看做修築京漢鐵路最緊要的環節。開封一帶的黃河,是著名的懸河,被稱為黃河的“豆腐腰”,如果選擇從開封建橋,不但投資大,建成後風險也很大。因此,京漢鐵路線路才拐了一個彎兒,從當時附近的花園口穿過黃河南下,至於另外一個名城洛陽則偏西距離稍遠也被放棄。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當年張之洞筆下那道彎開啟了鄭州這座城市20世紀的城市化歷史。1949年以後,鄭州取代開封成了河南的省會,鄭州下轄的新鄭、中牟、鞏義都比鄭州有名氣,歷史上鄭州只不過是一個小村鎮吧了!一個靠鐵路樞紐發展起來的城市,硬要吹說是古都!

少林寺自古都是人家洛陽的,登封少林寺是北魏孝文帝在洛陽建的,少林棍僧救唐王也是因為洛陽,鞏義和登封作為河洛文化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解放後卻被鄭州搶去。登封的少林寺是北魏太和年間修建的,是為了供養一位西域的高僧,至於達摩為什麼來登封也是這個道理,嵩洛之地是中國的佛教中心,這是因為洛陽長期為都的原因,少林寺就是皇家寺院,其他少林和洛陽的關係,你自己去翻書看看再來說. 現在少林寺還有一碑寫明瞭拓拔氏立的少林,登封又有多少東漢,隋唐武周,北宋的東西和洛陽沒關係?理直氣壯的說少林是鄭州的。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歷史也似乎是跟河南人開了一個玩笑,承載著一億人口的中原腹地,現代化生長並沒有從那些有著悠久城市史的地方開始,而是從一片白紙上起步。這一切很大程度上都應該歸功於那條京廣線。被這條鐵路線改變命運的遠不止鄭州一座城市,鐵路還塑造了另外一批新興城市,比如新鄉、漯河、駐馬店等。歷史上,中原曾是名城薈萃,比如洛陽、開封、安陽、周口、南陽等等,如今卻都因遠離了現代交通大動脈,而落伍於整個國家的現代化轉型。

3、江西省鷹潭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鷹潭市是江西省下轄的一個地級市,是中國重要的鐵路樞紐,是滬昆鐵路、鷹廈鐵路、皖贛鐵路的交匯點。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1957年因建設鷹廈鐵路,1958年復為貴溪縣轄鎮。1960年再次升為縣級鎮,由上饒專區直轄。1979年改鎮為縣級鷹潭市,屬上饒地區。

1983年以原鷹潭市、貴溪、餘江2縣設地級鷹潭市,原縣級鷹潭市境置月湖區。1996年貴溪撤縣設市。

鷹潭站是江西省唯一一個特等站。特等站是中國鐵路車站中最高等級的車站。全國擁有此殊榮的特等站如下:黑龍江牡丹江站、河北山海關站、豐臺站、河北石家莊站 、山西大同站、 甘肅蘭州西站等。鄧稱讚鷹潭“是個好口子”!,就是因為鷹潭的地理位置非常優越,交通非常便捷。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鷹潭站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鷹廈鐵路,又稱鷹廈線,是中國東南部地區最重要的鐵路主幹線。它北起江西鷹潭,南至福建廈門,全長694公里。它在鷹潭與浙贛鐵路交匯,另外,在南平市的來舟有一支線通往福州,被稱作來福鐵路。鷹廈鐵路於1954年動工興建,1957年竣工通車,是江西北部進入福建的唯一鐵路幹線,由此促進了鷹潭地區交通大發展。  浙贛、皖贛、鷹廈三條鐵路幹線在鷹潭縱橫交匯,貫通大江南北;206、320國道和311高速公路(滬昆高速)和濟廣高速橫貫全境,迎來送往四方賓朋;江西五大水系之一的信江,向西流入鄱陽湖與長江水系貫通,維繫八方情感。鷹潭已建成鐵路和公路的“雙樞紐”。

4、安徽省蚌埠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蚌埠市,簡稱蚌,別名珠城。是安徽省下轄的一個地級市、全國重要樞紐城市、皖北地區的商貿中心與加工製造業中心和郵電通訊指揮調度中心。位於華北平原南端京滬鐵路和淮南鐵路的交匯點,同時也是安徽最大的高鐵樞紐,京滬高鐵、合福高鐵(合蚌高鐵段)在蚌埠交匯。地處中國南北分界線,淮河穿城而過,臨近鳳陽、南京。由於古代盛產河蚌珍珠,從而得名“珠城”。1947年初蚌埠設市,直屬安徽省,是安徽省第一個設市的城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一百年前,津浦鐵路開通,蚌埠由一個淮畔小漁村變成了一座美麗的城市;一百年後,蚌埠再一次因鐵路站在了發展的“高速路口”。2010年12月3日,在京滬高鐵棗莊至蚌埠先導段上,新一代高速動車組飆出486.1公里時速,再次刷新世界鐵路運營史上的最高紀錄。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比起蘇南的蘇、錫、常,同是地級市的蚌埠無論是城市面貌、GDP總量,都落後不少。不過,高鐵站的落地,又讓“鐵路之城”蚌埠燃起了新的激情。蚌埠人相信,京滬高鐵開通後,將大大拉近蚌埠與京、滬的距離;同時,合蚌高鐵、京福(北京到福州,經過蚌埠)高鐵也已相繼開工,蚌埠又將成為高鐵樞紐之一。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火車拉來的城市

蚌埠地處津浦鐵路南段浦口到徐州的中點,不管南北哪頭髮車,當晚只能到達蚌埠,火車均需在這裡加煤加水,旅客在這裡住宿休息。這樣,蚌埠就自然地形成了“宿站”。1911年5月,津浦鐵路局正式設立蚌埠車站。

“蚌埠起於交通、興於商貿,發展繁榮與鐵路建設息息相關,被形象地稱作‘火車拉來的城市’。

5、河北省廊坊市

1、河北省石家莊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石家莊市,舊稱石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河北省的省會,京津冀區域的中心城市,全國重要的現代服務業、生物產業基地之一,同時還是河北省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對外交流的中心。地處華北平原腹地,河北省中南部,北靠京津,西倚太行山,位於京廣鐵路、石德鐵路,石太鐵路和石太客運專線的交匯處,是重要的鐵路樞紐。是一座由近代鐵路的開通而發展起來的年輕城市。

20世紀初期,石家莊村只有93戶人家,578人,面積約0.1平方公里。1902年由法國和比利時修建的京漢鐵路從這裡經過,設立一個站點,因石家莊名氣不大,就以相距不遠的振頭鎮命名,稱為振頭站;1907年正太鐵路(正定到太原)通車,正太鐵路為了避免在滹沱河上建橋,在石家莊和京漢鐵路連接,將正太鐵路起點由正定改為石家莊,石家莊成為兩條鐵路的交匯點,並逐漸成為交通要道和商品集散地。同一年,橫跨京漢鐵路和正太鐵路的河北省第一座鐵路公路立交橋“大石橋”竣工,從此石家莊以大石橋為界分為了橋東區、橋西區。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人們常說,石家莊是一座被火車拉來的城市。石家莊與火車真是分不開了。“鐵路入地”成功之後,石家莊將成為中國第一個鐵路從地下穿過的城市。石家莊,地處河北省中南部, 環渤海灣經濟區,距北京283公里。明朝初年,是正定衛的軍屯和官莊,(公元1688年)廢除衛所軍屯制之後,石家莊才成為隸屬正定府獲鹿縣(今鹿泉市)的一個小村莊,與當時的政治中心真定城(今正定)隔滹沱河相望。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翻開《石門指南》(編寫於20世紀30年代)一書,石家莊由“村莊”到“都市”的演變歷程清晰在目:1903年京漢鐵路在石家莊村東設站,1907年正太鐵路通車,石家莊站成了兩條鐵路的交匯點。石家莊從此才開始由鄉村向城市轉變。1925年,石家莊村被改為石家市。同年,石家莊村和休門村合併,更名為石門市。1947年人民解放軍解放了這座城市後,石門市被更名為石家莊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村莊之小,在清光緒《獲鹿縣志》中有所描述,“石家莊,縣東南三十五里,街道六,廟宇六,井泉四”。就是到了20世紀初,石家莊村的面積也不足0.1平方公里,僅200戶人家,六百餘口人。

從小村莊到大城市,轉機出現在1903年—盧漢鐵路(今京廣鐵路)和正太鐵路(今石太鐵路)施工,在石家莊建了火車站,讓石家莊成為重要的交通樞紐。於是,石家莊成了中國惟一一個因鐵路而興的大城市。

百年來,火車站將這個城市一分為二,西側城市化早而且快,東側則是另一番情致。其北邊緊臨中山路,站在車站門口向西北方向望去,兩側酒店、購物中心林立,一派繁榮。往東北方走上一刻鐘,能到石家莊著名的中國南三條市場,繼續向東,是另一個購物中心—北國商城。

不只東西差異,火車成就了石家莊,也迅速為其凝結了一個城市內核—以火車站為中心,方圓20平方公里的城市中心區域,集中了省、市行政中心、文化活動中心、商業中心、醫療中心以及全國十大小商品市場中的兩個(中國南三條和新華集貿市場)。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每天,火車都從城市的心臟地帶呼嘯而過,居住在市中心的人們,享受繁華之餘也要忍受噪音。搬離市中心,你卻不得不考慮缺少各種公共資源帶來的不便。

對那些巨型機器,石家莊人寄予厚望,鐵路入地有5.2公里,之後,新的火車站會南遷。這是一項耗時、耗力、耗財的工程,但隨意問起一位石家莊人,多會得到這樣的答案:現有的核心區域能解放出來,這是城市新的希望。

2、河南省鄭州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鄭州交通、通訊發達,處於中國交通大十字架的中心位置。隴海鐵路、京廣鐵路在這裡交匯,107國道、310國道、京港澳高速公路和連霍高速公路穿境而過,鄭州新鄭國際機場與國內外30多個城市通航。擁有亞洲最大的列車編組站鄭州北站和中國最大的零擔貨物轉運站鄭州東站,有一類航空、鐵路口岸和公路二類口岸各1個,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貨物可在鄭州聯檢封關直通國外。郵政電信業務量位居中國前列,是華中地區一個鐵路、公路、航空、郵電通信兼具的綜合性核心交通通訊樞紐。鄭州優越的中心地理位置及鐵路優勢,使得從鄭州到達國內各地都非常方便快捷。隨著各項交通設施的陸續完工,鄭州將實現客專、城際鐵路、公路客運、公交、出租和航空之間的零換乘。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在現代城市的意義上,鄭州的歷史一點也不長。在20世紀之前,它都乏善可陳,直到1928年才正式建市,這在很大程度上還是拜清政府修建的那條京漢鐵路(如今的京廣線前身)所賜。1954年10月,河南省會由開封遷至鄭州。省會遷移的原因既有地理環境及交通條件的因素,也有經濟及政治因素,而鄭州由於位置適中、交通便利、經濟發展前景良好以及便於領導全省工作等優勢,使它取代了開封的省會地位。從1951年河南省會初步獲准遷至鄭州,到1952年正式確定遷移,再到1954年基本完成遷移,廣大幹部群眾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省會遷移對河南省以及鄭州、開封兩市都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京漢鐵路為什麼不選擇穿過當時的首府開封,不選擇更聲名遠播的洛陽,卻選在了當時位於這兩大城市之間的小村落?正史野史有很多說法,但比較可信的是《清史稿•交通志》上的記載,在當時工程技術和資金條件下,張之洞設計鐵路具體線路時,把黃河橋看做修築京漢鐵路最緊要的環節。開封一帶的黃河,是著名的懸河,被稱為黃河的“豆腐腰”,如果選擇從開封建橋,不但投資大,建成後風險也很大。因此,京漢鐵路線路才拐了一個彎兒,從當時附近的花園口穿過黃河南下,至於另外一個名城洛陽則偏西距離稍遠也被放棄。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當年張之洞筆下那道彎開啟了鄭州這座城市20世紀的城市化歷史。1949年以後,鄭州取代開封成了河南的省會,鄭州下轄的新鄭、中牟、鞏義都比鄭州有名氣,歷史上鄭州只不過是一個小村鎮吧了!一個靠鐵路樞紐發展起來的城市,硬要吹說是古都!

少林寺自古都是人家洛陽的,登封少林寺是北魏孝文帝在洛陽建的,少林棍僧救唐王也是因為洛陽,鞏義和登封作為河洛文化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解放後卻被鄭州搶去。登封的少林寺是北魏太和年間修建的,是為了供養一位西域的高僧,至於達摩為什麼來登封也是這個道理,嵩洛之地是中國的佛教中心,這是因為洛陽長期為都的原因,少林寺就是皇家寺院,其他少林和洛陽的關係,你自己去翻書看看再來說. 現在少林寺還有一碑寫明瞭拓拔氏立的少林,登封又有多少東漢,隋唐武周,北宋的東西和洛陽沒關係?理直氣壯的說少林是鄭州的。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歷史也似乎是跟河南人開了一個玩笑,承載著一億人口的中原腹地,現代化生長並沒有從那些有著悠久城市史的地方開始,而是從一片白紙上起步。這一切很大程度上都應該歸功於那條京廣線。被這條鐵路線改變命運的遠不止鄭州一座城市,鐵路還塑造了另外一批新興城市,比如新鄉、漯河、駐馬店等。歷史上,中原曾是名城薈萃,比如洛陽、開封、安陽、周口、南陽等等,如今卻都因遠離了現代交通大動脈,而落伍於整個國家的現代化轉型。

3、江西省鷹潭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鷹潭市是江西省下轄的一個地級市,是中國重要的鐵路樞紐,是滬昆鐵路、鷹廈鐵路、皖贛鐵路的交匯點。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1957年因建設鷹廈鐵路,1958年復為貴溪縣轄鎮。1960年再次升為縣級鎮,由上饒專區直轄。1979年改鎮為縣級鷹潭市,屬上饒地區。

1983年以原鷹潭市、貴溪、餘江2縣設地級鷹潭市,原縣級鷹潭市境置月湖區。1996年貴溪撤縣設市。

鷹潭站是江西省唯一一個特等站。特等站是中國鐵路車站中最高等級的車站。全國擁有此殊榮的特等站如下:黑龍江牡丹江站、河北山海關站、豐臺站、河北石家莊站 、山西大同站、 甘肅蘭州西站等。鄧稱讚鷹潭“是個好口子”!,就是因為鷹潭的地理位置非常優越,交通非常便捷。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鷹潭站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鷹廈鐵路,又稱鷹廈線,是中國東南部地區最重要的鐵路主幹線。它北起江西鷹潭,南至福建廈門,全長694公里。它在鷹潭與浙贛鐵路交匯,另外,在南平市的來舟有一支線通往福州,被稱作來福鐵路。鷹廈鐵路於1954年動工興建,1957年竣工通車,是江西北部進入福建的唯一鐵路幹線,由此促進了鷹潭地區交通大發展。  浙贛、皖贛、鷹廈三條鐵路幹線在鷹潭縱橫交匯,貫通大江南北;206、320國道和311高速公路(滬昆高速)和濟廣高速橫貫全境,迎來送往四方賓朋;江西五大水系之一的信江,向西流入鄱陽湖與長江水系貫通,維繫八方情感。鷹潭已建成鐵路和公路的“雙樞紐”。

4、安徽省蚌埠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蚌埠市,簡稱蚌,別名珠城。是安徽省下轄的一個地級市、全國重要樞紐城市、皖北地區的商貿中心與加工製造業中心和郵電通訊指揮調度中心。位於華北平原南端京滬鐵路和淮南鐵路的交匯點,同時也是安徽最大的高鐵樞紐,京滬高鐵、合福高鐵(合蚌高鐵段)在蚌埠交匯。地處中國南北分界線,淮河穿城而過,臨近鳳陽、南京。由於古代盛產河蚌珍珠,從而得名“珠城”。1947年初蚌埠設市,直屬安徽省,是安徽省第一個設市的城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一百年前,津浦鐵路開通,蚌埠由一個淮畔小漁村變成了一座美麗的城市;一百年後,蚌埠再一次因鐵路站在了發展的“高速路口”。2010年12月3日,在京滬高鐵棗莊至蚌埠先導段上,新一代高速動車組飆出486.1公里時速,再次刷新世界鐵路運營史上的最高紀錄。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比起蘇南的蘇、錫、常,同是地級市的蚌埠無論是城市面貌、GDP總量,都落後不少。不過,高鐵站的落地,又讓“鐵路之城”蚌埠燃起了新的激情。蚌埠人相信,京滬高鐵開通後,將大大拉近蚌埠與京、滬的距離;同時,合蚌高鐵、京福(北京到福州,經過蚌埠)高鐵也已相繼開工,蚌埠又將成為高鐵樞紐之一。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火車拉來的城市

蚌埠地處津浦鐵路南段浦口到徐州的中點,不管南北哪頭髮車,當晚只能到達蚌埠,火車均需在這裡加煤加水,旅客在這裡住宿休息。這樣,蚌埠就自然地形成了“宿站”。1911年5月,津浦鐵路局正式設立蚌埠車站。

“蚌埠起於交通、興於商貿,發展繁榮與鐵路建設息息相關,被形象地稱作‘火車拉來的城市’。

5、河北省廊坊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廊坊市是河北省下轄的一個地級市,地處河北省中部,北京、天津兩大直轄市之間,環渤海經濟區腹地。距離北京市區和天津市區40公里和60公里,距離首都機場和天津港70公里和100公里,城市定位是京津冀城鎮群中重要區域中心城市,承接京津部分城市功能,以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為主的生態宜居名城。

1、河北省石家莊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石家莊市,舊稱石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河北省的省會,京津冀區域的中心城市,全國重要的現代服務業、生物產業基地之一,同時還是河北省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對外交流的中心。地處華北平原腹地,河北省中南部,北靠京津,西倚太行山,位於京廣鐵路、石德鐵路,石太鐵路和石太客運專線的交匯處,是重要的鐵路樞紐。是一座由近代鐵路的開通而發展起來的年輕城市。

20世紀初期,石家莊村只有93戶人家,578人,面積約0.1平方公里。1902年由法國和比利時修建的京漢鐵路從這裡經過,設立一個站點,因石家莊名氣不大,就以相距不遠的振頭鎮命名,稱為振頭站;1907年正太鐵路(正定到太原)通車,正太鐵路為了避免在滹沱河上建橋,在石家莊和京漢鐵路連接,將正太鐵路起點由正定改為石家莊,石家莊成為兩條鐵路的交匯點,並逐漸成為交通要道和商品集散地。同一年,橫跨京漢鐵路和正太鐵路的河北省第一座鐵路公路立交橋“大石橋”竣工,從此石家莊以大石橋為界分為了橋東區、橋西區。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人們常說,石家莊是一座被火車拉來的城市。石家莊與火車真是分不開了。“鐵路入地”成功之後,石家莊將成為中國第一個鐵路從地下穿過的城市。石家莊,地處河北省中南部, 環渤海灣經濟區,距北京283公里。明朝初年,是正定衛的軍屯和官莊,(公元1688年)廢除衛所軍屯制之後,石家莊才成為隸屬正定府獲鹿縣(今鹿泉市)的一個小村莊,與當時的政治中心真定城(今正定)隔滹沱河相望。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翻開《石門指南》(編寫於20世紀30年代)一書,石家莊由“村莊”到“都市”的演變歷程清晰在目:1903年京漢鐵路在石家莊村東設站,1907年正太鐵路通車,石家莊站成了兩條鐵路的交匯點。石家莊從此才開始由鄉村向城市轉變。1925年,石家莊村被改為石家市。同年,石家莊村和休門村合併,更名為石門市。1947年人民解放軍解放了這座城市後,石門市被更名為石家莊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村莊之小,在清光緒《獲鹿縣志》中有所描述,“石家莊,縣東南三十五里,街道六,廟宇六,井泉四”。就是到了20世紀初,石家莊村的面積也不足0.1平方公里,僅200戶人家,六百餘口人。

從小村莊到大城市,轉機出現在1903年—盧漢鐵路(今京廣鐵路)和正太鐵路(今石太鐵路)施工,在石家莊建了火車站,讓石家莊成為重要的交通樞紐。於是,石家莊成了中國惟一一個因鐵路而興的大城市。

百年來,火車站將這個城市一分為二,西側城市化早而且快,東側則是另一番情致。其北邊緊臨中山路,站在車站門口向西北方向望去,兩側酒店、購物中心林立,一派繁榮。往東北方走上一刻鐘,能到石家莊著名的中國南三條市場,繼續向東,是另一個購物中心—北國商城。

不只東西差異,火車成就了石家莊,也迅速為其凝結了一個城市內核—以火車站為中心,方圓20平方公里的城市中心區域,集中了省、市行政中心、文化活動中心、商業中心、醫療中心以及全國十大小商品市場中的兩個(中國南三條和新華集貿市場)。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每天,火車都從城市的心臟地帶呼嘯而過,居住在市中心的人們,享受繁華之餘也要忍受噪音。搬離市中心,你卻不得不考慮缺少各種公共資源帶來的不便。

對那些巨型機器,石家莊人寄予厚望,鐵路入地有5.2公里,之後,新的火車站會南遷。這是一項耗時、耗力、耗財的工程,但隨意問起一位石家莊人,多會得到這樣的答案:現有的核心區域能解放出來,這是城市新的希望。

2、河南省鄭州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鄭州交通、通訊發達,處於中國交通大十字架的中心位置。隴海鐵路、京廣鐵路在這裡交匯,107國道、310國道、京港澳高速公路和連霍高速公路穿境而過,鄭州新鄭國際機場與國內外30多個城市通航。擁有亞洲最大的列車編組站鄭州北站和中國最大的零擔貨物轉運站鄭州東站,有一類航空、鐵路口岸和公路二類口岸各1個,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貨物可在鄭州聯檢封關直通國外。郵政電信業務量位居中國前列,是華中地區一個鐵路、公路、航空、郵電通信兼具的綜合性核心交通通訊樞紐。鄭州優越的中心地理位置及鐵路優勢,使得從鄭州到達國內各地都非常方便快捷。隨著各項交通設施的陸續完工,鄭州將實現客專、城際鐵路、公路客運、公交、出租和航空之間的零換乘。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在現代城市的意義上,鄭州的歷史一點也不長。在20世紀之前,它都乏善可陳,直到1928年才正式建市,這在很大程度上還是拜清政府修建的那條京漢鐵路(如今的京廣線前身)所賜。1954年10月,河南省會由開封遷至鄭州。省會遷移的原因既有地理環境及交通條件的因素,也有經濟及政治因素,而鄭州由於位置適中、交通便利、經濟發展前景良好以及便於領導全省工作等優勢,使它取代了開封的省會地位。從1951年河南省會初步獲准遷至鄭州,到1952年正式確定遷移,再到1954年基本完成遷移,廣大幹部群眾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省會遷移對河南省以及鄭州、開封兩市都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京漢鐵路為什麼不選擇穿過當時的首府開封,不選擇更聲名遠播的洛陽,卻選在了當時位於這兩大城市之間的小村落?正史野史有很多說法,但比較可信的是《清史稿•交通志》上的記載,在當時工程技術和資金條件下,張之洞設計鐵路具體線路時,把黃河橋看做修築京漢鐵路最緊要的環節。開封一帶的黃河,是著名的懸河,被稱為黃河的“豆腐腰”,如果選擇從開封建橋,不但投資大,建成後風險也很大。因此,京漢鐵路線路才拐了一個彎兒,從當時附近的花園口穿過黃河南下,至於另外一個名城洛陽則偏西距離稍遠也被放棄。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當年張之洞筆下那道彎開啟了鄭州這座城市20世紀的城市化歷史。1949年以後,鄭州取代開封成了河南的省會,鄭州下轄的新鄭、中牟、鞏義都比鄭州有名氣,歷史上鄭州只不過是一個小村鎮吧了!一個靠鐵路樞紐發展起來的城市,硬要吹說是古都!

