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雲深形意拳真解,三曾道理,三步功夫,三種練法

郭雲深文武雙全,不僅拳法獨步一時,又熟練兵書,對形意拳理論,進行過系統的研究和總結,遺著有《能說形意拳經》一書。

郭雲深文武雙全,不僅拳法獨步一時,又熟練兵書,對形意拳理論,進行過系統的研究和總結,遺著有《能說形意拳經》一書。
郭雲深形意拳真解,三曾道理,三步功夫,三種練法

對形意拳理論的論述,其要點如下:“形意拳有三層道理,有三步功夫,三種練法。三層道理是:一練精化氣,二練氣化神,三練神還虛。三步功夫是:一易骨,二易筋,三易髓。三種練法是:明勁,暗勁,化勁。”郭雲深在論述形意拳理論時,特別強調樁功,指出三體式(形意拳基本樁法)為萬形之基礎。這些理論對於後人學習形意拳有著重要的幫助。

郭雲深先生雲:

形意拳術,有三層道理,有三步功夫。有三種練法。

三層道理

一、練精化氣。二、練氣化神。三、練神還虛,練之以變化人之氣質,復其本然之真也。

三步功夫

一、易骨:練之以築其基,以壯其體,骨體堅如鐵石,而形式氣質,威嚴壯似泰山。

二、易筋:練之已騰其膜,以長其筋,俗語:“筋長力大”,其勁縱橫聯絡,生長而無窮也。

郭雲深文武雙全,不僅拳法獨步一時,又熟練兵書,對形意拳理論,進行過系統的研究和總結,遺著有《能說形意拳經》一書。
郭雲深形意拳真解,三曾道理,三步功夫,三種練法

對形意拳理論的論述,其要點如下:“形意拳有三層道理,有三步功夫,三種練法。三層道理是:一練精化氣,二練氣化神,三練神還虛。三步功夫是:一易骨,二易筋,三易髓。三種練法是:明勁,暗勁,化勁。”郭雲深在論述形意拳理論時,特別強調樁功,指出三體式(形意拳基本樁法)為萬形之基礎。這些理論對於後人學習形意拳有著重要的幫助。

郭雲深先生雲:

形意拳術,有三層道理,有三步功夫。有三種練法。

三層道理

一、練精化氣。二、練氣化神。三、練神還虛,練之以變化人之氣質,復其本然之真也。

三步功夫

一、易骨:練之以築其基,以壯其體,骨體堅如鐵石,而形式氣質,威嚴壯似泰山。

二、易筋:練之已騰其膜,以長其筋,俗語:“筋長力大”,其勁縱橫聯絡,生長而無窮也。
郭雲深形意拳真解,三曾道理,三步功夫,三種練法

三、洗髓:練之以清虛起內,以輕鬆其體,內中清虛之象,神氣運用,圓活無滯,身體動轉,其輕如羽。

三種練法

一、明勁:練之總以規矩不可易,身體運轉要和順不可乖戾,手足起落要整 齊而不可散亂。拳經雲:方者以正其中,即此意也。

二、暗勁:練之神氣要舒展而不可拘。運用圓通活潑而不可滯。拳經雲:圓者以應其外,即此意也。

三、化勁:練之周身四肢運轉,起落進退皆不可著力,專神意運用之,雖是神意運用,惟形式規矩仍如前二者不可改移。雖然周身運轉不著力,亦不能全不著力,總在神意之貫通耳。

一 三種練法

明勁

明勁者,即拳之剛勁也。易骨者,即練精化氣易骨之道也。因人身中先天之氣與後天之氣不合,體質不堅,故發明其道。大凡人之處生,性無不善,體無不健,根無不固,純是先天。以後知識一開,靈竅一閉,先後天不合,陰陽不交,皆是後天血氣用事,故血氣盛行,正氣衰弱,以致身體筋骨不能健壯。故昔達摩大師,傳下易筋、洗髓二經,習之以強壯人之身體,還其人之初面目。後嶽武穆王擴充二經之義,作為三經,易骨、易筋、洗髓也。將三經又製成拳術,發明此經道理之用。拳經雲:“靜為本體,動為作用。”與古之五禽、八段練法有體而無用者不同矣。因拳術有無窮之妙用,故先有易骨、易筋、洗髓,陰陽混成,剛柔悉化,無聲無臭,虛空靈通之全體。所以,有其虛空靈通之全體,方有神化不測之妙用。故因此拳是內外一氣,動靜一源,體用一道,所以靜為本體,動為作用也。因人為一小天地,無不與天地之理相合。惟是天地之陰陽變化,皆有更易,人之一身,既與天地之理相合,身體虛弱,剛戾之氣,豈不能易乎?即更易之道,弱者易之強,柔者易之剛,悖者易之和。所以三經者,皆是變化人之氣質,以復其初也。易骨者,是拳中之明勁,練精化氣之道也。將人身中散亂之氣,收納于丹田內,不偏不倚,和而不流,用九要之規模鍛鍊,練至六陽純全,剛健之至,既拳中上下相連,手足相顧,內外如一,至此拳中明勁之功盡,易骨之勁全,練精化氣之功亦畢矣。


郭雲深文武雙全,不僅拳法獨步一時,又熟練兵書,對形意拳理論,進行過系統的研究和總結,遺著有《能說形意拳經》一書。
郭雲深形意拳真解,三曾道理,三步功夫,三種練法

對形意拳理論的論述,其要點如下:“形意拳有三層道理,有三步功夫,三種練法。三層道理是:一練精化氣,二練氣化神,三練神還虛。三步功夫是:一易骨,二易筋,三易髓。三種練法是:明勁,暗勁,化勁。”郭雲深在論述形意拳理論時,特別強調樁功,指出三體式(形意拳基本樁法)為萬形之基礎。這些理論對於後人學習形意拳有著重要的幫助。

郭雲深先生雲:

形意拳術,有三層道理,有三步功夫。有三種練法。

三層道理

一、練精化氣。二、練氣化神。三、練神還虛,練之以變化人之氣質,復其本然之真也。

三步功夫

一、易骨:練之以築其基,以壯其體,骨體堅如鐵石,而形式氣質,威嚴壯似泰山。

二、易筋:練之已騰其膜,以長其筋,俗語:“筋長力大”,其勁縱橫聯絡,生長而無窮也。
郭雲深形意拳真解,三曾道理,三步功夫,三種練法

三、洗髓:練之以清虛起內,以輕鬆其體,內中清虛之象,神氣運用,圓活無滯,身體動轉,其輕如羽。

三種練法

一、明勁:練之總以規矩不可易,身體運轉要和順不可乖戾,手足起落要整 齊而不可散亂。拳經雲:方者以正其中,即此意也。

二、暗勁:練之神氣要舒展而不可拘。運用圓通活潑而不可滯。拳經雲:圓者以應其外,即此意也。

三、化勁:練之周身四肢運轉,起落進退皆不可著力,專神意運用之,雖是神意運用,惟形式規矩仍如前二者不可改移。雖然周身運轉不著力,亦不能全不著力,總在神意之貫通耳。

一 三種練法

明勁

明勁者,即拳之剛勁也。易骨者,即練精化氣易骨之道也。因人身中先天之氣與後天之氣不合,體質不堅,故發明其道。大凡人之處生,性無不善,體無不健,根無不固,純是先天。以後知識一開,靈竅一閉,先後天不合,陰陽不交,皆是後天血氣用事,故血氣盛行,正氣衰弱,以致身體筋骨不能健壯。故昔達摩大師,傳下易筋、洗髓二經,習之以強壯人之身體,還其人之初面目。後嶽武穆王擴充二經之義,作為三經,易骨、易筋、洗髓也。將三經又製成拳術,發明此經道理之用。拳經雲:“靜為本體,動為作用。”與古之五禽、八段練法有體而無用者不同矣。因拳術有無窮之妙用,故先有易骨、易筋、洗髓,陰陽混成,剛柔悉化,無聲無臭,虛空靈通之全體。所以,有其虛空靈通之全體,方有神化不測之妙用。故因此拳是內外一氣,動靜一源,體用一道,所以靜為本體,動為作用也。因人為一小天地,無不與天地之理相合。惟是天地之陰陽變化,皆有更易,人之一身,既與天地之理相合,身體虛弱,剛戾之氣,豈不能易乎?即更易之道,弱者易之強,柔者易之剛,悖者易之和。所以三經者,皆是變化人之氣質,以復其初也。易骨者,是拳中之明勁,練精化氣之道也。將人身中散亂之氣,收納于丹田內,不偏不倚,和而不流,用九要之規模鍛鍊,練至六陽純全,剛健之至,既拳中上下相連,手足相顧,內外如一,至此拳中明勁之功盡,易骨之勁全,練精化氣之功亦畢矣。


郭雲深形意拳真解,三曾道理,三步功夫,三種練法

暗勁

暗勁者,拳中之柔勁也(柔勁與軟不同,軟中無力,柔非無力也)。即練氣化神易筋之道也。先練明勁而後練暗勁,即丹道小週天止火再用大周天功夫之意。明勁停手,即小週天之沐浴也。暗勁手足停而未停,即大周天四正之沐浴也。拳中所用之勁,是將形、氣、神(神即意也)合住。兩手往後用力拉回(內有縮力)。其意如拔鋼絲,兩手前後用勁,左手往前推,右手往後拉,或右手往前推左手往回拉。其意如撕綿。又如兩手拉硬弓,要用力徐徐拉開之意。兩手或右手往外翻橫,左手往裡裹勁、或左手往外翻橫,右手往裡裹勁,如同練鼉形之兩手,或是練連環拳之包裹。拳經雲:“裹著,如包裹之不露。”兩手往前推勁,如同推有輪之重物,往前推不動之意;又似推動而不動之意。兩足用力,前足落地時,足跟先著地,不可有聲,然後再滿足著地,所用之勁,如同手往前往下按物一般,後足用力蹬勁,如同邁大步過水溝之意。拳經雲:“腳打踩意不落空”,是前足。“消息全憑後足蹬”,是後足。馬有疾蹄之功,皆是言兩足之意也。兩足進退,明勁暗勁,兩段之步法相同,惟是明勁有聲,暗勁則無聲耳。

郭雲深文武雙全,不僅拳法獨步一時,又熟練兵書,對形意拳理論,進行過系統的研究和總結,遺著有《能說形意拳經》一書。
郭雲深形意拳真解,三曾道理,三步功夫,三種練法

對形意拳理論的論述,其要點如下:“形意拳有三層道理,有三步功夫,三種練法。三層道理是:一練精化氣,二練氣化神,三練神還虛。三步功夫是:一易骨,二易筋,三易髓。三種練法是:明勁,暗勁,化勁。”郭雲深在論述形意拳理論時,特別強調樁功,指出三體式(形意拳基本樁法)為萬形之基礎。這些理論對於後人學習形意拳有著重要的幫助。

郭雲深先生雲:

形意拳術,有三層道理,有三步功夫。有三種練法。

三層道理

一、練精化氣。二、練氣化神。三、練神還虛,練之以變化人之氣質,復其本然之真也。

三步功夫

一、易骨:練之以築其基,以壯其體,骨體堅如鐵石,而形式氣質,威嚴壯似泰山。

二、易筋:練之已騰其膜,以長其筋,俗語:“筋長力大”,其勁縱橫聯絡,生長而無窮也。
郭雲深形意拳真解,三曾道理,三步功夫,三種練法

三、洗髓:練之以清虛起內,以輕鬆其體,內中清虛之象,神氣運用,圓活無滯,身體動轉,其輕如羽。

三種練法

一、明勁:練之總以規矩不可易,身體運轉要和順不可乖戾,手足起落要整 齊而不可散亂。拳經雲:方者以正其中,即此意也。

二、暗勁:練之神氣要舒展而不可拘。運用圓通活潑而不可滯。拳經雲:圓者以應其外,即此意也。

三、化勁:練之周身四肢運轉,起落進退皆不可著力,專神意運用之,雖是神意運用,惟形式規矩仍如前二者不可改移。雖然周身運轉不著力,亦不能全不著力,總在神意之貫通耳。

一 三種練法

明勁

明勁者,即拳之剛勁也。易骨者,即練精化氣易骨之道也。因人身中先天之氣與後天之氣不合,體質不堅,故發明其道。大凡人之處生,性無不善,體無不健,根無不固,純是先天。以後知識一開,靈竅一閉,先後天不合,陰陽不交,皆是後天血氣用事,故血氣盛行,正氣衰弱,以致身體筋骨不能健壯。故昔達摩大師,傳下易筋、洗髓二經,習之以強壯人之身體,還其人之初面目。後嶽武穆王擴充二經之義,作為三經,易骨、易筋、洗髓也。將三經又製成拳術,發明此經道理之用。拳經雲:“靜為本體,動為作用。”與古之五禽、八段練法有體而無用者不同矣。因拳術有無窮之妙用,故先有易骨、易筋、洗髓,陰陽混成,剛柔悉化,無聲無臭,虛空靈通之全體。所以,有其虛空靈通之全體,方有神化不測之妙用。故因此拳是內外一氣,動靜一源,體用一道,所以靜為本體,動為作用也。因人為一小天地,無不與天地之理相合。惟是天地之陰陽變化,皆有更易,人之一身,既與天地之理相合,身體虛弱,剛戾之氣,豈不能易乎?即更易之道,弱者易之強,柔者易之剛,悖者易之和。所以三經者,皆是變化人之氣質,以復其初也。易骨者,是拳中之明勁,練精化氣之道也。將人身中散亂之氣,收納于丹田內,不偏不倚,和而不流,用九要之規模鍛鍊,練至六陽純全,剛健之至,既拳中上下相連,手足相顧,內外如一,至此拳中明勁之功盡,易骨之勁全,練精化氣之功亦畢矣。


