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軍:陳寅恪課堂答問白居易《賣炭翁》

摘要:白居易《賣炭翁》詩中的唐代長安地理背景具備真實性。宋敏求《長安志》、呂大防《長安圖》、當代唐長安城考古發現,對於清楚地瞭解《賣炭翁》詩中東市-大明宮地理,具有決定性作用。陳寅恪回答劉隆凱提問“車本朝北,如何又北”,似未注意到:無論宦官、賣炭翁都不會願讓牛車走不到30米寬、南北1000餘米長的東市內窄街,而只會讓牛車從北向東市南門掉頭,向西走122米寬東市外南大街,再向北走122米寬東市外西大街直抵大明宮望仙門。《賣炭翁》具有突出的故事性,包括情節發展的鋪墊與突變,同時通過生動傳神的人物容貌、動作、心理描寫,刻畫出勤勞、樸實的賣炭翁形象,霸道、輕佻的宦官形象。

關鍵詞:《賣炭翁》 《長安志》 《長安圖》 劉隆凱 陳寅恪

白居易《新樂府·賣炭翁》,是唐詩名篇。其中若干詩句,包括劉隆凱1958年中山大學課堂提問和陳寅恪課堂答問所涉及的詩句的解釋,以及此詩文學成就的理解,似尚有待發之覆。本文提出己見,以供讀者參考,並期批評指正。

白居易《新樂府·賣炭翁》(元和四年,809):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牛困人飢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一車炭,千餘斤,宮使驅將惜不得。半匹紅綃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

陳寅恪《元白詩箋證稿》第五章《新樂府·賣炭翁》(1950):“此篇小序雲:苦宮市也。蓋宮市者,乃(唐德宗)貞元末年最為病民之政,宜樂天新樂府中有此一篇。且其事又為樂天所得親有見聞者,故此篇之摹寫,極生動之至也。”[1]這是對《賣炭翁》的主題、背景和文學價值的概述。

一、劉隆凱的提問和陳寅恪的課堂答問

劉隆凱1955年考進中山大學歷史系,1957年秋開始聽陳寅恪先生講元白詩證史選修課,至1958年6月29日最後一課,一共記錄下65次聽課筆記。以後的課,被政治運動所中斷。

劉隆凱《往事不盡如煙-我對陳寅老的點滴回憶》(1997):

我銘記終生的是,自己也能和陳寅老有那麼一次特別的接觸。大約是1958年5月下旬吧,那是我聽了老人講授《賣炭翁》以後。我聽講後,用心揣摩詩的內容,忽有一個粗淺的想法:老翁從終南山駕車入市,應是由南而北,後面何以又言“回車叱牛牽向北”呢?我揣度此處或許是省略了一個情節:老翁聞宮使來,定然駕車回逃,後被逼迫,始又向北。這原本是年輕人的想當然,我卻自覺有理,寫出呈交陳寅老的助手黃萱先生。黃先生是一位很樸實的中年女性,很親切地收下了我的字條。平心而論,我並不敢有勞動陳先生的想法,只要黃萱先生口頭代為作答我已十分滿足的了。不想,此後的情況竟然那樣地出乎我的意外,令我終生銘記。

6月3日,陳寅老在講《時世妝》前,特意提到我提問題的事。他笑吟吟地一再肯定我,誇我肯思考,極力獎掖後學。他很詳盡地公開回答了我提的問題。課後,黃萱先生特意喊住我,領我進到旁邊陳先生內室的書桌旁,在桌上攤開《兩京城坊考》這冊線裝書,告訴我,這是陳先生特意叫她送給我看的。上面畫的長安城市格局,不很準確,參看一下還是可以的。[2]

劉隆凱整理《陳寅恪元白詩證史講席側記》五《新樂府·時世妝》(1958):

【附記一】 我嘗以《賣炭翁》中“回車叱牛牽向北”句提一問題向陳師求教,我以為車本朝北,如何又北,必有一個老翁南逃未果的潛在情節。自然只是我個人的臆度。

(1958)六月三日。蒙陳師當堂作答。錄師意於後:

不需要假定省略了一個情節。理由有三。

其一,今無很好的唐長安圖,有者如徐鬆《兩京城坊考》,然亦不好。日人的《唐代之長安》亦是欠佳。

唐宮的佈置大致是:太極(西內) 大明(蓬萊,東內)

興慶(南內)

南山。即終南山。在長安城南。

唐長安之市有二:東市,西市。老翁入市,不知是哪一個市。若是東市,老翁入城以後,又不知走何街道,不知所走的是否直線。若不是直線,牛頭即非正北。只有直線進行,車頭才是正北。所以,是否正北,今尚無法說明。

其二,回車之“回”,意是轉動,可能轉一百八十度,但又不一定就是一百八十度。如,楊貴妃的“回眸”,眸,眼珠。有的本子作“頭”,不好。這是指她眼珠的一轉。又如《西廂》第一本第一折:“怎當他臨去秋波那一轉”,亦是一例。也是指眼珠的一轉,當然不可能是一百八十度。

故而,若車頭不是正北,而是偏東或偏西一點,就要轉動一下,讓它朝向正北。白詩中的“回”,並不一定說原來是向南的。

其三,這次買賣,除了炭值,還有門錢、腳價錢。普通人買炭,除了給十足的炭值外,腳價錢也要出的,門錢如何則不一定。太監這種買法,除了給不足的炭值外,運炭入宮是不給腳價錢的,門錢還得要老翁出。這“叱向北”也可見出對老翁的多重剝削。太監的惡行,韓愈的《順宗實錄》多有記載。

說到跑,老翁已經夠累的了,知道跑不脫,想是不會跑的。

可以作這個假定:老翁的牛車停在市南門外,不是正向北,是斜斜向北。說是假定,是因為今缺當時的長安地圖,即便有了當時的地圖,又何從知道老翁是從哪個城門進來的呢?所以,只作一個看法提出來。

【附記二】 其後,陳師又兩次提到這個問題。我一併附在這裡。

六月十四日:

牛頭可能向東。

六月二十九日,講《黑潭龍》時:

市,指的東市。老翁由啟夏門入的可能性最大。太監多是從大明宮來的。[3]

劉隆凱提問“車本朝北,如何又北”,是一個實際存在的問題,從來無人發現。陳寅恪回答說,“老翁的牛車停在市南門外,不是正向北,是斜斜向北。”

劉隆凱設想“必有一個老翁南逃未果的潛在情節”,陳寅恪答問不需要假定省略了一個情節,老翁“知道跑不脫”,這個回答完全符合實際。按《唐六典》卷三《戶部》度支郎中員外郎:“凡陸行之程,馬,日七十里;步及驢,五十里;車,三十里。”《周書》卷七《宣帝紀》大象元年十一月乙丑:“行幸洛陽,帝親御驛馬,日行三百里。”可知騎馬速度可以高出車速10倍。

摘要:白居易《賣炭翁》詩中的唐代長安地理背景具備真實性。宋敏求《長安志》、呂大防《長安圖》、當代唐長安城考古發現,對於清楚地瞭解《賣炭翁》詩中東市-大明宮地理,具有決定性作用。陳寅恪回答劉隆凱提問“車本朝北,如何又北”,似未注意到:無論宦官、賣炭翁都不會願讓牛車走不到30米寬、南北1000餘米長的東市內窄街,而只會讓牛車從北向東市南門掉頭,向西走122米寬東市外南大街,再向北走122米寬東市外西大街直抵大明宮望仙門。《賣炭翁》具有突出的故事性,包括情節發展的鋪墊與突變,同時通過生動傳神的人物容貌、動作、心理描寫,刻畫出勤勞、樸實的賣炭翁形象,霸道、輕佻的宦官形象。

關鍵詞:《賣炭翁》 《長安志》 《長安圖》 劉隆凱 陳寅恪

白居易《新樂府·賣炭翁》,是唐詩名篇。其中若干詩句,包括劉隆凱1958年中山大學課堂提問和陳寅恪課堂答問所涉及的詩句的解釋,以及此詩文學成就的理解,似尚有待發之覆。本文提出己見,以供讀者參考,並期批評指正。

白居易《新樂府·賣炭翁》(元和四年,809):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牛困人飢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一車炭,千餘斤,宮使驅將惜不得。半匹紅綃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

陳寅恪《元白詩箋證稿》第五章《新樂府·賣炭翁》(1950):“此篇小序雲:苦宮市也。蓋宮市者,乃(唐德宗)貞元末年最為病民之政,宜樂天新樂府中有此一篇。且其事又為樂天所得親有見聞者,故此篇之摹寫,極生動之至也。”[1]這是對《賣炭翁》的主題、背景和文學價值的概述。

一、劉隆凱的提問和陳寅恪的課堂答問

劉隆凱1955年考進中山大學歷史系,1957年秋開始聽陳寅恪先生講元白詩證史選修課,至1958年6月29日最後一課,一共記錄下65次聽課筆記。以後的課,被政治運動所中斷。

劉隆凱《往事不盡如煙-我對陳寅老的點滴回憶》(1997):

我銘記終生的是,自己也能和陳寅老有那麼一次特別的接觸。大約是1958年5月下旬吧,那是我聽了老人講授《賣炭翁》以後。我聽講後,用心揣摩詩的內容,忽有一個粗淺的想法:老翁從終南山駕車入市,應是由南而北,後面何以又言“回車叱牛牽向北”呢?我揣度此處或許是省略了一個情節:老翁聞宮使來,定然駕車回逃,後被逼迫,始又向北。這原本是年輕人的想當然,我卻自覺有理,寫出呈交陳寅老的助手黃萱先生。黃先生是一位很樸實的中年女性,很親切地收下了我的字條。平心而論,我並不敢有勞動陳先生的想法,只要黃萱先生口頭代為作答我已十分滿足的了。不想,此後的情況竟然那樣地出乎我的意外,令我終生銘記。

6月3日,陳寅老在講《時世妝》前,特意提到我提問題的事。他笑吟吟地一再肯定我,誇我肯思考,極力獎掖後學。他很詳盡地公開回答了我提的問題。課後,黃萱先生特意喊住我,領我進到旁邊陳先生內室的書桌旁,在桌上攤開《兩京城坊考》這冊線裝書,告訴我,這是陳先生特意叫她送給我看的。上面畫的長安城市格局,不很準確,參看一下還是可以的。[2]

劉隆凱整理《陳寅恪元白詩證史講席側記》五《新樂府·時世妝》(1958):

【附記一】 我嘗以《賣炭翁》中“回車叱牛牽向北”句提一問題向陳師求教,我以為車本朝北,如何又北,必有一個老翁南逃未果的潛在情節。自然只是我個人的臆度。

(1958)六月三日。蒙陳師當堂作答。錄師意於後:

不需要假定省略了一個情節。理由有三。

其一,今無很好的唐長安圖,有者如徐鬆《兩京城坊考》,然亦不好。日人的《唐代之長安》亦是欠佳。

唐宮的佈置大致是:太極(西內) 大明(蓬萊,東內)

興慶(南內)

南山。即終南山。在長安城南。

唐長安之市有二:東市,西市。老翁入市,不知是哪一個市。若是東市,老翁入城以後,又不知走何街道,不知所走的是否直線。若不是直線,牛頭即非正北。只有直線進行,車頭才是正北。所以,是否正北,今尚無法說明。

其二,回車之“回”,意是轉動,可能轉一百八十度,但又不一定就是一百八十度。如,楊貴妃的“回眸”,眸,眼珠。有的本子作“頭”,不好。這是指她眼珠的一轉。又如《西廂》第一本第一折:“怎當他臨去秋波那一轉”,亦是一例。也是指眼珠的一轉,當然不可能是一百八十度。

故而,若車頭不是正北,而是偏東或偏西一點,就要轉動一下,讓它朝向正北。白詩中的“回”,並不一定說原來是向南的。

其三,這次買賣,除了炭值,還有門錢、腳價錢。普通人買炭,除了給十足的炭值外,腳價錢也要出的,門錢如何則不一定。太監這種買法,除了給不足的炭值外,運炭入宮是不給腳價錢的,門錢還得要老翁出。這“叱向北”也可見出對老翁的多重剝削。太監的惡行,韓愈的《順宗實錄》多有記載。

說到跑,老翁已經夠累的了,知道跑不脫,想是不會跑的。

可以作這個假定:老翁的牛車停在市南門外,不是正向北,是斜斜向北。說是假定,是因為今缺當時的長安地圖,即便有了當時的地圖,又何從知道老翁是從哪個城門進來的呢?所以,只作一個看法提出來。

【附記二】 其後,陳師又兩次提到這個問題。我一併附在這裡。

六月十四日:

牛頭可能向東。

六月二十九日,講《黑潭龍》時:

市,指的東市。老翁由啟夏門入的可能性最大。太監多是從大明宮來的。[3]

劉隆凱提問“車本朝北,如何又北”,是一個實際存在的問題,從來無人發現。陳寅恪回答說,“老翁的牛車停在市南門外,不是正向北,是斜斜向北。”

劉隆凱設想“必有一個老翁南逃未果的潛在情節”,陳寅恪答問不需要假定省略了一個情節,老翁“知道跑不脫”,這個回答完全符合實際。按《唐六典》卷三《戶部》度支郎中員外郎:“凡陸行之程,馬,日七十里;步及驢,五十里;車,三十里。”《周書》卷七《宣帝紀》大象元年十一月乙丑:“行幸洛陽,帝親御驛馬,日行三百里。”可知騎馬速度可以高出車速10倍。

鄧小軍:陳寅恪課堂答問白居易《賣炭翁》

陳寅恪最後答問指出:“《賣炭翁》裡的‘市’,指東市。老翁從啟夏門進入的可能性最大。太監多半是從大明宮來的。”這三點意見,全部是卓越的見地。

第一,按《新唐書》卷三十七《地理志一》上都條:“龍朔後,皇帝常居大明宮。”《舊唐書》卷十二《德宗本紀上》大曆十四年(779):“六月己亥朔,御丹鳳樓。”又:“建中元年(780)春正月丁卯朔,御含元殿。”又四年冬十月丁未:“涇原軍……叛……亂兵已陳于丹鳳闕下,……與太子諸王妃主百餘人出苑北門。”又興元元年(784)秋七月:“壬午,至自興元。……辛卯,御丹鳳樓,大赦天下。”又:“貞元元年(785)正月丁酉朔,御含元殿受朝賀。”《舊唐書》卷十三《德宗本紀下》:“貞元四年春正月庚戌朔,上御丹鳳樓。”又六年:“五月丙寅朔,上御紫宸受朝。”又七年:“五月庚申朔,上御宣政殿見百官。”又八年:“五月乙卯朔,上御宣政殿受朝。”又九年十一月乙酉:“上親郊圓丘。是日還宮,御丹鳳樓。”又十年:“冬十月癸卯,御宣政殿。”又十二年八月:“庚午,增修望仙門,廣夾城。”又十三年:“三月戊子,造會慶亭於麟德殿前。”又十四年二月:“戊午,上御麟德殿。”又十六年春正月乙巳:“南詔獻《奉聖樂舞曲》,上閱於麟德殿前。”又十九年二月:“丁亥,修含元殿。”又二十年:“五月甲戌朔,罷御宣政殿。”又:“二十一年(805)春正月辛未朔,御含元殿受朝賀。”又癸巳:“會群臣於宣政殿,宣遺詔……是日,上崩於會寧殿。”覆按宋宋敏求《長安志》、呂大防《長安圖》,上述諸殿闕門樓,均在大明宮。由上可知,唐德宗在位二十六年間,除建中四年(783)出幸奉天、興元元年(784)幸梁州短期時間外,始終居大明宮。故陳寅恪說“手把文書口稱敕”的“太監多半是從大明宮來的”,是準確的判斷。 

第二,按宋敏求《長安志》卷七《唐京城一·外郭城》:“外郭城東西一十八里一百一十五步。”長安城東市西市之線共計10座坊市,平均每一坊市約1.8裡,東市西市之間相隔6座坊,即相隔約10.8裡。白居易《登觀音臺望城》:“百千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長安城區為正方形棋盤式格局,故宦官自大明宮至東市比至西市近約10.8裡。唐諺雲:“鸕鶿不打腳下塘。”語云:“兔兒不吃窠邊草。”[4]宦官則不然,偏會打腳下塘、吃窩邊草。如《賣炭翁》所示,宦官性格霸道而輕佻。霸道者無所顧忌(唐自肅宗以後,皇帝生死廢立皆掌握在宦官手裡,宦官何所顧忌),輕佻者好逸惡勞,東市比西市距離大明宮近約10.8裡,宦官自會圖近省力,就近到東市實行宮市買炭。故陳寅恪說“《賣炭翁》裡的‘市’,指東市”,亦是準確的判斷。