少林寺自古都是人家洛陽的,登封少林寺是北魏孝文帝在洛陽建的,少林棍僧救唐王也是因為洛陽,鞏義和登封作為河洛文化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解放後卻被鄭州搶去。登封的少林寺是北魏太和年間修建的,是為了供養一位西域的高僧,至於達摩為什麼來登封也是這個道理,嵩洛之地是中國的佛教中心,這是因為洛陽長期為都的原因,少林寺就是皇家寺院,其他少林和洛陽的關係,你自己去翻書看看再來說. 現在少林寺還有一碑寫明瞭拓拔氏立的少林,登封又有多少東漢,隋唐武周,北宋的東西和洛陽沒關係?理直氣壯的說少林是鄭州的。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歷史也似乎是跟河南人開了一個玩笑,承載著一億人口的中原腹地,現代化生長並沒有從那些有著悠久城市史的地方開始,而是從一片白紙上起步。這一切很大程度上都應該歸功於那條京廣線。被這條鐵路線改變命運的遠不止鄭州一座城市,鐵路還塑造了另外一批新興城市,比如新鄉、漯河、駐馬店等。歷史上,中原曾是名城薈萃,比如洛陽、開封、安陽、周口、南陽等等,如今卻都因遠離了現代交通大動脈,而落伍於整個國家的現代化轉型。

3、江西省鷹潭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鷹潭市是江西省下轄的一個地級市,是中國重要的鐵路樞紐,是滬昆鐵路、鷹廈鐵路、皖贛鐵路的交匯點。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1957年因建設鷹廈鐵路,1958年復為貴溪縣轄鎮。1960年再次升為縣級鎮,由上饒專區直轄。1979年改鎮為縣級鷹潭市,屬上饒地區。

1983年以原鷹潭市、貴溪、餘江2縣設地級鷹潭市,原縣級鷹潭市境置月湖區。1996年貴溪撤縣設市。

鷹潭站是江西省唯一一個特等站。特等站是中國鐵路車站中最高等級的車站。全國擁有此殊榮的特等站如下:黑龍江牡丹江站、河北山海關站、豐臺站、河北石家莊站 、山西大同站、 甘肅蘭州西站等。鄧稱讚鷹潭“是個好口子”!,就是因為鷹潭的地理位置非常優越,交通非常便捷。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鷹潭站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鷹廈鐵路,又稱鷹廈線,是中國東南部地區最重要的鐵路主幹線。它北起江西鷹潭,南至福建廈門,全長694公里。它在鷹潭與浙贛鐵路交匯,另外,在南平市的來舟有一支線通往福州,被稱作來福鐵路。鷹廈鐵路於1954年動工興建,1957年竣工通車,是江西北部進入福建的唯一鐵路幹線,由此促進了鷹潭地區交通大發展。  浙贛、皖贛、鷹廈三條鐵路幹線在鷹潭縱橫交匯,貫通大江南北;206、320國道和311高速公路(滬昆高速)和濟廣高速橫貫全境,迎來送往四方賓朋;江西五大水系之一的信江,向西流入鄱陽湖與長江水系貫通,維繫八方情感。鷹潭已建成鐵路和公路的“雙樞紐”。

4、安徽省蚌埠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蚌埠市,簡稱蚌,別名珠城。是安徽省下轄的一個地級市、全國重要樞紐城市、皖北地區的商貿中心與加工製造業中心和郵電通訊指揮調度中心。位於華北平原南端京滬鐵路和淮南鐵路的交匯點,同時也是安徽最大的高鐵樞紐,京滬高鐵、合福高鐵(合蚌高鐵段)在蚌埠交匯。地處中國南北分界線,淮河穿城而過,臨近鳳陽、南京。由於古代盛產河蚌珍珠,從而得名“珠城”。1947年初蚌埠設市,直屬安徽省,是安徽省第一個設市的城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一百年前,津浦鐵路開通,蚌埠由一個淮畔小漁村變成了一座美麗的城市;一百年後,蚌埠再一次因鐵路站在了發展的“高速路口”。2010年12月3日,在京滬高鐵棗莊至蚌埠先導段上,新一代高速動車組飆出486.1公里時速,再次刷新世界鐵路運營史上的最高紀錄。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比起蘇南的蘇、錫、常,同是地級市的蚌埠無論是城市面貌、GDP總量,都落後不少。不過,高鐵站的落地,又讓“鐵路之城”蚌埠燃起了新的激情。蚌埠人相信,京滬高鐵開通後,將大大拉近蚌埠與京、滬的距離;同時,合蚌高鐵、京福(北京到福州,經過蚌埠)高鐵也已相繼開工,蚌埠又將成為高鐵樞紐之一。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火車拉來的城市

蚌埠地處津浦鐵路南段浦口到徐州的中點,不管南北哪頭髮車,當晚只能到達蚌埠,火車均需在這裡加煤加水,旅客在這裡住宿休息。這樣,蚌埠就自然地形成了“宿站”。1911年5月,津浦鐵路局正式設立蚌埠車站。

“蚌埠起於交通、興於商貿,發展繁榮與鐵路建設息息相關,被形象地稱作‘火車拉來的城市’。

5、河北省廊坊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廊坊市是河北省下轄的一個地級市,地處河北省中部,北京、天津兩大直轄市之間,環渤海經濟區腹地。距離北京市區和天津市區40公里和60公里,距離首都機場和天津港70公里和100公里,城市定位是京津冀城鎮群中重要區域中心城市,承接京津部分城市功能,以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為主的生態宜居名城。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十九世紀初廊坊還是一個偏僻小村,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京山鐵路建成通車,並在此設站,之後才漸成集鎮。清朝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英軍首領西摩爾率英、美、法、德、俄、意、日、奧八國聯軍沿京山鐵路北侵,義和團奮起迎擊,取得了震驚中外的“廊坊大捷”。到1937年“七、七事變”前夕,城區面積0.4平方公里,人口近4千。已建有“三角地”、東南西北四條主街及東小街、南小街。

1、河北省石家莊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石家莊市,舊稱石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河北省的省會,京津冀區域的中心城市,全國重要的現代服務業、生物產業基地之一,同時還是河北省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對外交流的中心。地處華北平原腹地,河北省中南部,北靠京津,西倚太行山,位於京廣鐵路、石德鐵路,石太鐵路和石太客運專線的交匯處,是重要的鐵路樞紐。是一座由近代鐵路的開通而發展起來的年輕城市。

20世紀初期,石家莊村只有93戶人家,578人,面積約0.1平方公里。1902年由法國和比利時修建的京漢鐵路從這裡經過,設立一個站點,因石家莊名氣不大,就以相距不遠的振頭鎮命名,稱為振頭站;1907年正太鐵路(正定到太原)通車,正太鐵路為了避免在滹沱河上建橋,在石家莊和京漢鐵路連接,將正太鐵路起點由正定改為石家莊,石家莊成為兩條鐵路的交匯點,並逐漸成為交通要道和商品集散地。同一年,橫跨京漢鐵路和正太鐵路的河北省第一座鐵路公路立交橋“大石橋”竣工,從此石家莊以大石橋為界分為了橋東區、橋西區。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人們常說,石家莊是一座被火車拉來的城市。石家莊與火車真是分不開了。“鐵路入地”成功之後,石家莊將成為中國第一個鐵路從地下穿過的城市。石家莊,地處河北省中南部, 環渤海灣經濟區,距北京283公里。明朝初年,是正定衛的軍屯和官莊,(公元1688年)廢除衛所軍屯制之後,石家莊才成為隸屬正定府獲鹿縣(今鹿泉市)的一個小村莊,與當時的政治中心真定城(今正定)隔滹沱河相望。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翻開《石門指南》(編寫於20世紀30年代)一書,石家莊由“村莊”到“都市”的演變歷程清晰在目:1903年京漢鐵路在石家莊村東設站,1907年正太鐵路通車,石家莊站成了兩條鐵路的交匯點。石家莊從此才開始由鄉村向城市轉變。1925年,石家莊村被改為石家市。同年,石家莊村和休門村合併,更名為石門市。1947年人民解放軍解放了這座城市後,石門市被更名為石家莊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村莊之小,在清光緒《獲鹿縣志》中有所描述,“石家莊,縣東南三十五里,街道六,廟宇六,井泉四”。就是到了20世紀初,石家莊村的面積也不足0.1平方公里,僅200戶人家,六百餘口人。

從小村莊到大城市,轉機出現在1903年—盧漢鐵路(今京廣鐵路)和正太鐵路(今石太鐵路)施工,在石家莊建了火車站,讓石家莊成為重要的交通樞紐。於是,石家莊成了中國惟一一個因鐵路而興的大城市。

百年來,火車站將這個城市一分為二,西側城市化早而且快,東側則是另一番情致。其北邊緊臨中山路,站在車站門口向西北方向望去,兩側酒店、購物中心林立,一派繁榮。往東北方走上一刻鐘,能到石家莊著名的中國南三條市場,繼續向東,是另一個購物中心—北國商城。

不只東西差異,火車成就了石家莊,也迅速為其凝結了一個城市內核—以火車站為中心,方圓20平方公里的城市中心區域,集中了省、市行政中心、文化活動中心、商業中心、醫療中心以及全國十大小商品市場中的兩個(中國南三條和新華集貿市場)。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每天,火車都從城市的心臟地帶呼嘯而過,居住在市中心的人們,享受繁華之餘也要忍受噪音。搬離市中心,你卻不得不考慮缺少各種公共資源帶來的不便。

對那些巨型機器,石家莊人寄予厚望,鐵路入地有5.2公里,之後,新的火車站會南遷。這是一項耗時、耗力、耗財的工程,但隨意問起一位石家莊人,多會得到這樣的答案:現有的核心區域能解放出來,這是城市新的希望。

2、河南省鄭州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鄭州交通、通訊發達,處於中國交通大十字架的中心位置。隴海鐵路、京廣鐵路在這裡交匯,107國道、310國道、京港澳高速公路和連霍高速公路穿境而過,鄭州新鄭國際機場與國內外30多個城市通航。擁有亞洲最大的列車編組站鄭州北站和中國最大的零擔貨物轉運站鄭州東站,有一類航空、鐵路口岸和公路二類口岸各1個,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貨物可在鄭州聯檢封關直通國外。郵政電信業務量位居中國前列,是華中地區一個鐵路、公路、航空、郵電通信兼具的綜合性核心交通通訊樞紐。鄭州優越的中心地理位置及鐵路優勢,使得從鄭州到達國內各地都非常方便快捷。隨著各項交通設施的陸續完工,鄭州將實現客專、城際鐵路、公路客運、公交、出租和航空之間的零換乘。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在現代城市的意義上,鄭州的歷史一點也不長。在20世紀之前,它都乏善可陳,直到1928年才正式建市,這在很大程度上還是拜清政府修建的那條京漢鐵路(如今的京廣線前身)所賜。1954年10月,河南省會由開封遷至鄭州。省會遷移的原因既有地理環境及交通條件的因素,也有經濟及政治因素,而鄭州由於位置適中、交通便利、經濟發展前景良好以及便於領導全省工作等優勢,使它取代了開封的省會地位。從1951年河南省會初步獲准遷至鄭州,到1952年正式確定遷移,再到1954年基本完成遷移,廣大幹部群眾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省會遷移對河南省以及鄭州、開封兩市都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京漢鐵路為什麼不選擇穿過當時的首府開封,不選擇更聲名遠播的洛陽,卻選在了當時位於這兩大城市之間的小村落?正史野史有很多說法,但比較可信的是《清史稿•交通志》上的記載,在當時工程技術和資金條件下,張之洞設計鐵路具體線路時,把黃河橋看做修築京漢鐵路最緊要的環節。開封一帶的黃河,是著名的懸河,被稱為黃河的“豆腐腰”,如果選擇從開封建橋,不但投資大,建成後風險也很大。因此,京漢鐵路線路才拐了一個彎兒,從當時附近的花園口穿過黃河南下,至於另外一個名城洛陽則偏西距離稍遠也被放棄。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當年張之洞筆下那道彎開啟了鄭州這座城市20世紀的城市化歷史。1949年以後,鄭州取代開封成了河南的省會,鄭州下轄的新鄭、中牟、鞏義都比鄭州有名氣,歷史上鄭州只不過是一個小村鎮吧了!一個靠鐵路樞紐發展起來的城市,硬要吹說是古都!

少林寺自古都是人家洛陽的,登封少林寺是北魏孝文帝在洛陽建的,少林棍僧救唐王也是因為洛陽,鞏義和登封作為河洛文化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解放後卻被鄭州搶去。登封的少林寺是北魏太和年間修建的,是為了供養一位西域的高僧,至於達摩為什麼來登封也是這個道理,嵩洛之地是中國的佛教中心,這是因為洛陽長期為都的原因,少林寺就是皇家寺院,其他少林和洛陽的關係,你自己去翻書看看再來說. 現在少林寺還有一碑寫明瞭拓拔氏立的少林,登封又有多少東漢,隋唐武周,北宋的東西和洛陽沒關係?理直氣壯的說少林是鄭州的。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歷史也似乎是跟河南人開了一個玩笑,承載著一億人口的中原腹地,現代化生長並沒有從那些有著悠久城市史的地方開始,而是從一片白紙上起步。這一切很大程度上都應該歸功於那條京廣線。被這條鐵路線改變命運的遠不止鄭州一座城市,鐵路還塑造了另外一批新興城市,比如新鄉、漯河、駐馬店等。歷史上,中原曾是名城薈萃,比如洛陽、開封、安陽、周口、南陽等等,如今卻都因遠離了現代交通大動脈,而落伍於整個國家的現代化轉型。

3、江西省鷹潭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鷹潭市是江西省下轄的一個地級市,是中國重要的鐵路樞紐,是滬昆鐵路、鷹廈鐵路、皖贛鐵路的交匯點。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1957年因建設鷹廈鐵路,1958年復為貴溪縣轄鎮。1960年再次升為縣級鎮,由上饒專區直轄。1979年改鎮為縣級鷹潭市,屬上饒地區。

1983年以原鷹潭市、貴溪、餘江2縣設地級鷹潭市,原縣級鷹潭市境置月湖區。1996年貴溪撤縣設市。

鷹潭站是江西省唯一一個特等站。特等站是中國鐵路車站中最高等級的車站。全國擁有此殊榮的特等站如下:黑龍江牡丹江站、河北山海關站、豐臺站、河北石家莊站 、山西大同站、 甘肅蘭州西站等。鄧稱讚鷹潭“是個好口子”!,就是因為鷹潭的地理位置非常優越,交通非常便捷。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鷹潭站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鷹廈鐵路,又稱鷹廈線,是中國東南部地區最重要的鐵路主幹線。它北起江西鷹潭,南至福建廈門,全長694公里。它在鷹潭與浙贛鐵路交匯,另外,在南平市的來舟有一支線通往福州,被稱作來福鐵路。鷹廈鐵路於1954年動工興建,1957年竣工通車,是江西北部進入福建的唯一鐵路幹線,由此促進了鷹潭地區交通大發展。  浙贛、皖贛、鷹廈三條鐵路幹線在鷹潭縱橫交匯,貫通大江南北;206、320國道和311高速公路(滬昆高速)和濟廣高速橫貫全境,迎來送往四方賓朋;江西五大水系之一的信江,向西流入鄱陽湖與長江水系貫通,維繫八方情感。鷹潭已建成鐵路和公路的“雙樞紐”。

4、安徽省蚌埠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蚌埠市,簡稱蚌,別名珠城。是安徽省下轄的一個地級市、全國重要樞紐城市、皖北地區的商貿中心與加工製造業中心和郵電通訊指揮調度中心。位於華北平原南端京滬鐵路和淮南鐵路的交匯點,同時也是安徽最大的高鐵樞紐,京滬高鐵、合福高鐵(合蚌高鐵段)在蚌埠交匯。地處中國南北分界線,淮河穿城而過,臨近鳳陽、南京。由於古代盛產河蚌珍珠,從而得名“珠城”。1947年初蚌埠設市,直屬安徽省,是安徽省第一個設市的城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一百年前,津浦鐵路開通,蚌埠由一個淮畔小漁村變成了一座美麗的城市;一百年後,蚌埠再一次因鐵路站在了發展的“高速路口”。2010年12月3日,在京滬高鐵棗莊至蚌埠先導段上,新一代高速動車組飆出486.1公里時速,再次刷新世界鐵路運營史上的最高紀錄。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比起蘇南的蘇、錫、常,同是地級市的蚌埠無論是城市面貌、GDP總量,都落後不少。不過,高鐵站的落地,又讓“鐵路之城”蚌埠燃起了新的激情。蚌埠人相信,京滬高鐵開通後,將大大拉近蚌埠與京、滬的距離;同時,合蚌高鐵、京福(北京到福州,經過蚌埠)高鐵也已相繼開工,蚌埠又將成為高鐵樞紐之一。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火車拉來的城市

蚌埠地處津浦鐵路南段浦口到徐州的中點,不管南北哪頭髮車,當晚只能到達蚌埠,火車均需在這裡加煤加水,旅客在這裡住宿休息。這樣,蚌埠就自然地形成了“宿站”。1911年5月,津浦鐵路局正式設立蚌埠車站。

“蚌埠起於交通、興於商貿,發展繁榮與鐵路建設息息相關,被形象地稱作‘火車拉來的城市’。

5、河北省廊坊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廊坊市是河北省下轄的一個地級市,地處河北省中部,北京、天津兩大直轄市之間,環渤海經濟區腹地。距離北京市區和天津市區40公里和60公里,距離首都機場和天津港70公里和100公里,城市定位是京津冀城鎮群中重要區域中心城市,承接京津部分城市功能,以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為主的生態宜居名城。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十九世紀初廊坊還是一個偏僻小村,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京山鐵路建成通車,並在此設站,之後才漸成集鎮。清朝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英軍首領西摩爾率英、美、法、德、俄、意、日、奧八國聯軍沿京山鐵路北侵,義和團奮起迎擊,取得了震驚中外的“廊坊大捷”。到1937年“七、七事變”前夕,城區面積0.4平方公里,人口近4千。已建有“三角地”、東南西北四條主街及東小街、南小街。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1、河北省石家莊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石家莊市,舊稱石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河北省的省會,京津冀區域的中心城市,全國重要的現代服務業、生物產業基地之一,同時還是河北省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對外交流的中心。地處華北平原腹地,河北省中南部,北靠京津,西倚太行山,位於京廣鐵路、石德鐵路,石太鐵路和石太客運專線的交匯處,是重要的鐵路樞紐。是一座由近代鐵路的開通而發展起來的年輕城市。

20世紀初期,石家莊村只有93戶人家,578人,面積約0.1平方公里。1902年由法國和比利時修建的京漢鐵路從這裡經過,設立一個站點,因石家莊名氣不大,就以相距不遠的振頭鎮命名,稱為振頭站;1907年正太鐵路(正定到太原)通車,正太鐵路為了避免在滹沱河上建橋,在石家莊和京漢鐵路連接,將正太鐵路起點由正定改為石家莊,石家莊成為兩條鐵路的交匯點,並逐漸成為交通要道和商品集散地。同一年,橫跨京漢鐵路和正太鐵路的河北省第一座鐵路公路立交橋“大石橋”竣工,從此石家莊以大石橋為界分為了橋東區、橋西區。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人們常說,石家莊是一座被火車拉來的城市。石家莊與火車真是分不開了。“鐵路入地”成功之後,石家莊將成為中國第一個鐵路從地下穿過的城市。石家莊,地處河北省中南部, 環渤海灣經濟區,距北京283公里。明朝初年,是正定衛的軍屯和官莊,(公元1688年)廢除衛所軍屯制之後,石家莊才成為隸屬正定府獲鹿縣(今鹿泉市)的一個小村莊,與當時的政治中心真定城(今正定)隔滹沱河相望。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翻開《石門指南》(編寫於20世紀30年代)一書,石家莊由“村莊”到“都市”的演變歷程清晰在目:1903年京漢鐵路在石家莊村東設站,1907年正太鐵路通車,石家莊站成了兩條鐵路的交匯點。石家莊從此才開始由鄉村向城市轉變。1925年,石家莊村被改為石家市。同年,石家莊村和休門村合併,更名為石門市。1947年人民解放軍解放了這座城市後,石門市被更名為石家莊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村莊之小,在清光緒《獲鹿縣志》中有所描述,“石家莊,縣東南三十五里,街道六,廟宇六,井泉四”。就是到了20世紀初,石家莊村的面積也不足0.1平方公里,僅200戶人家,六百餘口人。

從小村莊到大城市,轉機出現在1903年—盧漢鐵路(今京廣鐵路)和正太鐵路(今石太鐵路)施工,在石家莊建了火車站,讓石家莊成為重要的交通樞紐。於是,石家莊成了中國惟一一個因鐵路而興的大城市。

百年來,火車站將這個城市一分為二,西側城市化早而且快,東側則是另一番情致。其北邊緊臨中山路,站在車站門口向西北方向望去,兩側酒店、購物中心林立,一派繁榮。往東北方走上一刻鐘,能到石家莊著名的中國南三條市場,繼續向東,是另一個購物中心—北國商城。

不只東西差異,火車成就了石家莊,也迅速為其凝結了一個城市內核—以火車站為中心,方圓20平方公里的城市中心區域,集中了省、市行政中心、文化活動中心、商業中心、醫療中心以及全國十大小商品市場中的兩個(中國南三條和新華集貿市場)。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每天,火車都從城市的心臟地帶呼嘯而過,居住在市中心的人們,享受繁華之餘也要忍受噪音。搬離市中心,你卻不得不考慮缺少各種公共資源帶來的不便。

對那些巨型機器,石家莊人寄予厚望,鐵路入地有5.2公里,之後,新的火車站會南遷。這是一項耗時、耗力、耗財的工程,但隨意問起一位石家莊人,多會得到這樣的答案:現有的核心區域能解放出來,這是城市新的希望。

2、河南省鄭州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鄭州交通、通訊發達,處於中國交通大十字架的中心位置。隴海鐵路、京廣鐵路在這裡交匯,107國道、310國道、京港澳高速公路和連霍高速公路穿境而過,鄭州新鄭國際機場與國內外30多個城市通航。擁有亞洲最大的列車編組站鄭州北站和中國最大的零擔貨物轉運站鄭州東站,有一類航空、鐵路口岸和公路二類口岸各1個,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貨物可在鄭州聯檢封關直通國外。郵政電信業務量位居中國前列,是華中地區一個鐵路、公路、航空、郵電通信兼具的綜合性核心交通通訊樞紐。鄭州優越的中心地理位置及鐵路優勢,使得從鄭州到達國內各地都非常方便快捷。隨著各項交通設施的陸續完工,鄭州將實現客專、城際鐵路、公路客運、公交、出租和航空之間的零換乘。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在現代城市的意義上,鄭州的歷史一點也不長。在20世紀之前,它都乏善可陳,直到1928年才正式建市,這在很大程度上還是拜清政府修建的那條京漢鐵路(如今的京廣線前身)所賜。1954年10月,河南省會由開封遷至鄭州。省會遷移的原因既有地理環境及交通條件的因素,也有經濟及政治因素,而鄭州由於位置適中、交通便利、經濟發展前景良好以及便於領導全省工作等優勢,使它取代了開封的省會地位。從1951年河南省會初步獲准遷至鄭州,到1952年正式確定遷移,再到1954年基本完成遷移,廣大幹部群眾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省會遷移對河南省以及鄭州、開封兩市都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京漢鐵路為什麼不選擇穿過當時的首府開封,不選擇更聲名遠播的洛陽,卻選在了當時位於這兩大城市之間的小村落?正史野史有很多說法,但比較可信的是《清史稿•交通志》上的記載,在當時工程技術和資金條件下,張之洞設計鐵路具體線路時,把黃河橋看做修築京漢鐵路最緊要的環節。開封一帶的黃河,是著名的懸河,被稱為黃河的“豆腐腰”,如果選擇從開封建橋,不但投資大,建成後風險也很大。因此,京漢鐵路線路才拐了一個彎兒,從當時附近的花園口穿過黃河南下,至於另外一個名城洛陽則偏西距離稍遠也被放棄。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當年張之洞筆下那道彎開啟了鄭州這座城市20世紀的城市化歷史。1949年以後,鄭州取代開封成了河南的省會,鄭州下轄的新鄭、中牟、鞏義都比鄭州有名氣,歷史上鄭州只不過是一個小村鎮吧了!一個靠鐵路樞紐發展起來的城市,硬要吹說是古都!

少林寺自古都是人家洛陽的,登封少林寺是北魏孝文帝在洛陽建的,少林棍僧救唐王也是因為洛陽,鞏義和登封作為河洛文化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解放後卻被鄭州搶去。登封的少林寺是北魏太和年間修建的,是為了供養一位西域的高僧,至於達摩為什麼來登封也是這個道理,嵩洛之地是中國的佛教中心,這是因為洛陽長期為都的原因,少林寺就是皇家寺院,其他少林和洛陽的關係,你自己去翻書看看再來說. 現在少林寺還有一碑寫明瞭拓拔氏立的少林,登封又有多少東漢,隋唐武周,北宋的東西和洛陽沒關係?理直氣壯的說少林是鄭州的。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歷史也似乎是跟河南人開了一個玩笑,承載著一億人口的中原腹地,現代化生長並沒有從那些有著悠久城市史的地方開始,而是從一片白紙上起步。這一切很大程度上都應該歸功於那條京廣線。被這條鐵路線改變命運的遠不止鄭州一座城市,鐵路還塑造了另外一批新興城市,比如新鄉、漯河、駐馬店等。歷史上,中原曾是名城薈萃,比如洛陽、開封、安陽、周口、南陽等等,如今卻都因遠離了現代交通大動脈,而落伍於整個國家的現代化轉型。

3、江西省鷹潭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鷹潭市是江西省下轄的一個地級市,是中國重要的鐵路樞紐,是滬昆鐵路、鷹廈鐵路、皖贛鐵路的交匯點。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1957年因建設鷹廈鐵路,1958年復為貴溪縣轄鎮。1960年再次升為縣級鎮,由上饒專區直轄。1979年改鎮為縣級鷹潭市,屬上饒地區。

1983年以原鷹潭市、貴溪、餘江2縣設地級鷹潭市,原縣級鷹潭市境置月湖區。1996年貴溪撤縣設市。

鷹潭站是江西省唯一一個特等站。特等站是中國鐵路車站中最高等級的車站。全國擁有此殊榮的特等站如下:黑龍江牡丹江站、河北山海關站、豐臺站、河北石家莊站 、山西大同站、 甘肅蘭州西站等。鄧稱讚鷹潭“是個好口子”!,就是因為鷹潭的地理位置非常優越,交通非常便捷。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鷹潭站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鷹廈鐵路,又稱鷹廈線,是中國東南部地區最重要的鐵路主幹線。它北起江西鷹潭,南至福建廈門,全長694公里。它在鷹潭與浙贛鐵路交匯,另外,在南平市的來舟有一支線通往福州,被稱作來福鐵路。鷹廈鐵路於1954年動工興建,1957年竣工通車,是江西北部進入福建的唯一鐵路幹線,由此促進了鷹潭地區交通大發展。  浙贛、皖贛、鷹廈三條鐵路幹線在鷹潭縱橫交匯,貫通大江南北;206、320國道和311高速公路(滬昆高速)和濟廣高速橫貫全境,迎來送往四方賓朋;江西五大水系之一的信江,向西流入鄱陽湖與長江水系貫通,維繫八方情感。鷹潭已建成鐵路和公路的“雙樞紐”。

4、安徽省蚌埠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蚌埠市,簡稱蚌,別名珠城。是安徽省下轄的一個地級市、全國重要樞紐城市、皖北地區的商貿中心與加工製造業中心和郵電通訊指揮調度中心。位於華北平原南端京滬鐵路和淮南鐵路的交匯點,同時也是安徽最大的高鐵樞紐,京滬高鐵、合福高鐵(合蚌高鐵段)在蚌埠交匯。地處中國南北分界線,淮河穿城而過,臨近鳳陽、南京。由於古代盛產河蚌珍珠,從而得名“珠城”。1947年初蚌埠設市,直屬安徽省,是安徽省第一個設市的城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一百年前,津浦鐵路開通,蚌埠由一個淮畔小漁村變成了一座美麗的城市;一百年後,蚌埠再一次因鐵路站在了發展的“高速路口”。2010年12月3日,在京滬高鐵棗莊至蚌埠先導段上,新一代高速動車組飆出486.1公里時速,再次刷新世界鐵路運營史上的最高紀錄。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比起蘇南的蘇、錫、常,同是地級市的蚌埠無論是城市面貌、GDP總量,都落後不少。不過,高鐵站的落地,又讓“鐵路之城”蚌埠燃起了新的激情。蚌埠人相信,京滬高鐵開通後,將大大拉近蚌埠與京、滬的距離;同時,合蚌高鐵、京福(北京到福州,經過蚌埠)高鐵也已相繼開工,蚌埠又將成為高鐵樞紐之一。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火車拉來的城市

蚌埠地處津浦鐵路南段浦口到徐州的中點,不管南北哪頭髮車,當晚只能到達蚌埠,火車均需在這裡加煤加水,旅客在這裡住宿休息。這樣,蚌埠就自然地形成了“宿站”。1911年5月,津浦鐵路局正式設立蚌埠車站。

“蚌埠起於交通、興於商貿,發展繁榮與鐵路建設息息相關,被形象地稱作‘火車拉來的城市’。

5、河北省廊坊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廊坊市是河北省下轄的一個地級市,地處河北省中部,北京、天津兩大直轄市之間,環渤海經濟區腹地。距離北京市區和天津市區40公里和60公里,距離首都機場和天津港70公里和100公里,城市定位是京津冀城鎮群中重要區域中心城市,承接京津部分城市功能,以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為主的生態宜居名城。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十九世紀初廊坊還是一個偏僻小村,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京山鐵路建成通車,並在此設站,之後才漸成集鎮。清朝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英軍首領西摩爾率英、美、法、德、俄、意、日、奧八國聯軍沿京山鐵路北侵,義和團奮起迎擊,取得了震驚中外的“廊坊大捷”。到1937年“七、七事變”前夕,城區面積0.4平方公里,人口近4千。已建有“三角地”、東南西北四條主街及東小街、南小街。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1981年河北省天津地區改名為廊坊地區,廊坊鎮升為縣級廊坊市;1989年廊坊地區與廊坊市合併,撤消縣級廊坊市,改設縣級安次區,地市合併後設地級廊坊市。


6、湖南省懷化市

1、河北省石家莊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石家莊市,舊稱石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河北省的省會,京津冀區域的中心城市,全國重要的現代服務業、生物產業基地之一,同時還是河北省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對外交流的中心。地處華北平原腹地,河北省中南部,北靠京津,西倚太行山,位於京廣鐵路、石德鐵路,石太鐵路和石太客運專線的交匯處,是重要的鐵路樞紐。是一座由近代鐵路的開通而發展起來的年輕城市。

