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被電視劇騙了!在清朝戴頂戴花翎難度真不小,首先你要會投胎

  

  

別被電視劇騙了!在清朝戴頂戴花翎難度真不小,首先你要會投胎

  看點清朝電影或者電視劇的朋友,都對於清宮戲裡滿清王公貴族服飾非常熟悉。這些位高權重的“要角”,頭戴紅纓盔帽,上面鑲嵌著珠石,其後還拖著一條孔雀的翎子,舉手投足間顯出與眾不同的氣質。如果其中某個大官因為某事被撤職,皇帝都會說一句:撤去頂戴花翎!由此可見,這看似普通,實則重要的冠飾,對於官員身份地位如何息息相關了。

  清朝的“頂戴花翎”雖然是一體,但是卻由“頂戴”與“花翎”兩個部分組成。它是清朝官服制度中,特有的一種標誌官員品秩的方法。“頂戴”,俗稱“頂子”,是指那些大小官員們,但凡有官爵者,所戴冠頂上鑲嵌的各色寶石。而花翎,則是附戴在帽冠上的一種“冠飾”。按照清朝朝廷的規定,不是有“頂子”的官員都能戴花翎。因為花翎並不是完全標誌品級,它更多的是一種獎勵和榮耀。

  “頂子”上鑲嵌寶石,最初起源於清太宗皇太極的崇德初年。不過,據說這種做法在元朝就已經開始。據陶宗儀《綴耕錄》中記載,元成宗鐵穆耳的泰德年間,有一位回族鉅商,賣一塊紅色的寶石給某位官員,這顆寶石晶瑩剔透,色澤細膩,它重一兩三錢,一看就是非常難得世間罕物。這個官員就將這顆難得的寶石花了巨資買下獻給皇帝。皇帝見了愛不釋手,非常喜歡,便決定讓能工巧匠將它鑲嵌在冠頂之上,以為裝飾。從此之後,元朝的各代帝王,每逢舉行重大儀式的時候,都要戴上這頂鑲嵌寶石的皇冠。皇太極也效仿元朝帝王,將寶石安在皇冠頂部,藉以顯示自己的地位。

  

別被電視劇騙了!在清朝戴頂戴花翎難度真不小,首先你要會投胎

  看點清朝電影或者電視劇的朋友,都對於清宮戲裡滿清王公貴族服飾非常熟悉。這些位高權重的“要角”,頭戴紅纓盔帽,上面鑲嵌著珠石,其後還拖著一條孔雀的翎子,舉手投足間顯出與眾不同的氣質。如果其中某個大官因為某事被撤職,皇帝都會說一句:撤去頂戴花翎!由此可見,這看似普通,實則重要的冠飾,對於官員身份地位如何息息相關了。

  清朝的“頂戴花翎”雖然是一體,但是卻由“頂戴”與“花翎”兩個部分組成。它是清朝官服制度中,特有的一種標誌官員品秩的方法。“頂戴”,俗稱“頂子”,是指那些大小官員們,但凡有官爵者,所戴冠頂上鑲嵌的各色寶石。而花翎,則是附戴在帽冠上的一種“冠飾”。按照清朝朝廷的規定,不是有“頂子”的官員都能戴花翎。因為花翎並不是完全標誌品級,它更多的是一種獎勵和榮耀。

  “頂子”上鑲嵌寶石,最初起源於清太宗皇太極的崇德初年。不過,據說這種做法在元朝就已經開始。據陶宗儀《綴耕錄》中記載,元成宗鐵穆耳的泰德年間,有一位回族鉅商,賣一塊紅色的寶石給某位官員,這顆寶石晶瑩剔透,色澤細膩,它重一兩三錢,一看就是非常難得世間罕物。這個官員就將這顆難得的寶石花了巨資買下獻給皇帝。皇帝見了愛不釋手,非常喜歡,便決定讓能工巧匠將它鑲嵌在冠頂之上,以為裝飾。從此之後,元朝的各代帝王,每逢舉行重大儀式的時候,都要戴上這頂鑲嵌寶石的皇冠。皇太極也效仿元朝帝王,將寶石安在皇冠頂部,藉以顯示自己的地位。

別被電視劇騙了!在清朝戴頂戴花翎難度真不小,首先你要會投胎

  不過,清朝在關外的時候,並未對“頂子”的顏色、材質,進行明確的規定,而真正的將它作為官員品級的標誌,是在進入中原以後。經過順治二年,雍正五年,雍正八年三次的改定才逐步確定下來。具體規定為:一品用紅寶石頂;二品為紅珊瑚頂;三品為藍寶石頂;四品為青金石頂;五品為硨磲頂;七品為素金頂;八品為陰文鏤花金頂;九品為陽文鏤花金頂。

