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煥究竟對明朝做了些什麼,被殺冤不冤?

袁崇煥究竟是什麼人,對明朝做了些什麼,被殺究竟冤不冤枉?筆者將蒐集到的明末清初相關史料加以梳理,分析如下——

袁崇煥究竟是什麼人,對明朝做了些什麼,被殺究竟冤不冤枉?筆者將蒐集到的明末清初相關史料加以梳理,分析如下——

袁崇煥究竟對明朝做了些什麼,被殺冤不冤?

兩面三刀,蓄意在寧遠之戰中造成嚴重損失。天啟五年(1625)歲末,覬覦明朝秋糧的後金即將入犯,獲悉情報的薊遼經略高第將時任寧前道右參政袁崇煥召至山海關面議,做出了正確妥善的軍事部署。

袁崇煥究竟是什麼人,對明朝做了些什麼,被殺究竟冤不冤枉?筆者將蒐集到的明末清初相關史料加以梳理,分析如下——

袁崇煥究竟對明朝做了些什麼,被殺冤不冤?

兩面三刀,蓄意在寧遠之戰中造成嚴重損失。天啟五年(1625)歲末,覬覦明朝秋糧的後金即將入犯,獲悉情報的薊遼經略高第將時任寧前道右參政袁崇煥召至山海關面議,做出了正確妥善的軍事部署。

袁崇煥究竟對明朝做了些什麼,被殺冤不冤?

《三朝遼事實錄》卷十六記載:經略高第奏,“臣詢關外地勢之險要,城垣之堅瑕。去關七十里有前屯城,系總兵趙率教所修築,垣墉峻正,四面建空心臺,平放火炮,使虜不敢近城,可稱要地。又一百三十里有寧遠城,乃袁參政、滿總兵所督修,牆高四丈,周圍新整,堅固足壯金湯,內以保障關門,外以捍禦強虜,此為第一扼要。由此東如錦州城,大而朽壞,松山、杏山、右屯,城小而薄,皆前鋒遊哨之地,夏秋無事,防護屯種,入冬遇大敵,則歸併寧遠,以便保守。自歲前聞奴欲犯右屯,即行該道鎮嚴為堤備,臘月二十後,道臣袁崇煥來關城面議甚悉。”如果執行了這個軍事部署,明朝在寧遠之戰中的損失將會最小,後金的戰略目的將會落空。

然而,袁崇煥回到寧遠以後卻變卦了,他以錦右糧屯通判金啟倧的呈照作為藉口,拒不執行高第的軍事部署,“寧前兵備袁崇煥揭:據管錦右糧屯通判金啟倧呈照,‘錦、右、大淩河三城皆前鋒要衝,倘收兵退守,既安之百姓復罹播遷,已復之封疆反歸夷虜,榆關內外更堪幾次退守耶?’呈詳到道,據此為照。兵法有進無退,錦、右一帶既安設兵將藏卸糧料,部署廳官,安有不守而撤之?萬萬無是理!脫一動移,示敵以弱,非但東奴,即西虜亦輕中國。前柳河之失,皆緣若輩貪功,自為送死,乃因此而撤城堡,動居民,錦右搖動,寧前震驚,關門失障,非本道之所任者矣!必如閣部言,讓之又讓,至於無可讓而止?今只擇能守之人,左輔守大淩河,樊應龍等守右屯,更令一將守錦州,此城大於右屯,然稍後緩矣。三城屹立,死守不移,且守且前,恢復必可。若聽逃將、懦將之做法,以為哨探之地,此則柳河之故智,成則曰‘襲虜’,不成則曰‘巡河’。天下人可欺,此心終是欺不得,則聽之能者。本道說一聲明白便去也”

袁崇煥究竟是什麼人,對明朝做了些什麼,被殺究竟冤不冤枉?筆者將蒐集到的明末清初相關史料加以梳理,分析如下——

袁崇煥究竟對明朝做了些什麼,被殺冤不冤?

兩面三刀,蓄意在寧遠之戰中造成嚴重損失。天啟五年(1625)歲末,覬覦明朝秋糧的後金即將入犯,獲悉情報的薊遼經略高第將時任寧前道右參政袁崇煥召至山海關面議,做出了正確妥善的軍事部署。

袁崇煥究竟對明朝做了些什麼,被殺冤不冤?

