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第一逃跑將軍孫元良緣何屢次逍遙法外?

縱觀古今無論在哪國軍法,一軍之統帥臨陣脫逃都是一個不小的罪名,其影響之惡劣,可能直接影響一場重大戰役的勝負,一般將軍臨陣脫逃,丟官下獄,影響惡劣的可能處以極刑。

民國第一逃跑將軍孫元良緣何屢次逍遙法外?

孫元良

有意思的是,在蔣介石手下有這麼一位將軍,此人作戰積極,但更擅長臨陣脫逃,人送雅號“飛將軍”。說起孫元良也許很多人不熟悉,他是大明星秦漢的父親,在歷史上有多次扔掉軍隊獨自逃跑的經歷。蔣介石軍法嚴厲,有不少因此丟官殺頭的倒黴蛋兒,而孫元良卻能屢次逍遙法外,這其中道理何在呢?

  北伐戰爭倉皇逃竄

雖然孫元良的征戰史劣跡斑斑,但是不得不承認的是,此人在戰局尚未明顯不利的情況下,打起仗來還是不含糊的。

孫元良是黃埔一期學生,科班出身,根正苗紅,是蔣介石的得意門生,在作戰中奮勇殺敵,升遷極快,至北伐戰爭爆發,他已經被提拔為為蔣介石嫡系第一師第一團的團長,從這個番號,孫元良的受器重程度可見一斑。有道是站得越高摔得越慘,春風得意的孫元良沒有想到不遠的前路他會栽一個大跟頭。

1926年秋,在北伐戰爭的江西戰場,程潛統帥的國民革命軍第三軍及王柏齡、繆斌所率國民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分兵疾進,勢如破竹。俗話說驕兵必敗,因輕敵貪功,幾人放棄原定作戰計劃,貿然攻打南昌,終於鑄成大錯。

薑還是老的辣,孫傳芳以逸待勞,發動反擊。此役孫元良所率部隊負責駐守牛行車站,戰鬥甫一打響,由於缺乏警戒,驚慌失措之中率先逃跑。部隊群龍無首,尚未組織起有效的抵抗,已經紛紛作鳥魯散了,致使戰略要地失守,南昌門戶洞開,南昌得而復失,北伐軍丟盔棄甲,一敗塗地。

此戰被蔣介石成為“北伐史上最恥辱的一頁”,蔣介石氣急敗壞地宣佈對要孫元良實行軍法,甚至槍斃。

  戲劇性的逢凶化吉

客觀地說,此次大敗最主要的原因在於王柏齡等人的戰略失策,輕敵冒進之下敵人有機可乘,可是相比於其他北伐軍的高歌猛進,北伐以來蔣介石的第一軍卻是寸功未立,大受友軍詬病,唐生智、李宗仁諸將領早已指責他對第一軍“偏愛有私”。如今又遭新敗,如不找出一替罪羊,勢必軍心浮動,不能服眾。

於是,戰役中“表現突出”的孫元良同志就被拉了出來。不久,蔣介石召集朱培德的第六軍及孫元良團,鄭重強調了對孫元良的懲罰決定。大多數人都以為孫元良在劫難逃了,在此後的一段時間,孫元良悄無聲息,隨著北伐的勝利,這件事逐漸地被淡忘。

等風波過後,有人突然發現,孫元良又回到了人們的視野之中,並且更勝往昔。他不僅躲過此劫,而且又去日本陸軍士官學校鍍了一層金。返國後,憑藉“海歸”的光環任教導第一師野炮兵營營長,很快又提升為第二師第七團團長,官復原職。到了1931年,已升任國民政府警衛軍第一師第一旅旅長,可謂仕途坦蕩,風光無限。

  法外施恩的人情社會

民國第一逃跑將軍孫元良緣何屢次逍遙法外?