  而“花翎”的來源,據清朝福格在《聽雨叢談》中有這樣的記載:“明都督江彬等承白紅笠之上,綴以靛染天鵝翎,以為貴飾,貴者飄三英,次者二英,兵部尚書王瓊得賜一英。冠以下教場,自謂殊遇,不及本朝之孔翠壯觀多矣。”清朝的陸心源也在《翎頂考》中說道:“靛青天鵝翎即今之翎頂,此乃翎制之肇端也。”由此可見,清朝的孔雀翎應該來源於明朝的靛青天鵝翎。

  “花翎”在清朝時期,是一種“辯等威、昭品秩”的重要標誌。它在封建社會等級制度中體現著一種足以誇耀於同儕的榮寵。“花翎”有三眼、雙眼、單眼之分,所謂“眼”指的就是孔雀翎上的眼狀的圓花紋,一個圓圈就算作一眼。翎眼的多寡,也反映了嚴格的等級差別。按照《清會典事例·禮部·冠服》的記載:“皇室成員中爵位低於親王、郡王、貝勒的貝子和固倫額駙(皇后所出公主的丈夫),有資格享戴三眼花翎;清朝宗室和藩部中被封為鎮國公或者輔國公的貴族,還有和碩額駙(嬪妃所出公主的丈夫)戴雙眼花翎。在皇宮內服務的內大臣,前鋒、護軍各統領、參領,可以佩戴單眼花翎。擔任這些職務的必須是滿洲鑲黃旗、正黃旗、正白旗出身,所以,適用範圍相當嚴格。

  

別被電視劇騙了!在清朝戴頂戴花翎難度真不小,首先你要會投胎

  看點清朝電影或者電視劇的朋友,都對於清宮戲裡滿清王公貴族服飾非常熟悉。這些位高權重的“要角”,頭戴紅纓盔帽,上面鑲嵌著珠石,其後還拖著一條孔雀的翎子,舉手投足間顯出與眾不同的氣質。如果其中某個大官因為某事被撤職,皇帝都會說一句:撤去頂戴花翎!由此可見,這看似普通,實則重要的冠飾,對於官員身份地位如何息息相關了。

  清朝的“頂戴花翎”雖然是一體,但是卻由“頂戴”與“花翎”兩個部分組成。它是清朝官服制度中,特有的一種標誌官員品秩的方法。“頂戴”,俗稱“頂子”,是指那些大小官員們,但凡有官爵者,所戴冠頂上鑲嵌的各色寶石。而花翎,則是附戴在帽冠上的一種“冠飾”。按照清朝朝廷的規定,不是有“頂子”的官員都能戴花翎。因為花翎並不是完全標誌品級,它更多的是一種獎勵和榮耀。

  “頂子”上鑲嵌寶石,最初起源於清太宗皇太極的崇德初年。不過,據說這種做法在元朝就已經開始。據陶宗儀《綴耕錄》中記載,元成宗鐵穆耳的泰德年間,有一位回族鉅商,賣一塊紅色的寶石給某位官員,這顆寶石晶瑩剔透,色澤細膩,它重一兩三錢,一看就是非常難得世間罕物。這個官員就將這顆難得的寶石花了巨資買下獻給皇帝。皇帝見了愛不釋手,非常喜歡,便決定讓能工巧匠將它鑲嵌在冠頂之上,以為裝飾。從此之後,元朝的各代帝王,每逢舉行重大儀式的時候,都要戴上這頂鑲嵌寶石的皇冠。皇太極也效仿元朝帝王,將寶石安在皇冠頂部,藉以顯示自己的地位。

別被電視劇騙了!在清朝戴頂戴花翎難度真不小,首先你要會投胎

  不過,清朝在關外的時候,並未對“頂子”的顏色、材質,進行明確的規定,而真正的將它作為官員品級的標誌,是在進入中原以後。經過順治二年,雍正五年,雍正八年三次的改定才逐步確定下來。具體規定為:一品用紅寶石頂;二品為紅珊瑚頂;三品為藍寶石頂;四品為青金石頂;五品為硨磲頂;七品為素金頂;八品為陰文鏤花金頂;九品為陽文鏤花金頂。

