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樂隊》沒崔健,也沒樂隊,就剩《中國》了

《中國樂隊》沒崔健,也沒樂隊,就剩《中國》了

《中國樂隊》昨天在江蘇衛視準時播出,無數中國搖滾樂迷搬著小板凳守在電視機前,準備揚眉吐氣一番。民謠火了,嘻哈也火了,該輪到我們搖滾了。可是看完第一期節目,所有人的心恐怕都涼了半截,搖滾想火怕是想多了。

《中國樂隊》沒崔健,也沒樂隊,就剩《中國》了

《中國樂隊》昨天在江蘇衛視準時播出,無數中國搖滾樂迷搬著小板凳守在電視機前,準備揚眉吐氣一番。民謠火了,嘻哈也火了,該輪到我們搖滾了。可是看完第一期節目,所有人的心恐怕都涼了半截,搖滾想火怕是想多了。

《中國樂隊》沒崔健,也沒樂隊,就剩《中國》了

《中國樂隊》開場演出

這個經過了半年多的等待,一再跳票的節目曾經一度帶給搖滾樂迷殷切的希望。從鋪天蓋地的“和我在成都的街頭走一走”到“老子吃火鍋你吃火鍋底料”,小眾的音樂正一步步走進大眾的生活。不管是炒作也好是跟風也罷,原本圈子中的人總算是可以抬起頭來做人了。但是搖滾在國內的情況大不一樣。每當我們放一首歌,身邊的人十個有八個會說,你這聽的什麼啊,鬧不鬧心?每當我們在音樂節上跟隨著重型樂隊玩起“死牆”“pogo”的時候,總有外面的聲音說,快看這一幫神經病。

《中國樂隊》沒崔健,也沒樂隊,就剩《中國》了

《中國樂隊》昨天在江蘇衛視準時播出,無數中國搖滾樂迷搬著小板凳守在電視機前,準備揚眉吐氣一番。民謠火了,嘻哈也火了,該輪到我們搖滾了。可是看完第一期節目,所有人的心恐怕都涼了半截,搖滾想火怕是想多了。

《中國樂隊》沒崔健,也沒樂隊,就剩《中國》了

《中國樂隊》開場演出

這個經過了半年多的等待,一再跳票的節目曾經一度帶給搖滾樂迷殷切的希望。從鋪天蓋地的“和我在成都的街頭走一走”到“老子吃火鍋你吃火鍋底料”,小眾的音樂正一步步走進大眾的生活。不管是炒作也好是跟風也罷,原本圈子中的人總算是可以抬起頭來做人了。但是搖滾在國內的情況大不一樣。每當我們放一首歌,身邊的人十個有八個會說,你這聽的什麼啊,鬧不鬧心?每當我們在音樂節上跟隨著重型樂隊玩起“死牆”“pogo”的時候,總有外面的聲音說,快看這一幫神經病。

《中國樂隊》沒崔健,也沒樂隊,就剩《中國》了

音樂節中常見的遊戲——“死牆”

“玩搖滾的都是流氓”這種五六十年代的思想依然存在並且從未減少,搖滾圈裡的“吸毒”“飛葉子”事件更加給了他們批判的說辭,然而同樣不見得乾淨到哪去的民謠和嘻哈卻可以堂而皇之的站在利益鏈條的頂端,名利雙收,睡了本該屬於我們的姑娘。

《中國樂隊》給了我們不該有的希望,又將其親手打碎。但是它並沒有做錯任何事,是我們太過自作多情了。問題的關鍵就在於節目的名字叫“中國樂隊”而不是“中國搖滾”。搖滾在中國大多數是以樂隊的形式存在的,而樂隊的範圍可以有很多。流行樂隊是樂隊,搖滾樂隊也是樂隊。節目組最開始以崔健為噱頭,給節目打上了隱形的“搖滾”標籤,把喜愛搖滾的這幫“嗷嗷待哺”的觀眾成功引流,造出了不小的聲勢。

有人說崔健因不滿節目形式與節目組鬧翻從而退出,然而離開了崔健的《中國樂隊》也就徹底變了味道。在長達45分鐘的節目中,算上開場只有四首歌。在剩下的時間裡,生硬的廣告、與《舌尖上的中國》如出一轍的紀錄形式、譚維維背誦的“為賦新詞強說愁”的DJ電臺徹底令觀眾的熱情冷卻了下來。“失望”並不是唯一的感受,“抽離感”我想應該是更為準確的說法。

《中國樂隊》沒崔健,也沒樂隊,就剩《中國》了

《中國樂隊》昨天在江蘇衛視準時播出,無數中國搖滾樂迷搬著小板凳守在電視機前,準備揚眉吐氣一番。民謠火了,嘻哈也火了,該輪到我們搖滾了。可是看完第一期節目,所有人的心恐怕都涼了半截,搖滾想火怕是想多了。

《中國樂隊》沒崔健,也沒樂隊,就剩《中國》了

《中國樂隊》開場演出

這個經過了半年多的等待,一再跳票的節目曾經一度帶給搖滾樂迷殷切的希望。從鋪天蓋地的“和我在成都的街頭走一走”到“老子吃火鍋你吃火鍋底料”,小眾的音樂正一步步走進大眾的生活。不管是炒作也好是跟風也罷,原本圈子中的人總算是可以抬起頭來做人了。但是搖滾在國內的情況大不一樣。每當我們放一首歌,身邊的人十個有八個會說,你這聽的什麼啊,鬧不鬧心?每當我們在音樂節上跟隨著重型樂隊玩起“死牆”“pogo”的時候,總有外面的聲音說,快看這一幫神經病。

