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戰鬥力可排前十,水滸梁山就他算條好漢,有人常拿李逵跟他比

文:河湟三月(作者原創授權)

閱讀《水滸》會讓人感到壓抑,作者無情的向讀者揭露了北宋末年社會的陰暗與灰色地帶,官場的骯髒,胥吏的狡黠,市井之徒的無賴,底層百姓的無奈,處處瀰漫著悲劇氣息。直到一個人的出現,使人眼前一亮,此人便是魯達。

當史進出走,到渭州尋師父王進,在一茶坊偶遇魯達,這是他在書中首次亮相,還對外外貌做了詳細描述:

頭裹芝麻羅萬字頂頭巾,腦後兩個太原府紐絲金環,上穿一領鸚哥綠紵絲戰袍,腰繫一條文武雙股鴉青絛,足穿一雙鷹爪皮四縫幹黃靴。生得面圓耳大,鼻直口方,腮邊一部貉鬍鬚。身長八尺。腰闊十圍。

史進本來是走投無路,魯達的出現卻使得柳暗花明。但從魯達外貌描述,就知道此人是個五大三粗,豪爽灑脫之人,先聲奪人,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文:河湟三月(作者原創授權)

閱讀《水滸》會讓人感到壓抑,作者無情的向讀者揭露了北宋末年社會的陰暗與灰色地帶,官場的骯髒,胥吏的狡黠,市井之徒的無賴,底層百姓的無奈,處處瀰漫著悲劇氣息。直到一個人的出現,使人眼前一亮,此人便是魯達。

當史進出走,到渭州尋師父王進,在一茶坊偶遇魯達,這是他在書中首次亮相,還對外外貌做了詳細描述:

頭裹芝麻羅萬字頂頭巾,腦後兩個太原府紐絲金環,上穿一領鸚哥綠紵絲戰袍,腰繫一條文武雙股鴉青絛,足穿一雙鷹爪皮四縫幹黃靴。生得面圓耳大,鼻直口方,腮邊一部貉鬍鬚。身長八尺。腰闊十圍。

史進本來是走投無路,魯達的出現卻使得柳暗花明。但從魯達外貌描述,就知道此人是個五大三粗,豪爽灑脫之人,先聲奪人,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此人戰鬥力可排前十,水滸梁山就他算條好漢,有人常拿李逵跟他比

魯達和史進雖是初次見面,但一見如故,很快提出一起去吃酒。魯達快人快語,沒有太多心思琢磨人,完全隨著自己性子,喜怒哀樂全流露在外,給人感覺就是豪爽快意,人活著本該就是這個樣子。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魯達之所以很快將史進視為好友,原因很簡單,史進長得“長大魁偉,像條好漢”,另外華陰縣與渭州相去不遠,故史進為了朱武等人,寧願捨棄莊園出走,也不出賣朋友的事蹟,魯達早有耳聞,覺得史進所作所為稱得上夠義氣。

如果是遇到那種與自己性格不合的人,魯達也不會做絲毫遮掩,比如他和李忠之間。史進和魯達在渭州街頭遇到多年前的啟蒙老師李忠(從史進和王進的交手,就可知他這位師父武藝稀鬆),魯達是個愛屋及烏的人,既然是朋友的師父,也是朋友,便約他一起去吃酒。

誰想到李忠此人雖然號稱打虎將,但為人實在不咋地,摳門小氣,稱 “待小子賣了膏藥討了回錢,一同和提轄去”,魯達一看就心情不爽,他哪有心情耐心等待,便出手將周圍人哄散。

《水滸》中唯一看似魯莽,覺又讓人覺得可愛的人物便是魯達。當然,有人便喜歡拿同類型的李逵和他比較。相對而言,李逵做事魯莽有餘,但嗜血成性,讓人一看就覺得恐怖,根本談不上可愛了。

文:河湟三月(作者原創授權)

閱讀《水滸》會讓人感到壓抑,作者無情的向讀者揭露了北宋末年社會的陰暗與灰色地帶,官場的骯髒,胥吏的狡黠,市井之徒的無賴,底層百姓的無奈,處處瀰漫著悲劇氣息。直到一個人的出現,使人眼前一亮,此人便是魯達。

當史進出走,到渭州尋師父王進,在一茶坊偶遇魯達,這是他在書中首次亮相,還對外外貌做了詳細描述:

頭裹芝麻羅萬字頂頭巾,腦後兩個太原府紐絲金環,上穿一領鸚哥綠紵絲戰袍,腰繫一條文武雙股鴉青絛,足穿一雙鷹爪皮四縫幹黃靴。生得面圓耳大,鼻直口方,腮邊一部貉鬍鬚。身長八尺。腰闊十圍。

史進本來是走投無路,魯達的出現卻使得柳暗花明。但從魯達外貌描述,就知道此人是個五大三粗,豪爽灑脫之人,先聲奪人,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此人戰鬥力可排前十,水滸梁山就他算條好漢,有人常拿李逵跟他比