假如發生在西市,“回車叱牛牽向北”句之解釋,亦是原理相同,只是稍微曲折一點。

第三,賣炭翁從城南終南山到東市,從啟夏門進入長安城,是最近便的路線,故陳寅恪說“老翁從啟夏門進入的可能性最大”,亦是準確的判斷。

賣炭翁何以選擇東市?當是因為東市東鄰南內興慶宮,西鄰最繁盛的冶遊之地平康里,附近多居貴胄之家[5],賣炭銷路當會更好、更快。賣炭翁何以未顧及東市接近大明宮,容易遭遇宦官宮市?按宋蜀本唐韓愈《昌黎先生文集·昌黎先生外集》卷七《順宗實錄》卷二貞元二十一年二月甲子:“舊事:宮中有要市外物,令官吏主之,與人為市,隨給其直。貞元末,以宦者為使,抑買人物,稍不如本估。末年不復行文書,置‘白望’數百人於兩市並要鬧坊,閱人所賣物,但稱‘宮市’。”可知貞元末東市西市均有作為宦官宮市代理人的白望,並非只有東市才有宮市。賣炭翁早在東市開門前到達市南門,當是心存僥倖,希望市門一開即儘快入市賣出木炭,庶幾可以避免宮市。

二、呂大防《長安圖》

陳寅恪課堂回答:“今無很好的唐長安圖。有者如徐鬆《兩京城坊考》,然亦不好。日人的《唐代之長安》亦是欠佳。”陳寅恪沒有提到呂大防《長安圖》。

中國傳統地理、地圖之學,在學術上主要屬於史部。陳寅恪《元西域人華化考序》:“有清一代經學號稱極盛,而史學則遠不逮宋人。”[6]《陳垣明季滇黔佛教考序》:“中國史學,莫盛於宋。”[7]《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宋賢史學,今古罕匹。”[8]宋代歷史地理學和地圖學,即可謂登峰造極。宋敏求(1019-1079)《長安志》,呂大防(1027-1097)《長安圖》,以及失名《禹跡圖》,是宋代歷史地理學和地圖學的傑作。

北宋元豐三年(1080),知永興軍府(治京兆府,今西安))事呂大防根據漢唐長安城遺蹟實測,參考長安舊圖及文獻記載,主持繪製出全面準確反映漢唐長安地理的《長安圖》全圖和唐太極宮、大明宮、興慶宮《三宮圖》別圖,刻兩碑立於京兆府公署。因碑已毀,《長安圖》原碑尺寸判斷,一說高200釐米以上、寬136釐米以上[9],一說約高200釐米、寬150釐米[10],一說大致高235.9釐米、寬124.2釐米[11]。

摘要:白居易《賣炭翁》詩中的唐代長安地理背景具備真實性。宋敏求《長安志》、呂大防《長安圖》、當代唐長安城考古發現,對於清楚地瞭解《賣炭翁》詩中東市-大明宮地理,具有決定性作用。陳寅恪回答劉隆凱提問“車本朝北,如何又北”,似未注意到:無論宦官、賣炭翁都不會願讓牛車走不到30米寬、南北1000餘米長的東市內窄街,而只會讓牛車從北向東市南門掉頭,向西走122米寬東市外南大街,再向北走122米寬東市外西大街直抵大明宮望仙門。《賣炭翁》具有突出的故事性,包括情節發展的鋪墊與突變,同時通過生動傳神的人物容貌、動作、心理描寫,刻畫出勤勞、樸實的賣炭翁形象,霸道、輕佻的宦官形象。

關鍵詞:《賣炭翁》 《長安志》 《長安圖》 劉隆凱 陳寅恪

白居易《新樂府·賣炭翁》,是唐詩名篇。其中若干詩句,包括劉隆凱1958年中山大學課堂提問和陳寅恪課堂答問所涉及的詩句的解釋,以及此詩文學成就的理解,似尚有待發之覆。本文提出己見,以供讀者參考,並期批評指正。

白居易《新樂府·賣炭翁》(元和四年,809):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牛困人飢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一車炭,千餘斤,宮使驅將惜不得。半匹紅綃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

陳寅恪《元白詩箋證稿》第五章《新樂府·賣炭翁》(1950):“此篇小序雲:苦宮市也。蓋宮市者,乃(唐德宗)貞元末年最為病民之政,宜樂天新樂府中有此一篇。且其事又為樂天所得親有見聞者,故此篇之摹寫,極生動之至也。”[1]這是對《賣炭翁》的主題、背景和文學價值的概述。

一、劉隆凱的提問和陳寅恪的課堂答問

劉隆凱1955年考進中山大學歷史系,1957年秋開始聽陳寅恪先生講元白詩證史選修課,至1958年6月29日最後一課,一共記錄下65次聽課筆記。以後的課,被政治運動所中斷。

劉隆凱《往事不盡如煙-我對陳寅老的點滴回憶》(1997):

我銘記終生的是,自己也能和陳寅老有那麼一次特別的接觸。大約是1958年5月下旬吧,那是我聽了老人講授《賣炭翁》以後。我聽講後,用心揣摩詩的內容,忽有一個粗淺的想法:老翁從終南山駕車入市,應是由南而北,後面何以又言“回車叱牛牽向北”呢?我揣度此處或許是省略了一個情節:老翁聞宮使來,定然駕車回逃,後被逼迫,始又向北。這原本是年輕人的想當然,我卻自覺有理,寫出呈交陳寅老的助手黃萱先生。黃先生是一位很樸實的中年女性,很親切地收下了我的字條。平心而論,我並不敢有勞動陳先生的想法,只要黃萱先生口頭代為作答我已十分滿足的了。不想,此後的情況竟然那樣地出乎我的意外,令我終生銘記。

6月3日,陳寅老在講《時世妝》前,特意提到我提問題的事。他笑吟吟地一再肯定我,誇我肯思考,極力獎掖後學。他很詳盡地公開回答了我提的問題。課後,黃萱先生特意喊住我,領我進到旁邊陳先生內室的書桌旁,在桌上攤開《兩京城坊考》這冊線裝書,告訴我,這是陳先生特意叫她送給我看的。上面畫的長安城市格局,不很準確,參看一下還是可以的。[2]

劉隆凱整理《陳寅恪元白詩證史講席側記》五《新樂府·時世妝》(1958):

【附記一】 我嘗以《賣炭翁》中“回車叱牛牽向北”句提一問題向陳師求教,我以為車本朝北,如何又北,必有一個老翁南逃未果的潛在情節。自然只是我個人的臆度。

(1958)六月三日。蒙陳師當堂作答。錄師意於後:

不需要假定省略了一個情節。理由有三。

其一,今無很好的唐長安圖,有者如徐鬆《兩京城坊考》,然亦不好。日人的《唐代之長安》亦是欠佳。

唐宮的佈置大致是:太極(西內) 大明(蓬萊,東內)

興慶(南內)

南山。即終南山。在長安城南。

唐長安之市有二:東市,西市。老翁入市,不知是哪一個市。若是東市,老翁入城以後,又不知走何街道,不知所走的是否直線。若不是直線,牛頭即非正北。只有直線進行,車頭才是正北。所以,是否正北,今尚無法說明。

其二,回車之“回”,意是轉動,可能轉一百八十度,但又不一定就是一百八十度。如,楊貴妃的“回眸”,眸,眼珠。有的本子作“頭”,不好。這是指她眼珠的一轉。又如《西廂》第一本第一折:“怎當他臨去秋波那一轉”,亦是一例。也是指眼珠的一轉,當然不可能是一百八十度。

故而,若車頭不是正北,而是偏東或偏西一點,就要轉動一下,讓它朝向正北。白詩中的“回”,並不一定說原來是向南的。

其三,這次買賣,除了炭值,還有門錢、腳價錢。普通人買炭,除了給十足的炭值外,腳價錢也要出的,門錢如何則不一定。太監這種買法,除了給不足的炭值外,運炭入宮是不給腳價錢的,門錢還得要老翁出。這“叱向北”也可見出對老翁的多重剝削。太監的惡行,韓愈的《順宗實錄》多有記載。

說到跑,老翁已經夠累的了,知道跑不脫,想是不會跑的。

可以作這個假定:老翁的牛車停在市南門外,不是正向北,是斜斜向北。說是假定,是因為今缺當時的長安地圖,即便有了當時的地圖,又何從知道老翁是從哪個城門進來的呢?所以,只作一個看法提出來。

【附記二】 其後,陳師又兩次提到這個問題。我一併附在這裡。

六月十四日:

牛頭可能向東。

六月二十九日,講《黑潭龍》時:

市,指的東市。老翁由啟夏門入的可能性最大。太監多是從大明宮來的。[3]

劉隆凱提問“車本朝北,如何又北”,是一個實際存在的問題,從來無人發現。陳寅恪回答說,“老翁的牛車停在市南門外,不是正向北,是斜斜向北。”

劉隆凱設想“必有一個老翁南逃未果的潛在情節”,陳寅恪答問不需要假定省略了一個情節,老翁“知道跑不脫”,這個回答完全符合實際。按《唐六典》卷三《戶部》度支郎中員外郎:“凡陸行之程,馬,日七十里;步及驢,五十里;車,三十里。”《周書》卷七《宣帝紀》大象元年十一月乙丑:“行幸洛陽,帝親御驛馬,日行三百里。”可知騎馬速度可以高出車速10倍。

鄧小軍:陳寅恪課堂答問白居易《賣炭翁》

陳寅恪最後答問指出:“《賣炭翁》裡的‘市’,指東市。老翁從啟夏門進入的可能性最大。太監多半是從大明宮來的。”這三點意見,全部是卓越的見地。

第一,按《新唐書》卷三十七《地理志一》上都條:“龍朔後,皇帝常居大明宮。”《舊唐書》卷十二《德宗本紀上》大曆十四年(779):“六月己亥朔,御丹鳳樓。”又:“建中元年(780)春正月丁卯朔,御含元殿。”又四年冬十月丁未:“涇原軍……叛……亂兵已陳于丹鳳闕下,……與太子諸王妃主百餘人出苑北門。”又興元元年(784)秋七月:“壬午,至自興元。……辛卯,御丹鳳樓,大赦天下。”又:“貞元元年(785)正月丁酉朔,御含元殿受朝賀。”《舊唐書》卷十三《德宗本紀下》:“貞元四年春正月庚戌朔,上御丹鳳樓。”又六年:“五月丙寅朔,上御紫宸受朝。”又七年:“五月庚申朔,上御宣政殿見百官。”又八年:“五月乙卯朔,上御宣政殿受朝。”又九年十一月乙酉:“上親郊圓丘。是日還宮,御丹鳳樓。”又十年:“冬十月癸卯,御宣政殿。”又十二年八月:“庚午,增修望仙門,廣夾城。”又十三年:“三月戊子,造會慶亭於麟德殿前。”又十四年二月:“戊午,上御麟德殿。”又十六年春正月乙巳:“南詔獻《奉聖樂舞曲》,上閱於麟德殿前。”又十九年二月:“丁亥,修含元殿。”又二十年:“五月甲戌朔,罷御宣政殿。”又:“二十一年(805)春正月辛未朔,御含元殿受朝賀。”又癸巳:“會群臣於宣政殿,宣遺詔……是日,上崩於會寧殿。”覆按宋宋敏求《長安志》、呂大防《長安圖》,上述諸殿闕門樓,均在大明宮。由上可知,唐德宗在位二十六年間,除建中四年(783)出幸奉天、興元元年(784)幸梁州短期時間外,始終居大明宮。故陳寅恪說“手把文書口稱敕”的“太監多半是從大明宮來的”,是準確的判斷。 

第二,按宋敏求《長安志》卷七《唐京城一·外郭城》:“外郭城東西一十八里一百一十五步。”長安城東市西市之線共計10座坊市,平均每一坊市約1.8裡,東市西市之間相隔6座坊,即相隔約10.8裡。白居易《登觀音臺望城》:“百千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長安城區為正方形棋盤式格局,故宦官自大明宮至東市比至西市近約10.8裡。唐諺雲:“鸕鶿不打腳下塘。”語云:“兔兒不吃窠邊草。”[4]宦官則不然,偏會打腳下塘、吃窩邊草。如《賣炭翁》所示,宦官性格霸道而輕佻。霸道者無所顧忌(唐自肅宗以後,皇帝生死廢立皆掌握在宦官手裡,宦官何所顧忌),輕佻者好逸惡勞,東市比西市距離大明宮近約10.8裡,宦官自會圖近省力,就近到東市實行宮市買炭。故陳寅恪說“《賣炭翁》裡的‘市’,指東市”,亦是準確的判斷。

假如發生在西市,“回車叱牛牽向北”句之解釋,亦是原理相同,只是稍微曲折一點。

第三,賣炭翁從城南終南山到東市,從啟夏門進入長安城,是最近便的路線,故陳寅恪說“老翁從啟夏門進入的可能性最大”,亦是準確的判斷。

賣炭翁何以選擇東市?當是因為東市東鄰南內興慶宮,西鄰最繁盛的冶遊之地平康里,附近多居貴胄之家[5],賣炭銷路當會更好、更快。賣炭翁何以未顧及東市接近大明宮,容易遭遇宦官宮市?按宋蜀本唐韓愈《昌黎先生文集·昌黎先生外集》卷七《順宗實錄》卷二貞元二十一年二月甲子:“舊事:宮中有要市外物,令官吏主之,與人為市,隨給其直。貞元末,以宦者為使,抑買人物,稍不如本估。末年不復行文書,置‘白望’數百人於兩市並要鬧坊,閱人所賣物,但稱‘宮市’。”可知貞元末東市西市均有作為宦官宮市代理人的白望,並非只有東市才有宮市。賣炭翁早在東市開門前到達市南門,當是心存僥倖,希望市門一開即儘快入市賣出木炭,庶幾可以避免宮市。

二、呂大防《長安圖》

陳寅恪課堂回答:“今無很好的唐長安圖。有者如徐鬆《兩京城坊考》,然亦不好。日人的《唐代之長安》亦是欠佳。”陳寅恪沒有提到呂大防《長安圖》。

中國傳統地理、地圖之學,在學術上主要屬於史部。陳寅恪《元西域人華化考序》:“有清一代經學號稱極盛,而史學則遠不逮宋人。”[6]《陳垣明季滇黔佛教考序》:“中國史學,莫盛於宋。”[7]《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宋賢史學,今古罕匹。”[8]宋代歷史地理學和地圖學,即可謂登峰造極。宋敏求(1019-1079)《長安志》,呂大防(1027-1097)《長安圖》,以及失名《禹跡圖》,是宋代歷史地理學和地圖學的傑作。

北宋元豐三年(1080),知永興軍府(治京兆府,今西安))事呂大防根據漢唐長安城遺蹟實測,參考長安舊圖及文獻記載,主持繪製出全面準確反映漢唐長安地理的《長安圖》全圖和唐太極宮、大明宮、興慶宮《三宮圖》別圖,刻兩碑立於京兆府公署。因碑已毀,《長安圖》原碑尺寸判斷,一說高200釐米以上、寬136釐米以上[9],一說約高200釐米、寬150釐米[10],一說大致高235.9釐米、寬124.2釐米[11]。

鄧小軍:陳寅恪課堂答問白居易《賣炭翁》

宋呂大防《長安圖》陝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唐長安城地基初步探測》摹繪本局部

摘要:白居易《賣炭翁》詩中的唐代長安地理背景具備真實性。宋敏求《長安志》、呂大防《長安圖》、當代唐長安城考古發現,對於清楚地瞭解《賣炭翁》詩中東市-大明宮地理,具有決定性作用。陳寅恪回答劉隆凱提問“車本朝北,如何又北”,似未注意到:無論宦官、賣炭翁都不會願讓牛車走不到30米寬、南北1000餘米長的東市內窄街,而只會讓牛車從北向東市南門掉頭,向西走122米寬東市外南大街,再向北走122米寬東市外西大街直抵大明宮望仙門。《賣炭翁》具有突出的故事性,包括情節發展的鋪墊與突變,同時通過生動傳神的人物容貌、動作、心理描寫,刻畫出勤勞、樸實的賣炭翁形象,霸道、輕佻的宦官形象。

