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究竟哪塊“龍鱗”被觸,才堅持殺死戰功赫赫的竇嬰和灌夫?

歷史上小人物的戲份很少,往往擠在字縫裡,摳出來未必是個故事,卻可能隱藏著真相。

漢武帝即位後,就有個小人物倒了黴,他叫灌夫,父親張孟是潁陰侯灌嬰的家臣,所以父子跟著主家姓了“灌”,平定七國之亂的戰爭中,父親灌孟老邁,領兵出征已經很勉強,偏偏憋著一口氣,一定要衝殺在前面,戰死在吳軍陣前。

兒子灌夫一樣勇烈,放棄了護送先人靈柩的機會,帶著兩個人和十幾個奴隸衝向吳軍報仇,殺死數十人,身受重創十餘處,因之名揚天下。

這個人,既不是開國元勳後人,也不是文帝、景帝、武帝的近臣“智囊”,只是一個因武功而仕進,又反覆犯法丟官的“二愣子”。這樣的人,因為性格本身就能“帶著戲”,太史公自然喜歡在他身上著墨,不過更重要的卻是“戲中之戲”。

在《史記· 魏其武安侯列傳》裡,灌夫成為魏其侯竇嬰和武安侯田蚡鬥爭的導火索。

且不論灌夫對竇太后死去後逐漸失勢的前丞相竇嬰的“義氣”,以及種種瑣事衝突,只看最後決定竇嬰、灌夫命運的決戰過程,很是耐人尋味。

歷史上小人物的戲份很少,往往擠在字縫裡,摳出來未必是個故事,卻可能隱藏著真相。

漢武帝即位後,就有個小人物倒了黴,他叫灌夫,父親張孟是潁陰侯灌嬰的家臣,所以父子跟著主家姓了“灌”,平定七國之亂的戰爭中,父親灌孟老邁,領兵出征已經很勉強,偏偏憋著一口氣,一定要衝殺在前面,戰死在吳軍陣前。

兒子灌夫一樣勇烈,放棄了護送先人靈柩的機會,帶著兩個人和十幾個奴隸衝向吳軍報仇,殺死數十人,身受重創十餘處,因之名揚天下。

這個人,既不是開國元勳後人,也不是文帝、景帝、武帝的近臣“智囊”,只是一個因武功而仕進,又反覆犯法丟官的“二愣子”。這樣的人,因為性格本身就能“帶著戲”,太史公自然喜歡在他身上著墨,不過更重要的卻是“戲中之戲”。

在《史記· 魏其武安侯列傳》裡,灌夫成為魏其侯竇嬰和武安侯田蚡鬥爭的導火索。

且不論灌夫對竇太后死去後逐漸失勢的前丞相竇嬰的“義氣”,以及種種瑣事衝突,只看最後決定竇嬰、灌夫命運的決戰過程,很是耐人尋味。

漢武帝究竟哪塊“龍鱗”被觸,才堅持殺死戰功赫赫的竇嬰和灌夫?

電視劇《漢武大帝》中的田蚡和竇嬰

早在灌夫在田蚡的宴會上作死之前,田蚡已經收集了灌氏家族在老家潁川郡(在今河南省)橫行霸道的證據,並向漢武帝申請立案,說法:

灌夫家在潁川,橫甚,民苦之。

漢武帝的回覆是:

此丞相事,何請?

這是丞相的職責,申請什麼?隨你便。

灌夫更狠,直接掐住田蚡的短處,尤其是收受淮南王賄賂與之勾結,最後的結果是賓客談判,兩方各退一步。

這是春天的事兒,到了夏天,就出了灌夫大鬧田蚡婚宴的好事,田蚡直接給灌夫扣在了府中,接著是:

遂按其前事,遣吏分曹逐捕諸灌氏支屬,皆得棄市罪。魏其侯大媿,為資使賓客請,莫能解。武安吏皆為耳目,諸灌氏皆亡匿,夫系,遂不得告言武安陰事。

注意加粗部分,堂堂丞相田蚡(漢帝國的二把手)親自交辦的抓捕任務,還是“斬首”的大罪,結果是“皆亡匿”,也就是跑了、藏起來了。

接下來,竇嬰決定摻和進去為朋友保命,瞞著苦勸他的夫人:

乃匿其家,竊出上書。立召入,具言灌夫醉飽事,不足誅。上然之,賜魏其食,曰:“東朝廷辯之。”