郭雲深形意拳真解,三曾道理,三步功夫,三種練法

暗勁

暗勁者,拳中之柔勁也(柔勁與軟不同,軟中無力,柔非無力也)。即練氣化神易筋之道也。先練明勁而後練暗勁,即丹道小週天止火再用大周天功夫之意。明勁停手,即小週天之沐浴也。暗勁手足停而未停,即大周天四正之沐浴也。拳中所用之勁,是將形、氣、神(神即意也)合住。兩手往後用力拉回(內有縮力)。其意如拔鋼絲,兩手前後用勁,左手往前推,右手往後拉,或右手往前推左手往回拉。其意如撕綿。又如兩手拉硬弓,要用力徐徐拉開之意。兩手或右手往外翻橫,左手往裡裹勁、或左手往外翻橫,右手往裡裹勁,如同練鼉形之兩手,或是練連環拳之包裹。拳經雲:“裹著,如包裹之不露。”兩手往前推勁,如同推有輪之重物,往前推不動之意;又似推動而不動之意。兩足用力,前足落地時,足跟先著地,不可有聲,然後再滿足著地,所用之勁,如同手往前往下按物一般,後足用力蹬勁,如同邁大步過水溝之意。拳經雲:“腳打踩意不落空”,是前足。“消息全憑後足蹬”,是後足。馬有疾蹄之功,皆是言兩足之意也。兩足進退,明勁暗勁,兩段之步法相同,惟是明勁有聲,暗勁則無聲耳。
郭雲深形意拳真解,三曾道理,三步功夫,三種練法

化勁

化勁者,即練神還虛,亦謂之洗髓之功夫也。是將暗勁練到至柔至順。謂之柔順之極處,暗勁之終也。丹經雲:“陰陽混成,剛柔悉化,謂之丹熟”。柔勁之終,是化勁之始也。所以再加上功夫,用練神還虛,至形神俱杳,與道合真以至於無聲無臭,謂之脫丹矣,拳經謂之“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是謂之化勁。連神還虛,洗髓之工畢矣。化勁者,與練劃勁不同,名勁暗勁,亦皆有劃勁。化勁是兩手出入起落俱短,亦謂之短勁。如同手往著牆抓去,往下一劃,手仍回在自己身上來。故謂之化勁。練化勁者,與前兩步功夫之形式無異,所用之勁不同耳。三會者,明暗化勁是一式。九轉者,九轉純陽也,化至虛無而還於純陽。是此理也。所練之時,將手足動作,順其前兩步之形式,皆不要用力,並非頑空不用力,周身內外,全用真意運用耳。手足動作,所用之力,有而若無,實而若虛,腹內之氣,所用亦不著意,亦非不著意,意在積蓄虛靈之耳。呼吸似有似無,與丹道功夫,陽生之足採取歸爐,封固停息沐浴之時,呼吸相同。因此似有似無,皆是真息,是一神之妙用也。莊子雲:“真人之呼吸以踵”,即是此意,非閉氣也。用功練去,不要間斷,練到至虛,身無其身,心無其心,方是形神俱妙,與道合之境。此時能與太虛同體也。以後練虛合道,能至寂然不動,感而遂通,無入而不自得,無往而不得其道,無可無不可也。拳經雲:“固靈根而動心者,武藝也;養靈根而動心者,修道也。所以形意拳術,與丹道合一者也。

二 郭雲深論三體式單重與雙重

郭雲深文武雙全,不僅拳法獨步一時,又熟練兵書,對形意拳理論,進行過系統的研究和總結,遺著有《能說形意拳經》一書。
郭雲深形意拳真解,三曾道理,三步功夫,三種練法

對形意拳理論的論述,其要點如下:“形意拳有三層道理,有三步功夫,三種練法。三層道理是:一練精化氣,二練氣化神,三練神還虛。三步功夫是:一易骨,二易筋,三易髓。三種練法是:明勁,暗勁,化勁。”郭雲深在論述形意拳理論時,特別強調樁功,指出三體式(形意拳基本樁法)為萬形之基礎。這些理論對於後人學習形意拳有著重要的幫助。

郭雲深先生雲:

形意拳術,有三層道理,有三步功夫。有三種練法。

三層道理

一、練精化氣。二、練氣化神。三、練神還虛,練之以變化人之氣質,復其本然之真也。

三步功夫

一、易骨:練之以築其基,以壯其體,骨體堅如鐵石,而形式氣質,威嚴壯似泰山。

二、易筋:練之已騰其膜,以長其筋,俗語:“筋長力大”,其勁縱橫聯絡,生長而無窮也。
郭雲深形意拳真解,三曾道理,三步功夫,三種練法

三、洗髓:練之以清虛起內,以輕鬆其體,內中清虛之象,神氣運用,圓活無滯,身體動轉,其輕如羽。

三種練法

一、明勁:練之總以規矩不可易,身體運轉要和順不可乖戾,手足起落要整 齊而不可散亂。拳經雲:方者以正其中,即此意也。

二、暗勁:練之神氣要舒展而不可拘。運用圓通活潑而不可滯。拳經雲:圓者以應其外,即此意也。

三、化勁:練之周身四肢運轉,起落進退皆不可著力,專神意運用之,雖是神意運用,惟形式規矩仍如前二者不可改移。雖然周身運轉不著力,亦不能全不著力,總在神意之貫通耳。

一 三種練法

明勁

明勁者,即拳之剛勁也。易骨者,即練精化氣易骨之道也。因人身中先天之氣與後天之氣不合,體質不堅,故發明其道。大凡人之處生,性無不善,體無不健,根無不固,純是先天。以後知識一開,靈竅一閉,先後天不合,陰陽不交,皆是後天血氣用事,故血氣盛行,正氣衰弱,以致身體筋骨不能健壯。故昔達摩大師,傳下易筋、洗髓二經,習之以強壯人之身體,還其人之初面目。後嶽武穆王擴充二經之義,作為三經,易骨、易筋、洗髓也。將三經又製成拳術,發明此經道理之用。拳經雲:“靜為本體,動為作用。”與古之五禽、八段練法有體而無用者不同矣。因拳術有無窮之妙用,故先有易骨、易筋、洗髓,陰陽混成,剛柔悉化,無聲無臭,虛空靈通之全體。所以,有其虛空靈通之全體,方有神化不測之妙用。故因此拳是內外一氣,動靜一源,體用一道,所以靜為本體,動為作用也。因人為一小天地,無不與天地之理相合。惟是天地之陰陽變化,皆有更易,人之一身,既與天地之理相合,身體虛弱,剛戾之氣,豈不能易乎?即更易之道,弱者易之強,柔者易之剛,悖者易之和。所以三經者,皆是變化人之氣質,以復其初也。易骨者,是拳中之明勁,練精化氣之道也。將人身中散亂之氣,收納于丹田內,不偏不倚,和而不流,用九要之規模鍛鍊,練至六陽純全,剛健之至,既拳中上下相連,手足相顧,內外如一,至此拳中明勁之功盡,易骨之勁全,練精化氣之功亦畢矣。


郭雲深形意拳真解,三曾道理,三步功夫,三種練法

暗勁

暗勁者,拳中之柔勁也(柔勁與軟不同,軟中無力,柔非無力也)。即練氣化神易筋之道也。先練明勁而後練暗勁,即丹道小週天止火再用大周天功夫之意。明勁停手,即小週天之沐浴也。暗勁手足停而未停,即大周天四正之沐浴也。拳中所用之勁,是將形、氣、神(神即意也)合住。兩手往後用力拉回(內有縮力)。其意如拔鋼絲,兩手前後用勁,左手往前推,右手往後拉,或右手往前推左手往回拉。其意如撕綿。又如兩手拉硬弓,要用力徐徐拉開之意。兩手或右手往外翻橫,左手往裡裹勁、或左手往外翻橫,右手往裡裹勁,如同練鼉形之兩手,或是練連環拳之包裹。拳經雲:“裹著,如包裹之不露。”兩手往前推勁,如同推有輪之重物,往前推不動之意;又似推動而不動之意。兩足用力,前足落地時,足跟先著地,不可有聲,然後再滿足著地,所用之勁,如同手往前往下按物一般,後足用力蹬勁,如同邁大步過水溝之意。拳經雲:“腳打踩意不落空”,是前足。“消息全憑後足蹬”,是後足。馬有疾蹄之功,皆是言兩足之意也。兩足進退,明勁暗勁,兩段之步法相同,惟是明勁有聲,暗勁則無聲耳。
郭雲深形意拳真解,三曾道理,三步功夫,三種練法

化勁

化勁者,即練神還虛,亦謂之洗髓之功夫也。是將暗勁練到至柔至順。謂之柔順之極處,暗勁之終也。丹經雲:“陰陽混成,剛柔悉化,謂之丹熟”。柔勁之終,是化勁之始也。所以再加上功夫,用練神還虛,至形神俱杳,與道合真以至於無聲無臭,謂之脫丹矣,拳經謂之“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是謂之化勁。連神還虛,洗髓之工畢矣。化勁者,與練劃勁不同,名勁暗勁,亦皆有劃勁。化勁是兩手出入起落俱短,亦謂之短勁。如同手往著牆抓去,往下一劃,手仍回在自己身上來。故謂之化勁。練化勁者,與前兩步功夫之形式無異,所用之勁不同耳。三會者,明暗化勁是一式。九轉者,九轉純陽也,化至虛無而還於純陽。是此理也。所練之時,將手足動作,順其前兩步之形式,皆不要用力,並非頑空不用力,周身內外,全用真意運用耳。手足動作,所用之力,有而若無,實而若虛,腹內之氣,所用亦不著意,亦非不著意,意在積蓄虛靈之耳。呼吸似有似無,與丹道功夫,陽生之足採取歸爐,封固停息沐浴之時,呼吸相同。因此似有似無,皆是真息,是一神之妙用也。莊子雲:“真人之呼吸以踵”,即是此意,非閉氣也。用功練去,不要間斷,練到至虛,身無其身,心無其心,方是形神俱妙,與道合之境。此時能與太虛同體也。以後練虛合道,能至寂然不動,感而遂通,無入而不自得,無往而不得其道,無可無不可也。拳經雲:“固靈根而動心者,武藝也;養靈根而動心者,修道也。所以形意拳術,與丹道合一者也。

二 郭雲深論三體式單重與雙重
郭雲深形意拳真解,三曾道理,三步功夫,三種練法

形意拳,起點三體式,兩足要單重,不可雙重。單重者,非一足著地,一足懸起,不過前足可虛可實,著重在於後足耳。以後練各形式,亦有雙重之式,雖然是雙重之式,亦不離單重之重心,以至極高、極俯、極矮、極仰之形式,亦總不離三體式單重之重心,故三體式,為萬形之基礎也。三體式單重者,得其中和之起點,動作靈活,形式一氣,無有間斷耳。雙重三體式者,形式沉重力氣極大,惟是陰陽不分,乾坤不變,奇偶不顯,剛柔不判,虛實不明,內開外合不清,進退起落動作不靈活。所以形意拳三體式,不得其單重之中和,先後天意不交,剛多柔少,失卻中和,道理亦不明,變化亦不通,自被血氣所拘,拙勁所捆。此皆是被三體式雙重之所拘也。若得著單重三體式中和之道理以後行之,無論單重雙重各形式,無可無不可也。