魯達和史進雖是初次見面,但一見如故,很快提出一起去吃酒。魯達快人快語,沒有太多心思琢磨人,完全隨著自己性子,喜怒哀樂全流露在外,給人感覺就是豪爽快意,人活著本該就是這個樣子。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魯達之所以很快將史進視為好友,原因很簡單,史進長得“長大魁偉,像條好漢”,另外華陰縣與渭州相去不遠,故史進為了朱武等人,寧願捨棄莊園出走,也不出賣朋友的事蹟,魯達早有耳聞,覺得史進所作所為稱得上夠義氣。

如果是遇到那種與自己性格不合的人,魯達也不會做絲毫遮掩,比如他和李忠之間。史進和魯達在渭州街頭遇到多年前的啟蒙老師李忠(從史進和王進的交手,就可知他這位師父武藝稀鬆),魯達是個愛屋及烏的人,既然是朋友的師父,也是朋友,便約他一起去吃酒。

誰想到李忠此人雖然號稱打虎將,但為人實在不咋地,摳門小氣,稱 “待小子賣了膏藥討了回錢,一同和提轄去”,魯達一看就心情不爽,他哪有心情耐心等待,便出手將周圍人哄散。

《水滸》中唯一看似魯莽,覺又讓人覺得可愛的人物便是魯達。當然,有人便喜歡拿同類型的李逵和他比較。相對而言,李逵做事魯莽有餘,但嗜血成性,讓人一看就覺得恐怖,根本談不上可愛了。

此人戰鬥力可排前十,水滸梁山就他算條好漢,有人常拿李逵跟他比

《水滸》中眾好漢被逼上梁山儘管原因有各種各樣,但差不多是自己或者家庭成員原因,被逼無奈之下 ,落草為寇,唯有魯達是個例外,他完全是出於仗義,為了別人害的自己丟了飯碗,開始了逃亡生涯。

起因也很簡單,就在魯達三人在酒樓吃酒,得知金翠蓮父女不幸遭遇,當即決定出手幫助這對流落異鄉父女倆。

換了一般人,至少要考慮一下這個鄭屠有何背景,試想一個普通街頭賣肉的屠夫,廖以養家餬口或許不成問題,但欺行霸市,欺男霸女,估計也沒這膽量。

但魯達不同於常人,就表現在這裡,只要他覺得是不平事,才不管你是什麼來頭,結果三拳打死鄭屠,揹負上人命,只得選擇亡命天涯。

為了一個和自己素不相干的人,敢於抱打不平,不惜丟底工作,弄得無家可歸,但終不後悔,《水滸》一百零八名好漢中,魯達唯其一人而已。

當魯達落寞逃路時候,他救助的金價父女卻否極泰來,金翠蓮被土豪趙員外包養了,衣食無憂,日子過得非常舒適(同樣是被包養,和鄭屠一比,高下立見。)幸好魯達逃路之際,被金老頭遇到,結識了土豪趙員外。

趙員外為魯達指了一條道路,那就是上五臺山文殊院做和尚。在一般人印象中,做和尚在古代社會那是窮苦人家孩子混不下去,餓的吃不上飯,才被送進寺院做和尚。

文:河湟三月(作者原創授權)

閱讀《水滸》會讓人感到壓抑,作者無情的向讀者揭露了北宋末年社會的陰暗與灰色地帶,官場的骯髒,胥吏的狡黠,市井之徒的無賴,底層百姓的無奈,處處瀰漫著悲劇氣息。直到一個人的出現,使人眼前一亮,此人便是魯達。

當史進出走,到渭州尋師父王進,在一茶坊偶遇魯達,這是他在書中首次亮相,還對外外貌做了詳細描述:

頭裹芝麻羅萬字頂頭巾,腦後兩個太原府紐絲金環,上穿一領鸚哥綠紵絲戰袍,腰繫一條文武雙股鴉青絛,足穿一雙鷹爪皮四縫幹黃靴。生得面圓耳大,鼻直口方,腮邊一部貉鬍鬚。身長八尺。腰闊十圍。

史進本來是走投無路,魯達的出現卻使得柳暗花明。但從魯達外貌描述,就知道此人是個五大三粗,豪爽灑脫之人,先聲奪人,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此人戰鬥力可排前十,水滸梁山就他算條好漢,有人常拿李逵跟他比

魯達和史進雖是初次見面,但一見如故,很快提出一起去吃酒。魯達快人快語,沒有太多心思琢磨人,完全隨著自己性子,喜怒哀樂全流露在外,給人感覺就是豪爽快意,人活著本該就是這個樣子。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魯達之所以很快將史進視為好友,原因很簡單,史進長得“長大魁偉,像條好漢”,另外華陰縣與渭州相去不遠,故史進為了朱武等人,寧願捨棄莊園出走,也不出賣朋友的事蹟,魯達早有耳聞,覺得史進所作所為稱得上夠義氣。

如果是遇到那種與自己性格不合的人,魯達也不會做絲毫遮掩,比如他和李忠之間。史進和魯達在渭州街頭遇到多年前的啟蒙老師李忠(從史進和王進的交手,就可知他這位師父武藝稀鬆),魯達是個愛屋及烏的人,既然是朋友的師父,也是朋友,便約他一起去吃酒。