歷史上小人物的戲份很少,往往擠在字縫裡,摳出來未必是個故事,卻可能隱藏著真相。

漢武帝即位後,就有個小人物倒了黴,他叫灌夫,父親張孟是潁陰侯灌嬰的家臣,所以父子跟著主家姓了“灌”,平定七國之亂的戰爭中,父親灌孟老邁,領兵出征已經很勉強,偏偏憋著一口氣,一定要衝殺在前面,戰死在吳軍陣前。

兒子灌夫一樣勇烈,放棄了護送先人靈柩的機會,帶著兩個人和十幾個奴隸衝向吳軍報仇,殺死數十人,身受重創十餘處,因之名揚天下。

這個人,既不是開國元勳後人,也不是文帝、景帝、武帝的近臣“智囊”,只是一個因武功而仕進,又反覆犯法丟官的“二愣子”。這樣的人,因為性格本身就能“帶著戲”,太史公自然喜歡在他身上著墨,不過更重要的卻是“戲中之戲”。

在《史記· 魏其武安侯列傳》裡,灌夫成為魏其侯竇嬰和武安侯田蚡鬥爭的導火索。

且不論灌夫對竇太后死去後逐漸失勢的前丞相竇嬰的“義氣”,以及種種瑣事衝突,只看最後決定竇嬰、灌夫命運的決戰過程,很是耐人尋味。

漢武帝究竟哪塊“龍鱗”被觸,才堅持殺死戰功赫赫的竇嬰和灌夫?

電視劇《漢武大帝》中的田蚡和竇嬰

早在灌夫在田蚡的宴會上作死之前,田蚡已經收集了灌氏家族在老家潁川郡(在今河南省)橫行霸道的證據,並向漢武帝申請立案,說法:

灌夫家在潁川,橫甚,民苦之。

漢武帝的回覆是:

此丞相事,何請?

這是丞相的職責,申請什麼?隨你便。

灌夫更狠,直接掐住田蚡的短處,尤其是收受淮南王賄賂與之勾結,最後的結果是賓客談判,兩方各退一步。

這是春天的事兒,到了夏天,就出了灌夫大鬧田蚡婚宴的好事,田蚡直接給灌夫扣在了府中,接著是:

遂按其前事,遣吏分曹逐捕諸灌氏支屬,皆得棄市罪。魏其侯大媿,為資使賓客請,莫能解。武安吏皆為耳目,諸灌氏皆亡匿,夫系,遂不得告言武安陰事。

注意加粗部分,堂堂丞相田蚡(漢帝國的二把手)親自交辦的抓捕任務,還是“斬首”的大罪,結果是“皆亡匿”,也就是跑了、藏起來了。

接下來,竇嬰決定摻和進去為朋友保命,瞞著苦勸他的夫人:

乃匿其家,竊出上書。立召入,具言灌夫醉飽事,不足誅。上然之,賜魏其食,曰:“東朝廷辯之。”

漢武帝究竟哪塊“龍鱗”被觸,才堅持殺死戰功赫赫的竇嬰和灌夫?

電視劇《漢武大帝》中的王太后

東朝是王太后宮廷的朝廷,用後世的說法是太后正殿,不過秦漢太后權重,不但稱陛下,還有自己的屬官,更有召開朝會的權力,因此,年輕的漢武帝的這個選擇,很是耐人尋味,他究竟是真的“然之”,準備在太后面前為竇嬰、灌夫開脫,還是為了讓太后出氣?

廷辯是召集三公九卿一同論事,竇嬰此時有爵(魏其侯)無官,卻敢於盛讚灌夫的功勞,進而反詰丞相田蚡誣告、犯罪,田蚡的反詰犀利:

蚡所愛倡優巧匠之屬,不如魏其、灌夫日夜招聚天下豪桀壯士與論議,腹誹而心謗,不仰視天而俯畫地,闢倪兩宮間,幸天下有變,而欲有大功。臣乃不知魏其等所為。

翻譯過來就是,我是有毛病,不過我是愛錢愛享樂,可我不像他倆,招納豪傑壯士,窺伺皇帝和太后的變故,換句話說,田蚡承認自己有“經濟問題”、“作風問題”,但是竇嬰和灌夫是“政治問題”,是大是大非的問題。

話說到這個份上,其實已經是兩個政治集團攤牌,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真正神奇的,並不是攤牌,而是百官的態度。

漢武帝問,他們倆誰說的對?