關鍵詞:《賣炭翁》 《長安志》 《長安圖》 劉隆凱 陳寅恪

白居易《新樂府·賣炭翁》,是唐詩名篇。其中若干詩句,包括劉隆凱1958年中山大學課堂提問和陳寅恪課堂答問所涉及的詩句的解釋,以及此詩文學成就的理解,似尚有待發之覆。本文提出己見,以供讀者參考,並期批評指正。

白居易《新樂府·賣炭翁》(元和四年,809):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牛困人飢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一車炭,千餘斤,宮使驅將惜不得。半匹紅綃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

陳寅恪《元白詩箋證稿》第五章《新樂府·賣炭翁》(1950):“此篇小序雲:苦宮市也。蓋宮市者,乃(唐德宗)貞元末年最為病民之政,宜樂天新樂府中有此一篇。且其事又為樂天所得親有見聞者,故此篇之摹寫,極生動之至也。”[1]這是對《賣炭翁》的主題、背景和文學價值的概述。

一、劉隆凱的提問和陳寅恪的課堂答問

劉隆凱1955年考進中山大學歷史系,1957年秋開始聽陳寅恪先生講元白詩證史選修課,至1958年6月29日最後一課,一共記錄下65次聽課筆記。以後的課,被政治運動所中斷。

劉隆凱《往事不盡如煙-我對陳寅老的點滴回憶》(1997):

我銘記終生的是,自己也能和陳寅老有那麼一次特別的接觸。大約是1958年5月下旬吧,那是我聽了老人講授《賣炭翁》以後。我聽講後,用心揣摩詩的內容,忽有一個粗淺的想法:老翁從終南山駕車入市,應是由南而北,後面何以又言“回車叱牛牽向北”呢?我揣度此處或許是省略了一個情節:老翁聞宮使來,定然駕車回逃,後被逼迫,始又向北。這原本是年輕人的想當然,我卻自覺有理,寫出呈交陳寅老的助手黃萱先生。黃先生是一位很樸實的中年女性,很親切地收下了我的字條。平心而論,我並不敢有勞動陳先生的想法,只要黃萱先生口頭代為作答我已十分滿足的了。不想,此後的情況竟然那樣地出乎我的意外,令我終生銘記。

6月3日,陳寅老在講《時世妝》前,特意提到我提問題的事。他笑吟吟地一再肯定我,誇我肯思考,極力獎掖後學。他很詳盡地公開回答了我提的問題。課後,黃萱先生特意喊住我,領我進到旁邊陳先生內室的書桌旁,在桌上攤開《兩京城坊考》這冊線裝書,告訴我,這是陳先生特意叫她送給我看的。上面畫的長安城市格局,不很準確,參看一下還是可以的。[2]

劉隆凱整理《陳寅恪元白詩證史講席側記》五《新樂府·時世妝》(1958):

【附記一】 我嘗以《賣炭翁》中“回車叱牛牽向北”句提一問題向陳師求教,我以為車本朝北,如何又北,必有一個老翁南逃未果的潛在情節。自然只是我個人的臆度。

(1958)六月三日。蒙陳師當堂作答。錄師意於後:

不需要假定省略了一個情節。理由有三。

其一,今無很好的唐長安圖,有者如徐鬆《兩京城坊考》,然亦不好。日人的《唐代之長安》亦是欠佳。

唐宮的佈置大致是:太極(西內) 大明(蓬萊,東內)

興慶(南內)

南山。即終南山。在長安城南。

唐長安之市有二:東市,西市。老翁入市,不知是哪一個市。若是東市,老翁入城以後,又不知走何街道,不知所走的是否直線。若不是直線,牛頭即非正北。只有直線進行,車頭才是正北。所以,是否正北,今尚無法說明。

其二,回車之“回”,意是轉動,可能轉一百八十度,但又不一定就是一百八十度。如,楊貴妃的“回眸”,眸,眼珠。有的本子作“頭”,不好。這是指她眼珠的一轉。又如《西廂》第一本第一折:“怎當他臨去秋波那一轉”,亦是一例。也是指眼珠的一轉,當然不可能是一百八十度。

故而,若車頭不是正北,而是偏東或偏西一點,就要轉動一下,讓它朝向正北。白詩中的“回”,並不一定說原來是向南的。

其三,這次買賣,除了炭值,還有門錢、腳價錢。普通人買炭,除了給十足的炭值外,腳價錢也要出的,門錢如何則不一定。太監這種買法,除了給不足的炭值外,運炭入宮是不給腳價錢的,門錢還得要老翁出。這“叱向北”也可見出對老翁的多重剝削。太監的惡行,韓愈的《順宗實錄》多有記載。

說到跑,老翁已經夠累的了,知道跑不脫,想是不會跑的。

可以作這個假定:老翁的牛車停在市南門外,不是正向北,是斜斜向北。說是假定,是因為今缺當時的長安地圖,即便有了當時的地圖,又何從知道老翁是從哪個城門進來的呢?所以,只作一個看法提出來。

【附記二】 其後,陳師又兩次提到這個問題。我一併附在這裡。

六月十四日:

牛頭可能向東。

六月二十九日,講《黑潭龍》時:

市,指的東市。老翁由啟夏門入的可能性最大。太監多是從大明宮來的。[3]

劉隆凱提問“車本朝北,如何又北”,是一個實際存在的問題,從來無人發現。陳寅恪回答說,“老翁的牛車停在市南門外,不是正向北,是斜斜向北。”

劉隆凱設想“必有一個老翁南逃未果的潛在情節”,陳寅恪答問不需要假定省略了一個情節,老翁“知道跑不脫”,這個回答完全符合實際。按《唐六典》卷三《戶部》度支郎中員外郎:“凡陸行之程,馬,日七十里;步及驢,五十里;車,三十里。”《周書》卷七《宣帝紀》大象元年十一月乙丑:“行幸洛陽,帝親御驛馬,日行三百里。”可知騎馬速度可以高出車速10倍。

鄧小軍:陳寅恪課堂答問白居易《賣炭翁》

陳寅恪最後答問指出:“《賣炭翁》裡的‘市’,指東市。老翁從啟夏門進入的可能性最大。太監多半是從大明宮來的。”這三點意見,全部是卓越的見地。

第一,按《新唐書》卷三十七《地理志一》上都條:“龍朔後,皇帝常居大明宮。”《舊唐書》卷十二《德宗本紀上》大曆十四年(779):“六月己亥朔,御丹鳳樓。”又:“建中元年(780)春正月丁卯朔,御含元殿。”又四年冬十月丁未:“涇原軍……叛……亂兵已陳于丹鳳闕下,……與太子諸王妃主百餘人出苑北門。”又興元元年(784)秋七月:“壬午,至自興元。……辛卯,御丹鳳樓,大赦天下。”又:“貞元元年(785)正月丁酉朔,御含元殿受朝賀。”《舊唐書》卷十三《德宗本紀下》:“貞元四年春正月庚戌朔,上御丹鳳樓。”又六年:“五月丙寅朔,上御紫宸受朝。”又七年:“五月庚申朔,上御宣政殿見百官。”又八年:“五月乙卯朔,上御宣政殿受朝。”又九年十一月乙酉:“上親郊圓丘。是日還宮,御丹鳳樓。”又十年:“冬十月癸卯,御宣政殿。”又十二年八月:“庚午,增修望仙門,廣夾城。”又十三年:“三月戊子,造會慶亭於麟德殿前。”又十四年二月:“戊午,上御麟德殿。”又十六年春正月乙巳:“南詔獻《奉聖樂舞曲》,上閱於麟德殿前。”又十九年二月:“丁亥,修含元殿。”又二十年:“五月甲戌朔,罷御宣政殿。”又:“二十一年(805)春正月辛未朔,御含元殿受朝賀。”又癸巳:“會群臣於宣政殿,宣遺詔……是日,上崩於會寧殿。”覆按宋宋敏求《長安志》、呂大防《長安圖》,上述諸殿闕門樓,均在大明宮。由上可知,唐德宗在位二十六年間,除建中四年(783)出幸奉天、興元元年(784)幸梁州短期時間外,始終居大明宮。故陳寅恪說“手把文書口稱敕”的“太監多半是從大明宮來的”,是準確的判斷。 

第二,按宋敏求《長安志》卷七《唐京城一·外郭城》:“外郭城東西一十八里一百一十五步。”長安城東市西市之線共計10座坊市,平均每一坊市約1.8裡,東市西市之間相隔6座坊,即相隔約10.8裡。白居易《登觀音臺望城》:“百千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長安城區為正方形棋盤式格局,故宦官自大明宮至東市比至西市近約10.8裡。唐諺雲:“鸕鶿不打腳下塘。”語云:“兔兒不吃窠邊草。”[4]宦官則不然,偏會打腳下塘、吃窩邊草。如《賣炭翁》所示,宦官性格霸道而輕佻。霸道者無所顧忌(唐自肅宗以後,皇帝生死廢立皆掌握在宦官手裡,宦官何所顧忌),輕佻者好逸惡勞,東市比西市距離大明宮近約10.8裡,宦官自會圖近省力,就近到東市實行宮市買炭。故陳寅恪說“《賣炭翁》裡的‘市’,指東市”,亦是準確的判斷。

假如發生在西市,“回車叱牛牽向北”句之解釋,亦是原理相同,只是稍微曲折一點。

第三,賣炭翁從城南終南山到東市,從啟夏門進入長安城,是最近便的路線,故陳寅恪說“老翁從啟夏門進入的可能性最大”,亦是準確的判斷。

賣炭翁何以選擇東市?當是因為東市東鄰南內興慶宮,西鄰最繁盛的冶遊之地平康里,附近多居貴胄之家[5],賣炭銷路當會更好、更快。賣炭翁何以未顧及東市接近大明宮,容易遭遇宦官宮市?按宋蜀本唐韓愈《昌黎先生文集·昌黎先生外集》卷七《順宗實錄》卷二貞元二十一年二月甲子:“舊事:宮中有要市外物,令官吏主之,與人為市,隨給其直。貞元末,以宦者為使,抑買人物,稍不如本估。末年不復行文書,置‘白望’數百人於兩市並要鬧坊,閱人所賣物,但稱‘宮市’。”可知貞元末東市西市均有作為宦官宮市代理人的白望,並非只有東市才有宮市。賣炭翁早在東市開門前到達市南門,當是心存僥倖,希望市門一開即儘快入市賣出木炭,庶幾可以避免宮市。

二、呂大防《長安圖》

陳寅恪課堂回答:“今無很好的唐長安圖。有者如徐鬆《兩京城坊考》,然亦不好。日人的《唐代之長安》亦是欠佳。”陳寅恪沒有提到呂大防《長安圖》。

中國傳統地理、地圖之學,在學術上主要屬於史部。陳寅恪《元西域人華化考序》:“有清一代經學號稱極盛,而史學則遠不逮宋人。”[6]《陳垣明季滇黔佛教考序》:“中國史學,莫盛於宋。”[7]《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宋賢史學,今古罕匹。”[8]宋代歷史地理學和地圖學,即可謂登峰造極。宋敏求(1019-1079)《長安志》,呂大防(1027-1097)《長安圖》,以及失名《禹跡圖》,是宋代歷史地理學和地圖學的傑作。

北宋元豐三年(1080),知永興軍府(治京兆府,今西安))事呂大防根據漢唐長安城遺蹟實測,參考長安舊圖及文獻記載,主持繪製出全面準確反映漢唐長安地理的《長安圖》全圖和唐太極宮、大明宮、興慶宮《三宮圖》別圖,刻兩碑立於京兆府公署。因碑已毀,《長安圖》原碑尺寸判斷,一說高200釐米以上、寬136釐米以上[9],一說約高200釐米、寬150釐米[10],一說大致高235.9釐米、寬124.2釐米[11]。

鄧小軍:陳寅恪課堂答問白居易《賣炭翁》

宋呂大防《長安圖》陝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唐長安城地基初步探測》摹繪本局部

鄧小軍:陳寅恪課堂答問白居易《賣炭翁》

宋呂大防《長安圖》平岡武夫等摹繪本局部)

呂大防《長安圖》地圖定向為上北下南、左西右東,與現代地圖一致(南宋程大昌《雍錄》地圖定向猶為上南下北、左東右西);繪圖方法為定比例尺,亦與現代地圖一致,地圖比例尺為“二寸折一里”[12],約合今1:9000;圖例突出地體現該圖專題的歷史人文要素,地圖符號線描,象形、確實、詳備,註記規範、明晰,並配有題記;是一幅精確度高、圖例完善的大比例尺城市平面圖。

金元時期,呂大防《長安圖》碑毀於戰亂。清光緒年間出土二十多塊殘石,後大多亡佚,但是有殘石拓本及其印本流傳於世[13]。其中,《長安圖》北部偏東等部分殘石拓本,是近代邵章綴合22塊殘石拓片而成。邵章收藏此拓數量較多,1930年代日本前田直典在西安獲得其中一套拓本,後於二戰中焚燬[14]。1956年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研究所、同朋捨出版平岡武夫《長安與洛陽·地圖篇》,其中有平岡武夫等人據前田直典所發表的此拓圖片和照片復繪的《長安圖》殘圖。1957年9月,陝西人民出版社翻譯出版平岡武夫《長安與洛陽(地圖)》[15]。1958年8月,《考古學報》1958年第3期出版,刊佈陝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唐長安城地基初步探測》,附錄有呂大防刻唐長安圖拓片摹繪本,即《長安圖》北部偏東等部分殘石拓本摹繪本。

唐長安城北部偏東部分,包括大明宮南正門丹鳳門東望仙門、東市、連接它們之間的皇城東第二街(朱雀門街東第四街),均在本文主題相關範圍內,同時亦均在呂大防《長安城圖》今存殘圖內。

1950年代至2010年代唐長安城考古發掘報告系列,逐步深入地證實了呂大防《長安城圖》殘圖的準確性。

1958年唐長安城地基初步探測。陝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唐長安城地基初步探測》(三)《興慶宮》:“根據鑽探的資料,結合宋刻石碑對照,因北半部各建築為今之關城及居民住宅佔壓破壞無遺,很難找出跡象。然就南半部的情況與宋刻石碑圖比較,除各建築之間的距離及宮的圍牆等,在比例上稍有出入外,其它基本相同。”[16]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隊《西安市唐長安城大明宮丹鳳門遺址的發掘》:“宋代呂大防繪製的《長安城圖》石刻表明,大明宮的南牆與長安城的外郭城牆東段是一體的,考古勘探結果也證實了這一點,具體材料可參見陝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唐長安城地基初步探測》之圖八‘唐長安城探測復原圖’,《考古學報》1958年第3期;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唐長安大明宮》圖一至圖三,第10、15、16 頁,科學出版社,1959年。”[17]

1959-1962年唐長安城遺址勘察發掘。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發掘隊《唐代長安城考古紀略》七《兩市》:“呂大防圖所畫的東市,卻與我們實測的形制相同。”[18]

2005-2006年唐大明宮丹鳳門遺址發掘。《西安市唐長安城大明宮丹鳳門遺址的發掘》:“關於丹鳳門的形制,過去有兩種說法。一是古代文獻所記載的五門道制,如唐人李華的《含元殿賦》記有‘其南則丹鳳啟塗,遐矚荊吳;十扇開閉,陰陽睢盱’,唐人李庾的《兩都賦》也記載‘其內則有太極承端,通址含元。……涵太液之清瀾,龍道雙回,鳳門五開’。另外, 宋代呂大防所制《長安城圖》石刻圖上,也清楚地標記著丹鳳門有5個門道。[19]另一種說法是三門道制,主要是根據1959-1962年間進行初步考古鑽探和調查的結果(當時繪有門址平面圖)而提出的,並據此認為文獻記載是錯誤的。[20]後一種說法自公佈以後幾十年來,已被大多數學者所接受和引用。因此,這次全面考古發掘揭露出丹鳳門為五門道的形制,修正了以往考古鑽探的初步結論,證實了相關歷史文獻的記載,最終解決了有關丹鳳門形制的學術爭議。”[21]

