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譚奇勇

【作者簡介】譚奇勇,資深經濟師,知名作家,中國少數民族經濟研究會會員,重慶市作家協會會員,石柱作家協會顧問。作品見於全國各地及澳門等數十家雜誌報刊,發表各類體裁文學作品600餘萬字。出版傳記著作《梅香自寒來》《歲月留痕》《敬之文集》等作品,並多次在全國徵文大賽中獲獎。其著作《敬之文集》,已分別被中國現代文學館、中國國家圖書館、國家部分院校,以及重慶市、石柱縣等文博單位收入。

文/譚奇勇

【作者簡介】譚奇勇,資深經濟師,知名作家,中國少數民族經濟研究會會員,重慶市作家協會會員,石柱作家協會顧問。作品見於全國各地及澳門等數十家雜誌報刊,發表各類體裁文學作品600餘萬字。出版傳記著作《梅香自寒來》《歲月留痕》《敬之文集》等作品,並多次在全國徵文大賽中獲獎。其著作《敬之文集》,已分別被中國現代文學館、中國國家圖書館、國家部分院校,以及重慶市、石柱縣等文博單位收入。

散文:話說陪護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佈】

古言道:“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旦夕禍福”。雖然,這句話語簡,但意駭,含義卻是十分地深刻。是啊,人生滄桑,世事難料,誰也說不準人這一生,要跋渉多少高山險阻,要經受什麼樣的風雨侵蝕和病痛的折磨啦!

人生,彷彿像一枚月兒,人們在賞月時,伴隨著心情地愉悅,通常將懸掛在空中的月兒,描繪成圓圓的、皎白的、潔靜的、美好的,寄寓了月兒團圓歡聚喜悅的詩意般的心情。甚至有“嫦娥奔月”這樣美好地神話傳說,至今人們還津津樂道。既使是它月缺時,也常冠以“鉤月”,這種詩情畫意般的詞語加以形容和描述,無不寄託了人們嚮往著無盡美好的情緒和憧憬。

然而,當人們心情沮喪和頹廢時,既使是滿弦而皎潔的月兒,也無好的心情去觀賞它,甚至還認為,或許它與人們的內心感受一樣,也是灰淡無光的。更別說以美妙的詩意去描繪它,讚賞它了。或許,簡單地用餘光去一瞥它的情緒,都全無了吧?

公元二0一七年六月二十日的傍晚,當時,我們正在成都市郊美麗的“西蜀水鄉一一三道堰,別院休閒度假。這一晚所發生的事情,對於我,甚至對於我們這個大家族來說,它是暗淡的一個晚上。也正如上空的月兒,它是暗淡無彩的一樣,我的心情自然是極度緊張地、迫切地、悲情地、頹廢地,心緒也幾乎糟糕到了絕望的邊緣。

這一晚,當我的老伴傅中秋女士突患腦溢血重病之時,既讓我真實地體驗到了“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旦夕禍福”,這句俗語的真實含義,也體味到人生,尤其是當人生處在暮年而突患重病時,那種焦急、焦慮、無助時的心情,自然或不自然地會表露得淋漓盡致,其他興趣和情緒也已蕩然無存了。所幸,現今社會制度非常優越,又有社會醫保作保障,科學技術發達,醫療條件先進。加之,自已平時與人為善,為人處事也尚可,還做了大量地好事善事,在社會上,是人們普遍公認和讚賞的並獲得了一個所謂的“好名聲”的人。

因而,在危難襲來之時,有像譚祥金、周繼水、楊文型、劉美珍、王鬆吉、陳世垓、楊慶淑、崔吉凡、黃啟裕、譚文蘭、譚茂萍、吳榮榮、成福應、陳光澤、楊國學、周興智、馬勤安、趙雲鳳,以及劉利山、嚴永旭。還有成都市郫都區人民醫院的黨總支副書記範世瓊、院長助理任民、主任高見、院黨辦主任劉紅梅,與彭偉、李倩、荀巍醫生、蒯娟護士長等一大批川蜀內外的真摯朋友。事前事後真誠地關心慰問,及時伸出援手,熱情幫忙相助,並及時護送到郫都區人民醫院進行搶救。經該院醫護人員的精心治療和護理,使她轉危為安,並在兩個月後治癒出院了!

自此之後,在我的晚年生活中,除了一如既往地要一邊從事社會公益活動,並繼續擔任多個團體的會長職務,一邊還要擠時間從事社會文學的創作工作。同時,也增添了一項新的既繁雜繁瑣,但又無論如何也不可推卸,並且還要心甘情願地擔負起她的終身“陪護”的工作。

“陪護”她,或許是終身制,也絲毫不可懈怠,更是他人不可替代的。由此,而真實地印證了世人常說的:“少是夫妻,老是伴”,這樣的說詞,感覺是那樣的真摯可愛,真誠可倚,人生伴侶的珍惜可貴,特別是人生處在暮年突患重病之時,那種渴望相互依存,相互扶持攙護的必要,惟有如此,方能彰顯出“老是伴”的真實含義。至於說那種:“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臨頭各自飛”的觀點,在這裡,自然是不可取的,也是讓世人所不齒的行為。因為,一世的夫妻,猶如禪語所講的:“千年修得同船渡,萬年修得共枕眠”的道理一樣。人世間的一對夫妻,也猶如同乘一葉扁舟漂浮於大海一樣,只有不離不棄同舟共濟,才能到達人生的彼岸,倘若一人中途而棄,不僅不能順利抵達彼岸,相反或許中途就會船翻人亡。

文/譚奇勇

【作者簡介】譚奇勇,資深經濟師,知名作家,中國少數民族經濟研究會會員,重慶市作家協會會員,石柱作家協會顧問。作品見於全國各地及澳門等數十家雜誌報刊,發表各類體裁文學作品600餘萬字。出版傳記著作《梅香自寒來》《歲月留痕》《敬之文集》等作品,並多次在全國徵文大賽中獲獎。其著作《敬之文集》,已分別被中國現代文學館、中國國家圖書館、國家部分院校,以及重慶市、石柱縣等文博單位收入。

散文:話說陪護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佈】

古言道:“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旦夕禍福”。雖然,這句話語簡,但意駭,含義卻是十分地深刻。是啊,人生滄桑,世事難料,誰也說不準人這一生,要跋渉多少高山險阻,要經受什麼樣的風雨侵蝕和病痛的折磨啦!

