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陽和蘇州八杆子也打不著城市,為什麼有著天然的人文淵源?

推薦:很嚴肅的文史知識:歷史上的四大“淫書”是指哪四部?

文/項蘇農

推薦:很嚴肅的文史知識:歷史上的四大“淫書”是指哪四部?

文/項蘇農

南陽和蘇州八杆子也打不著城市,為什麼有著天然的人文淵源?

(西施與范蠡)

【作者簡介】項蘇農,蘇州市人,現在蘇州從事律師工作。工作之餘愛看閒書,出差之機常逛街市,間或有所感,書詩文自娛。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佈】

出差河南南陽,發現蘇州和南陽,從地理位置來講,兩地相距近千公里,在史書的記載中,一個號稱座落在中原腹地,一個則最早被稱之為不入流的“荊蠻之地”,這兩個用俗話說八竿子也打不著城市,居然存在著天然的人文淵源。

這不單單是說歷史悠久,這兩個城市中的南陽,在戰國時代被稱為“宛”,同時期的蘇州被稱為“姑蘇”;也不是說系出同門,兩座城市在1986年同被立為國務院首批公佈的全國曆史文化名城之列,而是說這兩個城市至少各有兩位古人,巧合的是其中還有兩個人都姓範,不但深刻地影響著對方的城市,還共同深刻地影響著中國和海外的華人世界。

推薦:很嚴肅的文史知識:歷史上的四大“淫書”是指哪四部?

文/項蘇農

南陽和蘇州八杆子也打不著城市,為什麼有著天然的人文淵源?

(西施與范蠡)

【作者簡介】項蘇農,蘇州市人,現在蘇州從事律師工作。工作之餘愛看閒書,出差之機常逛街市,間或有所感,書詩文自娛。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佈】

出差河南南陽,發現蘇州和南陽,從地理位置來講,兩地相距近千公里,在史書的記載中,一個號稱座落在中原腹地,一個則最早被稱之為不入流的“荊蠻之地”,這兩個用俗話說八竿子也打不著城市,居然存在著天然的人文淵源。

這不單單是說歷史悠久,這兩個城市中的南陽,在戰國時代被稱為“宛”,同時期的蘇州被稱為“姑蘇”;也不是說系出同門,兩座城市在1986年同被立為國務院首批公佈的全國曆史文化名城之列,而是說這兩個城市至少各有兩位古人,巧合的是其中還有兩個人都姓範,不但深刻地影響著對方的城市,還共同深刻地影響著中國和海外的華人世界。

南陽和蘇州八杆子也打不著城市,為什麼有著天然的人文淵源?

(一)范蠡是河南南陽人

先說兩個姓範中的范蠡(lǐ)。說來也是好生慚愧,雖然生在蘇州,此後也始終長於斯成於斯,好歹也算土著一個。若不是此次在南陽遊覽知府衙門後,又順便參觀旁邊的據說是全國最大的府財神廟時,看到那個介紹供奉的財神是范蠡,還真不知道那個助越王勾踐臥薪嚐膽興越滅吳的范蠡,竟然是南陽人。

查《越絕書·越絕卷第六》載:“范蠡其始居楚也,生於宛橐,或伍戶之虛”,引文內所指的“宛”即今之南陽。由此可知,范蠡系南陽人應當是不錯的。維基百科說得更精準,說范蠡是春秋楚國宛地三戶邑(今河南南陽淅川縣大石橋鄉至寺灣鎮間)人。

此公很有意思,既是一個明白人又是一個聰明人。功成名就之後,據說是攜西施同泛五湖而去,廣為流傳的一句是“西施亡吳國後,復歸范蠡,同泛五湖而去”,文中的五湖就是今天的太湖。真是欣欣然、飄飄然、翩翩然,揮一揮手,只帶走心愛的美人。雖然今傳的《越絕書》卻並無這段記載,在其越絕卷第十四隻是說“范蠡恐懼,逃於五湖”,僅此八個字而己,把范蠡描寫的是如此狼狽不堪,雖然有損於範大夫形象,但這不影響“范蠡西施相攜扶,扁舟同泛歸五湖”的愛情傳奇。

這個范蠡據說還是看相的專家,其輔佐越王勾踐成功後,之所以決計和他分手,根據就是越王長相是長頸鳥嘴。《史記·越王勾踐世家》有文記載道“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故相書有口訣雲口象鳥嘴最難交。

推薦:很嚴肅的文史知識:歷史上的四大“淫書”是指哪四部?

文/項蘇農

南陽和蘇州八杆子也打不著城市,為什麼有著天然的人文淵源?

(西施與范蠡)

【作者簡介】項蘇農,蘇州市人,現在蘇州從事律師工作。工作之餘愛看閒書,出差之機常逛街市,間或有所感,書詩文自娛。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佈】

出差河南南陽,發現蘇州和南陽,從地理位置來講,兩地相距近千公里,在史書的記載中,一個號稱座落在中原腹地,一個則最早被稱之為不入流的“荊蠻之地”,這兩個用俗話說八竿子也打不著城市,居然存在著天然的人文淵源。

這不單單是說歷史悠久,這兩個城市中的南陽,在戰國時代被稱為“宛”,同時期的蘇州被稱為“姑蘇”;也不是說系出同門,兩座城市在1986年同被立為國務院首批公佈的全國曆史文化名城之列,而是說這兩個城市至少各有兩位古人,巧合的是其中還有兩個人都姓範,不但深刻地影響著對方的城市,還共同深刻地影響著中國和海外的華人世界。

南陽和蘇州八杆子也打不著城市,為什麼有著天然的人文淵源?

(一)范蠡是河南南陽人

先說兩個姓範中的范蠡(lǐ)。說來也是好生慚愧,雖然生在蘇州,此後也始終長於斯成於斯,好歹也算土著一個。若不是此次在南陽遊覽知府衙門後,又順便參觀旁邊的據說是全國最大的府財神廟時,看到那個介紹供奉的財神是范蠡,還真不知道那個助越王勾踐臥薪嚐膽興越滅吳的范蠡,竟然是南陽人。

查《越絕書·越絕卷第六》載:“范蠡其始居楚也,生於宛橐,或伍戶之虛”,引文內所指的“宛”即今之南陽。由此可知,范蠡系南陽人應當是不錯的。維基百科說得更精準,說范蠡是春秋楚國宛地三戶邑(今河南南陽淅川縣大石橋鄉至寺灣鎮間)人。

此公很有意思,既是一個明白人又是一個聰明人。功成名就之後,據說是攜西施同泛五湖而去,廣為流傳的一句是“西施亡吳國後,復歸范蠡,同泛五湖而去”,文中的五湖就是今天的太湖。真是欣欣然、飄飄然、翩翩然,揮一揮手,只帶走心愛的美人。雖然今傳的《越絕書》卻並無這段記載,在其越絕卷第十四隻是說“范蠡恐懼,逃於五湖”,僅此八個字而己,把范蠡描寫的是如此狼狽不堪,雖然有損於範大夫形象,但這不影響“范蠡西施相攜扶,扁舟同泛歸五湖”的愛情傳奇。

這個范蠡據說還是看相的專家,其輔佐越王勾踐成功後,之所以決計和他分手,根據就是越王長相是長頸鳥嘴。《史記·越王勾踐世家》有文記載道“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故相書有口訣雲口象鳥嘴最難交。

南陽和蘇州八杆子也打不著城市,為什麼有著天然的人文淵源?

(范蠡雕塑)

蘇州的歷史中缺不了吳越春秋,自然也少不了吳王夫差、少不了美人西施,少不了越王勾踐,更少不了越國大夫范蠡。蘇州人是重感情的,至今仍有紀念范蠡的地名,一為蠡口,是其偕西施隱跡於此,後由此入五湖出發處,二為蠡墅,因其曾隱居在此,並在此寫就世界上第一部養魚著作《養魚經》而得名。

蘇州沿太湖一帶,有多個地名中含有蠡字,如吳江區震澤鎮的蠡澤村,相城區的蠡口和吳中區的蠡墅。其中值得玩味的是後兩個地方,這兩個范蠡的藏身地,卻分別位於姑蘇城外的一南一北,大有叫人產生摸不著南北之嘆,真是典型的狡兔三窟。無怪乎班固在《漢書·古今人表》中,將范蠡列為九等人的第三等——智人。所謂智人,有謀略有智慧之人之謂也,進則謀以為國,退則智以保身,從而避免了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悲慘下場。

推薦:很嚴肅的文史知識:歷史上的四大“淫書”是指哪四部?

文/項蘇農

南陽和蘇州八杆子也打不著城市,為什麼有著天然的人文淵源?

(西施與范蠡)

【作者簡介】項蘇農,蘇州市人,現在蘇州從事律師工作。工作之餘愛看閒書,出差之機常逛街市,間或有所感,書詩文自娛。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佈】

出差河南南陽,發現蘇州和南陽,從地理位置來講,兩地相距近千公里,在史書的記載中,一個號稱座落在中原腹地,一個則最早被稱之為不入流的“荊蠻之地”,這兩個用俗話說八竿子也打不著城市,居然存在著天然的人文淵源。

這不單單是說歷史悠久,這兩個城市中的南陽,在戰國時代被稱為“宛”,同時期的蘇州被稱為“姑蘇”;也不是說系出同門,兩座城市在1986年同被立為國務院首批公佈的全國曆史文化名城之列,而是說這兩個城市至少各有兩位古人,巧合的是其中還有兩個人都姓範,不但深刻地影響著對方的城市,還共同深刻地影響著中國和海外的華人世界。

南陽和蘇州八杆子也打不著城市,為什麼有著天然的人文淵源?

(一)范蠡是河南南陽人

先說兩個姓範中的范蠡(lǐ)。說來也是好生慚愧,雖然生在蘇州,此後也始終長於斯成於斯,好歹也算土著一個。若不是此次在南陽遊覽知府衙門後,又順便參觀旁邊的據說是全國最大的府財神廟時,看到那個介紹供奉的財神是范蠡,還真不知道那個助越王勾踐臥薪嚐膽興越滅吳的范蠡,竟然是南陽人。

查《越絕書·越絕卷第六》載:“范蠡其始居楚也,生於宛橐,或伍戶之虛”,引文內所指的“宛”即今之南陽。由此可知,范蠡系南陽人應當是不錯的。維基百科說得更精準,說范蠡是春秋楚國宛地三戶邑(今河南南陽淅川縣大石橋鄉至寺灣鎮間)人。

此公很有意思,既是一個明白人又是一個聰明人。功成名就之後,據說是攜西施同泛五湖而去,廣為流傳的一句是“西施亡吳國後,復歸范蠡,同泛五湖而去”,文中的五湖就是今天的太湖。真是欣欣然、飄飄然、翩翩然,揮一揮手,只帶走心愛的美人。雖然今傳的《越絕書》卻並無這段記載,在其越絕卷第十四隻是說“范蠡恐懼,逃於五湖”,僅此八個字而己,把范蠡描寫的是如此狼狽不堪,雖然有損於範大夫形象,但這不影響“范蠡西施相攜扶,扁舟同泛歸五湖”的愛情傳奇。

這個范蠡據說還是看相的專家,其輔佐越王勾踐成功後,之所以決計和他分手,根據就是越王長相是長頸鳥嘴。《史記·越王勾踐世家》有文記載道“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故相書有口訣雲口象鳥嘴最難交。

南陽和蘇州八杆子也打不著城市,為什麼有著天然的人文淵源?