2009年唐大明宮南宮城牆望仙門等三座城門遺址的發掘。2009年2月24日中國新聞網《西安新發現唐大明宮南宮城牆三座城門遺址》:“繼唐大明宮規模最大的門址-丹鳳門遺址被發現之後,考古工作者近日又在其南宮城牆沿線發現三座城門遺址,分別位居大明宮正門丹鳳門遺址的左右兩側。……試掘表明,建福門遺址東西長約三十七米、南北寬十九米左右;興安門遺址東西長約三十九米,南北寬約二十米左右;而望仙門遺址東西長三十三米至三十五米、南北寬十九米左右,……每個城門都有三個約五米寬的門道。”2009年2月16日中國網《唐大明宮新發現:宮門5更啟 待漏百官始入朝》:“負責這一考古發掘的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何歲利今天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根據史料記載,大明宮的四面共有11座城門,到目前為止,除南宮城牆上的延政門仍未找到外,我們已發現了10座。’”“何歲利告訴記者,丹鳳門西面430米處就是建福門遺址,遺址以西220餘米就是興安門遺址,丹鳳門以東430米處就是望仙門遺址。”(目前尚未見2009年望仙門遺址考古發掘相關報告發表,一俟相關報告發表,情況應以報告為準。)

在本文主題相關範圍內,唐長安城考古1958年勘探證實大明宮南城牆與長安城外郭城牆東段為一體,1959-1962年發掘實測出東市的形制,2006發掘揭露出大明宮南正門丹鳳門為五門道形制,2009年發掘揭露出丹鳳門東側望仙門遺址,逐步深入地證實了呂大防《長安圖》的準確性。六十年來考古勘探發掘對《長安圖》準確性的確認,是對呂大防《長安圖》的最高評價。

依據宋敏求《長安志》,參照呂大防《長安圖》北部偏東等部分殘石原拓石印本[22],可以看出陝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唐長安城地基初步探測》摹繪本望仙門位置比平岡武夫等摹繪本更為準確。按宋敏求《長安志》卷六《宮室四·唐上》:“(東內大明宮)望仙門,南當皇城東第二街。”望仙門南當皇城東第二街,應是望仙門南正對皇城東第二街北口。《長安圖》原拓石印本及《唐長安城地基初步探測》摹繪本望仙門南對皇城東第二街北口僅稍微偏西,三門道之中門道基本對準皇城東第二街北口街心。岡武夫摹繪本望仙門南對皇城東第二街北口則偏東較多,三門道之中門道未對準皇城東第二街北口街心,而是對準皇城東第二街東從北第一坊長樂坊西垣。但此是小疵,不影響其與原拓的基本一致。(圖一:宋呂大防《長安圖》陝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唐長安城地基初步探測》摹繪本局部;圖二:宋呂大防《長安圖》平岡武夫等摹繪本局部)

呂大防《長安圖》為解決《賣炭翁》問題提供了一目瞭然的可靠地圖。

陳寅恪沒有提到呂大防《長安圖》,也許是因為沒有見到此圖北部偏東等部分殘石拓本[23]。陳寅恪所說“日人的《唐代之長安》”,不知是否指平岡武夫《長安與洛陽(地圖)》。筆者不能確定,1958年6月陳寅恪課堂答問時,有沒有看(聽讀)到1956年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同朋捨出版的《唐代的長安與洛陽·地圖篇》,有沒有看到1957年9月陝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岡武夫《長安與洛陽(地圖)》。從當時陳寅恪讓黃萱給劉隆凱看徐鬆《唐兩京城坊考》“畫的長安城市格局”(當為《西京外郭城圖》)來看,也許陳寅恪沒有看到《長安與洛陽(地圖)》。此時,《唐長安城地基初步探測》附錄呂大防刻唐長安圖(同一殘圖)拓片摹繪本也還沒有發表。同時,應該考慮到,當時陳寅恪雙目完全失明已經十餘年[24]。

摘要:白居易《賣炭翁》詩中的唐代長安地理背景具備真實性。宋敏求《長安志》、呂大防《長安圖》、當代唐長安城考古發現,對於清楚地瞭解《賣炭翁》詩中東市-大明宮地理,具有決定性作用。陳寅恪回答劉隆凱提問“車本朝北,如何又北”,似未注意到:無論宦官、賣炭翁都不會願讓牛車走不到30米寬、南北1000餘米長的東市內窄街,而只會讓牛車從北向東市南門掉頭,向西走122米寬東市外南大街,再向北走122米寬東市外西大街直抵大明宮望仙門。《賣炭翁》具有突出的故事性,包括情節發展的鋪墊與突變,同時通過生動傳神的人物容貌、動作、心理描寫,刻畫出勤勞、樸實的賣炭翁形象,霸道、輕佻的宦官形象。

關鍵詞:《賣炭翁》 《長安志》 《長安圖》 劉隆凱 陳寅恪

白居易《新樂府·賣炭翁》,是唐詩名篇。其中若干詩句,包括劉隆凱1958年中山大學課堂提問和陳寅恪課堂答問所涉及的詩句的解釋,以及此詩文學成就的理解,似尚有待發之覆。本文提出己見,以供讀者參考,並期批評指正。

白居易《新樂府·賣炭翁》(元和四年,809):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牛困人飢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一車炭,千餘斤,宮使驅將惜不得。半匹紅綃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

陳寅恪《元白詩箋證稿》第五章《新樂府·賣炭翁》(1950):“此篇小序雲:苦宮市也。蓋宮市者,乃(唐德宗)貞元末年最為病民之政,宜樂天新樂府中有此一篇。且其事又為樂天所得親有見聞者,故此篇之摹寫,極生動之至也。”[1]這是對《賣炭翁》的主題、背景和文學價值的概述。

一、劉隆凱的提問和陳寅恪的課堂答問

劉隆凱1955年考進中山大學歷史系,1957年秋開始聽陳寅恪先生講元白詩證史選修課,至1958年6月29日最後一課,一共記錄下65次聽課筆記。以後的課,被政治運動所中斷。

劉隆凱《往事不盡如煙-我對陳寅老的點滴回憶》(1997):

我銘記終生的是,自己也能和陳寅老有那麼一次特別的接觸。大約是1958年5月下旬吧,那是我聽了老人講授《賣炭翁》以後。我聽講後,用心揣摩詩的內容,忽有一個粗淺的想法:老翁從終南山駕車入市,應是由南而北,後面何以又言“回車叱牛牽向北”呢?我揣度此處或許是省略了一個情節:老翁聞宮使來,定然駕車回逃,後被逼迫,始又向北。這原本是年輕人的想當然,我卻自覺有理,寫出呈交陳寅老的助手黃萱先生。黃先生是一位很樸實的中年女性,很親切地收下了我的字條。平心而論,我並不敢有勞動陳先生的想法,只要黃萱先生口頭代為作答我已十分滿足的了。不想,此後的情況竟然那樣地出乎我的意外,令我終生銘記。

6月3日,陳寅老在講《時世妝》前,特意提到我提問題的事。他笑吟吟地一再肯定我,誇我肯思考,極力獎掖後學。他很詳盡地公開回答了我提的問題。課後,黃萱先生特意喊住我,領我進到旁邊陳先生內室的書桌旁,在桌上攤開《兩京城坊考》這冊線裝書,告訴我,這是陳先生特意叫她送給我看的。上面畫的長安城市格局,不很準確,參看一下還是可以的。[2]

劉隆凱整理《陳寅恪元白詩證史講席側記》五《新樂府·時世妝》(1958):

【附記一】 我嘗以《賣炭翁》中“回車叱牛牽向北”句提一問題向陳師求教,我以為車本朝北,如何又北,必有一個老翁南逃未果的潛在情節。自然只是我個人的臆度。

(1958)六月三日。蒙陳師當堂作答。錄師意於後:

不需要假定省略了一個情節。理由有三。

其一,今無很好的唐長安圖,有者如徐鬆《兩京城坊考》,然亦不好。日人的《唐代之長安》亦是欠佳。

唐宮的佈置大致是:太極(西內) 大明(蓬萊,東內)

興慶(南內)

南山。即終南山。在長安城南。

唐長安之市有二:東市,西市。老翁入市,不知是哪一個市。若是東市,老翁入城以後,又不知走何街道,不知所走的是否直線。若不是直線,牛頭即非正北。只有直線進行,車頭才是正北。所以,是否正北,今尚無法說明。

其二,回車之“回”,意是轉動,可能轉一百八十度,但又不一定就是一百八十度。如,楊貴妃的“回眸”,眸,眼珠。有的本子作“頭”,不好。這是指她眼珠的一轉。又如《西廂》第一本第一折:“怎當他臨去秋波那一轉”,亦是一例。也是指眼珠的一轉,當然不可能是一百八十度。

故而,若車頭不是正北,而是偏東或偏西一點,就要轉動一下,讓它朝向正北。白詩中的“回”,並不一定說原來是向南的。

其三,這次買賣,除了炭值,還有門錢、腳價錢。普通人買炭,除了給十足的炭值外,腳價錢也要出的,門錢如何則不一定。太監這種買法,除了給不足的炭值外,運炭入宮是不給腳價錢的,門錢還得要老翁出。這“叱向北”也可見出對老翁的多重剝削。太監的惡行,韓愈的《順宗實錄》多有記載。

說到跑,老翁已經夠累的了,知道跑不脫,想是不會跑的。

可以作這個假定:老翁的牛車停在市南門外,不是正向北,是斜斜向北。說是假定,是因為今缺當時的長安地圖,即便有了當時的地圖,又何從知道老翁是從哪個城門進來的呢?所以,只作一個看法提出來。

【附記二】 其後,陳師又兩次提到這個問題。我一併附在這裡。

六月十四日:

牛頭可能向東。

六月二十九日,講《黑潭龍》時:

市,指的東市。老翁由啟夏門入的可能性最大。太監多是從大明宮來的。[3]

劉隆凱提問“車本朝北,如何又北”,是一個實際存在的問題,從來無人發現。陳寅恪回答說,“老翁的牛車停在市南門外,不是正向北,是斜斜向北。”

劉隆凱設想“必有一個老翁南逃未果的潛在情節”,陳寅恪答問不需要假定省略了一個情節,老翁“知道跑不脫”,這個回答完全符合實際。按《唐六典》卷三《戶部》度支郎中員外郎:“凡陸行之程,馬,日七十里;步及驢,五十里;車,三十里。”《周書》卷七《宣帝紀》大象元年十一月乙丑:“行幸洛陽,帝親御驛馬,日行三百里。”可知騎馬速度可以高出車速10倍。

鄧小軍:陳寅恪課堂答問白居易《賣炭翁》

陳寅恪最後答問指出:“《賣炭翁》裡的‘市’,指東市。老翁從啟夏門進入的可能性最大。太監多半是從大明宮來的。”這三點意見,全部是卓越的見地。

第一,按《新唐書》卷三十七《地理志一》上都條:“龍朔後,皇帝常居大明宮。”《舊唐書》卷十二《德宗本紀上》大曆十四年(779):“六月己亥朔,御丹鳳樓。”又:“建中元年(780)春正月丁卯朔,御含元殿。”又四年冬十月丁未:“涇原軍……叛……亂兵已陳于丹鳳闕下,……與太子諸王妃主百餘人出苑北門。”又興元元年(784)秋七月:“壬午,至自興元。……辛卯,御丹鳳樓,大赦天下。”又:“貞元元年(785)正月丁酉朔,御含元殿受朝賀。”《舊唐書》卷十三《德宗本紀下》:“貞元四年春正月庚戌朔,上御丹鳳樓。”又六年:“五月丙寅朔,上御紫宸受朝。”又七年:“五月庚申朔,上御宣政殿見百官。”又八年:“五月乙卯朔,上御宣政殿受朝。”又九年十一月乙酉:“上親郊圓丘。是日還宮,御丹鳳樓。”又十年:“冬十月癸卯,御宣政殿。”又十二年八月:“庚午,增修望仙門,廣夾城。”又十三年:“三月戊子,造會慶亭於麟德殿前。”又十四年二月:“戊午,上御麟德殿。”又十六年春正月乙巳:“南詔獻《奉聖樂舞曲》,上閱於麟德殿前。”又十九年二月:“丁亥,修含元殿。”又二十年:“五月甲戌朔,罷御宣政殿。”又:“二十一年(805)春正月辛未朔,御含元殿受朝賀。”又癸巳:“會群臣於宣政殿,宣遺詔……是日,上崩於會寧殿。”覆按宋宋敏求《長安志》、呂大防《長安圖》,上述諸殿闕門樓,均在大明宮。由上可知,唐德宗在位二十六年間,除建中四年(783)出幸奉天、興元元年(784)幸梁州短期時間外,始終居大明宮。故陳寅恪說“手把文書口稱敕”的“太監多半是從大明宮來的”,是準確的判斷。 

第二,按宋敏求《長安志》卷七《唐京城一·外郭城》:“外郭城東西一十八里一百一十五步。”長安城東市西市之線共計10座坊市,平均每一坊市約1.8裡,東市西市之間相隔6座坊,即相隔約10.8裡。白居易《登觀音臺望城》:“百千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長安城區為正方形棋盤式格局,故宦官自大明宮至東市比至西市近約10.8裡。唐諺雲:“鸕鶿不打腳下塘。”語云:“兔兒不吃窠邊草。”[4]宦官則不然,偏會打腳下塘、吃窩邊草。如《賣炭翁》所示,宦官性格霸道而輕佻。霸道者無所顧忌(唐自肅宗以後,皇帝生死廢立皆掌握在宦官手裡,宦官何所顧忌),輕佻者好逸惡勞,東市比西市距離大明宮近約10.8裡,宦官自會圖近省力,就近到東市實行宮市買炭。故陳寅恪說“《賣炭翁》裡的‘市’,指東市”,亦是準確的判斷。

假如發生在西市,“回車叱牛牽向北”句之解釋,亦是原理相同,只是稍微曲折一點。

第三,賣炭翁從城南終南山到東市,從啟夏門進入長安城,是最近便的路線,故陳寅恪說“老翁從啟夏門進入的可能性最大”,亦是準確的判斷。

賣炭翁何以選擇東市?當是因為東市東鄰南內興慶宮,西鄰最繁盛的冶遊之地平康里,附近多居貴胄之家[5],賣炭銷路當會更好、更快。賣炭翁何以未顧及東市接近大明宮,容易遭遇宦官宮市?按宋蜀本唐韓愈《昌黎先生文集·昌黎先生外集》卷七《順宗實錄》卷二貞元二十一年二月甲子:“舊事:宮中有要市外物,令官吏主之,與人為市,隨給其直。貞元末,以宦者為使,抑買人物,稍不如本估。末年不復行文書,置‘白望’數百人於兩市並要鬧坊,閱人所賣物,但稱‘宮市’。”可知貞元末東市西市均有作為宦官宮市代理人的白望,並非只有東市才有宮市。賣炭翁早在東市開門前到達市南門,當是心存僥倖,希望市門一開即儘快入市賣出木炭,庶幾可以避免宮市。

二、呂大防《長安圖》

陳寅恪課堂回答:“今無很好的唐長安圖。有者如徐鬆《兩京城坊考》,然亦不好。日人的《唐代之長安》亦是欠佳。”陳寅恪沒有提到呂大防《長安圖》。

中國傳統地理、地圖之學,在學術上主要屬於史部。陳寅恪《元西域人華化考序》:“有清一代經學號稱極盛,而史學則遠不逮宋人。”[6]《陳垣明季滇黔佛教考序》:“中國史學,莫盛於宋。”[7]《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宋賢史學,今古罕匹。”[8]宋代歷史地理學和地圖學,即可謂登峰造極。宋敏求(1019-1079)《長安志》,呂大防(1027-1097)《長安圖》,以及失名《禹跡圖》,是宋代歷史地理學和地圖學的傑作。