御史大夫韓安國的回覆是:

魏其言灌夫父死事,身荷戟馳入不測之吳軍,身被數十創,名冠三軍,此天下壯士,非有大惡,爭杯酒,不足引他過以誅也。魏其言是也。丞相亦言灌夫通姦猾,侵細民,家累鉅萬,橫恣潁川,凌轢宗室,侵犯骨肉,此所謂‘枝大於本,脛大於股,不折必披’,丞相言亦是。唯明主裁之。

翻譯過來就是,都對,請領導自己決定。

再往下,是九卿:

主爵都尉汲黯是魏其。內史鄭當時是魏其,後不敢堅對。餘皆莫敢對。

總結一下,就是在“東朝”這個皇太后的地盤上,三公九卿竟然沒有一人無條件支持太后的親兄弟、當朝丞相田蚡。

歷史上小人物的戲份很少,往往擠在字縫裡,摳出來未必是個故事,卻可能隱藏著真相。

漢武帝即位後,就有個小人物倒了黴,他叫灌夫,父親張孟是潁陰侯灌嬰的家臣,所以父子跟著主家姓了“灌”,平定七國之亂的戰爭中,父親灌孟老邁,領兵出征已經很勉強,偏偏憋著一口氣,一定要衝殺在前面,戰死在吳軍陣前。

兒子灌夫一樣勇烈,放棄了護送先人靈柩的機會,帶著兩個人和十幾個奴隸衝向吳軍報仇,殺死數十人,身受重創十餘處,因之名揚天下。

這個人,既不是開國元勳後人,也不是文帝、景帝、武帝的近臣“智囊”,只是一個因武功而仕進,又反覆犯法丟官的“二愣子”。這樣的人,因為性格本身就能“帶著戲”,太史公自然喜歡在他身上著墨,不過更重要的卻是“戲中之戲”。

在《史記· 魏其武安侯列傳》裡,灌夫成為魏其侯竇嬰和武安侯田蚡鬥爭的導火索。

且不論灌夫對竇太后死去後逐漸失勢的前丞相竇嬰的“義氣”,以及種種瑣事衝突,只看最後決定竇嬰、灌夫命運的決戰過程,很是耐人尋味。

漢武帝究竟哪塊“龍鱗”被觸,才堅持殺死戰功赫赫的竇嬰和灌夫?

電視劇《漢武大帝》中的田蚡和竇嬰

早在灌夫在田蚡的宴會上作死之前,田蚡已經收集了灌氏家族在老家潁川郡(在今河南省)橫行霸道的證據,並向漢武帝申請立案,說法:

灌夫家在潁川,橫甚,民苦之。

漢武帝的回覆是:

此丞相事,何請?

這是丞相的職責,申請什麼?隨你便。

灌夫更狠,直接掐住田蚡的短處,尤其是收受淮南王賄賂與之勾結,最後的結果是賓客談判,兩方各退一步。

這是春天的事兒,到了夏天,就出了灌夫大鬧田蚡婚宴的好事,田蚡直接給灌夫扣在了府中,接著是:

遂按其前事,遣吏分曹逐捕諸灌氏支屬,皆得棄市罪。魏其侯大媿,為資使賓客請,莫能解。武安吏皆為耳目,諸灌氏皆亡匿,夫系,遂不得告言武安陰事。

注意加粗部分,堂堂丞相田蚡(漢帝國的二把手)親自交辦的抓捕任務,還是“斬首”的大罪,結果是“皆亡匿”,也就是跑了、藏起來了。

接下來,竇嬰決定摻和進去為朋友保命,瞞著苦勸他的夫人:

乃匿其家,竊出上書。立召入,具言灌夫醉飽事,不足誅。上然之,賜魏其食,曰:“東朝廷辯之。”

漢武帝究竟哪塊“龍鱗”被觸,才堅持殺死戰功赫赫的竇嬰和灌夫?

電視劇《漢武大帝》中的王太后

東朝是王太后宮廷的朝廷,用後世的說法是太后正殿,不過秦漢太后權重,不但稱陛下,還有自己的屬官,更有召開朝會的權力,因此,年輕的漢武帝的這個選擇,很是耐人尋味,他究竟是真的“然之”,準備在太后面前為竇嬰、灌夫開脫,還是為了讓太后出氣?