(范蠡雕塑)

蘇州的歷史中缺不了吳越春秋,自然也少不了吳王夫差、少不了美人西施,少不了越王勾踐,更少不了越國大夫范蠡。蘇州人是重感情的,至今仍有紀念范蠡的地名,一為蠡口,是其偕西施隱跡於此,後由此入五湖出發處,二為蠡墅,因其曾隱居在此,並在此寫就世界上第一部養魚著作《養魚經》而得名。

蘇州沿太湖一帶,有多個地名中含有蠡字,如吳江區震澤鎮的蠡澤村,相城區的蠡口和吳中區的蠡墅。其中值得玩味的是後兩個地方,這兩個范蠡的藏身地,卻分別位於姑蘇城外的一南一北,大有叫人產生摸不著南北之嘆,真是典型的狡兔三窟。無怪乎班固在《漢書·古今人表》中,將范蠡列為九等人的第三等——智人。所謂智人,有謀略有智慧之人之謂也,進則謀以為國,退則智以保身,從而避免了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悲慘下場。

南陽和蘇州八杆子也打不著城市,為什麼有著天然的人文淵源?

(范蠡雕塑)

范蠡又自號陶朱公,因為經商有道,家財“三聚三散”,故在民間被尊為“財神”。據說世界上唯有中國、主要是在漢民族中有供奉財神之習俗,流風所及,以至於有華人的地方就有財神廟,有財神廟就有財神菩薩,這也算是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吧。

我們的老祖宗很是務實,認為不但要創造財富,而且還要保護財富,因此對財神又作了進一步的細分,將其分為文財神和武財神,其中文主得財富,武主護財富。所以在南陽的府財神廟裡,雖然又叫“范蠡祠”,但也不能免俗,除了供奉文財神范蠡、比干外,還供奉了武財神關羽、趙公明。可以這麼說,淵源於范蠡為代表的財神,深深地影響著中華民族。

說到南陽,人們總是會想起諸葛亮,這也難怪,其《出師表》中一句“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實在是影響太大了。還有“文革”後期的中學語文課本中,收有一篇毛澤東的《中原我軍佔領南陽》的課文,也影響了一代人。

推薦:很嚴肅的文史知識:歷史上的四大“淫書”是指哪四部?

文/項蘇農

南陽和蘇州八杆子也打不著城市,為什麼有著天然的人文淵源?

(西施與范蠡)

【作者簡介】項蘇農,蘇州市人,現在蘇州從事律師工作。工作之餘愛看閒書,出差之機常逛街市,間或有所感,書詩文自娛。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佈】

出差河南南陽,發現蘇州和南陽,從地理位置來講,兩地相距近千公里,在史書的記載中,一個號稱座落在中原腹地,一個則最早被稱之為不入流的“荊蠻之地”,這兩個用俗話說八竿子也打不著城市,居然存在著天然的人文淵源。

這不單單是說歷史悠久,這兩個城市中的南陽,在戰國時代被稱為“宛”,同時期的蘇州被稱為“姑蘇”;也不是說系出同門,兩座城市在1986年同被立為國務院首批公佈的全國曆史文化名城之列,而是說這兩個城市至少各有兩位古人,巧合的是其中還有兩個人都姓範,不但深刻地影響著對方的城市,還共同深刻地影響著中國和海外的華人世界。

南陽和蘇州八杆子也打不著城市,為什麼有著天然的人文淵源?

(一)范蠡是河南南陽人

先說兩個姓範中的范蠡(lǐ)。說來也是好生慚愧,雖然生在蘇州,此後也始終長於斯成於斯,好歹也算土著一個。若不是此次在南陽遊覽知府衙門後,又順便參觀旁邊的據說是全國最大的府財神廟時,看到那個介紹供奉的財神是范蠡,還真不知道那個助越王勾踐臥薪嚐膽興越滅吳的范蠡,竟然是南陽人。

查《越絕書·越絕卷第六》載:“范蠡其始居楚也,生於宛橐,或伍戶之虛”,引文內所指的“宛”即今之南陽。由此可知,范蠡系南陽人應當是不錯的。維基百科說得更精準,說范蠡是春秋楚國宛地三戶邑(今河南南陽淅川縣大石橋鄉至寺灣鎮間)人。

此公很有意思,既是一個明白人又是一個聰明人。功成名就之後,據說是攜西施同泛五湖而去,廣為流傳的一句是“西施亡吳國後,復歸范蠡,同泛五湖而去”,文中的五湖就是今天的太湖。真是欣欣然、飄飄然、翩翩然,揮一揮手,只帶走心愛的美人。雖然今傳的《越絕書》卻並無這段記載,在其越絕卷第十四隻是說“范蠡恐懼,逃於五湖”,僅此八個字而己,把范蠡描寫的是如此狼狽不堪,雖然有損於範大夫形象,但這不影響“范蠡西施相攜扶,扁舟同泛歸五湖”的愛情傳奇。

這個范蠡據說還是看相的專家,其輔佐越王勾踐成功後,之所以決計和他分手,根據就是越王長相是長頸鳥嘴。《史記·越王勾踐世家》有文記載道“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故相書有口訣雲口象鳥嘴最難交。

南陽和蘇州八杆子也打不著城市,為什麼有著天然的人文淵源?

(范蠡雕塑)

蘇州的歷史中缺不了吳越春秋,自然也少不了吳王夫差、少不了美人西施,少不了越王勾踐,更少不了越國大夫范蠡。蘇州人是重感情的,至今仍有紀念范蠡的地名,一為蠡口,是其偕西施隱跡於此,後由此入五湖出發處,二為蠡墅,因其曾隱居在此,並在此寫就世界上第一部養魚著作《養魚經》而得名。

蘇州沿太湖一帶,有多個地名中含有蠡字,如吳江區震澤鎮的蠡澤村,相城區的蠡口和吳中區的蠡墅。其中值得玩味的是後兩個地方,這兩個范蠡的藏身地,卻分別位於姑蘇城外的一南一北,大有叫人產生摸不著南北之嘆,真是典型的狡兔三窟。無怪乎班固在《漢書·古今人表》中,將范蠡列為九等人的第三等——智人。所謂智人,有謀略有智慧之人之謂也,進則謀以為國,退則智以保身,從而避免了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悲慘下場。

南陽和蘇州八杆子也打不著城市,為什麼有著天然的人文淵源?

(范蠡雕塑)

范蠡又自號陶朱公,因為經商有道,家財“三聚三散”,故在民間被尊為“財神”。據說世界上唯有中國、主要是在漢民族中有供奉財神之習俗,流風所及,以至於有華人的地方就有財神廟,有財神廟就有財神菩薩,這也算是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吧。

我們的老祖宗很是務實,認為不但要創造財富,而且還要保護財富,因此對財神又作了進一步的細分,將其分為文財神和武財神,其中文主得財富,武主護財富。所以在南陽的府財神廟裡,雖然又叫“范蠡祠”,但也不能免俗,除了供奉文財神范蠡、比干外,還供奉了武財神關羽、趙公明。可以這麼說,淵源於范蠡為代表的財神,深深地影響著中華民族。

說到南陽,人們總是會想起諸葛亮,這也難怪,其《出師表》中一句“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實在是影響太大了。還有“文革”後期的中學語文課本中,收有一篇毛澤東的《中原我軍佔領南陽》的課文,也影響了一代人。

南陽和蘇州八杆子也打不著城市,為什麼有著天然的人文淵源?

(年畫:范蠡和西施)

(二)在南陽曆史上有一個叫顧嘉蘅的蘇州人

顧嘉蘅號湘波,亦稱相波,江蘇蘇州崑山人。清道光朝庚子科(1840年)二甲第五名進士。其有與宜都學者楊守敬等共同編寫的《荊州府志》行於世。

這個顧嘉蘅,很奇怪,在其家鄉蘇州,甚至是在其祖居地崑山,卻是聲名不彰。在蘇州包括在崑山本地的歷朝歷代名人錄裡地方誌中,最典型的譬如滄浪亭里人物止於清代的《五百名賢祠》,其中不見其事蹟有傳,現代出版的蘇州歷史名人錄之類的書裡也不見經傳。

但這個出生於清朝嘉慶末年年間的崑山人氏,但在南陽的歷史上卻名頭響亮,好生了得。官是做得風生水起,事是做得深得民望。其在有清道光、咸豐、同治三朝,先後五次出任南陽知府,前後為官曆時將近20年。最終不但成就為南陽曆史上非常著名的一個知府,還在中國官制史上,開創了一人一地屢為一職的任職之最。

推薦:很嚴肅的文史知識:歷史上的四大“淫書”是指哪四部?

文/項蘇農

南陽和蘇州八杆子也打不著城市,為什麼有著天然的人文淵源?

(西施與范蠡)

【作者簡介】項蘇農,蘇州市人,現在蘇州從事律師工作。工作之餘愛看閒書,出差之機常逛街市,間或有所感,書詩文自娛。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佈】

出差河南南陽,發現蘇州和南陽,從地理位置來講,兩地相距近千公里,在史書的記載中,一個號稱座落在中原腹地,一個則最早被稱之為不入流的“荊蠻之地”,這兩個用俗話說八竿子也打不著城市,居然存在著天然的人文淵源。

這不單單是說歷史悠久,這兩個城市中的南陽,在戰國時代被稱為“宛”,同時期的蘇州被稱為“姑蘇”;也不是說系出同門,兩座城市在1986年同被立為國務院首批公佈的全國曆史文化名城之列,而是說這兩個城市至少各有兩位古人,巧合的是其中還有兩個人都姓範,不但深刻地影響著對方的城市,還共同深刻地影響著中國和海外的華人世界。

南陽和蘇州八杆子也打不著城市,為什麼有著天然的人文淵源?

