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以太坊等虛擬幣價值的傳遞會成為第三次互聯網革新嗎?

比特幣、以太坊等虛擬幣價值的傳遞會成為第三次互聯網革新嗎?

一、虛擬幣是什麼?

虛擬幣有兩種,一種是由網絡機構發行的,比如Q幣、遊戲金幣等;一種是基於區塊鏈技術生成的,比如比特幣BTC、以太坊ETH等。目前,習慣上,虛擬幣專指後一種,前一種被有些人稱為網幣。本文後面提及的虛擬幣為基於區塊鏈技術的虛擬幣,不再贅言。

要想清楚明白的介紹虛擬幣,不是件容易的事。簡單來說,虛擬幣是由一堆代碼生成的數字貨幣;虛擬幣存放在基於公鑰私鑰體系的匿名帳號系統中;虛擬幣的交易會公開記錄在網絡上的各個節點中,很難被篡改。

關於虛擬幣,有不少晦澀難懂的技術術語,比如:共識算法、閃電網絡、隔離見證、硬分叉等等。想完全瞭解,需要花上不少時間。

目前,大部分經濟學家、金融界人士對於虛擬幣是持否定的態度,主要理由有兩個:第一,無實體信用背書,虛擬幣由代碼生成沒有實際價值;第二,容易造成通縮,虛擬幣的增發需要所有“礦工”或持幣者投票表決。金融行業和政府僅把虛擬幣視為某種資產,不認可其貨幣的功能。即使是虛擬幣的投資者,大部分也搞不清楚自己所投資的虛擬幣到底有何價值。對未來的無知對於一個新事物,用過往的經驗來判斷未必合適。紙幣剛出來的時候,也是被很多人不認可。

大家總是津津樂道那些名人預測錯誤的故事。比如電報的發明人莫爾斯,以為電話是不值一提的電子玩具;……。不是這些名人笨,也不是他們沒有科技上的想象力,而是新事物的發展和環境互動的過程太複雜,一開始是很難預判的。

目前,還沒有哪一種虛擬幣取得真正的成功,能夠獲得大眾普遍的認可,深度結合到經濟活動中。虛擬幣的未來會怎樣呢?不如先承認我們的無知,假設虛擬幣可能會成功,如何?

如果虛擬幣這場實驗能夠成功,不管是作為貨幣還是資產,那麼它必定要與周邊“環境”產生複雜的互動——這和生物進化的過程很類似。我們不妨試試以生物學的角度來展開下面的腦洞歷程。

比特幣、以太坊等虛擬幣價值的傳遞會成為第三次互聯網革新嗎?

一、虛擬幣是什麼?

虛擬幣有兩種,一種是由網絡機構發行的,比如Q幣、遊戲金幣等;一種是基於區塊鏈技術生成的,比如比特幣BTC、以太坊ETH等。目前,習慣上,虛擬幣專指後一種,前一種被有些人稱為網幣。本文後面提及的虛擬幣為基於區塊鏈技術的虛擬幣,不再贅言。

要想清楚明白的介紹虛擬幣,不是件容易的事。簡單來說,虛擬幣是由一堆代碼生成的數字貨幣;虛擬幣存放在基於公鑰私鑰體系的匿名帳號系統中;虛擬幣的交易會公開記錄在網絡上的各個節點中,很難被篡改。

關於虛擬幣,有不少晦澀難懂的技術術語,比如:共識算法、閃電網絡、隔離見證、硬分叉等等。想完全瞭解,需要花上不少時間。

目前,大部分經濟學家、金融界人士對於虛擬幣是持否定的態度,主要理由有兩個:第一,無實體信用背書,虛擬幣由代碼生成沒有實際價值;第二,容易造成通縮,虛擬幣的增發需要所有“礦工”或持幣者投票表決。金融行業和政府僅把虛擬幣視為某種資產,不認可其貨幣的功能。即使是虛擬幣的投資者,大部分也搞不清楚自己所投資的虛擬幣到底有何價值。對未來的無知對於一個新事物,用過往的經驗來判斷未必合適。紙幣剛出來的時候,也是被很多人不認可。

大家總是津津樂道那些名人預測錯誤的故事。比如電報的發明人莫爾斯,以為電話是不值一提的電子玩具;……。不是這些名人笨,也不是他們沒有科技上的想象力,而是新事物的發展和環境互動的過程太複雜,一開始是很難預判的。

目前,還沒有哪一種虛擬幣取得真正的成功,能夠獲得大眾普遍的認可,深度結合到經濟活動中。虛擬幣的未來會怎樣呢?不如先承認我們的無知,假設虛擬幣可能會成功,如何?

如果虛擬幣這場實驗能夠成功,不管是作為貨幣還是資產,那麼它必定要與周邊“環境”產生複雜的互動——這和生物進化的過程很類似。我們不妨試試以生物學的角度來展開下面的腦洞歷程。

比特幣、以太坊等虛擬幣價值的傳遞會成為第三次互聯網革新嗎?

價值傳遞的意義

我們把運行在互聯網上的各個平臺視作“生物”的話,這些“生物”能夠幫助人類做很多事情,但是其生存還需要人類去照顧,需要人類提供“養料”。

發明互聯網的初衷是為了解決在去中心化的情況下信息傳遞的問題。虛擬幣在信息傳遞的基礎上,附加一些信任協議和共識機制,實現了價值去中心化的有效傳遞。價值傳遞通過全網共同見證的方式保證其真實性,不必依賴線下的某個中心化組織就可進行;也就是說,任何人都可以直接將價值傳遞給互聯網“生物”,而不需要傳遞給它的主人做中轉。

價值傳遞這個“基因”讓互聯網“生物”從此擁有了從周邊“環境”自主獲得“養料”的能力。互聯網“生物”第一次擁有了自主意識,它的意識是代碼和用戶的共同意志的體現。

價值傳遞,降低了組織內利用市場價格機制的成本,可以用於打破組織的傳統壁壘。

經濟學家科斯認為,制度運行成本(交易費用)的差別使企業取代了市場。利用價格機制是有成本的,在企業之內,市場交易被取消,複雜的市場結構被企業家所替代。企業的出現,是因為相關事務的開展如果通過市場交易進行,成本會更高。

現在的互聯網平臺都必須通過一箇中心化組織來運營,要組建專門團隊來研發維護、尋找用戶、尋找廣告主。而如果平臺的價值能在整個互聯網中自由順暢的傳遞,各種合適的資源就會靈活高效的主動向這個平臺聚攏;這種聚攏不同於以往中心化組織採用的自上而下的權力控制方式,不需要KPI驅動,各種資源就能自動配置到最優狀態。