廷辯是召集三公九卿一同論事,竇嬰此時有爵(魏其侯)無官,卻敢於盛讚灌夫的功勞,進而反詰丞相田蚡誣告、犯罪,田蚡的反詰犀利:

蚡所愛倡優巧匠之屬,不如魏其、灌夫日夜招聚天下豪桀壯士與論議,腹誹而心謗,不仰視天而俯畫地,闢倪兩宮間,幸天下有變,而欲有大功。臣乃不知魏其等所為。

翻譯過來就是,我是有毛病,不過我是愛錢愛享樂,可我不像他倆,招納豪傑壯士,窺伺皇帝和太后的變故,換句話說,田蚡承認自己有“經濟問題”、“作風問題”,但是竇嬰和灌夫是“政治問題”,是大是大非的問題。

話說到這個份上,其實已經是兩個政治集團攤牌,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真正神奇的,並不是攤牌,而是百官的態度。

漢武帝問,他們倆誰說的對?

御史大夫韓安國的回覆是:

魏其言灌夫父死事,身荷戟馳入不測之吳軍,身被數十創,名冠三軍,此天下壯士,非有大惡,爭杯酒,不足引他過以誅也。魏其言是也。丞相亦言灌夫通姦猾,侵細民,家累鉅萬,橫恣潁川,凌轢宗室,侵犯骨肉,此所謂‘枝大於本,脛大於股,不折必披’,丞相言亦是。唯明主裁之。

翻譯過來就是,都對,請領導自己決定。

再往下,是九卿:

主爵都尉汲黯是魏其。內史鄭當時是魏其,後不敢堅對。餘皆莫敢對。

總結一下,就是在“東朝”這個皇太后的地盤上,三公九卿竟然沒有一人無條件支持太后的親兄弟、當朝丞相田蚡。

漢武帝究竟哪塊“龍鱗”被觸,才堅持殺死戰功赫赫的竇嬰和灌夫?

電視劇《漢武大帝》中的漢武帝

這符合劇本嗎?

從漢武帝大怒離席來看,絕對不符合。他搞這個民主形式的目的和王太后說得很清楚:

俱宗室外家,故廷辯之。不然,此一獄吏所決耳。

因為兩邊都是外戚宗室,所以搞朝會辯論,否則,一個獄吏就能辦了。

說到這裡,大家難道沒有覺得奇怪嗎?竇嬰上書、廷辯,本來是為灌夫,接下來的事態進展,卻完全脫離了灌夫案:

於是上使御史簿責魏其所言灌夫,頗不讎,欺謾。劾繫都司空。

漢武帝“派”御史去對照審查竇嬰所說的灌夫的情況,發現很多不對路的地方,屬於欺謾,抓進監獄了。

被捕之後,竇嬰仍不氣餒,拿出了景帝遺詔“事有不便,以便宜論上”,用這九個字換取了再次被武帝召見的機會,但是查閱檔案,發現這封詔書並沒有記錄,只是在魏其侯家裡被家臣封印收藏,終於有一條大罪了:

乃劾魏其矯先帝詔,罪當棄市。

矯詔肯定是死罪,竇嬰終於被填進了灌夫的大坑,灌氏也終究不免族滅。

那麼問題來了,灌夫為什麼必須死?竇嬰又為什麼必須死?

歷史上小人物的戲份很少,往往擠在字縫裡,摳出來未必是個故事,卻可能隱藏著真相。

漢武帝即位後,就有個小人物倒了黴,他叫灌夫,父親張孟是潁陰侯灌嬰的家臣,所以父子跟著主家姓了“灌”,平定七國之亂的戰爭中,父親灌孟老邁,領兵出征已經很勉強,偏偏憋著一口氣,一定要衝殺在前面,戰死在吳軍陣前。

兒子灌夫一樣勇烈,放棄了護送先人靈柩的機會,帶著兩個人和十幾個奴隸衝向吳軍報仇,殺死數十人,身受重創十餘處,因之名揚天下。

這個人,既不是開國元勳後人,也不是文帝、景帝、武帝的近臣“智囊”,只是一個因武功而仕進,又反覆犯法丟官的“二愣子”。這樣的人,因為性格本身就能“帶著戲”,太史公自然喜歡在他身上著墨,不過更重要的卻是“戲中之戲”。

在《史記· 魏其武安侯列傳》裡,灌夫成為魏其侯竇嬰和武安侯田蚡鬥爭的導火索。

且不論灌夫對竇太后死去後逐漸失勢的前丞相竇嬰的“義氣”,以及種種瑣事衝突,只看最後決定竇嬰、灌夫命運的決戰過程,很是耐人尋味。

漢武帝究竟哪塊“龍鱗”被觸,才堅持殺死戰功赫赫的竇嬰和灌夫?