(一)范蠡是河南南陽人

先說兩個姓範中的范蠡(lǐ)。說來也是好生慚愧,雖然生在蘇州,此後也始終長於斯成於斯,好歹也算土著一個。若不是此次在南陽遊覽知府衙門後,又順便參觀旁邊的據說是全國最大的府財神廟時,看到那個介紹供奉的財神是范蠡,還真不知道那個助越王勾踐臥薪嚐膽興越滅吳的范蠡,竟然是南陽人。

查《越絕書·越絕卷第六》載:“范蠡其始居楚也,生於宛橐,或伍戶之虛”,引文內所指的“宛”即今之南陽。由此可知,范蠡系南陽人應當是不錯的。維基百科說得更精準,說范蠡是春秋楚國宛地三戶邑(今河南南陽淅川縣大石橋鄉至寺灣鎮間)人。

此公很有意思,既是一個明白人又是一個聰明人。功成名就之後,據說是攜西施同泛五湖而去,廣為流傳的一句是“西施亡吳國後,復歸范蠡,同泛五湖而去”,文中的五湖就是今天的太湖。真是欣欣然、飄飄然、翩翩然,揮一揮手,只帶走心愛的美人。雖然今傳的《越絕書》卻並無這段記載,在其越絕卷第十四隻是說“范蠡恐懼,逃於五湖”,僅此八個字而己,把范蠡描寫的是如此狼狽不堪,雖然有損於範大夫形象,但這不影響“范蠡西施相攜扶,扁舟同泛歸五湖”的愛情傳奇。

這個范蠡據說還是看相的專家,其輔佐越王勾踐成功後,之所以決計和他分手,根據就是越王長相是長頸鳥嘴。《史記·越王勾踐世家》有文記載道“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故相書有口訣雲口象鳥嘴最難交。

南陽和蘇州八杆子也打不著城市,為什麼有著天然的人文淵源?

(范蠡雕塑)

蘇州的歷史中缺不了吳越春秋,自然也少不了吳王夫差、少不了美人西施,少不了越王勾踐,更少不了越國大夫范蠡。蘇州人是重感情的,至今仍有紀念范蠡的地名,一為蠡口,是其偕西施隱跡於此,後由此入五湖出發處,二為蠡墅,因其曾隱居在此,並在此寫就世界上第一部養魚著作《養魚經》而得名。

蘇州沿太湖一帶,有多個地名中含有蠡字,如吳江區震澤鎮的蠡澤村,相城區的蠡口和吳中區的蠡墅。其中值得玩味的是後兩個地方,這兩個范蠡的藏身地,卻分別位於姑蘇城外的一南一北,大有叫人產生摸不著南北之嘆,真是典型的狡兔三窟。無怪乎班固在《漢書·古今人表》中,將范蠡列為九等人的第三等——智人。所謂智人,有謀略有智慧之人之謂也,進則謀以為國,退則智以保身,從而避免了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悲慘下場。

南陽和蘇州八杆子也打不著城市,為什麼有著天然的人文淵源?

(范蠡雕塑)

范蠡又自號陶朱公,因為經商有道,家財“三聚三散”,故在民間被尊為“財神”。據說世界上唯有中國、主要是在漢民族中有供奉財神之習俗,流風所及,以至於有華人的地方就有財神廟,有財神廟就有財神菩薩,這也算是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吧。

我們的老祖宗很是務實,認為不但要創造財富,而且還要保護財富,因此對財神又作了進一步的細分,將其分為文財神和武財神,其中文主得財富,武主護財富。所以在南陽的府財神廟裡,雖然又叫“范蠡祠”,但也不能免俗,除了供奉文財神范蠡、比干外,還供奉了武財神關羽、趙公明。可以這麼說,淵源於范蠡為代表的財神,深深地影響著中華民族。

說到南陽,人們總是會想起諸葛亮,這也難怪,其《出師表》中一句“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實在是影響太大了。還有“文革”後期的中學語文課本中,收有一篇毛澤東的《中原我軍佔領南陽》的課文,也影響了一代人。

南陽和蘇州八杆子也打不著城市,為什麼有著天然的人文淵源?

(年畫:范蠡和西施)

(二)在南陽曆史上有一個叫顧嘉蘅的蘇州人

顧嘉蘅號湘波,亦稱相波,江蘇蘇州崑山人。清道光朝庚子科(1840年)二甲第五名進士。其有與宜都學者楊守敬等共同編寫的《荊州府志》行於世。

這個顧嘉蘅,很奇怪,在其家鄉蘇州,甚至是在其祖居地崑山,卻是聲名不彰。在蘇州包括在崑山本地的歷朝歷代名人錄裡地方誌中,最典型的譬如滄浪亭里人物止於清代的《五百名賢祠》,其中不見其事蹟有傳,現代出版的蘇州歷史名人錄之類的書裡也不見經傳。

但這個出生於清朝嘉慶末年年間的崑山人氏,但在南陽的歷史上卻名頭響亮,好生了得。官是做得風生水起,事是做得深得民望。其在有清道光、咸豐、同治三朝,先後五次出任南陽知府,前後為官曆時將近20年。最終不但成就為南陽曆史上非常著名的一個知府,還在中國官制史上,開創了一人一地屢為一職的任職之最。

南陽和蘇州八杆子也打不著城市,為什麼有著天然的人文淵源?

(顧嘉蘅)

還是這個顧嘉蘅,不但官做得好,其治下的南陽物阜民安,尤其是擊潰捻軍保境安民的政績,還受到咸豐皇帝的嘉獎。而且文也寫得好、字也寫得好,特別是對聯寫得更好,是當時名動華夏的對聯大家,民間流傳著不少跟他有關的對聯故事。

在清代著名的文言小說集,由黃軒祖著撰 的《遊樑瑣記·顧嘉蘅》中,稱其“自幼狂放不羈,豪於飲”,又稱其“性機敏,下筆如神,有名士風”。據說,其在少年京師及第時,狂喜之下口占一聯:“五百年來新甲第,三千里外舊家風”,其洋洋自得之態,其春秋筆法之意,暴露無遺。雖被其寄籍的湖北宜昌郡人“恨之”,並因此招惹是非,但該對聯還是風靡一時。

顧嘉蘅一生中最為出名的,也最為世人稱道的對聯,是書寫於南陽臥龍崗上武侯祠大殿內抱柱的楷書對聯,其聯曰:“心在朝廷,原無論先主後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陽南陽”。由於聯語深得中庸之道,熟諳和諧之髓,在稱讚諸葛亮忠君報國功名蓋世的同時,又抹平了河南和湖北對諸葛亮躬耕地之爭。

推薦:很嚴肅的文史知識:歷史上的四大“淫書”是指哪四部?

文/項蘇農

南陽和蘇州八杆子也打不著城市,為什麼有著天然的人文淵源?

(西施與范蠡)

【作者簡介】項蘇農,蘇州市人,現在蘇州從事律師工作。工作之餘愛看閒書,出差之機常逛街市,間或有所感,書詩文自娛。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佈】

出差河南南陽,發現蘇州和南陽,從地理位置來講,兩地相距近千公里,在史書的記載中,一個號稱座落在中原腹地,一個則最早被稱之為不入流的“荊蠻之地”,這兩個用俗話說八竿子也打不著城市,居然存在著天然的人文淵源。

這不單單是說歷史悠久,這兩個城市中的南陽,在戰國時代被稱為“宛”,同時期的蘇州被稱為“姑蘇”;也不是說系出同門,兩座城市在1986年同被立為國務院首批公佈的全國曆史文化名城之列,而是說這兩個城市至少各有兩位古人,巧合的是其中還有兩個人都姓範,不但深刻地影響著對方的城市,還共同深刻地影響著中國和海外的華人世界。

南陽和蘇州八杆子也打不著城市,為什麼有著天然的人文淵源?

(一)范蠡是河南南陽人

先說兩個姓範中的范蠡(lǐ)。說來也是好生慚愧,雖然生在蘇州,此後也始終長於斯成於斯,好歹也算土著一個。若不是此次在南陽遊覽知府衙門後,又順便參觀旁邊的據說是全國最大的府財神廟時,看到那個介紹供奉的財神是范蠡,還真不知道那個助越王勾踐臥薪嚐膽興越滅吳的范蠡,竟然是南陽人。

查《越絕書·越絕卷第六》載:“范蠡其始居楚也,生於宛橐,或伍戶之虛”,引文內所指的“宛”即今之南陽。由此可知,范蠡系南陽人應當是不錯的。維基百科說得更精準,說范蠡是春秋楚國宛地三戶邑(今河南南陽淅川縣大石橋鄉至寺灣鎮間)人。

此公很有意思,既是一個明白人又是一個聰明人。功成名就之後,據說是攜西施同泛五湖而去,廣為流傳的一句是“西施亡吳國後,復歸范蠡,同泛五湖而去”,文中的五湖就是今天的太湖。真是欣欣然、飄飄然、翩翩然,揮一揮手,只帶走心愛的美人。雖然今傳的《越絕書》卻並無這段記載,在其越絕卷第十四隻是說“范蠡恐懼,逃於五湖”,僅此八個字而己,把范蠡描寫的是如此狼狽不堪,雖然有損於範大夫形象,但這不影響“范蠡西施相攜扶,扁舟同泛歸五湖”的愛情傳奇。

這個范蠡據說還是看相的專家,其輔佐越王勾踐成功後,之所以決計和他分手,根據就是越王長相是長頸鳥嘴。《史記·越王勾踐世家》有文記載道“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故相書有口訣雲口象鳥嘴最難交。

南陽和蘇州八杆子也打不著城市,為什麼有著天然的人文淵源?

(范蠡雕塑)

蘇州的歷史中缺不了吳越春秋,自然也少不了吳王夫差、少不了美人西施,少不了越王勾踐,更少不了越國大夫范蠡。蘇州人是重感情的,至今仍有紀念范蠡的地名,一為蠡口,是其偕西施隱跡於此,後由此入五湖出發處,二為蠡墅,因其曾隱居在此,並在此寫就世界上第一部養魚著作《養魚經》而得名。

蘇州沿太湖一帶,有多個地名中含有蠡字,如吳江區震澤鎮的蠡澤村,相城區的蠡口和吳中區的蠡墅。其中值得玩味的是後兩個地方,這兩個范蠡的藏身地,卻分別位於姑蘇城外的一南一北,大有叫人產生摸不著南北之嘆,真是典型的狡兔三窟。無怪乎班固在《漢書·古今人表》中,將范蠡列為九等人的第三等——智人。所謂智人,有謀略有智慧之人之謂也,進則謀以為國,退則智以保身,從而避免了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悲慘下場。

南陽和蘇州八杆子也打不著城市,為什麼有著天然的人文淵源?