隨著虛擬幣的廣泛應用,人們之間的協作將會更多的圍繞一個具體的項目、具體的目標展開,而不一定需要依附於某個組織。

未來,互聯網“生物”與人類的關係演化很有可能會主從顛倒,人類個體只是互聯網“生物”上的某個“細胞”。或許,這就是未來人類與人工智能之間的協作方式。

農耕時代,社會關係需要穩定,所以“忠誠”就成了主流的道德,要鞏固社會關係。無論是西方式的對領主、國王的忠誠,還是中國式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但是到了工業時代,社會資源的組合方式變多,“自由”又成了主流價值觀。站在現代自由主義的角度,看當年的儒家禮教,是人吃人,是黑暗的壓迫。

這不是正確和錯誤的區別,這是兩種體制的區別。

如果把這個認知往未來一推,你就會覺得問題很嚴重了。雖然我們都認同社會正在急速變化,但是你有沒有想過,未來社會的體制,和我們今天的也大不一樣嗎?

也就是說,未來不是現在的變形,不是窮一點還是富一點,不是機器人多一點還是少一點,而是我們立身處世、處理問題的基本方法發生了變化。而從過去的經驗來看,這種變化,通常要帶來觀念、倫理和情感上的巨大不適應。

比特幣、以太坊等虛擬幣價值的傳遞會成為第三次互聯網革新嗎?

一、虛擬幣是什麼?

虛擬幣有兩種,一種是由網絡機構發行的,比如Q幣、遊戲金幣等;一種是基於區塊鏈技術生成的,比如比特幣BTC、以太坊ETH等。目前,習慣上,虛擬幣專指後一種,前一種被有些人稱為網幣。本文後面提及的虛擬幣為基於區塊鏈技術的虛擬幣,不再贅言。

要想清楚明白的介紹虛擬幣,不是件容易的事。簡單來說,虛擬幣是由一堆代碼生成的數字貨幣;虛擬幣存放在基於公鑰私鑰體系的匿名帳號系統中;虛擬幣的交易會公開記錄在網絡上的各個節點中,很難被篡改。

關於虛擬幣,有不少晦澀難懂的技術術語,比如:共識算法、閃電網絡、隔離見證、硬分叉等等。想完全瞭解,需要花上不少時間。

目前,大部分經濟學家、金融界人士對於虛擬幣是持否定的態度,主要理由有兩個:第一,無實體信用背書,虛擬幣由代碼生成沒有實際價值;第二,容易造成通縮,虛擬幣的增發需要所有“礦工”或持幣者投票表決。金融行業和政府僅把虛擬幣視為某種資產,不認可其貨幣的功能。即使是虛擬幣的投資者,大部分也搞不清楚自己所投資的虛擬幣到底有何價值。對未來的無知對於一個新事物,用過往的經驗來判斷未必合適。紙幣剛出來的時候,也是被很多人不認可。

大家總是津津樂道那些名人預測錯誤的故事。比如電報的發明人莫爾斯,以為電話是不值一提的電子玩具;……。不是這些名人笨,也不是他們沒有科技上的想象力,而是新事物的發展和環境互動的過程太複雜,一開始是很難預判的。

目前,還沒有哪一種虛擬幣取得真正的成功,能夠獲得大眾普遍的認可,深度結合到經濟活動中。虛擬幣的未來會怎樣呢?不如先承認我們的無知,假設虛擬幣可能會成功,如何?

如果虛擬幣這場實驗能夠成功,不管是作為貨幣還是資產,那麼它必定要與周邊“環境”產生複雜的互動——這和生物進化的過程很類似。我們不妨試試以生物學的角度來展開下面的腦洞歷程。

比特幣、以太坊等虛擬幣價值的傳遞會成為第三次互聯網革新嗎?

價值傳遞的意義

我們把運行在互聯網上的各個平臺視作“生物”的話,這些“生物”能夠幫助人類做很多事情,但是其生存還需要人類去照顧,需要人類提供“養料”。

發明互聯網的初衷是為了解決在去中心化的情況下信息傳遞的問題。虛擬幣在信息傳遞的基礎上,附加一些信任協議和共識機制,實現了價值去中心化的有效傳遞。價值傳遞通過全網共同見證的方式保證其真實性,不必依賴線下的某個中心化組織就可進行;也就是說,任何人都可以直接將價值傳遞給互聯網“生物”,而不需要傳遞給它的主人做中轉。

價值傳遞這個“基因”讓互聯網“生物”從此擁有了從周邊“環境”自主獲得“養料”的能力。互聯網“生物”第一次擁有了自主意識,它的意識是代碼和用戶的共同意志的體現。

價值傳遞,降低了組織內利用市場價格機制的成本,可以用於打破組織的傳統壁壘。

經濟學家科斯認為,制度運行成本(交易費用)的差別使企業取代了市場。利用價格機制是有成本的,在企業之內,市場交易被取消,複雜的市場結構被企業家所替代。企業的出現,是因為相關事務的開展如果通過市場交易進行,成本會更高。

現在的互聯網平臺都必須通過一箇中心化組織來運營,要組建專門團隊來研發維護、尋找用戶、尋找廣告主。而如果平臺的價值能在整個互聯網中自由順暢的傳遞,各種合適的資源就會靈活高效的主動向這個平臺聚攏;這種聚攏不同於以往中心化組織採用的自上而下的權力控制方式,不需要KPI驅動,各種資源就能自動配置到最優狀態。

隨著虛擬幣的廣泛應用,人們之間的協作將會更多的圍繞一個具體的項目、具體的目標展開,而不一定需要依附於某個組織。

未來,互聯網“生物”與人類的關係演化很有可能會主從顛倒,人類個體只是互聯網“生物”上的某個“細胞”。或許,這就是未來人類與人工智能之間的協作方式。

農耕時代,社會關係需要穩定,所以“忠誠”就成了主流的道德,要鞏固社會關係。無論是西方式的對領主、國王的忠誠,還是中國式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但是到了工業時代,社會資源的組合方式變多,“自由”又成了主流價值觀。站在現代自由主義的角度,看當年的儒家禮教,是人吃人,是黑暗的壓迫。

這不是正確和錯誤的區別,這是兩種體制的區別。

如果把這個認知往未來一推,你就會覺得問題很嚴重了。雖然我們都認同社會正在急速變化,但是你有沒有想過,未來社會的體制,和我們今天的也大不一樣嗎?