三 郭雲深論練功

形意拳之道,練之極易亦極難。易者,是拳術之形式,至易,至簡,而不繁亂。其拳術之始終,動作運用,皆人之所不慮而知,不學而能者也。周身動作運用,亦截平常之理。惟人之未學時,手足動作運用,無有規矩,而不能整齊,所教授者,不過將人之不慮而知,不學而能,平常所運用之形式,入於規矩之中,四肢動作,而不散亂者也。果練之有恆,而不間斷,可以至於至善矣,若到至善處,諸形之運用,無不合道矣。以他人觀之,有一動一靜,一言一默之運用,奧妙不測之神氣,然而自己並不知其善於拳術也。因動作作用,皆是平常之道理。

郭雲深文武雙全,不僅拳法獨步一時,又熟練兵書,對形意拳理論,進行過系統的研究和總結,遺著有《能說形意拳經》一書。
郭雲深形意拳真解,三曾道理,三步功夫,三種練法

對形意拳理論的論述,其要點如下:“形意拳有三層道理,有三步功夫,三種練法。三層道理是:一練精化氣,二練氣化神,三練神還虛。三步功夫是:一易骨,二易筋,三易髓。三種練法是:明勁,暗勁,化勁。”郭雲深在論述形意拳理論時,特別強調樁功,指出三體式(形意拳基本樁法)為萬形之基礎。這些理論對於後人學習形意拳有著重要的幫助。

郭雲深先生雲:

形意拳術,有三層道理,有三步功夫。有三種練法。

三層道理

一、練精化氣。二、練氣化神。三、練神還虛,練之以變化人之氣質,復其本然之真也。

三步功夫

一、易骨:練之以築其基,以壯其體,骨體堅如鐵石,而形式氣質,威嚴壯似泰山。

二、易筋:練之已騰其膜,以長其筋,俗語:“筋長力大”,其勁縱橫聯絡,生長而無窮也。
郭雲深形意拳真解,三曾道理,三步功夫,三種練法

三、洗髓:練之以清虛起內,以輕鬆其體,內中清虛之象,神氣運用,圓活無滯,身體動轉,其輕如羽。

三種練法

一、明勁:練之總以規矩不可易,身體運轉要和順不可乖戾,手足起落要整 齊而不可散亂。拳經雲:方者以正其中,即此意也。

二、暗勁:練之神氣要舒展而不可拘。運用圓通活潑而不可滯。拳經雲:圓者以應其外,即此意也。

三、化勁:練之周身四肢運轉,起落進退皆不可著力,專神意運用之,雖是神意運用,惟形式規矩仍如前二者不可改移。雖然周身運轉不著力,亦不能全不著力,總在神意之貫通耳。

一 三種練法

明勁

明勁者,即拳之剛勁也。易骨者,即練精化氣易骨之道也。因人身中先天之氣與後天之氣不合,體質不堅,故發明其道。大凡人之處生,性無不善,體無不健,根無不固,純是先天。以後知識一開,靈竅一閉,先後天不合,陰陽不交,皆是後天血氣用事,故血氣盛行,正氣衰弱,以致身體筋骨不能健壯。故昔達摩大師,傳下易筋、洗髓二經,習之以強壯人之身體,還其人之初面目。後嶽武穆王擴充二經之義,作為三經,易骨、易筋、洗髓也。將三經又製成拳術,發明此經道理之用。拳經雲:“靜為本體,動為作用。”與古之五禽、八段練法有體而無用者不同矣。因拳術有無窮之妙用,故先有易骨、易筋、洗髓,陰陽混成,剛柔悉化,無聲無臭,虛空靈通之全體。所以,有其虛空靈通之全體,方有神化不測之妙用。故因此拳是內外一氣,動靜一源,體用一道,所以靜為本體,動為作用也。因人為一小天地,無不與天地之理相合。惟是天地之陰陽變化,皆有更易,人之一身,既與天地之理相合,身體虛弱,剛戾之氣,豈不能易乎?即更易之道,弱者易之強,柔者易之剛,悖者易之和。所以三經者,皆是變化人之氣質,以復其初也。易骨者,是拳中之明勁,練精化氣之道也。將人身中散亂之氣,收納于丹田內,不偏不倚,和而不流,用九要之規模鍛鍊,練至六陽純全,剛健之至,既拳中上下相連,手足相顧,內外如一,至此拳中明勁之功盡,易骨之勁全,練精化氣之功亦畢矣。


郭雲深形意拳真解,三曾道理,三步功夫,三種練法

暗勁

暗勁者,拳中之柔勁也(柔勁與軟不同,軟中無力,柔非無力也)。即練氣化神易筋之道也。先練明勁而後練暗勁,即丹道小週天止火再用大周天功夫之意。明勁停手,即小週天之沐浴也。暗勁手足停而未停,即大周天四正之沐浴也。拳中所用之勁,是將形、氣、神(神即意也)合住。兩手往後用力拉回(內有縮力)。其意如拔鋼絲,兩手前後用勁,左手往前推,右手往後拉,或右手往前推左手往回拉。其意如撕綿。又如兩手拉硬弓,要用力徐徐拉開之意。兩手或右手往外翻橫,左手往裡裹勁、或左手往外翻橫,右手往裡裹勁,如同練鼉形之兩手,或是練連環拳之包裹。拳經雲:“裹著,如包裹之不露。”兩手往前推勁,如同推有輪之重物,往前推不動之意;又似推動而不動之意。兩足用力,前足落地時,足跟先著地,不可有聲,然後再滿足著地,所用之勁,如同手往前往下按物一般,後足用力蹬勁,如同邁大步過水溝之意。拳經雲:“腳打踩意不落空”,是前足。“消息全憑後足蹬”,是後足。馬有疾蹄之功,皆是言兩足之意也。兩足進退,明勁暗勁,兩段之步法相同,惟是明勁有聲,暗勁則無聲耳。
郭雲深形意拳真解,三曾道理,三步功夫,三種練法

化勁

化勁者,即練神還虛,亦謂之洗髓之功夫也。是將暗勁練到至柔至順。謂之柔順之極處,暗勁之終也。丹經雲:“陰陽混成,剛柔悉化,謂之丹熟”。柔勁之終,是化勁之始也。所以再加上功夫,用練神還虛,至形神俱杳,與道合真以至於無聲無臭,謂之脫丹矣,拳經謂之“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是謂之化勁。連神還虛,洗髓之工畢矣。化勁者,與練劃勁不同,名勁暗勁,亦皆有劃勁。化勁是兩手出入起落俱短,亦謂之短勁。如同手往著牆抓去,往下一劃,手仍回在自己身上來。故謂之化勁。練化勁者,與前兩步功夫之形式無異,所用之勁不同耳。三會者,明暗化勁是一式。九轉者,九轉純陽也,化至虛無而還於純陽。是此理也。所練之時,將手足動作,順其前兩步之形式,皆不要用力,並非頑空不用力,周身內外,全用真意運用耳。手足動作,所用之力,有而若無,實而若虛,腹內之氣,所用亦不著意,亦非不著意,意在積蓄虛靈之耳。呼吸似有似無,與丹道功夫,陽生之足採取歸爐,封固停息沐浴之時,呼吸相同。因此似有似無,皆是真息,是一神之妙用也。莊子雲:“真人之呼吸以踵”,即是此意,非閉氣也。用功練去,不要間斷,練到至虛,身無其身,心無其心,方是形神俱妙,與道合之境。此時能與太虛同體也。以後練虛合道,能至寂然不動,感而遂通,無入而不自得,無往而不得其道,無可無不可也。拳經雲:“固靈根而動心者,武藝也;養靈根而動心者,修道也。所以形意拳術,與丹道合一者也。

二 郭雲深論三體式單重與雙重
郭雲深形意拳真解,三曾道理,三步功夫,三種練法

形意拳,起點三體式,兩足要單重,不可雙重。單重者,非一足著地,一足懸起,不過前足可虛可實,著重在於後足耳。以後練各形式,亦有雙重之式,雖然是雙重之式,亦不離單重之重心,以至極高、極俯、極矮、極仰之形式,亦總不離三體式單重之重心,故三體式,為萬形之基礎也。三體式單重者,得其中和之起點,動作靈活,形式一氣,無有間斷耳。雙重三體式者,形式沉重力氣極大,惟是陰陽不分,乾坤不變,奇偶不顯,剛柔不判,虛實不明,內開外合不清,進退起落動作不靈活。所以形意拳三體式,不得其單重之中和,先後天意不交,剛多柔少,失卻中和,道理亦不明,變化亦不通,自被血氣所拘,拙勁所捆。此皆是被三體式雙重之所拘也。若得著單重三體式中和之道理以後行之,無論單重雙重各形式,無可無不可也。

三 郭雲深論練功

形意拳之道,練之極易亦極難。易者,是拳術之形式,至易,至簡,而不繁亂。其拳術之始終,動作運用,皆人之所不慮而知,不學而能者也。周身動作運用,亦截平常之理。惟人之未學時,手足動作運用,無有規矩,而不能整齊,所教授者,不過將人之不慮而知,不學而能,平常所運用之形式,入於規矩之中,四肢動作,而不散亂者也。果練之有恆,而不間斷,可以至於至善矣,若到至善處,諸形之運用,無不合道矣。以他人觀之,有一動一靜,一言一默之運用,奧妙不測之神氣,然而自己並不知其善於拳術也。因動作作用,皆是平常之道理。

郭雲深形意拳真解,三曾道理,三步功夫,三種練法​無強人之所難,所以拳術練之極易也。《中庸》雲:“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難者,是練者厭其拳之形式簡單,而不良於觀,以致半途而費者有之,或是練者惡其道理平常,而無有奇妙之法則,自己剛好剛勁之氣,身外又務奇異之形,故終身練之而不能得著形意拳術中和之道也。因此好高務遠,看理偏僻,所以拳術之道理,得之”甚難。《中庸》:”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即此意也。

四 郭雲深論神氣

形意拳之道無他,神氣二者而已。丹道始終全仗呼吸,起初大小週天,以及還虛之功者,皆是呼吸之變化耳。拳術之道亦然。惟有鍛鍊形體與筋骨之功,丹道是靜中求動,動極而復靜也。拳術是動中求靜,靜極而復動也。其初練之似異,以至還虛則同。形意拳經雲:“固靈根而動心者,敵將也,養靈根而靜心者,修道也”。所以形意拳之道,即丹道之學也。丹道有三易: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拳術亦有三易:易骨、易筋、洗髓。三易即拳中明勁、暗勁、化勁也。練至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亦與丹道練虛合道相合也。丹道有最初還虛之功,以至虛極靜篤之時,下元真陽發動,既速回光返照,凝神入氣穴,息息歸根、神氣未交之時,存神用息,綿綿若存,念茲在茲,此武火之謂也,至神氣已交,又當忘息,以致採取歸爐、封固、停息、沐浴、起火、進退升降歸根。俟動而復煉,煉至不動,為限數足滿、止火,謂之坎離交妒(媾),此為小週天,以至大周天之功夫,無非自無而生有,由微而至著,由小而至大,由虛而積累,皆呼吸火候之變化。文武剛柔,隨時消息,此皆是順中用逆,逆中行順,用其無過不及中和之道也。此不過略言丹道之概耳。丹道與拳術並行不悖。故形意拳術,非粗率之武藝。餘恐後來,練形意拳術之人,只用其後天血氣之力,不知有先天真陽之氣,故發明形意拳術之道,只此神、氣二者而已,故此先言丹道之大概,後再論拳術之詳情。

郭雲深文武雙全,不僅拳法獨步一時,又熟練兵書,對形意拳理論,進行過系統的研究和總結,遺著有《能說形意拳經》一書。
郭雲深形意拳真解,三曾道理,三步功夫,三種練法

對形意拳理論的論述,其要點如下:“形意拳有三層道理,有三步功夫,三種練法。三層道理是:一練精化氣,二練氣化神,三練神還虛。三步功夫是:一易骨,二易筋,三易髓。三種練法是:明勁,暗勁,化勁。”郭雲深在論述形意拳理論時,特別強調樁功,指出三體式(形意拳基本樁法)為萬形之基礎。這些理論對於後人學習形意拳有著重要的幫助。

郭雲深先生雲:

形意拳術,有三層道理,有三步功夫。有三種練法。

三層道理

一、練精化氣。二、練氣化神。三、練神還虛,練之以變化人之氣質,復其本然之真也。

三步功夫

一、易骨:練之以築其基,以壯其體,骨體堅如鐵石,而形式氣質,威嚴壯似泰山。

二、易筋:練之已騰其膜,以長其筋,俗語:“筋長力大”,其勁縱橫聯絡,生長而無窮也。
郭雲深形意拳真解,三曾道理,三步功夫,三種練法

三、洗髓:練之以清虛起內,以輕鬆其體,內中清虛之象,神氣運用,圓活無滯,身體動轉,其輕如羽。

三種練法

一、明勁:練之總以規矩不可易,身體運轉要和順不可乖戾,手足起落要整 齊而不可散亂。拳經雲:方者以正其中,即此意也。

二、暗勁:練之神氣要舒展而不可拘。運用圓通活潑而不可滯。拳經雲:圓者以應其外,即此意也。

三、化勁:練之周身四肢運轉,起落進退皆不可著力,專神意運用之,雖是神意運用,惟形式規矩仍如前二者不可改移。雖然周身運轉不著力,亦不能全不著力,總在神意之貫通耳。

一 三種練法

明勁

明勁者,即拳之剛勁也。易骨者,即練精化氣易骨之道也。因人身中先天之氣與後天之氣不合,體質不堅,故發明其道。大凡人之處生,性無不善,體無不健,根無不固,純是先天。以後知識一開,靈竅一閉,先後天不合,陰陽不交,皆是後天血氣用事,故血氣盛行,正氣衰弱,以致身體筋骨不能健壯。故昔達摩大師,傳下易筋、洗髓二經,習之以強壯人之身體,還其人之初面目。後嶽武穆王擴充二經之義,作為三經,易骨、易筋、洗髓也。將三經又製成拳術,發明此經道理之用。拳經雲:“靜為本體,動為作用。”與古之五禽、八段練法有體而無用者不同矣。因拳術有無窮之妙用,故先有易骨、易筋、洗髓,陰陽混成,剛柔悉化,無聲無臭,虛空靈通之全體。所以,有其虛空靈通之全體,方有神化不測之妙用。故因此拳是內外一氣,動靜一源,體用一道,所以靜為本體,動為作用也。因人為一小天地,無不與天地之理相合。惟是天地之陰陽變化,皆有更易,人之一身,既與天地之理相合,身體虛弱,剛戾之氣,豈不能易乎?即更易之道,弱者易之強,柔者易之剛,悖者易之和。所以三經者,皆是變化人之氣質,以復其初也。易骨者,是拳中之明勁,練精化氣之道也。將人身中散亂之氣,收納于丹田內,不偏不倚,和而不流,用九要之規模鍛鍊,練至六陽純全,剛健之至,既拳中上下相連,手足相顧,內外如一,至此拳中明勁之功盡,易骨之勁全,練精化氣之功亦畢矣。


郭雲深形意拳真解,三曾道理,三步功夫,三種練法

暗勁

暗勁者,拳中之柔勁也(柔勁與軟不同,軟中無力,柔非無力也)。即練氣化神易筋之道也。先練明勁而後練暗勁,即丹道小週天止火再用大周天功夫之意。明勁停手,即小週天之沐浴也。暗勁手足停而未停,即大周天四正之沐浴也。拳中所用之勁,是將形、氣、神(神即意也)合住。兩手往後用力拉回(內有縮力)。其意如拔鋼絲,兩手前後用勁,左手往前推,右手往後拉,或右手往前推左手往回拉。其意如撕綿。又如兩手拉硬弓,要用力徐徐拉開之意。兩手或右手往外翻橫,左手往裡裹勁、或左手往外翻橫,右手往裡裹勁,如同練鼉形之兩手,或是練連環拳之包裹。拳經雲:“裹著,如包裹之不露。”兩手往前推勁,如同推有輪之重物,往前推不動之意;又似推動而不動之意。兩足用力,前足落地時,足跟先著地,不可有聲,然後再滿足著地,所用之勁,如同手往前往下按物一般,後足用力蹬勁,如同邁大步過水溝之意。拳經雲:“腳打踩意不落空”,是前足。“消息全憑後足蹬”,是後足。馬有疾蹄之功,皆是言兩足之意也。兩足進退,明勁暗勁,兩段之步法相同,惟是明勁有聲,暗勁則無聲耳。
郭雲深形意拳真解,三曾道理,三步功夫,三種練法

化勁

化勁者,即練神還虛,亦謂之洗髓之功夫也。是將暗勁練到至柔至順。謂之柔順之極處,暗勁之終也。丹經雲:“陰陽混成,剛柔悉化,謂之丹熟”。柔勁之終,是化勁之始也。所以再加上功夫,用練神還虛,至形神俱杳,與道合真以至於無聲無臭,謂之脫丹矣,拳經謂之“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是謂之化勁。連神還虛,洗髓之工畢矣。化勁者,與練劃勁不同,名勁暗勁,亦皆有劃勁。化勁是兩手出入起落俱短,亦謂之短勁。如同手往著牆抓去,往下一劃,手仍回在自己身上來。故謂之化勁。練化勁者,與前兩步功夫之形式無異,所用之勁不同耳。三會者,明暗化勁是一式。九轉者,九轉純陽也,化至虛無而還於純陽。是此理也。所練之時,將手足動作,順其前兩步之形式,皆不要用力,並非頑空不用力,周身內外,全用真意運用耳。手足動作,所用之力,有而若無,實而若虛,腹內之氣,所用亦不著意,亦非不著意,意在積蓄虛靈之耳。呼吸似有似無,與丹道功夫,陽生之足採取歸爐,封固停息沐浴之時,呼吸相同。因此似有似無,皆是真息,是一神之妙用也。莊子雲:“真人之呼吸以踵”,即是此意,非閉氣也。用功練去,不要間斷,練到至虛,身無其身,心無其心,方是形神俱妙,與道合之境。此時能與太虛同體也。以後練虛合道,能至寂然不動,感而遂通,無入而不自得,無往而不得其道,無可無不可也。拳經雲:“固靈根而動心者,武藝也;養靈根而動心者,修道也。所以形意拳術,與丹道合一者也。

二 郭雲深論三體式單重與雙重
郭雲深形意拳真解,三曾道理,三步功夫,三種練法

形意拳,起點三體式,兩足要單重,不可雙重。單重者,非一足著地,一足懸起,不過前足可虛可實,著重在於後足耳。以後練各形式,亦有雙重之式,雖然是雙重之式,亦不離單重之重心,以至極高、極俯、極矮、極仰之形式,亦總不離三體式單重之重心,故三體式,為萬形之基礎也。三體式單重者,得其中和之起點,動作靈活,形式一氣,無有間斷耳。雙重三體式者,形式沉重力氣極大,惟是陰陽不分,乾坤不變,奇偶不顯,剛柔不判,虛實不明,內開外合不清,進退起落動作不靈活。所以形意拳三體式,不得其單重之中和,先後天意不交,剛多柔少,失卻中和,道理亦不明,變化亦不通,自被血氣所拘,拙勁所捆。此皆是被三體式雙重之所拘也。若得著單重三體式中和之道理以後行之,無論單重雙重各形式,無可無不可也。

三 郭雲深論練功

形意拳之道,練之極易亦極難。易者,是拳術之形式,至易,至簡,而不繁亂。其拳術之始終,動作運用,皆人之所不慮而知,不學而能者也。周身動作運用,亦截平常之理。惟人之未學時,手足動作運用,無有規矩,而不能整齊,所教授者,不過將人之不慮而知,不學而能,平常所運用之形式,入於規矩之中,四肢動作,而不散亂者也。果練之有恆,而不間斷,可以至於至善矣,若到至善處,諸形之運用,無不合道矣。以他人觀之,有一動一靜,一言一默之運用,奧妙不測之神氣,然而自己並不知其善於拳術也。因動作作用,皆是平常之道理。

郭雲深形意拳真解,三曾道理,三步功夫,三種練法​無強人之所難,所以拳術練之極易也。《中庸》雲:“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難者,是練者厭其拳之形式簡單,而不良於觀,以致半途而費者有之,或是練者惡其道理平常,而無有奇妙之法則,自己剛好剛勁之氣,身外又務奇異之形,故終身練之而不能得著形意拳術中和之道也。因此好高務遠,看理偏僻,所以拳術之道理,得之”甚難。《中庸》:”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即此意也。

四 郭雲深論神氣

形意拳之道無他,神氣二者而已。丹道始終全仗呼吸,起初大小週天,以及還虛之功者,皆是呼吸之變化耳。拳術之道亦然。惟有鍛鍊形體與筋骨之功,丹道是靜中求動,動極而復靜也。拳術是動中求靜,靜極而復動也。其初練之似異,以至還虛則同。形意拳經雲:“固靈根而動心者,敵將也,養靈根而靜心者,修道也”。所以形意拳之道,即丹道之學也。丹道有三易: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拳術亦有三易:易骨、易筋、洗髓。三易即拳中明勁、暗勁、化勁也。練至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亦與丹道練虛合道相合也。丹道有最初還虛之功,以至虛極靜篤之時,下元真陽發動,既速回光返照,凝神入氣穴,息息歸根、神氣未交之時,存神用息,綿綿若存,念茲在茲,此武火之謂也,至神氣已交,又當忘息,以致採取歸爐、封固、停息、沐浴、起火、進退升降歸根。俟動而復煉,煉至不動,為限數足滿、止火,謂之坎離交妒(媾),此為小週天,以至大周天之功夫,無非自無而生有,由微而至著,由小而至大,由虛而積累,皆呼吸火候之變化。文武剛柔,隨時消息,此皆是順中用逆,逆中行順,用其無過不及中和之道也。此不過略言丹道之概耳。丹道與拳術並行不悖。故形意拳術,非粗率之武藝。餘恐後來,練形意拳術之人,只用其後天血氣之力,不知有先天真陽之氣,故發明形意拳術之道,只此神、氣二者而已,故此先言丹道之大概,後再論拳術之詳情。
郭雲深形意拳真解,三曾道理,三步功夫,三種練法

五 形意拳術有三層呼吸

第一層練拳術之呼吸,將舌捲回,頂住上顎,口似開非開,似合非合,呼吸任其自然,不可著意於呼吸,因手足動作合於規矩,是為調息之法則,亦即練精化氣之功夫也。

第二層練拳術之呼吸,口之開合,舌頂上顎等規矩照前,惟呼吸與前一層次不同。前者手足動作,是調息的法則。此是息調也。前者口鼻之呼吸,不過藉此以通內外也。此二層之呼吸,著意與丹田之內呼吸也。又名胎息,是為練氣話神之理也。

第三層練拳術之呼吸,與上兩層之意又不同。前一層是明勁,有形於外。二層是暗勁,有形於內。此呼吸雖有而若無,勿忘勿助之意思,即是神化之妙用也。心中空空洞洞,不有不無,非有非無,是為無聲無臭還虛之道也。此三種呼吸,為練拳術始終本末之次序,即一氣貫通之理,自有而化無之道也。

六 內勁

人未練拳術之先,手足動作,順其後天自然之性,由壯而老以至於死。道家逆運先天,轉乾坤,扭氣機,以求長生之術。拳術亦然。起點,從平常之自然之道逆轉,其機由靜而動,再由動而靜,成為三體式,其姿勢,兩足要前虛後實,不俯不仰,不左斜,不右歪,心中要虛空,寧靜無物,一毫之血氣,不能加於其內,要純任自然虛靈之本體。由著本體,而再萌動練去,是為拳中純任自然之真勁,亦謂人之本性,又謂之丹道最初還虛之理,亦謂之明善復初之道,其三體式中之靈妙,非有真傳不能知也。內中之意思,猶丹道之點玄關,大學之言明德,孟子所謂養浩然之氣,又與河圖中五之一點,太極先天之氣相合也。其姿勢之中,非身體兩腿站均當中之中也。其中,是用規矩之法則:縮回身中散亂馳外之靈氣,返歸於內,正氣復初,血氣自然不加於其內,心中虛空,是之謂中,亦謂之道心,因此再動,丹書雲:靜則為性、動則為意,妙用則為神。所以拳術再動,練去謂之先天之真意,則身體手足動作即有形之物,謂之後天,以後天合著規矩法則,形容先天之真意,自最初還虛,以至末後還虛無端之理,無聲無臭之德,此皆名為形意拳之道也。其拳術,最初積蓄之真意與氣,以致滿足,中立而不倚,和而不流,無形無相,此謂拳中之內勁也(內家拳之名即此理也),其拳中之內勁,最初練之,人不知其所以然之理,因其理最微妙,不能不詳言之。

郭雲深文武雙全,不僅拳法獨步一時,又熟練兵書,對形意拳理論,進行過系統的研究和總結,遺著有《能說形意拳經》一書。
郭雲深形意拳真解,三曾道理,三步功夫,三種練法

對形意拳理論的論述,其要點如下:“形意拳有三層道理,有三步功夫,三種練法。三層道理是:一練精化氣,二練氣化神,三練神還虛。三步功夫是:一易骨,二易筋,三易髓。三種練法是:明勁,暗勁,化勁。”郭雲深在論述形意拳理論時,特別強調樁功,指出三體式(形意拳基本樁法)為萬形之基礎。這些理論對於後人學習形意拳有著重要的幫助。

