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三類父母,最容易養出容易退縮、不夠獨立的孩子,你中招了沒?

生活中,有三種父母,他們為孩子做了很多,花了很大心血,卻因為在該撤退的時候沒有退,在該放手的地方沒有放,最後養出了一大批不能獨立自主、不敢嘗試就先選擇放棄的孩子。

看一看,他們身上,是否也有你的影子?

這三類父母,最容易養出容易退縮、不夠獨立的孩子,你中招了沒?

NO.1 無所不包的父母

有一種父母,擁有超級無敵的慈母心,他們心疼孩子,凡事都要自己做。他們包攬了全部的家務活,還包攬了該孩子自己做的事兒,幫孩子收拾玩具,衣物,自己的房間,吃飯的時候為孩子準備好碗筷,孩子需要什麼東西,他們早早地就幫著準備好了。真正的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

一些幼兒園老師就發現,現在孩子的牙齒似乎都開始退化了,以前換牙都是先換門牙,現在有些則先換大牙,因為很多家長喜歡把食物研磨碎,打成漿狀去喂孩子,如此就省去了孩子咀嚼的力氣。可是,孩子長牙後,通過接觸軟硬不同的食物,一方面可促進孩子語言的發展,另一方面會鍛鍊孩子咀嚼肌的靈敏度。因為牙齒得不到有效鍛鍊,連自然的換牙順序都起了變化,這可不是好事。

我曾見過一位媽媽為孩子吃飯頭疼,因為孩子頓頓飯都必須要研磨的細碎才行,否則就吞嚥不下去。去醫院檢查過,也沒有發現任何生理上的問題。一深入瞭解才知道,從小奶奶照顧孩子特別周到,吃點米飯什麼的都是碾碎了喂,結果現在,孩子已經快3歲了,仍然無法適應任何硬一點的食物,只能吃流質食品,說話也一直口齒不清。

孩子是靠動作去感知這個世界的,從孩子咀嚼食物,到孩子觸摸各種事物,爬坐跑跳等,通過種種方式感知自己的力量。這些無所不包的父母看似心疼孩子,卻只不過無意中用了溫水煮青蛙的方式,一點點減少孩子可以動作的機會,把孩子變成了自己溫柔的籠子裡的實驗物,剝奪了他們自己體驗和成長的空間。

這三類父母,最容易養出容易退縮、不夠獨立的孩子,你中招了沒?

NO.2 控制型父母

有一類父母,在孩子面前特別強勢,在很多時候替孩子做了很多事情,而根本沒有尋求寶寶的意見。譬如我曾經遇到這樣的個案:

我兒子剛剛初中畢業,死活不願意繼續上高中,整整一個月時間,他天天自己關在房子裡面,我們都不知道他在幹什麼。過了一段時間,我趁孩子去上廁所時候悄悄潛入房間,發現原來孩子電腦主機開著,估計在上網。上的什麼?不知道,因為孩子可能出去的時候把畫面關掉了。這孩子到底是怎麼了?羅靜老師,能幫幫我嗎,我心非常慌。

我在諮詢的過程中瞭解到,這孩子從小到大所有的路,所有的選擇都是媽媽做的,包括上哪個小學,穿哪件衣服,出去打哪把傘,甚至小到我當天穿哪件衣服,所有都由媽媽決定。想一想就能體會到,在這樣一個環境中成長的孩子還有什麼樂趣可言?他沒有任何選擇的權利,也沒有任何自己做決定的快樂。他幾乎已經被媽媽逼到無法呼吸的地步,於是只能用沉默又極端的方式表示自己的反抗。

這三類父母,最容易養出容易退縮、不夠獨立的孩子,你中招了沒?

孩子是靠動作去感知這個世界的。

還有一位媽媽向我抱怨她已經成家立業的兒子。如果說上面的個案,孩子還會潛意識裡要反饋,這個則已經是“習得性無助”的“成品”了:

我兒子都二十多歲的人了,婚也給他結了,孩子也出生了,可是到現在也不知道操心,什麼事都不會做,我給他做飯洗衣,給他找媳婦,現在還要幫他賺錢養家,我怎麼養了個這麼樣的孩子啊!

抱怨了半天后,我瞭解了情況,原來又是一個強勢的媽媽,總擔心自己的兒子什麼都做不好。從小到大,她事事都要為兒子操心,替兒子做決定。等兒子大了,該談戀愛了,相親對象也是媽媽安排的。有一天,看著要下雨了,媽媽交待兒子說:去給人家姑娘送把傘吧。於是兒子拿著傘找到了姑娘,說:我媽讓我給你送把傘。結果人家姑娘一臉黑線,第二天就跟他分了手。

講出來像是不真實的笑話。媽媽埋怨孩子這麼大了還不會做這些那些事情,原因不在於他不會做,而是因為媽媽沒有給他這個機會去做。孩子從小到大等於都生活在媽媽的強氣壓之下,這種強勢控制著他的一切,他很難有機會體驗獨自面對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成就感,相反,他只感受到自己對於一切都是無能為力的,最終喪失信心,陷入了一種無助的心理狀態,乾脆什麼都不做,把自己的人生擺在那裡,等待著媽媽去親手安排和料理。

這三類父母,最容易養出容易退縮、不夠獨立的孩子,你中招了沒?

NO.3 期望過高的父母

一位媽媽本身是大學老師,談吐很有修養,她有一個兒子,剛剛升入初中。孩子各方面表現一直都還算穩定。可是媽媽卻問我:

我總也弄不明白我的兒子好像總對自己沒信心。其實,我內心裡覺著他應該會是個優秀的孩子,所以儘量在他的前面做個好的領路人。每當他取得了好成績的時候,我都會幫他整理思路,讓他看到,下一步,他的目標應該是什麼。我不斷對他說,只要他肯努力,就能做得更好。

這位媽媽自己也承認,她對孩子抱有較高的期望值。這一點儘管她沒有親口對孩子說,孩子也能接受到她所傳達的信息。因此,她越是對孩子說“只有你肯努力,就能做得更好”,就越容易讓孩子體會到一種無能感。

作為處世經驗豐富的父母,實際上我們清楚地知道,現實中的很多事,並非只要付出努力就一定能得到回報的,可是,他們卻拿著這種說辭去“鼓勵”孩子。他們強烈希望孩子加倍努力以達到自己的期望值。這種“望子成龍”的迫切心情,只會讓孩子不安。孩子不懂得設定一個又一個沒完沒了的目標究竟是為什麼,他們所感受到的只有壓力。

孩子只會發現,每一次付出辛苦努力之後,總不能達到父母的那個標準。因此無論他做什麼,無論怎樣努力,都會覺得他能做的和被要求做到的距離很遠,對他來說,永遠沒有句號,每次都是逗號。於是,他的情緒裡是大量的挫敗感,鬥志也會隨之喪失,最終,孩子有可能會放棄所有的努力,真的陷入絕望當中。

所以,一盤番茄炒蛋雖然做法簡單,但是背後卻隱藏著很多父母教養上的問題。

但願,每對父母都能不被凌晨求助的電話吵醒,因為他們教給孩子的本領,已經足夠。

相關推薦

推薦中...