《三朝遼事實錄》卷十六記載:經略高第奏,“臣詢關外地勢之險要,城垣之堅瑕。去關七十里有前屯城,系總兵趙率教所修築,垣墉峻正,四面建空心臺,平放火炮,使虜不敢近城,可稱要地。又一百三十里有寧遠城,乃袁參政、滿總兵所督修,牆高四丈,周圍新整,堅固足壯金湯,內以保障關門,外以捍禦強虜,此為第一扼要。由此東如錦州城,大而朽壞,松山、杏山、右屯,城小而薄,皆前鋒遊哨之地,夏秋無事,防護屯種,入冬遇大敵,則歸併寧遠,以便保守。自歲前聞奴欲犯右屯,即行該道鎮嚴為堤備,臘月二十後,道臣袁崇煥來關城面議甚悉。”如果執行了這個軍事部署,明朝在寧遠之戰中的損失將會最小,後金的戰略目的將會落空。

然而,袁崇煥回到寧遠以後卻變卦了,他以錦右糧屯通判金啟倧的呈照作為藉口,拒不執行高第的軍事部署,“寧前兵備袁崇煥揭:據管錦右糧屯通判金啟倧呈照,‘錦、右、大淩河三城皆前鋒要衝,倘收兵退守,既安之百姓復罹播遷,已復之封疆反歸夷虜,榆關內外更堪幾次退守耶?’呈詳到道,據此為照。兵法有進無退,錦、右一帶既安設兵將藏卸糧料,部署廳官,安有不守而撤之?萬萬無是理!脫一動移,示敵以弱,非但東奴,即西虜亦輕中國。前柳河之失,皆緣若輩貪功,自為送死,乃因此而撤城堡,動居民,錦右搖動,寧前震驚,關門失障,非本道之所任者矣!必如閣部言,讓之又讓,至於無可讓而止?今只擇能守之人,左輔守大淩河,樊應龍等守右屯,更令一將守錦州,此城大於右屯,然稍後緩矣。三城屹立,死守不移,且守且前,恢復必可。若聽逃將、懦將之做法,以為哨探之地,此則柳河之故智,成則曰‘襲虜’,不成則曰‘巡河’。天下人可欺,此心終是欺不得,則聽之能者。本道說一聲明白便去也”

袁崇煥究竟對明朝做了些什麼,被殺冤不冤?

袁崇煥在揭中的口氣傲慢之極,完全不把上司高第放在眼裡,更不用說執行了。然而,後金大軍一到,先前大言不慚的袁崇煥便龜縮在寧遠城中,把城門從裡面填塞住,任憑敵軍在錦、右地區燒殺搶掠,並無一策一兵阻撓之。

袁崇煥究竟是什麼人,對明朝做了些什麼,被殺究竟冤不冤枉?筆者將蒐集到的明末清初相關史料加以梳理,分析如下——

袁崇煥究竟對明朝做了些什麼,被殺冤不冤?

兩面三刀,蓄意在寧遠之戰中造成嚴重損失。天啟五年(1625)歲末,覬覦明朝秋糧的後金即將入犯,獲悉情報的薊遼經略高第將時任寧前道右參政袁崇煥召至山海關面議,做出了正確妥善的軍事部署。

袁崇煥究竟對明朝做了些什麼,被殺冤不冤?

《三朝遼事實錄》卷十六記載:經略高第奏,“臣詢關外地勢之險要,城垣之堅瑕。去關七十里有前屯城,系總兵趙率教所修築,垣墉峻正,四面建空心臺,平放火炮,使虜不敢近城,可稱要地。又一百三十里有寧遠城,乃袁參政、滿總兵所督修,牆高四丈,周圍新整,堅固足壯金湯,內以保障關門,外以捍禦強虜,此為第一扼要。由此東如錦州城,大而朽壞,松山、杏山、右屯,城小而薄,皆前鋒遊哨之地,夏秋無事,防護屯種,入冬遇大敵,則歸併寧遠,以便保守。自歲前聞奴欲犯右屯,即行該道鎮嚴為堤備,臘月二十後,道臣袁崇煥來關城面議甚悉。”如果執行了這個軍事部署,明朝在寧遠之戰中的損失將會最小,後金的戰略目的將會落空。

然而,袁崇煥回到寧遠以後卻變卦了,他以錦右糧屯通判金啟倧的呈照作為藉口,拒不執行高第的軍事部署,“寧前兵備袁崇煥揭:據管錦右糧屯通判金啟倧呈照,‘錦、右、大淩河三城皆前鋒要衝,倘收兵退守,既安之百姓復罹播遷,已復之封疆反歸夷虜,榆關內外更堪幾次退守耶?’呈詳到道,據此為照。兵法有進無退,錦、右一帶既安設兵將藏卸糧料,部署廳官,安有不守而撤之?萬萬無是理!脫一動移,示敵以弱,非但東奴,即西虜亦輕中國。前柳河之失,皆緣若輩貪功,自為送死,乃因此而撤城堡,動居民,錦右搖動,寧前震驚,關門失障,非本道之所任者矣!必如閣部言,讓之又讓,至於無可讓而止?今只擇能守之人,左輔守大淩河,樊應龍等守右屯,更令一將守錦州,此城大於右屯,然稍後緩矣。三城屹立,死守不移,且守且前,恢復必可。若聽逃將、懦將之做法,以為哨探之地,此則柳河之故智,成則曰‘襲虜’,不成則曰‘巡河’。天下人可欺,此心終是欺不得,則聽之能者。本道說一聲明白便去也”

袁崇煥究竟對明朝做了些什麼,被殺冤不冤?

