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嵐縣 烈士長存

穿行在嵐縣縣城以北,居民院落組成的小巷間,抬目即可望見遠處半山腰處,翠柏掩映之中,一座飛簷斗拱的彩繪大門於臺階之上莊嚴矗立。嵐縣革命烈士陵園即座落於此。攀上臺階,回身遠眺,整個嵐縣縣城盡收眼底,那見證過抗戰風雲的嵐河靜靜穿過高低錯落的城區樓房,炊煙繚繞之間,盡顯一派和平景象。

烽火嵐縣 烈士長存

穿行在嵐縣縣城以北,居民院落組成的小巷間,抬目即可望見遠處半山腰處,翠柏掩映之中,一座飛簷斗拱的彩繪大門於臺階之上莊嚴矗立。嵐縣革命烈士陵園即座落於此。攀上臺階,回身遠眺,整個嵐縣縣城盡收眼底,那見證過抗戰風雲的嵐河靜靜穿過高低錯落的城區樓房,炊煙繚繞之間,盡顯一派和平景象。

烽火嵐縣 烈士長存

嵐縣烈士陵園

推開厚重的大門,庭院之中,松柏靜立,梧桐細語。四層臺階之上,一座革命烈士紀念碑高高矗立,穿過戰爭烽火,喜看聖世繁華,俯供萬人瞻仰。

56歲的程林生是嵐縣革命烈士陵園的園長,1985年部隊轉業回到家鄉東村,分配至嵐縣民政局後,即來到陵園工作,至今已是38個年頭。程林生的父親是抗戰老兵,1943年入伍,1948年受傷退伍。程林生弟兄6個,就有三個是軍人,程林生的兒子如今也在部隊服役。三代軍人的程林生對烈士陵園有著深厚的感情,工作之餘,他主動收集整理了很多與嵐縣有關的革命史料和革命文物。

烽火嵐縣 烈士長存

穿行在嵐縣縣城以北,居民院落組成的小巷間,抬目即可望見遠處半山腰處,翠柏掩映之中,一座飛簷斗拱的彩繪大門於臺階之上莊嚴矗立。嵐縣革命烈士陵園即座落於此。攀上臺階,回身遠眺,整個嵐縣縣城盡收眼底,那見證過抗戰風雲的嵐河靜靜穿過高低錯落的城區樓房,炊煙繚繞之間,盡顯一派和平景象。

烽火嵐縣 烈士長存

嵐縣烈士陵園

推開厚重的大門,庭院之中,松柏靜立,梧桐細語。四層臺階之上,一座革命烈士紀念碑高高矗立,穿過戰爭烽火,喜看聖世繁華,俯供萬人瞻仰。

56歲的程林生是嵐縣革命烈士陵園的園長,1985年部隊轉業回到家鄉東村,分配至嵐縣民政局後,即來到陵園工作,至今已是38個年頭。程林生的父親是抗戰老兵,1943年入伍,1948年受傷退伍。程林生弟兄6個,就有三個是軍人,程林生的兒子如今也在部隊服役。三代軍人的程林生對烈士陵園有著深厚的感情,工作之餘,他主動收集整理了很多與嵐縣有關的革命史料和革命文物。

烽火嵐縣 烈士長存

嵐縣革命烈士紀念碑

“抗日戰爭時期,嵐縣成為晉西北抗日根據地的門戶,是抗日戰爭的戰略要衝之地。”程林生告訴記者,嵐縣革命烈士陵園始建於1949年3月1日,舊址位於嵐城(當時嵐縣縣政府所在地)東門外五龍廟(八路軍120師司令部所在地)正殿門前的翠柏之中。主體為一座青石為欄,金桶扣瓦,木結構的八角樓亭,內樹四面方柱體革命先烈紀念碑,碑體正面,是由賀龍元帥代筆刻石書寫的“紀念革命諸烈士碑”八個大字,背面是晉綏日報總編輯盧夢撰寫的碑文,兩側銘刻著嵐縣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犧牲的367名革命先烈的英名,以永久紀念該縣為全國解放而犧牲的英雄兒女。1950年8月,嵐縣縣城遷至東村鎮,為了便於管理和方便群眾祭奠革命先烈,於1980年8月將革命烈士陵園遷建於東村鎮的西南側。後於1998年將革命烈士陵園遷至現址。