(范蠡雕塑)

范蠡又自號陶朱公,因為經商有道,家財“三聚三散”,故在民間被尊為“財神”。據說世界上唯有中國、主要是在漢民族中有供奉財神之習俗,流風所及,以至於有華人的地方就有財神廟,有財神廟就有財神菩薩,這也算是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吧。

我們的老祖宗很是務實,認為不但要創造財富,而且還要保護財富,因此對財神又作了進一步的細分,將其分為文財神和武財神,其中文主得財富,武主護財富。所以在南陽的府財神廟裡,雖然又叫“范蠡祠”,但也不能免俗,除了供奉文財神范蠡、比干外,還供奉了武財神關羽、趙公明。可以這麼說,淵源於范蠡為代表的財神,深深地影響著中華民族。

說到南陽,人們總是會想起諸葛亮,這也難怪,其《出師表》中一句“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實在是影響太大了。還有“文革”後期的中學語文課本中,收有一篇毛澤東的《中原我軍佔領南陽》的課文,也影響了一代人。

南陽和蘇州八杆子也打不著城市,為什麼有著天然的人文淵源?

(年畫:范蠡和西施)

(二)在南陽曆史上有一個叫顧嘉蘅的蘇州人

顧嘉蘅號湘波,亦稱相波,江蘇蘇州崑山人。清道光朝庚子科(1840年)二甲第五名進士。其有與宜都學者楊守敬等共同編寫的《荊州府志》行於世。

這個顧嘉蘅,很奇怪,在其家鄉蘇州,甚至是在其祖居地崑山,卻是聲名不彰。在蘇州包括在崑山本地的歷朝歷代名人錄裡地方誌中,最典型的譬如滄浪亭里人物止於清代的《五百名賢祠》,其中不見其事蹟有傳,現代出版的蘇州歷史名人錄之類的書裡也不見經傳。

但這個出生於清朝嘉慶末年年間的崑山人氏,但在南陽的歷史上卻名頭響亮,好生了得。官是做得風生水起,事是做得深得民望。其在有清道光、咸豐、同治三朝,先後五次出任南陽知府,前後為官曆時將近20年。最終不但成就為南陽曆史上非常著名的一個知府,還在中國官制史上,開創了一人一地屢為一職的任職之最。

南陽和蘇州八杆子也打不著城市,為什麼有著天然的人文淵源?

(顧嘉蘅)

還是這個顧嘉蘅,不但官做得好,其治下的南陽物阜民安,尤其是擊潰捻軍保境安民的政績,還受到咸豐皇帝的嘉獎。而且文也寫得好、字也寫得好,特別是對聯寫得更好,是當時名動華夏的對聯大家,民間流傳著不少跟他有關的對聯故事。

在清代著名的文言小說集,由黃軒祖著撰 的《遊樑瑣記·顧嘉蘅》中,稱其“自幼狂放不羈,豪於飲”,又稱其“性機敏,下筆如神,有名士風”。據說,其在少年京師及第時,狂喜之下口占一聯:“五百年來新甲第,三千里外舊家風”,其洋洋自得之態,其春秋筆法之意,暴露無遺。雖被其寄籍的湖北宜昌郡人“恨之”,並因此招惹是非,但該對聯還是風靡一時。

顧嘉蘅一生中最為出名的,也最為世人稱道的對聯,是書寫於南陽臥龍崗上武侯祠大殿內抱柱的楷書對聯,其聯曰:“心在朝廷,原無論先主後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陽南陽”。由於聯語深得中庸之道,熟諳和諧之髓,在稱讚諸葛亮忠君報國功名蓋世的同時,又抹平了河南和湖北對諸葛亮躬耕地之爭。

南陽和蘇州八杆子也打不著城市,為什麼有著天然的人文淵源?

(南陽武侯祠,這兩副對聯,是顧嘉蘅和胡耀邦書寫的)

故能在所有紀念諸葛亮浩如煙海的詩詞文章中,能另闢蹊徑別開生面的勝出。以至於1958年9月28日,時任中共中央委員、中國共青團中央第一書記的胡耀邦同志,興致勃勃地來到臥龍崗參觀,當其在武侯祠大殿停留時,見到此聯竟是十分喜愛,情不自禁之下,竟也口占一聯曰:“心在人民,原無論大事小事,利歸天下,何必爭多得少得”。

真是文如其人啊!同為官場中人,心有靈犀惺惺相惜,顧嘉蘅聯灑脫中不失圓滑,胡耀邦聯率性裡寓意質樸,雖是仿作倒也相映成趣。

(三)蘇州人范仲淹在南陽任鄧州知州

蘇州註定是和南陽有緣的,早在顧嘉蘅1847年即清朝道光二十七年,第一次為南陽知府之前的1045年即宋朝慶曆五年,其蘇州老鄉吳縣人氏范仲淹,因主持的“慶曆新政”失敗,“乃自請守鄧”,該年遂為鄧州知州。古之鄧州即今之鄧州市,這是一個縣級市,其地在現南陽市境內。

鄧州有一個當年范仲淹知守時創建的花洲書院,范仲淹就是在此應滕子京之囑,面對其送上的《洞庭秋晩圖》,以看圖作文的方式,揮筆寫下《岳陽樓記》。其中一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更是立意高遠思想深刻。

推薦:很嚴肅的文史知識:歷史上的四大“淫書”是指哪四部?

文/項蘇農

南陽和蘇州八杆子也打不著城市,為什麼有著天然的人文淵源?

(西施與范蠡)

【作者簡介】項蘇農,蘇州市人,現在蘇州從事律師工作。工作之餘愛看閒書,出差之機常逛街市,間或有所感,書詩文自娛。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佈】

出差河南南陽,發現蘇州和南陽,從地理位置來講,兩地相距近千公里,在史書的記載中,一個號稱座落在中原腹地,一個則最早被稱之為不入流的“荊蠻之地”,這兩個用俗話說八竿子也打不著城市,居然存在著天然的人文淵源。

這不單單是說歷史悠久,這兩個城市中的南陽,在戰國時代被稱為“宛”,同時期的蘇州被稱為“姑蘇”;也不是說系出同門,兩座城市在1986年同被立為國務院首批公佈的全國曆史文化名城之列,而是說這兩個城市至少各有兩位古人,巧合的是其中還有兩個人都姓範,不但深刻地影響著對方的城市,還共同深刻地影響著中國和海外的華人世界。

南陽和蘇州八杆子也打不著城市,為什麼有著天然的人文淵源?

(一)范蠡是河南南陽人

先說兩個姓範中的范蠡(lǐ)。說來也是好生慚愧,雖然生在蘇州,此後也始終長於斯成於斯,好歹也算土著一個。若不是此次在南陽遊覽知府衙門後,又順便參觀旁邊的據說是全國最大的府財神廟時,看到那個介紹供奉的財神是范蠡,還真不知道那個助越王勾踐臥薪嚐膽興越滅吳的范蠡,竟然是南陽人。

查《越絕書·越絕卷第六》載:“范蠡其始居楚也,生於宛橐,或伍戶之虛”,引文內所指的“宛”即今之南陽。由此可知,范蠡系南陽人應當是不錯的。維基百科說得更精準,說范蠡是春秋楚國宛地三戶邑(今河南南陽淅川縣大石橋鄉至寺灣鎮間)人。

此公很有意思,既是一個明白人又是一個聰明人。功成名就之後,據說是攜西施同泛五湖而去,廣為流傳的一句是“西施亡吳國後,復歸范蠡,同泛五湖而去”,文中的五湖就是今天的太湖。真是欣欣然、飄飄然、翩翩然,揮一揮手,只帶走心愛的美人。雖然今傳的《越絕書》卻並無這段記載,在其越絕卷第十四隻是說“范蠡恐懼,逃於五湖”,僅此八個字而己,把范蠡描寫的是如此狼狽不堪,雖然有損於範大夫形象,但這不影響“范蠡西施相攜扶,扁舟同泛歸五湖”的愛情傳奇。

這個范蠡據說還是看相的專家,其輔佐越王勾踐成功後,之所以決計和他分手,根據就是越王長相是長頸鳥嘴。《史記·越王勾踐世家》有文記載道“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故相書有口訣雲口象鳥嘴最難交。

南陽和蘇州八杆子也打不著城市,為什麼有著天然的人文淵源?

(范蠡雕塑)

蘇州的歷史中缺不了吳越春秋,自然也少不了吳王夫差、少不了美人西施,少不了越王勾踐,更少不了越國大夫范蠡。蘇州人是重感情的,至今仍有紀念范蠡的地名,一為蠡口,是其偕西施隱跡於此,後由此入五湖出發處,二為蠡墅,因其曾隱居在此,並在此寫就世界上第一部養魚著作《養魚經》而得名。

蘇州沿太湖一帶,有多個地名中含有蠡字,如吳江區震澤鎮的蠡澤村,相城區的蠡口和吳中區的蠡墅。其中值得玩味的是後兩個地方,這兩個范蠡的藏身地,卻分別位於姑蘇城外的一南一北,大有叫人產生摸不著南北之嘆,真是典型的狡兔三窟。無怪乎班固在《漢書·古今人表》中,將范蠡列為九等人的第三等——智人。所謂智人,有謀略有智慧之人之謂也,進則謀以為國,退則智以保身,從而避免了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悲慘下場。

南陽和蘇州八杆子也打不著城市,為什麼有著天然的人文淵源?

(范蠡雕塑)

范蠡又自號陶朱公,因為經商有道,家財“三聚三散”,故在民間被尊為“財神”。據說世界上唯有中國、主要是在漢民族中有供奉財神之習俗,流風所及,以至於有華人的地方就有財神廟,有財神廟就有財神菩薩,這也算是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吧。

我們的老祖宗很是務實,認為不但要創造財富,而且還要保護財富,因此對財神又作了進一步的細分,將其分為文財神和武財神,其中文主得財富,武主護財富。所以在南陽的府財神廟裡,雖然又叫“范蠡祠”,但也不能免俗,除了供奉文財神范蠡、比干外,還供奉了武財神關羽、趙公明。可以這麼說,淵源於范蠡為代表的財神,深深地影響著中華民族。

說到南陽,人們總是會想起諸葛亮,這也難怪,其《出師表》中一句“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實在是影響太大了。還有“文革”後期的中學語文課本中,收有一篇毛澤東的《中原我軍佔領南陽》的課文,也影響了一代人。

南陽和蘇州八杆子也打不著城市,為什麼有著天然的人文淵源?