袁崇煥在揭中的口氣傲慢之極,完全不把上司高第放在眼裡,更不用說執行了。然而,後金大軍一到,先前大言不慚的袁崇煥便龜縮在寧遠城中,把城門從裡面填塞住,任憑敵軍在錦、右地區燒殺搶掠,並無一策一兵阻撓之。

袁崇煥究竟對明朝做了些什麼,被殺冤不冤?

根據史料記載:天啟六年(1626)“正月十四日,帝(按:努爾哈赤)率諸王統大軍徵大明。十六日次於東昌堡,十七日渡遼河,於曠野布兵,南至海岸,北越廣寧大路,前後如流,首尾不見,旌旗劍戟如林。有前鋒至西平堡,捉哨探問之,告曰:‘大明兵右屯衛一千,大淩河五百,錦州三千,以外人民,隨處而居。’大兵將至右屯衛,守城參將周守廉率軍民已遁。帝令八官領步兵四萬,將海岸糧俱運貯右屯衛。大兵前進,錦州遊擊蕭聖、中軍張賢、都司呂忠、松山參將左輔、中軍毛鳳翼,並大淩河、小淩河、杏山、連山、塔山七城軍民大懼,焚房谷而走”(《清太祖實錄》)。

覺華島的慘重損失袁崇煥也脫不了干係,寧前道的管轄地區東至塔山,西抵山海關,而覺華島位於寧遠以南十六裡的海中,岸邊還有距離寧遠僅五里的儲糧要地龍官寺。袁崇煥為什麼不把糧草運入城防堅固的寧遠城,而是勞師費力地運到冬季會結冰的覺華島?早就通曉關外情形的他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袁崇煥究竟是什麼人,對明朝做了些什麼,被殺究竟冤不冤枉?筆者將蒐集到的明末清初相關史料加以梳理,分析如下——

袁崇煥究竟對明朝做了些什麼,被殺冤不冤?

兩面三刀,蓄意在寧遠之戰中造成嚴重損失。天啟五年(1625)歲末,覬覦明朝秋糧的後金即將入犯,獲悉情報的薊遼經略高第將時任寧前道右參政袁崇煥召至山海關面議,做出了正確妥善的軍事部署。

袁崇煥究竟對明朝做了些什麼,被殺冤不冤?

《三朝遼事實錄》卷十六記載:經略高第奏,“臣詢關外地勢之險要,城垣之堅瑕。去關七十里有前屯城,系總兵趙率教所修築,垣墉峻正,四面建空心臺,平放火炮,使虜不敢近城,可稱要地。又一百三十里有寧遠城,乃袁參政、滿總兵所督修,牆高四丈,周圍新整,堅固足壯金湯,內以保障關門,外以捍禦強虜,此為第一扼要。由此東如錦州城,大而朽壞,松山、杏山、右屯,城小而薄,皆前鋒遊哨之地,夏秋無事,防護屯種,入冬遇大敵,則歸併寧遠,以便保守。自歲前聞奴欲犯右屯,即行該道鎮嚴為堤備,臘月二十後,道臣袁崇煥來關城面議甚悉。”如果執行了這個軍事部署,明朝在寧遠之戰中的損失將會最小,後金的戰略目的將會落空。

然而,袁崇煥回到寧遠以後卻變卦了,他以錦右糧屯通判金啟倧的呈照作為藉口,拒不執行高第的軍事部署,“寧前兵備袁崇煥揭:據管錦右糧屯通判金啟倧呈照,‘錦、右、大淩河三城皆前鋒要衝,倘收兵退守,既安之百姓復罹播遷,已復之封疆反歸夷虜,榆關內外更堪幾次退守耶?’呈詳到道,據此為照。兵法有進無退,錦、右一帶既安設兵將藏卸糧料,部署廳官,安有不守而撤之?萬萬無是理!脫一動移,示敵以弱,非但東奴,即西虜亦輕中國。前柳河之失,皆緣若輩貪功,自為送死,乃因此而撤城堡,動居民,錦右搖動,寧前震驚,關門失障,非本道之所任者矣!必如閣部言,讓之又讓,至於無可讓而止?今只擇能守之人,左輔守大淩河,樊應龍等守右屯,更令一將守錦州,此城大於右屯,然稍後緩矣。三城屹立,死守不移,且守且前,恢復必可。若聽逃將、懦將之做法,以為哨探之地,此則柳河之故智,成則曰‘襲虜’,不成則曰‘巡河’。天下人可欺,此心終是欺不得,則聽之能者。本道說一聲明白便去也”

袁崇煥究竟對明朝做了些什麼,被殺冤不冤?