人生,彷彿像一枚月兒,人們在賞月時,伴隨著心情地愉悅,通常將懸掛在空中的月兒,描繪成圓圓的、皎白的、潔靜的、美好的,寄寓了月兒團圓歡聚喜悅的詩意般的心情。甚至有“嫦娥奔月”這樣美好地神話傳說,至今人們還津津樂道。既使是它月缺時,也常冠以“鉤月”,這種詩情畫意般的詞語加以形容和描述,無不寄託了人們嚮往著無盡美好的情緒和憧憬。

然而,當人們心情沮喪和頹廢時,既使是滿弦而皎潔的月兒,也無好的心情去觀賞它,甚至還認為,或許它與人們的內心感受一樣,也是灰淡無光的。更別說以美妙的詩意去描繪它,讚賞它了。或許,簡單地用餘光去一瞥它的情緒,都全無了吧?

公元二0一七年六月二十日的傍晚,當時,我們正在成都市郊美麗的“西蜀水鄉一一三道堰,別院休閒度假。這一晚所發生的事情,對於我,甚至對於我們這個大家族來說,它是暗淡的一個晚上。也正如上空的月兒,它是暗淡無彩的一樣,我的心情自然是極度緊張地、迫切地、悲情地、頹廢地,心緒也幾乎糟糕到了絕望的邊緣。

這一晚,當我的老伴傅中秋女士突患腦溢血重病之時,既讓我真實地體驗到了“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旦夕禍福”,這句俗語的真實含義,也體味到人生,尤其是當人生處在暮年而突患重病時,那種焦急、焦慮、無助時的心情,自然或不自然地會表露得淋漓盡致,其他興趣和情緒也已蕩然無存了。所幸,現今社會制度非常優越,又有社會醫保作保障,科學技術發達,醫療條件先進。加之,自已平時與人為善,為人處事也尚可,還做了大量地好事善事,在社會上,是人們普遍公認和讚賞的並獲得了一個所謂的“好名聲”的人。

因而,在危難襲來之時,有像譚祥金、周繼水、楊文型、劉美珍、王鬆吉、陳世垓、楊慶淑、崔吉凡、黃啟裕、譚文蘭、譚茂萍、吳榮榮、成福應、陳光澤、楊國學、周興智、馬勤安、趙雲鳳,以及劉利山、嚴永旭。還有成都市郫都區人民醫院的黨總支副書記範世瓊、院長助理任民、主任高見、院黨辦主任劉紅梅,與彭偉、李倩、荀巍醫生、蒯娟護士長等一大批川蜀內外的真摯朋友。事前事後真誠地關心慰問,及時伸出援手,熱情幫忙相助,並及時護送到郫都區人民醫院進行搶救。經該院醫護人員的精心治療和護理,使她轉危為安,並在兩個月後治癒出院了!

自此之後,在我的晚年生活中,除了一如既往地要一邊從事社會公益活動,並繼續擔任多個團體的會長職務,一邊還要擠時間從事社會文學的創作工作。同時,也增添了一項新的既繁雜繁瑣,但又無論如何也不可推卸,並且還要心甘情願地擔負起她的終身“陪護”的工作。

“陪護”她,或許是終身制,也絲毫不可懈怠,更是他人不可替代的。由此,而真實地印證了世人常說的:“少是夫妻,老是伴”,這樣的說詞,感覺是那樣的真摯可愛,真誠可倚,人生伴侶的珍惜可貴,特別是人生處在暮年突患重病之時,那種渴望相互依存,相互扶持攙護的必要,惟有如此,方能彰顯出“老是伴”的真實含義。至於說那種:“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臨頭各自飛”的觀點,在這裡,自然是不可取的,也是讓世人所不齒的行為。因為,一世的夫妻,猶如禪語所講的:“千年修得同船渡,萬年修得共枕眠”的道理一樣。人世間的一對夫妻,也猶如同乘一葉扁舟漂浮於大海一樣,只有不離不棄同舟共濟,才能到達人生的彼岸,倘若一人中途而棄,不僅不能順利抵達彼岸,相反或許中途就會船翻人亡。

散文:話說陪護

夫妻,數十年的相伴,相濡以沫,從青蔥韶華時攜手一路走來,如今都己霜染鬢髮,人生實屬不易。無論是以何種原由何種說詞,也無論是從情感、緣分、家庭、人道上講,作為一名深受中華文化墨染一生的人,又豈可對此冷漠視之,甚至一拋了之?

雖然,對於我來講,或許這項“陪護”工作,是我訖今為止,人生的首次承擔,甚至是我人近“古稀”的暮年之際。在我人生從事了“工、農、商、學、兵,黨、政、經、民、文等諸多行業和崗位後的,一項既新穎別緻又具挑戰性的工作。也可以說,是“大姑娘坐轎,頭一遭”吧。但它也恰如一個人進入了考場一樣,是必須要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的。陪護老伴依然如此,否則,即是一名不合格的伴侶。

如若,從某種意義上講,這也是一份測驗一個人的品格高低,一對夫妻情感是否深厚的答卷的話。那麼,無論是一個人或一對夫妻,平時如何標榜自已如何優秀,夫妻情感如何恩愛焉深,但在危難的關鍵時刻,他所採取的態度和行為,或許就是一次真正地檢驗吧!尤其是,當他的老伴患重病生命垂危之時,更需要他的伴侶,以及親人和好友,在各方面對她進行關心慰藉和精心地護理,只有這樣,才可能使她堅定戰勝病魔的信心,使其更好地配合治療儘早地康復。

所以說,陪護,不僅是一項非常繁雜費時費力的工作,需要非常耐心細緻地做好大到陪同去治療、檢測,隨時瞭解病情轉化情況,小到繁瑣的又髒又臭的排大小便、喂水餵飯、洗臉洗澡、換衣洗衣、翻身拍背、照看點滴、晝夜陪床等等,每個微小的細節都要耐心細緻地做好。而且,還要將精神的慰藉,情感的傳遞工作做到位,隨時隨地注意觀察她的思想波動情況,鼓勵她的意志,堅強她的毅力去配合治療戰勝病痛戰勝病魔。與此同時,情感的陪護,時間的陪護,生活的照料等方面,對病人的治療和康復也是至關重要的。

因此,也可以這樣講,對一名患者而言,“三分治療,七分護理”是頗具哲理的,這也是經過醫療行業常年累月實踐經驗的科學總結。而在“七分護理”中,精神慰藉、情感陪護為主,時間陪護、生活照料為輔,這是相輔相成互為補充的辯證依存關係,這些都是缺一不可的。而精神慰藉、情感陪護,這是護理工作中,要貫穿於病人整個治療和康復階段全過程的。

總而言之,陪護的過程中,既要陪更要護,護理要貫穿於陪的全過程。而且,它必須要做到人性化,精神化,情感化,細緻化。否則,一切的陪護將是空談,自然也達不到預想的效果和目的。

二0一七年六月二十日至七月五日,在這半個月的時間裡,是老伴和我,以及我們的子孫與族人親朋好友們,最艱難最難熬的日子。那時的她,入院剛進行了開顱手術,一直躺在醫院的重病監護室,人也一直處於昏迷和半昏迷的狀態。那時的我們,真是心急如焚啦,焦急、焦慮、悲情、渴望、期待,一直伴隨著我們的心靈,甚至左右著我們的情緒,使我們寢食難安,精神憔悴,心神恍惚,使我的體重也一下子下降了12斤。為此,老鄉們玩笑的對我說:“譚主任,您這是在自然減肥喲!”