(年畫:范蠡和西施)

(二)在南陽曆史上有一個叫顧嘉蘅的蘇州人

顧嘉蘅號湘波,亦稱相波,江蘇蘇州崑山人。清道光朝庚子科(1840年)二甲第五名進士。其有與宜都學者楊守敬等共同編寫的《荊州府志》行於世。

這個顧嘉蘅,很奇怪,在其家鄉蘇州,甚至是在其祖居地崑山,卻是聲名不彰。在蘇州包括在崑山本地的歷朝歷代名人錄裡地方誌中,最典型的譬如滄浪亭里人物止於清代的《五百名賢祠》,其中不見其事蹟有傳,現代出版的蘇州歷史名人錄之類的書裡也不見經傳。

但這個出生於清朝嘉慶末年年間的崑山人氏,但在南陽的歷史上卻名頭響亮,好生了得。官是做得風生水起,事是做得深得民望。其在有清道光、咸豐、同治三朝,先後五次出任南陽知府,前後為官曆時將近20年。最終不但成就為南陽曆史上非常著名的一個知府,還在中國官制史上,開創了一人一地屢為一職的任職之最。

南陽和蘇州八杆子也打不著城市,為什麼有著天然的人文淵源?

(顧嘉蘅)

還是這個顧嘉蘅,不但官做得好,其治下的南陽物阜民安,尤其是擊潰捻軍保境安民的政績,還受到咸豐皇帝的嘉獎。而且文也寫得好、字也寫得好,特別是對聯寫得更好,是當時名動華夏的對聯大家,民間流傳著不少跟他有關的對聯故事。

在清代著名的文言小說集,由黃軒祖著撰 的《遊樑瑣記·顧嘉蘅》中,稱其“自幼狂放不羈,豪於飲”,又稱其“性機敏,下筆如神,有名士風”。據說,其在少年京師及第時,狂喜之下口占一聯:“五百年來新甲第,三千里外舊家風”,其洋洋自得之態,其春秋筆法之意,暴露無遺。雖被其寄籍的湖北宜昌郡人“恨之”,並因此招惹是非,但該對聯還是風靡一時。

顧嘉蘅一生中最為出名的,也最為世人稱道的對聯,是書寫於南陽臥龍崗上武侯祠大殿內抱柱的楷書對聯,其聯曰:“心在朝廷,原無論先主後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陽南陽”。由於聯語深得中庸之道,熟諳和諧之髓,在稱讚諸葛亮忠君報國功名蓋世的同時,又抹平了河南和湖北對諸葛亮躬耕地之爭。

南陽和蘇州八杆子也打不著城市,為什麼有著天然的人文淵源?

(南陽武侯祠,這兩副對聯,是顧嘉蘅和胡耀邦書寫的)

故能在所有紀念諸葛亮浩如煙海的詩詞文章中,能另闢蹊徑別開生面的勝出。以至於1958年9月28日,時任中共中央委員、中國共青團中央第一書記的胡耀邦同志,興致勃勃地來到臥龍崗參觀,當其在武侯祠大殿停留時,見到此聯竟是十分喜愛,情不自禁之下,竟也口占一聯曰:“心在人民,原無論大事小事,利歸天下,何必爭多得少得”。

真是文如其人啊!同為官場中人,心有靈犀惺惺相惜,顧嘉蘅聯灑脫中不失圓滑,胡耀邦聯率性裡寓意質樸,雖是仿作倒也相映成趣。

(三)蘇州人范仲淹在南陽任鄧州知州

蘇州註定是和南陽有緣的,早在顧嘉蘅1847年即清朝道光二十七年,第一次為南陽知府之前的1045年即宋朝慶曆五年,其蘇州老鄉吳縣人氏范仲淹,因主持的“慶曆新政”失敗,“乃自請守鄧”,該年遂為鄧州知州。古之鄧州即今之鄧州市,這是一個縣級市,其地在現南陽市境內。

鄧州有一個當年范仲淹知守時創建的花洲書院,范仲淹就是在此應滕子京之囑,面對其送上的《洞庭秋晩圖》,以看圖作文的方式,揮筆寫下《岳陽樓記》。其中一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更是立意高遠思想深刻。

南陽和蘇州八杆子也打不著城市,為什麼有著天然的人文淵源?

(范仲淹)

只是這神來的點睛之筆,不知是范文正公靈光一現,妙手偶然得之,還是其在長期的有所惑、有所思、有所感、有所覺之下的頓悟。

想到範公此前一直參與“慶曆新政”,既要為新政的成功殫精竭慮,又要為防範政敵攻訐處心積慮,客觀上導致其在被稱為雕蟲小技的文章之事上不能分心。在此不妄揣測,範公只有在退居江湖身處逆境時,才能沉下氣來、靜下心來,也才能三省吾身、自我反思,於是鄧州成了他的心靈驛站,於是借滕子京之命題,發揮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憂患意識。

因此,應當感謝鄧州,沒有此地那有此文,沒有此文那有此嘆。鄧州,也只有鄧州,雖然在這鄧鄧渾渾之地,范文正公卻是異常明白和異常清醒,終於有機會一吐塊壘,直抒胸臆。

范仲淹除了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名句,還有“不為良相,即為良醫”的名言。其所指良醫,其實是有感於南陽名醫張仲景。

推薦:很嚴肅的文史知識:歷史上的四大“淫書”是指哪四部?

文/項蘇農

南陽和蘇州八杆子也打不著城市,為什麼有著天然的人文淵源?

(西施與范蠡)

【作者簡介】項蘇農,蘇州市人,現在蘇州從事律師工作。工作之餘愛看閒書,出差之機常逛街市,間或有所感,書詩文自娛。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佈】

出差河南南陽,發現蘇州和南陽,從地理位置來講,兩地相距近千公里,在史書的記載中,一個號稱座落在中原腹地,一個則最早被稱之為不入流的“荊蠻之地”,這兩個用俗話說八竿子也打不著城市,居然存在著天然的人文淵源。

這不單單是說歷史悠久,這兩個城市中的南陽,在戰國時代被稱為“宛”,同時期的蘇州被稱為“姑蘇”;也不是說系出同門,兩座城市在1986年同被立為國務院首批公佈的全國曆史文化名城之列,而是說這兩個城市至少各有兩位古人,巧合的是其中還有兩個人都姓範,不但深刻地影響著對方的城市,還共同深刻地影響著中國和海外的華人世界。

南陽和蘇州八杆子也打不著城市,為什麼有著天然的人文淵源?

(一)范蠡是河南南陽人

先說兩個姓範中的范蠡(lǐ)。說來也是好生慚愧,雖然生在蘇州,此後也始終長於斯成於斯,好歹也算土著一個。若不是此次在南陽遊覽知府衙門後,又順便參觀旁邊的據說是全國最大的府財神廟時,看到那個介紹供奉的財神是范蠡,還真不知道那個助越王勾踐臥薪嚐膽興越滅吳的范蠡,竟然是南陽人。

查《越絕書·越絕卷第六》載:“范蠡其始居楚也,生於宛橐,或伍戶之虛”,引文內所指的“宛”即今之南陽。由此可知,范蠡系南陽人應當是不錯的。維基百科說得更精準,說范蠡是春秋楚國宛地三戶邑(今河南南陽淅川縣大石橋鄉至寺灣鎮間)人。

此公很有意思,既是一個明白人又是一個聰明人。功成名就之後,據說是攜西施同泛五湖而去,廣為流傳的一句是“西施亡吳國後,復歸范蠡,同泛五湖而去”,文中的五湖就是今天的太湖。真是欣欣然、飄飄然、翩翩然,揮一揮手,只帶走心愛的美人。雖然今傳的《越絕書》卻並無這段記載,在其越絕卷第十四隻是說“范蠡恐懼,逃於五湖”,僅此八個字而己,把范蠡描寫的是如此狼狽不堪,雖然有損於範大夫形象,但這不影響“范蠡西施相攜扶,扁舟同泛歸五湖”的愛情傳奇。

這個范蠡據說還是看相的專家,其輔佐越王勾踐成功後,之所以決計和他分手,根據就是越王長相是長頸鳥嘴。《史記·越王勾踐世家》有文記載道“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故相書有口訣雲口象鳥嘴最難交。

南陽和蘇州八杆子也打不著城市,為什麼有著天然的人文淵源?

(范蠡雕塑)

蘇州的歷史中缺不了吳越春秋,自然也少不了吳王夫差、少不了美人西施,少不了越王勾踐,更少不了越國大夫范蠡。蘇州人是重感情的,至今仍有紀念范蠡的地名,一為蠡口,是其偕西施隱跡於此,後由此入五湖出發處,二為蠡墅,因其曾隱居在此,並在此寫就世界上第一部養魚著作《養魚經》而得名。

蘇州沿太湖一帶,有多個地名中含有蠡字,如吳江區震澤鎮的蠡澤村,相城區的蠡口和吳中區的蠡墅。其中值得玩味的是後兩個地方,這兩個范蠡的藏身地,卻分別位於姑蘇城外的一南一北,大有叫人產生摸不著南北之嘆,真是典型的狡兔三窟。無怪乎班固在《漢書·古今人表》中,將范蠡列為九等人的第三等——智人。所謂智人,有謀略有智慧之人之謂也,進則謀以為國,退則智以保身,從而避免了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悲慘下場。

南陽和蘇州八杆子也打不著城市,為什麼有著天然的人文淵源?

(范蠡雕塑)

范蠡又自號陶朱公,因為經商有道,家財“三聚三散”,故在民間被尊為“財神”。據說世界上唯有中國、主要是在漢民族中有供奉財神之習俗,流風所及,以至於有華人的地方就有財神廟,有財神廟就有財神菩薩,這也算是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吧。

我們的老祖宗很是務實,認為不但要創造財富,而且還要保護財富,因此對財神又作了進一步的細分,將其分為文財神和武財神,其中文主得財富,武主護財富。所以在南陽的府財神廟裡,雖然又叫“范蠡祠”,但也不能免俗,除了供奉文財神范蠡、比干外,還供奉了武財神關羽、趙公明。可以這麼說,淵源於范蠡為代表的財神,深深地影響著中華民族。

說到南陽,人們總是會想起諸葛亮,這也難怪,其《出師表》中一句“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實在是影響太大了。還有“文革”後期的中學語文課本中,收有一篇毛澤東的《中原我軍佔領南陽》的課文,也影響了一代人。

南陽和蘇州八杆子也打不著城市,為什麼有著天然的人文淵源?

(年畫:范蠡和西施)

(二)在南陽曆史上有一個叫顧嘉蘅的蘇州人

顧嘉蘅號湘波,亦稱相波,江蘇蘇州崑山人。清道光朝庚子科(1840年)二甲第五名進士。其有與宜都學者楊守敬等共同編寫的《荊州府志》行於世。

這個顧嘉蘅,很奇怪,在其家鄉蘇州,甚至是在其祖居地崑山,卻是聲名不彰。在蘇州包括在崑山本地的歷朝歷代名人錄裡地方誌中,最典型的譬如滄浪亭里人物止於清代的《五百名賢祠》,其中不見其事蹟有傳,現代出版的蘇州歷史名人錄之類的書裡也不見經傳。

但這個出生於清朝嘉慶末年年間的崑山人氏,但在南陽的歷史上卻名頭響亮,好生了得。官是做得風生水起,事是做得深得民望。其在有清道光、咸豐、同治三朝,先後五次出任南陽知府,前後為官曆時將近20年。最終不但成就為南陽曆史上非常著名的一個知府,還在中國官制史上,開創了一人一地屢為一職的任職之最。

南陽和蘇州八杆子也打不著城市,為什麼有著天然的人文淵源?