袁崇煥在揭中的口氣傲慢之極,完全不把上司高第放在眼裡,更不用說執行了。然而,後金大軍一到,先前大言不慚的袁崇煥便龜縮在寧遠城中,把城門從裡面填塞住,任憑敵軍在錦、右地區燒殺搶掠,並無一策一兵阻撓之。

袁崇煥究竟對明朝做了些什麼,被殺冤不冤?

根據史料記載:天啟六年(1626)“正月十四日,帝(按:努爾哈赤)率諸王統大軍徵大明。十六日次於東昌堡,十七日渡遼河,於曠野布兵,南至海岸,北越廣寧大路,前後如流,首尾不見,旌旗劍戟如林。有前鋒至西平堡,捉哨探問之,告曰:‘大明兵右屯衛一千,大淩河五百,錦州三千,以外人民,隨處而居。’大兵將至右屯衛,守城參將周守廉率軍民已遁。帝令八官領步兵四萬,將海岸糧俱運貯右屯衛。大兵前進,錦州遊擊蕭聖、中軍張賢、都司呂忠、松山參將左輔、中軍毛鳳翼,並大淩河、小淩河、杏山、連山、塔山七城軍民大懼,焚房谷而走”(《清太祖實錄》)。

覺華島的慘重損失袁崇煥也脫不了干係,寧前道的管轄地區東至塔山,西抵山海關,而覺華島位於寧遠以南十六裡的海中,岸邊還有距離寧遠僅五里的儲糧要地龍官寺。袁崇煥為什麼不把糧草運入城防堅固的寧遠城,而是勞師費力地運到冬季會結冰的覺華島?早就通曉關外情形的他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袁崇煥究竟對明朝做了些什麼,被殺冤不冤?

據遼東經略高第塘報:“本月二十三日,大營達子俱到寧遠札營,一日至二十四日寅時,攻打西南城角,城上用大炮打死無數(按:據《清太祖實錄》記載,‘二日攻城共折遊擊二員,備禦二員,兵五百’)。賊復攻南角,推板車遮蓋,用斧鑿城數處,被道臣袁崇煥縛柴澆油並攙火藥用鐵繩系下燒之,至二更方退。又選健丁五十名縋下,用棉花、火藥等物將達賊戰車盡行燒燬。今奴賊見在西南上,離城五里龍官寺一帶札營,約有五萬餘騎。其龍官寺收貯糧囤好米俱運至覺華島,遺下爛米俱行燒燬訖,近島海岸冰俱鑿開,達賊不能過海。袁參政於賊退後,差景鬆與馬有功從城上系下,前來報信等情”(《明熹宗實錄》卷六十八)。這個塘報是根據袁崇煥的報信轉達的,當時覺華島還沒淪陷,那些措施都是他的處置。

袁崇煥究竟是什麼人,對明朝做了些什麼,被殺究竟冤不冤枉?筆者將蒐集到的明末清初相關史料加以梳理,分析如下——

袁崇煥究竟對明朝做了些什麼,被殺冤不冤?

兩面三刀,蓄意在寧遠之戰中造成嚴重損失。天啟五年(1625)歲末,覬覦明朝秋糧的後金即將入犯,獲悉情報的薊遼經略高第將時任寧前道右參政袁崇煥召至山海關面議,做出了正確妥善的軍事部署。

袁崇煥究竟對明朝做了些什麼,被殺冤不冤?

《三朝遼事實錄》卷十六記載:經略高第奏,“臣詢關外地勢之險要,城垣之堅瑕。去關七十里有前屯城,系總兵趙率教所修築,垣墉峻正,四面建空心臺,平放火炮,使虜不敢近城,可稱要地。又一百三十里有寧遠城,乃袁參政、滿總兵所督修,牆高四丈,周圍新整,堅固足壯金湯,內以保障關門,外以捍禦強虜,此為第一扼要。由此東如錦州城,大而朽壞,松山、杏山、右屯,城小而薄,皆前鋒遊哨之地,夏秋無事,防護屯種,入冬遇大敵,則歸併寧遠,以便保守。自歲前聞奴欲犯右屯,即行該道鎮嚴為堤備,臘月二十後,道臣袁崇煥來關城面議甚悉。”如果執行了這個軍事部署,明朝在寧遠之戰中的損失將會最小,後金的戰略目的將會落空。