儘管如此,我每天仍強打著精神,帶領著兒孫們早出晚歸往返於住地與醫院之間。早八時按時等候在候視廳,等候高見主任和主治醫生彭偉、李倩等醫護人員巡房後的病情通報。下午二時,又匆忙從住地乘車趕往醫院,像盼星星盼月亮似的地盼望著下午三時,可允許倆人進入監護室,享受半個小時的寶貴探視時間。然而,每當我看到枯瘦如柴的老伴,全身上下插滿了各種管子,仍面無表情昏迷地躺在病床上,我的心都碎了,焦急中湧出的淚水沾滿了我的臉頰……

文/譚奇勇

【作者簡介】譚奇勇,資深經濟師,知名作家,中國少數民族經濟研究會會員,重慶市作家協會會員,石柱作家協會顧問。作品見於全國各地及澳門等數十家雜誌報刊,發表各類體裁文學作品600餘萬字。出版傳記著作《梅香自寒來》《歲月留痕》《敬之文集》等作品,並多次在全國徵文大賽中獲獎。其著作《敬之文集》,已分別被中國現代文學館、中國國家圖書館、國家部分院校,以及重慶市、石柱縣等文博單位收入。

散文:話說陪護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佈】

古言道:“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旦夕禍福”。雖然,這句話語簡,但意駭,含義卻是十分地深刻。是啊,人生滄桑,世事難料,誰也說不準人這一生,要跋渉多少高山險阻,要經受什麼樣的風雨侵蝕和病痛的折磨啦!

人生,彷彿像一枚月兒,人們在賞月時,伴隨著心情地愉悅,通常將懸掛在空中的月兒,描繪成圓圓的、皎白的、潔靜的、美好的,寄寓了月兒團圓歡聚喜悅的詩意般的心情。甚至有“嫦娥奔月”這樣美好地神話傳說,至今人們還津津樂道。既使是它月缺時,也常冠以“鉤月”,這種詩情畫意般的詞語加以形容和描述,無不寄託了人們嚮往著無盡美好的情緒和憧憬。

然而,當人們心情沮喪和頹廢時,既使是滿弦而皎潔的月兒,也無好的心情去觀賞它,甚至還認為,或許它與人們的內心感受一樣,也是灰淡無光的。更別說以美妙的詩意去描繪它,讚賞它了。或許,簡單地用餘光去一瞥它的情緒,都全無了吧?

公元二0一七年六月二十日的傍晚,當時,我們正在成都市郊美麗的“西蜀水鄉一一三道堰,別院休閒度假。這一晚所發生的事情,對於我,甚至對於我們這個大家族來說,它是暗淡的一個晚上。也正如上空的月兒,它是暗淡無彩的一樣,我的心情自然是極度緊張地、迫切地、悲情地、頹廢地,心緒也幾乎糟糕到了絕望的邊緣。

這一晚,當我的老伴傅中秋女士突患腦溢血重病之時,既讓我真實地體驗到了“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旦夕禍福”,這句俗語的真實含義,也體味到人生,尤其是當人生處在暮年而突患重病時,那種焦急、焦慮、無助時的心情,自然或不自然地會表露得淋漓盡致,其他興趣和情緒也已蕩然無存了。所幸,現今社會制度非常優越,又有社會醫保作保障,科學技術發達,醫療條件先進。加之,自已平時與人為善,為人處事也尚可,還做了大量地好事善事,在社會上,是人們普遍公認和讚賞的並獲得了一個所謂的“好名聲”的人。

因而,在危難襲來之時,有像譚祥金、周繼水、楊文型、劉美珍、王鬆吉、陳世垓、楊慶淑、崔吉凡、黃啟裕、譚文蘭、譚茂萍、吳榮榮、成福應、陳光澤、楊國學、周興智、馬勤安、趙雲鳳,以及劉利山、嚴永旭。還有成都市郫都區人民醫院的黨總支副書記範世瓊、院長助理任民、主任高見、院黨辦主任劉紅梅,與彭偉、李倩、荀巍醫生、蒯娟護士長等一大批川蜀內外的真摯朋友。事前事後真誠地關心慰問,及時伸出援手,熱情幫忙相助,並及時護送到郫都區人民醫院進行搶救。經該院醫護人員的精心治療和護理,使她轉危為安,並在兩個月後治癒出院了!

自此之後,在我的晚年生活中,除了一如既往地要一邊從事社會公益活動,並繼續擔任多個團體的會長職務,一邊還要擠時間從事社會文學的創作工作。同時,也增添了一項新的既繁雜繁瑣,但又無論如何也不可推卸,並且還要心甘情願地擔負起她的終身“陪護”的工作。

“陪護”她,或許是終身制,也絲毫不可懈怠,更是他人不可替代的。由此,而真實地印證了世人常說的:“少是夫妻,老是伴”,這樣的說詞,感覺是那樣的真摯可愛,真誠可倚,人生伴侶的珍惜可貴,特別是人生處在暮年突患重病之時,那種渴望相互依存,相互扶持攙護的必要,惟有如此,方能彰顯出“老是伴”的真實含義。至於說那種:“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臨頭各自飛”的觀點,在這裡,自然是不可取的,也是讓世人所不齒的行為。因為,一世的夫妻,猶如禪語所講的:“千年修得同船渡,萬年修得共枕眠”的道理一樣。人世間的一對夫妻,也猶如同乘一葉扁舟漂浮於大海一樣,只有不離不棄同舟共濟,才能到達人生的彼岸,倘若一人中途而棄,不僅不能順利抵達彼岸,相反或許中途就會船翻人亡。

散文:話說陪護

夫妻,數十年的相伴,相濡以沫,從青蔥韶華時攜手一路走來,如今都己霜染鬢髮,人生實屬不易。無論是以何種原由何種說詞,也無論是從情感、緣分、家庭、人道上講,作為一名深受中華文化墨染一生的人,又豈可對此冷漠視之,甚至一拋了之?