北宋元豐三年(1080),知永興軍府(治京兆府,今西安))事呂大防根據漢唐長安城遺蹟實測,參考長安舊圖及文獻記載,主持繪製出全面準確反映漢唐長安地理的《長安圖》全圖和唐太極宮、大明宮、興慶宮《三宮圖》別圖,刻兩碑立於京兆府公署。因碑已毀,《長安圖》原碑尺寸判斷,一說高200釐米以上、寬136釐米以上[9],一說約高200釐米、寬150釐米[10],一說大致高235.9釐米、寬124.2釐米[11]。

鄧小軍:陳寅恪課堂答問白居易《賣炭翁》

宋呂大防《長安圖》陝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唐長安城地基初步探測》摹繪本局部

鄧小軍:陳寅恪課堂答問白居易《賣炭翁》

宋呂大防《長安圖》平岡武夫等摹繪本局部)

呂大防《長安圖》地圖定向為上北下南、左西右東,與現代地圖一致(南宋程大昌《雍錄》地圖定向猶為上南下北、左東右西);繪圖方法為定比例尺,亦與現代地圖一致,地圖比例尺為“二寸折一里”[12],約合今1:9000;圖例突出地體現該圖專題的歷史人文要素,地圖符號線描,象形、確實、詳備,註記規範、明晰,並配有題記;是一幅精確度高、圖例完善的大比例尺城市平面圖。

金元時期,呂大防《長安圖》碑毀於戰亂。清光緒年間出土二十多塊殘石,後大多亡佚,但是有殘石拓本及其印本流傳於世[13]。其中,《長安圖》北部偏東等部分殘石拓本,是近代邵章綴合22塊殘石拓片而成。邵章收藏此拓數量較多,1930年代日本前田直典在西安獲得其中一套拓本,後於二戰中焚燬[14]。1956年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研究所、同朋捨出版平岡武夫《長安與洛陽·地圖篇》,其中有平岡武夫等人據前田直典所發表的此拓圖片和照片復繪的《長安圖》殘圖。1957年9月,陝西人民出版社翻譯出版平岡武夫《長安與洛陽(地圖)》[15]。1958年8月,《考古學報》1958年第3期出版,刊佈陝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唐長安城地基初步探測》,附錄有呂大防刻唐長安圖拓片摹繪本,即《長安圖》北部偏東等部分殘石拓本摹繪本。

唐長安城北部偏東部分,包括大明宮南正門丹鳳門東望仙門、東市、連接它們之間的皇城東第二街(朱雀門街東第四街),均在本文主題相關範圍內,同時亦均在呂大防《長安城圖》今存殘圖內。

1950年代至2010年代唐長安城考古發掘報告系列,逐步深入地證實了呂大防《長安城圖》殘圖的準確性。

1958年唐長安城地基初步探測。陝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唐長安城地基初步探測》(三)《興慶宮》:“根據鑽探的資料,結合宋刻石碑對照,因北半部各建築為今之關城及居民住宅佔壓破壞無遺,很難找出跡象。然就南半部的情況與宋刻石碑圖比較,除各建築之間的距離及宮的圍牆等,在比例上稍有出入外,其它基本相同。”[16]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隊《西安市唐長安城大明宮丹鳳門遺址的發掘》:“宋代呂大防繪製的《長安城圖》石刻表明,大明宮的南牆與長安城的外郭城牆東段是一體的,考古勘探結果也證實了這一點,具體材料可參見陝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唐長安城地基初步探測》之圖八‘唐長安城探測復原圖’,《考古學報》1958年第3期;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唐長安大明宮》圖一至圖三,第10、15、16 頁,科學出版社,1959年。”[17]

1959-1962年唐長安城遺址勘察發掘。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發掘隊《唐代長安城考古紀略》七《兩市》:“呂大防圖所畫的東市,卻與我們實測的形制相同。”[18]

2005-2006年唐大明宮丹鳳門遺址發掘。《西安市唐長安城大明宮丹鳳門遺址的發掘》:“關於丹鳳門的形制,過去有兩種說法。一是古代文獻所記載的五門道制,如唐人李華的《含元殿賦》記有‘其南則丹鳳啟塗,遐矚荊吳;十扇開閉,陰陽睢盱’,唐人李庾的《兩都賦》也記載‘其內則有太極承端,通址含元。……涵太液之清瀾,龍道雙回,鳳門五開’。另外, 宋代呂大防所制《長安城圖》石刻圖上,也清楚地標記著丹鳳門有5個門道。[19]另一種說法是三門道制,主要是根據1959-1962年間進行初步考古鑽探和調查的結果(當時繪有門址平面圖)而提出的,並據此認為文獻記載是錯誤的。[20]後一種說法自公佈以後幾十年來,已被大多數學者所接受和引用。因此,這次全面考古發掘揭露出丹鳳門為五門道的形制,修正了以往考古鑽探的初步結論,證實了相關歷史文獻的記載,最終解決了有關丹鳳門形制的學術爭議。”[21]

2009年唐大明宮南宮城牆望仙門等三座城門遺址的發掘。2009年2月24日中國新聞網《西安新發現唐大明宮南宮城牆三座城門遺址》:“繼唐大明宮規模最大的門址-丹鳳門遺址被發現之後,考古工作者近日又在其南宮城牆沿線發現三座城門遺址,分別位居大明宮正門丹鳳門遺址的左右兩側。……試掘表明,建福門遺址東西長約三十七米、南北寬十九米左右;興安門遺址東西長約三十九米,南北寬約二十米左右;而望仙門遺址東西長三十三米至三十五米、南北寬十九米左右,……每個城門都有三個約五米寬的門道。”2009年2月16日中國網《唐大明宮新發現:宮門5更啟 待漏百官始入朝》:“負責這一考古發掘的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何歲利今天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根據史料記載,大明宮的四面共有11座城門,到目前為止,除南宮城牆上的延政門仍未找到外,我們已發現了10座。’”“何歲利告訴記者,丹鳳門西面430米處就是建福門遺址,遺址以西220餘米就是興安門遺址,丹鳳門以東430米處就是望仙門遺址。”(目前尚未見2009年望仙門遺址考古發掘相關報告發表,一俟相關報告發表,情況應以報告為準。)

在本文主題相關範圍內,唐長安城考古1958年勘探證實大明宮南城牆與長安城外郭城牆東段為一體,1959-1962年發掘實測出東市的形制,2006發掘揭露出大明宮南正門丹鳳門為五門道形制,2009年發掘揭露出丹鳳門東側望仙門遺址,逐步深入地證實了呂大防《長安圖》的準確性。六十年來考古勘探發掘對《長安圖》準確性的確認,是對呂大防《長安圖》的最高評價。

依據宋敏求《長安志》,參照呂大防《長安圖》北部偏東等部分殘石原拓石印本[22],可以看出陝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唐長安城地基初步探測》摹繪本望仙門位置比平岡武夫等摹繪本更為準確。按宋敏求《長安志》卷六《宮室四·唐上》:“(東內大明宮)望仙門,南當皇城東第二街。”望仙門南當皇城東第二街,應是望仙門南正對皇城東第二街北口。《長安圖》原拓石印本及《唐長安城地基初步探測》摹繪本望仙門南對皇城東第二街北口僅稍微偏西,三門道之中門道基本對準皇城東第二街北口街心。岡武夫摹繪本望仙門南對皇城東第二街北口則偏東較多,三門道之中門道未對準皇城東第二街北口街心,而是對準皇城東第二街東從北第一坊長樂坊西垣。但此是小疵,不影響其與原拓的基本一致。(圖一:宋呂大防《長安圖》陝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唐長安城地基初步探測》摹繪本局部;圖二:宋呂大防《長安圖》平岡武夫等摹繪本局部)

呂大防《長安圖》為解決《賣炭翁》問題提供了一目瞭然的可靠地圖。

陳寅恪沒有提到呂大防《長安圖》,也許是因為沒有見到此圖北部偏東等部分殘石拓本[23]。陳寅恪所說“日人的《唐代之長安》”,不知是否指平岡武夫《長安與洛陽(地圖)》。筆者不能確定,1958年6月陳寅恪課堂答問時,有沒有看(聽讀)到1956年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同朋捨出版的《唐代的長安與洛陽·地圖篇》,有沒有看到1957年9月陝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岡武夫《長安與洛陽(地圖)》。從當時陳寅恪讓黃萱給劉隆凱看徐鬆《唐兩京城坊考》“畫的長安城市格局”(當為《西京外郭城圖》)來看,也許陳寅恪沒有看到《長安與洛陽(地圖)》。此時,《唐長安城地基初步探測》附錄呂大防刻唐長安圖(同一殘圖)拓片摹繪本也還沒有發表。同時,應該考慮到,當時陳寅恪雙目完全失明已經十餘年[24]。

鄧小軍:陳寅恪課堂答問白居易《賣炭翁》

清徐鬆《兩京城坊考·西京外郭城圖》

陳寅恪批評徐鬆《唐兩京城坊考》長安圖不好,是實事求是的批評。徐鬆《唐兩京城坊考》第一幅圖《西京外郭城圖》[25],在本文主題相關範圍內,有如下失誤:1、在《唐六典》、《長安志》等文獻明確記載大明宮南面五門、正南門丹鳳門東為望仙門(詳下文)的情況下,沒有標出大明宮南門之一的望仙門。2、將大明宮東牆從與皇城東第二街東自北而南長樂坊、大寧坊、安興坊、勝業坊、東市之中線略偏東一線,西移到皇城東第二街西從北第一坊翊善坊東垣一線,從而使望仙門與皇城東第二街包括東市外西大街段為一線成為不可能。此外尚有不足之處:街道與兩側坊垣合為一條線,完全不能反映街寬,不能反映東市外東西南北大街街寬寬於沿線大街近一倍。(圖三:清徐鬆《唐兩京城坊考•西京外郭城圖》)

三、“牛困人飢日已高”

白居易《賣炭翁》:“牛困人飢日已高。”

“日已高”是什麼意思?按《太平廣記》卷三十五《齊映》:“齊公曰:‘日已高,公應未餐。’”五代南唐李後主《浣溪沙》:“紅(一作簾)日已高三丈透,金爐次第添香獸。”北宋邵雍《擊壤集》巻十三《天津敝居蒙諸公共為成買作詩以謝》:“紅日已高猶自眠。”可知“日已高”是指早餐以後時間,大約八、九點鐘左右。

按《唐六典》卷二十“兩京諸市署各令一人從六品上”:“昔神農祝融氏始作市。《易》曰:‘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新唐書》卷四十八《百官志三》“太府寺兩京諸市署令一人”:“凡市,日中擊鼓三百以會眾,日入前七刻,擊鉦三百而散。”可知長安兩市日中為市,即正午十二點打開市門,開始貿易活動。

“牛困人飢日已高”,“牛困、人飢”互文[26],詩言賣炭翁牛也困牛也餓,人也困人也餓,早飯後時間(約八、九點鐘)已到達市南門口。言外之意,有兩點:第一,此時人還沒有吃早飯,牛也沒有進食,十分辛苦。第二,賣炭翁提前幾個鐘點於早飯後時間(八、九點鐘)到達東市南門口,為的是等到正午(十二點鐘)東市開門時,第一時間入市,儘快賣掉木炭。如果說上文“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是賣炭翁心理活動的直接描寫,此則是賣炭翁心理活動的潛在描寫。

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卷一《關內道一·京兆府·雍州》萬年縣:“終南山在縣南五十里。”

宋敏求《長安志》卷七《唐京城一·外郭城》:“東西一十八里一百一十五步,南北一十五里一百七十五步,週六十七裡,其崇一丈八尺。南面三門,正中曰明德門,東曰啟夏門,西曰安化門。……當皇城南面朱雀門,有南北大街曰朱雀門街,東西廣百步,南出郭外之明德門,自朱雀門至明德門九里一百七十五步……萬年、長安二縣以此街為界。萬年領街東五十四坊及東市,長安領街西五十四坊及西市。”

《長安志》卷八《唐京城二》:“朱雀街東第三街即皇城東之第一街,街東從北第一曰翊善坊……(次南)來庭坊……次南永興坊……次南崇仁坊……次南平康坊……次南宣陽坊,東南隅萬年縣廨。”

呂大防《長安圖》顯示,宣陽坊與東市南半部平行,其間只隔皇城東第二街。

由上可知,第一,自終南山(北麓)至東市南門約50裡。

第二,如果以《唐六典》“陸行之程”車日行30裡,日行8小時,每小時約行4裡計,自終南山(北麓)至東市50里約需要行12.5小時。賣炭翁的辛苦,可想而知。

四、“市南門外泥中歇”

《賣炭翁》:“市南門外泥中歇。”詩言賣炭翁牛車到達東市南門後,在冰雪泥濘中歇息。

按呂大防《長安圖》東市部分已殘缺不全,但是北面東西兩座市門及所對市內西街東街、東面南北兩座市門及所對市內南街北街,猶清晰可見,與1963年《唐代長安城考古紀略》所述勘察結果一致(見下文)。可知東市南門有東、西兩座,賣炭翁自長安南門啟夏門進城到東市南門,以東市南面之西門為最近,“市南門外泥中歇”之市南門,當指東市南面之西門,此門外即東西向的東市外南大街,此門內即南北向的東市內西街。

此時牛車朝什麼方向? 東市外南大街寬122米(見下文),如此寬闊的地段,應該足以容納市南門外等待開門的人群車輛,此時牛車應該是朝北對準市南門。

“市南門外泥中歇”,有何言外之意?

《文苑英華》卷四十六失名《日中為市賦》:“販繒之子,候當午以員(《廣雅》:員,眾也)來;抱布之徒,恐移躔而忽至。於是旗亭滅影,賈旅協時。睹稠人之並湊,測端景以交期。”

唐羅隱《讒書》卷四《市賦》:“參雜胡越,奔走孩稚。扶策而來,挈提而至。剞劂形狀,圬墁口鼻。童頂而跣,嚲肩而帔。兼之以耆艾,繼之以諧戲。”[27]

參讀失名《日中為市賦》“睹稠人之並湊,測端景以交期”,羅隱《市賦》“參雜胡越,奔走孩稚。扶策而來,挈提而至”,可以想見市南門外等待正午十二點鐘開門的自由市場人群,人頭攢動,人人都在焦急地盼望著正午開門時間的到來。

“市南門外泥中歇”,言外之意是,賣炭翁人雖然是在冰雪泥濘中歇息,可是隨著時間的流逝,盼望著正午開門時間的到來,盼望著第一時間入市儘快賣掉木炭的心情,越來越焦急矣。此是賣炭翁心理活動潛在描寫的繼續,亦是下句宦官出現之戲劇式突變的鋪墊。

詩人對賣炭翁的潛在心理描寫,是通過對賣炭翁的不同動作描寫而層層地暗示出來的。

五、“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手把文書口稱敕”

《賣炭翁》:“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手把文書口稱敕。”

宋蜀本韓愈《昌黎先生文集·昌黎先生外集》卷七《順宗實錄》卷二貞元二十一年二月甲子:“舊事:宮中有要市外物,令官吏主之,與人為市,隨給其直。貞元末,以宦者為使,抑買人物,稍不如本估。末年不復行文書,置‘白望’數百人於兩市並要鬧坊,閱人所賣物,但稱‘宮市’,即斂手付與,真為不復可辨,無敢問所從來,其論(朱熹《韓文考異》:疑當作與論)價之高下者。率用百錢物買人直數千錢物,仍索進奉門戶並腳價錢。將物詣市,至有空手而歸者。名為‘宮市’,而實奪之。”

《資治通鑑》卷二三五唐德宗貞元十三年十二月胡三省注:“白望者,言使人於市中左右望,白取其物,不還本價也。”

《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八至德元年九月:“上與泌出行軍,軍士指之,竊言曰:‘衣黃者,聖人也。衣白者,山人也。’上聞之,以告泌,曰:‘艱難之際,不敢相屈以官,且衣紫袍以絕群疑。’”

“翩翩兩騎”中的“黃衣使者”,是自稱皇帝使者的宦官。“白衫兒”,是宦官的協助者白望,是宦官徵用的市井無賴,穿白衣的平民。宦官、白望是來實行宮市,即“用百錢物買人直數千錢物”。

“翩翩兩騎來”,描寫出宦官得意洋洋、仗勢欺人的樣子。“來”,是來到了賣炭翁的面前。

“手把文書口稱敕”,即《順宗實錄》所述“以宦者為使”,“行文書”,“抑買人物”,宦官作為宮市使,手持文書,口稱奉皇帝之令購物,壓價強購民之商品。

六、“回車叱牛牽向北”

《賣炭翁》:“回車叱牛牽向北。”

《說文解字》卷六:“回,轉也。”“回車”即調轉車頭。“向北”,是因為大明宮在東市北。

“車本朝北,如何又北?”劉隆凱的問題,十分敏銳。如前所述,東市外南大街寬122米,如此寬闊的地段,市南門開門之前,牛車應該是朝北對準市南門。那麼,為什麼需要回車亦即調轉車頭?調轉車頭是轉向什麼方向 ?到何處再向北?