(顧嘉蘅)

還是這個顧嘉蘅,不但官做得好,其治下的南陽物阜民安,尤其是擊潰捻軍保境安民的政績,還受到咸豐皇帝的嘉獎。而且文也寫得好、字也寫得好,特別是對聯寫得更好,是當時名動華夏的對聯大家,民間流傳著不少跟他有關的對聯故事。

在清代著名的文言小說集,由黃軒祖著撰 的《遊樑瑣記·顧嘉蘅》中,稱其“自幼狂放不羈,豪於飲”,又稱其“性機敏,下筆如神,有名士風”。據說,其在少年京師及第時,狂喜之下口占一聯:“五百年來新甲第,三千里外舊家風”,其洋洋自得之態,其春秋筆法之意,暴露無遺。雖被其寄籍的湖北宜昌郡人“恨之”,並因此招惹是非,但該對聯還是風靡一時。

顧嘉蘅一生中最為出名的,也最為世人稱道的對聯,是書寫於南陽臥龍崗上武侯祠大殿內抱柱的楷書對聯,其聯曰:“心在朝廷,原無論先主後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陽南陽”。由於聯語深得中庸之道,熟諳和諧之髓,在稱讚諸葛亮忠君報國功名蓋世的同時,又抹平了河南和湖北對諸葛亮躬耕地之爭。

南陽和蘇州八杆子也打不著城市,為什麼有著天然的人文淵源?

(南陽武侯祠,這兩副對聯,是顧嘉蘅和胡耀邦書寫的)

故能在所有紀念諸葛亮浩如煙海的詩詞文章中,能另闢蹊徑別開生面的勝出。以至於1958年9月28日,時任中共中央委員、中國共青團中央第一書記的胡耀邦同志,興致勃勃地來到臥龍崗參觀,當其在武侯祠大殿停留時,見到此聯竟是十分喜愛,情不自禁之下,竟也口占一聯曰:“心在人民,原無論大事小事,利歸天下,何必爭多得少得”。

真是文如其人啊!同為官場中人,心有靈犀惺惺相惜,顧嘉蘅聯灑脫中不失圓滑,胡耀邦聯率性裡寓意質樸,雖是仿作倒也相映成趣。

(三)蘇州人范仲淹在南陽任鄧州知州

蘇州註定是和南陽有緣的,早在顧嘉蘅1847年即清朝道光二十七年,第一次為南陽知府之前的1045年即宋朝慶曆五年,其蘇州老鄉吳縣人氏范仲淹,因主持的“慶曆新政”失敗,“乃自請守鄧”,該年遂為鄧州知州。古之鄧州即今之鄧州市,這是一個縣級市,其地在現南陽市境內。

鄧州有一個當年范仲淹知守時創建的花洲書院,范仲淹就是在此應滕子京之囑,面對其送上的《洞庭秋晩圖》,以看圖作文的方式,揮筆寫下《岳陽樓記》。其中一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更是立意高遠思想深刻。

南陽和蘇州八杆子也打不著城市,為什麼有著天然的人文淵源?

(范仲淹)

只是這神來的點睛之筆,不知是范文正公靈光一現,妙手偶然得之,還是其在長期的有所惑、有所思、有所感、有所覺之下的頓悟。

想到範公此前一直參與“慶曆新政”,既要為新政的成功殫精竭慮,又要為防範政敵攻訐處心積慮,客觀上導致其在被稱為雕蟲小技的文章之事上不能分心。在此不妄揣測,範公只有在退居江湖身處逆境時,才能沉下氣來、靜下心來,也才能三省吾身、自我反思,於是鄧州成了他的心靈驛站,於是借滕子京之命題,發揮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憂患意識。

因此,應當感謝鄧州,沒有此地那有此文,沒有此文那有此嘆。鄧州,也只有鄧州,雖然在這鄧鄧渾渾之地,范文正公卻是異常明白和異常清醒,終於有機會一吐塊壘,直抒胸臆。

范仲淹除了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名句,還有“不為良相,即為良醫”的名言。其所指良醫,其實是有感於南陽名醫張仲景。

南陽和蘇州八杆子也打不著城市,為什麼有著天然的人文淵源?

(范仲淹)

(四)漢代南陽張仲景與清代名醫蘇州人葉天士的隔世交集

繼范蠡之後,南陽又出了一個名叫張仲景的人物,該人同樣的深刻影響了一個名叫葉天士的蘇州人。這個張仲景好生了得,在 漢朝漢靈帝時,因被舉為南陽郡的孝廉,並因之出任長沙太守。這人每天在衙門的大堂上辦完公事後,繼續坐在大堂上為有病的百姓免費看病。後人為了紀念張仲景,就把坐在藥鋪裡給人看病的大夫尊稱為“坐堂醫生” ,而把遊走江湖的大夫則稱之為“走方郎中”。愛屋及烏,那些賣藥的藥鋪也冠之以“堂”為字號,例如北京的“同仁堂”,我們蘇州的“沐泰山堂”、“王鴻翥堂” 即是。

張仲景所著的《傷寒雜病論》一書,是中醫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藥具備的經典,一直是學習中醫必讀的著作,被後世稱為“方書之祖”,其人也被後世醫學者尊奉為“醫聖”。他所確立“辨證論治”的原則,一直是中醫的理論精髓和不二法門,並在其醫道基礎上,形成了中醫中的“傷寒學派”。

推薦:很嚴肅的文史知識:歷史上的四大“淫書”是指哪四部?

文/項蘇農

南陽和蘇州八杆子也打不著城市,為什麼有著天然的人文淵源?

(西施與范蠡)

【作者簡介】項蘇農,蘇州市人,現在蘇州從事律師工作。工作之餘愛看閒書,出差之機常逛街市,間或有所感,書詩文自娛。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佈】

出差河南南陽,發現蘇州和南陽,從地理位置來講,兩地相距近千公里,在史書的記載中,一個號稱座落在中原腹地,一個則最早被稱之為不入流的“荊蠻之地”,這兩個用俗話說八竿子也打不著城市,居然存在著天然的人文淵源。

這不單單是說歷史悠久,這兩個城市中的南陽,在戰國時代被稱為“宛”,同時期的蘇州被稱為“姑蘇”;也不是說系出同門,兩座城市在1986年同被立為國務院首批公佈的全國曆史文化名城之列,而是說這兩個城市至少各有兩位古人,巧合的是其中還有兩個人都姓範,不但深刻地影響著對方的城市,還共同深刻地影響著中國和海外的華人世界。

南陽和蘇州八杆子也打不著城市,為什麼有著天然的人文淵源?

(一)范蠡是河南南陽人

先說兩個姓範中的范蠡(lǐ)。說來也是好生慚愧,雖然生在蘇州,此後也始終長於斯成於斯,好歹也算土著一個。若不是此次在南陽遊覽知府衙門後,又順便參觀旁邊的據說是全國最大的府財神廟時,看到那個介紹供奉的財神是范蠡,還真不知道那個助越王勾踐臥薪嚐膽興越滅吳的范蠡,竟然是南陽人。

查《越絕書·越絕卷第六》載:“范蠡其始居楚也,生於宛橐,或伍戶之虛”,引文內所指的“宛”即今之南陽。由此可知,范蠡系南陽人應當是不錯的。維基百科說得更精準,說范蠡是春秋楚國宛地三戶邑(今河南南陽淅川縣大石橋鄉至寺灣鎮間)人。

此公很有意思,既是一個明白人又是一個聰明人。功成名就之後,據說是攜西施同泛五湖而去,廣為流傳的一句是“西施亡吳國後,復歸范蠡,同泛五湖而去”,文中的五湖就是今天的太湖。真是欣欣然、飄飄然、翩翩然,揮一揮手,只帶走心愛的美人。雖然今傳的《越絕書》卻並無這段記載,在其越絕卷第十四隻是說“范蠡恐懼,逃於五湖”,僅此八個字而己,把范蠡描寫的是如此狼狽不堪,雖然有損於範大夫形象,但這不影響“范蠡西施相攜扶,扁舟同泛歸五湖”的愛情傳奇。

這個范蠡據說還是看相的專家,其輔佐越王勾踐成功後,之所以決計和他分手,根據就是越王長相是長頸鳥嘴。《史記·越王勾踐世家》有文記載道“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故相書有口訣雲口象鳥嘴最難交。

南陽和蘇州八杆子也打不著城市,為什麼有著天然的人文淵源?

(范蠡雕塑)

蘇州的歷史中缺不了吳越春秋,自然也少不了吳王夫差、少不了美人西施,少不了越王勾踐,更少不了越國大夫范蠡。蘇州人是重感情的,至今仍有紀念范蠡的地名,一為蠡口,是其偕西施隱跡於此,後由此入五湖出發處,二為蠡墅,因其曾隱居在此,並在此寫就世界上第一部養魚著作《養魚經》而得名。

蘇州沿太湖一帶,有多個地名中含有蠡字,如吳江區震澤鎮的蠡澤村,相城區的蠡口和吳中區的蠡墅。其中值得玩味的是後兩個地方,這兩個范蠡的藏身地,卻分別位於姑蘇城外的一南一北,大有叫人產生摸不著南北之嘆,真是典型的狡兔三窟。無怪乎班固在《漢書·古今人表》中,將范蠡列為九等人的第三等——智人。所謂智人,有謀略有智慧之人之謂也,進則謀以為國,退則智以保身,從而避免了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悲慘下場。

南陽和蘇州八杆子也打不著城市,為什麼有著天然的人文淵源?

(范蠡雕塑)

范蠡又自號陶朱公,因為經商有道,家財“三聚三散”,故在民間被尊為“財神”。據說世界上唯有中國、主要是在漢民族中有供奉財神之習俗,流風所及,以至於有華人的地方就有財神廟,有財神廟就有財神菩薩,這也算是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吧。

我們的老祖宗很是務實,認為不但要創造財富,而且還要保護財富,因此對財神又作了進一步的細分,將其分為文財神和武財神,其中文主得財富,武主護財富。所以在南陽的府財神廟裡,雖然又叫“范蠡祠”,但也不能免俗,除了供奉文財神范蠡、比干外,還供奉了武財神關羽、趙公明。可以這麼說,淵源於范蠡為代表的財神,深深地影響著中華民族。

說到南陽,人們總是會想起諸葛亮,這也難怪,其《出師表》中一句“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實在是影響太大了。還有“文革”後期的中學語文課本中,收有一篇毛澤東的《中原我軍佔領南陽》的課文,也影響了一代人。

南陽和蘇州八杆子也打不著城市,為什麼有著天然的人文淵源?