  而“花翎”的來源,據清朝福格在《聽雨叢談》中有這樣的記載:“明都督江彬等承白紅笠之上,綴以靛染天鵝翎,以為貴飾,貴者飄三英,次者二英,兵部尚書王瓊得賜一英。冠以下教場,自謂殊遇,不及本朝之孔翠壯觀多矣。”清朝的陸心源也在《翎頂考》中說道:“靛青天鵝翎即今之翎頂,此乃翎制之肇端也。”由此可見,清朝的孔雀翎應該來源於明朝的靛青天鵝翎。

  “花翎”在清朝時期,是一種“辯等威、昭品秩”的重要標誌。它在封建社會等級制度中體現著一種足以誇耀於同儕的榮寵。“花翎”有三眼、雙眼、單眼之分,所謂“眼”指的就是孔雀翎上的眼狀的圓花紋,一個圓圈就算作一眼。翎眼的多寡,也反映了嚴格的等級差別。按照《清會典事例·禮部·冠服》的記載:“皇室成員中爵位低於親王、郡王、貝勒的貝子和固倫額駙(皇后所出公主的丈夫),有資格享戴三眼花翎;清朝宗室和藩部中被封為鎮國公或者輔國公的貴族,還有和碩額駙(嬪妃所出公主的丈夫)戴雙眼花翎。在皇宮內服務的內大臣,前鋒、護軍各統領、參領,可以佩戴單眼花翎。擔任這些職務的必須是滿洲鑲黃旗、正黃旗、正白旗出身,所以,適用範圍相當嚴格。

別被電視劇騙了!在清朝戴頂戴花翎難度真不小,首先你要會投胎

  由此可見,“花翎”是清朝居某種特殊地位的王公貴族特有的冠飾。絕非一般人就能佩戴。在清朝早期,按照昭槤《嘯亭續錄》中的話“外任文臣無賜花翎者”。不過凡事都有例外。福建提督施琅,本來是明末將領鄭芝龍的部將,他投降清朝後,歸在漢軍的鑲黃旗。康熙年間,為了收復臺灣,統一中國立下了大功。他還建議在臺灣屯兵駐守,防備抵禦外來的侵略者。康熙極為賞識他的功績,便賜予御用袍等等顯示榮寵的物品,並且封為“世襲罔替”的靖海侯。按照一般人來講,他得到官方的榮耀應該是足夠顯赫,但是施琅卻上疏,堅決辭掉“靖海侯”爵位,而竭力懇請朝廷“照前此在內大臣之列賜戴花翎”。當時這件事,引起了朝廷的很大的震動。大臣們紛紛認為,按照清朝的規制,在外的將軍從未有賜花翎的先例,此事決不能開先例。但是康熙卻並不認同大臣的議論,他力排眾議,特別下旨予以賜戴。並且還說:“以開疆海外,削平僭偽之元勳,賞翎弗及,以澤延後世。”用侯爵來換一枝羽毛,可見其“花翎”背後所代表的特殊榮耀與尊貴。

  到了乾隆朝時,朝廷為了鼓勵臣下為皇家效力,開始把“花翎”賞賜給對於朝廷作出特殊貢獻的官員。乾隆曾經就明確宣稱,花翎可以”特賞軍營奮勇出力之員”,並且規定“如有建立大功,著有勞績,理應戴用者,各該將軍大臣等,即應聲明具奏,令其戴用”。這樣,“花翎”的賞賜範圍開始擴大,不僅獨為滿族特權階層的標誌,而且也成為顯赫軍功的象徵。

  雖然清朝中後期逐漸開始擴大“花翎”的賞賜範圍,但是並不氾濫,甚至極為謹慎的。從乾隆算起直到清朝末年,被朝廷賞賜三眼花翎的大臣只有乾隆朝的傅恆、福康安;嘉慶朝的和琳;道光朝的長齡、禧恩;光緒朝的李鴻章、徐桐,總共才七人。大臣中被賜予雙眼花翎的也不過二十餘人。這也難怪那些被賞賜過花翎的官員,對於這種“寵遇尤隆”,“千古榮遇”的榮耀而感激涕零,激動不已。

  正是因為“花翎”的特殊意義,所以使得“花翎”從內容和形式上都有嚴格的規範。既不能亂戴,也不能隨意不戴,違反者都要處以嚴厲的懲處。這不僅為了約束官員的行為,更是為了強化朝廷的威嚴。而那些電視劇或者電影裡,被拔取“花翎”的官員,其實際面對的情景,不單單意味著剝奪了一種殊榮,更多的是此殊榮失去後所帶來的恥辱。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