《中國樂隊》沒崔健,也沒樂隊,就剩《中國》了

音樂節中常見的遊戲——“死牆”

“玩搖滾的都是流氓”這種五六十年代的思想依然存在並且從未減少,搖滾圈裡的“吸毒”“飛葉子”事件更加給了他們批判的說辭,然而同樣不見得乾淨到哪去的民謠和嘻哈卻可以堂而皇之的站在利益鏈條的頂端,名利雙收,睡了本該屬於我們的姑娘。

《中國樂隊》給了我們不該有的希望,又將其親手打碎。但是它並沒有做錯任何事,是我們太過自作多情了。問題的關鍵就在於節目的名字叫“中國樂隊”而不是“中國搖滾”。搖滾在中國大多數是以樂隊的形式存在的,而樂隊的範圍可以有很多。流行樂隊是樂隊,搖滾樂隊也是樂隊。節目組最開始以崔健為噱頭,給節目打上了隱形的“搖滾”標籤,把喜愛搖滾的這幫“嗷嗷待哺”的觀眾成功引流,造出了不小的聲勢。

有人說崔健因不滿節目形式與節目組鬧翻從而退出,然而離開了崔健的《中國樂隊》也就徹底變了味道。在長達45分鐘的節目中,算上開場只有四首歌。在剩下的時間裡,生硬的廣告、與《舌尖上的中國》如出一轍的紀錄形式、譚維維背誦的“為賦新詞強說愁”的DJ電臺徹底令觀眾的熱情冷卻了下來。“失望”並不是唯一的感受,“抽離感”我想應該是更為準確的說法。

《中國樂隊》沒崔健,也沒樂隊,就剩《中國》了

原本以崔健為首的宣傳圖

我們再一次低估了資本的力量,我們也再一次敗在自己的虛榮心和優越感之下。與崔健的“萬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不同,我們為了讓自己的內心得到滿足,帶著太多的“執念”去看這個節目了。我們始終沒明白,節目就是一隻巨大的提線木偶,背後的絲線太多,永遠沒辦法做到真正的“有血有肉”。即使強如老崔,最終也受不了方方面面的糾纏,只能勉強脫身。

《中國樂隊》沒崔健,也沒樂隊,就剩《中國》了

《中國樂隊》昨天在江蘇衛視準時播出,無數中國搖滾樂迷搬著小板凳守在電視機前,準備揚眉吐氣一番。民謠火了,嘻哈也火了,該輪到我們搖滾了。可是看完第一期節目,所有人的心恐怕都涼了半截,搖滾想火怕是想多了。

《中國樂隊》沒崔健,也沒樂隊,就剩《中國》了

《中國樂隊》開場演出

這個經過了半年多的等待,一再跳票的節目曾經一度帶給搖滾樂迷殷切的希望。從鋪天蓋地的“和我在成都的街頭走一走”到“老子吃火鍋你吃火鍋底料”,小眾的音樂正一步步走進大眾的生活。不管是炒作也好是跟風也罷,原本圈子中的人總算是可以抬起頭來做人了。但是搖滾在國內的情況大不一樣。每當我們放一首歌,身邊的人十個有八個會說,你這聽的什麼啊,鬧不鬧心?每當我們在音樂節上跟隨著重型樂隊玩起“死牆”“pogo”的時候,總有外面的聲音說,快看這一幫神經病。

《中國樂隊》沒崔健,也沒樂隊,就剩《中國》了

音樂節中常見的遊戲——“死牆”

“玩搖滾的都是流氓”這種五六十年代的思想依然存在並且從未減少,搖滾圈裡的“吸毒”“飛葉子”事件更加給了他們批判的說辭,然而同樣不見得乾淨到哪去的民謠和嘻哈卻可以堂而皇之的站在利益鏈條的頂端,名利雙收,睡了本該屬於我們的姑娘。

《中國樂隊》給了我們不該有的希望,又將其親手打碎。但是它並沒有做錯任何事,是我們太過自作多情了。問題的關鍵就在於節目的名字叫“中國樂隊”而不是“中國搖滾”。搖滾在中國大多數是以樂隊的形式存在的,而樂隊的範圍可以有很多。流行樂隊是樂隊,搖滾樂隊也是樂隊。節目組最開始以崔健為噱頭,給節目打上了隱形的“搖滾”標籤,把喜愛搖滾的這幫“嗷嗷待哺”的觀眾成功引流,造出了不小的聲勢。

有人說崔健因不滿節目形式與節目組鬧翻從而退出,然而離開了崔健的《中國樂隊》也就徹底變了味道。在長達45分鐘的節目中,算上開場只有四首歌。在剩下的時間裡,生硬的廣告、與《舌尖上的中國》如出一轍的紀錄形式、譚維維背誦的“為賦新詞強說愁”的DJ電臺徹底令觀眾的熱情冷卻了下來。“失望”並不是唯一的感受,“抽離感”我想應該是更為準確的說法。

