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七雄中存在感最低的國家,卻引起了馬陵之戰和長平之戰

大家都知道三家分晉是東周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的分水嶺,被後世稱為禮崩樂壞之始也。公元前453年,晉國的韓、趙、魏三家大夫共同消滅智氏,進而瓜分了晉地。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認,正式位列於諸侯。後世歷史學家將韓、魏、趙三國與秦、楚、燕、齊合稱戰國七雄。在戰國七雄之中,韓國可以說是存在感最低的國家了吧,其在史書上的記載不是軍事敗北就是割地於他國,是人見人欺的弱國,也是戰國七雄中最早滅亡的國家。這是什麼原因呢?

大家都知道三家分晉是東周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的分水嶺,被後世稱為禮崩樂壞之始也。公元前453年,晉國的韓、趙、魏三家大夫共同消滅智氏,進而瓜分了晉地。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認,正式位列於諸侯。後世歷史學家將韓、魏、趙三國與秦、楚、燕、齊合稱戰國七雄。在戰國七雄之中,韓國可以說是存在感最低的國家了吧,其在史書上的記載不是軍事敗北就是割地於他國,是人見人欺的弱國,也是戰國七雄中最早滅亡的國家。這是什麼原因呢?

戰國七雄中存在感最低的國家,卻引起了馬陵之戰和長平之戰

據史載記載,韓國的先祖是周武王的後裔,遷入晉國後被封於韓原,遂以封地為姓,始有韓氏。從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承認韓、魏、趙為諸侯,至公元前230年韓國被秦國所滅,歷時共173年,先後有13位君主,其中後5任君主稱王,是戰國七雄中國祚最短的國家。韓國的疆域主要包括今山西南部及河南北部的狹小區域,最初都城在陽翟(今河南禹州),韓國吞併鄭國後遷都到新鄭(今河南新鄭)。

大家都知道三家分晉是東周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的分水嶺,被後世稱為禮崩樂壞之始也。公元前453年,晉國的韓、趙、魏三家大夫共同消滅智氏,進而瓜分了晉地。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認,正式位列於諸侯。後世歷史學家將韓、魏、趙三國與秦、楚、燕、齊合稱戰國七雄。在戰國七雄之中,韓國可以說是存在感最低的國家了吧,其在史書上的記載不是軍事敗北就是割地於他國,是人見人欺的弱國,也是戰國七雄中最早滅亡的國家。這是什麼原因呢?

戰國七雄中存在感最低的國家,卻引起了馬陵之戰和長平之戰

據史載記載,韓國的先祖是周武王的後裔,遷入晉國後被封於韓原,遂以封地為姓,始有韓氏。從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承認韓、魏、趙為諸侯,至公元前230年韓國被秦國所滅,歷時共173年,先後有13位君主,其中後5任君主稱王,是戰國七雄中國祚最短的國家。韓國的疆域主要包括今山西南部及河南北部的狹小區域,最初都城在陽翟(今河南禹州),韓國吞併鄭國後遷都到新鄭(今河南新鄭)。

戰國七雄中存在感最低的國家,卻引起了馬陵之戰和長平之戰

俗話說,弱則思變。韓國並不是坐以待斃,在戰國初期也進行了變法改革,那也是韓國國勢最強的時候,韓昭侯在位時用法家的申不害為相,內政修明,進行了變法改革,使國內政局得到穩定,貴族特權受到限制,百姓生活漸趨富裕,史稱“終申子之身,國治兵強,無侵韓者”。韓氏立國之後多有徵戰,最大的戰績是吞滅了春秋小霸之一的鄭國。

由於地處黃河中游地區,韓國東部和北部都被魏國包圍、西有秦國、南有楚國、以及有當時已很薄弱的東周(洛陽),從當時的戰略佈局來講是四面受敵,完全沒有發展空間。經過韓昭侯在位時期的短暫強盛之後,韓國迅速衰落,屢遭列強欺凌。在戰國初期就已經淪為魏國和齊國之間的爭霸資本,公元前341年爆發的馬陵之戰就是在齊國圍魏救韓的局面下爆發的。

大家都知道三家分晉是東周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的分水嶺,被後世稱為禮崩樂壞之始也。公元前453年,晉國的韓、趙、魏三家大夫共同消滅智氏,進而瓜分了晉地。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認,正式位列於諸侯。後世歷史學家將韓、魏、趙三國與秦、楚、燕、齊合稱戰國七雄。在戰國七雄之中,韓國可以說是存在感最低的國家了吧,其在史書上的記載不是軍事敗北就是割地於他國,是人見人欺的弱國,也是戰國七雄中最早滅亡的國家。這是什麼原因呢?

戰國七雄中存在感最低的國家,卻引起了馬陵之戰和長平之戰

據史載記載,韓國的先祖是周武王的後裔,遷入晉國後被封於韓原,遂以封地為姓,始有韓氏。從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承認韓、魏、趙為諸侯,至公元前230年韓國被秦國所滅,歷時共173年,先後有13位君主,其中後5任君主稱王,是戰國七雄中國祚最短的國家。韓國的疆域主要包括今山西南部及河南北部的狹小區域,最初都城在陽翟(今河南禹州),韓國吞併鄭國後遷都到新鄭(今河南新鄭)。

戰國七雄中存在感最低的國家,卻引起了馬陵之戰和長平之戰

俗話說,弱則思變。韓國並不是坐以待斃,在戰國初期也進行了變法改革,那也是韓國國勢最強的時候,韓昭侯在位時用法家的申不害為相,內政修明,進行了變法改革,使國內政局得到穩定,貴族特權受到限制,百姓生活漸趨富裕,史稱“終申子之身,國治兵強,無侵韓者”。韓氏立國之後多有徵戰,最大的戰績是吞滅了春秋小霸之一的鄭國。

由於地處黃河中游地區,韓國東部和北部都被魏國包圍、西有秦國、南有楚國、以及有當時已很薄弱的東周(洛陽),從當時的戰略佈局來講是四面受敵,完全沒有發展空間。經過韓昭侯在位時期的短暫強盛之後,韓國迅速衰落,屢遭列強欺凌。在戰國初期就已經淪為魏國和齊國之間的爭霸資本,公元前341年爆發的馬陵之戰就是在齊國圍魏救韓的局面下爆發的。

戰國七雄中存在感最低的國家,卻引起了馬陵之戰和長平之戰

隨後秦國和楚國爭霸之時,秦國又要挾韓國和魏國共同伐楚,完全聽任強國擺佈。到了戰國末期,韓國成了秦國和齊國之間戰爭的緩衝地,苟延殘存,公元前265年秦國大舉進攻韓上黨,上黨不願被秦佔有,改降於趙,由此引發了影響歷史走向的長平之戰。戰國時期的這幾場決定各國霸主局勢的戰爭都由韓國而起,充分體現了韓國被諸強圍欺魚肉的困境。最終在公元前230年,韓國被秦國所滅,成為六國中第一個被滅的國家。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