20世紀初期,石家莊村只有93戶人家,578人,面積約0.1平方公里。1902年由法國和比利時修建的京漢鐵路從這裡經過,設立一個站點,因石家莊名氣不大,就以相距不遠的振頭鎮命名,稱為振頭站;1907年正太鐵路(正定到太原)通車,正太鐵路為了避免在滹沱河上建橋,在石家莊和京漢鐵路連接,將正太鐵路起點由正定改為石家莊,石家莊成為兩條鐵路的交匯點,並逐漸成為交通要道和商品集散地。同一年,橫跨京漢鐵路和正太鐵路的河北省第一座鐵路公路立交橋“大石橋”竣工,從此石家莊以大石橋為界分為了橋東區、橋西區。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人們常說,石家莊是一座被火車拉來的城市。石家莊與火車真是分不開了。“鐵路入地”成功之後,石家莊將成為中國第一個鐵路從地下穿過的城市。石家莊,地處河北省中南部, 環渤海灣經濟區,距北京283公里。明朝初年,是正定衛的軍屯和官莊,(公元1688年)廢除衛所軍屯制之後,石家莊才成為隸屬正定府獲鹿縣(今鹿泉市)的一個小村莊,與當時的政治中心真定城(今正定)隔滹沱河相望。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翻開《石門指南》(編寫於20世紀30年代)一書,石家莊由“村莊”到“都市”的演變歷程清晰在目:1903年京漢鐵路在石家莊村東設站,1907年正太鐵路通車,石家莊站成了兩條鐵路的交匯點。石家莊從此才開始由鄉村向城市轉變。1925年,石家莊村被改為石家市。同年,石家莊村和休門村合併,更名為石門市。1947年人民解放軍解放了這座城市後,石門市被更名為石家莊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村莊之小,在清光緒《獲鹿縣志》中有所描述,“石家莊,縣東南三十五里,街道六,廟宇六,井泉四”。就是到了20世紀初,石家莊村的面積也不足0.1平方公里,僅200戶人家,六百餘口人。

從小村莊到大城市,轉機出現在1903年—盧漢鐵路(今京廣鐵路)和正太鐵路(今石太鐵路)施工,在石家莊建了火車站,讓石家莊成為重要的交通樞紐。於是,石家莊成了中國惟一一個因鐵路而興的大城市。

百年來,火車站將這個城市一分為二,西側城市化早而且快,東側則是另一番情致。其北邊緊臨中山路,站在車站門口向西北方向望去,兩側酒店、購物中心林立,一派繁榮。往東北方走上一刻鐘,能到石家莊著名的中國南三條市場,繼續向東,是另一個購物中心—北國商城。

不只東西差異,火車成就了石家莊,也迅速為其凝結了一個城市內核—以火車站為中心,方圓20平方公里的城市中心區域,集中了省、市行政中心、文化活動中心、商業中心、醫療中心以及全國十大小商品市場中的兩個(中國南三條和新華集貿市場)。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每天,火車都從城市的心臟地帶呼嘯而過,居住在市中心的人們,享受繁華之餘也要忍受噪音。搬離市中心,你卻不得不考慮缺少各種公共資源帶來的不便。

對那些巨型機器,石家莊人寄予厚望,鐵路入地有5.2公里,之後,新的火車站會南遷。這是一項耗時、耗力、耗財的工程,但隨意問起一位石家莊人,多會得到這樣的答案:現有的核心區域能解放出來,這是城市新的希望。

2、河南省鄭州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鄭州交通、通訊發達,處於中國交通大十字架的中心位置。隴海鐵路、京廣鐵路在這裡交匯,107國道、310國道、京港澳高速公路和連霍高速公路穿境而過,鄭州新鄭國際機場與國內外30多個城市通航。擁有亞洲最大的列車編組站鄭州北站和中國最大的零擔貨物轉運站鄭州東站,有一類航空、鐵路口岸和公路二類口岸各1個,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貨物可在鄭州聯檢封關直通國外。郵政電信業務量位居中國前列,是華中地區一個鐵路、公路、航空、郵電通信兼具的綜合性核心交通通訊樞紐。鄭州優越的中心地理位置及鐵路優勢,使得從鄭州到達國內各地都非常方便快捷。隨著各項交通設施的陸續完工,鄭州將實現客專、城際鐵路、公路客運、公交、出租和航空之間的零換乘。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在現代城市的意義上,鄭州的歷史一點也不長。在20世紀之前,它都乏善可陳,直到1928年才正式建市,這在很大程度上還是拜清政府修建的那條京漢鐵路(如今的京廣線前身)所賜。1954年10月,河南省會由開封遷至鄭州。省會遷移的原因既有地理環境及交通條件的因素,也有經濟及政治因素,而鄭州由於位置適中、交通便利、經濟發展前景良好以及便於領導全省工作等優勢,使它取代了開封的省會地位。從1951年河南省會初步獲准遷至鄭州,到1952年正式確定遷移,再到1954年基本完成遷移,廣大幹部群眾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省會遷移對河南省以及鄭州、開封兩市都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京漢鐵路為什麼不選擇穿過當時的首府開封,不選擇更聲名遠播的洛陽,卻選在了當時位於這兩大城市之間的小村落?正史野史有很多說法,但比較可信的是《清史稿•交通志》上的記載,在當時工程技術和資金條件下,張之洞設計鐵路具體線路時,把黃河橋看做修築京漢鐵路最緊要的環節。開封一帶的黃河,是著名的懸河,被稱為黃河的“豆腐腰”,如果選擇從開封建橋,不但投資大,建成後風險也很大。因此,京漢鐵路線路才拐了一個彎兒,從當時附近的花園口穿過黃河南下,至於另外一個名城洛陽則偏西距離稍遠也被放棄。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當年張之洞筆下那道彎開啟了鄭州這座城市20世紀的城市化歷史。1949年以後,鄭州取代開封成了河南的省會,鄭州下轄的新鄭、中牟、鞏義都比鄭州有名氣,歷史上鄭州只不過是一個小村鎮吧了!一個靠鐵路樞紐發展起來的城市,硬要吹說是古都!

少林寺自古都是人家洛陽的,登封少林寺是北魏孝文帝在洛陽建的,少林棍僧救唐王也是因為洛陽,鞏義和登封作為河洛文化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解放後卻被鄭州搶去。登封的少林寺是北魏太和年間修建的,是為了供養一位西域的高僧,至於達摩為什麼來登封也是這個道理,嵩洛之地是中國的佛教中心,這是因為洛陽長期為都的原因,少林寺就是皇家寺院,其他少林和洛陽的關係,你自己去翻書看看再來說. 現在少林寺還有一碑寫明瞭拓拔氏立的少林,登封又有多少東漢,隋唐武周,北宋的東西和洛陽沒關係?理直氣壯的說少林是鄭州的。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歷史也似乎是跟河南人開了一個玩笑,承載著一億人口的中原腹地,現代化生長並沒有從那些有著悠久城市史的地方開始,而是從一片白紙上起步。這一切很大程度上都應該歸功於那條京廣線。被這條鐵路線改變命運的遠不止鄭州一座城市,鐵路還塑造了另外一批新興城市,比如新鄉、漯河、駐馬店等。歷史上,中原曾是名城薈萃,比如洛陽、開封、安陽、周口、南陽等等,如今卻都因遠離了現代交通大動脈,而落伍於整個國家的現代化轉型。

3、江西省鷹潭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鷹潭市是江西省下轄的一個地級市,是中國重要的鐵路樞紐,是滬昆鐵路、鷹廈鐵路、皖贛鐵路的交匯點。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1957年因建設鷹廈鐵路,1958年復為貴溪縣轄鎮。1960年再次升為縣級鎮,由上饒專區直轄。1979年改鎮為縣級鷹潭市,屬上饒地區。

1983年以原鷹潭市、貴溪、餘江2縣設地級鷹潭市,原縣級鷹潭市境置月湖區。1996年貴溪撤縣設市。

鷹潭站是江西省唯一一個特等站。特等站是中國鐵路車站中最高等級的車站。全國擁有此殊榮的特等站如下:黑龍江牡丹江站、河北山海關站、豐臺站、河北石家莊站 、山西大同站、 甘肅蘭州西站等。鄧稱讚鷹潭“是個好口子”!,就是因為鷹潭的地理位置非常優越,交通非常便捷。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鷹潭站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鷹廈鐵路,又稱鷹廈線,是中國東南部地區最重要的鐵路主幹線。它北起江西鷹潭,南至福建廈門,全長694公里。它在鷹潭與浙贛鐵路交匯,另外,在南平市的來舟有一支線通往福州,被稱作來福鐵路。鷹廈鐵路於1954年動工興建,1957年竣工通車,是江西北部進入福建的唯一鐵路幹線,由此促進了鷹潭地區交通大發展。  浙贛、皖贛、鷹廈三條鐵路幹線在鷹潭縱橫交匯,貫通大江南北;206、320國道和311高速公路(滬昆高速)和濟廣高速橫貫全境,迎來送往四方賓朋;江西五大水系之一的信江,向西流入鄱陽湖與長江水系貫通,維繫八方情感。鷹潭已建成鐵路和公路的“雙樞紐”。

4、安徽省蚌埠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蚌埠市,簡稱蚌,別名珠城。是安徽省下轄的一個地級市、全國重要樞紐城市、皖北地區的商貿中心與加工製造業中心和郵電通訊指揮調度中心。位於華北平原南端京滬鐵路和淮南鐵路的交匯點,同時也是安徽最大的高鐵樞紐,京滬高鐵、合福高鐵(合蚌高鐵段)在蚌埠交匯。地處中國南北分界線,淮河穿城而過,臨近鳳陽、南京。由於古代盛產河蚌珍珠,從而得名“珠城”。1947年初蚌埠設市,直屬安徽省,是安徽省第一個設市的城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一百年前,津浦鐵路開通,蚌埠由一個淮畔小漁村變成了一座美麗的城市;一百年後,蚌埠再一次因鐵路站在了發展的“高速路口”。2010年12月3日,在京滬高鐵棗莊至蚌埠先導段上,新一代高速動車組飆出486.1公里時速,再次刷新世界鐵路運營史上的最高紀錄。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比起蘇南的蘇、錫、常,同是地級市的蚌埠無論是城市面貌、GDP總量,都落後不少。不過,高鐵站的落地,又讓“鐵路之城”蚌埠燃起了新的激情。蚌埠人相信,京滬高鐵開通後,將大大拉近蚌埠與京、滬的距離;同時,合蚌高鐵、京福(北京到福州,經過蚌埠)高鐵也已相繼開工,蚌埠又將成為高鐵樞紐之一。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火車拉來的城市

蚌埠地處津浦鐵路南段浦口到徐州的中點,不管南北哪頭髮車,當晚只能到達蚌埠,火車均需在這裡加煤加水,旅客在這裡住宿休息。這樣,蚌埠就自然地形成了“宿站”。1911年5月,津浦鐵路局正式設立蚌埠車站。

“蚌埠起於交通、興於商貿,發展繁榮與鐵路建設息息相關,被形象地稱作‘火車拉來的城市’。

5、河北省廊坊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廊坊市是河北省下轄的一個地級市,地處河北省中部,北京、天津兩大直轄市之間,環渤海經濟區腹地。距離北京市區和天津市區40公里和60公里,距離首都機場和天津港70公里和100公里,城市定位是京津冀城鎮群中重要區域中心城市,承接京津部分城市功能,以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為主的生態宜居名城。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十九世紀初廊坊還是一個偏僻小村,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京山鐵路建成通車,並在此設站,之後才漸成集鎮。清朝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英軍首領西摩爾率英、美、法、德、俄、意、日、奧八國聯軍沿京山鐵路北侵,義和團奮起迎擊,取得了震驚中外的“廊坊大捷”。到1937年“七、七事變”前夕,城區面積0.4平方公里,人口近4千。已建有“三角地”、東南西北四條主街及東小街、南小街。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1981年河北省天津地區改名為廊坊地區,廊坊鎮升為縣級廊坊市;1989年廊坊地區與廊坊市合併,撤消縣級廊坊市,改設縣級安次區,地市合併後設地級廊坊市。


6、湖南省懷化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在共和國版圖上,懷化是一座正在崛起的年輕城市。她沒有七十年代東部沿海地區的特區政策,也沒有九十年代西部開發時的特別優惠,靠的是從縱貫東西南北的湘黔鐵路、枝柳鐵路開始創造的奇蹟。而今,焦柳、湘黔以及隨著近年來渝懷鐵路的開通,鐵路已呈“大”字形在懷化交匯,貫穿市內11個縣(市、區);每天有50多對旅客列車始發和過境,年發送旅客342萬人次、貨物52萬噸;懷化火車編組站具有1.2萬個車皮編組能力,是中國九大鐵路編組站之一;火車可直達北京、上海、廣州、武漢、成都、昆明、重慶等大都市;公路網絡框架基本形成,市內通車裡程7800公里,320、209國道在城區交匯,320、209、319三條國道過境12個縣(市、區),滬昆、長吉高速公路穿境而過,邵懷高速已竣工通車,包茂、婁懷高速已陸續開工建設;芷江機場復航,已經開通了長沙、北京、廣州、上海、昆明航線,並將努力打造成為湖南第二大航空港,沅江水運通江達海,隨著滬昆客運專線的即將建設和渝懷鐵路的東延規劃(懷永郴和懷邵衡鐵路),芷江機場的擴建,四位一體的立體交通網絡將日臻完善,不久的將來,懷化的西進東出、北上南下將更加便捷;福州至成都、呼和浩特至北海兩條國家級通訊光纜在市區交匯。優越的區位,便捷的交通,讓懷化成為湘鄂渝黔桂五省(市、區)周邊地區重要的人才交流、物資流動、信息集散頻繁的經濟文化中心。  懷化市的由來,懷化市的前身為黔陽地區,湘黔、焦柳線原本計劃是過安江的,但由於原黔陽縣地委書記以修鐵路會佔用很多耕地,會使老百姓的生活更加窮苦,加之鐵路圖紙的丟失,最終國家決定開發距安江50多公里處的地方(如今的懷化市區)作為火車站的地址。

1、河北省石家莊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石家莊市,舊稱石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河北省的省會,京津冀區域的中心城市,全國重要的現代服務業、生物產業基地之一,同時還是河北省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對外交流的中心。地處華北平原腹地,河北省中南部,北靠京津,西倚太行山,位於京廣鐵路、石德鐵路,石太鐵路和石太客運專線的交匯處,是重要的鐵路樞紐。是一座由近代鐵路的開通而發展起來的年輕城市。

20世紀初期,石家莊村只有93戶人家,578人,面積約0.1平方公里。1902年由法國和比利時修建的京漢鐵路從這裡經過,設立一個站點,因石家莊名氣不大,就以相距不遠的振頭鎮命名,稱為振頭站;1907年正太鐵路(正定到太原)通車,正太鐵路為了避免在滹沱河上建橋,在石家莊和京漢鐵路連接,將正太鐵路起點由正定改為石家莊,石家莊成為兩條鐵路的交匯點,並逐漸成為交通要道和商品集散地。同一年,橫跨京漢鐵路和正太鐵路的河北省第一座鐵路公路立交橋“大石橋”竣工,從此石家莊以大石橋為界分為了橋東區、橋西區。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人們常說,石家莊是一座被火車拉來的城市。石家莊與火車真是分不開了。“鐵路入地”成功之後,石家莊將成為中國第一個鐵路從地下穿過的城市。石家莊,地處河北省中南部, 環渤海灣經濟區,距北京283公里。明朝初年,是正定衛的軍屯和官莊,(公元1688年)廢除衛所軍屯制之後,石家莊才成為隸屬正定府獲鹿縣(今鹿泉市)的一個小村莊,與當時的政治中心真定城(今正定)隔滹沱河相望。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翻開《石門指南》(編寫於20世紀30年代)一書,石家莊由“村莊”到“都市”的演變歷程清晰在目:1903年京漢鐵路在石家莊村東設站,1907年正太鐵路通車,石家莊站成了兩條鐵路的交匯點。石家莊從此才開始由鄉村向城市轉變。1925年,石家莊村被改為石家市。同年,石家莊村和休門村合併,更名為石門市。1947年人民解放軍解放了這座城市後,石門市被更名為石家莊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村莊之小,在清光緒《獲鹿縣志》中有所描述,“石家莊,縣東南三十五里,街道六,廟宇六,井泉四”。就是到了20世紀初,石家莊村的面積也不足0.1平方公里,僅200戶人家,六百餘口人。

從小村莊到大城市,轉機出現在1903年—盧漢鐵路(今京廣鐵路)和正太鐵路(今石太鐵路)施工,在石家莊建了火車站,讓石家莊成為重要的交通樞紐。於是,石家莊成了中國惟一一個因鐵路而興的大城市。

百年來,火車站將這個城市一分為二,西側城市化早而且快,東側則是另一番情致。其北邊緊臨中山路,站在車站門口向西北方向望去,兩側酒店、購物中心林立,一派繁榮。往東北方走上一刻鐘,能到石家莊著名的中國南三條市場,繼續向東,是另一個購物中心—北國商城。

不只東西差異,火車成就了石家莊,也迅速為其凝結了一個城市內核—以火車站為中心,方圓20平方公里的城市中心區域,集中了省、市行政中心、文化活動中心、商業中心、醫療中心以及全國十大小商品市場中的兩個(中國南三條和新華集貿市場)。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每天,火車都從城市的心臟地帶呼嘯而過,居住在市中心的人們,享受繁華之餘也要忍受噪音。搬離市中心,你卻不得不考慮缺少各種公共資源帶來的不便。

對那些巨型機器,石家莊人寄予厚望,鐵路入地有5.2公里,之後,新的火車站會南遷。這是一項耗時、耗力、耗財的工程,但隨意問起一位石家莊人,多會得到這樣的答案:現有的核心區域能解放出來,這是城市新的希望。

2、河南省鄭州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鄭州交通、通訊發達,處於中國交通大十字架的中心位置。隴海鐵路、京廣鐵路在這裡交匯,107國道、310國道、京港澳高速公路和連霍高速公路穿境而過,鄭州新鄭國際機場與國內外30多個城市通航。擁有亞洲最大的列車編組站鄭州北站和中國最大的零擔貨物轉運站鄭州東站,有一類航空、鐵路口岸和公路二類口岸各1個,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貨物可在鄭州聯檢封關直通國外。郵政電信業務量位居中國前列,是華中地區一個鐵路、公路、航空、郵電通信兼具的綜合性核心交通通訊樞紐。鄭州優越的中心地理位置及鐵路優勢,使得從鄭州到達國內各地都非常方便快捷。隨著各項交通設施的陸續完工,鄭州將實現客專、城際鐵路、公路客運、公交、出租和航空之間的零換乘。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在現代城市的意義上,鄭州的歷史一點也不長。在20世紀之前,它都乏善可陳,直到1928年才正式建市,這在很大程度上還是拜清政府修建的那條京漢鐵路(如今的京廣線前身)所賜。1954年10月,河南省會由開封遷至鄭州。省會遷移的原因既有地理環境及交通條件的因素,也有經濟及政治因素,而鄭州由於位置適中、交通便利、經濟發展前景良好以及便於領導全省工作等優勢,使它取代了開封的省會地位。從1951年河南省會初步獲准遷至鄭州,到1952年正式確定遷移,再到1954年基本完成遷移,廣大幹部群眾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省會遷移對河南省以及鄭州、開封兩市都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京漢鐵路為什麼不選擇穿過當時的首府開封,不選擇更聲名遠播的洛陽,卻選在了當時位於這兩大城市之間的小村落?正史野史有很多說法,但比較可信的是《清史稿•交通志》上的記載,在當時工程技術和資金條件下,張之洞設計鐵路具體線路時,把黃河橋看做修築京漢鐵路最緊要的環節。開封一帶的黃河,是著名的懸河,被稱為黃河的“豆腐腰”,如果選擇從開封建橋,不但投資大,建成後風險也很大。因此,京漢鐵路線路才拐了一個彎兒,從當時附近的花園口穿過黃河南下,至於另外一個名城洛陽則偏西距離稍遠也被放棄。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當年張之洞筆下那道彎開啟了鄭州這座城市20世紀的城市化歷史。1949年以後,鄭州取代開封成了河南的省會,鄭州下轄的新鄭、中牟、鞏義都比鄭州有名氣,歷史上鄭州只不過是一個小村鎮吧了!一個靠鐵路樞紐發展起來的城市,硬要吹說是古都!

少林寺自古都是人家洛陽的,登封少林寺是北魏孝文帝在洛陽建的,少林棍僧救唐王也是因為洛陽,鞏義和登封作為河洛文化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解放後卻被鄭州搶去。登封的少林寺是北魏太和年間修建的,是為了供養一位西域的高僧,至於達摩為什麼來登封也是這個道理,嵩洛之地是中國的佛教中心,這是因為洛陽長期為都的原因,少林寺就是皇家寺院,其他少林和洛陽的關係,你自己去翻書看看再來說. 現在少林寺還有一碑寫明瞭拓拔氏立的少林,登封又有多少東漢,隋唐武周,北宋的東西和洛陽沒關係?理直氣壯的說少林是鄭州的。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歷史也似乎是跟河南人開了一個玩笑,承載著一億人口的中原腹地,現代化生長並沒有從那些有著悠久城市史的地方開始,而是從一片白紙上起步。這一切很大程度上都應該歸功於那條京廣線。被這條鐵路線改變命運的遠不止鄭州一座城市,鐵路還塑造了另外一批新興城市,比如新鄉、漯河、駐馬店等。歷史上,中原曾是名城薈萃,比如洛陽、開封、安陽、周口、南陽等等,如今卻都因遠離了現代交通大動脈,而落伍於整個國家的現代化轉型。

3、江西省鷹潭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鷹潭市是江西省下轄的一個地級市,是中國重要的鐵路樞紐,是滬昆鐵路、鷹廈鐵路、皖贛鐵路的交匯點。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1957年因建設鷹廈鐵路,1958年復為貴溪縣轄鎮。1960年再次升為縣級鎮,由上饒專區直轄。1979年改鎮為縣級鷹潭市,屬上饒地區。

1983年以原鷹潭市、貴溪、餘江2縣設地級鷹潭市,原縣級鷹潭市境置月湖區。1996年貴溪撤縣設市。

鷹潭站是江西省唯一一個特等站。特等站是中國鐵路車站中最高等級的車站。全國擁有此殊榮的特等站如下:黑龍江牡丹江站、河北山海關站、豐臺站、河北石家莊站 、山西大同站、 甘肅蘭州西站等。鄧稱讚鷹潭“是個好口子”!,就是因為鷹潭的地理位置非常優越,交通非常便捷。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鷹潭站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鷹廈鐵路,又稱鷹廈線,是中國東南部地區最重要的鐵路主幹線。它北起江西鷹潭,南至福建廈門,全長694公里。它在鷹潭與浙贛鐵路交匯,另外,在南平市的來舟有一支線通往福州,被稱作來福鐵路。鷹廈鐵路於1954年動工興建,1957年竣工通車,是江西北部進入福建的唯一鐵路幹線,由此促進了鷹潭地區交通大發展。  浙贛、皖贛、鷹廈三條鐵路幹線在鷹潭縱橫交匯,貫通大江南北;206、320國道和311高速公路(滬昆高速)和濟廣高速橫貫全境,迎來送往四方賓朋;江西五大水系之一的信江,向西流入鄱陽湖與長江水系貫通,維繫八方情感。鷹潭已建成鐵路和公路的“雙樞紐”。

4、安徽省蚌埠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蚌埠市,簡稱蚌,別名珠城。是安徽省下轄的一個地級市、全國重要樞紐城市、皖北地區的商貿中心與加工製造業中心和郵電通訊指揮調度中心。位於華北平原南端京滬鐵路和淮南鐵路的交匯點,同時也是安徽最大的高鐵樞紐,京滬高鐵、合福高鐵(合蚌高鐵段)在蚌埠交匯。地處中國南北分界線,淮河穿城而過,臨近鳳陽、南京。由於古代盛產河蚌珍珠,從而得名“珠城”。1947年初蚌埠設市,直屬安徽省,是安徽省第一個設市的城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一百年前,津浦鐵路開通,蚌埠由一個淮畔小漁村變成了一座美麗的城市;一百年後,蚌埠再一次因鐵路站在了發展的“高速路口”。2010年12月3日,在京滬高鐵棗莊至蚌埠先導段上,新一代高速動車組飆出486.1公里時速,再次刷新世界鐵路運營史上的最高紀錄。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比起蘇南的蘇、錫、常,同是地級市的蚌埠無論是城市面貌、GDP總量,都落後不少。不過,高鐵站的落地,又讓“鐵路之城”蚌埠燃起了新的激情。蚌埠人相信,京滬高鐵開通後,將大大拉近蚌埠與京、滬的距離;同時,合蚌高鐵、京福(北京到福州,經過蚌埠)高鐵也已相繼開工,蚌埠又將成為高鐵樞紐之一。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火車拉來的城市

蚌埠地處津浦鐵路南段浦口到徐州的中點,不管南北哪頭髮車,當晚只能到達蚌埠,火車均需在這裡加煤加水,旅客在這裡住宿休息。這樣,蚌埠就自然地形成了“宿站”。1911年5月,津浦鐵路局正式設立蚌埠車站。

“蚌埠起於交通、興於商貿,發展繁榮與鐵路建設息息相關,被形象地稱作‘火車拉來的城市’。

5、河北省廊坊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廊坊市是河北省下轄的一個地級市,地處河北省中部,北京、天津兩大直轄市之間,環渤海經濟區腹地。距離北京市區和天津市區40公里和60公里,距離首都機場和天津港70公里和100公里,城市定位是京津冀城鎮群中重要區域中心城市,承接京津部分城市功能,以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為主的生態宜居名城。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十九世紀初廊坊還是一個偏僻小村,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京山鐵路建成通車,並在此設站,之後才漸成集鎮。清朝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英軍首領西摩爾率英、美、法、德、俄、意、日、奧八國聯軍沿京山鐵路北侵,義和團奮起迎擊,取得了震驚中外的“廊坊大捷”。到1937年“七、七事變”前夕,城區面積0.4平方公里,人口近4千。已建有“三角地”、東南西北四條主街及東小街、南小街。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1981年河北省天津地區改名為廊坊地區,廊坊鎮升為縣級廊坊市;1989年廊坊地區與廊坊市合併,撤消縣級廊坊市,改設縣級安次區,地市合併後設地級廊坊市。


6、湖南省懷化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在共和國版圖上,懷化是一座正在崛起的年輕城市。她沒有七十年代東部沿海地區的特區政策,也沒有九十年代西部開發時的特別優惠,靠的是從縱貫東西南北的湘黔鐵路、枝柳鐵路開始創造的奇蹟。而今,焦柳、湘黔以及隨著近年來渝懷鐵路的開通,鐵路已呈“大”字形在懷化交匯,貫穿市內11個縣(市、區);每天有50多對旅客列車始發和過境,年發送旅客342萬人次、貨物52萬噸;懷化火車編組站具有1.2萬個車皮編組能力,是中國九大鐵路編組站之一;火車可直達北京、上海、廣州、武漢、成都、昆明、重慶等大都市;公路網絡框架基本形成,市內通車裡程7800公里,320、209國道在城區交匯,320、209、319三條國道過境12個縣(市、區),滬昆、長吉高速公路穿境而過,邵懷高速已竣工通車,包茂、婁懷高速已陸續開工建設;芷江機場復航,已經開通了長沙、北京、廣州、上海、昆明航線,並將努力打造成為湖南第二大航空港,沅江水運通江達海,隨著滬昆客運專線的即將建設和渝懷鐵路的東延規劃(懷永郴和懷邵衡鐵路),芷江機場的擴建,四位一體的立體交通網絡將日臻完善,不久的將來,懷化的西進東出、北上南下將更加便捷;福州至成都、呼和浩特至北海兩條國家級通訊光纜在市區交匯。優越的區位,便捷的交通,讓懷化成為湘鄂渝黔桂五省(市、區)周邊地區重要的人才交流、物資流動、信息集散頻繁的經濟文化中心。  懷化市的由來,懷化市的前身為黔陽地區,湘黔、焦柳線原本計劃是過安江的,但由於原黔陽縣地委書記以修鐵路會佔用很多耕地,會使老百姓的生活更加窮苦,加之鐵路圖紙的丟失,最終國家決定開發距安江50多公里處的地方(如今的懷化市區)作為火車站的地址。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民初,懷化地區屬辰沅道。1949年設會同專區,1952年撤銷會同專區,設立芷江專區。1954年芷江專區改稱黔陽專區。1970年黔陽專區改稱黔陽地區,1978年地區駐地由黔陽縣遷至懷化縣榆樹灣鎮,並於1979年改懷化縣為縣級懷化市。1981年6月,黔陽地區更名為懷化地區,下轄2縣級市,5自治縣,5縣。1997撤銷原懷化地區,成立地級懷化市。