雖然,對於我來講,或許這項“陪護”工作,是我訖今為止,人生的首次承擔,甚至是我人近“古稀”的暮年之際。在我人生從事了“工、農、商、學、兵,黨、政、經、民、文等諸多行業和崗位後的,一項既新穎別緻又具挑戰性的工作。也可以說,是“大姑娘坐轎,頭一遭”吧。但它也恰如一個人進入了考場一樣,是必須要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的。陪護老伴依然如此,否則,即是一名不合格的伴侶。

如若,從某種意義上講,這也是一份測驗一個人的品格高低,一對夫妻情感是否深厚的答卷的話。那麼,無論是一個人或一對夫妻,平時如何標榜自已如何優秀,夫妻情感如何恩愛焉深,但在危難的關鍵時刻,他所採取的態度和行為,或許就是一次真正地檢驗吧!尤其是,當他的老伴患重病生命垂危之時,更需要他的伴侶,以及親人和好友,在各方面對她進行關心慰藉和精心地護理,只有這樣,才可能使她堅定戰勝病魔的信心,使其更好地配合治療儘早地康復。

所以說,陪護,不僅是一項非常繁雜費時費力的工作,需要非常耐心細緻地做好大到陪同去治療、檢測,隨時瞭解病情轉化情況,小到繁瑣的又髒又臭的排大小便、喂水餵飯、洗臉洗澡、換衣洗衣、翻身拍背、照看點滴、晝夜陪床等等,每個微小的細節都要耐心細緻地做好。而且,還要將精神的慰藉,情感的傳遞工作做到位,隨時隨地注意觀察她的思想波動情況,鼓勵她的意志,堅強她的毅力去配合治療戰勝病痛戰勝病魔。與此同時,情感的陪護,時間的陪護,生活的照料等方面,對病人的治療和康復也是至關重要的。

因此,也可以這樣講,對一名患者而言,“三分治療,七分護理”是頗具哲理的,這也是經過醫療行業常年累月實踐經驗的科學總結。而在“七分護理”中,精神慰藉、情感陪護為主,時間陪護、生活照料為輔,這是相輔相成互為補充的辯證依存關係,這些都是缺一不可的。而精神慰藉、情感陪護,這是護理工作中,要貫穿於病人整個治療和康復階段全過程的。

總而言之,陪護的過程中,既要陪更要護,護理要貫穿於陪的全過程。而且,它必須要做到人性化,精神化,情感化,細緻化。否則,一切的陪護將是空談,自然也達不到預想的效果和目的。

二0一七年六月二十日至七月五日,在這半個月的時間裡,是老伴和我,以及我們的子孫與族人親朋好友們,最艱難最難熬的日子。那時的她,入院剛進行了開顱手術,一直躺在醫院的重病監護室,人也一直處於昏迷和半昏迷的狀態。那時的我們,真是心急如焚啦,焦急、焦慮、悲情、渴望、期待,一直伴隨著我們的心靈,甚至左右著我們的情緒,使我們寢食難安,精神憔悴,心神恍惚,使我的體重也一下子下降了12斤。為此,老鄉們玩笑的對我說:“譚主任,您這是在自然減肥喲!”

儘管如此,我每天仍強打著精神,帶領著兒孫們早出晚歸往返於住地與醫院之間。早八時按時等候在候視廳,等候高見主任和主治醫生彭偉、李倩等醫護人員巡房後的病情通報。下午二時,又匆忙從住地乘車趕往醫院,像盼星星盼月亮似的地盼望著下午三時,可允許倆人進入監護室,享受半個小時的寶貴探視時間。然而,每當我看到枯瘦如柴的老伴,全身上下插滿了各種管子,仍面無表情昏迷地躺在病床上,我的心都碎了,焦急中湧出的淚水沾滿了我的臉頰……

散文:話說陪護

此時的我,自然也顧不了暗自的悲情傷緒,只好悄悄地拭去淚水,一邊全神貫注地察看生命檢測儀顯示的各項數據,一邊用手去輕輕地撫摸她那已冰冷僵直的右手腳,試圖使它逐漸溫暖柔合起來,口中還叨叨不停地給她傳遞親人們關心、安慰、鼓勵她的話語。那時,儘管熱情地醫護人員所介紹的有關情況的話語,我似乎也無暇聽進去。偌大的重病監護室裡,眾多的病人和探視者,倒是視而不見,彷彿只有我與老伴在深情地傾述交談。

然而,她待在重病監護室的日子,雖然處在昏迷或半昏迷狀態,但我們每次去探視她,她還是略有感覺地。而我和我們孩子們,是多麼渴望她能儘早地從昏迷中甦醒呀,更期盼著她儘早痊癒回到我們的身邊。為此,我還在寓所的“聽雨軒”書齋,專門為她抒寫了一首現代詩歌,並附在她耳畔親自吟唱給她聽。此詩後發表於全國各地數十家網媒,以此來表達我們的深情,去深情地呼喚她,試圖早日喚醒她:

親人啊,我在深情地呼喚你

親愛的人兒啊,此時的此刻,

我的心在顫抖,我的心在流淚,我的心在滴血,你躺在重病室已昏迷一週了,這,

怎不叫我焦慮著急,又怎不叫我悲傷。每當晨曦初露,

每當夕陽西下,每當夜深夢醒,

每時的每刻,

在我的心靈深處,我和我的親朋好友們,都在深情地呼喚著你。衷心地祝願你,

更期昐著你,

像,仰慕高山,盼望流水,呼喚大海,渴望綠洲。

我最親愛的人兒啊,醒來吧,歸來吧,願你早日康復如初,

儘早地回到,

我和親人們的身旁吧。讓我們迎著夕陽,執手邁向希望,健步奔向幸福安康的坦途吧!

文/譚奇勇

【作者簡介】譚奇勇,資深經濟師,知名作家,中國少數民族經濟研究會會員,重慶市作家協會會員,石柱作家協會顧問。作品見於全國各地及澳門等數十家雜誌報刊,發表各類體裁文學作品600餘萬字。出版傳記著作《梅香自寒來》《歲月留痕》《敬之文集》等作品,並多次在全國徵文大賽中獲獎。其著作《敬之文集》,已分別被中國現代文學館、中國國家圖書館、國家部分院校,以及重慶市、石柱縣等文博單位收入。

散文:話說陪護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佈】

古言道:“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旦夕禍福”。雖然,這句話語簡,但意駭,含義卻是十分地深刻。是啊,人生滄桑,世事難料,誰也說不準人這一生,要跋渉多少高山險阻,要經受什麼樣的風雨侵蝕和病痛的折磨啦!

人生,彷彿像一枚月兒,人們在賞月時,伴隨著心情地愉悅,通常將懸掛在空中的月兒,描繪成圓圓的、皎白的、潔靜的、美好的,寄寓了月兒團圓歡聚喜悅的詩意般的心情。甚至有“嫦娥奔月”這樣美好地神話傳說,至今人們還津津樂道。既使是它月缺時,也常冠以“鉤月”,這種詩情畫意般的詞語加以形容和描述,無不寄託了人們嚮往著無盡美好的情緒和憧憬。

然而,當人們心情沮喪和頹廢時,既使是滿弦而皎潔的月兒,也無好的心情去觀賞它,甚至還認為,或許它與人們的內心感受一樣,也是灰淡無光的。更別說以美妙的詩意去描繪它,讚賞它了。或許,簡單地用餘光去一瞥它的情緒,都全無了吧?