烽火嵐縣 烈士長存

穿行在嵐縣縣城以北,居民院落組成的小巷間,抬目即可望見遠處半山腰處,翠柏掩映之中,一座飛簷斗拱的彩繪大門於臺階之上莊嚴矗立。嵐縣革命烈士陵園即座落於此。攀上臺階,回身遠眺,整個嵐縣縣城盡收眼底,那見證過抗戰風雲的嵐河靜靜穿過高低錯落的城區樓房,炊煙繚繞之間,盡顯一派和平景象。

烽火嵐縣 烈士長存

嵐縣烈士陵園

推開厚重的大門,庭院之中,松柏靜立,梧桐細語。四層臺階之上,一座革命烈士紀念碑高高矗立,穿過戰爭烽火,喜看聖世繁華,俯供萬人瞻仰。

56歲的程林生是嵐縣革命烈士陵園的園長,1985年部隊轉業回到家鄉東村,分配至嵐縣民政局後,即來到陵園工作,至今已是38個年頭。程林生的父親是抗戰老兵,1943年入伍,1948年受傷退伍。程林生弟兄6個,就有三個是軍人,程林生的兒子如今也在部隊服役。三代軍人的程林生對烈士陵園有著深厚的感情,工作之餘,他主動收集整理了很多與嵐縣有關的革命史料和革命文物。

烽火嵐縣 烈士長存

嵐縣革命烈士紀念碑

“抗日戰爭時期,嵐縣成為晉西北抗日根據地的門戶,是抗日戰爭的戰略要衝之地。”程林生告訴記者,嵐縣革命烈士陵園始建於1949年3月1日,舊址位於嵐城(當時嵐縣縣政府所在地)東門外五龍廟(八路軍120師司令部所在地)正殿門前的翠柏之中。主體為一座青石為欄,金桶扣瓦,木結構的八角樓亭,內樹四面方柱體革命先烈紀念碑,碑體正面,是由賀龍元帥代筆刻石書寫的“紀念革命諸烈士碑”八個大字,背面是晉綏日報總編輯盧夢撰寫的碑文,兩側銘刻著嵐縣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犧牲的367名革命先烈的英名,以永久紀念該縣為全國解放而犧牲的英雄兒女。1950年8月,嵐縣縣城遷至東村鎮,為了便於管理和方便群眾祭奠革命先烈,於1980年8月將革命烈士陵園遷建於東村鎮的西南側。後於1998年將革命烈士陵園遷至現址。

烽火嵐縣 烈士長存

賀龍書寫的”紀念革命諸烈士“石碑

中國人民永遠不會忘記烈士們的功勳。據瞭解,在1949年所建碑亭原址上,還曾建有一座八角高塔——抗日陣亡烈士紀念塔。該塔建於1938年5月30日,當時八路軍120師師部召開“五卅運動”紀念大會,邀請了閻錫山所屬騎一軍軍長趙承綬,19軍軍長王靖國參加。紀念會之前,舉行了“抗日陣亡烈士紀念塔”落成儀式。塔為八角,彩畫,高約兩丈。120師政委關嚮應,四專署專員張雋軒分別為抗日陣亡烈士塔題詞。