《中國樂隊》沒崔健,也沒樂隊,就剩《中國》了

原本以崔健為首的宣傳圖

我們再一次低估了資本的力量,我們也再一次敗在自己的虛榮心和優越感之下。與崔健的“萬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不同,我們為了讓自己的內心得到滿足,帶著太多的“執念”去看這個節目了。我們始終沒明白,節目就是一隻巨大的提線木偶,背後的絲線太多,永遠沒辦法做到真正的“有血有肉”。即使強如老崔,最終也受不了方方面面的糾纏,只能勉強脫身。

《中國樂隊》沒崔健,也沒樂隊,就剩《中國》了

譚維維“神奇”化身電臺DJ

在我之前寫的介紹參演樂隊的文章中,很多人留言說,沒有萬青、痛仰、二手、李志我就不看這個節目。當時我還覺得這些沒什麼,如果能夠陪伴一些優秀卻不知名的樂隊一起成長也是很有見證感的一件事,畢竟誰也不是剛組樂隊就名聲在外的。但是現在我發現我錯了。縱使尼瑪樂隊的演出帶給人寧靜祥和的感受,同時也非常有民族特色,但是他們並不能夠成為所有中國少數民族樂隊的代表。

《中國樂隊》沒崔健,也沒樂隊,就剩《中國》了

《中國樂隊》昨天在江蘇衛視準時播出,無數中國搖滾樂迷搬著小板凳守在電視機前,準備揚眉吐氣一番。民謠火了,嘻哈也火了,該輪到我們搖滾了。可是看完第一期節目,所有人的心恐怕都涼了半截,搖滾想火怕是想多了。

《中國樂隊》沒崔健,也沒樂隊,就剩《中國》了

《中國樂隊》開場演出

這個經過了半年多的等待,一再跳票的節目曾經一度帶給搖滾樂迷殷切的希望。從鋪天蓋地的“和我在成都的街頭走一走”到“老子吃火鍋你吃火鍋底料”,小眾的音樂正一步步走進大眾的生活。不管是炒作也好是跟風也罷,原本圈子中的人總算是可以抬起頭來做人了。但是搖滾在國內的情況大不一樣。每當我們放一首歌,身邊的人十個有八個會說,你這聽的什麼啊,鬧不鬧心?每當我們在音樂節上跟隨著重型樂隊玩起“死牆”“pogo”的時候,總有外面的聲音說,快看這一幫神經病。

《中國樂隊》沒崔健,也沒樂隊,就剩《中國》了

音樂節中常見的遊戲——“死牆”

“玩搖滾的都是流氓”這種五六十年代的思想依然存在並且從未減少,搖滾圈裡的“吸毒”“飛葉子”事件更加給了他們批判的說辭,然而同樣不見得乾淨到哪去的民謠和嘻哈卻可以堂而皇之的站在利益鏈條的頂端,名利雙收,睡了本該屬於我們的姑娘。

《中國樂隊》給了我們不該有的希望,又將其親手打碎。但是它並沒有做錯任何事,是我們太過自作多情了。問題的關鍵就在於節目的名字叫“中國樂隊”而不是“中國搖滾”。搖滾在中國大多數是以樂隊的形式存在的,而樂隊的範圍可以有很多。流行樂隊是樂隊,搖滾樂隊也是樂隊。節目組最開始以崔健為噱頭,給節目打上了隱形的“搖滾”標籤,把喜愛搖滾的這幫“嗷嗷待哺”的觀眾成功引流,造出了不小的聲勢。

有人說崔健因不滿節目形式與節目組鬧翻從而退出,然而離開了崔健的《中國樂隊》也就徹底變了味道。在長達45分鐘的節目中,算上開場只有四首歌。在剩下的時間裡,生硬的廣告、與《舌尖上的中國》如出一轍的紀錄形式、譚維維背誦的“為賦新詞強說愁”的DJ電臺徹底令觀眾的熱情冷卻了下來。“失望”並不是唯一的感受,“抽離感”我想應該是更為準確的說法。

《中國樂隊》沒崔健,也沒樂隊,就剩《中國》了

原本以崔健為首的宣傳圖

我們再一次低估了資本的力量,我們也再一次敗在自己的虛榮心和優越感之下。與崔健的“萬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不同,我們為了讓自己的內心得到滿足,帶著太多的“執念”去看這個節目了。我們始終沒明白,節目就是一隻巨大的提線木偶,背後的絲線太多,永遠沒辦法做到真正的“有血有肉”。即使強如老崔,最終也受不了方方面面的糾纏,只能勉強脫身。

《中國樂隊》沒崔健,也沒樂隊,就剩《中國》了

譚維維“神奇”化身電臺DJ

在我之前寫的介紹參演樂隊的文章中,很多人留言說,沒有萬青、痛仰、二手、李志我就不看這個節目。當時我還覺得這些沒什麼,如果能夠陪伴一些優秀卻不知名的樂隊一起成長也是很有見證感的一件事,畢竟誰也不是剛組樂隊就名聲在外的。但是現在我發現我錯了。縱使尼瑪樂隊的演出帶給人寧靜祥和的感受,同時也非常有民族特色,但是他們並不能夠成為所有中國少數民族樂隊的代表。

《中國樂隊》沒崔健,也沒樂隊,就剩《中國》了

首個演出的尼瑪樂隊

相較於尼瑪樂隊,更加成熟的民族樂隊還有很多,比如剛剛上過伍德斯托克的九寶、比如活躍了“三十年”的山人、比如稱“全世界都是草原”的杭蓋……我並沒有說尼瑪樂隊不好的意思,但是既然有了代表藏族人民的樂隊,是不是也要有一些更好的,可以代表其他少數民族地區的樂隊呢?