然而,袁崇煥回到寧遠以後卻變卦了,他以錦右糧屯通判金啟倧的呈照作為藉口,拒不執行高第的軍事部署,“寧前兵備袁崇煥揭:據管錦右糧屯通判金啟倧呈照,‘錦、右、大淩河三城皆前鋒要衝,倘收兵退守,既安之百姓復罹播遷,已復之封疆反歸夷虜,榆關內外更堪幾次退守耶?’呈詳到道,據此為照。兵法有進無退,錦、右一帶既安設兵將藏卸糧料,部署廳官,安有不守而撤之?萬萬無是理!脫一動移,示敵以弱,非但東奴,即西虜亦輕中國。前柳河之失,皆緣若輩貪功,自為送死,乃因此而撤城堡,動居民,錦右搖動,寧前震驚,關門失障,非本道之所任者矣!必如閣部言,讓之又讓,至於無可讓而止?今只擇能守之人,左輔守大淩河,樊應龍等守右屯,更令一將守錦州,此城大於右屯,然稍後緩矣。三城屹立,死守不移,且守且前,恢復必可。若聽逃將、懦將之做法,以為哨探之地,此則柳河之故智,成則曰‘襲虜’,不成則曰‘巡河’。天下人可欺,此心終是欺不得,則聽之能者。本道說一聲明白便去也”

袁崇煥究竟對明朝做了些什麼,被殺冤不冤?

袁崇煥在揭中的口氣傲慢之極,完全不把上司高第放在眼裡,更不用說執行了。然而,後金大軍一到,先前大言不慚的袁崇煥便龜縮在寧遠城中,把城門從裡面填塞住,任憑敵軍在錦、右地區燒殺搶掠,並無一策一兵阻撓之。

袁崇煥究竟對明朝做了些什麼,被殺冤不冤?

根據史料記載:天啟六年(1626)“正月十四日,帝(按:努爾哈赤)率諸王統大軍徵大明。十六日次於東昌堡,十七日渡遼河,於曠野布兵,南至海岸,北越廣寧大路,前後如流,首尾不見,旌旗劍戟如林。有前鋒至西平堡,捉哨探問之,告曰:‘大明兵右屯衛一千,大淩河五百,錦州三千,以外人民,隨處而居。’大兵將至右屯衛,守城參將周守廉率軍民已遁。帝令八官領步兵四萬,將海岸糧俱運貯右屯衛。大兵前進,錦州遊擊蕭聖、中軍張賢、都司呂忠、松山參將左輔、中軍毛鳳翼,並大淩河、小淩河、杏山、連山、塔山七城軍民大懼,焚房谷而走”(《清太祖實錄》)。

覺華島的慘重損失袁崇煥也脫不了干係,寧前道的管轄地區東至塔山,西抵山海關,而覺華島位於寧遠以南十六裡的海中,岸邊還有距離寧遠僅五里的儲糧要地龍官寺。袁崇煥為什麼不把糧草運入城防堅固的寧遠城,而是勞師費力地運到冬季會結冰的覺華島?早就通曉關外情形的他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袁崇煥究竟對明朝做了些什麼,被殺冤不冤?

據遼東經略高第塘報:“本月二十三日,大營達子俱到寧遠札營,一日至二十四日寅時,攻打西南城角,城上用大炮打死無數(按:據《清太祖實錄》記載,‘二日攻城共折遊擊二員,備禦二員,兵五百’)。賊復攻南角,推板車遮蓋,用斧鑿城數處,被道臣袁崇煥縛柴澆油並攙火藥用鐵繩系下燒之,至二更方退。又選健丁五十名縋下,用棉花、火藥等物將達賊戰車盡行燒燬。今奴賊見在西南上,離城五里龍官寺一帶札營,約有五萬餘騎。其龍官寺收貯糧囤好米俱運至覺華島,遺下爛米俱行燒燬訖,近島海岸冰俱鑿開,達賊不能過海。袁參政於賊退後,差景鬆與馬有功從城上系下,前來報信等情”(《明熹宗實錄》卷六十八)。這個塘報是根據袁崇煥的報信轉達的,當時覺華島還沒淪陷,那些措施都是他的處置。

袁崇煥究竟對明朝做了些什麼,被殺冤不冤?

經略高第經過調查,嚮明熹宗報告了在覺華島發生的實情:“奴酋於二十四五日連攻寧城,共扎七營以綴,我軍不知其渡海也。二十六日晌午,見龍宮寺一陣黃霧彌天,始知覺華島被焚矣。竊謂覺華隔水,且聞鑿溝為壕,不虞新雪頻飛,凍口複合,夷兵闌干入亂斫,陣腳遂亂,虜騎既至,逢人立碎。可憐七八千之將卒、七八千之商民,無一不顛越靡爛者。王鰲新到之將,骨碎身分,金冠既死之櫬俱經剖割,囤積糧料實已盡焚。二十九日,蒙憲遣王廷臣領兵往探,今尚未相聞,俟勘核照申以備查考”(《三朝遼事實錄》卷十五)。

袁崇煥究竟是什麼人,對明朝做了些什麼,被殺究竟冤不冤枉?筆者將蒐集到的明末清初相關史料加以梳理,分析如下——

袁崇煥究竟對明朝做了些什麼,被殺冤不冤?