7、山西省陽泉市

1、河北省石家莊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石家莊市,舊稱石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河北省的省會,京津冀區域的中心城市,全國重要的現代服務業、生物產業基地之一,同時還是河北省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對外交流的中心。地處華北平原腹地,河北省中南部,北靠京津,西倚太行山,位於京廣鐵路、石德鐵路,石太鐵路和石太客運專線的交匯處,是重要的鐵路樞紐。是一座由近代鐵路的開通而發展起來的年輕城市。

20世紀初期,石家莊村只有93戶人家,578人,面積約0.1平方公里。1902年由法國和比利時修建的京漢鐵路從這裡經過,設立一個站點,因石家莊名氣不大,就以相距不遠的振頭鎮命名,稱為振頭站;1907年正太鐵路(正定到太原)通車,正太鐵路為了避免在滹沱河上建橋,在石家莊和京漢鐵路連接,將正太鐵路起點由正定改為石家莊,石家莊成為兩條鐵路的交匯點,並逐漸成為交通要道和商品集散地。同一年,橫跨京漢鐵路和正太鐵路的河北省第一座鐵路公路立交橋“大石橋”竣工,從此石家莊以大石橋為界分為了橋東區、橋西區。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人們常說,石家莊是一座被火車拉來的城市。石家莊與火車真是分不開了。“鐵路入地”成功之後,石家莊將成為中國第一個鐵路從地下穿過的城市。石家莊,地處河北省中南部, 環渤海灣經濟區,距北京283公里。明朝初年,是正定衛的軍屯和官莊,(公元1688年)廢除衛所軍屯制之後,石家莊才成為隸屬正定府獲鹿縣(今鹿泉市)的一個小村莊,與當時的政治中心真定城(今正定)隔滹沱河相望。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翻開《石門指南》(編寫於20世紀30年代)一書,石家莊由“村莊”到“都市”的演變歷程清晰在目:1903年京漢鐵路在石家莊村東設站,1907年正太鐵路通車,石家莊站成了兩條鐵路的交匯點。石家莊從此才開始由鄉村向城市轉變。1925年,石家莊村被改為石家市。同年,石家莊村和休門村合併,更名為石門市。1947年人民解放軍解放了這座城市後,石門市被更名為石家莊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村莊之小,在清光緒《獲鹿縣志》中有所描述,“石家莊,縣東南三十五里,街道六,廟宇六,井泉四”。就是到了20世紀初,石家莊村的面積也不足0.1平方公里,僅200戶人家,六百餘口人。

從小村莊到大城市,轉機出現在1903年—盧漢鐵路(今京廣鐵路)和正太鐵路(今石太鐵路)施工,在石家莊建了火車站,讓石家莊成為重要的交通樞紐。於是,石家莊成了中國惟一一個因鐵路而興的大城市。

百年來,火車站將這個城市一分為二,西側城市化早而且快,東側則是另一番情致。其北邊緊臨中山路,站在車站門口向西北方向望去,兩側酒店、購物中心林立,一派繁榮。往東北方走上一刻鐘,能到石家莊著名的中國南三條市場,繼續向東,是另一個購物中心—北國商城。

不只東西差異,火車成就了石家莊,也迅速為其凝結了一個城市內核—以火車站為中心,方圓20平方公里的城市中心區域,集中了省、市行政中心、文化活動中心、商業中心、醫療中心以及全國十大小商品市場中的兩個(中國南三條和新華集貿市場)。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每天,火車都從城市的心臟地帶呼嘯而過,居住在市中心的人們,享受繁華之餘也要忍受噪音。搬離市中心,你卻不得不考慮缺少各種公共資源帶來的不便。

對那些巨型機器,石家莊人寄予厚望,鐵路入地有5.2公里,之後,新的火車站會南遷。這是一項耗時、耗力、耗財的工程,但隨意問起一位石家莊人,多會得到這樣的答案:現有的核心區域能解放出來,這是城市新的希望。

2、河南省鄭州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鄭州交通、通訊發達,處於中國交通大十字架的中心位置。隴海鐵路、京廣鐵路在這裡交匯,107國道、310國道、京港澳高速公路和連霍高速公路穿境而過,鄭州新鄭國際機場與國內外30多個城市通航。擁有亞洲最大的列車編組站鄭州北站和中國最大的零擔貨物轉運站鄭州東站,有一類航空、鐵路口岸和公路二類口岸各1個,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貨物可在鄭州聯檢封關直通國外。郵政電信業務量位居中國前列,是華中地區一個鐵路、公路、航空、郵電通信兼具的綜合性核心交通通訊樞紐。鄭州優越的中心地理位置及鐵路優勢,使得從鄭州到達國內各地都非常方便快捷。隨著各項交通設施的陸續完工,鄭州將實現客專、城際鐵路、公路客運、公交、出租和航空之間的零換乘。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在現代城市的意義上,鄭州的歷史一點也不長。在20世紀之前,它都乏善可陳,直到1928年才正式建市,這在很大程度上還是拜清政府修建的那條京漢鐵路(如今的京廣線前身)所賜。1954年10月,河南省會由開封遷至鄭州。省會遷移的原因既有地理環境及交通條件的因素,也有經濟及政治因素,而鄭州由於位置適中、交通便利、經濟發展前景良好以及便於領導全省工作等優勢,使它取代了開封的省會地位。從1951年河南省會初步獲准遷至鄭州,到1952年正式確定遷移,再到1954年基本完成遷移,廣大幹部群眾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省會遷移對河南省以及鄭州、開封兩市都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京漢鐵路為什麼不選擇穿過當時的首府開封,不選擇更聲名遠播的洛陽,卻選在了當時位於這兩大城市之間的小村落?正史野史有很多說法,但比較可信的是《清史稿•交通志》上的記載,在當時工程技術和資金條件下,張之洞設計鐵路具體線路時,把黃河橋看做修築京漢鐵路最緊要的環節。開封一帶的黃河,是著名的懸河,被稱為黃河的“豆腐腰”,如果選擇從開封建橋,不但投資大,建成後風險也很大。因此,京漢鐵路線路才拐了一個彎兒,從當時附近的花園口穿過黃河南下,至於另外一個名城洛陽則偏西距離稍遠也被放棄。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當年張之洞筆下那道彎開啟了鄭州這座城市20世紀的城市化歷史。1949年以後,鄭州取代開封成了河南的省會,鄭州下轄的新鄭、中牟、鞏義都比鄭州有名氣,歷史上鄭州只不過是一個小村鎮吧了!一個靠鐵路樞紐發展起來的城市,硬要吹說是古都!

少林寺自古都是人家洛陽的,登封少林寺是北魏孝文帝在洛陽建的,少林棍僧救唐王也是因為洛陽,鞏義和登封作為河洛文化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解放後卻被鄭州搶去。登封的少林寺是北魏太和年間修建的,是為了供養一位西域的高僧,至於達摩為什麼來登封也是這個道理,嵩洛之地是中國的佛教中心,這是因為洛陽長期為都的原因,少林寺就是皇家寺院,其他少林和洛陽的關係,你自己去翻書看看再來說. 現在少林寺還有一碑寫明瞭拓拔氏立的少林,登封又有多少東漢,隋唐武周,北宋的東西和洛陽沒關係?理直氣壯的說少林是鄭州的。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歷史也似乎是跟河南人開了一個玩笑,承載著一億人口的中原腹地,現代化生長並沒有從那些有著悠久城市史的地方開始,而是從一片白紙上起步。這一切很大程度上都應該歸功於那條京廣線。被這條鐵路線改變命運的遠不止鄭州一座城市,鐵路還塑造了另外一批新興城市,比如新鄉、漯河、駐馬店等。歷史上,中原曾是名城薈萃,比如洛陽、開封、安陽、周口、南陽等等,如今卻都因遠離了現代交通大動脈,而落伍於整個國家的現代化轉型。

3、江西省鷹潭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鷹潭市是江西省下轄的一個地級市,是中國重要的鐵路樞紐,是滬昆鐵路、鷹廈鐵路、皖贛鐵路的交匯點。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1957年因建設鷹廈鐵路,1958年復為貴溪縣轄鎮。1960年再次升為縣級鎮,由上饒專區直轄。1979年改鎮為縣級鷹潭市,屬上饒地區。

1983年以原鷹潭市、貴溪、餘江2縣設地級鷹潭市,原縣級鷹潭市境置月湖區。1996年貴溪撤縣設市。

鷹潭站是江西省唯一一個特等站。特等站是中國鐵路車站中最高等級的車站。全國擁有此殊榮的特等站如下:黑龍江牡丹江站、河北山海關站、豐臺站、河北石家莊站 、山西大同站、 甘肅蘭州西站等。鄧稱讚鷹潭“是個好口子”!,就是因為鷹潭的地理位置非常優越,交通非常便捷。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鷹潭站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鷹廈鐵路,又稱鷹廈線,是中國東南部地區最重要的鐵路主幹線。它北起江西鷹潭,南至福建廈門,全長694公里。它在鷹潭與浙贛鐵路交匯,另外,在南平市的來舟有一支線通往福州,被稱作來福鐵路。鷹廈鐵路於1954年動工興建,1957年竣工通車,是江西北部進入福建的唯一鐵路幹線,由此促進了鷹潭地區交通大發展。  浙贛、皖贛、鷹廈三條鐵路幹線在鷹潭縱橫交匯,貫通大江南北;206、320國道和311高速公路(滬昆高速)和濟廣高速橫貫全境,迎來送往四方賓朋;江西五大水系之一的信江,向西流入鄱陽湖與長江水系貫通,維繫八方情感。鷹潭已建成鐵路和公路的“雙樞紐”。

4、安徽省蚌埠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蚌埠市,簡稱蚌,別名珠城。是安徽省下轄的一個地級市、全國重要樞紐城市、皖北地區的商貿中心與加工製造業中心和郵電通訊指揮調度中心。位於華北平原南端京滬鐵路和淮南鐵路的交匯點,同時也是安徽最大的高鐵樞紐,京滬高鐵、合福高鐵(合蚌高鐵段)在蚌埠交匯。地處中國南北分界線,淮河穿城而過,臨近鳳陽、南京。由於古代盛產河蚌珍珠,從而得名“珠城”。1947年初蚌埠設市,直屬安徽省,是安徽省第一個設市的城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一百年前,津浦鐵路開通,蚌埠由一個淮畔小漁村變成了一座美麗的城市;一百年後,蚌埠再一次因鐵路站在了發展的“高速路口”。2010年12月3日,在京滬高鐵棗莊至蚌埠先導段上,新一代高速動車組飆出486.1公里時速,再次刷新世界鐵路運營史上的最高紀錄。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比起蘇南的蘇、錫、常,同是地級市的蚌埠無論是城市面貌、GDP總量,都落後不少。不過,高鐵站的落地,又讓“鐵路之城”蚌埠燃起了新的激情。蚌埠人相信,京滬高鐵開通後,將大大拉近蚌埠與京、滬的距離;同時,合蚌高鐵、京福(北京到福州,經過蚌埠)高鐵也已相繼開工,蚌埠又將成為高鐵樞紐之一。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火車拉來的城市

蚌埠地處津浦鐵路南段浦口到徐州的中點,不管南北哪頭髮車,當晚只能到達蚌埠,火車均需在這裡加煤加水,旅客在這裡住宿休息。這樣,蚌埠就自然地形成了“宿站”。1911年5月,津浦鐵路局正式設立蚌埠車站。

“蚌埠起於交通、興於商貿,發展繁榮與鐵路建設息息相關,被形象地稱作‘火車拉來的城市’。

5、河北省廊坊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廊坊市是河北省下轄的一個地級市,地處河北省中部,北京、天津兩大直轄市之間,環渤海經濟區腹地。距離北京市區和天津市區40公里和60公里,距離首都機場和天津港70公里和100公里,城市定位是京津冀城鎮群中重要區域中心城市,承接京津部分城市功能,以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為主的生態宜居名城。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十九世紀初廊坊還是一個偏僻小村,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京山鐵路建成通車,並在此設站,之後才漸成集鎮。清朝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英軍首領西摩爾率英、美、法、德、俄、意、日、奧八國聯軍沿京山鐵路北侵,義和團奮起迎擊,取得了震驚中外的“廊坊大捷”。到1937年“七、七事變”前夕,城區面積0.4平方公里,人口近4千。已建有“三角地”、東南西北四條主街及東小街、南小街。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1981年河北省天津地區改名為廊坊地區,廊坊鎮升為縣級廊坊市;1989年廊坊地區與廊坊市合併,撤消縣級廊坊市,改設縣級安次區,地市合併後設地級廊坊市。


6、湖南省懷化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在共和國版圖上,懷化是一座正在崛起的年輕城市。她沒有七十年代東部沿海地區的特區政策,也沒有九十年代西部開發時的特別優惠,靠的是從縱貫東西南北的湘黔鐵路、枝柳鐵路開始創造的奇蹟。而今,焦柳、湘黔以及隨著近年來渝懷鐵路的開通,鐵路已呈“大”字形在懷化交匯,貫穿市內11個縣(市、區);每天有50多對旅客列車始發和過境,年發送旅客342萬人次、貨物52萬噸;懷化火車編組站具有1.2萬個車皮編組能力,是中國九大鐵路編組站之一;火車可直達北京、上海、廣州、武漢、成都、昆明、重慶等大都市;公路網絡框架基本形成,市內通車裡程7800公里,320、209國道在城區交匯,320、209、319三條國道過境12個縣(市、區),滬昆、長吉高速公路穿境而過,邵懷高速已竣工通車,包茂、婁懷高速已陸續開工建設;芷江機場復航,已經開通了長沙、北京、廣州、上海、昆明航線,並將努力打造成為湖南第二大航空港,沅江水運通江達海,隨著滬昆客運專線的即將建設和渝懷鐵路的東延規劃(懷永郴和懷邵衡鐵路),芷江機場的擴建,四位一體的立體交通網絡將日臻完善,不久的將來,懷化的西進東出、北上南下將更加便捷;福州至成都、呼和浩特至北海兩條國家級通訊光纜在市區交匯。優越的區位,便捷的交通,讓懷化成為湘鄂渝黔桂五省(市、區)周邊地區重要的人才交流、物資流動、信息集散頻繁的經濟文化中心。  懷化市的由來,懷化市的前身為黔陽地區,湘黔、焦柳線原本計劃是過安江的,但由於原黔陽縣地委書記以修鐵路會佔用很多耕地,會使老百姓的生活更加窮苦,加之鐵路圖紙的丟失,最終國家決定開發距安江50多公里處的地方(如今的懷化市區)作為火車站的地址。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民初,懷化地區屬辰沅道。1949年設會同專區,1952年撤銷會同專區,設立芷江專區。1954年芷江專區改稱黔陽專區。1970年黔陽專區改稱黔陽地區,1978年地區駐地由黔陽縣遷至懷化縣榆樹灣鎮,並於1979年改懷化縣為縣級懷化市。1981年6月,黔陽地區更名為懷化地區,下轄2縣級市,5自治縣,5縣。1997撤銷原懷化地區,成立地級懷化市。

7、山西省陽泉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陽泉市位於中國山西省東部,太行山脈西側,是山西省下轄的一個地級市。

1900年前,現在的陽泉市區是平定州境內的一個名叫“漾泉”的小山村,也有人認為,這裡只是一片名為沙江口的荒灘。

1903年石太鐵路通車後,採礦業隨之興起。

民初,改平定州為平定縣,陽泉歸轄於平定縣。

1936年,陽泉附近形成了3萬餘人的小鎮。

1947年,設立陽泉市,但轄區不包括平定縣和盂縣。

1983年,平定縣、盂縣歸轄於陽泉市。

1、河北省石家莊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石家莊市,舊稱石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河北省的省會,京津冀區域的中心城市,全國重要的現代服務業、生物產業基地之一,同時還是河北省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對外交流的中心。地處華北平原腹地,河北省中南部,北靠京津,西倚太行山,位於京廣鐵路、石德鐵路,石太鐵路和石太客運專線的交匯處,是重要的鐵路樞紐。是一座由近代鐵路的開通而發展起來的年輕城市。

20世紀初期,石家莊村只有93戶人家,578人,面積約0.1平方公里。1902年由法國和比利時修建的京漢鐵路從這裡經過,設立一個站點,因石家莊名氣不大,就以相距不遠的振頭鎮命名,稱為振頭站;1907年正太鐵路(正定到太原)通車,正太鐵路為了避免在滹沱河上建橋,在石家莊和京漢鐵路連接,將正太鐵路起點由正定改為石家莊,石家莊成為兩條鐵路的交匯點,並逐漸成為交通要道和商品集散地。同一年,橫跨京漢鐵路和正太鐵路的河北省第一座鐵路公路立交橋“大石橋”竣工,從此石家莊以大石橋為界分為了橋東區、橋西區。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人們常說,石家莊是一座被火車拉來的城市。石家莊與火車真是分不開了。“鐵路入地”成功之後,石家莊將成為中國第一個鐵路從地下穿過的城市。石家莊,地處河北省中南部, 環渤海灣經濟區,距北京283公里。明朝初年,是正定衛的軍屯和官莊,(公元1688年)廢除衛所軍屯制之後,石家莊才成為隸屬正定府獲鹿縣(今鹿泉市)的一個小村莊,與當時的政治中心真定城(今正定)隔滹沱河相望。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翻開《石門指南》(編寫於20世紀30年代)一書,石家莊由“村莊”到“都市”的演變歷程清晰在目:1903年京漢鐵路在石家莊村東設站,1907年正太鐵路通車,石家莊站成了兩條鐵路的交匯點。石家莊從此才開始由鄉村向城市轉變。1925年,石家莊村被改為石家市。同年,石家莊村和休門村合併,更名為石門市。1947年人民解放軍解放了這座城市後,石門市被更名為石家莊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村莊之小,在清光緒《獲鹿縣志》中有所描述,“石家莊,縣東南三十五里,街道六,廟宇六,井泉四”。就是到了20世紀初,石家莊村的面積也不足0.1平方公里,僅200戶人家,六百餘口人。

從小村莊到大城市,轉機出現在1903年—盧漢鐵路(今京廣鐵路)和正太鐵路(今石太鐵路)施工,在石家莊建了火車站,讓石家莊成為重要的交通樞紐。於是,石家莊成了中國惟一一個因鐵路而興的大城市。

百年來,火車站將這個城市一分為二,西側城市化早而且快,東側則是另一番情致。其北邊緊臨中山路,站在車站門口向西北方向望去,兩側酒店、購物中心林立,一派繁榮。往東北方走上一刻鐘,能到石家莊著名的中國南三條市場,繼續向東,是另一個購物中心—北國商城。

不只東西差異,火車成就了石家莊,也迅速為其凝結了一個城市內核—以火車站為中心,方圓20平方公里的城市中心區域,集中了省、市行政中心、文化活動中心、商業中心、醫療中心以及全國十大小商品市場中的兩個(中國南三條和新華集貿市場)。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每天,火車都從城市的心臟地帶呼嘯而過,居住在市中心的人們,享受繁華之餘也要忍受噪音。搬離市中心,你卻不得不考慮缺少各種公共資源帶來的不便。

對那些巨型機器,石家莊人寄予厚望,鐵路入地有5.2公里,之後,新的火車站會南遷。這是一項耗時、耗力、耗財的工程,但隨意問起一位石家莊人,多會得到這樣的答案:現有的核心區域能解放出來,這是城市新的希望。

2、河南省鄭州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鄭州交通、通訊發達,處於中國交通大十字架的中心位置。隴海鐵路、京廣鐵路在這裡交匯,107國道、310國道、京港澳高速公路和連霍高速公路穿境而過,鄭州新鄭國際機場與國內外30多個城市通航。擁有亞洲最大的列車編組站鄭州北站和中國最大的零擔貨物轉運站鄭州東站,有一類航空、鐵路口岸和公路二類口岸各1個,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貨物可在鄭州聯檢封關直通國外。郵政電信業務量位居中國前列,是華中地區一個鐵路、公路、航空、郵電通信兼具的綜合性核心交通通訊樞紐。鄭州優越的中心地理位置及鐵路優勢,使得從鄭州到達國內各地都非常方便快捷。隨著各項交通設施的陸續完工,鄭州將實現客專、城際鐵路、公路客運、公交、出租和航空之間的零換乘。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在現代城市的意義上,鄭州的歷史一點也不長。在20世紀之前,它都乏善可陳,直到1928年才正式建市,這在很大程度上還是拜清政府修建的那條京漢鐵路(如今的京廣線前身)所賜。1954年10月,河南省會由開封遷至鄭州。省會遷移的原因既有地理環境及交通條件的因素,也有經濟及政治因素,而鄭州由於位置適中、交通便利、經濟發展前景良好以及便於領導全省工作等優勢,使它取代了開封的省會地位。從1951年河南省會初步獲准遷至鄭州,到1952年正式確定遷移,再到1954年基本完成遷移,廣大幹部群眾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省會遷移對河南省以及鄭州、開封兩市都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京漢鐵路為什麼不選擇穿過當時的首府開封,不選擇更聲名遠播的洛陽,卻選在了當時位於這兩大城市之間的小村落?正史野史有很多說法,但比較可信的是《清史稿•交通志》上的記載,在當時工程技術和資金條件下,張之洞設計鐵路具體線路時,把黃河橋看做修築京漢鐵路最緊要的環節。開封一帶的黃河,是著名的懸河,被稱為黃河的“豆腐腰”,如果選擇從開封建橋,不但投資大,建成後風險也很大。因此,京漢鐵路線路才拐了一個彎兒,從當時附近的花園口穿過黃河南下,至於另外一個名城洛陽則偏西距離稍遠也被放棄。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當年張之洞筆下那道彎開啟了鄭州這座城市20世紀的城市化歷史。1949年以後,鄭州取代開封成了河南的省會,鄭州下轄的新鄭、中牟、鞏義都比鄭州有名氣,歷史上鄭州只不過是一個小村鎮吧了!一個靠鐵路樞紐發展起來的城市,硬要吹說是古都!

少林寺自古都是人家洛陽的,登封少林寺是北魏孝文帝在洛陽建的,少林棍僧救唐王也是因為洛陽,鞏義和登封作為河洛文化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解放後卻被鄭州搶去。登封的少林寺是北魏太和年間修建的,是為了供養一位西域的高僧,至於達摩為什麼來登封也是這個道理,嵩洛之地是中國的佛教中心,這是因為洛陽長期為都的原因,少林寺就是皇家寺院,其他少林和洛陽的關係,你自己去翻書看看再來說. 現在少林寺還有一碑寫明瞭拓拔氏立的少林,登封又有多少東漢,隋唐武周,北宋的東西和洛陽沒關係?理直氣壯的說少林是鄭州的。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歷史也似乎是跟河南人開了一個玩笑,承載著一億人口的中原腹地,現代化生長並沒有從那些有著悠久城市史的地方開始,而是從一片白紙上起步。這一切很大程度上都應該歸功於那條京廣線。被這條鐵路線改變命運的遠不止鄭州一座城市,鐵路還塑造了另外一批新興城市,比如新鄉、漯河、駐馬店等。歷史上,中原曾是名城薈萃,比如洛陽、開封、安陽、周口、南陽等等,如今卻都因遠離了現代交通大動脈,而落伍於整個國家的現代化轉型。

3、江西省鷹潭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鷹潭市是江西省下轄的一個地級市,是中國重要的鐵路樞紐,是滬昆鐵路、鷹廈鐵路、皖贛鐵路的交匯點。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1957年因建設鷹廈鐵路,1958年復為貴溪縣轄鎮。1960年再次升為縣級鎮,由上饒專區直轄。1979年改鎮為縣級鷹潭市,屬上饒地區。

1983年以原鷹潭市、貴溪、餘江2縣設地級鷹潭市,原縣級鷹潭市境置月湖區。1996年貴溪撤縣設市。

鷹潭站是江西省唯一一個特等站。特等站是中國鐵路車站中最高等級的車站。全國擁有此殊榮的特等站如下:黑龍江牡丹江站、河北山海關站、豐臺站、河北石家莊站 、山西大同站、 甘肅蘭州西站等。鄧稱讚鷹潭“是個好口子”!,就是因為鷹潭的地理位置非常優越,交通非常便捷。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鷹潭站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鷹廈鐵路,又稱鷹廈線,是中國東南部地區最重要的鐵路主幹線。它北起江西鷹潭,南至福建廈門,全長694公里。它在鷹潭與浙贛鐵路交匯,另外,在南平市的來舟有一支線通往福州,被稱作來福鐵路。鷹廈鐵路於1954年動工興建,1957年竣工通車,是江西北部進入福建的唯一鐵路幹線,由此促進了鷹潭地區交通大發展。  浙贛、皖贛、鷹廈三條鐵路幹線在鷹潭縱橫交匯,貫通大江南北;206、320國道和311高速公路(滬昆高速)和濟廣高速橫貫全境,迎來送往四方賓朋;江西五大水系之一的信江,向西流入鄱陽湖與長江水系貫通,維繫八方情感。鷹潭已建成鐵路和公路的“雙樞紐”。

4、安徽省蚌埠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蚌埠市,簡稱蚌,別名珠城。是安徽省下轄的一個地級市、全國重要樞紐城市、皖北地區的商貿中心與加工製造業中心和郵電通訊指揮調度中心。位於華北平原南端京滬鐵路和淮南鐵路的交匯點,同時也是安徽最大的高鐵樞紐,京滬高鐵、合福高鐵(合蚌高鐵段)在蚌埠交匯。地處中國南北分界線,淮河穿城而過,臨近鳳陽、南京。由於古代盛產河蚌珍珠,從而得名“珠城”。1947年初蚌埠設市,直屬安徽省,是安徽省第一個設市的城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一百年前,津浦鐵路開通,蚌埠由一個淮畔小漁村變成了一座美麗的城市;一百年後,蚌埠再一次因鐵路站在了發展的“高速路口”。2010年12月3日,在京滬高鐵棗莊至蚌埠先導段上,新一代高速動車組飆出486.1公里時速,再次刷新世界鐵路運營史上的最高紀錄。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比起蘇南的蘇、錫、常,同是地級市的蚌埠無論是城市面貌、GDP總量,都落後不少。不過,高鐵站的落地,又讓“鐵路之城”蚌埠燃起了新的激情。蚌埠人相信,京滬高鐵開通後,將大大拉近蚌埠與京、滬的距離;同時,合蚌高鐵、京福(北京到福州,經過蚌埠)高鐵也已相繼開工,蚌埠又將成為高鐵樞紐之一。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火車拉來的城市

蚌埠地處津浦鐵路南段浦口到徐州的中點,不管南北哪頭髮車,當晚只能到達蚌埠,火車均需在這裡加煤加水,旅客在這裡住宿休息。這樣,蚌埠就自然地形成了“宿站”。1911年5月,津浦鐵路局正式設立蚌埠車站。

“蚌埠起於交通、興於商貿,發展繁榮與鐵路建設息息相關,被形象地稱作‘火車拉來的城市’。

5、河北省廊坊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廊坊市是河北省下轄的一個地級市,地處河北省中部,北京、天津兩大直轄市之間,環渤海經濟區腹地。距離北京市區和天津市區40公里和60公里,距離首都機場和天津港70公里和100公里,城市定位是京津冀城鎮群中重要區域中心城市,承接京津部分城市功能,以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為主的生態宜居名城。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十九世紀初廊坊還是一個偏僻小村,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京山鐵路建成通車,並在此設站,之後才漸成集鎮。清朝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英軍首領西摩爾率英、美、法、德、俄、意、日、奧八國聯軍沿京山鐵路北侵,義和團奮起迎擊,取得了震驚中外的“廊坊大捷”。到1937年“七、七事變”前夕,城區面積0.4平方公里,人口近4千。已建有“三角地”、東南西北四條主街及東小街、南小街。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1981年河北省天津地區改名為廊坊地區,廊坊鎮升為縣級廊坊市;1989年廊坊地區與廊坊市合併,撤消縣級廊坊市,改設縣級安次區,地市合併後設地級廊坊市。