電視劇《漢武大帝》中的田蚡和竇嬰

早在灌夫在田蚡的宴會上作死之前,田蚡已經收集了灌氏家族在老家潁川郡(在今河南省)橫行霸道的證據,並向漢武帝申請立案,說法:

灌夫家在潁川,橫甚,民苦之。

漢武帝的回覆是:

此丞相事,何請?

這是丞相的職責,申請什麼?隨你便。

灌夫更狠,直接掐住田蚡的短處,尤其是收受淮南王賄賂與之勾結,最後的結果是賓客談判,兩方各退一步。

這是春天的事兒,到了夏天,就出了灌夫大鬧田蚡婚宴的好事,田蚡直接給灌夫扣在了府中,接著是:

遂按其前事,遣吏分曹逐捕諸灌氏支屬,皆得棄市罪。魏其侯大媿,為資使賓客請,莫能解。武安吏皆為耳目,諸灌氏皆亡匿,夫系,遂不得告言武安陰事。

注意加粗部分,堂堂丞相田蚡(漢帝國的二把手)親自交辦的抓捕任務,還是“斬首”的大罪,結果是“皆亡匿”,也就是跑了、藏起來了。

接下來,竇嬰決定摻和進去為朋友保命,瞞著苦勸他的夫人:

乃匿其家,竊出上書。立召入,具言灌夫醉飽事,不足誅。上然之,賜魏其食,曰:“東朝廷辯之。”

漢武帝究竟哪塊“龍鱗”被觸,才堅持殺死戰功赫赫的竇嬰和灌夫?

電視劇《漢武大帝》中的王太后

東朝是王太后宮廷的朝廷,用後世的說法是太后正殿,不過秦漢太后權重,不但稱陛下,還有自己的屬官,更有召開朝會的權力,因此,年輕的漢武帝的這個選擇,很是耐人尋味,他究竟是真的“然之”,準備在太后面前為竇嬰、灌夫開脫,還是為了讓太后出氣?

廷辯是召集三公九卿一同論事,竇嬰此時有爵(魏其侯)無官,卻敢於盛讚灌夫的功勞,進而反詰丞相田蚡誣告、犯罪,田蚡的反詰犀利:

蚡所愛倡優巧匠之屬,不如魏其、灌夫日夜招聚天下豪桀壯士與論議,腹誹而心謗,不仰視天而俯畫地,闢倪兩宮間,幸天下有變,而欲有大功。臣乃不知魏其等所為。

翻譯過來就是,我是有毛病,不過我是愛錢愛享樂,可我不像他倆,招納豪傑壯士,窺伺皇帝和太后的變故,換句話說,田蚡承認自己有“經濟問題”、“作風問題”,但是竇嬰和灌夫是“政治問題”,是大是大非的問題。

話說到這個份上,其實已經是兩個政治集團攤牌,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真正神奇的,並不是攤牌,而是百官的態度。

漢武帝問,他們倆誰說的對?

御史大夫韓安國的回覆是:

魏其言灌夫父死事,身荷戟馳入不測之吳軍,身被數十創,名冠三軍,此天下壯士,非有大惡,爭杯酒,不足引他過以誅也。魏其言是也。丞相亦言灌夫通姦猾,侵細民,家累鉅萬,橫恣潁川,凌轢宗室,侵犯骨肉,此所謂‘枝大於本,脛大於股,不折必披’,丞相言亦是。唯明主裁之。

翻譯過來就是,都對,請領導自己決定。

再往下,是九卿:

主爵都尉汲黯是魏其。內史鄭當時是魏其,後不敢堅對。餘皆莫敢對。

總結一下,就是在“東朝”這個皇太后的地盤上,三公九卿竟然沒有一人無條件支持太后的親兄弟、當朝丞相田蚡。

漢武帝究竟哪塊“龍鱗”被觸,才堅持殺死戰功赫赫的竇嬰和灌夫?

電視劇《漢武大帝》中的漢武帝

這符合劇本嗎?