按《唐六典》卷七《尚書工部》:“大明宮在禁苑之東南,西接宮城之東北隅。龍朔二年,高宗以大內卑溼,乃於此置宮,南面五門,正南曰丹鳳門,東曰望仙門。”

宋敏求《長安志》卷六《唐上·宮室四》:“東內大明宮……南面五門,正南曰丹鳳門,……丹鳳東曰望仙門,南當皇城東第二街。貞元中,修有樓十間。”

呂大防《長安圖》所示相同。

摘要:白居易《賣炭翁》詩中的唐代長安地理背景具備真實性。宋敏求《長安志》、呂大防《長安圖》、當代唐長安城考古發現,對於清楚地瞭解《賣炭翁》詩中東市-大明宮地理,具有決定性作用。陳寅恪回答劉隆凱提問“車本朝北,如何又北”,似未注意到:無論宦官、賣炭翁都不會願讓牛車走不到30米寬、南北1000餘米長的東市內窄街,而只會讓牛車從北向東市南門掉頭,向西走122米寬東市外南大街,再向北走122米寬東市外西大街直抵大明宮望仙門。《賣炭翁》具有突出的故事性,包括情節發展的鋪墊與突變,同時通過生動傳神的人物容貌、動作、心理描寫,刻畫出勤勞、樸實的賣炭翁形象,霸道、輕佻的宦官形象。

關鍵詞:《賣炭翁》 《長安志》 《長安圖》 劉隆凱 陳寅恪

白居易《新樂府·賣炭翁》,是唐詩名篇。其中若干詩句,包括劉隆凱1958年中山大學課堂提問和陳寅恪課堂答問所涉及的詩句的解釋,以及此詩文學成就的理解,似尚有待發之覆。本文提出己見,以供讀者參考,並期批評指正。

白居易《新樂府·賣炭翁》(元和四年,809):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牛困人飢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一車炭,千餘斤,宮使驅將惜不得。半匹紅綃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

陳寅恪《元白詩箋證稿》第五章《新樂府·賣炭翁》(1950):“此篇小序雲:苦宮市也。蓋宮市者,乃(唐德宗)貞元末年最為病民之政,宜樂天新樂府中有此一篇。且其事又為樂天所得親有見聞者,故此篇之摹寫,極生動之至也。”[1]這是對《賣炭翁》的主題、背景和文學價值的概述。

一、劉隆凱的提問和陳寅恪的課堂答問

劉隆凱1955年考進中山大學歷史系,1957年秋開始聽陳寅恪先生講元白詩證史選修課,至1958年6月29日最後一課,一共記錄下65次聽課筆記。以後的課,被政治運動所中斷。

劉隆凱《往事不盡如煙-我對陳寅老的點滴回憶》(1997):

我銘記終生的是,自己也能和陳寅老有那麼一次特別的接觸。大約是1958年5月下旬吧,那是我聽了老人講授《賣炭翁》以後。我聽講後,用心揣摩詩的內容,忽有一個粗淺的想法:老翁從終南山駕車入市,應是由南而北,後面何以又言“回車叱牛牽向北”呢?我揣度此處或許是省略了一個情節:老翁聞宮使來,定然駕車回逃,後被逼迫,始又向北。這原本是年輕人的想當然,我卻自覺有理,寫出呈交陳寅老的助手黃萱先生。黃先生是一位很樸實的中年女性,很親切地收下了我的字條。平心而論,我並不敢有勞動陳先生的想法,只要黃萱先生口頭代為作答我已十分滿足的了。不想,此後的情況竟然那樣地出乎我的意外,令我終生銘記。

6月3日,陳寅老在講《時世妝》前,特意提到我提問題的事。他笑吟吟地一再肯定我,誇我肯思考,極力獎掖後學。他很詳盡地公開回答了我提的問題。課後,黃萱先生特意喊住我,領我進到旁邊陳先生內室的書桌旁,在桌上攤開《兩京城坊考》這冊線裝書,告訴我,這是陳先生特意叫她送給我看的。上面畫的長安城市格局,不很準確,參看一下還是可以的。[2]

劉隆凱整理《陳寅恪元白詩證史講席側記》五《新樂府·時世妝》(1958):

【附記一】 我嘗以《賣炭翁》中“回車叱牛牽向北”句提一問題向陳師求教,我以為車本朝北,如何又北,必有一個老翁南逃未果的潛在情節。自然只是我個人的臆度。

(1958)六月三日。蒙陳師當堂作答。錄師意於後:

不需要假定省略了一個情節。理由有三。

其一,今無很好的唐長安圖,有者如徐鬆《兩京城坊考》,然亦不好。日人的《唐代之長安》亦是欠佳。

唐宮的佈置大致是:太極(西內) 大明(蓬萊,東內)

興慶(南內)

南山。即終南山。在長安城南。

唐長安之市有二:東市,西市。老翁入市,不知是哪一個市。若是東市,老翁入城以後,又不知走何街道,不知所走的是否直線。若不是直線,牛頭即非正北。只有直線進行,車頭才是正北。所以,是否正北,今尚無法說明。

其二,回車之“回”,意是轉動,可能轉一百八十度,但又不一定就是一百八十度。如,楊貴妃的“回眸”,眸,眼珠。有的本子作“頭”,不好。這是指她眼珠的一轉。又如《西廂》第一本第一折:“怎當他臨去秋波那一轉”,亦是一例。也是指眼珠的一轉,當然不可能是一百八十度。

故而,若車頭不是正北,而是偏東或偏西一點,就要轉動一下,讓它朝向正北。白詩中的“回”,並不一定說原來是向南的。

其三,這次買賣,除了炭值,還有門錢、腳價錢。普通人買炭,除了給十足的炭值外,腳價錢也要出的,門錢如何則不一定。太監這種買法,除了給不足的炭值外,運炭入宮是不給腳價錢的,門錢還得要老翁出。這“叱向北”也可見出對老翁的多重剝削。太監的惡行,韓愈的《順宗實錄》多有記載。

說到跑,老翁已經夠累的了,知道跑不脫,想是不會跑的。

可以作這個假定:老翁的牛車停在市南門外,不是正向北,是斜斜向北。說是假定,是因為今缺當時的長安地圖,即便有了當時的地圖,又何從知道老翁是從哪個城門進來的呢?所以,只作一個看法提出來。

【附記二】 其後,陳師又兩次提到這個問題。我一併附在這裡。

六月十四日:

牛頭可能向東。

六月二十九日,講《黑潭龍》時:

市,指的東市。老翁由啟夏門入的可能性最大。太監多是從大明宮來的。[3]

劉隆凱提問“車本朝北,如何又北”,是一個實際存在的問題,從來無人發現。陳寅恪回答說,“老翁的牛車停在市南門外,不是正向北,是斜斜向北。”

劉隆凱設想“必有一個老翁南逃未果的潛在情節”,陳寅恪答問不需要假定省略了一個情節,老翁“知道跑不脫”,這個回答完全符合實際。按《唐六典》卷三《戶部》度支郎中員外郎:“凡陸行之程,馬,日七十里;步及驢,五十里;車,三十里。”《周書》卷七《宣帝紀》大象元年十一月乙丑:“行幸洛陽,帝親御驛馬,日行三百里。”可知騎馬速度可以高出車速10倍。

鄧小軍:陳寅恪課堂答問白居易《賣炭翁》

陳寅恪最後答問指出:“《賣炭翁》裡的‘市’,指東市。老翁從啟夏門進入的可能性最大。太監多半是從大明宮來的。”這三點意見,全部是卓越的見地。

第一,按《新唐書》卷三十七《地理志一》上都條:“龍朔後,皇帝常居大明宮。”《舊唐書》卷十二《德宗本紀上》大曆十四年(779):“六月己亥朔,御丹鳳樓。”又:“建中元年(780)春正月丁卯朔,御含元殿。”又四年冬十月丁未:“涇原軍……叛……亂兵已陳于丹鳳闕下,……與太子諸王妃主百餘人出苑北門。”又興元元年(784)秋七月:“壬午,至自興元。……辛卯,御丹鳳樓,大赦天下。”又:“貞元元年(785)正月丁酉朔,御含元殿受朝賀。”《舊唐書》卷十三《德宗本紀下》:“貞元四年春正月庚戌朔,上御丹鳳樓。”又六年:“五月丙寅朔,上御紫宸受朝。”又七年:“五月庚申朔,上御宣政殿見百官。”又八年:“五月乙卯朔,上御宣政殿受朝。”又九年十一月乙酉:“上親郊圓丘。是日還宮,御丹鳳樓。”又十年:“冬十月癸卯,御宣政殿。”又十二年八月:“庚午,增修望仙門,廣夾城。”又十三年:“三月戊子,造會慶亭於麟德殿前。”又十四年二月:“戊午,上御麟德殿。”又十六年春正月乙巳:“南詔獻《奉聖樂舞曲》,上閱於麟德殿前。”又十九年二月:“丁亥,修含元殿。”又二十年:“五月甲戌朔,罷御宣政殿。”又:“二十一年(805)春正月辛未朔,御含元殿受朝賀。”又癸巳:“會群臣於宣政殿,宣遺詔……是日,上崩於會寧殿。”覆按宋宋敏求《長安志》、呂大防《長安圖》,上述諸殿闕門樓,均在大明宮。由上可知,唐德宗在位二十六年間,除建中四年(783)出幸奉天、興元元年(784)幸梁州短期時間外,始終居大明宮。故陳寅恪說“手把文書口稱敕”的“太監多半是從大明宮來的”,是準確的判斷。 

第二,按宋敏求《長安志》卷七《唐京城一·外郭城》:“外郭城東西一十八里一百一十五步。”長安城東市西市之線共計10座坊市,平均每一坊市約1.8裡,東市西市之間相隔6座坊,即相隔約10.8裡。白居易《登觀音臺望城》:“百千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長安城區為正方形棋盤式格局,故宦官自大明宮至東市比至西市近約10.8裡。唐諺雲:“鸕鶿不打腳下塘。”語云:“兔兒不吃窠邊草。”[4]宦官則不然,偏會打腳下塘、吃窩邊草。如《賣炭翁》所示,宦官性格霸道而輕佻。霸道者無所顧忌(唐自肅宗以後,皇帝生死廢立皆掌握在宦官手裡,宦官何所顧忌),輕佻者好逸惡勞,東市比西市距離大明宮近約10.8裡,宦官自會圖近省力,就近到東市實行宮市買炭。故陳寅恪說“《賣炭翁》裡的‘市’,指東市”,亦是準確的判斷。

假如發生在西市,“回車叱牛牽向北”句之解釋,亦是原理相同,只是稍微曲折一點。

第三,賣炭翁從城南終南山到東市,從啟夏門進入長安城,是最近便的路線,故陳寅恪說“老翁從啟夏門進入的可能性最大”,亦是準確的判斷。

賣炭翁何以選擇東市?當是因為東市東鄰南內興慶宮,西鄰最繁盛的冶遊之地平康里,附近多居貴胄之家[5],賣炭銷路當會更好、更快。賣炭翁何以未顧及東市接近大明宮,容易遭遇宦官宮市?按宋蜀本唐韓愈《昌黎先生文集·昌黎先生外集》卷七《順宗實錄》卷二貞元二十一年二月甲子:“舊事:宮中有要市外物,令官吏主之,與人為市,隨給其直。貞元末,以宦者為使,抑買人物,稍不如本估。末年不復行文書,置‘白望’數百人於兩市並要鬧坊,閱人所賣物,但稱‘宮市’。”可知貞元末東市西市均有作為宦官宮市代理人的白望,並非只有東市才有宮市。賣炭翁早在東市開門前到達市南門,當是心存僥倖,希望市門一開即儘快入市賣出木炭,庶幾可以避免宮市。

二、呂大防《長安圖》

陳寅恪課堂回答:“今無很好的唐長安圖。有者如徐鬆《兩京城坊考》,然亦不好。日人的《唐代之長安》亦是欠佳。”陳寅恪沒有提到呂大防《長安圖》。

中國傳統地理、地圖之學,在學術上主要屬於史部。陳寅恪《元西域人華化考序》:“有清一代經學號稱極盛,而史學則遠不逮宋人。”[6]《陳垣明季滇黔佛教考序》:“中國史學,莫盛於宋。”[7]《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宋賢史學,今古罕匹。”[8]宋代歷史地理學和地圖學,即可謂登峰造極。宋敏求(1019-1079)《長安志》,呂大防(1027-1097)《長安圖》,以及失名《禹跡圖》,是宋代歷史地理學和地圖學的傑作。

北宋元豐三年(1080),知永興軍府(治京兆府,今西安))事呂大防根據漢唐長安城遺蹟實測,參考長安舊圖及文獻記載,主持繪製出全面準確反映漢唐長安地理的《長安圖》全圖和唐太極宮、大明宮、興慶宮《三宮圖》別圖,刻兩碑立於京兆府公署。因碑已毀,《長安圖》原碑尺寸判斷,一說高200釐米以上、寬136釐米以上[9],一說約高200釐米、寬150釐米[10],一說大致高235.9釐米、寬124.2釐米[11]。

鄧小軍:陳寅恪課堂答問白居易《賣炭翁》

宋呂大防《長安圖》陝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唐長安城地基初步探測》摹繪本局部

鄧小軍:陳寅恪課堂答問白居易《賣炭翁》

宋呂大防《長安圖》平岡武夫等摹繪本局部)

呂大防《長安圖》地圖定向為上北下南、左西右東,與現代地圖一致(南宋程大昌《雍錄》地圖定向猶為上南下北、左東右西);繪圖方法為定比例尺,亦與現代地圖一致,地圖比例尺為“二寸折一里”[12],約合今1:9000;圖例突出地體現該圖專題的歷史人文要素,地圖符號線描,象形、確實、詳備,註記規範、明晰,並配有題記;是一幅精確度高、圖例完善的大比例尺城市平面圖。

金元時期,呂大防《長安圖》碑毀於戰亂。清光緒年間出土二十多塊殘石,後大多亡佚,但是有殘石拓本及其印本流傳於世[13]。其中,《長安圖》北部偏東等部分殘石拓本,是近代邵章綴合22塊殘石拓片而成。邵章收藏此拓數量較多,1930年代日本前田直典在西安獲得其中一套拓本,後於二戰中焚燬[14]。1956年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研究所、同朋捨出版平岡武夫《長安與洛陽·地圖篇》,其中有平岡武夫等人據前田直典所發表的此拓圖片和照片復繪的《長安圖》殘圖。1957年9月,陝西人民出版社翻譯出版平岡武夫《長安與洛陽(地圖)》[15]。1958年8月,《考古學報》1958年第3期出版,刊佈陝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唐長安城地基初步探測》,附錄有呂大防刻唐長安圖拓片摹繪本,即《長安圖》北部偏東等部分殘石拓本摹繪本。

唐長安城北部偏東部分,包括大明宮南正門丹鳳門東望仙門、東市、連接它們之間的皇城東第二街(朱雀門街東第四街),均在本文主題相關範圍內,同時亦均在呂大防《長安城圖》今存殘圖內。