誰想到李忠此人雖然號稱打虎將,但為人實在不咋地,摳門小氣,稱 “待小子賣了膏藥討了回錢,一同和提轄去”,魯達一看就心情不爽,他哪有心情耐心等待,便出手將周圍人哄散。

《水滸》中唯一看似魯莽,覺又讓人覺得可愛的人物便是魯達。當然,有人便喜歡拿同類型的李逵和他比較。相對而言,李逵做事魯莽有餘,但嗜血成性,讓人一看就覺得恐怖,根本談不上可愛了。

此人戰鬥力可排前十,水滸梁山就他算條好漢,有人常拿李逵跟他比

《水滸》中眾好漢被逼上梁山儘管原因有各種各樣,但差不多是自己或者家庭成員原因,被逼無奈之下 ,落草為寇,唯有魯達是個例外,他完全是出於仗義,為了別人害的自己丟了飯碗,開始了逃亡生涯。

起因也很簡單,就在魯達三人在酒樓吃酒,得知金翠蓮父女不幸遭遇,當即決定出手幫助這對流落異鄉父女倆。

換了一般人,至少要考慮一下這個鄭屠有何背景,試想一個普通街頭賣肉的屠夫,廖以養家餬口或許不成問題,但欺行霸市,欺男霸女,估計也沒這膽量。

但魯達不同於常人,就表現在這裡,只要他覺得是不平事,才不管你是什麼來頭,結果三拳打死鄭屠,揹負上人命,只得選擇亡命天涯。

為了一個和自己素不相干的人,敢於抱打不平,不惜丟底工作,弄得無家可歸,但終不後悔,《水滸》一百零八名好漢中,魯達唯其一人而已。

當魯達落寞逃路時候,他救助的金價父女卻否極泰來,金翠蓮被土豪趙員外包養了,衣食無憂,日子過得非常舒適(同樣是被包養,和鄭屠一比,高下立見。)幸好魯達逃路之際,被金老頭遇到,結識了土豪趙員外。

趙員外為魯達指了一條道路,那就是上五臺山文殊院做和尚。在一般人印象中,做和尚在古代社會那是窮苦人家孩子混不下去,餓的吃不上飯,才被送進寺院做和尚。

此人戰鬥力可排前十,水滸梁山就他算條好漢,有人常拿李逵跟他比

其實不然,古代社會,和尚不是誰願意做就做的,做和尚很難。做和尚名額有限,要層層選拔,最後獲得政府授予的身份憑證“度牒”, 包括法名、俗名、身份、籍貫、年齡、寺院、所誦經典、師承何人等。還印有祠部司的批文、簽署日期、官署名,並蓋有官府大印。有了“度牒”才算是正式和尚,沒有度牒就算你是遊腳僧也寸步難行,總之獲得一張僧人身份證很難。

為何對和尚管理這麼嚴格,原因很簡單,在古代社會,國家的主要兩大資源,一是土地,二是人口。一旦出家成為僧人,就意味有兩大好處,一是免除賦稅,二是逃避兵役。僧人不能婚娶,因此不能為國家增加人口,此外,寺院往往佔領大量財產,無形中侵犯了朝廷的利益,這也是歷代嚴格限制僧侶人數的主因。

中國歷史上有著名“三武之禍”,就是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三位皇帝滅佛運動,究其根本,還是寺院集團勢力太龐大,引起了朝廷的忌憚,因此才下狠手,許多寺院被毀,僧人強迫遣返還俗,最主要目的就是解決社會危機,與信仰倒沒多大關係。

雖然做和尚很難,但凡事都有個變通,因為趙員外祖上對五臺山文殊院有過很大貢獻,所以便獲得了一個和尚名額,手頭有一張空白度牒,所以便做人情送與魯達了。

不過問題來了,做和尚,就能完全洗白魯達罪犯的身份麼?實事求是說,雖然不能完全洗白,但一般情況下不會出大問題。

如同前文所說,古代社會取得和尚資格很難,某種程度上就避免了寺院成為罪犯的包庇所可能。同時,寺院在當時社會氛圍中享有很高危亡,尤其是像五臺山文殊院這樣有名大寺院,不但在信眾有著很大感召力,而且財力雄厚,五臺山腳下許多都是寺院的廟產,所以一般官府也不會上門找麻煩。

其實這種事,不僅僅《水滸》中有,在國外文藝作品中也有體現,比如法國大文豪雨果作品《巴黎聖母院》中,卡西莫多將愛斯美拉達救走並藏身於聖母院中,軍警雖然在外嚷嚷,但不敢衝進去抓人是同樣道理。

當然,趙員外將魯達送進五臺山文殊院做和尚,恐怕還有一個不可告人的祕密,就是想徹底切斷他和金翠蓮父女的任何干系,因為做一個土豪,他肯定不願意自己的小妾與別的男人有任何糾葛,哪怕是對她有過救命之恩也不行。這又是題外話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