6、湖南省懷化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在共和國版圖上,懷化是一座正在崛起的年輕城市。她沒有七十年代東部沿海地區的特區政策,也沒有九十年代西部開發時的特別優惠,靠的是從縱貫東西南北的湘黔鐵路、枝柳鐵路開始創造的奇蹟。而今,焦柳、湘黔以及隨著近年來渝懷鐵路的開通,鐵路已呈“大”字形在懷化交匯,貫穿市內11個縣(市、區);每天有50多對旅客列車始發和過境,年發送旅客342萬人次、貨物52萬噸;懷化火車編組站具有1.2萬個車皮編組能力,是中國九大鐵路編組站之一;火車可直達北京、上海、廣州、武漢、成都、昆明、重慶等大都市;公路網絡框架基本形成,市內通車裡程7800公里,320、209國道在城區交匯,320、209、319三條國道過境12個縣(市、區),滬昆、長吉高速公路穿境而過,邵懷高速已竣工通車,包茂、婁懷高速已陸續開工建設;芷江機場復航,已經開通了長沙、北京、廣州、上海、昆明航線,並將努力打造成為湖南第二大航空港,沅江水運通江達海,隨著滬昆客運專線的即將建設和渝懷鐵路的東延規劃(懷永郴和懷邵衡鐵路),芷江機場的擴建,四位一體的立體交通網絡將日臻完善,不久的將來,懷化的西進東出、北上南下將更加便捷;福州至成都、呼和浩特至北海兩條國家級通訊光纜在市區交匯。優越的區位,便捷的交通,讓懷化成為湘鄂渝黔桂五省(市、區)周邊地區重要的人才交流、物資流動、信息集散頻繁的經濟文化中心。  懷化市的由來,懷化市的前身為黔陽地區,湘黔、焦柳線原本計劃是過安江的,但由於原黔陽縣地委書記以修鐵路會佔用很多耕地,會使老百姓的生活更加窮苦,加之鐵路圖紙的丟失,最終國家決定開發距安江50多公里處的地方(如今的懷化市區)作為火車站的地址。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民初,懷化地區屬辰沅道。1949年設會同專區,1952年撤銷會同專區,設立芷江專區。1954年芷江專區改稱黔陽專區。1970年黔陽專區改稱黔陽地區,1978年地區駐地由黔陽縣遷至懷化縣榆樹灣鎮,並於1979年改懷化縣為縣級懷化市。1981年6月,黔陽地區更名為懷化地區,下轄2縣級市,5自治縣,5縣。1997撤銷原懷化地區,成立地級懷化市。

7、山西省陽泉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陽泉市位於中國山西省東部,太行山脈西側,是山西省下轄的一個地級市。

1900年前,現在的陽泉市區是平定州境內的一個名叫“漾泉”的小山村,也有人認為,這裡只是一片名為沙江口的荒灘。

1903年石太鐵路通車後,採礦業隨之興起。

民初,改平定州為平定縣,陽泉歸轄於平定縣。

1936年,陽泉附近形成了3萬餘人的小鎮。

1947年,設立陽泉市,但轄區不包括平定縣和盂縣。

1983年,平定縣、盂縣歸轄於陽泉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1905年,正太鐵路在陽泉設站。隨著交通運輸的發展,一批採掘、冶煉企業相繼成立,使陽泉站為山西近代工業的發祥地之一。隨後,以陽泉站為中心,聚集行商坐賈,逐步成為山西東部地區和連結晉冀兩省的商品集散地。1947年5月2日,陽泉解放,正式建制為陽泉市。

土生土長的陽泉人,也許更能體會到陽泉火車站的真正意義。陽泉能從一百餘年前的一個小村莊發展成地級大都市,鐵路功不可沒。1906年9月,石太鐵路的前身正太鐵路正式通車,“全程243公里,設大小車站34個。在陽泉境內有69公里,由東向西設娘子關、陽泉等10個車站,開啟了陽泉由鄉村向城市化發展的進程……由於陽泉火車站的誕生和發展,才真正孕育了陽泉這座新型的能源重化工城市,並使之成為享譽中外的煤城,促進了山西全省經濟和社會的騰飛與振興。

8、內蒙古二連浩特市

1、河北省石家莊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石家莊市,舊稱石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河北省的省會,京津冀區域的中心城市,全國重要的現代服務業、生物產業基地之一,同時還是河北省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對外交流的中心。地處華北平原腹地,河北省中南部,北靠京津,西倚太行山,位於京廣鐵路、石德鐵路,石太鐵路和石太客運專線的交匯處,是重要的鐵路樞紐。是一座由近代鐵路的開通而發展起來的年輕城市。

20世紀初期,石家莊村只有93戶人家,578人,面積約0.1平方公里。1902年由法國和比利時修建的京漢鐵路從這裡經過,設立一個站點,因石家莊名氣不大,就以相距不遠的振頭鎮命名,稱為振頭站;1907年正太鐵路(正定到太原)通車,正太鐵路為了避免在滹沱河上建橋,在石家莊和京漢鐵路連接,將正太鐵路起點由正定改為石家莊,石家莊成為兩條鐵路的交匯點,並逐漸成為交通要道和商品集散地。同一年,橫跨京漢鐵路和正太鐵路的河北省第一座鐵路公路立交橋“大石橋”竣工,從此石家莊以大石橋為界分為了橋東區、橋西區。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人們常說,石家莊是一座被火車拉來的城市。石家莊與火車真是分不開了。“鐵路入地”成功之後,石家莊將成為中國第一個鐵路從地下穿過的城市。石家莊,地處河北省中南部, 環渤海灣經濟區,距北京283公里。明朝初年,是正定衛的軍屯和官莊,(公元1688年)廢除衛所軍屯制之後,石家莊才成為隸屬正定府獲鹿縣(今鹿泉市)的一個小村莊,與當時的政治中心真定城(今正定)隔滹沱河相望。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翻開《石門指南》(編寫於20世紀30年代)一書,石家莊由“村莊”到“都市”的演變歷程清晰在目:1903年京漢鐵路在石家莊村東設站,1907年正太鐵路通車,石家莊站成了兩條鐵路的交匯點。石家莊從此才開始由鄉村向城市轉變。1925年,石家莊村被改為石家市。同年,石家莊村和休門村合併,更名為石門市。1947年人民解放軍解放了這座城市後,石門市被更名為石家莊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村莊之小,在清光緒《獲鹿縣志》中有所描述,“石家莊,縣東南三十五里,街道六,廟宇六,井泉四”。就是到了20世紀初,石家莊村的面積也不足0.1平方公里,僅200戶人家,六百餘口人。

從小村莊到大城市,轉機出現在1903年—盧漢鐵路(今京廣鐵路)和正太鐵路(今石太鐵路)施工,在石家莊建了火車站,讓石家莊成為重要的交通樞紐。於是,石家莊成了中國惟一一個因鐵路而興的大城市。

百年來,火車站將這個城市一分為二,西側城市化早而且快,東側則是另一番情致。其北邊緊臨中山路,站在車站門口向西北方向望去,兩側酒店、購物中心林立,一派繁榮。往東北方走上一刻鐘,能到石家莊著名的中國南三條市場,繼續向東,是另一個購物中心—北國商城。

不只東西差異,火車成就了石家莊,也迅速為其凝結了一個城市內核—以火車站為中心,方圓20平方公里的城市中心區域,集中了省、市行政中心、文化活動中心、商業中心、醫療中心以及全國十大小商品市場中的兩個(中國南三條和新華集貿市場)。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每天,火車都從城市的心臟地帶呼嘯而過,居住在市中心的人們,享受繁華之餘也要忍受噪音。搬離市中心,你卻不得不考慮缺少各種公共資源帶來的不便。

對那些巨型機器,石家莊人寄予厚望,鐵路入地有5.2公里,之後,新的火車站會南遷。這是一項耗時、耗力、耗財的工程,但隨意問起一位石家莊人,多會得到這樣的答案:現有的核心區域能解放出來,這是城市新的希望。

2、河南省鄭州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鄭州交通、通訊發達,處於中國交通大十字架的中心位置。隴海鐵路、京廣鐵路在這裡交匯,107國道、310國道、京港澳高速公路和連霍高速公路穿境而過,鄭州新鄭國際機場與國內外30多個城市通航。擁有亞洲最大的列車編組站鄭州北站和中國最大的零擔貨物轉運站鄭州東站,有一類航空、鐵路口岸和公路二類口岸各1個,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貨物可在鄭州聯檢封關直通國外。郵政電信業務量位居中國前列,是華中地區一個鐵路、公路、航空、郵電通信兼具的綜合性核心交通通訊樞紐。鄭州優越的中心地理位置及鐵路優勢,使得從鄭州到達國內各地都非常方便快捷。隨著各項交通設施的陸續完工,鄭州將實現客專、城際鐵路、公路客運、公交、出租和航空之間的零換乘。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在現代城市的意義上,鄭州的歷史一點也不長。在20世紀之前,它都乏善可陳,直到1928年才正式建市,這在很大程度上還是拜清政府修建的那條京漢鐵路(如今的京廣線前身)所賜。1954年10月,河南省會由開封遷至鄭州。省會遷移的原因既有地理環境及交通條件的因素,也有經濟及政治因素,而鄭州由於位置適中、交通便利、經濟發展前景良好以及便於領導全省工作等優勢,使它取代了開封的省會地位。從1951年河南省會初步獲准遷至鄭州,到1952年正式確定遷移,再到1954年基本完成遷移,廣大幹部群眾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省會遷移對河南省以及鄭州、開封兩市都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京漢鐵路為什麼不選擇穿過當時的首府開封,不選擇更聲名遠播的洛陽,卻選在了當時位於這兩大城市之間的小村落?正史野史有很多說法,但比較可信的是《清史稿•交通志》上的記載,在當時工程技術和資金條件下,張之洞設計鐵路具體線路時,把黃河橋看做修築京漢鐵路最緊要的環節。開封一帶的黃河,是著名的懸河,被稱為黃河的“豆腐腰”,如果選擇從開封建橋,不但投資大,建成後風險也很大。因此,京漢鐵路線路才拐了一個彎兒,從當時附近的花園口穿過黃河南下,至於另外一個名城洛陽則偏西距離稍遠也被放棄。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當年張之洞筆下那道彎開啟了鄭州這座城市20世紀的城市化歷史。1949年以後,鄭州取代開封成了河南的省會,鄭州下轄的新鄭、中牟、鞏義都比鄭州有名氣,歷史上鄭州只不過是一個小村鎮吧了!一個靠鐵路樞紐發展起來的城市,硬要吹說是古都!

少林寺自古都是人家洛陽的,登封少林寺是北魏孝文帝在洛陽建的,少林棍僧救唐王也是因為洛陽,鞏義和登封作為河洛文化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解放後卻被鄭州搶去。登封的少林寺是北魏太和年間修建的,是為了供養一位西域的高僧,至於達摩為什麼來登封也是這個道理,嵩洛之地是中國的佛教中心,這是因為洛陽長期為都的原因,少林寺就是皇家寺院,其他少林和洛陽的關係,你自己去翻書看看再來說. 現在少林寺還有一碑寫明瞭拓拔氏立的少林,登封又有多少東漢,隋唐武周,北宋的東西和洛陽沒關係?理直氣壯的說少林是鄭州的。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歷史也似乎是跟河南人開了一個玩笑,承載著一億人口的中原腹地,現代化生長並沒有從那些有著悠久城市史的地方開始,而是從一片白紙上起步。這一切很大程度上都應該歸功於那條京廣線。被這條鐵路線改變命運的遠不止鄭州一座城市,鐵路還塑造了另外一批新興城市,比如新鄉、漯河、駐馬店等。歷史上,中原曾是名城薈萃,比如洛陽、開封、安陽、周口、南陽等等,如今卻都因遠離了現代交通大動脈,而落伍於整個國家的現代化轉型。

3、江西省鷹潭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鷹潭市是江西省下轄的一個地級市,是中國重要的鐵路樞紐,是滬昆鐵路、鷹廈鐵路、皖贛鐵路的交匯點。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1957年因建設鷹廈鐵路,1958年復為貴溪縣轄鎮。1960年再次升為縣級鎮,由上饒專區直轄。1979年改鎮為縣級鷹潭市,屬上饒地區。

1983年以原鷹潭市、貴溪、餘江2縣設地級鷹潭市,原縣級鷹潭市境置月湖區。1996年貴溪撤縣設市。

鷹潭站是江西省唯一一個特等站。特等站是中國鐵路車站中最高等級的車站。全國擁有此殊榮的特等站如下:黑龍江牡丹江站、河北山海關站、豐臺站、河北石家莊站 、山西大同站、 甘肅蘭州西站等。鄧稱讚鷹潭“是個好口子”!,就是因為鷹潭的地理位置非常優越,交通非常便捷。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鷹潭站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鷹廈鐵路,又稱鷹廈線,是中國東南部地區最重要的鐵路主幹線。它北起江西鷹潭,南至福建廈門,全長694公里。它在鷹潭與浙贛鐵路交匯,另外,在南平市的來舟有一支線通往福州,被稱作來福鐵路。鷹廈鐵路於1954年動工興建,1957年竣工通車,是江西北部進入福建的唯一鐵路幹線,由此促進了鷹潭地區交通大發展。  浙贛、皖贛、鷹廈三條鐵路幹線在鷹潭縱橫交匯,貫通大江南北;206、320國道和311高速公路(滬昆高速)和濟廣高速橫貫全境,迎來送往四方賓朋;江西五大水系之一的信江,向西流入鄱陽湖與長江水系貫通,維繫八方情感。鷹潭已建成鐵路和公路的“雙樞紐”。

4、安徽省蚌埠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蚌埠市,簡稱蚌,別名珠城。是安徽省下轄的一個地級市、全國重要樞紐城市、皖北地區的商貿中心與加工製造業中心和郵電通訊指揮調度中心。位於華北平原南端京滬鐵路和淮南鐵路的交匯點,同時也是安徽最大的高鐵樞紐,京滬高鐵、合福高鐵(合蚌高鐵段)在蚌埠交匯。地處中國南北分界線,淮河穿城而過,臨近鳳陽、南京。由於古代盛產河蚌珍珠,從而得名“珠城”。1947年初蚌埠設市,直屬安徽省,是安徽省第一個設市的城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一百年前,津浦鐵路開通,蚌埠由一個淮畔小漁村變成了一座美麗的城市;一百年後,蚌埠再一次因鐵路站在了發展的“高速路口”。2010年12月3日,在京滬高鐵棗莊至蚌埠先導段上,新一代高速動車組飆出486.1公里時速,再次刷新世界鐵路運營史上的最高紀錄。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比起蘇南的蘇、錫、常,同是地級市的蚌埠無論是城市面貌、GDP總量,都落後不少。不過,高鐵站的落地,又讓“鐵路之城”蚌埠燃起了新的激情。蚌埠人相信,京滬高鐵開通後,將大大拉近蚌埠與京、滬的距離;同時,合蚌高鐵、京福(北京到福州,經過蚌埠)高鐵也已相繼開工,蚌埠又將成為高鐵樞紐之一。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火車拉來的城市

蚌埠地處津浦鐵路南段浦口到徐州的中點,不管南北哪頭髮車,當晚只能到達蚌埠,火車均需在這裡加煤加水,旅客在這裡住宿休息。這樣,蚌埠就自然地形成了“宿站”。1911年5月,津浦鐵路局正式設立蚌埠車站。

“蚌埠起於交通、興於商貿,發展繁榮與鐵路建設息息相關,被形象地稱作‘火車拉來的城市’。

5、河北省廊坊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廊坊市是河北省下轄的一個地級市,地處河北省中部,北京、天津兩大直轄市之間,環渤海經濟區腹地。距離北京市區和天津市區40公里和60公里,距離首都機場和天津港70公里和100公里,城市定位是京津冀城鎮群中重要區域中心城市,承接京津部分城市功能,以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為主的生態宜居名城。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十九世紀初廊坊還是一個偏僻小村,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京山鐵路建成通車,並在此設站,之後才漸成集鎮。清朝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英軍首領西摩爾率英、美、法、德、俄、意、日、奧八國聯軍沿京山鐵路北侵,義和團奮起迎擊,取得了震驚中外的“廊坊大捷”。到1937年“七、七事變”前夕,城區面積0.4平方公里,人口近4千。已建有“三角地”、東南西北四條主街及東小街、南小街。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1981年河北省天津地區改名為廊坊地區,廊坊鎮升為縣級廊坊市;1989年廊坊地區與廊坊市合併,撤消縣級廊坊市,改設縣級安次區,地市合併後設地級廊坊市。


6、湖南省懷化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在共和國版圖上,懷化是一座正在崛起的年輕城市。她沒有七十年代東部沿海地區的特區政策,也沒有九十年代西部開發時的特別優惠,靠的是從縱貫東西南北的湘黔鐵路、枝柳鐵路開始創造的奇蹟。而今,焦柳、湘黔以及隨著近年來渝懷鐵路的開通,鐵路已呈“大”字形在懷化交匯,貫穿市內11個縣(市、區);每天有50多對旅客列車始發和過境,年發送旅客342萬人次、貨物52萬噸;懷化火車編組站具有1.2萬個車皮編組能力,是中國九大鐵路編組站之一;火車可直達北京、上海、廣州、武漢、成都、昆明、重慶等大都市;公路網絡框架基本形成,市內通車裡程7800公里,320、209國道在城區交匯,320、209、319三條國道過境12個縣(市、區),滬昆、長吉高速公路穿境而過,邵懷高速已竣工通車,包茂、婁懷高速已陸續開工建設;芷江機場復航,已經開通了長沙、北京、廣州、上海、昆明航線,並將努力打造成為湖南第二大航空港,沅江水運通江達海,隨著滬昆客運專線的即將建設和渝懷鐵路的東延規劃(懷永郴和懷邵衡鐵路),芷江機場的擴建,四位一體的立體交通網絡將日臻完善,不久的將來,懷化的西進東出、北上南下將更加便捷;福州至成都、呼和浩特至北海兩條國家級通訊光纜在市區交匯。優越的區位,便捷的交通,讓懷化成為湘鄂渝黔桂五省(市、區)周邊地區重要的人才交流、物資流動、信息集散頻繁的經濟文化中心。  懷化市的由來,懷化市的前身為黔陽地區,湘黔、焦柳線原本計劃是過安江的,但由於原黔陽縣地委書記以修鐵路會佔用很多耕地,會使老百姓的生活更加窮苦,加之鐵路圖紙的丟失,最終國家決定開發距安江50多公里處的地方(如今的懷化市區)作為火車站的地址。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民初,懷化地區屬辰沅道。1949年設會同專區,1952年撤銷會同專區,設立芷江專區。1954年芷江專區改稱黔陽專區。1970年黔陽專區改稱黔陽地區,1978年地區駐地由黔陽縣遷至懷化縣榆樹灣鎮,並於1979年改懷化縣為縣級懷化市。1981年6月,黔陽地區更名為懷化地區,下轄2縣級市,5自治縣,5縣。1997撤銷原懷化地區,成立地級懷化市。

7、山西省陽泉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陽泉市位於中國山西省東部,太行山脈西側,是山西省下轄的一個地級市。

1900年前,現在的陽泉市區是平定州境內的一個名叫“漾泉”的小山村,也有人認為,這裡只是一片名為沙江口的荒灘。

1903年石太鐵路通車後,採礦業隨之興起。

民初,改平定州為平定縣,陽泉歸轄於平定縣。

1936年,陽泉附近形成了3萬餘人的小鎮。

1947年,設立陽泉市,但轄區不包括平定縣和盂縣。

1983年,平定縣、盂縣歸轄於陽泉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1905年,正太鐵路在陽泉設站。隨著交通運輸的發展,一批採掘、冶煉企業相繼成立,使陽泉站為山西近代工業的發祥地之一。隨後,以陽泉站為中心,聚集行商坐賈,逐步成為山西東部地區和連結晉冀兩省的商品集散地。1947年5月2日,陽泉解放,正式建制為陽泉市。

土生土長的陽泉人,也許更能體會到陽泉火車站的真正意義。陽泉能從一百餘年前的一個小村莊發展成地級大都市,鐵路功不可沒。1906年9月,石太鐵路的前身正太鐵路正式通車,“全程243公里,設大小車站34個。在陽泉境內有69公里,由東向西設娘子關、陽泉等10個車站,開啟了陽泉由鄉村向城市化發展的進程……由於陽泉火車站的誕生和發展,才真正孕育了陽泉這座新型的能源重化工城市,並使之成為享譽中外的煤城,促進了山西全省經濟和社會的騰飛與振興。

8、內蒙古二連浩特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1、河北省石家莊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石家莊市,舊稱石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河北省的省會,京津冀區域的中心城市,全國重要的現代服務業、生物產業基地之一,同時還是河北省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對外交流的中心。地處華北平原腹地,河北省中南部,北靠京津,西倚太行山,位於京廣鐵路、石德鐵路,石太鐵路和石太客運專線的交匯處,是重要的鐵路樞紐。是一座由近代鐵路的開通而發展起來的年輕城市。

20世紀初期,石家莊村只有93戶人家,578人,面積約0.1平方公里。1902年由法國和比利時修建的京漢鐵路從這裡經過,設立一個站點,因石家莊名氣不大,就以相距不遠的振頭鎮命名,稱為振頭站;1907年正太鐵路(正定到太原)通車,正太鐵路為了避免在滹沱河上建橋,在石家莊和京漢鐵路連接,將正太鐵路起點由正定改為石家莊,石家莊成為兩條鐵路的交匯點,並逐漸成為交通要道和商品集散地。同一年,橫跨京漢鐵路和正太鐵路的河北省第一座鐵路公路立交橋“大石橋”竣工,從此石家莊以大石橋為界分為了橋東區、橋西區。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人們常說,石家莊是一座被火車拉來的城市。石家莊與火車真是分不開了。“鐵路入地”成功之後,石家莊將成為中國第一個鐵路從地下穿過的城市。石家莊,地處河北省中南部, 環渤海灣經濟區,距北京283公里。明朝初年,是正定衛的軍屯和官莊,(公元1688年)廢除衛所軍屯制之後,石家莊才成為隸屬正定府獲鹿縣(今鹿泉市)的一個小村莊,與當時的政治中心真定城(今正定)隔滹沱河相望。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翻開《石門指南》(編寫於20世紀30年代)一書,石家莊由“村莊”到“都市”的演變歷程清晰在目:1903年京漢鐵路在石家莊村東設站,1907年正太鐵路通車,石家莊站成了兩條鐵路的交匯點。石家莊從此才開始由鄉村向城市轉變。1925年,石家莊村被改為石家市。同年,石家莊村和休門村合併,更名為石門市。1947年人民解放軍解放了這座城市後,石門市被更名為石家莊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村莊之小,在清光緒《獲鹿縣志》中有所描述,“石家莊,縣東南三十五里,街道六,廟宇六,井泉四”。就是到了20世紀初,石家莊村的面積也不足0.1平方公里,僅200戶人家,六百餘口人。

從小村莊到大城市,轉機出現在1903年—盧漢鐵路(今京廣鐵路)和正太鐵路(今石太鐵路)施工,在石家莊建了火車站,讓石家莊成為重要的交通樞紐。於是,石家莊成了中國惟一一個因鐵路而興的大城市。

百年來,火車站將這個城市一分為二,西側城市化早而且快,東側則是另一番情致。其北邊緊臨中山路,站在車站門口向西北方向望去,兩側酒店、購物中心林立,一派繁榮。往東北方走上一刻鐘,能到石家莊著名的中國南三條市場,繼續向東,是另一個購物中心—北國商城。

不只東西差異,火車成就了石家莊,也迅速為其凝結了一個城市內核—以火車站為中心,方圓20平方公里的城市中心區域,集中了省、市行政中心、文化活動中心、商業中心、醫療中心以及全國十大小商品市場中的兩個(中國南三條和新華集貿市場)。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每天,火車都從城市的心臟地帶呼嘯而過,居住在市中心的人們,享受繁華之餘也要忍受噪音。搬離市中心,你卻不得不考慮缺少各種公共資源帶來的不便。

對那些巨型機器,石家莊人寄予厚望,鐵路入地有5.2公里,之後,新的火車站會南遷。這是一項耗時、耗力、耗財的工程,但隨意問起一位石家莊人,多會得到這樣的答案:現有的核心區域能解放出來,這是城市新的希望。

2、河南省鄭州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鄭州交通、通訊發達,處於中國交通大十字架的中心位置。隴海鐵路、京廣鐵路在這裡交匯,107國道、310國道、京港澳高速公路和連霍高速公路穿境而過,鄭州新鄭國際機場與國內外30多個城市通航。擁有亞洲最大的列車編組站鄭州北站和中國最大的零擔貨物轉運站鄭州東站,有一類航空、鐵路口岸和公路二類口岸各1個,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貨物可在鄭州聯檢封關直通國外。郵政電信業務量位居中國前列,是華中地區一個鐵路、公路、航空、郵電通信兼具的綜合性核心交通通訊樞紐。鄭州優越的中心地理位置及鐵路優勢,使得從鄭州到達國內各地都非常方便快捷。隨著各項交通設施的陸續完工,鄭州將實現客專、城際鐵路、公路客運、公交、出租和航空之間的零換乘。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在現代城市的意義上,鄭州的歷史一點也不長。在20世紀之前,它都乏善可陳,直到1928年才正式建市,這在很大程度上還是拜清政府修建的那條京漢鐵路(如今的京廣線前身)所賜。1954年10月,河南省會由開封遷至鄭州。省會遷移的原因既有地理環境及交通條件的因素,也有經濟及政治因素,而鄭州由於位置適中、交通便利、經濟發展前景良好以及便於領導全省工作等優勢,使它取代了開封的省會地位。從1951年河南省會初步獲准遷至鄭州,到1952年正式確定遷移,再到1954年基本完成遷移,廣大幹部群眾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省會遷移對河南省以及鄭州、開封兩市都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京漢鐵路為什麼不選擇穿過當時的首府開封,不選擇更聲名遠播的洛陽,卻選在了當時位於這兩大城市之間的小村落?正史野史有很多說法,但比較可信的是《清史稿•交通志》上的記載,在當時工程技術和資金條件下,張之洞設計鐵路具體線路時,把黃河橋看做修築京漢鐵路最緊要的環節。開封一帶的黃河,是著名的懸河,被稱為黃河的“豆腐腰”,如果選擇從開封建橋,不但投資大,建成後風險也很大。因此,京漢鐵路線路才拐了一個彎兒,從當時附近的花園口穿過黃河南下,至於另外一個名城洛陽則偏西距離稍遠也被放棄。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當年張之洞筆下那道彎開啟了鄭州這座城市20世紀的城市化歷史。1949年以後,鄭州取代開封成了河南的省會,鄭州下轄的新鄭、中牟、鞏義都比鄭州有名氣,歷史上鄭州只不過是一個小村鎮吧了!一個靠鐵路樞紐發展起來的城市,硬要吹說是古都!

