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中年危機?一定是你沒有陪孩子慢慢長大「青程研學旅」

什麼中年危機?一定是你沒有陪孩子慢慢長大「青程研學旅」

人對外部世界的認知是早年建讓的,社會認知卻是在10一18歲這個階段形成。人的現實感跟他在這個階段的社會存在有決定性關係,通常人總是無意識地保留著一種固化的社會現實感,無論社會發展如何的不同,他對現實的感覺、情緒、欲求、想法、行為仍舊受制於他在青春期、青春後期、成年早期時候的社會,略微刻板地重複著那時曾有的內心體驗。

父母與孩子處在完全不同的社會時代裡,如果父母不能意識到這一點,總是把自己理解的現實強加在孩子感覺的現實中,育兒的時候往往會產生極大的麻煩。中國經濟發展過快,社會形勢的轉變也迅猛,過去是幾十年如一日,現在是隔年如一代。父母並不真的能夠了解自己的孩子,他們與孩子彷彿生活在不同的社會現實中,有不同的時代感,這是當今育兒面臨的真正挑戰。

陪孩子長大隱含著父母需要保持未知的心境,允許孩子以他自在的樣子去成長,更少地雕琢打磨。我不主張孩子有一點心理問題就跑去找醫生,原因是醫生在長期的醫學教育下,已經形成了一套刻板的知覺模型,他關注人的症狀、體徵、困擾,通過歸因的方法去建立病因學、從早年遭遇、創傷、母嬰關係、發展障礙去解讀,有時也涉及基因遺傳、腦與身體的生化代謝紊亂。以此為據診斷、治療與現察,成人的自我世界在社會過程中己經高度趨同,這樣做是可行的。

孩子卻不同,孩了的內心世界電多是自在的,帶有生命本體多樣性的色彩,在16歲以前,差異性是重要的。16歲以後,孩子可以在秉持自己的個性特徵下,學會一種社會性人格,以適應人際社會的要求。如果過早涉入醫學、心理學的分類,給予孩子行為、情緒特徵一些賦義與命名,可能反倒會干擾孩子的身心發展。

什麼中年危機?一定是你沒有陪孩子慢慢長大「青程研學旅」

每一個家長都要記住:孩子的生命形式原初是以生物學動力為主導的,兒童行為的多樣性與複雜性非常自然等孩子長大,他的生命動力會趨近與轉化為社會發展動力以利於自我發展。保護孩子小時候個性、行為、情緒的差異性,比過早逼迫孩子成為所謂的“三好學生"更重要了,相對而言,社會學家會關注父母親的教育.社會環境對孩子的影響,會去討論社會的評價系統是否適合不同的孩子。

社會的建構是以忽略少數人的利益為前提的,作為補償,社會也會為特型的孩子提供許多的優惠與照顧。當社會通過榜樣的作用來帶動孩子的發展時,考慮的是社會整體發展、維持、穩定的需要,而非每個孩子個體的需要。

明瞭這樣的差異,就不要對孩子出現社會適應不良深感惱怒,對孩子的憤怒是大人的無知。心理學喜歡把孩子的問題行為歸納為個別化使然,或者是對關係特定性的反應方式,要解決好孩子的問題先要解決孩子與父母的關係。

關係良好的家庭,情感溝通和行為有效互動易於形成,孩子的問題也會被定義為成長的問題,家長也樂於等待孩子慢慢長大。容忍孩子慢慢長大,是父母一個很重要的心理素質,我們不需要孩子急切去證明什麼。慢,我們才不會錯過跟孩子相伴的美好時光。

什麼中年危機?一定是你沒有陪孩子慢慢長大「青程研學旅」

家庭的許多“問題"都是互相依存的,這些“問題"是經過無數次成員間的互動、重複、疊加、強化才得以形成:,在這種循環互動中,問題產生的因果關係己經非常不明顯且難以被描述。家庭治療師把家庭問題看作是家庭系統壓力的一種釋放方式,當症狀被標籤為青少年的某些心理行為問題時,症狀便呈現出一種“親子關係現實",它隱含著家庭內部的協調與衝突、結構與等級、平衡與失衡、交流與互動等。

簡單地說,家長在社會適應中出現慾求不滿或內心不平的時候,容易發現孩子的毛病,自己在教育孩子試圖改變孩子的“問題行為"時,同時也在發洩自己內心的負面情緒。

孩子可以慢慢變得像天使,讓父母得到足夠的情緒補償,家庭變得和諧與快樂。但孩子的問題也可能惡化,讓父母慢慢地把孩子放在重心,與社會的衝突被淡化(間接獲益),家庭因為要共同戰勝孩子的問題而表現出團結,家庭關係得以緩解。

青程研學旅提醒各位父母:不要在還能陪伴孩子的時候自動放棄這個福利,孩子的成長速度是很快的。

來源:《陪孩子一起長大》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