從漢武帝大怒離席來看,絕對不符合。他搞這個民主形式的目的和王太后說得很清楚:

俱宗室外家,故廷辯之。不然,此一獄吏所決耳。

因為兩邊都是外戚宗室,所以搞朝會辯論,否則,一個獄吏就能辦了。

說到這裡,大家難道沒有覺得奇怪嗎?竇嬰上書、廷辯,本來是為灌夫,接下來的事態進展,卻完全脫離了灌夫案:

於是上使御史簿責魏其所言灌夫,頗不讎,欺謾。劾繫都司空。

漢武帝“派”御史去對照審查竇嬰所說的灌夫的情況,發現很多不對路的地方,屬於欺謾,抓進監獄了。

被捕之後,竇嬰仍不氣餒,拿出了景帝遺詔“事有不便,以便宜論上”,用這九個字換取了再次被武帝召見的機會,但是查閱檔案,發現這封詔書並沒有記錄,只是在魏其侯家裡被家臣封印收藏,終於有一條大罪了:

乃劾魏其矯先帝詔,罪當棄市。

矯詔肯定是死罪,竇嬰終於被填進了灌夫的大坑,灌氏也終究不免族滅。

那麼問題來了,灌夫為什麼必須死?竇嬰又為什麼必須死?

漢武帝究竟哪塊“龍鱗”被觸,才堅持殺死戰功赫赫的竇嬰和灌夫?

電視劇《漢武大帝》中的灌夫

灌夫的罪名如下:

灌夫通姦猾,侵細民,家累鉅萬,橫恣潁川,凌轢宗室,侵犯骨肉,此所謂“枝大於本,脛大於股,不折必披”。

太史公記錄的事實如下:

夫不喜文學,好任俠,已然諾。諸所與交通,無非豪桀大猾。家累數千萬,食客日數十百人。陂池田園,宗族賓客為權利,橫於潁川。潁川兒乃歌之曰:“潁水清,灌氏寧;潁水濁,灌氏族。

(1)資產數千萬,偏偏喜歡結交豪俠,廣蓄門客,每天靠他吃飯的食客能有上百人;

(2)宗族、賓客在老家潁川置辦產業侵犯小民利益,搞得當地兒歌都在唱:“潁水清,灌氏寧;潁水濁,灌氏族”這裡的族是族誅、族滅,也就是死全家,可見有多招人恨;

(3)欺凌宗室、侵犯骨肉。在漢武帝、王太后眼中,竇嬰作為漢室外家宗室,尚有資格和田蚡拮抗,你灌夫什麼出身,也配對皇帝的舅舅無禮?

人情的問題我們不能否認,也是過往解釋中最津津樂道的,其實如果從這種人際關係雞湯文角度討論,魏其、武安之爭,還潛藏著竇太后、王太后的婆媳關係;漢武帝朝的新貴和文景舊臣的關係;乃至於軍功勳貴與外戚新貴之間的關係等等。

但這玩意兒並不重要,真正決定竇嬰、灌夫生死的,還是“東朝廷辯”展示出的嚴重問題,對於漢武帝來說,就是龍之逆鱗,觸之者死。

歷史上小人物的戲份很少,往往擠在字縫裡,摳出來未必是個故事,卻可能隱藏著真相。

漢武帝即位後,就有個小人物倒了黴,他叫灌夫,父親張孟是潁陰侯灌嬰的家臣,所以父子跟著主家姓了“灌”,平定七國之亂的戰爭中,父親灌孟老邁,領兵出征已經很勉強,偏偏憋著一口氣,一定要衝殺在前面,戰死在吳軍陣前。

兒子灌夫一樣勇烈,放棄了護送先人靈柩的機會,帶著兩個人和十幾個奴隸衝向吳軍報仇,殺死數十人,身受重創十餘處,因之名揚天下。

這個人,既不是開國元勳後人,也不是文帝、景帝、武帝的近臣“智囊”,只是一個因武功而仕進,又反覆犯法丟官的“二愣子”。這樣的人,因為性格本身就能“帶著戲”,太史公自然喜歡在他身上著墨,不過更重要的卻是“戲中之戲”。

在《史記· 魏其武安侯列傳》裡,灌夫成為魏其侯竇嬰和武安侯田蚡鬥爭的導火索。

且不論灌夫對竇太后死去後逐漸失勢的前丞相竇嬰的“義氣”,以及種種瑣事衝突,只看最後決定竇嬰、灌夫命運的決戰過程,很是耐人尋味。

漢武帝究竟哪塊“龍鱗”被觸,才堅持殺死戰功赫赫的竇嬰和灌夫?