郭雲深先生雲:

形意拳術,有三層道理,有三步功夫。有三種練法。

三層道理

一、練精化氣。二、練氣化神。三、練神還虛,練之以變化人之氣質,復其本然之真也。

三步功夫

一、易骨:練之以築其基,以壯其體,骨體堅如鐵石,而形式氣質,威嚴壯似泰山。

二、易筋:練之已騰其膜,以長其筋,俗語:“筋長力大”,其勁縱橫聯絡,生長而無窮也。
郭雲深形意拳真解,三曾道理,三步功夫,三種練法

三、洗髓:練之以清虛起內,以輕鬆其體,內中清虛之象,神氣運用,圓活無滯,身體動轉,其輕如羽。

三種練法

一、明勁:練之總以規矩不可易,身體運轉要和順不可乖戾,手足起落要整 齊而不可散亂。拳經雲:方者以正其中,即此意也。

二、暗勁:練之神氣要舒展而不可拘。運用圓通活潑而不可滯。拳經雲:圓者以應其外,即此意也。

三、化勁:練之周身四肢運轉,起落進退皆不可著力,專神意運用之,雖是神意運用,惟形式規矩仍如前二者不可改移。雖然周身運轉不著力,亦不能全不著力,總在神意之貫通耳。

一 三種練法

明勁

明勁者,即拳之剛勁也。易骨者,即練精化氣易骨之道也。因人身中先天之氣與後天之氣不合,體質不堅,故發明其道。大凡人之處生,性無不善,體無不健,根無不固,純是先天。以後知識一開,靈竅一閉,先後天不合,陰陽不交,皆是後天血氣用事,故血氣盛行,正氣衰弱,以致身體筋骨不能健壯。故昔達摩大師,傳下易筋、洗髓二經,習之以強壯人之身體,還其人之初面目。後嶽武穆王擴充二經之義,作為三經,易骨、易筋、洗髓也。將三經又製成拳術,發明此經道理之用。拳經雲:“靜為本體,動為作用。”與古之五禽、八段練法有體而無用者不同矣。因拳術有無窮之妙用,故先有易骨、易筋、洗髓,陰陽混成,剛柔悉化,無聲無臭,虛空靈通之全體。所以,有其虛空靈通之全體,方有神化不測之妙用。故因此拳是內外一氣,動靜一源,體用一道,所以靜為本體,動為作用也。因人為一小天地,無不與天地之理相合。惟是天地之陰陽變化,皆有更易,人之一身,既與天地之理相合,身體虛弱,剛戾之氣,豈不能易乎?即更易之道,弱者易之強,柔者易之剛,悖者易之和。所以三經者,皆是變化人之氣質,以復其初也。易骨者,是拳中之明勁,練精化氣之道也。將人身中散亂之氣,收納于丹田內,不偏不倚,和而不流,用九要之規模鍛鍊,練至六陽純全,剛健之至,既拳中上下相連,手足相顧,內外如一,至此拳中明勁之功盡,易骨之勁全,練精化氣之功亦畢矣。


郭雲深形意拳真解,三曾道理,三步功夫,三種練法

暗勁

暗勁者,拳中之柔勁也(柔勁與軟不同,軟中無力,柔非無力也)。即練氣化神易筋之道也。先練明勁而後練暗勁,即丹道小週天止火再用大周天功夫之意。明勁停手,即小週天之沐浴也。暗勁手足停而未停,即大周天四正之沐浴也。拳中所用之勁,是將形、氣、神(神即意也)合住。兩手往後用力拉回(內有縮力)。其意如拔鋼絲,兩手前後用勁,左手往前推,右手往後拉,或右手往前推左手往回拉。其意如撕綿。又如兩手拉硬弓,要用力徐徐拉開之意。兩手或右手往外翻橫,左手往裡裹勁、或左手往外翻橫,右手往裡裹勁,如同練鼉形之兩手,或是練連環拳之包裹。拳經雲:“裹著,如包裹之不露。”兩手往前推勁,如同推有輪之重物,往前推不動之意;又似推動而不動之意。兩足用力,前足落地時,足跟先著地,不可有聲,然後再滿足著地,所用之勁,如同手往前往下按物一般,後足用力蹬勁,如同邁大步過水溝之意。拳經雲:“腳打踩意不落空”,是前足。“消息全憑後足蹬”,是後足。馬有疾蹄之功,皆是言兩足之意也。兩足進退,明勁暗勁,兩段之步法相同,惟是明勁有聲,暗勁則無聲耳。
郭雲深形意拳真解,三曾道理,三步功夫,三種練法

化勁

化勁者,即練神還虛,亦謂之洗髓之功夫也。是將暗勁練到至柔至順。謂之柔順之極處,暗勁之終也。丹經雲:“陰陽混成,剛柔悉化,謂之丹熟”。柔勁之終,是化勁之始也。所以再加上功夫,用練神還虛,至形神俱杳,與道合真以至於無聲無臭,謂之脫丹矣,拳經謂之“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是謂之化勁。連神還虛,洗髓之工畢矣。化勁者,與練劃勁不同,名勁暗勁,亦皆有劃勁。化勁是兩手出入起落俱短,亦謂之短勁。如同手往著牆抓去,往下一劃,手仍回在自己身上來。故謂之化勁。練化勁者,與前兩步功夫之形式無異,所用之勁不同耳。三會者,明暗化勁是一式。九轉者,九轉純陽也,化至虛無而還於純陽。是此理也。所練之時,將手足動作,順其前兩步之形式,皆不要用力,並非頑空不用力,周身內外,全用真意運用耳。手足動作,所用之力,有而若無,實而若虛,腹內之氣,所用亦不著意,亦非不著意,意在積蓄虛靈之耳。呼吸似有似無,與丹道功夫,陽生之足採取歸爐,封固停息沐浴之時,呼吸相同。因此似有似無,皆是真息,是一神之妙用也。莊子雲:“真人之呼吸以踵”,即是此意,非閉氣也。用功練去,不要間斷,練到至虛,身無其身,心無其心,方是形神俱妙,與道合之境。此時能與太虛同體也。以後練虛合道,能至寂然不動,感而遂通,無入而不自得,無往而不得其道,無可無不可也。拳經雲:“固靈根而動心者,武藝也;養靈根而動心者,修道也。所以形意拳術,與丹道合一者也。

二 郭雲深論三體式單重與雙重
郭雲深形意拳真解,三曾道理,三步功夫,三種練法

形意拳,起點三體式,兩足要單重,不可雙重。單重者,非一足著地,一足懸起,不過前足可虛可實,著重在於後足耳。以後練各形式,亦有雙重之式,雖然是雙重之式,亦不離單重之重心,以至極高、極俯、極矮、極仰之形式,亦總不離三體式單重之重心,故三體式,為萬形之基礎也。三體式單重者,得其中和之起點,動作靈活,形式一氣,無有間斷耳。雙重三體式者,形式沉重力氣極大,惟是陰陽不分,乾坤不變,奇偶不顯,剛柔不判,虛實不明,內開外合不清,進退起落動作不靈活。所以形意拳三體式,不得其單重之中和,先後天意不交,剛多柔少,失卻中和,道理亦不明,變化亦不通,自被血氣所拘,拙勁所捆。此皆是被三體式雙重之所拘也。若得著單重三體式中和之道理以後行之,無論單重雙重各形式,無可無不可也。

三 郭雲深論練功

形意拳之道,練之極易亦極難。易者,是拳術之形式,至易,至簡,而不繁亂。其拳術之始終,動作運用,皆人之所不慮而知,不學而能者也。周身動作運用,亦截平常之理。惟人之未學時,手足動作運用,無有規矩,而不能整齊,所教授者,不過將人之不慮而知,不學而能,平常所運用之形式,入於規矩之中,四肢動作,而不散亂者也。果練之有恆,而不間斷,可以至於至善矣,若到至善處,諸形之運用,無不合道矣。以他人觀之,有一動一靜,一言一默之運用,奧妙不測之神氣,然而自己並不知其善於拳術也。因動作作用,皆是平常之道理。

郭雲深形意拳真解,三曾道理,三步功夫,三種練法​無強人之所難,所以拳術練之極易也。《中庸》雲:“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難者,是練者厭其拳之形式簡單,而不良於觀,以致半途而費者有之,或是練者惡其道理平常,而無有奇妙之法則,自己剛好剛勁之氣,身外又務奇異之形,故終身練之而不能得著形意拳術中和之道也。因此好高務遠,看理偏僻,所以拳術之道理,得之”甚難。《中庸》:”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即此意也。

四 郭雲深論神氣

形意拳之道無他,神氣二者而已。丹道始終全仗呼吸,起初大小週天,以及還虛之功者,皆是呼吸之變化耳。拳術之道亦然。惟有鍛鍊形體與筋骨之功,丹道是靜中求動,動極而復靜也。拳術是動中求靜,靜極而復動也。其初練之似異,以至還虛則同。形意拳經雲:“固靈根而動心者,敵將也,養靈根而靜心者,修道也”。所以形意拳之道,即丹道之學也。丹道有三易: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拳術亦有三易:易骨、易筋、洗髓。三易即拳中明勁、暗勁、化勁也。練至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亦與丹道練虛合道相合也。丹道有最初還虛之功,以至虛極靜篤之時,下元真陽發動,既速回光返照,凝神入氣穴,息息歸根、神氣未交之時,存神用息,綿綿若存,念茲在茲,此武火之謂也,至神氣已交,又當忘息,以致採取歸爐、封固、停息、沐浴、起火、進退升降歸根。俟動而復煉,煉至不動,為限數足滿、止火,謂之坎離交妒(媾),此為小週天,以至大周天之功夫,無非自無而生有,由微而至著,由小而至大,由虛而積累,皆呼吸火候之變化。文武剛柔,隨時消息,此皆是順中用逆,逆中行順,用其無過不及中和之道也。此不過略言丹道之概耳。丹道與拳術並行不悖。故形意拳術,非粗率之武藝。餘恐後來,練形意拳術之人,只用其後天血氣之力,不知有先天真陽之氣,故發明形意拳術之道,只此神、氣二者而已,故此先言丹道之大概,後再論拳術之詳情。
郭雲深形意拳真解,三曾道理,三步功夫,三種練法

五 形意拳術有三層呼吸

第一層練拳術之呼吸,將舌捲回,頂住上顎,口似開非開,似合非合,呼吸任其自然,不可著意於呼吸,因手足動作合於規矩,是為調息之法則,亦即練精化氣之功夫也。

第二層練拳術之呼吸,口之開合,舌頂上顎等規矩照前,惟呼吸與前一層次不同。前者手足動作,是調息的法則。此是息調也。前者口鼻之呼吸,不過藉此以通內外也。此二層之呼吸,著意與丹田之內呼吸也。又名胎息,是為練氣話神之理也。

第三層練拳術之呼吸,與上兩層之意又不同。前一層是明勁,有形於外。二層是暗勁,有形於內。此呼吸雖有而若無,勿忘勿助之意思,即是神化之妙用也。心中空空洞洞,不有不無,非有非無,是為無聲無臭還虛之道也。此三種呼吸,為練拳術始終本末之次序,即一氣貫通之理,自有而化無之道也。

