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產養殖戶中常見爛鰓及防治

在水產養殖中,爛鰓是困擾養殖戶的一個常見問題,養殖戶最常用的方法是消毒。然而,爛鰓看似簡單,實際上引起爛鰓的原因不止一種,每一種引起的原因都各不相同,有的是細菌引起,有的與水質有關,有的與飼料相關。因此,在發生爛鰓時,不應該盲目的消毒,應該找出原因,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下面針對幾種爛鰓進行比較介紹:

1、細菌性爛鰓

症狀:病魚體色發黑,尤以頭部為甚,遊動緩慢,反應遲鈍,呼吸困難;鰓上黏液增多,鰓絲腫脹,嚴重時鰓絲末端缺損,軟骨外露,鰓蓋“開天窗”。

病原:柱狀嗜纖維菌。

流行情況 :主要危害草、青、鱖、加州鱸、鰻、鯉、鯽等多種淡水魚,從魚種至成魚均可受害。在15~30℃範圍內,水溫越高越易暴發流行。

防治:外用暴血平,一次量,50g/畝。米,用水稀釋後全池潑灑,15天一次;同時內服三黃散,每公斤飼料5g,拌飼投喂,連用3天

水產養殖戶中常見爛鰓及防治

在水產養殖中,爛鰓是困擾養殖戶的一個常見問題,養殖戶最常用的方法是消毒。然而,爛鰓看似簡單,實際上引起爛鰓的原因不止一種,每一種引起的原因都各不相同,有的是細菌引起,有的與水質有關,有的與飼料相關。因此,在發生爛鰓時,不應該盲目的消毒,應該找出原因,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下面針對幾種爛鰓進行比較介紹:

1、細菌性爛鰓

症狀:病魚體色發黑,尤以頭部為甚,遊動緩慢,反應遲鈍,呼吸困難;鰓上黏液增多,鰓絲腫脹,嚴重時鰓絲末端缺損,軟骨外露,鰓蓋“開天窗”。

病原:柱狀嗜纖維菌。

流行情況 :主要危害草、青、鱖、加州鱸、鰻、鯉、鯽等多種淡水魚,從魚種至成魚均可受害。在15~30℃範圍內,水溫越高越易暴發流行。

防治:外用暴血平,一次量,50g/畝。米,用水稀釋後全池潑灑,15天一次;同時內服三黃散,每公斤飼料5g,拌飼投喂,連用3天

水產養殖戶中常見爛鰓及防治

2、鰓黴引起的爛鰓

症狀:初期表現為不吃食,成群結隊的在食臺周圍打轉,中期,發病魚就表現為離群獨遊,白天浮在水面上,似缺氧症狀,病魚眼球外凸,魚體發黑,有的鰭條發白,同時伴隨著肝膽和腸炎等併發症出現,腹腔內有許多的腹水,腸道內出血並伴有黃色液體出現,最後病魚不進食,呼吸嚴重困難,最終因呼吸受阻開始死亡。

病原:由鰓黴菌侵入腮部而引起的,它是一種真菌,從菌絲的形態表現出兩種不同類型,一種為鰓黴的菌絲較粗直而少彎曲,分枝很少,通常是單枝延長生長,不進入血管和軟骨,僅在鰓小片的組織內生長,另外一種為鰓黴的菌絲較細,壁厚,常彎曲成網狀,分枝特別多,分枝沿鰓絲血管或穿入軟骨生長,縱橫交錯,充滿鰓絲和鰓小片。

流行情況:此病常發生在水質很壞,有機質含量很高的發臭池塘,常在5--10月發生,6--7月為流行,發病率可達70%左右,死亡率可達90%左右,危害相當嚴重,主要危害鯽魚,草魚,鯿魚,鯉魚,鱅魚等魚苗和成魚。

防治:徹底清塘,減少淤泥,保持水質清潔 ;高溫季節,加強水質管理,每15天輪換使用一次生物製劑,如樂活、光合凍乾粉、EM凍乾粉,定期使用黴菌淨,一次量,每立方米0.6~1.0ml,可同時配合底改素、底改顆粒使用,20天一次。

3、寄生蟲引起的爛鰓

症狀:大量寄生蟲寄生的魚體,鰓部明顯浮腫,有大量的粘液,鰓蓋張開,鰓失血,精神呆滯,嚴重時停止攝食,最終因呼吸受阻而窒息死亡,且死亡率較高。

病原:指環蟲、斜管蟲、車輪蟲等寄生蟲。

防治:防治此症首先應殺蟲,可使用硫酸銅0.2克和硫酸亞鐵0.1克溶於10千克水中,浸洗病魚5~10分鐘;全池潑灑車輪淨,一次量,150ml~200ml/畝。米,用水稀釋後全池潑灑,每15天使用一次。

4、營養型爛鰓

症狀:正常魚的鰓絲是鮮紅色,營養性爛鰓會使鰓絲腫脹,連結成塊狀。

病原:由於飼料中缺乏泛酸或其他營養不平衡引起,使魚體免疫能力下降,易引起細菌感染,寄生蟲侵入。

防治:營養性爛鰓的防治重在降低飼料蛋白,科學配比,合理投喂,飼料中可以定期拌入三黃散,每公斤飼料拌入5g,能夠清熱解毒,提高魚體免疫力。

5、藥害引起的爛鰓

濫用殺蟲藥與殺菌藥、水質不好等導致魚鰓被腐爛,鰓絲水中呈現白色,有缺損。針對這種情況,可以先解毒,外用解毒先鋒、漢寶護水解毒酸或解毒底安,體體解毒後,可以使用氨基酸肥水膏、氨基酸活性肽對水體進行調節。