電視劇《漢武大帝》中的田蚡和竇嬰

早在灌夫在田蚡的宴會上作死之前,田蚡已經收集了灌氏家族在老家潁川郡(在今河南省)橫行霸道的證據,並向漢武帝申請立案,說法:

灌夫家在潁川,橫甚,民苦之。

漢武帝的回覆是:

此丞相事,何請?

這是丞相的職責,申請什麼?隨你便。

灌夫更狠,直接掐住田蚡的短處,尤其是收受淮南王賄賂與之勾結,最後的結果是賓客談判,兩方各退一步。

這是春天的事兒,到了夏天,就出了灌夫大鬧田蚡婚宴的好事,田蚡直接給灌夫扣在了府中,接著是:

遂按其前事,遣吏分曹逐捕諸灌氏支屬,皆得棄市罪。魏其侯大媿,為資使賓客請,莫能解。武安吏皆為耳目,諸灌氏皆亡匿,夫系,遂不得告言武安陰事。

注意加粗部分,堂堂丞相田蚡(漢帝國的二把手)親自交辦的抓捕任務,還是“斬首”的大罪,結果是“皆亡匿”,也就是跑了、藏起來了。

接下來,竇嬰決定摻和進去為朋友保命,瞞著苦勸他的夫人:

乃匿其家,竊出上書。立召入,具言灌夫醉飽事,不足誅。上然之,賜魏其食,曰:“東朝廷辯之。”

漢武帝究竟哪塊“龍鱗”被觸,才堅持殺死戰功赫赫的竇嬰和灌夫?

電視劇《漢武大帝》中的王太后

東朝是王太后宮廷的朝廷,用後世的說法是太后正殿,不過秦漢太后權重,不但稱陛下,還有自己的屬官,更有召開朝會的權力,因此,年輕的漢武帝的這個選擇,很是耐人尋味,他究竟是真的“然之”,準備在太后面前為竇嬰、灌夫開脫,還是為了讓太后出氣?

廷辯是召集三公九卿一同論事,竇嬰此時有爵(魏其侯)無官,卻敢於盛讚灌夫的功勞,進而反詰丞相田蚡誣告、犯罪,田蚡的反詰犀利:

蚡所愛倡優巧匠之屬,不如魏其、灌夫日夜招聚天下豪桀壯士與論議,腹誹而心謗,不仰視天而俯畫地,闢倪兩宮間,幸天下有變,而欲有大功。臣乃不知魏其等所為。

翻譯過來就是,我是有毛病,不過我是愛錢愛享樂,可我不像他倆,招納豪傑壯士,窺伺皇帝和太后的變故,換句話說,田蚡承認自己有“經濟問題”、“作風問題”,但是竇嬰和灌夫是“政治問題”,是大是大非的問題。

話說到這個份上,其實已經是兩個政治集團攤牌,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真正神奇的,並不是攤牌,而是百官的態度。

漢武帝問,他們倆誰說的對?

御史大夫韓安國的回覆是:

魏其言灌夫父死事,身荷戟馳入不測之吳軍,身被數十創,名冠三軍,此天下壯士,非有大惡,爭杯酒,不足引他過以誅也。魏其言是也。丞相亦言灌夫通姦猾,侵細民,家累鉅萬,橫恣潁川,凌轢宗室,侵犯骨肉,此所謂‘枝大於本,脛大於股,不折必披’,丞相言亦是。唯明主裁之。

翻譯過來就是,都對,請領導自己決定。

再往下,是九卿:

主爵都尉汲黯是魏其。內史鄭當時是魏其,後不敢堅對。餘皆莫敢對。

總結一下,就是在“東朝”這個皇太后的地盤上,三公九卿竟然沒有一人無條件支持太后的親兄弟、當朝丞相田蚡。

漢武帝究竟哪塊“龍鱗”被觸,才堅持殺死戰功赫赫的竇嬰和灌夫?

電視劇《漢武大帝》中的漢武帝

這符合劇本嗎?