兩面三刀,蓄意在寧遠之戰中造成嚴重損失。天啟五年(1625)歲末,覬覦明朝秋糧的後金即將入犯,獲悉情報的薊遼經略高第將時任寧前道右參政袁崇煥召至山海關面議,做出了正確妥善的軍事部署。

袁崇煥究竟對明朝做了些什麼,被殺冤不冤?

《三朝遼事實錄》卷十六記載:經略高第奏,“臣詢關外地勢之險要,城垣之堅瑕。去關七十里有前屯城,系總兵趙率教所修築,垣墉峻正,四面建空心臺,平放火炮,使虜不敢近城,可稱要地。又一百三十里有寧遠城,乃袁參政、滿總兵所督修,牆高四丈,周圍新整,堅固足壯金湯,內以保障關門,外以捍禦強虜,此為第一扼要。由此東如錦州城,大而朽壞,松山、杏山、右屯,城小而薄,皆前鋒遊哨之地,夏秋無事,防護屯種,入冬遇大敵,則歸併寧遠,以便保守。自歲前聞奴欲犯右屯,即行該道鎮嚴為堤備,臘月二十後,道臣袁崇煥來關城面議甚悉。”如果執行了這個軍事部署,明朝在寧遠之戰中的損失將會最小,後金的戰略目的將會落空。

然而,袁崇煥回到寧遠以後卻變卦了,他以錦右糧屯通判金啟倧的呈照作為藉口,拒不執行高第的軍事部署,“寧前兵備袁崇煥揭:據管錦右糧屯通判金啟倧呈照,‘錦、右、大淩河三城皆前鋒要衝,倘收兵退守,既安之百姓復罹播遷,已復之封疆反歸夷虜,榆關內外更堪幾次退守耶?’呈詳到道,據此為照。兵法有進無退,錦、右一帶既安設兵將藏卸糧料,部署廳官,安有不守而撤之?萬萬無是理!脫一動移,示敵以弱,非但東奴,即西虜亦輕中國。前柳河之失,皆緣若輩貪功,自為送死,乃因此而撤城堡,動居民,錦右搖動,寧前震驚,關門失障,非本道之所任者矣!必如閣部言,讓之又讓,至於無可讓而止?今只擇能守之人,左輔守大淩河,樊應龍等守右屯,更令一將守錦州,此城大於右屯,然稍後緩矣。三城屹立,死守不移,且守且前,恢復必可。若聽逃將、懦將之做法,以為哨探之地,此則柳河之故智,成則曰‘襲虜’,不成則曰‘巡河’。天下人可欺,此心終是欺不得,則聽之能者。本道說一聲明白便去也”

袁崇煥究竟對明朝做了些什麼,被殺冤不冤?

袁崇煥在揭中的口氣傲慢之極,完全不把上司高第放在眼裡,更不用說執行了。然而,後金大軍一到,先前大言不慚的袁崇煥便龜縮在寧遠城中,把城門從裡面填塞住,任憑敵軍在錦、右地區燒殺搶掠,並無一策一兵阻撓之。

袁崇煥究竟對明朝做了些什麼,被殺冤不冤?

根據史料記載:天啟六年(1626)“正月十四日,帝(按:努爾哈赤)率諸王統大軍徵大明。十六日次於東昌堡,十七日渡遼河,於曠野布兵,南至海岸,北越廣寧大路,前後如流,首尾不見,旌旗劍戟如林。有前鋒至西平堡,捉哨探問之,告曰:‘大明兵右屯衛一千,大淩河五百,錦州三千,以外人民,隨處而居。’大兵將至右屯衛,守城參將周守廉率軍民已遁。帝令八官領步兵四萬,將海岸糧俱運貯右屯衛。大兵前進,錦州遊擊蕭聖、中軍張賢、都司呂忠、松山參將左輔、中軍毛鳳翼,並大淩河、小淩河、杏山、連山、塔山七城軍民大懼,焚房谷而走”(《清太祖實錄》)。

覺華島的慘重損失袁崇煥也脫不了干係,寧前道的管轄地區東至塔山,西抵山海關,而覺華島位於寧遠以南十六裡的海中,岸邊還有距離寧遠僅五里的儲糧要地龍官寺。袁崇煥為什麼不把糧草運入城防堅固的寧遠城,而是勞師費力地運到冬季會結冰的覺華島?早就通曉關外情形的他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袁崇煥究竟對明朝做了些什麼,被殺冤不冤?