也就是說,未來不是現在的變形,不是窮一點還是富一點,不是機器人多一點還是少一點,而是我們立身處世、處理問題的基本方法發生了變化。而從過去的經驗來看,這種變化,通常要帶來觀念、倫理和情感上的巨大不適應。

比特幣、以太坊等虛擬幣價值的傳遞會成為第三次互聯網革新嗎?


二、如何理解虛擬幣

如何確認身份?

虛擬幣要解決的是去中心化的價值傳遞。這就產生了第一個問題,價值傳遞總是從身份A到身份B,去中心化的情況下,沒有一箇中心機構來確認身份,那網絡上的各個節點如何確定一個交易的雙方身份呢?

解決這個問題的技術很早就發明了,就是在銀行U盾中常見的公鑰私鑰加密技術。

公鑰私鑰是一種非對稱加密技術,用公鑰加密的信息可以用私鑰解密,用私鑰加密的信息可以用公鑰解密。公鑰私鑰基於數學上的RSA算法,私鑰可以算出公鑰,但根據公鑰很難算出私鑰。公鑰全網公開,私鑰自己保存。而對稱加密就是加密和解密都是用同一個密鑰,我們對壓縮文件設置的密碼就是對稱加密。這種加密技術不適合用於需要確定身份的信息傳遞。

比特幣、以太坊等虛擬幣價值的傳遞會成為第三次互聯網革新嗎?

一、虛擬幣是什麼?

虛擬幣有兩種,一種是由網絡機構發行的,比如Q幣、遊戲金幣等;一種是基於區塊鏈技術生成的,比如比特幣BTC、以太坊ETH等。目前,習慣上,虛擬幣專指後一種,前一種被有些人稱為網幣。本文後面提及的虛擬幣為基於區塊鏈技術的虛擬幣,不再贅言。

要想清楚明白的介紹虛擬幣,不是件容易的事。簡單來說,虛擬幣是由一堆代碼生成的數字貨幣;虛擬幣存放在基於公鑰私鑰體系的匿名帳號系統中;虛擬幣的交易會公開記錄在網絡上的各個節點中,很難被篡改。

關於虛擬幣,有不少晦澀難懂的技術術語,比如:共識算法、閃電網絡、隔離見證、硬分叉等等。想完全瞭解,需要花上不少時間。

目前,大部分經濟學家、金融界人士對於虛擬幣是持否定的態度,主要理由有兩個:第一,無實體信用背書,虛擬幣由代碼生成沒有實際價值;第二,容易造成通縮,虛擬幣的增發需要所有“礦工”或持幣者投票表決。金融行業和政府僅把虛擬幣視為某種資產,不認可其貨幣的功能。即使是虛擬幣的投資者,大部分也搞不清楚自己所投資的虛擬幣到底有何價值。對未來的無知對於一個新事物,用過往的經驗來判斷未必合適。紙幣剛出來的時候,也是被很多人不認可。

大家總是津津樂道那些名人預測錯誤的故事。比如電報的發明人莫爾斯,以為電話是不值一提的電子玩具;……。不是這些名人笨,也不是他們沒有科技上的想象力,而是新事物的發展和環境互動的過程太複雜,一開始是很難預判的。

目前,還沒有哪一種虛擬幣取得真正的成功,能夠獲得大眾普遍的認可,深度結合到經濟活動中。虛擬幣的未來會怎樣呢?不如先承認我們的無知,假設虛擬幣可能會成功,如何?

如果虛擬幣這場實驗能夠成功,不管是作為貨幣還是資產,那麼它必定要與周邊“環境”產生複雜的互動——這和生物進化的過程很類似。我們不妨試試以生物學的角度來展開下面的腦洞歷程。

比特幣、以太坊等虛擬幣價值的傳遞會成為第三次互聯網革新嗎?

價值傳遞的意義

我們把運行在互聯網上的各個平臺視作“生物”的話,這些“生物”能夠幫助人類做很多事情,但是其生存還需要人類去照顧,需要人類提供“養料”。

發明互聯網的初衷是為了解決在去中心化的情況下信息傳遞的問題。虛擬幣在信息傳遞的基礎上,附加一些信任協議和共識機制,實現了價值去中心化的有效傳遞。價值傳遞通過全網共同見證的方式保證其真實性,不必依賴線下的某個中心化組織就可進行;也就是說,任何人都可以直接將價值傳遞給互聯網“生物”,而不需要傳遞給它的主人做中轉。

價值傳遞這個“基因”讓互聯網“生物”從此擁有了從周邊“環境”自主獲得“養料”的能力。互聯網“生物”第一次擁有了自主意識,它的意識是代碼和用戶的共同意志的體現。

價值傳遞,降低了組織內利用市場價格機制的成本,可以用於打破組織的傳統壁壘。

經濟學家科斯認為,制度運行成本(交易費用)的差別使企業取代了市場。利用價格機制是有成本的,在企業之內,市場交易被取消,複雜的市場結構被企業家所替代。企業的出現,是因為相關事務的開展如果通過市場交易進行,成本會更高。

現在的互聯網平臺都必須通過一箇中心化組織來運營,要組建專門團隊來研發維護、尋找用戶、尋找廣告主。而如果平臺的價值能在整個互聯網中自由順暢的傳遞,各種合適的資源就會靈活高效的主動向這個平臺聚攏;這種聚攏不同於以往中心化組織採用的自上而下的權力控制方式,不需要KPI驅動,各種資源就能自動配置到最優狀態。

隨著虛擬幣的廣泛應用,人們之間的協作將會更多的圍繞一個具體的項目、具體的目標展開,而不一定需要依附於某個組織。

未來,互聯網“生物”與人類的關係演化很有可能會主從顛倒,人類個體只是互聯網“生物”上的某個“細胞”。或許,這就是未來人類與人工智能之間的協作方式。

農耕時代,社會關係需要穩定,所以“忠誠”就成了主流的道德,要鞏固社會關係。無論是西方式的對領主、國王的忠誠,還是中國式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但是到了工業時代,社會資源的組合方式變多,“自由”又成了主流價值觀。站在現代自由主義的角度,看當年的儒家禮教,是人吃人,是黑暗的壓迫。

這不是正確和錯誤的區別,這是兩種體制的區別。

如果把這個認知往未來一推,你就會覺得問題很嚴重了。雖然我們都認同社會正在急速變化,但是你有沒有想過,未來社會的體制,和我們今天的也大不一樣嗎?