革命精神 永傳後世

艱苦卓絕的抗戰時期,嵐縣5000餘名優秀青年參加了八路軍及抗日隊伍,近千名抗日戰士血灑疆場。湧現出哥哥犧牲弟弟上,前仆後繼,共赴國難,感天動地,可歌可泣的英雄壯舉。尹希魁、程天長、王興梅、牛奴孩、牛海等就是他們中的傑出代表。“如今,陵園碑紀著犧牲的英雄烈士共計1139名,包括嵐縣在抗日戰爭時期犧牲的832名烈士以及解放戰爭時期的289名和抗美援朝及建國期間犧牲的18名烈士。其中,還有1939年3月至1944年8月幾次戰役中犧牲的無名烈士575名。”指著烈士名單上的名字,程林生一一介紹,“張臘狗,嵐縣王獅鄉史家莊村人,生於1913年,1937年10月參加革命,曾任決死四縱隊班長。1937年11月在嵐縣戰鬥犧牲;張民全,王獅鄉艾蒿溝村人,生於1919年,1938年3月參加革命,曾任358旅偵察排工作員。1939年3月在嵐縣上明村戰鬥中犧牲;邊三則,嵐縣大蛇頭鄉大蛇頭村人,生於1921年,1942年參加革命,曾為嵐縣游擊隊戰士。1942年9月在嵐縣官橋村戰鬥中犧牲……”聽著程林生的介紹,看著眼前一個個陌生而又熟悉的名字,記者彷彿回到當年的抗日戰場。看到槍林彈雨之間,為保衛中華大好山河不使陷於日寇之手而浴血奮戰的嵐縣兒女,他們不再是碑紀上那一個個冷冰冰的名字,而是一個個活生生有說有笑的熱血青年,他們在黨旗下宣誓,在戰場上殺敵,付出了自己的鮮血和生命。

烽火嵐縣 烈士長存

穿行在嵐縣縣城以北,居民院落組成的小巷間,抬目即可望見遠處半山腰處,翠柏掩映之中,一座飛簷斗拱的彩繪大門於臺階之上莊嚴矗立。嵐縣革命烈士陵園即座落於此。攀上臺階,回身遠眺,整個嵐縣縣城盡收眼底,那見證過抗戰風雲的嵐河靜靜穿過高低錯落的城區樓房,炊煙繚繞之間,盡顯一派和平景象。

烽火嵐縣 烈士長存

嵐縣烈士陵園

推開厚重的大門,庭院之中,松柏靜立,梧桐細語。四層臺階之上,一座革命烈士紀念碑高高矗立,穿過戰爭烽火,喜看聖世繁華,俯供萬人瞻仰。

56歲的程林生是嵐縣革命烈士陵園的園長,1985年部隊轉業回到家鄉東村,分配至嵐縣民政局後,即來到陵園工作,至今已是38個年頭。程林生的父親是抗戰老兵,1943年入伍,1948年受傷退伍。程林生弟兄6個,就有三個是軍人,程林生的兒子如今也在部隊服役。三代軍人的程林生對烈士陵園有著深厚的感情,工作之餘,他主動收集整理了很多與嵐縣有關的革命史料和革命文物。

烽火嵐縣 烈士長存

嵐縣革命烈士紀念碑

“抗日戰爭時期,嵐縣成為晉西北抗日根據地的門戶,是抗日戰爭的戰略要衝之地。”程林生告訴記者,嵐縣革命烈士陵園始建於1949年3月1日,舊址位於嵐城(當時嵐縣縣政府所在地)東門外五龍廟(八路軍120師司令部所在地)正殿門前的翠柏之中。主體為一座青石為欄,金桶扣瓦,木結構的八角樓亭,內樹四面方柱體革命先烈紀念碑,碑體正面,是由賀龍元帥代筆刻石書寫的“紀念革命諸烈士碑”八個大字,背面是晉綏日報總編輯盧夢撰寫的碑文,兩側銘刻著嵐縣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犧牲的367名革命先烈的英名,以永久紀念該縣為全國解放而犧牲的英雄兒女。1950年8月,嵐縣縣城遷至東村鎮,為了便於管理和方便群眾祭奠革命先烈,於1980年8月將革命烈士陵園遷建於東村鎮的西南側。後於1998年將革命烈士陵園遷至現址。