《中國樂隊》沒崔健,也沒樂隊,就剩《中國》了

《中國樂隊》昨天在江蘇衛視準時播出,無數中國搖滾樂迷搬著小板凳守在電視機前,準備揚眉吐氣一番。民謠火了,嘻哈也火了,該輪到我們搖滾了。可是看完第一期節目,所有人的心恐怕都涼了半截,搖滾想火怕是想多了。

《中國樂隊》沒崔健,也沒樂隊,就剩《中國》了

《中國樂隊》開場演出

這個經過了半年多的等待,一再跳票的節目曾經一度帶給搖滾樂迷殷切的希望。從鋪天蓋地的“和我在成都的街頭走一走”到“老子吃火鍋你吃火鍋底料”,小眾的音樂正一步步走進大眾的生活。不管是炒作也好是跟風也罷,原本圈子中的人總算是可以抬起頭來做人了。但是搖滾在國內的情況大不一樣。每當我們放一首歌,身邊的人十個有八個會說,你這聽的什麼啊,鬧不鬧心?每當我們在音樂節上跟隨著重型樂隊玩起“死牆”“pogo”的時候,總有外面的聲音說,快看這一幫神經病。

《中國樂隊》沒崔健,也沒樂隊,就剩《中國》了

音樂節中常見的遊戲——“死牆”

“玩搖滾的都是流氓”這種五六十年代的思想依然存在並且從未減少,搖滾圈裡的“吸毒”“飛葉子”事件更加給了他們批判的說辭,然而同樣不見得乾淨到哪去的民謠和嘻哈卻可以堂而皇之的站在利益鏈條的頂端,名利雙收,睡了本該屬於我們的姑娘。

《中國樂隊》給了我們不該有的希望,又將其親手打碎。但是它並沒有做錯任何事,是我們太過自作多情了。問題的關鍵就在於節目的名字叫“中國樂隊”而不是“中國搖滾”。搖滾在中國大多數是以樂隊的形式存在的,而樂隊的範圍可以有很多。流行樂隊是樂隊,搖滾樂隊也是樂隊。節目組最開始以崔健為噱頭,給節目打上了隱形的“搖滾”標籤,把喜愛搖滾的這幫“嗷嗷待哺”的觀眾成功引流,造出了不小的聲勢。

有人說崔健因不滿節目形式與節目組鬧翻從而退出,然而離開了崔健的《中國樂隊》也就徹底變了味道。在長達45分鐘的節目中,算上開場只有四首歌。在剩下的時間裡,生硬的廣告、與《舌尖上的中國》如出一轍的紀錄形式、譚維維背誦的“為賦新詞強說愁”的DJ電臺徹底令觀眾的熱情冷卻了下來。“失望”並不是唯一的感受,“抽離感”我想應該是更為準確的說法。

《中國樂隊》沒崔健,也沒樂隊,就剩《中國》了

原本以崔健為首的宣傳圖

我們再一次低估了資本的力量,我們也再一次敗在自己的虛榮心和優越感之下。與崔健的“萬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不同,我們為了讓自己的內心得到滿足,帶著太多的“執念”去看這個節目了。我們始終沒明白,節目就是一隻巨大的提線木偶,背後的絲線太多,永遠沒辦法做到真正的“有血有肉”。即使強如老崔,最終也受不了方方面面的糾纏,只能勉強脫身。

《中國樂隊》沒崔健,也沒樂隊,就剩《中國》了

譚維維“神奇”化身電臺DJ

在我之前寫的介紹參演樂隊的文章中,很多人留言說,沒有萬青、痛仰、二手、李志我就不看這個節目。當時我還覺得這些沒什麼,如果能夠陪伴一些優秀卻不知名的樂隊一起成長也是很有見證感的一件事,畢竟誰也不是剛組樂隊就名聲在外的。但是現在我發現我錯了。縱使尼瑪樂隊的演出帶給人寧靜祥和的感受,同時也非常有民族特色,但是他們並不能夠成為所有中國少數民族樂隊的代表。

《中國樂隊》沒崔健,也沒樂隊,就剩《中國》了

首個演出的尼瑪樂隊

相較於尼瑪樂隊,更加成熟的民族樂隊還有很多,比如剛剛上過伍德斯托克的九寶、比如活躍了“三十年”的山人、比如稱“全世界都是草原”的杭蓋……我並沒有說尼瑪樂隊不好的意思,但是既然有了代表藏族人民的樂隊,是不是也要有一些更好的,可以代表其他少數民族地區的樂隊呢?