也就是說,未來不是現在的變形,不是窮一點還是富一點,不是機器人多一點還是少一點,而是我們立身處世、處理問題的基本方法發生了變化。而從過去的經驗來看,這種變化,通常要帶來觀念、倫理和情感上的巨大不適應。

比特幣、以太坊等虛擬幣價值的傳遞會成為第三次互聯網革新嗎?


二、如何理解虛擬幣

如何確認身份?

虛擬幣要解決的是去中心化的價值傳遞。這就產生了第一個問題,價值傳遞總是從身份A到身份B,去中心化的情況下,沒有一箇中心機構來確認身份,那網絡上的各個節點如何確定一個交易的雙方身份呢?

解決這個問題的技術很早就發明了,就是在銀行U盾中常見的公鑰私鑰加密技術。

公鑰私鑰是一種非對稱加密技術,用公鑰加密的信息可以用私鑰解密,用私鑰加密的信息可以用公鑰解密。公鑰私鑰基於數學上的RSA算法,私鑰可以算出公鑰,但根據公鑰很難算出私鑰。公鑰全網公開,私鑰自己保存。而對稱加密就是加密和解密都是用同一個密鑰,我們對壓縮文件設置的密碼就是對稱加密。這種加密技術不適合用於需要確定身份的信息傳遞。

比特幣、以太坊等虛擬幣價值的傳遞會成為第三次互聯網革新嗎?

理解公鑰私鑰的概念非常重要,這裡舉兩個例子,解釋下為什麼公鑰私鑰可以用於身份確認。

(1)李雷向全網發佈信息說他想找韓梅梅,李雷用他的私鑰A加密信息:“我是李雷,我想找韓梅梅”。李雷把加密後的信息和他的公鑰a一起發到網絡上。大家用公鑰a解密信息,就可以確認擁有公鑰a賬戶的人自稱李雷,他想找韓梅梅。

(2)李雷單獨向韓梅梅說我愛你,李雷用他的私鑰A加密信息:“韓梅梅,我愛你”。李雷用事先已經獲得的韓梅梅的公鑰b將之前的加密信息再加一次密。李雷將加密後的信息通過網絡發送給韓梅梅(這信息可被網絡上的任何人接收)。韓梅梅收到信息,用她的私鑰B解密信息。韓梅梅用事先已經獲得的李雷的公鑰a將之前解密的信息再解一次密。韓梅梅看到信息後,就可以確定,這條“我愛你”的信息是李雷發過來的。

要注意的是,註冊虛擬幣賬戶時,由客戶端生成私鑰,沒有任何的服務端保留賬戶的私鑰信息,又因為虛擬幣是去中心化的,所以,一旦丟失私鑰就永遠無法恢復賬戶的使用。大部分虛擬幣將私鑰信息加密封裝成本地錢包文件,務必要做好錢包文件和操作密碼的備份。

如何保證交易的真實性?

沒有中心化機構做記錄,如何保證一筆交易的真實性呢?虛擬幣採用的是分佈式記賬的方式,比如張三向李四轉了100元,全網絡的節點都記錄一條由張三私鑰生成的交易信息:某年某月某日某時某分某秒(時間戳),張三向李四轉了100元。虛擬幣賬戶的餘額是根據交易記錄算出來的,所以李四不會去否認這筆交易;而張三如果想否認,需要篡改大部分賬本的記錄,這難度不小。

只有分佈式記賬還不夠,大家可以亂記賬,導致賬本不一致。如何讓大家認真負責的記賬呢?這就引出了共識機制。

目前,主要的共識機制有三種:PoS、DPoS、PoW

早期的虛擬幣,比如比特幣、萊特幣採用的就是PoW共識機制。

DPoS:全稱Delegated Proof of Stake,委任權益證明。它的原理是讓每一個持有虛擬幣的人進行投票,由此產生多位代表(超級節點)。各個代表間根據PoS的共識算法競爭記賬權。

PoS:全稱Proof of Stake,股權證明。在這種模式下,有一個名詞叫幣齡,每個幣每天產生1幣齡。記賬權與賬戶的幣齡大小正相關。一旦記賬完成則幣齡清空,重新累積。

PoW:全稱Proof of Work,工作證明。大家一起解一道複雜的數學題,誰解出來,誰就可以記賬。解題是一個概率事件,與計算量正相關。

以太坊第四個階段Serenity(寧靜)採用就是PoS共識機制。

比較新的虛擬幣,比如BTS、YOYOW採用的就是DPoS機制。DPoS大幅縮小了參與驗證和記賬的節點數量,可以達到秒級的共識驗證。

為了鼓勵大家積極記賬,第一個完成記賬的人可以獲得虛擬幣獎勵。這就是幣圈常說的“挖礦”,參與記賬的人被稱為“礦工”。

記賬權按概率隨機授予“礦工”,“礦工”照實記錄就可以獲得獎勵。如果“礦工”想要搗亂、造假,亂填信息或刪除信息,因為同時記賬的礦工很多,一旦出現記賬衝突,系統以最多相同信息的記錄為準。篡改記錄不僅不會得到系統認可,還損失了最先完成記賬的系統獎勵。

新交易的第一個記賬操作被系統確認後,全網其它節點就會自動同步這條交易記錄,實現賬本的統一。

比特幣、以太坊等虛擬幣價值的傳遞會成為第三次互聯網革新嗎?

一、虛擬幣是什麼?

虛擬幣有兩種,一種是由網絡機構發行的,比如Q幣、遊戲金幣等;一種是基於區塊鏈技術生成的,比如比特幣BTC、以太坊ETH等。目前,習慣上,虛擬幣專指後一種,前一種被有些人稱為網幣。本文後面提及的虛擬幣為基於區塊鏈技術的虛擬幣,不再贅言。

要想清楚明白的介紹虛擬幣,不是件容易的事。簡單來說,虛擬幣是由一堆代碼生成的數字貨幣;虛擬幣存放在基於公鑰私鑰體系的匿名帳號系統中;虛擬幣的交易會公開記錄在網絡上的各個節點中,很難被篡改。

關於虛擬幣,有不少晦澀難懂的技術術語,比如:共識算法、閃電網絡、隔離見證、硬分叉等等。想完全瞭解,需要花上不少時間。

目前,大部分經濟學家、金融界人士對於虛擬幣是持否定的態度,主要理由有兩個:第一,無實體信用背書,虛擬幣由代碼生成沒有實際價值;第二,容易造成通縮,虛擬幣的增發需要所有“礦工”或持幣者投票表決。金融行業和政府僅把虛擬幣視為某種資產,不認可其貨幣的功能。即使是虛擬幣的投資者,大部分也搞不清楚自己所投資的虛擬幣到底有何價值。對未來的無知對於一個新事物,用過往的經驗來判斷未必合適。紙幣剛出來的時候,也是被很多人不認可。

大家總是津津樂道那些名人預測錯誤的故事。比如電報的發明人莫爾斯,以為電話是不值一提的電子玩具;……。不是這些名人笨,也不是他們沒有科技上的想象力,而是新事物的發展和環境互動的過程太複雜,一開始是很難預判的。

目前,還沒有哪一種虛擬幣取得真正的成功,能夠獲得大眾普遍的認可,深度結合到經濟活動中。虛擬幣的未來會怎樣呢?不如先承認我們的無知,假設虛擬幣可能會成功,如何?