烽火嵐縣 烈士長存

賀龍書寫的”紀念革命諸烈士“石碑

中國人民永遠不會忘記烈士們的功勳。據瞭解,在1949年所建碑亭原址上,還曾建有一座八角高塔——抗日陣亡烈士紀念塔。該塔建於1938年5月30日,當時八路軍120師師部召開“五卅運動”紀念大會,邀請了閻錫山所屬騎一軍軍長趙承綬,19軍軍長王靖國參加。紀念會之前,舉行了“抗日陣亡烈士紀念塔”落成儀式。塔為八角,彩畫,高約兩丈。120師政委關嚮應,四專署專員張雋軒分別為抗日陣亡烈士塔題詞。

革命精神 永傳後世

艱苦卓絕的抗戰時期,嵐縣5000餘名優秀青年參加了八路軍及抗日隊伍,近千名抗日戰士血灑疆場。湧現出哥哥犧牲弟弟上,前仆後繼,共赴國難,感天動地,可歌可泣的英雄壯舉。尹希魁、程天長、王興梅、牛奴孩、牛海等就是他們中的傑出代表。“如今,陵園碑紀著犧牲的英雄烈士共計1139名,包括嵐縣在抗日戰爭時期犧牲的832名烈士以及解放戰爭時期的289名和抗美援朝及建國期間犧牲的18名烈士。其中,還有1939年3月至1944年8月幾次戰役中犧牲的無名烈士575名。”指著烈士名單上的名字,程林生一一介紹,“張臘狗,嵐縣王獅鄉史家莊村人,生於1913年,1937年10月參加革命,曾任決死四縱隊班長。1937年11月在嵐縣戰鬥犧牲;張民全,王獅鄉艾蒿溝村人,生於1919年,1938年3月參加革命,曾任358旅偵察排工作員。1939年3月在嵐縣上明村戰鬥中犧牲;邊三則,嵐縣大蛇頭鄉大蛇頭村人,生於1921年,1942年參加革命,曾為嵐縣游擊隊戰士。1942年9月在嵐縣官橋村戰鬥中犧牲……”聽著程林生的介紹,看著眼前一個個陌生而又熟悉的名字,記者彷彿回到當年的抗日戰場。看到槍林彈雨之間,為保衛中華大好山河不使陷於日寇之手而浴血奮戰的嵐縣兒女,他們不再是碑紀上那一個個冷冰冰的名字,而是一個個活生生有說有笑的熱血青年,他們在黨旗下宣誓,在戰場上殺敵,付出了自己的鮮血和生命。

烽火嵐縣 烈士長存

嵐縣犧牲烈士英名牆

1937年7月蘆溝橋事變日寇入侵,揭開全國抗戰大幕。在偉大的抗日戰爭時期,嵐縣這塊平凡的土地肩負著極不平凡的歷史使命。“1937年雁門關、忻口戰役結束,太原失守以後,八路軍的主要任務是分兵和發動群眾,120師組建不久就到了嵐縣。同時,中央委託北方局委員關嚮應,依靠120師部隊的力量,組建晉西北工委,對內名義是中共晉西北工委,對外名義是八路軍120師民運部。當時起實際作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組織,戰地動員總會,犧盟會以及續範亭都受晉西北工委的統一領導。”廖漢生將軍(時任八路軍120師358旅716團副團長、政治委員)的祕書李迎選對嵐縣的抗戰歷史頗有研究。1938年,中共晉西北黨委,以及八路軍120師總部和第二戰區戰動總會都駐於嵐縣,嵐縣成為晉西北抗日根據地的中心。

在中國共產黨和120師的領導下,嵐縣兒女在這塊平凡的土地上,以堅韌不拔的毅力,大無畏的英雄氣概,不怕犧牲的戰鬥精神,浴血奮戰,譜寫了民族革命戰爭的新篇章。千餘名烈士英魂告訴人們,嵐縣曾經在中國人民的抗戰史上留下了多麼重要的一筆。