《中國樂隊》沒崔健,也沒樂隊,就剩《中國》了

九寶樂隊某次演出之後的大合照

既然節目的名字叫《中國樂隊》,顯然重點應該在樂隊身上。但是這又成為了被廣大網友詬病的另一個缺點——不關注樂手。

導播的分鏡和其他歌曲類節目幾乎是一樣的套路:特寫給主唱,主機切全景,左右機位推推拉拉來回切,最後搖臂和手持穩定器對著主唱轉。本來應該是主角的樂手們在電視機裡變成了演出結束後被鞠躬行禮的“樂隊老師”。整場節目鏡頭最多的樂手應該就是“機長”李延亮了,當李延亮和貝貝兩人背靠背彈奏solo的時候,現場的燈光瘋狂閃爍,畫面的景別從全景到特寫切了個遍,而貝貝波娃樂隊真正的吉他手在後面與鼓手互動的鏡頭卻只閃過了不到一秒。

《中國樂隊》沒崔健,也沒樂隊,就剩《中國》了

《中國樂隊》昨天在江蘇衛視準時播出,無數中國搖滾樂迷搬著小板凳守在電視機前,準備揚眉吐氣一番。民謠火了,嘻哈也火了,該輪到我們搖滾了。可是看完第一期節目,所有人的心恐怕都涼了半截,搖滾想火怕是想多了。

《中國樂隊》沒崔健,也沒樂隊,就剩《中國》了

《中國樂隊》開場演出

這個經過了半年多的等待,一再跳票的節目曾經一度帶給搖滾樂迷殷切的希望。從鋪天蓋地的“和我在成都的街頭走一走”到“老子吃火鍋你吃火鍋底料”,小眾的音樂正一步步走進大眾的生活。不管是炒作也好是跟風也罷,原本圈子中的人總算是可以抬起頭來做人了。但是搖滾在國內的情況大不一樣。每當我們放一首歌,身邊的人十個有八個會說,你這聽的什麼啊,鬧不鬧心?每當我們在音樂節上跟隨著重型樂隊玩起“死牆”“pogo”的時候,總有外面的聲音說,快看這一幫神經病。

《中國樂隊》沒崔健,也沒樂隊,就剩《中國》了

音樂節中常見的遊戲——“死牆”

“玩搖滾的都是流氓”這種五六十年代的思想依然存在並且從未減少,搖滾圈裡的“吸毒”“飛葉子”事件更加給了他們批判的說辭,然而同樣不見得乾淨到哪去的民謠和嘻哈卻可以堂而皇之的站在利益鏈條的頂端,名利雙收,睡了本該屬於我們的姑娘。

《中國樂隊》給了我們不該有的希望,又將其親手打碎。但是它並沒有做錯任何事,是我們太過自作多情了。問題的關鍵就在於節目的名字叫“中國樂隊”而不是“中國搖滾”。搖滾在中國大多數是以樂隊的形式存在的,而樂隊的範圍可以有很多。流行樂隊是樂隊,搖滾樂隊也是樂隊。節目組最開始以崔健為噱頭,給節目打上了隱形的“搖滾”標籤,把喜愛搖滾的這幫“嗷嗷待哺”的觀眾成功引流,造出了不小的聲勢。

有人說崔健因不滿節目形式與節目組鬧翻從而退出,然而離開了崔健的《中國樂隊》也就徹底變了味道。在長達45分鐘的節目中,算上開場只有四首歌。在剩下的時間裡,生硬的廣告、與《舌尖上的中國》如出一轍的紀錄形式、譚維維背誦的“為賦新詞強說愁”的DJ電臺徹底令觀眾的熱情冷卻了下來。“失望”並不是唯一的感受,“抽離感”我想應該是更為準確的說法。

《中國樂隊》沒崔健,也沒樂隊,就剩《中國》了

原本以崔健為首的宣傳圖

我們再一次低估了資本的力量,我們也再一次敗在自己的虛榮心和優越感之下。與崔健的“萬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不同,我們為了讓自己的內心得到滿足,帶著太多的“執念”去看這個節目了。我們始終沒明白,節目就是一隻巨大的提線木偶,背後的絲線太多,永遠沒辦法做到真正的“有血有肉”。即使強如老崔,最終也受不了方方面面的糾纏,只能勉強脫身。

《中國樂隊》沒崔健,也沒樂隊,就剩《中國》了

譚維維“神奇”化身電臺DJ

在我之前寫的介紹參演樂隊的文章中,很多人留言說,沒有萬青、痛仰、二手、李志我就不看這個節目。當時我還覺得這些沒什麼,如果能夠陪伴一些優秀卻不知名的樂隊一起成長也是很有見證感的一件事,畢竟誰也不是剛組樂隊就名聲在外的。但是現在我發現我錯了。縱使尼瑪樂隊的演出帶給人寧靜祥和的感受,同時也非常有民族特色,但是他們並不能夠成為所有中國少數民族樂隊的代表。

《中國樂隊》沒崔健,也沒樂隊,就剩《中國》了

首個演出的尼瑪樂隊

相較於尼瑪樂隊,更加成熟的民族樂隊還有很多,比如剛剛上過伍德斯托克的九寶、比如活躍了“三十年”的山人、比如稱“全世界都是草原”的杭蓋……我並沒有說尼瑪樂隊不好的意思,但是既然有了代表藏族人民的樂隊,是不是也要有一些更好的,可以代表其他少數民族地區的樂隊呢?