(年畫:范蠡和西施)

(二)在南陽曆史上有一個叫顧嘉蘅的蘇州人

顧嘉蘅號湘波,亦稱相波,江蘇蘇州崑山人。清道光朝庚子科(1840年)二甲第五名進士。其有與宜都學者楊守敬等共同編寫的《荊州府志》行於世。

這個顧嘉蘅,很奇怪,在其家鄉蘇州,甚至是在其祖居地崑山,卻是聲名不彰。在蘇州包括在崑山本地的歷朝歷代名人錄裡地方誌中,最典型的譬如滄浪亭里人物止於清代的《五百名賢祠》,其中不見其事蹟有傳,現代出版的蘇州歷史名人錄之類的書裡也不見經傳。

但這個出生於清朝嘉慶末年年間的崑山人氏,但在南陽的歷史上卻名頭響亮,好生了得。官是做得風生水起,事是做得深得民望。其在有清道光、咸豐、同治三朝,先後五次出任南陽知府,前後為官曆時將近20年。最終不但成就為南陽曆史上非常著名的一個知府,還在中國官制史上,開創了一人一地屢為一職的任職之最。

南陽和蘇州八杆子也打不著城市,為什麼有著天然的人文淵源?

(顧嘉蘅)

還是這個顧嘉蘅,不但官做得好,其治下的南陽物阜民安,尤其是擊潰捻軍保境安民的政績,還受到咸豐皇帝的嘉獎。而且文也寫得好、字也寫得好,特別是對聯寫得更好,是當時名動華夏的對聯大家,民間流傳著不少跟他有關的對聯故事。

在清代著名的文言小說集,由黃軒祖著撰 的《遊樑瑣記·顧嘉蘅》中,稱其“自幼狂放不羈,豪於飲”,又稱其“性機敏,下筆如神,有名士風”。據說,其在少年京師及第時,狂喜之下口占一聯:“五百年來新甲第,三千里外舊家風”,其洋洋自得之態,其春秋筆法之意,暴露無遺。雖被其寄籍的湖北宜昌郡人“恨之”,並因此招惹是非,但該對聯還是風靡一時。

顧嘉蘅一生中最為出名的,也最為世人稱道的對聯,是書寫於南陽臥龍崗上武侯祠大殿內抱柱的楷書對聯,其聯曰:“心在朝廷,原無論先主後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陽南陽”。由於聯語深得中庸之道,熟諳和諧之髓,在稱讚諸葛亮忠君報國功名蓋世的同時,又抹平了河南和湖北對諸葛亮躬耕地之爭。

南陽和蘇州八杆子也打不著城市,為什麼有著天然的人文淵源?

(南陽武侯祠,這兩副對聯,是顧嘉蘅和胡耀邦書寫的)

故能在所有紀念諸葛亮浩如煙海的詩詞文章中,能另闢蹊徑別開生面的勝出。以至於1958年9月28日,時任中共中央委員、中國共青團中央第一書記的胡耀邦同志,興致勃勃地來到臥龍崗參觀,當其在武侯祠大殿停留時,見到此聯竟是十分喜愛,情不自禁之下,竟也口占一聯曰:“心在人民,原無論大事小事,利歸天下,何必爭多得少得”。

真是文如其人啊!同為官場中人,心有靈犀惺惺相惜,顧嘉蘅聯灑脫中不失圓滑,胡耀邦聯率性裡寓意質樸,雖是仿作倒也相映成趣。

(三)蘇州人范仲淹在南陽任鄧州知州

蘇州註定是和南陽有緣的,早在顧嘉蘅1847年即清朝道光二十七年,第一次為南陽知府之前的1045年即宋朝慶曆五年,其蘇州老鄉吳縣人氏范仲淹,因主持的“慶曆新政”失敗,“乃自請守鄧”,該年遂為鄧州知州。古之鄧州即今之鄧州市,這是一個縣級市,其地在現南陽市境內。

鄧州有一個當年范仲淹知守時創建的花洲書院,范仲淹就是在此應滕子京之囑,面對其送上的《洞庭秋晩圖》,以看圖作文的方式,揮筆寫下《岳陽樓記》。其中一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更是立意高遠思想深刻。

南陽和蘇州八杆子也打不著城市,為什麼有著天然的人文淵源?

(范仲淹)

只是這神來的點睛之筆,不知是范文正公靈光一現,妙手偶然得之,還是其在長期的有所惑、有所思、有所感、有所覺之下的頓悟。

想到範公此前一直參與“慶曆新政”,既要為新政的成功殫精竭慮,又要為防範政敵攻訐處心積慮,客觀上導致其在被稱為雕蟲小技的文章之事上不能分心。在此不妄揣測,範公只有在退居江湖身處逆境時,才能沉下氣來、靜下心來,也才能三省吾身、自我反思,於是鄧州成了他的心靈驛站,於是借滕子京之命題,發揮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憂患意識。

因此,應當感謝鄧州,沒有此地那有此文,沒有此文那有此嘆。鄧州,也只有鄧州,雖然在這鄧鄧渾渾之地,范文正公卻是異常明白和異常清醒,終於有機會一吐塊壘,直抒胸臆。

范仲淹除了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名句,還有“不為良相,即為良醫”的名言。其所指良醫,其實是有感於南陽名醫張仲景。

南陽和蘇州八杆子也打不著城市,為什麼有著天然的人文淵源?

(范仲淹)

(四)漢代南陽張仲景與清代名醫蘇州人葉天士的隔世交集

繼范蠡之後,南陽又出了一個名叫張仲景的人物,該人同樣的深刻影響了一個名叫葉天士的蘇州人。這個張仲景好生了得,在 漢朝漢靈帝時,因被舉為南陽郡的孝廉,並因之出任長沙太守。這人每天在衙門的大堂上辦完公事後,繼續坐在大堂上為有病的百姓免費看病。後人為了紀念張仲景,就把坐在藥鋪裡給人看病的大夫尊稱為“坐堂醫生” ,而把遊走江湖的大夫則稱之為“走方郎中”。愛屋及烏,那些賣藥的藥鋪也冠之以“堂”為字號,例如北京的“同仁堂”,我們蘇州的“沐泰山堂”、“王鴻翥堂” 即是。

張仲景所著的《傷寒雜病論》一書,是中醫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藥具備的經典,一直是學習中醫必讀的著作,被後世稱為“方書之祖”,其人也被後世醫學者尊奉為“醫聖”。他所確立“辨證論治”的原則,一直是中醫的理論精髓和不二法門,並在其醫道基礎上,形成了中醫中的“傷寒學派”。

南陽和蘇州八杆子也打不著城市,為什麼有著天然的人文淵源?

(張仲景)

葉天士名桂,號香巖,別號南陽先生,清代名醫,四大溫病學家之一,且是吳門醫派典型的代表人物。蘇州城西的西葉家弄,據說就是因葉天士居住於此而得名。

值得注意的是葉天士的別號。因為別號不同於姓名,要受姓氏、輩分的限制,而是由使用者本人所起的,往往以住地和志趣等為自己取號。從其自號“南陽先生”中,不難看出其在仰慕先進南陽張仲景先生的同時,心中不免以今日“醫聖”自許,有“仲景再世”自詡。就其取得的中醫學成就而言,他其實是有這個資格的,一部《溫熱論》足以確立了葉天士在溫病學派的學術地位

為什麼這麼說呢?張仲景的經方畢竟是產生於、也適用於中原地區,這就如同《晏子春秋·雜下之十》:“嬰聞之: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所說的一樣,“傷寒學派”也是“水土異也”,自有其地域性的限制。

推薦:很嚴肅的文史知識:歷史上的四大“淫書”是指哪四部?

文/項蘇農

南陽和蘇州八杆子也打不著城市,為什麼有著天然的人文淵源?

(西施與范蠡)

【作者簡介】項蘇農,蘇州市人,現在蘇州從事律師工作。工作之餘愛看閒書,出差之機常逛街市,間或有所感,書詩文自娛。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佈】

出差河南南陽,發現蘇州和南陽,從地理位置來講,兩地相距近千公里,在史書的記載中,一個號稱座落在中原腹地,一個則最早被稱之為不入流的“荊蠻之地”,這兩個用俗話說八竿子也打不著城市,居然存在著天然的人文淵源。

這不單單是說歷史悠久,這兩個城市中的南陽,在戰國時代被稱為“宛”,同時期的蘇州被稱為“姑蘇”;也不是說系出同門,兩座城市在1986年同被立為國務院首批公佈的全國曆史文化名城之列,而是說這兩個城市至少各有兩位古人,巧合的是其中還有兩個人都姓範,不但深刻地影響著對方的城市,還共同深刻地影響著中國和海外的華人世界。

南陽和蘇州八杆子也打不著城市,為什麼有著天然的人文淵源?

(一)范蠡是河南南陽人

先說兩個姓範中的范蠡(lǐ)。說來也是好生慚愧,雖然生在蘇州,此後也始終長於斯成於斯,好歹也算土著一個。若不是此次在南陽遊覽知府衙門後,又順便參觀旁邊的據說是全國最大的府財神廟時,看到那個介紹供奉的財神是范蠡,還真不知道那個助越王勾踐臥薪嚐膽興越滅吳的范蠡,竟然是南陽人。

查《越絕書·越絕卷第六》載:“范蠡其始居楚也,生於宛橐,或伍戶之虛”,引文內所指的“宛”即今之南陽。由此可知,范蠡系南陽人應當是不錯的。維基百科說得更精準,說范蠡是春秋楚國宛地三戶邑(今河南南陽淅川縣大石橋鄉至寺灣鎮間)人。

此公很有意思,既是一個明白人又是一個聰明人。功成名就之後,據說是攜西施同泛五湖而去,廣為流傳的一句是“西施亡吳國後,復歸范蠡,同泛五湖而去”,文中的五湖就是今天的太湖。真是欣欣然、飄飄然、翩翩然,揮一揮手,只帶走心愛的美人。雖然今傳的《越絕書》卻並無這段記載,在其越絕卷第十四隻是說“范蠡恐懼,逃於五湖”,僅此八個字而己,把范蠡描寫的是如此狼狽不堪,雖然有損於範大夫形象,但這不影響“范蠡西施相攜扶,扁舟同泛歸五湖”的愛情傳奇。

這個范蠡據說還是看相的專家,其輔佐越王勾踐成功後,之所以決計和他分手,根據就是越王長相是長頸鳥嘴。《史記·越王勾踐世家》有文記載道“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故相書有口訣雲口象鳥嘴最難交。

南陽和蘇州八杆子也打不著城市,為什麼有著天然的人文淵源?