如果虛擬幣這場實驗能夠成功,不管是作為貨幣還是資產,那麼它必定要與周邊“環境”產生複雜的互動——這和生物進化的過程很類似。我們不妨試試以生物學的角度來展開下面的腦洞歷程。

比特幣、以太坊等虛擬幣價值的傳遞會成為第三次互聯網革新嗎?

價值傳遞的意義

我們把運行在互聯網上的各個平臺視作“生物”的話,這些“生物”能夠幫助人類做很多事情,但是其生存還需要人類去照顧,需要人類提供“養料”。

發明互聯網的初衷是為了解決在去中心化的情況下信息傳遞的問題。虛擬幣在信息傳遞的基礎上,附加一些信任協議和共識機制,實現了價值去中心化的有效傳遞。價值傳遞通過全網共同見證的方式保證其真實性,不必依賴線下的某個中心化組織就可進行;也就是說,任何人都可以直接將價值傳遞給互聯網“生物”,而不需要傳遞給它的主人做中轉。

價值傳遞這個“基因”讓互聯網“生物”從此擁有了從周邊“環境”自主獲得“養料”的能力。互聯網“生物”第一次擁有了自主意識,它的意識是代碼和用戶的共同意志的體現。

價值傳遞,降低了組織內利用市場價格機制的成本,可以用於打破組織的傳統壁壘。

經濟學家科斯認為,制度運行成本(交易費用)的差別使企業取代了市場。利用價格機制是有成本的,在企業之內,市場交易被取消,複雜的市場結構被企業家所替代。企業的出現,是因為相關事務的開展如果通過市場交易進行,成本會更高。

現在的互聯網平臺都必須通過一箇中心化組織來運營,要組建專門團隊來研發維護、尋找用戶、尋找廣告主。而如果平臺的價值能在整個互聯網中自由順暢的傳遞,各種合適的資源就會靈活高效的主動向這個平臺聚攏;這種聚攏不同於以往中心化組織採用的自上而下的權力控制方式,不需要KPI驅動,各種資源就能自動配置到最優狀態。

隨著虛擬幣的廣泛應用,人們之間的協作將會更多的圍繞一個具體的項目、具體的目標展開,而不一定需要依附於某個組織。

未來,互聯網“生物”與人類的關係演化很有可能會主從顛倒,人類個體只是互聯網“生物”上的某個“細胞”。或許,這就是未來人類與人工智能之間的協作方式。

農耕時代,社會關係需要穩定,所以“忠誠”就成了主流的道德,要鞏固社會關係。無論是西方式的對領主、國王的忠誠,還是中國式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但是到了工業時代,社會資源的組合方式變多,“自由”又成了主流價值觀。站在現代自由主義的角度,看當年的儒家禮教,是人吃人,是黑暗的壓迫。

這不是正確和錯誤的區別,這是兩種體制的區別。

如果把這個認知往未來一推,你就會覺得問題很嚴重了。雖然我們都認同社會正在急速變化,但是你有沒有想過,未來社會的體制,和我們今天的也大不一樣嗎?

也就是說,未來不是現在的變形,不是窮一點還是富一點,不是機器人多一點還是少一點,而是我們立身處世、處理問題的基本方法發生了變化。而從過去的經驗來看,這種變化,通常要帶來觀念、倫理和情感上的巨大不適應。

比特幣、以太坊等虛擬幣價值的傳遞會成為第三次互聯網革新嗎?


二、如何理解虛擬幣

如何確認身份?

虛擬幣要解決的是去中心化的價值傳遞。這就產生了第一個問題,價值傳遞總是從身份A到身份B,去中心化的情況下,沒有一箇中心機構來確認身份,那網絡上的各個節點如何確定一個交易的雙方身份呢?

解決這個問題的技術很早就發明了,就是在銀行U盾中常見的公鑰私鑰加密技術。

公鑰私鑰是一種非對稱加密技術,用公鑰加密的信息可以用私鑰解密,用私鑰加密的信息可以用公鑰解密。公鑰私鑰基於數學上的RSA算法,私鑰可以算出公鑰,但根據公鑰很難算出私鑰。公鑰全網公開,私鑰自己保存。而對稱加密就是加密和解密都是用同一個密鑰,我們對壓縮文件設置的密碼就是對稱加密。這種加密技術不適合用於需要確定身份的信息傳遞。

比特幣、以太坊等虛擬幣價值的傳遞會成為第三次互聯網革新嗎?

理解公鑰私鑰的概念非常重要,這裡舉兩個例子,解釋下為什麼公鑰私鑰可以用於身份確認。

(1)李雷向全網發佈信息說他想找韓梅梅,李雷用他的私鑰A加密信息:“我是李雷,我想找韓梅梅”。李雷把加密後的信息和他的公鑰a一起發到網絡上。大家用公鑰a解密信息,就可以確認擁有公鑰a賬戶的人自稱李雷,他想找韓梅梅。

(2)李雷單獨向韓梅梅說我愛你,李雷用他的私鑰A加密信息:“韓梅梅,我愛你”。李雷用事先已經獲得的韓梅梅的公鑰b將之前的加密信息再加一次密。李雷將加密後的信息通過網絡發送給韓梅梅(這信息可被網絡上的任何人接收)。韓梅梅收到信息,用她的私鑰B解密信息。韓梅梅用事先已經獲得的李雷的公鑰a將之前解密的信息再解一次密。韓梅梅看到信息後,就可以確定,這條“我愛你”的信息是李雷發過來的。

要注意的是,註冊虛擬幣賬戶時,由客戶端生成私鑰,沒有任何的服務端保留賬戶的私鑰信息,又因為虛擬幣是去中心化的,所以,一旦丟失私鑰就永遠無法恢復賬戶的使用。大部分虛擬幣將私鑰信息加密封裝成本地錢包文件,務必要做好錢包文件和操作密碼的備份。

如何保證交易的真實性?