《中國樂隊》沒崔健,也沒樂隊,就剩《中國》了

九寶樂隊某次演出之後的大合照

既然節目的名字叫《中國樂隊》,顯然重點應該在樂隊身上。但是這又成為了被廣大網友詬病的另一個缺點——不關注樂手。

導播的分鏡和其他歌曲類節目幾乎是一樣的套路:特寫給主唱,主機切全景,左右機位推推拉拉來回切,最後搖臂和手持穩定器對著主唱轉。本來應該是主角的樂手們在電視機裡變成了演出結束後被鞠躬行禮的“樂隊老師”。整場節目鏡頭最多的樂手應該就是“機長”李延亮了,當李延亮和貝貝兩人背靠背彈奏solo的時候,現場的燈光瘋狂閃爍,畫面的景別從全景到特寫切了個遍,而貝貝波娃樂隊真正的吉他手在後面與鼓手互動的鏡頭卻只閃過了不到一秒。

《中國樂隊》沒崔健,也沒樂隊,就剩《中國》了

貝貝波娃樂隊在《中國樂隊》現場

本應該開開心心和觀眾一起玩鬧的Live show一旦被搬上臺面立馬就套上了華麗的外衣。正常的樂隊現場應該是什麼樣?臺下的聲浪壓過主唱的嗓子,臺上的樂手恨不得讓觀眾看清自己彈得到底是哪根弦,鼓手的作用是震壞所有人的耳朵,而工作人員的職責只是上臺灑水給觀眾降溫和為樂隊的設備服務。

觀眾呢?觀眾得跟著一塊蹦一塊跳,再不濟身體也得隨著音樂前後左右地搖擺,一場演出結束,誰的頭上不掛點汗珠?誰的嘴裡不哼唱著樂隊的旋律?而《中國樂隊》的現場觀眾儼然開成了網友口中的“網紅大會”。

《中國樂隊》沒崔健,也沒樂隊,就剩《中國》了

《中國樂隊》昨天在江蘇衛視準時播出,無數中國搖滾樂迷搬著小板凳守在電視機前,準備揚眉吐氣一番。民謠火了,嘻哈也火了,該輪到我們搖滾了。可是看完第一期節目,所有人的心恐怕都涼了半截,搖滾想火怕是想多了。

《中國樂隊》沒崔健,也沒樂隊,就剩《中國》了

《中國樂隊》開場演出

這個經過了半年多的等待,一再跳票的節目曾經一度帶給搖滾樂迷殷切的希望。從鋪天蓋地的“和我在成都的街頭走一走”到“老子吃火鍋你吃火鍋底料”,小眾的音樂正一步步走進大眾的生活。不管是炒作也好是跟風也罷,原本圈子中的人總算是可以抬起頭來做人了。但是搖滾在國內的情況大不一樣。每當我們放一首歌,身邊的人十個有八個會說,你這聽的什麼啊,鬧不鬧心?每當我們在音樂節上跟隨著重型樂隊玩起“死牆”“pogo”的時候,總有外面的聲音說,快看這一幫神經病。

《中國樂隊》沒崔健,也沒樂隊,就剩《中國》了

音樂節中常見的遊戲——“死牆”

“玩搖滾的都是流氓”這種五六十年代的思想依然存在並且從未減少,搖滾圈裡的“吸毒”“飛葉子”事件更加給了他們批判的說辭,然而同樣不見得乾淨到哪去的民謠和嘻哈卻可以堂而皇之的站在利益鏈條的頂端,名利雙收,睡了本該屬於我們的姑娘。

《中國樂隊》給了我們不該有的希望,又將其親手打碎。但是它並沒有做錯任何事,是我們太過自作多情了。問題的關鍵就在於節目的名字叫“中國樂隊”而不是“中國搖滾”。搖滾在中國大多數是以樂隊的形式存在的,而樂隊的範圍可以有很多。流行樂隊是樂隊,搖滾樂隊也是樂隊。節目組最開始以崔健為噱頭,給節目打上了隱形的“搖滾”標籤,把喜愛搖滾的這幫“嗷嗷待哺”的觀眾成功引流,造出了不小的聲勢。

有人說崔健因不滿節目形式與節目組鬧翻從而退出,然而離開了崔健的《中國樂隊》也就徹底變了味道。在長達45分鐘的節目中,算上開場只有四首歌。在剩下的時間裡,生硬的廣告、與《舌尖上的中國》如出一轍的紀錄形式、譚維維背誦的“為賦新詞強說愁”的DJ電臺徹底令觀眾的熱情冷卻了下來。“失望”並不是唯一的感受,“抽離感”我想應該是更為準確的說法。

《中國樂隊》沒崔健,也沒樂隊,就剩《中國》了

原本以崔健為首的宣傳圖

我們再一次低估了資本的力量,我們也再一次敗在自己的虛榮心和優越感之下。與崔健的“萬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不同,我們為了讓自己的內心得到滿足,帶著太多的“執念”去看這個節目了。我們始終沒明白,節目就是一隻巨大的提線木偶,背後的絲線太多,永遠沒辦法做到真正的“有血有肉”。即使強如老崔,最終也受不了方方面面的糾纏,只能勉強脫身。

《中國樂隊》沒崔健,也沒樂隊,就剩《中國》了

譚維維“神奇”化身電臺DJ

在我之前寫的介紹參演樂隊的文章中,很多人留言說,沒有萬青、痛仰、二手、李志我就不看這個節目。當時我還覺得這些沒什麼,如果能夠陪伴一些優秀卻不知名的樂隊一起成長也是很有見證感的一件事,畢竟誰也不是剛組樂隊就名聲在外的。但是現在我發現我錯了。縱使尼瑪樂隊的演出帶給人寧靜祥和的感受,同時也非常有民族特色,但是他們並不能夠成為所有中國少數民族樂隊的代表。

《中國樂隊》沒崔健,也沒樂隊,就剩《中國》了

首個演出的尼瑪樂隊

相較於尼瑪樂隊,更加成熟的民族樂隊還有很多,比如剛剛上過伍德斯托克的九寶、比如活躍了“三十年”的山人、比如稱“全世界都是草原”的杭蓋……我並沒有說尼瑪樂隊不好的意思,但是既然有了代表藏族人民的樂隊,是不是也要有一些更好的,可以代表其他少數民族地區的樂隊呢?