“中國共產黨之優秀黨員,其殺身成仁,捨生取義之大勇精神足以流芳百世,永垂不朽,先烈之血換來勝利之果,於民國三十四年四月,我嵐縣數萬人民在中國共產黨毛主席領導下,配合人民軍隊之反攻,終於驅出日寇,解放全境,重見天日,再睹光明……在此幸福愉快生活之中,怎能不記英勇犧牲之諸先烈。”賀龍手書的紀念革命諸烈士碑的背面,時任晉綏日報總編輯盧夢撰寫的碑文寫道。是啊,歷史不會忘記這些英雄犧牲的烈士們,人民不會忘記他們,嵐縣這片土地更不會忘記他們。

烽火嵐縣 烈士長存

穿行在嵐縣縣城以北,居民院落組成的小巷間,抬目即可望見遠處半山腰處,翠柏掩映之中,一座飛簷斗拱的彩繪大門於臺階之上莊嚴矗立。嵐縣革命烈士陵園即座落於此。攀上臺階,回身遠眺,整個嵐縣縣城盡收眼底,那見證過抗戰風雲的嵐河靜靜穿過高低錯落的城區樓房,炊煙繚繞之間,盡顯一派和平景象。

烽火嵐縣 烈士長存

嵐縣烈士陵園

推開厚重的大門,庭院之中,松柏靜立,梧桐細語。四層臺階之上,一座革命烈士紀念碑高高矗立,穿過戰爭烽火,喜看聖世繁華,俯供萬人瞻仰。

56歲的程林生是嵐縣革命烈士陵園的園長,1985年部隊轉業回到家鄉東村,分配至嵐縣民政局後,即來到陵園工作,至今已是38個年頭。程林生的父親是抗戰老兵,1943年入伍,1948年受傷退伍。程林生弟兄6個,就有三個是軍人,程林生的兒子如今也在部隊服役。三代軍人的程林生對烈士陵園有著深厚的感情,工作之餘,他主動收集整理了很多與嵐縣有關的革命史料和革命文物。

烽火嵐縣 烈士長存

嵐縣革命烈士紀念碑

“抗日戰爭時期,嵐縣成為晉西北抗日根據地的門戶,是抗日戰爭的戰略要衝之地。”程林生告訴記者,嵐縣革命烈士陵園始建於1949年3月1日,舊址位於嵐城(當時嵐縣縣政府所在地)東門外五龍廟(八路軍120師司令部所在地)正殿門前的翠柏之中。主體為一座青石為欄,金桶扣瓦,木結構的八角樓亭,內樹四面方柱體革命先烈紀念碑,碑體正面,是由賀龍元帥代筆刻石書寫的“紀念革命諸烈士碑”八個大字,背面是晉綏日報總編輯盧夢撰寫的碑文,兩側銘刻著嵐縣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犧牲的367名革命先烈的英名,以永久紀念該縣為全國解放而犧牲的英雄兒女。1950年8月,嵐縣縣城遷至東村鎮,為了便於管理和方便群眾祭奠革命先烈,於1980年8月將革命烈士陵園遷建於東村鎮的西南側。後於1998年將革命烈士陵園遷至現址。

烽火嵐縣 烈士長存

賀龍書寫的”紀念革命諸烈士“石碑

中國人民永遠不會忘記烈士們的功勳。據瞭解,在1949年所建碑亭原址上,還曾建有一座八角高塔——抗日陣亡烈士紀念塔。該塔建於1938年5月30日,當時八路軍120師師部召開“五卅運動”紀念大會,邀請了閻錫山所屬騎一軍軍長趙承綬,19軍軍長王靖國參加。紀念會之前,舉行了“抗日陣亡烈士紀念塔”落成儀式。塔為八角,彩畫,高約兩丈。120師政委關嚮應,四專署專員張雋軒分別為抗日陣亡烈士塔題詞。