(范蠡雕塑)

蘇州的歷史中缺不了吳越春秋,自然也少不了吳王夫差、少不了美人西施,少不了越王勾踐,更少不了越國大夫范蠡。蘇州人是重感情的,至今仍有紀念范蠡的地名,一為蠡口,是其偕西施隱跡於此,後由此入五湖出發處,二為蠡墅,因其曾隱居在此,並在此寫就世界上第一部養魚著作《養魚經》而得名。

蘇州沿太湖一帶,有多個地名中含有蠡字,如吳江區震澤鎮的蠡澤村,相城區的蠡口和吳中區的蠡墅。其中值得玩味的是後兩個地方,這兩個范蠡的藏身地,卻分別位於姑蘇城外的一南一北,大有叫人產生摸不著南北之嘆,真是典型的狡兔三窟。無怪乎班固在《漢書·古今人表》中,將范蠡列為九等人的第三等——智人。所謂智人,有謀略有智慧之人之謂也,進則謀以為國,退則智以保身,從而避免了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悲慘下場。

南陽和蘇州八杆子也打不著城市,為什麼有著天然的人文淵源?

(范蠡雕塑)

范蠡又自號陶朱公,因為經商有道,家財“三聚三散”,故在民間被尊為“財神”。據說世界上唯有中國、主要是在漢民族中有供奉財神之習俗,流風所及,以至於有華人的地方就有財神廟,有財神廟就有財神菩薩,這也算是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吧。

我們的老祖宗很是務實,認為不但要創造財富,而且還要保護財富,因此對財神又作了進一步的細分,將其分為文財神和武財神,其中文主得財富,武主護財富。所以在南陽的府財神廟裡,雖然又叫“范蠡祠”,但也不能免俗,除了供奉文財神范蠡、比干外,還供奉了武財神關羽、趙公明。可以這麼說,淵源於范蠡為代表的財神,深深地影響著中華民族。

說到南陽,人們總是會想起諸葛亮,這也難怪,其《出師表》中一句“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實在是影響太大了。還有“文革”後期的中學語文課本中,收有一篇毛澤東的《中原我軍佔領南陽》的課文,也影響了一代人。

南陽和蘇州八杆子也打不著城市,為什麼有著天然的人文淵源?

(年畫:范蠡和西施)

(二)在南陽曆史上有一個叫顧嘉蘅的蘇州人

顧嘉蘅號湘波,亦稱相波,江蘇蘇州崑山人。清道光朝庚子科(1840年)二甲第五名進士。其有與宜都學者楊守敬等共同編寫的《荊州府志》行於世。

這個顧嘉蘅,很奇怪,在其家鄉蘇州,甚至是在其祖居地崑山,卻是聲名不彰。在蘇州包括在崑山本地的歷朝歷代名人錄裡地方誌中,最典型的譬如滄浪亭里人物止於清代的《五百名賢祠》,其中不見其事蹟有傳,現代出版的蘇州歷史名人錄之類的書裡也不見經傳。

但這個出生於清朝嘉慶末年年間的崑山人氏,但在南陽的歷史上卻名頭響亮,好生了得。官是做得風生水起,事是做得深得民望。其在有清道光、咸豐、同治三朝,先後五次出任南陽知府,前後為官曆時將近20年。最終不但成就為南陽曆史上非常著名的一個知府,還在中國官制史上,開創了一人一地屢為一職的任職之最。

南陽和蘇州八杆子也打不著城市,為什麼有著天然的人文淵源?

(顧嘉蘅)

還是這個顧嘉蘅,不但官做得好,其治下的南陽物阜民安,尤其是擊潰捻軍保境安民的政績,還受到咸豐皇帝的嘉獎。而且文也寫得好、字也寫得好,特別是對聯寫得更好,是當時名動華夏的對聯大家,民間流傳著不少跟他有關的對聯故事。

在清代著名的文言小說集,由黃軒祖著撰 的《遊樑瑣記·顧嘉蘅》中,稱其“自幼狂放不羈,豪於飲”,又稱其“性機敏,下筆如神,有名士風”。據說,其在少年京師及第時,狂喜之下口占一聯:“五百年來新甲第,三千里外舊家風”,其洋洋自得之態,其春秋筆法之意,暴露無遺。雖被其寄籍的湖北宜昌郡人“恨之”,並因此招惹是非,但該對聯還是風靡一時。

顧嘉蘅一生中最為出名的,也最為世人稱道的對聯,是書寫於南陽臥龍崗上武侯祠大殿內抱柱的楷書對聯,其聯曰:“心在朝廷,原無論先主後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陽南陽”。由於聯語深得中庸之道,熟諳和諧之髓,在稱讚諸葛亮忠君報國功名蓋世的同時,又抹平了河南和湖北對諸葛亮躬耕地之爭。

南陽和蘇州八杆子也打不著城市,為什麼有著天然的人文淵源?

(南陽武侯祠,這兩副對聯,是顧嘉蘅和胡耀邦書寫的)

故能在所有紀念諸葛亮浩如煙海的詩詞文章中,能另闢蹊徑別開生面的勝出。以至於1958年9月28日,時任中共中央委員、中國共青團中央第一書記的胡耀邦同志,興致勃勃地來到臥龍崗參觀,當其在武侯祠大殿停留時,見到此聯竟是十分喜愛,情不自禁之下,竟也口占一聯曰:“心在人民,原無論大事小事,利歸天下,何必爭多得少得”。

真是文如其人啊!同為官場中人,心有靈犀惺惺相惜,顧嘉蘅聯灑脫中不失圓滑,胡耀邦聯率性裡寓意質樸,雖是仿作倒也相映成趣。

(三)蘇州人范仲淹在南陽任鄧州知州

蘇州註定是和南陽有緣的,早在顧嘉蘅1847年即清朝道光二十七年,第一次為南陽知府之前的1045年即宋朝慶曆五年,其蘇州老鄉吳縣人氏范仲淹,因主持的“慶曆新政”失敗,“乃自請守鄧”,該年遂為鄧州知州。古之鄧州即今之鄧州市,這是一個縣級市,其地在現南陽市境內。

鄧州有一個當年范仲淹知守時創建的花洲書院,范仲淹就是在此應滕子京之囑,面對其送上的《洞庭秋晩圖》,以看圖作文的方式,揮筆寫下《岳陽樓記》。其中一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更是立意高遠思想深刻。

南陽和蘇州八杆子也打不著城市,為什麼有著天然的人文淵源?

(范仲淹)

只是這神來的點睛之筆,不知是范文正公靈光一現,妙手偶然得之,還是其在長期的有所惑、有所思、有所感、有所覺之下的頓悟。

想到範公此前一直參與“慶曆新政”,既要為新政的成功殫精竭慮,又要為防範政敵攻訐處心積慮,客觀上導致其在被稱為雕蟲小技的文章之事上不能分心。在此不妄揣測,範公只有在退居江湖身處逆境時,才能沉下氣來、靜下心來,也才能三省吾身、自我反思,於是鄧州成了他的心靈驛站,於是借滕子京之命題,發揮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憂患意識。

因此,應當感謝鄧州,沒有此地那有此文,沒有此文那有此嘆。鄧州,也只有鄧州,雖然在這鄧鄧渾渾之地,范文正公卻是異常明白和異常清醒,終於有機會一吐塊壘,直抒胸臆。

范仲淹除了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名句,還有“不為良相,即為良醫”的名言。其所指良醫,其實是有感於南陽名醫張仲景。

南陽和蘇州八杆子也打不著城市,為什麼有著天然的人文淵源?

(范仲淹)

(四)漢代南陽張仲景與清代名醫蘇州人葉天士的隔世交集

繼范蠡之後,南陽又出了一個名叫張仲景的人物,該人同樣的深刻影響了一個名叫葉天士的蘇州人。這個張仲景好生了得,在 漢朝漢靈帝時,因被舉為南陽郡的孝廉,並因之出任長沙太守。這人每天在衙門的大堂上辦完公事後,繼續坐在大堂上為有病的百姓免費看病。後人為了紀念張仲景,就把坐在藥鋪裡給人看病的大夫尊稱為“坐堂醫生” ,而把遊走江湖的大夫則稱之為“走方郎中”。愛屋及烏,那些賣藥的藥鋪也冠之以“堂”為字號,例如北京的“同仁堂”,我們蘇州的“沐泰山堂”、“王鴻翥堂” 即是。

張仲景所著的《傷寒雜病論》一書,是中醫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藥具備的經典,一直是學習中醫必讀的著作,被後世稱為“方書之祖”,其人也被後世醫學者尊奉為“醫聖”。他所確立“辨證論治”的原則,一直是中醫的理論精髓和不二法門,並在其醫道基礎上,形成了中醫中的“傷寒學派”。

南陽和蘇州八杆子也打不著城市,為什麼有著天然的人文淵源?

(張仲景)

葉天士名桂,號香巖,別號南陽先生,清代名醫,四大溫病學家之一,且是吳門醫派典型的代表人物。蘇州城西的西葉家弄,據說就是因葉天士居住於此而得名。

值得注意的是葉天士的別號。因為別號不同於姓名,要受姓氏、輩分的限制,而是由使用者本人所起的,往往以住地和志趣等為自己取號。從其自號“南陽先生”中,不難看出其在仰慕先進南陽張仲景先生的同時,心中不免以今日“醫聖”自許,有“仲景再世”自詡。就其取得的中醫學成就而言,他其實是有這個資格的,一部《溫熱論》足以確立了葉天士在溫病學派的學術地位

為什麼這麼說呢?張仲景的經方畢竟是產生於、也適用於中原地區,這就如同《晏子春秋·雜下之十》:“嬰聞之: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所說的一樣,“傷寒學派”也是“水土異也”,自有其地域性的限制。

南陽和蘇州八杆子也打不著城市,為什麼有著天然的人文淵源?

(葉天士蠟像)

由於以蘇州為中心的吳中地區,地處江南氣候多潮溼,是瘟疫、溫病的屢發高發地區,而一味地用治傷寒的治療原則來治療瘟疫、溫病,則往往療效不佳。因此“傷寒學派”在吳地就有修正的必要,葉天士的適時出現就使這種修正成為可能,溫病學派則是這種修正的具體成果,吳門醫派的形成終於使這種修正成為現實。

范蠡、范仲淹,顧嘉蘅和張仲景這四個古人,分別是蘇州市南陽市的名片,他們身上體現出的那種古代儒家治國平天下的家國情懷,使其生活過的城市熠熠生輝,無限風光。

相關推薦:

江南雨裳,姑蘇城外,客船已遠

蘇州:河流與絲綢織造的城市

文化丨雷峰塔夕照——白娘子“妖、仙、人”形象之演變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