據遼東經略高第塘報:“本月二十三日,大營達子俱到寧遠札營,一日至二十四日寅時,攻打西南城角,城上用大炮打死無數(按:據《清太祖實錄》記載,‘二日攻城共折遊擊二員,備禦二員,兵五百’)。賊復攻南角,推板車遮蓋,用斧鑿城數處,被道臣袁崇煥縛柴澆油並攙火藥用鐵繩系下燒之,至二更方退。又選健丁五十名縋下,用棉花、火藥等物將達賊戰車盡行燒燬。今奴賊見在西南上,離城五里龍官寺一帶札營,約有五萬餘騎。其龍官寺收貯糧囤好米俱運至覺華島,遺下爛米俱行燒燬訖,近島海岸冰俱鑿開,達賊不能過海。袁參政於賊退後,差景鬆與馬有功從城上系下,前來報信等情”(《明熹宗實錄》卷六十八)。這個塘報是根據袁崇煥的報信轉達的,當時覺華島還沒淪陷,那些措施都是他的處置。

袁崇煥究竟對明朝做了些什麼,被殺冤不冤?

經略高第經過調查,嚮明熹宗報告了在覺華島發生的實情:“奴酋於二十四五日連攻寧城,共扎七營以綴,我軍不知其渡海也。二十六日晌午,見龍宮寺一陣黃霧彌天,始知覺華島被焚矣。竊謂覺華隔水,且聞鑿溝為壕,不虞新雪頻飛,凍口複合,夷兵闌干入亂斫,陣腳遂亂,虜騎既至,逢人立碎。可憐七八千之將卒、七八千之商民,無一不顛越靡爛者。王鰲新到之將,骨碎身分,金冠既死之櫬俱經剖割,囤積糧料實已盡焚。二十九日,蒙憲遣王廷臣領兵往探,今尚未相聞,俟勘核照申以備查考”(《三朝遼事實錄》卷十五)。

袁崇煥究竟對明朝做了些什麼,被殺冤不冤?

可憐那些在運糧和鑿冰時耗盡了體力、手腳已被凍僵的一萬數千軍民已經完全喪失了抵抗能力,白白死於非命。從字裡行間可以看出,高第寫報告時心裡在滴血,他實際上是不指名地告了袁崇煥一狀,這種災難性的後果是因為其採取的措施所致。

袁崇煥究竟是什麼人,對明朝做了些什麼,被殺究竟冤不冤枉?筆者將蒐集到的明末清初相關史料加以梳理,分析如下——

袁崇煥究竟對明朝做了些什麼,被殺冤不冤?

兩面三刀,蓄意在寧遠之戰中造成嚴重損失。天啟五年(1625)歲末,覬覦明朝秋糧的後金即將入犯,獲悉情報的薊遼經略高第將時任寧前道右參政袁崇煥召至山海關面議,做出了正確妥善的軍事部署。

袁崇煥究竟對明朝做了些什麼,被殺冤不冤?

《三朝遼事實錄》卷十六記載:經略高第奏,“臣詢關外地勢之險要,城垣之堅瑕。去關七十里有前屯城,系總兵趙率教所修築,垣墉峻正,四面建空心臺,平放火炮,使虜不敢近城,可稱要地。又一百三十里有寧遠城,乃袁參政、滿總兵所督修,牆高四丈,周圍新整,堅固足壯金湯,內以保障關門,外以捍禦強虜,此為第一扼要。由此東如錦州城,大而朽壞,松山、杏山、右屯,城小而薄,皆前鋒遊哨之地,夏秋無事,防護屯種,入冬遇大敵,則歸併寧遠,以便保守。自歲前聞奴欲犯右屯,即行該道鎮嚴為堤備,臘月二十後,道臣袁崇煥來關城面議甚悉。”如果執行了這個軍事部署,明朝在寧遠之戰中的損失將會最小,後金的戰略目的將會落空。

然而,袁崇煥回到寧遠以後卻變卦了,他以錦右糧屯通判金啟倧的呈照作為藉口,拒不執行高第的軍事部署,“寧前兵備袁崇煥揭:據管錦右糧屯通判金啟倧呈照,‘錦、右、大淩河三城皆前鋒要衝,倘收兵退守,既安之百姓復罹播遷,已復之封疆反歸夷虜,榆關內外更堪幾次退守耶?’呈詳到道,據此為照。兵法有進無退,錦、右一帶既安設兵將藏卸糧料,部署廳官,安有不守而撤之?萬萬無是理!脫一動移,示敵以弱,非但東奴,即西虜亦輕中國。前柳河之失,皆緣若輩貪功,自為送死,乃因此而撤城堡,動居民,錦右搖動,寧前震驚,關門失障,非本道之所任者矣!必如閣部言,讓之又讓,至於無可讓而止?今只擇能守之人,左輔守大淩河,樊應龍等守右屯,更令一將守錦州,此城大於右屯,然稍後緩矣。三城屹立,死守不移,且守且前,恢復必可。若聽逃將、懦將之做法,以為哨探之地,此則柳河之故智,成則曰‘襲虜’,不成則曰‘巡河’。天下人可欺,此心終是欺不得,則聽之能者。本道說一聲明白便去也”

袁崇煥究竟對明朝做了些什麼,被殺冤不冤?