少林寺自古都是人家洛陽的,登封少林寺是北魏孝文帝在洛陽建的,少林棍僧救唐王也是因為洛陽,鞏義和登封作為河洛文化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解放後卻被鄭州搶去。登封的少林寺是北魏太和年間修建的,是為了供養一位西域的高僧,至於達摩為什麼來登封也是這個道理,嵩洛之地是中國的佛教中心,這是因為洛陽長期為都的原因,少林寺就是皇家寺院,其他少林和洛陽的關係,你自己去翻書看看再來說. 現在少林寺還有一碑寫明瞭拓拔氏立的少林,登封又有多少東漢,隋唐武周,北宋的東西和洛陽沒關係?理直氣壯的說少林是鄭州的。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歷史也似乎是跟河南人開了一個玩笑,承載著一億人口的中原腹地,現代化生長並沒有從那些有著悠久城市史的地方開始,而是從一片白紙上起步。這一切很大程度上都應該歸功於那條京廣線。被這條鐵路線改變命運的遠不止鄭州一座城市,鐵路還塑造了另外一批新興城市,比如新鄉、漯河、駐馬店等。歷史上,中原曾是名城薈萃,比如洛陽、開封、安陽、周口、南陽等等,如今卻都因遠離了現代交通大動脈,而落伍於整個國家的現代化轉型。

3、江西省鷹潭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鷹潭市是江西省下轄的一個地級市,是中國重要的鐵路樞紐,是滬昆鐵路、鷹廈鐵路、皖贛鐵路的交匯點。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1957年因建設鷹廈鐵路,1958年復為貴溪縣轄鎮。1960年再次升為縣級鎮,由上饒專區直轄。1979年改鎮為縣級鷹潭市,屬上饒地區。

1983年以原鷹潭市、貴溪、餘江2縣設地級鷹潭市,原縣級鷹潭市境置月湖區。1996年貴溪撤縣設市。

鷹潭站是江西省唯一一個特等站。特等站是中國鐵路車站中最高等級的車站。全國擁有此殊榮的特等站如下:黑龍江牡丹江站、河北山海關站、豐臺站、河北石家莊站 、山西大同站、 甘肅蘭州西站等。鄧稱讚鷹潭“是個好口子”!,就是因為鷹潭的地理位置非常優越,交通非常便捷。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鷹潭站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鷹廈鐵路,又稱鷹廈線,是中國東南部地區最重要的鐵路主幹線。它北起江西鷹潭,南至福建廈門,全長694公里。它在鷹潭與浙贛鐵路交匯,另外,在南平市的來舟有一支線通往福州,被稱作來福鐵路。鷹廈鐵路於1954年動工興建,1957年竣工通車,是江西北部進入福建的唯一鐵路幹線,由此促進了鷹潭地區交通大發展。  浙贛、皖贛、鷹廈三條鐵路幹線在鷹潭縱橫交匯,貫通大江南北;206、320國道和311高速公路(滬昆高速)和濟廣高速橫貫全境,迎來送往四方賓朋;江西五大水系之一的信江,向西流入鄱陽湖與長江水系貫通,維繫八方情感。鷹潭已建成鐵路和公路的“雙樞紐”。

4、安徽省蚌埠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蚌埠市,簡稱蚌,別名珠城。是安徽省下轄的一個地級市、全國重要樞紐城市、皖北地區的商貿中心與加工製造業中心和郵電通訊指揮調度中心。位於華北平原南端京滬鐵路和淮南鐵路的交匯點,同時也是安徽最大的高鐵樞紐,京滬高鐵、合福高鐵(合蚌高鐵段)在蚌埠交匯。地處中國南北分界線,淮河穿城而過,臨近鳳陽、南京。由於古代盛產河蚌珍珠,從而得名“珠城”。1947年初蚌埠設市,直屬安徽省,是安徽省第一個設市的城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一百年前,津浦鐵路開通,蚌埠由一個淮畔小漁村變成了一座美麗的城市;一百年後,蚌埠再一次因鐵路站在了發展的“高速路口”。2010年12月3日,在京滬高鐵棗莊至蚌埠先導段上,新一代高速動車組飆出486.1公里時速,再次刷新世界鐵路運營史上的最高紀錄。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比起蘇南的蘇、錫、常,同是地級市的蚌埠無論是城市面貌、GDP總量,都落後不少。不過,高鐵站的落地,又讓“鐵路之城”蚌埠燃起了新的激情。蚌埠人相信,京滬高鐵開通後,將大大拉近蚌埠與京、滬的距離;同時,合蚌高鐵、京福(北京到福州,經過蚌埠)高鐵也已相繼開工,蚌埠又將成為高鐵樞紐之一。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火車拉來的城市

蚌埠地處津浦鐵路南段浦口到徐州的中點,不管南北哪頭髮車,當晚只能到達蚌埠,火車均需在這裡加煤加水,旅客在這裡住宿休息。這樣,蚌埠就自然地形成了“宿站”。1911年5月,津浦鐵路局正式設立蚌埠車站。

“蚌埠起於交通、興於商貿,發展繁榮與鐵路建設息息相關,被形象地稱作‘火車拉來的城市’。

5、河北省廊坊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廊坊市是河北省下轄的一個地級市,地處河北省中部,北京、天津兩大直轄市之間,環渤海經濟區腹地。距離北京市區和天津市區40公里和60公里,距離首都機場和天津港70公里和100公里,城市定位是京津冀城鎮群中重要區域中心城市,承接京津部分城市功能,以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為主的生態宜居名城。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十九世紀初廊坊還是一個偏僻小村,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京山鐵路建成通車,並在此設站,之後才漸成集鎮。清朝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英軍首領西摩爾率英、美、法、德、俄、意、日、奧八國聯軍沿京山鐵路北侵,義和團奮起迎擊,取得了震驚中外的“廊坊大捷”。到1937年“七、七事變”前夕,城區面積0.4平方公里,人口近4千。已建有“三角地”、東南西北四條主街及東小街、南小街。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1981年河北省天津地區改名為廊坊地區,廊坊鎮升為縣級廊坊市;1989年廊坊地區與廊坊市合併,撤消縣級廊坊市,改設縣級安次區,地市合併後設地級廊坊市。


6、湖南省懷化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在共和國版圖上,懷化是一座正在崛起的年輕城市。她沒有七十年代東部沿海地區的特區政策,也沒有九十年代西部開發時的特別優惠,靠的是從縱貫東西南北的湘黔鐵路、枝柳鐵路開始創造的奇蹟。而今,焦柳、湘黔以及隨著近年來渝懷鐵路的開通,鐵路已呈“大”字形在懷化交匯,貫穿市內11個縣(市、區);每天有50多對旅客列車始發和過境,年發送旅客342萬人次、貨物52萬噸;懷化火車編組站具有1.2萬個車皮編組能力,是中國九大鐵路編組站之一;火車可直達北京、上海、廣州、武漢、成都、昆明、重慶等大都市;公路網絡框架基本形成,市內通車裡程7800公里,320、209國道在城區交匯,320、209、319三條國道過境12個縣(市、區),滬昆、長吉高速公路穿境而過,邵懷高速已竣工通車,包茂、婁懷高速已陸續開工建設;芷江機場復航,已經開通了長沙、北京、廣州、上海、昆明航線,並將努力打造成為湖南第二大航空港,沅江水運通江達海,隨著滬昆客運專線的即將建設和渝懷鐵路的東延規劃(懷永郴和懷邵衡鐵路),芷江機場的擴建,四位一體的立體交通網絡將日臻完善,不久的將來,懷化的西進東出、北上南下將更加便捷;福州至成都、呼和浩特至北海兩條國家級通訊光纜在市區交匯。優越的區位,便捷的交通,讓懷化成為湘鄂渝黔桂五省(市、區)周邊地區重要的人才交流、物資流動、信息集散頻繁的經濟文化中心。  懷化市的由來,懷化市的前身為黔陽地區,湘黔、焦柳線原本計劃是過安江的,但由於原黔陽縣地委書記以修鐵路會佔用很多耕地,會使老百姓的生活更加窮苦,加之鐵路圖紙的丟失,最終國家決定開發距安江50多公里處的地方(如今的懷化市區)作為火車站的地址。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民初,懷化地區屬辰沅道。1949年設會同專區,1952年撤銷會同專區,設立芷江專區。1954年芷江專區改稱黔陽專區。1970年黔陽專區改稱黔陽地區,1978年地區駐地由黔陽縣遷至懷化縣榆樹灣鎮,並於1979年改懷化縣為縣級懷化市。1981年6月,黔陽地區更名為懷化地區,下轄2縣級市,5自治縣,5縣。1997撤銷原懷化地區,成立地級懷化市。

7、山西省陽泉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陽泉市位於中國山西省東部,太行山脈西側,是山西省下轄的一個地級市。

1900年前,現在的陽泉市區是平定州境內的一個名叫“漾泉”的小山村,也有人認為,這裡只是一片名為沙江口的荒灘。

1903年石太鐵路通車後,採礦業隨之興起。

民初,改平定州為平定縣,陽泉歸轄於平定縣。

1936年,陽泉附近形成了3萬餘人的小鎮。

1947年,設立陽泉市,但轄區不包括平定縣和盂縣。

1983年,平定縣、盂縣歸轄於陽泉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1905年,正太鐵路在陽泉設站。隨著交通運輸的發展,一批採掘、冶煉企業相繼成立,使陽泉站為山西近代工業的發祥地之一。隨後,以陽泉站為中心,聚集行商坐賈,逐步成為山西東部地區和連結晉冀兩省的商品集散地。1947年5月2日,陽泉解放,正式建制為陽泉市。

土生土長的陽泉人,也許更能體會到陽泉火車站的真正意義。陽泉能從一百餘年前的一個小村莊發展成地級大都市,鐵路功不可沒。1906年9月,石太鐵路的前身正太鐵路正式通車,“全程243公里,設大小車站34個。在陽泉境內有69公里,由東向西設娘子關、陽泉等10個車站,開啟了陽泉由鄉村向城市化發展的進程……由於陽泉火車站的誕生和發展,才真正孕育了陽泉這座新型的能源重化工城市,並使之成為享譽中外的煤城,促進了山西全省經濟和社會的騰飛與振興。

8、內蒙古二連浩特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二連浩特是伴隨集二鐵路的建設而建立的城市。1956年1月,北京經烏蘭巴托通往莫斯科國際鐵路開通。1966年1月,國務院批准二連浩特設市。二連被稱為“中國北大門”。1985年1月,二連浩特升格為準地級市,1986年3月成為自治區計劃單列市。

1、河北省石家莊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石家莊市,舊稱石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河北省的省會,京津冀區域的中心城市,全國重要的現代服務業、生物產業基地之一,同時還是河北省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對外交流的中心。地處華北平原腹地,河北省中南部,北靠京津,西倚太行山,位於京廣鐵路、石德鐵路,石太鐵路和石太客運專線的交匯處,是重要的鐵路樞紐。是一座由近代鐵路的開通而發展起來的年輕城市。

20世紀初期,石家莊村只有93戶人家,578人,面積約0.1平方公里。1902年由法國和比利時修建的京漢鐵路從這裡經過,設立一個站點,因石家莊名氣不大,就以相距不遠的振頭鎮命名,稱為振頭站;1907年正太鐵路(正定到太原)通車,正太鐵路為了避免在滹沱河上建橋,在石家莊和京漢鐵路連接,將正太鐵路起點由正定改為石家莊,石家莊成為兩條鐵路的交匯點,並逐漸成為交通要道和商品集散地。同一年,橫跨京漢鐵路和正太鐵路的河北省第一座鐵路公路立交橋“大石橋”竣工,從此石家莊以大石橋為界分為了橋東區、橋西區。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人們常說,石家莊是一座被火車拉來的城市。石家莊與火車真是分不開了。“鐵路入地”成功之後,石家莊將成為中國第一個鐵路從地下穿過的城市。石家莊,地處河北省中南部, 環渤海灣經濟區,距北京283公里。明朝初年,是正定衛的軍屯和官莊,(公元1688年)廢除衛所軍屯制之後,石家莊才成為隸屬正定府獲鹿縣(今鹿泉市)的一個小村莊,與當時的政治中心真定城(今正定)隔滹沱河相望。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翻開《石門指南》(編寫於20世紀30年代)一書,石家莊由“村莊”到“都市”的演變歷程清晰在目:1903年京漢鐵路在石家莊村東設站,1907年正太鐵路通車,石家莊站成了兩條鐵路的交匯點。石家莊從此才開始由鄉村向城市轉變。1925年,石家莊村被改為石家市。同年,石家莊村和休門村合併,更名為石門市。1947年人民解放軍解放了這座城市後,石門市被更名為石家莊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村莊之小,在清光緒《獲鹿縣志》中有所描述,“石家莊,縣東南三十五里,街道六,廟宇六,井泉四”。就是到了20世紀初,石家莊村的面積也不足0.1平方公里,僅200戶人家,六百餘口人。

從小村莊到大城市,轉機出現在1903年—盧漢鐵路(今京廣鐵路)和正太鐵路(今石太鐵路)施工,在石家莊建了火車站,讓石家莊成為重要的交通樞紐。於是,石家莊成了中國惟一一個因鐵路而興的大城市。

百年來,火車站將這個城市一分為二,西側城市化早而且快,東側則是另一番情致。其北邊緊臨中山路,站在車站門口向西北方向望去,兩側酒店、購物中心林立,一派繁榮。往東北方走上一刻鐘,能到石家莊著名的中國南三條市場,繼續向東,是另一個購物中心—北國商城。

不只東西差異,火車成就了石家莊,也迅速為其凝結了一個城市內核—以火車站為中心,方圓20平方公里的城市中心區域,集中了省、市行政中心、文化活動中心、商業中心、醫療中心以及全國十大小商品市場中的兩個(中國南三條和新華集貿市場)。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每天,火車都從城市的心臟地帶呼嘯而過,居住在市中心的人們,享受繁華之餘也要忍受噪音。搬離市中心,你卻不得不考慮缺少各種公共資源帶來的不便。

對那些巨型機器,石家莊人寄予厚望,鐵路入地有5.2公里,之後,新的火車站會南遷。這是一項耗時、耗力、耗財的工程,但隨意問起一位石家莊人,多會得到這樣的答案:現有的核心區域能解放出來,這是城市新的希望。

2、河南省鄭州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鄭州交通、通訊發達,處於中國交通大十字架的中心位置。隴海鐵路、京廣鐵路在這裡交匯,107國道、310國道、京港澳高速公路和連霍高速公路穿境而過,鄭州新鄭國際機場與國內外30多個城市通航。擁有亞洲最大的列車編組站鄭州北站和中國最大的零擔貨物轉運站鄭州東站,有一類航空、鐵路口岸和公路二類口岸各1個,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貨物可在鄭州聯檢封關直通國外。郵政電信業務量位居中國前列,是華中地區一個鐵路、公路、航空、郵電通信兼具的綜合性核心交通通訊樞紐。鄭州優越的中心地理位置及鐵路優勢,使得從鄭州到達國內各地都非常方便快捷。隨著各項交通設施的陸續完工,鄭州將實現客專、城際鐵路、公路客運、公交、出租和航空之間的零換乘。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在現代城市的意義上,鄭州的歷史一點也不長。在20世紀之前,它都乏善可陳,直到1928年才正式建市,這在很大程度上還是拜清政府修建的那條京漢鐵路(如今的京廣線前身)所賜。1954年10月,河南省會由開封遷至鄭州。省會遷移的原因既有地理環境及交通條件的因素,也有經濟及政治因素,而鄭州由於位置適中、交通便利、經濟發展前景良好以及便於領導全省工作等優勢,使它取代了開封的省會地位。從1951年河南省會初步獲准遷至鄭州,到1952年正式確定遷移,再到1954年基本完成遷移,廣大幹部群眾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省會遷移對河南省以及鄭州、開封兩市都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京漢鐵路為什麼不選擇穿過當時的首府開封,不選擇更聲名遠播的洛陽,卻選在了當時位於這兩大城市之間的小村落?正史野史有很多說法,但比較可信的是《清史稿•交通志》上的記載,在當時工程技術和資金條件下,張之洞設計鐵路具體線路時,把黃河橋看做修築京漢鐵路最緊要的環節。開封一帶的黃河,是著名的懸河,被稱為黃河的“豆腐腰”,如果選擇從開封建橋,不但投資大,建成後風險也很大。因此,京漢鐵路線路才拐了一個彎兒,從當時附近的花園口穿過黃河南下,至於另外一個名城洛陽則偏西距離稍遠也被放棄。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當年張之洞筆下那道彎開啟了鄭州這座城市20世紀的城市化歷史。1949年以後,鄭州取代開封成了河南的省會,鄭州下轄的新鄭、中牟、鞏義都比鄭州有名氣,歷史上鄭州只不過是一個小村鎮吧了!一個靠鐵路樞紐發展起來的城市,硬要吹說是古都!

少林寺自古都是人家洛陽的,登封少林寺是北魏孝文帝在洛陽建的,少林棍僧救唐王也是因為洛陽,鞏義和登封作為河洛文化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解放後卻被鄭州搶去。登封的少林寺是北魏太和年間修建的,是為了供養一位西域的高僧,至於達摩為什麼來登封也是這個道理,嵩洛之地是中國的佛教中心,這是因為洛陽長期為都的原因,少林寺就是皇家寺院,其他少林和洛陽的關係,你自己去翻書看看再來說. 現在少林寺還有一碑寫明瞭拓拔氏立的少林,登封又有多少東漢,隋唐武周,北宋的東西和洛陽沒關係?理直氣壯的說少林是鄭州的。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歷史也似乎是跟河南人開了一個玩笑,承載著一億人口的中原腹地,現代化生長並沒有從那些有著悠久城市史的地方開始,而是從一片白紙上起步。這一切很大程度上都應該歸功於那條京廣線。被這條鐵路線改變命運的遠不止鄭州一座城市,鐵路還塑造了另外一批新興城市,比如新鄉、漯河、駐馬店等。歷史上,中原曾是名城薈萃,比如洛陽、開封、安陽、周口、南陽等等,如今卻都因遠離了現代交通大動脈,而落伍於整個國家的現代化轉型。

3、江西省鷹潭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鷹潭市是江西省下轄的一個地級市,是中國重要的鐵路樞紐,是滬昆鐵路、鷹廈鐵路、皖贛鐵路的交匯點。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1957年因建設鷹廈鐵路,1958年復為貴溪縣轄鎮。1960年再次升為縣級鎮,由上饒專區直轄。1979年改鎮為縣級鷹潭市,屬上饒地區。

1983年以原鷹潭市、貴溪、餘江2縣設地級鷹潭市,原縣級鷹潭市境置月湖區。1996年貴溪撤縣設市。

鷹潭站是江西省唯一一個特等站。特等站是中國鐵路車站中最高等級的車站。全國擁有此殊榮的特等站如下:黑龍江牡丹江站、河北山海關站、豐臺站、河北石家莊站 、山西大同站、 甘肅蘭州西站等。鄧稱讚鷹潭“是個好口子”!,就是因為鷹潭的地理位置非常優越,交通非常便捷。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鷹潭站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鷹廈鐵路,又稱鷹廈線,是中國東南部地區最重要的鐵路主幹線。它北起江西鷹潭,南至福建廈門,全長694公里。它在鷹潭與浙贛鐵路交匯,另外,在南平市的來舟有一支線通往福州,被稱作來福鐵路。鷹廈鐵路於1954年動工興建,1957年竣工通車,是江西北部進入福建的唯一鐵路幹線,由此促進了鷹潭地區交通大發展。  浙贛、皖贛、鷹廈三條鐵路幹線在鷹潭縱橫交匯,貫通大江南北;206、320國道和311高速公路(滬昆高速)和濟廣高速橫貫全境,迎來送往四方賓朋;江西五大水系之一的信江,向西流入鄱陽湖與長江水系貫通,維繫八方情感。鷹潭已建成鐵路和公路的“雙樞紐”。

4、安徽省蚌埠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蚌埠市,簡稱蚌,別名珠城。是安徽省下轄的一個地級市、全國重要樞紐城市、皖北地區的商貿中心與加工製造業中心和郵電通訊指揮調度中心。位於華北平原南端京滬鐵路和淮南鐵路的交匯點,同時也是安徽最大的高鐵樞紐,京滬高鐵、合福高鐵(合蚌高鐵段)在蚌埠交匯。地處中國南北分界線,淮河穿城而過,臨近鳳陽、南京。由於古代盛產河蚌珍珠,從而得名“珠城”。1947年初蚌埠設市,直屬安徽省,是安徽省第一個設市的城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一百年前,津浦鐵路開通,蚌埠由一個淮畔小漁村變成了一座美麗的城市;一百年後,蚌埠再一次因鐵路站在了發展的“高速路口”。2010年12月3日,在京滬高鐵棗莊至蚌埠先導段上,新一代高速動車組飆出486.1公里時速,再次刷新世界鐵路運營史上的最高紀錄。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比起蘇南的蘇、錫、常,同是地級市的蚌埠無論是城市面貌、GDP總量,都落後不少。不過,高鐵站的落地,又讓“鐵路之城”蚌埠燃起了新的激情。蚌埠人相信,京滬高鐵開通後,將大大拉近蚌埠與京、滬的距離;同時,合蚌高鐵、京福(北京到福州,經過蚌埠)高鐵也已相繼開工,蚌埠又將成為高鐵樞紐之一。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火車拉來的城市

蚌埠地處津浦鐵路南段浦口到徐州的中點,不管南北哪頭髮車,當晚只能到達蚌埠,火車均需在這裡加煤加水,旅客在這裡住宿休息。這樣,蚌埠就自然地形成了“宿站”。1911年5月,津浦鐵路局正式設立蚌埠車站。

“蚌埠起於交通、興於商貿,發展繁榮與鐵路建設息息相關,被形象地稱作‘火車拉來的城市’。

5、河北省廊坊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廊坊市是河北省下轄的一個地級市,地處河北省中部,北京、天津兩大直轄市之間,環渤海經濟區腹地。距離北京市區和天津市區40公里和60公里,距離首都機場和天津港70公里和100公里,城市定位是京津冀城鎮群中重要區域中心城市,承接京津部分城市功能,以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為主的生態宜居名城。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十九世紀初廊坊還是一個偏僻小村,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京山鐵路建成通車,並在此設站,之後才漸成集鎮。清朝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英軍首領西摩爾率英、美、法、德、俄、意、日、奧八國聯軍沿京山鐵路北侵,義和團奮起迎擊,取得了震驚中外的“廊坊大捷”。到1937年“七、七事變”前夕,城區面積0.4平方公里,人口近4千。已建有“三角地”、東南西北四條主街及東小街、南小街。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1981年河北省天津地區改名為廊坊地區,廊坊鎮升為縣級廊坊市;1989年廊坊地區與廊坊市合併,撤消縣級廊坊市,改設縣級安次區,地市合併後設地級廊坊市。


6、湖南省懷化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在共和國版圖上,懷化是一座正在崛起的年輕城市。她沒有七十年代東部沿海地區的特區政策,也沒有九十年代西部開發時的特別優惠,靠的是從縱貫東西南北的湘黔鐵路、枝柳鐵路開始創造的奇蹟。而今,焦柳、湘黔以及隨著近年來渝懷鐵路的開通,鐵路已呈“大”字形在懷化交匯,貫穿市內11個縣(市、區);每天有50多對旅客列車始發和過境,年發送旅客342萬人次、貨物52萬噸;懷化火車編組站具有1.2萬個車皮編組能力,是中國九大鐵路編組站之一;火車可直達北京、上海、廣州、武漢、成都、昆明、重慶等大都市;公路網絡框架基本形成,市內通車裡程7800公里,320、209國道在城區交匯,320、209、319三條國道過境12個縣(市、區),滬昆、長吉高速公路穿境而過,邵懷高速已竣工通車,包茂、婁懷高速已陸續開工建設;芷江機場復航,已經開通了長沙、北京、廣州、上海、昆明航線,並將努力打造成為湖南第二大航空港,沅江水運通江達海,隨著滬昆客運專線的即將建設和渝懷鐵路的東延規劃(懷永郴和懷邵衡鐵路),芷江機場的擴建,四位一體的立體交通網絡將日臻完善,不久的將來,懷化的西進東出、北上南下將更加便捷;福州至成都、呼和浩特至北海兩條國家級通訊光纜在市區交匯。優越的區位,便捷的交通,讓懷化成為湘鄂渝黔桂五省(市、區)周邊地區重要的人才交流、物資流動、信息集散頻繁的經濟文化中心。  懷化市的由來,懷化市的前身為黔陽地區,湘黔、焦柳線原本計劃是過安江的,但由於原黔陽縣地委書記以修鐵路會佔用很多耕地,會使老百姓的生活更加窮苦,加之鐵路圖紙的丟失,最終國家決定開發距安江50多公里處的地方(如今的懷化市區)作為火車站的地址。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民初,懷化地區屬辰沅道。1949年設會同專區,1952年撤銷會同專區,設立芷江專區。1954年芷江專區改稱黔陽專區。1970年黔陽專區改稱黔陽地區,1978年地區駐地由黔陽縣遷至懷化縣榆樹灣鎮,並於1979年改懷化縣為縣級懷化市。1981年6月,黔陽地區更名為懷化地區,下轄2縣級市,5自治縣,5縣。1997撤銷原懷化地區,成立地級懷化市。

7、山西省陽泉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陽泉市位於中國山西省東部,太行山脈西側,是山西省下轄的一個地級市。

1900年前,現在的陽泉市區是平定州境內的一個名叫“漾泉”的小山村,也有人認為,這裡只是一片名為沙江口的荒灘。

1903年石太鐵路通車後,採礦業隨之興起。

民初,改平定州為平定縣,陽泉歸轄於平定縣。

1936年,陽泉附近形成了3萬餘人的小鎮。

1947年,設立陽泉市,但轄區不包括平定縣和盂縣。

1983年,平定縣、盂縣歸轄於陽泉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1905年,正太鐵路在陽泉設站。隨著交通運輸的發展,一批採掘、冶煉企業相繼成立,使陽泉站為山西近代工業的發祥地之一。隨後,以陽泉站為中心,聚集行商坐賈,逐步成為山西東部地區和連結晉冀兩省的商品集散地。1947年5月2日,陽泉解放,正式建制為陽泉市。

土生土長的陽泉人,也許更能體會到陽泉火車站的真正意義。陽泉能從一百餘年前的一個小村莊發展成地級大都市,鐵路功不可沒。1906年9月,石太鐵路的前身正太鐵路正式通車,“全程243公里,設大小車站34個。在陽泉境內有69公里,由東向西設娘子關、陽泉等10個車站,開啟了陽泉由鄉村向城市化發展的進程……由於陽泉火車站的誕生和發展,才真正孕育了陽泉這座新型的能源重化工城市,並使之成為享譽中外的煤城,促進了山西全省經濟和社會的騰飛與振興。

8、內蒙古二連浩特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二連浩特是伴隨集二鐵路的建設而建立的城市。1956年1月,北京經烏蘭巴托通往莫斯科國際鐵路開通。1966年1月,國務院批准二連浩特設市。二連被稱為“中國北大門”。1985年1月,二連浩特升格為準地級市,1986年3月成為自治區計劃單列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二連浩特市(簡稱二連)位於祖國正北方內蒙古自治區中部,與蒙古扎門烏德市隔界相望,兩市區間距離9公里。轄區面積4015.1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區面積18平方公里,下轄3個街道、1個蘇木:。流動人口及本地人口近10萬人。

9、吉林省四平市

1、河北省石家莊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石家莊市,舊稱石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河北省的省會,京津冀區域的中心城市,全國重要的現代服務業、生物產業基地之一,同時還是河北省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對外交流的中心。地處華北平原腹地,河北省中南部,北靠京津,西倚太行山,位於京廣鐵路、石德鐵路,石太鐵路和石太客運專線的交匯處,是重要的鐵路樞紐。是一座由近代鐵路的開通而發展起來的年輕城市。