公元二0一七年六月二十日的傍晚,當時,我們正在成都市郊美麗的“西蜀水鄉一一三道堰,別院休閒度假。這一晚所發生的事情,對於我,甚至對於我們這個大家族來說,它是暗淡的一個晚上。也正如上空的月兒,它是暗淡無彩的一樣,我的心情自然是極度緊張地、迫切地、悲情地、頹廢地,心緒也幾乎糟糕到了絕望的邊緣。

這一晚,當我的老伴傅中秋女士突患腦溢血重病之時,既讓我真實地體驗到了“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旦夕禍福”,這句俗語的真實含義,也體味到人生,尤其是當人生處在暮年而突患重病時,那種焦急、焦慮、無助時的心情,自然或不自然地會表露得淋漓盡致,其他興趣和情緒也已蕩然無存了。所幸,現今社會制度非常優越,又有社會醫保作保障,科學技術發達,醫療條件先進。加之,自已平時與人為善,為人處事也尚可,還做了大量地好事善事,在社會上,是人們普遍公認和讚賞的並獲得了一個所謂的“好名聲”的人。

因而,在危難襲來之時,有像譚祥金、周繼水、楊文型、劉美珍、王鬆吉、陳世垓、楊慶淑、崔吉凡、黃啟裕、譚文蘭、譚茂萍、吳榮榮、成福應、陳光澤、楊國學、周興智、馬勤安、趙雲鳳,以及劉利山、嚴永旭。還有成都市郫都區人民醫院的黨總支副書記範世瓊、院長助理任民、主任高見、院黨辦主任劉紅梅,與彭偉、李倩、荀巍醫生、蒯娟護士長等一大批川蜀內外的真摯朋友。事前事後真誠地關心慰問,及時伸出援手,熱情幫忙相助,並及時護送到郫都區人民醫院進行搶救。經該院醫護人員的精心治療和護理,使她轉危為安,並在兩個月後治癒出院了!

自此之後,在我的晚年生活中,除了一如既往地要一邊從事社會公益活動,並繼續擔任多個團體的會長職務,一邊還要擠時間從事社會文學的創作工作。同時,也增添了一項新的既繁雜繁瑣,但又無論如何也不可推卸,並且還要心甘情願地擔負起她的終身“陪護”的工作。

“陪護”她,或許是終身制,也絲毫不可懈怠,更是他人不可替代的。由此,而真實地印證了世人常說的:“少是夫妻,老是伴”,這樣的說詞,感覺是那樣的真摯可愛,真誠可倚,人生伴侶的珍惜可貴,特別是人生處在暮年突患重病之時,那種渴望相互依存,相互扶持攙護的必要,惟有如此,方能彰顯出“老是伴”的真實含義。至於說那種:“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臨頭各自飛”的觀點,在這裡,自然是不可取的,也是讓世人所不齒的行為。因為,一世的夫妻,猶如禪語所講的:“千年修得同船渡,萬年修得共枕眠”的道理一樣。人世間的一對夫妻,也猶如同乘一葉扁舟漂浮於大海一樣,只有不離不棄同舟共濟,才能到達人生的彼岸,倘若一人中途而棄,不僅不能順利抵達彼岸,相反或許中途就會船翻人亡。

散文:話說陪護

夫妻,數十年的相伴,相濡以沫,從青蔥韶華時攜手一路走來,如今都己霜染鬢髮,人生實屬不易。無論是以何種原由何種說詞,也無論是從情感、緣分、家庭、人道上講,作為一名深受中華文化墨染一生的人,又豈可對此冷漠視之,甚至一拋了之?

雖然,對於我來講,或許這項“陪護”工作,是我訖今為止,人生的首次承擔,甚至是我人近“古稀”的暮年之際。在我人生從事了“工、農、商、學、兵,黨、政、經、民、文等諸多行業和崗位後的,一項既新穎別緻又具挑戰性的工作。也可以說,是“大姑娘坐轎,頭一遭”吧。但它也恰如一個人進入了考場一樣,是必須要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的。陪護老伴依然如此,否則,即是一名不合格的伴侶。

如若,從某種意義上講,這也是一份測驗一個人的品格高低,一對夫妻情感是否深厚的答卷的話。那麼,無論是一個人或一對夫妻,平時如何標榜自已如何優秀,夫妻情感如何恩愛焉深,但在危難的關鍵時刻,他所採取的態度和行為,或許就是一次真正地檢驗吧!尤其是,當他的老伴患重病生命垂危之時,更需要他的伴侶,以及親人和好友,在各方面對她進行關心慰藉和精心地護理,只有這樣,才可能使她堅定戰勝病魔的信心,使其更好地配合治療儘早地康復。

所以說,陪護,不僅是一項非常繁雜費時費力的工作,需要非常耐心細緻地做好大到陪同去治療、檢測,隨時瞭解病情轉化情況,小到繁瑣的又髒又臭的排大小便、喂水餵飯、洗臉洗澡、換衣洗衣、翻身拍背、照看點滴、晝夜陪床等等,每個微小的細節都要耐心細緻地做好。而且,還要將精神的慰藉,情感的傳遞工作做到位,隨時隨地注意觀察她的思想波動情況,鼓勵她的意志,堅強她的毅力去配合治療戰勝病痛戰勝病魔。與此同時,情感的陪護,時間的陪護,生活的照料等方面,對病人的治療和康復也是至關重要的。

因此,也可以這樣講,對一名患者而言,“三分治療,七分護理”是頗具哲理的,這也是經過醫療行業常年累月實踐經驗的科學總結。而在“七分護理”中,精神慰藉、情感陪護為主,時間陪護、生活照料為輔,這是相輔相成互為補充的辯證依存關係,這些都是缺一不可的。而精神慰藉、情感陪護,這是護理工作中,要貫穿於病人整個治療和康復階段全過程的。

總而言之,陪護的過程中,既要陪更要護,護理要貫穿於陪的全過程。而且,它必須要做到人性化,精神化,情感化,細緻化。否則,一切的陪護將是空談,自然也達不到預想的效果和目的。

二0一七年六月二十日至七月五日,在這半個月的時間裡,是老伴和我,以及我們的子孫與族人親朋好友們,最艱難最難熬的日子。那時的她,入院剛進行了開顱手術,一直躺在醫院的重病監護室,人也一直處於昏迷和半昏迷的狀態。那時的我們,真是心急如焚啦,焦急、焦慮、悲情、渴望、期待,一直伴隨著我們的心靈,甚至左右著我們的情緒,使我們寢食難安,精神憔悴,心神恍惚,使我的體重也一下子下降了12斤。為此,老鄉們玩笑的對我說:“譚主任,您這是在自然減肥喲!”