《中國樂隊》沒崔健,也沒樂隊,就剩《中國》了

九寶樂隊某次演出之後的大合照

既然節目的名字叫《中國樂隊》,顯然重點應該在樂隊身上。但是這又成為了被廣大網友詬病的另一個缺點——不關注樂手。

導播的分鏡和其他歌曲類節目幾乎是一樣的套路:特寫給主唱,主機切全景,左右機位推推拉拉來回切,最後搖臂和手持穩定器對著主唱轉。本來應該是主角的樂手們在電視機裡變成了演出結束後被鞠躬行禮的“樂隊老師”。整場節目鏡頭最多的樂手應該就是“機長”李延亮了,當李延亮和貝貝兩人背靠背彈奏solo的時候,現場的燈光瘋狂閃爍,畫面的景別從全景到特寫切了個遍,而貝貝波娃樂隊真正的吉他手在後面與鼓手互動的鏡頭卻只閃過了不到一秒。

《中國樂隊》沒崔健,也沒樂隊,就剩《中國》了

貝貝波娃樂隊在《中國樂隊》現場

本應該開開心心和觀眾一起玩鬧的Live show一旦被搬上臺面立馬就套上了華麗的外衣。正常的樂隊現場應該是什麼樣?臺下的聲浪壓過主唱的嗓子,臺上的樂手恨不得讓觀眾看清自己彈得到底是哪根弦,鼓手的作用是震壞所有人的耳朵,而工作人員的職責只是上臺灑水給觀眾降溫和為樂隊的設備服務。

觀眾呢?觀眾得跟著一塊蹦一塊跳,再不濟身體也得隨著音樂前後左右地搖擺,一場演出結束,誰的頭上不掛點汗珠?誰的嘴裡不哼唱著樂隊的旋律?而《中國樂隊》的現場觀眾儼然開成了網友口中的“網紅大會”。

《中國樂隊》沒崔健,也沒樂隊,就剩《中國》了

《中國樂隊》的觀眾更像是這種畫風

音樂變成了赤裸裸的商品,現場變成了“博物館”,觀眾變成了“網紅”,主唱變成了“歌星”,樂手變成了“老師”。我不禁想呼喊,這哪還是中國樂隊啊?這更像是春晚和微博大V之夜的合體。

我終於幡然悔悟,現在的商品經濟,“搖滾”這個詞仍然很難登上“大雅之堂”,現在的粉絲經濟也很難讓樂隊這種形式得到公平的待遇。但是我依然願意支持《中國樂隊》這個節目。既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哪怕只是貢獻那麼一點點力量,也是非常可貴的。我們沒有崔健那樣的能量可以翩然離去,所以並不能苛責節目做得不好,我們能做的只有努力發聲,為樂隊正名,為搖滾正名。

《中國樂隊》沒崔健,也沒樂隊,就剩《中國》了

《中國樂隊》昨天在江蘇衛視準時播出,無數中國搖滾樂迷搬著小板凳守在電視機前,準備揚眉吐氣一番。民謠火了,嘻哈也火了,該輪到我們搖滾了。可是看完第一期節目,所有人的心恐怕都涼了半截,搖滾想火怕是想多了。

《中國樂隊》沒崔健,也沒樂隊,就剩《中國》了

《中國樂隊》開場演出

這個經過了半年多的等待,一再跳票的節目曾經一度帶給搖滾樂迷殷切的希望。從鋪天蓋地的“和我在成都的街頭走一走”到“老子吃火鍋你吃火鍋底料”,小眾的音樂正一步步走進大眾的生活。不管是炒作也好是跟風也罷,原本圈子中的人總算是可以抬起頭來做人了。但是搖滾在國內的情況大不一樣。每當我們放一首歌,身邊的人十個有八個會說,你這聽的什麼啊,鬧不鬧心?每當我們在音樂節上跟隨著重型樂隊玩起“死牆”“pogo”的時候,總有外面的聲音說,快看這一幫神經病。

《中國樂隊》沒崔健,也沒樂隊,就剩《中國》了

音樂節中常見的遊戲——“死牆”

“玩搖滾的都是流氓”這種五六十年代的思想依然存在並且從未減少,搖滾圈裡的“吸毒”“飛葉子”事件更加給了他們批判的說辭,然而同樣不見得乾淨到哪去的民謠和嘻哈卻可以堂而皇之的站在利益鏈條的頂端,名利雙收,睡了本該屬於我們的姑娘。

《中國樂隊》給了我們不該有的希望,又將其親手打碎。但是它並沒有做錯任何事,是我們太過自作多情了。問題的關鍵就在於節目的名字叫“中國樂隊”而不是“中國搖滾”。搖滾在中國大多數是以樂隊的形式存在的,而樂隊的範圍可以有很多。流行樂隊是樂隊,搖滾樂隊也是樂隊。節目組最開始以崔健為噱頭,給節目打上了隱形的“搖滾”標籤,把喜愛搖滾的這幫“嗷嗷待哺”的觀眾成功引流,造出了不小的聲勢。