從漢武帝大怒離席來看,絕對不符合。他搞這個民主形式的目的和王太后說得很清楚:

俱宗室外家,故廷辯之。不然,此一獄吏所決耳。

因為兩邊都是外戚宗室,所以搞朝會辯論,否則,一個獄吏就能辦了。

說到這裡,大家難道沒有覺得奇怪嗎?竇嬰上書、廷辯,本來是為灌夫,接下來的事態進展,卻完全脫離了灌夫案:

於是上使御史簿責魏其所言灌夫,頗不讎,欺謾。劾繫都司空。

漢武帝“派”御史去對照審查竇嬰所說的灌夫的情況,發現很多不對路的地方,屬於欺謾,抓進監獄了。

被捕之後,竇嬰仍不氣餒,拿出了景帝遺詔“事有不便,以便宜論上”,用這九個字換取了再次被武帝召見的機會,但是查閱檔案,發現這封詔書並沒有記錄,只是在魏其侯家裡被家臣封印收藏,終於有一條大罪了:

乃劾魏其矯先帝詔,罪當棄市。

矯詔肯定是死罪,竇嬰終於被填進了灌夫的大坑,灌氏也終究不免族滅。

那麼問題來了,灌夫為什麼必須死?竇嬰又為什麼必須死?

漢武帝究竟哪塊“龍鱗”被觸,才堅持殺死戰功赫赫的竇嬰和灌夫?

電視劇《漢武大帝》中的灌夫

灌夫的罪名如下:

灌夫通姦猾,侵細民,家累鉅萬,橫恣潁川,凌轢宗室,侵犯骨肉,此所謂“枝大於本,脛大於股,不折必披”。

太史公記錄的事實如下:

夫不喜文學,好任俠,已然諾。諸所與交通,無非豪桀大猾。家累數千萬,食客日數十百人。陂池田園,宗族賓客為權利,橫於潁川。潁川兒乃歌之曰:“潁水清,灌氏寧;潁水濁,灌氏族。

(1)資產數千萬,偏偏喜歡結交豪俠,廣蓄門客,每天靠他吃飯的食客能有上百人;

(2)宗族、賓客在老家潁川置辦產業侵犯小民利益,搞得當地兒歌都在唱:“潁水清,灌氏寧;潁水濁,灌氏族”這裡的族是族誅、族滅,也就是死全家,可見有多招人恨;

(3)欺凌宗室、侵犯骨肉。在漢武帝、王太后眼中,竇嬰作為漢室外家宗室,尚有資格和田蚡拮抗,你灌夫什麼出身,也配對皇帝的舅舅無禮?

人情的問題我們不能否認,也是過往解釋中最津津樂道的,其實如果從這種人際關係雞湯文角度討論,魏其、武安之爭,還潛藏著竇太后、王太后的婆媳關係;漢武帝朝的新貴和文景舊臣的關係;乃至於軍功勳貴與外戚新貴之間的關係等等。

但這玩意兒並不重要,真正決定竇嬰、灌夫生死的,還是“東朝廷辯”展示出的嚴重問題,對於漢武帝來說,就是龍之逆鱗,觸之者死。

漢武帝究竟哪塊“龍鱗”被觸,才堅持殺死戰功赫赫的竇嬰和灌夫?

電視劇《漢武大帝》中的遊俠郭解

那就是“豪強”。

《史記·平準書》中盛讚文景之治的國富民饒之後,直接觸及這個問題:

當此之時,網疏而民富,役財驕溢,或至兼併豪黨之徒,以武斷於鄉曲。

什麼意思呢?自漢文帝開始,官府執法寬平,承襲自秦朝的法律秩序,在皇帝的刻意鬆弛下愈發粗疏,百姓財富積累迅速,富人、豪強通過兼併等手段,開始橫行鄉里,爭奪國家的執政主導權。

其中甚者,已經到了“二千石莫能制”的地步,灌夫這個豪強渠首,更是到了“丞相莫能制”的地步,之所以如此,即在於灌夫這個土豪,攀上了魏其侯竇嬰這個權貴。

正如《史記· 魏其武安侯列傳》所記錄的:

灌夫家居雖富,然失勢,卿相侍中賓客益衰。及魏其侯失勢,亦欲倚灌夫引繩批根生平慕之後棄之者。灌夫亦倚魏其而通列侯宗室為名高。兩人相為引重,其遊如父子然。相得驩甚,無厭,恨相知晚也。

竇、灌二人互相引重,一個借名進入上層社會,一個借財、借力以為爪牙,形成一個抱團取暖的CP組合,以至於對於朝堂上的三公九卿產生影響,所謂百官“皆是之”,這種財富、勢力對政治權力的滲透,豈能容忍?

更讓漢武帝不安的是,在漢初政治、社會生態中,人們已經對此習以為常,比如司馬遷,在撰寫《史記》時,就作《遊俠列傳》為之張目,絕非偶然之事,全因豪強遊俠在漢武帝之前的時代,早已成為這個世道自然而然的一部分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