沒有中心化機構做記錄,如何保證一筆交易的真實性呢?虛擬幣採用的是分佈式記賬的方式,比如張三向李四轉了100元,全網絡的節點都記錄一條由張三私鑰生成的交易信息:某年某月某日某時某分某秒(時間戳),張三向李四轉了100元。虛擬幣賬戶的餘額是根據交易記錄算出來的,所以李四不會去否認這筆交易;而張三如果想否認,需要篡改大部分賬本的記錄,這難度不小。

只有分佈式記賬還不夠,大家可以亂記賬,導致賬本不一致。如何讓大家認真負責的記賬呢?這就引出了共識機制。

目前,主要的共識機制有三種:PoS、DPoS、PoW

早期的虛擬幣,比如比特幣、萊特幣採用的就是PoW共識機制。

DPoS:全稱Delegated Proof of Stake,委任權益證明。它的原理是讓每一個持有虛擬幣的人進行投票,由此產生多位代表(超級節點)。各個代表間根據PoS的共識算法競爭記賬權。

PoS:全稱Proof of Stake,股權證明。在這種模式下,有一個名詞叫幣齡,每個幣每天產生1幣齡。記賬權與賬戶的幣齡大小正相關。一旦記賬完成則幣齡清空,重新累積。

PoW:全稱Proof of Work,工作證明。大家一起解一道複雜的數學題,誰解出來,誰就可以記賬。解題是一個概率事件,與計算量正相關。

以太坊第四個階段Serenity(寧靜)採用就是PoS共識機制。

比較新的虛擬幣,比如BTS、YOYOW採用的就是DPoS機制。DPoS大幅縮小了參與驗證和記賬的節點數量,可以達到秒級的共識驗證。

為了鼓勵大家積極記賬,第一個完成記賬的人可以獲得虛擬幣獎勵。這就是幣圈常說的“挖礦”,參與記賬的人被稱為“礦工”。

記賬權按概率隨機授予“礦工”,“礦工”照實記錄就可以獲得獎勵。如果“礦工”想要搗亂、造假,亂填信息或刪除信息,因為同時記賬的礦工很多,一旦出現記賬衝突,系統以最多相同信息的記錄為準。篡改記錄不僅不會得到系統認可,還損失了最先完成記賬的系統獎勵。

新交易的第一個記賬操作被系統確認後,全網其它節點就會自動同步這條交易記錄,實現賬本的統一。

比特幣、以太坊等虛擬幣價值的傳遞會成為第三次互聯網革新嗎?

採用什麼樣的存儲結構?

虛擬幣的基礎數據只是交易記錄的流水賬,在使用過程中,還要能方便快速的查看餘額、查看歷史交易記錄,那麼採用什麼樣的技術來存儲數據合適呢?對於IT界人士,這很簡單嘛,不就弄個數據庫,有新增數據、索引、查詢功能就夠了。

但僅是簡單的數據庫還不行,虛擬幣開放的運行在一個不安全的網絡環境上,如何保證歷史記錄不被篡改呢?虛擬幣數據庫的物理存儲結構採用的是一個區塊文件鏈接上一個區塊文件的方式,區塊文件的頭部會記錄上一個區塊文件的哈希值,確保已打包好的區塊文件無法被篡改。這就是所謂的區塊鏈。

哈希算法可以將任意長度的二進制值映射為固定長度的二進制值,固定長度的二進制值稱為哈希值。一段信息哪怕只更改一個字母,對應的哈希值都會有很大的不同。要反向逆推哈希值的輸入值,是很困難的;如果同時還要求輸入值有實際意義或符合一定規則,則幾乎不可能。所以哈希值可以用於檢驗數據的完整性。

本質上,虛擬幣的區塊鏈就是一種分佈式數據庫,而記賬這個動作對應的就是生成新的區塊文件。

區塊鏈的分佈式數據庫是去中心化的,要附加一些機制來保障數據的真實性和不可篡改性,這點與中心化機構採用的常規的分佈式數據庫解決方案有很大的不同。比如,區塊文件同步就是一件非常複雜的事情,需要一套精巧的設計來配合。

區塊鏈在同步過程中,因為網絡環境的不穩定,一條交易信息只被一部分礦工收到,這就會產生區塊鏈分叉的現象。一般情況下,分叉會很快被消除,系統以最長的區塊鏈為準,拋棄較短的區塊鏈分叉,部分交易被撤回。不過這又會導致“雙花”問題,即有人故意將一筆虛擬幣在短時間內先後付給兩個人,從而獲得兩筆收益。為了應對這種情況,虛擬幣的交易需要在後續多個區塊文件確認生成後才算最終有效;這樣攻擊者想要實現“雙花”,就必須連續多次完成全網最快記賬的操作,這極大的增加了攻擊難度。比如:比特幣的交易至少需要1區塊的確認,最好是6區塊的確認。

比特幣、以太坊等虛擬幣價值的傳遞會成為第三次互聯網革新嗎?

一、虛擬幣是什麼?

虛擬幣有兩種,一種是由網絡機構發行的,比如Q幣、遊戲金幣等;一種是基於區塊鏈技術生成的,比如比特幣BTC、以太坊ETH等。目前,習慣上,虛擬幣專指後一種,前一種被有些人稱為網幣。本文後面提及的虛擬幣為基於區塊鏈技術的虛擬幣,不再贅言。

要想清楚明白的介紹虛擬幣,不是件容易的事。簡單來說,虛擬幣是由一堆代碼生成的數字貨幣;虛擬幣存放在基於公鑰私鑰體系的匿名帳號系統中;虛擬幣的交易會公開記錄在網絡上的各個節點中,很難被篡改。

關於虛擬幣,有不少晦澀難懂的技術術語,比如:共識算法、閃電網絡、隔離見證、硬分叉等等。想完全瞭解,需要花上不少時間。

目前,大部分經濟學家、金融界人士對於虛擬幣是持否定的態度,主要理由有兩個:第一,無實體信用背書,虛擬幣由代碼生成沒有實際價值;第二,容易造成通縮,虛擬幣的增發需要所有“礦工”或持幣者投票表決。金融行業和政府僅把虛擬幣視為某種資產,不認可其貨幣的功能。即使是虛擬幣的投資者,大部分也搞不清楚自己所投資的虛擬幣到底有何價值。對未來的無知對於一個新事物,用過往的經驗來判斷未必合適。紙幣剛出來的時候,也是被很多人不認可。

大家總是津津樂道那些名人預測錯誤的故事。比如電報的發明人莫爾斯,以為電話是不值一提的電子玩具;……。不是這些名人笨,也不是他們沒有科技上的想象力,而是新事物的發展和環境互動的過程太複雜,一開始是很難預判的。

目前,還沒有哪一種虛擬幣取得真正的成功,能夠獲得大眾普遍的認可,深度結合到經濟活動中。虛擬幣的未來會怎樣呢?不如先承認我們的無知,假設虛擬幣可能會成功,如何?