有人說崔健因不滿節目形式與節目組鬧翻從而退出,然而離開了崔健的《中國樂隊》也就徹底變了味道。在長達45分鐘的節目中,算上開場只有四首歌。在剩下的時間裡,生硬的廣告、與《舌尖上的中國》如出一轍的紀錄形式、譚維維背誦的“為賦新詞強說愁”的DJ電臺徹底令觀眾的熱情冷卻了下來。“失望”並不是唯一的感受,“抽離感”我想應該是更為準確的說法。

《中國樂隊》沒崔健,也沒樂隊,就剩《中國》了

原本以崔健為首的宣傳圖

我們再一次低估了資本的力量,我們也再一次敗在自己的虛榮心和優越感之下。與崔健的“萬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不同,我們為了讓自己的內心得到滿足,帶著太多的“執念”去看這個節目了。我們始終沒明白,節目就是一隻巨大的提線木偶,背後的絲線太多,永遠沒辦法做到真正的“有血有肉”。即使強如老崔,最終也受不了方方面面的糾纏,只能勉強脫身。

《中國樂隊》沒崔健,也沒樂隊,就剩《中國》了

譚維維“神奇”化身電臺DJ

在我之前寫的介紹參演樂隊的文章中,很多人留言說,沒有萬青、痛仰、二手、李志我就不看這個節目。當時我還覺得這些沒什麼,如果能夠陪伴一些優秀卻不知名的樂隊一起成長也是很有見證感的一件事,畢竟誰也不是剛組樂隊就名聲在外的。但是現在我發現我錯了。縱使尼瑪樂隊的演出帶給人寧靜祥和的感受,同時也非常有民族特色,但是他們並不能夠成為所有中國少數民族樂隊的代表。

《中國樂隊》沒崔健,也沒樂隊,就剩《中國》了

首個演出的尼瑪樂隊

相較於尼瑪樂隊,更加成熟的民族樂隊還有很多,比如剛剛上過伍德斯托克的九寶、比如活躍了“三十年”的山人、比如稱“全世界都是草原”的杭蓋……我並沒有說尼瑪樂隊不好的意思,但是既然有了代表藏族人民的樂隊,是不是也要有一些更好的,可以代表其他少數民族地區的樂隊呢?

《中國樂隊》沒崔健,也沒樂隊,就剩《中國》了

九寶樂隊某次演出之後的大合照

既然節目的名字叫《中國樂隊》,顯然重點應該在樂隊身上。但是這又成為了被廣大網友詬病的另一個缺點——不關注樂手。

導播的分鏡和其他歌曲類節目幾乎是一樣的套路:特寫給主唱,主機切全景,左右機位推推拉拉來回切,最後搖臂和手持穩定器對著主唱轉。本來應該是主角的樂手們在電視機裡變成了演出結束後被鞠躬行禮的“樂隊老師”。整場節目鏡頭最多的樂手應該就是“機長”李延亮了,當李延亮和貝貝兩人背靠背彈奏solo的時候,現場的燈光瘋狂閃爍,畫面的景別從全景到特寫切了個遍,而貝貝波娃樂隊真正的吉他手在後面與鼓手互動的鏡頭卻只閃過了不到一秒。

《中國樂隊》沒崔健,也沒樂隊,就剩《中國》了

貝貝波娃樂隊在《中國樂隊》現場

本應該開開心心和觀眾一起玩鬧的Live show一旦被搬上臺面立馬就套上了華麗的外衣。正常的樂隊現場應該是什麼樣?臺下的聲浪壓過主唱的嗓子,臺上的樂手恨不得讓觀眾看清自己彈得到底是哪根弦,鼓手的作用是震壞所有人的耳朵,而工作人員的職責只是上臺灑水給觀眾降溫和為樂隊的設備服務。

觀眾呢?觀眾得跟著一塊蹦一塊跳,再不濟身體也得隨著音樂前後左右地搖擺,一場演出結束,誰的頭上不掛點汗珠?誰的嘴裡不哼唱著樂隊的旋律?而《中國樂隊》的現場觀眾儼然開成了網友口中的“網紅大會”。

《中國樂隊》沒崔健,也沒樂隊,就剩《中國》了

《中國樂隊》的觀眾更像是這種畫風

音樂變成了赤裸裸的商品,現場變成了“博物館”,觀眾變成了“網紅”,主唱變成了“歌星”,樂手變成了“老師”。我不禁想呼喊,這哪還是中國樂隊啊?這更像是春晚和微博大V之夜的合體。

我終於幡然悔悟,現在的商品經濟,“搖滾”這個詞仍然很難登上“大雅之堂”,現在的粉絲經濟也很難讓樂隊這種形式得到公平的待遇。但是我依然願意支持《中國樂隊》這個節目。既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哪怕只是貢獻那麼一點點力量,也是非常可貴的。我們沒有崔健那樣的能量可以翩然離去,所以並不能苛責節目做得不好,我們能做的只有努力發聲,為樂隊正名,為搖滾正名。

《中國樂隊》沒崔健,也沒樂隊,就剩《中國》了

(圖片源自網絡)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