儘管如此,我每天仍強打著精神,帶領著兒孫們早出晚歸往返於住地與醫院之間。早八時按時等候在候視廳,等候高見主任和主治醫生彭偉、李倩等醫護人員巡房後的病情通報。下午二時,又匆忙從住地乘車趕往醫院,像盼星星盼月亮似的地盼望著下午三時,可允許倆人進入監護室,享受半個小時的寶貴探視時間。然而,每當我看到枯瘦如柴的老伴,全身上下插滿了各種管子,仍面無表情昏迷地躺在病床上,我的心都碎了,焦急中湧出的淚水沾滿了我的臉頰……

散文:話說陪護

此時的我,自然也顧不了暗自的悲情傷緒,只好悄悄地拭去淚水,一邊全神貫注地察看生命檢測儀顯示的各項數據,一邊用手去輕輕地撫摸她那已冰冷僵直的右手腳,試圖使它逐漸溫暖柔合起來,口中還叨叨不停地給她傳遞親人們關心、安慰、鼓勵她的話語。那時,儘管熱情地醫護人員所介紹的有關情況的話語,我似乎也無暇聽進去。偌大的重病監護室裡,眾多的病人和探視者,倒是視而不見,彷彿只有我與老伴在深情地傾述交談。

然而,她待在重病監護室的日子,雖然處在昏迷或半昏迷狀態,但我們每次去探視她,她還是略有感覺地。而我和我們孩子們,是多麼渴望她能儘早地從昏迷中甦醒呀,更期盼著她儘早痊癒回到我們的身邊。為此,我還在寓所的“聽雨軒”書齋,專門為她抒寫了一首現代詩歌,並附在她耳畔親自吟唱給她聽。此詩後發表於全國各地數十家網媒,以此來表達我們的深情,去深情地呼喚她,試圖早日喚醒她:

親人啊,我在深情地呼喚你

親愛的人兒啊,此時的此刻,

我的心在顫抖,我的心在流淚,我的心在滴血,你躺在重病室已昏迷一週了,這,

怎不叫我焦慮著急,又怎不叫我悲傷。每當晨曦初露,

每當夕陽西下,每當夜深夢醒,

每時的每刻,

在我的心靈深處,我和我的親朋好友們,都在深情地呼喚著你。衷心地祝願你,

更期昐著你,

像,仰慕高山,盼望流水,呼喚大海,渴望綠洲。

我最親愛的人兒啊,醒來吧,歸來吧,願你早日康復如初,

儘早地回到,

我和親人們的身旁吧。讓我們迎著夕陽,執手邁向希望,健步奔向幸福安康的坦途吧!

散文:話說陪護

八月十五日,老伴從昏迷中甦醒後,經過一段時間治療,終於脫離了生命危險期,順利地從重病監護室轉入神經外三科病區繼續治療。之後的一個半月的時間裡,我雖然請了護工護理,但我還是與她形影不離,繼續我的貼身陪護。

在這個期間,老伴的病情雖然有所好轉,但翻身吃飯仍然十分地困難,面部及下體仍插著檢測、吸氧、進流食、排尿的管子,完全要靠機械性行為和人工輔助,才能維持治療和生理的吸排功能的需求。所以,這個階段護理和陪護工作量大,不分白晝,一天24小時全天候的陪護,一刻也離不開人,生怕出現任何閃失。以護工為主,我和大孫子譚欽宇輪流值守陪護,陪她聊天,不厭其煩地將親友們詢問、關心、慰問她病情的視頻給她看,及時轉達大家對她無微不至的關懷。

這期間,不時有醫院領導範世瓊等黨政領導,與來自省內外的向天葵、景昭暉、馬澤碧、陳勝葵、王容、王欣、黃傅強、譚順祥、譚中洪、譚長勇、馬勤安、趙雲鳳、楊文型,以及犀浦鎮珠江路社區黨支部等近300名親朋好友,帶著深深地情懷和鮮花、水果、慰問金到病房看望慰問,給予了她無盡地安慰和極大地鼓勵!

在醫院科學而巧妙的安排下,推行了臨床治療與康復治療同時並舉的措施,不久,她的病情就有了根本性的轉變。隨之,我們的陪護和護理工作也作了調整。並先後購置了氣墊床、輪椅、坐便椅等,早中晚分別不時推著輪椅,讓她在外邊吸收新鮮空氣,晒晒太陽,觀賞市容市貌。並針對她恢復身體的營養需要,經常買一些水果、營養品,煲一些鴿子、雞、魚肉湯,適時給她補充營養。

由於院方與患者家人密切配合,及時採取了綜合有效地措施,在醫院的精湛醫治,精心護理,親友們的精神慰藉鼓勵,家人精心的生活料理下。使老伴的病情很快得到了治癒,並能自主地下地走路,神智也較為清醒,還可以簡單的會話,也可以自己吃飯了。她在郫都區人民醫院住院兩個月後,於八月十八日正式出院。

對此,醫院、家人、親朋好友們都格外地高興。大家說:“她能在短時間內康復這麼快、這麼好,真是醫學上的奇蹟啊!”

現在,她後期的康復治療還在繼續進行,畢竟由於後遺症所致,她與能自主地生活還有一定的差距。所以,她的後期康復治療以及日常生活,也還需要人繼續照料。由此看來,我在人生暮年所承擔的“陪護”工作,或許是終身性質的,或許,也是我無法擺脫和任何人不可替代的。

既然如此,好吧,親愛的老伴,那就讓我繼續甘當你的“拄路棍”,由韶華時期的“比翼鳥”,轉換為自然界中生長的“連理枝”一樣。相互依偎攙扶著,滿懷著對生活的無限憧憬和希望,在夕陽的輝映下,將我們長長的身影倒映在生命的長河之中吧!

文/譚奇勇

【作者簡介】譚奇勇,資深經濟師,知名作家,中國少數民族經濟研究會會員,重慶市作家協會會員,石柱作家協會顧問。作品見於全國各地及澳門等數十家雜誌報刊,發表各類體裁文學作品600餘萬字。出版傳記著作《梅香自寒來》《歲月留痕》《敬之文集》等作品,並多次在全國徵文大賽中獲獎。其著作《敬之文集》,已分別被中國現代文學館、中國國家圖書館、國家部分院校,以及重慶市、石柱縣等文博單位收入。

散文:話說陪護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佈】

古言道:“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旦夕禍福”。雖然,這句話語簡,但意駭,含義卻是十分地深刻。是啊,人生滄桑,世事難料,誰也說不準人這一生,要跋渉多少高山險阻,要經受什麼樣的風雨侵蝕和病痛的折磨啦!