如果虛擬幣這場實驗能夠成功,不管是作為貨幣還是資產,那麼它必定要與周邊“環境”產生複雜的互動——這和生物進化的過程很類似。我們不妨試試以生物學的角度來展開下面的腦洞歷程。

比特幣、以太坊等虛擬幣價值的傳遞會成為第三次互聯網革新嗎?

價值傳遞的意義

我們把運行在互聯網上的各個平臺視作“生物”的話,這些“生物”能夠幫助人類做很多事情,但是其生存還需要人類去照顧,需要人類提供“養料”。

發明互聯網的初衷是為了解決在去中心化的情況下信息傳遞的問題。虛擬幣在信息傳遞的基礎上,附加一些信任協議和共識機制,實現了價值去中心化的有效傳遞。價值傳遞通過全網共同見證的方式保證其真實性,不必依賴線下的某個中心化組織就可進行;也就是說,任何人都可以直接將價值傳遞給互聯網“生物”,而不需要傳遞給它的主人做中轉。

價值傳遞這個“基因”讓互聯網“生物”從此擁有了從周邊“環境”自主獲得“養料”的能力。互聯網“生物”第一次擁有了自主意識,它的意識是代碼和用戶的共同意志的體現。

價值傳遞,降低了組織內利用市場價格機制的成本,可以用於打破組織的傳統壁壘。

經濟學家科斯認為,制度運行成本(交易費用)的差別使企業取代了市場。利用價格機制是有成本的,在企業之內,市場交易被取消,複雜的市場結構被企業家所替代。企業的出現,是因為相關事務的開展如果通過市場交易進行,成本會更高。

現在的互聯網平臺都必須通過一箇中心化組織來運營,要組建專門團隊來研發維護、尋找用戶、尋找廣告主。而如果平臺的價值能在整個互聯網中自由順暢的傳遞,各種合適的資源就會靈活高效的主動向這個平臺聚攏;這種聚攏不同於以往中心化組織採用的自上而下的權力控制方式,不需要KPI驅動,各種資源就能自動配置到最優狀態。

隨著虛擬幣的廣泛應用,人們之間的協作將會更多的圍繞一個具體的項目、具體的目標展開,而不一定需要依附於某個組織。

未來,互聯網“生物”與人類的關係演化很有可能會主從顛倒,人類個體只是互聯網“生物”上的某個“細胞”。或許,這就是未來人類與人工智能之間的協作方式。

農耕時代,社會關係需要穩定,所以“忠誠”就成了主流的道德,要鞏固社會關係。無論是西方式的對領主、國王的忠誠,還是中國式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但是到了工業時代,社會資源的組合方式變多,“自由”又成了主流價值觀。站在現代自由主義的角度,看當年的儒家禮教,是人吃人,是黑暗的壓迫。

這不是正確和錯誤的區別,這是兩種體制的區別。

如果把這個認知往未來一推,你就會覺得問題很嚴重了。雖然我們都認同社會正在急速變化,但是你有沒有想過,未來社會的體制,和我們今天的也大不一樣嗎?

也就是說,未來不是現在的變形,不是窮一點還是富一點,不是機器人多一點還是少一點,而是我們立身處世、處理問題的基本方法發生了變化。而從過去的經驗來看,這種變化,通常要帶來觀念、倫理和情感上的巨大不適應。

比特幣、以太坊等虛擬幣價值的傳遞會成為第三次互聯網革新嗎?


二、如何理解虛擬幣

如何確認身份?

虛擬幣要解決的是去中心化的價值傳遞。這就產生了第一個問題,價值傳遞總是從身份A到身份B,去中心化的情況下,沒有一箇中心機構來確認身份,那網絡上的各個節點如何確定一個交易的雙方身份呢?

解決這個問題的技術很早就發明了,就是在銀行U盾中常見的公鑰私鑰加密技術。

公鑰私鑰是一種非對稱加密技術,用公鑰加密的信息可以用私鑰解密,用私鑰加密的信息可以用公鑰解密。公鑰私鑰基於數學上的RSA算法,私鑰可以算出公鑰,但根據公鑰很難算出私鑰。公鑰全網公開,私鑰自己保存。而對稱加密就是加密和解密都是用同一個密鑰,我們對壓縮文件設置的密碼就是對稱加密。這種加密技術不適合用於需要確定身份的信息傳遞。

比特幣、以太坊等虛擬幣價值的傳遞會成為第三次互聯網革新嗎?

理解公鑰私鑰的概念非常重要,這裡舉兩個例子,解釋下為什麼公鑰私鑰可以用於身份確認。

(1)李雷向全網發佈信息說他想找韓梅梅,李雷用他的私鑰A加密信息:“我是李雷,我想找韓梅梅”。李雷把加密後的信息和他的公鑰a一起發到網絡上。大家用公鑰a解密信息,就可以確認擁有公鑰a賬戶的人自稱李雷,他想找韓梅梅。

(2)李雷單獨向韓梅梅說我愛你,李雷用他的私鑰A加密信息:“韓梅梅,我愛你”。李雷用事先已經獲得的韓梅梅的公鑰b將之前的加密信息再加一次密。李雷將加密後的信息通過網絡發送給韓梅梅(這信息可被網絡上的任何人接收)。韓梅梅收到信息,用她的私鑰B解密信息。韓梅梅用事先已經獲得的李雷的公鑰a將之前解密的信息再解一次密。韓梅梅看到信息後,就可以確定,這條“我愛你”的信息是李雷發過來的。

要注意的是,註冊虛擬幣賬戶時,由客戶端生成私鑰,沒有任何的服務端保留賬戶的私鑰信息,又因為虛擬幣是去中心化的,所以,一旦丟失私鑰就永遠無法恢復賬戶的使用。大部分虛擬幣將私鑰信息加密封裝成本地錢包文件,務必要做好錢包文件和操作密碼的備份。

如何保證交易的真實性?