1950年代至2010年代唐長安城考古發掘報告系列,逐步深入地證實了呂大防《長安城圖》殘圖的準確性。

1958年唐長安城地基初步探測。陝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唐長安城地基初步探測》(三)《興慶宮》:“根據鑽探的資料,結合宋刻石碑對照,因北半部各建築為今之關城及居民住宅佔壓破壞無遺,很難找出跡象。然就南半部的情況與宋刻石碑圖比較,除各建築之間的距離及宮的圍牆等,在比例上稍有出入外,其它基本相同。”[16]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隊《西安市唐長安城大明宮丹鳳門遺址的發掘》:“宋代呂大防繪製的《長安城圖》石刻表明,大明宮的南牆與長安城的外郭城牆東段是一體的,考古勘探結果也證實了這一點,具體材料可參見陝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唐長安城地基初步探測》之圖八‘唐長安城探測復原圖’,《考古學報》1958年第3期;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唐長安大明宮》圖一至圖三,第10、15、16 頁,科學出版社,1959年。”[17]

1959-1962年唐長安城遺址勘察發掘。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發掘隊《唐代長安城考古紀略》七《兩市》:“呂大防圖所畫的東市,卻與我們實測的形制相同。”[18]

2005-2006年唐大明宮丹鳳門遺址發掘。《西安市唐長安城大明宮丹鳳門遺址的發掘》:“關於丹鳳門的形制,過去有兩種說法。一是古代文獻所記載的五門道制,如唐人李華的《含元殿賦》記有‘其南則丹鳳啟塗,遐矚荊吳;十扇開閉,陰陽睢盱’,唐人李庾的《兩都賦》也記載‘其內則有太極承端,通址含元。……涵太液之清瀾,龍道雙回,鳳門五開’。另外, 宋代呂大防所制《長安城圖》石刻圖上,也清楚地標記著丹鳳門有5個門道。[19]另一種說法是三門道制,主要是根據1959-1962年間進行初步考古鑽探和調查的結果(當時繪有門址平面圖)而提出的,並據此認為文獻記載是錯誤的。[20]後一種說法自公佈以後幾十年來,已被大多數學者所接受和引用。因此,這次全面考古發掘揭露出丹鳳門為五門道的形制,修正了以往考古鑽探的初步結論,證實了相關歷史文獻的記載,最終解決了有關丹鳳門形制的學術爭議。”[21]

2009年唐大明宮南宮城牆望仙門等三座城門遺址的發掘。2009年2月24日中國新聞網《西安新發現唐大明宮南宮城牆三座城門遺址》:“繼唐大明宮規模最大的門址-丹鳳門遺址被發現之後,考古工作者近日又在其南宮城牆沿線發現三座城門遺址,分別位居大明宮正門丹鳳門遺址的左右兩側。……試掘表明,建福門遺址東西長約三十七米、南北寬十九米左右;興安門遺址東西長約三十九米,南北寬約二十米左右;而望仙門遺址東西長三十三米至三十五米、南北寬十九米左右,……每個城門都有三個約五米寬的門道。”2009年2月16日中國網《唐大明宮新發現:宮門5更啟 待漏百官始入朝》:“負責這一考古發掘的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何歲利今天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根據史料記載,大明宮的四面共有11座城門,到目前為止,除南宮城牆上的延政門仍未找到外,我們已發現了10座。’”“何歲利告訴記者,丹鳳門西面430米處就是建福門遺址,遺址以西220餘米就是興安門遺址,丹鳳門以東430米處就是望仙門遺址。”(目前尚未見2009年望仙門遺址考古發掘相關報告發表,一俟相關報告發表,情況應以報告為準。)

在本文主題相關範圍內,唐長安城考古1958年勘探證實大明宮南城牆與長安城外郭城牆東段為一體,1959-1962年發掘實測出東市的形制,2006發掘揭露出大明宮南正門丹鳳門為五門道形制,2009年發掘揭露出丹鳳門東側望仙門遺址,逐步深入地證實了呂大防《長安圖》的準確性。六十年來考古勘探發掘對《長安圖》準確性的確認,是對呂大防《長安圖》的最高評價。

依據宋敏求《長安志》,參照呂大防《長安圖》北部偏東等部分殘石原拓石印本[22],可以看出陝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唐長安城地基初步探測》摹繪本望仙門位置比平岡武夫等摹繪本更為準確。按宋敏求《長安志》卷六《宮室四·唐上》:“(東內大明宮)望仙門,南當皇城東第二街。”望仙門南當皇城東第二街,應是望仙門南正對皇城東第二街北口。《長安圖》原拓石印本及《唐長安城地基初步探測》摹繪本望仙門南對皇城東第二街北口僅稍微偏西,三門道之中門道基本對準皇城東第二街北口街心。岡武夫摹繪本望仙門南對皇城東第二街北口則偏東較多,三門道之中門道未對準皇城東第二街北口街心,而是對準皇城東第二街東從北第一坊長樂坊西垣。但此是小疵,不影響其與原拓的基本一致。(圖一:宋呂大防《長安圖》陝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唐長安城地基初步探測》摹繪本局部;圖二:宋呂大防《長安圖》平岡武夫等摹繪本局部)

呂大防《長安圖》為解決《賣炭翁》問題提供了一目瞭然的可靠地圖。

陳寅恪沒有提到呂大防《長安圖》,也許是因為沒有見到此圖北部偏東等部分殘石拓本[23]。陳寅恪所說“日人的《唐代之長安》”,不知是否指平岡武夫《長安與洛陽(地圖)》。筆者不能確定,1958年6月陳寅恪課堂答問時,有沒有看(聽讀)到1956年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同朋捨出版的《唐代的長安與洛陽·地圖篇》,有沒有看到1957年9月陝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岡武夫《長安與洛陽(地圖)》。從當時陳寅恪讓黃萱給劉隆凱看徐鬆《唐兩京城坊考》“畫的長安城市格局”(當為《西京外郭城圖》)來看,也許陳寅恪沒有看到《長安與洛陽(地圖)》。此時,《唐長安城地基初步探測》附錄呂大防刻唐長安圖(同一殘圖)拓片摹繪本也還沒有發表。同時,應該考慮到,當時陳寅恪雙目完全失明已經十餘年[24]。

鄧小軍:陳寅恪課堂答問白居易《賣炭翁》

清徐鬆《兩京城坊考·西京外郭城圖》

陳寅恪批評徐鬆《唐兩京城坊考》長安圖不好,是實事求是的批評。徐鬆《唐兩京城坊考》第一幅圖《西京外郭城圖》[25],在本文主題相關範圍內,有如下失誤:1、在《唐六典》、《長安志》等文獻明確記載大明宮南面五門、正南門丹鳳門東為望仙門(詳下文)的情況下,沒有標出大明宮南門之一的望仙門。2、將大明宮東牆從與皇城東第二街東自北而南長樂坊、大寧坊、安興坊、勝業坊、東市之中線略偏東一線,西移到皇城東第二街西從北第一坊翊善坊東垣一線,從而使望仙門與皇城東第二街包括東市外西大街段為一線成為不可能。此外尚有不足之處:街道與兩側坊垣合為一條線,完全不能反映街寬,不能反映東市外東西南北大街街寬寬於沿線大街近一倍。(圖三:清徐鬆《唐兩京城坊考•西京外郭城圖》)

三、“牛困人飢日已高”

白居易《賣炭翁》:“牛困人飢日已高。”

“日已高”是什麼意思?按《太平廣記》卷三十五《齊映》:“齊公曰:‘日已高,公應未餐。’”五代南唐李後主《浣溪沙》:“紅(一作簾)日已高三丈透,金爐次第添香獸。”北宋邵雍《擊壤集》巻十三《天津敝居蒙諸公共為成買作詩以謝》:“紅日已高猶自眠。”可知“日已高”是指早餐以後時間,大約八、九點鐘左右。

按《唐六典》卷二十“兩京諸市署各令一人從六品上”:“昔神農祝融氏始作市。《易》曰:‘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新唐書》卷四十八《百官志三》“太府寺兩京諸市署令一人”:“凡市,日中擊鼓三百以會眾,日入前七刻,擊鉦三百而散。”可知長安兩市日中為市,即正午十二點打開市門,開始貿易活動。

“牛困人飢日已高”,“牛困、人飢”互文[26],詩言賣炭翁牛也困牛也餓,人也困人也餓,早飯後時間(約八、九點鐘)已到達市南門口。言外之意,有兩點:第一,此時人還沒有吃早飯,牛也沒有進食,十分辛苦。第二,賣炭翁提前幾個鐘點於早飯後時間(八、九點鐘)到達東市南門口,為的是等到正午(十二點鐘)東市開門時,第一時間入市,儘快賣掉木炭。如果說上文“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是賣炭翁心理活動的直接描寫,此則是賣炭翁心理活動的潛在描寫。

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卷一《關內道一·京兆府·雍州》萬年縣:“終南山在縣南五十里。”

宋敏求《長安志》卷七《唐京城一·外郭城》:“東西一十八里一百一十五步,南北一十五里一百七十五步,週六十七裡,其崇一丈八尺。南面三門,正中曰明德門,東曰啟夏門,西曰安化門。……當皇城南面朱雀門,有南北大街曰朱雀門街,東西廣百步,南出郭外之明德門,自朱雀門至明德門九里一百七十五步……萬年、長安二縣以此街為界。萬年領街東五十四坊及東市,長安領街西五十四坊及西市。”

《長安志》卷八《唐京城二》:“朱雀街東第三街即皇城東之第一街,街東從北第一曰翊善坊……(次南)來庭坊……次南永興坊……次南崇仁坊……次南平康坊……次南宣陽坊,東南隅萬年縣廨。”

呂大防《長安圖》顯示,宣陽坊與東市南半部平行,其間只隔皇城東第二街。

由上可知,第一,自終南山(北麓)至東市南門約50裡。

第二,如果以《唐六典》“陸行之程”車日行30裡,日行8小時,每小時約行4裡計,自終南山(北麓)至東市50里約需要行12.5小時。賣炭翁的辛苦,可想而知。

四、“市南門外泥中歇”

《賣炭翁》:“市南門外泥中歇。”詩言賣炭翁牛車到達東市南門後,在冰雪泥濘中歇息。

按呂大防《長安圖》東市部分已殘缺不全,但是北面東西兩座市門及所對市內西街東街、東面南北兩座市門及所對市內南街北街,猶清晰可見,與1963年《唐代長安城考古紀略》所述勘察結果一致(見下文)。可知東市南門有東、西兩座,賣炭翁自長安南門啟夏門進城到東市南門,以東市南面之西門為最近,“市南門外泥中歇”之市南門,當指東市南面之西門,此門外即東西向的東市外南大街,此門內即南北向的東市內西街。

此時牛車朝什麼方向? 東市外南大街寬122米(見下文),如此寬闊的地段,應該足以容納市南門外等待開門的人群車輛,此時牛車應該是朝北對準市南門。

“市南門外泥中歇”,有何言外之意?

《文苑英華》卷四十六失名《日中為市賦》:“販繒之子,候當午以員(《廣雅》:員,眾也)來;抱布之徒,恐移躔而忽至。於是旗亭滅影,賈旅協時。睹稠人之並湊,測端景以交期。”

唐羅隱《讒書》卷四《市賦》:“參雜胡越,奔走孩稚。扶策而來,挈提而至。剞劂形狀,圬墁口鼻。童頂而跣,嚲肩而帔。兼之以耆艾,繼之以諧戲。”[27]

參讀失名《日中為市賦》“睹稠人之並湊,測端景以交期”,羅隱《市賦》“參雜胡越,奔走孩稚。扶策而來,挈提而至”,可以想見市南門外等待正午十二點鐘開門的自由市場人群,人頭攢動,人人都在焦急地盼望著正午開門時間的到來。

“市南門外泥中歇”,言外之意是,賣炭翁人雖然是在冰雪泥濘中歇息,可是隨著時間的流逝,盼望著正午開門時間的到來,盼望著第一時間入市儘快賣掉木炭的心情,越來越焦急矣。此是賣炭翁心理活動潛在描寫的繼續,亦是下句宦官出現之戲劇式突變的鋪墊。

詩人對賣炭翁的潛在心理描寫,是通過對賣炭翁的不同動作描寫而層層地暗示出來的。

五、“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手把文書口稱敕”

《賣炭翁》:“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手把文書口稱敕。”

宋蜀本韓愈《昌黎先生文集·昌黎先生外集》卷七《順宗實錄》卷二貞元二十一年二月甲子:“舊事:宮中有要市外物,令官吏主之,與人為市,隨給其直。貞元末,以宦者為使,抑買人物,稍不如本估。末年不復行文書,置‘白望’數百人於兩市並要鬧坊,閱人所賣物,但稱‘宮市’,即斂手付與,真為不復可辨,無敢問所從來,其論(朱熹《韓文考異》:疑當作與論)價之高下者。率用百錢物買人直數千錢物,仍索進奉門戶並腳價錢。將物詣市,至有空手而歸者。名為‘宮市’,而實奪之。”

《資治通鑑》卷二三五唐德宗貞元十三年十二月胡三省注:“白望者,言使人於市中左右望,白取其物,不還本價也。”

《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八至德元年九月:“上與泌出行軍,軍士指之,竊言曰:‘衣黃者,聖人也。衣白者,山人也。’上聞之,以告泌,曰:‘艱難之際,不敢相屈以官,且衣紫袍以絕群疑。’”

“翩翩兩騎”中的“黃衣使者”,是自稱皇帝使者的宦官。“白衫兒”,是宦官的協助者白望,是宦官徵用的市井無賴,穿白衣的平民。宦官、白望是來實行宮市,即“用百錢物買人直數千錢物”。

“翩翩兩騎來”,描寫出宦官得意洋洋、仗勢欺人的樣子。“來”,是來到了賣炭翁的面前。

“手把文書口稱敕”,即《順宗實錄》所述“以宦者為使”,“行文書”,“抑買人物”,宦官作為宮市使,手持文書,口稱奉皇帝之令購物,壓價強購民之商品。

六、“回車叱牛牽向北”

《賣炭翁》:“回車叱牛牽向北。”

《說文解字》卷六:“回,轉也。”“回車”即調轉車頭。“向北”,是因為大明宮在東市北。

“車本朝北,如何又北?”劉隆凱的問題,十分敏銳。如前所述,東市外南大街寬122米,如此寬闊的地段,市南門開門之前,牛車應該是朝北對準市南門。那麼,為什麼需要回車亦即調轉車頭?調轉車頭是轉向什麼方向 ?到何處再向北?