20世紀初期,石家莊村只有93戶人家,578人,面積約0.1平方公里。1902年由法國和比利時修建的京漢鐵路從這裡經過,設立一個站點,因石家莊名氣不大,就以相距不遠的振頭鎮命名,稱為振頭站;1907年正太鐵路(正定到太原)通車,正太鐵路為了避免在滹沱河上建橋,在石家莊和京漢鐵路連接,將正太鐵路起點由正定改為石家莊,石家莊成為兩條鐵路的交匯點,並逐漸成為交通要道和商品集散地。同一年,橫跨京漢鐵路和正太鐵路的河北省第一座鐵路公路立交橋“大石橋”竣工,從此石家莊以大石橋為界分為了橋東區、橋西區。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人們常說,石家莊是一座被火車拉來的城市。石家莊與火車真是分不開了。“鐵路入地”成功之後,石家莊將成為中國第一個鐵路從地下穿過的城市。石家莊,地處河北省中南部, 環渤海灣經濟區,距北京283公里。明朝初年,是正定衛的軍屯和官莊,(公元1688年)廢除衛所軍屯制之後,石家莊才成為隸屬正定府獲鹿縣(今鹿泉市)的一個小村莊,與當時的政治中心真定城(今正定)隔滹沱河相望。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翻開《石門指南》(編寫於20世紀30年代)一書,石家莊由“村莊”到“都市”的演變歷程清晰在目:1903年京漢鐵路在石家莊村東設站,1907年正太鐵路通車,石家莊站成了兩條鐵路的交匯點。石家莊從此才開始由鄉村向城市轉變。1925年,石家莊村被改為石家市。同年,石家莊村和休門村合併,更名為石門市。1947年人民解放軍解放了這座城市後,石門市被更名為石家莊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村莊之小,在清光緒《獲鹿縣志》中有所描述,“石家莊,縣東南三十五里,街道六,廟宇六,井泉四”。就是到了20世紀初,石家莊村的面積也不足0.1平方公里,僅200戶人家,六百餘口人。

從小村莊到大城市,轉機出現在1903年—盧漢鐵路(今京廣鐵路)和正太鐵路(今石太鐵路)施工,在石家莊建了火車站,讓石家莊成為重要的交通樞紐。於是,石家莊成了中國惟一一個因鐵路而興的大城市。

百年來,火車站將這個城市一分為二,西側城市化早而且快,東側則是另一番情致。其北邊緊臨中山路,站在車站門口向西北方向望去,兩側酒店、購物中心林立,一派繁榮。往東北方走上一刻鐘,能到石家莊著名的中國南三條市場,繼續向東,是另一個購物中心—北國商城。

不只東西差異,火車成就了石家莊,也迅速為其凝結了一個城市內核—以火車站為中心,方圓20平方公里的城市中心區域,集中了省、市行政中心、文化活動中心、商業中心、醫療中心以及全國十大小商品市場中的兩個(中國南三條和新華集貿市場)。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每天,火車都從城市的心臟地帶呼嘯而過,居住在市中心的人們,享受繁華之餘也要忍受噪音。搬離市中心,你卻不得不考慮缺少各種公共資源帶來的不便。

對那些巨型機器,石家莊人寄予厚望,鐵路入地有5.2公里,之後,新的火車站會南遷。這是一項耗時、耗力、耗財的工程,但隨意問起一位石家莊人,多會得到這樣的答案:現有的核心區域能解放出來,這是城市新的希望。

2、河南省鄭州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鄭州交通、通訊發達,處於中國交通大十字架的中心位置。隴海鐵路、京廣鐵路在這裡交匯,107國道、310國道、京港澳高速公路和連霍高速公路穿境而過,鄭州新鄭國際機場與國內外30多個城市通航。擁有亞洲最大的列車編組站鄭州北站和中國最大的零擔貨物轉運站鄭州東站,有一類航空、鐵路口岸和公路二類口岸各1個,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貨物可在鄭州聯檢封關直通國外。郵政電信業務量位居中國前列,是華中地區一個鐵路、公路、航空、郵電通信兼具的綜合性核心交通通訊樞紐。鄭州優越的中心地理位置及鐵路優勢,使得從鄭州到達國內各地都非常方便快捷。隨著各項交通設施的陸續完工,鄭州將實現客專、城際鐵路、公路客運、公交、出租和航空之間的零換乘。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在現代城市的意義上,鄭州的歷史一點也不長。在20世紀之前,它都乏善可陳,直到1928年才正式建市,這在很大程度上還是拜清政府修建的那條京漢鐵路(如今的京廣線前身)所賜。1954年10月,河南省會由開封遷至鄭州。省會遷移的原因既有地理環境及交通條件的因素,也有經濟及政治因素,而鄭州由於位置適中、交通便利、經濟發展前景良好以及便於領導全省工作等優勢,使它取代了開封的省會地位。從1951年河南省會初步獲准遷至鄭州,到1952年正式確定遷移,再到1954年基本完成遷移,廣大幹部群眾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省會遷移對河南省以及鄭州、開封兩市都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京漢鐵路為什麼不選擇穿過當時的首府開封,不選擇更聲名遠播的洛陽,卻選在了當時位於這兩大城市之間的小村落?正史野史有很多說法,但比較可信的是《清史稿•交通志》上的記載,在當時工程技術和資金條件下,張之洞設計鐵路具體線路時,把黃河橋看做修築京漢鐵路最緊要的環節。開封一帶的黃河,是著名的懸河,被稱為黃河的“豆腐腰”,如果選擇從開封建橋,不但投資大,建成後風險也很大。因此,京漢鐵路線路才拐了一個彎兒,從當時附近的花園口穿過黃河南下,至於另外一個名城洛陽則偏西距離稍遠也被放棄。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當年張之洞筆下那道彎開啟了鄭州這座城市20世紀的城市化歷史。1949年以後,鄭州取代開封成了河南的省會,鄭州下轄的新鄭、中牟、鞏義都比鄭州有名氣,歷史上鄭州只不過是一個小村鎮吧了!一個靠鐵路樞紐發展起來的城市,硬要吹說是古都!

少林寺自古都是人家洛陽的,登封少林寺是北魏孝文帝在洛陽建的,少林棍僧救唐王也是因為洛陽,鞏義和登封作為河洛文化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解放後卻被鄭州搶去。登封的少林寺是北魏太和年間修建的,是為了供養一位西域的高僧,至於達摩為什麼來登封也是這個道理,嵩洛之地是中國的佛教中心,這是因為洛陽長期為都的原因,少林寺就是皇家寺院,其他少林和洛陽的關係,你自己去翻書看看再來說. 現在少林寺還有一碑寫明瞭拓拔氏立的少林,登封又有多少東漢,隋唐武周,北宋的東西和洛陽沒關係?理直氣壯的說少林是鄭州的。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歷史也似乎是跟河南人開了一個玩笑,承載著一億人口的中原腹地,現代化生長並沒有從那些有著悠久城市史的地方開始,而是從一片白紙上起步。這一切很大程度上都應該歸功於那條京廣線。被這條鐵路線改變命運的遠不止鄭州一座城市,鐵路還塑造了另外一批新興城市,比如新鄉、漯河、駐馬店等。歷史上,中原曾是名城薈萃,比如洛陽、開封、安陽、周口、南陽等等,如今卻都因遠離了現代交通大動脈,而落伍於整個國家的現代化轉型。

3、江西省鷹潭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鷹潭市是江西省下轄的一個地級市,是中國重要的鐵路樞紐,是滬昆鐵路、鷹廈鐵路、皖贛鐵路的交匯點。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1957年因建設鷹廈鐵路,1958年復為貴溪縣轄鎮。1960年再次升為縣級鎮,由上饒專區直轄。1979年改鎮為縣級鷹潭市,屬上饒地區。

1983年以原鷹潭市、貴溪、餘江2縣設地級鷹潭市,原縣級鷹潭市境置月湖區。1996年貴溪撤縣設市。

鷹潭站是江西省唯一一個特等站。特等站是中國鐵路車站中最高等級的車站。全國擁有此殊榮的特等站如下:黑龍江牡丹江站、河北山海關站、豐臺站、河北石家莊站 、山西大同站、 甘肅蘭州西站等。鄧稱讚鷹潭“是個好口子”!,就是因為鷹潭的地理位置非常優越,交通非常便捷。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鷹潭站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鷹廈鐵路,又稱鷹廈線,是中國東南部地區最重要的鐵路主幹線。它北起江西鷹潭,南至福建廈門,全長694公里。它在鷹潭與浙贛鐵路交匯,另外,在南平市的來舟有一支線通往福州,被稱作來福鐵路。鷹廈鐵路於1954年動工興建,1957年竣工通車,是江西北部進入福建的唯一鐵路幹線,由此促進了鷹潭地區交通大發展。  浙贛、皖贛、鷹廈三條鐵路幹線在鷹潭縱橫交匯,貫通大江南北;206、320國道和311高速公路(滬昆高速)和濟廣高速橫貫全境,迎來送往四方賓朋;江西五大水系之一的信江,向西流入鄱陽湖與長江水系貫通,維繫八方情感。鷹潭已建成鐵路和公路的“雙樞紐”。

4、安徽省蚌埠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蚌埠市,簡稱蚌,別名珠城。是安徽省下轄的一個地級市、全國重要樞紐城市、皖北地區的商貿中心與加工製造業中心和郵電通訊指揮調度中心。位於華北平原南端京滬鐵路和淮南鐵路的交匯點,同時也是安徽最大的高鐵樞紐,京滬高鐵、合福高鐵(合蚌高鐵段)在蚌埠交匯。地處中國南北分界線,淮河穿城而過,臨近鳳陽、南京。由於古代盛產河蚌珍珠,從而得名“珠城”。1947年初蚌埠設市,直屬安徽省,是安徽省第一個設市的城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一百年前,津浦鐵路開通,蚌埠由一個淮畔小漁村變成了一座美麗的城市;一百年後,蚌埠再一次因鐵路站在了發展的“高速路口”。2010年12月3日,在京滬高鐵棗莊至蚌埠先導段上,新一代高速動車組飆出486.1公里時速,再次刷新世界鐵路運營史上的最高紀錄。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比起蘇南的蘇、錫、常,同是地級市的蚌埠無論是城市面貌、GDP總量,都落後不少。不過,高鐵站的落地,又讓“鐵路之城”蚌埠燃起了新的激情。蚌埠人相信,京滬高鐵開通後,將大大拉近蚌埠與京、滬的距離;同時,合蚌高鐵、京福(北京到福州,經過蚌埠)高鐵也已相繼開工,蚌埠又將成為高鐵樞紐之一。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火車拉來的城市

蚌埠地處津浦鐵路南段浦口到徐州的中點,不管南北哪頭髮車,當晚只能到達蚌埠,火車均需在這裡加煤加水,旅客在這裡住宿休息。這樣,蚌埠就自然地形成了“宿站”。1911年5月,津浦鐵路局正式設立蚌埠車站。

“蚌埠起於交通、興於商貿,發展繁榮與鐵路建設息息相關,被形象地稱作‘火車拉來的城市’。

5、河北省廊坊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廊坊市是河北省下轄的一個地級市,地處河北省中部,北京、天津兩大直轄市之間,環渤海經濟區腹地。距離北京市區和天津市區40公里和60公里,距離首都機場和天津港70公里和100公里,城市定位是京津冀城鎮群中重要區域中心城市,承接京津部分城市功能,以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為主的生態宜居名城。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十九世紀初廊坊還是一個偏僻小村,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京山鐵路建成通車,並在此設站,之後才漸成集鎮。清朝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英軍首領西摩爾率英、美、法、德、俄、意、日、奧八國聯軍沿京山鐵路北侵,義和團奮起迎擊,取得了震驚中外的“廊坊大捷”。到1937年“七、七事變”前夕,城區面積0.4平方公里,人口近4千。已建有“三角地”、東南西北四條主街及東小街、南小街。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1981年河北省天津地區改名為廊坊地區,廊坊鎮升為縣級廊坊市;1989年廊坊地區與廊坊市合併,撤消縣級廊坊市,改設縣級安次區,地市合併後設地級廊坊市。


6、湖南省懷化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在共和國版圖上,懷化是一座正在崛起的年輕城市。她沒有七十年代東部沿海地區的特區政策,也沒有九十年代西部開發時的特別優惠,靠的是從縱貫東西南北的湘黔鐵路、枝柳鐵路開始創造的奇蹟。而今,焦柳、湘黔以及隨著近年來渝懷鐵路的開通,鐵路已呈“大”字形在懷化交匯,貫穿市內11個縣(市、區);每天有50多對旅客列車始發和過境,年發送旅客342萬人次、貨物52萬噸;懷化火車編組站具有1.2萬個車皮編組能力,是中國九大鐵路編組站之一;火車可直達北京、上海、廣州、武漢、成都、昆明、重慶等大都市;公路網絡框架基本形成,市內通車裡程7800公里,320、209國道在城區交匯,320、209、319三條國道過境12個縣(市、區),滬昆、長吉高速公路穿境而過,邵懷高速已竣工通車,包茂、婁懷高速已陸續開工建設;芷江機場復航,已經開通了長沙、北京、廣州、上海、昆明航線,並將努力打造成為湖南第二大航空港,沅江水運通江達海,隨著滬昆客運專線的即將建設和渝懷鐵路的東延規劃(懷永郴和懷邵衡鐵路),芷江機場的擴建,四位一體的立體交通網絡將日臻完善,不久的將來,懷化的西進東出、北上南下將更加便捷;福州至成都、呼和浩特至北海兩條國家級通訊光纜在市區交匯。優越的區位,便捷的交通,讓懷化成為湘鄂渝黔桂五省(市、區)周邊地區重要的人才交流、物資流動、信息集散頻繁的經濟文化中心。  懷化市的由來,懷化市的前身為黔陽地區,湘黔、焦柳線原本計劃是過安江的,但由於原黔陽縣地委書記以修鐵路會佔用很多耕地,會使老百姓的生活更加窮苦,加之鐵路圖紙的丟失,最終國家決定開發距安江50多公里處的地方(如今的懷化市區)作為火車站的地址。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民初,懷化地區屬辰沅道。1949年設會同專區,1952年撤銷會同專區,設立芷江專區。1954年芷江專區改稱黔陽專區。1970年黔陽專區改稱黔陽地區,1978年地區駐地由黔陽縣遷至懷化縣榆樹灣鎮,並於1979年改懷化縣為縣級懷化市。1981年6月,黔陽地區更名為懷化地區,下轄2縣級市,5自治縣,5縣。1997撤銷原懷化地區,成立地級懷化市。

7、山西省陽泉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陽泉市位於中國山西省東部,太行山脈西側,是山西省下轄的一個地級市。

1900年前,現在的陽泉市區是平定州境內的一個名叫“漾泉”的小山村,也有人認為,這裡只是一片名為沙江口的荒灘。

1903年石太鐵路通車後,採礦業隨之興起。

民初,改平定州為平定縣,陽泉歸轄於平定縣。

1936年,陽泉附近形成了3萬餘人的小鎮。

1947年,設立陽泉市,但轄區不包括平定縣和盂縣。

1983年,平定縣、盂縣歸轄於陽泉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1905年,正太鐵路在陽泉設站。隨著交通運輸的發展,一批採掘、冶煉企業相繼成立,使陽泉站為山西近代工業的發祥地之一。隨後,以陽泉站為中心,聚集行商坐賈,逐步成為山西東部地區和連結晉冀兩省的商品集散地。1947年5月2日,陽泉解放,正式建制為陽泉市。

土生土長的陽泉人,也許更能體會到陽泉火車站的真正意義。陽泉能從一百餘年前的一個小村莊發展成地級大都市,鐵路功不可沒。1906年9月,石太鐵路的前身正太鐵路正式通車,“全程243公里,設大小車站34個。在陽泉境內有69公里,由東向西設娘子關、陽泉等10個車站,開啟了陽泉由鄉村向城市化發展的進程……由於陽泉火車站的誕生和發展,才真正孕育了陽泉這座新型的能源重化工城市,並使之成為享譽中外的煤城,促進了山西全省經濟和社會的騰飛與振興。

8、內蒙古二連浩特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二連浩特是伴隨集二鐵路的建設而建立的城市。1956年1月,北京經烏蘭巴托通往莫斯科國際鐵路開通。1966年1月,國務院批准二連浩特設市。二連被稱為“中國北大門”。1985年1月,二連浩特升格為準地級市,1986年3月成為自治區計劃單列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二連浩特市(簡稱二連)位於祖國正北方內蒙古自治區中部,與蒙古扎門烏德市隔界相望,兩市區間距離9公里。轄區面積4015.1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區面積18平方公里,下轄3個街道、1個蘇木:。流動人口及本地人口近10萬人。

9、吉林省四平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1878年始設奉化縣,縣下設九社。其中,新恩社轄今四平市區的大部村社。

 1898年沙俄修建東清鐵路南滿支線時,從長春向南每隔30公里設置一站地,經範家屯、公主陵(嶺)、郭家店到今四平為第五站,故俗稱四平為“五站”。 

1903年7月,南滿支線全線通車,沙俄將“五站”定名為“四平街站”。並在站前開始修築南北向的一、二、三馬路,鐵路租借地區域略見雛形。1907年後,四平的經濟在南滿鐵路的帶動下穩步增長。

1947年6月,四平街市改稱四平市。

1、河北省石家莊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石家莊市,舊稱石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河北省的省會,京津冀區域的中心城市,全國重要的現代服務業、生物產業基地之一,同時還是河北省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對外交流的中心。地處華北平原腹地,河北省中南部,北靠京津,西倚太行山,位於京廣鐵路、石德鐵路,石太鐵路和石太客運專線的交匯處,是重要的鐵路樞紐。是一座由近代鐵路的開通而發展起來的年輕城市。

20世紀初期,石家莊村只有93戶人家,578人,面積約0.1平方公里。1902年由法國和比利時修建的京漢鐵路從這裡經過,設立一個站點,因石家莊名氣不大,就以相距不遠的振頭鎮命名,稱為振頭站;1907年正太鐵路(正定到太原)通車,正太鐵路為了避免在滹沱河上建橋,在石家莊和京漢鐵路連接,將正太鐵路起點由正定改為石家莊,石家莊成為兩條鐵路的交匯點,並逐漸成為交通要道和商品集散地。同一年,橫跨京漢鐵路和正太鐵路的河北省第一座鐵路公路立交橋“大石橋”竣工,從此石家莊以大石橋為界分為了橋東區、橋西區。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人們常說,石家莊是一座被火車拉來的城市。石家莊與火車真是分不開了。“鐵路入地”成功之後,石家莊將成為中國第一個鐵路從地下穿過的城市。石家莊,地處河北省中南部, 環渤海灣經濟區,距北京283公里。明朝初年,是正定衛的軍屯和官莊,(公元1688年)廢除衛所軍屯制之後,石家莊才成為隸屬正定府獲鹿縣(今鹿泉市)的一個小村莊,與當時的政治中心真定城(今正定)隔滹沱河相望。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翻開《石門指南》(編寫於20世紀30年代)一書,石家莊由“村莊”到“都市”的演變歷程清晰在目:1903年京漢鐵路在石家莊村東設站,1907年正太鐵路通車,石家莊站成了兩條鐵路的交匯點。石家莊從此才開始由鄉村向城市轉變。1925年,石家莊村被改為石家市。同年,石家莊村和休門村合併,更名為石門市。1947年人民解放軍解放了這座城市後,石門市被更名為石家莊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村莊之小,在清光緒《獲鹿縣志》中有所描述,“石家莊,縣東南三十五里,街道六,廟宇六,井泉四”。就是到了20世紀初,石家莊村的面積也不足0.1平方公里,僅200戶人家,六百餘口人。

從小村莊到大城市,轉機出現在1903年—盧漢鐵路(今京廣鐵路)和正太鐵路(今石太鐵路)施工,在石家莊建了火車站,讓石家莊成為重要的交通樞紐。於是,石家莊成了中國惟一一個因鐵路而興的大城市。

百年來,火車站將這個城市一分為二,西側城市化早而且快,東側則是另一番情致。其北邊緊臨中山路,站在車站門口向西北方向望去,兩側酒店、購物中心林立,一派繁榮。往東北方走上一刻鐘,能到石家莊著名的中國南三條市場,繼續向東,是另一個購物中心—北國商城。

不只東西差異,火車成就了石家莊,也迅速為其凝結了一個城市內核—以火車站為中心,方圓20平方公里的城市中心區域,集中了省、市行政中心、文化活動中心、商業中心、醫療中心以及全國十大小商品市場中的兩個(中國南三條和新華集貿市場)。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每天,火車都從城市的心臟地帶呼嘯而過,居住在市中心的人們,享受繁華之餘也要忍受噪音。搬離市中心,你卻不得不考慮缺少各種公共資源帶來的不便。

對那些巨型機器,石家莊人寄予厚望,鐵路入地有5.2公里,之後,新的火車站會南遷。這是一項耗時、耗力、耗財的工程,但隨意問起一位石家莊人,多會得到這樣的答案:現有的核心區域能解放出來,這是城市新的希望。

2、河南省鄭州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鄭州交通、通訊發達,處於中國交通大十字架的中心位置。隴海鐵路、京廣鐵路在這裡交匯,107國道、310國道、京港澳高速公路和連霍高速公路穿境而過,鄭州新鄭國際機場與國內外30多個城市通航。擁有亞洲最大的列車編組站鄭州北站和中國最大的零擔貨物轉運站鄭州東站,有一類航空、鐵路口岸和公路二類口岸各1個,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貨物可在鄭州聯檢封關直通國外。郵政電信業務量位居中國前列,是華中地區一個鐵路、公路、航空、郵電通信兼具的綜合性核心交通通訊樞紐。鄭州優越的中心地理位置及鐵路優勢,使得從鄭州到達國內各地都非常方便快捷。隨著各項交通設施的陸續完工,鄭州將實現客專、城際鐵路、公路客運、公交、出租和航空之間的零換乘。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在現代城市的意義上,鄭州的歷史一點也不長。在20世紀之前,它都乏善可陳,直到1928年才正式建市,這在很大程度上還是拜清政府修建的那條京漢鐵路(如今的京廣線前身)所賜。1954年10月,河南省會由開封遷至鄭州。省會遷移的原因既有地理環境及交通條件的因素,也有經濟及政治因素,而鄭州由於位置適中、交通便利、經濟發展前景良好以及便於領導全省工作等優勢,使它取代了開封的省會地位。從1951年河南省會初步獲准遷至鄭州,到1952年正式確定遷移,再到1954年基本完成遷移,廣大幹部群眾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省會遷移對河南省以及鄭州、開封兩市都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京漢鐵路為什麼不選擇穿過當時的首府開封,不選擇更聲名遠播的洛陽,卻選在了當時位於這兩大城市之間的小村落?正史野史有很多說法,但比較可信的是《清史稿•交通志》上的記載,在當時工程技術和資金條件下,張之洞設計鐵路具體線路時,把黃河橋看做修築京漢鐵路最緊要的環節。開封一帶的黃河,是著名的懸河,被稱為黃河的“豆腐腰”,如果選擇從開封建橋,不但投資大,建成後風險也很大。因此,京漢鐵路線路才拐了一個彎兒,從當時附近的花園口穿過黃河南下,至於另外一個名城洛陽則偏西距離稍遠也被放棄。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當年張之洞筆下那道彎開啟了鄭州這座城市20世紀的城市化歷史。1949年以後,鄭州取代開封成了河南的省會,鄭州下轄的新鄭、中牟、鞏義都比鄭州有名氣,歷史上鄭州只不過是一個小村鎮吧了!一個靠鐵路樞紐發展起來的城市,硬要吹說是古都!

少林寺自古都是人家洛陽的,登封少林寺是北魏孝文帝在洛陽建的,少林棍僧救唐王也是因為洛陽,鞏義和登封作為河洛文化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解放後卻被鄭州搶去。登封的少林寺是北魏太和年間修建的,是為了供養一位西域的高僧,至於達摩為什麼來登封也是這個道理,嵩洛之地是中國的佛教中心,這是因為洛陽長期為都的原因,少林寺就是皇家寺院,其他少林和洛陽的關係,你自己去翻書看看再來說. 現在少林寺還有一碑寫明瞭拓拔氏立的少林,登封又有多少東漢,隋唐武周,北宋的東西和洛陽沒關係?理直氣壯的說少林是鄭州的。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歷史也似乎是跟河南人開了一個玩笑,承載著一億人口的中原腹地,現代化生長並沒有從那些有著悠久城市史的地方開始,而是從一片白紙上起步。這一切很大程度上都應該歸功於那條京廣線。被這條鐵路線改變命運的遠不止鄭州一座城市,鐵路還塑造了另外一批新興城市,比如新鄉、漯河、駐馬店等。歷史上,中原曾是名城薈萃,比如洛陽、開封、安陽、周口、南陽等等,如今卻都因遠離了現代交通大動脈,而落伍於整個國家的現代化轉型。

3、江西省鷹潭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鷹潭市是江西省下轄的一個地級市,是中國重要的鐵路樞紐,是滬昆鐵路、鷹廈鐵路、皖贛鐵路的交匯點。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1957年因建設鷹廈鐵路,1958年復為貴溪縣轄鎮。1960年再次升為縣級鎮,由上饒專區直轄。1979年改鎮為縣級鷹潭市,屬上饒地區。

1983年以原鷹潭市、貴溪、餘江2縣設地級鷹潭市,原縣級鷹潭市境置月湖區。1996年貴溪撤縣設市。

鷹潭站是江西省唯一一個特等站。特等站是中國鐵路車站中最高等級的車站。全國擁有此殊榮的特等站如下:黑龍江牡丹江站、河北山海關站、豐臺站、河北石家莊站 、山西大同站、 甘肅蘭州西站等。鄧稱讚鷹潭“是個好口子”!,就是因為鷹潭的地理位置非常優越,交通非常便捷。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鷹潭站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鷹廈鐵路,又稱鷹廈線,是中國東南部地區最重要的鐵路主幹線。它北起江西鷹潭,南至福建廈門,全長694公里。它在鷹潭與浙贛鐵路交匯,另外,在南平市的來舟有一支線通往福州,被稱作來福鐵路。鷹廈鐵路於1954年動工興建,1957年竣工通車,是江西北部進入福建的唯一鐵路幹線,由此促進了鷹潭地區交通大發展。  浙贛、皖贛、鷹廈三條鐵路幹線在鷹潭縱橫交匯,貫通大江南北;206、320國道和311高速公路(滬昆高速)和濟廣高速橫貫全境,迎來送往四方賓朋;江西五大水系之一的信江,向西流入鄱陽湖與長江水系貫通,維繫八方情感。鷹潭已建成鐵路和公路的“雙樞紐”。

4、安徽省蚌埠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蚌埠市,簡稱蚌,別名珠城。是安徽省下轄的一個地級市、全國重要樞紐城市、皖北地區的商貿中心與加工製造業中心和郵電通訊指揮調度中心。位於華北平原南端京滬鐵路和淮南鐵路的交匯點,同時也是安徽最大的高鐵樞紐,京滬高鐵、合福高鐵(合蚌高鐵段)在蚌埠交匯。地處中國南北分界線,淮河穿城而過,臨近鳳陽、南京。由於古代盛產河蚌珍珠,從而得名“珠城”。1947年初蚌埠設市,直屬安徽省,是安徽省第一個設市的城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一百年前,津浦鐵路開通,蚌埠由一個淮畔小漁村變成了一座美麗的城市;一百年後,蚌埠再一次因鐵路站在了發展的“高速路口”。2010年12月3日,在京滬高鐵棗莊至蚌埠先導段上,新一代高速動車組飆出486.1公里時速,再次刷新世界鐵路運營史上的最高紀錄。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比起蘇南的蘇、錫、常,同是地級市的蚌埠無論是城市面貌、GDP總量,都落後不少。不過,高鐵站的落地,又讓“鐵路之城”蚌埠燃起了新的激情。蚌埠人相信,京滬高鐵開通後,將大大拉近蚌埠與京、滬的距離;同時,合蚌高鐵、京福(北京到福州,經過蚌埠)高鐵也已相繼開工,蚌埠又將成為高鐵樞紐之一。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火車拉來的城市