沒有中心化機構做記錄,如何保證一筆交易的真實性呢?虛擬幣採用的是分佈式記賬的方式,比如張三向李四轉了100元,全網絡的節點都記錄一條由張三私鑰生成的交易信息:某年某月某日某時某分某秒(時間戳),張三向李四轉了100元。虛擬幣賬戶的餘額是根據交易記錄算出來的,所以李四不會去否認這筆交易;而張三如果想否認,需要篡改大部分賬本的記錄,這難度不小。

只有分佈式記賬還不夠,大家可以亂記賬,導致賬本不一致。如何讓大家認真負責的記賬呢?這就引出了共識機制。

目前,主要的共識機制有三種:PoS、DPoS、PoW

早期的虛擬幣,比如比特幣、萊特幣採用的就是PoW共識機制。

DPoS:全稱Delegated Proof of Stake,委任權益證明。它的原理是讓每一個持有虛擬幣的人進行投票,由此產生多位代表(超級節點)。各個代表間根據PoS的共識算法競爭記賬權。

PoS:全稱Proof of Stake,股權證明。在這種模式下,有一個名詞叫幣齡,每個幣每天產生1幣齡。記賬權與賬戶的幣齡大小正相關。一旦記賬完成則幣齡清空,重新累積。

PoW:全稱Proof of Work,工作證明。大家一起解一道複雜的數學題,誰解出來,誰就可以記賬。解題是一個概率事件,與計算量正相關。

以太坊第四個階段Serenity(寧靜)採用就是PoS共識機制。

比較新的虛擬幣,比如BTS、YOYOW採用的就是DPoS機制。DPoS大幅縮小了參與驗證和記賬的節點數量,可以達到秒級的共識驗證。

為了鼓勵大家積極記賬,第一個完成記賬的人可以獲得虛擬幣獎勵。這就是幣圈常說的“挖礦”,參與記賬的人被稱為“礦工”。

記賬權按概率隨機授予“礦工”,“礦工”照實記錄就可以獲得獎勵。如果“礦工”想要搗亂、造假,亂填信息或刪除信息,因為同時記賬的礦工很多,一旦出現記賬衝突,系統以最多相同信息的記錄為準。篡改記錄不僅不會得到系統認可,還損失了最先完成記賬的系統獎勵。

新交易的第一個記賬操作被系統確認後,全網其它節點就會自動同步這條交易記錄,實現賬本的統一。

比特幣、以太坊等虛擬幣價值的傳遞會成為第三次互聯網革新嗎?

採用什麼樣的存儲結構?

虛擬幣的基礎數據只是交易記錄的流水賬,在使用過程中,還要能方便快速的查看餘額、查看歷史交易記錄,那麼採用什麼樣的技術來存儲數據合適呢?對於IT界人士,這很簡單嘛,不就弄個數據庫,有新增數據、索引、查詢功能就夠了。

但僅是簡單的數據庫還不行,虛擬幣開放的運行在一個不安全的網絡環境上,如何保證歷史記錄不被篡改呢?虛擬幣數據庫的物理存儲結構採用的是一個區塊文件鏈接上一個區塊文件的方式,區塊文件的頭部會記錄上一個區塊文件的哈希值,確保已打包好的區塊文件無法被篡改。這就是所謂的區塊鏈。

哈希算法可以將任意長度的二進制值映射為固定長度的二進制值,固定長度的二進制值稱為哈希值。一段信息哪怕只更改一個字母,對應的哈希值都會有很大的不同。要反向逆推哈希值的輸入值,是很困難的;如果同時還要求輸入值有實際意義或符合一定規則,則幾乎不可能。所以哈希值可以用於檢驗數據的完整性。

本質上,虛擬幣的區塊鏈就是一種分佈式數據庫,而記賬這個動作對應的就是生成新的區塊文件。

區塊鏈的分佈式數據庫是去中心化的,要附加一些機制來保障數據的真實性和不可篡改性,這點與中心化機構採用的常規的分佈式數據庫解決方案有很大的不同。比如,區塊文件同步就是一件非常複雜的事情,需要一套精巧的設計來配合。

區塊鏈在同步過程中,因為網絡環境的不穩定,一條交易信息只被一部分礦工收到,這就會產生區塊鏈分叉的現象。一般情況下,分叉會很快被消除,系統以最長的區塊鏈為準,拋棄較短的區塊鏈分叉,部分交易被撤回。不過這又會導致“雙花”問題,即有人故意將一筆虛擬幣在短時間內先後付給兩個人,從而獲得兩筆收益。為了應對這種情況,虛擬幣的交易需要在後續多個區塊文件確認生成後才算最終有效;這樣攻擊者想要實現“雙花”,就必須連續多次完成全網最快記賬的操作,這極大的增加了攻擊難度。比如:比特幣的交易至少需要1區塊的確認,最好是6區塊的確認。

比特幣、以太坊等虛擬幣價值的傳遞會成為第三次互聯網革新嗎?

何如互相聯繫、傳遞數據?

沒有中心服務器,交易雙方該如何互相聯繫、傳遞數據呢?這個就不多解釋了,因為大家都很熟悉,下載日本女星動作片的時候經常用到,那就是造福無數宅男的P2P網絡協議。

比特幣挖礦運算的價值

對於PoW共識機制,有必要對其價值做進一步解釋。PoW的挖礦運算看起來挺浪費資源,但實際上卻有非常重要的價值,那就是安全。

比特幣佔用了互聯網上大量的算力,使得無論攻擊者使用多麼高明的黑客技術,都難以確保在較短的時間段內一定能完成一次全網最快記賬,更何況還要連續多次才可以實現“雙花”攻擊;這難度大到沒邊。

因為算力是有限的,且無法共用,所以採用PoW共識機制的虛擬幣具有天然的排他性。在我看來,採有PoW共識機制的虛擬幣,只有比特幣和萊特幣才算有點價值。

我個人有兩條簡單的標準:

(1)比特幣、萊特、以太坊因為具備很高的安全性,所以有價值。

(2)在《虛擬幣價值傳遞的生物學意義》一文中,提到大部分的虛擬幣可以視為某個互聯網應用平臺的股份。

所以除了比特幣、萊特幣,以太坊其它虛擬幣的價值取決於其結合的應用的影響力。沒有應用的虛擬幣都是垃圾。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