袁崇煥在揭中的口氣傲慢之極,完全不把上司高第放在眼裡,更不用說執行了。然而,後金大軍一到,先前大言不慚的袁崇煥便龜縮在寧遠城中,把城門從裡面填塞住,任憑敵軍在錦、右地區燒殺搶掠,並無一策一兵阻撓之。

袁崇煥究竟對明朝做了些什麼,被殺冤不冤?

根據史料記載:天啟六年(1626)“正月十四日,帝(按:努爾哈赤)率諸王統大軍徵大明。十六日次於東昌堡,十七日渡遼河,於曠野布兵,南至海岸,北越廣寧大路,前後如流,首尾不見,旌旗劍戟如林。有前鋒至西平堡,捉哨探問之,告曰:‘大明兵右屯衛一千,大淩河五百,錦州三千,以外人民,隨處而居。’大兵將至右屯衛,守城參將周守廉率軍民已遁。帝令八官領步兵四萬,將海岸糧俱運貯右屯衛。大兵前進,錦州遊擊蕭聖、中軍張賢、都司呂忠、松山參將左輔、中軍毛鳳翼,並大淩河、小淩河、杏山、連山、塔山七城軍民大懼,焚房谷而走”(《清太祖實錄》)。

覺華島的慘重損失袁崇煥也脫不了干係,寧前道的管轄地區東至塔山,西抵山海關,而覺華島位於寧遠以南十六裡的海中,岸邊還有距離寧遠僅五里的儲糧要地龍官寺。袁崇煥為什麼不把糧草運入城防堅固的寧遠城,而是勞師費力地運到冬季會結冰的覺華島?早就通曉關外情形的他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袁崇煥究竟對明朝做了些什麼,被殺冤不冤?

據遼東經略高第塘報:“本月二十三日,大營達子俱到寧遠札營,一日至二十四日寅時,攻打西南城角,城上用大炮打死無數(按:據《清太祖實錄》記載,‘二日攻城共折遊擊二員,備禦二員,兵五百’)。賊復攻南角,推板車遮蓋,用斧鑿城數處,被道臣袁崇煥縛柴澆油並攙火藥用鐵繩系下燒之,至二更方退。又選健丁五十名縋下,用棉花、火藥等物將達賊戰車盡行燒燬。今奴賊見在西南上,離城五里龍官寺一帶札營,約有五萬餘騎。其龍官寺收貯糧囤好米俱運至覺華島,遺下爛米俱行燒燬訖,近島海岸冰俱鑿開,達賊不能過海。袁參政於賊退後,差景鬆與馬有功從城上系下,前來報信等情”(《明熹宗實錄》卷六十八)。這個塘報是根據袁崇煥的報信轉達的,當時覺華島還沒淪陷,那些措施都是他的處置。

袁崇煥究竟對明朝做了些什麼,被殺冤不冤?

經略高第經過調查,嚮明熹宗報告了在覺華島發生的實情:“奴酋於二十四五日連攻寧城,共扎七營以綴,我軍不知其渡海也。二十六日晌午,見龍宮寺一陣黃霧彌天,始知覺華島被焚矣。竊謂覺華隔水,且聞鑿溝為壕,不虞新雪頻飛,凍口複合,夷兵闌干入亂斫,陣腳遂亂,虜騎既至,逢人立碎。可憐七八千之將卒、七八千之商民,無一不顛越靡爛者。王鰲新到之將,骨碎身分,金冠既死之櫬俱經剖割,囤積糧料實已盡焚。二十九日,蒙憲遣王廷臣領兵往探,今尚未相聞,俟勘核照申以備查考”(《三朝遼事實錄》卷十五)。

袁崇煥究竟對明朝做了些什麼,被殺冤不冤?

可憐那些在運糧和鑿冰時耗盡了體力、手腳已被凍僵的一萬數千軍民已經完全喪失了抵抗能力,白白死於非命。從字裡行間可以看出,高第寫報告時心裡在滴血,他實際上是不指名地告了袁崇煥一狀,這種災難性的後果是因為其採取的措施所致。

袁崇煥究竟對明朝做了些什麼,被殺冤不冤?

蹊蹺的事情還有,在寧遠城中負責為士兵提供伙食的錦右糧屯通判金啟倧居然會頭腦發昏地去點放大炮,結果自燃而死。這極有可能是袁崇煥策劃的一起謀殺,以此滅口,否則戰後如果追究起責任,金啟倧還不知會供出什麼來呢!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