六 內勁

人未練拳術之先,手足動作,順其後天自然之性,由壯而老以至於死。道家逆運先天,轉乾坤,扭氣機,以求長生之術。拳術亦然。起點,從平常之自然之道逆轉,其機由靜而動,再由動而靜,成為三體式,其姿勢,兩足要前虛後實,不俯不仰,不左斜,不右歪,心中要虛空,寧靜無物,一毫之血氣,不能加於其內,要純任自然虛靈之本體。由著本體,而再萌動練去,是為拳中純任自然之真勁,亦謂人之本性,又謂之丹道最初還虛之理,亦謂之明善復初之道,其三體式中之靈妙,非有真傳不能知也。內中之意思,猶丹道之點玄關,大學之言明德,孟子所謂養浩然之氣,又與河圖中五之一點,太極先天之氣相合也。其姿勢之中,非身體兩腿站均當中之中也。其中,是用規矩之法則:縮回身中散亂馳外之靈氣,返歸於內,正氣復初,血氣自然不加於其內,心中虛空,是之謂中,亦謂之道心,因此再動,丹書雲:靜則為性、動則為意,妙用則為神。所以拳術再動,練去謂之先天之真意,則身體手足動作即有形之物,謂之後天,以後天合著規矩法則,形容先天之真意,自最初還虛,以至末後還虛無端之理,無聲無臭之德,此皆名為形意拳之道也。其拳術,最初積蓄之真意與氣,以致滿足,中立而不倚,和而不流,無形無相,此謂拳中之內勁也(內家拳之名即此理也),其拳中之內勁,最初練之,人不知其所以然之理,因其理最微妙,不能不詳言之。
郭雲深形意拳真解,三曾道理,三步功夫,三種練法​免後學入於歧途。初學入門有三害、九要之規矩,三害莫犯,九要不失其理(八卦拳學詳之矣),手足動作合於規矩,不失三體式之本體,謂之調息,練時口要似開非開,似合非合,純任自然。舌頂上顎,要鼻孔出氣,平常不練時,以至方練完收式時,口要閉,不可開,要時時令鼻孔出氣。說話、吃飯、喝茶時,可開口,除此之外,總要舌頂上顎,閉口,令鼻孔出氣,謹要。至於睡臥時,亦是如此,練至手足相合,起落進退如一,謂之息調。手足動作要不合於規矩,上下不齊,進退步法錯亂,牽動呼吸之氣不均,出氣甚粗,以至胸間發悶,皆是起落進退,手足步法,不合規矩之故也。此謂之息不調,因息不調,拳法身體不能順也。拳中之內勁,是將人之散亂於外之神氣,用拳中之規矩,手足身體動作,順中用逆,縮回于丹田之內,與丹田之元氣相交,自無而有,自微而著,自虛而實,皆是漸漸積蓄而成,此謂拳之內勁也,丹書雲:以凡人之呼吸,尋真人之呼處。莊子雲:“真人呼吸以踵”,亦是此意也。拳術調呼吸從後天陰氣所積,若致小腹堅硬如石,此乃後天之氣勉強積蓄而有也,總要呼吸純任自然,用真意之元神,引之於丹田。腹雖實而若虛,有而若無。《老子》雲:綿綿若存,又云:“虛其心而靈性不昧,振道心,正氣常存”,亦此意也,此理既拳中內勁之意義也。

七 “形意拳之用法,有三層”

形意拳之用法,有三層:有有形有象之用;有有名有相無跡之用;有有聲有名無形之用;有無形無相無聲無臭之用。拳經雲:“起如鋼銼,起者去也。落如鉤竿,落者回也。”未起如摘子,未落如墜子,起如箭,落如風,追風趕月不放鬆。起如風,落如箭,打倒還嫌慢,足打七分,手打三,五行四梢要合全。氣連心意隨時用,硬打硬進無遮攔,打人如走路,看人如篙草。膽上如風響,起落似箭鑽。進步不勝,必有寒食之心。此是初步明勁,有形有相之用也。到暗勁之時,用法更妙,起似伏龍登天,落如霹雷擊地,起無形,落無蹤,起意好似卷地風,起不起,何用再起,落不落,何用再落,低之中望為高,高之中望為低,打起落如水之翻落,不翻不鑽,一寸為先。腳打七分手打三,五行四梢要合全。氣連心意隨時用,打破身式無遮攔。此是二步暗勁,有形無跡之用也。

郭雲深文武雙全,不僅拳法獨步一時,又熟練兵書,對形意拳理論,進行過系統的研究和總結,遺著有《能說形意拳經》一書。
郭雲深形意拳真解,三曾道理,三步功夫,三種練法

對形意拳理論的論述,其要點如下:“形意拳有三層道理,有三步功夫,三種練法。三層道理是:一練精化氣,二練氣化神,三練神還虛。三步功夫是:一易骨,二易筋,三易髓。三種練法是:明勁,暗勁,化勁。”郭雲深在論述形意拳理論時,特別強調樁功,指出三體式(形意拳基本樁法)為萬形之基礎。這些理論對於後人學習形意拳有著重要的幫助。

郭雲深先生雲:

形意拳術,有三層道理,有三步功夫。有三種練法。

三層道理

一、練精化氣。二、練氣化神。三、練神還虛,練之以變化人之氣質,復其本然之真也。

三步功夫

一、易骨:練之以築其基,以壯其體,骨體堅如鐵石,而形式氣質,威嚴壯似泰山。

二、易筋:練之已騰其膜,以長其筋,俗語:“筋長力大”,其勁縱橫聯絡,生長而無窮也。
郭雲深形意拳真解,三曾道理,三步功夫,三種練法

三、洗髓:練之以清虛起內,以輕鬆其體,內中清虛之象,神氣運用,圓活無滯,身體動轉,其輕如羽。

三種練法

一、明勁:練之總以規矩不可易,身體運轉要和順不可乖戾,手足起落要整 齊而不可散亂。拳經雲:方者以正其中,即此意也。

二、暗勁:練之神氣要舒展而不可拘。運用圓通活潑而不可滯。拳經雲:圓者以應其外,即此意也。

三、化勁:練之周身四肢運轉,起落進退皆不可著力,專神意運用之,雖是神意運用,惟形式規矩仍如前二者不可改移。雖然周身運轉不著力,亦不能全不著力,總在神意之貫通耳。

一 三種練法

明勁

明勁者,即拳之剛勁也。易骨者,即練精化氣易骨之道也。因人身中先天之氣與後天之氣不合,體質不堅,故發明其道。大凡人之處生,性無不善,體無不健,根無不固,純是先天。以後知識一開,靈竅一閉,先後天不合,陰陽不交,皆是後天血氣用事,故血氣盛行,正氣衰弱,以致身體筋骨不能健壯。故昔達摩大師,傳下易筋、洗髓二經,習之以強壯人之身體,還其人之初面目。後嶽武穆王擴充二經之義,作為三經,易骨、易筋、洗髓也。將三經又製成拳術,發明此經道理之用。拳經雲:“靜為本體,動為作用。”與古之五禽、八段練法有體而無用者不同矣。因拳術有無窮之妙用,故先有易骨、易筋、洗髓,陰陽混成,剛柔悉化,無聲無臭,虛空靈通之全體。所以,有其虛空靈通之全體,方有神化不測之妙用。故因此拳是內外一氣,動靜一源,體用一道,所以靜為本體,動為作用也。因人為一小天地,無不與天地之理相合。惟是天地之陰陽變化,皆有更易,人之一身,既與天地之理相合,身體虛弱,剛戾之氣,豈不能易乎?即更易之道,弱者易之強,柔者易之剛,悖者易之和。所以三經者,皆是變化人之氣質,以復其初也。易骨者,是拳中之明勁,練精化氣之道也。將人身中散亂之氣,收納于丹田內,不偏不倚,和而不流,用九要之規模鍛鍊,練至六陽純全,剛健之至,既拳中上下相連,手足相顧,內外如一,至此拳中明勁之功盡,易骨之勁全,練精化氣之功亦畢矣。


郭雲深形意拳真解,三曾道理,三步功夫,三種練法

暗勁

暗勁者,拳中之柔勁也(柔勁與軟不同,軟中無力,柔非無力也)。即練氣化神易筋之道也。先練明勁而後練暗勁,即丹道小週天止火再用大周天功夫之意。明勁停手,即小週天之沐浴也。暗勁手足停而未停,即大周天四正之沐浴也。拳中所用之勁,是將形、氣、神(神即意也)合住。兩手往後用力拉回(內有縮力)。其意如拔鋼絲,兩手前後用勁,左手往前推,右手往後拉,或右手往前推左手往回拉。其意如撕綿。又如兩手拉硬弓,要用力徐徐拉開之意。兩手或右手往外翻橫,左手往裡裹勁、或左手往外翻橫,右手往裡裹勁,如同練鼉形之兩手,或是練連環拳之包裹。拳經雲:“裹著,如包裹之不露。”兩手往前推勁,如同推有輪之重物,往前推不動之意;又似推動而不動之意。兩足用力,前足落地時,足跟先著地,不可有聲,然後再滿足著地,所用之勁,如同手往前往下按物一般,後足用力蹬勁,如同邁大步過水溝之意。拳經雲:“腳打踩意不落空”,是前足。“消息全憑後足蹬”,是後足。馬有疾蹄之功,皆是言兩足之意也。兩足進退,明勁暗勁,兩段之步法相同,惟是明勁有聲,暗勁則無聲耳。
郭雲深形意拳真解,三曾道理,三步功夫,三種練法

化勁

化勁者,即練神還虛,亦謂之洗髓之功夫也。是將暗勁練到至柔至順。謂之柔順之極處,暗勁之終也。丹經雲:“陰陽混成,剛柔悉化,謂之丹熟”。柔勁之終,是化勁之始也。所以再加上功夫,用練神還虛,至形神俱杳,與道合真以至於無聲無臭,謂之脫丹矣,拳經謂之“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是謂之化勁。連神還虛,洗髓之工畢矣。化勁者,與練劃勁不同,名勁暗勁,亦皆有劃勁。化勁是兩手出入起落俱短,亦謂之短勁。如同手往著牆抓去,往下一劃,手仍回在自己身上來。故謂之化勁。練化勁者,與前兩步功夫之形式無異,所用之勁不同耳。三會者,明暗化勁是一式。九轉者,九轉純陽也,化至虛無而還於純陽。是此理也。所練之時,將手足動作,順其前兩步之形式,皆不要用力,並非頑空不用力,周身內外,全用真意運用耳。手足動作,所用之力,有而若無,實而若虛,腹內之氣,所用亦不著意,亦非不著意,意在積蓄虛靈之耳。呼吸似有似無,與丹道功夫,陽生之足採取歸爐,封固停息沐浴之時,呼吸相同。因此似有似無,皆是真息,是一神之妙用也。莊子雲:“真人之呼吸以踵”,即是此意,非閉氣也。用功練去,不要間斷,練到至虛,身無其身,心無其心,方是形神俱妙,與道合之境。此時能與太虛同體也。以後練虛合道,能至寂然不動,感而遂通,無入而不自得,無往而不得其道,無可無不可也。拳經雲:“固靈根而動心者,武藝也;養靈根而動心者,修道也。所以形意拳術,與丹道合一者也。

二 郭雲深論三體式單重與雙重
郭雲深形意拳真解,三曾道理,三步功夫,三種練法

形意拳,起點三體式,兩足要單重,不可雙重。單重者,非一足著地,一足懸起,不過前足可虛可實,著重在於後足耳。以後練各形式,亦有雙重之式,雖然是雙重之式,亦不離單重之重心,以至極高、極俯、極矮、極仰之形式,亦總不離三體式單重之重心,故三體式,為萬形之基礎也。三體式單重者,得其中和之起點,動作靈活,形式一氣,無有間斷耳。雙重三體式者,形式沉重力氣極大,惟是陰陽不分,乾坤不變,奇偶不顯,剛柔不判,虛實不明,內開外合不清,進退起落動作不靈活。所以形意拳三體式,不得其單重之中和,先後天意不交,剛多柔少,失卻中和,道理亦不明,變化亦不通,自被血氣所拘,拙勁所捆。此皆是被三體式雙重之所拘也。若得著單重三體式中和之道理以後行之,無論單重雙重各形式,無可無不可也。

三 郭雲深論練功

形意拳之道,練之極易亦極難。易者,是拳術之形式,至易,至簡,而不繁亂。其拳術之始終,動作運用,皆人之所不慮而知,不學而能者也。周身動作運用,亦截平常之理。惟人之未學時,手足動作運用,無有規矩,而不能整齊,所教授者,不過將人之不慮而知,不學而能,平常所運用之形式,入於規矩之中,四肢動作,而不散亂者也。果練之有恆,而不間斷,可以至於至善矣,若到至善處,諸形之運用,無不合道矣。以他人觀之,有一動一靜,一言一默之運用,奧妙不測之神氣,然而自己並不知其善於拳術也。因動作作用,皆是平常之道理。

郭雲深形意拳真解,三曾道理,三步功夫,三種練法​無強人之所難,所以拳術練之極易也。《中庸》雲:“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難者,是練者厭其拳之形式簡單,而不良於觀,以致半途而費者有之,或是練者惡其道理平常,而無有奇妙之法則,自己剛好剛勁之氣,身外又務奇異之形,故終身練之而不能得著形意拳術中和之道也。因此好高務遠,看理偏僻,所以拳術之道理,得之”甚難。《中庸》:”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即此意也。