人生,彷彿像一枚月兒,人們在賞月時,伴隨著心情地愉悅,通常將懸掛在空中的月兒,描繪成圓圓的、皎白的、潔靜的、美好的,寄寓了月兒團圓歡聚喜悅的詩意般的心情。甚至有“嫦娥奔月”這樣美好地神話傳說,至今人們還津津樂道。既使是它月缺時,也常冠以“鉤月”,這種詩情畫意般的詞語加以形容和描述,無不寄託了人們嚮往著無盡美好的情緒和憧憬。

然而,當人們心情沮喪和頹廢時,既使是滿弦而皎潔的月兒,也無好的心情去觀賞它,甚至還認為,或許它與人們的內心感受一樣,也是灰淡無光的。更別說以美妙的詩意去描繪它,讚賞它了。或許,簡單地用餘光去一瞥它的情緒,都全無了吧?

公元二0一七年六月二十日的傍晚,當時,我們正在成都市郊美麗的“西蜀水鄉一一三道堰,別院休閒度假。這一晚所發生的事情,對於我,甚至對於我們這個大家族來說,它是暗淡的一個晚上。也正如上空的月兒,它是暗淡無彩的一樣,我的心情自然是極度緊張地、迫切地、悲情地、頹廢地,心緒也幾乎糟糕到了絕望的邊緣。

這一晚,當我的老伴傅中秋女士突患腦溢血重病之時,既讓我真實地體驗到了“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旦夕禍福”,這句俗語的真實含義,也體味到人生,尤其是當人生處在暮年而突患重病時,那種焦急、焦慮、無助時的心情,自然或不自然地會表露得淋漓盡致,其他興趣和情緒也已蕩然無存了。所幸,現今社會制度非常優越,又有社會醫保作保障,科學技術發達,醫療條件先進。加之,自已平時與人為善,為人處事也尚可,還做了大量地好事善事,在社會上,是人們普遍公認和讚賞的並獲得了一個所謂的“好名聲”的人。

因而,在危難襲來之時,有像譚祥金、周繼水、楊文型、劉美珍、王鬆吉、陳世垓、楊慶淑、崔吉凡、黃啟裕、譚文蘭、譚茂萍、吳榮榮、成福應、陳光澤、楊國學、周興智、馬勤安、趙雲鳳,以及劉利山、嚴永旭。還有成都市郫都區人民醫院的黨總支副書記範世瓊、院長助理任民、主任高見、院黨辦主任劉紅梅,與彭偉、李倩、荀巍醫生、蒯娟護士長等一大批川蜀內外的真摯朋友。事前事後真誠地關心慰問,及時伸出援手,熱情幫忙相助,並及時護送到郫都區人民醫院進行搶救。經該院醫護人員的精心治療和護理,使她轉危為安,並在兩個月後治癒出院了!

自此之後,在我的晚年生活中,除了一如既往地要一邊從事社會公益活動,並繼續擔任多個團體的會長職務,一邊還要擠時間從事社會文學的創作工作。同時,也增添了一項新的既繁雜繁瑣,但又無論如何也不可推卸,並且還要心甘情願地擔負起她的終身“陪護”的工作。

“陪護”她,或許是終身制,也絲毫不可懈怠,更是他人不可替代的。由此,而真實地印證了世人常說的:“少是夫妻,老是伴”,這樣的說詞,感覺是那樣的真摯可愛,真誠可倚,人生伴侶的珍惜可貴,特別是人生處在暮年突患重病之時,那種渴望相互依存,相互扶持攙護的必要,惟有如此,方能彰顯出“老是伴”的真實含義。至於說那種:“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臨頭各自飛”的觀點,在這裡,自然是不可取的,也是讓世人所不齒的行為。因為,一世的夫妻,猶如禪語所講的:“千年修得同船渡,萬年修得共枕眠”的道理一樣。人世間的一對夫妻,也猶如同乘一葉扁舟漂浮於大海一樣,只有不離不棄同舟共濟,才能到達人生的彼岸,倘若一人中途而棄,不僅不能順利抵達彼岸,相反或許中途就會船翻人亡。

散文:話說陪護

夫妻,數十年的相伴,相濡以沫,從青蔥韶華時攜手一路走來,如今都己霜染鬢髮,人生實屬不易。無論是以何種原由何種說詞,也無論是從情感、緣分、家庭、人道上講,作為一名深受中華文化墨染一生的人,又豈可對此冷漠視之,甚至一拋了之?

雖然,對於我來講,或許這項“陪護”工作,是我訖今為止,人生的首次承擔,甚至是我人近“古稀”的暮年之際。在我人生從事了“工、農、商、學、兵,黨、政、經、民、文等諸多行業和崗位後的,一項既新穎別緻又具挑戰性的工作。也可以說,是“大姑娘坐轎,頭一遭”吧。但它也恰如一個人進入了考場一樣,是必須要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的。陪護老伴依然如此,否則,即是一名不合格的伴侶。

如若,從某種意義上講,這也是一份測驗一個人的品格高低,一對夫妻情感是否深厚的答卷的話。那麼,無論是一個人或一對夫妻,平時如何標榜自已如何優秀,夫妻情感如何恩愛焉深,但在危難的關鍵時刻,他所採取的態度和行為,或許就是一次真正地檢驗吧!尤其是,當他的老伴患重病生命垂危之時,更需要他的伴侶,以及親人和好友,在各方面對她進行關心慰藉和精心地護理,只有這樣,才可能使她堅定戰勝病魔的信心,使其更好地配合治療儘早地康復。

所以說,陪護,不僅是一項非常繁雜費時費力的工作,需要非常耐心細緻地做好大到陪同去治療、檢測,隨時瞭解病情轉化情況,小到繁瑣的又髒又臭的排大小便、喂水餵飯、洗臉洗澡、換衣洗衣、翻身拍背、照看點滴、晝夜陪床等等,每個微小的細節都要耐心細緻地做好。而且,還要將精神的慰藉,情感的傳遞工作做到位,隨時隨地注意觀察她的思想波動情況,鼓勵她的意志,堅強她的毅力去配合治療戰勝病痛戰勝病魔。與此同時,情感的陪護,時間的陪護,生活的照料等方面,對病人的治療和康復也是至關重要的。

因此,也可以這樣講,對一名患者而言,“三分治療,七分護理”是頗具哲理的,這也是經過醫療行業常年累月實踐經驗的科學總結。而在“七分護理”中,精神慰藉、情感陪護為主,時間陪護、生活照料為輔,這是相輔相成互為補充的辯證依存關係,這些都是缺一不可的。而精神慰藉、情感陪護,這是護理工作中,要貫穿於病人整個治療和康復階段全過程的。

總而言之,陪護的過程中,既要陪更要護,護理要貫穿於陪的全過程。而且,它必須要做到人性化,精神化,情感化,細緻化。否則,一切的陪護將是空談,自然也達不到預想的效果和目的。

二0一七年六月二十日至七月五日,在這半個月的時間裡,是老伴和我,以及我們的子孫與族人親朋好友們,最艱難最難熬的日子。那時的她,入院剛進行了開顱手術,一直躺在醫院的重病監護室,人也一直處於昏迷和半昏迷的狀態。那時的我們,真是心急如焚啦,焦急、焦慮、悲情、渴望、期待,一直伴隨著我們的心靈,甚至左右著我們的情緒,使我們寢食難安,精神憔悴,心神恍惚,使我的體重也一下子下降了12斤。為此,老鄉們玩笑的對我說:“譚主任,您這是在自然減肥喲!”