蚌埠地處津浦鐵路南段浦口到徐州的中點,不管南北哪頭髮車,當晚只能到達蚌埠,火車均需在這裡加煤加水,旅客在這裡住宿休息。這樣,蚌埠就自然地形成了“宿站”。1911年5月,津浦鐵路局正式設立蚌埠車站。

“蚌埠起於交通、興於商貿,發展繁榮與鐵路建設息息相關,被形象地稱作‘火車拉來的城市’。

5、河北省廊坊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廊坊市是河北省下轄的一個地級市,地處河北省中部,北京、天津兩大直轄市之間,環渤海經濟區腹地。距離北京市區和天津市區40公里和60公里,距離首都機場和天津港70公里和100公里,城市定位是京津冀城鎮群中重要區域中心城市,承接京津部分城市功能,以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為主的生態宜居名城。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十九世紀初廊坊還是一個偏僻小村,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京山鐵路建成通車,並在此設站,之後才漸成集鎮。清朝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英軍首領西摩爾率英、美、法、德、俄、意、日、奧八國聯軍沿京山鐵路北侵,義和團奮起迎擊,取得了震驚中外的“廊坊大捷”。到1937年“七、七事變”前夕,城區面積0.4平方公里,人口近4千。已建有“三角地”、東南西北四條主街及東小街、南小街。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1981年河北省天津地區改名為廊坊地區,廊坊鎮升為縣級廊坊市;1989年廊坊地區與廊坊市合併,撤消縣級廊坊市,改設縣級安次區,地市合併後設地級廊坊市。


6、湖南省懷化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在共和國版圖上,懷化是一座正在崛起的年輕城市。她沒有七十年代東部沿海地區的特區政策,也沒有九十年代西部開發時的特別優惠,靠的是從縱貫東西南北的湘黔鐵路、枝柳鐵路開始創造的奇蹟。而今,焦柳、湘黔以及隨著近年來渝懷鐵路的開通,鐵路已呈“大”字形在懷化交匯,貫穿市內11個縣(市、區);每天有50多對旅客列車始發和過境,年發送旅客342萬人次、貨物52萬噸;懷化火車編組站具有1.2萬個車皮編組能力,是中國九大鐵路編組站之一;火車可直達北京、上海、廣州、武漢、成都、昆明、重慶等大都市;公路網絡框架基本形成,市內通車裡程7800公里,320、209國道在城區交匯,320、209、319三條國道過境12個縣(市、區),滬昆、長吉高速公路穿境而過,邵懷高速已竣工通車,包茂、婁懷高速已陸續開工建設;芷江機場復航,已經開通了長沙、北京、廣州、上海、昆明航線,並將努力打造成為湖南第二大航空港,沅江水運通江達海,隨著滬昆客運專線的即將建設和渝懷鐵路的東延規劃(懷永郴和懷邵衡鐵路),芷江機場的擴建,四位一體的立體交通網絡將日臻完善,不久的將來,懷化的西進東出、北上南下將更加便捷;福州至成都、呼和浩特至北海兩條國家級通訊光纜在市區交匯。優越的區位,便捷的交通,讓懷化成為湘鄂渝黔桂五省(市、區)周邊地區重要的人才交流、物資流動、信息集散頻繁的經濟文化中心。  懷化市的由來,懷化市的前身為黔陽地區,湘黔、焦柳線原本計劃是過安江的,但由於原黔陽縣地委書記以修鐵路會佔用很多耕地,會使老百姓的生活更加窮苦,加之鐵路圖紙的丟失,最終國家決定開發距安江50多公里處的地方(如今的懷化市區)作為火車站的地址。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民初,懷化地區屬辰沅道。1949年設會同專區,1952年撤銷會同專區,設立芷江專區。1954年芷江專區改稱黔陽專區。1970年黔陽專區改稱黔陽地區,1978年地區駐地由黔陽縣遷至懷化縣榆樹灣鎮,並於1979年改懷化縣為縣級懷化市。1981年6月,黔陽地區更名為懷化地區,下轄2縣級市,5自治縣,5縣。1997撤銷原懷化地區,成立地級懷化市。

7、山西省陽泉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陽泉市位於中國山西省東部,太行山脈西側,是山西省下轄的一個地級市。

1900年前,現在的陽泉市區是平定州境內的一個名叫“漾泉”的小山村,也有人認為,這裡只是一片名為沙江口的荒灘。

1903年石太鐵路通車後,採礦業隨之興起。

民初,改平定州為平定縣,陽泉歸轄於平定縣。

1936年,陽泉附近形成了3萬餘人的小鎮。

1947年,設立陽泉市,但轄區不包括平定縣和盂縣。

1983年,平定縣、盂縣歸轄於陽泉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1905年,正太鐵路在陽泉設站。隨著交通運輸的發展,一批採掘、冶煉企業相繼成立,使陽泉站為山西近代工業的發祥地之一。隨後,以陽泉站為中心,聚集行商坐賈,逐步成為山西東部地區和連結晉冀兩省的商品集散地。1947年5月2日,陽泉解放,正式建制為陽泉市。

土生土長的陽泉人,也許更能體會到陽泉火車站的真正意義。陽泉能從一百餘年前的一個小村莊發展成地級大都市,鐵路功不可沒。1906年9月,石太鐵路的前身正太鐵路正式通車,“全程243公里,設大小車站34個。在陽泉境內有69公里,由東向西設娘子關、陽泉等10個車站,開啟了陽泉由鄉村向城市化發展的進程……由於陽泉火車站的誕生和發展,才真正孕育了陽泉這座新型的能源重化工城市,並使之成為享譽中外的煤城,促進了山西全省經濟和社會的騰飛與振興。

8、內蒙古二連浩特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二連浩特是伴隨集二鐵路的建設而建立的城市。1956年1月,北京經烏蘭巴托通往莫斯科國際鐵路開通。1966年1月,國務院批准二連浩特設市。二連被稱為“中國北大門”。1985年1月,二連浩特升格為準地級市,1986年3月成為自治區計劃單列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二連浩特市(簡稱二連)位於祖國正北方內蒙古自治區中部,與蒙古扎門烏德市隔界相望,兩市區間距離9公里。轄區面積4015.1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區面積18平方公里,下轄3個街道、1個蘇木:。流動人口及本地人口近10萬人。

9、吉林省四平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1878年始設奉化縣,縣下設九社。其中,新恩社轄今四平市區的大部村社。

 1898年沙俄修建東清鐵路南滿支線時,從長春向南每隔30公里設置一站地,經範家屯、公主陵(嶺)、郭家店到今四平為第五站,故俗稱四平為“五站”。 

1903年7月,南滿支線全線通車,沙俄將“五站”定名為“四平街站”。並在站前開始修築南北向的一、二、三馬路,鐵路租借地區域略見雛形。1907年後,四平的經濟在南滿鐵路的帶動下穩步增長。

1947年6月,四平街市改稱四平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四平市位於哈大鐵路,平齊鐵路,四梅鐵路的交會處,是吉林省最重要的交通樞紐之一,擁有全省第三大火車站,日停靠旅客列車180列,高峰時運送旅客數量可達10000人次/天,出行十分方便,可直達北京,上海,廣州,武漢,重慶,西安等地。  四平的編組站是全國十八大區域性編組站之一。長約4千米,最寬處可達350米。  四平是哈大高鐵的節點城市,哈大高鐵開通後,年輸送旅客將達30萬,出行將更加快捷,可大大緩解老火車站的運輸壓力。四平市也將圍繞高鐵四平東站建設新區。

10、牡丹江市

牡丹江市是中國黑龍江省政府直屬的一個地級市,中國大陸最大的邊貿城市之一,亦是北方的一個著名旅遊城市。位於黑龍江省東南部與吉林省交界地區,與俄羅斯接壤,境內的綏芬河和東寧是中國與俄羅斯進行貿易的重要口岸。牡丹江海浪機場擁有六條國際航線和數條國內航線,是中國東北地區的七大航空港之一。牡丹江市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黑龍江省第三大城市,亦是黑龍江省東部最大的城市和政治,文化,交通,科技,經濟中心。總面積4.06萬平方公里,人口280萬人,其中市區人口93萬人。

1、河北省石家莊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石家莊市,舊稱石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河北省的省會,京津冀區域的中心城市,全國重要的現代服務業、生物產業基地之一,同時還是河北省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對外交流的中心。地處華北平原腹地,河北省中南部,北靠京津,西倚太行山,位於京廣鐵路、石德鐵路,石太鐵路和石太客運專線的交匯處,是重要的鐵路樞紐。是一座由近代鐵路的開通而發展起來的年輕城市。

20世紀初期,石家莊村只有93戶人家,578人,面積約0.1平方公里。1902年由法國和比利時修建的京漢鐵路從這裡經過,設立一個站點,因石家莊名氣不大,就以相距不遠的振頭鎮命名,稱為振頭站;1907年正太鐵路(正定到太原)通車,正太鐵路為了避免在滹沱河上建橋,在石家莊和京漢鐵路連接,將正太鐵路起點由正定改為石家莊,石家莊成為兩條鐵路的交匯點,並逐漸成為交通要道和商品集散地。同一年,橫跨京漢鐵路和正太鐵路的河北省第一座鐵路公路立交橋“大石橋”竣工,從此石家莊以大石橋為界分為了橋東區、橋西區。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人們常說,石家莊是一座被火車拉來的城市。石家莊與火車真是分不開了。“鐵路入地”成功之後,石家莊將成為中國第一個鐵路從地下穿過的城市。石家莊,地處河北省中南部, 環渤海灣經濟區,距北京283公里。明朝初年,是正定衛的軍屯和官莊,(公元1688年)廢除衛所軍屯制之後,石家莊才成為隸屬正定府獲鹿縣(今鹿泉市)的一個小村莊,與當時的政治中心真定城(今正定)隔滹沱河相望。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翻開《石門指南》(編寫於20世紀30年代)一書,石家莊由“村莊”到“都市”的演變歷程清晰在目:1903年京漢鐵路在石家莊村東設站,1907年正太鐵路通車,石家莊站成了兩條鐵路的交匯點。石家莊從此才開始由鄉村向城市轉變。1925年,石家莊村被改為石家市。同年,石家莊村和休門村合併,更名為石門市。1947年人民解放軍解放了這座城市後,石門市被更名為石家莊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村莊之小,在清光緒《獲鹿縣志》中有所描述,“石家莊,縣東南三十五里,街道六,廟宇六,井泉四”。就是到了20世紀初,石家莊村的面積也不足0.1平方公里,僅200戶人家,六百餘口人。

從小村莊到大城市,轉機出現在1903年—盧漢鐵路(今京廣鐵路)和正太鐵路(今石太鐵路)施工,在石家莊建了火車站,讓石家莊成為重要的交通樞紐。於是,石家莊成了中國惟一一個因鐵路而興的大城市。

百年來,火車站將這個城市一分為二,西側城市化早而且快,東側則是另一番情致。其北邊緊臨中山路,站在車站門口向西北方向望去,兩側酒店、購物中心林立,一派繁榮。往東北方走上一刻鐘,能到石家莊著名的中國南三條市場,繼續向東,是另一個購物中心—北國商城。

不只東西差異,火車成就了石家莊,也迅速為其凝結了一個城市內核—以火車站為中心,方圓20平方公里的城市中心區域,集中了省、市行政中心、文化活動中心、商業中心、醫療中心以及全國十大小商品市場中的兩個(中國南三條和新華集貿市場)。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每天,火車都從城市的心臟地帶呼嘯而過,居住在市中心的人們,享受繁華之餘也要忍受噪音。搬離市中心,你卻不得不考慮缺少各種公共資源帶來的不便。

對那些巨型機器,石家莊人寄予厚望,鐵路入地有5.2公里,之後,新的火車站會南遷。這是一項耗時、耗力、耗財的工程,但隨意問起一位石家莊人,多會得到這樣的答案:現有的核心區域能解放出來,這是城市新的希望。

2、河南省鄭州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鄭州交通、通訊發達,處於中國交通大十字架的中心位置。隴海鐵路、京廣鐵路在這裡交匯,107國道、310國道、京港澳高速公路和連霍高速公路穿境而過,鄭州新鄭國際機場與國內外30多個城市通航。擁有亞洲最大的列車編組站鄭州北站和中國最大的零擔貨物轉運站鄭州東站,有一類航空、鐵路口岸和公路二類口岸各1個,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貨物可在鄭州聯檢封關直通國外。郵政電信業務量位居中國前列,是華中地區一個鐵路、公路、航空、郵電通信兼具的綜合性核心交通通訊樞紐。鄭州優越的中心地理位置及鐵路優勢,使得從鄭州到達國內各地都非常方便快捷。隨著各項交通設施的陸續完工,鄭州將實現客專、城際鐵路、公路客運、公交、出租和航空之間的零換乘。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在現代城市的意義上,鄭州的歷史一點也不長。在20世紀之前,它都乏善可陳,直到1928年才正式建市,這在很大程度上還是拜清政府修建的那條京漢鐵路(如今的京廣線前身)所賜。1954年10月,河南省會由開封遷至鄭州。省會遷移的原因既有地理環境及交通條件的因素,也有經濟及政治因素,而鄭州由於位置適中、交通便利、經濟發展前景良好以及便於領導全省工作等優勢,使它取代了開封的省會地位。從1951年河南省會初步獲准遷至鄭州,到1952年正式確定遷移,再到1954年基本完成遷移,廣大幹部群眾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省會遷移對河南省以及鄭州、開封兩市都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京漢鐵路為什麼不選擇穿過當時的首府開封,不選擇更聲名遠播的洛陽,卻選在了當時位於這兩大城市之間的小村落?正史野史有很多說法,但比較可信的是《清史稿•交通志》上的記載,在當時工程技術和資金條件下,張之洞設計鐵路具體線路時,把黃河橋看做修築京漢鐵路最緊要的環節。開封一帶的黃河,是著名的懸河,被稱為黃河的“豆腐腰”,如果選擇從開封建橋,不但投資大,建成後風險也很大。因此,京漢鐵路線路才拐了一個彎兒,從當時附近的花園口穿過黃河南下,至於另外一個名城洛陽則偏西距離稍遠也被放棄。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當年張之洞筆下那道彎開啟了鄭州這座城市20世紀的城市化歷史。1949年以後,鄭州取代開封成了河南的省會,鄭州下轄的新鄭、中牟、鞏義都比鄭州有名氣,歷史上鄭州只不過是一個小村鎮吧了!一個靠鐵路樞紐發展起來的城市,硬要吹說是古都!

少林寺自古都是人家洛陽的,登封少林寺是北魏孝文帝在洛陽建的,少林棍僧救唐王也是因為洛陽,鞏義和登封作為河洛文化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解放後卻被鄭州搶去。登封的少林寺是北魏太和年間修建的,是為了供養一位西域的高僧,至於達摩為什麼來登封也是這個道理,嵩洛之地是中國的佛教中心,這是因為洛陽長期為都的原因,少林寺就是皇家寺院,其他少林和洛陽的關係,你自己去翻書看看再來說. 現在少林寺還有一碑寫明瞭拓拔氏立的少林,登封又有多少東漢,隋唐武周,北宋的東西和洛陽沒關係?理直氣壯的說少林是鄭州的。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歷史也似乎是跟河南人開了一個玩笑,承載著一億人口的中原腹地,現代化生長並沒有從那些有著悠久城市史的地方開始,而是從一片白紙上起步。這一切很大程度上都應該歸功於那條京廣線。被這條鐵路線改變命運的遠不止鄭州一座城市,鐵路還塑造了另外一批新興城市,比如新鄉、漯河、駐馬店等。歷史上,中原曾是名城薈萃,比如洛陽、開封、安陽、周口、南陽等等,如今卻都因遠離了現代交通大動脈,而落伍於整個國家的現代化轉型。

3、江西省鷹潭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鷹潭市是江西省下轄的一個地級市,是中國重要的鐵路樞紐,是滬昆鐵路、鷹廈鐵路、皖贛鐵路的交匯點。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1957年因建設鷹廈鐵路,1958年復為貴溪縣轄鎮。1960年再次升為縣級鎮,由上饒專區直轄。1979年改鎮為縣級鷹潭市,屬上饒地區。

1983年以原鷹潭市、貴溪、餘江2縣設地級鷹潭市,原縣級鷹潭市境置月湖區。1996年貴溪撤縣設市。

鷹潭站是江西省唯一一個特等站。特等站是中國鐵路車站中最高等級的車站。全國擁有此殊榮的特等站如下:黑龍江牡丹江站、河北山海關站、豐臺站、河北石家莊站 、山西大同站、 甘肅蘭州西站等。鄧稱讚鷹潭“是個好口子”!,就是因為鷹潭的地理位置非常優越,交通非常便捷。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鷹潭站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鷹廈鐵路,又稱鷹廈線,是中國東南部地區最重要的鐵路主幹線。它北起江西鷹潭,南至福建廈門,全長694公里。它在鷹潭與浙贛鐵路交匯,另外,在南平市的來舟有一支線通往福州,被稱作來福鐵路。鷹廈鐵路於1954年動工興建,1957年竣工通車,是江西北部進入福建的唯一鐵路幹線,由此促進了鷹潭地區交通大發展。  浙贛、皖贛、鷹廈三條鐵路幹線在鷹潭縱橫交匯,貫通大江南北;206、320國道和311高速公路(滬昆高速)和濟廣高速橫貫全境,迎來送往四方賓朋;江西五大水系之一的信江,向西流入鄱陽湖與長江水系貫通,維繫八方情感。鷹潭已建成鐵路和公路的“雙樞紐”。

4、安徽省蚌埠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蚌埠市,簡稱蚌,別名珠城。是安徽省下轄的一個地級市、全國重要樞紐城市、皖北地區的商貿中心與加工製造業中心和郵電通訊指揮調度中心。位於華北平原南端京滬鐵路和淮南鐵路的交匯點,同時也是安徽最大的高鐵樞紐,京滬高鐵、合福高鐵(合蚌高鐵段)在蚌埠交匯。地處中國南北分界線,淮河穿城而過,臨近鳳陽、南京。由於古代盛產河蚌珍珠,從而得名“珠城”。1947年初蚌埠設市,直屬安徽省,是安徽省第一個設市的城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一百年前,津浦鐵路開通,蚌埠由一個淮畔小漁村變成了一座美麗的城市;一百年後,蚌埠再一次因鐵路站在了發展的“高速路口”。2010年12月3日,在京滬高鐵棗莊至蚌埠先導段上,新一代高速動車組飆出486.1公里時速,再次刷新世界鐵路運營史上的最高紀錄。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比起蘇南的蘇、錫、常,同是地級市的蚌埠無論是城市面貌、GDP總量,都落後不少。不過,高鐵站的落地,又讓“鐵路之城”蚌埠燃起了新的激情。蚌埠人相信,京滬高鐵開通後,將大大拉近蚌埠與京、滬的距離;同時,合蚌高鐵、京福(北京到福州,經過蚌埠)高鐵也已相繼開工,蚌埠又將成為高鐵樞紐之一。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火車拉來的城市

蚌埠地處津浦鐵路南段浦口到徐州的中點,不管南北哪頭髮車,當晚只能到達蚌埠,火車均需在這裡加煤加水,旅客在這裡住宿休息。這樣,蚌埠就自然地形成了“宿站”。1911年5月,津浦鐵路局正式設立蚌埠車站。

“蚌埠起於交通、興於商貿,發展繁榮與鐵路建設息息相關,被形象地稱作‘火車拉來的城市’。

5、河北省廊坊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廊坊市是河北省下轄的一個地級市,地處河北省中部,北京、天津兩大直轄市之間,環渤海經濟區腹地。距離北京市區和天津市區40公里和60公里,距離首都機場和天津港70公里和100公里,城市定位是京津冀城鎮群中重要區域中心城市,承接京津部分城市功能,以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為主的生態宜居名城。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十九世紀初廊坊還是一個偏僻小村,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京山鐵路建成通車,並在此設站,之後才漸成集鎮。清朝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英軍首領西摩爾率英、美、法、德、俄、意、日、奧八國聯軍沿京山鐵路北侵,義和團奮起迎擊,取得了震驚中外的“廊坊大捷”。到1937年“七、七事變”前夕,城區面積0.4平方公里,人口近4千。已建有“三角地”、東南西北四條主街及東小街、南小街。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1981年河北省天津地區改名為廊坊地區,廊坊鎮升為縣級廊坊市;1989年廊坊地區與廊坊市合併,撤消縣級廊坊市,改設縣級安次區,地市合併後設地級廊坊市。


6、湖南省懷化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在共和國版圖上,懷化是一座正在崛起的年輕城市。她沒有七十年代東部沿海地區的特區政策,也沒有九十年代西部開發時的特別優惠,靠的是從縱貫東西南北的湘黔鐵路、枝柳鐵路開始創造的奇蹟。而今,焦柳、湘黔以及隨著近年來渝懷鐵路的開通,鐵路已呈“大”字形在懷化交匯,貫穿市內11個縣(市、區);每天有50多對旅客列車始發和過境,年發送旅客342萬人次、貨物52萬噸;懷化火車編組站具有1.2萬個車皮編組能力,是中國九大鐵路編組站之一;火車可直達北京、上海、廣州、武漢、成都、昆明、重慶等大都市;公路網絡框架基本形成,市內通車裡程7800公里,320、209國道在城區交匯,320、209、319三條國道過境12個縣(市、區),滬昆、長吉高速公路穿境而過,邵懷高速已竣工通車,包茂、婁懷高速已陸續開工建設;芷江機場復航,已經開通了長沙、北京、廣州、上海、昆明航線,並將努力打造成為湖南第二大航空港,沅江水運通江達海,隨著滬昆客運專線的即將建設和渝懷鐵路的東延規劃(懷永郴和懷邵衡鐵路),芷江機場的擴建,四位一體的立體交通網絡將日臻完善,不久的將來,懷化的西進東出、北上南下將更加便捷;福州至成都、呼和浩特至北海兩條國家級通訊光纜在市區交匯。優越的區位,便捷的交通,讓懷化成為湘鄂渝黔桂五省(市、區)周邊地區重要的人才交流、物資流動、信息集散頻繁的經濟文化中心。  懷化市的由來,懷化市的前身為黔陽地區,湘黔、焦柳線原本計劃是過安江的,但由於原黔陽縣地委書記以修鐵路會佔用很多耕地,會使老百姓的生活更加窮苦,加之鐵路圖紙的丟失,最終國家決定開發距安江50多公里處的地方(如今的懷化市區)作為火車站的地址。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民初,懷化地區屬辰沅道。1949年設會同專區,1952年撤銷會同專區,設立芷江專區。1954年芷江專區改稱黔陽專區。1970年黔陽專區改稱黔陽地區,1978年地區駐地由黔陽縣遷至懷化縣榆樹灣鎮,並於1979年改懷化縣為縣級懷化市。1981年6月,黔陽地區更名為懷化地區,下轄2縣級市,5自治縣,5縣。1997撤銷原懷化地區,成立地級懷化市。

7、山西省陽泉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陽泉市位於中國山西省東部,太行山脈西側,是山西省下轄的一個地級市。

1900年前,現在的陽泉市區是平定州境內的一個名叫“漾泉”的小山村,也有人認為,這裡只是一片名為沙江口的荒灘。

1903年石太鐵路通車後,採礦業隨之興起。

民初,改平定州為平定縣,陽泉歸轄於平定縣。

1936年,陽泉附近形成了3萬餘人的小鎮。

1947年,設立陽泉市,但轄區不包括平定縣和盂縣。

1983年,平定縣、盂縣歸轄於陽泉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1905年,正太鐵路在陽泉設站。隨著交通運輸的發展,一批採掘、冶煉企業相繼成立,使陽泉站為山西近代工業的發祥地之一。隨後,以陽泉站為中心,聚集行商坐賈,逐步成為山西東部地區和連結晉冀兩省的商品集散地。1947年5月2日,陽泉解放,正式建制為陽泉市。

土生土長的陽泉人,也許更能體會到陽泉火車站的真正意義。陽泉能從一百餘年前的一個小村莊發展成地級大都市,鐵路功不可沒。1906年9月,石太鐵路的前身正太鐵路正式通車,“全程243公里,設大小車站34個。在陽泉境內有69公里,由東向西設娘子關、陽泉等10個車站,開啟了陽泉由鄉村向城市化發展的進程……由於陽泉火車站的誕生和發展,才真正孕育了陽泉這座新型的能源重化工城市,並使之成為享譽中外的煤城,促進了山西全省經濟和社會的騰飛與振興。

8、內蒙古二連浩特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二連浩特是伴隨集二鐵路的建設而建立的城市。1956年1月,北京經烏蘭巴托通往莫斯科國際鐵路開通。1966年1月,國務院批准二連浩特設市。二連被稱為“中國北大門”。1985年1月,二連浩特升格為準地級市,1986年3月成為自治區計劃單列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二連浩特市(簡稱二連)位於祖國正北方內蒙古自治區中部,與蒙古扎門烏德市隔界相望,兩市區間距離9公里。轄區面積4015.1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區面積18平方公里,下轄3個街道、1個蘇木:。流動人口及本地人口近10萬人。

9、吉林省四平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1878年始設奉化縣,縣下設九社。其中,新恩社轄今四平市區的大部村社。

 1898年沙俄修建東清鐵路南滿支線時,從長春向南每隔30公里設置一站地,經範家屯、公主陵(嶺)、郭家店到今四平為第五站,故俗稱四平為“五站”。 

1903年7月,南滿支線全線通車,沙俄將“五站”定名為“四平街站”。並在站前開始修築南北向的一、二、三馬路,鐵路租借地區域略見雛形。1907年後,四平的經濟在南滿鐵路的帶動下穩步增長。

1947年6月,四平街市改稱四平市。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四平市位於哈大鐵路,平齊鐵路,四梅鐵路的交會處,是吉林省最重要的交通樞紐之一,擁有全省第三大火車站,日停靠旅客列車180列,高峰時運送旅客數量可達10000人次/天,出行十分方便,可直達北京,上海,廣州,武漢,重慶,西安等地。  四平的編組站是全國十八大區域性編組站之一。長約4千米,最寬處可達350米。  四平是哈大高鐵的節點城市,哈大高鐵開通後,年輸送旅客將達30萬,出行將更加快捷,可大大緩解老火車站的運輸壓力。四平市也將圍繞高鐵四平東站建設新區。

10、牡丹江市

牡丹江市是中國黑龍江省政府直屬的一個地級市,中國大陸最大的邊貿城市之一,亦是北方的一個著名旅遊城市。位於黑龍江省東南部與吉林省交界地區,與俄羅斯接壤,境內的綏芬河和東寧是中國與俄羅斯進行貿易的重要口岸。牡丹江海浪機場擁有六條國際航線和數條國內航線,是中國東北地區的七大航空港之一。牡丹江市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黑龍江省第三大城市,亦是黑龍江省東部最大的城市和政治,文化,交通,科技,經濟中心。總面積4.06萬平方公里,人口280萬人,其中市區人口93萬人。

因鐵路興起的十大城市,兩城因此升級為省會

到了二十世紀初,今天的牡丹江市還是一片人煙稀少、土地荒蕪的地區,當時的地圖記載這一帶叫“黃花甸子”,因有大片黃花點綴於草地上而得名,僅有四、五戶人家分散居住,屬於寧安第五區管轄。1903年,沙俄修築的中東鐵路在牡丹江沿岸修建了一座車站,因車站南臨牡丹江,便為車站命名為牡丹江車站,這便是今日牡丹江的雛形。從此,人口不斷增加,牡丹江站開始迅速發展。

1901年2月,沙俄修築中東鐵路,建牡丹江站。1903年(光緒二十九年)7月,鐵路全線通車後,沙俄將鐵路沿線兩側,劃為其附屬地。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