按《唐六典》卷七《尚書工部》:“大明宮在禁苑之東南,西接宮城之東北隅。龍朔二年,高宗以大內卑溼,乃於此置宮,南面五門,正南曰丹鳳門,東曰望仙門。”

宋敏求《長安志》卷六《唐上·宮室四》:“東內大明宮……南面五門,正南曰丹鳳門,……丹鳳東曰望仙門,南當皇城東第二街。貞元中,修有樓十間。”

呂大防《長安圖》所示相同。

鄧小軍:陳寅恪課堂答問白居易《賣炭翁》

由上可知,第一,望仙門是大明宮南面與外界交通的主要門戶之一,是大明宮通向外郭城即長安市區的最近門戶之一。

第二,大明宮南門望仙門正對準皇城東第二街(朱雀門街東第四街)。

按宋敏求《長安志》卷八《唐京城二》:“朱雀街東第四街,即皇城之東第二街。街東從北第一長樂坊……次南大寧坊…(次南安興坊)……次南勝業坊…次南東市。南北居二坊之地。(東西南北各六百步,四面各開二門,定四面街各廣百步……)東北隅有放生池。”

呂大防《長安圖》所示相同。

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發掘隊《唐代長安城考古紀略》五《長安城的街道》(1963年):

長安城的街道,各文獻的配載是一致的,全說南北向的街道共11條,寬都是100步。……經過1959-1960年的普遍勘察和1961年的複查結果,東西向的街道探得了皇城以南的十條街,南北向的街道(11條)在皇城以南的部分基本上都勘察出來。

……

(二)南北向的街道 南北向的街道有11條……

朱雀街以東第四街 ……最寬處也是68米。[28]

《唐代長安城考古紀略》七《兩市》:

東市的形制與西市相同,亦呈長方形。實測南北長1000餘米,東西寬924米。大小几與西市相等。……

東市遺址大部分被現在村莊所壓……市內街道經過幾次的勘探和複查,僅找到了西街的北部和南街的西部各一段。街寬都將近30米,較西市之街寬約1倍。……從西街和北街交叉的西北十字的位置來看,東市仍是四條街與西市相同是無疑問的。……

市的四面大街保存的尚好,東、西、南三面街寬相同,都是122米,北面即春明門街,寬120米。……

東市的東北隅,據記載有“放生池”,我們在此探得一個不規則的、近乎橢圓形的池址,東西直徑150餘米、南北直徑160 米。[29]

考古勘察表明東市外四面大街寬於沿線大街,市內有東南西北四街、結構呈井字形、市內街道狹窄,以及市內東北隅有放生池,呂大防《長安圖》所示相同。

根據宋敏求《長安志》、呂大防《長安圖》、當代唐長安城考古發現,《賣炭翁》“回車叱牛牽向北”之句及“車本朝北,如何又北”之問題,可以解釋如下:

第一,皇城東第二街(朱雀門街東第四街)北口正對大明宮望仙門,街東從北而南第五坊地面即東市,東市外西大街即皇城東第二街東市段。

第二,東市南北長1000餘米,市內街寬不到30米,而東市外南大街、東市外西大街即皇城東第二街東市段街寬均為122米。

第三,如果牛車直北進入東市內北行,不僅是捨棄東市外西大街即皇城東第二街東市段1000餘米長、122米寬街不走,而走東市內南北1000餘米長、不到30米寬、即將是開市擁擠高峰的窄街(西街);而且出東市內西街北口之後,還是要沿東市外北大街西行到皇城東第二街街口,再轉入皇城東第二街朝大明宮望仙門北行。

第四,無論是洋洋得意的宦官,還是被欺凌的賣炭翁,都不會願意讓牛車走不到30米寬、南北1000餘米長的東市內窄街,耽誤時間、多餘受累,而只會讓牛車從北向東市南門掉頭,向西走122米寬的東市外南大街西段,再向北走122米寬的東市西大街即皇城東第二街直抵大明宮望仙門。

“回車叱牛牽向北”,詩言宦官令賣炭翁叱牛調轉車頭,向西走東市外南大街西段,然後再向北,走皇城東第二街直抵大明宮望仙門。

假如賣炭翁事件發生在西市,情況原理相同[30]。

七、“一車炭,千餘斤,宮使驅將惜不得。 半匹紅綃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

“一車炭,千餘斤,宮使驅將惜不得”,詩言宦官驅使賣炭翁駕炭車朝大明宮進發。此三句之後,省略了賣炭翁駕車進入大明宮望仙門。

按宋敏求《長安志》卷七《唐京城一·外郭城》:“南北一十五里一百七十五步。”長安城北自望仙門南長樂坊南至曲池坊之線共計13個坊區,平均每一坊區約1.15裡,東市南門與望仙門之間相隔6個坊區,即相隔約6.92裡。賣炭翁駕車送炭進入大明宮望仙門,僅單程約7裡,其辛苦又可想而知。

賣炭翁及其牛車是否可以進入大明宮,進入望仙門?

《文苑英華》卷四十八唐李華《含元殿賦並序》:“其南則丹鳳啟途,遐矚荊吳。十扇開閉,陰陽睢盱。容鼎九扄,方駕五車。示王者之無外,不樹屏於清都。望仙闢於巽維,建福敞於坤隅。”巽,東南方。坤,西南方。

唐李肇《國史補》:“初,百官早朝必立馬建福、望仙門外,宰相則於光宅車坊以避風雨。元和初,始置待漏院。”

唐段安節《樂府雜錄》:“樂具庫在望仙門內之東壁。”

《唐會要》卷二十七《行幸》元和十五年六月:“幸左右神䇿軍及晨輝樓、九仙、望仙等門觀角抵諸戲。”

《冊府元龜》卷五十六文宗太和元年四月戊申:“幸教坊回,仰望仙門側有看樓十間,帝以不復遊御,命毀之。” 

《舊唐書》卷三十六《天文志下》:“敬宗即位。……四月十七日,染院作人張韶於柴草車中載兵器,犯銀臺門,共三十七人,入大內。”

由上所述可知:

第一,因為大明宮工作需要,工匠人等可以進入大明宮。同樣,因為大明宮買炭需要,賣炭翁送炭當然亦可以進入大明宮。

第二,望仙門是百官早朝進入大明宮的門戶之一,亦是宮中觀戲表演的場所,更是“示王者之無外,不樹屏於清都”的宮門。一句話,大明宮與外界交通往來,望仙門具有多功能作用。賣炭翁送炭應該可以從望仙門進入大明宮。

“半匹紅綃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詩言賣炭翁將一車炭送入大明宮中卸炭後,宦官將半匹紅綃一丈綾掛在牛頭上,作為付給賣炭翁一車炭的價錢。此二句之後,省略了賣炭翁駕車出宮。詩人剪裁,詳主題所需詳,略主題所需略。

“半匹紅綃一丈綾”,相當於實際炭值的多少?

宋蜀本唐韓愈《昌黎先生文集·昌黎先生外集》卷七韓愈《順宗實錄》卷二貞元二十一年二月甲子:“嘗有農夫,以驢負柴至城賣,遇宦者稱‘宮市’,取之才與絹數尺,又就索門戶,仍邀以驢送至內。農夫涕泣,以所得絹付之,不肯受,曰:‘須汝驢送柴至內。’農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後食。今以柴與汝,不取直而歸,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遂毆宦者。街吏擒以聞,詔黜此宦者,而賜農夫絹十匹。然‘宮市’亦不為之改易。諫官、御史數奏疏諫,不聽。上初登位,禁之。至大赦,又明禁。”

《說文解字》卷十二:“匹,四丈也。”

《舊唐書》卷四十八《食貨志上》:“布帛闊尺八寸,長四丈。”

唐孟郊《孟東野詩集》卷九《答友人贈炭》:“青山白屋有仁人,贈炭價重雙烏銀。驅卻坐上千重寒,燒出爐中一片春。吹霞弄日光不定,暖得曲身成直身。”

參照《順宗實錄》“用百錢物買人直數千錢物”,以及“賜農夫絹十匹”,宦官付給賣炭翁半匹紅綃一丈綾,只值大約十分之一的價錢。名為宮市,實為掠奪。

參照孟東野詩“驅卻坐上千重寒,燒出爐中一片春”,“暖得曲身成直身”,雪天的炭,是無價之寶。

為什麼宦官把“半匹紅綃一丈綾,系向牛頭”?

賣炭翁“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雙手沾滿烏黑的炭粉,整個牛車也沾滿烏黑的炭粉、炭渣,半匹紅綃一丈綾,放到賣炭翁手裡或牛車上,會使乾淨的紅綃、潔白的綾沾黑,即使在宦官看來也顯然不合適。宦官沒有把半匹紅綃一丈綾放到賣炭翁手裡或牛車上,看起來似乎還有點人性。可是事情並非這麼簡單。本來,宦官可以把半匹紅綃一丈綾放在包袱、籃子或袋子裡,交給賣炭翁,可是宦官卻把半匹紅綃一丈綾系在了牛頭上。這個畫面描寫,刻畫出宦官輕佻、吊兒郎當的性格,捉弄人、欺凌人的態度。詩中宦官的形象,是阿飛、流氓的性格,土匪、強盜的本質。

唐昭宗天覆三年,宦官被全部誅滅,唐朝亦隨即滅亡。

八、結論

第一,白居易《賣炭翁》不僅具有時事性,詩中的唐代長安地理背景亦具備真實性。

第二,《賣炭翁》詩具有甚高的藝術造詣和文學價值。《賣炭翁》作為短篇敘事詩,具有突出的故事性,包括情節發展的鋪墊與突變。同時通過人物容貌描寫、動作描寫、心理描寫,包括直接心理描寫和潛在心理描寫,生動傳神地刻畫出賣炭翁形象,其性格特徵為勤勞、樸實;和宦官形象,其性格特徵為霸道、輕佻。順便說到,過去認為白居易《新樂府》創作概念化、藝術價值低,似未注意到,元和元年(806)白居易創作《長恨歌》,已經取得崇高的敘事詩藝術成就,元和四年(809)創作其所高度重視的重要作品敘事詩《新樂府》,怎麼可能忽略藝術價值?

第三,宋代宋敏求《長安志》、呂大防《長安圖》殘圖、當代唐長安城考古發現,對於清楚地瞭解《賣炭翁》詩中的東市-大明宮地理,瞭解望仙門與皇城東第二街包括東市外西大街段為一直線,從而對於解答劉隆凱提問,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呂大防《長安圖》,尤為一目瞭然。徐鬆《唐兩京城坊考》之《西京外郭城圖》,則將大明宮東牆西移,從而使望仙門與皇城東第二街包括東市外西大街段為一線成為不可能,增添了解決問題的曲折。

第四,對於劉隆凱提問“車本朝北,如何又北”,陳寅恪回答,“老翁的牛車停在市南門外,不是正向北,是斜斜向北”,似未注意到:

1、市南門外的東市外南大街街寬122米,“市南門外泥中歇”、渴望市門開門的賣炭翁,其牛車應該是向北正對市南門。

2、“回車叱牛牽向北”,詩言宦官令賣炭翁調轉車頭,向西走122米寬的東市外南大街西段,然後再向北走122米寬的東市外西大街即皇城東第二街,直抵大明宮望仙門。無論宦官、賣炭翁,都不會願意讓牛車放棄122米寬的東市外南大街、西大街不走,而去走不到30米寬、南北1000餘米長的東市內窄街;而東市外西大街即皇城東第二街朝北正對準大明宮望仙門。

第五,劉隆凱的提問是敏銳的,劉隆凱能夠完整記錄陳寅恪講課,並能夠歷經五十年的滄桑而保存陳寅恪講課記錄,皆難能可貴。

第六,陳寅恪的三次課堂答問,鼓勵學生,教學相長,體現出他是在不斷的思考中,和傑出史學家的智慧與學養。如果不是因為運動打斷上課,陳寅恪也許會有進一步的回答。

本文原刊《安徽師範大學學報》2017年第4期。本公號經作者授權發佈,謹此鳴謝!


[1]陳寅恪:《元白詩箋證稿》,廣州:嶺南大學1950年版;北京:文學古籍刊行社1955年版,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8年版。1958年以後的版本,茲從略。

[2]劉隆凱:《往事不盡如煙-我對陳寅老的點滴回憶》,《當代作家》1997年第4期。

[3]劉隆凱整理:《陳寅恪元白詩證史講席側記》,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501-151頁。

[4] 《全唐詩》卷八百七十七《鸕鶿諺》:“鸕鶿不打腳下塘。(注:鸕鶿能沒水捕魚,棲宿之處,雖水深魚多,未嘗犯。”宋阮閱《詩話總龜》卷二十一:“鸕鶿色黑而頭長,能沒水捕魚,其疾如飛,棲宿之處,其下雖水深魚多,未嘗犯。諺雲:‘鸕鶿不打腳下塘。’杜荀鶴(《鷺鶿》)詩云:‘深水有魚銜得出,看來卻是鷺鷥飢。”清翟灝《通俗編》卷二十九“鸕鶿不打腳下塘。《全唐詩》錄唐諺云云,謂其棲宿之處雖水深魚多未嘗犯也。按:時諺有云:‘兔兒不吃窠邊草’,義與之同。”

[5]宋敏求《長安志》卷八《唐京城二》東市:“公卿以下居止,多在朱雀街東,第宅所佔甚多。”

[6]陳寅恪:《金明館叢稿二編》,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年版,第169頁。

[7]陳寅恪:《金明館叢稿二編》,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年版,第272頁。

[8]陳寅恪:《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六《兵制》,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年版,第148頁。

[9]曹婉如等編:《中國古代地理圖集(戰國-元)》,《圖版說明》,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版,第4頁。

[10]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編纂:《中華古地圖珍品選集》,哈爾濱地圖出版社1998年版,第33頁。

[11]胡海帆:《北京大學圖書館藏呂大防《長安圖》殘石拓本的初步研究》,《唐研究》2015年第1期,第32頁。

[12]宋趙彥衛《雲麓漫鈔》卷八:“長安圖,元豐三年正月五日,龍圖閣待制知永興軍府事汲郡呂公大防,命戶曹劉景陽按視,邰州觀察推官呂大臨檢定。其法以隋都城大明宮,並以二寸折一里。城外取容不用折法,大率以舊圖及韋述《西京記》為本,參以諸書及遺蹟考定。太極、大明、興慶三宮,用折地法,不能盡容諸殿,又為別圖。”

[13] 胡海帆:《北京大學圖書館藏呂大防《長安圖》殘石拓本的初步研究》,《唐研究》2015年第1期,第18-19頁。

[14]李芳瑤:《〈長安圖碑〉新考》,《文獻》2012年第3期。

[15](日)平岡武夫著、楊勵三譯:《長安與洛陽(地圖)》,圖版二《長安城圖(呂大防)》,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參閱此書平岡武夫《長安與洛陽地圖篇序說》,第37-38頁。又見(日)平岡武夫《唐代的長安與洛陽(地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此本30幅圖版系縮印,圖版摺疊面未印出標題。

[16]陝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唐長安城地基初步探測》,執筆人:杭德州、雒名如、田醒農,《考古學報》1958年第3期。所謂“宋刻石碑圖”,即指呂大防《長安圖》。

[17]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隊:《西安市唐長安城大明宮丹鳳門遺址的發掘》,執筆者:龔國強、何歲利、李春林,《考古》2006年第7期。

[18]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發掘隊:《唐代長安城考古紀略》七《兩市》,執筆者:馬得志,《考古》1963年第11期。

[19] 原注:平岡武夫編:《唐代內長安與洛陽·地圖篇》第47-5 8 頁,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同朋舍,1956年。

[20]原注:a.陝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唐長安城地基初步探測》圖一,6,《考古學報》1958年第3期。B.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唐長安大明宮》第15、16 頁,科學出版社,1959年。

[21]《西安市唐長安城大明宮丹鳳門遺址的發掘》,《考古》2006年第7期。

[22]曹婉如等編:《中國古代地理圖集(戰國-元)》,《圖版》45《長安城圖》殘片,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版。惟此圖版較為模糊,不及摹繪本一目瞭然。

[23]李芳瑤:《〈長安圖碑〉新考》:“邵章拓本包括1934年3月從何士驥處得到的《唐太極宮暨府寺坊市殘圖》一片,以及從‘廠市’(應為北京琉璃廠)得到的‘叢拓一束’。中山大學亦藏有何士驥贈陳寅悟先生的《唐太極宮暨府寺坊市殘圖》拓片。”(《文獻》2012年第3期。)由此看來,陳寅恪早年或只見到《見唐太極宮暨府寺坊市殘圖》。

[24]陳流求、陳小彭、陳美延《也同歡樂也同愁:憶父親陳寅恪母親唐篔》四《抗戰期間·一九四五年》:“父親在右眼失明七年多後,不幸於五十六歲時,左眼也喪失功能。”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0年版,第182頁。

[25]清徐鬆:《唐兩京城坊考》,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版,卷首。

[26]關於中國詩的互文修辭手法。互文就是互補,通常是對應的上下句之間、對應的上下半句、對應的上下詞語之間,各說一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補齊全。其效果是非常精省,給讀者留下補充、回味餘地。如《木蘭詩》“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是上下句互文,打開來就是“雄兔腳撲朔眼迷離,雌兔腳撲朔眼迷離”。王昌齡詩“秦時明月漢時關”,是上半句“秦時明月”和下半句“漢時關”互文,是把“秦時明月秦時關”、“漢時明月漢時關”縮為一句。白居易《賣炭翁》“牛困人飢”,則是上下詞語“牛困”和“人飢”互文,打開來就是牛困牛飢、人困人飢。

[27]參閱白行簡《李娃傳》:“娃命車出遊,生騎而從。至旗亭南偏門鬻墳典之肆,令生揀而市之,計費百金,盡載以歸。”可見唐代婦女可以入市,“嚲肩而帔”,是指入市的婦女。

[28]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發掘隊:《唐代長安城考古紀略》,《考古》1963年第11期。

[29]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發掘隊:《唐代長安城考古紀略》,《考古》1963年第11期。

[30]2016年12月3日筆者在安徽師大文學院舉行講座時,承安徽師大文學院李偉副教授提出,此刻東市當尚未開門,意見甚好,足見心細,謹此志謝。可以補充一句,即使東市已經開門,無論是宦官、賣炭翁,也不會走進出東市的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