水產養殖戶中常見爛鰓及防治

在水產養殖中,爛鰓是困擾養殖戶的一個常見問題,養殖戶最常用的方法是消毒。然而,爛鰓看似簡單,實際上引起爛鰓的原因不止一種,每一種引起的原因都各不相同,有的是細菌引起,有的與水質有關,有的與飼料相關。因此,在發生爛鰓時,不應該盲目的消毒,應該找出原因,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下面針對幾種爛鰓進行比較介紹:

1、細菌性爛鰓

症狀:病魚體色發黑,尤以頭部為甚,遊動緩慢,反應遲鈍,呼吸困難;鰓上黏液增多,鰓絲腫脹,嚴重時鰓絲末端缺損,軟骨外露,鰓蓋“開天窗”。

病原:柱狀嗜纖維菌。

流行情況 :主要危害草、青、鱖、加州鱸、鰻、鯉、鯽等多種淡水魚,從魚種至成魚均可受害。在15~30℃範圍內,水溫越高越易暴發流行。

防治:外用暴血平,一次量,50g/畝。米,用水稀釋後全池潑灑,15天一次;同時內服三黃散,每公斤飼料5g,拌飼投喂,連用3天

水產養殖戶中常見爛鰓及防治

2、鰓黴引起的爛鰓

症狀:初期表現為不吃食,成群結隊的在食臺周圍打轉,中期,發病魚就表現為離群獨遊,白天浮在水面上,似缺氧症狀,病魚眼球外凸,魚體發黑,有的鰭條發白,同時伴隨著肝膽和腸炎等併發症出現,腹腔內有許多的腹水,腸道內出血並伴有黃色液體出現,最後病魚不進食,呼吸嚴重困難,最終因呼吸受阻開始死亡。

病原:由鰓黴菌侵入腮部而引起的,它是一種真菌,從菌絲的形態表現出兩種不同類型,一種為鰓黴的菌絲較粗直而少彎曲,分枝很少,通常是單枝延長生長,不進入血管和軟骨,僅在鰓小片的組織內生長,另外一種為鰓黴的菌絲較細,壁厚,常彎曲成網狀,分枝特別多,分枝沿鰓絲血管或穿入軟骨生長,縱橫交錯,充滿鰓絲和鰓小片。

流行情況:此病常發生在水質很壞,有機質含量很高的發臭池塘,常在5--10月發生,6--7月為流行,發病率可達70%左右,死亡率可達90%左右,危害相當嚴重,主要危害鯽魚,草魚,鯿魚,鯉魚,鱅魚等魚苗和成魚。

防治:徹底清塘,減少淤泥,保持水質清潔 ;高溫季節,加強水質管理,每15天輪換使用一次生物製劑,如樂活、光合凍乾粉、EM凍乾粉,定期使用黴菌淨,一次量,每立方米0.6~1.0ml,可同時配合底改素、底改顆粒使用,20天一次。

3、寄生蟲引起的爛鰓

症狀:大量寄生蟲寄生的魚體,鰓部明顯浮腫,有大量的粘液,鰓蓋張開,鰓失血,精神呆滯,嚴重時停止攝食,最終因呼吸受阻而窒息死亡,且死亡率較高。

病原:指環蟲、斜管蟲、車輪蟲等寄生蟲。

防治:防治此症首先應殺蟲,可使用硫酸銅0.2克和硫酸亞鐵0.1克溶於10千克水中,浸洗病魚5~10分鐘;全池潑灑車輪淨,一次量,150ml~200ml/畝。米,用水稀釋後全池潑灑,每15天使用一次。

4、營養型爛鰓

症狀:正常魚的鰓絲是鮮紅色,營養性爛鰓會使鰓絲腫脹,連結成塊狀。

病原:由於飼料中缺乏泛酸或其他營養不平衡引起,使魚體免疫能力下降,易引起細菌感染,寄生蟲侵入。

防治:營養性爛鰓的防治重在降低飼料蛋白,科學配比,合理投喂,飼料中可以定期拌入三黃散,每公斤飼料拌入5g,能夠清熱解毒,提高魚體免疫力。

5、藥害引起的爛鰓

濫用殺蟲藥與殺菌藥、水質不好等導致魚鰓被腐爛,鰓絲水中呈現白色,有缺損。針對這種情況,可以先解毒,外用解毒先鋒、漢寶護水解毒酸或解毒底安,體體解毒後,可以使用氨基酸肥水膏、氨基酸活性肽對水體進行調節。

水產養殖戶中常見爛鰓及防治

羅非魚鏈球菌是近幾年困擾羅非養殖戶的一大難題,每年的5-9月份是疾病的高發期,流行水溫為25℃~37℃,在水溫32℃以上易發;傳染性強,發病率達20%~30%,發病魚的死亡率可達80%以上。

》》發病的羅非魚症狀

鏈球菌發病的羅非魚一般在池塘邊離群獨遊、身體彎曲打轉,或者在水面上慢遊,反應遲鈍,體色發黑,魚體運動失衡,角膜濁白、眼球外突、肛門紅腫等。病魚眼球突出或混濁發白,同時伴隨著眼部出血,魚體下頰部出現鱗片脫落、出血、肌肉壞死等現象,其他部位如腹鰭、胸鰭、尾鰭的基部有出血並伴有肌肉壞死現象;膽囊、肝臟、脾臟腫大,嚴重時糜爛;腸道發炎,腸胃較空,內有積水或黃色粘液;部分患病魚內臟如腸道、肝、脾、腎有出血現象。

羅非魚肝膽綜合症發病初期,病魚行動遲緩,對外界刺激的敏感性大大降低,反應遲鈍,攝食量明顯下降;肝臟略顯腫大,輕微貧血,色略淡;膽囊色較暗,略顯綠色。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