四 郭雲深論神氣

形意拳之道無他,神氣二者而已。丹道始終全仗呼吸,起初大小週天,以及還虛之功者,皆是呼吸之變化耳。拳術之道亦然。惟有鍛鍊形體與筋骨之功,丹道是靜中求動,動極而復靜也。拳術是動中求靜,靜極而復動也。其初練之似異,以至還虛則同。形意拳經雲:“固靈根而動心者,敵將也,養靈根而靜心者,修道也”。所以形意拳之道,即丹道之學也。丹道有三易: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拳術亦有三易:易骨、易筋、洗髓。三易即拳中明勁、暗勁、化勁也。練至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亦與丹道練虛合道相合也。丹道有最初還虛之功,以至虛極靜篤之時,下元真陽發動,既速回光返照,凝神入氣穴,息息歸根、神氣未交之時,存神用息,綿綿若存,念茲在茲,此武火之謂也,至神氣已交,又當忘息,以致採取歸爐、封固、停息、沐浴、起火、進退升降歸根。俟動而復煉,煉至不動,為限數足滿、止火,謂之坎離交妒(媾),此為小週天,以至大周天之功夫,無非自無而生有,由微而至著,由小而至大,由虛而積累,皆呼吸火候之變化。文武剛柔,隨時消息,此皆是順中用逆,逆中行順,用其無過不及中和之道也。此不過略言丹道之概耳。丹道與拳術並行不悖。故形意拳術,非粗率之武藝。餘恐後來,練形意拳術之人,只用其後天血氣之力,不知有先天真陽之氣,故發明形意拳術之道,只此神、氣二者而已,故此先言丹道之大概,後再論拳術之詳情。
郭雲深形意拳真解,三曾道理,三步功夫,三種練法

五 形意拳術有三層呼吸

第一層練拳術之呼吸,將舌捲回,頂住上顎,口似開非開,似合非合,呼吸任其自然,不可著意於呼吸,因手足動作合於規矩,是為調息之法則,亦即練精化氣之功夫也。

第二層練拳術之呼吸,口之開合,舌頂上顎等規矩照前,惟呼吸與前一層次不同。前者手足動作,是調息的法則。此是息調也。前者口鼻之呼吸,不過藉此以通內外也。此二層之呼吸,著意與丹田之內呼吸也。又名胎息,是為練氣話神之理也。

第三層練拳術之呼吸,與上兩層之意又不同。前一層是明勁,有形於外。二層是暗勁,有形於內。此呼吸雖有而若無,勿忘勿助之意思,即是神化之妙用也。心中空空洞洞,不有不無,非有非無,是為無聲無臭還虛之道也。此三種呼吸,為練拳術始終本末之次序,即一氣貫通之理,自有而化無之道也。

六 內勁

人未練拳術之先,手足動作,順其後天自然之性,由壯而老以至於死。道家逆運先天,轉乾坤,扭氣機,以求長生之術。拳術亦然。起點,從平常之自然之道逆轉,其機由靜而動,再由動而靜,成為三體式,其姿勢,兩足要前虛後實,不俯不仰,不左斜,不右歪,心中要虛空,寧靜無物,一毫之血氣,不能加於其內,要純任自然虛靈之本體。由著本體,而再萌動練去,是為拳中純任自然之真勁,亦謂人之本性,又謂之丹道最初還虛之理,亦謂之明善復初之道,其三體式中之靈妙,非有真傳不能知也。內中之意思,猶丹道之點玄關,大學之言明德,孟子所謂養浩然之氣,又與河圖中五之一點,太極先天之氣相合也。其姿勢之中,非身體兩腿站均當中之中也。其中,是用規矩之法則:縮回身中散亂馳外之靈氣,返歸於內,正氣復初,血氣自然不加於其內,心中虛空,是之謂中,亦謂之道心,因此再動,丹書雲:靜則為性、動則為意,妙用則為神。所以拳術再動,練去謂之先天之真意,則身體手足動作即有形之物,謂之後天,以後天合著規矩法則,形容先天之真意,自最初還虛,以至末後還虛無端之理,無聲無臭之德,此皆名為形意拳之道也。其拳術,最初積蓄之真意與氣,以致滿足,中立而不倚,和而不流,無形無相,此謂拳中之內勁也(內家拳之名即此理也),其拳中之內勁,最初練之,人不知其所以然之理,因其理最微妙,不能不詳言之。
郭雲深形意拳真解,三曾道理,三步功夫,三種練法​免後學入於歧途。初學入門有三害、九要之規矩,三害莫犯,九要不失其理(八卦拳學詳之矣),手足動作合於規矩,不失三體式之本體,謂之調息,練時口要似開非開,似合非合,純任自然。舌頂上顎,要鼻孔出氣,平常不練時,以至方練完收式時,口要閉,不可開,要時時令鼻孔出氣。說話、吃飯、喝茶時,可開口,除此之外,總要舌頂上顎,閉口,令鼻孔出氣,謹要。至於睡臥時,亦是如此,練至手足相合,起落進退如一,謂之息調。手足動作要不合於規矩,上下不齊,進退步法錯亂,牽動呼吸之氣不均,出氣甚粗,以至胸間發悶,皆是起落進退,手足步法,不合規矩之故也。此謂之息不調,因息不調,拳法身體不能順也。拳中之內勁,是將人之散亂於外之神氣,用拳中之規矩,手足身體動作,順中用逆,縮回于丹田之內,與丹田之元氣相交,自無而有,自微而著,自虛而實,皆是漸漸積蓄而成,此謂拳之內勁也,丹書雲:以凡人之呼吸,尋真人之呼處。莊子雲:“真人呼吸以踵”,亦是此意也。拳術調呼吸從後天陰氣所積,若致小腹堅硬如石,此乃後天之氣勉強積蓄而有也,總要呼吸純任自然,用真意之元神,引之於丹田。腹雖實而若虛,有而若無。《老子》雲:綿綿若存,又云:“虛其心而靈性不昧,振道心,正氣常存”,亦此意也,此理既拳中內勁之意義也。

七 “形意拳之用法,有三層”

形意拳之用法,有三層:有有形有象之用;有有名有相無跡之用;有有聲有名無形之用;有無形無相無聲無臭之用。拳經雲:“起如鋼銼,起者去也。落如鉤竿,落者回也。”未起如摘子,未落如墜子,起如箭,落如風,追風趕月不放鬆。起如風,落如箭,打倒還嫌慢,足打七分,手打三,五行四梢要合全。氣連心意隨時用,硬打硬進無遮攔,打人如走路,看人如篙草。膽上如風響,起落似箭鑽。進步不勝,必有寒食之心。此是初步明勁,有形有相之用也。到暗勁之時,用法更妙,起似伏龍登天,落如霹雷擊地,起無形,落無蹤,起意好似卷地風,起不起,何用再起,落不落,何用再落,低之中望為高,高之中望為低,打起落如水之翻落,不翻不鑽,一寸為先。腳打七分手打三,五行四梢要合全。氣連心意隨時用,打破身式無遮攔。此是二步暗勁,有形無跡之用也。
郭雲深形意拳真解,三曾道理,三步功夫,三種練法​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拳打三節不見形,如見形影不為能。隨時而發,一言一默,一舉一動,行止坐臥,以至飲食茶水之間,皆是用。或有人處,或無人處,無處不是用,所以無入而不自得,無往而不得其道,以致寂然不動,感而遂通也。此皆是化勁,神化之用也。然而所用之虛實奇正,亦不可專有意用於奇正虛實。虛者,並非專用虛於彼。己手在彼手之上,用勁拉回,如落鉤竿,謂之實。己手在彼手之下,亦用勁拉回,彼之手挨不著我的手,謂之 虛。並非專有意於虛實,是在彼之形式感觸耳。奇正之理亦然,奇無不正,正無不奇;奇中有正,正中有奇;奇正之變如循環之無端,所用無窮

八 “明勁為小學,暗勁為大學”

郭雲深文武雙全,不僅拳法獨步一時,又熟練兵書,對形意拳理論,進行過系統的研究和總結,遺著有《能說形意拳經》一書。
郭雲深形意拳真解,三曾道理,三步功夫,三種練法

對形意拳理論的論述,其要點如下:“形意拳有三層道理,有三步功夫,三種練法。三層道理是:一練精化氣,二練氣化神,三練神還虛。三步功夫是:一易骨,二易筋,三易髓。三種練法是:明勁,暗勁,化勁。”郭雲深在論述形意拳理論時,特別強調樁功,指出三體式(形意拳基本樁法)為萬形之基礎。這些理論對於後人學習形意拳有著重要的幫助。

郭雲深先生雲:

形意拳術,有三層道理,有三步功夫。有三種練法。

三層道理

一、練精化氣。二、練氣化神。三、練神還虛,練之以變化人之氣質,復其本然之真也。

三步功夫

一、易骨:練之以築其基,以壯其體,骨體堅如鐵石,而形式氣質,威嚴壯似泰山。

二、易筋:練之已騰其膜,以長其筋,俗語:“筋長力大”,其勁縱橫聯絡,生長而無窮也。
郭雲深形意拳真解,三曾道理,三步功夫,三種練法

三、洗髓:練之以清虛起內,以輕鬆其體,內中清虛之象,神氣運用,圓活無滯,身體動轉,其輕如羽。

三種練法

一、明勁:練之總以規矩不可易,身體運轉要和順不可乖戾,手足起落要整 齊而不可散亂。拳經雲:方者以正其中,即此意也。

二、暗勁:練之神氣要舒展而不可拘。運用圓通活潑而不可滯。拳經雲:圓者以應其外,即此意也。

三、化勁:練之周身四肢運轉,起落進退皆不可著力,專神意運用之,雖是神意運用,惟形式規矩仍如前二者不可改移。雖然周身運轉不著力,亦不能全不著力,總在神意之貫通耳。

一 三種練法

明勁

明勁者,即拳之剛勁也。易骨者,即練精化氣易骨之道也。因人身中先天之氣與後天之氣不合,體質不堅,故發明其道。大凡人之處生,性無不善,體無不健,根無不固,純是先天。以後知識一開,靈竅一閉,先後天不合,陰陽不交,皆是後天血氣用事,故血氣盛行,正氣衰弱,以致身體筋骨不能健壯。故昔達摩大師,傳下易筋、洗髓二經,習之以強壯人之身體,還其人之初面目。後嶽武穆王擴充二經之義,作為三經,易骨、易筋、洗髓也。將三經又製成拳術,發明此經道理之用。拳經雲:“靜為本體,動為作用。”與古之五禽、八段練法有體而無用者不同矣。因拳術有無窮之妙用,故先有易骨、易筋、洗髓,陰陽混成,剛柔悉化,無聲無臭,虛空靈通之全體。所以,有其虛空靈通之全體,方有神化不測之妙用。故因此拳是內外一氣,動靜一源,體用一道,所以靜為本體,動為作用也。因人為一小天地,無不與天地之理相合。惟是天地之陰陽變化,皆有更易,人之一身,既與天地之理相合,身體虛弱,剛戾之氣,豈不能易乎?即更易之道,弱者易之強,柔者易之剛,悖者易之和。所以三經者,皆是變化人之氣質,以復其初也。易骨者,是拳中之明勁,練精化氣之道也。將人身中散亂之氣,收納于丹田內,不偏不倚,和而不流,用九要之規模鍛鍊,練至六陽純全,剛健之至,既拳中上下相連,手足相顧,內外如一,至此拳中明勁之功盡,易骨之勁全,練精化氣之功亦畢矣。


郭雲深形意拳真解,三曾道理,三步功夫,三種練法

暗勁

暗勁者,拳中之柔勁也(柔勁與軟不同,軟中無力,柔非無力也)。即練氣化神易筋之道也。先練明勁而後練暗勁,即丹道小週天止火再用大周天功夫之意。明勁停手,即小週天之沐浴也。暗勁手足停而未停,即大周天四正之沐浴也。拳中所用之勁,是將形、氣、神(神即意也)合住。兩手往後用力拉回(內有縮力)。其意如拔鋼絲,兩手前後用勁,左手往前推,右手往後拉,或右手往前推左手往回拉。其意如撕綿。又如兩手拉硬弓,要用力徐徐拉開之意。兩手或右手往外翻橫,左手往裡裹勁、或左手往外翻橫,右手往裡裹勁,如同練鼉形之兩手,或是練連環拳之包裹。拳經雲:“裹著,如包裹之不露。”兩手往前推勁,如同推有輪之重物,往前推不動之意;又似推動而不動之意。兩足用力,前足落地時,足跟先著地,不可有聲,然後再滿足著地,所用之勁,如同手往前往下按物一般,後足用力蹬勁,如同邁大步過水溝之意。拳經雲:“腳打踩意不落空”,是前足。“消息全憑後足蹬”,是後足。馬有疾蹄之功,皆是言兩足之意也。兩足進退,明勁暗勁,兩段之步法相同,惟是明勁有聲,暗勁則無聲耳。
郭雲深形意拳真解,三曾道理,三步功夫,三種練法