蔣介石

蔣介石對於處罰自己的心腹愛將是非常肉疼的,孫元良是蔣介石親手訓練的第一批弟子。英俊瀟灑,風度翩翩,一表人才。在上黃埔之前,曾在北京大學預科班學習。在黃埔一期的學生中間,他的文化程度算是比較拔尖的。作為黃埔一期的旗手,經常在各種典禮、閱兵式中,接受孫中山等名人的檢閱,深受蔣介石的器重。

最重要的是孫元良對蔣介石忠心耿耿。他是黃埔軍校國民黨右派組織孫文主義學會的骨幹成員。在“中山艦事件”中,黃埔軍校的右派學生是堅決站在蔣介石這一邊的。這部分學生也是蔣介石後來掌控軍隊的重要基石。對於蔣介石來說,黃埔生是他爭權力、奪江山之資本,怎麼能為區區南昌失守而殺了自己的得意門生,寒了黃埔同學的心呢?

於是,在黃埔系將領的勸說下,考慮到孫元良對自己忠心耿耿,蔣介石“法外施恩”,饒他一命,不久還派他去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學習。

就這樣,敗軍之將幾年之後搖身一變成“海歸”,繼續他光榮的歷史。

  褒貶不一的“孫跑跑”

孫元良的逃跑軌跡貫穿了整個民國興衰的歷史,從淞滬抗戰、南京保衛戰、淮海戰役,一直到最後跑到臺灣“金盆洗手”,棄軍從商,其逃跑的能力不得不令人歎服,真可謂是“民國第一逃跑將軍”。但是憑藉著對蔣介石的絕對忠誠,每次懲罰對孫元良來說都是“有驚無險”。

他的言行,就連一些黃埔一期的同學也看不過眼去,宋希濂就曾聲稱:“孫元良我是深知道的,是個把個人看得比什麼都高的人,我無法與他共事。”被孫元良逃逃跑坑到的王敬久也氣憤表示:“凇滬會戰和他合作,是我一生最大的錯誤!”也有人戲稱孫元良其人“成功雖無把握,逃跑卻有決心。”

孫元良儘管作戰不力,但愛國心還是很強的。當年918事變東北淪陷後,孫元良將其四個子女改名為思遼(遼寧)、思吉(吉林)、思黑(黑龍江)、思熱(熱河)。

其晚年也表現出難有的氣節,面對日本軍國主義分子美化侵華戰爭否認南京大屠殺等歷史的行為,沉寂多年的孫元良挺身而出,作為見證人立即發表抗議書,駁斥了日本軍國主義的謊言。

孫元良於2007年去世,享年103歲。是在世時間最長的黃埔一期的將軍。

  民國法治的悲哀

縱觀孫元良的一生,儘管幾經沉浮,官卻越當越大,從北伐戰爭的團長,到抗日戰爭的88師師長,然後再到解放戰爭16集團軍軍長,戰場的逃跑失敗阻擋不了官場的一路凱歌。

平心而論,孫元良也是有戰功的,比如1932年淞滬抗戰時,孫元良任259旅旅長,曾率部在上海廟行鎮擊退日軍,當時被評為“國軍第一次擊敗日軍的戰役”,受到蔣介石嘉獎。

有功勞的時候大加封賞很正常,可是關鍵問題在於有罪責的時候卻無實質上的懲罰,只循人情而賞罰無度,置國家法度於不顧,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孫元良是蔣介石的嫡系。

蔣介石一次次的“法外施恩”不得不說很有成效,換來了孫元良一生的忠誠,只是他們各取所需的背後,國家法度在無聲地哭泣。蔣介石犧牲法律威嚴來換取個人忠誠的治軍方式,折射的是對法律的藐視和玩弄,民國雖重修法律,但卻無本質變化,人治還是高於法治,人情比法律更有價值。

孫元良一生的飛黃騰達與宦海浮沉今天依然歷歷在案,這不能不讓人對民國時期法律的尊嚴、權威打上問號。

轉載 非常歷史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