儘管如此,我每天仍強打著精神,帶領著兒孫們早出晚歸往返於住地與醫院之間。早八時按時等候在候視廳,等候高見主任和主治醫生彭偉、李倩等醫護人員巡房後的病情通報。下午二時,又匆忙從住地乘車趕往醫院,像盼星星盼月亮似的地盼望著下午三時,可允許倆人進入監護室,享受半個小時的寶貴探視時間。然而,每當我看到枯瘦如柴的老伴,全身上下插滿了各種管子,仍面無表情昏迷地躺在病床上,我的心都碎了,焦急中湧出的淚水沾滿了我的臉頰……

散文:話說陪護

此時的我,自然也顧不了暗自的悲情傷緒,只好悄悄地拭去淚水,一邊全神貫注地察看生命檢測儀顯示的各項數據,一邊用手去輕輕地撫摸她那已冰冷僵直的右手腳,試圖使它逐漸溫暖柔合起來,口中還叨叨不停地給她傳遞親人們關心、安慰、鼓勵她的話語。那時,儘管熱情地醫護人員所介紹的有關情況的話語,我似乎也無暇聽進去。偌大的重病監護室裡,眾多的病人和探視者,倒是視而不見,彷彿只有我與老伴在深情地傾述交談。

然而,她待在重病監護室的日子,雖然處在昏迷或半昏迷狀態,但我們每次去探視她,她還是略有感覺地。而我和我們孩子們,是多麼渴望她能儘早地從昏迷中甦醒呀,更期盼著她儘早痊癒回到我們的身邊。為此,我還在寓所的“聽雨軒”書齋,專門為她抒寫了一首現代詩歌,並附在她耳畔親自吟唱給她聽。此詩後發表於全國各地數十家網媒,以此來表達我們的深情,去深情地呼喚她,試圖早日喚醒她:

親人啊,我在深情地呼喚你

親愛的人兒啊,此時的此刻,

我的心在顫抖,我的心在流淚,我的心在滴血,你躺在重病室已昏迷一週了,這,

怎不叫我焦慮著急,又怎不叫我悲傷。每當晨曦初露,

每當夕陽西下,每當夜深夢醒,

每時的每刻,

在我的心靈深處,我和我的親朋好友們,都在深情地呼喚著你。衷心地祝願你,

更期昐著你,

像,仰慕高山,盼望流水,呼喚大海,渴望綠洲。

我最親愛的人兒啊,醒來吧,歸來吧,願你早日康復如初,

儘早地回到,

我和親人們的身旁吧。讓我們迎著夕陽,執手邁向希望,健步奔向幸福安康的坦途吧!

散文:話說陪護

八月十五日,老伴從昏迷中甦醒後,經過一段時間治療,終於脫離了生命危險期,順利地從重病監護室轉入神經外三科病區繼續治療。之後的一個半月的時間裡,我雖然請了護工護理,但我還是與她形影不離,繼續我的貼身陪護。

在這個期間,老伴的病情雖然有所好轉,但翻身吃飯仍然十分地困難,面部及下體仍插著檢測、吸氧、進流食、排尿的管子,完全要靠機械性行為和人工輔助,才能維持治療和生理的吸排功能的需求。所以,這個階段護理和陪護工作量大,不分白晝,一天24小時全天候的陪護,一刻也離不開人,生怕出現任何閃失。以護工為主,我和大孫子譚欽宇輪流值守陪護,陪她聊天,不厭其煩地將親友們詢問、關心、慰問她病情的視頻給她看,及時轉達大家對她無微不至的關懷。

這期間,不時有醫院領導範世瓊等黨政領導,與來自省內外的向天葵、景昭暉、馬澤碧、陳勝葵、王容、王欣、黃傅強、譚順祥、譚中洪、譚長勇、馬勤安、趙雲鳳、楊文型,以及犀浦鎮珠江路社區黨支部等近300名親朋好友,帶著深深地情懷和鮮花、水果、慰問金到病房看望慰問,給予了她無盡地安慰和極大地鼓勵!

在醫院科學而巧妙的安排下,推行了臨床治療與康復治療同時並舉的措施,不久,她的病情就有了根本性的轉變。隨之,我們的陪護和護理工作也作了調整。並先後購置了氣墊床、輪椅、坐便椅等,早中晚分別不時推著輪椅,讓她在外邊吸收新鮮空氣,晒晒太陽,觀賞市容市貌。並針對她恢復身體的營養需要,經常買一些水果、營養品,煲一些鴿子、雞、魚肉湯,適時給她補充營養。

由於院方與患者家人密切配合,及時採取了綜合有效地措施,在醫院的精湛醫治,精心護理,親友們的精神慰藉鼓勵,家人精心的生活料理下。使老伴的病情很快得到了治癒,並能自主地下地走路,神智也較為清醒,還可以簡單的會話,也可以自己吃飯了。她在郫都區人民醫院住院兩個月後,於八月十八日正式出院。

對此,醫院、家人、親朋好友們都格外地高興。大家說:“她能在短時間內康復這麼快、這麼好,真是醫學上的奇蹟啊!”

現在,她後期的康復治療還在繼續進行,畢竟由於後遺症所致,她與能自主地生活還有一定的差距。所以,她的後期康復治療以及日常生活,也還需要人繼續照料。由此看來,我在人生暮年所承擔的“陪護”工作,或許是終身性質的,或許,也是我無法擺脫和任何人不可替代的。

既然如此,好吧,親愛的老伴,那就讓我繼續甘當你的“拄路棍”,由韶華時期的“比翼鳥”,轉換為自然界中生長的“連理枝”一樣。相互依偎攙扶著,滿懷著對生活的無限憧憬和希望,在夕陽的輝映下,將我們長長的身影倒映在生命的長河之中吧!

散文:話說陪護

(圖片來自於網絡)

點贊和分享是對我們最大的鼓勵!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顧問:朱鷹、鄒開歧

主編:姚小紅

編輯:洪與、鄒舟、楊玲、大煙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