化勁

化勁者,即練神還虛,亦謂之洗髓之功夫也。是將暗勁練到至柔至順。謂之柔順之極處,暗勁之終也。丹經雲:“陰陽混成,剛柔悉化,謂之丹熟”。柔勁之終,是化勁之始也。所以再加上功夫,用練神還虛,至形神俱杳,與道合真以至於無聲無臭,謂之脫丹矣,拳經謂之“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是謂之化勁。連神還虛,洗髓之工畢矣。化勁者,與練劃勁不同,名勁暗勁,亦皆有劃勁。化勁是兩手出入起落俱短,亦謂之短勁。如同手往著牆抓去,往下一劃,手仍回在自己身上來。故謂之化勁。練化勁者,與前兩步功夫之形式無異,所用之勁不同耳。三會者,明暗化勁是一式。九轉者,九轉純陽也,化至虛無而還於純陽。是此理也。所練之時,將手足動作,順其前兩步之形式,皆不要用力,並非頑空不用力,周身內外,全用真意運用耳。手足動作,所用之力,有而若無,實而若虛,腹內之氣,所用亦不著意,亦非不著意,意在積蓄虛靈之耳。呼吸似有似無,與丹道功夫,陽生之足採取歸爐,封固停息沐浴之時,呼吸相同。因此似有似無,皆是真息,是一神之妙用也。莊子雲:“真人之呼吸以踵”,即是此意,非閉氣也。用功練去,不要間斷,練到至虛,身無其身,心無其心,方是形神俱妙,與道合之境。此時能與太虛同體也。以後練虛合道,能至寂然不動,感而遂通,無入而不自得,無往而不得其道,無可無不可也。拳經雲:“固靈根而動心者,武藝也;養靈根而動心者,修道也。所以形意拳術,與丹道合一者也。

二 郭雲深論三體式單重與雙重
郭雲深形意拳真解,三曾道理,三步功夫,三種練法

形意拳,起點三體式,兩足要單重,不可雙重。單重者,非一足著地,一足懸起,不過前足可虛可實,著重在於後足耳。以後練各形式,亦有雙重之式,雖然是雙重之式,亦不離單重之重心,以至極高、極俯、極矮、極仰之形式,亦總不離三體式單重之重心,故三體式,為萬形之基礎也。三體式單重者,得其中和之起點,動作靈活,形式一氣,無有間斷耳。雙重三體式者,形式沉重力氣極大,惟是陰陽不分,乾坤不變,奇偶不顯,剛柔不判,虛實不明,內開外合不清,進退起落動作不靈活。所以形意拳三體式,不得其單重之中和,先後天意不交,剛多柔少,失卻中和,道理亦不明,變化亦不通,自被血氣所拘,拙勁所捆。此皆是被三體式雙重之所拘也。若得著單重三體式中和之道理以後行之,無論單重雙重各形式,無可無不可也。

三 郭雲深論練功

形意拳之道,練之極易亦極難。易者,是拳術之形式,至易,至簡,而不繁亂。其拳術之始終,動作運用,皆人之所不慮而知,不學而能者也。周身動作運用,亦截平常之理。惟人之未學時,手足動作運用,無有規矩,而不能整齊,所教授者,不過將人之不慮而知,不學而能,平常所運用之形式,入於規矩之中,四肢動作,而不散亂者也。果練之有恆,而不間斷,可以至於至善矣,若到至善處,諸形之運用,無不合道矣。以他人觀之,有一動一靜,一言一默之運用,奧妙不測之神氣,然而自己並不知其善於拳術也。因動作作用,皆是平常之道理。

郭雲深形意拳真解,三曾道理,三步功夫,三種練法​無強人之所難,所以拳術練之極易也。《中庸》雲:“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難者,是練者厭其拳之形式簡單,而不良於觀,以致半途而費者有之,或是練者惡其道理平常,而無有奇妙之法則,自己剛好剛勁之氣,身外又務奇異之形,故終身練之而不能得著形意拳術中和之道也。因此好高務遠,看理偏僻,所以拳術之道理,得之”甚難。《中庸》:”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即此意也。

四 郭雲深論神氣

形意拳之道無他,神氣二者而已。丹道始終全仗呼吸,起初大小週天,以及還虛之功者,皆是呼吸之變化耳。拳術之道亦然。惟有鍛鍊形體與筋骨之功,丹道是靜中求動,動極而復靜也。拳術是動中求靜,靜極而復動也。其初練之似異,以至還虛則同。形意拳經雲:“固靈根而動心者,敵將也,養靈根而靜心者,修道也”。所以形意拳之道,即丹道之學也。丹道有三易: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拳術亦有三易:易骨、易筋、洗髓。三易即拳中明勁、暗勁、化勁也。練至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亦與丹道練虛合道相合也。丹道有最初還虛之功,以至虛極靜篤之時,下元真陽發動,既速回光返照,凝神入氣穴,息息歸根、神氣未交之時,存神用息,綿綿若存,念茲在茲,此武火之謂也,至神氣已交,又當忘息,以致採取歸爐、封固、停息、沐浴、起火、進退升降歸根。俟動而復煉,煉至不動,為限數足滿、止火,謂之坎離交妒(媾),此為小週天,以至大周天之功夫,無非自無而生有,由微而至著,由小而至大,由虛而積累,皆呼吸火候之變化。文武剛柔,隨時消息,此皆是順中用逆,逆中行順,用其無過不及中和之道也。此不過略言丹道之概耳。丹道與拳術並行不悖。故形意拳術,非粗率之武藝。餘恐後來,練形意拳術之人,只用其後天血氣之力,不知有先天真陽之氣,故發明形意拳術之道,只此神、氣二者而已,故此先言丹道之大概,後再論拳術之詳情。
郭雲深形意拳真解,三曾道理,三步功夫,三種練法

五 形意拳術有三層呼吸

第一層練拳術之呼吸,將舌捲回,頂住上顎,口似開非開,似合非合,呼吸任其自然,不可著意於呼吸,因手足動作合於規矩,是為調息之法則,亦即練精化氣之功夫也。

第二層練拳術之呼吸,口之開合,舌頂上顎等規矩照前,惟呼吸與前一層次不同。前者手足動作,是調息的法則。此是息調也。前者口鼻之呼吸,不過藉此以通內外也。此二層之呼吸,著意與丹田之內呼吸也。又名胎息,是為練氣話神之理也。

第三層練拳術之呼吸,與上兩層之意又不同。前一層是明勁,有形於外。二層是暗勁,有形於內。此呼吸雖有而若無,勿忘勿助之意思,即是神化之妙用也。心中空空洞洞,不有不無,非有非無,是為無聲無臭還虛之道也。此三種呼吸,為練拳術始終本末之次序,即一氣貫通之理,自有而化無之道也。

六 內勁

人未練拳術之先,手足動作,順其後天自然之性,由壯而老以至於死。道家逆運先天,轉乾坤,扭氣機,以求長生之術。拳術亦然。起點,從平常之自然之道逆轉,其機由靜而動,再由動而靜,成為三體式,其姿勢,兩足要前虛後實,不俯不仰,不左斜,不右歪,心中要虛空,寧靜無物,一毫之血氣,不能加於其內,要純任自然虛靈之本體。由著本體,而再萌動練去,是為拳中純任自然之真勁,亦謂人之本性,又謂之丹道最初還虛之理,亦謂之明善復初之道,其三體式中之靈妙,非有真傳不能知也。內中之意思,猶丹道之點玄關,大學之言明德,孟子所謂養浩然之氣,又與河圖中五之一點,太極先天之氣相合也。其姿勢之中,非身體兩腿站均當中之中也。其中,是用規矩之法則:縮回身中散亂馳外之靈氣,返歸於內,正氣復初,血氣自然不加於其內,心中虛空,是之謂中,亦謂之道心,因此再動,丹書雲:靜則為性、動則為意,妙用則為神。所以拳術再動,練去謂之先天之真意,則身體手足動作即有形之物,謂之後天,以後天合著規矩法則,形容先天之真意,自最初還虛,以至末後還虛無端之理,無聲無臭之德,此皆名為形意拳之道也。其拳術,最初積蓄之真意與氣,以致滿足,中立而不倚,和而不流,無形無相,此謂拳中之內勁也(內家拳之名即此理也),其拳中之內勁,最初練之,人不知其所以然之理,因其理最微妙,不能不詳言之。
郭雲深形意拳真解,三曾道理,三步功夫,三種練法​免後學入於歧途。初學入門有三害、九要之規矩,三害莫犯,九要不失其理(八卦拳學詳之矣),手足動作合於規矩,不失三體式之本體,謂之調息,練時口要似開非開,似合非合,純任自然。舌頂上顎,要鼻孔出氣,平常不練時,以至方練完收式時,口要閉,不可開,要時時令鼻孔出氣。說話、吃飯、喝茶時,可開口,除此之外,總要舌頂上顎,閉口,令鼻孔出氣,謹要。至於睡臥時,亦是如此,練至手足相合,起落進退如一,謂之息調。手足動作要不合於規矩,上下不齊,進退步法錯亂,牽動呼吸之氣不均,出氣甚粗,以至胸間發悶,皆是起落進退,手足步法,不合規矩之故也。此謂之息不調,因息不調,拳法身體不能順也。拳中之內勁,是將人之散亂於外之神氣,用拳中之規矩,手足身體動作,順中用逆,縮回于丹田之內,與丹田之元氣相交,自無而有,自微而著,自虛而實,皆是漸漸積蓄而成,此謂拳之內勁也,丹書雲:以凡人之呼吸,尋真人之呼處。莊子雲:“真人呼吸以踵”,亦是此意也。拳術調呼吸從後天陰氣所積,若致小腹堅硬如石,此乃後天之氣勉強積蓄而有也,總要呼吸純任自然,用真意之元神,引之於丹田。腹雖實而若虛,有而若無。《老子》雲:綿綿若存,又云:“虛其心而靈性不昧,振道心,正氣常存”,亦此意也,此理既拳中內勁之意義也。

七 “形意拳之用法,有三層”

形意拳之用法,有三層:有有形有象之用;有有名有相無跡之用;有有聲有名無形之用;有無形無相無聲無臭之用。拳經雲:“起如鋼銼,起者去也。落如鉤竿,落者回也。”未起如摘子,未落如墜子,起如箭,落如風,追風趕月不放鬆。起如風,落如箭,打倒還嫌慢,足打七分,手打三,五行四梢要合全。氣連心意隨時用,硬打硬進無遮攔,打人如走路,看人如篙草。膽上如風響,起落似箭鑽。進步不勝,必有寒食之心。此是初步明勁,有形有相之用也。到暗勁之時,用法更妙,起似伏龍登天,落如霹雷擊地,起無形,落無蹤,起意好似卷地風,起不起,何用再起,落不落,何用再落,低之中望為高,高之中望為低,打起落如水之翻落,不翻不鑽,一寸為先。腳打七分手打三,五行四梢要合全。氣連心意隨時用,打破身式無遮攔。此是二步暗勁,有形無跡之用也。
郭雲深形意拳真解,三曾道理,三步功夫,三種練法​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拳打三節不見形,如見形影不為能。隨時而發,一言一默,一舉一動,行止坐臥,以至飲食茶水之間,皆是用。或有人處,或無人處,無處不是用,所以無入而不自得,無往而不得其道,以致寂然不動,感而遂通也。此皆是化勁,神化之用也。然而所用之虛實奇正,亦不可專有意用於奇正虛實。虛者,並非專用虛於彼。己手在彼手之上,用勁拉回,如落鉤竿,謂之實。己手在彼手之下,亦用勁拉回,彼之手挨不著我的手,謂之 虛。並非專有意於虛實,是在彼之形式感觸耳。奇正之理亦然,奇無不正,正無不奇;奇中有正,正中有奇;奇正之變如循環之無端,所用無窮

八 “明勁為小學,暗勁為大學”
郭雲深形意拳真解,三曾道理,三步功夫,三種練法

形意拳術,明勁是小學功夫,進退起落,左轉右旋,形式有間斷,故謂之小學。暗勁是大學之道。上下相連,手足相顧,內外如一,循環無端,形式無有間斷,故謂之大學。此喻是發明其拳所以然之理也。《論語》雲:一以貫之”。此拳亦是求一以貫之道也。陰陽混成,剛柔相合,內外如一,謂之化勁,用神化去,至於無聲無臭之德也。《孟子》雲:“大而化之,之謂聖,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丹書雲:“形神具杳,乃與道合真之境”。拳經雲:“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如此者,不見而章,不動而變,無為而成,寂然不動,感而遂通也。《老子》雲:“得其一而萬事畢”,人得其一謂之大,拳中內外如一之勁用之於敵。當剛則剛,當柔則柔,飛騰變化,無入而不自得,亦無可無不可也,此之謂一以貫之。一之為用,雖然純熟,總是有一之形跡也,尚未到至妙處,因此要將一化去,化到至虛無之境,謂之至誠至虛至空也,加此大而化之之謂聖,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之道理,得矣。 拳經雲:“拳去不空回,空回總不奇”,是此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