革命精神 永傳後世

艱苦卓絕的抗戰時期,嵐縣5000餘名優秀青年參加了八路軍及抗日隊伍,近千名抗日戰士血灑疆場。湧現出哥哥犧牲弟弟上,前仆後繼,共赴國難,感天動地,可歌可泣的英雄壯舉。尹希魁、程天長、王興梅、牛奴孩、牛海等就是他們中的傑出代表。“如今,陵園碑紀著犧牲的英雄烈士共計1139名,包括嵐縣在抗日戰爭時期犧牲的832名烈士以及解放戰爭時期的289名和抗美援朝及建國期間犧牲的18名烈士。其中,還有1939年3月至1944年8月幾次戰役中犧牲的無名烈士575名。”指著烈士名單上的名字,程林生一一介紹,“張臘狗,嵐縣王獅鄉史家莊村人,生於1913年,1937年10月參加革命,曾任決死四縱隊班長。1937年11月在嵐縣戰鬥犧牲;張民全,王獅鄉艾蒿溝村人,生於1919年,1938年3月參加革命,曾任358旅偵察排工作員。1939年3月在嵐縣上明村戰鬥中犧牲;邊三則,嵐縣大蛇頭鄉大蛇頭村人,生於1921年,1942年參加革命,曾為嵐縣游擊隊戰士。1942年9月在嵐縣官橋村戰鬥中犧牲……”聽著程林生的介紹,看著眼前一個個陌生而又熟悉的名字,記者彷彿回到當年的抗日戰場。看到槍林彈雨之間,為保衛中華大好山河不使陷於日寇之手而浴血奮戰的嵐縣兒女,他們不再是碑紀上那一個個冷冰冰的名字,而是一個個活生生有說有笑的熱血青年,他們在黨旗下宣誓,在戰場上殺敵,付出了自己的鮮血和生命。

烽火嵐縣 烈士長存

嵐縣犧牲烈士英名牆

1937年7月蘆溝橋事變日寇入侵,揭開全國抗戰大幕。在偉大的抗日戰爭時期,嵐縣這塊平凡的土地肩負著極不平凡的歷史使命。“1937年雁門關、忻口戰役結束,太原失守以後,八路軍的主要任務是分兵和發動群眾,120師組建不久就到了嵐縣。同時,中央委託北方局委員關嚮應,依靠120師部隊的力量,組建晉西北工委,對內名義是中共晉西北工委,對外名義是八路軍120師民運部。當時起實際作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組織,戰地動員總會,犧盟會以及續範亭都受晉西北工委的統一領導。”廖漢生將軍(時任八路軍120師358旅716團副團長、政治委員)的祕書李迎選對嵐縣的抗戰歷史頗有研究。1938年,中共晉西北黨委,以及八路軍120師總部和第二戰區戰動總會都駐於嵐縣,嵐縣成為晉西北抗日根據地的中心。

在中國共產黨和120師的領導下,嵐縣兒女在這塊平凡的土地上,以堅韌不拔的毅力,大無畏的英雄氣概,不怕犧牲的戰鬥精神,浴血奮戰,譜寫了民族革命戰爭的新篇章。千餘名烈士英魂告訴人們,嵐縣曾經在中國人民的抗戰史上留下了多麼重要的一筆。

“中國共產黨之優秀黨員,其殺身成仁,捨生取義之大勇精神足以流芳百世,永垂不朽,先烈之血換來勝利之果,於民國三十四年四月,我嵐縣數萬人民在中國共產黨毛主席領導下,配合人民軍隊之反攻,終於驅出日寇,解放全境,重見天日,再睹光明……在此幸福愉快生活之中,怎能不記英勇犧牲之諸先烈。”賀龍手書的紀念革命諸烈士碑的背面,時任晉綏日報總編輯盧夢撰寫的碑文寫道。是啊,歷史不會忘記這些英雄犧牲的烈士們,人民不會忘記他們,嵐縣這片土地更不會忘記他們。

烽火嵐縣 烈士長存

嵐縣烈士陵園園長程林生向記者講述嵐縣抗戰歷史

1984年5月,嵐縣烈士陵園被山西省教育廳、嵐縣人民政府命名為“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青少年革命傳統教育基地”。嵐縣革命的光輝歷史和崇高精神將世代銘記在後代兒女心中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